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周的劳动总结

2024-10-05

关于劳动周的劳动总结(通用8篇)

1.关于劳动周的劳动总结 篇一

劳动心得

姓名:XXX 班级:XXX 学号:XXX

人们常说,劳动是伟大的,是光荣的,没有劳动就没有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经济发达的今天,劳动所呈现的价值依旧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

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周,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我们班展开了劳动周活动。我和我们班级的其他五名同学负责打扫8号宿舍楼和10号楼。在劳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及时向宿管阿姨反映,也找到了一些解决方法,取得了劳动成果,也明白了一些道理。这周劳动使我们受益匪浅。它启发了我们在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劳动的价值。我们小组的同学毫不嫌脏,仔细地打扫着女厕所和洗漱间,清扫堆满垃圾的楼道拐角,认真地拖地,擦墙壁、扶手。看着干净的厕所和洗漱间,我们立刻就得浑身充满了力量。看着墙壁、地面、窗台的明净,看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都会心的笑了,是这些成果完全让我们暂时忘记了劳累。也让我们学会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保持耐心。

这次的劳动是忘我的,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学校公共场所的热情的活动。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我们的宠爱,使我们对劳动的概念了解肤浅。这次的集体劳动,使我们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老师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让我们对劳动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的光荣,让我们重视劳动,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同时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因为我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勇于付出。学校这次组织的劳动让我们了解劳动的光荣和价值。

这次的劳动让我们明白了学会劳动的重要意义。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在校的大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快速适应社会的林林种种,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问题。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我们应该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辜负学校对我们的培养,不忘记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明天的我们会更加努力!

2.关于劳动周的劳动总结 篇二

工会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发挥, 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妥善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问题。把握了这一点, 工会才能在构建和谐企业当中定好位。始终把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问题摆在工会工作的首位, 并强调要妥善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工会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 这就决定了功罪组织必须把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放在首位, 在和谐企业建设中充分发挥“疏导”和“协调”的作用。要通过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环境文化、管理文化和行为文化, 来建立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领导与员工互相尊重、彼此信任的氛围, 进而不断改善企业人际关系,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现企业、员工之间的真正和谐。

二把“以人为本”贯彻工会工作的始终

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人文基础是强调以人为核心,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要求我们必须将企业所有资源活化, 并赋予其独特的人性。在这个过程中, 工会组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应该是维护员工利益, 并通过维护员工群体利益去维护企业长远利益。因为, 在企业中, 工会组织应该是、也必须是职工利益的忠实代表, 应当也必须切实履行“维权”的重要职责。在湖南邮政的改革发展中, 我省邮政各级工会组织高度关注企业“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落实情况, 通过各种方式, 切实保证员工能够分享企业发展的积极成果, 在体现“三个关爱”中, 真正达到“两个维护”的统一, 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 收到了实际的工作效果。

三选择好工会组织在和谐企业建设中的切入点

首先, 工会组织要把企业文化作为构建和谐企业的切入点。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抓住了企业灵魂的塑造。工会组织源于职工, 具有靠近职工的先天优势, 工会组织参与企业文化建设, 是工会促进和谐企业建设的最佳“切入点”。

其次, 工会组织要把民主管理作为构建和谐企业的切入点。民主管理是和谐企业的基本标志, 也是工会组织重要的工作内容。工会组织应当通过强化厂务公开、促进职代会建设等方式, 在和谐企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围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这一主线, 积极探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新路子

在推进创建活动中, 我们结合实际, 坚持“循序渐进、分级实施、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精心规划, 协调联动, 推进了创建活动的扎实开展。现将我们“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开展情况如下:

(一) 建立“三位一体”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 强力推动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

自创建活动开展以来, 我们始终坚持党政工共同推进的指导思想, 加强领导, 扎实推进。意识班组 (中队) 成员团结协作、关系融洽, 具有较强的集体观念和荣誉观;二是内部制度健全, 有明确的工作计划和奋斗目标;三是具备自觉学习的理念, 能够立足岗位, 形成学文化、学技术的良好风气;四是文化生产和环境卫生工作有突出成果;五是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创新等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六是能够圆满完成中队 (班组) 年度经济指标和工作任务, 使创建活动有依据、有标准。开展创建活动的班组也相应地成立了领导机构, 制定了本单位的具体实施方案。在单位形成了党政主导、工会运作、企业参与、上下联动、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今年以来, 在“抓规范、抓眼神、抓提高”的基础上, 提出了“四个不出现”, 以保证创建活动收到实效。“四个不出现”即:一是创建活动的班组不出现空白。将单位组建工会的班组全部纳入创建活动范围, 并要求每个班组有创建规划、有创建实施方案、有专人负责。二是创建活动的主要内容不出现缺项。要求参与创建活动的单位在集体合同、厂务公开、职代会、工会组建、职工培训、困难职工帮扶救助等重点工作方面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有详实的数据。三是创建活动不出现断档。要求除了围绕创建工作的各项内容开展一些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外, 组织班组召开研讨会、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 保证创建活动长流水, 不断线。四是和谐企业的质量不出现滑坡。对和谐企业高标准、严要求, 决不能走形式, 降低标准, 完成创建任务。

(二) 精心组织, 严格标准, 推动创建活动有序开展

1.广泛宣传, 营造氛围。

为推动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 形成了舆论强势, 统一思想认识, 营造氛围, 扩大影响面。

2.分类指导, 整体推进。

我们把创建活动企业按照三级创建标准进行了具体规划、分解任务、量化指标。根据每个单位的不同情况, 因企制宣、一厂一策、分步实施。将全年创建活动分为宣传发动、督促落实、评比提高三个阶段, 重心下移, 派专人深入企业进行协调服务和跟踪指导。

3.严格标准, 注意质量。

创建领导小组对创建范围、标准、评选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对创建工作参与面、和谐班组评比数等, 实行目标管理, 层层分解创建目标任务。

(三) 抓载体, 促提高, 推荐创建活动取得实效

1.完善维权方式, 增强维权实效。

加强协调劳动关系,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时开展创建活动的重中之重。活动中, 我们全面领会和把握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基本任务, 努力拓宽维权途径, 创新维权载体, 完善维权方式, 增强维权实效。针对“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标准和劳动法规的要求, 结合企业实际, 进一步完善了以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为重点的协调劳动关系机制, 较好地把工会维权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2.完善职代会制度, 提高运作质量。

加强单位民主政治建设, 完善职代会制度, 落实职代会职权, 提高运行质量, 是搞好创建活动的关键。创建活动中, 各企业进一步完善了职代会制度, 充分保障职工知情参与、协商共决、审议通过和评议监督的权利。围绕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不断深化厂务公开, 民主监督工作, 下发了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实施意见, 采取职代会、公开栏等形式, 依法对企业重大决策等重要事项进行了公开, 使厂务公开工作形成了制度化和规范化。各基层工会每季度组织职工对企业厂务公开进行一次满意度测评, 单位实行了职代会情况报告制度, 最大限度地维护职工的经济权益和民主权利。

3.以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和谐企业的发展。

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精神支撑。近年来, 我们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创建活动之中, 实现了企业文化与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有机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职工建立完善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保障机制, 最大限度地满足职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树立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愿望。同时,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加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报道, 做到了墙上有标语、橱窗有图片、厂报有消息、网络有页面, 营造出了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 推进了企业发展和和谐企业建设。

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与上级要求比, 我们还有许多不足, 需要查找工作中的不足, 进一步完善创建机制, 强化措施, 扎实苦干,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不断推动“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买上新台阶。

摘要:做好工会工作, 归根到一点, 那就是要为职工群众服务办事, 为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尽心竭力,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工会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文章对关于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3.关于劳动力价格上升的思考 篇三

一、劳动力价格问题的提出

无论在何种社会制度和经济运行方式中,劳动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劳动力的再生产不能保证,社会化大生产的开展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劳动力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以“智力劳动”的方式存在,其劳动力商品的供给主要是知识分子;另一方面以“体力劳动”的方式存在,其劳动力商品的供给主要是由普通劳动者如民工等提供。目前,“民工荒”让部分企业即使有订单也不敢接,“技工荒”更是让经济结构转型成为一种奢望。如果劳动力不用就毫无用处,一方面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另一方面劳动者无法获得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可见,劳动力再生产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建国初期,由于经济不发达、商品供给的极度匮乏、高度的计划体制,决定了只能实行低工资制度。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创造吸引外资的优良环境,提高外贸产品的竞争力,我国从现实角度出发,在比较优势上采用廉价劳动力作为重要的竞争优势。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确实从中获得了足够的动力支持,但这却是以“我国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实际是得不到充分保证的”为前提。劳动力在生产中的住宅、医疗、教育等项费用,在计划体制下是靠国家以实物形式来保障的,福利房、公费医疗等成为上一代人心中铭记深刻的名词。市场化改革后基本废止了福利方面的实物分配,但这些费用并未如数纳入货币工资之中,造成一般职工靠工资收入买不起房、看不起大病、子女上不起学的现象,人们不得不为将来买房、看大病、子女上大学压缩当前消费,减少事实上的自由可支配收入,影响劳动力正常再生产。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经济和社会蓝皮书》为当前工资水平是否能够满足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证据。调查结果显示: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成为新的民生三大问题。市场化的改革已走了很远,但工资制度仍然很难适应形势的需要,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劳资矛盾。

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当前也有专家担心,由于劳动力价格面临上升的压力,我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将在5~8年后消失,会降低我国经济的竞争力,从而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实际上这种担忧完全走入了一个误区,数据对比显示,高劳动生产率对应高工资。想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工人的物质利益就要得到根本保障。所以,从长远来看,一味地强调“劳动力价格低廉”优势并不科学,甚至是很尴尬的一个命题。

二、理论分析

马克思说:“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含上扩大。”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外延扩大再生产的主要特征体现在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上,但不改变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内含扩大再生产的主要特征体现在生产资料利用效率的提高上。马克思就是通过分析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总结出劳动力价值构成的三个组成部分: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劳动者繁衍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训练所支出的费用。按照这种观点,劳动力再生产也就是劳动者的生命和劳动能力的再生产。由此可以得知,上述生活资料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维持劳动者及其后代的生存,是劳动力载体的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数量用A来表示;另一方面维持劳动者及其后代的劳动能力,是载体所承载信息的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数量用B来表示;如果用C来表示劳动力价值的总额,在数量上,就等于A与B之和。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劳动力商品也不例外。在价格等于A时,劳动力价格仅能够实现载体的再生产。在价格低于A时,载体的再生产不能完全实现。如果价格大于A却小于B的时,仅能实现部分劳动能力的再生产。在价格等于C时,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得以实现。在劳动力价格大于C时,实现劳动力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可以发现,在分析过程中假定劳动者获得收入后,先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然后再满足其他的需要。经验表明,人类对不同消费品的追求有层次性,很难想象出社会存在与上述假定不一致的反例。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正确论断,也充分体现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实现内含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机器人再先进,也只是机器,也需要劳动者的操作。再尖端的科学技术也无法提供出直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方法,反而更加需要具有相应的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可见,劳动力内含再生产的实现不能简单的等同于社会资本的内含再生产。在满足自己生存需要的过程中,劳动者所耗费的生活资料的利用效率的高低,因人而异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劳动力内含再生产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信息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活资料的利用效率,换言之,价值B的利用效率决定了劳动力内含再生产实现程度。可以肯定的讲,只有劳动者本人才能够决定这部分生活资料的利用效率,也就是说,劳动者本人是保证实现劳动力内含再生产的根本。由此可见,尊重个体差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有利于我国劳动力内含再生产的实现,有利于我国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

劳动力价格决定了劳动力外延再生产实现程度的同时,也影响了劳动力内含再生产的实现,在西方哲学中,这也可以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得到印证。马斯洛认为“一个人收入增加后,他自己的希望也相应地活跃起来,并且积极地为获得几年前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东西奋斗。”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劳动者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有利于劳动力内含再生产的实现。

三、结论和启示

马克思劳动力再生产理论对现阶段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的社会现象提供了良好的解释,同时也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与思路的着眼点。就是要给予劳动者以充分的物质利益保证,提高劳动者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保障劳动者收入中可自由支配的部分不再“缩水”,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实现。

首先,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正确处理劳动力价格上升压力的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因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当前市场面临的劳动力价格上升的压力,是对劳动力价格长期偏低的市场反应,它反映了人们劳动增值的必然趋势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国家发改委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显示:仅就第二产业而言,一方面我国劳动生产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劳动者工资收入与劳动生产率不成比例, 仍有上升空间。通过提升工资水平,让其能够随着经济增长而上升,劳资矛盾能得到大大缓解。工资增长同时促进了我国的经济结构、技术结构得到改善,内需扩大也有了基础。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市场中的利益协调机制主要体现在劳资关系上,和谐的劳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劳资关系是社会和谐与否的晴雨表。要建立市场中的利益均衡机制,一个迫切的任务就是形成相对均衡的劳资关系。在此方面,强化工会的作用是必要条件之一。

其次,加强宣传,强化企业支付效率工资的意识。效率工资理论的发展,为当前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政策建议和争鸣,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该理论是作为解释工资刚性时所提出的除最低工资和工会化之外的第三个原因。这些理论认为,高工资使工人的生产率高。一种主要适合穷国的效率工资理论指出,工资影响营养。多给点工人工资,工人才能够吃得起营养丰富的食物,而健康的工人的生产效率更高。这对当前民工的生存环境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另一种效率工资理论则认为,高工资提高了工人的努力程度。由于企业不可能完全监督其雇员的努力程度,工人存在偷懒的可能。企业可以通过支付高工资,提高工人偷懒的成本,减少道德风险问题。这对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具有良好的建设性意义。

再次,要借助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规避单由市场可能导致的低效率。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供给处于绝对过剩的状态中,无限供给必然导致劳动力价格不断下跌。如果完全由市场主导,就意味着劳动力价格肯定会下跌到简单再生产水平以下。调查表明,在用工量最大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工人工资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只上涨了68 元。可见,劳资对立中,劳方处在绝对劣势的地位。因此,政府必须借助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完善相关法律,用法律保障劳方的合法权益。

最后,劳动者本人也要转变陈旧的观念,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劳动力价格上升对劳动力商品新的要求,满足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4.关于劳动就业管理局工作总结 篇四

劳动就业管理局工作总结

我局领导班子在市委、市政府和人社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以及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带领全体工作人员,紧紧围绕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不断开拓进取,突出就业政策的落实、公共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等工作重点,圆满完成上半年工作任务,为全市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分解细化任务指标,落实各项工作目标责任

在开展“三万”活动中,就业局党支部组建专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围绕机关转作风、干部受锻炼、农民得实惠的目标,以“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为主题,通过扎扎实实走访来了解农村需求、熟悉基层情况,通过点点滴滴奉献来磨练工作意志、增长个人才干,通过实实在在帮扶来施展个人抱负、发挥组织作用,圆满完成了“三万”各项工作,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增强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鱼水关系。我局“三万”工作组被市委市

政府授予“‘三万’”活动先进工作组“称号,工作组成员熊豪杰也获得”先进个人“称号。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虽然我局上半年做了一些工作,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1、受实训基地的限制和师资力量的影响,培训的规模偏小,参与培训数量不大。

2、小额担保贷款已逾期贷款回收难度大,在争取相关职能部门做好贷款发放、简化程序方面工作做得不够,扶持创业的力度还不够。

3、由于与企业沟通欠缺和自身的职能不够强,失业保险费征收工作存在一定难度。

4、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有待加强。一是创业促就业的政策措施宣传不够,配套措施不够完善;二是争取有关职能部门配合不够;三是极少数干部职工对创业促就业工作不重视,思想认识上有误区。

5、因工作性质和自身因素,部分工作人员存在工作倦怠现象,服务水平、服务态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等。

四、下半年工作的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针对上半年工作所出现的问题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2、进一步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一是做好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的申报、发放工作。二是做好小额担保贷款的放大和逾期贷款回收工作。

3、优化创业环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一是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就业援助、财政投入等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扶持更多的人自主创业。二是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提高创业质量。强化创业带头人创业培训,使创业带头人在理论思维上得到拓展,增强创办、管理、经营和发展企业的自信心和技能,通过”以一带三“以创业带动就业,带动更多的人实现就业再就业。

4、配合做好《社会保险法》宣传工作,加大失业保险的扩面征缴力度。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银行、工商、劳动监察大队等职能部门取得联系,使失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再上台阶,确保完成全年基金入库任务。

5、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平台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窗口服务作用,实行”一站式“服务,及时发布用工信息,为劳动者和用工单位搭建供需平台,做好企业用工和劳动者职业介绍工作和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双基创建“迎检工作、特困就业群体公益岗位开发工作、《湖北省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及换证工作等。

5.关于劳动周的劳动总结 篇五

根据2011年人口第六次普查报告显示,中国人口总量已超13.4亿,劳动人口数量有9.2亿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属于农村劳动力人口。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农村劳动力起着关键的作用。

此次暑期,凭借问卷调查的形式,我们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方向以及就业观念等进行了调查。通过人们对问卷的答复,我们做出以下总结报告:

一、就业方式

由于政策的一再改革,土地的不断规划,在我们印象中农民单纯靠种田为生的生活方式已经没有那么普遍了。农村人口开始出现劳动力外流,且趋势愈演愈烈。有的人甚至放弃的耕地,外出务工。农药的价格上调,粮食产量和粮食价,各种灾害的频发都是引发这一现象的关键。

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走出农村去外地打工,因为本身文化的限制,大多数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后的就业都是以体力活为主。一些有学历有文凭的,则凭借证书和自身能力的优势,有的进入一些规格不等的企业谋生;有的通过信贷的方式进行自主创业;也有一些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的人群,在毕业后积极投身于家乡农村的教育事业。

二、就业观念

人们都希望自家的生活能够越过越好,生活在农村的劳动人民们更是对此有着迫切的需求。由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就业观念不再局限于同一领域之中,但他们的一大共同点就在于大多数的农村劳动力都希望可以到发达的大城市中去谋求发展、寻求更好的生活。

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询问到许多的农村毕业生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是在经济条件好,生活水平高的大城市中,福建省内的厦门、福州、泉州,省外的深圳、上海等久经发展的地方都是他们的理想之地。因为平潭和台湾的特殊位置关系,一些觉得赴台可以寻求更多发展的人群将目标定于此地。

问卷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不愿长期背景离乡外出工作的。一些生活在农村,且家中有自己的耕地农民,还是愿意以种地为主。他们都希望闲时打工,忙时务农。很多人都是在闲时找到临时的工作,农闲时村里基本没有几个闲人。田地多是妇女在家管理,但她们也渴望有工作。他们认为,应该在农村多增加就业的机会。

三、问题总结

针对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与就业观念的调查后,我们认识到,农村所存在的问题还是相当大的。

1、就业形式严峻,农村劳动力出路困难增大。我国整体经济处于结构调整时期,城市生产经营活动不正常等因素的影响,使农村劳动力既为能在本地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又难以“走出去”寻找更大的就业空间,劳动力人数剧增。

2、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劳动力转移的需要,虽然我省是沿海城市,文化底蕴不薄,但农村广大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仍然十分底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薪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技术密集的高薪技术产业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而且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也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尽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3、就业观念落后,竞争意识薄弱。一是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要求不切合实际。农村劳动力对于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管理型等工作岗位干不了,而对工作时间长、收入低、体力型特别是苦、难、脏、累工种又不愿意干,如城市环卫、搬运工等。二是就业竞争意识薄弱,缺乏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上岗的勇气和耐心。在农村劳动力寻找工作,大都通过亲朋好友帮忙介绍,相当部分因观念陈旧影响,不敢也不想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双向选择,使他们无法较全面掌握劳动力市场信息和了解劳动力需求情况,丧失一些合适的就业机会。三是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相当部分还过上小康甚至富裕生活,部分农民因而产生安图享乐的思想,不愿外出务工吃苦。

6.关于劳动周的劳动总结 篇六

五一劳动节主题活动总结【1】

筹备了近一个月的由塔水文化站和塔水镇智多星幼儿园联合举办的庆“五一”亲子运动会在20_年4月26日上午在塔水文化站内成功举办,本次运动会的口号是:我运动,我健康;我运动,我快乐。

本次运动会的目的是激发幼儿与家长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之情,增强体质,培养幼儿勇敢坚强的意志品质,其次,通过玩游戏增进幼儿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本次运动会中,幼儿收获了快乐与成功,家长们收获了童贞,老师们也从中获得了成就感本次活动是以孩子和家长为主体,主要体现了“运动快乐”这个主题,所以我们各级部在体育游戏设计上,都符合各班年龄层次及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非常有趣味性。

活动当天,幼儿与家长们都玩的很开心,让幼儿感觉到原来运动是如此的快乐。为了筹备这次运动会,塔水文化站的职工与塔水镇智多星幼儿园的老师们都十分辛苦。因为运动会开场舞蹈展示,所以每天都努力练习,只为把孩子们和自已的一面展现给家长们。运动会当天,老师们都拿出的状态,与孩子和家长一起游戏。很好的向社会展示了我园的体育特色活动成果和我园教师的的良好风采。我们小班级部玩的游戏是《森林探险》、《袋鼠运球》和《接力云水》,我们小班的游戏目标大多是锻炼幼儿的钻爬、投掷、蹦跳、平衡能力,在这些游戏中,家长与幼儿都积极配合,遵守规则,并牢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在会场上展现了自己的风采。

此次运动会给了孩子们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孩子们在运动会中学会了竞争,学会了坚持,学会了为别人喝彩。塔水文化站在以后会组织更多类似的活动,给孩子们更多的锻炼和学习机会,相信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还会收获更多,孩子们也会收获的更多。

五一劳动节主题活动总结【2】

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我班在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下,开展了“庆五一”主题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全班学生对“五一”劳动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初步理解“五一劳动节”的含义,现将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如下:

首先,我们向学生介绍了“五一劳动节”的来历,介绍了各行各业不同阶层的劳动者,参观学校炊事员的工作并向她们行礼感谢。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识劳动工具,如:农民用的镰刀、铁锹、锄头;工人用的手钳管钳、榔头、锯子等。其次,组织学生说说自己父母的职业以及所获荣誉。在介绍环节学生纷纷登台,即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自信心,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相互介绍爸爸、妈妈从事的工作岗位及突出成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热爱劳动的人会得到大家的赞扬,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学生深知劳动是最光荣的事情,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接着,我们组织学生讲述《雷锋的故事》;朗诵诗歌《悯农》,演唱歌曲《劳动最光荣》,并能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内容,通过表演,学生表示要学习小喜鹊和小蜜蜂,懂得从小爱劳动,劳动最光荣。还组织指导学生用灵巧的小手制作一朵朵漂亮的红花,在“五一”期间送给各行业的劳动者人,表达自己对劳动者的热爱,并祝劳动者节日快乐。最后还在班级开展了“劳动竞赛活动和技能比武活动”,小朋友们争先恐后,为班级整理图书、抹桌子、扫地等;踊跃参加“穿脱衣服和叠被子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充分地调动孩子们热爱劳动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爱劳动的强烈意识,此次活动,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各行各业不同的工作者对社会的贡献,而且还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各行各业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了解到了“五一劳动节”真正的含义,感受到了辛勤劳动者的光荣。

五一劳动节主题活动总结【3】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五一节活动,同学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精神风貌,热情很高,收获很大,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奋斗方向。现总结如下:

1、学生了解了五一节的由来、意义;了解了世界各国劳动者通过斗争,用顽强、英勇不屈的奋斗精神,争取到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民主的历史性进步,这是五一劳动节的精髓所在。

2、学生了解并关爱中国各年代的劳模,懂得了“劳动光荣,奉献最美”,并树立了向他们学习的思想,立下了自己的誓言。

3、学生通过关爱自己身边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懂得正是他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4、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用积极劳动、关爱他人的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表达我们创建文明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热情,展示新世纪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我们相信,有了全体同学的支持和参与,我们的学校和社会将会更加和谐、更加文明,更具魅力。

五一劳动节主题活动总结【4】

为发扬光荣传统,弘扬先进思想和时代精神,充分发挥教职工在解放思想创新工作实践中的主力军作用,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到之际,我校以颂改革、促振兴、建和谐为主题,共建和谐、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唱响劳动光荣,教师伟大的主旋律,开展庆五一系列活动,以展示教师风采,激发广大教职工建设和谐校园的积极性、创造性,让教职工过好自己的节日,现把此次系列活动总结如下:

一、组织开展唱红歌,颂祖国活动,舒缓教师紧张的工作压力。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我校工会、政教、团委组织全体师生开展唱红歌,颂祖国活动,舒缓教师紧张的工作压力。同时也将调整好身心准备做好下一阶段的工作,收到积极效果。

二、组织开展男女对教师篮球友谊赛活动,丰富了教师课余活动。

为全面加强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教师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增强教书育人、敬业乐教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不平凡的人生价值,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职业精神,全面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做一个富有激情的好教师。通过课外活动拉近了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展示了教师良好的风貌,树立人民教师良好形象。

通过这些活动,舒展了教师们在课间的压力,在活动中得到了感情的抒发,赛场上唱响了课外最有激情的旋律,这次活动丰富了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有力地推动了校园和谐团队建设,可以说活动依据教工欢迎、广泛参与、师生互动、立足实效来精心设计各项活动,通过新颖的载体、丰富的活动、扎实的工作,让广大教职工感到贴心,振奋精神,展示风采,凝聚力量,团结动员广大教职工为办人民满意教育,构建和谐校园贡献力量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五一劳动节主题活动总结【5】

五月,是劳动者的节日。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红领巾爱劳动中队按照活动方案,对全体队员进行了“劳动最光荣”的特别教育活动。

在放假前布置了体验教育活动之劳动最光荣劳动与访谈。即引导、组织学生在五一节期间与爸爸妈妈一起对自己的家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清理自己的“小天地”(铺床、叠被子、整理书桌、打扫自己的房间等);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洗菜、淘米、洗碗、扫地、拖地等;我和妈妈换一天岗,做一天妈妈每天要做的家务活,体验劳动的甘苦等劳动体验,并进行对劳动者采访,采访的对象可以是家人、老师,也可以是不认识的,工作岗位比较特殊的劳动者,并组织学生做好访谈记录。

在采访中,孩子们不仅积淀了课外知识,而且增强了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了解我国不同时代职业的劳模风采,将“劳动最光荣”这个主题思想转化到我们每位少先队员的实际行动中,并写出了深刻地劳动体验感受,通过在学校、家庭两个层面参与不同类型的劳动,培养少先队员积极劳动的热情,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7.关于劳动合同若干问题的思考 篇七

关键词:劳动合同,签订,履行

当前, 劳动合同纠纷案件在我国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就目前审判实践而言, 法院处理劳动合同纠纷的法律依据, 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以下简称《劳动法》) 中有关劳动合同的规定及劳动部颁布的相关法规。劳动合同的签订与履行, 仍然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违反《劳动法》的主要表现

目前, 不少用人单位无视法律法规的规定, 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随意或武断地解除劳动合同, 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主要表现有:一是在没有约定试用期, 或者试用期的约定违法, 或者已过了试用期的情况下, 仍以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 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二是没有企业规章制度, 或者规章制度违法, 或者违纪行为轻微的情况下, 以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为由, 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三是在不符合经济性裁员条件和程序的情况下, 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四是随意对劳动者调岗、降职、减薪, 如果劳动者不服从安排或一两天不上班, 用人单位就以劳动者不服从安排或旷工为由予以辞退, 甚至逼迫劳动者自动离职。五是随意调动劳动者工作岗位或提高定额标准, 借口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而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六是随意辞退“三期”女职工和在医疗期内的劳动者, 对处于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女职工和处于医疗期内的劳动者, 总是千方百计找借口辞退或者强行辞退。七是辞退劳动者不出具任何书面通知或决定。当争议发生后, 这些用人单位往往不承认是单位辞退劳动者, 而称是劳动者自动离职。八是只根据老板及个别领导的好恶, 或打击报复, 或因人际关系, 强行辞退老板或个别领导“不顺眼”的劳动者。

产生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日益激烈, 不少企业为减少人工成本, 不惜牺牲劳动者利益, 违法辞退劳动者, 以保护企业利益。某些管理者, 劳动法律意识和履约意识淡薄, 不重视劳动法和劳动合同的遵守。另外, 劳动监察执法不公、不力, 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睁只眼闭只眼, 对劳动者的投诉爱理不理, 甚至偏袒用人单位, 助长了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

二、签订劳动合同是最好的保障

导致不签订劳动合同或雇佣合同的原因很多, 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不力, 对用人单位的用人的情况监督管理不力所致;而另一方面则是因劳动者本身不重视自身权益, 不珍惜自己的劳动所致。 事实上, 对劳动者权益的漠视, 无论是社会、用人单位, 还是劳动者本人, 都是导致未签劳动合同的重要原因。

虽然, 也有很多用人单位和用人者并不是存心欺骗劳动者或雇工。只不过一旦双方出现问题争吵起来的时候, 他们总会站到自己的一边说话而劳动者或雇工又空口无凭, 没有任何其它的证据 (即使有对劳动者而言也是极难取证的) , 最终吃亏的是他们自己。更有甚者, 一些不法之徒就是专门利用他们的这一点来骗取他们的血汗钱。所以我们并不是要求他们严格依法律来行事, 只是要求他们能够在找工作的同时多一个心眼, 要先签劳动合同。虽然这样会不那么方便, 也会有点麻烦, 甚至会一时找不到工作, 但总比付出辛苦的劳动之后得不到自己应得的报酬的境遇要好。

签订合同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单位负责的一种表现。尽管劳动者是处于不利的地位, 但是如果没有把双方的劳动关系确定下来, 对用人单位而言, 也是一种潜在的危险。人力资源的流失问题逐渐受到了各大公司的重视。劳动者有了合同的保障也会更加的负责, 尽忠尽职。国家明文规定建立劳动关系一定要签订劳动合同。否则是一种非法劳动关系, 是违法行为。对劳动者而言, 得不到国家的保护, 对单位而言, 一旦被查处, 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我国劳动法是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特定雇佣关系为其主要调整对象的。现行《劳动法》第2条明确把“用人单位”限定于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五种组织。因此该法律只适用于雇佣关系中的单位雇佣关系、从属性雇佣关系, 而对个人雇佣关系、非从属性雇佣关系没有作出调整, 从而留下了法律调整的模糊区域。由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比较小, 更多的是由民法来调整, 这样更多的时候法院是以双方的约定来处理的。如果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者就无法获得劳动法的保护。在实践中, 为了方便, 双方签订雇佣或劳务合同, 不必要是条文十分具体详尽, 或者说是十分科学, 只要是说明了有关的聘用或者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质量要求、报酬或费用、违约事项、合同双方等等就可以了, 简简单单的一份合同就行。但对于劳动合同, 则是要符合国家的严格规定, 还要劳动管理部门进行登记。

三、签订合法的劳动合同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 在劳动合同中必须

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 在劳动合同中必须具备条款是:劳动合同的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以及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一) 签订合法的劳动合同。签订合法的劳动合同的程序应符合法律规定, 并且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予以确认, 合同至少应一式两份, 双方各执一份, 劳动者当妥善保管自己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 不得强迫劳动者集资、入股, 不得向劳动者收取抵押金、抵押物或者其他财物, 不得扣押劳动者的有效证件。劳动合同必需充分体现合同双方地位的平等性。在劳动合同订立的过程中,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用人单位有义务向劳动者解释说明合同内容, 合同中关于权利义务的叙述要求准确、清楚、完整、明白易懂, 防止在劳动执行过程中产生误解或曲解, 从而带来不必要的争议, 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造成损失, 也为合同争议的处理带来困难。在签订劳动合同之前, 劳动者应当仔细而慎重的察看企业是否经过工商部门登记以及企业注册的有效期限。否则, 所签订的劳动合同将是一份无效合同。

8.关于社会劳动价值理论的再分析 篇八

[关键词]劳动价值变化

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特别是目的和任务的变化,需要我们相应地深化和拓展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并且对劳动价值理论要有一些创新性的认识。

一、关于商品价值概念的分析

马克思的商品价值属于经济学上的抽象概念,具有内在规定性。商品中人类劳动的凝结构成了商品价值,劳动时间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惟一尺度。在对商品价值概念的传统认识上,通常只从商品生产者的角度进行考察,而忽略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另一面,即商品购买者。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生产者要得到的是商品的价值,购买者要得到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的统一,才使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如果商品生产者仅从自己的角度关注商品生产过程中凝结的劳动量,仅把商品使用价值简单地看成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不考虑商品对购买者的实际效用和需求的变化规律,那么商品交换过程就有可能会因为购买者拒绝接受商品变得十分困难。一旦劳动产品在交换过程中无法成交,劳动产品也就失去了商品的本来含义,生产商品的劳动就成为无效劳动,商品就没有价值性可言。因而,在理解商品价值概念时,还必须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进行考察。就商品购买者来讲,在购买商品时,不是首先去认定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劳动量,而是考虑商品对自己的实际效用,只有当购买者充分考虑过商品对自己的实际效用以后,才会进一步考虑是否承认和承认多少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劳动量。因此,对商品价值概念的理解,就必须充分考虑商品交换关系中的供给和需求两个因素。在对商品价值概念进行解释时,我们可以把商品价值理解为商品生产主体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和需求主体认可的劳动之间的一种对比关系。从这个层面上讲,商品价值的社会属性,不仅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关系,而且还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关系。当然,这里还涉及到价值和价格两个概念的区分问题。价值是就商品供给和需求的总体而言的,价格是就商品供给和需求的具体而言的。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理解价值概念,也是马克思经典作家原有的本意。

二、关于价值劳动的解析

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来理解商品价值概念,并不否定商品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只是认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从供给角度理解的商品价值,是商品中实际凝结的人类劳动;从需求角度理解,是凝结在商品中被认可的人类劳动。由于商品生产是劳动者在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共同的劳动过程来完成的。因而商品凝结了生产过程中不同劳动者的劳动,商品价值就成为整体劳动或共同劳动凝结而成的一般人类劳动。尽管马克思有“整体劳动”的概念,但没有联系商品价值做更深入的展开分析。生产商品的整体劳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与此相适应,商品价值就是这些劳动共同凝结而成的一般人类劳动。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水平不同,商品价值的劳动凝结所包含的内容有所不同。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以生产人员的直接支出为主,劳动者一般不需经过专门的训练就能胜任商品生产活动,商品价值主要是直接劳动和简单劳动凝结而成的一般人类劳动。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呈现出高度专业化和自动化特点,不少车间变成了无人车间,这时候直接生产人员劳动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相反,经营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的间接劳动支出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经营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是脑力劳动的提供者,他们提供的劳动是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在现代经济中,由于商品价值凝结了更多的经营劳动、科技劳动等复杂劳动,经营劳动和科技劳动单位时间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直接生产劳动,对价值创造的贡献远远高于体力劳动。主要表现在:经营劳动、科技劳动等复杂劳动通过创造新的需求,提高消费者认可的商品中凝结的劳动量,从而使新产品具有较高的价值;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高效率的生产资料或对生产要素进行高效率的组织,使劳动生产率得到不断提高,从而使商品在供给与需求的总体比较中具有较高的价值;通过经营劳动、科技劳动等复杂劳动的传导和复制同时作用于一系列相关的直接生产劳动,使直接生产劳动的效率得以提高,从而使商品在供给与需求的总体比较中也具有较高的价值。

三、关于价值量定义的理解

商品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劳动时间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惟一尺度。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有个别劳动

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分,商品价值的大小,不是通过生产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衡量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从两个方面做过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第二种解释是:“价值不是由某个生产者个人生产一定量商品或某个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即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马克思这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人们通常认为,第一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总量商品的价值实现。这种理解显然有失偏颇。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从供给的总体角度来考察的商品生产过程中所凝结的劳动量,它并没有考察总体需求因素。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从需求的总体角度来考察需求方认可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凝结的劳动量。如前所述,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商品交换是供给与需求的统一体。离开需求不存在商品,没有商品也就没有价值。与此相适应,离开需求因素讨论商品价值量的规定性,也没有任何意义,就如同一个人自己与自己比较身高和体重一样。同样的道理,离开供给的因素讨论商品价值量的规定性,也没有实际意义。在商品价值量的规定方面,不单是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而是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商品价值量。

四、关于制约价值量的原因分析

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规定商品价值量,不能由此推论劳动是商品价值量惟一制约因素,或者说价值量是劳动的一元函数。因为劳动时间的长短是表象,在劳动时间的长短后面存在着一系列影响和制约因素。根据马克思关于第一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解释,影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因素有生产条件、劳动者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其中的生产条件属于非劳动因素,它包括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组织管理、资本等。可见,商品价值量是由劳动、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组织管理、资本等自变量组成的多元函数,不仅劳动决定着商品价值量的变化,而且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组织管理、资本等因素同样决定着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制约商品价值量变化的诸因素,主要是通过对劳动生产力的影响来实现的。

五、价值分配关系分析

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最后必然落脚到价值分配问题上,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商品价值包括物化劳动转移价值和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各生产要素提供者参与分配的价值对象,是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并且各自遵循着不同的决定机制。劳动报酬由劳动力价值决定,资本报酬由平均利润率决定,土地报酬由土地的所有权决定。马克思认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的性质”。只要生产条件分属于不同所有者,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价值分配就成为客观必然。然而,马克思并不认为生产要素提供者参与价值分配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他把非劳动要素参与价值分配视为对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瓜分,是对雇佣工人劳动的无偿占有。事实上,商品价值的形成,是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劳动离开了其他要素,就不可能生产任何产品,劳动的凝结就没有对象物,价值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非劳动要素对商品价值形成所做贡献是不可或缺的。不仅如此,非劳动要素还与劳动要素一起通过对劳动生产力的影响,共同制约着商品价值量的变化,规定着超额利润。因而,不仅劳动要素应该参与商品价值的分配,而且非劳动要素也应该合情合理地参与商品价值的分配。各生产要素在参与商品价值分配时,其报酬不应有不同的决定机制,而应有统一的决定机制,即各生产要素对商品价值形成及增长贡献的大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6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59

[4]吴易风《当前经济理论界的意见分歧》[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上一篇:简述创业者必备的素质下一篇:教师上课纪律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