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精选7篇)
1.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篇一
第一单元 长恨歌
1.了解本单元各篇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内容。
2.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与主旨。
一、以意逆志
即指在解说、欣赏诗歌时,应该注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主旨,用自己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1.理解词义
即理解古典作品中文辞的意义,以此作为把握作品的主旨、作者的情感的突破口。既要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其中的常用词的特定含义的理解。
2.挖掘词句内涵
即理解古典诗歌时,从诗歌字面意思出发,理解诗歌的“意象”和关键词语,如诗眼、生动传神的字句等,进一步探究挖掘诗句内涵,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不望文生义。
3.融入生活和体验
即在理解鉴赏古典诗歌时,把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融入其中,推测作者本意,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二、知人论世
一般指鉴赏古典诗歌时,探究诗歌作者的生平和为人,把握作者和时代背景,进一步领会诗歌主题及其社会意义。
1.探究作者的生平
鉴赏古典诗歌时,我们应当利用现存的各类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全面了解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还要把握作者的具体创作时间,因为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作品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
2.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
许多作者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宗教、社会风俗等等,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他
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论世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创作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1)借助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李清照笔下,大多词清调苦,流露的感情婉曲深挚,多有今昔盛衰之感,个人身世之悲。如“中州盛日……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与“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永遇乐》),就描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流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则是词人因只身流落金华,加之眼前又见赵明诚遗著《金石录》,睹物思人,无限感慨而在其词中投下的心灵阴影。李清照生在宋金对峙之际,她主张抗战,期望收复失地。其所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咏项羽》)和“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无题》),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可见,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诗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思想主张,都对诗歌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把握这一背景,往往就把握了诗歌的感情脉络。
(2)借助背景,把握诗歌中景物的特点
东晋诗人陶渊明厌恶污秽的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他42岁辞彭泽令后,写下了《归园田居》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其一”中,读者不仅能看到乡村的榆柳桃李,还能听到黄昏的狗吠鸡啼。田园景物此时在他的笔下显得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景物的这些特点,只有诗人在摆脱官场羁绊、心存逸致时才能感受到。相反,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小楼东风”,不仅黯然失色,甚至令人厌恨。这是因为,作为南唐皇帝的李煜,此时正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许多情况下,诗人的追求、遭遇直接影响着诗人的心境,而彼时彼刻的心境又给景物蒙上了或悲或喜、或忧或愁的特定色彩。
(3)借助背景,把握用典的含义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他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由于苏轼以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到黄州。仕路蹭蹬,壮志难酬,又自感苍老。此时,游赏黄冈城外的赤鼻矶,联想到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就很自然了。词中借用周瑜的典故,正可以看出,词人多么渴望自己能如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这里对典故的理解,就离不开对背景的了解。这种情况在怀古类诗中较为常见。
长 恨 歌
一、字音认读
1.回眸.(móu)
2.粉黛.(dài)3.骊.宫(lí)4.萦纡.(yū)5.霓裳..(ní cháng)6.临邛.(qióng)7.旌.旗(jīnɡ)8.鼙.鼓(pí)9.仙袂.(mèi)10.衣钿.(diàn)11.凝睇.(dì)12.钗擘..(chāi bò)13.马嵬.(wéi)14.迤逦..
(yǐ lǐ)15.衾.寒(qīn)
二、词语积累 1.御宇..多年求不得
御宇:御临宇内,即统治天下的意思2.六宫粉黛无颜色.. 颜色:容颜姿色 3.姊妹弟兄皆列土.. 列土:封爵赐邑 4.可怜..光彩生门户 可怜:可爱,可羡 5.宛转..娥眉马前死 宛转:凄楚缠绵的样子 6.耿耿..星河欲曙天 耿耿:天色微明的样子 7.遂教方士殷勤..觅 殷勤:热情而周到 8.珠箔银屏迤逦..开 迤逦:曲折绵延 9.云鬓半偏新睡觉.. 睡觉:睡醒 10.玉容寂寞泪阑干.. 阑干:纵横 11.含情凝睇.谢君王 睇:微看 12.但令..心似金钿坚 但令:只要
三、佳句诵读
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2.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3.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4.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5.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5结合下面《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看法。
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烈,决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二十一年(805)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做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
提示:虽然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初衷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在诗歌的前半部分,他对唐明皇的荒淫无度作了讽刺和批判,但是,写着写着,因为他也经历过一段绝望的爱情,所以到后来,就变成了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到最后就变成了对李、杨爱情的歌颂。所以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挚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在把握诗歌主题时,需要知人论世的,应该深入探讨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一、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元十八溪居 [唐]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 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1.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④
①
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考查典故的表达效果,首先分析典故,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效果。诗人以“伍员”对“苏小”,刚柔相济,更加彰显杭州春色之独有魅力。
答案:伍员为春秋刚烈之士,用此典与涛声之刚健有力相谐,写出春色的壮丽;苏小小为钱塘名妓,用此典与烟柳之娇媚相谐;诗人以“伍员”对“苏小”,刚柔相济,更加彰显杭州春色之独有魅力。
二、语言应用
5.学习古典诗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仰视历史天空灿烂的诗星,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
例句: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苏轼在赤鼻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了生命的黄昏。
2.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篇二
一、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有的放矢
在古诗文欣赏的教学中,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大体了解了李白的狂放,杜甫的沉郁,白居易的感伤,王维诗的自然清新……从此对古典诗文产生熟稔亲近的感情,不再把学诗背诗视为畏途,反觉乐在其中,这样也就够了。我们教一首诗或一篇散文,根本目的不在于翻译、背诵,而在于熏陶、感染,在于人格的培养和审美趣味的提高。目前,选修课教学面临的困难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像必修课那样对各种知识点进行详细而充分的展开,因此,如果不能对选修课进行合理的课时安排,很可能因时间紧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无法达成教学要求,更谈不上高效。为了解决好这一困难,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在进行选修课的教学时,事先选择好每一个单元的切入点,从某一角度入手,把几个文本整合在一起读精研透,品精析透,同时把阅读鉴赏的方法贯穿其中,确保学生每节课都能有所收获。
二、灵活调整教材,确定教学方法
古诗文欣赏所选篇目都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应该是教师教着有劲,学生学得也有兴趣。但是如果机械地按教材编排顺序,相对集中地进行单一文学题材或体裁样式的教学,很容易让师生产生审美疲劳,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型的多样性上下功夫,适当调整教材顺序,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具体做法是:
(一)起始课常识介绍到位
上选修教材伊始,应首先向学生说明教材的学习目标,进行学法指导,如诵读、诗文知识积累、学习鉴赏古诗文的方法、多动笔写等。可以简要地梳理中国古代诗歌和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简史,如风骚传统、魏晋五言诗、建安风骨、山水田园诗派、先秦散文、唐宋散文等,为后面的诗文鉴赏储备必要的文学史知识。每单元教学也要恰当地介绍一些历史常识。因为诗文与史相联,要想充分地准确地理解诗词文赋的内涵,教师讲授必须深谙知人论世之道,如讲李白的诗歌,如果教师不讲李白的诗风与盛唐气象之间的关系或讲不清楚,学生对李白诗歌艺术成就的体会就可能理解不到位;不把作者和作品置入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教师就不能带领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去鉴赏作品。
(二)鉴赏课做好鉴赏指导
一要特别重视诗文的诵读。诵读能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提高学生观察与思考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审美与想象能力,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大部分学生没有诵读的习惯。所以,要充分利用古诗文欣赏这本选修书,使学生养成读背的习惯。二要在尊重诗文、尊重作者的前提下进行鉴赏方法的指导。新课改决不意味着无边无际的盲目散放,要尊重古典诗文阅读的规律与本质。学生自我的感悟与生成的前提是与文本与作者展开对话,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把握文中的形象。三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各种形式来展示学生对诗文的合理理解与对诗文意境的想象。
(三)探究交流课指导读写结合
探究活动是选修课教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只有注重学生的参与,才能真正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此活动虽然以学生为主,但仍然不能缺少教师的必要指导。教师指导要到位,要让学生动手去搜集材料,组织筛选材料,并能形成较为成型的研究性小论文,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次数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教师可以定期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如小论文报告会、专题研讨会。对于学生展示的学习探究成果,师生要对此作出恰当评价,以更好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学生参与授课构建高效课堂
一般老师担心课堂教学效果不好,不敢放手让学生讲课。其实让学生当一回老师还是极有好处的。把过去由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变成让一些文言诗文功底比较扎实的学生来组织课堂的学习。具体安排如下:事先教师将要讲内容分配下去,并提供部分参考资料,而把备课、讲解、检查反馈等教学环节全部交由学生完成,教师只是及时地查缺补漏,最后予以全面的总结评价,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内容,讲课的学生由于从以往听课的学生变成了讲课的老师,课堂身份发生了变化,所以既怕讲不好,又担心讲得不如其他的学生,因此一定准备得都非常认真充分;而听的学生也听得格外认真,他们不仅要参与课堂的学习,还要评价讲解的情况,所以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循序渐进善于启发
宋代教育家朱熹主张,“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远者大者”(《朱子语类》)。古人讲授古典诗文之循序渐进之法,即使今日亦有借鉴之必要。
由于学生受自身学识和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于蕴含于古典诗文本身深层次的人文问题缺乏应有的自觉,而这恰好也是古典诗文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教师必须循循善诱,启发引导,使学生健康地迈入古典诗词的人文殿堂。《礼记·学记》上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以小鸣,叩之以大者以大鸣”,《孟子·尽心上》所谓“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毂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讲的都是启发设问的重要性。古诗文选修课的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文的兴趣,开启学生的心志,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掌握引而不发的教学平衡,始终使学生处于学习的最佳动力状态。
四、把诗文鉴赏与写作结合,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的特点决定了这本书的落脚点应在提高学生的诗文欣赏能力上,需要在铺垫渗透—诵读鉴赏的基础上实现落实拓展—碰撞生成,并通过诗文写意(或素描)、文学小评论甚至仿写古典诗文等方式来感悟作者以及其艺术人生这种鉴赏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较为扎实的诗词鉴赏的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不仅使学生在选修中国典诗文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写作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对于中国古典诗文的评价能力,提高了鉴赏水平。
3.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篇三
(二)(B卷 能力素养提升)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古代诗歌鉴赏及名篇名句默写(60分)(一)古代诗歌鉴赏(55分)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范诗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点明人们往来的原因,表达了诗人对鲈鱼的喜爱之情。
B.“江上”和“**”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主旨所在。
C.雍诗“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D.“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赋西风以人格,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
E.两首诗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完全一样,都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解析:选AE A项,“表达了诗人对鲈鱼的喜爱之情”错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的是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是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之意。E项,“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完全一样”错误。不同点:范诗写的是江上的渔民。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但它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打来的。雍诗写的是秦地的农民。麦收时节,风雨不止,白发老农长久站在麦场高处,盼望着天晴。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后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范诗后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大风大浪里,这条小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但为了生计,渔民不得不这样。②雍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白发老农像鹤一样站在麦场高处,这一比喻形象地写出老农伸长脖子望天、长时间站立的样子,写出了老农内心的焦急。
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梦后寄欧阳永叔 [宋]梅尧臣
不趁常参久,安眠向旧溪。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适往言犹在,浮生理可齐。山、王今已贵,肯听竹禽啼。
[注] ①永叔:欧阳修的字。写作此诗时,梅尧臣居母丧,即将服阕。②常参:宋制,文官五品以上官员每天参加朝见,称常参官。官员一般在五更前鸡鸣时便需等待上朝,是谓待漏。③山、王:山指山涛,王指王戎。山涛官吏部尚书,王戎官司徒、尚书令。山涛曾举荐嵇康。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题是“梦后”,诗的重点也是抒发梦后感怀,但诗先交代自己的情况,作为梦的背景。
B.首联实写,说自己正居母丧,离开朝廷已经很久,安居在故乡,对后面写梦起了重要作用。
C.“五更千里梦”,虚写梦境,诗人安眠旧溪,梦向千里外欧阳永叔,可见思念之深。D.“残月一城鸡”是梦中场景,诗人在梦中听到鸡鸣(早朝信号),准备参见皇帝。E.颈联写人生如梦,官场得失交替,因而有“可齐”之“理”,以表明自己看重功名利禄。
解析:选DE D项,“残月一城鸡”是梦醒后实景,不仅写出在“安眠向旧溪”时的梦醒情景,而且寄托着去国(离开京城)、思友之深“意”。E项,“浮生理可齐”表明诗人看轻富贵功名之得失,保持廉节的情操。
(2)本诗尾联“山王”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的哪个人物形象相似? 作者写“山王”有何用意?请结合诗歌予以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②
③①
[宋]赵长卿
[注]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注] 作者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安一带。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过尽征鸿”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期盼和失望之情。
B.“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
C.“怀家”两句是一实一虚,“夜”字境界阔大,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迷离动人。
D.上阕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下阕则借江头春汛,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江水殷勤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
E.“别来”一句,写词人乘春浪即将告别临安,却又舍不得离开的矛盾心态。全词情感起伏有致,语言自然流畅,明快简洁,富有韵味。
解析:选CE C项,应为“天”字境界阔大,与起句相呼应。E项,“明快简洁”错误,应是“含蓄隽永”。
(2)词尾作者以景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和心中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渲染了情境,使词含蓄隽永,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访中洲 [宋]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相连未暇论奇字[注] 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1)本诗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简要分
那么诗歌的艺术分析依据什么呢?我想首先就是诗歌语言。当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各种文学体裁都离不开语言。如果从语言学的角度给诗歌下一个定义,不妨说诗歌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和一般的书面语言,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如果一个人平时总是用诗的语言来讲话,别人一定会感到奇怪或可笑,因为不合乎日常交际使用语言的习惯。所以在其他文体里不允许出现的句子,却可以成为诗中之佳句。
词语是构建诗句的材料,也是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由语言分析深入一步就是意象分析。诗歌的艺术分析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得意忘言是诗歌鉴赏的法门。中国诗歌艺术的奥妙,从意象上可以寻到不少。其一是词语的精练与意象的密集。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词语的数量并不多,蕴涵的意象却相当丰富,因而诗的感情容量大,启示性强。统观中国诗歌,自然界的意象占据显著的地位,而且其意蕴不断丰富,这是中国诗歌艺术的又一奥妙。唐诗之富于艺术魅力,原因之一就是多姿多彩的意象层出不穷,这些意象既已成熟尚未衰老,正处在最富有生命力的时候。中国诗歌艺术的另一个奥妙在于意象组合的灵活性。在这方面,汉语语法的特点给诗人以极大的方便。诗人可以灵活地处理和表现意象的时空关系、主宾关系,不黏不滞,自由地挥洒笔墨,使诗歌的含义带有更大的弹性。
由语言和意象的研究再进一步就是意境和风格的研究。词语的组合构成诗篇,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境研究是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揭示意境的形成,既可看到诗人的构思过程,又可窥察读者的鉴赏心理。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风格也有密切的关系,诗中经常出现某一意境,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某一种风格。
诗歌的艺术理论、艺术分析、艺术鉴赏,单从诗歌本身入手,就诗论诗,难以得其三昧。诗歌艺术和哲学、宗教、绘画、音乐有密切关系。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既深入到言、意、象、境和风格的范畴,又旁涉哲学、宗教、绘画、音乐等领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遂能充分展示中国诗歌艺术的完美与晶莹。
7.以下不属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研究方法的一项是()A.重总体的品鉴,不重细密的分析。B.只求心灵的启迪,而无意于逻辑的实证。C.注重直观的感受,而不甚注意建立理论体系。
D.靠妙悟作出审美判断,结论更能引起别人的兴趣和共鸣。解析:选D 该项后一分句是说传统方法的长处,与题干不符。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其他文体里不允许出现的句子,却可以成为诗中之佳句”,说明了诗歌语言的变形性和创造性。
B.诗歌艺术的研究只有和哲学、宗教、绘画、音乐等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展示诗歌艺术的完美与晶莹。
C.本文从中国古代对诗歌艺术的把握说起,主要阐述了诗歌艺术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今天为什么还要读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
化,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多人都发生气质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①空,根据“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及“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可知应该填“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第②空,根据“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可知应该填“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第③空,根据“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进行推断,应该填“可以转变风气”。
答案:①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 ②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③可以转变风气
13.下面是某客运站的进站流程示意图,请用简洁的语句介绍整个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介绍流程时,按照图中的箭头有序说明即可。重点注意人票证验证和在公安处置点验证这两个环节的说明,要按不同情况分开介绍。
答案:乘客购票后,先通过预检口预检,再到验证口安检。人票证验证相符则可候车上车;人票证验证不符需至公安处置点接受验证,验证不通过将被拒绝上车,验证相符则可候车上车。
四、写作表达(60分)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背诵几首有关项羽的诗;(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探讨项羽性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生读课文、写“新闻”、合作探讨等过程,结合教师的引导,把握项羽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项羽褒贬之情,培养不人云亦云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辩证唯物观和历史唯物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讨项羽性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借助多媒体课件及易中天《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和《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视频。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抽背《题乌江亭》(杜牧)、《乌江》(胡曾)、《乌江亭》(王安石)、《咏项羽》(李清照)、《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二、温故知新
1、下列句中加点词和“项王军壁垓下”中“壁”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沛公军霸上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D、越国以鄙远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被”字和“项王身也被十余创”中的“被”意思相近的是()A、其次关木索、被箠楚 B、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C、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D、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乃”字有“只,仅仅”的意思的一项是()
A、今大王亦宜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C、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
4、下列四组句子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B、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C、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D、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而见之 沛公欲王关中 ..
三、因声求气
1、读清句读
2、感悟文章内涵
四、概括内容
1、思考:“项羽之死”这个标题是否恰当
点拨:《杨修之死》(人教版初中课文)、《赤兔之死》(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蒋介石死了》(1975年4月7日《人民日报》)
2、把课文改成“新闻报道”(200字以内):(1)刘邦方面(2)江东方面(3)中立方面
点拨:(1)项羽一命呜呼了,项羽完蛋了,项氏军团土崩瓦解了(2)项王星殒乌江,项王仙逝,项王驾鹤西去(3)项羽之死,项羽乌江自刎
五、合作探究
1、项羽只是儿女情长的人吗(插播视频易中天《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选段)项羽这个人显得儿女情长,楚汉战争的最后的关头,当项羽的军队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项羽居然无心作战,他坐在自己的军帐中,再也不考虑战争应该如何进行。他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
——易中天《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 点拨:项羽个性特征(1)多情善感(2)知耻重义
另,勇猛无敌、视死如归
2、项羽为何自刎乌江 点拨:(1)天之亡我(2)耻于起兵(3)宁为玉碎
(插播视频《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选段)(4)忏悔意识
天下凶凶数岁,徒以吾二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史记.项羽本纪》
(插播视频《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选段)
六、讨论争鸣:评项羽
1、众说纷纭话项羽(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3)《咏项羽 》(唐)于季子
北伐虽全赵, 东归不王秦。空歌拔山力, 羞作渡江人。(4)《绝句 》李清照
霸气震神州,凌云志未酬。乌江夜若渡,两汉不姓刘。(5)《项羽》 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2、我眼看项羽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阅读
(1)《项羽本纪》全文
(2)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题乌江亭》
2、练笔(选做一题,300字左右)(1)人物短评.项羽
(2)假如项羽被拉上了乌江亭长的船,写一段项羽与乌江亭长的对话。(3)假如项羽被活捉,写一段项羽在押解途中的心理活动。附: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题乌江亭
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情绽放成矛尖锋刃的湛蓝。我看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
鲁迅说成功是把好的东西包装给人看,而失败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于是,你便成了最伟大的毁灭的艺术。“曾是气吞残虏!”你的英勇是无人企及的神话。釜破舟沉,是你无畏的誓言。“何弊之乘”的果敢,“挡我者死”的豪迈。几千年后似乎还可以听到你圆 睁环眼倒竖钢髯的一声断喝。乌骓马来往奔突,每一个轮回的拼杀都像是一条法力无边的咒语,使尸堆成山,使血流成河。那杆长予挑起了几多秦国虎狼之将的尸首,几千年后壁上清吟之时还自滴着秦兵的黑血!
然而,你胜不了刘邦。因为你,还有诚信。
“竖子不足与谋!”范增如是说。当楚强汉弱之时,诛刘邦之机会何止千万。然而你没有。“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说你沽名钓誉,我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你的诚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你直言不讳,面对的还是刘邦。于是曹无伤被诛,试问天下谁人再敢助楚?你以为楚河汉界便是界限,殊不知刘邦有心明修栈道,暗渡(度)陈仓!韩信谓刘邦不善用兵而善用将,他的心计,他的丢诚弃信便是他的武器。而这居然比你的宝马大刀还要锋利。然而刘邦不足以与你相比;刘邦是君主,而项羽,是英雄!于是你英雄的起事,英雄的南征北战,英雄的失败。当楚歌的韵律从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你的耳鼓,面对嘶鸣的乌骓和似水的虞姬,你的眼泪磨蚀你的伟岸。“虞姬虞姬奈若何?”于是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丢弃诚信的男人的涅。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色成一页泛黄的史册,与斜阳下汉家的小儿稚嫩的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你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也许你做了鬼雄,跨着随你投江而死的乌骓,旌旗十万斩阎罗,你轰轰烈烈的死去,因为有诚信,为你殉葬。
于是,你不朽,你最终还是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简评】
5.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四、教学时授: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倘若这个世界有原先,倘若能够推开岁月尘封的门,就让我们穿越清、明、元,一路走到南宋。或许我们会和着凄婉的宋词,悄悄地走进月华如水的沈园,吟哦着《钗头凤》,去感受一段在江南的烟雨里忧伤了千年的爱恋。或许我们会听着悲慨的《书愤》《示儿》毅然踏上铁马冰河的战场,去找寻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深深伤痛。或许我们还会顺着如练的澄江,去探访山苍苍,水茫茫,静立水中央的小孤山、大孤山„
二、作者简介:
陆游简介:(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 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几年,他才赐进士出身。因为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所以他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仕途不是很顺利。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93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一百三
十首词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诗风清丽平淡。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而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三、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四、解题:
1、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山高约一百米,方圆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素有“海门天柱”、“海门第一关”之称。相传大禹治水在此刻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
由于山形像一位云髻高绾的美女,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小孤山山体独特,无处不景,无景不奇,“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似悬钟,北看啸天龙”。千百年来,以其秀、奇、险、独而著称。主要胜景有:“龙耳洞”“先月楼”“弥陀阁”“天妃殿”“半边塔”“界潮祠”“梳妆亭”“御诗碑”等。
关于小姑山和彭浪矶名称的由来,还有另一种比较浪漫的说法: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澎浪矶”,亦名“彭郎矶”。
2、大孤山:
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五、自由诵读。
1、结合注释,扫除字音、字义障碍,初步理解文意。
2、教师讲解第一自然段重要词句。
3、本段质疑、释疑。
A、本段写何处之景?作者给我们介绍烽火矶戍守情况有何作用?
烽火矶;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B、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了烽火矶怎样的特点?
高峻、怪奇等特点。C、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
先写远视所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
D、这种远近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
不仅使人的认识一步步真正认识到烽火矶的佳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
4、巩固该段词句。
第二节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点。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词句。
三、质疑、释疑。
1、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
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2、勾画本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
烽火矶至沙夹一段所见。
小孤山和澎浪矶。
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
3、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
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4、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
由远及近。
四、串讲第三自然段词句。
五、质疑、释疑。
1、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
彭蠡口江面的宽阔,四望无际。
2、该段写景是写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
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重点写大孤山的景色。
3、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4、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六、词句积累:
然 杰然特起 以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鸣也。
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复以小艇游庙中 实不然也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碧峰巉然孤起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 信造化之尤物 而 突兀而已
自数十里外望之 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而归 岸土赤而壁立
何功之有哉? 而母立于兹
之二虫又何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第三节
探究赏析:
1、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板书内容】
主要内容:
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④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2、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感。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
①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 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②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的长江山水图
③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3、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A、写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
B、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
C、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 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D、江水清浊分明,“合处如引绳,不要乱”。
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4、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捏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了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5、对比阅读: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诗】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唯有乔木参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释义】
山色苍翠,烟水迷茫,大小二孤,矗立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有客舟从何处而来?桨声流水间船歌抑扬。沙岸平整,轻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两山如发髻高耸,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舟中商贾,切莫轻狂,小姑前年,已嫁彭郎。【对比】
[清]吴乔:“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6.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篇六
一、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这一目标提出了诗歌与散文阅读鉴赏的总体要求。从中可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被放在目标核心的位置。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它肩负着“德育”“美育”的目标,而对审美能力的锻炼和审美水平的提高都需要长时间的引导与熏陶。审美情趣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偏爱。高中时期,正是学生走出少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审美情趣也从儿童趣味向成人趣味发展,因此,此时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平时接触到的资源如偶像剧、网络小说、娱乐节目往往带有通俗、浅薄、娱乐性的特征。因此,通过对选修课本中优秀诗歌与散文的阅读和学习,学生可以在比较中自觉选择更有营养和美感的资源,在阅读中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的教学建议。这项建议将“诵读”作为核心概念,通过诵读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体味蕴含在诗文中的深刻意蕴。
二、开阔阅读视野,理解作品内涵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一目标表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程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量,重点体会诗歌和散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在必修课本中,由于课时的要求,收录的课文是很有限的,学生的阅读范围较小;而选修课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选取古今中外大量名家名篇,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领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特色。在这一小段话中,两次提到了“思想”。可见,课标对理解诗文的思想还是有很高要求的。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散文较小说、戏剧更为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它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也具有教化的功能。因此,重视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就是对学生的道德陶冶与教化。
在教学建议中这样写道:“应在一定的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这一建议突出了“点面结合”的策略。“一定的阅读量”对应了该课程目标的“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就是要有广阔的阅读视野,丰富的阅读内容。
三、精选重点诗文,研习传统文化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一目标提出了对古诗文阅读的相关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它对古诗文阅读有两个层级的要求,一是读懂,二是背诵。要“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课标将古代诗文单独提出来阐述,体现出课标对古代诗文学习的重视。“读懂”就是要在翻译时做到“文从字顺”;而“背诵”则是倡导“熟读成诵”。古代诗文是我国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感性的阅读理解其中的精髓,在西方文化符号泛滥的今天,保持一份精神的独立和身份的认同。
教学建议中的“精选重点,鉴赏研读”主要对应了该课程目标中的“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就是指对于不同难易程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在阅读上要有一定的区分,挑选出一部分富有价值、难度适中的作品进行重点学习,精读细读,而对其他作品可以进行泛读。
四、学习鉴赏方法,发现多维意蕴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这一目标主要从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出发,要求学生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学习诗歌与散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感性认识上,还需要借助理论和方法对诗歌散文进行理性的认识。由于诗歌和散文属于两种不同的文体,因此,鉴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诗歌来说,可从格律和意境两方面赏析,而散文则可从语言、意境、艺术构思、表现技巧等方面赏析。
本课程目标给出的教学建议是:“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这一教学建议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作品的多维阐释。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侧重于鉴赏实践,边阅读边鉴赏,而不是一味讲授理论知识。
五、尝试诗文创作,鼓励学生实践
“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这一目标是对创作实践活动的指导,是对诗歌、散文学习的一个更高的要求,即将所学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运用到实践中去。值得注意的是课标要求的只是“尝试”,因此,更强调的是学写诗歌、散文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对有兴趣尝试诗歌散文创作的学生应给予鼓励。”“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外报刊投稿。”这两项建议主要对应上述课程目标,表明了教师应有的态度——鼓励与提倡。刚开始创作的学生,文笔难免会生涩稚嫩,要多鼓励多支持,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激发学生不断创作的动力。举办诗歌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校园里形成热爱文学的良好氛围,教师应大力提倡。
六、利用媒体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这项建议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应通过ppt展示、朗诵视频播放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这项建议要求教师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而资料的搜集也需要教师学会利用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体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利用媒体资源,提高自学能力。
七、小结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研读、课程目标与教学建议的比较,笔者认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系列重在诗文鉴赏和陶冶情操。在学生广泛阅读选修课本的基础上,教师选取重点篇目,教授学生鉴赏技巧,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作与实践。在这样相对轻松自由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定会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提升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
7.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篇七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凝脂(zhī)
. 绰约(chuî).踯躅(zhí).绸缪(mïu).江渚(zhǔ).B.修葺(qì).
C.千载(zǎi).
D.寤寐(mâi).
解析:C项“簟”应读diàn。答案:C 2.下列词语的字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城阙 萧索 娥嵋 连理 B.修葺 芳馨 逍遥 装饰 C.慷概 黄鹂 频繁 链接 D.瓜州 时事 阮籍 变换
解析:A项,嵋-眉。C项,概-慨。D项,州-洲。答案:B
3.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可怜光彩生门户
可怜:可爱,可羡 ..B.与佳期兮夕张 ..C.举杯断绝歌路难 ..D.三顾频烦天下计 ..答案:B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这是屈原创作《九歌》的原因。B.刘熙载《艺概·诗概》中的“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一句评价的是李白的诗。
佳期:好的日期 断绝:停止 频烦:多次
闲暇(xiá).马嵬(wãi).联袂(mâi).祠堂(cí).鹧鸪(zhâ).玉簟(tán).歧路(qí).庑门(wǔ).解析:B项,佳:佳人,指湘夫人。期:约会。
C.“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是近代梁启超对陆游的评价。
D.陆游的《书愤》一诗反映出陆游慷慨悲壮的诗风,而《临安春雨初霁》一诗则反映出他清淡、婉丽的诗风。
解析:B项,应为评价鲍照的诗。答案:B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新乐府》《长恨歌》等诗都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B.《楚辞》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C.“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中“明远”是称鲍照的“字”;而“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中“放翁”所指的是陆游的号。
D.“一剪梅”是词牌名。《行路难》是乐府杂曲。
解析:A项,“都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错,《新乐府》是讽喻诗。答案: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在天愿作比翼鸟,_________。天长地久有时尽,___________。(2)搴汀洲兮杜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聊逍遥兮容与。(3)酌酒以自宽,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6)小楼一夜听春雨,________________。
(7)一种相思,两处闲愁。___________,才下眉头,___________。
答案:(1)在地愿为连理枝 此恨绵绵无绝期(2)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3)举杯断绝歌路难(4)三顾频烦天下计 长使英雄泪满襟(5)楼船夜雪瓜洲渡 镜中衰鬓已先斑(6)深巷明朝卖杏花(7)此情无计可消除 却上心头
三、阅读题(共55分)(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7题。(7分)
天末怀李白
【注】
杜 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因永王李璘事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天末,即天边。
7.(1)这首诗的首联因秋风起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颈联“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其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交代了时间的变化、空间的遥远,时空结合;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悲凉萧索的气氛;为整首诗歌“怀人”奠定了伤感(悲苦、伤悲)的情调。
(2)此二句议论中抒情,用“魑魅喜人过”,比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意味深长。一“憎”一“喜”,前后两句形成对比,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这不但表明自己对友人李白处境的同情,而且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3)①对李白的无比思念(怀念)。②对李白不幸身世(命运)的深切同情。③自身内心深处的悲苦。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6分)
闲 居 姚 合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何当学禅观注:禅观:即禅理、禅道。
8.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依止古先生? 解析:这首诗颔联中“满宅是蝉声”,以动衬静,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无马迹”与“蝉声”又形成了对比。作答时,先指出手法,再分析表达效果。
答案:本诗颔联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第四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出环境的清静,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仍是写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静。
9.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借禅理说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吏治腐败、社会黑暗的鄙视厌恶之情。扣住诗意,理清脉络,概括出人物形象特征即可。
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诗人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静,心远自偏;休官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6分)
茶瓶儿 李元膺
去年相逢深院宇,海棠下、曾歌《金缕》。歌罢花如雨。翠罗衫上,点点红无数。今岁重寻携手处,空物是人非春暮。回首青门路。乱红飞絮,相逐东风去。注:①《金缕》:即《金缕衣》,是一首曲调柔媚的歌曲。②青门:古长安城门名。10.这首词上阕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词句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词的上阕写去年此时,深幽清寂的庭院中,词人遇到了一位女子。正值春深似海,海棠花开,姿影绰约。那位女子在花下浅吟低唱,其风韵体态,与海棠花融为一体,艳丽非凡。可采取先总说后分说的形式作答。
答案:上阕勾勒了一个娴静妩媚而善歌的女性形象。春深时节,海棠花下,女子轻歌曼吟,曲调柔美,歌罢落红点点,点缀在翠衣上。春景的美丽烘托了女子的美好。
11.请从虚实的角度对全词进行赏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词的上阕写去年的往事,是虚写;下阕写眼前的景物,是实写。这首词虚实结合,表达出自己对岁月易逝的感慨和对所遇女子的怀念之情。
答案:①上阕是虚写。写去年此时的深幽清寂的庭院中,词人遇到了一位女子,女子在花下浅吟低唱,与海棠花融为一体,美丽非凡。②下阕是实写。词人写眼前景物,感叹物是
②
①人非,回看通向都城的大道,红英乱落飞絮满天,像是要追寻着东风远去。③本词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昔日情人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逝去的叹惋。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6分)
登楼感怀
【注】
于 谦
晚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
注:诗约作于诗人巡抚山西、河南期间。他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在四处奔波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当时明王朝国势渐颓,诗人虽尽职尽责,却很难有大用之时。
12.“晚来无事漫登楼”一句,“漫”字用得妙,妙在何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此类题的一般作答要点是“释意+描述+表达效果”,如果有手法也应指明。
答案:“漫”有“随意、漫无目的”之意。傍晚时分,诗人于百无聊赖中漫步登楼,“漫”字贴切传神地传达出诗人惆怅满怀而又无可排遣的心情,为后面写“愁”张本。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答题时需扣文本,结合注释做相应解读。答案:①在晚登楼的苍茫中,他感受到思归不得的乡愁;②在天地宇宙的经行中,他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渺小;③在华发苍颜的愁闷失意中,他感受到归隐不得之愁;④在岁月老去的无奈中也隐约流露出壮志难酬的忧愁和功成身退的期许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盛世不再的忧思。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6分)
蝶恋花 赵令畸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注:①止:通“只”。②沉烟:点燃的沉香。③恼:撩惹。④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14.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3分)②
③
④
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写“红杏枝头花”,用“啼痕止恨”加以描绘,这种拟人手法,极力写出词中人物的感伤情怀。
答案: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儿一样,正在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这句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花写人,写出了词中人物对青春将逝的感伤之情。
15.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词描写春日闺中怀人。全词缠绵悱恻,细腻地传达了思妇内心复杂的情感起伏。作答时,要结合具体词句来分析词中人物的多种情感。
答案:①感叹青春将逝之情(或:伤春惜春之情),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写惜春伤春之情;②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和“尽日沉烟香一缕”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③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写出对远人的思念。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7题。(6分)
长安春望 卢 纶
【注】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生不得重用。
16.诗中刻画了怎样的一位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先用一个短句点明形象的特点,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家在梦中”“几人还”“客秦关”,思家、孤单、漂泊;“草色闲”“落照间”,寂寥,伤感;“为儒逢世难”,不得志;“衰鬓”,年老。
答案:刻画了一位思乡盼归、怀才不遇的游子形象。主人公白发苍苍,在春风吹拂春草如茵的季节独自一人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家如在梦中。远望家乡,浮云缭绕,遥不可及;近看宫阙,错落有致,落日笼罩,而独自神伤。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愁苦万状和无限悲叹。
17.尾联表现了诗人哪几种情感?(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尾联的情感,可将尾联中的词句一一拆开,体会其中蕴含的内容。“逢世难”,世道艰辛;“为儒逢世难”,不得志;“独”,孤独;“衰鬓”,年老;“客秦关”羁旅他乡,惆怅。
答案:①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孤独寂寞的愁苦;③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居他乡的羁旅惆怅。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8~19题。(6分)
渔家傲 题玄真子图
张元斡
钓笠披云青嶂绕,绿蓑细雨春江渺。白鸟飞来风满棹。收纶了,渔童拍手樵青笑。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忘昏晓。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注:①玄真子:指唐代诗人张志和。②渔童、樵青:指玄真子的两个奴婢。③太虚:天空。④浮家泛宅:指舟居。⑤烟波老:指在烟波浩瀚的江湖中终老一生。
18.在词的上阕,作者通过描述玄真子图中之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词中描写的意境,要抓住关键意象和人的活动:“青嶂”“绿蓑”“细雨”“春江”“白鸟”以及“渔童拍手樵青笑”。这些景物和活动都给人一种景色明媚、画面优美、人物和乐的感受。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远山浮云环绕、细雨迷蒙、斜风中白鸟飞翔、渔翁春江垂钓的优美和乐的画面,由景入情,表达出作者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以及对渔翁闲逸自在生活的向往。
19.作者笔下的“玄真子”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结合词的下阕做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笔下的“玄真子”的形象在词的下阕表现得十分明显:忘却昏晓,怡然自得;“醉眼冷看城市闹”,超然物外,不随波逐流;终老烟波,一生高洁。能结合相关词句细加分析即可。
答案:这首词中玄真子是个不求荣华(或清高),闲逸旷达(或超然物外)的渔翁形象。“浮家泛宅忘昏晓”一句写渔翁安居舟上,怡然自得;“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这三句,直抒渔翁不慕荣华、流连山水、不为世俗烦恼所困的超然物外的情怀。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0~21题。(6分)③
④
⑤
②
①
登宝公塔 王安石
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倚石根。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晚年闲居钟山时。宝公塔位于南京钟山,塔依山临水,地势险峻,是后人为纪念南朝高僧宝志而修建的。②筇(qiïnɡ):竹杖。
20.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理解诗歌的内容是鉴赏的前提,在诗歌的首联写“倦童疲马”而自己却游兴不减,中间两联是沿途看到的景色,最后一联是诗人沉醉美景、物我两忘的情态。据此分析即可。
答案:诗中塑造了一个游兴勃勃、不畏艰险,沉醉美景、物我两忘的诗人形象。2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一联。(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句采用了反衬的修辞手法。前句写鼠声反衬环境的幽寂,后句借鸦影反衬月夜的澄澈。符合这个意思即可。
答案:老鼠走动的声音竟可摇破山间之寂静;鸦鸟在夜空中翻飞,其影可鉴。“鼠摇”的声响不大,却可以听见,以动衬静,突出了空山古塔的幽寂。鸦飞夜空本应晦暗不明,然而其影清晰可见,衬托出了月色的明朗。
(九)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6分)
阮郎归 梅词 苏 轼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
【注】
②
①
常闭门。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注:儿家:我家。
22.上阕“堂前一树春”的“春”字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在这首词的首句出人意料地用“春”来代替梅花,用语精准,耐人寻味。暗含梅花报春之意。
答案:“春”在句中指代梅花,用“春”字既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热烈景象,营造出浓浓的春意氛围,又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梅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3.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在这首词中写西邻闺中女子的情态、心思和折梅之意,主要是表达她的思念之情。
答案: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寂寞而孤独的闺中女子(或者说是独守空房的思妇)。春风吹拂,梅花盛开,可这位女子感受不到春意,闭门不出,可见其孤独寂寞;她肌肤雪白,面容娇美,然而却无心打扮,脸上脂粉涂抹不均,可见其心情不好;她折梅花想寄给远行的人以表思念之情,可暮色苍茫,云雾弥漫,无法可寄,更让她怅惘伤感。
四、语言运用(8分)24.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根据(1)、(2)两种不同要求,各自重组成一个语意连贯的长句,但不得改变原意。(每句不超过60字)(4分)珠算是一种古老的用于计算数目的简便工具,具有独特的数理内涵。珠算的故乡是中国,人们有时候会将之称作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珠算现在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强调算盘的特点。(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强调算盘的影响。(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常被称作中国第五大发明且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珠算具有计算工具简便及数理内涵独特等特点。
(2)具有计算工具简便及数理内涵独特等特点的珠算常被称作中国第五大发明且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5.下面是五代梁楷所画的《太白行吟图》,请结合你对李白的了解,根据要求答题。(4分)9
(全图)
(局部)(1)请描绘画中李白的形象,不超过40字。(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简略说明画作的妙处,不超过50字。(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诗仙李白月下独酌,仰面苍天,悄然无语,诗情满怀,纵思运句,一副抑郁不得志的表情。
(2)作者不拘泥于琐碎细节,而是抓住最能表现诗人精神状态的瞬间,寥寥数笔勾画出“诗仙”纵酒飘逸的风度神韵。
五、作文(60分)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渔人在捕鱼,一只鸢鸟飞下,叼走了一条鱼。有无数只乌鸦看见了鱼,便聒噪着追逐鸢鸟。鸢鸟不论飞东还是飞西,满天的乌鸦都是紧追不舍,鸢鸟无处可逃,疲累地飞行,心神涣散时鱼就从嘴里掉下来了。那群乌鸦朝着鱼落下的地方继续追逐。
鸢鸟如释重负,栖息在树枝上,心想:我带着这条鱼,恐惧烦恼;现在没有了这条鱼,反而内心平静,没有忧愁。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意境型07-20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和答题技巧07-28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09-06
浅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美育07-07
关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10-14
高中精美诗歌欣赏:走进新疆07-09
高中语文选修文言文06-16
高中语文古诗文选修06-21
《离骚》高中语文必修课说课稿11-01
高中语文《木假山记》教案 苏教版选修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