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高中政治课

2024-09-20

高考改革高中政治课(共8篇)

1.高考改革高中政治课 篇一

一、文化对人的影响

区分: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潜移默化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前者强调影响的方式,后者强调影响的时间和效果。

2.文化塑造人生

人和文化的关系: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注意:从性质上看,文化有先进的、健康的和落后的、腐朽的之分,只有先进的、健康的优秀文化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准确理解文化和政治的关系

①联系:文化与政治都属于上层建筑,二者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交融。

②区别: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斗争,其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2.高考改革高中政治课 篇二

2014 年9 月4 日, 国务院发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意见, 文理科将不分科; 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 数学、外语3 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 个科目成绩组成;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 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 在思想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高考新政目的是切实通过综合改革, 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增加学生的选择性, 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几乎每一次的教育决策, 都会引起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 改革主要针对考试形式和内容, 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也必将受到触动。“选课分层走班制” 改革将是未来高中改革的大趋势。 那么学校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哪些?应该如何应对?

挑战一: 怎么 “想” 的问题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 “选课分层走班制” 首先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就是高中课堂教学该不该改革。 纵观每次改革, 在整个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高考新政推行之后最大的挑战就是对教育工作者。 如果教育工作者观念不改变, 改革就无法进行。 有一种观点认为:“走班制会让学校混乱, 应该叫停!” 笔者则认为, 只有经过思考和改革, 才能理顺相关问题。 有挑战, 才有发展。

被称为 “史上最深革命” 的新一轮高考改革, 高考成绩采取 “3+3” 模式, 既有利于为学生减负, 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又有利于大学有针对性的选才, 由此, 势必会深度触及传统的高中教学方式调整。 一方面, 完全固定班级, 靠填鸭式教学和大题量复习血拼分数的模式, 需要被解构; 另一方面, 教师应该回到尊重学生兴趣和个性化发展上来, 承担起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责任。 是固守原有的模式, “以不变应万变”, 还是敢于摒弃旧有大胆创新, 这是 “选课分层走班” 制在实施过程中, 首先遇到的第一个而且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高中教育不应该定位在 “甄别人才” 上, 而是要转向“人人成才”, 应当从 “齐步走” 转向 “共同而有个性”, 应当从 “把一个班当一个人教” 转向 “把一个人当一个班教”。 观念的真正转变发生在实践过程中, 因此, “选课分层走班” 的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从单一的 “行政班模式”下的 “补短教育” 到 “选课分层走班模式” 下的 “扬长教育”,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我们教育工作者观念要转变,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教育观、 教学观、 课程观、 学生观等是实施 “选课分层走班制” 改革的先导。

“选课分层走班制” 变革对老师的冲击最大。 过去的行政班, 全班的学生等着老师来上课, 老师讲得好坏与否, 学生并不能选择。“走班制” 则是学科老师等着学生来上课。 根据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 实行分层和分类,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教师。“走班制” 教学学生的选择权大了, 老师的压力也更大了。 因为, 只有学生感兴趣了, 才愿意选择这门课程。“走班制” 教学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老师不仅要分层备课, 还要备好每一名学生, 平时更要多注意观察、 了解学生, 尊重学习兴趣、 智力水平等的差异, 并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出更有效的教学形式。 在课堂上, 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科教学, 而且更加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既是教书先生, 又是人生导师。” 对此, 原来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就要转变身份, 从管理走向引领, 转为学生的导师、 咨询师、 教学顾问等, 对学生进行人生指导、心理疏导、 学业指导, 而这对教师而言, 挑战更大, 要求也更高。 学校要搭台打造魅力教师, 在实施 “走班制” 的同时, 还要引导帮助教师, 通过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还要引导教师合作开展研究, 互相借鉴。 针对不同教师的特点, 出台个性的培养方案, 鼓励教师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模式。 只有教育工作者观念的改变和积极参与, 才能助推 “选课分层走班制” 改革的进行。

挑战二: 怎么 “选” 的问题

“选课与走班制” 的先决条件是 “ 选” , 有得 “ 选” 才能 “走”。 选课指的是选课程, 根据学生个人的意愿、 兴趣、 能力、 水平去选择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课程。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特征逐步稳定并走向分化的重要阶段, 随着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开始逐渐明确一些基本的人生目标。 正是基于高中学生的基本发展特征, 高中教育定位在基础性、 多样性和选择性上。 我国从2004 年开始进行高中课程改革实践, 其中最为核心的改革理念就是强调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 鼓励学生在学好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的基础上, 根据个人兴趣爱好、 潜能和未来发展意愿进行课程的选择学习。“选课走班” 一方面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和主动适应, 是对 “因材施教” 教育原则的有效落实, 反映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另一方面, “选课走班” 从 “补短式” 的教育转向了 “扬长式”的教育, 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优势发展, 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走班制” 从制度上逼迫学校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 这有利于真正调转思考的角度, 不是从学校和课程出发, 而是从学生出发来考量学校和课程。“选课走班”学校为了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所做出的制度设计, 既能够保证所有人受到教育, 又能够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 这是它的重要意义。 但是与此同时, 选课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是: 十五六岁的孩子怎样在六个学科选出三个学科, 从近期的目标是要在高考总分中具有优势; 从长远的目标是要有利于大学的专业选择和未来的职业确定, 这是一个科学而复杂的问题。 学生有能力选择吗?有能力对选择负责吗? 学校在这种选择中形成的20 种方案有能力开设班级吗? 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选择需求吗? 每张私人订制的课表在排定时会遇到怎样的情况?

“选课走班” 的意义在于: 一是课程与教学能最大可能地适合学生成长, 不仅保证每个学生达成一定的共同基础水平, 而且充分顾及学生在知识经验、 能力基础、 兴趣爱好、 性格特征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二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 从而帮助学生获得与自己 “匹配” 的教育。 三是增强 “立德树人” 的实效性。 学生在自主选择与自主学习中, 对自己当下的学业、未来发展乃至整体人生进行自我定位、 自主规划。 方向明确, 行动自觉, 有自发的规范与自律, 避免了原先被动的灌输与 “外铄”。 四是有助于打破传统的 “程式化” 教育, 创建新型育人模式, 真正做到 “以生为本、 因材施教”。

“选课走班” 的推行, 会让学校工作的重心转变为关注学生个体需要, 有利于形成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的制度环境, 真正落实 “以人为本”, 指导并帮助学生理性选择, 潇洒走班。“走班制” 背景下的课程安排, 应像超市一般, 将所有课程的主题、 难度、 课程大纲、 开课时段、 时间长短、 开课空间、 人数上下限、 开课教师等都展示出来, 由学生去确定要修习哪些、 何时修习。 如此, 便特别需要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及选择能力。“走班制” 的实施, 并不是因为学生有了选择能力才让他们去选择, 而正是要在选择的过程中去培养他们的选择能力。 因此, 学校和教师在学生选课的过程中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帮助成为必要。 在这个意义上, 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本身, 是课程及课程资源最大程度发挥作用的关键, 否则, 多样的课程和丰富的资源不仅不会成为学生发展的养料, 还会成为学生发展的阻碍;选择也不会成为理性的抉择, 而成为孩子气的任性, 如此, “走班制” 就会成为灾难。

为此, 学校应首先开发校本课程, 加大课程开设研究, 建立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体系, 这样才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做好选择。 其次学校应该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学生选课指南, 对学校的教育理念、 教育目的、 课程方案、 年级资格、 毕业要求、 课程要求、 毕业规划、 课程说明、 各年级选课表等进行了详尽的说明。 学校的选课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发展意向, 对学生选课及日后发展做出规划与建议, 帮助学生更加合理的选择。 选课指南在学生入学半年前就已发到学生和家长手里, 供家长和学生认真研读, 与指导教师交流后, 就可制定学生的课程计划, 并上报给学校注册。 学校根据这个课程计划为学生制定详细的课程表。 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调整, 相应的课程计划也随之改变。

挑战三: 怎么 “分” 的问题

“分层走班制” 意味着原有行政班级的固定模式会不同程度被打破, 那么如何对不断 “走动” 的学生进行管理?如何更好地落实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 学校的管理和硬件设施能否支撑起 “走班” 的 “人潮涌动”? 分层是否变成以前快慢班的翻版?

所谓 “分层与走班制”, 就是各学科分类别、 分层次设计多样的、 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 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 这里的选课有两层含义: 一是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块, 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修习时段。“适合”, 一定是建立在充分尊重 “ 个别” 与 “ 差异” 基础上的。“选” 与 “走”, 都在打破原先的 “固定”, 为学生个体的心智成长提供丰富的、 适切的机会与平台。 分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式的、 大范围的分层, 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 从而降低了 “学困生” 的学习难度, 满足了 “学优生” 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分层教学的本质: 以个性发展为本。 尊重学生自主选择, 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推行走班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是:

1.心理学研究依据

人的认识, 总是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具体到抽象, 由简单到复杂的。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 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 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 分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 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 根据人的认识规律, 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 通过逐步递进, 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2. 教育教学理论依据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 兴趣爱好、 智力水平、 潜在能力、 学习动机、 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 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 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 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 逐步提高, 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1) 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理论。 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和个性特征上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 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及生理方面。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特点, 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措施因材施教, 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 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任何教学内容, 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 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的继续学习动机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将变得十分相近。 而分层教学正是实现他的 “从差异出发达到消灭差异”的理论构想的有效手段。

(3) 维果茨基关于“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 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 二是潜在水平, 它们被称为“最近发展区”和“教学最佳区”, 教学就是这样一个由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 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过程。根据这种理论, 人的个别差异既包括现有水平的差异, 也包括潜在水平的差异, 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不同层次的差异出发, 才能不断地建立最近发展区, 才能使教学成为促进发展的真正手段。

“选课分层走班制” 教学模式是改革的必然需要: 新课程标准中, 也确立了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理念, 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是建立在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平等的、 适合自身发展机会的基础上的, 追求平等并不意味着不管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而提供整齐划一的课程和教学, 而是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前提的, 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 因此, 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程度、 方式、 方法和能力的不同, 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 实施分层次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不同类学生的教学起点、 教学进度、 以及各阶段的教学要求不同, 但最终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对毕业生应有的基本素质要求) 相同。 同时, 不同学生在高中阶段所能达到的最高发展目标可以不同, 个人特长的发展方向、 个人潜能发挥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 选课分层走班制” 教学操作中要坚持 “ 四个原则” 。第一: 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分层中选择层次的主动权应是学生, 只有在学生选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后, 他才能爱我所选, 乐我所学, 学有所得, 才能真正感到学习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 流动性原则: 层次选择不是固定不变的, 允许学生在不同层次间流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层教学是对每个学生负责,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三: 择优性原则:最优化地分配教师承担最优化的学生层次中去完成教学任务, 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 “留得住”“学得进”, 各取所需, 让执教每一层次的教师各尽其才, 有效开展教学, 求得最佳教学效益。 第四: 整体性原则: 全年级学生是一个整体, 分层不分班, 把握年级整体、 班级整体、 学生整体是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核心。 同时教师也是一个整体, 每个教师都承担着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 应把自己的工作融入整体之中, 形成合力, 发挥整体效应。

在 “选课分层走班制” 模式下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从原来的一个班级的五六十个同学扩大到全年级的学生, 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 这种相互影响虽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但由于原班级的教风、 学风不同, 学生间不良学习习惯、 态度等方面影响也很大, 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 是班级管理者所关注的, 也是目前难解决的问题。 另外, 班主任的工作会因此变得困难。 由于相当多的学生不在行政班的班主任所教的教学班中上课, 班主任无法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 就会有 “抓不住学生” 的感觉。 怎样使班主任的管理触角从行政班延伸到分层教学班, 其中的难度也很大。 因此, 强化综合管理, 构建导师制、 班主任 (辅导班) 、 任课教师、 班干部 “四位一体” 的班级管理模式, 树立 “人人都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全员负责” 的新观念。 强化班主任和任课教师、 班干部的管理信息沟通, 严防出现管理的 “真空地带”“分层走班制” 必须面对因固定班级打破而带来的学生归属感缺乏、 集体感减弱的问题。 因此引导学生组建有归属感的集体。 有的学校用行政班来解决: 虽然走班, 但仍以行政班的名义开展某些活动, 如组织班团队活动、 春游、 参加运动会等; 有的学校则鼓励学生自发形成相对稳定的社团, 如话剧社、 篮球队、 围棋组等。 自觉组建稳定的、 有归属感的集体。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多样性、 选择性, 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及学校教学模式的变革等, 班级授课制是目前学校教育的主旋律, 而 “选课分层走班制” 应该是今后的趋势, 走班是形式,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走班制的支撑。 既要突破, 更要平稳、 渐进和有效的推进。

“选课分层走班制” 改革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挑战。 我国中小学现有的校舍布局, 就不太适合选课走班。 国外实行学分制教学的学校, 基本上把教室、 实验室、 体育馆、 图书馆布置在一个大平房中, 方便学生下课后, 从一个教室赶到下一个教室, 在课间, 学生就在走廊交流、 开展活动。按照我国的校舍布局, 学生上完上一堂课, 得奔跑去下一个教室, 这需要学校从选课走班出发, 改造传统校舍, 建立连通走廊, 至少在新建校舍时, 应考虑选课走班的需求, 而不再按功能建独立的教学楼、 实验楼、 图书馆, 要将其融合在一起。 在管理上要精细化、 程序化、 科学化, 各个老师、 各个部门要加强联系和沟通,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和对学生出勤检查工作的管理, 在硬件设施上加大投入, 因地制宜。

“选课分层走班制” 教学的意义就在于给我们的高中教育打开一扇可以教育自由呼吸的窗户———给学生一点自由。爱因斯坦讲过一句话, 什么是素质? 当你把学校学到的东西都忘掉后, 剩下的就是素质。 在经济、 社会、 教育发展背景下, 我们的教育优势越来越小, 西方教育的优势越来越大。 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奋起直追, 不奋起改革, 那么, 我们国民的综合素质和他们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改革在摒弃现行弊端的同时还要做好有关配套改革方案, 每一所学校遇到的问题有共性的问题, 也有个性的问题, 要根据本校的实际, 积极摸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方案, 积极应对新高考方案带来的冲击, 做出可能出现问题的科学估计和预测, 做好相关改革的配套措施, 这样才能让改革的步伐迈得更坚实, 走得更高远。

摘要:高考承载了众多人的梦想, 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为国家选拔了一批批人才。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高考的弊端日益凸显。高考制度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 改革是必然的, 但是怎么改, 改革后出现新的问题——选课、走班、分层教学, 怎样面对?这是每个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和探索的新问题。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和相关配套的措施, 让高考改革的步伐走的更坚实、更高远。

关键词:高考,改革,选课,走班,分层

参考文献

[1]王婷, 唐芳丽.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12) .

[2]史素君.高考改革且行且珍惜[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4, (6) .

[3]姜德仁.高中“分层走班制”教学的利弊及趋利策略[J].教育与探索, 2012, (1) .

3.高考改革高中政治课 篇三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中;政治教学;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23-01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高中政治相较于其它诸如:历史地理,数学英语之类的课程来说,更加脱离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这也就使得学生们对其十分乏味。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开动脑筋,找出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学习方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出学生们归纳总结的能力。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们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高考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共识。一般来说,高中生都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所以高中要多的就是教师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同时加大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们喜欢上自己,喜欢上自己所教授的课程。由于学生们喜欢上了老师,他们就会认真的去接受老师所说的话和所传授的知识,这归根来说,其实就是学生们对老师的一种信任,他们相信老师的能力,也相信老师是真心为他们好,所以他们也就自然而然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努力学习。由于有了学生们的信任,老师就可以比较容易的逐渐去培养学生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学生们对老师的喜欢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说是一切教学的开始,如果他们不喜欢认可老师,也就不会认真去听老师所讲解的知识,那就更谈不上学习态度的培养了。所以在高考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政治课堂的任课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喜欢上,并且信任自己。这样接下来的所有工作就会非常容易的展开。

2、培养学生兴趣,创设情境教学

浓厚的兴趣是所有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过程持续有效进行的一个重要保障。在兴趣的趋势下,学生们就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自发主动的学习,思考,提问,并且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求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答案。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时事新闻,历史故事等,进行生动的比喻和幽默的讲解教学。通过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并且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和学习思路,促使学生能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以他们自身的世界观去看待问题。比如,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涉及到的主观和客观具体的这一论述,我们就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根据自身对这句话的理解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老师在最后对学生所举的例子做一个统一的评述。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促使学生们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论述,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们对问题的思考和了解,进而达到巩固学生课本知识学习的效果。

二、知识的归纳总结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1、知识的归纳总结

高中政治的知识点非常之多,如果老师不对其加以归纳和总结就会导致学生们感觉自己所学的知识混论,且难以得到升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课本上在形式和结构上类似的知识点加以适当的分类和整理,然后让学生在老师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找到自己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这也是为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政治学科的经济学常识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之谷草乏味的,老师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纳和总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们将课本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通过这样反复几次的类似教学,学生们也就会逐渐学习和掌握到将自身所学习的孤立的知识构建成一个体系来学习和理解。

2、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对于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之重要的。随着高考的改革,我国文科的高考综合考试开始以对学生们的能力考查为思路进行,这样不但可以考查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内容,还可以考查学生们的探究性思维。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破学科的局限,教导学生们学会跨学科的知识迁移,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我们以下面这道题目为例进行讲解:

在秦汉时期,我国的北方地区是以长城为界,形成了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区在自然条件方面的差异

B.不同统治者政策的差异

C.各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程度不同

D.各地民族的生活习惯不同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在这一题中,学生要想做出正确的选择就需要学会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知识的迁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这样他们才能作出一个正确选择。同时,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也要不断的鼓励学生们采用新的解题方法,进行各种创新性学习,这样才可以帮助他们打破惯进行发散思维,从而实现学习能力的突破。

三、结束语

通过文章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所以高中政治教师应结合我国高考改革的实际情况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在高考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和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 宇.论高考改革下高中政治教学的问题及发展[J]. 好家长,2015,03:215.

4.高考提前进行 高中政治课程调整 篇四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10-08

据三湘都市报报道 从开始,全国高考将提前一个月进行。为适应这一改革措施,教育部日前下发了《关于调整高中思想政治课有关教学内容的方案》的通知,对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了删减。

5.高中政治高考知识点必考总结 篇五

生产决定消费。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主要表现在: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③消费调节着生产。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2、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1)、原因: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②大力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A、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B、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C、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

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人是生产力中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制度?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原因:它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注意:(1)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而言,主体地位——整个公有制地位)

(2)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4、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5、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实力、国防实力和民

不完全适应;③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就业信息不畅通。

对策:①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②劳动者个人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破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习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即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

6、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有哪些?劳动者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权利: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⑥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6.高考改革高中政治课 篇六

供给侧改革作为今年高考中的重点热点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应该从多个角度对供给侧改革加以分析。

提出背景

1、“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相对应的,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来促进经济发展。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有三点:一是去库存、化产能。如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二是要降低企业成本,激发企业活力与竞争力,通过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重大改革激发企业活力,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提高创新能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

“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就是在资本、劳动、土地等有形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无形生产要素推动的生产率提高。在中国,由于普遍的技术进步还未到来,因此无形生产要素应当主要包括制度因素和组织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制度因素、组织创新能力能否突破束缚,决定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空间,也由此决定着“供给侧改革”的成效。2、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努力实现“十三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过需求侧改革实现,重点强调扩大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增长即“三驾马车”,但一味地刺激需求导致了产能过剩、楼市库存和债务高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这就需要用新的动力对冲下行风险。供给侧改革改革的核心是推出更能满足需求的好产品,以解决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问题。前段时间,日本的马桶盖,韩国的彩妆,澳大利亚的奶粉被海淘族哄抢,难道中国没有这些产品吗?有,但品质不太好。国内消费增速不断下降,但中国居民在海外却疯狂扫货;国内航空客运增速缓慢下行,但跨境出游却持续高增长。这种消费领域中呈现出的供需错配现象表明: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在短期需求,而在中长期供给。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的条件下能实现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当前,我国供给侧存在六大问题:一是供给体系总体上具有外向型;二是供给体系未及时跟上国内中收入群体迅速扩大的消费结构;三是现在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较差;四是部分产业产能已达到峰值,产能难以消化,部分产业达到资源环境约束承载能力的峰值;五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六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

供给侧结构改革资料总结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供给侧”改革成了中国经济领域最新鲜、最热门的词汇。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继续围绕“供给侧”改革为明年工作做了比较系统的部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有效供给满足优质需求。过去我们经常讲要“用供给满足需求”,现在,在供给前面要加上“有效”二字,在需求前面要加上“优质”二字。消费结构升级要求供给结构升级,供给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次会议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2016年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基本遵循,既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深刻把握,也是对未来发展路径的整体谋划。

会议认为,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五大任务中,“去产能、去库存”,去掉的就是无效供给;

“去杠杆”,强调的是防范经济风险;

“降成本”,体现了制度供给能力的提高;

“补短板”,体现了要尽快弥补在劳动力供给、技术供给上的欠缺。

2016年1月26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面对中国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才是结构性改革。

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供给侧改革,关键看三个供给——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结构性错配,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供给,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制度供给,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三个“供给”,最后都落在“率”上。

全面理解供给侧改革

2015年11 月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 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两次强调,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称,“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而中财办主任刘鹤、副主任杨伟民,以及国家部委领导人也均在不同场合强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何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二.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1.表象:需求不足。07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从需求侧看,外需中,全球出口增速10 年见顶回落,过去三年持续零增长,中国较难独善其身,而低成本优势不再,令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不可避免。内需中,11 年人口结构出现拐点,12 年人口抚养比见底回升,13 年地产销量增速持续下行,工业化步入后期,投资增速持续下行。

2.实质:供需错配。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15 年以来央行5 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规模超过2 万亿,但投资依然萎靡。而在消费领域中,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错配: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但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国内航空客运增速缓慢下行,但跨境出游却持续高增长。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在短期需求,而在中长期供给。

三.供给侧改革如何落实?

习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明确指出,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功能健全的股票市场。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称之为推动经济结构改革的四个“歼灭战”。

四.如何打赢这四个“歼灭战”?

供给侧改革将分别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4 条主线上推进。

1.如何优化劳动力配置?具体路径有三条:一是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二是户籍制度改革并发展服务业,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同时也能消化地产库存、稳定就业;三是促进扶贫注重教育,从而提升人力资本。

2.如何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确权和加速农地流转,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产泡沫。而资本要素改革的核心在于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资源品价改降低原材料成本,减税降费加速折旧降低财税成本,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财务成本,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人力成本。而提升企业盈利的另一项改革是淘汰落后产能,国企是主要承担者。

3.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首先是构建激励机制,提升创新意愿,这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直接融资的发展。其次是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提升创新转化率,具体措施包括推进产学研结合、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

4.政府自身如何落实供给侧改革?一是通过反腐、打破垄断、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国企改革,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绩效,为经济提供动力。

热点解析

1、经济生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质量和水平。供给侧改革强调通过提高生产能力 来促进经济增长,做到精致生产,提高供给质量,实现“供需匹配。

(2)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资源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3)企业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供给侧改革要淘汰落后产能,去库存,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供给侧改革把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提高创新能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5)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供给侧改革要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率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四化)(6)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动力。通过供给侧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7)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8)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税收是调节经的重要杠杆。供给侧改革通过结构性减税引导企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9)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供给侧改革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10)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在发展生产力,增加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公平,重视效率符合我国国情,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资源利用率。

(11)发展生产的意义、措施;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国家的宏观调控(原因,措施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等

2、政治生活

①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供给侧改革“目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给人民带来实惠。

②政府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供给侧改革”是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的要求。

③党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利益的领导核心作用。“供给侧改革”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④人大应科学、民主、依法立法,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法律依据。⑤人民政协应发挥独特优势,为“供给侧改革”积极建言献策。3文化生活

①、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能为文化发展奠定物质保障。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和高素质人才在经济中越来越重要;供给侧改革要发挥科技的作用和高素质人才的作用。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供给侧改革要重视人才的作用,创新的作用,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供给侧改革把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提高创新能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供给侧改革要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生活与哲学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当前,我国供给侧存在六大问题,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要用科学理论指导改革,才能取得实效。③系统与要素是辩证统一的。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因此,要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要学会“优化结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

⑤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以前我们重视需求改革,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目前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⑥辩证否定,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既肯定又否定。实质是“扬弃”,“供给侧改革”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不能否定一切。

7.浅谈高中政治课改革的探索 篇七

我们现在大力提倡教育现代化, 而教育现代化具有多方面内涵, 其中既包括教学设备、管理设备等物质条件的现代化, 也包括教学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对于政治课教学来讲, 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还在于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长期以来, 由于政治课远离学生实际, 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兴趣。从教学效果看也不尽如人意, 往往出现政治课考试成绩与学生实际政治思想水平两张皮的现象, 即人们通常所指的高分低能。比如一些学生平日政治课成绩优异, 而参加集体活动时也总是躲躲闪闪, 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还有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之间常互相嫉妒, 搞不团结, 显示出他们身上缺乏团结互助精神和广阔的胸怀。诸如此类, 就根本原因来说, 都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偏颇所致。一般来讲, 现在许多学校的政治课教学只满足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掌握一些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 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巩固即可。

政治课教学目标除以上内容外, 还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 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培养学生养成符合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标准的良好行为习惯。总括起来讲, 不但要让学生学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用知识, 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 能用自己目光去发现, 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 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所有的教育者都应当完成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 使政治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 唯有这样, 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 才能真正纠正目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才能培养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二、政治课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45分钟, 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 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像现象上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 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 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 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 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 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 就必须彻底打破这种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 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 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 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 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满堂灌”或“一言堂”, 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 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 缺乏主观能动性, 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 只是一种被动接受, 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 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尊重、相信学生主体,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首先, 结合教科书的内容, 有针对性地增添了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 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事例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 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 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一堂课的学习, 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掌握理解与运用政治理论的本领, 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 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 只有这样, 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所以, 正确地协调与处理好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 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关键之处。

其次,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我还特别重视学生这个主体, 想方设法让他们活起来, 动起来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 头脑中要有学生, 应时时思考学生原有基础如何、他们十分普是否能接受、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怎样等。简单说来, 就是在头脑中, 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钻研、处理教材, 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才能真正的用好、用活教材。比如, 在课堂上, 我鼓励学生谈自己生活, 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当众提出来, 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会诊”, 从课本中寻找“药方”。许多同学说想不到平日以为枯燥无味的政治课还真这么管用, 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能为人生指明正确的航向, 一些同学还成了小哲学迷, 立志将来要当个哲学家。

第三, 在教学中我注意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教学中我坚持“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的学生, 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教学。

比如有的同学因学习成绩较差而产生破罐子破摔思想。我就反复为其讲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鼓励他们从点滴做起, 最终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第四, 在教学中, 我从不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了事, 而是把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作为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 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 发挥学生主体性。我平时严格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并按照共产主义道德标准, 随时注意自我约束和自我矫正。进一步我还要求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 并学会用这个武器去纠正不良社会风气。

在我坚持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几年来, 所带班级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而且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显著提高。显示了改革所带来的良好效益。

三、结语

8.高考改革高中政治课 篇八

近两年新课程区高考政治试题,既继承以往高考试题的优点,又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研究这些优点和特点对今后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一、2009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

重视双基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在本次新课程改革中仍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摆在了突出位置。2009年高考政治科命题突出了学科的主干知识,依据教材基本概念、基本结论、基本原理设计的试题所占比重较大,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处处渗透着对各种基本能力的考核。很多题目的背景材料,都和教材中的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密切联系,答案均来自于教材,客观题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该特点。

如:(江苏2009年高考15题)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下列属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是()。

A.业主委员会B.消费者协会

C.居民委员会D.乡人民政府

本题考查民主管理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在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故只有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属于社会团体;D项属于基层政权机关。

二、2009年高考政治试题对今后加强课堂基础知识教学的启示

“题在书外,答案在书中。”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基础知识是根本,最基础的知识最具有生命力,最基础的知识最具有迁移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结论、基础知识要有全面的把握,要把基本概念、基本结论、基础知识讲清、讲透。为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努力引导、帮助学生过基础知识这一关。具体可以采用五个步骤进行复习:

(一)掌握基础知识

1.要按照《考试说明》的相关要求做到“点点清”,所谓“清”,一要准确;二是要理解,教师讲得透,学生才能学得透,然后才能记得准。“点点清”也就是对基础知识要全方位复习,复习到位,教师可以把知识点编成一个个问题,然后逐题过关。

2.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高效的课堂和及时的课后复习相结合。有的学生不太重视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以为课下背背就可以了,使得对知识的记忆粗枝大叶、一些政治术语掌握不清,“翻书就会,合书就忘”。在课堂上,老师应要求学生跟着自己认真听讲,认真理解,在理解中逐步记忆。

3.易混知识要区分。准确记忆基础知识还要注意区分易混易错知识点。

(二)编写知识结构

要构建网络,重视联系。不仅要掌握每一个知识点,还要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点”、“线”、“面”结合,形成一个知识块或知识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和复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及时把学科内的相关知识加以整合,把握其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引导学生从哲学角度去思考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从政治学角度去思考经济现象等等。还要把握教材与热点之间的联系,把时政热点问题回归到教材的知识网络中去,用教材知识分析说明。虽然许多教辅资料上都有知识结构,但是同学们还要自己整理,因为亲自动脑筋,动手编写的知识结构,对自己才最有用,最能巩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三)根据知识结构,复习基础知识

一边对照学生自己编写的知识结构图,一边全面复习基础知识,检查基础知识是否过关,如果对某些知识仍然感到陌生,或者理解得不到位,应当立即回过头来及时复习,直到弄懂为止。

《考试说明》所规定的知识点,要点点清楚,让自己达到“有书就如无书,无书就如有书”的境界,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注意把握知识的逻辑联系

把握知识与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要整理出完整的线索和脉络,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例如复习《经济生活》时,要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与消费、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效率与公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等知识的内在联系。

(五)注意讲练结合

通过练习去巩固和落实所学基本概念、基本观点。而错题重做,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效果也非常明显。不应把方向和主要精力都放在猜题、押题上,而是要努力遵循课改要求、尊重教育教学及学生成长规律、领悟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研究新课改以来的高考试题,这才是方向和根本。我们也才能在以后的高考中不会痛失基本分。

上一篇:初识黄山作文下一篇:集团客户关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