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

2024-08-12

红茶(精选12篇)

1.红茶 篇一

(二)“给定资料6”中国人民大学C教授认为“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请简要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深入,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20分)

“人肉搜索”是指针对某事件、某个人等,在网络上抛出问题,依靠诸多血肉之躯的网民参与,寻找答案并公布在网上的一种人机结合的搜索方式。“人肉搜索”可以作为民间反腐的一种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某些制度缺陷。但如果网民不尊重事实或者刻意捏造事实,超越法律和道德界限,就会侵害当事人的权利,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政府要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对互联网上严重的侵权行为必须承担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政府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人肉搜索”要适度,尊重事实,不侵害他人的公民权利。这样才能形成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为反腐工作出一份力。

2.“给定资料3”中环保专家认为“兵库县堪称‘环保错位’的典型。”请结合资料内容,对“环保错位”的实质进行阐释。(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环保错位”的实质就是先污染后治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缺乏环境保护意识。采取先开发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导致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以至于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等这些负面影响显现出来之后再开始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理与修复,增加了治理的难度和成本。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重环境的保护,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题:请根据给定资料9、10,分析着两个资料对搞好水电开发提供了哪些重要启示(15 分); 要求:分析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漫湾水电站漫湾电站虽然对国家的经济贡献很大,但由于规划不合理,对当地移民扶持不够,导致当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TVA通过植树造林等措施,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对田纳西流域的自然资源进行了综合和合理的开发,使区域经济得以振兴,彻底改变了这里的贫困落后面貌。因此,我们在水电开发的过程中要统筹规划,加大对移民的扶持力度,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自然资源要综合合理的开发。

二、资料四下划线句子提到“遭遇着一个两难境地”,根据资料四、五,根据情况对此进行分析。(30分)要求:(1)指出其中矛盾并做简要分析。(20分)

(2)提出化解的思路。(10分)

(3)分析透彻、层次清晰、标书简洁。总字数不超过400字。

“遭遇着一个两难境地”指能源高消费与节能降耗要求两者之间的矛盾。浙江是一个资源匮乏的省份,人均资源占有量小,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能源需求也日益增长,节能降耗,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势在必行;另一方面浙江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且相当部分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产业,同时为应对金融危机,省政府出台了扩大投资政策直接拉动了钢铁建材等能高能耗产业的增长。措施:

一、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淘汰高能耗企业;

二、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并保护绿色环保技术应用到各个行业;

三、积极推广风能、水能、太阳能等新型发电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2.红茶 篇二

随着英德茶叶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推广使用茶叶生产机械成为迫切的要求。但受客观条件的影响, 目前英德的茶叶产业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 机械标准化生产水平还不高, 尤其是茶园种植、管理机械化水平还很低。

茶叶发展离不开机械化

2013年9月25日, 英德市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饮用植物研究所 (原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以下简称茶研所) 举办茶叶机械化生产技术专题研讨会, 会议要求加大对茶叶等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的扶持力度, 抓住机遇、快速发展, 精心打造一批茶叶生产机械化标准示范茶园。

英德真正意义的第一批现代化新式茶园于1956年在英德茶场诞生, 该茶场首次引种云南大叶种成功。1959年第一批英德红茶问世。在当时出口创汇经济需求的驱动下, 英德红茶20世纪60年代大量投向国外市场, 便以其独特的鲜爽、浓列风格和优良品质蜚声海内外。50年来, 英德红茶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工艺改进。1958年英德茶场与英德茶叶试验站和英红茶机厂等为主组成的攻关工作组, 试制出第一批英德红碎茶, 1964年红碎茶初制工艺基本定型。该技术工艺被广东及广西、湖南等红茶产区广泛采用, 后被称为“传统法”。这一工艺一直延用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1973年, 红碎茶转子式揉切法工艺取得初步成功, 接着向广东省内及云南、湖南部分茶厂推荐应用。英德率先进入红碎茶转子式揉切法研究和生产时期。此后, 经多次改进揉切机和完善工艺, 以及大规模应用, 1978年转子式揉切法工艺基本定型。这种工艺实现了强烈而快速的揉切作业, 能够增进红碎茶的浓、强、鲜、爽度, 改善品质风格, 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该技术工艺的研究成功, 为我国制茶工艺的改革和红碎茶品质的提高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这一创造性的技术改革, 使国内各红茶产区广泛应用。

工艺的不断创新为英德红茶名扬天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另一方面, 茶业机械化设备的落后又制约着英德红茶的进一步发展。诸多业内人士认为, 目前的茶业机械水平基本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德茶业要发展, 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迫在眉睫。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 中国农科院权启爱研究员作了《我国茶叶机械化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主题讲座。“茶园作业特别是采茶用工, 已经成为茶产业发展的瓶颈, 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可适应名优茶有选择性的采茶机。”而在此前一个月举办的中国茶叶加工与机械高端论坛上, 权启爱研究员也曾就此问题大声疾呼。权启爱研究员认为, 尽管茶叶修剪机已经在全国茶区普及, 耕作机械的研制也进展显著, “但茶园作业特别是采茶用工, 已经成为茶产业发展的瓶颈, 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可适应名优茶有选择性的采茶机。”

参加研讨会的茶叶企业现场演示了采茶机、修剪机、开沟机、微耕机等机械化操作。英德市茶叶企业、产茶镇代表亲身体会茶叶管理、茶叶生产过程中新技术、新机具给茶叶生产带来的便捷和高效。以机械采茶为例:每天按8小时计, 手工茶茶每人每天只能采摘鲜叶20公斤, 而使用单人采茶机2人操作, 每天可采鲜叶600公斤, 平均每人采茶是手工采茶工效的15倍。双人采茶机以4人一组, 每天可采鲜叶2000公斤, 是手工采茶工效的20倍以上。

“茶叶机械化对推动茶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 面临挑战, 一方面可以用其他农业技术进行补救, 在茶园规划、栽种、修剪等方面进行科学管理, 以适应采茶机的需要;另一方面, 国内的科研团队也要加紧攻关, 希望尽早研制出可以进行推广的采茶机械”权启爱说。

农机农艺要融合

原茶研所吴家尧书记说在种植茶叶的过程中, 最头痛的事就是茶叶机械管理, 比如现在一些好茶种完全是手工摘, 田间耕作也没有合适的机械。吴书记曾考察过目前市场上的很多机械, 他跟茶厂的工人说:“这些机械你们只管去用, 只要能用我们就买。”但是工人们用了都说不行, 怎么不行?机器振动太厉害, 工人用了一上午后连筷子都拿不了, 手臂又麻又痛。本来机械化是要解放生产力, 结果把工人的手搞到拿不了筷子, “现在农机的造价太低, 几千块可以买一台小型机械, 你想我们开的车随便都要十几万, 可是动力和性能上, 操作起来都觉得不太满意, 农机那么复杂, 这么便宜肯定更不行了。”吴所说:“一定要提升机械的性能, 充分借鉴和学习现在的高科技知识, 比如按下按钮就可以自动转弯, 关键是舍不舍得投入。”

据了解, 目前做得比较好的是茶叶机械是修剪机, 还有一部分大众采摘机, 但是像英九金毫这种高端茶现在还是只能用手摘。吴书记认为, 现在科技这么发达, 实现机械化采摘只是时间问题。他还在茶研所工作时, 就和时任茶研所领导设想过用机械手采摘好茶种。“这种高科技机械研发成本肯定高, 但是现在不怕成本高, 只要能解决劳动力问题, 再贵都有人去买。现在老百姓是不会去种茶的, 种茶的都是老板。现在的观念一定要变, 必须要有大资本投入, 农业才有出路。总是拿着锄头怎么解放生产力?”

当然, 好的田间管理机械也有, 比如台湾生产的机械无论从质量还是性能上都明显有优势, 但是由于与广东茶业的种植规格不同, 所以无法推广。以采茶机为例, 台湾生产的采茶机要求茶园种植规格是1.8米, 而广东茶园的种植规格是1.5米。据吴书记介绍, 他们对不同种植规格都做过研究, 试验证明1.5米是产量最高、最有利于田间管理的。但是从茶叶机械化、解放劳动力等方面考虑, 我们过去的种植规格确实值得探讨。由于茶树种植一般都是长期投资, 不可能为了适应1.8规格的采摘机就把现在的茶树挖光重种,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讲, 茶农更希望研制出适合我们广东茶叶种植规格的机械。

一方面是缺少适应广东种植规格的机械, 另一方面市场上的许多机械由于不能满足茶业工艺要求而导致巨大的浪费。比如绿茶杀青机, 不少生产杀青机的企业最终都停产了, 为什么?因为脱水环节没有做好。我国最早的杀青机是广东湛江的海鸥农场研制出来的, 这是由农场工人完全自由研发、用纯手工打制出的机械, 但是相当实用, 真正实现了工艺与技术的结合。吴书记说, 不解决工艺问题, 单凭想象是不可能做好机械的。

在2013年度全国农业岗位专家会议上, 茶叶体系加工设备研制岗位专家、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李尚庆表示, 茶叶加工行业是历史悠久的加工行业之一, 起源于唐朝, 是中国的国粹, 因此对茶叶的加工工艺抱着一颗尊重的心。茶叶的制作要符合制茶理论, 这就与规模化生产相矛盾。茶叶的加工工艺与机械化作业相结合难度较大, 因此从事茶叶加工机械化作业的专家压力就很大。茶叶体系茶园机械岗位专家、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肖宏儒认为, 采茶机械化最大的阻力在于传统的制茶工艺和方式的矛盾。如采茶只采芽, 采用机械采摘难度相当大, 人工采茶成本很高, 每亩要1 000多元。

茶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

1959年, 广东省农业厅把全省第一个茶叶科研机构———广东省英德茶叶试验站建在英德,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更名为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从此, 英德茶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集生产、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茶区。

2008年10月, 英德市委、市政府出台《扶持奖励农业产业化发展暂行办法》, 进一步推动茶产业发展, 将茶叶列为农业重点扶持产业, 扶持英红九号、英州一号、黄金桂等优质茶发展资金共达100万元, 并对茶叶加工企业引进先进加工技术、改造升级茶叶加工设备给予资金补助。该办法实施以后, 英德各地茶农和茶企业发展种植高香型茶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至2014年4月, 英德全市茶园面积约2.5万亩, 其中英红九号的年产值连续多年超过1亿元, 且以每年10%的幅度递增。

健全的茶叶生产领导机构也是英德茶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自种茶伊始, 当时的英德县委就成立“茶叶委员会”制定全县茶叶生产大计。上世纪80年代茶委会改为县茶叶办公室, 乡镇一级设相应分支机构。茶叶办的设置, 其性质既是政府行政职能部门, 也是茶叶技术主管部门, 它在英德茶区几十年来的科学种茶、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3.英国红茶香 篇三

生活的安定,使我闲暇之余也爱饮红茶。每次静坐案前读书或写作,总不忘来一杯欧式奶茶。茶杯也甚讲究品牌和精雕细作。不同模样的杯子,会产生不同的味觉感受,所以一旦去欧洲做生意,自然少不了收集各种名茶和磁器。而荟集欧盟各国带有城市徽记的小茶匙,更是验证了个人游走世界的经历,轻轻拿在手里,搅动着红茶,另有一番异国情调徐徐融入口中。

此次再去伦敦,特地和女儿去参观“红茶与咖啡”博物馆。一路上,我不禁想起了红茶的典故。据史料记载,中国茶正式对外贸易是在南北朝时期,而贸易对象是土耳其商人,中界地是蒙古边界,当时的方法是以物易物。远在公元5世纪,我国茶叶已运输至土耳其,而自隋唐以后又与西方互市不绝。虽然茶贸易早已有之,但当时我国只出口茶叶,不出口茶种。欧洲最早被发现的红茶源自我国福建武夷山的乌龙茶,是葡萄牙传教士和荷兰殖民者,将红茶带入欧洲,开启了宫廷和上流社会的饮茶风气。那时王侯贵族觉得红茶略有苦涩的味道,便加入砂糖和牛奶,结果更合西方人口味。17世纪葡萄牙王妃凯萨琳嫁给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将奢侈的饮茶风尚带入皇宫,成为英国文化精髓。直到18世纪,在英国拥有中国红茶和茶具的,还仅限于贵族或中产阶级。但工业革命之后,红茶迅速普及,成为平民阶层必需的日常饮料。

当时英国皇家植物园曾派出一位名叫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的植物学家到东方国家采集标本,为了保护植物在运输途中不至枯死,一位外科医生发明并制作了能够保持水分的玻璃密封箱。罗伯特是在清政府被迫割让中国香港、向西方列强开放5大港口之后来到我国的,借此运回了百合花、兰花等重要观赏植物。1848年再度前往我国寻找茶树时,清政府已下令禁止外国人深入内地。精明的罗伯特便乔装假扮,混入茶叶产地,将一棵鲜活的茶树秘密送至中国香港,经马六甲海峡运往印度加尔各答,终于将中国茶树成功地移植到印度山区。于是在印度培养了10万株以上的茶树苗,形成了大规模的茶园,并由此产生了英国的红茶文化。

近年来罗伯特·福琼再度成为注目的话题,世人对他褒贬不一,法国杂志和日本电视台曾详细披露他进入中国获取茶叶的秘密过程。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到英国皇家植物园的玻璃温室时,心中感慨万千。

无论是过去传统的生活,还是讲究时尚的现在,红茶在世界各地对人类的文化生活,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红茶的消费占世界茶叶产量的80%,但在英国本土却有下降的趋势。大街上处处可见人声鼎沸的咖啡馆和啤酒酒吧,却少了喝茶人优雅闲坐的风景。唯有去英国乡间旅游,才能看到女主人用精致的茶具、烫平的餐巾,细心安排午茶待客。

“红茶与咖啡”博物馆坐落在伦敦很不起眼的街道上,我们一度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几经确认,才敢走进外表像是旧货店的博物馆。这家私立博物馆的规模,比我想像的要小得多,展品积有灰尘,但仍掩不住昔日的浮光掠影,所有的陈列品和文物,一一证明红茶悠久的发展史和其所汇集的东方元素,是历史沧桑的沉淀物。

世界上饮茶最多的是爱尔兰人,每年人均饮茶在10kg以上。他们饮茶、爱茶、文人以茶助思,友人以茶会友,可说茶的浪漫、茶花芳香无处不在。英国的卡林娜皇后喜饮红茶,并说饮茶使她身材苗条,英国诗人由此作了一首题为《饮茶皇后》的诗,诗中写到:

花神宠秋色,嫦娥衿月桂。

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

一为后中英,一为群芳最。

物阜称东土,携来感勇士。

助我清明思,湛然去烦累。

欣蓬事诞晨,祝寿介以此。

这首诗写出了茶的美好,茶的精神。茶影响着英国的各个阶层,英国人在晨起之时,要饮早茶,即earlymorningtea,他们早餐就以红茶为主要饮料。到了上午11点,无论你是空闲在家的贵族,还是繁忙的上班族,都要休息片刻,喝一杯elevens',他们称之为早上11点左右的便餐。到了中午,吃了午餐之后,少不了配上一杯奶茶。而后在下午3∶30~4∶00左右还要来一杯下午茶,他们称之为Hightea。英国人在喝茶时总要配上小圆饼和蛋糕、三明治等点心。一般的家庭主妇都很擅长做这类糕点,正式的晚餐中也少不了茶。

从前,贵族式的下午茶总是颇为讲究的,在一个大的庄院内,要按时把家人召集起来喝红茶总是一件不易的事,所以他们摇着精美的铃铛,用铃铛声来告诉家人是用下午茶的时候了。英国红茶的讲究,除了它特有的文化氛围外,还有它独特的、精美的茶具,茶具多用陶瓷做成,茶具上绘有英国植物与花卉的图案,把英国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茶具除了美观之外,还极其的坚固,很有收藏价值。整套的茶具一般包括茶杯、茶壶、滤杓、广口奶精瓶、砂糖壶、茶铃、茶巾、保温棉罩、茶叶罐、热水壶、托盘,其中托盘种类很多,有银制品、木制品或塑胶制品等,他们喜欢在托盘中铺上一层蕾丝,把托盘点缀得很优雅,从点点细节上都让你感到英国人高雅的品味。

我赖坐在茶座中不肯起身,那盛放在晶亮银器里的英国点心和奶茶,又让我想起创造了下午茶的安娜夫人,她一定无法料想后人会赋予下午茶这么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而她若是见到众多英国人已习惯用咖啡和啤酒替代红茶,又会作何感想?

红茶是如何渗入英国人的语言的?这时轮到女儿发表见解,她说英国人有几种习惯的说法,例如“She/He is not my cup of tea”是强调对方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这句话也可用来表示不喜欢某类食物或其他东西。英国人常用“a nice cup of tea”、“a perfect cup of tea”、“every-one's cup of tea”等跟红茶有关的用词来表示对各类人物的喜恶程度。而如果一位英国朋友未能及时赶到约会地点,请对方再等候一会儿,等多久呢?“不会超过等一杯上好红茶摆上桌面”!

在伦敦生活了4年的女儿,毫无继承我这种嗜好红茶的迹象,她是现代咖啡派,匆匆喝完一杯咖啡就走,像是在与时间冲锋和拚搏,咖啡属于激进好强的年轻人!也许是我心放闲处,拨慢了人生的时钟,红茶似乎属于与世无争的保守派。我宁可像旧时的英国人一样,珍惜品茗红茶的下午茶时间和它的幸福滋味。因此,在博物馆的柜台挑选了几盒斯里兰卡红茶和印度阿萨姆茶,留给自己,回家泡一壶好茶!

环顾馆内,来自世界各地的红茶爱好者,络绎不绝地来此参观和品茶,使这里的空气全无世间他处物欲横流的躁动与浮夸。漫溢在四周的,是醉人的阵阵茶香……

4.红茶语录 篇四

1、静享一杯红茶,褪去多少尘世沧桑。

2、焕然红茶,亲近你我。

3、一个人的时光,一杯红茶,静静的享受。

4、一杯红茶,冬日里的温暖相伴。

5、饮杯秦鼎红茶,虚度刹那年华。

6、秋风催寒意,红茶暖人心。

7、醇甜甜和甜爽,有鲜叶甜厚之感。

8、立冬,一杯红茶温暖你心。

9、天寒地冻无生气,一杯红茶自生暖。

10、夏日喝茶消暑,甜香味醇的红茶,是个不错的好选择。

11、这个冬季,真的少不了一杯红茶!

12、蓦然回首,一杯红茶,尽是现实际遇。

13、一杯红茶,忘却人间愁。

14、色泽乌润,外形优美,内质香气高纯,汤色浅红,叶底稍暗。

15、有一种暖,叫红茶!

16、一盏暖胃的蜜桃甜香的红茶,从掌心温暖至心间。

17、红茶与你,就是我的阳光和空气。

18、一个人的时光,一杯红茶,静静的享受。

19、立冬,一杯红茶温暖你心。

20、喂,来一杯冰红茶可好?

21、一盏红茶千古梦两行清露已随风。

22、寒冬客来茶当酒,炉火初红茶汤沸。

23、滋味清甜,清爽,清润,细腻丝滑。

24、静享一杯红茶,褪去多少尘世沧桑。

25、简便无压力,尽在新红茶。

26、蓦然回首,一杯红茶,尽是现实际遇。

27、山野之韵强烈,鲜醇甜和。挂杯持久,口感细腻甘甜,温润如玉,浓郁的花果香充斥着整个嘴巴。

28、红茶的滋味,远不止口味。

29、红茶,是一切美的基础。

30、回甘迅速,入口甜润,甜度很好,耐泡度高,叶底韧性好。

31、一盏红茶千古梦两行清露已随风。

32、一杯红茶,结下的善缘。

33、红茶,让秋天更完美!

34、天渐冷了,喝杯红茶暖洋洋的。

35、品滇红,为生活添加一丝小情调。

36、品一杯红茶,听一段往事。

37、每一天,为自我泡一杯红茶。

38、绿茶涩,青茶香,红茶甘甜。

39、红茶,让我们生活更完美。

40、品一杯红茶,听一段往事。

41、红茶的不一样个性,我们细细品。

42、夏天送杯冰红茶,让它带走您的炎热。

43、唇齿生香,让人迷恋,像是初恋的味道。

44、红茶一杯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45、一杯红茶,冬日里的温暖相伴。

46、寒冬客来茶当酒,炉火初红茶汤沸。

47、一杯红茶,温润着心灵,一杯红茶,满腔的芳华,入口即是知足。

48、上口香,收口甜,馥郁而甜鲜。

49、滇红,一盏炽热的清欢。

50、味浓而不苦,富收敛性而不涩,有甜感。

51、香飘屋内外,味醇一杯中。

52、红茶好品味,创新好工艺。

53、红茶的滋味,远不止口味。

54、喝杯红茶,温暖整个冬天。

55、我爱红茶,爱这芳香弥漫的完美时光。

56、一盏红茶,体会不一样的人生。

57、午后,暖暖的红茶时光。

58、红茶的不一样个性,我们细细品。

59、千般滋味,万般柔情的红茶。

60、泡一壶红茶,享一刻清闲。

61、我爱红茶,爱这芳香弥漫的完美时光。

62、红茶,是我手心里温暖的四季花。

63、红茶啊,你汇聚了所有令人崇敬的好品德。

64、红茶的滋味,远不止口味。

65、舌底生津,喉韵甜润舒畅。

66、冲泡后,香气纯正,滋味浓醇,汤色红亮,叶底稍暗。

67、红茶新工艺,生活更安逸!

68、香气在口中绽放,馥郁十分。

69、红茶,是我手心里温暖的四季花。

70、泡一壶红茶,在初冬等你。

71、生活的仪式感,从一杯暖心的红茶开始。

72、泡一壶红茶,在初冬等你。

73、喝杯红茶,迎接秋天的到来。

74、冬天的红茶,能够让时光倒流。

75、生活的仪式感,从一杯暖心的红茶开始。

76、红茶一杯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77、一杯红茶给你的温暖就像恋人拥抱的温暖,拥抱的温暖是外在。

78、天渐冷了,喝杯红茶暖洋洋的。

79、色泽乌润,内质汤色红浓,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叶底肥壮尚红。

80、千般滋味,万般柔情的红茶。

81、红茶口感浓,价格更亲民!

82、妙然怡红茶,美哉多清逸。

83、诗歌可养心,红茶可养胃。

84、绿茶涩,青茶香,红茶甘甜。

85、怡然之美,红茶之恋。

86、红茶啊,你汇聚了所有令人崇敬的好品德。

87、这个冬季,真的少不了一杯红茶!

88、红茶新贵,平民价位。

89、红茶,一杯暖心茶。

90、一盏暖胃的蜜桃甜香的红茶,从掌心温暖至心间。

91、冬天的红茶,能够让时光倒流。

92、秋风催寒意,红茶暖人心。

93、一杯红茶,温润着心灵,一杯红茶,满腔的芳华,入口即是知足。

94、冷冬冽风天已寒,色艳香高红茶暖。

95、千般滋味,万般柔情的红茶。

96、夏天送杯冰红茶,让它带走您的炎热。

97、风一动,寒一重,愿你有衣暖身,有人暖心,品一品红茶。

98、内质汤色艳亮,香气鲜郁高长,滋味浓厚鲜爽,富有刺激性。

99、一盏红茶,体会不一样的人生。

5.红茶优秀作文 篇五

中国人是聪明的,发明了不少东西,然而却容易死抱着这点成就,不思进取,往往使这些强项变成了弱项,这是几个月前我由一场球赛而想到的。 常见报纸上猛吹:“足球,不是由美国人发明的,而是中国人发明的,早在东汉……”如此种种语气充满了自豪和对洋鬼子的不屑。事实是否如此我无以考证,倘是事实,这其实是国人的悲哀! 想想看,我们老祖宗发明的这些玩意儿,发展到今天,子孙并未发扬光大,反日渐式微,喊了多少年:“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现在连小组出线还很吃力,’请了洋人 做教练,其前途尚在未卜之间。 也许有人认为足球不景气,这与我们身体素质有关,但发明权还是我们所有,仍要引为自豪。但,你有没有看见这条消息: 英国红茶倾销中国,购者甚众。中国人饮茶的历史不可谓不久矣,当我们祖先写出煌煌巨著(茶经》之时,英国人还在喝冷水,可现在比我们茶龄小干年的英人却堂而皇之地在我们这个茶叶大国卖起红茶来了,其品质、价位据说都比我国红茶高得多,颇有点“欺师灭祖”之嫌。

如是“可口可乐” “七喜’之类饮料,尚可以“青年人的口味”之类言辞搪塞,可现在却是地道的红茶,居然在中国畅销,中国人几干年的大众饮品,被英人炒得火热,什么原因?中国人不知创新,只知固步自封,不管什么强项,不思进取、改革,都会变成弱项的。 时代呼唤创新精神,诚哉斯言!

6.红茶作文400字 篇六

——题记

那是一个三月末,四月初的一个下午。

“轰隆隆!”天空响起了一阵雷声。我根本没心思去管它。只是不声不响的在沉默。

我向窗外望去,看见一个若隐若现的影子在我眼前晃动。仔细看去:原来是一只乳臭未干的小燕子。它在庭院里东走走,西跑跑似乎在寻找什么。忽然,小燕子晕倒再暴风雨中。那一幕他显得那么苍白无助,孤苦伶仃。

向天空望去,只见一只大雁俯冲地面。叼起小燕子就往天空飞。谁知,在飞翔几米高的时候,小燕子突然挣脱,重重摔在地面上。鲜血染红了它的遗体。小燕子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我似乎听见了,它呼唤的是:妈妈!妈妈!母亲!

那只大雁飞回地面,再一次叼起小燕子飞往那神秘的天空。

我似乎明白了:幸福不在天上,不在遥远的神话中。幸福不是深海里的一片珊瑚,不是雄峻山壁下的一棵孤草。幸福,他不在天涯海角,在生命中的每一瞬间……

一句亲切的问候,一声嘘寒问暖的关怀,一堆苦口婆心的唠叨,甚至是严厉的责备……这不都是爱的表现吗?

岁月流逝,我从一个年幼无知的小男孩长成了一位气宇轩昂的男子汉。而母亲的两鬓却悄悄涨出了一根根白发。她为我的成长操碎了心,无怨无悔的献出她的一切。

7.扁形红茶造形工艺研究 篇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茶叶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升, 越来越趋向于购买造形奇特美观、香气馥郁持久的茶叶。越来越多的迹象也表明, 红茶加工工艺中增加成形技术将有利于红茶品质的提升[3,4], 开发外形独特的高档特种红茶是红茶加工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为此, 笔者采用6CCB-704型扁茶机制作扁形红茶, 并对造形工艺参数进行了探讨, 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鲜叶原料

供试茶树品种为福鼎大白茶, 采摘标准为单芽 (其中单芽占85%、1芽1叶初展占15%) , 采自四川省旭茗茶业有限公司屏山县茶园基地。

1.1.2 仪器与设备

主要加工设备有浙江上洋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6CR-35型揉捻机、6CHB-3型名茶烘干机、6CL-11×3型连续理条机、6CCB-704型连续扁茶机等。

1.2 试验方法

1.2.1 扁形红茶加工工艺

扁形红茶加工工艺流程: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初烘→理条→压扁 (造形) →毛火→足火

其中, 压扁 (造形) 工序是形成扁形红茶外形特点的主要工序, 其余各工序工艺参数详见表1。

1.2.2 造形工艺单因素试验

1.2.2. 1 造形时间对扁形红茶品质的影响

设定6CCB-704型扁茶机的第1口锅至第4口锅的温度依次为180℃→170℃→160℃→160℃, 压力依次设置为轻压→中压→重压→轻压, 每次投叶量为80 g的情况下, 分别设定压茶时间为15 s、25 s、35 s和45 s, 然后制成干茶, 感官审评不同工艺参数下的茶叶品质特点, 优选最佳工艺参数。

1.2.2. 2 造形温度对扁形红茶品质的影响

设定6 C C B-7 0 4型扁茶机的第1口锅至第4口锅压力依次设置为轻压→中压→重压→轻压, 每次投叶量为8 0 g, 压茶时间为2 5 s的情况下, 分别设定第1口锅至第4口锅的温度为A (2 0 0℃→1 9 0℃→1 8 0℃→1 8 0℃) 、B (1 8 0℃→1 7 0℃→1 6 0℃→1 6 0℃) 、C (1 6 0℃→1 5 0℃→1 4 0℃→1 4 0℃) 、D (140℃→130℃→120℃→120℃) , 制成干茶, 感官审评不同工艺参数下的茶叶品质特点, 优选最佳工艺参数。

1.2.2. 3 投叶量对扁形红茶品质的影响

设定6CCB-704型扁茶机的第1口锅至第4口锅的温度依次为180℃→170℃→160℃→160℃, 压力依次设置为轻压→中压→重压→轻压, 压茶时间为25 s的情况下, 分别设置每次投叶量为40 g、60 g、80 g、100 g、120 g, 然后制成干茶, 感官审评不同工艺参数下的茶叶品质特点, 优选最佳工艺参数。

1.2.3 造形工艺参数优化试验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 选取造形时间、造形温度和投叶量作为考查因子, 以干茶感官品质得分作为评价指标, 采取L9 (34) 正交试验方案进行试验。

1.3 测定方法

试验结果采取感官审评方法[5]。由3名具备评茶技师资格的专业教师根据GB/T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标准, 结合评语与评分的方法进行密码审评。各因子评分权重:外形25%, 香气25%, 滋味30%, 汤色10%, 叶底10%。

2 结果与分析

2.1 造形工艺参数单因素试验

对于6CCB-704型扁茶机而言, 影响茶叶成形的因素有炒板压力、造形时间、造形温度、投叶量等, 其中根据生产经验和操作说明书, 该设备的炒板压力从第1口锅至第4口锅依次设定为轻压→中压→重压→轻压, 因此仅讨论造形时间、造形温度、投叶量等对造形品质的影响。

2.1.1 造形时间对造形品质的影响

从表2可知, 当每口锅压茶时间为15 s时, 成茶外形有一定扁度, 但不平整, 内质尚可;压茶时间为25时, 成茶外形有扁平光滑, 内质汤色红明亮, 香气甜醇, 滋味甜醇, 叶底红匀完整;压茶时间为35 s和45时, 成茶外形开始产生碎片, 内质逐渐降低。因此, 在上述温度和压力参数下, 采用6CCB-704型扁茶机制作扁形红茶时, 每口锅的最佳压茶时间为25 s。

2.1.2 造形温度对造形品质的影响

从表3可知, 当造形温度参数为A (2 0 0℃→1 9 0℃→1 8 0℃→1 8 0℃) 时, 干茶外形色泽尚润, 香气稍有焦气;造形温度参数为B (1 8 0℃→1 7 0℃→1 6 0℃→1 6 0℃) 时, 干茶外形色泽扁平乌润, 香气滋味均好;而造形温度参数为C (1 6 0℃→1 5 0℃→1 4 0℃→1 4 0℃) 和D (140℃→130℃→120℃→120℃) 时, 干茶外形和内质均有所下降。因此, 最佳的造形温度参数为B (180℃→170℃→160℃→160℃) , 即从第1口锅至第4口锅的温度变化为180℃→170℃→160℃→160℃。

2.1.3 投叶量对造形品质的影响

从表4可知, 当每次造形的投叶量为40 g时, 干茶外形扁平乌润, 但产生较多碎片;投叶量为60~80 g时, 干茶外形扁平乌润, 且内质也是最好;当投叶量达到100 g以上时, 干茶外形扁平度开始下降, 且在造形过程中, 常因投叶量过多, 使扁茶机炒板翻动不良, 出现卡、滞现象, 需要不断的维护设备。因此, 基于上述原因, 最佳投叶量为80 g。

综上, 从单因素试验结果来看, 利用6CCB-704型扁茶机的制作扁形红茶的最佳造形工艺参数为:压力依次设置为轻压→中压→重压→轻压, 造形时间为25 s, 造形温度为180℃→170℃→160℃→160℃, 投叶量为80 g。

2.2 造形工艺参数优化

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 选取压茶时间、压茶温度和投叶量作为考查因子, 以干茶感官品质得分作为评价指标, 采取L9 (34) 正交试验方案进行试验, 对扁形红茶造形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见表5、正交试验结果见表6、方差分析结果见表7。

由极差值R来看, 正交试验所考查的3个因素对扁形红茶感官品质评分的影响程度依次为B (温度) >C (投叶量) >A (时间) 。经方差分析表明, 在不考虑交互效应的情况下, B (温度) 和C (投叶量) 对扁形红茶感官品质评分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而A (时间) 对扁形红茶感官品质评分影响差异不显著。

注:第1批制作时间为2015年6月13日, 第2批制作时间为2015年6月17日。

注:※※p≤0.01, F0.01 (2, 18) =6.0129。

经LSD法多重检验, 各个处理间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8。

从表8可知, 最佳的工艺组合为A 1 B 1 C 1和A 2 B 1 C 2, 即从感官品质评分角度分析, 利用6 C C B-7 0 4型扁茶机制作扁形红茶, 其最佳造形工艺参数为:压力依次设置为轻压→中压→重压→轻压, 造形时间为15~25 s, 造形温度为200℃→190℃→180℃→180℃, 投叶量为60~80 g。

3 小结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对茶叶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升, 越来越需求造形奇特美观、香气馥郁持久的红茶产品[3], 其中扁形红茶的开发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利用6CCB-704型扁茶机生产扁形茶在龙井茶的制造中比较普遍, 但在扁形红茶的开发中尚无报道。本研究针对6CCB-704型扁茶机, 探讨了造形时间、造形温度和投叶量对扁形红茶品质的影响。

(1) 从单因素试验结果来看, 利用6CCB-704型扁茶机的制作扁形红茶的最佳造形工艺参数为:压力依次设置为轻压→中压→重压→轻压, 造形时间为25 s, 造形温度为180℃→170℃→160℃→160℃, 投叶量为80 g。 (2)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取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对6CCB-704型扁茶机制作扁形红茶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 其最佳造形工艺参数为:压力依次设置为轻压→中压→重压→轻压, 造形时间为15~25 s, 造形温度为200℃→190℃→180℃→180℃, 投叶量为60~80 g。

摘要:以福鼎大白茶单芽为原料, 采取正交试验对6CCB-704型扁茶机制作扁形红茶的造形工艺参数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6CCB-704型扁茶机制作扁形红茶的最佳造形工艺参数为:压力依次设置为轻压→中压→重压→轻压, 造形温度为200℃→190℃→180℃→180℃, 造形时间为1525 s, 投叶量为6080 g。

关键词:扁形红茶,6CCB-704型扁茶机,造形

参考文献

[1]蔡伟.“川红工夫”的起落沉浮[J].茶·健康天地, 2011, (10) :16-17.

[2]杜晓.宜宾的“川红”世界的“川红”[J].宜宾科技, 2011, (2) :48-49.

[3]王文杰, 徐卫兵, 雷攀登, 等.我国制茶工艺技术的发展与方向[J].中国茶叶加工, 2012, (3) :4-7.

[4]赖兆祥, 苗爱清, 孙世利, 等.花香型红茶红螺春加工新技术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10) :20-121.

8.红茶健“心” 篇八

美国政府资助了150多项关于绿茶和红茶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绿茶和红茶中的抗氧化剂可以彻底破坏癌细胞中化学物质的传播路径。波士顿医疗中心血管流行病学主任墨里·密特尔曼医生说:“红茶与绿茶的功效大致相称,但是红茶的抗氧化剂比绿茶复杂得多,尤其是对心脏更是有益”。

美国医师协会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该调查对497名男性、540名女性进行了10年以上的跟踪,报告指出饮用红茶的人骨骼强壮,红茶中的多酚类(绿茶中也有)能抑制破坏骨细胞物质的活力,假如在红茶中加上柠檬。那么强壮骨骼的效果更强,此外,在红茶中也可加上各种生果,并且都能起协同作用。

茶叶含有多种抗癌成分

呼莲

茶叶中主要的抑癌物质是茶多酚,它能明显抑制细胞突变,而细胞突变有时能引起癌症。另外,茶叶能阻断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发现绿茶的阻断率在90%以上,其次为紧压茶、砖茶、花茶、乌龙茶和红茶。茶叶中茶多酚含量越高,阻断能力越强,茶水在室温下放置长久后,阻断能力下降。

另外,茶叶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e,也有辅助抗癌的功效。茶叶防癌抗癌可能是这些物质协同作用的结果。

9.红茶作文400字 篇九

考试失利的我,冲了一杯红茶缓解心情。

茶叶入水,原本清如平镜的水泛起涟漪,干皱的茶叶渐渐舒展开来,沁出一丝暗红。一揭盖,便是一缕清香,诱人的暗红,如晶石般剔透。水散着热气,如雾般蒸腾,煞是好看。

我品了一口,一瞬的香,紧接的就是苦,还是那种很深的苦,我来不及多想,马上咽了下去,留下的,是满口的余香。

我细细的感受着,典雅的幽香在我唇边舌尖萦绕,又有一股清新脱俗的韵味,妙不可言,也是苦尽甘来。

我意犹未尽,接着第二口,我抿在嘴里,浓浓的苦涩蔓延开来,说不出的苦味儿。但苦中有一丝不甘――一丝淡淡的香甜,即使苦再浓,也无法使它泯灭使它屈服......

一杯茶在我细品后以凉了大半,带着点点余温,我猛灌一大口又很快咽下去,刚入口的苦只在一瞬便化为乌有,妙玉般的清香令我陶醉其中。

我又加上热水,茶越泡越香不假,本还有几分皱的茶叶已完全舒展,随着水的流动一沉一浮,尽管茶色黯淡了几分,但茶香却越来越浓,扑面而来,充斥着四周。我呆望着壶中的茶叶,豁然开朗。

10.红茶正确冲泡方法 篇十

置具洁器

饮红茶前,不论采用何种饮法,都得先准备好茶具,如煮水的壶,盛茶的杯或盏等。同时,还需用洁净的水,一一加以清洁,以免污染。

量茶入杯

每杯只放入3-5克的红茶,或1-2包袋泡茶。若用壶煮,将适量的茶加入茶壶中,再立刻注入沸腾的开水。水温宜维持在90至100度的水温,在此同时,将茶壶与茶杯用热水烫过,这道手续称为温壶(杯)。

烹水沏茶

当量茶入杯后,然后就冲入沸水。如果是高档红茶,那么,以选用白瓷杯为宜,以便观其色泽。通常冲水至八分满为止。如果用壶煮,那么,先应将水煮沸,而后放茶配料。

11.品味崂山红茶 篇十一

在众多茶中我獨爱红茶,因其浓茶色如墨褐,其味绵长浑厚,另有一种朴绌糙涩。口感温吞厚道,醇厚而不腻味,激扬而不放荡,优雅而不矫情,正与我中华民族纯真、质朴的精神相得益彰。

有位老友钟爱崂山红茶——蜜香红韵,问其原因,他笑而不语,却如孩童为同伴炫耀珍贵礼物般为我拿出一罐,让我自己品尝。观其外形紧结卷曲,色泽乌黑油润,金毫显露,显是茶之上品,看其得意神情,我開玩笑说:“好茶是要喝出来的。”将茶叶放入早已准备好的壶中,沸水缓缓倒入,粒粒红茶随炙热的开水摇曳上浮,在水中慢慢舒展,犹如仙女飘然起舞,袅袅轻烟裹着阵阵暗香散漫开来,深吸口,任凭茶香奔涌心扉,弥漫全身,浅啜一下,竟有一股淡淡的“蜜香”盛开在口中,香气和着温热的茶汤顺着喉咙而下,隐约有一丝苦涩,片刻间,茶汤荡涤过后的舌根、两腮,似甘泉涌出,满口生津,茶香绕齿,醇韵动人的茶汤如世间尤物令人沉醉,复啜再饮间,腹中如春回大地,寒意一扫而空,令人赞叹不已。由此终于略微明白了老友得意的心境,抑或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思想的超越,一份神秘的领悟,一份心灵的净化。

面对如此上等茶品,我不禁询问再三,作为资深茶客,老友娓娓道来:已有50多年历史的崂山茶,一直以绿茶的面目视人,“崂山红茶”的概念几乎从来未被人们提起过。由于品种单一,崂山茶自然也和全国众多的红茶消费人群无缘。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崂山茶,改变崂山茶“单兵作战”的局面,2003年“崂山茶”知名品牌“晓阳春”组织精英团队开始研制“晓阳红茶”,并在2004年用最好的春茶制作出品质优良的“晓阳红茶品系:崂山金螺”。成为江北最早研制红茶的企业,堪称江北红茶的“开山鼻祖”。自研制成功以来获得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得到专家的高度认可,先后荣获第六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名茶评比金奖、第七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2011年又在多家企业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九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成为山东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企业。

听着老友的侃侃而谈,喝着醇香浓厚的晓阳红茶,我不禁浮想联翩:一壶好茶是因缘聚合而成的,以甘洌清澈泉水的滋养,适宜气候肥沃土壤的孕育,精于技艺做茶之人的细心呵护,而因有晓阳春公司的雄厚实力和大胆创新,才能将正宗崂山茶的神韵展现在世人面前,愿崂山茶香飘万里,愿晓阳春品牌溢满神州!

健康保健方面:红茶暖胃养胃、促进睡眠、生津清热、利尿降血糖血脂减肥、消炎杀菌、解毒润肺。

12.论武夷红茶制造工艺的起源 篇十二

1.1难题的缘起

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生前在其主编的《茶经述评》二版中说:“至于红茶,……在现在生产红茶的各省各县的地方志中,可以查到的有下列几县(另列),遗憾的是红茶发源地的福建省,在地方志中,尚未查到有关这一方面的史料,有的又与乌龙茶混淆不清”。后来,吴老由于年事已高,无法作进一步考证。从而,给茶学界留下一个难题,留待后人破解。

1.2破解的难点所在

这个难题的破解难就难在:第一,当地志书没有文字记载。经查建宁府志和崇安县志,确实找不到有关红茶起源和制法的具体记载。第二,陆廷灿《续茶经》辑的王草堂《茶说》,同一文章可作两种理解和解释。从而,引发茶学界关于红茶、乌龙茶起源孰先孰后的争论。第三,明清两朝代茶史资料,多散见于古诗词文赋中,少见完整记述。由此,导致红茶起源的创始年代及其初始制法形不成确切定论,从而构成一个历史性难题。

2本人对难题的破解思路和方法

2.1从明初到清末两朝代的古诗词文赋中发掘涉茶史料,研究武夷茶制法的演变,探寻红茶制法之形成根据。

由于武夷山风景秀甲天下,自古特别是明清两朝代普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写下了不少涉茶的诗词文赋,仔细发掘和考证,必能理出武夷茶制法演变之脉动络,探寻开武夷红茶制法形成之根据。

2.2通过对岩茶、洲茶、乌茶特征之考察和研究,揭示被仿茶之原貌,从而把握明末清初武夷红茶之基本特征和制作方法。

业界同仁可能都了解,武夷红茶最初不叫红茶,而叫“乌茶”[12],至今红茶发源地的武夷山保护区周边地域的乡村,仍叫红茶为“乌茶”,在初期进口的荷兰、英国等西欧国家则叫“黑茶”[13];而仿冒茶“江西乌”也叫乌茶。然而为什么叫“乌茶”,它有什么特征,这些特征又是怎样形成的,需要详加考察和研究。把这些弄清楚之后,武夷红茶之原貌及其制法就显露出来了。

2.3通过对“焙火”的深入研究,探索焙火工艺对红茶特征之形成所起的特殊作用。

在博览明清古诗词文赋中,发现古文人对焙茶特感兴趣,对“烘焙”一词用得最多。由此可感知“烘焙”已成为武夷茶制作工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要素。焙火工艺运用是否得法,将对红茶特征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2.4深入研读王草堂《茶说》,厘清表述内容,探寻《茶说》所记载的制作方法是属于何种茶类的制法。

清康熙四十七至六十年间(1709—1722)受聘于武夷山编修县志的王草堂,在编修县志期间,深入研究了武夷茶的制造技艺,于康熙三十六年(1717)撰写了《茶说》,全面系统地记述了武夷茶的采制方法,对《茶说》进行深入研读,探究《茶说》所记载的采制方法究竟是武夷红茶制法或是其他茶类的制法。

3解题取得的成果

3.1通过对散见于古诗词文赋中,有关武夷茶制法文字记载的研究,弄清了罢造龙团之后散茶制法的演变。

3.1.1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罢造龙团,改贡芽散茶以后,御茶园废。武夷茶制造方法几经改进和创新。先由蒸青团饼茶制法改为蒸青散茶制法,“既采则先蒸后焙”,制造出来的茶为“色多紫赤”的蒸青绿茶。蒸青绿茶品质很差,虽然仍为贡品,但“只供宫中浣濯瓯盏之需[14]。上述状况直到清初顺治七年至十年(1650—1653)崇安县令殷应寅招黄山僧制松萝茶,引进松萝炒青制法才有改变。

蒸青制法按其工艺要素,是先蒸后焙,但是在蒸与焙之间还有个“揉”字。明·谢肇制(1567—1624)《茶录》云:“揉而焙之,则自本朝始也”。揉与焙都是制茶技术要素。将蒸、揉、焙连接起来,便形成蒸→揉→焙三位一体的蒸青制法。蒸青制法共历时260年,明朝一代均以此为主流制法。

3.1.2引进炒青制法,制得的茶叶品质有很大提高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安徽黄山寺僧大方创松萝制法[1]。该制法的最大特点是改蒸为炒,以炒代蒸。炒青茶的色香味比蒸青好。《文献通考》[2]云:“以炒代蒸,色香味俱佳”。与炒相配套的工艺还有“扇”、“揉”、“焙”三技术要素,从而形成炒→扇→揉→焙四位一体的炒青绿茶制法。

八十年后,清顺治七年(1651)崇安县令殷应寅,招黄山僧以松萝法制建茶引进的就是炒青绿茶制法。这一当时制茶新技术,使得武夷茶的品质有了很大提高,达到可与松萝并驾齐驱的程度。清·周亮工(1612—1672)在其著作《闽小记·闽茶曲》中记载了这一事实:“崇安县殷令,招黄山僧以松萝法制建茶,堪并驾。今年余分得数两,甚珍重之,时有武夷松萝之目”。

3.1.3后来,武夷茶的制法又由锅炒向日晒转变,制得的茶叶“半青半红”,很受欢迎。

康熙五十六年(1717)崇安县志编修王草堂在其撰写的《茶说》记载:“武夷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日晒青,俟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1734年崇安县令陆廷灿著《随见录》[3]也有此记载,并特别指出:“凡茶见日则味夺,唯武夷茶喜日晒”。上述记载导出了以下历史事实:武夷茶又经历了由锅炒向日晒的转变,先晒青,再炒焙。此制法的工艺技术要素为:晒→炒→焙三位一体,循序渐进。需要补充的是,晒之后还须增加一个“揉”字,然后再炒再焙。为何要添加一个“揉”的工艺,我在本章第一节中已有表述,为节省篇幅,请参见此节。如此晒青制法的技术要素实际为“晒→揉→炒→焙”四位一体,循序渐进。用此法制成的武夷茶半青半红,青的乃炒色,红的用焙色,品质比炒青制法更好。

3.2从对岩茶、洲茶及仿冒茶的古文赋记载考证中,明白了武夷红茶的本原品种、基本特征和制作方法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崇安县令王梓撰写的《茶考》[4]载:“武夷山周回一百二十里皆可种茶。其品有二:在山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洲茶,次之。香味清浊不同,且泡时岩茶汤白,洲茶汤红,此为别”。雍正十年至乾隆元年(1732—1736),刘埥在崇安为县令期间,著有《片刻余闲集·武夷茶》[5],该集记载:“洲茶中最高者曰白毫,次则紫毫,次则芽茶。凡岩茶皆各岩僧道采摘焙制,远近贾客于九曲内各寺庙觅购,市中无售者。洲茶皆民间挑卖,行铺收买。山之第九曲尽处之星村镇,为行家萃聚之所。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而行商则以之入于紫毫芽茶内售之”。“其广行于京师暨各省者,大率如此”。

1706年,僧人释超全的《安溪茶歌》[6]也记载了武夷洲茶中白毫和紫毫芽茶被仿制,并外销西洋的情形:“迩来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西洋番舶岁来买,不论王钱凭官牙”。不仅如此,《安溪茶歌》还写到安溪仿照武夷洲茶的制造方法:“溪茶遂取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

从上述县令和僧人写的记实性文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历史事实:

3.2.1 18世纪初,武夷山洲茶中具有汤红特征的白毫、紫毫芽茶,极受市场欢迎。

3.2.2由于畅销,市场上出现了仿白毫、紫毫特征的“色乌汤红”的仿冒茶,混杂于白毫、紫毫芽茶中出售,不仅销往京城各省,还销海外西洋。

3.2.3如《安溪茶歌》所云,仿冒茶的基本制法为“先炒后焙”。

由上事实推断,武夷红茶的本原品种为武夷山洲茶中具有汤红特征的白毫、紫毫芽茶。“先炒后焙”是取得“色乌汤红”特征的基本制作方法,此法就是当时制洲茶的方法。仿冒者用此制法制出的仿紫毫茶几近乱真的程度。

3.3焙火方法的改进,使武夷茶外形内质发生很大改变,为红茶问世提供了重要条件

在清初及至清中期涉茶的诗词文赋中,时常可见“焙”字镶嵌其中。比如“先蒸后焙”、“先炒后焙”、“浓蒸缓焙”、“武夷焙法”、“学其焙法”、“僧拙于焙”、“烘焙不得法”、“不精焙法”等等,说明清初及清中期武夷山在制茶方法上,将锅炒改为日晒的同时,又对焙制工艺作了很大改进,先是“先蒸后焙”、“浓蒸缓焙”,后改为“先炒后焙”,最后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武夷焙法”[7]。

研究发现,从清初到清中期,焙火工艺已引起茶人和文人的普遍重视,将它视为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技术要素加以考察和探究:

3.3.1清初,在福建任按察使的周亮工在其文赋《闽小记·闽茶》[8]中说:“武夷、屴崱、紫帽、龙山皆产茶。僧拙于焙,既采,则先蒸而后焙,故色多紫赤,只堪宫中洗濯用耳”。(注:这里的色,当指水色,汤色,非指外形色泽)。

3.3.2顺治年间,引进松萝制法,改蒸为炒,以炒代蒸,武夷山制茶逐转变为先炒后焙。但是,由于焙法不精,焙出的茶依然紫赤如故。这种现象,周亮工在《闽茶》一文中也记载:“近有以松萝法制之者,即试之,色香亦具足,经旬月,则紫赤如故”。由此,周亮工感叹:“闽茶不让吴越,但烘焙不得法耳”。

可见,焙法不精,会影响茶叶品质,首先在汤色上变得紫赤,其次,也会影响味道。

3.3.3其实,精到的焙法,明·闻龙在崇祯三年(1630)撰《茶盏·制法》[9]中已有记载,此文真实记录了明代焙室构筑和焙法:“予构一焙室,高不逾寻,方不及丈,纵广正等。四周及顶、绵纸密糊,无小罅隙置三、四火缸于中,安新竹帘于缸内,预以衬之。散所炒茶于焙上,阖户而焙,上面不可覆盖。盖茶尚润,一覆则气闷罨黄。须焙二、三时,俟润气尽,然后覆以竹箕。待极干,出缸待冷,入器收藏。后再焙,亦用此法。色香与味,不致大减”。该记载表明,17世纪前期,武夷山茶叶焙制工艺已臻完美,形成独特的武夷焙法。

上述记载还表明,不论先蒸后焙,还是先炒后焙。焙火不仅仅起干燥作用,焙火还会促进外形内质发生变化。焙火精当,会促进外形变乌黑,汤色变红艳,从而变成色乌汤红、香高味醇的红茶,而不再是绿叶清汤的绿茶了。

至于当时焙火的程度,周亮工在《闽茶曲》[10]中间接说到了武夷红茶属焙火极重的茶。曲云:“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难除莫近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由此可见,当时焙茶用火极重,以至火气高到足以引疾,短时间很难消除,要存放到第二年方能出卖。焙时色已变红,再经一年存放,水色更变成深红色了。现在焙火重的茶也是外形乌黑,水色深红,古今一理。

其实,清初至清中叶,武夷山卖出去的茶基本上是“色乌汤红”的红茶,只不过当时不叫红茶,而叫“乌茶”罢了。在国外的西欧北美则将红茶叫作“黑茶”、“武夷”。至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光泽县司前干坑,邵武市的观音坑,江西铅山的石垅等地仍称红茶为“乌茶”。称红茶为“乌茶”、“黑茶”,是因茶的外形乌黑为名。称红茶为“武夷”是因产地而名。而红茶是因其内质汤色红艳而得名,三者均是品质特征一样的武夷红茶。据茶学家陈椽考证,红茶真正得名,始于英国植物学家林奈1762年出版的《植物分类》第二版,他把茶分作两个品种,一为Thea Boha (武夷)种,代表红茶,一为Thea Viridis种,代表绿茶。当时武夷星村小种红茶极负盛名,故以“武夷”名红茶种[11]。

3.4通过对王草堂《茶说》的深入解读,弄清了武夷红茶制造工艺的完整内容。

3.4.1王草堂《茶说》真实记录了武夷茶当时之制造工艺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王草堂受福建抚台聘请赴武夷山修撰山志,历时十三年。修志期间深入考察了武夷山制茶工艺,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撰写了《茶说》,真实记述了武夷茶当时之制造工艺。1734年陆廷灿编撰《续茶经》,将王草堂《茶说》收编入《续茶经·茶之造》,逐成为制茶经典之作。茶学界中持乌龙茶起源说者将《茶说》认定或推论为乌龙茶起源的理论根据。

但是,本人从武夷茶制法转变的考证中发现,王草堂《茶说》所表述的内容属于武夷红茶的采制方法,是武夷红茶制法完整记述。

3.4.2王草堂《茶说》原文

为了便于读者和业界同仁准确把握王草堂《茶说》表述的内容,我把陆廷灿《续茶经》中收录的王草堂《茶说》原文抄录于下:

“武夷茶自谷雨采至立夏,谓之头春;约隔二旬复采,谓之二春;又隔又采,谓之三春。头春叶粗味浓,二春三春叶渐细,味渐薄,且带苦矣。夏末秋初,又采一次,名为秋露。香更浓,味亦佳,但为来年计,惜不能多采耳。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岕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3.4.3从对《茶说》的深入解读,发现《茶说》记录的是当时武夷红茶制造工艺的完整内容。

从《茶说》的行文层次看,共有七个层次,每个层次都表述一个工艺,且每一工艺都有其适度标准:

第一层次是说采青时间和节气的把握;

第二层次是说晒青及其适度标准;

第三层次是说炒焙及不同茶的炒焙方法;

第四层次是说摊青即现时的萎凋走水;

第五层次是说摝青即现时的揉捻(摝为揉的通假字)及其适度标准;

第六层次是炒焙及其次序;

第七层次是说拣剔及其标准。

将上述层次中的第二、第四层次按其功能归并为摊晒后,再依次序连接起来,便构成武夷红茶的完整工序:

采青→摊晒→摝青(揉捻)→炒青→焙茶→拣剔

3.4.4关于古文字“摝”的解读

《茶说》中“采而摊,摊而摝”的“摝”字,持乌龙茶起源说者均将它解释为“摇”的意思,又将“摇”引申为做青工艺,是“张冠李戴”的主观臆断。其实,摝为揉的通假字。将摝理解为揉,有事实根据。明·谢肇制(1567-1624)《茶录》云:“揉而焙之,则自本朝始也”。明清制茶都有揉的工艺,这是历史事实。

3.4.5也许有同仁会提出,现今红茶制作的四个工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中,《茶说》少了“发酵”工序。其实这个问题,作者在上章焙茶工艺中已有专门论述,初期的武夷红茶“色乌汤红”是焙火工艺中用火重的结果,非发酵的结果,所以《茶说》没有说到发酵。也就是说武夷红茶创始初期,色乌汤红是用重火焙出来的,而不是发酵出来的,这有客观根据。现今,不论红茶还是乌龙茶的焙火,就有轻火、中火、重火之分,用重火焙六个小时以上,茶的外形色泽会变乌黑,水色会变红艳,直至深红色。这就是长时间焙重火的茶会“色乌汤红”的客观根据。

至于“发酵”一词的出现,据陈椽编著的《茶业通史》载,那是20世纪初期即清朝末年的事了。

由上解读,作者认为王草堂《茶说》是对武夷红茶制作工艺的系统、完整记录和表述。《茶说》记录的是茶叶制造工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其史料价值完全可以同地方志等量齐观。

4结论

4.1武夷红茶制造工艺的起源,是武夷茶制法改进的结果,有其发展的必然性。

纵观武夷茶制造工艺的发展史,武夷茶蒸青团饼茶制法改为芽散茶制法以后,其制造工艺经历过蒸青制法、炒青制法、晒青制法、最后发展到晒青与烘焙相结合的红茶制法。实现了绿茶制法向红茶制法的转变。红茶制法的产生是武夷茶制法改进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4.2焙火工艺的传承,是形成武夷红茶品质特征的关键技术

将蒸改炒,再将炒改晒,是绿茶的基本制法。该制法的特点是重视初始工艺的改进,因此制造出的均是绿茶。红茶的制法,特点是晒焙结合,重视后续焙火工艺的作用,因此制造出的茶是“色乌汤红”,香高味醇“特征的红茶。

焙火工艺,早在明代就已形成。清初,武夷山制茶,承传这一工艺,并将这一工艺发挥到极至,由此改变了茶叶的品质特征,创造出一个新茶类。

4.3“色乌汤红”为武夷红茶的本原特征。武夷洲茶中的白毫、紫毫芽茶是武夷红茶本原品种。其基本制法是晒→揉→炒→焙四位一体,重点在焙。

江西乌等仿冒茶均仿此制法,采摘明前茶树嫩芽制得,混杂于白毫、紫毫芽茶中出售,及至后来,干脆直冒白毫、紫毫和小种售卖。武夷红茶“色乌汤红,香高味醇”的本原特征,让海外消费者趋之若婺,成为主流茶饮料。

4.4王草堂《茶说》全面记述了对武夷红茶品质特征形成有重要影响的采制工艺,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茶学巨著,是证明武夷红茶及其制造工艺起源的权威史料。

【红茶】推荐阅读:

红茶的经典广告词11-02

康师傅冰红茶资料调查08-27

上一篇:设计控制及目标管理下一篇:部队质量心得体会范文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