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文化自信

2024-10-29

民间信仰文化自信(共8篇)

1.民间信仰文化自信 篇一

提升共产主义信仰的自信心(上)试卷92分

1、信仰对民族、集团、个人都非常重要。

正确

2、中国历史上有三个以“万里”为计的活动:万里长城、万里丝绸之路、万里长征。

正确

3、信仰对政治集团也很重要,一个政治集团失去了信仰,表面的强大不能掩盖内在的虚弱。

正确

4、彻底的和绝对的奉献是没有的,所有的奉献都是为了得到。有人奉献物质是为了更多物质的享有,有人奉献金钱是为了得到精神的享受。

正确

5、长期的战争中,国民党的北伐军创造了“战役有失败,对手无胜者”的神话,在战场上,他们被对手敬为殉道者。

错误

6、共产主义是一种政治信仰和思想体系,现今的共产主义奉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为基本思想。

正确

7、信仰是人们的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有了信仰,人们就有了精神的寄托,有了行动的指南。

正确

8、共产主义信仰的树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刻苦学习和努力实践的长期求索的过程,是一个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的长期过程。

正确

9、共产党员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不仅仅来源于书本,更是来源于生活和社会实践,来自实践对理论的反复印证。

正确

10、共产主义是列宁在科学研究社会发展规律后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正确

11、“二战”时期,犹太人非正常死亡600多万人,仅()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就屠杀了100多万。

波兰

12、同样一个兵,昨天在白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靠的就是()。

民主主义

13、共产主义是通过发展生产力,达到高度发达的()思想主导社会、无须通过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来促进生产发展,没有阶级矛盾、种族争斗,把全人类从循环式的阶级矛盾中解放出来的思想。

集体主义

14、《井冈山的斗争》作者是()。毛泽东

15、下面这句话:“一个民族必须有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是哪位思想家说的()。

黑格尔

16、()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军队不同于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有军队的奥秘所在,也是所谓“东方之谜”的全部奥秘所在。

理想信念

17、政治信仰者是();宗教信仰者是稳定力量;只强调功利而没有精神追求的人,有可能成为亡命之徒。

骨干力量

18、关于信仰与一个民族的关系,往往要提起(),它是一个苦难的民族。

犹太民族

19、到了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阀蜕变为()的家丁,信仰缺失了,一触即溃。

四大家族

20、()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海陆丰农民运动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被毛泽东称为“中国农民运动大王”。

彭湃

21、()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谭嗣同

22、犹太人国家在公元79年被()摧毁后,一部分犹太人流落到阿拉伯半岛,和阿拉伯人混居。

罗马帝国

23、()体现着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向往和追求,是无产阶级革命者强大的精神支柱。

共产主义信仰

24、()对古希腊文明是有贡献的,但由于他的理念与执政官、社会发生冲突,所以要判他死刑。

苏格拉底

25、根据(),共产主义要在社会物质基础发展高度成熟后才能实现。

历史唯物主义

26、根据()的理论,实现共产主义是会经过数个阶段的。

马克思

27、根据(),要达到共产主义必须经历长期的发展,而实现共产主义的第一步是通过革命,暴力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共产党宣言》

28、共产主义人生观即(),是无产阶级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产阶级人生观

29、()就是用共产主义世界观来观察、分析和处理人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人生问题的体现。

共产主义人生观

30、随着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和全体人民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时,()将成为生活第一需要。

劳动

31、人在社会中有三种状态,主要是()。

政治信仰者 宗教信仰者

只强调功利而没有精神追求的人

32、犹太民族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在基督教产生之前,就被()驱赶和屠杀。

罗马人 波斯人 希腊人

埃及人

33、改变世界历史的东西不多,仅犹太人就创造了三个——(),这是信仰对一个民族的影响。

基督教 马克思主义

原子弹

34、西方文明有两个基本的源头,分别是()。

古希腊文明 基督教文化

35、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最大的差异是()。

一个是封闭的精神世界

一个是开放的精神世界 36、19世纪末期,由于东欧的迫害加剧,成千上万的犹太人逃离此地,大多数投奔()。

美国 加拿大 西欧

37、()等闪耀历史的天才都出自犹太族。

爱因斯坦 马克思

冯诺依曼

38、犹太教只是一个民族性的宗教,信仰人口并不多,但起源于犹太教的两个宗教(),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

伊斯兰教 基督教

39、执政者和思想者视角不一样,体现在()。

执政者考虑社会要平衡

思想者要“往前跑”

40、共产主义包括两个范畴,分别是()。

共产主义制度 共产主义思想

2.民间信仰文化自信 篇二

立足当前, 充满文化自信

福建烟草商业以“一株烟草不同叶, 不同叶片皆属烟”为融合原则, 赋予责任“母子文化”强大的生命力:相同基因, 和而不同。在母公司“责任烟草”企业主旨的引领下和“母子文化”体系的约束下, 各子公司凸显自身个性, 认真总结提炼了德、诚、实、宁、容、融、和、正、方、勤、智、精、严等企业个性特征, 以自身的不同个性丰富“责任烟草”“母子文化”内涵。深度融合, 兼容并蓄。以“相同基因, 不同个性, 深度融合, 兼容并蓄”为融合方式, 让13个子文化既能在“责任”母文化上找到链接点, 又能彰显自身特点, 不断推动“母子文化”深度融合。丰富内涵, 融入地域。各子公司融入地域文化元素, 立足自身企业个性特征, 从立志、修身、为人、处事、建功等五个层面, 进一步挖掘提炼企业文化内涵。如泉州市子公司立足“德”个性特征, 提炼出厚德立志、立德修身、明德为人、正德处事、成德建功。我们立足福建烟草商业文化建设现状, 充满文化自信。

一是企业文化建设有基础。在“一株烟草不同叶, 不同叶片皆属烟”融合理念的指导下, 公司探索建立了“母子文化”新架构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及全省烟草商业文化建设成果的全面发布, 赢得了行业内外的赞誉, 塑造了良好社会形象, 标志着福建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架构体系完整系统。国家烟草专卖局有关领导、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领导和相关专家学者对公司“母子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 并授予“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称号。“母子文化”以“公认难题的突破性成就”为亮点, 获得“企业文化30年实践十大典范案例”称号。

宣贯践行扎实有效。坚持“一手抓创建, 一手抓宣贯”, 广视角营造氛围, 多载体宣贯传播, 积极推动文化成果宣贯践行, 加快文化成果转化。

制度建设稳步推进。按照“理念引领制度, 制度反映理念”的指导思想, 积极推进企业制度修订, 逐步完善、创新地将文化理念融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之中。

视觉识别全面规范。认真贯彻《中国烟草视觉识别系统》, 为树立鲜明的行业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机关办公室上墙内容、桌面摆放、整体布局等做出统一规定, 打造标准办公室。

评价体系逐步健全。加大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考核力度, 细化了年终综合业绩考核评价 (千分制考核) 体系中的企业文化内容, 跟踪企业文化宣贯践行成效。制定了《中国烟草行业企业文化评价体系——福建烟草商业企业文化评价实施细则 (试行) 》, 为进一步摸清全省企业文化建设现状提供了有力依据。

二是企业文化建设有前景。时代发展前景。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现代文化战略的制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全会指出, 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是社会主义, 目标是推进科学发展, 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些文化建设战略的系统阐释, 无疑将有力推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些都为我们大力发展企业文化提供了政策支持与理论支撑。

行业发展前景。虽然当前行业文化建设仍以“地市局 (公司) ”为主流, “母子文化”为基础的“全省统一服务品牌”模式还未全面铺开, 但公司也敏锐地看到, 行业文化建设的主导方向已经向着统一品牌的道路上迈进, 下一阶段服务品牌的建设将顺利推进。从这点来看, 公司的“母子文化”是有前瞻性的, 是符合行业改革发展实际的。

企业发展前景。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 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也有了向前发展的良好基础。更为宝贵的是, 大部分单位能将企业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作出了一系列文化建设的重要部署, 从体制创新、经费投入、基础建设等方面, 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文化建设更加自觉、更加主动, 文化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着眼未来, 追求文化自强

遵循《决定》精神, 公司将以追求“文化自强”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发展和繁荣。夯实基础阶段 (2012年) 。主要工作目标是实现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变及推进从理念到品牌的转换, 即通过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全面“回头看”, 明确企业文化宣贯践行中的难点、重点及对策, 进一步推动企业文化为广大干部职工所认同和践行;全面启动服务品牌建设, 努力探索、构建全省统一服务品牌。

提升水平阶段 (2013—2014年) 。主要工作目标是实现从理念到品牌的转换, 即在2012年服务品牌建设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服务品牌相关体系, 启动品牌价值评价工作, 提升品牌的经济实力、经营活力和市场魅力、价值创造力。

总结提高阶段 (2015年) 。主要工作目标是实现从自觉、自信到自创、自强的转变, 即对前两个阶段的工作进行分析、总结, 在其成果的基础上, 努力推动文化建设向文化管理进步, 推动全省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建设系统化、长效化、特色化。

一是抓好企业文化“难点”建设, 实现“三个自强”。要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三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通过“三个抓好”, 实现“三个自强”。首先抓好企业文化长效机制建设, 实现“机制自强”;其次抓好企业文化内训队伍建设, 实现“队伍自强”;三是抓好企业统一服务品牌建设, 实现“品牌自强”。

3.提高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自信 篇三

一、关于中国传统音乐——

来自荷兰音乐学家的批评

如果说10年前(2003)荷兰音乐学家高文厚(Frank Kouwennoven,1945—)及其夫人(汉学家)施聂姐(Antoinet Schimmelpenninck,1962—2012)发表在《中国音乐学》上的《中国的传统音乐:不是要“保存”而应要“延续”》一文,①还只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提出其学术主张的话,那么2008年,高文厚发表在《人民音乐》上的《作为创新之路的中国古代音乐》一文,②则是针对当代中国演奏家演奏中国古代音乐时的所谓“创新性”和“现代性”提出的置疑与批评。

高文厚指出:“在大多数当代中国音乐家的观念里, ‘创新成为了关键词……(但)不幸的是, 当代的中国音乐家并不关心历史资料, 也不关心他们自己音乐的根源……他们的‘创新理由是‘现代人需要现代的东西”。③

在高文厚《作为创新之路的中国古代音乐》一文中,“历史性的表演”和“历史性的重建”是始终贯穿并被再三强调的两个重要概念。前者既是作者对所谓“创新性”和“现代性”提出批评的理论前提,同时也是他对中西方缺乏历史根据的音乐表演的批评(比如中国演奏家用现代管弦乐队与古代编钟演奏先秦时期的音乐,用钢弦古琴、钢弦琵琶演奏唐宋古曲,以及用电子合成器演奏祭孔音乐等)。后者则通过20世纪50年代,欧洲的某些乐团指挥曾在亨德尔的作品中人为添加大量铜管乐和打击乐的演奏等事实,告诫中国音乐家在历史性重建的选择中,切不可重蹈西方覆辙——“当时的西方人对自己说就像今天的中国音乐家所喜欢说的那样:‘现代人需要现代的东西”。④在笔者看来,高文厚提出的“历史性的表演(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和“历史性的重建(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s)”,实际上也同样是我国音乐学家长期以来对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核心问题。

早在1944年,我国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就曾在其著《中国音乐史纲》中这样写道:“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又是与外来音乐文化接触的时代。比之前史与隋、唐时期最为相似;而外来音乐文化内容之丰富,与其影响之广远,更远过之。我们极端欢迎外来音乐文化的时候,更应当努力探求本国音乐的材料,为两者合理的交融作充分的准备。”⑤1982年,音乐学家黄翔鹏又言简意赅地对现代人演奏、演唱中国古代音乐(传统音乐)提出过“八字标准”:“形式不悖,精神不违。”⑥

然而我国一部分表演艺术家长期以来普遍缺少对音乐学界研究成果的关注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表演艺术界中,恐怕音乐学家倡导的“形式不悖、精神不违”原则依然鲜为人知。时至今日,在以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为一体的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表演艺术界的某些艺术家缺乏历史根据,甚至不顾音乐传统,坚持“现代人需要现代的东西”的观念似乎又呈上升趋势。比如,在钢琴伴奏下用现代声乐技巧演唱南宋词人姜夔的自度曲、用西方的弦乐四重奏和古琴、箫合奏《梅花三弄》……表面看来,这些表演好像是为了迎合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艺术旨趣,但实际上,对传统音乐缺乏价值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的真正根源却显露无疑。难怪我们很多演奏家无法回答高文厚的诘问:“中国的音乐家是如何能够既对中国古代文化充满自豪感,却同时又认为中国古代音乐非常简单、无趣,而且不值得再现呢?”⑦

二、关于意大利歌曲的演唱——

来自意大利音乐学家的批评

2011年,长期在中国生活、工作的意大利音乐学家林敬和(Enrico Rossetto,1966—)在《歌唱艺术》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意大利歌曲的演唱——给中国歌者的一些友善建议》的文章。⑧作者对中国美声界演唱意大利歌曲时存在的语言问题和音乐问题提出了批评(尽管作者出于礼貌,将批评称为“友善的建议”)。然而三年后,这篇文章以及其涉及到的问题似乎仍然没有引起我国美声界同行的广泛关注。尽管林敬和的批评说的是我们演唱意大利歌曲时涉及到的意大利音乐文化传统问题。但无须赘言,同为传统,无论中西,我们都需要学习,都需要尊重。恰如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⑨

关于常识问题——林敬和以意大利作曲家弗朗西斯科·齐莱亚(Francesco Cilea,1866—1950)根据17世纪末路易十四组织的法国剧院红星阿德里安娜与萨克斯伯爵的真实恋爱故事而创作的四幕歌剧《阿德里安娜·莱科夫露尔》(Adrienne Lecouvreur)中的咏叹调《我是上帝谦逊的侍女》(Io sono L'umile ancella)为例,指出中国的很多演唱者常常会本末倒置地把这首人文主义世俗歌曲处理得像中世纪时期的宗教歌曲一样,表演时不仅如同祈祷者双手合掌,而且表情还充满了宗教的虔诚。但“这样的表达与歌剧的故事没有关系!阿德里安娜演唱这首歌曲是为了回答赞赏者的甜言蜜语。歌词里的‘il genio creator(天才的创造者)并不是上帝。”⑩此外,由于忽视了对上演剧目的国家之文化的了解,我们的男低音歌唱家在国家大剧院演唱威尔第歌剧《唐卡洛斯,我将死去》并用手画十字时,却又因“动作顺序不对”而令很多在场的西方观众大惑不解。?輥?輯?訛再有,在一场青年歌手的比赛中,《艺术家的生涯》中鲁道夫的扮演者因在帮咪咪穿披巾时,采取了面对面,而不是侧面或后面的位置把披巾放在咪咪肩膀上,被批为“不符合歌剧所描述的时代”等等。?輥?輰?訛

关于专业学识问题——林敬和以返始咏叹调(da capo aria)为例指出:endprint

“在中国,返始咏叹调的演出大多很简单,再现的部分一般不设计任何变化,而按照意大利歌剧传统,在演唱再现部分的时候,必须加上一些装饰音。在符合传统准则的同时,这种习惯也给演唱者提供了一个机会去发挥自己的音乐技巧。尊重曲目本身,并通过适当的装饰音避免单调的诠释,这样演唱的前提是努力研究和理解作品时代的风格”。?輥?輱?訛

事实上,在我国的西方音乐史学研究中,返始咏叹调(da capo aria)早已为我国西方音乐史学界所熟知。表面看来,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记谱问题(实际上,它也通常被归纳为乐理问题)。然而,这恰恰是我国美声界很多同行对这种结构特征缺乏深入研究的关键所在,以致我们的很多演唱者(包括音乐高校的声乐教学)在返始时不对再现作任何艺术处理,而是完全原样地反复返始前的A段。然而,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作曲家之所以不再写出再现段,是给演唱者留有足够可以进行装饰性变化和即兴炫技的部分,以充分体现演唱者的歌唱技巧和艺术创作才华。?輥?輲?訛而且这种返始咏叹调的作曲和演唱方式一直保留到了巴洛克晚期的作曲家作品之中。对此,我们不仅可以从斯卡拉蒂作曲的返始咏叹调《为了我们主的诞生》(L'Autor d'ogni mio bene)的实际音响中听到演唱者在再现段落中所做的装饰性变化处理。?輥?輳?訛还可以通过谷歌搜索听到更多的西方歌唱家在此类返始咏叹调中所做的艺术处理。

三、艺术家的文化自觉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高文厚和林敬和对中国演奏家、演唱家提出的批评也同样源于一种文化自觉。高文厚虽是一个地道的中国名字,但其实他是一位荷兰音乐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自1986年起坚持不懈地潜心于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田野调查的深入研究的汉学家。他在1990年“中国音乐研究欧洲基金会”(European Foundation for Chinese Music Research)的创办,以及英文版中国音乐学术研究刊物《磬》(Chime)的创办中都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林敬和是意大利人,在英国留学,台湾深造,大陆任教(如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等)。所以他们的批评能做到情理皆具,言之凿凿。

近年来,“文化自觉”一词频现于各大书刊(尽管该词最早由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提出)。本文虽无意对其进行宏大叙事,但就上述两位西方音乐学家对我国演奏家、演唱家的批评而言,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文化与文化自觉的本质。原因在于,文化自觉即对传统的认同和继承,亦即对自己和他人文化的尊重。因而,文化自觉的前提必然是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的:“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輥?輴?訛不可否认,演奏家、演唱家的艺术表演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活动,但同样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充满文化自觉和自信的表演与缺乏文化自觉和自信的表演,有着天壤之别的差距。

事实上,在全球化进程带来的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相互碰撞和相互冲突的当下,随着文化多样性的减少和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剧,演奏家、演唱家(甚或广义的艺术家)能否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文化使命,并对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充满自信,的确还是一个需要从根本上认真反思的问题。毕竟,“反思实际上是文化自觉的尝试”。?輥?輵?訛更何况,文化自觉的主体是人,人的主体性决定文化自觉的主体性。

①?眼荷兰?演高文厚、施聂姐《中国的传统音乐:不是要“保存”而应要“延续”》,《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3期。

②③④⑦?眼荷兰?演高文厚《作为创新之路的中国古代音乐》,孙静、王艺译,《人民音乐》2008年第2期。

⑤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杨荫浏全集》第一卷,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页。

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黄翔鹏文存》上卷,《听“华夏之声”音乐会随想》,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该文原载《人民音乐》1982年第8期。

⑧⑩?輥?輯?訛?輥?輰?訛?輥?輱?訛?眼意大利?演林敬和《意大利歌曲的演唱--给中国歌者的一些友善建议》,《歌唱艺术》,2011年第2期、第3期。

⑨?輥?輴?訛?輥?輵?訛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輥?輲?訛“Aria″in the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輥?輳?訛《西方音乐1500年》CD3,第12首。女高音:马雅·布格(Maya Boog),演奏:科隆室内乐管弦乐团(Cologne Chamber Orchestra),指挥:赫尔穆特·米勒-布吕尔(Helmut Muller-Bruhl),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

郭红岩 山西省长治学院副教授

4.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文化自信 篇四

此次培训中,胡令春校长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课上为我们传达了总书记在七一建党节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总书记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课堂上,胡校长给我们诠释了文化自信的内涵、文化的特征、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关系及如何坚定“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三个“更”,凸显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道路、理论和制度建构在文化自信基础上,文化是支撑政治道路、理论和制度等因素的最深层次的东西,没有文化自信,谈不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所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归到文化自信这一最本源的基点上。

通过胡校长的课,我们明白了要更加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加深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认识和理解,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胡校长号召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要传播正能量,敢于斗争;要用自己的岗位平台

5.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篇五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1】

摘 要:在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对外汉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树立并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文化观,这样才能正确诠释与表达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与精神,让每一位学习者了解、喜欢、认同汉语背后的中国文化,为汉语的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贡献。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化观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

许多强国无不积极推广自己的语言,把语言传播列入国家文化战略与外交战略的范畴内,努力为本国语言在全球化时代语境下与文化多元化的框架中,谋求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将汉语推广视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举措,主要通过对外汉语教学来实现。

而对外汉语教学的重心之一就是通过文化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传播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赢得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构建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无论在海外的孔子学院中,还是在境内的高校国际教育里,中国文化的传播都显示出了巨大的魅力。

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他国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学是服务于国家文化战略的,在教学过程中并非只是将纯语言问题讲清楚,或对语言中的文化内涵知识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是在国家文化战略的宏观背景下,以何种文化观统领语言教学工作,令其朝着更为有效、有深度、有广度的方向实现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新文化环境中学习异国语言会出现很多不适。

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合理诠释与传达中国文化别具一格的内涵与精神,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认同中国文化,从而提高其学习汉语的兴趣与效率;在使用汉语进行跨交际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了解、喜欢、认同汉语背后的中国文化,为汉语的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贡献。

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借鉴费孝通先生的观点,笔者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建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文化观。

费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理论,认为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指的就是世界范围内文化关系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建立,指的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实行和确立“和而不同”的文化关系。

这种文化自觉意识必然使我们对自身文化有正确而客观的认识。

在实现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我们才会有能力、有信心重新更深入地认识文化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又会帮助我们加强对文化的认识,领略到中国文化的时代特色与时代魅力,进而获得对中国文化价值合理性的信心,把中国文化中好的东西提炼出来讲清楚,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使学习者接受、认同并变成世界性的东西。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两者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整体。

一定意义上讲,文化自觉来源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又会推动文化更加自觉。

在全球多元一体的文化背景下,既保有对自身优良文化的亲切体验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又能对其他文化的精华部分持有尊重和欣赏的态度;既立足于本土,又放眼于世界,这样才能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关系。

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有一个整体、较为全面的准确把握。

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进程,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中国文化核心与特质,进而打下扎实的文化功底,具备较好的中国文化素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师应自觉将中国核心的价值观、人生哲学、品格智慧、人文伦理、民族风情等中国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在循序渐进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向学生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既不能以偏概全、以点带面,也不能大而化之、泛泛而谈,既要有文化自信,也要正视我们的欠缺之处。

要把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化作为一种教学信念贯穿到教学工作中,令学生能够领略到中华文化的真正魅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自身对文化主体的认同,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心,才能以宽松的文化心态传播本国文化,才能让学生不带偏见和误解地看待中国文化,欣赏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实现汉语推广的最终目标。

将这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文化观作为方法论指导实践教学,就可以解决诸多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创新,使其熠熠生辉地屹立在世界日益多元的文化格局中。

我们必须在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构建对外汉语教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文化观的必要性,进一步增强推进文化传播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汉语国际推广,为实现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支撑。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学术研究,(7).

[2]韩文淑.文化自觉与文化尊重-论对外汉语教师文化观的树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1).

[3]许琳.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是件大好事[J].语言文字应用,(S1).

[4]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

文化全球化.文化安全.文化自觉【2】

[摘要]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机遇,也使我国面临文化强权的挑战与威胁,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努力建设和谐文化,为我国文化的科学发展创造安全环境,是当前我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文化安全;文化自觉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已是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科技、信息、观念、文化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其实,与经济全球化相同,文化全球化也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

只是由于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有差异,导致对文化全球化的不同理解。

全球化,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它是一种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产生合力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推广与扩张。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阶级。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同样,资本主义文化也必将驾驭文化全球化,进而走向全世界。

当然,这种意义上的文化全球化乃是资本主义文化在全球的扩张,它将导致全球文化的同质化,不利于构建全球文化共同发展的图景。

关于“文化全球化”,学术界有以下两类观点:一类是否认文化全球化的存在,认为文化全球化是对全球化的泛化。

另一类则承认文化全球化的存在,但其中观点各异。

主要包含三种观点:第一,文化全球化意味着全球文化同质化,即某些具有共性意义的文化特征在全球获得的普遍认同。

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既体现民族特性,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集民族性与世界性于一体。

全球性问题诸如人类面临的生态、资源、伦理等问题的凸显,迫切要求人类采取一致行动,维护共同利益。

此种意义上的文化全球化体现了人类文化同质性的特点。

第二,文化全球化是资本主义文化的全球化,即美国文化的全球化。

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是真正意义的全球化,是“界定全球化的真正核心:世界文化的.标准化;美国的电视,美国的音乐,好莱坞的电影,正在取代世界上其他一切东西。”他甚至认为文化全球化的后果,是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取代世界上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此过程中,其他各民族国家文化将遭遇边缘化的威胁乃至破坏。

6.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交流分享 篇六

编者按:北京大学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建宁最近在中信集团“学习十九大精神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专题培训上所作的讲座,解读了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阐释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对于我们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把握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方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现予编发,供学习参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引起海内外普遍关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立足中国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文化强国是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和重要内涵,今天围绕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与大家作交流分享,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第二,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与精神实质;第三,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文化是什么?有三段话可以帮助大家理解。第一段话出自《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天文,一个是人文。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天就是天文,人就是人文。天泛指所有的自然现象,也就是今天的自然科学。与人有关的人类社会是人文。为什么要观乎天文?目的是察时变。这个“时”不是今天讲的时代,而是时间、时辰、气象、气候,是日月星辰、春夏秋冬、潮起潮落、花开花谢等自然现象。观乎天文是为了发现自然现象的变化,那么观乎人文为的是什么?它的目标和格局更宏大,是为了“化天下”。文化的英文Culture一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最早的意思是培育庄稼、养殖,历经七八百年的演变有了培育人的含义,在英语里,文化最早是农业概念。那么在中国,文化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了解到最早的文献是《周易》,就是这段话,“观乎人文”与“以化成天下”中间隔了一个逗号,文化这个词已经呼之欲出了。文化文化,关键在“化”。治理国家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

第二段话是“文化何来,由人化文。文化何用,由文化人。”这是中国当代学者关于文化产生和文化功能的表述。文化是怎么产生的?由人化文,是人创造了文化,没有人就没有文化。自然界没有“化”,春夏秋冬、潮起潮落、花开花谢都是按照一定规律的往复循环,动物界也没有“化”,虽然有的动物通过人的强化训练可以表演高难度的动作,但那是人驯化的结果,不是真正意义的“化”。只有人有文化。文化离不开两个条件,一个是语言,一个是文字。有了语言和文字,文化才能交流、传播和储存。所以是人创造了文化。那么文化有什么用?由文化人,文化反过来提升人、培养人、塑造人、熏陶人,这是文化的功能。我们在生活中常讲,某个民族的人有教养、有素质,某个人有气质、有风度,基本上讲的就是有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

第三段话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出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和党的十八大报告。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我们民族的历史应该从文化传统来讲,它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是我们的血脉,要传承发展,弘扬光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精神家园。如果没有了文化的维系,我们就没有一个安身立命之地,没有精神寄托之处,这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灵魂,浮萍没有了根。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形成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滋养了中华民族,二者相依相存,不可分割。

以上三段话,分别来自古代、当代和中央文件,说得非常透彻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也有很多论述,其中一段是2013年3月17日在全国人大会议谈到中国梦、中国道路时的讲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段话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讲的。第一层意思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相通的,30多年的背后连接的是5000年;第二层意思是,中国道路与中华文明是相通的,中国道路要连接中华文明,二者是内在衔接、辩证统一的,没有中华文明就不会有中国道路。这是这段话的核心思想和深刻之处。当然这不是否定今天的改革创新,而是要强调“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中华文明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根本、根脉、根基,是底色、底蕴、底气。

还有一段表述出自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场合专门论述文化,还论述得这么精彩,令人十分振奋,也表达了坚定推进文化自信的决心,未来我们要继续立足中国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与精神实质

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文化强国到文化自信,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现在讲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支撑,道路自信是路径,理论自信是指南,制度自信是保障,文化自信是根基。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是我们党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是第一次总书记在论述一个问题时连用了六个“更”。文化自信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形成的革命文化,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是这三方面的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基因、精神命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形成的革命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引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文化自信的实质是什么?一是精神独立性,要有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兼容并包、富有特色,而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二是文化主体性,要以“我”为主,“我”是文化的主体,而不能简单地被别人同化或者他者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实现它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客观、礼敬、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文化,激活其生命力。五四运动带来了两个重要概念,科学“赛先生”和民主“德先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哪个概念能放在这两个概念之前。但20多年后毛泽东同志在写作《新民主主义论》时将一个概念放在了科学和民主之前,那就是民族的概念,用以强调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体现了党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三是理论原创性,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些年高校有一个共性问题,好多理论、教材、范畴、表述用的都是西方的,这在改革开放之初有一定的合理性,学习借鉴先进是必要的,但也要有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要有中国话语体系,要有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这一切都离不开原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这一点,要求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些都要靠理论原创。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过去有一句话说我们是走自己的路、说别人的话,这个现象必须扭转,才能真正体现文化自信。我们既要有开放的胸怀、包容的态度,吸纳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但也要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话语,这离不开精神独立性、文化主体性和理论原创性。

如何实现文化自信?其中一个方法论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体现了文化自信的本源、广度和厚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不忘本来是处理好传统与当代的关系,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吸收外来是处理好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以世界的眼光、开放的胸怀,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面向未来是处理好当下与未来的关系,直面中国问题,强化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文化自信是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超越的内在动力。只有树立了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在面对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时,既不盲目排外,也不保守复古,进而推动传统文化在新的语境下融入时代发展,融合现代科技实现文化的创新,实现文化的超越,引领未来。

还有一个方法论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这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觉是对固有文化既不自卑也不自大,既要了解本民族文化的长处也要看到短处,这样才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能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文化自信是对外域文化既不俯视也不仰视,特别是对待西方文化应该平视,平等的交流对话。文化自强是指文化繁荣、文化优势和文化复兴,文化繁荣是对未来讲的,我们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优势是对外讲的,在国际交流场合中要有话语权优势和主导权优势;文化复兴是对中国梦讲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伟大复兴,而文化复兴的标志正是我们国内文化的繁荣和在国际上文化比较优势的显现。

三、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核心价值是主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在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动力、行为规范方面形成了相互联系、有机配合的系统。

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应该和世界发展态势以及当代中国国情有关。现在讲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多变,在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人们的价值选择,特别是年轻人的价值选择,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独立性、差异性、多样性。怎么办?这就需要有一个精神旗帜,需要思想引领,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我们说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认为难在三个地方:第一,理论难;第二,形成共识难;第三,知行合一难。围绕这三个“难”,我们应该有三个转换。一是从理论体系到格言警句的转换,使之短小精悍,形象生动,朗朗上口,过目不忘,耳熟能详,妇孺皆知;二是从理论界向人民大众转换,从学术圈向老百姓转换,使普通民众都能了解和把握;三是从知到行的转换,从理论走向实践,使之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生活规范和行动自觉。

西方核心价值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或许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认为有三个关键词非常重要:和而不同、仁者爱人、礼义廉耻。我们通常讲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地名里也常用到,像颐和园、雍和宫,所以“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征,是内在精神和价值追求。但中国文化不仅讲“和”,还讲和而不同。“和”之中必然包括差异、不同,甚至包括分歧、冲突,如果一切事物、文化都是千篇一律,都是单一性、同质化的,那会非常可怕。文化需要多样性,要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一旦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文化多样性就少了一种。如果最后全世界只剩下一种文字、一种语言、一种颜色,那么人类的发展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所以中华文化强调通过和而不同包容差异,对内讲和谐社会,对外讲人类命运共同体,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而“仁”则是中国传统文化评判做人的一个高标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仁”,仁者爱人的仁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责任、有追求、有担当,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都有贡献的人。儒家思想认为仁爱的实行是人人皆可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有人在仁者的眼中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这才是真正博爱的体现。然而仁爱的实践又是任道重远的,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严格遵循“礼”的规范,时时检束自己的身心,即便在没人的地方也能像在大庭广众之下一样不懈怠放纵。仁的体现,就是礼,所谓“非礼勿闻”“非礼勿听”“非礼勿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言行上,君子在细微处见精神,即便是小事也不放纵自己的身心。

中国古代有一个思想家叫管子,他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他看来,国家的四个支柱就是礼、义、廉、耻,少了任何一个国家就会像大楼一样坍塌。每个人,不管你是富还是穷,不管你是精英还是草根,都应该知道礼义廉耻。现在的中国虽然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我们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我们面对着数不清的假冒伪劣,层出不穷的坑蒙拐骗。这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法律问题,同时也是道德文化问题。这些问题说到底是因为羞耻感的缺失,没有了羞耻感人就没有了底线,眼中就只有金钱和利益,那可能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做得出来。

怎么概括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刚才讲了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而概括21世纪中华民族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难度就比较大。一般来说用四个词、八个字来概括比较简明扼要、铿锵有力,像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这四词八字。但是要用四词八字来概括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就不太容易,因为今天的中国既有传统的元素,又有现代的元素,既有中国的传统思想,又有西方的近代思想,还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交融的独特文化。中宣部曾经开展很多课题和研究,讨论怎样用八个字来概括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很难达到广泛共识。所以到了十八大我们采取了一个比较有弹性的、开放的、留有空间的一种表述方式,十八大讲核心价值体系的时候提出了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后面一句就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其中包含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国家价值目标,第二个层面是社会价值取向,第三个层面是公民价值决策。对于这二十四字的三个倡导,一直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二十四字倡导非常重要,是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思路,一个重要成果;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这二十四个字还是多了一点,不太好记住,所以大家希望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概括,这个过程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二)软实力是关键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的硬实力发展得很快,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但国家软实力还相对落后,经济影响力远远大于文化影响力。怎么办?要重视软实力建设。这其中包含几个问题:

第一,软实力的内涵是什么?软实力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约瑟夫·奈曾任美国助理国防部长,2004年他出版了一本书叫《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主要从政治、文化、外交三个方面阐述了软实力。我们这里论述的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指与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相对应的,通过文化载体和文化方式表现的影响和能力。今天软实力这个概念已经写入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在学术研究、理论文章中也频频出现,大家也越来越重视软实力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软实力的特点是什么,和硬实力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只要记住一点,就是硬实力是强制力,硬实力要靠强制起作用,比如说美国的霸权主义军事干涉,单边主义。你要听我的话,如果你不听,我就封锁、禁运、轰炸、占领,最后导致弱肉强食。硬实力靠强制,软实力则靠吸引,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魅力,最大的特点就是同化的力量和感化的作用,“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软实力的最高境界,因此软实力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软实力是创造力。软实力一定是来自于我们的原创,比如说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在我们这儿播放体现的也是美国的价值观,而不是我们的软实力。其二,软实力是竞争力。它能让我们拥有话语权,拥有影响力。其三,软实力是凝聚力。它能凝聚我们13亿人、56个民族。其四,软实力是亲和力。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春风化雨,水到渠成”,不是强迫,是吸引,是心服口服,心悦诚服。就是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认同这种价值观,信奉这种价值观,按这种价值观为人处世。

前面讲过,文化关键在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个“化”就是一种潜移默化,就是在不知不觉中你认同了这种价值观,这就是软实力的特点。

第三,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是怎样的?按照辩证法的要求,我们在讲硬实力的时候要想着软实力,在讲软实力的时候也要想着硬实力。所以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提升。我的一个观点是软实力的发挥一定要有硬实力作为支撑。比如说鸦片战争、甲午海战,那个时候我们积贫积弱,没有硬实力,软实力也不行。因此我们在五四运动时期基本上形成了两大口号:一个是学西方的科学民主;一个是“打倒孔家店”。但是今天不一样,我们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人家就会研究你经济腾飞背后有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密码?特别是现在的国际形势,我们周边环境有很多问题的解决要以硬实力作为强大的支撑。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二,美国也想把中国遏制住。有人概括为两句话,没有硬实力挨打,没有软实力挨骂。所以我们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让这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四,美国的文化软实力怎么样?美国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现在也面临着下滑、疲软的态势,也有像占领华尔街、金融危机等诸多问题。但美国毕竟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它的军事力、经济力、科技力都还是世界第一。

美国的文化软实力还很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理论。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上个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以后的冲突不是军事冲突也不是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文明的冲突,以基督教为主的西方文明,以伊斯兰教为主的阿拉伯文明,和以儒学为主的东方文明,这三大文明的冲突。学者福山写了一本书是《历史的终结》,约瑟夫·奈又提出了一个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占领了理论的制高点。第二个方面是媒体传播。美国的互联网、报纸、影视都拥有很强的媒体话语权。第三个方面是商业文化。比如美国的NBA、好莱坞大片、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芭比娃娃等,体现的都是美国的商业文化。原来我也不太关注商业文化,直到有一次和美国人一起开文化会议,一位美国人推荐我看了一篇题为《M:美国的第二面国旗》的文章,是美国记者写的,我看了以后很吃惊。这位记者到过世界上很多地方,包括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在内的很多国家。他说:“我到过很多国家,这些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大城市、中等城市、甚至是中小城市的繁华地段都能找到麦当劳,在远远的100米以外你就可以看到显著的标志。当我看到M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美国的第二面国旗。或许找到美国的第一面国旗很难,但是我能非常容易地看到美国的第二面国旗。”所以他那种美国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才知道商业文化有这么重要,都成为美国的第二面国旗了。我们中国有很多很好的小吃,但是并没有像麦当劳、肯德基这样传播到全世界。有记者这样概括,我们现在的年轻一代是在“三片”中成长的:芯片、薯片、好莱坞大片。而在这些东西后面都渗透了一种美国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我们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它的影响。当然,我们绝对不能关起门来抵抗这些文化的侵蚀,我们还要坚持对外开放和扩大交流,但是要以我为主,保持我们文化的主体性。

现在有一个词用得比较多,叫文化安全,我同意这个概念,但是仅仅讲文化安全还不够。文化安全就像我们古代的万里长城,把自我保护起来,但仍是一种弱势保护,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文化安全只是第一步,不能仅仅停留在这里,我们还要睁开眼睛看世界。第二步就是要注重文化交流,要让文化“走出去”,提升我们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第三步是文化自强,文化安全不是目的,文化强国才是目的。文化安全是第一步,文化交流是第二步,文化自强拥有话语权是最终目的。

软实力说起来比较抽象,其实软实力就在我们周围,只是我们有时候没有注意到,没有深刻地体会到。最典型的就是我们过生日的模式,不同国家、民族、语言的人都用同样的方式过生日,吃蛋糕,吹蜡烛,唱生日歌,现在我就是这样过,但这是西方的方式。生日歌本来就是英文的,大家都知道“Happy birthday to you”,到了我们这里变成中文是“祝你生日快乐”,到了其他国家就变成其他国家的语言,但音调形式都还是一样的。这就是软实力,是一种上游的水,从高处往低处流。

我们现在年轻人怎么结婚?男士西装革履,女孩穿白色婚纱。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红颜色才喜庆。我们过春节都是大红灯笼,红春联,红鞭炮。但是西方是白色,代表纯洁。现在女孩结婚都穿白色婚纱,惯用的曲子《婚礼进行曲》也是西方的。还有每年六七月份是大学生毕业的季节,学生聚在一起往往会唱一首歌,就是《友谊地久天长》。我们音乐会的最后一支曲子往往是《拉德斯基进行曲》,因为曲子的节奏感很明快,到最后一分钟左右,把大家带到晚会高潮。北京的超市到晚上关门的时候会奏一支曲子,萨克斯曲《回家》。刚才提到大学毕业生,还有硕士、博士,他们穿的学士服、硕士服、博士服,都是西方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就是文化的软实力。如果有一天西方人的超市关门时奏我们的曲子,西方人的婚礼上奏我们的曲子,那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就真是极大提升了,所以我们还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三)精神家园是基础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创意的提法。我觉得精神家园这个词用得特别好,不仅突出了文化身份的认同,而且强调重新凝聚、整合和塑造。用有的学者的话说就是“恢复记忆”“重建传统”“精神还乡”“再中国化”。

如何理解精神家园,我觉得有三个要点:第一是文化认同。就是我们在总体上要认同这个文化,当然这个文化要与时俱进,要发扬创新。第二是文化包容。我们现在讲的中华文化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不仅包括大陆,也包括了港澳台,还包括了所有的海外华人。只要它认同我们的精神文化,就是我们精神家园中的一员。第三是文化传承。文化传承现在是当务之急,就是要把中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下去。

怎么建设精神家园?关键是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我的理解是,文化建设贵在积累,重在创新,传承是基础、是前提,创新是方向、是生命。文化建设首先要讲传承,但是仅有传承还不够。要在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中来建设文化强国。

先来看传承,为什么说传承特别重要?近百年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看不起、看不到、看不懂。“看不起”是指五四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到了“文革”的时候就变成了“看不到”,我们在“文革”的时候有一个运动叫“批林批孔”,现在给90后、00后的大学生讲课,讲到这里的时候,同学们都是一脸诧异,问为什么要把林彪和孔子放在一起?如果说五四时期是“看不起”,“文革”时期是“看不到”,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看不懂”。看不懂可能比看不起、看不到更危险。因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的精神家园,看不懂的话这个血脉就中断了,精神家园就没有了,文化就消亡了,这个是最可怕的。我在北大讲课有一个感觉,现在的学生互联网好、计算机好、外语好,视野开阔,西方一些先进的哲学观点、政治学观点、法学观点,学生们基本上都是第一时间知道的,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他们反而知之甚少,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反差,也体现了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有学者调侃,今天中国人已经不会写诗了,最擅长的是写段子。虽然有的段子也很精彩,发人深省,但毕竟和唐诗宋词元曲不在一个文化层面上。回想当年清华大学的国学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还有北大的梁漱溟、辜鸿铭、冯友兰等,这样的国学大师今天几乎很难找到了。由此可见,文化传承非常重要,是当务之急。这些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很多综艺节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影响最大、最成功的是中华诗词大会,帮助人们找寻曾经的诗意心灵、诗意生活。我们还有一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有力的推广人,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他在各种场合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中华文化中的治国理政经验,帮助大家深刻认识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但是仅仅讲传承还不够,我们还要讲创新,我们在21世纪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如何求生存与发展?核心就是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即使有优秀的文化传统,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的新篇章,赋予它新的内涵与活力。我们不能把孔子、国学和软实力划等号。软实力既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我们今天的新文化。它是传统文化传承前提下的新文化。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孔子儒家是我们丰富的资源,是我们的优势,是我们的底蕴。但是我们还要发展创新,还要往前走,还要创造属于今天的新文化,如果没有创新,那就在文化问题上成了啃老族。所以文化既要讲传承,又要讲创新。

7.自信迎接挑战打造文化强国 篇七

一、我国的文化建设在几代人共同努力下已初显成果

对于民族文化复兴来说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 这需要长久的积淀。从建国初期, 党中央就高度重视文化发展, 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方针政策, 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党的十八大更是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完整的新思路, 为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

纵观建国这60多年来, 我国的文化发展成果已出现苗头。近些年来, 我国先后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英国和美国等多国互办文化年, 让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迄今为止, 已有300多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带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关于文化产业方面也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近些年来中国的影视剧、动漫作品被广泛出口到国外, 传播了中国的价值观和思想;不得不提的就是莫言为中国拿下了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这反映着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以及中国话语权的提高。我坚信,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中国文化必将在世界大放异彩。

二、文化发展阻力重重, 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目前, 我国的文化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并且受到国内外双重压力的冲击, 虽然近年来已初有成效, 但形势仍不容乐观, 因此正确认识我国文化发展状况以及所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一) 外来文化纷纷来袭, 势不可挡。

从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对外开放, 我们迎来的不仅有外国先进的技术和丰厚的资本, 同时西方文化也如潮水般澎湃而至。如果我们细心观察, 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斥着外来文化。国人对于西方文化接受速度之快是超乎想象的。举例来说, 社会上尤其是学校里, 西洋节日风靡, 像情人节、光棍节、圣诞节等等, 人们对于这些节日乐此不疲;青少年中不乏哈韩哈日的追星一族, 大肆模仿日韩明星的穿衣打扮、行为举止;洋快餐狂扫餐饮市场, 每逢假日, 肯德基、必胜客座无虚席;美国大片、日本动漫, 充斥中国娱乐市场, 俘获中国青年一代, 等等。而反观对中国传统文化, 大家却兴趣缺失, 仅拿对传统的节日重视程度来说, 大家一般只是象征意义的吃一些应景食物便打发过去了。单是从这来看, 我们便能一叶知秋, 可见民族文化地位之衰退, 外来文化来势之迅猛。

(二) 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缓慢, 步履维艰

总所周知,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中国是迄今为止唯一有最完整的文化传承的国家,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的瑰宝。但是, 就目前状况来看, 民族传统文化已岌岌可危。就我们的八零一代来说, 已经很少有人能够写出一篇漂亮的毛笔字了, 更别提什么诗词歌赋, 琴棋书画之类。虽然在我国的义务教育中涉及到了一部分古诗词和文言文知识, 但学生们大多都是学得七零八落的, 几年闲置下来也就忘得差不多了, 而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状况仅是从古代语言文化这个方面来说就可见一斑了。近些年来, 国家充分认识到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发展它, 例如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必须学习三字经、弟子规、毛笔书法等古文化入门教程, 从小加强国民的传统文化意识;将五一长假缩短并加放清明、端午假期, 呼唤国民的民族情感, 等等。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 这些举措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效果并不显著。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要多举并进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的理性思维如果不能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 它是不会强大的。”因此,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或强国出现时, 首先要有强大的文化力量为先导。两千多年前的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形成的封建文化造就了千年不衰的中华帝国, 因此, 在时隔千年的今天,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也迫切需要先进并强有力的文化力量来推动。因此,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并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

(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必须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与此同时, 大会还创造性地提出, 要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一经提出便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论, 褒贬皆具。但在我看来, 这三个方面归为一点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国家的伟大复兴的和谐统一。因此, 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 这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富强。

(二)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提高公民道德并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多方面的配合。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 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进行公民道德建设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即处理好“德之路”与“富之路”的辩证关系。市场经济需要有良好的信用等道德观念来维护, 同时市场经济又能加强人们的契约意识、诚信意识、法制意识等等, 从而有利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其次, 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即处理好“德之路”与“法之路”的辩证关系。中国是一个具有漫长人治历史而缺乏法治传统的大国, 因此要实现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统一极具挑战性。其实法律与道德在内容上是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的, 违法乱纪的行为受到道德的批判, 而道德沦丧的行为则受到法律的制裁。再次, 道德建设要与中华美德相承接。在培养当代公民美德的同时我们不能照搬西方文明成果, 要继承几千年的中华传统美德, 因为这才是公民道德素质的根本所在。最后, 道德建设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作用, 通过现身说法的教育方式积极引导公民行为;而公民自身应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从身边事做起, 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

(三)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人民群众享有积极向上、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基本内容, 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首先, 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满足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政府应加大对电视、电影业的投入, 满足人民最基本的娱乐需求, 并在此基础上加快公共图书馆和互联网建设, 以提高人民的知识层次和认识水平。其次, 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为人民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属于新兴产业链, 它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相关产品来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再次, 大力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和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 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知识技能水平和信息掌握能力。同时, 针对目前严峻的网络安全问题, 大会还指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 唱响网上主旋律”。要加强网络社会管理, 建立健全网络监管的规章制度;提倡网络文明新风, 组建文化市场执法机构;加强网络游戏管理, 以确保网络利用时间的合理分配;积极开发有利于未成年人获取知识, 有益身心健康的网站, 引导其健康使用网络。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人们精神文化新空间。

(四) 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表现之一, 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因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 文化事业建设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发展文化产业, 我们必须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路子, 要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工程和项目, 并加快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相融合, 开拓新兴文化产业, 使其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要积极推进文化建设领域的改革开放, 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系, 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 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最重要的就是要积极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为建设文化强国输送人才。

综上所述, 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_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共十八大报告全文[R].2012.11.8.

[2]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6:248-270.

[3]林良旗, 阮青.万事民为先[M].北京:新星出版社, 2012.11:95-144.

[4]康振海, 樊瑞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社会科学论坛, 2013 (1) :4-8.

[5]袁北星.向着文化强国阔步前进[J].政策, 2012 (12) :68-71.

[6]张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J].理论学习, 2012 (12) :87-92.

8.浅谈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篇八

关键词:文化产业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自1997年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这一概念以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做为贯穿的主体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近几年,在思想意识领域和文化领域都掀起了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关注。

准确认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内涵,探索有效的实现途径,对确立文化发展目标、谋划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文化发展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内涵

1、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最早由费孝通于1997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开办的第二届社会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要进行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目的是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形势发展,从而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并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

文化自觉要求我们首先充分了解和理解中西方文化,掌握中西方文化的来龙去脉、主要内容、核心精神等,二是要深刻认识文化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扩大,文化的影响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和深刻。认识并掌握文化自身发展独特的规律和社会作用,对新形势下的中华民族来说尤为重要。

2、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中华民族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对中华文化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中华文化持久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不自轻自贱、妄自菲薄,我们才能在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保持镇定从容、不卑不亢,才能以包容的气度对待西方文化,理性批判并学习借鉴西方文化,才能不断创新中华文化并将之传播开来。

一方面,文化自信表现為对先进文化或优秀文化因素的一种自觉追求,它能够自信地吸纳各种文化中的有利因素为己所用,而不担心在进行这种文化交流时会被对方吞噬。另一方面,文化自信表现为大胆地推介和宣扬自己的文化,并且注意认真研究其他文化的内在发展需求,以使自己所推介的文化要素正好契合了对方发展的文化需求。

二、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1、全球化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挑战

全球化发展到当代,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文化向着多元化、多样性发展,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对民族文化带来很大挑战,优势文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强行推销自己的观念、价值和文化产品,这使得各民族原有的特色文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有消失的危险。

2、现代化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挑战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成了历史上任何时代、任何正常发展的国家都必须解决的问题。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既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又必须学习、借鉴外来文化,保持文化的时代性、先进性。

3、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性

中国近代史上先后发起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分别从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向西方学习,都以失败告终。这种向西方学习的浪潮一直持续至今,造成了现代人传统文化根基浅薄、文化自卑、崇洋媚外。在教育、传媒、消费和科技等方面,都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模仿和照搬照抄。

我国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严重缺失告诉我们,全球化背景下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主体性是当务之急。我们务必要提高文化自觉,充分了解中华文化,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把握文化规律,重视文化的作用;巩固文化自信,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的闪光灯,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待中西文化交流不卑不亢,对中华文化未来充满信心。

三、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的文化基础

1、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Toynbee)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的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

2、中国文化绵绵不绝的文化创新力。

当其他文明古国不断被社会发展所淘汰时,中国能够保持历史的连续性,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创新力来源于对历史文化的长期积累传承,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以及对未来文化的敏锐把握。文化创新正是古老的中国和年轻的中国实现融合的最佳途径。

四、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途径探析。

1、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当前中国价值体系体现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落后与先进等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强烈地冲击我国传统的价值体系。因此,要从信仰、道德、群体、政治、自然、民族、国际等方面深化我们对中国核心价值的理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坚持政府主导,拓宽文化建设渠道。

最大范围的普及文化自觉意识,激发文化自信,需要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应以政府为主导,把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提升到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重视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积极拓宽投入渠道,多方筹资,全民共建,形成社会资金多形式、多渠道共同投入建设的新局面。

3、鼓励文化创新,追赶时代潮流。

文化发展的本质是创新。创意、创造、创新,是将中国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最佳方式。在进行文化创新中,要在传统文化资源中,融入新时代的元素,使文化产品能够与时俱进,让人耳目一新。另一方面,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能够激发创新意识、保护创新企业产业的政策措施,为各个领域的文化创新提供条件。

4、打造文化精品,丰富文化产业形式

文化的发展以文化精品为支撑,文化的繁荣以文化精品为代表。文化精品在意识形态上能够让人在情感上敬仰、悦纳,又能让人在欣赏的同时潜移默化,受到心灵的感染、哲理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使人的思想情感发生变化。我们要用高雅、健康、进步的文艺作品来宣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当代文化,激发人们的文化自觉,进而形成文化自信。

上一篇:为班级争光添彩范文500下一篇: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