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建议书

2024-06-29

综合治理建议书(通用8篇)

1.综合治理建议书 篇一

岚皋县横溪乡兴坪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议书

一、总论

1、项目名称:岚皋县横溪乡兴坪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2、承办单位情况:该项目承办单位为横溪乡人民政府。横溪乡位于岚皋县西南部,东与四季乡接壤,南与重庆市城口县北屏乡毗邻,西与石门镇红光相连,北与石门镇压小沟为界,距离县城40公里。总面积155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2406米,最低海拔760米。全乡辖6个行政村,41个村民小组,823户3106人,拥有耕地15567亩。横溪乡交通便利,千层河景区道路穿境而过,全乡100%的村通公路,100%的村通水泥路,实现村村通电,程控电话、移动网络全面开通。2010年全乡生产总值28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34元。粮食产量78吨,人均占有粮食250公斤。改革开放以来,在乡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横溪乡人民艰苦创业,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日异月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3、项目建设地点:横溪乡兴坪村

4、建设内容及规模:新建集中式垃圾回收站10个和垃圾填埋场1个(2000平方米);在集镇及新村铺设排污管道1500米,新修一座污水处理池;改厕改圈100户;工程造林200亩;新修饮水工程一处。

5、建设年限:工程计划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

6、概算投资:经初步概算,实施该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共需资金197万元,具体项目投资如下:改厕改圈100户50万元;新建垃圾池10个50万元;新建垃圾处理厂30万元;铺设排污管道1500米、新建污水处理池一座需投资30万元;新建集镇及新村供水工程25万元,工程造林200亩12万元。

7、效益分析:通过兴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施,通过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环境整治及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的规划和实施,使兴坪村的农业产业得到有效调整,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综合效益充分突出;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民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农民生活更加宽裕,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

(一)兴坪村地理位臵

1、地理位臵:横溪乡兴坪村位于横溪乡集镇驻地,东临四季乡,南接本乡油坊村,西靠官员镇,北连本乡天福村。距县城41公里。千层河景区公路穿境而过。

2、社会发展状况:全村版图面积22.5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153户,618人。现有耕地面积1904亩。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5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3850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由于兴坪村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综合素质偏低,加之缺乏足够的技术、项目、资金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相对滞后。

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近年来,由于干旱、水涝、风灾、冰雹、病虫害等各类自然灾害频发,道路河堤、引水渠道、农作物等多类基础设施多次被毁,要实现完全恢复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全村仅耕地1904亩,人均3亩,但土地贫瘠,加之随着近年来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野生动物损害农作物时有发生,大部分土地被荒芜,无法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全村68户存在饮水安全隐患,85户饮水难以达标,全村有60余户人行路不畅,直接影响其发展。落后的基础设施,造成农民生计困难。

2、支柱产业发展缓慢。由于受资金技术和综合环境的限制,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狭窄。生产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机械化程度低,产出效率低。

3、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新村尚未全面形成,配套设施难以跟上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功能不全。道路、街道、绿化、水利设施需建设的地方较多,文化设施投入不足,医疗服务还不能满足村民需要。

4、农民生活困难较多。全村有劳动力325人,外出打工198人;现有低收入户92户371人,占全村总人数的60%以上;需要改造和改建的土木结构危房52多户,居住在偏辟“三不通”地点需扶贫搬迁户40余户。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打工。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难以为农业生产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想办事却无钱办事,想发展却力不从心。

5、环境整治任务较重。生活垃圾、污水排放污染严重。兴

坪村日产生活垃圾3.2吨,年产生1168吨,垃圾中有机物质居多,其中约900余吨无序堆放,直接倾倒堆放在河流中,主要靠洪水清运,带入千层河。年产生各类污水约5000余吨。这些污水均未作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千层河中。

三、建设规模及内容

兴坪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改厕改圈、人饮工程、村庄环境整治四个方面。

(一)是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集中式垃圾回收站10个和垃圾填埋场1个(2000平方米),对群众的生活垃圾进行统一回收处理;在集镇及新村铺设排污管道1500米,新修一座污水处理池。

(二)是大力推进改厕改圈,用两年时间,全面完成该村100户的改厕改圈工作。

(三)是通过实施工程造林与人饮工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水源保护,提高饮用水安全,计划用两年时间在该村进行工程造林200亩;计划一年内在集镇及新村铺设网管4000米,新修过滤池、蓄水池一座,彻底解决该村集镇及新村用水问题。

(四)是结合小康示范村建设,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积极开展卫生村创建工作,不断提高全体村民的环保意识。力争通过整治,达到公共环保设施基本健全、农村厕圈条件充分改善、群众环保意识普遍增强,农村卫生脏、乱、差现象彻底消除,农村环境状况全面提高的目标。

四、整治方案及措施:

(一)整治方案 1.生活垃圾设施建设。

鉴于兴坪村距县城较远,乡集镇亦尚未建成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因此,需在全村投资建设垃圾收纳池10处,新建垃圾填埋场一处2000平方米,购臵垃圾清运车一辆,以完善该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及处理系统,从根本上解决农户及农家乐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

2.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分散农户实施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和净化沼气池建设为核心的“三改一建”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利用净化沼气池或小型人工湿地+砂滤池工艺处理生活污水,集镇及新村铺设排污管道1500米,新建一处污水处理池进行集中处理。

3、在小河建拦水坝一座、蓄水池、过滤池各一口,铺设管道4000米,确保集镇及新村群众能吃上安全纯净的自来水,经化验,小河水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内容包括:水源地防护设施建设、标志设臵,在小河上游实施工程造林200亩。

(二)实施计划安排

兴坪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分两年实施,主要工程项目如下: 1、2011年:改厕改圈50户、新建集镇及新村供水工程1处、新建垃圾池10个,新建垃圾填埋场1个(2000平方米),铺设排污管道1500米、新建污水处理池一座。2、2012年:改厕改圈50户,工程造林200亩。

(三)保障措施。

1、全面组织发动,加快建设速度。按照“以村民为主体,村级组织为主导”的原则,村委会积极对上争取政策和扶持资金,加大对农户补贴和“以奖代补”力度。对参入积极,行动快、标准高,能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的农户给予奖励。

2、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检查落实。为切实加强对兴坪村综合环境整治的领导,村成立兴坪村综合环境整治领导小组,组长由村支部书记伍先凡担任,副组长由村主任江光武担任,成员由村两委会成员担任,在县、乡两级督导组监督指导下开展工作,并抽调一定数量的党员、群众代表参与,以保证此项工作顺利进行。

3、全民动手,突出重点。一是从不花钱的工程入手,打好整治“三乱”的歼灭战。重点对农舍周边进行全面清理,铲除杂草,规范杂物堆放,整修、拆除乱建、滥占,影响整体感观的猪栏、厕所及棚子,创建整洁有序的内外部环境。二是从花小钱的工程做起,重点是对两层以上已封顶的楼房全面“穿衣戴帽”,具体标准是指整栋楼房进行内外部墙体粉刷。对在2—3年内不能新建的土木结构的平房也要“粉墙面,压屋脊,购瓦头,铺地平,硬化晒场及道路”。

4、遍地开花,力保整齐化一。从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着

手,要求楼房外墙砖(柒)要统一型号、色调。

5、群策群力,整出成果。村委会将组织相关人员,采取现场观摩、现场评议打分和在门口张贴“卫生、较卫生、不卫生”条幅等办法,强制其落实整治措施和长效机制,每月检查1-2次,并将每次评比情况记入档案,作为年底评选“和谐家庭”档案资料之一。村委会将以此作为最终奖补兑现的依据。

6、整合资金,保障项目建设紧紧围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目标,切实落实项目建设与项目管理配套,建设速度与效益发挥配套。积极落实政策扶持,坚持自力更生,巧借帮扶力量,整合相关资源,聚集有效资金,建立专帐管理,强化督导检查,狠抓项目实施,强化过程监管,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7、健全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纳入乡村两级班子工作目标考核重要内容。乡、村组织将其列入主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对履行职责到位,完成工作出色的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依靠群众,群策群力,认真落实各项目标规划,全面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任务。

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到2012年全村饮用水符合国家标准,卫生合格率达95%以上,生活垃圾顶端存放清运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85%,生活污水处理达8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畜禽粪便处理且综合利用达80%,脏乱差的现状将不复存在,村容村貌更加美好。

五、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经初步预算,实施该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共需资金197万元。其中争取中央专项资金137万元,村民自筹资金60万元。具体项目投资如下:改厕改圈100户50万元;新建垃圾池10个50万元;新建垃圾处理厂30万元;铺设排污管道1500米、新建污水处理池一座需投资30万元;新建集镇及新村供水工程25万元,工程造林200亩12万元。

六、效益分析

通过兴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施,通过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环境整治及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的规划和实施,使兴坪村的农业产业得到有效调整,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综合效益充分突出;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民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农民生活更加宽裕,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七、结论

兴坪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后,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十分明显,使兴坪村农业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因此,本项目是可行的。

横溪乡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三月十五日

2.综合治理建议书 篇二

1 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原则

1.1 源头控制原则

对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小区) 严格环评审批手续;加强对规模养殖场 (小区) 标准化改造, 结合每个规模化养殖场 (小区) 实际, 规范和指导其制定有针对性的畜禽粪污综合治理措施。

1.2 突出重点, 分类指导的原则

重点抓好规模化养殖场 (小区) 的粪污综合治理, 按照不同畜禽品种、饲养规模和分布区域, 分类规范粪污综合治理方式和方法, 科学确定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综合治理模式。

1.3 农牧结合, 循环利用的原则

以种植业为依托, 以有机肥、沼气工程建设为手段, 探索与引导有机肥厂 (沼气) 、畜禽养殖场 (户) 建立紧密结合, 通过畜禽粪污肥料化和能源化的方式, 实现区域内种植业与养殖业资源循环利用。

1.4 政策主导, 养殖场主体原则

采取多种形式形式, 引导畜禽养殖场开展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实现畜禽养殖场 (小区) 自主进行综合治理。各级政府加强管理、职能部门强化监督, 进一步加大防污和治污工作力度。

2 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建议

2.1 经济发展与“环境”并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文明和谐友好”建设

昌图县畜禽的养殖逐步减少畜禽散户养殖数量, 推行畜禽养殖规模化程度并不断提升质量。

2.2 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力度

要求各镇 (场) 人民政府 (办事处) 及相关部门, 要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和目标任务, 分别成立领导组织, 专项推进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工作。县政府将整合省级以上农村发展扶持资金, 以畜禽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建设为重点, 对畜禽养殖粪污综合治理处理设施给予资金扶持。

2.3 抓重点规模场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

(1) 重点对2011年、2012年新建省级标准化畜牧小区, 配套建设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畜禽堆粪场、污水处理池、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防渗井、消毒池”等设施。并要求达到“防雨、防渗、防外溢”标准。 (2) 对“辽河流域”昌图段的9个镇 (场) , 109个村 (社区) , 制定了5年畜禽粪污综合治理规划。对养牛存栏50头以上、养猪饲养量500头以上。养禽1万只以上的畜禽规模场, 全部实行分年度、分层次的配套建设与规模相适应的粪污处理设施。 (3) 2013年重点规范20个规模猪场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 并跟踪指导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2.4 畜牧部门与各级政府部门相配合

加强畜禽养殖散户的粪污综合治理工作, 对畜禽饲养散户按照“谁受益、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养殖散户实行自行处置与治理, 畜禽粪污不出庭院 (户) 。要求有固定的、与畜禽养殖规模相适应的堆粪场所。

2.5 畜牧部门环保部门配合

强化对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的粪污治理工作。养规模殖场实行自行处置与治理, 畜禽粪污不出场。要求有固定的与畜禽养殖规模相适应的堆粪场所, 而且“防雨、防渗、防外溢”, 有污水沉淀池设施设备。养殖场应配套雨水下泄通道, 防止雨水污水不分和表面径流。对随处“乱堆乱放”, 特别是随意向道路两侧、桥涵、沟渠、坑槽、水面、水域等倾倒养殖垃圾和废物的,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 由相关部门追究当事人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2.6 对新建畜禽养殖规模场, 实行严格县级“审批制”

3.综合治理建议书 篇三

【关键词】葫芦河中下游;综合治理;西吉县

[文章编号]1619-2737(2016)05-02-148

【Abstract】Hulu River Xiji County middle and lower segments of the territory due to the long lines, a wide range of large funding gap, has not been improvement, and now the poor section of the river flood control capacity, production traffic is not convenient, severe pollution along the river and ecological destruction.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of the river, made recommendations for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Hulu River downstream.

【Key words】Hulu River downstream;Comprehensive control;Xiji County

1. 基本情况

葫芦河是西吉县一条最主要的过境河,发源于西吉县月亮山南坡,纵贯西吉县南北,在西吉县南部兴隆镇下范村进入甘肃省静宁县北峡口,县境内向南流经新营、吉强、硝河、将台、兴隆等6乡镇,共辖95个行政村,465个自然村,截止2014年底共有3.55万户,总人口14.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58万人,城镇人口0.62万人。流域主要支沟50多条,主要支流有唐家河、马莲川河、滥泥河、什字河、好水川河等。 葫芦河在西吉县境内面积为2079Km2,其中葫芦河干流面积1352Km2,河道平均比降3.39‰。

2. 河道现状及存在问题

葫芦河是渭河一条较大的支流,河道两岸川台地地形平坦开阔,是西吉县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在十二五期间,在葫芦河主河道上先后批复建设了葫芦河上段河道治理工程、葫芦河县城段河道治理工程。葫芦河中下游段(自夏寨至出境段)由于线路长、范围广、投资大,虽然也进行过前期设计工作,但由于无资金渠道,所以葫芦河中下游段河道治理仍是一片空白。目前葫芦河中下游流域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河道防洪能力差。

葫芦河河道上建有较多的水库,如夏寨水库、夏家口子水库、川口骨干坝、张家咀头水库、黑大庄水库、范沟水库等,对洪水起到了拦蓄滞洪削峰的作用,虽然泄洪高峰期很少发生洪水淹没耕地、毁坏村庄的情况,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治理,岸坡无有效防护措施,造成河岸依照自然演变规律,横向不断扩展和坍塌、河槽扩张、耕地流失,对居民点、重要交通设施等造成极大威胁,加之,葫芦河上游源于砂砾岩基岩区,在中下游形成了不同规模的砂砾堆积区,由于矿场无节制采砂,使沿岸大小矿坑遍布,随意侵占河道,致使河道断面缩窄,河道行洪能力降低,部分河段坑深面大,形成悬河,迫使主河槽一侧岸坡冲刷滑塌,严重影响两岸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

2.2 生产交通条件差。

葫芦河中下游段自北向南有202省道穿过,是宁夏通往甘肃的主要道路,目前已改造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路基宽度为20m,中间设有隔离带护栏,分隔带2Km左右设置一处开口,开口较少,而葫芦河川道区主要农田位于葫芦河两岸,当地居民交通出行量较大,农民从事生产活动则必须穿过202省道,所以几乎所有的农用车、摩托车等均在一级公路上行驶,严重影响了其他机动车辆的正常行驶,特别是该道路上重型、大型车辆非常多,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出行安全。而葫芦河中下游片的穿河道过水路面较少,交通极为不便,且原河道过沟建筑物十分简易,且部分已严重损毁,现无法正常使用,河道遇丰水期,目前建筑物无法通过只能绕行,给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活动带来极大不便。

2.3 河道沿线污染严重。

随着西吉县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提高,葫芦河川道区已成为西吉县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沿河流域分布有不同规模的淀粉厂、养殖场、砖厂、砂厂、屠宰厂等工矿企业,由于部分工厂污水处理不达标或没有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大量污水只能直排葫芦河,加之乡镇生活污水肆意排放,已使部分河段河道内污水横流,垃圾成堆,造成了葫芦河沿线严重污染。

2.4 河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拟建项目位于葫芦河流域,属低山丘陵地貌单元,冲沟发育,两岸山体有第三系基岩出露,由于流水切割侵蚀,河道沿线洪水淤积行成的河漫滩多被开发成耕地,现状河道较窄。河道流域本身生态系统脆弱,河道内几乎没有任何植被,加之采砂使滩地内采砂场遍布,沿岸大小矿坑随处可见,河道局部由于采砂而改道,滩地遭到破坏,使原本脆弱的生态面貌遭到严重破坏,从而无法发挥流域生态环境的功能。

3. 建设必要性

3.1 促进西吉县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

葫芦河是西吉县一条主要的过境河,葫芦河两岸川台地地形平坦开阔,是西吉县最主要的粮食及经济作物基地,并且随着西吉县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提高,葫芦河川道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使葫芦河川道区在西吉县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实施西吉县中下游河道综合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2 提高河道防洪能力的必要。

长期以来,葫芦河沿岸地段被无节制采砂,沿岸大小矿坑遍布、侵占河道、断面缩窄、河道行洪能力降低,通过对西吉县中下游河道综合治理可大大提高葫芦河的防洪能力。

3.3 改善葫芦河两岸农业生产条件的必要。

多年来,河道岸坡无有效防护措施,岸坡冲刷滑塌、河槽扩张,使农田面积不断减小,侵占了当地村民的生产道路,实施西吉县中下游河道综合治理可有效改善两岸农业生产条件。

3.4 治理葫芦河中下游生态环境的必要。

葫芦河流域遍布淀粉厂、养殖厂、砖厂、砂厂、屠宰厂等工矿企业,由于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或处理不达标,大量污水直接排入葫芦河,乡镇生活污水肆意排放,已造成河道内污水横流,垃圾成堆,河道污染十分严重,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实施西吉县中下游河道综合治理可有效提升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质量。

4. 建议

4.1 防洪措施。

规划对葫芦河中下游夏寨至下范村段进行河道整治,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填筑堤防、护坡砌筑,可解决河道防洪问题。为不减小河道过洪能力,河道按原河道形状进行布置,超标准洪水可上河滩地滞洪,但为减少滨河路高架桥数量,规划对河道与滨河路重合段和河道局部短距离内反复穿滨河路的局部段落进行河道局部改线和裁弯取直;由于现状河道内有多处较大沙坑,若采用回填方式处理填方量较大,考虑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设计保留原有沙坑作为水源地,对沙坑岸坡进行平整绿化,即可拦蓄径流,作为两岸灌区耕地备用灌溉水源,又能涵养水源,改善河道周边流域生态坏境,促进生态自我修复。

4.2 交通措施。

规划沿葫芦河中下游右岸新建一条滨河路,并配套建设大、中桥数座,其他交叉建筑物若干座,可直接作为省道202的辅道,以方便沿线村民的生产、生活出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使本地区公路交通状况大大改善,大大提高整体综合运输能力。

4.3 环境整治措施。

由于污水排放主要集中在葫芦沿岸乡镇周边的中小型企业和乡镇生活用水,规划在葫芦河铺设DN600的污水收集管道6.5Km,新建氧化塘3处, 将排放的污水进行统一收集,然后通过新建的氧化塘进行净化处理,最后再排入河道。并对人工湿地的基本结构、布水集水系统、基质、湿地植物等进行多方面进行改进,营造出滤床不断处于厌氧和好氧交替环境,提高污水处理效率,达到既美化环境,又能改善水质,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4.4 生态修复措施。

葫芦河中下游流域属低山丘陵地貌单元,区域冲沟发育,两岸山体第三系基岩出露,由于流水切割侵蚀,河道沿线洪水淤积行成的河漫滩多被开发成耕地,河道内几乎没有任何植被,从而无法发挥流域生态环境的功能,生态系统脆弱。通过对河道两岸、滨河路路肩、水源地岸坡进行绿化,湿地公园建设,采砂场及国土整治等措施,以恢复流域生态功能及生态面貌,创建流动式网状水系及水生态,解决葫芦河现状生态脆弱问题,打造葫芦河两岸园林式生态景观旅游休闲度假区,营造自然、和谐、美好的人居环境。

4.综合治理建议书 篇四

同时,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建成后,将有效减轻山林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进一步提高护林工作效率,推动森林管护工作由单一依靠人防向“技防和人防结合、以技防为主”的改革。根据我县森林防火需求,通过提高应急通讯系统和日常通信指挥系统、健全森林草原火灾应急物资储备库体系、建设森林草原火险预警系统、重点区域森林草原火灾视频监控系统等,添置必要的现代化设备,完善全县森林防火基础设施体系,将全县主要林区和重点火险区纳入森林消防覆盖范围,充分发挥完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体系的优势,建成完备的森林护林防火网络,增强森林火灾的应急处理和快速反应能力,切实提高我县森林防火的现代化水平。

3、建设地点

xx县林业局七个国有林场辖区。

4、建设内容及规模

(1)前端监控点建设。在林区各个重要通道共新建365个前端监控点位,系统前端共配置卡口抓拍一体机365台。

(2)监控中心建设。主要由服务器管理系统、存储系统、控制系统、显示系统等组成。

(3)传输系统建设。主要包括前端监控点位通信系统、供电系统建设,由于前端监控点位处于野外,所以采用以当地供电局引电为主,太阳能供电系统为辅的方式建设供电系统,为前端监控点位提供电力保障。

(4)防火电子眼系统。需数字化中继系统2套、森林眼2处、指挥中心监控大屏系统1套。

(5)特种灭火车辆购置。防火指挥车1辆、运兵车4辆、灭火战车2辆、机具运输车8辆、通讯车1辆。

5、建设期限

预计建设期3年,即2021-年2023年。

6、投资规模

项目总投资为(智慧林业4293.73万+电子眼费+车辆购置费)万元(含1年运行维护费用),其中:工程费3488.73万元,运行维护费517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63万元,防火电子眼系统费万元,车辆购置费万元,预备费125万元。

7、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中,申请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万元,占80%;

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万元,占20%。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背景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森林防火工作是森林资源保护重中之重的工作,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事关林业发展大局,事关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大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对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干旱少雨天气日益增多、范围扩大,森林火险等级随之增高;

同时,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林区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森林面积增加,森林防火战线加长,任务加重;

入山人员增多,火源管理难度加大,森林防火形势日趋严峻。国家高度重视护林防火工作,强调要加强森林防火监测、预警、航护、交通、通信等系统建设,全面提高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能力,切实保障林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国家宝贵的森林资源,巩固和发展生态建设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项目必要性分析

保护森林资源,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xx县位于长白山腹地,是吉林省重点林区,森林资源较丰富,人为活动频繁,森林防火任务十分繁重。森林火灾直接影响了我县林业的健康发展,给局部森林造成严重破坏,给区域生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项目的建设对于提高全县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减少森林火灾损失,促进林业又快又好向前发展,维护全县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项目建设条件

1、自然地理条件

地理位置:xx

2、防火机构与防火队伍

根据《森林防火条例》要求,我县成立了规范的森林防火机构,实行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并规定林业部门对森林防火负有重要责任。目前省、州、县(市)三级设有森林防火指挥部,由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指挥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森林防火日常工作。林区乡(镇、场)也设置了相应的防火组织机构,部分行政村组建了森林防火小组。根据森林分布和行政区划,划分了森林防火责任区,明确了责任人,并层层签订责任状,将森林防火工作纳入政绩考核范围。目前全县已成立森林防火指挥部,防火检查站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7支,队员300人,专职护林人员650人。全县森林防火队伍已成为森林火灾扑救的中坚力量,森林火灾扑救队伍基本实现了专业化。

3、防火基础设施条件

我县各级政府把森林防火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积极筹措资金,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林区的巡护力度、预警监测系统、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和扑火物资储备等建设,基本形成“瞭望巡护网络、通讯指挥网络和预测预报网络体系”,森林防火正朝着扑火“队伍专业化、机具化”的目标迈进。

我县目前配备依维柯运兵车4辆(预报废1辆),皮卡车18辆,小型消防车1辆,水车1辆,越野车1辆,共计25辆车(详见附件),尚不具备视频监控系统。

四、生态效益

本项目的实施,将完善我县森林防火基础设施体系,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与蔓延,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不超过2‰,遏制乱砍盗伐现象,从而减少森林植被的损失,确保项目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减缓洪峰、保护农田等生态效能的持续发挥,促进自然生态系统植被和受保护森林资源栖息地恢复,维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状况,保护生物多样性,大大改善人居生活环境。

五、社会效益

项目建设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预防为主、积极消灭、防灭结合,强化管理、落实责任、依法治火”的方针,全面提高我县森林火灾高危区的预防与控制能力,努力把森林火灾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项目的实施将降低项目区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综合能力,明显减少森林火灾损失,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和林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将有力地推动项目区的林业事业迈向新的台阶。

六、经济效益

项目的建设,真正地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对于发展我县旅游业、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都将起到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为打造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奠定基础;

控制森林火灾,遏制乱砍盗伐现象,有效制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通过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使林农、林企等可以便捷地获取各项服务,达到时间更短、质量更高,真正地把信息转化为生产力。

七、结论与建议

项目通过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将我县主要林区和重点火险区纳入全县森林消防覆盖范围,填补了我县森林防火基础设施的不足。项目建设将切实提高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避免和减少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有利于保障我县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保护森林资源,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建设目标明确,符合国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战略。

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的确定,是在分析森林防火基础设施现状、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针对森林防火的薄弱环节,从森林防火的实际需要出发,综合考虑确定的。

5.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议书 篇五

1、项目区所在位置 项目区位于##公路以西,##镇内,涉及新碰、野为、征拖、七氦、周开、平垛、蒋论、南可、四还、董是、小袁11个行政村,总人口2.06万人,农业研究报告指出:其中农业人口19209人,耕地总面积26427.82亩,2003年农业总产值7874.91万元,其中:种植业6369.32万元,渔业896.2 万元,林牧业109.6万元,养殖业498.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4008元。下面看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议书。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议书

2、项目区农业资源情况 项目拟建区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全年雨量充沛,总降雨量1000mm左右,日照充足,常年2305.6小时积温较高,日均气温13-16℃,无霜期较长,达220-240天。该地区地势高低洼不等,水网密布,河沟面积3198亩,80%左右的耕地面积地面增高1.8—2.5 米,其中涝渍型低产田面积达9200亩,因此,在前几年农业结构调整时,开发了近380亩提水养殖鱼池,区域内土壤属勤泥壤种,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生态环境优良,灌溉水质较好,无污染,是发展稻渔共作无公害农业的理想基地。

3、项目区农业生产状况 项目区涉及5个防洪联圩,现有联圩基础较好,骨干水利工程完好率40%,联圩内有圩口闸42座,活口门15个,排灌动力苏ⅱ泵5座,50泵5座,贯流泵2座,灌排总动力660千瓦,现有机耕路56条,机耕桥14座,基础设施已具一定规模,设施基本配套,农田灌排率达 100%,渠系水利用系数100%,有效灌溉面积2.42万亩,这些为项目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项目区产业结构以稻麦连作为主,提水养殖为辅,其中稻麦种植面积近2.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6.8%。近年来,由于市场行情的不断变化,加之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全,良种推广未能全面的种种原因,特别是今年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大量发生,农民的种植效益大幅度下降,尤其是遇水灾年份,形势更是十分严峻。

今年的武育粳三号水稻有三分之一绝收,三分之一亩产仅有200公斤左右,还有三分之一的最高产量也不过400公斤左右,另有少部分生产的稻谷为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十分畅销,由此可见,实行中低产田的改造,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发展无公害农业势在必行。

4、项目区建设条件 ——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交通条件非常优越,##公路、##河从##镇内腹部穿过南北长27华里,公路从镇域的中部横穿东西长13华里,四通八达,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而且##镇又是位于##市的较东部地区的家禽养殖重镇,东与陶破镇相靠,南有戴跨相邻,西与和垛接壤,北与昌还镇交界,辐射周边较多乡镇人气,财气比较旺盛,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因此##镇是发展优质种植业和无公害农业的有利区域。

——基础设施初具规模。项目区内2.64万亩,虽有部分低产田和部分提水养殖,但灌、排、防等生产设施相对齐全,规范化程度较高,种植条件很好,条田方整化面积较大,十分有利于农业的综合开发。

——生态环境较好。项目区无工业污染和环境污染,东临靖盐河,南靠蚌蜒河,西近唐港河,北有车路河,中有梓辛河、界河,水系条件十分优越,水质清淅,空气清洁,是发展稻鱼共作和农业综合开发的理想区域。

——科技力量较为雄厚。有丰富的农业种植、提水养殖,包括家禽养殖的多年历史经验,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养殖的新技术,有强大的农业科技队伍,农技、农机、水产、水务等主导职能部门均在项目区内。今年省下达实施的优质弱筋小麦项目建设就在该项目区内,并正在进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全省水稻机插秧的试点工作就在我镇进行,省长###亲自来我镇视察和指导,插秧机达50台套,实施机插秧面积达1万亩以上。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的依据 土地治理、低产田改造是国家重点农业开发项目,##市是个农业大市,在全省及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农业的模式是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新亮点,改造产田,强化设施配套,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对推动我市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质量,加速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区内有 亩涝渍型和设施不够配套有低产田,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必须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从而提高这类低产田的综合生产力和抗御片段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业质量,所以既是农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农民增长收入的需要,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三、项目规划设计 ㈠设计标准

① 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② 项目区有明显区域范围,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并符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综合措施,集中整治,连片开发。

③ 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实现园田化。㈡水利措施 ① 灌溉工程:灌溉系统科学规划,田间灌溉设施、桥、涵、闸等建筑物配套齐全,性能与经济指标达到有关规划标准要求。

② 排水工程:做到排水系统健全,排水出路畅通,渠系、桥、涵、闸等设计合理,建筑配套。㈢农业措施

① 农田工程:做到田(地)块要按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格田化,以有林道路或较大沟渠为基准形成格田。

② 田间道路:做到布局(规划)合理,循环畅通,机耕路建设分干道、支路两级,干道要与乡村公路连接,满足中型以上的农业机械的通行,宽度为5m以上,支路能保证农机通行,晴雨天畅通,并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宽度3.5m以上。

③ 土壤改良:通过农家肥的施用,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措施,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

④ 良种繁育与推广:项目区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在100%,在有条件而又需要的项目区建立优质良种繁育基地,修建种子晾晒场和仑储设施,配备必要的种子加工检测设备。

⑤ 农业机械化:做到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主要作业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㈣林业措施

① 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河流两侧,要适时适树进行植树造林。

② 人工造林苗林要达到二级以上的标准,造林当年成活率和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85%以上,林相整齐,结构合理。

③ 农田防护林建设,要达到林业部门规定的标准。㈤科技措施

① 农技服务体系:做到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完善项目区农业服务体系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强化科技服务功能。

② 技术推广:在项目建设期间,推广一定的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非项目相比,至少提高3个百分点。

③ 技术培训:做到在项目建设期间,对项目区基层干部、农民技术是和科技示范户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做到每个行政村有3—5名农业科技骨干,每10户有1户科技示范户。

㈥建设目标 项目建设坚持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来改造低产田,提高农田综合生产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实现高产高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形成地方特色,促进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①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田间建设实现农田标准化、方整化改造低产田,通过路、桥、渠、站、电及小型建筑物的配套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② 培植支柱型农业产业,改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发适销对路的定型产品推向市场,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支柱型生态农业产业,并带动有关产业的发展。

③ 发展科技型龙头企业。项目建设过程中,将培植和建立一批与相适应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并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实行订单生产、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牌,统一销售。

④ 发挥项目区示范带动功能。把项目区建成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示范样板,为##及全省的农业发展提供经验。有效地带动区域性经济发展。

四、建设内容 ㈠水利措施:

①新建机耕桥 12 座;②新建小电灌站 25 座;③新建苏ⅱ灌站 4 座;④新建硬质渠 0.48 km;⑤新配套小沟建筑特 186 个;⑥架设电力线路 14 km;⑦新增100kv变压器 4 台套。

㈡农业措施 ①全面条田方整化实现农田标准化 20000亩;②新筑机耕路砂石路面 5.5 km;③新增农业机械收割机10台,插秧机100台。④新建种子仓库 800平方米。

㈢林业措施:栽植防护林意杨 10万株。㈣培训措施:项目区根据季节特点,农事需要及时组织相关培训。

五、投资概算及筹资措施

1、投资概算: 本项目计划总投资850万元。其中:水利措施 655.35 万元;农业措施 160.1 万元;林业措施 30 万元;科技推广 3.25万元;前期工作费 1.3万元。

2、资金筹措: 申请中央财政 480 万元;省、市地方财政配套 160 万元,群众筹资210万元(约需投工10万个,折币200万元,群众自筹10万元,合计210万元)。

六、预期效益

1、经济效益: 通过土地治理,项目区建成后,2.64万亩,产量产值将有显著提高。

①通过低产田改造,亩净增小麦100公斤,亩增收入75元,计增收 198万元;②通过低产田改造,亩净增稻谷 150公斤,亩增收入 120元,计增收 316万元;③项目建成后,每亩可节约成本 55元,计节本 145万元;④项目实施后,合计可增收 659万元,亩平249 元,人均 319元。

2、社会效益: ①项目实施后,可年产弱筋小麦 600万公斤;

②项目实施后,可年产优质稻谷 950万公斤;③项目实施后,主体高新技术普及率将达100%,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④ 项目实施后,将促进我地无公害绿色农业迅猛发展,有利于人民的健康。

⑤ 项目实施后,能带动我地科技型龙头企业的建立与发展,起到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⑥ 项目实施后,由于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健全了水系排灌功能,避免一家一户灌水机械的重复投资,节约发能耗,节约用水,降低农本。砂石路面的建设,改善了交通条件,提高农副产品的运流速度,增加了效益。

3、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由于地面整治,改造低产田,强化设施配套,推广新品种、新措施、新技术,规范农业投入品质量,改善土壤使肥、供水状况。减少农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护、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镇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

七、保障措施

1、组织机构: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2005土地治理项目领导小组,由##市开发局,##镇人民政府及项目实施的相关村、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工作。项目技术指导小组名单(略)

2、监督机制: 项目实施中,实行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分离,单独建账,独立核算,建立项目内部相互监督机制,确保项目和资金管理正常运转。

6.治理雾霾建议书 篇六

新年愿望天蓝、水蓝、空气好由于现阶段我国发展阶段出现的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大城市中在冬季采暖阶段及冬夏交替季节出现的严重的雾霾问题解决方法如下:

(一)汽车及交通问题:

大力提倡节能环保车辆销售(提倡燃气及电力新能源汽车);提倡公交及地铁及轨道交通;

接送孩子上下班的校车必须全部学生用校车既可以保证交通问题也可以保证人员安全问题;

每年省政府、市政府、区政府、及各州县政府领导应大力提倡并亲自以身作责自行车或步行上下班;

所有排量超过3.0L以上的车辆禁止在室内同行,将货站及交通枢纽站等全部移到郊外,并配备轨道及交通;

严重雾霾天气请政府限号禁行等办法将车辆减少;

(二)汽油、柴油品质问题及发电厂、供暖锅炉房等问题:针对国产汽油及柴油油品质问题,必修要脱硫处理;

针对国内80%以上的发电厂希望国家采用新能源尤其是核能、光能、水能、电能。

供暖锅炉房全部取替,采用新能源并且国家给与补偿,采用燃气补燃气费,采用电的给与低价;相关设备国家给与补偿70%,初装设备补偿。

(三)水资源及环境问题:

植树造林,并请相关执法部门给与配合重罚污染源;

环境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及执法力度,对污染水质的产业必须严惩。

7.综合防治猪流感建议 篇七

猪流感为甲型流感病毒诱发的人畜共患呼吸道疾病, 可通过空气飞沫、病猪接触、人畜接触等方式得到传染。此症典型症状为发热、呼吸道炎症、关节酸痛等等。人感染此症后, 典型症状与普通流感类似, 有发烧、咳嗽、疲劳等症。进而出现呕吐、腹泻等。这些年来, 各地陆续出现人感染报道比例, 造成的公共安全威胁是严重的。

2 猪流感基本情况

2.1 病原学

猪流感病毒是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的单股负链RNA病毒, 基因组约为13.6kb, 由大小不等的8个独立片段组成。病毒颗粒呈球状, 直径为80~120nm, 有囊膜, 囊膜上有许多突起糖蛋白, 分别是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和M2蛋白, 病毒颗粒内为核衣壳, 呈螺旋状对称, 直径为10nm, 可造成人感染猪流感病毒的血清型主要有H1N1, H1N2和H3N2。

猪流感病毒对氧化剂、卤素化合物、重金属、乙醇以及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甲醛敏感。猪流感病毒对热敏感, 56℃条件下, 30min可灭活。

2.2 流行病学

此症四季皆发, 冬春季节常见。经不良应激, 养殖密度大、长途运输等等, 将降低猪体抵抗能力诱发此症。猪流感病毒常见不同日龄阶段, 不同性别、不同品系的猪, 致病病毒残存猪呼吸道分泌物中, 带来更大面积的感染。此病主要流行方式, 为经空气传播。

2.3 临床症状

猪流感潜伏期1~3天, 有极强的传染性。多数情况下, 此症为群发, 而非单一感染。病猪典型症状, 肌肉酸痛, 食欲废绝, 反应迟钝, 体温骤升, 喜卧不起。个别感染病例, 酮体发红。随病程加剧, 病猪张口呼吸, 伴发阵阵疼痛感。排泄粪便干燥, 小便赤红, 接连喷嚏, 卡他性鼻炎。由于厌食, 病猪体重降低, 体质虚弱, 后期昏迷死亡。如不出现病发症, 病猪1周内可自行康复。

2.4 剖检病理

肉眼可见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 常见肺脏的尖叶和心叶实质性病变, 正常的肺组织和病变组织的分界线明显, 病变区呈暗红色结节, 切面如鲜牛肉, 一些肺叶水肿。单独发生猪流感, 肉眼病变就比较复杂, 如果并发细菌性疾病, 病变很容易被掩盖。显微镜下观察病变, 表现为典型的间质性肺炎, 支气管、细支气管上皮广泛变性、坏死, 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内充满渗出物, 夹着脱落的细胞、嗜中性细胞, 后期大部分为单核细胞。

3 综合防治建议

3.1 预防措施

作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经感染后将大大降低猪抵抗力, 影响最终抗病效果, 威胁到猪场养殖效益的提升。现阶段, 科学养猪, 降低猪流感发病率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3.1.1 搞好猪场管理, 加强通风, 注意清洁圈舍, 确保圈舍干燥、卫生。冬季注意防寒, 处理好与通风的关系。春季高发期, 注意消毒。

3.1.2 完善生物安全体系, 远离患病猪, 禁止与病猪接触。场内禁止混养其他家禽, 周边设置安全的隔离带, 做好封闭化管理。

3.1.3 坚持自繁自养, 此病高发季节, 禁止引种。引种加强检疫, 确保健康后方可引进。猪只进、出、补栏, 严格遵循全进全出的原则。

3.1.4 一经有感染病例出现, 迅速诊治, 向地方主管部门报告疫情。同时, 限制家禽四处流动。同时, 严格消毒、隔离。消毒用药物, 尽量无毒、无刺激, 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病情较严重的病猪, 应及时给予淘汰。所有病死畜无公害化处理, 地面用烧碱水彻底消毒。

3.1.5 科学接种疫苗, 尤其危害严重区域。接种疫苗, 仔猪需2次, 可产生较强的接种效力。接种期, 应考虑母源抗体的影响, 可考虑首先安排在断奶时。此外, 考虑到猪流感病毒自然界中亚型种类多, 相互间交叉保护能力弱。制备猪流感疫苗时, 应根据病毒分离株型而制成, 防疫效果最理想。

3.2 治疗措施

目前, 没有很好的特效药。经确诊为猪流感, 建议补给充足、洁净的饮水。饮水中, 加止咳化痰类药物、清热解毒类药物, 防控效果理想。防继发病, 建议肌肉注射镇痛剂, 如复方氨基比林或安乃近, 并注射抗菌药, 如泰乐菌素、强力霉素等。发病猪肌注黄芪多糖加头孢, 同时防止脱水、衰竭、缺氧、酸中毒等, 静脉注射5%葡萄糖注射液500~1 000m1, 用来解毒、增强抵抗力、增强心肌功能, 5%碳酸氢钠稀释后静脉注射防止酸中毒, 同时注意缓解呼吸困难, 强心兴奋呼吸中枢。

4 结论

猪流感为典型的人畜共患病, 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现阶段, 综合性预控猪流感, 减少易发猪群的易感率, 为科学防治此病的关键所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除了我们要正确的认识此症之外, 更需要我们掌握科学防病的措施:搞好猪场管理;完善生物安全体系;坚持自繁自养;严格遵循全进全出;一经有感染病例出现, 迅速诊治;科学接种疫苗等等, 切实将此病防患于未然。

摘要:猪流感为甲型流感病毒诱发的人畜共患呼吸道疾病, 可通过空气飞沫、病猪接触、人畜接触等方式得到传染。此症四季皆发, 主要经空气传播, 有极强的传染性, 发热、呼吸道炎症、关节酸痛等为此症典型症状。结合猪流感基本情况分析, 提出了相关的防与治建议, 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猪流感,建议,防治

参考文献

[1]杨得胜, 郑健, 叶玮, 等.福建省猪流感血清学调查[J].福建畜牧兽医, 2006, 28 (6) :35-36.

[2]鄢明华, 李秀丽, 王英珍, 等.天津地区猪流感血清学调查[J].动物医学进展, 2006, (10) :92-95.

8.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八

1 沈丘县在秸秆利用方面的主要做法

1.1 树立科学理念,积极谋划秸秆综合利用发展新路 沈丘县110多万吨农作物秸秆若用于炭化、气化,则相当于60万吨标准煤的热量,同时可减少31万吨二氧化硫的排放;若用于青贮饲料,可节约饲料粮20万吨;若作为有机肥料还田,可相当于8万吨复合肥肥效,其间蕴含着巨大经济效益。为此,沈丘县组织会议讨论,结合县情、立足实际,整合现有资源,推广应用新技术,确定了秸秆综合利用“十化”的路子,明确搞好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

1.2 广泛宣传,营造秸秆综合利用发展氛围 为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十化”进程,沈丘县通过县电视台、《新沈丘》报、《沈丘县委政府网》等多种渠道,深入宣传秸秆综合利用“十化”的技术特点,营造秸秆综合利用的舆论氛围。

1.3 促动技术创新,提升秸秆综合利用发展水平 针对在推广秸秆压缩炭块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沈丘县聘请了机械厂经验丰富的技术员与一线操作工人共同开展技术攻关。

2 目前在秸秆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群众认识还不足 秸秆利用推广工作仍存在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在农村基层干部缺乏秸秆经济意识,没有从产业化的高度出发,农民群众对秸秆综合利用的长远利益、社会效益以及利用新途径等方面的认识也不到位。

2.2 资金投入不足 尽管这几年国家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尚未形成稳定有效的投入机制,仅依靠地方政府补贴扶持,资金量还远远不足,农民和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也很难充分调动起来。

2.3 秸秆制炭燃烧新技术亟待研发 在秸秆固炭化方面,秸秆原料不同,所产生的燃烧值不同,玉米秸秆炭块目前在生物质燃烧器中燃烧效果不是很成功。

2.4 秸秆还田技术推广阻力大 首先,秸秆直接还田后在土壤中被土壤微生物分解转化的周期较长,不能作为当季作物的肥源,而且一年只能还田一次。其次,还田秸秆数量、土壤水分、秸秆被粉碎的程度等影响秸秆还田的效果。再次,受病虫害危害的秸秆一般不能直接还田,特别是秸秆覆盖为病虫害提供了栖息和越冬场所,加之群众受传统习惯的影响,还不接受大面积还田。

3 几点建议

3.1 加强科研工作,搞好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并重点解决好秸秆转化中的技术问题 目前可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中有的技术还远不成熟。由于科研投入不足,技术不成熟致使投入应用所造成的负面损失往往大于为解决存在的技术问题而需要的投入。科技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应进行立项研究,集中资金,加大科研投入,精心组织各有关专业领域技术较强的科技力量,进一步深入研究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并针对项目推广中发现的技术问题进行技术攻关,缩短技术熟化时间。

3.2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要使采取的技术、经济、行政措施和“堵”、“疏”相结合的方法得以有效实施,必须把科研、推广、管理纳入这个大系统中,把各方面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强领导,搞好协调。

上一篇:企业邮箱的信息安全研究论文下一篇:就业政策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