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在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11篇)
1.遥感在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 篇一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论文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
摘 要: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因此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显得尤为重要。遥感技术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日渐成熟,在各个领域中被广泛应用。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调查的效率和准确性。据此,本文将针对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中的应用,做出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遥感技术、土地利用调查、应用
遥感技术是一项发展较早的技术,在长期的不断完善过程中趋于精确,能够对对象做出较为准确的定位和勘测,极大便利了地理调查。遥感技术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在较为遥远的地方借助专门的特殊探测仪器,将远处的物体辐射的波长信号进行记录和接受,再通过专业处理程序进行再加工,从而将远处物体通过图像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能够使得勘测人员通过观察图像,了解远处的情况和环境。遥感技术由遥感平台、传感器、应用系统等多个部分共同构成。
一、遥感技术国内发展现状
遥感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起步较早,是伴随航天技术的发展而来的,最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我国国家统计局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土地资源调查统计工作,在这个调查过程中将遥感技术引入进来,通过遥感技术得来的数据实现了对我国整体土地使用情况的首次了解,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保障了我国后期土地政策制定的适用性。从此我国的土地使用情况开始了用遥感技术进行勘察的方式,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趋于完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遥感技术在国内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在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服务于各级政府,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的准确性,依据遥感情况制定完善的.土地资源管理计划,及时对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反馈,起到对有限国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规划作用;2、及时反映了当前土地利用情况,为后期进行城市建设规划以及了解土地利用总体情况奠定基础;3、为整体土地利用发展规划提供充足的信息。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应用的可行性
遥感技术相比较于其他调查方法,能够24小时不间断工作,并且能够及时有效的获得土地使用情况资料,遥感技术受地区环境限制较少,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快的完成任务。遥感技术在信息的记录上可体现出周期性、动态性以及丰富的动态性,能够及时记录土地使用的变更情况。传统的土地利用调查依赖于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工作周期长,工作的准确性不高,成本极高。土地利用调查是在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强化土地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的利用是适用社会发展的必要措施和基础工作。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统计中的应用具有以下特点:1、起点较高,具有全局性,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调查一般而言具有全局性特点,而且往往具有很强的宏观性,起点高的特点使得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调查更有利于统筹全局,把握整体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2、技术要求高,遥感技术看似原理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要求,在管理上也需要专业人员的科学化管理,从勘测到记录都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3、实际应用性,遥感技术应用下的土地使用调查,不仅要求提供最终的调查结果和准确性较高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还要求为现实的整体规划做出调整,最终应用于整体土地政策的规划,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由上可见,传统的土地调查方法较不科学,存在着周期长、资金投入多、调查受周围因素干扰大的问题,极大影响了整个调查的整体运作情况,客观性和周期性不强最终使得所得数据和记录的可用性不大,与现实的结合不紧密。而遥感技术则具有了明显的优势,周期短、客观性和准确性强,这位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三、遥感技术应用于土地资源利用调查的方法
遥感技术需要多方面技术的综合应用,比如勘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数字化信息记录技术等。多方面技术的综合应用决定了遥感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遥感技术在土地调查应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遥感影像的制作和再加工过程,这个环节最终决定了遥感技术应用于土地调查的好坏。
(一)影像校正
影响校正是指通过遥感技术所得的遥感图像信息,按照打底的水准面和坐标系对图像中物体的具体位置,使得遥感图像数据依据现实环境几何坐标进行校正。影像校正分为多个步骤,首先第一步便是位置的计算,位置选取是控制点确定的重要一步,控制点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了整个影像校正的过程。控制点的选择要坚持易分辨、特征明显的原则,保证控制点的选择能够准确为后期影像的处理奠定基础,找准位置。另外在控制点的选择上还应该注意在图像的边缘留有一定数量的控制点,避免在处理过程中因为误差出现影像外推。
(二)遥感影像的配准
遥感影像的配准是指将多重映像进行重叠,即是将影像中的地理坐标和影像之间的统一,具体操作是在配准过程中选择多项式模型,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实现对影像的配准。在配准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误差,并且尽可能实现对配准的现实适用性。遥感影像的配准是实现了控制点与影像之间的配合,是将标准化的空间方式进行整合,最终在有限的范围内对影像进行配准。
(三)遥感影像的融合
遥感影像的融合是指将多源数据统一在同一个地理坐标中,采用专业科学的算法和运算方式将多幅影像合并在同一个新的图像中。影像的融合包括了基本信息、色彩的融合。融合的过程是将传感器得到的不同类型的信息加以综合,用单一传感器减少多重遥感器带来的不必要麻烦和矛盾,使得最终影像能够直观易懂,并且能够清楚认识。最终融合的图像是综合了多元的信息产生的,具有丰富性和准确性,能够反映更多的信息,减少因为单幅影像造成的信息不清晰,从而提高数据的适用性和利用率。另外从影像的色彩来看,融合之后的影像色彩饱和度更高,对比度强,位置能够更加精确的表示出来。
(四)遥感影像的识别
遥感影像的识别和判读是一个较为专业的过程,一般来说分为观察和计算机自动分类两种方法,遥感监测得到的最终影像任然需要专业的判读。人为和计算机的两种方式应该与实际勘测的地形和物体情况相联系,就土地利用调查的实际环境和要求来看应该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对影像进行识别和判读,将图像信息转化为描述性语言,增强影像的描述性和可视性。
四、遥感技术应用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局限性
遥感技术的使用对专业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使得遥感技术的推广和操作中的准确性面临困境,技术的制约使得勘测结果失效。遥感影像色彩鲜艳且对比强烈,这位调查提供了较为完善直观的数据支持,但也存在着难以判断图片的物体的具面积和大小,要进行具体测量。在遥感技术使用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地界统计的出入,因此在统计的结果中存在一定偏差。另外遥感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统计方法,还需要在不断完善现代化统计手段的同时兼顾传统,采取多元调查方法结合的方式增强最终数据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遥感技术的发展极大便利了土地利用的调查,使得调查周期缩短,准确度和可靠性大大提高,减少了传统调查方式下的人力财力投入。虽然在实际操作中遥感技术还存在一些缺陷,相信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会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常庆瑞等,《遥感技术导论》,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8-19页
[2]汤国安等,《遥感数字影像处理》,科学出版社,2004年 ,第123-131页
[3]濮静娟,《遥感图像目视解释原理与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23-26页毕业论文
[4]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我国土地调查评级信息化建设回顾与展望》,2004年
2.遥感在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 篇二
当前我国的土地问题存在十分尖锐的矛盾, 并逐渐成为眼下的重要的问题之一, 而要想使得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率, 那么就要从调查开始, 土地调查得来的数据, 不仅可以应用到对其它土地的合理利用当中去, 而且还可以应用到策划土地范围当中去, 比如说策划一下林地的范围, 再比如说策划一下耕地的范围等等。这样的数据, 为土地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事实依据, 有利于土地问题的解决。为了使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 就需要首先来了解当前土地的使用情况, 试想一下, 如果通过人工调查的方式来得到相关的数据, 存在误差是一个方面, 而且信息的准确程度也有待考察, 这不仅会造成人力方面的损失, 同时物力、财力等方面也会受到影响。而遥感技术就成功的避免了上述的缺陷, 遥感技术的自动化施工设备, 能够及时准确的把握相关数据, 并且遥感技术的覆盖率广, 对土地问题的调查是很有利的。
1 实行土地调查的必要性
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就是要拥有人口、土地和主权, 可见土地资源对一个国家乃至一国人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地球上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 因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尤为重要。土地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 它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意义, 所以必须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这就需要工作人员科学严谨的展开调查工作, 为国家发展提供数据来源。
土地调查目的主要有:a.为土地利用和规划提供资料。对土地基本情况的了解是否准确基本上决定了土地利用的长期计划是否合理, 是实现合理、科学的土地利用的关键。b.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提供基本依据。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城市化的进程、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合理安排、生产指标的确定以及财政税收的组织都必须以土地调查所获得的各类用地及其变化状况数据资料为依托。c.为土地的有效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础。通过土地调查, 我们可以准确地掌握土地利用状况和权属状况, 为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d.为土地科学研究和建立土地信息系统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料。土地调查的过程就是采集土地信息的过程, 是土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向各级政府部门及各行业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和合理的服务。
2 遥感技术的实际应用
2.1 遥感技术所具备的技术优点
一般来说, 信息资源的获取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环境因素、地质因素、气候条件等等, 通常情况, 不同的地区在获取相关信息的方面有所不同, 例如, 在一些平原地区或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它的信息资源就比较容易收集到, 但是在一些高原甚至是沙漠、沼泽地区, 收集相关的信息就比较困难, 由于当地的地形地势条件恶劣, 外面的信息很难进去, 里面的信息很难出来, 这就给调查研究带去了很大的困扰。但是遥感技术的研究发明, 打破了环境、地域等方面的限制, 通过自身的技术设备, 便可以大范围的获取相关数据, 并做进一步的研究处理, 尽可能改变当地的恶劣环境。另一方面, 遥感技术获取的信息较为全面, 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全方位的数据信息。
2.2 遥感技术在土地调查工作中的使用方面
2.2.1 能够随时提供土地资源利用情况
第一, 遥感技术能够全天24小时的对土地问题进步检测和监控, 随时调查出土地变化的相关的数据, 并及时的做出应对措施。遥感技术不仅能够显示数据信息, 还能够提供图像的链接, 通过图像掌握实时情况, 为土地的调查工作提供眼见为实的第一手资料。第二,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使大部分的农民放弃在家务农而来到城市打工, 这就增加了城市人口的数量, 也加剧了城市用地的紧张程度。
2.2.2 在土地情况调查中利用遥感技术落实工作方法
如今多数地区都在采用遥感技术对土地的利用现状进行调查, 其较高的准确度, 已经使人们放弃了传统的调查方法。卫星的扫描给调查工作带来了十分的便利, 无论是恶劣的地质条件或是气候条件, 都可以在卫星的扫描之下得到第一手的调查数据, 全时段的服务于土地调查工作。另外, 遥感技术在土地调查中具有极高的工作效率, 省去了传统调查工作中的繁琐步骤, 大大节省了调查时间, 能够直接得到土地调查的准确数据。
2.2.3 应用遥感技术检测生态环境变化
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是保证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方针的重要资源基础, 而遥感技术能够随时检测到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 这运用科学合理的工作方式, 掌控的信息情况包括土地与生态两个方面, 并且对于变化信息实现实时的动态掌控, 这可以对于生态保护区域做好保护工作, 根据现实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规划工作。做好遥感技术工作也是相关部门工作的数据基础。这不仅对于土地调查工作有深远意义, 同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 综合信息数据可以实现资源合理分配, 将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工作合理结合, 是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的一个工作重点。
结束语
当前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土地资源的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矛盾受到了国家及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土地调查, 是合理规划土地资源的前期准备, 只有在充分了解相关数据的情况之下, 才能够展开高效率的工作, 才能够依据实际来分配资源。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 显示了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 与过去的技术相比, 遥感技术广泛的覆盖面、数据的及时有效以及信息的全面性都充分的彰显了遥感技术自身的优越性。遥感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 实现了可持续战略的发展要求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使得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和保护。
参考文献
[1]翁玉坤, 刘排英, 王鹏生.遥感技术在土地调查与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综述[J].北京测绘, 2009 (3) :64-66.
[2]李月臣, 杨华, 刘春霞等.土地覆盖变化遥感检测方法[J].水土保持研究, 2006 (1) :213-220.
3.遥感在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 篇三
关键词:现代遥感技术 土地管理 应用 研究
遥感技术是六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它建立在现代物理学,如光学技术、红外技术、微波技术、雷达技术、激光技术等,电子计算机技术,数学方法和地学规律的基础上。
一、现代遥感技术的理论研究
遥感技术是指从不同高度的平台,收集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再将这些信息传输到地面,并加以处理,从而达到对地物的识别与监测的全过程。
遥感技术收集和利用的信息范围非常广:人眼看到五颜六色的景色,从中分别出牡丹、芍药等,这是光的遥感。人耳聆听交响乐队演奏,从中辨别出提琴、长笛等奏出的乐句,这是声的遥感。渔轮用超声波仪器探测到海底的鱼群,这是超声的遥感。从飞机上、卫星上拍摄地球表面的照片,这是光(或红外线等)的遥感。用雷达探测敌人的飞机,这是无线电波的遥感。…。也就是说,遥感技术所收集和利用的可以是声、超声、光、红外辐射、无线电波等各种信号。甚至包括射线照相、地磁观测、宇宙射线观测等,也都属于遥感的范围。它的隶属关系可以包括一切与上述信息有关的科学技术领域。
现代遥感技术组成了一个从地面到空间、从资料数据的收集处理到判读应用的体系,包括:
⒈研究地物电磁波辐射的特性以及信息的传输;
⒉研究遥感信息探测手段,主要是研究传感器;
⒊研究遥感信息的处理系统;
⒋研究遥感信息的应用。
近年来,遥感技术迅速发展,其重要因素之一是遥感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生活的环境。人们越来越需要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我们的地球,了解它的资源,了解它的变化,以便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早期的土地管理使用的基础图件为数年前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已经变化的土地利用,则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部分变更,以变更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进行土地管理规划和设计,由于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比例尺为1:1万,规划和设计时常需放大到1:5000—1:2000,由于受客观条件以及主观因素影响的限制,规划和设计的精度较低,甚至可能出现新增耕地圈定和量算的随意性。为了提高土地管理精度与可靠性,我们及不少地方已要求整理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实地测量,以1:5000—1:2000实测图为底图进行整理效益分析和规划设计,大大提高了新增耕地面积量算工程规划设计精度,但存在工作量和投入较大的不足。
遥感技术在大面积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上已有大量成功的工作。随着1米及更高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普遍应用以及遥感数字影像分类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兴起在计算机上进行遥感影像的人工目识判读,即在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边缘匹配,拼接,数据压缩和图象增强等预处理过程后,通过人工目识解译,根据屏幕栅格影像中各地类的色调、形状、阴影、纹理、位置、大小等特征直接沿影像特征的边缘准确勾划出地类界线,亦即遥感影像的屏幕数字化。解译的结果可以直接记入到地理信息系统中,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跟以往土地利用现状信息提取方法相比,这一技术方法具有周期短、精度高、可操作性强、信息更新和提取速度快等特点,是未来的土地资源信息获取、提取、分析和更新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对于土地管理,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辅以其他背景资料,通过目识解译,便可将现状土地利用信息快速准确地提取出来,并能较高质量地绘制1:5000—1:35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但目前还不能从图像中精确提取能满足工程设计需要的高程信息,尽管从立体像对中可提取一定的高程信息。因此,有时工程设计需要时还需补测一些高程点。
三、现代遥感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技术
1、土地现代遥感动态监测体系构建的研究
在具体工作方面我们虽然已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的经验,但是从国家或区域的宏观管理需求来评价,目前的土地遥感监测在技术应用上和功能定位上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在体系建设方面缺乏整体的规划设计,距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以及体系完整,系统完善的目标仍有不小的差距。根据当前工作的迫切需要,应加快构建能全面、系统、迅速掌握国家或区域土地变化状况的动态监测体系,明确体系结构中不同层级的目标和任务。并且在此条件下,研究制订相应的各种标准和技术规程。土地调查与动态监测是国土资源管理最重要的基础业务,内容广泛,时效性强,保真度高。因此,在体系研究中,必须区分不同层级的实际需求和相互关系,并依此确定配套的技术措施。
2、土地调查与动态监测体系关系的研究
必须掌握好三个关键性问题,第一要有国家统一的,科学的土地分类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第二要有先進的,综合的,实用的土地调查技术。第三要有统筹兼顾、功能互补的有机联系。土地调查主要有土地利用调查;土地条件调查;土地法律调查(地籍调查)三种。土地遥感监测主要有国家级、区域级、城市级和特定区位四种。土地调查与动态监测在数据采集方法技术上大同小异,多采用现代化的遥感影像、卫星定位、电子全站仪测绘、信息化技术。但作为两个体系,应在土地管理学和统计调查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各自的功能、结构、作用方式以及两个体系间的技术基础关系和功能互补关系。由于土地既有自然资源的属性,又有社会财产的属性,所以在土地行政管理的方式上也分为资源行政和不动产行政两种。这两种基于公权力的执法行为的后果,都会影响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在時空上发生变化,而土地调查与动态监测都是反映这些变化状况、反馈管理效果的技术手段。如何充分发挥两个体系的功能并达到优化组合的最佳效果,仍然是应当继续研究的课题。
3、现代遥感动态监测体系功能的研究
了解土地管理系统的主要结构,对研究土地调查与动态监测的功能定位和确定遥感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向都是有益的。土地管理系统由行政执法;技术支撑;基础业务三个子系统组成。土地行政执法子系统的决策、组织、协调与控制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基础业务子系统提供全靣、准确、动态更新的土地信息。因为它既是行政执法的技术基础,又是依法行政效果的信息反饋。行政执法子系统在运行中,需要在解决法制、体制、机制问题方靣获得辅助决策的技术支持;基础业务子系统在运行中,无论是调查、评价、规划、及其它们共有的标准化、信息化工作,需要获得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的保障;而上述需求,正是技术支撑子系统的功能定位。由此可知,土地遥感动态监测技术的应用目标,宜定位于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和土地规划这三项主流基础业务,服务方向是支持国家公共行政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宏观决策。
4、土地遥感动态监测体系运行系统的研究
4.遥感在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 篇四
浅谈信息化测绘在土地利用与管理中的应用
当今社会,土地的利用与管理工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小到居民住房的购买.大到国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工作成效直接影响着人民生活的安居乐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测绘相关技术的日臻完善,我国的测绘体系经历了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的转变,目前正在向信息化测绘过渡.信息化测绘是测绘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高效的`作业模式必然会给土地的利用和管理提供巨大的便利.首先介绍了信息化测绘的内涵及技术体系,然后探讨了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利用和管理中的应用,最后对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利用与管理上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作 者:刘毅锟 西勤 李建胜 姜鹏远 LIU Yi-kun XI Qin LI Jian-sheng JIANG Peng-yuan 作者单位: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河南,郑州,450052刊 名: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英文刊名:GEOMATICS &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年,卷(期):32(5)分类号:P208关键词:信息化测绘 3S 土地利用与管理
5.遥感在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 篇五
摘 要:森林资源既是林业建设发展的基础,又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在人们逐渐认识到森林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重要性时,越来越重视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及开发利用的合理性。此种情况下,人们为掌握包括森林资源种类和分布、数量、生长规律和质量、环境条件等信息,针对国有林场、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等经营森林的单位以及县级行政区域展开了森林资源调查工作,即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本文就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遥感技术的应用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遥感技术;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应用
遥感技术是一种建立在电磁波理论基础上的探测技术,利用各种传感仪器收集和处理由远距离目标辐射与反射的电磁波信号,最终形成图像,进而探测和识别位于地面上各种景物。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图像分辨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有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相较于以往的森林资源调查方式,利用遥感技术可以从宏观上对森林资源进行调查,具有快捷、动态和节省成本花费等特点。下面对其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的应用做具体探讨。
一、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开展过程中应用遥感技术的具体应用
通过遥感技术获得的图像能够将覆盖区域范围内所有要素都准确、完整地反映出来,地物经过遥感技术处理后会表现出其独有的图像特征,如大小、色调和阴影等。在森林二类资源调查中应用遥感技术后,根据这些特征就可以对森林结构组成、面积、林分树种组成、森林覆盖度、郁闭度等有全面了解和掌握。下面具体从以下几个遥感图像特征识别入手论述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的应用:
1.形状特征。遥感图像上地物外部轮廓的反映就是形状特征,因为不同的地物类型有不同形状,这样在遥感图像上就会呈现出不同形状,通过遥感图像上地物形状的识读和判断就能够识别出地物组成。
2.大小特征。遥感图像中反映出来的尺寸就是地物大小,可以是长度、宽度,也可以是体积或面积等。需要注意的是,地物显现出来的大小受限于遥感图像设置的比例尺,同时,通过比例尺就能根据遥感图像中显示出的地物大小计算出地物实际大小。此外,大小还是能够将图斑区划精确度提升上来的主要特征。
3.色调特征。天气和遥感时相与概略比例尺、镜头教具、感光材料等因素都会对地物颜色造成一定影响,使其在遥感影像上呈现出不同的色调形式。在应用遥感技术调查森林资源时,为能够根据遥感图像上的色调特征准确区别出不同地物,每种地物都设置了独属于它的色调特征,这样通过判读色调特征就可以对地物进行基本判别,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区划的精度。地物投影色调特征表现如下:当地物是较为陡峭的岩石山体时,其在遥感图像上呈现出的色调就为黑色;当林分树种的组成不相同时,其在遥感图像上会呈现出由黑色向浅绿色过渡,或是浅绿色的色调;当同一林分中存在不同的覆盖度与郁闭度,则其在遥感图像上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若郁闭度和覆盖度都较高,颜色就会深一点,若二者都比较低,颜色就会淡一点。当同一林分的坡向不同时,也会在遥感图像上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若是阳坡,因为太阳光线较强,则呈现出的颜色比较接近地物实际颜色,若是阴坡,太阳光线较弱,会呈现出深色或黑色的色调。
4.质感特征。把色调、纹理和阴影等特性综合在一起反映出的就是质感特征,根据遥感图像上外观的质感特征可将有林地与其他林地划分出来,区别在于有林地会带有一定凸起感,而其他林地地类却不是这样。
此外,应用遥感技术时还要对遥感影像进行必要的几何处理,几何处理包括粗加工处理和精加工处理两个层次,前者仅仅是对系统误差进行改正,即在已知影像构像方程的基础上将诸如传感器外方位元素这类测定纠正数据代入公式当中,进而纠正原始影像,此种方式对于传感器内部畸变的纠正有很好效果,但缺点是处理过后的影像仍然有较大偶然误差与系统误差存在。此时,就需对遥感影像做进一步精加工处理,即将图像中存在的几何变形消除,包括像素坐标变换和多坐标变换后像素亮度值的重新采样两个环节。分析、解译遥感影像特征时要以地物反映到各波段通道上的像元灰度值为依据,也就是地物光谱信息,同时,在大气状况和传感器等因素的影响下,经常会出现“同物异谱”和“异物同谱”的现象。为此,解译遥感图像时要以具体要求为根据选定由最佳遥感波段图像信息构成的彩色图像。选择波段时要考虑波段或是波段组合的信息含量、各个波段相互间的关联性、想要识别的地物光谱响应特征三方面因素。
二、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应用遥感图像时的注意事项
1.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当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图斑区划,往往都是把室内判读和现地核实修正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进行图斑区划,即先是根据遥感图像中大小、色调、阴影与纹理、位置布局等特征进行图斑区划,之后再进入到现场做实地核实。需要提出的是,对于那些调查因子(郁闭度、树种、地类等)各不相同的有林地,应采取单独图斑区划的办法。此外,为使未成林造林地与宜林地以及低矮灌木林地这类地类的划分更为准确,应用遥感技术时不建议将图像分辨率选为2.5m,同时,确定图斑界限时建议选用现地对坡这类区划方式。
2.遥感图像可以将地面景物形状、大小和色调以及阴影等全部要素和特征准确、完整、直观地显示出来,如此可以准确识别出不同地物,有着很高的区划精度。但是,若遇到像丘陵或山脉走向不清晰这样地势条件复杂的地区,就很难通过遥感图像将图斑准确识别和划分出来。同时,像各种线性地物、小地名这样的区域需要借助地形图找出所需信息,这样遥感图像选用的比例尺必须同对应地图相一致。
三、结语
通过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不仅能够建立或是更新森林资源档案,还能够制定出合理的森林采伐限额,并为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林业工程发展规划提供更为有效的参考依据。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遥感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当中,并逐渐成为主流,不但花费成本少,还具有动态性和快捷、宏观等特点,但在应用时要对图斑区划和遥感图像比例尺确定这两个环节加以注意。
参考文献:
6.遥感在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 篇六
1.“3S”测绘技术在现代土地科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介绍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及3S集成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3S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规划与整理、土地勘测定界、土地动态监测和土地执法检查等现代土地科学中的基本应用过程和方法。“3S”测绘技术使土地管理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展,人地矛盾和土地不合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开展土地科学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刻不容缓。现代土地科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而逐步产生和发展的,重点解决或缓解当今社会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落后的土地管理技术一直制约着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开展利用以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为代表的“3S”测绘技术进行现代土地科学研究就很有必要。
1.“3S”测绘及其集成技术
1.1 GPS、GIS 和RS 测绘技术
GPS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该系统由地面控制、空间和用户装置等构成,其主要优点有:全天候、全覆盖、高精度三维定位定速定时和快速省时高效。GPS现已广泛用于航天器定位、全球授时、地形测绘、国界测定、海岛与礁石联测、山体测高、测量板块和地壳运动、交通管制和工程建设等。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GPS中的RTK技术,以实时定位、厘米级定位精度、作业时间短和效率高等特点逐步在资源调查和土地管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系统。GIS 处理和管理的对象包括空间定位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和属性数据等,GIS 已在城市规划、交通运输、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邮电通讯和公共设施管理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土地行业,利用GIS可快速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将空间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完整地结合,确保图形与数据的一体化,实现对土地利用的数据建库、数据分析、数据管理和成果输出等。
RS 是指不直接接触目标物和现象,在远离地物的遥感平台上,使用遥感器接受地面物体的电磁波信号,并记录、传送到地面,经过信息处理、分析判读和野外实地验证,最终服务于用户的全过程。RS 具有信息丰富、全天候、多光谱特性、信息获取周期短等优势,特别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像清晰,空间分辨率高,现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综合规划与利用、自然灾害防治、气象观测预报、农作物估产、环境动态监测等工作中。尤其可利用RS进行土地动态监测和分析,及时准确地掌握土地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1.2 “3S”集成技术
“3S”集成是将GPS、GIS、RS及其他技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的高新测绘技术,包括GIS与RS,GPS与GIS,GPS与RS,GPS、GIS 与RS等4种集成模式。单独地运用一种“3S”技术不能提供对地观测、存储管理、信息处理、分析模拟等能力,不能满足复杂工程的需要。在“3S” 集成中,GPS 主要用于实时、快速提供目标、各类传感器和运载平台的空间位置;RS用于实时或准实时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信息,以发现地球表面变化,用于更新数据库;GIS则是对各种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动态存储、集成管理、分析加工。当前,应将“3S”测绘技术充分地渗透到土地管理的各个领域,促进现代土地科学的发展。“3S”测绘技术在现代土地科学中的应用
2.1 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土地资源指目前或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农、林、牧业或其它各业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土地资源调查是为查清某一国家、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的土地数量、质量、分布及其利用状况而进行的量测、分析和评价工作,目的是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布局、制定农业区划和土地规划提供依据,并为进行科学的土地资源管理创造条件。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和土地评价及土地监测等。可利用“3S”技术建立土地调查系统,并应用于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
RS、GIS和GPS等为土地调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RS快捷、实时、高效地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GPS 快速准确地采集土地利用变化图斑的空间位置;GIS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编辑实现数据管理自动化。当前的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技术流程如下:采用现代遥感技术获取影像资料,完成正射影像和基础图件制作;通过遥感影像和外业自动化调查进行实地调查;进行内业处理,完成信息的汇总统计和分析;实现调查数据的管理和更新机制的建设;逐步建立起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
2.2 在土地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土地资源评价(又称为土地评价或土地分等)是指在土地资源调查完成后,根据特定生产目的对土地质量、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的评估。在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前,必须先进行充分的土地评价,明确各块土地最合适的用途。随着我国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对土地进行科学评价是有效管理和利用土地的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但由于我国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起步较晚,土地定级估价的技术手段还不完善,土地定级估价中还存在估价方法和标准不统一,估价指标体系有效期短和估价时间长等问题。
应用“3S”技术,可实现土地资源评价的定量化、自动化和智能化,“3S”技术用于土地资源评价的要点:GPS 实现各土地评价单元的准确定位,并辅助于实地评价和核查;RS 为评价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实时获取各类土地资源评价单元的属性信息和利用现状;GIS 实现土地利用数据、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状况以及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等的分析,利用相关指标权重和评价模型得到各评价单元总分值,划分土地等级,最终输出土地评价结果;利用RS 和GIS 技术确定土地类型图和快速生成的土地评价单元图。
2.3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在规划设计前,要做好与土地相关的所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处理分析等工作。这些信息的处理,不但可以为后续的规划工作提供数据基础,更重要的是明确土地性质、质量,从而确定未来发展中可使用用地和不可使用用地;确定保留用地和适宜城市发展的用地;在明确土地的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具体确定各类用地的具体范围。
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3S”技术充分展现其实时性、准确性、自动化和高效等优点。利用RS,通过遥感的数据处理,可以直接得到理想的图片及数字结果,准确及时地反映土地信息。利用GIS 建立土地利用信息系统,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详实的资料;利用GIS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自动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数据库,进行土地利用远景规划和利用类型预测,实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设计和布局制图;利用GIS结合规划设计模型,实现对规划设计结果的模拟显示和分析。
2.4 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
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国内已有利用“3S”测绘技术开发精确农业信息系统,该系统能精确地界定待整理农地的数量和空间位置,针对不同区域农地
提出土地整理的方向和措施。
“3S”测绘技术用于土地整理的要点:利用GPS进行地物的空间定位和测量。土地整理工作涉及田块的划分、产权的调整等大量与空间定位有密切关系的内容,利用GPS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精确度;利用RS的高分辨率影像,辅以其他背景资料,通过目识解译,快速准确地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并绘制1∶5000~1∶35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土地整理提供基础资料;利用GIS 建立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进行土地平整的填挖土方量的工程计算和三维仿真模拟,以及土地整理规划、工程放样、工程施工等图件的编制。
2.5 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土地勘测定界(简称勘界),是指根据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和土地整理等工作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为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土地勘界主要包括权属调查、土地测绘和编写勘测定界报告。根据土地勘测定界的工作程序,勘测定界分为外业调查、外业测量、内业整理汇总及归档阶段四个主要阶段。
“3S”技术可充分用于土地勘界的全过程:在土地勘界外业中,可使用GPS进行定位,将基准站的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发送给流动站,流动站接收基准站数据,并采集GPS观测数据,形成差分观测值,实时计算出流动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该测量方式可以提高土地勘测定界精度,并且无需通视,观测时间短,操作简便;在土地勘界内业中,采用GIS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土地勘测定界测量和土地征收数据进行管理,能保证外业和内业数据处理的一致性,实现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保证数据统计的准确性以及方便数据查询。
2.6 在土地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指运用遥感、土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和计算机、检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分析。传统方法的土地动态监测方法是由用地单位直接上报和登记数据,监测主管部门只能被动的了解土地变化。在“3S”技术体系中,由于遥感解译的矢量数据具有地理坐标,利用GPS 的精密定位功能,可以在野外对室内不确定的解译成果进行精确核查,提高遥感解译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度,“3S”测绘技术可有效地实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国内已有研究人员利用TM和CBERS数据,在野外用手持GPS进行验证并更新数据库,利用GIS提取出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建立高精度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库,最终实现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应用“3S”技术进行土地动态监测的主要步骤如下:利用RS 快速主动地发现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 利用GPS准确而快速地获取变化信息的数量和特性,将变化信息与历史信息进行空间分析,获得新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利用GIS实现土地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与可视化,实现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更新,实施土地动态变化成果制图。
2.7 在土地执法检查中的应用
土地执法检查承担着保护土地的重任,处于土地管理的前沿阵地,是有效贯彻国家严管土地政策的基础工作。目前土地执法检查主要有超前控制方法、跟踪检查方法、目标管理方法以及协作处理或公开处理等方法。但违法用地多位于偏远的郊外或隐蔽的园区中心,在日常动态巡查中是难以发现的。“3S”技术用于土地执法监察,可以帮助土地执法人员快速准确发现、到达疑似违法用地现场,辅助疑似违法用地的巡查、核查、违法违规处罚处理以及结果汇总上报等工作,形成“天上有眼睛、地上有巡查”的全方面立体式的监督。
“3S”技术用于土地执法检查,实现土地管理的“数字执法”,其技术流程如下:首先利用遥感监测技术与土地执法动态巡查相结合的办法,最大限度地发现土地违法行为,再利用便携式GPS接收设备和GIS提供的电子地图,快速准确找到疑似违法用地。结语:
“3S”测绘技术彻底地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土地管理方法和模式,优化和完善了我国当前土地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但是,“3S”测绘技术的三维展示和虚拟现实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运用才刚刚起步,在技术和方法上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2.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分析和处理海量的通用技术,土地的管理工作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地理数据管理等,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系统,迫切需要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 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 是一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管理和研究空间数据的新兴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是在土地管理中得到应用。一方面,土地管理本身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系统。这是因为土地是人类最宝贵的非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之一,从古至今人类一直重视对土地的管理和利用。土地的管理工作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市场管理等,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系统,迫切需要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另一方面,由于土地管理中存在大量的空间数据,需要采用空间技术来进行管理。传统的关系数据库技术对属性数据的管理已相当成熟,但对空间信息的管理显得力不从心,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不仅可以管理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而且还可以实现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间关系的管理。因此,土地是地理信息系统(GIS)最古老、最广泛的应用领域之一。早期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几乎全部是处理和土地有关的信息系统,GIS 的概念正是由于计算机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而产生的。
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土地的这种渊源使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土地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据统计,在土地资源管理领域,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有地籍信息管理、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现状动态监测、城市地价评估等。现已建立了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技术系统、建设用地管理系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系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一、地籍信息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对地籍信息的管理体现在其信息直接反映每一块宗地的特征, 它包括宗地的基本信息(位置、面积、利用类别、等级等), 权属管理(所有权、使用权、他项权利等), 附着物信息(地上、地下建筑及各种设施情况), 文档信息(调查原始资料、法律、条例等)和图形信息(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是完成土地调查、登记、统计、评价, 为地籍管理提供依据, 为土地法律咨询提供手段。在城乡地籍管理领域,并建立了地籍管理系统、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时域地籍信息系统、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日常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由于土地利用动态管理信息系统是为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分析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土地利用状况信息,因此需要一套完整和科学的实时更新机制,既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现势性,又能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在土地利用调查以及动态监测中, 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相结合, 获取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信息, 监测土地利用变化,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以及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的土地评价分析, 利用专家们的知识与学问研究, 建立土地利用决策模型, 辅助土地利用决策。把计算机技术与GIS 技术应用于执法监察工作中,不但减少土地执法人员在调查取证中进行土地现场勘测的工作量,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而
且可以及时把握土地违法案件的发展与变化的动态信息,为执法监察管理和决策提供高效和科学的信息服务。在土地动态巡查过程中,对于有效防范土地违法行为发生,有力发挥土地执法监察效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范围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我国今后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据, 其主要任务有具体落实土地利用总量平衡分解指标的数量与分布, 土地生产潜力等级与土地质量等级的划分和图形的编制, 土地开发、整治、复垦规划项目的落实与实施, 土地用途管理,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反馈等。
土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一切发展的源头,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掌握土地利用的动态信息是新形势下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它是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对土地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 会直接影响到一国的经济建设。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现状, 各类土地的动态监测, 是制定土地管理工作中长期利用规划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土地管理的特色是对土地空间特性的管理。土地空间特性,包括土地的地理位置、相邻关系,图层的划分及与土地相关的各种空间属性和人文属性。土地的这种空间特性,为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提供广阔的天地。GIS 最初的应用领域,就是建立与土地管理、土地规划相关(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数据库等有关系统的管理和规划等)的土地信息系统(LIS)。因此,GIS是进行土地管理,建立土地信息系统的最佳平台。
7.遥感在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 篇七
1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的应用需求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应用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功能应用过程中,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应注重将ETM影像作为基准对MSS影像进行预处理,同时注重在预处理环节开展过程中设定约50个控制点,继而由此确保校正行为的精准性,且将校正误差值控制在4个像元左右,满足土地调查数据获取需求;第二,在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功能应用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应注重坚守建立训练区→评价训练区→初步分类图设定→检测分类结果的影像数据分类步骤,由此满足土地调查技术应用条件。
2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在土地调查中的具体应用
2.1计算机预处理处理技术
表1为土地利用类型图件精度要求,为此,为了满足土地利用条件,应注重运用计算机预处理技术,即首先对遥感影像进行辐射校正,其次进行几何校正,并选定K1、K2为所判定指标,继而设定公式
K1=Xij/Xi×100%
K2=Xij/Xi+1×100%
且以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取15种土地类型,呈现600个图斑,且建立矩阵误差,最终判定精度>91%的高分辨率卫星图可应用于土地调查工作中,满足土地调查工作需求。
2.2计算机特征参数获取技术
在MSS数据分类程序开展过程中均值、方差、相关系数等参数的获取对其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例如,在咸宁窗口分类特征提取中,对子窗口、样取进行了选定,同时判定1978.10.16和1979.6.16为MSS直观图数据象元,由此展开数据分析行为,并针对谱聚群现象、自然可分性进行观察,同时选定8个子样区,同时确保子样区所占比例为60×60像元,继而按土地类型将麻地、茶园、树林、水田、竹林编号分别设定为1、2、3、4、5,并保障了地物名称与标号等间的一致性,最终将其以曲线的形式呈现出来,且利用MSS、辐射测量值间对应公式:y=mx+b,其中y、m、b分别为辐射度、最大辐射能、最小辐射能,由此实现对1978.10.16和1979.6.16象元信息的矫正处理,且获取相关特性关系,达到最佳的动态信息获取状态。
2.3计算机神经网络分类技术
计算机神经网络分类技术即应首先建立分类模型,即:
并在模型建构过程中设定分类类别为A=1,2,3,……n,P(xk为K中所观测的条件概率,由此获取列分类信息。其次,为了满足计算网络误差分类条件,应注重设定样本分类目标,同时建构权矩阵,且将像元R、G、B输入到计算机网络影响环境下,计算各类型概率值,最终就此确定土地类型。
另外,在土地直方图观测过程中亦应注重设定概率计算公式:
同时,将公式:应用于计算机影像灰度次数分析中,最终将影像信息直观的呈现出来。
在土地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精准化调查数据,要求作业人员在土地数据更新过程中应注重利用计算机像片比例尺缩放功能将本地土地更新数据精准的清绘出来,且准确表示土地位置。同时,在影像调绘过程中应注重遵从1:10000调绘比例,同时确保调绘偏移量与图面相比,高于其0.2mm,由此达到计算机清绘目的。此外,在计算机零星地物清绘中,应将人工编制的草图,以图形数据化输入、数值处理、线条光滑连接置入计算机平台,最终通过外部设备将人工草图内容快速输出供调查人员参考。
3结语
综上可知,当前土地调查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调查数据不精准等问题,影响到了整体工作效率,并就此限制了土地的高效实用。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达到良好的土地数据调查状态,且就此满足土地类型划分需求,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将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应用于土地调查动态变化信息获取、特征参数的获取等领域中,由此提升整体土地调查效果,达到高效的土地调查作业状态。
摘要: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在土地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调查数据精准度不足的问题,继而由此影响到了对土地的高效使用。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达到良好的土地调查状态,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将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技术贯穿于其中,由此获取简便、直观的调查数据,最终就此精准土地调查结果。本文从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的应用需求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技术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土地调查
参考文献
[1]屈芳青,唐光金.土地资源调查中遥感影像的分类及识别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4,32(15):283-284.
[2]洪志刚,丛楠,阎利等.不同时相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精度分析[J].测绘科学,2012,11(01):112-114.
8.遥感在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无人机遥感技术
1引言:国家倡导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是保障农民权益的又一种举措,但是,这项举措的实施难度非常大,因为,确权登记人员需要到现场进行土地测量,需要到比较偏远的地区进行工作,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的难度,也降低了工作的效率,使得确权登记工作难以顺利进行。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阐述使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应对此项问题,从而推动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和无人机遥感技术顺利进行和发展。
2无人机遥感技术的技术分析
2.1技术特点
无人机遥感技术与其他的遥感技术存在差别,它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其获得地理数据的效率更高,卫星以及航空遥感技术由于空间距离的限制,其获取信息的过程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例如如果空气质量不好,就会影响测量的效果,或者卫星处在测量位置的背面,就不能进行测量,其获取地理数据的时间往往需要几个月,测量的周期非常长,这样就不能提高测量的效率。而无人机遥感技术能够顺利解决上述问题,比卫星的测量效率更高。二是无人机遥感技术的测量分辨率更高,因为无人机属于低空飞行的范畴,其与地面的距离并不大,再配备高质量的数据采集设备,如高清摄像机,就能获取最高为厘米级的分辨率影像数据,这是卫星及常规遥感技术无法达到的水平,而且,其测量的准确性更高,实用性更强,十分符合土地确权工作的需要。三是无人机遥感技术的测量成本更低,无人机的具体操作并不复杂,只需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就能掌握,而且其测量的过程更加简单,测量的效率也更高,是目前一种高性价比的测量方法。
无人机遥感技术的优点除了上述的三个特点之外,还包括其续航的时间非常长,能够满足土地确权工作的需要,而且,它能够将数据实时传输,使得数据更加真实可靠,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其应用成本更加低廉,能够有效减少政府的支出,无人机遥感技术作为一种灵活的测量方式,是卫星等大测量工具的有力补充,对开展多种形式的测量工作具有明显的帮助作用。
2.2无人机遥感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无人机遥感技术的优点非常明显,但是,它的缺点也不能忽视,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起降技术和抗风能力比较差。有些无人机需要使用滑降的方式,这种方式的飞机对场地的要求较高,很多地方都没有符合要求的场地,如果场地不合格,将不能使用无人机,同时,无人机的质量相对较小,在遇到风力较强的风时,会发生偏转,影响正常飞行,对于飞机的自身来说就会造成很大的伤害,而且还有可能造成飞机严重事故的发生。
二是无人机的有效控制还存在问题,因为,无人机在飞行的过程中,需要将大量的地面信息数据传输到地面,其本身搭载的设备会将大部分内存应用到信息传输工作中,而无人机的操控环节就会受到影响,无人机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一些飞行的姿态难以保持,所以,应当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扩大其本身的内存,提高处理器的工作能力,保证大量数据的传输和储存不受影响,保证飞行过程不受影响。
2.3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中的应用分析
在权属调查方面:无人机拍摄的影像图比例尺可以达到1:500,地面分辨率可以达到5cm,图面上的路、林、渠、田埂等地物清晰可见,易于判读,而这些地物在农村土地中经常作为地块的分界线,且能够准确的在图面上量算其长度和面积,可以作为权属调查的工作底图。
在地图绘制方面:通过权属调查,收集到地块的权利人、四至等信息。利用航拍影像圖结合原有土地登记薄中地块的面积和边长,使用路、林、渠、田埂等现状地物分割图斑,绘制地块图。使用该方法简单快速、精度较高,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可以与原有土地登记薄中的信息相比较,保证成果的准确度。
3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应用
现如今,我国的无人机遥感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城镇规划工作中、矿山测量工作中、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等,而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中的应用比较少,实践证明,无人机遥感技术在上述实践工作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其应用的广泛性还有提升的空间。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能够获得详细、精确的地面信息,无论是在清晰度上还是在分辨率上都能够较好的满足要求。
结语: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测量工作中,使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能够准确获得地面信息,对土地面积进行精准测量,实现高精度、高清晰度的描绘,但是,其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笔者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介绍了无人机遥感技术的优缺点,以及为其提出了发展的方向和建议,希望我国的相关从业人员能够积极进行创新,提高无人机遥感技术的水平,使其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使其得到较好的运用和发展。
9.遥感在地震中的应用 篇九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多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房屋倒塌、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长期以来,地震预报监测、灾害调查、灾情信息获取主要依靠实地勘测手段,其获取的数据精度和置信度虽然较高,但存在工作量大、效率低、费用高和信息不直观等缺点。遥感技术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实地勘测手段的缺点,并具有其他实地勘测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地震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遥感技术最早应用于地震始于国外,早在1906 年G.R.劳伦斯利用风筝成功拍摄美国旧金山8.3 级地震的震后灾情,标志着人类利用遥感技术记录地震灾害信息的开始。20 世纪60 年代以来,航空遥感在日本、美国、加拿大、印度、新西兰、泰国等国均被广泛地应用于地震灾害调查。由于早期航天遥感影像分辨率较低,其在地震中的应用局限性较大。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影像的日益普及和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遥感技术在地震各阶段中的应用,本文将从地震发生不同阶段中,对遥感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
震前监测预报
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科学届的一大难题,由于地震的成因非常复杂且多样化,目前的技术手段还难以高效、准确地开展地震预报监测。目前,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地震预报研究还仅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集中在震区热异常探测研究。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地表温度异常早被人们察觉,历史上亦不乏记载,我国史料中就记载了许多强震前出现的热异常现象。我国1978 年的唐山大地震,其震前就出现了地表热异常,表现在气压高、多雨,地表下0.8m处地温与常年相比差异较大,震前3 天突然增温,其增温中心即为后来的震中区。研究表明,强震前在震中区较大范围内出现增温异常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增温异常不仅表现在气温上,还表现在地表温度和地表下浅层地温上。传统的震前热异常研究主要是利用全国台网实测的气温、浅层地温以及(中、深)层水温等数据对震中附近局部地区的地表及地下一定深度的热状况进行时空演变的分析。这种方法虽然也能较真实地反映局部地区热异常状况,但难以获取地震范围内大面积的温度动态演变资料。热红外遥感具有覆盖范围大、全天候动态监测、信息
丰富等特点,因而基于热红外遥感手段可快速获取震区大面积热异常影像,连续不间断监测则可得到震区热异常影像序列。
震后紧急救援、灾情监测及评估
地震往往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从过去的地震实践来看,震后几小时到24 小时内是人员抢救的关键时段,这就要求我们有能力在震后几个小时内,即使在灾区通信及交通中断的情况下,也可快速获得极震区和高烈度区的震害信息,为震害快速评估及抢险救灾提供快速、准确的决策依据。现有的航天及航空遥感,包括CCD 摄像、航空目测、航空遥感、微波遥感等技术手段则恰恰可满足灾后救援需求,高时间分辨率卫星及众多静止卫星的日益普及使得遥感手段对于灾情过程的监测十分有效。灾情监测主要包括气象监测、山体滑坡监测及次生灾害监测,次生灾害监测则包括次生火灾、次生水体污染、次生地质灾害、次生堰塞湖监测,其对灾后救援及灾区的影响最大。在灾害应急阶段,灾害评估主要包括房屋倒损、房屋受损、交通受损、受灾人口等方面,其中又以交通受损评估最为关键。地震灾害通常导致通往灾区的道路严重受损,致使救援物资、设备和救援人员不能够及时赶往一线进行抗震救灾,同时也延缓了受灾民众的安全转移和撒离。目前,国产高分卫星系列高分一号、高分二号以及资源卫星系列资源三号、资源一号02C已经在地震灾害监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公众可以在遥感集市上查询相关影像数据并共同参与救援与监测。
在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县6.5级地震事件中,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紧急调动资源三号和高分一号等多颗高分辨率卫星对受灾区域进行连续观测。同时,相关部门开通了卫星数据应急共享通道,向社会各界共享受灾区域高分一号等多颗国产遥感卫星历史影像数据、最新影像以及最新判读解译成果图。判读解译成果图能客观、真实呈现受灾现状,精确定位地震造成的直接灾害与次生地质灾害,精确定位山体滑坡中断道路位置与山体滑坡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的位置,为国家搜救中心了解灾区灾情现状、疏通灾区中断道路以及消除堰塞湖等易造成次生灾害隐患区域提供参考信息。
图 1 滑坡体中断道路三维影像
图2 滑坡体导致堰塞湖三维影像
图3 红石岩村堰塞湖形成前影像图(2014年6月25日)
图4 红石岩村堰塞湖形成后卫星影像(2014年8月5日)
灾后重建
遥感技术手段可作为灾后重建科学规划的重要技术保障,对于强震区,其灾后重建进展情况监测及评估工作可借助遥感手段开展。同时遥感手段还可对灾后的生产生活情况监测评估,为决策者及管理者提供不可或缺的技术依据。基于遥感手段,还可获取震区基础地理数据,为灾后重建提供及时、可靠、适用的科技保障。
10.遥感在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 篇十
摘要:测绘工程技术在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应用得非常普遍, 测绘工程技术在随着信息与定位技术的发展, 获得了长足进步。在数字化测绘技术应用于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之中后,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以及利用工作从效率到管理质量方面都得到了提升。本文针对测绘工程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以提升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
关键词:测绘工程; 土地管理利用; 应用;
测绘工作在我国土地资源相关的领域应用广泛, 在今年的迅速更新, 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以及高效利用工作提供路径, 针对测绘工程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有利于对具体测绘需求进行测绘技术的选择与优化组合, 来提升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
11.遥感在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 篇十一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 TL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2-31-2
0 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农业、林业、渔业等行业对土地资源具有较高的依赖性,但是随着工业的不断开发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日益短缺,如何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效率成为土地资源管理部门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土地信息系统融合了计算机科学、地理科学、测绘遥感技术等多种现代化技术,能够对地理空间的相关数据进行科学的采集、存储、查询等操作,为土地资源研究和管理提供可靠参考。在信息化时代,土地资源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结合现代化的高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多来源、多动态、多层次的土地资源管理。
1 地理信息系统简析
1.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分析和处理大量地理数据的综合系统,通过计算机技术、测绘遥感技术、地理学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先进技术的相互配合,实现对地球表面、空间的地理相关数据的采集、输入、存储、查询、显示等操作。地理信息系统相对于其他性质的信息系统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借助编码程序对系统中储存或处理的信息数据进行标记,使得地理信息数据具有编码属性,可以通过检索,简单、快捷的掌握各种资料[1]。土地资源管理主要是对土地地理位置、相邻关系、图层划分等地理空间特性的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在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2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多种技术,表现出多方面的功能,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地理数据采集、存储、编辑、处理功能,地理信息系统突破了传统计算机的数据存储功能,实现了对地理数据资料的采集、编辑以及整理的功能,可以根据存储需要,应用相关的地理信息处理软件将整理好的地理信息数据和图片以特定的形式存储在系统,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采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检测纠错和修改,并补充其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从而建立完整的地理信息网络[2]。
第二,地理数据管理功能,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海量地理数据的规范化管理,能够根据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对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进行调整,及时更新其中的各项指标,同时,可以科学的对图片和文本进行专题分类,并能够根据工作需要,实现与其他管理系统的资源共享,进行相关信息数据的交换。
第三,制图和图形处理功能,地理信息系统包含先进的制图软件,能够将收集到的地理信息制作成图形或图表,并对完成的图形或图表进行编辑和修饰,从而更直观的展示各方面的数据,同时,为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还可以绘制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和全要素地图,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科学性。
第四,数据输出与转化功能,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综合分析,并通过数据输出相关的结果,为土地资源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便利,方便工作人员分析、编辑、修改、评价相关数据,并且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高效输出不同类型的地理图形和数据,转化为客户所需要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
2 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2.1 地籍管理中的应用
地籍指的土地的位置、权属、类型、数量等内容的记录,地籍管理则是对土地的权属问题的登记和变更处理,是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到地籍管理中,可以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地基管理效率,实现地籍管理的信息化。地籍管理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以宗地为核心实体,实现地基信息的输入、存储、检索以及综合分析等功能,可以为相关地籍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地籍,可以更加科学的实现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并准确划分已投入利用土地的权属和等级,同时实现对土地使用、居民分布、地表覆盖率等相关信息的全面分析,并以图表的形式存储下来,方便管理人员的地籍管理工作[3]。此外,相关部门要实现地理信息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集成和融合,从而建立完善的地基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统计、检索、分析等工作效率,以便更好地管理地籍信息。
2.2 土地评估与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土地评估、规划及利用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控制、监督、协调土地的利用情况,从而实现土地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對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例如聚类分析模型、因子分析模型、多方案要素分级模型等,对土地的质量和适宜性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估,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土地资源数据率,可以根据掌握的土地质量和数量信息,分析土地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能力,例如对土地的农作物产量进行预算,通过分析和运算得出相关数据,并分析出粮食和人口最适宜的比例,进一步确定土地的适宜性,为土地的利用和规划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3]。借助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对各种数据的分析和预测,可以提高土地评估、利用规划的效率,防止不必要的损失,实现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
2.3 土地定级估价中的应用
在土地定级估价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定级处理的过程中,要建立图件数据库,将具体的地形图进行统一的整理和展示。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利用扫描仪器扫描比例地图,利用先进的图片处理技术进行合理的修正,确保地形图的准确性。土地定级估价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通过输入相关坐标,对地理位置进行精确的描述,并分析土地质量的影响因素,例如几何定义和性质,从而确定不同土地的差异性。在土地定级估价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完成系统维护、土地定级、土地估价三个模块的构建,系统维护模块主要是备份相关数据、设置评估区域、管理用户及权限;土地定级模块则是调查样点的数字化、调查数据的输入以及分值图
的相关管理;土地估价模块主要是估价参数的设置、样点地价的测算、基本地价的测算以及宗地地价修正体系的建立等[4]。
2.4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目前,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主要借助遥感监测技术实现对土地利用情况的研究,具体包括土地利用变更版图的绘制,并采用电解分析技术将历史数据与变更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土地利用决策提供参考。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土地数据录入、土地变更分析、土地数据输出等功能,其中土地变更分析是整个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核心内容。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数据库中的资料制作动态监控图表,实时监测和分析数据的波动情况,从而为相关土地版图的编辑提供参考,同时,将土地变更图层放入数据库中,便于系统用户查询,若土地变更现状图层存在错误性操作现象,系统用户可在历史数据库获取原有资源,对错误数据进行还原[5]。此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实现对土地现场勘测的监督,可以有效减少土地执法人员的工作压力,及时掌握土地违法案件的发展和变化的形态信息,为执法机关和决策执行提供科学、高效的信息服务。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理信息系统集合了多种科学技术的优势功能,可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处理,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要在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开发出各个功能模块,将其应用到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定级估价以及动态监测等方面,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整体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
参 考 文 献
[1] 马瑞衢.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23:347-348.
[2] 石立山,张翼飞.地理信息系統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1,08:30.
[3] 金建华.论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1,23:371.
[4] 郭晓静.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6,08:232-233.
【遥感在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推荐阅读:
遥感原理与应用总结06-25
航空摄影与遥感技术的应用07-07
土地征用管理信息系统08-27
专题信息调研-土地资源管理06-20
遥感导论实验报告10-12
遥感实习日志和总结09-19
基于Hyperion数据的太湖水体叶绿素a浓度遥感估算07-28
在全国土地日上的电视演讲稿08-04
诗意地栖息在这片土地上作文06-28
土地承包管理合同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