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

2024-09-15

《直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精选15篇)

1.《直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 篇一

这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角以后学习的,由于前面有了判断角、画角、创造角的基础,对本节课直角的认识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本节课的知识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钝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与前面认识角一样,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在动手中探索创新,通过体验来认识直角。此外,让学生自我思考,全班质疑,如在用不规则的纸创造直角时,有学生凭感觉去折直角,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这样折的直角你能肯定是直角吗?”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进而寻找更好的方法。最后一直得出把不规则的纸折出一条线,再沿着这条折痕对折的方法来创造直角。

通过课堂的实践后有以下的反思:

首先,这节课比较好的是: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对角的初步认识上帮助学生认识直角。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抽象出角的图形,再告诉学生在实物上找出来的这些角都是直角;并出示了不同位置摆放的直角的图形,指出这些角都是直角。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周围的物体中找出更多的直角。这样加深了对直角的初步认识。

然后通过找图形中的直角进一步巩固,而且在此基础上又学会了如何判断是不是直角。接着通过钟面上时针和分针进行比较角的大小、认识锐角和钝角,而且随机抽取图片巩固三种角,又通过做第三题进一步巩固,所以孩子们对直角、锐角、钝角区分的比较好。

但是最后的环节孩子们画完直角后,没有让他们话画一画锐角和钝角,所以堂清时好多学生把钝角画错。而且在板书上还可以在完整些。

2.《直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 篇二

(一)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二)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三)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小数的读、写、小数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识小数。

1. 创设超市“社会小调查”情境。多媒体展示:超市调查情境图。

师:昨天,老师去超市购物,看见两个小朋友拿着笔和本子在记录着什么。出于好奇,我就上前询问了一下,原来他们在做“社会小调查”———了解一些商品的价格。我看了看,发现他们是这样记录的———

多媒体展示:两张记录单。

师:看得懂吗?(懂)你更喜欢哪张记录单?说说你的看法。

师:是呀,这两种记录各有所长,不过小女孩的这样记录单更简单、明了、方便,很值得我们研究。

多媒体展示:凸显以“元”为单位的记录单。

2. 初识小数,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5.98、0.85和2.60这三个小数。

师:老师把这些数提了出来,像(5.98、0.85、2.60)这样的数,我们叫做———(小数)。

师: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小数点变红。

师:“.”叫做小数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关于小数的知识。

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

(二)认识小数。

1. 小数读写学习。

(1) 读小数

师: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师:谁来读一读。

(学生指名读, 再读的同时指导要注意的地方)

多媒体展示:即时展示三个小数的读法。

(2)写小数

师:我们已经会读这些小数了,那这些小数是怎么写的呢?让我们动手来试一试。

板书:5.98元、0.85元、2.60元。

2.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现实意义建构。

师:谁知道, 这些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分别表示多少钱?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

板书:5元9角8分、0元8角5分、2元6角0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这些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小数点的左边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几分。

3.小练。

师:从大家的发言中,看得出来你们已经懂得用小数表示价格的方法,那我要考考你们了。你能把下面的价格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吗?

多媒体展示:几元几角几分的题目,并适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答案。

4. 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现实意义构建。(1)生活举例

师:通过钢材的研究,小朋友们对价格的小数记法已经很清楚了,那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小数呢?

(学生畅所欲言, 说出自己在哪里见过小数, 老师加以肯定。)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动物界的小数信息, 一起来读一读吧。

多媒体展示:书上第91页的第2题。

师:看来,小数不仅可以表示价格,而且还可以表示身高、体重、速度、路程……生活中的小数真实无处不在!说到身高,你们了解自己的身高吗?想知道李老师的身高吗?(想)我的身高是1米63厘米。

板书:1米63厘米。

师:猜猜李老师的身高1米63厘米,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

师:小朋友们猜得非常准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李老师的身高1米63厘米为什么能用1.63米表示。

(2) 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多媒体展示:标有1—10的米尺。

师:这是一张1米长的尺子,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每份是1米的几分之几?

多媒体展示:1分米长的线段和1分米字样。

师:1分米师1米的几分之几,也就是几分之几米?

师:对了, 1分米是1米的, 也就是米。米写成小数是0.1米。

多媒体展示:1分米=米=0.1米。

多媒体展示:3分米长的线段。

师:这一段是3分米,那3分米等于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呢?

多媒体展示:3分米=米=0.3米。

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0.7米吗?上来指一指。

(3) 感知“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师:小朋友们,面对同样的事物,我们只要换个角度,就会有新的发现。

多媒体展示:标有1—100的米尺。

师:现在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1厘米)

师: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0.01米)

多媒体展示:1厘米=米=0.01米。

师:3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米)用小数表示呢?(0.03米)

多媒体展示:3厘米=米=0.03米。

师:那18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呢? (0.18米)

板书:18厘米=0.18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几米,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多少分米,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厘米。

板书:米、分米、厘米。

5. 巩固小练。

师:现在知道老师的身高1米63厘米为什么能写成1.63米了吗?

多媒体展示:丽丽测量身高的情境。

师:有位小朋友在测量身高,我们去看看。

师:丽丽的身高是1米20厘米,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是多少米?

师:如果有位小朋友的身高是1.42米,那是几米几厘米?(1米42厘米)

做一做:

1元是10角,7角是()元, 还可以写成()元。

1元是100分,7分是()元, 还可以写成()元。

1米是10分米,5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1米是100厘米,55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小数的古今表示法比较: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在我国古代小数是怎么表示的吗?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展示:P94的古今小数。

师:你觉得用哪种方法表示小数点比较好?

(三)总结延伸。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小数,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师:其实,关于小数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让我们在生活中多观察,挖掘更多关于小数的奥秘吧!

五、教学反思

备这节课,自己总觉得不知道该把教材挖多深,老教材中的这节课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的介绍及小数意义的介绍,而新教材中却把读法和写法给“模糊”了,难度降低了许多。只要求学生会读,没有特别地指导写法,还要求不能脱离现实背景(主要以价格和长度单位)抽象地学小数。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差不多按照教学书中的过程来进行教学,也谈不上什么创意。

课上好后感觉在教学小数的读法、找生活中的小数(课外资料)、小数在价格表示中的含义,这几个环节,学生学得还比较扎实。但在教学长度单位中的小数含义时,设计比较牵强,学生对分数与小数的关系理解也不够透彻,以至于在找一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及后来的两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时,学生不能讲出。课后想想,是否可以这样设计:把元角分和长度融合在一起,在价格中就安排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教学,然后针对发现的规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长度单位中可以这样,或者为什么应该这样?引起学生的思考,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其利用以前学过的分数知识帮助解释,达到认识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的目的。

在设计时,还针对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安排了相对应的练习。这个练习做过后,对本节课难点的突出,肯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时间不够,没来得及做。现在回想一下,也想不起什么地方可省,由于高度集中精神,以至于上课时自己讲了些什么现在也记不得了。

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角的认识;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78-01

本堂课主要有情境引入、观察主题图课件、回想生活中的角、动手折角、触摸角、教师引导认识角、课堂学生慧眼识角、玩活动角等环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落实新课标理念,完成了教学任务,受到一定好评。

一、本节课的亮点

1、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析,精准细化目标

很熟悉教材,并做到了认真分析教材,对本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教学目标的把握很好,不仅注重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将目标细化,落到实处。比如:让学生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角;培养同学们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感受角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让同学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能够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教材与实际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又回到生活。教具准备很充分,不只是备了教材,还备了学生,所以,学生学具准备也很充分,如:直角三角板、正方形彩纸、活动角、各种图形等。

2、从学习过程的角度分析,落实主体地位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做到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活动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回答,尽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新知,比如:对于角的特征,创设了让学生先从知道的图形入手,再找课件中主题图《我们的校园》的角,又找生活中的角,然后再用自己的身体做一做角,亲自动手用正方形彩纸折角,最后,通过观察课件的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等一系列活动后,学生自己就总结出了角的特征。从举例中能看出,这些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是以学生为主休,老师为主导。 学生都很感兴趣,很积极,举手发言很踊跃,每个学生都真正”动”起来了,课堂也真的”活”起来了.从原来是有点压学生学,而这节课却是学生自己乐意学,自己想学,自己争着学., 每个学生都达到了 “乐学善思”的情境。

3、从教法的角度分析,灵活自如

本人一直注重发现式教学法,反对一味灌输。也许个别老师会觉得是老师怕多讲,放任学生表现。其实注重讲授法的老师会更累。要让学生去发现,必须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有挑战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去思考;更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具和学具,去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不能一味采用启发式教学,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至于究竟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明察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学生在探索角的特征时,虽然学生知道角有一个共同的点,还有两条线,但他们并不知道那就是角的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因为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学生无论怎么探究,也探究不出来,怎么办?所以这时我就直接告诉学生: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同时,还编了一首儿歌: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还在白板上演示了角的画法,强调画边时,必须从顶点出发,用直尺三角板比着画,边是直直的。这些做法都得到了小学数学教材专家陈静荣老师的肯定,对于数学教学,遇到新概念和新定理,就应该老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因为数学中的概念和定理是很严谨的,是许多数学专家的积累。根本用不着学生去探究,即使给学生再多的时间,他们也是探究不出个所以然,那是枉然,还浪费时间。我还注重面了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

二、本节课的不足点

1、从学习内容的角度分析,没有吃透教材

对教材的钻研还不够,没有很好的“吃透”教材,教学目标虽然达到,但是教学难度没有把握好,没有很好地分析学生的思维的发展,突破难点不够深入。如:通过比较操作,让学生体会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用课件PPT重叠法比较,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可是本节课中,我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没有突破这个难点,因为我只采取演示讲解,引导学生不够到位,效果不显著。

2、从教学过程的角度分析,教学节奏稍快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一开始,我就让全体学生大声齐读教学目标,专家指出:别让全体学生齐读教学目标,读了学生也不懂,浪费时间。我在教学环节之间给学生的时间不是很够,有点快。发出口令时,没有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虽然学生对于画角的步骤比较好,但这样的一来很多学生只会画出同一方向的角,从而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

3、从教学形式看,花样较多

陈重穆教授: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本节课虽然也注重了实质,但有点重形式,感觉有点花样多。还有分组时人有点多,导致学生讨论时有些茫然,不知自己究竟应该做什么。比如:我不应该使用“小蜜蜂”扩音器上课,这样让学生和老师之间容易产生距离感,破坏了老师的亲和力,还会让学生感到浮躁。在对待两队PK的学生时,不是很公平,给蓝队的机会多些。

三、今后的改进方案

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做到深入钻研,学习专家教师的方法:仔细揣摩,透彻理解,反复琢磨,问个究竟。充分利用好课堂40分钟,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倡有效课堂。不浪费时间在齐读教学目标,紧凑地安排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在环节之间给学生留足时间,不要赶时间。一定要落实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少用花样,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过渡到“会学”。分组时尽量两人为一组,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明白自己要思考的问题,通过相互的交流讨论,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学参考》

[2]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4.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四

日照凤凰小学 二年级一班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40、41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直角和直角符号,感知直角在生活的存在。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际操作认识直角。教学难点:用三角板判断和画变式直角。

教学准备:三角板;圆纸;直角、三角形、长方体卡纸;钉子板。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猜测导入,激起情趣。

师:上一节同学们初步认识了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指名回答,齐答。

师:记得怎样画角吗?请你们各自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给同桌的同学看。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特殊的角,它在哪里呢?看五星红旗的一角,椅子的一角,像这样特殊的角咱们把它叫做——直角。

板书课题:直角的初步认识 学生齐读课题。

二、新知导学,观察操作,逐步认识。

(一)认识直角及直角符号

师:既然直角是角,那它的各部分名称你们知道吗? 生: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师:咱们怎样来区分它和其他的角呢?你能给出一个好主意吗,标上记号吧。生:画一朵小花。生:画一把小椅子。生:画上五角星。师:同学们真聪明,咱们给它的小标记是这样的像是小椅子的直角符号。师:说说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直角呢?

(二)折直角

师:请同学们拿一张纸,先上下对折(师演示),再怎样折可以得到直角呢? 谁上来折给大家看?哪里是它的顶点和边? 打开折纸,看一看折痕,数一数有几个直角? 谁愿意数出来并指给同学们看?

(三)认识三角板上的直角。

教师出示教具三角板,同时让学生拿出自带的三角板。师:三角板上的直角在哪?找一找有几个直角? 看一看,摸一摸这个直角。

指出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和两条边给老师看。师:以上我们通过观察实物图形初步认识了直角。

(四)教学用三角板检验直角。

师: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用什么来检验呢? 生:可以用三角板来量。

生:可以用长方形的一角来比一比。

教师演示讲解怎样用三角板检验直角。着重演示怎样用三角板检验变式直角。

(投影演示)达标训练。

用钉子板自己做一个带有直角的图形,并用三角板来检验是否正确。

(五)教学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最后我们还要通过画直角来加深认识直角。教师示范讲解画直角:

学生在课本的方格纸上从给出的点起画直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画出不同方向的直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达标检测,发展思维。

师:这节课同学们都很积极参与学习,勤动脑、动手。师:欣赏体操当中我们所呈现出的直角,希望同学们做操时也要动作到位。发展思维练习题:

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有几个直角?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你是怎样数或算出来的? 生:3+3+3+3+3+3+3+3=24(个)生:4+4+4+4+4+4=24(个)

师:这样做太长了,谁有好的办法,把式子写的简单点? 生:可以用乘法。

师:太好了,这正好是下一节课咱们要学习的内容,课下同学们可以预习一下。好剩下一点时间,大家打开书读一读这一节课的内容,开始吧。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日照凤凰小学

庄廷秀

《直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角以后学习的,由于前面判断角、画角、创造角的基础,对本节课直角的认识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本节课的知识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与前面认识角一样,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在动手中探索创新,通过体验来认识直角。此外,让学生自我思考,全班质疑,如在用圆片创造直角时,有学生凭感觉去折直角,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这样折的直角你能肯定是直角吗?”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进而寻找更好的方法。最后一直得出把圆片折出一条线,再沿着这条折痕对折的方法来创造直角。通过课堂的实践后有以下的思考:

一、教学常规。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注重学生听课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因此,上课时要关注学生的眼神,不仅在讲授时要关注,在与个别学生交流时,教师的眼神同时也要关注其他的学生。上课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是否按老师的要求在操作学习用具,同时做到言行一致,比如在判断直角时,就要边操作边说,角的顶点和直角的顶点重合,角的一边和直角的一边重合,再看另一边也重合了,才是直角。只有会说会操做,才能真正的掌握直角的判断方法,这样也为画直角打下基础。

二、语言。教师的语言是一门很大的艺术,在上课时,教师的语言要有轻有重,要有变化,要有表扬、激励的话语,鼓励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此外要关注学生的现状,如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的情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的协作性和参与性等。只有注重自己的教学语言才能真正吸引学生,让课堂有张有弛,老师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教学与学习。

三、板书。好的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节课在教学让同学们找三角板中的直角时,我没有及时的在黑板上画出三角板中的直角,若画出便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出直角三角板中只有一个直角的形象性。同时在引导学生们找出长方体或是正方体中又多少个直角的时候,也是缺少了标出一个直角的标记。

四、动手操作课可贵之一是要注意猜想和验证。当我们学习了用直角三角板来验证直角之后就要及时的,用之来验证一下课堂之学生用纸片所折的角是否是直角。这样可以起到前后呼应的效果。

5.《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五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8—119页直角的初步认识及“做做画画”练习二十六第5—9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用具:

三角尺一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断下面各图哪些是角,哪些不是,为什么?

判断再分别说明各部分名称。

2、找出三角尺上的角。

二、新授

1、认识直角。

(1)说明:三角尺中的一个是直角。

(2)出示另一把三角尺上,找一找其中的直角。

(3)在自己的三角尺上找一找直角。

(4)说明:直角也可以画出来(示范板演),再用直角符号“┐”标出来。

(5)找出直角的顶点和边。

2、举例生活中的直角。

3、教学直角的判断。

(1)教学判断的方法。

(2)练习“做做画画”的第1题。

4、教学画直角。

(1)示范画直角,并标上直角符号。

请学生说说画直角的步骤。

(2)学生练习“做做画画”第3题,要求画后标上直角符号。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做画画”第2题。

师生一起折纸,折出直角标上符号。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题。

(1)学生判断,并标上符号。

(2)指出:只要与三角尺的直角重合,就是直角。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6题。

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中各有几个直角?

4、完成练习二十二第8、9题。

四、全课文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样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

五、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7题。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教学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直角的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在授课的过程中,适时的演示“角的初步认识”】

1、师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学习过哪些图形,还可以说说除此之外,你知道的几何图形?

2、等同学做出回答后,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图形。

3、教师质疑: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种图形与圆有什么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4、指角。教师出示数学书,请学生指出这本书封面上的角。(学生一般会指四个顶点为角)

5、教师指出:这个同学指出的并不是一个角,究竟哪儿是角呢,该怎样来指出一个角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初步感知角。

(1)教师演示指角的全过程:

师一边指角一边口述:从数学书封面的一个点出发,从这个点向直直的两边摸,这两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2)一边看电脑演示,一边随着电脑的演示在自己的数学书上摸角【演示“指角的方法”】

(3)指名一学生到前面来指一指哪儿是角。

(4)全员操作。边说边摸,指出一个角。

(5)同桌的同学共同操作,指出自己三角板上任意的一个角。

(6)小结摸角后的体会。(我们摸到的点是尖尖的,我们摸到的两条线是直直的。)

2、折角。

(1)教师取一张不规则的纸,经过两次对折,折出一个小于180度的角。问:老师折出的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

(2)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形状不限),也经过两次对折(任意的去折),教师从中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角贴在黑板上(尽可能的包含直角、锐角、钝角、平角)。

(3)问:观察,黑板上贴出的这些图形,大家说都叫角,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每个图形中都有尖的点和直的线)

(4)教师讲解角各部分的名称【演示“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从众多的角中,任选一个角,把角的两条边延长,指名一名学生板书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5)教师指黑板上任意一个角的部分,要求学生们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6)讨论。说一说身边的角。

3、演示活动角。

(1)问:再观察黑板上贴的这些角,有什么不同呢?(有大有小)

(2)问:通过观察,谁能说说,哪个角大些,哪个角小些?再说说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3)问:角确实是有大有小的,究竟该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呢?

(4)教师让每个同学拿出自己的学具——活动角,把它张开制成一个角,并边指边说哪是角的顶点,哪是角的两条边。相邻的同学比一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5)师:以自己刚才做的角为标准,再做一个比它大的角。再以新角为标准,做一个比它小的角。

(6)提问:通过你们自己操作活动角,你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得大小有关)【演示“角的大小”】

(7)教学画角的方法。

①【演示“画角的方法”】全体观察画角的过程,然后请同学总结画角的方法。

②教师再次与学生一起回忆画角的方法:先画顶点,从这一个点起,用直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一个点起,向不同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板贴: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出角的两条边)

③让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画一个角。教师巡视画角的过程是否正确。

三、归纳提高。

1、问:通过刚才的研究,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图形——角;一个角有1个尖尖的顶点,还有两条直直的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我们还学会了画角的方法。)

2、练习。

四、质疑交流。

1、问:除去老师向大家介绍的这些内容,谁来说说,你还知道些什么老师没有讲到的内容?或者还想知道些什么内容?(根据学生说和问的情况,酌情补充下面的内容)

(1)角的种类(详见扩展资料):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优角、周角……

(2)趣味知识:放大镜能够放大字的大小,但是却不能放大角的度数。(详见扩展资料“放大镜不能放大角”)

(3)角在生活中的用途:装修时,巧妙的利用角,可以拼摆出很多美丽多变的图案,有效的利用角,还可以节约装修的材料,降低装修的成本。

……

6.《直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 篇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页

【教材分析】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找直角--判断角--折直角--画直角四个环节,由易到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直角的认识。同时这几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个纵向逐步加深的认识过程,可以使学生迅速准确地形成空间观念,为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学情分析】

直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二年级学生虽然没有形成直角的概念,但能够初步辨认现实生活中很多的直角,对直角有一些朦胧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

2.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小大的比较。

难点:正确画直角。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 ↓

探究新知→认识直角,会用直尺画直角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复习导入】

1.角有( )个顶点(1个顶点),( )条边(2条边)。

2.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角。

【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观察一下三角板上有没有你认识的角。学生观察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2.小组讨论:三角尺上的直角有什么用途呢?

3.交流汇报。当学生提出用三角尺来检验直角时,教师要在学生说完后用对比的方法加以说明。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尺画直角。

(1)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画角的?

(2)尝试用三角尺画直角。

先画一个点→以这点起画一条线→把三角尺的一直角边与线重合,三角尺的顶点与点重合,沿着三角尺另一边画一条线→画成一个直角。

(3)电脑显示画直角。

(4)在方格纸上画出直角。(从给出的点画起)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

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巩固应用】

1.练习八的第6题。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检验。

2.练习八的第7、8题。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

3.生活中的数学。

这里学生可以根据图中的提示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直角?哪些地方用到直角?什么时候会用三角尺画角?

【课堂小结】

7.《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 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 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 并列出相应的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比较简便, 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根据具体情境列连加算式。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相同加数及个数的含义。

教具准备:作业纸、黄花图、五角星图、方格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找找规律涂一涂。想一想, 每题分别是几个几个地数。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原有的跳着数数经验与技能, 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新授教学

1.今天我们要学习数一数。那么, 今天学习的数一数, 跟以前学习的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

2.教学黄花图 (每行5朵, 3行)

(1) 请你数一数, 一共有多少朵黄花?

(2) 学生展示, 教师借机提炼出横着数, 竖着数。

(3) 写出加法算式。3+3+3+3+3+3=15 5+5+5=15

(4) 教师小结:看来, 不同的数法, 会有不同的加法算式, 按不同的角度观察 (横着看、竖着看) 同一幅图, 算式不同, 但结果相同。

3.教学五角星图 (每行9颗, 2行)

(1) 你能用加法算式表示你是怎么数的吗?

(2) 在板书 (9个2相加) 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

9个2相加等于18。

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5个3相加等于15。

(3) 用行与列叙述

利用加法算式得出:横着看, 每排9个, 有2排。竖着看, 每列2个, 有9列。

同理, 用排和列来表达黄花图。

(4) 小结:像这样的方阵。

可以横着看, 每排有几个, 有这样的几排。

可以竖着看, 每列有几个, 有这样的几列。

4.教学方格图 (每行10格, 3行)

(1) 数一数, 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用算式来表示。

(2) 根据算式, 猜一猜他是怎么数的?

设计意图:给出不同的情境, 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算式, 通过3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 逐步引导学生简化语言,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5.大家来表演

(1) 请出4个学生, 张开手掌。看着他们的手, 数一数。写出算式。比比谁写得多。

预设:8个5相加等于40个手指。4个10相加等于40个手指。

4个2相加等于8只手。4个1相加等于4双手。

(2) 引导学生根据算式说出意思。

(3) 小结, 同一幅图, 因为观察点的不同, 所得的算式也会不同。

(4) 展开:如果有这样10个小朋友。算一算, 共有几只手。咱们全班有几个人, 共有几只手?要有几个2相加?如果要算100个人, 1000个人共有几只手, 用加法算式来表示的话, 你认为会怎么样?你有什么感觉?

(5) 我们能用一句话, 把这个长长的算式, 说得清楚明白。数学也有语言, 这么长长的一个算式, 一定会有一种数学的方法, 让它写起来很简单, 你知道这是什么办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活动和开放的问题设计, 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巧设悬念, 激发学生学习简洁的好奇心。

三、回顾总结

回想一下, 这节课, 你都学到了什么?

四、课堂作业

1.24个圆形的排列成不同的方阵图。 (12×2、8×3、6×4)

横着看, 每排__个, 有__排。算式________ () 个 () 相加等于 ()

竖着看, 每列__个, 有__列。算式________ () 个 () 相加等于 ()

(1) 学生独立练习后校对。

(2) 观察比较, 你有什么发现?

同样是24个圆形, 因为排列成了不同的方阵, 所以出现了不同的加法算式

8.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实践与反思 篇八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导学案;游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30-02

教学内容:数学七年级第二学期(上教版)15.1平面直角坐标系(1)

教学目标:

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知道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会根据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

2、在从数轴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发展过程中,感受数学研究的方法和有关数形结合思想;

3、在具体情况中理解有序实数对的意义,经历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和抽象数学概念的过程,再一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会根据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

教学难点:会根据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回顾旧知,启迪新知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个以前我们学过的知识点:数轴。同学们,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数轴?(示意学生举手回答)

生: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师:数轴上的点和实数是什么关系?

生:一一对应。

师追问:“一一对应”是什么意思?

生:每个实数都能在数轴找上找到唯一的一个点和它对应,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个点也都有一个实数和它对应。

师:如何用实数表示平面内一个点呢?(教师在画好的数轴上方点一个点)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片段,相信同学们一定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吧!你是如何很快的找到自己的座位呢?(教师利用PPT课件向学生展示电影票的照片)

二、新课讲解:源于生活,始于实践

1、有序数对(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电影票来引出有序数对)

师:我们看到电影票上的座位号是写着第几排第几座的,如果只告诉你第几排,你能否找到座位?如果只告诉你第几座,你能否找到座位?

生:不能!

师:那我可不可以这样认为,这个座位号需要用两个正整数组成的一个“数对”来表示?

生:是的。

师:但是现在还存在一个小问题:如果我只告诉你这个数对里的正整数分别是3和4,你能确定你的位置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第3排第4座和第4排第3座不是同一个座位,所以还要说清楚3和4的顺序。

师:那就是说,如果要确定你的座位号,这个数对必须是有顺序的。

我们可以由此推广,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 与 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 。(教师同时板书概念)

利用有序数对我们可以准确的表示一个位置,例如老师如果要请同学回答问题,说到第几排第几座的时候,你就能很快的反应出是不是在叫你。

2、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游戏中感悟数学)

我们接下来做一个游戏,现在老师把我们教室分布按照图中的顺序来表示,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件上显示的有序数对很快的说出这个位置上的同学的名字。

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点,那么在平面上的每一个点,我们都可以用一对有序实数对来表示。为了表示方便,人们在平面内取一点 ,过点 画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且使它们以点 为公共原点,这样,就在平面内建立了一个直角坐标系。

通常,所画的两条数轴中,有一条是水平放置的,它的正方向向右,这条数轴叫做横轴,记作 轴;另一条,竖直放置的,它的正方向向上,这条数轴叫做纵轴,记作 轴。如图所示,记作平面直角坐标系 ,点 叫做坐标原点(简称为原点), 轴和 轴统称为坐标轴。

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叫做直角坐标平面(简称为坐标平面)。

有了这些准备工作之后,原来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有序实数对来表示了。

3、如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一个点的位置(动手操作,印象深刻)

学生操作:如图1,已知直角坐标平面内的一点 ,通常用下列方法确定表示这个点的“数对”。(让学生按照课件上的要求,在导学案上的两张图(图1和图2)中依次描点)

过点 作 轴的垂线,垂足为 ,得到 在 轴上所对应的实数3;再过点 作 轴的垂线,垂足为 ,得到 在 轴上所对应的实数2。因为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能且只能作一条,所以 、 是唯一确定的,可知 、 分别所对应的实数也是唯一确定的。把3写在前面,2写在后面,组成有序实数对,记为(3,2),那么(3,2)就表示点 。

师:一般的,对于直角坐标平面内的任意一点 ,如图2,过点 分别作 轴、 轴的垂线,垂足在 轴、 轴上所对应的实数分别为 、 ,那么有序实数对 叫做点 的坐标,其中实数 叫做点 的横坐标,实数 叫做点 的纵坐标。(注意:这里 和 的位置不能颠倒,当 时, 和 表示不同的点。)

三、例题讲解:分析方法,规范格式

例1、写出下图中直角坐标平面内各点的坐标。

经验总结:

1、如何确定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

2、坐标轴上的点有什么特点?

四、课堂练习: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课本125页,练习15.1(1)第1、2、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五、课堂小结:及时总结,固化概念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归纳)

六、作业布置:作业反馈,查缺补漏

1、练习册15.1(1)

教学反思:

这节课概念比较多,概念的引入、教学方式、方法都需要去精心的安排,特别是各个知识点以及衔接,而这也恰恰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

首先是引入,在引入时我选择了复习引入。在新课环节,我通过生活中的一个情境:电影院找座位来引入有序数对的概念。这样的设计,在知识点的衔接和过渡上会比较自然。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这个游戏的设计让学生在玩中学,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效果很好。有了这些铺垫,后面的教学内容便水到渠成。

9.数学认识直角的教学反思 篇九

《认识直角》新授课上,对角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之后,呈现了学三个学生身边的生活物品,教科书,黑板,三角板,引入了新课,由课件出示红线描出物品上的直角,向学生介绍这些都是直角。

过程,既然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直角的过程,是直观认识直角的活动之一。趁热打铁,利用习题,让他们辨认直角。之后抛出问题,那么比直角小的角叫做什么角?引出锐角,那么比直角大的角又叫做什么?引出钝角。

在知道了三种角的定义之后,是课件习题请他们出示的图形是直角还是锐角还是钝角,引出问题,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要先达到,要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对验证。

10.《直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 篇十

课上,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等形状的实物,从具体实物抽象出角的图形,再指出在实物上找出来的这些角都是直角,并出示了不同位置摆放的直角的图形,指明这些角都是直角。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找角”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教室里找出更多的直角,既可以巩固直角的判断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直角的比较形象的认识,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皮亚杰曾说过: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表象、几何模型,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以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直角后,我引导学生通过折直角、画直角来加深对直角的.认识,让学生学生在“画”、“做”直角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深刻的体验,这不仅是动手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像、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在脑中形成概念的本质,对直角的概念形成深刻的认识。

在认识锐角和钝角时,我选择将“钟面”作为教具。通过观察钟面上时钟和分钟的转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角的大小变化,再将这些角和直角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建立直观认识,使学生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清晰表象,学会辨别直角、锐角和钝角。

最后我还安排了“欣赏美角”这一环节,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角之美,感受到数学之美。

整节课我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尽可能多的机会,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不仅开放学生求知探索的空间,而且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有效合作,充分交流,把课堂上有限的时空变成了人人参与,个性发展的无限空间。整个教学过程,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学生学得轻松、兴趣盎然,又学有所得。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让学生画直角时,我是直接让学生利用给定的材料(三角尺和格子纸)来画直角的,因为操作比较简单机械,所以也就花时不长,简单带过,实际我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材料,将“画直角”这一活动设计成一个开放性的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画直角的工具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发展。

11.“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2)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充分体会分数的含义;(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理解1/2的含义,并理解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实现的。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

学具准备:正方形、长方形纸片、水彩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中秋节,老师要把月饼分给小朋友。请思考后回答:8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2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1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

师:看来,1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的月饼用咱们以前学过的整数1、2、3、4……没法表示,这就需要咱们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分月饼的活动,其实是在体会以前学过的数——整数的特点: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让学生在分月饼的过程中产生对分数的认知需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1)认识月饼的1/2

师:首先,大家还是回到那1块月饼上来。1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学生会说半块)

师:那半块月饼是怎么得到的?你会分吗?(指名说)

师:老师来试一试(课件动态演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半)

师:可是这半块在数学上该用什么样的分数来表示呢?谁知道?(指名说,对知道的同学给予鼓励和表扬)

师:那么这个1/2表示什么呢?

师:(电脑演示)一起来看,我们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左闪动)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这块月饼的1/2。(教师带领学生说一说)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这一份(指课件左边半块月饼)是这块月饼的1/2;那(右闪动)这一份可以用1/2表示吗?

师(小结):看来,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这块月饼的1/2。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2,可是二分之一应该怎么写呢?伸出手跟老师一起来写。先写中间的一条短横,表示平均分;然后在短横的下面写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最后在短横的上面写1,表示这样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将数具体化,全面展现1/2的产生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就成了他们观察、思考、表达的过程,分数的读写、意义等知识点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生成,流畅自如。

(2)折长方形纸的1/2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月饼的1/2。瞧,这是什么?(出示长方形纸)你还能找到它的1/2吗?

师:明白了吗?开始!

(生活动,师指导;学生展示不同的折法和画法)

师:明明折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

师(小结):看来,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设计意图: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学习,加深了学生对1/2的认识和理解。

(3)判断图形的1/2

师:现在明白了1/2的含义了吗?现在老师考考你。

师(小结):无论是一块月饼、一张长方形纸、一个多边形,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出示图形,判断是不是1/2。在动脑想、动眼看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出学习思维的全过程。

2.认识几分之一,比较分数大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2、1/4,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指名回答)

师:老师也用图形表示出了几个分数(在黑板上贴出1/3、1/8),我表示出的是几分之一?

师:你会写这些分数吗?(指名写)

(1)比较1/2与1/4的大小

师:仔细观察涂色部分,你认为1/2和1/4这两个分数哪个大一些呢?为什么?(指名说)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从图上看1/2有这么大一块,1/4只有这么小一块,所以1/2比1/4大,你们同意吗?中间可以用哪个符号?一起读一读。

(2)给分数排排队

师:现在你能给黑板上这几个分数排排队吗?(1/2、1/4、1/3、1/8)

(学生到前面给分数排队后,师生评价)

师:通过刚才我们给分数排队,你发现了什么?(前后位4人为一组,讨论交流,小组汇报)

师(小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表示的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表示的就越多。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了1/2、1/4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说说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在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先比较1/2、1/4的大小后,给几个分数排排队,学生更愿意比了。

三、实践应用,深化新知

师: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能用数学的眼光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为了奖励你们的出色表现,老师决定带你们到游乐园去玩一玩,你们高兴吗?我们出发吧!(伴随音乐,屏幕出示游乐园图)

师:同学们,游乐园里可真热闹啊!请你仔细找一找,有没有刚刚认识的分数朋友?(指名回答,并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的)

师:快看,游乐园里正在举行游戏比赛,想参加吗?

游戏一:你认识我吗?我是涂色的部分,给我起个名字吧!

游戏二:比眼力。

师:请你用手势表示出来。判断之前先想一想,听老师喊“准备、出示”再出手势,明白吗?

设计意图:练习创设了教师带领学生去游乐园玩这一情境,习题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层次清楚,趣味性强,并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

12.《直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 篇十二

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一) 请同学们看一部影片片断。 (电脑播放“泰坦尼克”号游轮遇难片断)

谁能告诉大家这部影片片断讲的是什么事情?很多同学都看过这部影片, 那么你知道“泰坦尼克”遭遇不幸时是如何向救援人员报告他们所处的具体位置?你知道最好的和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由学生熟悉的地理知识, 最好的和最常用的方法——报告经纬度 (34°W, 45°N) , 救援人员就根据 (34°W, 45°N) 这一对实数找到了出事的位置, 抽象得出用一对实数来表示平面内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

(二)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你们能不能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用一对实数来表示平面内点的位置的例子呢?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三) 提出问题:

究竟如何用一对实数来表示平面内的点的位置呢?接下来介绍笛卡尔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早在1637年以前, 法国数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尔认为希腊几何太过抽象, 而代数太过于遵守原则和公式, 计算过于繁杂, 所以他提出把代数应用到几何。一次他生病了躺在床上呆呆的望著天花板, 突然看见一只蜘蛛正忙着在墙角结网, 他想这只悬在半空中的蜘蛛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表示它的位置呢?。笛卡尔联想到了经纬度并得到启发, (电脑动画演示) 地理上的经纬度是以赤道和本初子午线为标准的, 这两条线从局部上可以看成是平面内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所以笛卡尔的方法是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 其中水平的数轴叫x轴 (或横轴) , 取向右为正方向, 铅直的数轴叫y轴 (或纵轴) , 取向上为正方向, 它们的交点是原点, 这个平面叫坐标平面。 (电脑高亮显示坐标轴、原点、坐标平面) 任取平面内一点, 如何来描述它的位置呢?

(电脑动画演示) 过点A作x轴的垂线, 垂足对应的数是3, 过点A作y轴的垂线, 垂足对应的数是4, 这样得到了一个矩形, 根据矩形对边相等, 可知3刻划了A点离开y轴横向位置叫横坐标, 4刻画了A点离开x轴纵向位置叫纵坐标, 合在一起叫A点坐标。注意:横坐标写在纵坐标的前面, 它们是一对有序实数。像这样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就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 (板书课题)

设想:通过这样的导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趣味问题,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从情景感受进入理性的思考中。通过课件使学生了解到自己此刻在与一个伟大的数学家研究同一个问题, 更加更加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 而笛卡尔在重病的情况下仍然在思考数学问题的精神也可以激励学生们在学习数学中更具有学习动力, 坚持不懈, 体现了本节课情感态度目标的设计思想。

二、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略)

三、小结

下面我们共同总结这节课, 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答: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和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等。

这节课的反思:

1、突出探索。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 我深入研究教材, 为学生的探索创设有利的情景;对学生的探索给与引导和帮助三个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特别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景方面, 增强了探索内容的趣味性, 同时根据探索内容, 合理运用做游戏、竞赛与表演等方法, 增强了探索形式的趣味性。

2、明确分工的合作学习。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合作交流是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同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巩固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和掌握, 有效地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全班同学共同进行一个游戏, 并提出了三个问题——体现合作应有组织;根据坐标描点, 全班同学分成四组, 描点, 绘图形, 并且分别派代表用视频展台展示自己组的成果, 并看看别的小组同学做出的是什么图形——体现合作应有分工, 合作中应加强交流。

3、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建构。在这节课中, 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组织、引导、帮助、促进等作用, 促进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如了解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产生和笛卡尔的生平事迹后, 我们可以用一条数轴表示一条直线上某个点的位置, 那么如何利用数轴能表示平面内的点的位置呢?根据刚才看过的课件, 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学生讨论研究后通过课件演示分析问题的解决过程, 学生跟随课件的一步步的演示, 一齐动手, 练习画出直角坐标系并确定A、B、C、D四点的位置坐标及所在象限, 彻底解决了导入环节中的问题, 同时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概念有了更清晰的理性认识。这一过程就是学生的主动建构。只有学生经历了主动建构过程, 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才是最深刻的。

13.《认识直角》教学反思 篇十三

本周我有幸能在中心校领导的参与中开展了一节关于《认识直角、画直角》的数学课,课后不仅得到了校领导们的认同,而且得到了校领导的指导与建议,让我受益匪浅,现将我在此次教学案例中的反思与收获整理如下:

认同点:

1、针对本节课程,我以课本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师用书为蓝本设计了此次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了本节课,使本节课的所有活动都有的放矢。

2、充分利用了学校提供给教师的教育资源,如教师用书、多媒体等,紧跟时代步伐,采取多样化方式给与教学支持。

3、教学的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能抓住学生反映出来的明显问题。

4、关注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折直角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5、学生的行为习惯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上课的专注程度有了很明显的提高,回答问题积极踊跃,能跟着老师的引导进行思考,做到了有效课堂的基本要求。

领导们不仅对我的努力以及授课水平给与了肯定,而且提出了很多了让我茅塞顿开的建议,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欠缺与不足:

1、前期基础知识要扎实,学生的基础不扎实导致后面的知识理解起来很困难,技能明显会感到欠缺,解决问题时会有很强的力不从心感,打消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引导学生清楚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并把自己的做法说明白,让同班的同学充分理解。

3、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切实贴合本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规范教师语言,让学生不仅能听懂教师说的话,更能感同身受地理解教师的思想。

4、在选择教材资源时,要从身边发现生活实例,拓展教材的选择宽度,贴合学生的生活情境,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

5、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听讲状态,注意学生的反馈,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真正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6、尽量避免教师说的多、学生做的少的现象,贴合学生实际的身心发展水平来选择教学方法。

7、加强学生的示范与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做中学,做了就记住了,改掉传统的老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寻求新的突破。

8、增加学生亲自上台示范讲解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出来并亲自讲出来,规范学生的课堂语言,加强普通话的训练......当然,此次活动带给我的收获不仅仅是以上这些,还有很多值得我事后细细品味的建议与指导,有了领导们专业成长的智慧引领,对于我们教师主体性的释放、创造性的提升、专业的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还要坚持随时随地的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让我们在研究中成长,在反思中成长,使自己真正成长为一名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

《认识直角》教学反思2

《认识直角》一课,目的是让学生在经历认识直角的过程中,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或者折纸折出的直角分清直角、锐角和钝角,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简单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一节课结束后,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

1、初识直角

刚开始我让学生从教室黑板平面上找出直角,还不错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四个直角。接着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标准的直角,并教给了学生标上直角符号。当我把直角图形位置稍微改变之后,刚才是端端正正的现在把它斜着放,问题出来了,好多孩子马上判断这个图形不是直角。最后终于明白原来直角不能因为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最困难的是,当这个直角是倾斜的时候,标注直角标记就发生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标上直角符号,有的孩子把作业本彻底转了个身。我当堂展出了一些画得很标准的作业,给学生示范。我也找出了一些存在问题的作业,共同给予了纠正。但是,最后的效果还是不太理想。正确标注直角标志,或许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真的很难。

2、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锐角和钝角前,先和孩子们一起复习了角的大小仅仅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没有任何关系。接着告诉学生如何判断直角:

(1)、可以利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是否是直角。

(2)、如果没有带三角尺,我们可以利用手头的纸张对折后再对折,折出一个直角来比一比。

在比是否是直角的时候,特别强调:角的顶点必须重合;用作比的直角,三角尺或者折出的直角的一条边要与相关角的一条边重合。这两点(两个重合)必须牢记。学生掌握了比较角的大小,最后得出: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课堂上由于时间紧张,画角的练习做得不够。有些孩子一个手按不住尺,一移动,线就画弯了;有的是直角的顶点画起来不是尖尖的;还有的学生一条边画好了,没有把边和尺对齐了再画另一条,就根据自己的感觉画出另一条边,画法是错误的。课后还要让孩子多画多练习。

《认识直角》教学反思3

前面因为赛课,给孩子们提前上了《认识角》,所以上到这一单元时,再没有进行新授,而是在上《认识直角》之前布置完成《认识角》的练习册,可是结果让人很失望,感觉那节课是白上了,因为批阅过程中发现练习册做的一塌糊涂,为了不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不得不花一节课的时间,就练习册上的习题来对《认识角》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认识直角》新授课上,对角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之后,呈现了学三个学生身边的生活物品,教科书,黑板,三角板,引入了新课,由课件出示红线描出物品上的直角,向学生介绍这些都是直角。

过程,既然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直角的过程,是直观认识直角的活动之一。趁热打铁,利用习题,让他们辨认直角。之后抛出问题,那么比直角小的角叫做什么角?引出锐角,那么比直角大的角又叫做什么?引出钝角。

在知道了三种角的定义之后,是课件习题请他们出示的图形是直角还是锐角还是钝角,引出问题,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要先达到,要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对验证。

14.二年级认识直角教学反思 篇十四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直观认识直角,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直角的比较,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直角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角,根据与直角的大小关系来判断锐角和钝角,也是基本的判断方法。

课初,我以课件呈现正方形纸片、纸工袋、三角尺这三个典型的物体,并由这三个物体直接抽象出直角。为了防止学生对直角形成片面认识,课件有意识的呈现三个不同放置方式的直角,让学生在对变式的比较中体会直角的基本特征。

随后的“试一试”中,我让学生按照要求把一张纸通过对折再对折,折出一个直角,并将折出的直角与三角尺上的直角进行比较。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操作加深对直角的体会,另一方面也使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直角都是一样大的,并为学生自主掌握判断直角的方法提供了机会。接着我用课件呈现出教材上用来折出直角的纸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它折出来的角也是直角的。学生就避免了长方形或正方形纸上原有的直角对学生的操作活动产生的干扰。

在教授直角、锐角和钝角三种角的认识时,我要求学生直接将自己手中三角尺与书上的所呈现的三个角分别进行比较,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第一个角与三角尺上的直角一样大,因此也是一个直角。第二个角在量的过程中,发现比直角小;第三个角比直角大。由此明确: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这里既让学生从与直角比较大小的角度认识了锐角和钝角,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判断直角的基本方法。虽然我对于新授部分用心的设计与讲解,可是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依然发现几个难点。

一、学生对于物体表面的直角很快能找到,比如正方形、长方形这些图形上的直角。当这些图形位置发生变化,如发生倾斜以后,有些学生就要花费较多时间来比量,找出这个直角。学生最困难的是,当这个直角是倾斜的时候,学生一来,寻找困难,二来标注直角标记就更加困难了。虽然我当堂给出了标准的画法,可是学生还是无法将倾斜的角,画出标准的直角符号。我所带的两个班级均出现这种情况,为此我只能一遍遍强调画法,有些苦恼。

二、学生虽然知道利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是否是直角。学生难免会忘记带三角尺,让学生掌握用灵活的方法来折直角这个方法很有用。在进行比较的时候,很多学生无法很好的将角的顶点重合,三角尺的边与所量的边重合也有些困难。

15.《直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 篇十五

一、导入新课,简单有效

本节课显示出了教师较高的课堂教学设计水平,尤其是导入部分的设计更加精彩。教师前卫的设计理念、独特的设计风格和高超的设计艺术,使听课者钦佩不已,真可谓是“不简单”。

[片段一]

师:课前同桌两人共准备了8张同样的长方形纸、2支水彩笔和1张圆纸片。请你们把这三样东西都平均分给同桌2人,并用一个数表示每人分得的结果。

生:(操作后,汇报交流前两次平均分的结果。)

把8张同样的长方形纸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4张。

把2支水彩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1枝。

师:你们又是如何把1个圆平均分成2份的呢?

生:对折剪开。

师:把1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半个圆。

师:对。半个圆不能用整数来表示了,你能想出一个数来表示吗?

生:思考后到黑板上写出这个数。答案如下:

2.1;0.5;(一分之二);(二分之一)。

师:具体说说这个数的意义。

生对自己创作的数进行解释。(略)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半个圆。我们通常用来表示。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一种数———分数。

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

[片段解读]

许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然而,有些教师由于对探究教学缺乏深入的思考,让课堂中的探究走入了误区,成了注重形式的一种摆设。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学习探究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行为。如何让探究与有效不矛盾?课堂上究竟什么时候该告诉,什么时候该探究?这些是很多老师都想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半个圆怎样表示?”这一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了适度的探究空间。“半个圆不能用整数来表示了,你能想出一个数来表示吗?”这个问题既明确了要探究的问题,又指明了探究的方向。“用一个数来表示”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暗示,也为直接导入要学习的课题“分数”打开了通道。如此设计实为本课的一大亮点,可谓是适度而有效。如改问成:“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半个圆吗?”则会给学生的探究学习增加人为设置的障碍,使学生的探究容易偏离方向,课堂会变得复杂、尴尬且低效。

二、活动设计,全面有序

“分数的认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围绕“分数的认识”先后组织学生开展“造分数、读分数、写分数、折分数、辨分数、认分数、比分数、悟分数”等学习活动。这些全面而有序的数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全方位地认识了分数,并加深了对分数概念的理解,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如果说活动的有序开展体现了教师不简单的课堂组织能力和驾驭能力,那么在各项活动中部分学生的突出表现则又显现出教师平时课堂教学中不简单的训练功底。

在本节课中,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了两次动手操作,帮助学生通过“折分数”的学习活动建构分数的意义。

[片段二]

当学生知道了“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后,教师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在一张长方形的纸上折出。通过动手操作来亲身经历这个分数的产生过程,从而体会它的实际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激活,折出了不同的来。

师:这么多折法,阴影部分形状都不同,为什么都能用来表示呢?

生:这些阴影部分虽然形状不同,但是面积都相同,同样都是一张纸的。

[片段三]

在学生学习了的意义后,教师让学生照样子说出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说说这些分数各表示什么意思。接着又安排了动手操作,在长方形纸上折出自己想到的分数。

师:请同学们取出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把其中的1份打上阴影,并用分数表示。

生1:四分之一。

生2:五分之一。

生3:六分之一。

……

师:像这样的分数还有吗?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

[片段解读]

第一次动手操作,通过简单地一“折”一“问”,让学生明白了“只要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张纸的”。第二次动手操作,仍是简单地一“折”一“问”,帮助学生建立了“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这一数学模型,完成了由最简单的分数向稍复杂的“几分之一”拓展学习,成功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简简单单的两次动手操作,充分体现了教师“做数学”的教学理念。

在数学课上,动手操作的确是学生理解知识的最好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觉地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模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本节课中,教师大胆地让学生动手“折分数”,并通过恰到好处的提问让学生“悟分数”,引导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价值提炼。这样的活动安排,既让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又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得到综合的发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巩固深化,促思有方

在课堂巩固和深化环节,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练习时间,巧妙地设置问题,合理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不断并适度地提升着思维含量,使每个学生不同程度地得到思维训练。

[片段四]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这个分数的意义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组辨别题:

师:仔细观察,下图的红色部分是不是表示二分之一?

生1:印尼国旗中红色部分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因为是把印尼国旗平均分成2份,红色部分占其中的1份,所以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生2:缅甸国旗中的红色部分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因为没有平均分成2份。)。

师:对了,要把国旗“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如果没有平均分,就不能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来表示。

生3:智利国旗中的红色部分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因为图中把国旗分成了3份,而且没有平均分。

生4:我认为红色部分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因为看上去没有平均分,其实红色部分正好占了国旗的一半,就是二分之一。

师:说得很好。有时看似没有“平均分”的图中却隐藏着“平均分”,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一定要仔细,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

生5:最后的法国国旗中红色部分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因为虽然是平均分了,但没有平均分成2份,而是平均分成了3份。

师:(追问)那么你认为这幅图中的红色部分应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呢?

生5:我认为应该用三分之一来表示。

师:非常好,这又是一个新的分数,那么你们现在知道这个分数到底表示什么意思了吗?

生6: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都是它的三分之一。

师:对了。例如:把法国国旗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蓝色、红色和白色部分各占国旗的三分之一。

……

[片段解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精心设计安排练习十分重要。有效的练习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实际,针对形成技能的过程而练习;2.练习设计是要关注学生练习中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3.通过练习要达到提高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的效果。

首先,该练习的设计体现了教师“一切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思想。教师从生活实际出发选择练习题材,精心挑选了四个不同国家的国旗来设计练习,这一教学行为充分展现了教师先进的学生观和教学观。要在众多国家中精选出这样四面国旗,教师着实动了一番脑筋。第一面印尼国旗,既“平均分”,又“分成了2份”,所以红色部分正好是;第二面缅甸国旗,虽然“分成了2份”,但是没有“平均分”,所以红色部分不能用表示,强调了一定要“平均分”;第三面智利国旗,看似不“平均分”,其实隐藏着“平均分”,强调了要仔细观察;第四面法国国旗,虽然有“平均分”,但是“分成了3份”,红色部分不能用表示,强调了在理解分数时既要注意有没有“平均分”,又要注意“平均分的份数”。这四面国旗层层递进的编排顺序,又体现出了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其次,本题的设计与安排有多重功能。第一重功能是进行检测,了解学生对刚学分数掌握的情况;第二重功能是实施巩固,加深学生对这个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强调“平均分”的重要性;第三重功能是拓展过渡,使学生在“能否用来表示”的辨析过程中自觉理解表示的意义,从而导入到下面学生自我建构、…的学习环节。如此精妙的练习设计真是不简单,仅仅一小题,尽显大作用,充分发挥了练习设计的价值。

最后,通过本题的练习,教师巧妙地帮助学生完成了思维迁移,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辨别“能否用来表示”的过程中明确“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进而教师让学生思考第四面国旗中也出现了“平均分”,只不过“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应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呢?此时,学生很容易达成知识迁移,想到要用来表示,从而明确的意义就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长方形的”。

上一篇:职业院校毕业生今年可落户青岛下一篇:建设项目前期程序及缴费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