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改革实践(8篇)
1.课堂改革实践 篇一
浅谈美术课堂教育的改革实践
如今培养当代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全民族创新素质的必要环节,它已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任.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手段、恰当的措施,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鼓励学生敢想敢画,大胆探索,不断进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提高全民族创新素质的必要环节,它已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任.
作 者:董正磊 作者单位:郑州市黄河科技学院(南区)艺术设计学院,河南郑州,450000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420关键词:美术 课堂 兴趣 创新
2.课堂改革实践 篇二
一、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 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 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
首先我们要强调师生交往, 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这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 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 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 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 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 实现师生互动, 相互沟通, 相互影响, 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学生对于教学的内容接收很困难, 甚至不愿与人交往和沟通, 学习效果比较差, 可能有他成长过程中很多的因素形成, 形成了一定的封闭, 这时作为教师需要以其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作为切入点, 形成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联结点, 帮助学生打破鸿沟来主动实现交流, 在这个基础上实施的教学和其他工作才会更有效果。
二、学生主体, 探究学习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 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 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 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 忽略了发现和探究, 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以我校艺术专业学生基础课教学为例, 在基础的课程讲完之后, 在绘画的过程中一定要发现研究每个同学不同的绘画风格, 根据他们对绘画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因材施教”。画无定法, 绘画就需要思维和方法的与众不同才能使作品有价值可言, 所以一定要去主动了解每一个学生, 包括他的思想, 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大胆地创造, 表现自己的绘画感受 (当然要有一定的限度和绘画的科学性) 而不能强制地规定或要求什么。教师应该主动地去发现问题, 而不是普遍地讲授问题, 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 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 或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 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必要的途径。
引导转变学习方式,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换句话说, 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更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在培养学生速写练习习惯方面, 必须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速写能带给他们的作用, 可以通过展示、网络的传播等很多方式让他们产生认同感, 感到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 这样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一种学习的习惯。被动地接收和完成作业式的练习学习效果较差。
三、教学信息化、数字化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在现代课堂上, 已经逐步打破了旧有的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学生看书记笔记的学习方式, 在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的背景下, 教学中使用各种电子文稿和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方式, 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 很多教师的电子文稿只是教材的内容搬到了电脑上, 没有完成真正地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 如音乐、动画、视频等方式, 让学生更加直观和易于接受, 例如在讲授艺术透视原理的过程中可以将复杂的线、点、结构运用动画的形式展现, 新的媒体运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可以借鉴一些传媒业的做法, 在讲解某部分知识时配合一些知识背景的视频内容, 让学生更加直观和快速的接受。
虚拟仿真教学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方式, 可以通过模拟生产和制作过程来让学生形成认识和体验, 例如艺术类的造型课程, 可以运用三维建模软件来模拟泥塑、陶艺等造型, 并通过3D打印技术完成模型制作, 其中的烧制工序在实际教学中较难实现, 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方式让学生掌握摆窑方式、炉火温度、烧制时间等知识。
MOOC以及移动端的教学应用也是新技术应用的成果,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大规模共享课程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个性化课程的选取和学习, 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也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 我校牵头开展的教育部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通过网络课程的形式进行开发和推广, 已经形成了近万人的学习者和用户群, 除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还包括了行业企业用户和社会学习者, 通过网络和新技术可以形成大规模的传播效果, 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四、知识结构化、知识碎片化
从学生的需求实际出发, 需要建立一个基于本专业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艺术设计的学生都要掌握造型、构图、空间、色彩等方面的能力, 这就形成了一个通用的体系, 对于哪个专业方向都是必备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的需求和要求也形成了更加多元化的趋势, 这就要求学生进行广泛的学习和碎片化的学习, 人的很多时间是碎片化的, 在网络, 在手机移动端所学习的内容都是碎片化的, 是广泛的, 在碎片化学习的同时, 需要主动地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样的话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开发结构化的课程和碎片化的资源来帮助学生学习, 例如利用手机客户端程序及进行共享课程平台建设等, 在建设课程、素材的同时教师本身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同时将新的知识内容给予学生, 实现教学相长。
五、因材施教, 多元评价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而课程评价又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难点环节, 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效果。习惯了以分数评价, 重结果评价的教育工作者, 可能觉得今天的评价改革烦琐, 习惯了看量化结果以分定等的家长、公民, 可能认为今天的评价改革缺乏甄别与选拔, 不利于选择人才, 都有待于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功能、评价的功能。从教育的本质看, 应该是从学生的本体出发, 一切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掌握知识获取能力, 学生本身对于教学评价应该是有发言权的, 好的教学能够让学生获取知识和良好的学习体验, 应该建立学校、家长、学生几方面的评价体系, 而不是仅仅由教师来量化学生, 学习是一个过程, 学生的评价更是需要重视学生的体验, 这也需要教师转变自身的观念来不断创新, 实现教学评价的合理和优化。
3.课堂改革实践 篇三
一、理念创新与模式构建
当今,传统型课堂教学仍然占主导地位。原因是复杂的,但归根结底就是教育没有与时俱进,不能满足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要回归教育应有的要义。通过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积累、提炼、总结,白云区提出了本真教育的教育理念,并构建了生态课堂的教学实践模式。
(一)教育理念:本真教育
“本真”,就是“立本求真”。“立本”语出《中庸》“立天下之本,知天地之化育”和《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立本,就是崇尚美德,追求至善。求真,就是要认识世界,探索规律,崇尚科学,坚持真理。 “本真教育”之“本”,是指回归教育的本源,皈依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真”,是指客观实际、规律、真理。本真教育,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坚持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遵循教育规律,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二)教学模式: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就是在充满成长气息的教学时空内,以生态的视角、态度与方法观察、思考、设计课堂,通过“目标生成、自主学习、反馈提高”教学过程,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智开导、真知学习和高尚人格培养的课堂教学。
生态课堂是绿色的、健康的课堂;生态课堂彰显师生主体生命的本真,焕发生命力的课堂;生态课堂是师生协作、与教学环境共存,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是身与心的和谐,和谐是其存在与发展的主要状态和形式,是和谐的课堂;生态课堂中师生共同促进,协调发展,教学相长,生成新知,是共生的课堂;生态课堂凸显生命的个性,体现主体的多元,焕发生命的多姿多彩,是多样化的课堂;生态课堂着眼于师生的未来发展,是明天生活的准备,是可持续发展的课堂。
整体性、多样性、协变性、共生性是生态课堂的典型特征。生态课堂的实施原则是:生本性原则、情境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愉悦性原则、可持续性发展原则。生态课堂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为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科,每一个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架构与实践指引。
二、过程与方法
(一)推门听课,诊断教学问题
2007-2009年,发现与诊断问题阶段。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全体教研员,以集体视导、学科教研与工作站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全覆盖式的“推门听课”活动。所谓“推门听课”,就是不提前给学校打招呼,学校教师不提前刻意做任何准备的一种听课调研活动。课,是常态的,自然的。其主要目的就是提炼好的教学经验,诊断区域课堂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
(二)顶层设计,构建理论体系
2009-2010年,理论探索与顶层设计阶段。在区课改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课题组成员、专家、部分校长与教师根据推门听课诊断的问题,深入剖析根本原因,探究解决的根本途径。遵循“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区域教育改革的基本规律,充分把握课改的本质,构建了白云区区域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体系,即“本真教育·生态课堂”。强有力的区域课改领导和科学的顶层设计有利于保证课改各方达成改革意义的一致性,凝聚力量、通力协作,共同致力于课改愿景的实现。在区域课改理论的引领下,所有试点学校在改革实践中构建了多元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区一领,一校一品”的区域、学校课改特点。
(三)全员培训,筑牢改革之基
2010-2011年,教师全员培训阶段。教师培训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具有前置性、基础性、关键性的意义。从事课改的教师应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与较高的学科理论素养,应有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应有勤于实践探索的精神,应有长于提炼经验、总结规律、形成理论的能力。面向所有中小学教师,白云区组织了分层、分类、分岗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专项培训。一是强化课改顶层设计的干部培训,提高课改领导力。开设了面向全体校长的“走向优质”的大讲堂,开展了名校长“领航课改”工作室研修系列活动,开展了中层干部“诊断课改”专项培训活动。二是优化课改策略的学科带头人培训,提高课改引领力。组织了450名区名教师、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课改专修活动,研修课程包括课程论、教学论、学科教学知识(PCK)等。举行了“国际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云港系列交流活动,交流形式包括同课异构、课堂观摩、学术论坛等,参加教师达3000多人次。三是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培训,提高课改实践力。成立“白云课改宣讲团”,成员由优秀校长、学科带头人、教研员、高校专家组成,他们在实践中指导试点学校课改。开展校际间课例研修活动,课例研修催生了很多学科教学模式,孵化了很多教学思想或教学主张。
(四)分层推进,整体提高
2010-2013年,分层试点阶段。白云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突出,学校差别大,决定了区域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的层次性。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区域课改规律,遵循学校课改主体性原则,从2011年全面启动区域课改以来,确立了三批试点学校,共116所,占全区50%之多。非试点学校,尽管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改革样态,但各学科的实践探索从未停止过,并构建了一些好的教学模式。
(五)推广应用,评价深化
2012-2015年,推广深化阶段。一是评选优秀课例,提炼课改实践成果,收集了全区各学校的课改优秀课例,组织评选,并出版了优秀课例集。二是召开科研大会,总结课改理论成果,对全区近100项研究主题为课改的区级小课题与区规划课题成果进行了评审,对经实践检验产生效果的理论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与表彰。三是举办展示活动,推广课改成果,分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在优秀试点学校举行了各学科课例展示交流活动,在区内有效地推广了课改成果。四是举办课改高峰论坛和课博会,纵论课改,相互借道。五是拓宽课改视野,与香港学校同课异构,交流课改。六是全省交流,大面积推广。七是评价护航,深化课改,课题组组织开发“白云区课堂教学改革评估指标体系”,编写《白云区课堂教学改革“回头看”》。
三、成果创新点及价值
践行本真教育理念,回应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以本真教育理念统领全区课堂教学改革,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在改革中坚持教育返璞归真,坚持改革要符合人作为教育主体发展的规律,选择或构建了教育理论。由此,区域课改从教育的本源出发解决了改革中的基本坚持与方向。全区试点校选择或构建的教育理论能指导课改实践,如生本教育、生态教育、自主教育、成功教育等。
构建了生态课堂,凸显了和谐共生的教学观。以生态观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课堂教学各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谐共生的关系。生态课堂,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回答了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在生态观的引领下,全区试点校构建的课堂教学实践样态非常丰富,如生态自主课堂、生本课堂、SQC问题导学、生态互助课堂、生态体验课堂、童本高效课堂等。
构建了过程性评价体系,破解了课改深化的难题。课堂教学改革的启动、发展、深化,过程性的评价是保障。启动之初,通过系统评价,可以预估风险,确保每一个学生因改革而受益。通过阶段性的课改“回头看”,可以发现问题,预估风险,团队反思,集中研究,形成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从而深化课改。
4.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开展思维活动的互动过程。多少年来就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已成为课堂改革的重点,“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上我们教师要致力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将数学课程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呢?下面说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和形的学科,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有着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习起来枯燥、单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法,创设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合作环境,引导学生去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主动地学习,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时,教师先用多媒体计算机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指出平行四边形的一周后,缓慢地闪动三下,动态地标出平行四边形边长的单位,然后让学生在心里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周展开拉直,将会成为什么图形?有的学生会想到,这是一条线段。然后用计算机把平行四边形的一周动态展开,慢慢拉直,闪动两下,学生就很容易看出“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周就是要求这四条边的总和”,这样,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动态演示教学内容的优势,以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出知识的内涵,增强了“周长”这一概念的清晰印象,让学生的思维发展趋势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动静结合,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的难点。
二、以学生自主为核心,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⑴在操作中学 让学生手脑并用、益智益能,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使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进行思维变通。在教学应用题“三角形有4个,正方形比三角形多2个,正方形有几朵?”时,让学生在边摆图形的过程中边表述两个问题:①摆的三角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②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形的个数?为什么?正方形的个数除了与三角形同样多的4个外,还多2个,也就是求比4多2的数,用加法计算。通过以上这样让学生手脑并用、益智益能,表述不同阶段的操作感受,让学生多种感官得到协调发展,把客观上的“要我学”转化为主观上的“我要学”,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既增长了知识,又增长了智慧。⑵在观察中学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进行比较异同,引发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动地去探究,去发现,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进而掌握知识的本质。如在教学“乘法分配率”时,先出示口算题:(15+6)×4=15×4+6×4(10+20)×4= 10×4+20×4(5+3)×2= 5×2+3×2
再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上面的三组等式,启发学生思考:等号左右两边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竖着看左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两个数和一个数相乘),右边呢?(两个加数都与这个数相乘、相加),横着看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掌握了规律后,再让全班同学举例验证。刚才我们举例中提到的是“两个数”,如果是三个数、四个数也适用吗?乘法分配律指“两积的和”,如果是“两积的差”、“两积的商”适用吗?让学生逐一举例释疑。这种启发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方法,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学习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乘法分配律”,挖掘了数学知识的内在因素,学生学得更“活”,极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的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设计既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根据学生的实际增删、调整数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的重要。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巩固课时,我把班上的孩子分组(买东西的、卖东西的),在班上设计出一个模拟购物情景,让学习在采购中学会认识价格、学会简单的元角分的计算,甚至学会怎样识别假币,从而让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进行学习
5.课堂改革实践 篇五
摘要:教育信息化改革持续深化,使得翻转课堂模式成为现阶段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近些年,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根本导向,以现代化技术手段为依托的翻转课堂新型教育模式,凭借其特殊优势和特征受到了教育领域的青睐与重视。分析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原则,探讨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优势,以现阶段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入手,从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交流以及课后巩固复习三个维度提出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策略。
关键词:翻转课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英语学科在各个教育阶段均占据重要地位,在大学课程设置当中,英语亦是学生的必修课,对于提升学生各项能力及综合素养有着重要作用。伴随英语教育的持续深入发展,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水平已然成为学术界与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对此,以翻转课堂为核心的新型教育模式随之诞生。将翻转课堂引进大学英语教学当中,可切实提高英语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英语知识学习的热情,从本质上而言能够深化大学英语教改工作,全方位提升英语教育水平与学生英语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一、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原则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与以往的教育模式不同,翻转课堂模式提倡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借助小组合作与探讨等形式,对英语知识展开学习和探索,实现对知识内容的内化与主动建构。英语教师在翻转课堂教育活动中,应贯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借助引导学生参加教学实践活动,落实对英语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内化。在课前阶段,英语教师应列出重要知识点清单,以此为基础设计、制作高质量微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积极参与教育实践,激励学生独立或者合作完成相应学习任务,而教师仅在必要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在课后复习巩固阶段,教师要反思课堂教育过程与教育成效,改进教学设计。总而言之,在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中,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知识内化,英语教师均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二)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众所周知,翻转课堂并非单纯地将教学过程翻转,更不可将其片面地界定为课前观看视频与课堂做练习,而是把传统教育活动中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内容,有效转变成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程探究知识内容,更契合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诚然,学生微课程学习成效的高低,将对其翻转课堂教学中知识内化成效产生直接影响。这对于学生课堂学习参与程度有较高要求,即在课前阶段学生可以自律且积极学习,并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在课堂中可主动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沟通,拓展知识深度,有效延伸知识广度。
(三)彰显个性化学习
英语翻转课堂真正打破了以往教育活动统一化的学习内容、要求和进度等桎梏,学生可以按照个性、喜好与需求等选择适宜自身的学习内容及方式,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切实发挥学生潜力,感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提升学习成效。为彰显个性化学习,真正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英语教师在英语微课程制作过程中要适当设置知识点,以此便于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除此之外,英语教师还可利用移动终端丰富教学资源,供学生群体展开拓展性学习,并利用微信平台构建交流渠道,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引导。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优势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一般来说,学习过程具体涵盖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方面。传统教育模式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学生们在课后通过完成作业的形式实现知识内化,若学生个体在知识内化时遇到问题,而教师并不在学生身边,难以为其提供及时帮助,则会对学生知识内化成效带来不利影响。而翻转课堂模式从本质上而言便是把传统教育模式中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过程进行翻转,将知识传授过程由以往课堂中向课后或者家庭中进行转移,将知识内化由课后或家庭中向课堂中转移,从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落实学习过程的有效翻转[1]。另外,教师会全程参与和陪同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这有利于高效解决学生在知识内化中遇到的问题,在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及探讨时,学生便可真正实现融会贯通和知识的消化巩固,让知识内化真正发挥其效用,促进教育成效与学习效率的全面提升,这是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的明显优势。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教材文本的重难点知识设计、制作成微视频。英语教师可把动画、小故事与趣味性提问等要素融入微视频中,让学生摆脱以往乏味和枯燥的教材文本学习,真正调动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热情。因为微视频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可消除传统课堂教学时间过长而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弊端,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观看微视频,完成线上练习,并自主检查预习状况。同时,学生还可按照个体对于英语新知识内容的理解概况决定是否进行视频暂停、回放与重播等,这不但克服了以往课堂教学知识传授的单向性,而且还可以节约知识传授时间。诚然,翻转课堂在成功翻转后,如果想保障课堂教育活动质量,需要将学生自学作为前提条件。唯有学生通过自学完成英语知识理解和吸收之后,才能在日后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流中实现高质量的知识内化,切实把知识内化成实践能力,实现学以致用,渐渐摆脱过度依赖教师讲授的心理,独立探究英语新知识,真正转变以往哑巴英语问题。所以,翻转课堂所具备的内在倒逼机制可推动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
(二)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分配
现阶段,全球任何国家与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分配失衡问题,以及区域之间教育差异性的情况。而翻转课堂作为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真正跨越了国界,映射了当下社会对知识和公平竞争的现实需要,在教育领域引发强烈且广泛的共鸣。大学英语教师借助微视频创建,可利用网络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英语优质教学资源,并将其引进微视频当中,供大学生进行课前与课下自学,有效弥补区域教学差异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均可享受名校优质教学资源,落实知识传播的无差异化,切实解决因教师教育水平、教学模式及知识储备差异而造成的大学英语教育成效不佳、知识传播受限等问题,可在一定限度上解决优质教学资源垄断问题,使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均有机会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翻转课堂教学对资源的优化分配与重组,是以往教育模式难以比拟的,在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及优化分配过程当中,翻转课堂模式可切实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2]。
(三)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在以往课堂教育模式下,英语教师身为知识内容传授的主导者,一直在课堂中掌握绝对话语权,且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育环境使教师在师生的平等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在从属地位,此种师生关系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质疑、创新及争论的思维方式与意识形态发展。相较而言,翻转课堂模式由英语教师传统单向化讲授转变成师生双向交互,构建了多元化的师生和生生交互机制,丰富了师生情感沟通与交流互动,有利于英语教师培养学生知识内化能力,切实培育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以及交流、探究、辩论、自学、团结合作与问题解决等能力,优化学生学习成效[3]。另外,翻转课堂模式切实消解了师生之间存在的等级观念,推动师生地位实现平等发展,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在师生交互过程当中,学生们可获得积极情感体验,而教师在学生内心深处也不再是绝对的权威者,而是自身学习、生活的导师和朋友。此种逐渐深厚的师生感情能够成为学生日后学习与生活中战胜困难的精神驱动力,弱化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的恐惧心理及畏难情绪,在面对迷茫和困惑时获得精神、心理层面的双重鼓励和支撑,这有利于培育学生探究精神与抗压能力,实现教学相长的最佳教育状态。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困境
(一)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能力受到挑战
一般来说,翻转课堂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改革,其要求学生在课前阶段通过视频观看的形式进行新知识学习。尽管互联网平台中囊括诸多视频与影像资源,但是若想确保学生系统化地学习和接受知识,需要英语教师自主制作、剪辑视频,而这对于多数教师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亦是其教育工作开展的较大挑战。对大学英语教师来说,其所面临的更大挑战便是自身教育理念的转变。多数教师在传统英语课堂当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并生成了固定的教育习惯与教育范式,其在内心深处较为抗拒尝试新理念和新方法。即便教师愿意将翻转课堂模式引进英语教学中,其必须考虑如何规划并有效应用课堂教学时间,设计趣味性与多样性课堂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引导以推动其知识内化与吸收,这些问题均是英语教师应学习的。另外,因为学生在课前已经预习了英语课程知识,求知欲较强的学生亦会借助搜索引擎检索相关知识。所以,大学生会在英语课堂中提出诸多假设与问题,这对英语教师教育能力而言也是较大挑战。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与思维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应对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所提出的挑战[4]。
(二)学生学习方式与自学能力受到挑战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理念在师生心中都根深蒂固地存在,虽然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为有效提高升学率,部分教师和学生依旧将考试视作教育和学习的指挥棒,并未完全摒弃以往应试教育理念。在此种学习氛围中,学生被动化学习习惯逐渐养成,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不强。即便学生迈进大学校园后,其仍然保持着被动学习习惯。而在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中,不但英语教师需要考虑如何保证学生在课前观看相关资料信息,如何全方位跟踪学生课程学习进度,而且学生亦要转变以往学习方式,增强自身自学意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大学生惯于填鸭式教学模式,如果在课堂中英语教师不投入大量时间进行新知识讲授,自学意识薄弱的学生便会在课堂中出现无所适从与逐渐迷失的问题,甚至在课堂学习中一无所获。所以,翻转课堂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自学能力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三)学校教学硬件设施设备建设不到位
对于硬件设施,英语教师普遍会想到计算机、移动终端、教学设施、手机、教学辅助工具、教学视频录制相关设备等,大学英语教学应用翻转课堂模式需要覆盖面较大的网络,如校园网。唯有校园内部网络分布状况良好,且覆盖范畴达到大学生群体触手可及之处,学生才可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进行英语知识学习,并与教师和同学展开交流互动,同时还可检索优质网络资源学习英语知识,从而及时内化课堂所学,实现对英语知识和技能的融会贯通。所以,校园网的分布和覆盖是学校教学硬件设施设备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元素,这便要求学校加大投资力度,支撑校园网扩大分布和覆盖范围。另外,学生可用U盘拷贝教师制作的英语教学视频用于课下学习,所以U盘亦是学生展开高效学习的硬件辅助设备。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学视频传播犹如生物链,教师制作教学视频,借助网络或U盘拷贝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则是接收信息资源的生物链一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为学生配备U盘,辅助学生学习。针对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而言,学校可为其提供教学辅助工具,学生借助教学辅助工具进行英语学习,进而取得较佳的学习成效。所以,多数英语教师认为学校教学硬件设施设备建设,是影响英语翻转课堂教学实施的主要因素,而硬件设施建设不足则是现阶段大学英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所面临的一大困境。
四、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策略
(一)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阶段隶属学习过程中的准备时期,教师应首先明确教育任务目标,综合分析现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实况,而后针对学生英语学习诉求选择教育内容,收集教育资源,并制作相应教育素材,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通过对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分析,可明确学生对之前所学知识内容的掌握状况,同时还可掌握学生上一阶段知识的学习状况。并且,此种教学设计计划可以明确学生的兴趣点,了解学生当下学习自主性与学习态度,及时了解其新阶段知识的学习状态与变化,从而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英语教师以教育内容为基准展开教学设计工作,要为学生下发一定的课前学习任务,合理分解课堂所学的英语知识点,全面梳理难度较高的问题,及时总结与分析教育成效,而后设计完备的教育方案。将学生分组后,英语教师应针对各个小组展开指导,促进组内成员和不同小组在课前自学过程中团结合作,从而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而小组探讨的自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进行英语知识互补,取长补短。小组探讨式自学可促使学生针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度较高的问题展开探究,借助不同方式寻找并探讨解决方案,在此过程当中,各组成员不但可以实现对各类问题理解与答案分析的综合学习,而且在解决方案探索过程中了解有关信息,从而提高自身学习与知识水平。另外,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课前自学可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完成,而英语教师要针对陷入学习困境的小组加以引导,为其指明学习与问题解决的方向,保证学生在答案寻找过程中获益。
(二)课堂教学交流
学生在课前完成自学后,势必会存在诸多无法理解的知识与疑问。此时,英语教师应及时追踪班级学生课前自学反馈状况,掌握学生现存的疑惑,从而在课堂中讲析学生存在的难点疑惑。现阶段,有关翻转课堂教育结构尚未形成统一化指标。西方国家在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应用中,普遍采取学生发言、教师评价与总结的结构。但是,这一结构并不完全适用于国内大学生学习。传统教育模式下,英语教师普遍应用“填鸭式”教育法,大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对于教师知识讲解依赖性较大。所以,教师在以翻转课堂为核心的英语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原有的知识讲解环节。所以,翻转课堂教育流程包括学生发言与展示、教师知识讲解与点评总结。首先,学生发言与展示环节。在此过程中,由学生个体或者小组代表针对课前自学状况加以展示和总结。而总结倾向于容易混淆与难以理解的英语知识内容,并罗列对应的知识清单,同时教师要组织各学习小组展开互相评价。学生小组互评主要倾向于优点和不足,在互评过程中双方必须言之有物,切忌泛泛而谈。另外,基于课前自学任务及成果的基本特征,由学习小组民主遴选此次课前预习成果奖项,包括优秀奖、创意奖与进步奖。其次,在学生完成发言与成果展示之后,教师应展开知识讲解。此时,教师要以学生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差异为着眼点,尽量确保教育活动覆盖所有学生,该环节和传统课堂知识讲解流程存在相似性。但通过课堂知识学习,大学生普遍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英语知识基础,且课堂教学中已经完成了一定的成果展示,所以教师应基于学生课前自学环节与成果展示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及理论讲析,使知识讲解更具针对性。而针对学生已经理解的英语知识,教师则可不进行深度讲析。在知识讲解环节完成之后,教师应进行5—10分钟的随堂测试。随堂测试方法涵盖师生问答、随堂测试等形式,亦包括新型互动学习形式,如知识小竞赛与你问我答等。最后,英语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并为学生设置课后复习与巩固任务。
(三)课后复习巩固
在翻转课堂英语教育中,针对课后复习巩固阶段来说,其有助于学生巩固英语知识。在英语教育实践当中,教师应将课后复习巩固划分成两个环节,即学生学习与教师反思。若已经完成既定计划的教育任务,教师则需准备下阶段英语翻转课堂教育有关素材。课后复习巩固的根本目的,在于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以往所学旧知识为基础,导入新知,从而进行有现实意义的知识建构。课后复习巩固的学习形式涵盖:有效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进行自我练习,以及参与英语社团或英语角等实践活动等。而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与进行自我练习是课后复习巩固的主要形式。其中,课后作业普遍是教师布置,而自我练习则是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因为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对学生而言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其自我练习普遍是以四六级为基准进行。另外,对于未来职业发展进行了明确规划的大学生,亦会积极参与学校英语社团和英语角等实践活动,希望以此来有效提升自身能力。课后反思阶段是指英语教师针对翻转课堂整个实践流程展开分析和总结。教学作为师生交互的实践过程,借助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及时明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从而提高课堂教育能力和水平。一般来说,反思包含本阶段教育工作所获得的成绩、具体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教学创新和优化建议以及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评价。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还应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以此增强自身业务能力。在教学反思完成后,教师应着手准备下阶段教育方案和计划。若已经完成既定教育任务,教师则要实施下阶段英语翻转课堂教育。
五、结束语
6.课堂改革实践 篇六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课应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数学知识,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运用现代化数学的教学方法,探索出更优化的《数学》课的新教学模式。
一、《数学》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及其存在原因
由于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出现了课程教育与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勿庸置疑,这些现象与我们的教学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每一名教师对《数学》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有一个正解、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一)《数学》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弊端越来越凸显出来,它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主角”角色无人可以撼动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根本没有主动的权力可言。比如: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提出一个创新思维的问题,教师不耐烦地告诉学生:书上就是这么说的。学生不敢再问。因为课本、教师就是真理的代言人。
2.过分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
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和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教学任务完成好坏的定性指标,分数优则优,而忽略了《数学》课的知识学习、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3.过于简单的教学条件
教师的教学只是课本内容的简单复制,“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课本”就成了教学条件的全部,教学不考虑课本以外的各类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样肯定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课学习的兴奋点,学生厌学心理的生成是必然的结果。
(二)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原因
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严重地影响了新课程改革。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等古训,这样教师成了人们心目中推崇的对象,教师是真理的化身,神圣不可改变。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和主宰,学生是被动接受的机器,已成为顺理成章之事。
2.物质条件的限制
目前,由于有些学校的学具、教具、音频、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设备提供不足,师资力量的配备也极不合理,导致教学时想启用新教学模式,但心有余而教学条件不足,因此使新教学模式代替传统教育模式的进程被大大延缓了。
3.片面的评价机制
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的数学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知识传授作为单一的教学目标,应试教育中分数高低就是教学质量优劣的唯一评价标准,这就为传统教学模式备足了长期生存的空间,“高分低能”的学生往往就是最优秀的教师教出的最优秀的学生。
二、《数学》课新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优越性
(一)《数学》课新教学模式的特点 1.全新的教学目标
新的教学模式继承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对知识目标的要求,但知识目标并非唯一的教学目标,新教学模式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的和谐统一。
2.全新的教学条件
现在,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可,教学投入在不断增加,教学辅助设备日趋完善,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已经步入课堂,增强了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爱好,参与意识增强,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实践证明:教学条件的改善,为《数学》课增添了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3.全新的评价体系
小学《数学》课在全新的教育模式下分数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已成为过去。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学习过程和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全方位的参评指标更具数学性,评价的方法更趋多元化,对教学效果进行更合理、更客观的评价。
(二)《数学》课新教学模式出现的原因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新教学模式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数学》课新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
新课程改革势必会淘汰那些陈旧、阻碍素质教育进程的东西。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已经与新教育形式不相适应,这样《数学》课新教学模式应孕而生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2.新教学模式的出现是教育改革大环境影响的结果
虽然素质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它必然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应试教育依然存在,而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废除,而新的教学模式更具生命力,它将以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更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而且是大势所趋。
3.《数学》课新教学模式是应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建立的
计算机的普及使现代信息技术走进了家庭、学校、课堂,这样为传统教学模式中《数学》课这门枯燥乏味的课堂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力,广大教师大胆改革,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已有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老师讲、学生听”的呆板课堂成了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探讨的平台,这样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三)《数学》课新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数学》课新教学模式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它之所以倍受关注,因为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更有其自身的优越性。
1.新教学模式有利于和谐课堂的生成
《数学》课新教学模式突出强调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教学理念。课堂不再是教师“独舞”的平台,老师给学生产生质疑、生成问题、展现个性的空间,老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课堂上的设计师、合作者。新教学模式中的课堂上师生之间是一种其乐融融的伙伴关系,学生把《数学》课的学习当作一件趣事。
2.新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与交流,实现“动口、动手、动脑、动心、动眼”相结合,激发学生激情,张显学生个性,挖掘学生闪光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新教学模式的情境下有机地达成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3.多媒体的运用为新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数学》课新教学模式一个最大的优势就表现在多媒体的运用上。多媒体教学优势表现在:首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最大的特点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丰富,每节课的“凤头”——导入新课都会播放一段精心设计的视频课件,把学生的积极性全面地调动起来,而且使学生饱满的精神状态持续一节课。其次,多媒体教学增强了《数学》课教学的实践性。这门课程中空洞乏味的知识点令学生感到枯燥,会给乏味的观点、知识点进行有力的阐释与佐证,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课新教学模式的优化
(一)新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观念更优化 1.师生观的优化
新教学模式中课堂不再是教师独霸的舞台,学生也不再是等待灌注知识的回收站。在师生关系方面,构建双主教学模式,老师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课堂的设计师,营造出课堂民主的气氛,在和谐的师生关系环境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2.教学观的优化
《数学》课的新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仅仅向学生传授课本中的固有知识,而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在有效利用课本资源的同时,积极开发课本以外的各类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眼界,促进小学生们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同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也更优化。
(二)新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目标更优化
新的教学模式中特别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知识上注重学生学会、乐学、会学,变教师的“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同时注重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完成学习任务。
(三)新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条件更优化
教学条件的优化包括诸多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是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手段的优化。
1.教学方法的优化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洪流面前已经显得苍白无力。对于一些知识的讲授,教师应结合小学中高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和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例如:我在讲解《数学》课中《地球绕着太阳转》一课时,我提前布置安排学生课下搜集相关资料,课上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组内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教师适时点拨,最后组际之间进行总结汇报。通过模拟实验通过亲身探索了解了四季形成的根本原因,学生合作探究意识进一步增强。
2.教学手段的优化
黑板加粉笔虽然能够帮助我们完成《数学》知识目标的达成,但它已经与现代化的信息时代不合节拍了。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式,课堂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
7.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篇七
(一)只要重视能力,就是素质教育。
一部分人认为,应试教育考知识,素质教育考能力,所以只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就是素质教育。其实知识与能力是三维目标中的低级目标之一,只有在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才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只要使用多媒体,就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创新教育手段,大量使用网络、多媒体、课件,但并不等于说只要使用网络、多媒体,就是启发式,就是素质教育。
(三)只要课堂热闹,就是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教学就是要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而课堂表面的热闹和热烈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学生不做深入的思考,随心所欲,胡猜乱想,甚至固执己见,失之偏颇,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而要解决课堂有效性的问题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课堂,必然热闹。但热闹的课堂,未必就是素质教育的课堂。如果是没有思维参与,问题浅层次的有问有答,师生互动的表面热烈,那是课堂造假。只有学生思维深度参与,既使没有表面的问问答答,只要启发了学生思维,推动了思维发展,同样是素质教育。
二、普通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颠倒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一方面,把主导当主体,把“学堂”当成“教堂”。讲多练少,以讲代练,把课堂作为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这种以讲代练以教代学的方法,颠倒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不会自主学习。一旦离开教师的引导,学生就一脸茫然,不知所措。高分低能的人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另一方面,变自主为自流,课堂失控,迷失主导。以练代讲,题海战术,把课堂拱手让给学生,失去了实施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讲题,学生划书、背书、答题、读题、练习。课上有做不完的题,课下有演不完的题。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扼杀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厌学,遏制了学生的发展。
(二)扭曲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误解理论与实际联系的原则,局限于理论对实际的联系,不注意理论的生成过程。仅做到用理论的东西去阐释世界。很少从生活世界、现实世界中启发讨论、归纳总结、形成理论。用理论来阐释世界、阐释生活,用实际来印证理论,都反映了教学中的理论本位思想,反映了理性主义在教学中的主导态势。有部分教师认为:理论与实际联系的原则就是理论在先,理论是本位的,实际是可有可无的;理论成果是重点,理论生成过程是可有可无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认识,轻体验就成为必然。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教理论,学生学理论,考试考理论。理论成为缺少学生感情体验的身外之物。造成学生说一套,做一套,形成双重人格,口是心非。
(三)因材施教原则,课堂没能有效贯彻。
班级授课制,强调了统一性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又是个体的内化迁移感悟过程,他要求必须从学生的个性出发,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落实素质教育。但是班级授课制与因材施教原则的尖锐对立,又使因材施教原则形同虚设,难以落实。
(四)情感沟通机械化、简单化、单向化。
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然而,一些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些困惑。首先,出现了在一些课堂上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景,孤立地、机械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际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直接或独立教授的,而只有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其次是鼓励与夸奖的滥用。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在一些课堂上,经常有一些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随意性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不可取一样,一味表扬也是不可取的。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同时,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也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第三,单向化就是情感沟通时缺乏互动,不是进行感情的建构,而是进行感情的游戏、感情的表演。
(五)课堂资源闲置,没有得到优化合理配置。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矛盾统一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合作过程,是主导与主体的互动过程。课堂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使主导成为主演,效率低下,主体缺位,课堂沉闷,丧失活力。如果没有学生的激情参与,心灵互动,没有引起裂变反应,就达不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
三、政治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构想
(一)总体思路。
在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以自主、讨论、探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交)、精讲点拨、反馈深化为主要课堂形式,以思维的参与程度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核心标准,以知识的整合为着力点,以优化课堂资源为增强课堂活力的发动机,以培养健全发展的人为目的,完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具体设想。
1.承认差异、尊重个性。
把培养自主意识作为政治课教育的首要目标,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尊重学生个性,承认个体差异,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水岭。应试教育中一切摧残学生主体的思想、原则、方法、方式、措施,无不是建立在对学生个性藐视的基础上。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新课改,就要切实尊重学生个性,承认个体差异,把因材施教原则贯彻到底,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千方百计地贯彻这一原则。
2.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交),精讲点拨,反馈深化。
从整体上说,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性学习,而不是发现性学习。但是,这仅仅是主要而不是唯一。特别是高中阶段,是从接受性学习为主向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发现性学习为主转变的阶段。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成为高中政治课堂急需解决的主要矛盾。 作为政治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的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交),精讲点拨,反馈深化,能够实现主体回归、激情参与、心灵互动,达到最佳双赢。这是贯彻学生主体、以学为主、因材施教原则的核心和关键;是素质教育的最高本质;是解决高中政治课堂主要矛盾的需要。所谓以学定教,就是在课堂上,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以学生学习过程中疑难问题为载体,确定教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方法。所谓先学后教(交),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先自学,在掌握主干的、核心的知识前提下,在教师的组织下交流心得,质疑解难,合作帮助;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精心设计,精辟点拨,启迪思维。所谓精讲点拨,就是言简意赅,讲在点子上,讲在该讲处。点在兴趣点,点在疑难点。所谓反馈深化,就是当堂练习,及时反馈,加深理解,深化知识,促使迁移,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三)理论阐释建立在理论生成的基础上,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人把理论的学习,异化为唯一目的。联系实际仅仅是为了理解知识、印正观点,这样就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把理论的阐释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中之重,导致了教学重心的偏移,造成了教学目标的残缺。 课堂教学的认知目标是有层次的,最低目标是理解掌握知识的内在含义。最高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些知识是怎样来的,是怎样生成的;另一方面,这些知识有什么用,怎样用,即学以致用。体验理论的生成过程,是培养创新精神、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破除研究的神秘感的必然,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激发学生兴趣、感悟内化升华知识的必经阶段。从生活中总结概括理论,体现了理论源于实践,遵循了认识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知识生成的体验,享受了发现的乐趣,品味了成功的喜悦。
(四)把学科知识的整合,作为理论阐释的着力点。
过去在知识的处理上,教师讲条条,学生记条条,把知识割裂的支离破碎,就是因为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形不成知识网络,不注意知识的关联。一般来说,作为整块知识(核心的主干的知识)学生基本上都会。考试时不会的、顶不真的大多是知识的关联点。所以,在知识的处理上,应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的链接上、知识的逻辑联系上、知识交叉点上、知识的生成点上;应把注意力放在同类知识的不同点上、不同知识的相同点上、易混易错知识的澄清上。这样就逼近思维最近发展区的前沿据点,在这些地方着力,就点击了学生的困惑,点燃了智慧的火把。
(五)把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核心标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把启迪思维,逼近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养练学生思维习惯,优化学生思维品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坚决反对表面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缺乏思维参与的一问一答;坚决反对机械的重复、简单的知识训练;坚决反对矫糅造作、情感交流单向化、简单化;坚决反对过于频繁的造境与造势。
(六)把充分利用课堂资源作为课堂活力的发动机。
一堂符合教育规律的好课,一定是课堂效率比较高的课,教师的投入与产出的比率最高。课堂资源很多,有课本、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网络、教师、学生,可谓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若能把这些资源从整体着眼,优化目标寻求最大效益,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方式,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在课堂产生共振和共鸣。这样课堂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能充分参与,课堂就会达到主体回归、激情参与、心灵互动、最佳双赢的效果。一个好的教师,“四两拨千斤”,利用学生教学生,就发挥了最大的效能,就能给课堂注入活力,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理念上存在着只要重视能力,就是素质教育;只要使用多媒体,就是素质教育;只要课堂热闹,就是素质教育等三大误区;存在着颠倒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扭曲理论与实际的原则,课堂没能有效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情感沟通机械化、简单化、单向化,课堂资源没有得到优化合理配置等五大主要问题。针对以上的问题,在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要以自主、讨论、探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交)、精讲点拨、反馈深化为主要课堂形式,以思维的参与程度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核心标准,以知识的整合为着力点,以优化课堂资源为增强课堂活力的发动机,以培养健全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完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8.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之互动课堂 篇八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2.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电解质的含义、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
讲解、演示、讨论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的分析、归纳、推理,掌握电离反应及方程式的书写。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探究实验的功效,采用实验、观察、讨论、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本课时的内容。
教学媒体、用具:
1.多媒体课件、投影
2.实验用品:试管、胶头滴管、小烧杯、导电装置;盐酸、CH3COOH(aq)、NaOH(aq)、CuSO4(aq)、NaCl(aq)、AgNO3(aq)、蔗糖溶液、 浓度0.1 mol/L CuSO4溶液、NaCl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
教学过程:
(板书)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学生回答:酸、碱、盐导电的条件:水溶液或融熔状态
1.(板书)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投影练习: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____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
HCl、Ca(OH)2固体、KNO3固体、CO2、Cu、NH3、KOH溶液、石墨、
蔗糖、酒精
学生讨论、解答练习。
教师讲解:CO2、NH3与Hg都不是电解质,将CO2、NH3称为非电解质。
(板书)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学生思考:酸、碱、盐在水溶液中为何能发生电离?是否是由于水的原因?
投影动画:NaCl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和电离动画。
教师讲解:将NaCl放入水中,由于水分子作用减弱了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使NaCl发生电离并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与水合氯离子。
2.(板书)电离
(1)概念: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2)电离方程式:NaCl电离:NaCl=Na++Cl-。
教师讲解:钠离子与氯离子实际上为水合钠离子与水合氯离子。
学生阅读阅读小字部分关于H3O+的解释。
投影练习:写出HCl、KCl、Al2(SO4)3、BaCl2、NaHSO4、NaHCO3、
BaSO4、H2CO3、NaHSO4在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学生讨论:书写练习中的电离方程式。
教师讲解:注意:HCO3-、SO42-、OH-等原子团,不能拆开;
HCl电离也可写为:HCl+H2O=H3O++Cl-
思考:书写电离方程式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回答。
学生讲解:我们现在只要求写强酸、强碱及大多数盐的电离方程式。
教师提问: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由什么来决定?
思考讨论:
(1)当溶液体积、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2)决定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
(本例中SO42-的导电能力比Cl-的导电能力强)
思考交流:从电离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
3.(板书)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重要的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2.常见的电解质如我们学习的酸碱盐和水。
3.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4.导电能力的影响因素:略。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2.电离
(1)概念: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2)电离方程式:NaCl电离:NaCl=Na++Cl-。
3.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教学反思:
通过验证学生的猜想和生动直观的动画,为电离、电解质概念的形成提供感性认识并借助多媒体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使学生了解常见物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明白许多化学反应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参加反应的物质主要是酸、碱、盐,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酸、碱、盐在水溶液里的反应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
【课堂改革实践】推荐阅读:
高校课堂教学改革10-06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与高效课堂的思考06-29
高效课堂改革实施方案07-13
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07-14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措施07-18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计划08-11
课堂教学改革个人总结08-27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10-15
山西课堂教学模式改革11-03
高效课堂改革工作实施方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