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图,教学反思

2024-09-21

瑞雪图,教学反思(通用9篇)

1.瑞雪图,教学反思 篇一

1、在进入新课之前,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欣赏动画的雪景,再谈谈自己看了雪景后的感受,使他们对雪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本课的兴趣,进而揭示课题。

2、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悟。理请作者的写作思路,弄明白写作的顺序。

3、再让学生自己提出想怎么样学习课文。学生提出:可以想用边读边想象的方式来学习课文;可以用抓住重点词句朗读、感悟课文的方式学习课文;可以先带着感情读课文,在读中再去感受理解课文;可以互相讨论交流。

4、在学生以小组或同桌的方式对整篇课文进行自学以后,让他们在全班互相交流。

5、在学生对课文深入了解后,我再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这场大雪的感受谈谈作家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叹。使学生理解瑞雪丰年的涵义,激发他们对雪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再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去感受、感悟雪景的美,使课堂知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通过课堂展示后学生的表现,我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课后慢慢想来,这节课成功主要得益于在课堂教学中把新课标、新理念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信任学生,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设疑、质疑、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从以答为主变为以悟为主。在对课文的学习中,我把学生的感悟理解放在重要的位置,尊重学生自己的体验。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也愿意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并解决为什么。教师不是单纯的授课者,而是在与学生合作,引领学生共同完成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们和我一起享受去学习带来的快乐,

二、在教学中,我始终以读为主:学生自己快速读、品读、有感情的朗读、研读、示范读、表演读等等,在适当的时候由老师示范读、带读。教学任务就在书声琅琅中轻松的完成。

三、在教学中,我很适当的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辅助手段,唤起了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的共鸣、在思想上和作者的同步。在导入新课时的动画太美了,在《我爱你,塞北的雪》的音乐里,首先就从形、声上把学生带入了美丽的雪景里,就使学生有了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冲动。而在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理解掌握时,我采用雪景图片做底的方式出示句子,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后的回顾里,我再次出示动画,又让学生再一次和我一起走进白雪垲垲的境界里,达到情感上的升华。这些多媒体的运用,让课堂气氛轻松、学生身心愉快,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四、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我注意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适时评价后进行鼓励。比如,有个学生在质疑中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我立刻说:“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有个学生在示范读的时候读得不是很有感情。我就对他说:“恩,不错!你的声音很响亮。但是假如你能更有感情的朗读,就更好了。希望你下次能表现更好些!”那学生高高兴兴的坐下了,在其后的学习里格外认真。这一句句鼓励,学生想要表现自己的欲望很强烈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起来。

2.瑞雪图,教学反思 篇二

黑龙江是全国最大的农机消费市场, 加上农垦系统全省每年农机需要量超100亿元。2011年, 全省农村投入资金14.8亿元, 组建118个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 全省大型合作社总数达到558个, 其中新增147 kW以上拖拉机463台, 总数达到3 272台。在农机购置补贴中, 国家下拨加上农民自筹, 总投入资金40亿元, 安排了81个县 (市、区) , 共购置大中型农机设备51 629台 (套) , 其中, 拖拉机22 705台、配套农具10 150台、联合收获机5 174台、水稻插秧机13 600台。直接受益农户48 639户, 全省农村综合机械化程度突破87.7%, 比2010年增长1.4个百分点。

据悉, 2012年黑龙江省还将再组建300个大型的农机专业社, 其中, 旱田社200个、水田社100个, 重点装备147~367.5 kW的大型拖拉机、玉米联合收获机、水稻插秧机和收割机。此外, 黑龙江省将陆续加快农机化步伐, 利用按揭贷款的方式, 力争用5~8年时间投入300亿元, 再建设2 000个各投入1 500万元规模的大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 使其总数达到2 600个。如果按每个大型农机合作社覆盖3 333.3万hm2 (5万亩) 计算, 2 500个大型农机合作社就可以覆盖全省粮食主产区的800万hm2 (1.2亿亩) 耕地, 田间机械化程度达到95%, 可提前5年实现现代农机装备全覆盖并全程机械化的目标。

另外, 作为黑龙江省重点发展的10大产业之一的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 在2011年, 农机制造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9.6亿元, 比2010年同期增长36.8%, 实现了40亿元的目标, 大大超过全省工业增长速度。全省农机装备制造产业投资46.4亿元, 同比增长231%, 其中, 19个省重点推进产业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9亿元, 占当年计划投资的93.9%。2012年将抓好按计划续建的约翰迪尔公司 (哈尔滨) 农机生产等9个重点项目, 以及新增的哈尔滨甬野拖拉机公司等9个项目, 并尽快提高农机装备制造业的本地配套率, 实现农机产业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70亿元, 由此将催生出农机市场的蓬勃发展。

在此背景下, 本次东北三省农机产品订货交易会现场气氛异常火暴, 参会农机企业的规模, 从一定程度上诠释了农机大展的气数, 主要表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特征。

特征之一:展览面积稳定高位, 参展客商久盛不衰

黑龙江省汽车农机大市场广阔的市场辐射力, 黑龙江省农机流通协会巨大的行业影响力, 对用户和观众所产生的强大号召力, 使每次展会的人流都在5万人次以上, 全国各大知名品牌厂家更是当仁不让, 以各自的创意标新产品形象和企业实力吸引观众的眼球。整个展场面积依然保持在3.5万m2, 共有来自国内外的200余家企业参展, 比2010年增加30多家。其中, 除了历年来与观众照面的中国一拖、约翰迪尔、上海纽荷兰3大拖拉机巨头之外, 新增的由汽车进军农机领域的奇瑞重工, 以432 m2的展场高位力冠群雄。

特征之二:展出产品门类齐全, 尤其突出地域特色

“农机会”不仅在传统的产品如大中小型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内燃机及其发电机组、低速汽车、联合收获机、水稻插秧机、植保机械、排灌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大中小型工程机械、畜牧机械、食品机械、包装机械、饲料机械等依旧阵容强大, 而且众多的新产品, 以及与其他行业关联度高的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和农机强省, 其布展产品尤其体现出“大功率、大农机、大农具、大机械”的特征, 如凯斯纽荷兰的7088型联合收割机和凯斯210型、纽荷兰1654型拖拉机, 约翰迪尔的660和210型收割机, 道依茨法尔的2104型拖拉机, 徐工的2204、1804型拖拉机和30-25挖掘机, 中机美诺3880型和美最时2200型大型喷药机等。特别是针对黑龙江省大力发展水田作业, 以及适合旱田大地块作业的大功率拖拉机和为其配套的大中型农机具, 并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格外吸人眼球。如中国一拖3804型大功率轮式拖拉机如鹤立鸡群, 虎视眈眈, 大壮场威。另如世界知名品牌日本井关, 其布展的原装插秧机配备高性能发动机和自动水平装置, 分步行式和乘坐式, 6行、4行均可调节作业。后进军农机的新秀奇瑞重工, 以RC1004和954型拖拉机, 以及全喂入履带式水稻和玉米收等产品吸人眼球。

特征之三:人气鼎盛历年如一, 会众指数继续看好

参会人员除了全国各大生产企业、科研单位和东北三省农机经销商之外, 还特邀黑龙江省农机局及各市县农机局长、农机推广站站长,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及各分局农机局局长、各农场机务队长, 省内各农机作业合作社董事长、机务社长, 各现代农业示范区董事长、总经理及各市县农机批发商、经销商、农机专业户、农机大户、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及广大农民用户等3万多人参加。同时, 由哈尔滨市农委组织八区十县农民参加的2012年哈尔滨春季农民大集和农产品展示交流洽谈会也一并举行, 到会参观、洽谈、选购、订货的人员超过3万人次, 成交额预计10亿元, 均诠释了这次盛会的规模。

特征之四:现场服务让利酬宾

本届展会除了展示交易汽车、农机项目之外, 同台还举办多种活动。 (1) 哈尔滨农民大集暨农产品展示交流洽谈会, 展示新农村建设所涉及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 以及农村能源、农村住宅、筑路建材、食品、农业科技书刊、音像制品等。 (2) 与哈尔滨市工商局松北分局合作, 为其开展“红盾护航, 扶优打假”的“春雷”行动提供平台, 进一步净化市场经营秩序, 维护广大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 由黑龙江省农委、东北农大、八一农大和东北医院的20多名专家、教授组团提供农业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实用技术讲座和答疑、医疗保健义诊, 同时开展的还有农业科技图书推广、订单农业项目发布、提供供求信息、招商引资合作对接洽谈和文艺表演等多种活动。 (4) 由黑龙江省农机公司特办的“购农机奖小四轮”抽奖和让利酬宾也同期举行。现场抽取一等奖1名, 奖励价值13 500元小四轮拖拉机1台;二等奖10名, 各奖励价值2 300元柴油机1台;三等奖10名, 各奖励价值1 000元背复式喷药机1台;四等奖30名, 各奖励500元代金券 (代替现金购买黑龙江省农机公司经营的商品) 。 (5) 订阅农村报的读者抽奖, 中奖者获小四轮拖拉机1台。 (6) 由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促进会组织的两天4场艺术演出, 威风锣鼓演出, 3天18场的东北大秧歌表演赛, 以及绿建筑研讨会一并举行。

历来被视为地方农机市场的“晴雨表”、“风向标”的东北农机大展, 不但是农民货比三家、选定称手农机产品的重要平台, 也是各大农机厂家演示、推广大中型农业机械和各类高新技术的展场。从某种程度上说, 本次展会的火热程度如何, 已成为预测黑龙江乃至东北地区农机市场一年走势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东北最大、全国知名, 为业内最为关注的农机大展, 在社会各方的精诚合作下, 我们将进一步将我农机大市场办成“五个中心”:即销售和物流配送中心、配件集散和售后服务中心、国内外农机采购中心、价格反应调控中心和市场信息中心, 逐步搭建国际化大平台, 形成广阔的新格局, 塑造标志性大品牌, 成为“三省”永不落幕的农机展会, 共同携手为东北农机大展续写辉煌。

3.四年级语文《瑞雪图》教学反思 篇三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瑞雪图》教学反思三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语文《瑞雪图》教学反思三篇1

本文用优美的文字向人们描绘了北国寒冬的美丽雪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在结构上本文层次清楚,条理明确,重点突出,采用了联想,夸张的手法,语言生动优美,情景交融。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思路,理清文章脉络,按照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学习全文。“以学生为主体”,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想象,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景色美,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朗读是一种古老的却极富生命力的学习方法,也是品读美文的重要方法。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用朗读去体会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这堂课总得来说是较好得完成了教学任务的。整堂课各个环节的设置合理,上课环环相扣,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都非常自然。而且我在上课的始终都保持着一种高昂的情绪,这种情绪一直带领着学生从课堂的开始到结尾。这堂课我自己感觉最值得珍藏的一点便是学生的朗读,从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读书声中,我们似乎已经可以体会到学生从诵读中享受到了快乐。特别是在教学第四自然段的时候,我先让学生默读,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有感情的把这个句子读出声来,之后读给你的小伙伴听,接着指名读他(她)喜欢的句子,一边读还一边做朗读指导。这个自然段的教学我引导学生运用了多种读书的方法,从第一次读到最后的一次读,学生实际上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一个精读的过程了。

当然,这堂课也让我暴露出不少自身的不足,这些不足带领着我进行更多的思考。首先,在教师基本职业素质方面,我感觉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强,除了课前设计过的一些过渡语和叙述性语言外,其余在课堂临场发挥的语言都缺乏感染力,不够美!这一点也直接牵扯到我对学生的评价语。所以,第二点便是评价语单调,对孩子没有起到实际性的激励或纠正的作用。第三,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员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体现出来。这些都值得我深深地思考。

这堂课让我积累了不少宝贵的教学经验,通过这堂课的反思与感悟,我想自己会在教学道路上前进一步的。

四年级语文《瑞雪图》教学反思三篇2

《瑞雪图》一文所描绘的雪景,是我们南方孩子不曾见过的。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此,在备课时,我考虑的是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曾设计几种教学方案,最后敲定第一环节创设情境以谜语:(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千万片,乱入梅花香不见。)导入来激趣。接着按时间的线索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引导学生读文,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然后,让同学提出交流读后的所遇到的问题及解疑。使学生通过读获得情感体验,激发阅读兴趣,感受语言的优美,获得思想启迪。提高和培养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本以为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环节,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在精读探究,体验情感这个环节却留下了许多的遗憾。

遗憾之一:

雪后部分刚讲到一半,就下课了。学生没有对文章整体感受,没有结合生活实际去体会雪带给人们的乐趣。主要是因为时间在下雪前和下雪时浪费了。其实该文的重点是雪后景色的描写,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了下雪前那个部分后,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学下雪时那个部分。这样就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出来。还检验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遗憾之二:

学生朗读指导不够。学生读的方式比较单一,且没有体现层次。如学生在说到:“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时,学生说到了从“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中体会到作者对雪的喜爱。我就马上让学生用喜爱的语气来齐读这句话。其实,这个部分我应该先抽几个学生来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让学生自己品读。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能让学生充分去读,去悟,从而真正地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

这堂课留下了这么多的遗憾,促使我不断地反思着:这是我应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教案的预设往往会与学情相出入,今后我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从学情出发,不断完善每堂课的设计,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好的展示自己,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年级语文《瑞雪图》教学反思三篇3

《瑞雪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上册第一篇主体课文,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以及联想到课文产生的特殊年代——1962年,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食歉收,人们都期盼丰收年的到来。因而,一场及时的大雪也给胶东半岛上的人们带来了吉祥、幸福和喜悦。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

一、创设情境,入情入境。

11月9日,我们这里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所有场景竟与《瑞雪图》一文所描绘的美丽雪景大致一样,我灵机一动,不如提前学习这一单元,于是下雪的第二天正是大雪纷扬时我们学习了本文。同学们边欣赏雪景边与课文对照,自然的融入雪前、雪中、雪后美景图、嬉雪图,使抽象的语言形象化,形象的语言活现眼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时空距离,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景文结合,品词嚼句。

这篇文章是优美的抒情散文,感情溢于言表,在流畅、动人的景物描写中寄予情思。但这种情思,文中并没有直露地抒发,而是全部寄寓在字里行间。那么,要把握这种感情,只有读,通过学生感情朗读,让他们在自己的朗读中体会,同时还能起到训练朗读能力的作用。我主要采用了文本与实景结合、品读文本的方法,让学生在欣赏雪景中品味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三、点拨精讲,析疑解难

让学生反复朗读,边读边感悟,捕捉关键词语品读出雪后景象的特点,让学生说出所感,欣赏窗外雪景,欣赏银条儿、雪球儿。在感悟雪大景美的基础上,自然地引出人欢与及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的喜悦。设计精当的问题进行点拨,让学生从中仔细思考揣摩,深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和遣词用句的绝妙。

四、精读研读,激情朗读。

4.瑞雪图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材分析:

《瑞雪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小语课本第七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以及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这一喜人景象,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感悟“瑞雪丰年”的丰富内涵。

3.渗透按一定顺序观察、有条理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

精读课文第3、4自然段,想象、感悟雪中雪后的景象。

四、教学难点

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感悟“瑞雪丰年”的丰富内涵。

五、教学构想

1、变教学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读书能力,体现以读为本、以学为导、导学结合、提高素质的教学特点。

2、体现两个为主:以课堂为主;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要致力于导,学生要致力于学,学会读书思考,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素质。

3、四种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创造性;表达能力――表达有内容、有中心、有顺序、有重点;合作能力――小组合作,互相补充,共同增长知识,提高素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已步入冬季,“雪”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学生各抒己见)老师这里有几幅美丽的雪景图,想不想欣赏一下?好,欣赏完以后告诉大家你的感受或体会。

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谈感受。

孩子们,今天我们将走进一幅更美丽的雪景图---《瑞雪图》,作者峻青将给我们呈现一幅什么样的瑞雪图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瑞雪图》这一课。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点击课件,显示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能解答及解答,若学生解答不了,放在后面讲解课文时解答)。

二、精读感悟。

1、师:作者是如何描写这场大雪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遇到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也可以请教同桌或老师)指名回答,教师小结。板书: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

2、师:作者是如何来描写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景象呢?今天,我们来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大家同意吗?

各小组选择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巡视。

3、师:好,请各小组代表发言,不完整的地方大家可以补充。下雪前的天气变化有什么特点?(有风、很冷、布满铅云)

教师板书。

4、师:这一组的同学讨论的很认真,小组代表语言表达也很清晰,是不是该鼓励一下呢?

5、师:早晨,天空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刮起了凛冽的寒风。黄昏时分,又如何呢?(下起了大雪)

这雪下得怎么样?(很大、很稳)

教师板书:大 稳

师:你是如何知道雪下得很大、很稳?(鹅毛般 纷纷扬扬 一会儿)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教师板书: 鹅毛般 纷纷扬扬(看)

播放课件

师:到了夜里,万籁俱寂,我们又如何知道雪下得很大?(听到的)

教师板书:沙沙声 咯吱声(听)师:我们该如何才能读出雪下得很大呢?(重点词语重读,放慢语速)哪读那些重点句子呢?怎么读?试一试吧。教师适时鼓励。

5、师:大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天放晴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什么样的景象呢?与同桌合作流利地朗读第4自然段,挑选你觉得描写得很美的句子读一读,读后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用得巧妙?

(1)、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小结,板书:雪景美 粉妆玉砌

(2)、教师播放雪后美景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雪末儿随风飘扬”这些词句,进一步感受“动”与“静”相结合的写法。

(3)、带着自己独特地感受美美地朗读第4自然段。强调读好“嗬”“蓬松松、沉甸甸” “毛茸茸、亮晶晶”等词语。

7、师:在这个粉妆玉砌、令人无比喜悦的世界里,人们是不是要好好享受一下大雪带来的快乐呢?

(1)、播放雪后孩子玩乐的课件。

(2)、指导学生用喜悦地心情有感情的朗读第5自然段。通过语速语调的轻、重、缓、急表现人们雪后的愉悦心情。

(3)、用合适的词语来小结第5自然段。

教师板书:人欢乐

三、拓展延伸,抒发感情。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们为什么会如此喜爱这场雪吗?这场雪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作者峻青为什么难以掩饰喜悦之情,写下了这篇《瑞雪图》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文的相关资料。

(1)、播放课件。

(2)、师:我们现在转换一下自己的身份,我们现在是胶东半岛那些忍饥挨饿、渴望粮食丰收的农民们,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入冬的第一场雪,我们来年将有一个好收成啦!让我们带着快乐、喜悦地心情再读课文4--6段,大胆、尽情的放开自己吧!先给自己一些鼓励,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3)、孩子们,听你们的朗读,真的是一种美好的享受。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朗诵出来吗,作为我们本节课的结尾。播放课件:这真是!

四、出示作业。

五、板书设计

瑞雪图

瑞雪兆丰年 下雪前: 风 冷 布满铅云

纷纷扬扬(看)

下雪时: 大、稳

下雪后:

5.瑞雪图教学设计 篇五

(第二课时)

教材简析:

《瑞雪图》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12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优美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按雪前、雪中、雪后,这样的时间顺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大雪纷飞、银装素裹、欢乐喜悦的美丽世界。文章层次清楚,条理明确,重点突出,绝妙的遣词造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雪大、雪美,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对这场雪的喜爱赞美之情。阅读全文,我的眼前就似有一幅美丽的画卷缓缓地铺展开来,一切都是那么栩栩如生,不知不觉我已步入画卷:看雪花漫天飞舞,轻柔的雪花亲吻着我的脸颊;看孩子追逐嬉闹,欢声笑语回荡在我的耳畔;看世界粉妆玉砌,丰收的希望更是充盈心间。

学情分析:

“瑞雪”有着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雪大雪美,能给人们带来欢乐;第二层:这场雪更有着特殊的含义,它为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希望,带来丰收的希望。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能够迅速地感知第一层含义,但要领悟这场雪的第二层含义却很困难。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之所在。要突破这一点,仅靠课文中现有的文字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要补充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感知理解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感悟“瑞雪”、“瑞雪兆丰年”的丰富内涵。

3、渗透按一定顺序观察,有条理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4、培养学生运用有效方法自主阅读感悟的能力。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瑞雪大而美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教学难点:

理解“瑞雪”“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的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理清脉络

1、回想: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了胶东半岛上的第一场雪?

2、板书:下雪前

下雪时

下雪后

【通过复习对学生进行写作顺序的渗透,为学生的以后的习作打下基础】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瑞”什么意思?

2、自由小声读课文,思考:这场雪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交流并板书:大

【通过整体阅读,学生整体感知这场雪的特点:大、美。培养学生整体感悟文本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出示金钥匙,七步读书法:读书→找句→抓词→体会→想象→表 达→再读

2、学生带着金钥匙品读课文2——4自然段

3、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

句一:“黄昏时分……纷纷扬扬地从半空中降落下来了。”(1)抓住“鹅毛般的”

“纷纷扬扬”感悟。(2)朗读评价。

句二:“不久,雨住了……飘将下来。”

(1)学生体会:簌簌落落表现雪急、大,甚至能听到下雪的声音。(2)感情朗读。

句三:“夜晚……咯吱声”。(1)理解“万籁俱寂”。

(2)体会作者以动衬静,以静表现雪大的写作方法。第五段

(1)个性化朗读“嗬!好大的雪啊!”

(2)齐读第五段,发现文中的“儿”被去掉,在对比中感悟雪的可爱,体会作者对雪的喜爱心情。

(3)推荐学生读出雪美,读出作者的喜悦心情,其余学生思考:还从哪些词体会到雪大、雪美。

(4)全班交流,相机体会景物描写中的“静、动”“色彩、形状”(5)配乐读。

(6)抓住“极目远眺”“看近处”体会作者写作顺序。

【“授之以鱼不授之以渔”,七步阅读法,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通过教师的点评也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感悟方法的指导,这样让学生有法可用,提高学习效率。扎实字词句的训练从每一个字词抓起。根据中年级字词教学的特点,把字词放在句段中学习,既理解其音形意,又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形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四、拓展延伸

深化情感

1、交流雪的好处。

2、介绍时代背景。

3、感悟“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

【“瑞雪”有着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雪大雪美,能给人们带来欢乐;第二层:这场雪更有着特殊的含义,它为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希望,带来丰收的希望。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能够迅速地感知第一层含义,但要领悟这场雪的第二层含义却很困难。仅靠课文中现有的文字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要补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补充了作者的创作背景,通过这些资料的补充,学生才能深切感悟这场雪的特殊而深刻的含义,这场雪不仅带给人们欢乐,更重要的是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带来了丰收】

板书设计:

瑞雪图

雪大 雪美

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

《瑞雪图》教学反思

欣赏着作者笔下的瑞雪风光,揣摩着编者的编写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并结合四年级阅读教学特点,学生已具备的学习能力,我确定了本文教学的重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联想,理解“瑞雪”的深刻含义,为了能够引领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感悟文本,领略寒冬瑞雪图的风姿,体会作者的喜悦憧憬。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关注语言

咀嚼词句

感悟文本

《瑞雪图》是一幅用语言文字勾勒的美丽图画,所有的美,所有的情,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展现出来,要让学生真切地感悟雪瑞人欢,就必须引领学生实实在在地关注语言文字。这堂课以“为什么称这场雪为瑞雪?”为切入点,紧扣“瑞雪”二字,回环复沓,展开画面。

在整体感知雪大雪美之后,让学生尝试着用七步读书法:静心默读,动情诵读、圈点批注、品词品句、咬文嚼字,层层深入地扣击文本,深化感悟。整堂课教学主线就是发现雪之“瑞”,寻找雪之“瑞”,体会雪之“瑞”,表达雪之“瑞”,抒发喜悦之情。

二、渗透学法

读写结合形式能力

6.瑞雪图,教学反思 篇六

一、巧妙用图, 激发阅图兴趣

很多学生一下无法接受初中地理中较为复杂的教学内容, 然后愈积愈深, 最后产生抵触情绪, 甚至达到厌学的地步。其中最缺少的就是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 因为丧失了对学科的兴趣, 所以学生上课才会无精打采, 做题才会抓耳挠腮, 考试才会一知半解。为符合初中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身心特点, 教师就需因材施教, 巧妙地利用地理图像。教师在教学开始, 就可以运用多媒体, 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该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会聚焦起来, 其情绪也很容易被调动起来, 在教学之初挖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潜移默化之下, 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不仅仅看到了泰国的水上集市、台湾的阿里风情、日本的富士樱花, 还在视觉和精神层次上获得了的冲击。那是一种感官之美, 当然也是学科之美。一定程度上, 该方法改善了传统课堂枯燥的模式, 给地理教学带来更多的趣味。学生在享受美所带来的满足感时, 对于其反映的地理事物便会产生巨大的兴趣指引和求知向往, 对之后的地理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

二、图文结合, 培养观图能力

在夯实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学生就必须掌握相应的读图技巧。同时, 阅读技巧是建立在观察力的培养之上的。所谓的观察力来源于对地图的熟悉程度和理解程度。地图中的地理事物纷繁复杂, 不可能每次所见都是司空见惯的范例。无论是景观图、统计图、模型图, 在阅读的时候都是有法可依的, 它们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以“六大板块示意图”为例, 我们在读图之前首先必须明确地图的名字, 大致了解地图反映的内容, 然后是辨别一些特殊的图例, 认清这些符号在地图中的含义, 最后是对文字的运用, 图文结合, 完成读图。对于该图的阅读, 必须依赖于对六个板块的认知度, 每个板块的名字和地理位置需成竹于胸。针对一个特殊的地理事物, 诸如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等, 通过地图的观察, 明白其成因究竟是板块挤压还是板块分离。在一切观察仔细、掌握透明之后, 教师可以尝试安排学生解答难度稍微大一点的俯视板块图。

很多学生在面对大段的说明性文字时, 常常无从下手, 做题结果也是南辕北辙。这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即是图文结合, 图文转化。知识点的掌握同样也不能局限于口头的背诵, 应该将其放入地理图像中, 一一对应地构建新的标注地图。运用一些小箭头或者注脚来标明地理事物的发展顺序和形成原因, 在整个地图上将文字中的关键信息纳入其中, 有图有文, 图文并茂。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也可以通过此种方法进行整理归纳, 将枯燥无味、看似毫无头绪的文字信息转化成生动直观、触类旁通的图像信息, 无论从视觉还是接受程度上来说, 都是鬼斧神工的一笔。

通过这样的读图过程, 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 而是对阅图技巧的掌握和观察习惯的培养, 甚至还有动手能力的提高, 一举多得。长期这样锻炼, 便会主动地利用身边的文字、地理图像进行自主学习, 掌握更多更全面的地理知识。

三、实事求是, 深化审图思维

地理图像其实是很讲究实事求是的, 它不能依靠固有的解题技巧和既有的做题经验来完成。一些灵活性的题目很容易抓住学生这种思维误区, 在看似波澜不惊的题目上设计得别有洞天, 当然学生如果按部就班地去解答, 只能落得阴沟翻船的后果。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现有地理图像解决具体的问题, 而不是掩耳盗铃地放任发展, 刻舟求剑地套授规律。师生应一起去分析和挖掘地图中的隐含信息, 将直观和间接信息两者微妙地结合起来, 把握住地图的明显特征, 逐步分析其中的地理原理, 深化、拓展和创新自己的思维。初中地理内容的一大难点是对于世界气候类型的认识, 大多数学生在刚刚接触之初, 受制于地图的广阔和气候类型的繁杂, 往往如履薄冰。该内容便成了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很多教师在处理该教学的时候常常也是焦头烂额, 殚精竭虑之后仍然收效甚微。于是, 我们不妨再次使用地理图像法教学。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投影出世界气候类型图, 我们不难发现该图具有显著的地区性特征, 六块大陆各有其地区性的特点。除了两极以外的极地气候, 教师可以运用地区为界限, 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展开讨论, 最后归纳总结。教师可以分派几个学习小组, 以合作竞争的形式共同完成地图的阅读。一个小组针对一块大陆, 分别指出气候类型的名称、特征、标志植被等等。小组可以推荐代表统一将该地区的情况表述清楚, 或者小组内各成员都可以参与表达, 以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程度。在每个小组表达完毕之后, 教师可以依次作出点评, 点拨其中的易错点、困难点, 最终回归到教师自己身上进行系统地讲学。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的时候, 难免会遭遇“拦路虎”, 教师面对此种情况的时候, 勿需太过紧张, 可先尝试着让学生在充足的资料下进行自身的求索, 实在黔驴技穷时, 教师再进行指点迷津。其效果肯定胜于和盘托出的教学模式, 要多多创造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此外, 还要注意一些地理规律的运用, 如在对比非洲大陆和澳洲大陆的气候类型的时候, 要注意到两者都是轴对称的同心圆模式, 也就是说头尾相同, 北非靠近直布罗陀海峡以及南非好望角一带都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

四、合理安排, 反馈答图结果

当前的地理考试向我们展现出一种浓厚的趋势, 即很多地理问题的提出、地理情境的设置以及地理话题的拓展都是通过系列的地理图像发声。纵观如今的试卷, 很难发现那种充满文字性说明的考卷, 更多的是设计巧妙新颖的地理图像, 这体现了新课标改革以来地理会考对于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要求达到了新的高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多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 都要有针对地布置关于地理图像的习题。课堂之上, 教师应该事前精心挑选与教学内容相符的题目, 在课堂最后二十分钟的时候抛砖引玉, 一来是对该节课教学内容的巩固, 二来是加深学生记忆、锻炼做题技巧、深化地理思维;课堂之下, 教师也应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挑战性的题目, 让学生自己完成地理图像的思考。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所做习题的情况, 集中处理那些易错、难做之处, 保证今后的正确率。这样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反馈系统, 为学生在地理图像上的学习铺砖添瓦。

围绕地理图像进行地理教学, 这一模式是地理教学的一大改革, 也正是方兴未艾。以图激趣, 以图锻炼, 以图深思, 以图反馈, 笔者相信地理课堂如能做到这几点, 必然能迅速提升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地理学科的显著特征是寓理于图、以图说话。地理图像本身所具有的直观生动的特点, 能够准确地向学生传达必要的地理信息和地理原理。初中地理图形教学应以地理图像为核心, 围绕其展开教学活动, 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深化思维、整饬反馈, 在各个层次上创造学生自主的机会, 共同探讨地理趣味, 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和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图像教学,阅图兴趣,观图能力,审图思维

参考文献

[1]张俊峰.中学地理图像教学的基本策略[J].中华少年, 2012 (06) .

[2]王海军.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图像教学探析[J].才智, 2013 (33) .

7.《瑞雪图》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七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词;能比较流畅的通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大家喜欢下雪吗?

2、讲述: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欠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的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一)、学习字词

1、师范读,生边听边划记生字词。

2、认读生字,相机释义。

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簌簌万籁俱寂咯吱嗬眺望粉妆玉砌投掷

3、给生字扩词。

4、比较形近字。

瑞端;眺挑逃桃;掷郑

5、默读课文,推荐好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答疑。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有感情的自课文,对照金钥匙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4、师总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4部分,一、下雪前;

二、下雪时;

三、下雪后;

四、点题,赞扬雪景。

三、再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1、点名读,师生评议。主要侧重字音准确,是否流畅等。

2、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朗读技巧。

一、旧知导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下雪前,天气有什么变化?

2、齐读课文,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板书:骤然变冷)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齐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雪?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段的的象声词,说说它们模拟了怎样的声音。

3、自渎课文,想想这一段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4、总结:“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读得轻、快。“大片大片”“彤云密布”——读得厚重。“夜里„„”——读得轻,脆。

5、师范读。生揣摩,再读。给本段课文加上小标题。(板书:雪大夜静)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105页填空题:雪后的景色,先写(),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先写静,再写();先写(),再写近处。

2、课文,找到写“景物、人物”“色彩、声音”“静景、动景”的句子,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3、读下面2组句子,说说哪句更好一些,为什么?

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银条儿。

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雪球儿。

4、指导朗读。试一试,怎样才能读好这一自然段。强调读好“嗬”“蓬松松沉甸甸”

“毛茸茸亮晶晶”等词语。比较枯枝被积雪压段的“咯吱”声与人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声的不同读法。

5、总结:通过语速语调的轻、重、缓、急表现人们雪后的愉悦心情。

6、根据老师的指导,有感情的读课文。说说这一部分用一个什么样的标题合适。(板书:景美人欢)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2、师生补充“瑞雪兆丰年”的理由。

三、总结全文。

1、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

3、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瑞雪丰年图》

8.瑞雪图,教学反思 篇八

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亲眼在我们成都市见过下雪?(有数位生举手)谁亲眼在成都市见过课文中写的这样的大雪?――啊,没有。那我们这课该怎么学呢?大家一点直观感受都没有。――这样吧,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他所描写的一场雪中去游览,大家说好吗?(生答好)我们对雪不太了解,那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任务,就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雪”这种自然现象,了解雪与人的情感的联系,与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这些任务大家能不能完成?(生答能)

师: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生:这篇课文是描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

师:只有这些吗?

生:这场雪还预示着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你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再说一遍。能不能更简单些?

生:这篇课文是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这场雪预示胶东半岛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他说的行不行?有没有别的说法?

生:这篇课文写了胶东半岛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还写了作者的联想。

师:谁听出来了,他们俩人的发言有什么区别?

生:刚才第一位男同学是按主要内容来说的,第二位女同学是按课文的线索来说的。

师:课文的什么线索?

生:是按下雪的线索来说的。

师:下雪的过程,对吧?

生:对。

师:如果按照那位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生:按照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雪的景色”,第二部分写了“雪的用处”。不,“雪的好处”。

师:“雪的景色”,仅仅是雪的景色吗?――第一部分就是写“下雪”,第二部分是“雪的联想”。这样说可以吗?

生:可以。

师:如果按照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又可以分为几部分?

生:按照这位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四段。

师:也就是四部分。哪四部分?

生:第一部分是下雪前的景象,第二部分是下雪时的景象,第三部分是下雪后的景象,第四部分是作者的联想。

师:两种分法都可以。我们为了学习的方便,按照分四部分这种方法来学习。――我还要问大家:在雪前、雪中、雪后和联想这四部分中,你感觉最新奇、最有兴趣的是哪部分?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中”那一部分。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产生联想的那一个部分。

生:我感兴趣的是雪后的景色。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前”。这一段写得很形象。

师:这么说大家对四部分都感兴趣了。那么我问一问吧。有多少同学对第一部分最感兴趣?(有五六位学生举手)多少同学对描写下雪的“雪中”最感兴趣?(有不少同学举手)多少同学对描写雪后景象最感兴趣?――嗬!这次人最多!因为你们最不了解下雪后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好。哪些同学对雪后的联想最感兴趣?(有两三个同学举手)

师:好,那就按照同学们的意愿,首先来看雪怎么下。大家打开课文第二段。谁能够把这一段读出来?你认为应从哪里开始就从那里开始,你认为应到哪里结束就到那里结束。

生:(读课文)“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师:对她读的有没有意见?

生:我觉得“下雪的景象”应该从“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开始。

师:这个意见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对原读文的`学生)你读得多了,天气还在变,你就开始读了。咱们从第二个同学这儿开始来读。大家看一看写下雪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也就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的?

生:先从“雪下得很大”这个角度来写的,然后又从“冬天的雪夜”来写。

师:介绍了雪下得很大,紧跟着就写黑夜吗?

生:他讲了雪一下子就把地染白了,说明雪下得很大。

师:他是先写看见的,后来……

生:写听见的。

师:为什么后来写听――见――的?

生:因为雪下得很大,晚上很冷,他不可能一个人站在雪地里观察雪景。

师:所以他就写他“听”,对不对?我们先读一读看见的雪。读的时候要把雪下得很大的那个气势读出来。大家看他这场雪下得大不大?

(生读课文有关部份)

师:这场雪大吗?

生:不大。

师:谁能比他下得再大点?(笑声)

(生再读课文)

师:够大的吗?

生:不够。

师:那么谁来建议,要想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哪些词应该强调地读得重一些。

生:我觉得应该把“纷纷扬扬”、“大片大片”和“彤云密布”这些词读得重一些。

师:你给作一下示范好吗?

(生读课文)

师:这次读得不错。他把那几个重点词强调出来了。大家再跟着我把这几句一块儿读一下。(教师带学生逐句学读)好,谁把刚才这一节再读一下?这回要下得很大了。

(生读课文)

师:她这几个词强调出来了。但有一个缺点,谁听出来了?

生:刚才我们只读了两句,其余的她不应该读。

师:我们是让读这一节,她读得对。――她读得有点太缓慢了,把大雪的气势给“延缓”了,是不是?――你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地上一会儿就白了”,应该强调“一会儿”,为什么?

生:强调了“一会儿”才能突出雪下得很大。

师:为什么?

生:因为雪下得大,地上一会就白了。

师:“一会儿”表示什么意思?

生:“一会儿”表示很快。

师:很快地上就白了。雪下得大不大?

生:大。

师:好。我们再把这一句读一读。(示范、带读)

师:这场雪下在什么地方了?

生:这场雪下在了胶东半岛……

师:(接)的一个什么具体地点?

生:胶东半岛的一个山村。

师:下在一个山村。(板书“山村”)

师:下雪的主要时间是白天还是黑夜?

生:黑夜。

师:对,黑夜。(板书“夜”)这个夜是什么样的?

生:静静的。

师:(板书“静”)可以说是一个(读板书)“山村静夜”。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个静夜读得很静?谁来试试?

生:读课文,(“冬天的山村……偶尔咯吱一声响”)

师:他读得静不静啊?(学生答静)他为什么能读得这样静?你给大家介绍一下。(指读文学生)

生:因为我读得有点轻,还有点慢,所以显得静。

9.《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九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2页例1、“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2)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对百分数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对扇形统计图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描述数据的方式是多样的,不断提高分析数据的能力,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引入: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统计图?说说两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说,课件出示)

谈话: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种统计图,请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找到学生学习的生长点,又自然地引出扇形统计图,简洁明了)

2. 呈现情景图,自主学习

(1)谈话: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种统计图,请看。(呈现例1的情景图,并将丘陵9.9%的9.9%去掉。让学生观察片刻,说说是什么统计图)

(2)揭示课题——扇形统计图。

(3)认识扇形统计图。

第一,思考交流。思考: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预设学生回答:圆表示我国陆地总面积;各类地形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几;山地的面积最大;丘陵的面积最小等。

第二,问:丘陵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几?请你估计一下。如果计算怎样算呢?引导学生说出用单位“1”减去各部分量所占的百分比就是丘陵所占的百分比。各部分量所占的百分比合起来就是单位“1”。

(4)比较:扇形统计图与以前的统计图相比,有什么特点?

(5)谈话:扇形统计图不表示一个具体的量,要想知道各部分地形的面积,还要知道什么?

出示信息:我国陆地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

(请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填入表中。学生计算。反馈)

问:你是怎样算的?

让学生明确可以用分数乘法的方法也就是根据总面积计算各部分的面积,通过表格和扇形统计图的比较再次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征。

(6)回顾小结。再次回顾例题,小结扇形统计图的特征。

3. 完成练习,内化知识

(1)完成“练一练”第2题。导入:刚才利用扇形统计图了解了我国陆地面积情况,那我国人口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出示“练一练”左边第一幅图,问:你知道了什么?

过渡:这么多人口,也应有这么多土地来养活,请你猜一猜我国土地占世界的百分比?

总结:这儿用扇形统计图进行统计有什么好处?

(2)完成练一练第1题。导入:扇形统计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国家大事,一些生活小事也离不开扇形统计图。(出示练一练第一幅图并把统计图标题改为“侯老师家2012年2月支出情况统计图”)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回答评价。

再次出示条件:侯老师家2015年2月的总支出是4000元。问:看到这个条件可以问哪些问题呢?学生自由提问并请学生回答,根据回答,提问的学生作出相应的评价。

小结:看到这个扇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扇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3)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理解图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哪天的食物消费比较合理。

(4)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

观察拼盘图(拼盘中全都是花生),独立思考,填写数据,说说填写数据的思考过程,体会估计的方法。问:如果花生有0.2千克,你能帮老师算出其他几部分花生大约各有多少千克吗?学生独立做,集体交流。教师帮助学生理清计算过程,先由部分量算出总量,再由总量算出部分量。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从生活中选择数学元素,会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对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分析的能力。这里的分析不仅仅是停留在对信息的直白表示上,而是通过“你能想到什么?”类似的问题来引领学生的分析走向一定的深度。另外也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通过“这儿用扇形统计图进行统计有什么好处?”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从而产生学习扇形统计图的内驱动力)

4.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老师做总结)

上一篇: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下一篇:大自然排比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