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红军长征朗读(精选7篇)
1.纪念红军长征朗读 篇一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长征的年代,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时期,中国社会危机不断,同时面临国内危机和国外危机的双重压迫。国外危机:日寇野蛮侵略;国内危机: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大规模“围剿”。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历经800多昼夜、途径十四个省市,克服重重困难,于1935年10月抵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实现胜利会师。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杰出领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下,在全体红军指战员和红军的集体配合下,以非凡的智慧和所向披靡的英雄主义精神,历经600余次战役,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的伟大长征。
二、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
长征精神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它包括: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时代的产物,它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创新。新时期下,长征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它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当今中国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发愤图强、奋发有为,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深刻意义。作为青年一代的高校大学生,更应该学习贯彻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更好的走完“新的长征路”。
三、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1、实事求是,明确目标的踏实精神
学习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有助于帮助高校大学生建立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保证高校大学生正轨发展,避免偏轨教育。借鉴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培养高校大学生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可以通过以下三点。第一点,学习长征精神中的规划精神,按学期规划高校大学生每学期的学业任务,通过班级力量或者个人力量,践行自己的规划方案。第二点,学习长征精神中的踏实奋战,帮助大学生明确踏实勤奋是实现学生学业的重要途径。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明确踏实奋斗才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途径。第三点,通过高校论坛、高校主题讲座和高校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明确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纠正学生偏激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高校大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方法和意义,实现学生的学业理想。
2、推陈出新,格物鼎新的创新精神
长征精神中的创新精神运用到大学生的实践教育中具有深刻意义。长征过程中,破除旧的思想确立新的思想,破除旧的战略思维确立新的战略思路,对长征的胜利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高校大学生,要始终把创新放在重要的发展位置。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方面,学习并了解创新的相关政策,高校大学生应更加侧重创新知识的学习和了解。第二方面,积极参与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大赛,在比赛和实践中,锻炼创新发展的思维方式和应用技能,从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第三方面,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用新的思维冲击旧的思维,用新的观点冲破旧的观点,不要被思维束缚、不要被时局限制、不要受环境影响,锻炼自身果断、果决、干练、精准的思维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第四方面,高校要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学校加大力度培养创新型人才,营造校园“学创新、学创业、敢创新、敢创业”的校园环境,加强师生交流,院校交流,文化交流,通过校园环境和周学习氛围,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的发展思维。
3、善于团结,协同互助的服务精神
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四点把握协同互助、团结奉献的集体精神和服务精神。第一,明确个人理想,明确个人目标和人生理想,通过个人理想帮助高校大学生了解集体协作的重要性。第二,换位思考、推己及人,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考虑他人的看法,帮助同学更快的熟悉环境,适应环境。第三,高校通过组织集体活动、户外竞赛、素质拓展帮助高校大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集体精神的重要性。第四点,高校通过组织“团结协作,热爱集体”的演讲比赛、摄影比赛、微电影大赛,通过对中华民族美德的传承,通过高校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影响高校大学生主动学习“团结合作,协同互助”的集体精神。集体精神的养成,对于高校大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际价值。
长征过程中所形成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长征精神拥有永续的生命力,是我们一直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向,也是我们高校大学生学习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中国网.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举行习近平发表讲话[J].今传媒,2016(10):170-171.
[2]张勇.论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J].世纪桥,2015(3):4-5.
[3]佚名.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J].精神文明导刊,2011(7):16-16.
2.纪念红军长征朗读 篇二
纪念红军长征七十周年
○彭文扬
红军不怕远征难。众心坚,扫敌顽。万苦千辛,血战到延安。壮士人人钢铁汉,辉日月,好儿男。
山山水水展新颜。喜腾欢,换新天。星火燎原,跃马永向前。革命征途莫止步,齐奋追,永登攀。
一剪梅·郑培民赞
优秀公仆郑培民。正气一身,两袖风清。革命建设带头人,克己奉公,执政为民。
党性坚强主义真。服务求实,工作求新。鞠躬尽瘁亮高风,垂范神州,永在人心。
三学郑培民
○傅正生
一学郑培民,赤诚公仆心。
权为民所用,“做官先做人”。
万家忧乐记心头,与时俱进勇创新。
二学郑培民,勤政又廉政。
情为民所系,警钟须长鸣。
“灯红酒绿不迷眼”,不义之财手不伸。
三学郑培民,前进永不停。
利为民所谋,造福老百姓。
“两个务必”常牢记,“三个代表”长践行。
打开雷锋的日记
○肖诗梁
打开雷锋的日记,
仰视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
沐浴着春风春雨的温暖,
品味一位伟大战士的无私奉献历程。
打开雷锋的日记,
读懂人生的价值: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
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重温雷锋喜欢唱的歌:
“《唱支山歌给党听》”;
实践一位伟人的叮咛:
“《向雷锋同志学习》”。
吟唱一首曾经唱响
那个时代的歌:
“《学习雷锋好榜样》”,
踏着生命的节奏
向光辉的理想前进!
美丽
○萧然
谁都爱美丽
未必谁都能美丽
时髦的修饰
不过是一层漂亮的油漆
能经几番风雨
虚伪的言行
不过是丑恶灵魂的画皮
能经几番磨砺
比黄金贵重的美丽
是高尚的灵魂
——善良纯洁心地
雷锋美丽
在于忘我服务人民
张海迪美丽
在于有顽强不屈的精神
焦裕禄美丽
在于甘做人民群众的老黄牛
陈景润美丽
在于在科学道路上不断前进
美丽不是华丽的时装
美丽是检验人生价值的试金石
一切恶行与美丽无关
一切邪念与美丽无缘
谁要想美丽
谁就得洗净灵魂
谁要获得美丽的青睐
就必须将自己奉献给人民
鱼尾纹
○陈太顺
眼角,长了一条鱼尾纹
像晴朗的天空挂了一丝云
眼角,多了一条鱼尾纹
像生命之树添了一道年轮
我要将它耕耘成一垅沃土
让人生的青竹茂密如林
我要将它培植成一枚硕果
去告慰公正的时间老人
人生冲刺的起跑线,跃过去
便是岁月草地碧绿的春
沁园春·庐陵放歌
○文胤
千古庐陵,道德文章,历代敬崇。看青纱绿色,染彻碧水,赣江帆影,激浪前冲。永叔华章,天祥正气,万里田园谈笑中。周必大,永和书刻早,术有专攻。
罗霄挺立青松。看虎跃龙腾气势雄。喜改革开放,迎来远客;投资置业,事事成功。四面珠联,八方星聚,商贾如云百业隆。旌旗动,引人文科技,长驾东风。
新村
○沈骥
老家地处滨水小村,常遭水灾,党和政府拨款,为农民在高处建新村。前年返乡,如同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一
两载未回不识津,重归旧貌焕然新。
土房垣断乱山错,新宇台平整市陈。
岂有天神施法术,应是舵手布阳春。
龙王瞠目向隅泣,舜日尧天谁比伦?!
二
征敛赋徭建囿林,朱门酒臭古常寻。
哪朝心痛民房毁,何代体怜饿殍沉?
今代领袖出群伦,眼前欣然见圣明。
情为民系为民用,广厦万间暖人心。
追梦(快板书)
○杜学东
满山枫叶满山红
到点退休回家中
多有闲暇为我用
老头老太去追梦
老头牵着老太的手
直朝老年大学走
咱同车间同班组
就是没有同学把书读
牵着手不放松
金秋时节去追梦
先追一个“同桌的你”
共圆咱们的大学梦
大学梦梦成真
一梦一梦追得紧
老友纷纷进校门
迈向人生第二春
老年大学千般好
烦恼忧愁抛九霄
与时俱进不歇脚
多年的美梦圆今朝
你追梦我追梦
多彩人生多彩的梦
你追梦我追梦
好梦尽在岁月中
大器晚成不是梦
人生百年不是梦
老年朋友齐追梦
纵情放歌夕阳红
纪念“九一八”歌词
○高向阳马志鹏(银川)
一
纪念“九一八”呀,关外真可怜。人过六十都吃糠呀,我的同胞们,快快起来,紧握枪杆打日本呀,把他打回老家去,人民才能得安宁呀,得安宁。
二
纪念“九一八”呀,国耻不能忘,内忧外患要记住呀,我的同胞们,冲锋陷阵、保家卫国把家还呀,还来和平好年华,全靠党的好领导呀,好领导。
歌词产生1930年秋
偶遇金庸感怀
○李同果
去年初秋时节,我因公务在西安幸遇金庸老先生。先生学识渊博、风度儒雅令人钦敬。
满目繁华古都城,幸遇金老喜空前。
秦俑唐风存古韵,侠侣七剑下天山。
十四鸿篇著豪侠,铁骨柔情唱人间。
3.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论文 篇三
作者:汪强 性别: 男
工作单位:大柴旦行委中心学校
职务(职称):初级教师
通讯地址: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行委中心学校
邮编:816299 电话:*** 电子邮箱:1002507761@qq.com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信念共筹中国梦
作者:汪强
(大柴旦行委中心学校 816299)
摘要: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长征是人类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也是一次伟大奇迹。它所铸造的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是我们党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梦的复兴。关键字:长征;长征精神;信念筑梦;中国梦
(一)长征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主席的重要
[1]讲话,阐明了怀抱强国梦想与焕发前进力量之间深刻联系,更揭示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今天,全国人民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凝聚中国力量,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先后进行长征。在长征路上,[2]英雄的红军在毛泽东等同志的领导和指挥下,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激战嘉陵江,在川黔滇鄂豫陕广大地区调动敌人,击退了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了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了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取得了长征的胜利。红军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弘扬伟大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对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伟大中国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弘扬长征精神,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使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中国共产党人无论在发展顺利之时,还是身处逆境之时,始终秉持理想信念的力量,秉持崇高精神的力量,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梦强大的精神支柱。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始终鼓舞着广大红军将士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在缺衣少食,弹药匮乏,吃草根,咽树皮,头上敌机轰炸,四周敌军围追堵截等艰苦的条件下,走出了雪山草地,翻越了高山峻岭,实现了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走上了抗日救国前线。前进的道路被敌人封锁了,就在崇山峻岭或深山峡谷中辟路前进;部队被敌人截断了,就以钢铁般的意志实行突围;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抛石块,血战到底,广大红军将士正是靠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的支撑,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一位红军老战士在回答“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你们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也不倒下?”的提问时,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理想!革命理想大于天”。[3]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证明:坚定的理想必定产生伟大的动力,坚定的信念必然激发不懈的追求和坚强的努力,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就有了坚定的奋斗目标,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用之不竭力量源泉。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然之路,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正确道路,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伟大而艰巨的长征。进行新的长征,同样需要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及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信心。用长征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比较有效的一种途径。在新形势下弘扬长征精神,要不断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理想信念,经受考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二、弘扬长征精神,发扬顾全大局、紧密团结、凝聚合力的精神,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是取得长征胜利的首要条件,是长征精神的核心内容。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共同为梦想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会无比强大。要实现全国13亿人的中国梦,我们每一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个人就必须要有大局意识,凝聚一切正能量。大局意识,就是要看的长远,不计眼前得失,从而得到最长远,最广最多的利益。长征中,尽管各路红军出发的时间、地点、路线不同,但都能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自觉服从大局,勇于牺牲奉献,互相配合支持,使长征形成了一个形散而神不散的整体。长征的胜利是党和人民军队铁的纪律的胜利。长征途中,广大红军指战员从革命利益出发,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严守纪律,只要上级一声令下,坚决完成战斗任务,可谓“军令如山重,纪律似铁坚”,真正做到了个人服从组织,[4]局部服从全局。
大局意识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做好各项工作,尤其是领导工作的重要前提。大局意识首先反映的是政治立场,就是高度自觉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从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高度来思考处理问题,贯彻落实上级决策指示,做到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使每一个党员干部都树立大局意识,提高关注大局、理解大局、维护大局的能力。自觉地站在党的事业高度上,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自觉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要识大体、顾大局,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三、弘扬长征精神,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传家之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红军长征史,就是人民军队的艰苦奋斗史。万里长征中,红军将士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斩关夺隘,抢险飞渡,具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为艰苦的历程,千里沼泽吞噬了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肖华上将后来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正是当年的真实写照。红军战士在“爬过雪山就是胜利”、“走出草地就有希望”口号的鼓舞下,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雪山死神和草地恶魔,表现出了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胜利的历史表明,艰苦奋斗的作风是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长征胜利的宝贵历史经验启示我们,艰苦奋斗的作风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
党员干部的作风体现党的形象,关乎党的生命。我们今天的富裕,离不开昨天的艰苦奋斗,我们明天的更加富裕,需要今天的艰苦奋斗。因此,发扬红军长征胜利的法宝——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实现中国梦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方针。在大步走向富裕的时候,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我们不但不能丢,还应该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使之成为自觉。党员干部有了艰苦奋斗这个“本”,有了这个基本政治素质,就会有进取之气,在思想上、感情上热爱人民,关心群众;在工作上努力拼搏,为民谋利;在作风上,虚心倾听百姓意见,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在生活上,力戒奢惰,克服享乐主义和娇奢之气。
[5]
四、弘扬长征精神,发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精神,使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来的力量。要实现伟大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良好的党群关系就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根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长征时期,党始终坚持这一宗旨,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为取得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长征途中,在物质极其匮乏,甚至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红军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实现了战略目标的转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忠实践行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长征之路,红军所经之地绝大多数是偏辟的山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作战环境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红军纪律极为严明,不侵占民宅、不违犯禁令,公平买卖、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救死扶伤。并且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赢得了劳苦大众的爱戴。由于红军所到之处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好事,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苦人翻身解放,因而广大群众把红军视为自己的子弟兵,为红军长征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沿途各族群众帮助红军筹款筹粮、烧水送饭、传递消息、掩护伤员,以各种方式支援红军作战,这一切都有力地支援了长征。
[6]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举世无双的壮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强无畏的历史丰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史诗。只有理解长征,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是全国人民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只有理解长征精神,才能理解我党由弱胜强,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回顾长征,缅怀先烈,就是要继承红军的光荣传统,弘扬长征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新的长征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新的辉煌。
(二)信念筑梦
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它所铸造的长征精神具有亘古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辉煌色彩,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丰碑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
八十年过去了,或许在80、90后的年青人心中,长征只是一个概念,只是一部电影,只是一段经历……然而他们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不曾想象,长征亲历者正带着他们刻骨铭心的红色记忆一个个离去,但他们所创造的伟大精神,早已融进中华民族的血液,震惊世界。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从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到三[7]峡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翻看中国精神的动人篇章不难发现,它们的源头,无不来自长征精神。
目前,纪念长征八十周年,学习长征精神的活动正在中国大地如火如荼进行着。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八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丈量的不仅是两万五千里的距离,更是一种精神,这就是民族精神和信念。它是我们重新扬起思想的风帆,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
一、强化理想信念的导向作用,激励卫生青年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长征中,面对国民党优势兵力的围追堵截以及自然条件的极限性挑战,红军将士最终战胜艰难险阻,创造了人间奇迹,其原因就在于拥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理想和信念的力量把这支衣衫褴褛的队伍凝聚成了无坚不摧的钢铁洪流。今天,固然没有雪山草地、战火硝烟,但这并不意味着前进航程的风平浪静。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范围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带来了人们价值需求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这一方面扩展了人们自由选择的空间,体现为历史的进步。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维度上的扑朔迷离,甚至于原本清晰的思想观念、道德立场和价值判断也变得模糊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青年教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梦相结合,把促进学校蓬勃发展的满腔热情与个人成长成才的理想抱负有机融为一体,努力实现属于时代、属于青春的光荣与梦想。
二、大力倡导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在挫折与磨难面前永不言败。
《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的作者索尔兹伯里曾经感慨:“人类有四大史诗,以色列人从埃及出走、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拓荒西部,但是他们与长征相比都黯然失色。”长征途中,红军历尽磨难,许
[8]多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然而,正是凭着这种艰苦奋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红军赢得了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长征昭示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目前,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迎难而上,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在教育的道路上奋发前行。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制约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矛盾还很突出。比如在学生中还存在贪图安逸的思想,不同程度存在的不愿吃苦、不敢吃苦和拼搏意识不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强的现实,作为学校青年一代,我们应该在教育的发展征程上,大力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像当年红军那样,勇于正视困难、迎接挑战,以激情、理性和智慧诠释新时代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过硬的本领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和青春誓言来践行学校的发展决策。
三、强化集体主义观念,帮助青年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团队意识。
长征中,红军将士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维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与分裂主义行为作针锋相对的斗争,维护了党的团结和中央的权威;各路红军互相配合,协同作战;行军途中,官兵同甘共苦、患难与共。不仅如此,红军时时处处关心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党和人民的团结,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毋庸讳言,青年队伍中还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和张扬个性、漠视团队力量和集体荣誉的现象,仍然有很多年轻人只看重自身利益,只纠结于付出后的回报,并不关注自己的付出是否能够带来相应的社会价值,能否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学校绩效改革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蛋糕效应”,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心存将蛋糕作大、将学校做强的集体主义观念,那我们学校的跨越发展将指日可待。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挖掘和利用长征素材中的育人资源,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用实实在在的事例撼动心灵。要让大家切实懂得,个性的表达必须以学会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为前提,个人的得失成败只有和集体的荣誉、人民的利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才真正有意义。
四、要勇于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培养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感悟出真谛。青年朋友们,我们应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应该用红军长征胜利的生动历史和英雄壮举来警醒和激励自己,把长征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品格和素质。当然在实践中不见得总是会一帆风顺,困难、挫折在所难免。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情绪来鼓舞自己的斗志,增强自己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红军将士当年“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靠着这种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缔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不朽神话。在教育改革日益发展的今天,师生关系的错综复杂,社会舆论的负面效应等不良现象,在给予学生机会与挑战的同时,也给予了他们失败与挫折。而青年人的情感丰富,情感发展变化迅速,经常会出现较大的情绪落差。但我们要坚信,只要我们尽心尽力,忠于职守、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总会有被认可、被尊重、被理解的那一天,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所经历的一切艰难困苦都将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要有积极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的乐观主义精神,努力摆脱迷茫和困惑,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以昂扬的斗志创造自己美丽的人生。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作为一段历史,长征已渐渐远去,但作为精神丰碑,长征精神将永远熠熠生辉,激励后人。当年的战火已经散去,新的长征依然山高水长。青年朋友们,面对严峻的困难、复杂的考验,让我们高擎起长征精神的火炬,凝聚起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心怀崇高的梦想,扬起青春的风帆,坚定无畏地勇敢前行!
(三)中国梦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七律·长征》时,我的眼前都会浮现出这样的一组场景:泸定桥边、大渡河畔珍藏了他们英勇无畏的身影;雪山草地、高山峻岭留下了他们坚毅执着的脚步;四出奇兵,赤水河记录着他们胜利后的笑容;三军会师,会宁载歌载舞恭贺他们创造人间神话。80年前,先辈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80年后,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又会做出怎样的回答呢? 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是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长征途中,先辈们脚下踏着华夏坚实的土地,手中高擎着民族振兴的大旗,心中升腾着祖国飞翔的梦想。正是这样的信念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筑成一道摧不垮、压不倒的钢铁长城。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艰难,走过凶险,走出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希望,走出了一片蓝天。今天,我们面前虽然没有了雪山和草地,但前进的道路依然漫长而曲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伟大而艰巨的长征。进行新的长征,我们同样需要有坚定信念,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长征途中,在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面前,红军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征服千难万险,战胜了强大敌人,取得了最终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闯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今天,步入新世纪的我们,是否还需要这种精神呢?轻歌曼舞的欢乐,鸟语花香的芳馨,相敬互爱的甜蜜,灯红酒绿的痴迷,艰苦的环境似乎已离我们悠然远去,然而,亲爱的朋友,你可曾想到,伴随着时光流逝的不仅仅是我们的青春,还有我们绚烂的向往和似锦的前程啊。我们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需要甘于奉献的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从容地藐视困难、顽强地面对困难、乐观地克服困难,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风貌,激发创新能力,燃烧创业的激情,焕发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样的精神是我们人生走向辉煌的基石,是我们共筹中国梦的原动力。
八十年前的长征,已经作为一个符号,走进了历史,铭刻在我们记忆的深处。而岁月积淀的长征精神,却像古酒一般在我们的心中酿出了感情,酿出了味道,成为我们多彩人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生的一道美味佳肴。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想那80年前,工农红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做出了重大的牺牲,翻过了一道道山,涉过了一道道水,行程两万余里,陆续抵达陕北,终于完成了一、二、四方面军的胜利大会师,为悲惨壮烈、史无前例的长征,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岁月悠悠,转瞬已经80年过去了。当年那支衣衫褴褛、疲惫不堪,依靠着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实现共产主义,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让全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坚定信念走出雪山草地的军队,已经成为了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国家武装力量,成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威武之师。抚今追昔,让我们深深的理解到,人是要有理想和信念的。“革命理想大于天”,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那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就是[9]最有力的证明。正因为有了理想和信念的支撑,我们的红军才走出了雪山草地,才完成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理想和信念,是革命胜利的可靠保证!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了理想和信念,或者说失去了理想和信念,那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现在,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祖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千变万变,人民群众的理想和信念没有变,对党和政府的期望和信任没有变。人民群众渴望革命老传统、老作风的回归,期盼着革命老前辈为之奋斗的目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标早日实现的愿望没有变。现在,我们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正在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为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让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进行着新的长征。而长征精神必将为激励和教育全党、全国人民“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在新的长征中实现我们的最终理想
[10]而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今天,我们重温悲惨壮烈、史无前例的长征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途,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面对屠刀与诱惑,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大无畏精神!去传承去发扬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的硬骨头精神,进而培育我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新时代长征精神。
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是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长征途中,先辈们脚下踏着华夏坚实的土地,手中高擎着民族振兴的大旗,心中升腾着祖国飞翔的梦想。正是这样的信念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筑成一道摧不垮、压不倒的钢铁长城。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艰难,走过凶险,走出希望,走出了一片蓝天。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长征途中,在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面前,红军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征服千难万险,战胜强大敌人,取得了最终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闯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作为有着鸿鹄之志的新少年,你可曾想过,在新的长征中,我们肩上负载着怎样全新的责任?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朋友们,为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的中国梦,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
4.游红军长征纪念馆有感 篇四
八年十班 李宇
说实话,就在去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时,我的心情很活动,也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快乐感。
离纪念馆还有十分钟路程左右的时候,车停下了,我们开始打着校旗徒步向纪念馆走去。朱红色的大门映入眼帘,紧接着富丽堂皇的建筑也随之入眼。纪念馆的最中心是表铜色的主题雕塑,这痤造型雄奇特的雕塑就是“中心基点,胜利指针”,它从我国古代的日晷作为主题雕塑造型的基本元素,日晷内圆面凸雕红军长征会师的欢乐场面,整个造型象一个充满张力的圆环,围合天地之气,凝聚长征精神。
主题雕塑,简单又寓义深远,雄伟又独具特点,构思巧妙,立意深刻,独具匠心,充分表现了红军那生生不息的长征精神和界石铺在长征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毛主席旧居内陈列的椅子、铜灯、电话机、坑桌等等,每一样都是因年代的久远而变得破旧,没有光泽,但是,即使是这样,有一点也永远改变不了,那就是这里的每一样东西都记录着毛主席日夜操劳,兢兢业业为革命奉献,为人民奉献的精神。
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军的浮雕象栩栩如生,从他们饱经困苦的脸上呈现出沉年岁月里的沧桑战争,他们每一位都是救世主,都是巾帼英雄,都是中华人民的代表,他们的爱国精神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像金子般耀眼,闪射着光芒。
参观完这些代表着中华人民荣誉的建筑后,我静静的坐在红色记忆长廊,沉默的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早已汹涌澎湃,脑海中浮现出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高举抗日救亡旗帜,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险阻的景象,心里下定决心:要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5.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作文 篇五
85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习近平主席指出:“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今天,党团结带领我们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从今日起,解放军报推出“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专栏,展现各部队以多种形式追寻红军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实践,激励广大官兵更加自觉地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迈向强军兴军新征程。
6.长征途中红军战略目标的调整述评 篇六
关键词:长征,战略目标,实事求是,民主集中制
1934年10月, 红军一方面军从中央苏区出发开始长征, 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随后, 红二、四方面军也先后开始长征, 寻求与红一方面军汇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陕北, 从而宣告长征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然而, 众所周知, 红一方面军长征最初的目的地并不是陕北。陕北这一正确战略目标的确定, 是排除了“左倾”路线干扰的中共中央和红军领袖, 屡次在生死攸关之际, 审时度势, 几次调整的结果。同时战略目标的调整也是长征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回顾长征途中战略目标调整的过程, 其中的成败得失至今依然引人深思。
一
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进军方向较大的调整有四次。
第一次, 由向湘西转移改为向贵州进军。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和中共中央机关从中央苏区出发开始长征, 准备转移至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10月至11月间, 红军连续突破国民党军队设在赣、粤、湘之间的四道封锁线, 渡过湘江。但在强渡湘江的战役中, 红军在以博古、李德为首的“左”倾领导人的指挥下遭受重大损失, 全军由出发时的八万六千多人锐减到三万余人。湘江战役之后, 蒋介石调集重兵布防于黔阳、洪江地区, 企图将红军消灭在前往湘西的途中。而博古、李德等“左”倾领导人无视敌情, 仍然坚持红军继续按原计划向湘西开进, 这使红军处在一个可能招致覆灭的危险关头。12月11日, 红军占领通道县城,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此召开紧急会议。会上, 毛泽东根据敌情的变化, 坚决主张放弃原定计划, 改向敌军兵力薄弱的贵州进军。但博古、李得等没有接受这一正确主张, 仍然坚持“西入贵州寻求机动, 以便转入北上”, 待机突入湘西。12月15日, 红军占领贵州黎平。18日, 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再次提出他在通道会议上提出的主张。他的意见得到大多数同志的赞同。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决议》。改变了向湘西进军的计划, 决定在川黔边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 “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 在不利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
第二次, 由建立川黔边根据地改为进军川西。1935年1月15至17日, 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除了讨论组织问题之外, 会议根据形势的变化, 改变了黎平会议提出的以黔北为中心建立川黔边苏区的方针。会后, 中共中央提出:“新的革命战争的胜利, 将使我们中央红军在云贵川三省广大地区中创造出新的苏区根据地。”1月20日, 中央军委发布《渡江作战计划》, 明确指出“我野战军目前基本方针, 在黔北地域经过川南, 渡江后转入新的地域协同四方面军由西北方向实行总反攻, 而以二、六军团在川黔湘鄂之交活动, 来钳制四川东南围剿之敌, 配合此反攻以粉碎敌人的围攻, 并争取四川赤化”。虽然渡江计划因张国焘没有执行中央的命令进行配合作战而未能实施, 但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 经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佯攻贵阳, 威逼昆明等一系列军事行动, 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堵。4月29日, 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 决定渡金沙江北上入川, 创立川西根据地。可见在遵义会议之后的几个月中, 红军一方面军在云贵川广大地域实行的机动灵活的运动战, 其目的乃是试图与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配合, 再跳出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 到川西地区建立根据地。
第三次, 确定北上陕甘的战略目标。1935年6月,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于四川懋功地区。16日, 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致电红四方面军领导人, 提出“今后我一、四方面军总的方针应是占领陕甘川三省, 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17日, 张国焘复电, 提出红军西进, 占领青海、新疆, 或暂时向南进攻的主张。26日, 中共中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张国焘同意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多数人关于北上的意见。最终一致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 明确规定:“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 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 首先取得甘肃南部, 以创造陕甘苏区根据地”。8月6日, 中共中央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召开政治局会议, 分析了日本扩大侵略华北的形势,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 重申北上陕甘战略方针是正确的, 强调“创造川陕甘的苏区根据地, 是放在一四方面军面前的历史任务”。但是, 张国焘无视中央的决议, 延宕全军的北上行动。8月20日, 中共中央在毛儿盖召开政治局会议, 通过了《关于目前战略方针的补充决定》, 再次明确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 严肃批评张国焘的主张“是一种危险的退却方针”。9月8日, 张国焘公开反对北上方针, 命令红军南下川康边境。9日, 中共中央在巴西召开紧急会议, 决定率军委纵队和红一、三军团迅速先行北上。
第四次, 确定陕北为红军的最终落脚点。1935年8月间, 红军攻克腊子口, 越过岷山, 于8月22日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在哈达铺, 红军找到了一张国民党的报纸, 得知“陕北有相当大的一片苏区和相当数量的红军”。根据这一情况, 中共中央27日在榜罗镇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作出了关于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的决定, 为经历了千难万险的红军确定了最后的落脚点。这是红军长征途中战略方针的最后一次调整。
二
红军长征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长征途中, 既要经受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 又需应付国民党军队的前堵后追, 处境十分险恶。在这种条件下, 任何战略目标选择上的失误都可能使红军面临覆灭的危险。而红军却总能在关键时刻作出最为合理和正确的调整, 从而使长征由一次被迫的行动转化成为一次胜利的战略转移。对此, 容易使人发生兴趣的是:这一系列战略目标的调整取得成功的奥秘究竟在哪里?从以上所述的战略目标的调整过程中分析, 以下两个方面甚为关键。
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原本就是任何战略决策的基础, 长征途中, 由于红军面临的形势瞬息万变, 从实际出发, 适时对进军的战略目标作出调整, 尤显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的失败实际上是教条主义思想路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前, 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进入中央苏区, 在宁都会议上剥夺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 (1933年10月) , 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到达中央苏区。李德完全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 只是搬用苏联红军正规战的经验和训练方法, 但博古对他十分信任和支持。李德和博古掌握了中央和红军的领导权, 他们以教条主义的方式指挥红军作战。在第五次反“围剿”的过程中废弃了过去行之有效的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兵力, 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方针;代之以分散兵力打阵地战的单纯防御方针, 提出所谓“短促突击”的战术, 让装备很差的红军同用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敌人打正规战、阵地战、堡垒战, 同敌人拼消耗。长征初期, 博古、李德又执行逃跑主义方针, 不敢主动寻机歼敌。在自身遭受重大损失、敌情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拒绝从实际出发对战略方向进行调整, 顽固坚持红军继续向湘西进军。可见,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的失败完全是由教条主义的思想路线所导致的。而反过来说, 红军在长征中后期战略目标调整的成功亦可视为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成功。以上所述战略目标的几次调整无一不是这一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如, 在通道会议、黎平会议上, 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进军贵州, 是因为他敏锐地把握了实际情况的变化。当时, 红军从电台截获的敌台军令电报中掌握敌军部署, 判明敌军已经知道红军主力向北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从搜集的敌伪报纸中得知黔军“有派别”, 是“双枪兵”, 战斗力不强。继续按原计划行动显然是不明智的。再比如,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之所以决定进军陕甘, 也是从实际出发的结果。红军原计划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 但是在转战川西北的过程中, 党中央和红军认识到川西北地区大多数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高山穷谷, 交通不便, 人口稀少, 经济困难, 不利于红军生存和发展。而在陕甘地区, 地域宽阔, 交通方便, 物产较丰, 汉族居民多。而且从华北事变后,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已经走向新的高潮, 华北已成为抗日前线, 北上陕甘有利于在北方建立抗日前沿阵地, 领导和推进全国的抗日民主运动。
7.红军长征的序幕 篇七
1934年7月,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形势处于严峻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以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开赴皖浙赣边区,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发展游击战争,创建新苏区,吸引一部分敌军回援其根本重地,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配合中央红军主力粉碎敌军的“围剿”。
7月6日晚,红七军团6000余人,在中共中央代表曾洪易和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率领下,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由瑞金出发,在红九军团的掩护下,经福建长汀、连城、永安、樟湖坂,偷渡闽江,占领黄田和谷口,胜利地完成第一步计划。
8月1日,红七军团进占水口镇,正式宣布:对外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名义活动。按照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的命令,于7日进抵福州西北郊,当晚对福州发起攻击。但是,猛攻一昼夜,仅占领城郊部分阵地和城北关的主要街道,当敌援军赶到后,遂撤出战斗,转至北石岭、桃源地区。8月14日,在当地党组织和群众的协助下,红七军团一举攻克罗源县城,歼敌1000余人。22日攻克福安县的穆阳镇,消灭敌新编第十师1个营。23日经寿宁西南的平溪,向闽北苏区转移,28日攻克浙江庆元县城。随后,突破敌浙江省保安纵队的封锁,经龙泉县的小梅镇、查田、八都,于8月3日到达闽北苏区,胜利地完成第二步计划。
9月9日,红七军团遵照中革军委的命令,由福建浦城出发,沿闽浙赣边境北上,12日进入浙江江山县,14日袭占常山县城。10月4日,红七军团攻占查湾,不久在皖赣边红军的协同下,15日转战到安徽东至南部的黎痕地区。这时,红七军团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转战,全军团已锐减到不足2000人,部队急需休整、补充。
10月21日,红七军团遵照中革军委的命令,经浮梁、德兴,突破敌人的两道封锁线,于11月初进入闽浙赣苏区的葛源以北重溪等地,同红十军会合。11月4日,按照中革军委的命令,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归中央军区领导和指挥。18日,按照中央军区的命令,由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刘英组成军政委员会,方志敏任主席,统一领导和指挥红十军团在皖浙赣地区开展斗争。1935年1月,红十军团被优势敌军包围于怀玉山中。时值严冬,雨雪交加,广大指战员饥寒交迫,苦不堪言。但是,广大指战员与敌展开殊死拼搏,大部壮烈牺牲。刘畴西、方志敏等先后在怀玉山东麓陇首村被俘,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义。突围出来的红十军团先头部队,根据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的指示,同地方部队一部组成挺进师,在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英领导和指挥下,在闽浙边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
红六军团突围西征
1934年7月23日,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陷入困境时,中共中央决定:“六军团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广大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掩护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同时决定:“弼时即为中央代表,并与萧克、王震三人组织六军团的军政委员会。弼时为主席”,负责红六军团的行动。
8月7日,红六军团9700余人在任弼时等同志率领下,从衙前、五斗江之间突破敌军的封锁线,开始突围西征。11日到达湖南桂东县城以南的寨前圩,12日召开誓师大会,正式宣布红六军团成立,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是日晚,红六军团由寨前圩出发,20日袭占新田县城,23日进到零陵东北湘江右岸,准备抢渡湘江。
但是,这时敌军重兵已麇集湘江左右两岸,再加湘江水深流急,渡船又被敌人掳到对岸,要从零陵地区渡过湘江极为困难。因此,任弼时等决定向阳明山地区疾进,准备在该地区建立临时根据地。当红六军团进到阳明山地区后,发现该地区幅员狭小,地瘠人稀,经济落后,不利于建立根据地。另外,敌3个师又2个旅正分路逼近阳明山地区,形势对红军不利。于是,任弼时等决定放弃在阳明山地区立足的计划,于26日率领红六军团东进白果市,尔后急转南下,于29日进到嘉禾县城附近。接着,掉头西进,于9月1日进入广西灌阳地区,4日从界首顺利渡过湘江,5日进占西延县城(今资源),转入休整。
9月8日,中共中央给红六军团发出补充训令,命令其向湘西北开进,为中央红军准备实行战略转移而探路。从此,揭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
红六军团按照中央的补充训令,于9月9日从西延地区出发西进,经城步以西的丹口,于17日乘虚袭占通道城(今县溪镇)。接着,击溃尾追之敌湘军两个团,于20日进入贵州境内清水江流域,23日由南嘉堡地区渡过清水江,突破敌军堵截,10月1日从施秉、黄平之间抢渡大沙河,乘虚袭战老黄平(今旧州),6日进至石阡地区,7日在石阡甘溪街与桂军第十九师遭遇被敌截断,主力被迫向东南转移。这时,后卫第五十团亦于9日被敌人截断。红六军团首长为避敌锋芒,保存有生力量,于10月10日决定将部队分为两个纵队,在石阡、施秉、余庆地区与敌24个团周旋,经过艰苦奋战,终于突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于18日进至石阡城以南的冷家榜地区。
【纪念红军长征朗读】推荐阅读: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日主题班会10-24
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暨建党95周年演讲稿10-15
长征中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08-04
红军长征在四川征文10-21
赞颂红军长征精神的作文08-17
关于红军长征作文1000字08-17
铭记红军事迹 发扬长征精神09-11
你想要的红军长征精神11-03
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学生心得体会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