社会矛盾分析方法

2024-06-27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精选8篇)

1.社会矛盾分析方法 篇一

如何进一步用群众工作方法化解社会矛盾 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在当前深化三项重点工作的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用群众工作方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一、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矛盾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基础

(一)当前我国出现的各类社会矛盾主要是发展中的问题今年6月,在我国广东潮州和增城连续发生群体性事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而类似事件,近年来在其他地方也有发生。对于包括这种群体性事件在内的各类社会矛盾,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从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来看,群体性事件属于严重和剧烈的社会冲突,社会影响很大。从媒体对广东两地事件的报道可以看到,现在一些群体性社会冲突已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就是事件本身与参与人员并没有直接利益诉求的关联,很多人是被谣言迷惑而参加,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和钻了空子。

从现实状况看,当前社会矛盾可以分为物理冲突和心理冲突两种。比如,一次违法、一种犯罪、一回上访、一个群体事件等,都是物理冲突,一般会由一个具体的事件引起,围绕事件的处理、解决而发展着,有轻缓之分。而心理冲突,是没有具体发生的社会冲突,但是人们在内心已形成强烈的冲突对抗意识。心理冲突在个人与社会组织、个人与政府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社会分配不公、1

失业、腐败、通货膨胀,都易引起心理上的对抗。

需要明确的是,当前出现的包括群体性事件在内的各类社会矛盾,反映的大多是因为利益诉求而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是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因而也是可控和能解决好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对社会矛盾视而不见,或者轻描淡写,或者不断重复存在的错误,并且用错误的方法来进行处臵。我们唯有不断发现矛盾,修正错误,完善体制,才能保证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深刻分析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形成原因

造成社会矛盾凸显,原因很多,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这么几点:

第一,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在高速发展,但与之相应的新观念和新秩序并未有效建立,出现很多真空状态,必然挟裹着大量的社会矛盾。这是社会发展的正常过程。比如,现在看起来稳定发展的一些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过程中,同样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

第二,利益格局失衡。这是社会矛盾凸显的最直接原因。由于社会资源配臵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平、贫富分化加剧等现象的存在,导致社会心理冲突加剧,仇官、仇富情绪蔓延,稍有不慎便可能触发矛盾。另外,因为环境污染、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违法行政、司法不公等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事件不时发生,也势必造成大量矛盾。

第三,人为因素造成。其实,许多矛盾本是可以避免的,或者是可以缓解的,但由于公共权力的行使不当,导致不应该产生的矛

盾产生了,可以妥善处臵的却没有处理好。比如,现在大量的上访事件就是由于非法执法,特别是刑事、民事执法过程中的错误行为所酿成的。又比如,有一些地方和单位,一旦出现了矛盾,因怕上面追究责任,有意欺下瞒上,或者采取极端手段应对,使矛盾不但不能妥善处理,甚至还被激化。

第四,社会管理滞后。目前的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与快速发展的经济之间,存在“小马拉大车”和“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对社会管理进行改革创新,作为管理者,要迅速转变那些不合时宜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

三、化解社会矛盾纠纷重在建立健全机制

努力化解老矛盾,有效预防新矛盾,这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内在要求。有效化解和预防社会矛盾,我认为首先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法律虚无主义。按理,解决社会矛盾的最重要的手段,是通过法律途径,在法律的框架之内处理,平衡利益。但是,现在一些地方的国家工作人员,对于解决社会矛盾,不是运用法律,而是迷信权力甚至暴力,只要老百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就总是高高在上,不愿意把对方作为平等主体对待,采用堵、压、打、瞒、欺的手段,很少考虑从源头解决,用疏导的办法处理。另一种需要防止的倾向是民粹主义。现在社会上有不少这样的人,在他们眼中,所有的社会冲突,政府都是错的,富人都是坏的,因此常常扮演着煽动群众闹事、加剧社会分裂的角色。在网络上,这种情况更加突出,把社会冲突中的杀人犯当英雄捧着的大有人在。

至于具体举措,就是要建立健全矛盾化解机制。做好群众工作:一是要建立矛盾排查制度,二是健全矛盾化解制度,三是坚持调解优先原则。另外,还应建立矛盾预期制度。矛盾预期,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都是对社会矛盾的前瞻,它能使我们在解决社会矛盾上,化被动应对为主动掌控。

四、进一步用群众工作方法化解社会矛盾

(一)、深刻领会群众工作的内涵与要求。群众工作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发挥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发展目标、推动历史前进的工作,它包括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工作方法、群众工作能力等若干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人的地位决定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开展群众工作,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们党90年来的奋斗历程充分表明,只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充分相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才能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对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深刻指出:“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群众立场是决定我们党的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正确方式方法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保障”,“群众工作是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领域各方面的经常性工作”,“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需要大家共同来做”,这些重要论断,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指明了

方向。

能否与时俱进做好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二)必须深刻领会用群众工作工作方法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体现,也是我们党对待群众的根本态度和领导方法。在新的形势下,坚持群众路线,必须时刻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尊重群众的创造、集中群众的智慧、凝聚群众的力量,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深厚感情,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基石。

二是要树立群众观点。树立群众观点,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等等。群众观点的强弱,实质上是对群众的感情问题,是世界观和宗旨意识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要正确把握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臵,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

三是要站稳群众立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支持,就是因为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某一部分人的立场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代

表某一部分人的具体利益。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必须站稳群众立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四是必须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必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特别是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以实际行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社会矛盾分析方法 篇二

德国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源, 也是一切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基础, 进而把“绝对精神”看作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因。新教伦理思想代表人马克思·韦伯在其著作中《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这样写道:“透过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 可以在其背后发现一种无形的, 支撑这一事业的时代精神力量, 这种以社会精神气质为表现的时代精神与特定社会的文化背景有着某种内在的渊源关系;在一定条件下, 这种精神力量决定着这项事业的成败。”

二、传统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研究

1. 社会发展根本矛盾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归结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两对基本矛盾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开始, 作为社会的子系统,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资料。其中,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而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劳动对象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科学技术不断地突破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 例如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科学技术也逐渐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领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大跃进、人民公社时期提出各种脱离实际的口号, 提前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生产关系完全脱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并无限制的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 致使社会停滞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社会出现不稳定因素。中央及时制定恢复国民经济的政策措施, 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得以使国民经济恢复。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 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把“钥匙”。

2. 社会发展直接矛盾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奴隶推翻奴隶主建立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 把国家建设和发展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对内进行改革发展国内经济, 对外开放, 把中国置于国际舞台, 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恢复中国应有的国际影响力。在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今天, 无论是我国的经济实力还是国际影响力都有了大幅提升, 经济上GDP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政治上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 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强有力的代表, 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大国应有的作用;外交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独立自主, 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3. 社会发展合力论

人口和环境同样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人口数量不足, 基本生产无法保障, 社会生活便难以维持;而像我国人口基数较大, 国家GDP总量虽已位居世界前列, 人均GDP却不容乐观。人口素质较差科学技术便难以发展最终会阻碍生产力, 为此, 我国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在教育上的财政投入也在逐年增大以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速、性别比例同样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三、推动社会发展的矛盾新形式

1. 和谐

和谐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看似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实则有它的唯物辩证法依据: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对立即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和趋势, 在社会发展动力论中表现为阶级斗争;统一性 (同一性) 即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属性, 表现为和谐。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所以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就是从基本适应 (和谐) ——基本不适应 (斗争) ——基本适应 (和谐) , 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着矛盾只是矛盾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 和谐状态下矛盾双方相互适应、共同调整为最有益的状态使社会始终保持良性运行。

2. 创新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社会, 每一社会都有各自不同的矛盾形式及其解决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解决不能照搬别国经验、照抄书本知识, 要从本国实际出发探求适合本国发展的特色道路, 创新就显得尤其重要。江泽民所说的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方面的创新。照搬别国的建设理论不仅不会使我们开辟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更会使我们误入歧途, 这便体现出创新的重要性, 理论不创新实践无法深入, 体制不创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科技不创新经济无法发展,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新动力。

四、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首先, 能够在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其次, 有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 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 也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社会发展动力论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第三, 有助于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思想路线,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陶德麟, 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雷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3]邓龙奎.《社会发展动力观的变革》[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 :72-73

3.社会矛盾分析方法 篇三

【关键词】和谐社会 人民内部矛盾 成因

一、和谐社会与人民内部矛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全面而持久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是以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终目的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价值功能在于营造正义、民主、自由、法治、平等、宽松、和谐的政治氛围,满足人民的主体价值需求,优化人民的生存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协调发展,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

二、和谐社会构建中人民内部矛盾的成因

1. 生产力水平不够高是根本原因

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相对滞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人民内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之所以存在大量的,有时甚至转化为对抗性的矛盾,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目前经济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而物质利益作为利益结构中的核心内容,因为人们的一切活动“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由于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和取得收入方面还存在着不平等现象,这必然引起分配不公、行业之间不平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以及各种经济成分之间收入差距的矛盾。而社会不和谐不过是物质利益矛盾的外化形式。

2. 社会政策缺失,社会保障脆弱是深层原因

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原有的农村保障体系随着集体经济的瓦解已基本解体;城镇中原来的保障制度存在种种问题,许多劳动者还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由于没有社会风险的分散和分担机制,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与发展机会处在更为脆弱的状态,更容易受到失业、疾病、工伤的打击,他们的子女也更容易失去平等的发展机会。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城乡二元化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且随着大量的农村务工者进城打工,城镇中也出现了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农村来的务工者不能享有城市居民所能享受的社会福利和保障,而且连他们的子女也无法在城里享受平等的义务教育,这又造成了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分化。

3. 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是主要原因

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新旧体制在磨合过程中带来的碰撞和磨擦所引起的,新旧体制交错,制度不完善,法律不健全,政策不配套,管理不到位,各种碰撞和磨擦交织在一起而产生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向治理和善治的转变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曾经希望政治体制改革能够走在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前面,至少也能与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同步。正因为如此,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才不可避免。

4. 少数党员干部能力素质低下,腐败行为严重是突出原因

近几年,领导和群众矛盾紧张,主要是少数领导干部在生活待遇、利益享受上严重脱离群众,甚至贪污腐化,从根本上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邓小平指出的:“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少数官员 “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墨守成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对此,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最终导致矛盾激化。因此,官僚主义是造成群体事件的主要原因。

5. 公共管理体制建设相对滞后,发展不平衡是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但相比较而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明显滞后,不能很好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存在着许多体制性障碍。公共管理体制建设的滞后主要集中体现在:一是管理关系不顺。诸如,党政关系、政府和企业、党与政府同第三部门的关系等还没有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管理责权也没有完全理顺;二是公共管理体制不健全。另一方面,原有的农村医疗卫生合作体制却在改革过程中流失了;在社会治安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各种犯罪还在高位运行;在社会事业方面,有效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认清楚人民内部矛盾的产生原因,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使社会达到真正和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7

4.社会矛盾分析方法 篇四

《运用矛盾原理分析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对策》

论文所属专业课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运用矛盾原理分析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对策》学业论文是我个人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尽我所知,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论文的有关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或网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教学站负责人签名:

日期:

****年**月**日 运用矛盾原理分析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及其解决对策

摘要: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所谓统一是指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马克思主义吸取了黑格尔的合理思想,系统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把矛盾规定为反映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着和谐社会目标迈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和协调好各种矛盾,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本文结合我国现阶段改革和建设的实际,对于传统的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的观点进行了重新认识

关键词:矛盾 辩证 主要矛盾 和谐社会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世界上万物概莫能外,社会主义社会也同样如此,正是存在着的矛盾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看不见或不承认矛盾的存在,只能使我们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无所作为,做出错误的判断而陷于被动,甚至酿成大事。而只有正视矛盾、不断地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才能使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团结和统一日益巩固,真正达到社会和谐。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理论是以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矛盾并努力去解决和化解矛盾作为理论前提的。

按照邓小平制定的“三步走”的战略,我国在1990年要实现国民产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标;在2000年实现国民产值比1990年再翻一番的目标,并初步建成小康社会;在2050年国民产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在,我国已经完成了第~步和第二步的战略目标,正在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努力。从总体上看,在这一过程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和生产力不发达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发展成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与此同时,也应看到,抓主要矛盾是用辩证法观点解决问题的钥匙。我们首先要确定主要矛盾是什么,因为正是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分析矛盾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而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长期看,主要矛盾的地位并未发生变化,但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非主要矛盾上升为党和国家的主要工作。以现阶段为例,在我们国家进入新世纪和新阶段之后,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和新的特点,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涌现出来了,有些矛盾和问题在改革的初期和前期虽然就已存在,但现在被推到了前台。正是根据这种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我们党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这是我们党作出的一r 个重大战略举措,是我们国家在现阶段要着力解决好的事关全局的大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不但经济建设无法得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而且国家也难以保持长治久安的局面。因此,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当前已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必须紧紧抓住的一项主要工作。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主要矛盾固然不会发生改变,但 在特定条件下,一些非主要矛盾如民主和法制的建设问题,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问题,它们在改革和建设中往往发挥出主导性的作用。实际情况是纷繁复杂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地位和作用转化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然后作出正确的决策。当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地位发生改变的时候,我们要及时进行工作重心的转移;当主要矛盾和非主矛盾的地位并未发生改变,但解决非主要矛盾成为影响全局的关键时,我们也要及时调整工作的部署,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解决这些关键的问题上来。在我国改革和建设中,这种解决矛盾的方法对于我们正确解决好主要矛盾,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主要矛盾,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始终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但是,实践告诉我们,单纯从经济出发来抓经济,或孤立地谈论生产力的发展,并不就能达到理想的结果。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先解决那些严重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决不是单纯靠经济发展就能完成,而需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共同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现在可以说已经具备了较坚实的物质基础,能够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已经有较好的条件去解决或化解那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国民经济总量不断上升,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得到了不断提高。但也必须看到,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社会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三农” 等等问题,民主和法制建设问题。科技体制的创新问题,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问题,把这些挡在经济社会发展前面的障碍一一加以清除,反而能起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巨大效应。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必须处理好这一矛盾,才能进行发展。

由于社会本身是一个矛盾体,只有通过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方法达到社会和谐,因此,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学说并不过时。不仅如此,它还可以为我们在共创和谐中有益的指导和方法论启示。对待各种矛盾要从实际出发, 具体矛盾具体分析。矛盾是普遍的, 也是特殊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也就没有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没有脱离普遍性而孤立存在的特殊性,因此,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不断提高化解各种矛盾的能力和水平, 做到在矛盾的发展中及时解决矛盾, 最好是防患于未然, 把矛盾控制在一个各方均可接受、各方均能达成协调统一的范围内。我们要科学地分析了当前这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具体的办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好“五个统筹”,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同样也是社会发展的辩证法的要求。

主要矛盾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孤立的要素,它和其他的要素内在联结在一起,共同构成主要矛盾。以现阶段为例。在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三个基本要索中,经济固然是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但是,经济中却内在地包含了政治和文化的要素。我们根本无法把它们分割开来。当然,这并不是说,一切与经济有内在联系的要素都是主要矛盾,而是指那些能对经济建设起主导作用的要素,而这种要素在不同的阶段是有所不 同的。像文化中的科学和教育的要索,政治中民主和法制的要素,就与经济的要素一起构成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以为经济建设作为主要矛盾,它的构成要素就局限在经济自身的范围内,与政治和文化中的要素无关的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十分有害的。改革和建设中长期存在的“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在思想理论上就与这种片面观点的影响不无联系。

从哲学上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处于意识形态的最高层。意识形态的诸形式为哲学提供思想素材,哲学则为它们作理论的论证。历史上,宗教也曾起过这种作用,但它的这种作用已经并将继续被哲学所代替。哲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反映了科学和宗教迷信的斗争。唯物主义哲学总是从自然科学中汲取营养、增长力量,用以反对宗教迷信,反对唯心主义。故此,哲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不仅和意识形态的其他形式联系在一起,而且和自然科学也紧密联系在一起。意识形态诸形式的相互联系,可以归结于:

1、它们都是对统一的社会形态的反映。同一性质的意识形态诸形式都为同一社会形态服务,只不过反映和服务的侧面、重点、方式不相同而已。故此,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每一时代的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在相互区别的特点背后,总有一些共同的实质性内容,有统一的历史面貌。

2、它们之间在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形式上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哲学的真,道德的善,艺术的美,虽然各有侧重,但是真、善、美往往是相通的。

3、它们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每一种形式的形成和发展都同其他形式联系着。例如,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形成社会主义的道德风貌十分重要,而社会主义的道德对于促进艺术健康活泼的发展,排斥腐朽低级的资产阶级艺术趣味与艺术风格,也有很大的作用。

4、它们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是通过彼此相互联合、相互辅助来实现的。单靠一种形式不能很有效、很广泛地影响社会;各种形式同时并举,协同动作,才能在促进社会形态的巩固或者改变中,形成强大的社会精神力量。而在这种统一的精神力量的结构中,政治思想一般起主导作用,其他形式都直接地或者间接地围绕着政治这个中心而展开和发挥作用,并为政治所统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人民的需要,是改革开放的趋势。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应是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高效率的社会化的生产力,以及在生产发展基础上的人民越来越富裕的物质生活。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决定着整个精神文明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物质文明的建设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不仅互为条件,而且互为目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有巨大的推进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又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在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中提来出来的。

5.社会矛盾分析方法 篇五

万罡华

2013年4月27日

实现中国梦,已经成为中国的政治意向,也引起民众的强烈共鸣。但是,在实现中国梦的途中,有很多的社会矛盾,只有提出矛盾,一个个解决矛盾,才有可能达到目标。

目前,我国的社会矛盾众多,本文只做简要概述,抛砖引玉,归纳几个重点,是否符合客观现实,让大家评判。

1、未获得改革红利的大多数民众与官僚资本利益集团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目前来讲是很高的,国民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可惜,全国的人均收入,在国际上排在第几呢?有资料显示,排在第120多位。如果剔除高收入者,广大的普通民众的实际收入排名也许是世界倒数第几了。这就很明显暴露出一个问题,改革三十几年了,广大民众的实际收入非但没有随着GDP增长而增长,反而降低了。因此可以肯定,广大平民百姓并没有获得实际的改革红利。

党政官员在经济利益第一链条上就因受贿,获得了一定比例的暗收入。土地出让,市政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项目,商人不行贿,绝对拿不到项目。大多 数公开招投标活动都存在暗箱操作行为。而且做得神不知鬼不觉,规避了法律。这批受益官员,其富裕程度无法估量。大到什么级别的官员,下到村干部,凡掌握实 权的,极少数意志坚强顶得住的干部很少或者不获利之外,其他的几乎无一幸免。而那些极少数意志坚定的清廉、有良知的官员,往往会被看成另类,或不入圈子而 不被重用甚至排挤掉。这个官僚体系已经形成巨大的网络,并形成一个阶级。这些贪官,一方面高高在上,自命不凡,压榨平民,不放过任何捞钱机会,用钱去行贿 上级,以图获得更高的官位,或者购置房产,或通过子女亲属兴办企业,或挥霍显摆,或者移居国外;另一方面,阳奉阴违对抗中央,互为勾结,狼狈为奸。平民百 姓对这股势力,对这个阶层的官员已经恨之入骨,随时都会有爆发对抗的群体事件可能。

还 有就是一些官员后代以及亲属们,利用其社会资源,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国家投资的建设项目,甚至有很多的民办投资项目,官员们也要打招呼,写条子,以其在其中 获得相应的回报。但凡有权利的部门,设置门槛,收受钱财,就连医保,社保,低保,其政府管理部门,从主管领导到具体办事员,也不放过通过各种隐秘手段或钻 政策的空子,捞取国家支付给个人资金中的不义之财,中饱私囊。比如,社保规定的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制度,也有人通过关系,将不符合规定的人群,以高出数万元 的代价,办理了正常的退休手续;一些不该享受低保 的,就以数千元代价,相当多不符合规定的甚至是非常富裕的人员获得了低保待遇。这可是老百姓的养命钱呀。还有赈灾款、农民补助、农业项目补贴等国家拨付款项,这些官员也得雁过拔毛,截留一定比例款项。这是一个共产党干部下得了手做的事么?其黑心程度令人发 指。

不难看出,整个官僚体系,已经是无孔不入地在向民众榨钱,在向国家政策中捞钱。这样的官僚阶级,不引发民众对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样的阶级矛盾几乎是不可能调和的。

国企的收入,民营业主的收入,小商小贩,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在这里就不做分析。

2、日益觉醒的广大民众要求回归正统社会主义体制诉求与进一步推进改革将中国引向完全资本主义体制决策的矛盾;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央政府一直强调以民为本,改善民生,但实际上,大多数民众却未能得到实惠,甚至感觉到物质生活方面逐年减退,不是严厉的计划生 育政策限制人口增长,不用分担过多的子女的生活、住房、教育、医疗费用,民众的家庭似乎得到了实惠。可就是其经济收入增长速度比不上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飞 涨速度,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根本就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反而有日益减退的危机感。新的三座大山,将广大民众压得难以抬头。两极分化日趋扩大。民众感 觉到改革初期设定的目标越来越暗淡模糊,逐渐认为国家改革初衷是在欺骗国人,让新生的资产阶级、官僚阶级获得话语权,获得丰厚的物质利益。改革前,尽管物 资相对贫乏,但各阶层相对平等,民众的幸福指数相对较高。社会丑恶现象很少,犯罪率极低,尤其是官员贪腐极少,黄、赌、毒、淫、黑,几近绝迹。社会文明程 度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高的。

因而,要求回归正统社会主义的呼声空前高涨。认为,只有真正的社会主义体制,可以削减贫富差距,限制官僚体系贪腐成风。并且用共产党的章程和国家宪法来 对照现行社会体制,人们普遍认识到,其一,共产党领导的资本主义体制和改造,明显违反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思想;其二,“国退民进”的 体制改革完全违反了国家宪法。所谓的特色社会主义是蒙骗国人的歪理邪说。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交易,劳动成果的分配,应该具有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而不是 完全照搬资本主义的体系来改造社会主义体制,劳动成果过分集中在少数资本家和官僚阶级的手中。

而国家的所谓顶层设计者们,十几年来甚至更长时间一直强调说是改革到了关键时刻。现在又说是到了深水区。关键时刻也好,深水区也好,按国际目前意识形态 领域的划分,只有君主王朝体制的君主社会制度、资本主义体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和社会主义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就目前的改革前途,恢复君主王朝体制是 完全没有可能。面前只有两条路,一个是把中国引入完全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体制,一个是将中国改造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体制。

那么,要进行完全的资本主义体制改革,共产党的宗旨要彻底改变,共产党的章程要全面推翻,国家宪法要彻底颠覆。这样,全党和全国人民会举手通过么?

要不 就是通过所谓的顶层设计者们发出强行命令,把中国彻底改革为资本主义社会体制。这样的结果,广大民众是看得清楚的。前苏联就是前车之鉴。那么,要回归正统的社会主义体制,就要进行新的社会主义改造,限制资本家的发展,缩小资产阶级成长的土壤,实施国家计划体制下的商品生产,才有可能恢复到正统的社会主义体制。这样,这些新兴资本家会同意么?

不 过,特色社会主义,好像是第三条途径。可就是,其“特色”的概念很模糊。如果说“文革”的初衷是限制资产阶级法权,改造人们的思想,无可非议,可就是被人 利用,做过了头,要彻底否定。那么,改革的初衷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也是无可非议,可是,被谁利用了,做过了头呢?是肯定还是否定,那就由大 家来评说。

很明显,现在的所谓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其代表的结构,百姓看得非常清楚,那简直就是官僚阶级、资本家、社会精英、社会名流的俱乐部。

摆在面前的问题是非常矛盾的,其矛盾甚至是非常尖锐的。

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父毛泽东早就看到了只一点。即便是分田到户,毛泽东都做了详尽的分析和剖析。毛泽东热的再次升温,完全反映了广大民众的明智的 企盼和夙愿。民众从内心是拥护共产党的,但是,如果共产党把美国的走狗经济学家当成国师,按这些设计者们的套路一步步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制度,问题就会非 常严重。

3、新兴的官僚阶级、资产阶级、买办集团与失落的平民之间阶级斗争的矛盾;

要资本家拿出自己的利益改善民生,那是痴人的梦想。

冰 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提高了生产力,生活物质丰富了。掌握实权的党政官员经过权力寻租,获取了大量的灰色收入,其富有程度,是根据其 地位的高低,经手的建设项目规模大小以及其人的黑心程度,胆子大小来决定。民营业主,也在短短的时间内积攒了丰富的财富。已经形成一个阶级。

尽管顶层设计者们不承认这个阶级的存在,但是,这样的客观现实,是很难否认的。

毛泽东在建国前就提醒共产党干部,共产党坐了天下,绝不能做李自成。但是中国历史悠久,封建残余势力相当严重,党的干部队伍里滋生的腐败现象开始抬头。文化大革命,就是一场荡涤封建余毒势力,限制资产阶级法权,铲除封建残余,改造人们灵魂的深刻的革命。

因 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极其丰富,人们觉悟普遍很高,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不根除封建思想意识,提高 人们的高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觉悟,即便是物质非常丰富了,那也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目标。虽然,文化大革命被人利用,也搞得过了头,但是,文革 将会是人类社会达到一定文明程度时需要认识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运动。如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一直坚持五百年,一千年,两千年,或者五千年,到时候,生产力 高度发达,物质非常丰富,人们回过头来重温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的目的,可以肯定,其意义非同一般,任何资本主义的理论家思想家,绝对会对毛泽东发动的 文化大革命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有所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希望达到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但是,资本家主义国家是不可能实现这一目的,资本家集团不可能也不会将自己拥有的个人财富去施舍普通的平民百姓,只有通过国家手段,进行二次分配,人们才有可能享受到尽可能的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等方面的平等。

那 么,怎样才能实现相对平等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呢呢?国家顶层设计者们,不可能依靠市场的方式来解决,市场方式也根本无法解决这一矛盾。就是立法也难 以解决这一矛盾。即便是刹吃喝风,三十几年了,中央下了多少文件,也没能止住官员们的吃喝风。这么一个“小腐败”问题,中央政府都奈何不了,还指望在收入 分配上减少差距?新兴的官僚阶级、资产阶级、买办集团,他们会自觉将自己的财富拱手让出,分配给普通百姓么?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样的矛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那么,如何化解这种矛盾,是摆在顶层设计者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民众在翘首以盼。

4、中华优秀传统文明文化自信与快速膨胀的现代资产阶级糜烂腐朽文化渗透的矛盾;

中 华文化中有非常多的优秀的传统文明文化。但是,近三十年来,国门打开了,好的文化没引进多少,黄、赌、毒、淫、黑,像潮水一样涌入中国。尤其是无知官员,不良媒体,不良商家,不良演艺界,推波助澜,把个新建立只有二十几年,已经初现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好端端的中国搞的乌烟瘴气,世风日下,不堪入目。

就三十多年,从官僚体系来看,很多官员已经到了恬不知耻、丧心病狂的地步。从小小的村干部到中央高官,贪腐者甚多。整个社会风气已经回到了清末年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几千年官僚腐败的现象,集中在这三十年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社会层面来看,其社会道德沦丧,人的信仰缺失,精神萎靡,拜金主义横行,哪有半点社会主义社会的气象?完全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样,甚至有些远远超过资本主义社会。

各地政府,美其名曰以打造旅游文化品牌为名,大兴庙堂。在农村,却搜刮民财,大建耶稣教堂。黄片泛滥,黄网成灾,等等。

尽管中央作出加强文化建设的决议,但是,一个日本的苍井空,就可以将中央经过长时间酝酿、召开专门大会,非常严肃庄重地讨论通过的决议撕个粉碎;一个韩国鸟叔,就可以在中国掀起一场风暴,比中央的决策影响大得多;一个很少知晓圣诞老人为何人的国度,每年的12月24日,却有无数的商家,年轻学子,热闹非凡地迎接什么平安夜,去疯狂度过狂欢夜。这难道不是外国的文化在中国大地张扬、渗透,去影响我们的后代,影响我们的未来?

只不过三十几年,中国几千年的丑恶现象却高度集中表现出来。中华民族文化虽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但是这样下去,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将有可能慢慢被毁掉,取而代之的将会是资本主义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奢侈淫靡的丑恶文化。中华文明文化的没落和消失,将是中华民族最大的灾难。

5、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围堵中国与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矛盾; 西 方列强,几百年来一直对中国虎视眈眈,欺凌中国。美国二战时期打败日本后的战略决策,就已经瞄上了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就部署了牵制围堵中国的战略意图。朝 鲜战争就是其战略中的一步棋。后来的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很大程度是从资源、货币、地缘等多方位针对中国的战略围堵所实施的谋略。美国的野 心就是独霸全世界,中国,是美国实现独霸世界方略的最大的障碍。中国的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会危及美国独霸世界野心的实践。因为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一 旦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总量,货币总量,都是构成危及美国利益的最有力的威胁。

近几年,中国周边的那几个美国的“小兄弟”国家,不断以海域,疆域为由,骚扰中国,分散中国搞经济建设的精力。

为 什么是在近几年集中表现的呢?因为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已经排名第二,只要这样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排名世界第一,那是肯定的。美国甘心排名第二 么?一个世界霸主,经济总量不如中国,在国际上说话的分量就要大打折扣;如果在货币总量,科技水平等方面,中国居于首位,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将会是一落千 丈。美国的政治家们乃至美国的民众的失落感会是什么样呢?大家也会很清楚。所以,美国要不惜代价,遏制中国的发展。

中国强大了么?危机到美国了么?还早得很!

就经济总量来说,近几年我们的经济总量的构成,是什么呢?高地价,高房价占据经济总量的很大一部分,还有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的开发建设、高标准的政府楼台馆所建设、大面积连片的所谓经济开发区的圈地建设、部分地矿资源、廉价商品等,这些就是推高中国GDP的 主要政绩。这些东西,除了可以让敌人多费些导弹之外,有多少真正的硬实力与美国以及西方列强抗衡呢?虽说,英法德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地域面积小,人 口不足一亿,欧共体自身矛盾重重,中国一站起来不久,就将其甩在后面了。但是科技术领域,除了航空航天,军事技术有几个可圈可点的高科技之外,其他方面 呢?教育,高科技,基础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工业,农业,军事等,有多少可以值得

在美国佬面前显摆的硬家伙拿得出手呢?就连一个小小的弹丸小 国日本,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技不如人。

6.社会矛盾分析方法 篇六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比如“三农”问题,东西部经济差距问题,城乡差距拉大、住房困难、征地拆迁、劳动就业等问题。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且总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的过程。下面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说明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现阶段存在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问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身就是差异状态的和谐,有差异就有矛盾。正确处理矛盾,首先要敢于正视矛盾。《矛盾论》指出,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学会矛盾分析的方法,正视矛盾,不回避不掩盖矛盾,在矛盾斗争中发展完善,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1、正确处理和对待不同层次的矛盾。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三个层次的矛盾,即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的具体矛盾。社会的基本矛盾必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将社会矛盾区分为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同时必须认识到,无论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还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都是抽象的,需要通过具体的社会矛盾来体现。针对不同层次的矛盾,我们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即坚持用改革的方法,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存在的不适应;用发展的方法,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改革促进发展,发展又有利于具体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在社会具体矛盾解决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全面解决。

2、坚持改革开放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改革开放到今天,依然面临着经济增长与自然和谐的矛盾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这也是长期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总体上来讲,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使得农村与城市发展的巨大差别。比如,就贵阳市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对于其他地、州、市来说,农民收入的增速比较快,但是相对于总体的国民收入增长而言,他们的增长率仍然相对偏低,且受物价尤其是CPI波动影响较大。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市经济更好、更稳、更快地发展,首先要处理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在坚持政府引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动跨越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步伐,让我们在改革开放当中发展,在发展当中改革开放。

3、坚持科学发展化解社会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集中体现在就业问题、群体性事件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城乡间、地区间差距过大问题上。近些年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加,追究其根源大多是经济利益驱使,除干部官僚主义作风外,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同时也带来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被打破,未来的发展受影响,解决问题的出路就是科学发展,就是在于建立一个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面临贫困问题、三农问题和地区差异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能够有效抑制和克服差异过大问题。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妥善解决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4、逐步建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谐社会是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又可以归结为社会政治关系的和谐,因而和谐社会的本质在于人的政治生活和谐。人的政治生活和谐,首先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矛盾论》的基本观点,正确处里人民内部矛盾,一定要抓好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形成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工作机制。确立人民内部主要矛盾,科学认识和着力解决这个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毛泽东也特别指出“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形成争取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也成为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重点。

7.急诊科护患矛盾分析及处理方法 篇七

关键词:急诊科,护患矛盾,原因分析,处理对策

通过对急诊科护患矛盾的调查和分析, 使我们了解矛盾存在的原因, 征对这些存在的因素, 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 更加利于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加强护患关系。

1 常见的原因分析

1.1 护理人员年龄结构轻, 护理人员相对不足

从护理人员年龄分布看, 工作4~6年的护士冲突发生率最高, 占55.56%, 5年左右的护士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操作也都比较熟练, 能够独立完成本职工作, 容易骄傲自满, 忽略了与患者的沟通, 难免引起患者的一些误会, 甚至发生冲突。急诊科就诊患者多, 因护士不能及时满足患者的要求而产生不满, 从而引发护患矛盾, 急诊科人力资源配备及调配是否合理, 将直接影响到患者得到的护理效果及护士自身的健康。

1.2 工作态度生硬, 业务素质不过硬

在工作中使用服务忌语, 不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语气, 回答问题简单导致患者误解等, 护理工作缺乏人文关怀, 简单从治疗护理角度出发, 不能主动适应患者心理、生理的需要, 护理操作不熟练, 如采血和输液不能一针见血, 各种仪器使用不熟练等。

1.3 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

人们文化水平不断的提高法制建设的加强, 人们法律知识的普及, 使患者维权意识越来越强, 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特殊的消费者, 要求享有公民应有的知情权和同意权, 对自己的病情、检查、用药、治疗费用等都要十分的了解, 一旦这些权益得不到保障或解答不满意时, 就发生纠纷。而护士的法律意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护理的要求, 特别是面对新形势下的举证倒置认识不清, 对违规行为引起的严重法律后果缺乏充分的认识, 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以致护患纠纷逐年上升。

1.4 急诊科管理不到位, 急诊科布局不合理

如仪器设备故障未及时处理, 急救药品准备不足, 抢救程序混乱, 延误抢救。挂号收费、就诊检查地点分散, 延误抢救时间。

1.5 接诊分诊理念落后

护士有时未能将过去机械完成工作更新为“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表现在非急诊患者就医增多时, 接诊护士思想易松懈, 不能给予确切的指导与满意的答复, 如未能指导或协助患者到相关科室做各项检查, 致使患者“来回跑”而延误诊治时间, 造成患者及其家属心情不愉快, 导致护理纠纷。另外, 有的护士没有掌握分诊原则, 缺乏专业训练, 导致分诊的不太准确, 或未见到患者就挂号分诊延误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 则往往诱发激化不满与矛盾。

1.6

护理文件书写不及时、准确、客观、完整的记录护理过程, 认真做好护理记录, 对某些特殊操作和检查要向陪人及患者解释清楚, 取得同意并签名。抢救患者时往往执行的是口头医嘱, 护士应向医生复述一遍, 确信无误后方可执行。准确执行后一定要及时、准确地记录治疗所用的药物, 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发展过程, 避免漏记、涂改。要求与医疗文书, 病情, 处置一致。

1.7 护患沟通障碍

患者及家属由于疾病, 突发事件, 经济承受能力的限制等因素易产生不良心境, 导致过激行为, 引发护理纠纷。患者及家属治病心切, 对医疗的期望值过高, 对实际医疗结果不满时, 就会产生各种猜测及对医护人员不再信任, 投诉和不满随之而产生。有少数患者及家属道德水平低下, 不讲就医道德, 受经济利益驱使, 或受第三者的教唆, 找各种理由造成纠纷

1.8 工作环境差, 精神压力和体力消耗增加, 工作环境往往嘈杂声, 噪声不断。

这些噪声主要来自患者的呻吟声, 婴幼儿的哭闹声, 电话铃声, 频繁的人员流动。经常受杂乱环境和噪声的刺激, 导致急诊护士感觉超负荷, 容易产生烦躁, 焦虑情绪。同时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整体水平要求提高了。由于护士社会地位低, 工资少, 生活待遇较差, 使其承受巨大的经济精神压力, 致使大量护士专业人员流失, 造成在职护士的工作量更加繁重。而每个护理人员都始终努力调节心理的失调, 使其保持自身的平衡, 当这种平衡遭到外部和内部压力而失调时, 人们就可能产生生理和心理上某种程度的疾患

1.9 患者家属对治疗的期望值过高

医疗服务具有高风险性和病情转归不确定性, 而部分患者认为花了钱就应该治好病, 患者在就诊检查、治疗护理过程中, 接触最多的是护士, 当短期内治疗效果不明显时, 就常常会把不满情绪发泄到护士身上, 加上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 会使护患之间发生矛盾, 影响正常护理工作的开展。同时, 医疗费用的大幅上涨与百姓收入之间的矛盾, 患者不明白收费标准, 对费用清单不理解, 当护士向患者催款时, 患者没有得到详尽耐心的解释时易引发护患矛盾。

2 处理方法

2.1 在急诊科护理工作中, 由于工作的随机性大, 突发事件多, 应根据各班的工作情况合理调配人力资源, 实行弹性排班, 保证急诊患者得到及时诊治。

在当班过程中出现问题时, 职称高、经验丰富的护士应起到骨干作用, 及时出面处理, 化解护患矛盾。全体护理人员随时保持通信通畅, 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 可以及时调配人员进行抢救

2.2 强化专业技术训练, 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急诊科接诊的患者病种复杂, 大多起病急、病情重, 对医院的期望非常高, 迫切希望得到最好的服务、最佳的效果, 患者和家属最关心的是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这就要求医护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 掌握与医学有关的护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哲学等各方面知识, 加强自身素质修养, 让患者具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如果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低, 服务态度差, 就会使患者感到恐惧和失望;例如给患者静脉穿刺、洗胃插管或气管插管等, 一次不能成功, 患者提出的质疑和咨询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就很难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除此之外, 还要学会和患者或家属沟通的技巧, 操作前做好解释工作, 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在操作过程中不能一次成功时, 应及时向患者表示谦意, 取得患者的谅解, 把护患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从而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2.3 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

人们文化水平不断的提高法制建设的加强, 人们法律知识的普及, 使患者维权意识越来越强, 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特殊的消费者, 要求享有公民应有的知情权和同意权, 对自己的病情、检查、用药、治疗费用等都要十分的了解, 一旦这些权益得不到保障或解答不满意时, 就发生纠纷。而护士的法律意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护理的要求, 特别是面对新形势下的举证倒置认识不清, 对违规行为引起的严重法律后果缺乏充分的认识, 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以致护患纠纷逐年上升。

2.4 管营造良好的就医氛围, 改善服务环境

合理设计急诊室的布局, 做到24h预分诊和导诊服务, 挂号、就诊、检查、收费、取药一条龙服务, 在醒目处挂有科室布局平面示意图, 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和体力上的浪费, 从而有效缩短了就诊时间, 减少护患矛盾发生。对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先抢救处理后补办有关手续, 开设“绿色通道”, 真正做到方便患者。

2.5 接诊分诊理念落后

护士有时未能将过去机械完成工作更新为“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表现在非急诊患者就医增多时, 接诊护士思想易松懈, 不能给予确切的指导与满意的答复, 如未能指导或协助患者到相关科室做各项检查, 致使患者“来回跑”而延误诊治时间, 造成患者及其家属心情不愉快, 导致护理纠纷。另外, 有的护士没有掌握分诊原则, 缺乏专业训练, 导致分诊的不太准确, 或未见到患者就挂号分诊延误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 则往往诱发激化不满与矛盾

2.6 加强管理, 规范护理文件书写

急诊护理记录是检验和衡量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 也是举证的法律文件。护理文件书写应及时、准确、客观、完整的记录护理过程。严格操作规程, 认真做好护理记录, 对某些特殊操作和检查要向陪人及患者解释清楚, 取得同意并签名。抢救患者时往往执行的是口头医嘱, 护士应向医生复述一遍, 确信无误后方可执行。准确执行后一定要及时、准确地记录治疗所用的药物, 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发展过程, 避免漏记、涂改。要求与医疗文书, 病情, 处置一致。护士把好书写关, 护士长把好病历质量关, 每周2次以上检查护理病历, 并签字。

2.7 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

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护理心理学, 学会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巧, 提供人性化护理, 尽量满足患者需求。操作前做好各种解释, 把护患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2.8 护士应热爱本职工作, 端正心态, 提高自身素质, 刻苦钻研业务, 加强技术操作训练。

主动学习相关心理知识, 学会控制和调整情绪。采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和正视压力, 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生活方式。

2.9 切实履行好告知义务

在抢救患者生命的同时, 医务人员应及时告知患者家属患者的病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后等。各种侵入性操作要有知情同意书并签字, 在护理过程中注意尊重患者的各种权利, 切实履行护士职责, 维护护患双方的权益。

3 讨论

急诊室是特殊科室, 急诊患者就诊的特点是单位时间内患者比较集中, 而就诊的患者都认为自己的病情比较重, 迫切希望能优先诊治。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护士有较强的协调能力, 才能按照就诊的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及时的处置各类患者, 而不引起争执。熟练护士培训周期为4~5年, 而目前, 有些医院急诊护理队伍中工作年限在3年以下的护士占急诊护士总数的60%, 成为急诊一线工作的重要力量。由于她们工作年限短, 普遍存在处理问题综合能力不强, 缺乏对复杂病情的判断能力, 缺乏处理特殊事件的应急能力, 缺乏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能力。首先从更新护士知识着手, 通过在岗培训, 提高她们对病情的判断能力、应急能力, 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其次可以实施老、中、青帮带, 减少纠纷发生。

4 总结

急诊科护士由于经常面临危急、突发多变的抢救情况, 工作负荷大, 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紧张繁重的工作使她们承受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护士的工作性质和特殊环境都是导致护士心身健康受到影响的重要原因。问卷调查的结果也充分显示了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倦怠实际状况, 因此, 医院管理者应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适当增加护士编制, 合理调配人员, 保证护士足够的休息和睡眠, 减少护士的工作强度。加强急诊科护士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 帮助护士减轻工作压力。加强后勤支持系统, 减少护理人员的非护理工作量, 提供继续教育机会, 提高适应能力和掌握应对压力技巧。

不同因素、环节发生护理纠纷也占有一定比例, 护士服务观念不强, 换位思维不够, 现在的患者要求护士平等待人, 热情周到, 他们越来越难以忍受冷漠和高傲的态度。患者往往起病急, 患者家属常表现出惊慌、紧张、焦虑的心情, 希望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这时, 护士如无良好的服务态度, 不能对患者家属的心情及过激的言行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谅解, 容易造成患者及家属不满而导致纠纷。在服务态度差的纠纷中, 有因输液时打不进针或多打几针, 护士不但不道歉, 反而怪患者血管不好, 或护士要请其他人帮忙, 离开时没有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还有患者要求量血压, 护士没好气地说自己没空等。抢救患者时动作拖拉, 不能急患者之所急, 想患者之所想, 虽有好的业务技术也做不好护理工作;护士敬业意识淡薄, 工作责任心不强, 市场经济的效率性、竞争性、逐利性已渗透到医院的各个领域, 个别护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职业道德意识发生了偏移, 献身于护理事业的思想不稳定, 重报酬、轻奉献;重实惠、轻责任, 缺乏护理道德义务感, 没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慎独精神, 对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执行不严, 工作马虎应付, 粗心大意。如病情观察不仔细, 输液巡视不及时而没有及时发现液体外渗;床铺不整, 未将留观患者带至床前;输液时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 瓶签上的姓名写错, 碰巧患者输液过程出现输液反应, 患者及家属即怀疑护士用错药, 物资准备不全, 耽误抢救。加强人文精神引导和素质教育, 稳定专业思想, 培养敬业精神, 强化优质服务意识是当务之急。随着患者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患者评判医院的标准已不是单纯从医疗技术的高科技化着眼, 而是把高科技化的医疗技术与医护人员的高质量、全面热情的服务相结合。因此, 应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优质服务意识, 贯彻“以人为本, 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 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应让护理人员认识到当今世界“宾客关系”时代已进入医院, 医护人员均属医疗保健服务的卖方, 患者是宾客, 是医疗保健服务的买方, 是医院存在的前提, 每位护理人员均应树立竞争意识, 在竞争中求生存, 求发展, 自觉为患者提供全程优质的多元化服务。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道德修养、道德信念与道德品质, 影响培养护士救死扶伤、奉献付出、服务至上、诚信于民的高尚职业道德品质, 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加强工作责任心, 做好导诊导查服务, 定时巡视患者, 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及时处理。

8.社会矛盾分析方法 篇八

最近以来,大陆涉台学界开始重视与讨论台湾社会的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问题。目前,台湾社会原来并不显著的阶级矛盾愈益突出,已成为民进党在政治斗争与选举中主打的议题。那么,如何看待当前台湾社会的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确是我们深刻认识台湾社会与政治的重要问题。纵观台湾诸多社会矛盾与问题,可以发现,蓝绿对立与蓝绿矛盾是台湾社会的基本矛盾,其他社会矛盾,包括统独矛盾、省籍矛盾、南北矛盾、政经矛盾、环保与经济发展矛盾等,或多或少都受这一矛盾的制约与影响。

蓝绿矛盾是台湾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台湾社会的诸多矛盾中,蓝绿矛盾是一个基本矛盾,而且是一个对抗性的矛盾,影响与制约着其他矛盾。蓝绿矛盾不解决,其他矛盾与问题就很难解决。

当今,台湾社会不再是一个整体,不再是一个和谐、团结的社会,而是一个蓝绿二元对立、分裂的社会。泛蓝阵营在政治与权力结构上以国民党为主体,包括盟友亲民党与新党等,其支持者构成泛蓝阵营的群众基础;泛绿阵营政治上以民进党为主体,包括盟友台联党与建国党等,其支持者构成泛绿的群众基础。蓝绿的主要区别在于:泛绿阵营具有强烈的本土意识与台湾主体意识,主张与追求台湾独立,否定“中华民国”的政治架构,否定“九二共识”,“反蓝反中”;泛蓝阵营既有本土意识与台湾主体意识,也有中华民族意识,坚持“中华民国”的政治架构,承认“九二共识”,反对“法理台独”,“反绿不反中”。因此,蓝绿矛盾与统独矛盾、族群矛盾、国家认同矛盾等密切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存在差异与区别。

蓝绿矛盾之所以是台湾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与两岸等几乎所有议题,都存在明显的蓝绿差异与蓝绿之争,双方难有共识;对于同一个议题,蓝绿也很难有一个共同的看法与认知。第二,台湾社会对事物已没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与是非标准,完全是以蓝绿立场与蓝绿政治标准来衡量,形成典型的二元格局。第三,今天台湾的一切政治斗争与政治运作,完全呈现蓝绿之间的利益与权益分配,没有第三势力生存、发展的空间。

蓝绿矛盾的核心问题不是内政与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而是如何处理与定位与大陆的关系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台湾内部与大陆的矛盾是台湾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台湾内部的许多重大政经决策,都与大陆或两岸关系存在密切关系,或者说无法回避两岸议题。国、民两党在权力争夺中,主要是围绕两岸议题(台湾的政治问题核心也是两岸问题)展开激烈斗争。只要两岸问题不解决,蓝绿矛盾就会长期存在,并制约与影响台湾社会经济发展与两岸关系的发展。

统独矛盾已变为“独”与“非独”的矛盾,是台湾的主要矛盾

长期以来,许多涉台学者认为统独矛盾是台湾社会的基本矛盾或最重要的矛盾。在前些年,如果有这样的认知也许是正确的,但现在情况有所变化。虽然目前台湾社会的统独矛盾依然存在,好像还非常突出,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台湾的统独矛盾已经发生重要变化,今天台湾只有“独”与“非独”的矛盾。

这是由于,台湾社会内部尽管还存在统派,但统一的力量在迅速衰退,在岛内已无法构成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反,在今天的台湾,尽管维持现状派占绝大多数,是主流民意,但越来越多的人倾向独立,因此,今天的台湾已不是“统”与“独”的矛盾与选择,而是“独”与“非独”的矛盾与选择。“非独”就是维持现状,而不是“要统”。“非独”是一个需要科学解读的概念,这里还存在一个“事实独立”与“法理独立”的区别。“非独”是指不搞“法理台独”,而是要“维持现状独立”,或寻求“事实独立”。

事实上,随着国民党“非统”立场的变化或“独台化”(承认台湾的“事实独立”,不谋求“法理台独”)之后,统独矛盾就不再是台湾社会的主要矛盾。今天,民进党仍将国民党视为“亲中”的统一政党,是对国民党的栽赃与抹黑,是政治斗争的手段,是逼国民党不断“台湾化”、“本土化”与“台独化”。事实上,国民党已是一个完全“台湾化”的政党,是一个仍坚持“中华民国”政治框架或“一中宪法”的政党,是一个承认“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政党,是一个不再追求两岸统一的政党,是一个公开主张不搞“法理台独”、而谋求维持台湾事实独立的政党。民进党是一个台独政党,一方面在现实中逐步向“事实台独”靠拢,另一方面仍没有放弃“法理台独”的主张与目标(追求建立“台湾共和国”的“台独党纲”仍在),是一个“事实台独”与“法理台独”兼顾的政党。台湾民众的主流民意虽然不主张统一,但也不希望搞激进的“法理独立”,而是维持现状,即维持台湾的“事实独立”。可见,统独矛盾不再是台湾社会的主要矛盾,台湾的主要矛盾已经演变为“独”与“非独”的矛盾,即维持“事实台独”与追求“法理台独”的矛盾。

省籍矛盾依然存在

台湾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本省籍与外省籍两大族群的矛盾,即省籍矛盾,这是台湾一个重要的社会矛盾。

国民党统治政权退居台湾后,形成台湾社会“中央/外省—地方/本省”的二元政治权力结构。反映在社会层面,则呈现出掌握社会优势资源的外省人与居于弱势地位的本省人的关系与矛盾,也表现为掌权的外省少数群体与不掌权的本省多数群体之间的关系与矛盾。民进党的发展与崛起,就是建立在这一省籍矛盾强化的基础之上的,即强烈反对所谓的外省权贵层,为所谓的弱势本省群体争取利益。经过多年的政治演变与民进党执政,这一省籍矛盾更为突出,其内部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本省人及本省政治集团势力不断壮大,外省人及外省政治集团实力不断弱化。目前,外省籍群体绝大多数(约占80%)支持国民党,本省人(占60%左右)是支持民进党的主体力量。

特殊的省籍矛盾在民进党的政治操作下变得甚为敏感,渗透到了台湾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李登辉曾试图融合外省人为本省人,建构“新台湾人”,形成“台湾命运共同体”,事实上,李登辉一直在压制外省人,非但没有实现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和解,实现族群融和,反而因其分裂路线进一步加深了省籍矛盾与省籍裂痕。陈水扁执政后,在“去中国化”、“去中华民国化”、“去蒋化”与“文化台独”路线下,极力打击与排挤外省人与外省势力,进一步加深了省籍矛盾。时至今日,民进党仍在质疑马英九的外省人身份与质疑他对台湾的政治忠诚度,就是省籍矛盾在政治斗争中的典型体现。

南北矛盾依旧突出

台湾的南北矛盾是由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引起的南北地区的经济与政治矛盾。就历史发展来看,台湾经济重心一直呈现由南向北转移的过程,只是近几十年才形成显著的南北差距。最重要的原因是台北市作为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台湾最多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国民党当局曾有以台湾作为反攻大陆基地的战略考虑,存在一种过客心态,于是在施政上采取了“重北轻南”的政策,即重点经营北台湾,较忽视发展南台湾,南北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因此扩大。今天以台北市、新北市、桃园县与新竹市为中心的北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高科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发达,南台湾(中南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以传统工业、重化工业与农业为主。

台湾的南北地区经济差距虽然很大,但是与东西地区相比,则不为过。为何从来没有出现所谓的东西矛盾或东西问题,反而出现严重的南北矛盾?这显然是经济话语权与政治因素造成的,与反对势力或民进党反对国民党的策略有关。外省人绝大多数生活在北部地区,所以民进党制造南北差距也有制造省籍矛盾与政治矛盾的显著用意。民进党不断制造南北矛盾并将其原因归结为国民党的“重北轻南”政策,造成了南部民众对国民党的强烈不满,也造成了政治结构上的“北蓝南绿”格局。

阶级矛盾被炒作

在台湾,虽然也存在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但劳资矛盾并不紧张,也不突出,劳资争议案件还在减少,没有出现普遍性、强烈的劳工抗议资方的社会运动,为数不多、小规模的劳工运动是劳工阶层向政府争取权益,而不是直接要求资方增加工资或保护权益。

现在外界之所以认为台湾的阶级矛盾变得突出,是因为随着台湾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的两极分化现象变得更加严重。一方面,以上层社会为代表的有钱阶级(以工商大资产阶级为主体)的财富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中低收入群体扩大,收入减少。如果将台湾收入最高的5%的家庭与收入最低的5%的家庭进行对比来看,双方收入差距从1998年的32倍迅速扩大到2009年的66倍。民进党为了选举的需要,不断以贫富差距扩大这一现实问题制造新的阶级矛盾,一方面让台湾社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商情结”,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低层劳工群体。然而,贫富差距扩大并没有加剧与恶化台湾的阶级矛盾,台湾中产阶级并没有因此与其他阶级或阶层发生利益上的冲突与矛盾,也没有发生典型的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抗议运动。扩大阶级矛盾不符合台湾的社会与政治现实,不会改变蓝绿矛盾这一基本社会矛盾。事实上,台湾各个阶级或阶层并非一个整体,而是三分天下,一部分倾向支持泛蓝,一部分倾向支持泛绿,还有一部分保持中立,尽管其间的比例有所差异,但这一大致结构基本确定。在蓝绿基本矛盾与政治倾向分野下,台湾的阶级矛盾就显得不那么突出,甚至被蓝绿矛盾所淹没。

无解的政经矛盾

政治本来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但在台湾却变为政治绑架经济,选举绑死经济,经济发展受制于政治斗争,让台湾经济发展陷于新的困境。

在民主政治机制下,政党轮替逐步成为常态。在一般民主国家或体制下,新政府基本上会延续旧政府的基本经济政策,即使采取新的经济政策,也不会推翻已经在体制或法制下运行的政策。但在台湾则不同,由于两个主要政党的政治理念与两岸政策有很大差别,新政府会采取推翻或否定旧政府的政策,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风险。

国民党重新执政后,马英九当局彻底修改了陈水扁当局处处限制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管制与保守政策,而是采取积极开放的政策,加强两岸经济合作,为此签署了一系列经济合作协议,以促进台湾经济发展,实现两岸经济的互利双赢与共同发展。民进党则在台独主张与意识形态主导下强烈反对两岸经济合作,污名两岸经济合作,回避两岸经济合作为台湾带来的巨大利益与好处,无限扩大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2012年民进党赢得选举上台执政,在政治利益的考虑下很可能废止ECFA,或者修正ECFA,采取不积极作为,让ECFA的未来命运存在很大变数。这为台湾经济的未来走向带来变数。

环保与经济的矛盾再度尖锐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一直是台湾后工业化发展以来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但近来因民进党政治领袖的党内初选变得尤为突出,其中又涉及复杂的政治因素或蓝绿矛盾。

近十多年来,台湾经济发展已步入低速增长期,尽管去年出现偶然的高增长,并没有解决台湾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与趋势,今年又重回中低速增长,高失业与收入低增长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台湾当局尽管致力于发展经济建设,力求落实民进党执政时期提出并推动的国光石化项目、扩大科学工业园区建设,却遇到环保主义者的强烈反对,尤其是民进党党内参加2012年初选的两位主将蔡英文与苏贞昌均公开反对兴建国光石化项目,再次引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上一篇:园林城市县城城镇区别下一篇:《蜘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