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生活素材在课堂中闪光-人教版新课标

2024-07-0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生活素材在课堂中闪光-人教版新课标(通用10篇)

1.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生活素材在课堂中闪光-人教版新课标 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多媒体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人教版新课标 哲学家柏拉图说:“音乐是求心灵美善的。”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说:“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人类具有真正优美的心灵与感觉。”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音乐则是最能打动人心灵的艺术。正如浙江大学 唐吉 教授说:“音乐是一种善于表达和激发思想情感的艺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其最大特点在于能引起人们心灵的波动和共振。”如果将音乐艺术巧妙地应用、融解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便可以创造出语文课堂教学新的元素来。用音乐艺术为语文课堂教学保驾护航,有利于提高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

1、课始引进音乐,奠定课堂教学情感的基调。

音乐是极具渲染性的艺术。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能够聆听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乐曲,是很快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坡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奠定课堂教学良好的情感基调的。

《卢沟桥烽火》一文记叙的是:“九•一八”事变 六年后,日本侵略者亡我之心不死,故意挑起事端,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妄图吞并全中国。课堂一开始,我就先播放了抗日名曲——《松花江上》。学生们听到那催人泪下、撕裂肺腑的旋律,竟有不少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伤心的叹息,甚至流下了激愤的泪水。歌曲播放完毕,我并没有作过多的背景介绍,而是利用音乐熏染带来的悲情,让学生径直接触文本:“同学们,你们再来读读《卢沟桥烽火》,想必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感触的!”话音刚落,学生们便自觉地投入到了读书的活动中,没有了老师一丁点的强迫。

学生们在音乐的渲染下,读得入情入境,甚至达到了“人与书合”的境界。这就很好地实现了由“要我读”转变成了“我要读”,避免了出现“强迫吃食”的尴尬场景。由于学生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了,他们主动阅读,阅读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就很高了。

2、课中引进音乐,深化课堂教学的内涵。

众所周之,小学生年龄偏小,学习持久性是有限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需要不断地被激发。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引进音乐,完全可以消除学生学习的倦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泉映月》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过程。课堂上,在指导学生学习“《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达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怀”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真切的体悟,化解学习和体验的难度,我适时地打开收录机,播放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让学生直接聆听这首脍炙人口的曲子,以期获得最感官的信息。

结果,在悠扬的二胡曲的引领下,学生幼小的心灵很快就与阿炳的心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接下来,他们自然就学得积极,感受得深刻,讨论得热烈。避免了教者口干舌燥的讲解,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3、课末引进音乐,升华课堂教学的主题。

常言道:“写文章要做到凤头豹尾。”同样,好的课堂结束,也能达到回归整体、升华主题的功效。合理运用音乐来结束课堂教学,不失为一个良策。

《大江保卫战》一文讲述了2019年夏天,人民子弟兵舍身忘死,誓死保卫大堤、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感人事迹。在结束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播放了《为了谁》这首曲子的MTV让学生欣赏。学生们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又一次被激发出来了。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他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民子弟兵的了解和认识,对人民子弟兵的景仰和崇敬之情又一次油然而生。同时也弥补了文本的空白,“文本”与“音乐”实现了一个美丽的链接。

2.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生活素材在课堂中闪光-人教版新课标 篇二

xiaoxue.xuekeedu.com

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①教师讲的课成为学生的“耳旁风”,请学生朗读或答题,学生张口结舌不知所指。②学生一边争先恐后高举小手,一边急切呼唤“我来!”“我会!”。教师请一学生发言,该生洋洋自得,其余学生无心聆听,或为自己未有发言机会而连声惋惜、抱怨,或迫不及待地轻声与同学交流。该生发言结束,其余学生要求发言的高潮再起。如此循环之中,学生心态浮躁,听讲浮躁,表面的灿烂下面是内在的苍白——轻学习交流,重表现自我。③学生从多角度回答问题后,再请学生发言,学生不能归纳综述。有的学生还一再举手要求发言,回答结果却是简单重复某个学生的回答,或是一些明显的错误。„„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虽多,但有一点令人深思:孩子们上课“听”了吗?倾听老师、同学乃至自己的心声了吗?孩子们在学习中又“爱听”、“会听”吗?《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而且,在第一、二学段目标中就已提出了“倾听”“把握主要内容”“简要转述”“商讨”等要求。试想,如果我们的孩子已能乐于倾听,善于倾听,何来上述课堂教学中令人尴尬的现象?

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听”,“听”是孩子直接获得信息的最为重要的实践能力,并且“听”与语言是同时产生的,一个人语言的习得和运用能力的提高,首先从“听”开始。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中,“听”是首要的,也是用得最为频繁的语文能力。有资料显示,“听”占人的语言活动的45%左右,几乎与“说”“读”“写”的活动总量相待。看来,教师在忙着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还有必要让孩子“乐听”“善听”,学会倾听。

一、唤起注意有意倾听。

长有两只耳朵,就时时刻刻都在听吗?不,既然有“熟视无睹”之说,就难免会“熟闻无听”。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又据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研究,人在集中注意力时,大脑皮层上就会产生“兴奋中心”,在同一时间内,只能有一个“最优势的兴奋中心”。所以只有唤起学生对声音的注意,集中注意力有意倾听,才能准确、有效地接受

“听”的各种信息。

xiaoxue.xuekeedu.com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声音真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风声、雨声、流水声,笛声、歌声、人语声„„是丰富多彩的声音,使大自然充满奇趣,使京腔京韵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使人与人得以沟通交往„„如果没有声音,世界将会怎样?枯燥、死寂、可怕„„难以想象。

西方有句名言:上帝分配给我们两只耳朵,而只给我们一张嘴。意思就是要我们少讲多听。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学会倾听,不但能给予他人自信,使自己取得信赖,赢得友谊,也是了解别人的最好的方式。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的倾听者,能从中听到财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是“听”出来的。著名作家王蒙在《声音的世界》里流露的感受也源于“听”:“谛听宇宙、自然、生活、社会中的各种声音。奇妙的声音伴随着我的人生旅程,心灵的旅程。于是,我感到这些声音有了激情,有了生命,有了憧憬和浪漫,怀念与叹息„„有了人生的种种体验。”倾听,提升着人们的思想情操,审美情趣,科学素养,品质人格。我们怎能不去注意各种奇妙的声音,有意处处倾听,从而走进自然,亲近生活,感悟人生?

二、倾听自然提升情趣。

自然界中充满了语言,花有花言,鸟有鸟语,就是风吧,吹过时有“沙沙”“呼呼”及“鬼哭狼嚎”之别呢。大自然送给我们生动、丰富而又无穷的听的资源,我们怎能不去利用呢?倾听自然,还心灵一片洁净的天空,让阳光、花朵和蝴蝶成为孩子的朋友;倾听自然,消释疲惫,放松心情,让快乐与幸福回到孩子的生活;倾听自然,感知岁月季节的脚步,让生命的情趣溶入孩子的心田。把我们的孩子带入自然吧,引导他们听听四季之声,早夕之声,乃至万物之声,让孩子们在色彩纷呈的自然之声中感悟、辨析、理解、记忆、想象„„从而陶冶孩子性情,提升审美情趣。

作家谢大光在《鼎湖山听泉》中写道:“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

xiaoxue.xuekeedu.com

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教学时,学生如果没有倾听自然的体验,是很难体悟到鼎湖山泉声的妙趣的。让孩子聆听草丛中流淌的小溪之声,石缝间跌落的涧水之声,细流汇聚之声,飞瀑急落之声„„再来读这段文字吧,读着读着,鼎湖山奇妙泉声才会回响在孩子的耳旁。孩子还会边听边看呢,他们以泉声的“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中看到了泉水正在跃落草丛,路面分流,跳跃前行„„。我们的孩子潜力无穷。俞伯牙听出了《高山流水》;欧阳修听出了《秋声赋》,让我们的孩子倾听自然,也一定会听出《小溪流的歌》或《春之声》来!

三、倾听社会感悟人生。

语文课程的重要课外学习资源之一便是社会。社会是个“万花筒”,特别是现代社会,信息高速传递,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报告会、演讲会、辨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经典音乐„„社会之声多姿多彩。我们完全可以开展以“倾听社会”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把社会之声变成学生的一部分教材,在倾听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记忆、理解、分析、归纳、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思想情操,审美情趣、科学素养、品质人格等全面素质,从中感悟人生,充实人生。

倾听社会,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倾听身边周围的事情开始。家庭争论,邻里**,集镇的喧闹等无不洋溢着生活的气息。注意倾听,再通过记录、筛选、积累,学生才能在作文课上写出《新屋上梁》《鞭炮声声》等佳作,从而感受到生活的节奏,触摸到社会的脉博。

我们还要组织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听的世界”,如把《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环球世界》等请进班级,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新闻,从小关心国家大事,感受时代的步伐。我组织学生经常在班里举行五分钟国内外新闻发布会,还在板报上开辟“每日新闻角”,召开主题队会,如《天南地北知多少》等。这些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感到自己与国家息息相关的,“国荣我荣,国衰我耻”。学习《友谊的航程》一文,再听听中国海军现代化舰艇编队环太平洋航行的报道,学了《开国大典》,再看看建国五十周年的国庆大典盛况,学生无不为祖国的强盛倍感振奋与自豪。

四、倾听课堂学会学习

xiaoxue.xuekeedu.com

著名音乐指挥家卡拉扬曾多次指挥庞大的乐队,演奏了令千万听众如痴如醉的优美乐曲。据说卡拉扬能在几百人的合奏中,听出一根小提琴弦发出的不和谐音符。卡拉扬真是“善听”!如果说学生学习的一篇篇教材是一段段旋律,那他在课堂上的一次次学习实践就该是一个个音符。教师要把握好这一个个音符,引导学生倾听课堂——倾听老师、同学乃至辅助教具之声,在“听”中理解,“听”中想象,“听”中评析,提高“善听”的能力,“听”出卡拉扬的“耳朵”来。

1.“听”中理解

能否全面准确地理解“听”的内容,标志着一个人“听”的能力的高低。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各具特色,富有内蕴的语言,通过语音技巧和情感处理的读,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语言技巧方面,如,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时,我把保罗所说的:“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礼物。”这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来读,分别强调了“我哥哥”“送”“圣诞礼物”这几个词儿,学生可以听出自豪、炫耀、珍惜等不同的情感。联系上下文,学生很快把握住了保罗为有这样的哥哥而感到自豪的感情,也从侧面感悟到保罗的哥哥“想着别人”“给予别人”的美好内心。

提高“听”的理解能力,还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恰如其分的情感处理。教学《郑成功》时,我高昂激越地读第5自然段,带给了学生激烈的战斗场面;欢快喜悦地读第6自然段,带给了学生热闹的欢庆场面。确实,教师的读有自豪、愉悦、激动、悲伤、低沉之分,学生才能在倾听中感悟、理解,产生共鸣,升华感情。

2.“听”中想象

由“听”而再现形象,进行联想或想象,对于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作用巨大。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听”中想象的能力,方式方法是丰富多彩的。如听诗歌诵读,让学生听想画面或补足画面。听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幅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生活图景便在学生脑海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画面让学生补足展现,学生怎能不入情入境呢?

xiaoxue.xuekeedu.com

通过听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听想感觉,并把感觉形象化,也不失为培养“听”想能力的有效方法。课文《月光曲》中有一段描述《月光曲》内容、意境的文字。听有感情的朗读,学生由听而想,如闻其声:《月光曲》的旋律由轻柔舒缓而节奏渐强有曲折,最后高昂激越„„。听《天鹅的故事》中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水面上。”“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学生感觉到了老天鹅浑身散了架般的痛疼,感觉到了老天鹅的气喘吁吁,更感觉到了老天鹅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听《林冲棒打洪教头》,学生从评书味儿十足的朗读中再现了人物形象,更感受到了古典文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CAI教学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恰如其分地运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听想能力效果显著。教学《黄河的主人》时,多媒体课件展现的滚滚黄河浊浪排空的气势,及惊天动地的波涛轰鸣声,给每个学生的视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听想中学生为黄河的惊险壮丽而动容,更为漂行于波峰浪谷中的小小竹筏而惊叹——手握竹篙的艄公真乃黄河的主人!

3.“听”中评议

“听”中评议是促“听”手段,也是测“听”方式,是“听”的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要求学生带着问题专心听话,并在听话过程中辨析他人说话的意思,用词是否连贯有序等,并在听完后发表意见进行评议,如对他人说话的错误进行更正,对疏漏的内容进行补充,对简略的地方予以扩展等。

口语交际课为学生提供了“听`评”训练的良好时机,平时的阅读教学更是广阔的“听、评”空间,教师要把握好每个学习可能,培养学生的“听、评”能力,提高学生“听”的品位,提升学生“听”的灵魂,在“听”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学生初次“听评”,很可能不会“听”,也不会“评”,教师的示范指导很必要。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侧耳倾听,或频频点头,或微笑,或疑惑,以专注的神情去影响每个学生。评点时,教师可用“我从他的话中,看到——听到——”及“我听出了他的这句话真精彩,因为他说„„”等语言去引导学生知道“听”要抓要点,抓感觉,还要多赏识,少挑刺,力争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著名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卡耐基说:“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

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生活素材在课堂中闪光-人教版新课标 篇三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

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4.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生活素材在课堂中闪光-人教版新课标 篇四

一、夯实一种基础:识字写字

写字是一个大难题,在学字之初,很多学生喜欢看一笔写一笔,这就使得每个字失去了它的整体性,间架结构也无从提起。更多学生易出现的问题是:写字时看不细、写不细、点捺不分、横提无别,时常出现多笔少画的现象。在我声嘶力竭地讲完生字后,仍然有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刚开始我也采用罚的办法,写错一个罚十遍,结果再回去改时,学生仍然看不仔细,错着再写十遍,这样是越改越错,反而把错字的印象深深地种在脑中了。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学生写字前,我让学生在动笔之前先“赏”字。也就是引导学生先分析字的组成,然后再观察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占格位置,在范写的时候慢慢教给孩子起笔、收笔、长短、斜正的内容,如:“半”字是个独体字,点、撇分别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笔短横和第四笔长横分别在横中线上下,最后一笔竖是悬针竖,写在书中线上。在观察的时候我常常对那些观察仔细、到位的学生提出表扬,久而久之,学生先赏后写的习惯便养成了。

二、改变一种观念:随文识字

“随文识字”已不是一个新名词,“随文识字”教学就是边学文、边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将识字任务贯穿于课文的学习中。但对于参加工作多年的老师而言,因习惯了“导入———集中识字———理解课文———写字”这样的模块式教学,似乎很难接受随文识字这样的模式,总觉得在文中识字,似乎是把语文味浓浓的课文给分割得支离破碎了似的。当越来越多的随文识字的理由灌入脑海,就有了实践的勇气。几次打磨后竟觉得这种“读读书———认认字———写写字———再读读书———认认字———写写字”的方式对低年段的学生而言应该是轻松、适合的。如在《“红领巾”真好》一课中,“巢”“崭”“蓬”等生字运用看图、字源、摸实物等多种方式把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紧密结合。“随文识字”中,机械的读记、分析不见了,活泼有趣的体验感悟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识写字,学生尝到了识字的乐趣,愿意识字、乐于识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生成很多,课堂效果非常好。不管是穿衣吃饭还是课堂教学,我们往往习惯于一种固有的模式,不愿去主动改变,其实尝试过后就会有全新的收获,迈进一步,前方有更美的风景。

三、形成一种习惯:阅读积累

5.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生活素材在课堂中闪光-人教版新课标 篇五

新课标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日记是对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所做所思的记录,它的内容形式不一,可叙可议,一景一物一事一得都可写,这种宽松的形式为学生写作提供了自由的表达空间,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有效切入口。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并把写日记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呢?以下谈谈我辅导学生写日记的一些体会: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写日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味地强迫学生写日记,把日记当作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硬交给学生,部分学生肯定会不乐意,每天应付了事,把写日记当作一种累赘,一种负担,产生反感,没有兴趣。我认为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需要一个过渡阶段,逐步让学生认识日记、了解日记,直到自己想写日记。

1、进行宣传 开学初,我利用班会课的时间给学生讲名人坚持写日记的故事。如:鲁迅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给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果戈里长年累月坚持写日记,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日记本成了他的“手头百科辞典”。另外,我还找来《少年维特之烦恼》、《雷锋日记》和“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日记,在班中传阅。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工作,学生对日记就不陌生了,知道日记可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就是真实地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2、写班级日记 当学生了解了日记后,我买了一本精美的日记本,作为班级日记簿,让学生轮流带回家写日记。第二天,我认真批改、精心点评,在征得学生同意后宣读优秀日记。班级日记簿在学生中的反响较大,学生兴致浓厚。每次轮到写都要仔细翻阅别人写的内容和老师的评语。在相互传阅和写作中,学生的日记质量逐步提高。厚厚的一本日记本上,写满了同学的心声和老师的鼓励,成了沟通师生感情的一条纽带。

3、写自由日记 当有学生感到想写日记而又没轮到写班级日记时,我鼓励他们去买一本漂亮的本子,自己写日记。我不统一规定数量和形式,让学生自由发挥,只是针对性地表扬好的日记和好的表现。慢慢地,爱自己写日记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的出发点各不相同,有的可能想告诉老师秘密,有的可能是想跟老师交流问题,还有的可能是为得到老师的鼓励话语„„

4、人人写日记 半个学期过去后,班级中写日记的氛围已越来越浓厚。学生的心理需求有了发展,对他们的要求应更加高了。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日记本(原来已有的还可继续用),先是每周至少写三篇,后来是每周写六篇。内容可长可短,鼓励每个学生坚持天天动笔。每个周一给老师批阅,要求做到“三不”:不抄袭、不模仿、不看作文书。

二、留心观察,让学生会写日记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的确,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日记材料,每天的生活都有变化,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富有生命的。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细心发现、用心感受,把学生的视线、写作的触角引向自然、学校、家庭和社会,开凿日记的源泉,让学生会写日记。

1、写自然现象 大自然具有无穷的魅力,可成为学生日记的“操练场”。我经常提醒学生留心观察自然景物,帮助他们获取尽可能多的感性信息。面对蓝天白云、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也在享受着欣赏美的愉悦,容易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如王静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丝丝春雨,唤醒了沉睡一冬的田野。小草宝宝成群结队地钻出了大地妈妈的怀抱,麦苗争先恐后地拔节,油菜花绽放出一片金黄,蚕豆花张开了一双双黑眼睛„„”

2、写学校生活 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活动的时间比较长,学校里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是他们感兴趣的或亲身体验的。我引导学生在日记中倾吐学习生活的点滴感受。如:根据当天学习的课文写读后感,记录学校里开展的活动,叙述师生间发生的事情,针对班中的好人好事或不良倾向发表看法等等。吴梦迪同学在日记中描述了“换老师”后同学们的情绪变化:“听说原来教我们数学的黄老师生了小宝宝后,又要来上课了。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兴奋得眉飞色舞,因为黄老师上课语言幽默,气氛活跃;有的却愁眉不展,因为他三个月前拖欠的数学作业还没完成呢„„而我呢,既希望黄老师回来上课,又舍不得吴老师离开我们,心里很不是滋味。”

3、写家庭生活 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家庭生活也各式各样,有许多可写的日记内容。家务劳动让孩子品尝到生活的酸甜苦辣,看电视节目增长了孩子的课外知识,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中发生的重大事情也会在孩子心中掀起波澜„„徐嘉文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放学后,我和妈妈在菜园里栽吊瓜。我们先挖了一个个坑,坑底放了些猪粪,然后小心翼翼地把一棵棵吊瓜苗的根部放入坑中,周围拥上碎土,再浇了些水。妈妈还别出心裁地搭了个球门形的架子,盖上一层网。栽好吊瓜后,我已累得腰酸背疼,但心里乐滋滋的,真希望吊瓜藤儿快快长呀。”

4、写社会生活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日记教学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动态,关心国内外大事,尝试在日记中对社会现象、时事新闻发表看法、表达心声,使日记内容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徐飘同学在一次日记中写道:“丁俊晖,这个被人们称为‘台球神童’的宜兴小伙子,以9:5的成绩挫败了七连冠得主亨得利!他不仅让世界职业台球排名赛冠军榜上有了第一位中国人的名字,而且还成为世界职业台球界首位持外卡的球手。丁俊晖凭着高超的球技和镇定沉着的心态赢得了冠军,消息传来,家乡人民为他骄傲,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自豪!”

三、评价指导,让学生乐写日记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学生写日记,如果不作必要的评价指导,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兴趣,没有信心。为了应付,写的日记就会流于形式,成为流水帐。所以,评价指导是让学生乐写日记的动力源泉。

1、老师评语 写作动力 学生能够坚持写日记,老师的评语起了很大的作用。日记是自由的表白场所,很多学生把自己的困难、烦恼都写进了日记里,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帮助。因此,对于每篇日记,我都用欣赏的眼光来阅读,用宽容的心态来对待,用第二人称写评语。学生拿不定主意的,我就帮忙出主意;学生有烦恼的,我就谈心疏导;学生做了好事,我就在评语中大加表扬;做了错事自觉承认的,我肯定他是诚实勇敢的孩子„„每次发日记本,学生总是迫不及待地看老师的评语。学生从亲切的评语中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感受到写日记的好处,这是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一个很大的动力。

2、抓住典型 指导方法 在学生能够坚持写日记之后,我引导他们在观察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学会正确的表达。我把学生写日记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如怎样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写具体,如何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写深刻等等。对于一些典型的优秀日记,我及时向全班同学推荐。如徐飘同学在一篇日记上加了题目,我觉得非常好,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号召全班同学学习,效果不错。

3、互相鼓励 共同提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日记质量总是存在差异的,可能是态度问题,可能是水平问题。我经常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班上读日记,让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分担失败的痛苦。有时还让学生互评,谈谈自己对别人日记的看法。学生对能上台读日记为荣,班中刮起了“比日记风”。常常可看到几个同学凑在一起,看等级,比内容,谈得不亦乐乎。

4、编辑成书 体验成功 到了假期,我让学生选出自己的优秀日记,编辑成册。学生自己拟题目、配插图,或手抄,或打印,做得特别认真。我选出一些好的日记集,如《我的故事我的歌》、《我的希望在飞》、《星语心愿》、《小浪花》等在班中大加表扬、奖励,并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一张张小脸绽开了花。

6.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生活素材在课堂中闪光-人教版新课标 篇六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数学阅读课堂指导“三部曲”人教版新课标

2002年秋,我校进入课改实验。我们高年级数学教研组依据《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数学思考要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思维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理念,分析高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对题意理解不当、语言表述紊乱及语言间的转换上,提出了“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的课题研究。笔者作为此课题的实践者,在两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及阅读能力的差异,分“三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一步:模仿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学生模仿为主,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及语言转换能力,同时适当的进行语言表述能力的训练。

具体训练如下:

1.课前:给学生提供导读材料,让学生按阅读提纲的要求进行阅读,做好预习工作。

2.课中:通过教师精心领读示范,剖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及例题求解过程中的阅读策略,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并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做记号、画重点、提问题、写批语,养成读书时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尝试用语言叙述数学问题和解题过程。

3.课后:对课上内容进行归纳小结。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在课前设置了这样的导读材料供学生预习:请你剪一个圆形纸片,然后边折圆形纸片边读书思考下面的问题:

(1)圆形是平面上的一种什么图形?(2)请把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打开,重复几次,观察圆形纸片上的折痕,你有什么发现?这点叫什么?用什么字母表示?在自己的圆形纸片上标出圆心来。

(3)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在自己的圆形纸片上画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4)在一个圆里面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第二步:提高阶段

xiaoxue.xuekeedu.com

让学生脱离导读材料,自我整理阅读要点、难点与重点,并能初步掌握重点,分化难点;同时能用主动式阅读方法阅读课本及例题,熟练地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及对阅读材料进行归纳总结。

具体训练如下:

1.课前:让学生自学课本,分析阅读材料的重点、难点。

2.课中: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剖析、总结与交流,并要求学生熟练地用数学语言描述所学内容,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述解题过程,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并能及时对交流作出评价。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不能流于形式匆匆而过。在此阶段,课堂教学重点应放在阅读辅导与阅读交流上,把教师想讲的知识通过学生自主阅读由学生自主完成并进行口述。此时,要求教师能精心策划、组织课堂教学。

3.课后:布置课外阅读内容,通过阅读交流,有目标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在课前将篮球架、三角形屋顶、自行车、自行车棚架、角手架、路灯等一组有三角形的图片,制作成课件,让学生观察后说说这些图片中都有什么图形。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出了都有三角形,那到底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呢?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归纳,然后再要求学生阅读课本。通过阅读课本,学生很快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并理解了“围成”的含义。

第三步:开放阶段

指导学生自己寻找阅读材料,或教师提供一些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教学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发展学生的语言联想能力及有效猜测能力。教师在该阶段应做好学生的阅读评价工作,纠正不恰当的阅读策略。

具体训练如下:1.教师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或思路甚至是一些建议,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收集资料,进而自我阅读,自我解决。2.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反思阅读材料,猜测作者意图,并对其思路进行适当拓展,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见解、新构想。

3.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阅读与阅读策略作出评价,并和学生共同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独立收集资料阅读为主,教师起指

xiaoxue.xuekeedu.com

导、点拨作用,重点训练学生的有效猜测能力及直觉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要求学生寻找有关轴对称图形的材料,然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班上的“调皮大王”丁杰通过网络搜索到了这样的一篇阅读资料:

闹钟、飞机、电扇、屋架等物品的功能、属性完全不同,但是它们的形状却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对称。

在闹钟、屋架、飞机等物品的外形图中,可以找到一条线,线两边的图形是完全—样的。也就是说,当这条线的一边绕这条线旋转180度后,能与另一边完全重合。在数学上把具有这种性质的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这条线叫作对称轴。电扇的叶子不是轴对称图形,不管怎么画线,都无法找到这条直线。但电扇的一个扇叶。如果绕电扇的中心旋转180度后,会与另一个扇叶原来所在的位置完全重合。这种图形在数学上称为中心对称图形,这个中心点称为对称中心。显然闹钟也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所有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统称为对称图形。

人们把闹钟、飞机、电扇制造成对称形状,不仅为了美观,而且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闹钟的对称保证了走时的均匀性;飞机的对称使飞机能在空中保持平衡。

对称也是艺术家们创造艺术作品的重要准则。像中国古代近体诗中的对仗,民间常用的对联等,都有一种内在的对称关系。如果说建筑也是一种艺术的话,那么建筑艺术中对称的应用就更为广泛了。中国北京整个城市的布局也是以故宫、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门为中轴线(对称轴)两边对称的。

对称还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现象。不少植物、动物都有自己的对称形式。比如人体就是以鼻尖、肚脐眼的连线为对称轴的对称形体,眼、耳、鼻、手、脚、乳房都是对称生长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看物体能够更加准确;双耳的对称能使所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确定声源位置;双手、双脚的对称能保持人体的平衡。

总之,在课堂教学的阅读指导过程中,我始终本着“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原则,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在获得本学科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阅读范围,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这才是数学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

7.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生活素材在课堂中闪光-人教版新课标 篇七

一、学生参与式教学的内涵

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是指为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达成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效果。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教学活动进行控制和调节的总体方案。

二、小学数学课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

应试教育是一种忽视自然发展规律,脱离社会发展需要,忽视学生主体性,只是单纯为了应付考试而实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现今一些学校小学课堂上仍然存在应试教育的主要现象:一是由于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从而做不到对全体学生的全面培养。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智育,忽视了美育、德育、劳育和体育,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情况下,难以把学生的主体性调动起来,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教师教学理念难以更新

现今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教学态度虽然积极,但是落后陈旧的教学观念导致其教学行为虽然对学生做到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自身主体性的需要。有部分教师的知识极其渊博,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对学生的引导,忽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只是一味的专注于自己教的过程。

(三)教学模式过于死板

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往的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是否获得间接经验,不够重视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只关注学生是否接收到自己所传递出来的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也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兴趣和擅长领域;学生作为消极被动的接收者,更多的是“听”和“记”,并没有打开自己的思维去分析、思考和运用。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仍有一些教师采用的是灌输和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实行学生参与式教学的对策分析

(一)树立科学教育理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为了实现教育的本质应该以人为本,注重个体的发展和培养。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育人理念,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个体的兴趣和需要创新的教学思路。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二)加强教师素质

1、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传统教育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成为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机器。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现代教学目标则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法

数学教学是一种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通过思考和讨论来获取和运用知识的,与此同时也发展了智力以及培养了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师应设计一些灵活、拓宽思路的练习。另外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有效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及时抓住学生的反馈信息,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

3、激发正确的教学情感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因此教师往往欣赏听自己话的学生,这样导致学生在老师面前不敢提问和发言,难以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现代教育理念则坚持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正面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努力,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三)深化学生学习的改革

1、转变学习观念 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是学生必须遵循的宗旨。而主动参与式学习则要求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需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有计划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并且能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激发自己浓厚的学习兴致和顽强的意志力,并应保持稳定的学习心理和归因品质。

2、转变学习方法

最有价值的教育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方法的传授。小学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教给学生书本上死的概念、公式和固定的解题思路,而应该是一种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实践中认识数学,运用数学。主动参与的目的就是学生自身能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且能够运用数学思维去探索和解释生活中的问题,这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3、转变学习行为

学习观念最终需要落实到学习行为中。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不应该作为接受知识的机器,没有目的和想法地听老师讲课,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思考、讨论、归纳、分析和整理,在解决问题中形成学习策略;在课后的学习中,学生不应是被动的为了完成作业而做作业,而应该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能够从学习中自主地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重知识的过程变成重思维和重能力的过程。

四、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参与式教学的研究方案

(一)做好基础理论的研究

认真查阅和学习人本主义以及参与式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精神文件,充实头脑,加强这方面的相关认识,并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存档,为接下来的学习和研究做铺垫,打好理论基础。

(二)具体实施调查研究

主要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教师和学生对于主体参与式教学的认识,掌握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参与式教学的发展现状和具体实施情况,为接下来的策略研究提供一定的实践基础。

(三)实施行动研究

获得的理念最终应落实于具体的教学行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认真对比观察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情况,总结分析学生主体性在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具体体现,并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反思。

(四)阶段性总结经验

在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中,要阶段性的撰写实验报告,以此进行阶段性的对比、总结和反思,并要不断地调整研究的方法和过程,最终达到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参与式教学实验研究的目的,完成课题研究并撰写论文。

五、结语

8.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生活素材在课堂中闪光-人教版新课标 篇八

儿童最喜欢新奇有趣的故事,生动活泼、充满美感的童话形象、富有诗意的场景和动人心弦的童话情节,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是令孩子们想入非非的天地。童话教学在培养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童话教学在培养小学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不加以点拨,自己对童话态度冷漠,教学手段抽象,加上教学方法上的死板分析讲解,就会抑制学生的兴趣,那就很容易把他们阻隔在童话世界之外。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进入奇妙的童话世界呢?在此我就小学语文的童话教学作以下探讨:

一.重视朗读和复述

童话的语言生动、简练、质朴。童话中简洁、流畅的语句,对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是有积极作用的。例如《谁的本领大》中,故事里风和太阳的对话,非常符合儿童的生活用语。风说:“那还不容易!”太阳对风说:“看我的吧。”太阳说:“这有什么难的!”这些都是孩子们平常生活中相互说话的语气,很容易就能掌握。

童话中的对话比较多,又能表现出不同形象的特点,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谁的本领大》中,风和太阳开始都认为自己本领最大,所以对于他们的对话,要引导学生读出谁也不服谁的语气。在第一次比本领之后,太阳获得了胜利,太阳对风说:“风先生,你还敢同我比本领吗?”引导学生读太阳的这句话时,抓住太阳得意、傲慢自大,完全不把风放在眼里的心理。第二次比本领,风获得了胜利,太阳惊讶地说:“风先生,你的本领也不小哇!”表明风和太阳都认识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看待他人。经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了人物的个性特点,自然领悟到了其中蕴涵的道理,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因此,童话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将童话故事讲给其他小朋友听,在复述的过程中,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的童话的语言很有节奏,富于音乐性,经过反复朗读之后,可以让学生背下来。二.打开想象的天窗

童话虽然不是诗,但它的意境和语言都像诗一样美。因此,童话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的感情,引起他们的想象。而小学儿童也是喜欢想象,擅长想象的,教学时稍加启发、点拨,是很容易借着想象进入童话世界的。在童话里,有许多奇异的情节,有一种自由的、积极的力量来实现人们的美好生活,因此学生能从童话里能寻找到欢乐。童话角色又是可爱的,它带有浓厚的幻想的色彩,它的神情、动作、语言和心理,都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因此,伴随学生的想象和情感活动,童话就会活在他们的心灵里。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让学生想象小女孩的语言,当小女孩划着了第一根火柴仿佛坐在温暖的火炉边时,安徒生没让小女孩说话,只是细腻地描写当时那情景,写得很感人。为了让学生体验那瞬间的温暖,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想象小女孩可能说些什么。同样,在小女孩第四次划着火柴,仿佛见到了奶奶时,让学生进一步想象,如果你们就是小女孩,你会怎样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呢?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深深地进入了童话世界,体验到了童话里的喜怒哀乐。

又如《会走路的树》中,驯鹿带小鸟“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那么,会看到哪些有趣的东西呢?可以让学生尽情地联想,只要有一定的合理性,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

三.让学生当作家“编”童话

当孩子们对童话内容有了较完整的理解、对文中角色形象有了一定的印象、对文章思想情感有了一定的体验时,可引入“编”的活动环节。有了前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孩子们定会产生表达欲望,想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将自己的爱憎表露。教师要善于抓住、抓准这一契机,提出最佳的、富有启发性的、具有极大拓展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编”的活动。

如《会走路的树》,结尾是小鸟停在小驯鹿金色的角上,向自己的家快步走去中。这个结尾给学生们的思维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小驯鹿带小鸟回家,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小鸟见到小驯鹿的爸爸后,会讲些什么呢?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续编故事,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想象能力的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编”的活动必须在学生完全理解了童话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一般都安排在教学的最后环节。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和集体活动一定要有机组合、合理安排,各个环节活动时间一定要充足。学生活动中,教师要做好自己的角色(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工作。

四.让学生做演员“演”童话

演是学生用自己的动作、语言将文中词句意思、课文内容、角色特点、角色语言、角色情感等表现出来,是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内化和再现的过程。对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角色特点、体会角色语言、角色情感的表演,则应放在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时候来进行。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入情入境,表演才会真情流露,表演才会取得成功,才能起到应起的作用。

如教学《云房子》,不妨让学生戴上小鸟头饰,使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这时,教师把握时机,激发学生的兴趣:“亲爱的小鸟们,看到这么多白云,你们最想干什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教师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看看小鸟们是怎样造房子的。在学生充分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便示范造房子,学生跟着做动作。捧一团白云铺地板,四周造起高高的墙,开一个小门,再开一扇窗,屋顶盖好……学生兴高采烈地做砌墙、铺地板、盖屋顶的动作,有的还发出“哎哟,哎哟”用力造房子的声音。教师给学生创设了情境之后,可由“扶”到“放”,请学生们自己来造,随便造成什么式样,造在什么地方,造多大,都可以。学生们就更来劲了,有的蹲在地上,有的靠在桌边,有的独自设计,有的同桌合作,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课堂气氛真切而热烈。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表演的过程中,大胆想象、创新,思维那么活跃,表演那么逼真,真正融入到了课文之中。

应注意的是,演的活动中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地全体参与,体现全面发展全体发展的思想。不能把课堂变成少数几个优生的表现舞台。这就需要教师要事先预设好演的活动形式和组织形式。要重视演的质量。演的活动应该是师生全身心投入的活动,而不应只是造气氛,摆花架子。这就要求教师课前作好充分准备,做好导演的角色,让学生真正入境入情,真情流露。

9.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生活素材在课堂中闪光-人教版新课标 篇九

小学数学在高年级阶段偏重于应用性知识讲解和练习,多种类型的应用题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在高效课堂成为数学教学方式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的利用高效课堂的载体来完成应用题教学,成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

小学高年级数学一直将应用题教学放在首位,也是课堂内容的主导。由于这一部分知识的思维能力要求提高,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不够理想,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效果也有所降低。从总体上看,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并不乐观。

1.知识难度增加,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思维能力滞后。

高年级数学的知识难度比中低年级有所增加,体现在应用题上,就是数据关系复杂化、题目理解难度提高,对于理解能力初步完善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一部分基础扎实的学生会比较容易跟上,但是一部分接受新知识速度较慢的学生则不能够在正常的教学进度内完成知识学习,尤其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系统,条理性也不够强,对这一部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不利。

2.训练强度增加,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降低。

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提高和大量训练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教师大幅度提高了相应的练习量。大量的练习对于提高成绩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高效课堂的实施中,从课堂组织形式的角度来看,是不利于合作学习的。训练必然要自主完成,虽然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可以进行合作学习,不过从合作学习的效果来看。对后进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知识点的理解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合作学习的效率降低明显。

3.教师点拨由简趋繁,应用题解题技巧的传授和掌握不足。

应用题的设计思路相对比较复杂,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就势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在解题点拨过程中,也会占用较长的时间。相对复杂的讲解打断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展示及点评的连贯性,干扰了高效课堂的高效性。另一方面,应用题的讲解除了授人以鱼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授人以渔,即要教会学生掌握解题技巧,教师在大量训练和复杂点拨的过程中,由于时间、思维等方面的限制,在方法指导上做的并不够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点拨的难度。这种恶性循环如此往复,造成了应用题教学的效率不高、课堂组织方式单一。

4.高效课堂模式僵化,教师对应用题教学的内容预设不够灵活。

高效课堂对课堂组织形式有一定的程式,教师在组织课堂时为了完成既定的几个环节,对应用题内容的设计不能完全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应用题教学的灵活性。从实践中可以发现,应用题教学既要注重讲解方法,也要注重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尤其是高效课堂为应用题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要充分利用这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完成教学。

5.应用题训练量加大,展示和点评环节被压缩,高效课堂效果下降。展示和评价是高效课堂之所以高效的两个重要秘诀,应用题教学同样如此。在应用题训练量加大的情况下,有限的课堂时间留给展示和点评的时间相对减少,一方面这会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能做出准确判断,另一方面教师对课堂的引导和把握程度减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没有有效的衡量。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就会影响高效课堂中应用题教学的效果。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对策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和误区。只有采用正确的策略,有针对性的采用科学的方法,才能让应用题教学高效而且有效。

1.数学教师钻研教材,采用多种方式完成应用题教学。

高年级数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在课堂内容的预设、课堂环节的设计、课堂难度的把握等方面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在此基础上,教师掌握多种应用题解题方法,依托高效课堂的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思考,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完成知识的理解和解题方法的掌握。教师在点拨过程中灵活多样的运用各种方式,达到应用题教学的高效目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应用题解题思维能力。

一切事物的转变都是以内因为主导的,学习同样如此。教师要创设课堂情境,营造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充分展开思考、积极的探索知识和解题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合理设计应用题训练难度,让高效课堂充分发挥其效用。

应用题的训练是掌握解题技巧、突破知识点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根据知识点的难度来预设训练难度,选择切合知识点、注重基础能力提升、思维含量较高的题来进行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在高效课堂背景下,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探究合作过程来达成学习目标,即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掌握方法,让高效课堂真正的高效起来。

4.科学掌控应用题训练强度。让课堂充满思维含量。

正所谓物极必反,应用题教学并不是训练越多越好。教师选取的适当难度的训练题有时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增加训练。优秀生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增加题量,中等生鼓励他们提高解读速度,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增加题量,后进生则帮助他们完成既定的训练任务即可。针对每个阶层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训练强度,提高课堂思维含量,让学生掌握基础数学能力。

5.提高课后作业的布置技巧,让课后作业成为巩固应用题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课后作业对巩固课堂内容十分有用,教师要针对课堂内容来设计课后作业,将知识理解、技巧形成、能力提升有机结合起来,摒弃大量练习、僵化背诵概念等作业,让学生在课后作业中提升思维能力、掌握解题技巧。当然,合理的分层作业布置也是十分必要的,这对各个阶层学生的能力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10.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生活素材在课堂中闪光-人教版新课标 篇十

一、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师角色-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导演、教练、裁判、心理医生、辅导专家)。

3.学生角色-课堂主角、学习主人、探究者。4.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5.教学观-教学是通过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通过学习学知识。6.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在于启动与提升人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再是褒贬学生的一种手段。

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1.营造舒适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室整洁舒适,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2.教材的使用与教法的选择

使用教材的原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理解编者意图,把握教学起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实”与“活”的高度统一。

教法(模式)的选择:“一法为主,多法配合。”既要努力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不要忽视以前常用的“讲解、谈话、演示”等方法。不论采用何种教法,教师都必须坚持“启发式”教学,都必须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要坚持“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3.设计高效的教学过程(1)善于创设情境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游戏情境表演情境假设情境音乐情境情绪情境问题情境创设情境应该注意

创设情境应该注意:

创设情境难度要适中,深度、广度要切合实际; 创设情境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情境创设方法要多样性 ; 情境创设要有开放性。(2)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生学习要经历知识的内化和外化过程。教师必须要创设一个知识形成的情境,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感悟,并把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常用方式有:阅读自学式、尝试归纳式、动手操作式、小组讨论式、观察发现式、猜想验证式等。实施环节一般为: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尝试归纳-教师评价(3)精心设计练习

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外化促内化的过程。合理的练习能使知识转化为技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练习设计要有“对应练习”和“拓展练习”,并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4.巧妙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预设”可以使课堂教学有序地进行,“生成”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示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这又叫教学机智。

(5)学会赏识学生,进行积极评价

期待赏识是人最可爱的弱点。学生得到老师的赏识,就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评价学生,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一个美国纽约学区督学的实验:

当学生反复体验到学习的失败时,这是失败教育的开始;相反,当学生反复享受到学习的成功时,学习的兴趣就培养起来了,厌学的情绪少了,这是成功教育的开始。

他举了一个“大鱼吃小鱼”的故事。当缸里的大鱼经过反复努力后,仍然吃不到小鱼时,它就会绝望,而放弃一切努力。对学生而言,就是这样的一条鱼,失败使他们变得厌学。

鲨鱼隔着玻璃吃小鱼,经过多次努力总是吃不到,最后失望。小鱼只能看不能吃。

(7)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上一篇:梦想的力量读书心得下一篇:电冰箱的自述作文 我家的冰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