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识字教案

2024-07-28

随文识字教案(8篇)

1.随文识字教案 篇一

随文识字教学

识字与阅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在阅读中识字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那么如何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是先学习课文还是先识字?到底识字是重点还是理解课文是重点?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一堂课的时间里,我们既要考虑识字,还要考虑学文,顾了头就顾不上脚,但是事倍功半,油费了灯却不亮。

其实这个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四个字“随文识字”。“随文识字”教学就是边学文,边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将识字任务贯穿于课文的学习中,从始至终融合在课时的教学中,不断提高汉字在学生头脑中出现的频率。随文识字是从文入手的,学生面对的生字都不是孤立的,也就是有一定的语言环境。“随文识字”运用得好,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紧密结合,的确能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能有效地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教学方法。(一)随文正音

把握住了随文识字的基本方法,并有效的应用到教学当中,就能解决老师们提到的识字教学中识字与学文的关系,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充分引领学生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深入学习,在读书中识字,在识字中读书。学生在一段一段文字的学习中,认识新字,学习新字,又在识字之后再次读书,巩固识字。整个过程就像是个完整的链条。

读准字音是识字的第一步,在低段教学中,让孩子利用各种办法读准字音,听读和借助拼音是常用方法。怎样随文正音呢?就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随机抽出读错或者读得不准的字音进行纠正,把容易读不准的音提出来,加以提示或反复读几遍,例如平翘舌音,边鼻音,前后鼻音。而对于一些容易读准的音,就没有必要强调,不要每个生字都提出来强调,这样会浪费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对生字进行梳理,分析重难点,以便在课堂上做倒心中有数。在读准单个字音的基础上,再读准词语,然后把词语放进课文中读。

(二)随文记字形

低年级识字量大,如果集中识记字形会增加难度,也不符合儿童的识字心理,不科学。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分散识字。一年级下期,已经出现熟字带生字,部首字归类,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就要逐步渗透利用字的特点进行识记教学。例如形近字,同音字对比教学;同一个部首扩展汉字进行教学;通过理解字义帮助记住字形的教学。总之,让孩子对生字字形的记忆深刻,达到记住字形的教学目的。字越学越多,学生们就发现了熟字与新字的异同点,学会了用汉字加减法来记住新字。方法多了,识字快了,也变的有趣了,课堂上往往是一个新字学生们会想到好多种识字方法,他们互相交流,大大促进了学生自主识字。使单调的笔画,变成有趣的谜语;使呆板的生字,变成活了的动作;使易混的两字,变成友好的朋友;使枯燥的文字,变成美丽的图画。学生们每天用这些他们喜欢的方法来记字,不但做到了准确,高效,更重要的是它给了学生一个自主识字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与汉字就成为了主角。

(三)结合语言环境,随文解义

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利用多种方法理解字词的意思,这种理解不同于高年级段教学中的解释词语,而是要让孩子大概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要区分词语的含义,对于一些重点的,关键的字词不要模糊概念,要体会到位。理解词义的时候要注意形象化,学生才会感到有趣,才会形象地体会到意思。阅读课文便是最好的方法,学生在读书中学习,在学习里识字,在识字后读书。

更重要的是重视随文识字的基础上还要同样关注朗读训练,识字是为了读书,所以识字后的读书过程就是新字的再现过程,就是学生巩固新字的过程。不可否认的是,在起初的教学中我曾经一味的重视识字教学而把阅读教学忽视了。这就造成了课堂上识字的时间过多,而学生读书只是一种形式了。其实识字教学中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在平日里的教学中,我们要把识字、阅读并重,双管齐下。要舍得花时间和心思指导学生读课文,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做标志,画记号帮助学生朗读。

随文识字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认清识字与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它为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而通过阅读和表达等练习又巩固了识字。明确了这一点,就能使我们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既贯彻识字为重点,把课文的阅读练习服从于识字,又不忘识字目的,使学生所学的字词在阅读练习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从而为阅读和习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随文识字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随文教学的一般课时安排方式:如课文篇幅较长,识字量较大,分成两课时完成的话,应依据课文内容合理的将文本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进行随文识字,而不是一节识字,一节学文,识字学文两者不可分割。

2.准确把握“认识”和学会的两种识字要求。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在本课认识,放到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认识。

随文识字教学的基本程序: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2.初读感知课文,圈画生字3.随文识字4.巩固识字5.指导写字

2.随文识字教案 篇二

一、弹性预设, 捕捉动态的生成契机

识字教学自然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 在字音上要适当整理, 分类实施;在字形上要善于利用造字规律, 帮助记忆;在重点上要以点代面, 把握细节;在方法上要因人而异, 因字制宜。此外, 教师还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留下一定的弹性预设的空间, 这部分的教学生成是未知的, 也是动态的, 不是由教师说了算, 而是由学生随机去决定的, 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机, 灵活运用生成的资源, 收获意外的教学效果。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时, 对于学生读错或者读得不够准确的字确实需要指出纠正, 并在全班强调提醒, 因为一个孩子的错或许代表着一群孩子共同的问题, 这样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来灵活调整和安排自己的教学是想当有效的, 但是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根据学生的错误来实施教学, 或许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因为教师需要指导的重点并不正巧总是学生的错误, 有时教师可以设下陷阱或圈套, 引诱学生上当, 然后引导他们自己寻找错误, 发现错误, 纠正错误, 特别是前后鼻音、平翘舌音、三拼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 尤其必须突出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教学《秋姑娘的信》一课, 学生读课文时我发现了一个共性问题:轻声读得不到位, 混同于第一声, 针对这种随机生成的现象我临时调整, 二次预设, 对轻声进行指导和训练, 帮助学生扫除障碍, 真正体现了语文课堂的理想境界——心中有案, 行中无案。

二、串字成文, 建立牢固的情境堡垒

随文识字法的最大优越性在于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识字情境, 帮助学生增强识字的效率。《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小学学习阶段应掌握的一类字和二类字在数量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同时在掌握程度也作了清晰的表述, 总体而言是分学段逐步提升的, 而根据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 这些生字被分解到每册语文教材之中, 除了一二年级安排了单独的识字单元之外, 一般情况生字都是伴随着课文出现的, 这为我们随问识字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资源条件。但是, 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是相当灵活的, 如果我们只是将随文识字的情境锁定于教材, 锁定于课文, 那么势必有些机械, 也不一定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 我们可以尝试串字成文的做法, 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或者课堂上要学的生字进行重组和关联, 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造出一句话或一段话, 从而为孤零零的生字各自安了家, 并建立起牢固的情境堡垒, 以后学生一旦忘了某个字, 便会立刻想起它的家, 自然也会想到这个字。例如《升国旗》一课中共有14个生字, 为了巩固识字的效果,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我让小朋友们尝试着利用这些生字来练习说句子, 比一比谁一句话利用的生字最多, 所说的句子既完整又有趣。孩子们非常热衷于这项活动, 完全跳出了课本, 甚至跳出了课堂, 凭借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语言基础, 奉献出许多得意的“作品”。

三、选择书写, 披上直观的形体袈裟

俗话说的好:“眼过千遍, 不如手过一遍。”这充分说明, 写有助于记忆, 因此随文识字教学切莫忽视了书写这个环节。教学中, 语文老师必须安排适当的书写时间, 通过书写指导的各个环节来提高识字的效果。首先要重视观察习惯的培养, 观察生字的部件构成, 观察生字的间架布局, 观察生字的所占位置, 观察生字的点睛之笔等等, 观察是写好字的前提, 也是做好事的根本, 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 观察力和观察习惯的培养实在是太重要了;其次是重视书写习惯的培养, 坐姿是否到位, 握姿是否正确, 运笔是否流畅, 速度是否适当;最后还要重视循序渐进和精益求精, 欲速则不达, 写字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追求无止境, 写字更是一种不断的自我超越。事实证明, 写字教学和识字教学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效果非同一般。例如教学《北风和小鱼》一课, 在识字教学环节我重点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表中的“出”、“面”和“气”三个字, 我先在黑板上范写, 提示间架结构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然后学生描红、临摹、仿写, 巡视后指出问题进一步练习, 并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展示他们写的字, 最后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并进行扩词竞赛, 将课堂推向高潮。

3.随文识字教学 篇三

一、导入(学习“物”字)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动物过冬》,师板书课题。

2.老师板书“物”字:边写边强调左边“牛”字做了部首后横画变成提,右边是“勿”字。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学习“舞”字)

1.课题中的小动物都指谁呢?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贴图)

2.这三个好朋友在一起唱歌跳舞,真快乐。学习“舞”字,“舞”中间有四个小竖,代表装饰物,左手两个,右手两个,底下是跳舞的双腿,一个直立,一个踢腿。用形象记忆法,吸引学生记住。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认识“刮”“聚”“商量”四个字)

1.秋风刮起来了,你们听,秋风的威力可真大呀。出示课件:(秋风中飘落的树叶,并伴有风声,出示“刮”字,并和学生一起做刮的动作)怎样来记住“刮”这个生字,舌字加利刀旁。

2.秋风刮起来了,天气变凉了,你们看(出示课件:三个小动物从四面八方聚在一起,这就是“聚”)通过形象的动作认识“聚”字。

3.出示卡片:商量,齐读。强调:量读二声,在“商量”中读轻声。商量是什么意思?(几个人在一起互相说说,讨论一件事情,所以“商”里面有“八”张“口”)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认识“暖”字)

小燕子到南方过冬才有虫子吃,而且那儿还暖和。出示:“暖和”一词认读,强调“暖”的字形,因为有了太阳才暖和,所以用“日字旁”。

(四)学习第四至五自然段。(学习“哥”“钻”字)

1.小青蛙会捉害虫,本领大,小动物称青蛙哥哥。(贴字卡认识“哥哥”两个字)

2.青蛙钻到泥土里过冬,做个钻的动作,识记“钻”。(通过做動作来识记)

(五)学习第六至七自然段(学习“妹”“藏”字)

勤劳的小蜜蜂很胆小,小动物们称它为蜜蜂妹妹。(贴字卡认识“妹妹”两个字)

小蜜蜂真勤劳,早就采了很多蜜,藏在蜂巢里,出示蜂巢,学习“藏”字。

(六)学习第八自然段(学习“第”字)

学习“第二年”的“第”。(编儿歌记忆:头戴竹字帽,身穿弓字衣,身子站得直,一脚向前踢,多有趣呀)

在这一课的识字教学中,我把生字放入课文的语言环境中,通过部件加减法、儿歌记忆法、情景识字法、图片引导法、形象记忆法、动作演示法等方法,边学文边记字,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兴趣,引导学生快乐识字。

4.随文识字读书心得 篇四

高主任指出,在低年级的识字课堂中往往出现识字和阅读分离的情况。识字教学的语境很重要,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随文识字教学是把要认识要掌握的汉字放到课文中,准确地把握字义词义。字义要在随文的过程中把握。联想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巧在这方面犯了错误,通常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然后通读课文,有不会的字词,单独挑出来解释意思,进行词义分析,忽略了字词在文本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意义。

高主任还强调,随文识字要先让学生读懂字词音,了解读音,把要求认识的字与自己不认识的字相对照,读准字音,小组讨论交流。其次,要求学生会认生字后,随文理解字义词义,读熟课文,词语连贯,句子通顺。在此基础上,分段落读课文,体会汉字在文中的意思,教师重点讲解学生不理解的字词,不是所有都讲。含有生字的词语,其他难懂词语,放到句子中读懂,语境识字。有些学过的字,词语是新出现的,也要放到词语中懂得。

这次随文识字与阅读培训,给自己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完全颠覆了以前的教学步骤和重点,强调随文识字的重要性。特别是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教师不用过多解释,“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文中的个别难懂的字词,一定要放在文本中进行指导。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字词积累阶段,我将改掉以前将课文解析作为重点的习惯,注重识字教学的重要性,特别是结合文本进行讲析。利用这次培训中提到的反复识字法指导学生。先让学生尝试拼读,多次复现,读准生字,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根据学生的拼读情况,教师再进行更正和指导。在识字的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点播,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可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借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观察、联想、比较、思考、游戏中生动愉快的识字。

这次培训,还有一项内容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指导学生的书写。在日常教学中,我在讲解生字的时候,会针对学生的书写情况进行指导,出现错误较多的生字会写到黑板上,让学生们更正。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这一环节,因为在更正的过程中,他们会获得成就感。而高主任在培训中明确肯定了这一做法,强调了书写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教师要不断练习和提高书写能力,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

5.随文识字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万、复、苏、柳”等13个生字,引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2、正确、整齐、规范书写“万、冬、齐、丁、百”5个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4、主动收集积累春天的词语。

5、认识并了解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变化,使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课前准备:挂图;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词语卡片;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小朋友,春姑娘悄悄来到了我们身边,她给大地万物带来了生机。春天在哪里呢?今天,老师和你们去郊外、去田野找春天,好吗?

2、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学生闭上眼睛边拍手,边唱歌。

二、图文结合,认知词语

1、语言过渡:睁开眼睛看看四周的景色,美吗?是呀,春天给大地披上了绿装,到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小朋友,春天在哪儿,你能找到吗?

2、认识词语。

随机学习四组词语。(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读一读字音,在图上认一认,唱一唱有关小动物的歌儿,说一说花儿的颜色,有关事物的特征等)

3、揭示课题,巩固字音。

刚才这些词语是语文书上《识字1》的内容。(板书:识字1)打开书,你们看,它们正排着队,等着小朋友去认识呢!请小朋友读一读这些词语,比较难读的可以多读几遍,也可以请小组中的同学帮帮忙。(学生自由读)

4、生生互动,游戏内化。

小朋友,刚才我们在柔柔的春风中,在柳树的绿叶中,在布谷鸟的叫声中,在花儿灿烂的笑脸上找到了美丽的春天,你能把这些词语贴到它的朋友身边去吗?请拿出词语卡片,同组的小朋友互相合作,来贴一贴,贴好后再一起读一读,看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正确。(播放《春天在哪里》)

三、读中悟情,读中积累

1、语言渲染: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春雨淅淅地下,柳丝吐翠,小草茵茵,嫩芽破土,大地葱绿;燕子、布谷、蜜蜂飞来了,为春天增添了几多生趣;梨花、杏花、桃花张开笑脸,为春天增色添彩!你愿意美美地读一读吗?让小朋友们感受一下春天多美呀!

2、学生诵读韵文,边诵读边想象,达到熟记积累。

四、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师总结。

2、课后,小朋友去找一些有关“春天”的诗歌或成语,读一读。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书写的生字并口头组词。

2、认识3个新偏旁。(“日”字底,“木”字旁,草字头)

3、学生看笔顺图自学生字,描红课本上的生字。

4、说说是怎么记住生字的。

5、说说书写注意点。

6、教师在田字格示范书写。

7、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六、课堂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写好生字。篇二:《称象》随文识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⑴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随文认识12个生字。

重点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随文认识12个生字。

教学用具:多媒体生字卡片

一、导入:

出示一杆秤。问:同学们,这是什么?(板书:秤)它是做什么的?(称东西的)噢,它是用来称东西重量的。秤是由秤盘、秤砣和秤杆组成的。怎么称才行呢?咱们来试一试称一称苹果。现在我知道了苹果的重量了,怎么样?秤杆平了。提起秤,指着秤杆问:这叫什么来着?板书杆仔细看看老师手中的秤,在认真观察一下杆字,你发现了什么?读秤杆。

它能称大象吗?(贴象的图片)古时候,就有人提出来要称大象的重量,到底是怎么称的呢?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称象(板书:称)

二、初读课文,注意生字。

1、自由读课文。

(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注意带拼音的字,读准字音,看准字形。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一问同学和老师。)

2、用最快的速度数一数文章有几个自然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随文识字。

1、刚才同学们说不能称大象,为什么?

象很大,看看书,这头象有多大?它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

过渡:这么大的象,你说有多重呀?(指着一名同学问。)你问一问;另一位官员。官员们在做什么?(议论)

2、出示:议论。什么叫议论?(讨论)刚才我们就是在议论。议论离不开语言,所以这两个字都有言字旁。

3、齐读议论

官员们又接着议论了。

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官员们在议论什么?

5、官员们首先想出了什么方法?(指名说)

拿着板书指名读:砍一棵树造一杆秤

老师在这里提醒一下,很早以前,人们用来砍树的斧头是用石头做的,所以砍字是石字旁。

这种方法行吗?

6、官员们又想出了什么办法?出示:宰割

啊?他们竟然要把人家辛辛苦苦,不远万里送来的大象宰了?还要用这么锋利的刀个割了。读

读完后你心里有什么感觉呀?

这种方法行吗?

7、谁想出办法来了?(曹冲)板书:曹冲

8、谁愿意把曹冲的方法读一下?(指名读)

9、看课件(咱们把曹冲称象的过程来看一看好不好?注意在看时,一定要用心去听,一会儿,老师让你来说)边看教师边叙述。(注意用:首先然后接着直到为止最后)

10、指名到前面叙述曹冲称象的过程。(教师适当给予指点)

11、曹冲真聪明,造不出大秤,可以用一艘大船来代替,船舷就相当于秤杆;不能宰大象,就用石头代替,他们想出了连大人都想不出来的方法,真了不起。我想咱们班的同学更聪明,观察一下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12、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看一看,咱们黑板上还有哪两个字长得象?

注意秤和称这两个字的读音不同。读。

13、记住这个聪明的孩子,(曹冲)他想出了称象的好办法。咱们班有姓曹的吗?((预设:如果有就说:你一定也和曹冲一样聪明,同学们一定早认识这个曹字了是不是?如果没有就说,那今天咱们就来学一学这个曹字。跟老师读)

14、说到曹冲,希望你也要记住另一个名字曹操,以后咱们会学到关于他的许多故事。操字,咱们经常用,就是我们每天伸伸手,弯弯腰做的早操的操。

四、巩固识字,借助板书讲故事。

今天我们收获真不少,认识了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曹冲。下面,谁能借助老师的板书,把《称象》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指名复述课文。

五、文章升华、拓展。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小礼物了,想不想要?咦,怎么锁上了?怎么办?哎呀,还有拦路虎呢!我们开火车大声喊一喊它们。

出示儿歌。自由读。一齐拍手读。

儿歌内容:

曹操一日好心情,众人观象真高兴。

一个问题提出来,大象到底有多重?

砍树造杆大秤用,秤大没人提得动。

先宰再割分成块,活活大象要送命。

曹操有子叫曹冲,小小年纪很聪明。

议论声中站出来,我有注意大家听。

一艘大船停水中,大向稳稳站船中。

船舷上面刻记号,再换石头容易称。

石头多重象多重,智慧解题传美名。

我们立志学文化,中华少年出英雄。篇三:问银河随文识字教学设计

24、问银河

教材分析:

《问银河》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首散文诗,描写了少年儿童仰望银河提出了一连串富有意趣的问题,反映了孩子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志向。

教学方法:

本篇课文内容比较通俗易懂。在课开始前的组织教学中,我紧扣一个“问”,让学生向老师提问,随即引出课题。在感悟课文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而有效地读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通过读书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读出词语、句子的意思。在学生感悟完4个问句后学着课文的样子向银河提问并写下来、读写结合、使文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一、教学要求: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志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爱国热情。

3、仿照书上的写法,向银河提一个问题,并指导写下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银河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同学们平时喜欢猜脑筋急转弯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看看谁能猜出来?什么河里没有水?答案:银河

1、同学们可真聪明!在晴朗的夜空中,总有一条(打出媒体)由密密麻麻的星星组成的银白色光带,它横贯天空,这就是银河。(板书:银河)伸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来写写。“银”和“河”都要写的左窄右宽,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银”字?

2、课文中有两个小朋友,他们像你们一样也特别爱动脑子,看着这闪烁的银河(画江河),展开了美好的想象,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他们会问些什么呢?(板书:问)我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通顺了,碰到不认识的生字新词,找你的拼音朋友帮帮忙。(学生自读)

2、字音读准了吗?课文中的生字都跑到星星上去了,老师看看哪个同学认识它们?指读。

3、顽皮的生字又聚在了一起,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遍,再认认它们吧!

4、去掉拼音后你还认识它们吗?同桌两人互相检查检查,遇到不会的互相教一教。

5、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真高啊,老师为了奖励你们,打算把小星星送给你们,但是有个小要求,你必须把星星上的词语读对了,有信心吗?

6、看来这些词语一点都难不倒咱同学们,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它们吗?老师请几个同学把课文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待会请你当小评委。(这些同学读的有没有什么问题?)

三、精读课文

同学们去过太空吗?下面请跟随课文中的两个小朋友坐到宇宙飞船上,我们一起向银河出发吧!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银河里的河水真清啊,你愿意来读读吗?

(2)清澈的河水里有鱼儿,水草和戏水的小朋友多快活呀!银河里,会有吗?谁还想问一问?

(3)听了他们的朗读你喜欢这个自然段吗?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银河吧。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我们的在宇宙飞船继续向前飞,我们来到了河道里,这两个小朋友特别爱提问题,你能读一读吗?

客轮:这就是客轮(出示媒体),咱们在陆地上坐的是汽车,在水上走,就得坐客轮了。“轮”是一个生字,可以怎样记?它的本义:车轮,轮子,“客轮”中的“轮”指的是船。要写好这个字,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左窄右宽,“匕”不要写成“七”)拿出你的习字册来描一个写一个。货船:河道里不但有客轮,还有大鼻子的货船呢,它来了!这就是它的大鼻子,大大的,突出来,多像我们的鼻子呀,有了这样的设计,货船行驶起来就更快更稳了。多有趣啊!念念它的名字,夸夸它。河道里的客轮和大鼻子的货船都出发了,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它们吗?(南来北往)观察观察这个词有什么特点?(这是一个特殊的词,它是由两组反义词组成的,你还知不知道带有反义词的词语?

这么多的客船、这么大的货船,都可以在河道里行驶,这样的河道,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板书:宽阔)你来读一读。

在这么宽阔的河道里行驶,它们还需要航标灯引路呢!这就是——航标灯。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宇宙飞船飞的真快啊,一眨眼我们又来到了银河的河面上了,这两个小朋友又提出了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这样的一座桥,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会用那个词?(雄伟)雄伟的斜拉桥架设在河面上,这河面肯定是非常—宽广。

(2)我们的河上有这么雄伟的斜拉桥,你们银河里有吗?谁再来问问!

(3)看到这么雄伟的斜拉桥,两个小朋友就想到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听说过这个故事吗?你来说一说。(天上的织女下凡游戏,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做了牛郎的妻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王母娘娘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夫妻拆散。牛郎拉着儿女,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读这个词“牛郎”,教学“郎”,古代用“良”来指人,但分不出男女性别,后来人们为了区分,给“良”加了一个右“阝”,变成“郎”,指男人,后来为了使这个字写起来紧 凑就把“良”的撇捺变成“点”;在“良”左边加“女”,变成“娘”,织女是牛郎的娘子。“郎”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它的占格大小和“轮”一样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写写这个字,在你的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投影展示。

要是银河上有斜拉桥,牛郎织女就可以经常相会了。教学“相”,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写写“相”,你打算怎样它。它是由两个木组成的,但是“二木不成林”。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我们的宇宙飞船继续向上飞,他们来到了银河的上游,两个小朋友又提出新的问题来了,请你读一读。

(1)同学们见过拦河大坝吗?这就是拦河大坝,它可以提高水位,用来排放洪水,可以用来发电,(播放视频)葛洲坝就是一座拦河大坝,它拦住了水,用来发电。你会做做拦的动作吗?对,所以拦是提手旁。“坝”可以怎么样记?老师这样记:坝:土里有宝贝。

(2)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左右结构的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字的占格有什么不同?出示:郎、坝、救

3、刚才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生字,放到自然段中再读读吧!你来试一试。(配乐)

四、仿照课文句式,试着向银河提问。

仰望银河,小朋友还有好多好多的问题要问,你们能学着小作者的样子问一问吗?出示课件。

五、小朋友们有这么多的问题要问银河,将来长大打算怎么做呢?(小朋友们的志向真远大呀!)文中的小朋友和你们一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6.小学语文课堂随文识字 篇六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课文的十个生字,理解“痴迷、纵横、闪烁、鼓鼓囊囊”等词语;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学会搜集资料,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延伸,使课文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凭借文本,激发对美好事物的浓厚兴趣,培养仔细观察、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

2、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在读中一步步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2、深刻领悟题目的内涵,体会法布尔从小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2、建立主题博客学习网站。【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视频、主题博客学习网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识法布尔——从直观入手,走进文本学习

1、谈话: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大自然的礼物。(课件展示昆虫图片)喜欢这些小家伙吗?有个人也很喜欢小昆虫,可他不是一时的兴趣,而是将这种热爱与痴迷持续了一生,他就是法布尔——科学殿堂里的一位巨人。(板书:科学殿堂)

2、小组交流,认识法布尔。谁来说说你对法布尔的了解?

(学生将课前搜集关于法布尔的资料进行交流。)

3、课件出示法布尔生平简介。

4、师:让我们乘坐时空穿梭机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法国,到法布尔的童年去看看吧!板书课题:装满昆虫的口袋(学生随师书写课题)

二、初读课文,互助学习

1、同桌互助,对读课文。

要求:字音读准,课文读通,理解重点词语,扫清文字障碍。

2、多媒体课件出示文本,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注意带点字读音。

纵横

闪烁

光泽

责骂

满载而归

鸟栖虫居

中毒

观察

可恶

痴迷

鼓鼓囊囊

兴致勃勃

(设计理念:课件出示文中重点字词,直观帮助学生纠正字音,理解词义,便捷、生动,利于学生掌握、积累生字新词。)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小时候的法布尔是个怎样的孩子?

2、生默读课文后,交流反馈。

3、课件出示文本: “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抓住重点词语指导朗读,理解“着迷”。

4、在课文中还有几个和着迷意思相近的词,你能找出来吗? 教师相机板书:着迷、迷恋、痴迷

5、学生结合“迷”字,理清课文叙述了哪几件事?

(设计理念:阅读是语文教学之本,默读课文,让学生充分阅读,沉浸文本,促使学生深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领悟,在感知文本内容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新知)

四、以读促学,感悟痴迷

1、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2、3自然段,画出法布尔迷恋昆虫的句子,抓感受深的词语美美读一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体会,师生共读共议。多媒体课件出示重点语段:

1)“一天傍晚,暮色笼罩了田野,爸爸妈妈忙完了农活,发现法布尔不见了。他们不由得着急起来,在田野上边跑边呼喊儿子。”

(为了观察昆虫,法布尔居然连回家都忘了。)

2)“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了这位‘歌唱家’。”

(法布尔很执著,三天前听到的声音,现在仍在寻找。“终于”说明他找到这只纺织娘是很不容易的。)

3)引导想象,拓展思维:法布尔在找这位“歌唱家”时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

4)重点指导读法布尔对妈妈说的话,用表演朗读法来表现法布尔找到纺织娘的欣喜。(师生合作创造性表演读。)

2、归纳学法——读,想,划,评

五、以导促学,探究痴迷——引导答疑导学,形成个人体验

过渡:小法布尔的故事还真不少,这不,爸爸让他去放鸭子他又干什么去了?

1、小组合作学习4,5,6自然段,多媒体课件出示学习方法: 金钥匙:读——想——划——评

划出法布尔迷恋昆虫的句子,抓重点词语有感情读一读;写一写自己的感受。1)、小组合作按照学法:读,想,划,评,找出反映法布尔喜爱昆虫的句子。2)、学生依照情感体验,读感受深刻的句子,并说说使自己感受深刻的原因。

2、教师引导感悟第四段。1)、根据学生发言,课件出示文本第四自然段,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静听,伴随着悠扬的钢琴曲《童年》,学生在脑海中想象美妙的画面。2)、师指导:如果是你趴在小溪的岸边,会观察到哪些有趣的自然现象?(交流个人情感体验)

预设学生理解: 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3)、请同学们用心感受一下美丽,神奇的昆虫世界吧!课件出示小昆虫视频。(设计理念:视频欣赏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还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感受自然世界的神奇,让学生走进法布尔迷恋的昆虫世界。)

3、学习第5,6自然段,感悟“痴迷”

过渡:这只把蒲公英当做降落伞的小甲虫多么可爱呀!它不仅吸引了我们,也深深地吸引了法布尔。

1)、学生自读5、6自然段,划出描写小甲虫的句子。2)、学生交流汇报。预设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文本:

忽然,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从他眼前掠过。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

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读句子,体会法布尔对小甲虫的喜爱之情。3)、这天,法布尔的衣袋里还装了些什么? 4)、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喜滋滋”的心情。

5、法布尔迷恋着昆虫的世界,可爸爸妈妈是怎样的态度呢? 1)学生读后交流。

2)教师小结:法布尔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家人的训斥并没有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把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装满了衣袋。为什么大自然中的一切令他如此痴迷呢? 3)回顾全文,引导学生从文中描写大自然美好和小动物可爱的语句中,感悟大自然的美好神奇。

4)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在大自然中的美妙的经历,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探索大自然的志趣。

6、感悟最后一段。

A、过渡:强烈的兴趣加上细致地观察,使法布尔最终成了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撰写了一部自然界的生命乐章《昆虫记》,引领人们去探索神奇的昆虫世界。

B、后人为了纪念他,建造了一座富有创意的雕像,这座雕像是什么样的?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C、师问:这沉甸甸的口袋里仅仅装的是昆虫吗?

D、回扣文题:课文为什么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 E、课件出示文本:法布尔的衣袋里装满了(),装满了(),还装满了()。

师相机板书:强烈的兴趣、执着的精神

六、以读促写,升华痴迷

1、走进法布尔

A、多媒体课件出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法布尔

B、师配乐范读。

C、师动情小结:作为一位科学家,一位用心去观察、用爱去体会的科学家,法布尔先生的科学研究是充满诗意的,他用诗人的语言描绘这些鲜活的生命,他一生为虫子写出了十卷大部头的书,《昆虫记》是最著名的,就让我们静静地去读一读,走进法布尔的昆虫世界。

2、以读促写。

此刻如果我们正站在法布尔的雕像前,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他说呢?想一想,再写下来。板书设计:

5、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科学的殿堂

痴迷

7.随文识字:分散集中总相宜 篇七

识字教学是斯霞老师最突出的教学成就。直到今天, 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在为我们所用。在学习和继承斯老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南师附小的老师结合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有了新的体会和思考:

《狐狸和乌鸦》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教师在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并写出了两组生词。

一棵树一开口看了一眼 (“一”读第四声)

一片肉一溜烟眼珠一转 (“一”读第二声)

提醒学生“一”在不同的词语中读音也是不一样的。学生自读结束后, 教师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这两组词, 巩固字音。除了这样的集中识字外, 在精读课文阶段教师也巧妙地进行了随文识字。

【教学片段】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到故事发生的那片树林里去看一看。

指名读第一节。

师:听了他的朗读, 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树林里有一只狐狸在找食吃。

师:看来狐狸的肚子饿了, 还看到了什么?

生: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狐狸看见了, 都流口水了。

引出句子:狐狸馋得直流口水。

师: (出示小黑板:直流口水) 什么叫直流口水?

生:口水滴下来了。

师:这是流口水, 直流口水呢, 什么样子?

生:口水一直往下流。

师:对, 口水不停往下流叫 (指着黑板“直流口水”)

生: (齐) 直流口水。

师:哎哟, 这只狐狸可真——— (出示小黑板:馋) 再读读这个字, 读准翘舌音。

生: (齐) 馋。

师:瞧, 就从这个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狐狸在流口水呢! (馋字的两点描红)

师:狐狸看见什么直流口水?

生:乌鸦嘴里有一片肉。

师:原来乌鸦嘴里 (出示小黑板:叼着) 叼着一片肉。读读这个词。什么叫“叼着”。

生:就是嘴里含着。

师:对, 就是用嘴含着, 衔着。所以它是口字旁。再读读。

生: (齐) 叼着。

师: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 狐狸——— (指着小黑板) “馋”得“直流口水。”

师:一起读。 (出示句子“狐狸馋得直流口水。”)

……

(以上实录选自南师大附小高利源老师的课堂片段)

【教学反思】

一篇课文到底是集中识字还是分散识字, 历来看法不一。集中识字可以在上课伊始帮助孩子扫清阅读障碍。分散识字则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 有助于字义的理解。而以上的一篇案例则是将两者进行了精巧的结合。初读课文阶段以“一”的变调为主线将生字归为两组。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师采取集中认读的方式, 让孩子找到其中的规律:第一行的“一”读第四声, 第二行的“一”读第二声。然后经过认读巩固, 让学生辨清“一”在两组词语中的不同声调。这样地归类集中识字, 学生既能清楚地发现问题, 又能高效地解决问题, 准确识记了本课的部分生字。精读课文部分, 教师又根据文本的内容进行了独具匠心的编排。在学生读完第一小节后提出问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生入境, 学生很自然能看到“狐狸馋得直流口水。”接着抓住“直流口水”这个词作为突破口, 引出“这只狐狸可真馋。”对于“馋”字的教学, 教师准确地把握了时机, 从文本 (直流口水) 和字形 (“馋”字的“两点”) 两方面形象地描述了“馋”的样子。这样, 学生对这个字便有了根深蒂固的印象。接着顺势提问“狐狸看到了什么馋得直流口水?”这样“叼着”一词的教学便水到渠成。在第一小节文本解读的过程中, 教师将“馋”“叼着”这两个生词的讲解不露声色地贯穿其中, 浑然天成。教学思路清晰, 完整。而有了具体的语言环境, 学生对于生字的理解既生动又深刻, 一切难点迎刃而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学生会认汉字3000个, 会写汉字2500个。其中低年级要求会认1800个, 会写800-1200个。大量识字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孩子高兴而又高效地识字?这就需要教者将课后的生字按其音、形、义的特点进行归类、梳理。顺应阅读课文的需要, 分批分散出现。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辩证统一, 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

归类识字:授之以“渔”促建构

南师附小许海雁

【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六个字“请、情、清、晴、蜻、睛”, 学生初步朗读认识)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看一看这六个字, 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六个字都含有“青”字。

师:你真会观察!大家再读一读, 发现读音和“青”有什么关系?

生:读音和青一样。

师:其他小朋友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我发现他们的读音和“青”不完全一样。眼睛的“睛”字就不读“青”音。

师:你说得真好!是的, 咱们可以说, 这几个字和“青”的读音很相近。那么, 这些字有什么不同呢?

生:它们的偏旁不同。

师:对, 偏旁不同意味着什么不同?

生:它们的偏旁不同, 意思就不一样了。

师:比如说———

生:三点水旁的“清”表示跟水有关, 目字旁的“睛”表示和眼睛有关, 言字旁的“请”表示和说话有关。

师:同学们, 你们真了不起! (指板书) 这些字的左半部分表示它们的意思, 右半部分用来表示读音。你们看, 老师这儿还有两个字, (出示:鲭菁) 你们猜一猜它们读什么, 表示什么意思?

生:我猜第一个字读qīng。

师:它和什么有关呢?

生:应该和鱼有关。

师:对, 它是鱼的一种, 叫鲭鱼。 (出示鲭鱼图片) 再看看第二个字, 猜猜它读什么?

生:它读qīng。

师:它的读音和qīng相近, 读jīng。同学们, 看看这个字, 分析一下它可能和什么有关呢?

生:和草有关。

师:对, “菁菁”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我们的校园有花有草, 非常美丽, 我们就说是菁菁校园 (出示校园图片) 。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材编排中, 编写人员有意识地将“请、情、清、晴、蜻、睛”六个字放在一起, 形成一种归类识字的模式。教师根据教材编排的意图, 重在教给孩子识字的方法, 让孩子通过课堂上的学习, 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真正起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认知与初步掌握形声字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在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中, 教师通过引导孩子认识课文中几个汉字的音、形、义, 来一步步地揭开形声字的神秘面纱, 让孩子在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分析中得出结论, 让孩子在学习和思考中不断有收获、有成就感, 在初步认知形声字的同时, 学习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课堂教学效果也较为理想。

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学期的一节课内识字教学课, 教学难点和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并能初步总结出形声字的规律。教师将“请情清晴蜻睛”六个字打出后, 让学生从找相同点开始, 孩子很容易就能看出来, 这六个字中都有一个相同的“青”字。紧接着, 老师就顺势引导孩子读字, 并让孩子自己发现六个字的读音和“青”差不多。至此, 声旁的意思与作用已经呼之欲出了。

然后, 教师又引导学生观察六个字的不同, 进而帮助孩子理解每个字不同偏旁的作用———表达这个字的意思。在举例子分析的过程中, 孩子已经对形旁的意思和作用心领神会了。

这样几步下来, 对于归类识字的方法、对于正确分析形声字的方法, 孩子已经基本能够掌握、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了。

在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的规律之后, 教师没有结束这个教学环节。而是设计了一个小练习, 继续引导学生对形声字的理解并加以巩固, 将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 进一步拓展教材。在“猜一猜”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多认识了两个字, 而且更形象地感受了形声字的特点, 基本掌握了形声字的识别方法。更重要的是, 在这个巩固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对分析形声字充满了热情与兴趣, 识字活动富有情趣。

体验识字:删繁就简二月花

南师附小乔小丽

【教学片段】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 庐山的云雾太美了, 太神奇了, 那作者又是怎么描写庐山云雾的呢?请大家拿起书, 大声朗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找一找庐山云雾的特点。

(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师:同学们, 庐山的云雾究竟有什么特点?

生:庐山云雾的特点是千姿百态, 还有云雾是瞬息万变的。

师:对, 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两个词。

(生齐读)

师:到底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说说庐山的云雾都有什么姿态?

(生快速默读)

生:庐山的云雾有时像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

师:仅有这一种吗?谁想把它补充完整?

生:庐山云雾的姿态有的像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 还有的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这些云雾弥漫山谷, 它是茫茫的大海, 这些云雾遮挡山峰, 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师:庐山的云雾只有作者介绍的这几种姿态吗?

生:不对, 还有很多很多。

师:谁能再说一说?

生:我觉得庐山的云雾像一把白色的大蘑菇伞。

生:我认为庐山的云雾像戴在脖子上的项链。

生:我想庐山的云雾就像美丽的衣裙随风飘舞。

生:庐山的云雾也许就像漂亮的脚镯。

……

师:庐山的云雾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姿态, 所以我们称它为———

生: (齐) 千姿百态。

师:谁能来读读这个词?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千姿百态。

师:我感觉庐山云雾的姿态还不够多, 谁再来试试?

生: (有感情地朗读) 千姿百态。

师:庐山的云雾不但千姿百态, 而且瞬息万变。快速读第三自然段, 想想你从哪能看出庐山的云雾是瞬息万变的?

(生快速读第三自然段)

师:庐山的云雾都有哪些变化呢?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是啊, (引读) 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又变成。

师:同学们, 谁愿意来读读这一句? (出示句子)

(生读句子, 师指导。)

师:同学们, 庐山的云雾让我们看都看不过来, 可真是…… (引读“瞬息万变”) 现在你知道“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瞬息万变”就是变幻很快, 还没等你看清楚, 它又变了一个样儿。

生:“瞬息万变”是指一瞬间就会有很多变化。

师:这就是庐山的云雾, 让我们像作者那样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庐山的云雾还能有哪些变化?四人小组可以先互相讨论一下。

(生分四人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讨论得真热烈, 谁愿意把你的想象大胆地说出来?

生:庐山的云雾刚刚还是一只小狗, 转眼间就变成在草中的一只小兔子。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 转眼间就变成了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藏在山谷里的龙卷风, 转眼间就变成了美丽的大海;明明是沙漠里的沙尘暴,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它又变成了山谷里的小溪。

……

【教学反思】

一、找准字词, 提纲挈领

一篇文章, 很有可能有一些能反映文章的核心意义和达成教学目标的词语, 即文章的关键词。抓住文章的关键词, 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 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也能使课堂教学“删繁就简”。本课的文眼就是庐山云雾的特点: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抓住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教学, 脉络清晰, 便于学生理解。当然, 要找到文章的关键词, 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 仔细阅读。只有这样, 才能使得这关键词既能把这节课要讲的重点串起来, 又能帮助学生“触摸”到文章的主旨, 丰富文本的内涵。

二、抓住文本, 引发体验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对文本的体验, 使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移情等方式来感受文本, 同文本对话, 充分体验文本。《庐山的云雾》这个片段就让孩子反复阅读课文, 从文字中去体会词语的含义, 从生活经验去感受文字的内涵, 了解作者用意。反复的阅读文本, 从而引发学生的个性体验, 从自身体验出发再进一步了解文本, 这是一个让孩子的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

三、想象拓展, 丰富体验

如果说课文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了一桶水, 那么想象将把这一桶水拓展成为一条河流。孩子从文本出发, 结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有过的体验进行合理的想象, 无疑一方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能够举一反三, 拓展知识面。本片段中无论对庐山的云雾的姿态还是其变化的形态都进行了想象和拓展。有了自己对文章内容的体悟及生活经验的支持, 相信孩子对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理解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生活识字:天光云影共徘徊

南师附小董艾青

【教学片段】

师:哪个四人小组愿意上台来与大家分享你们搜集的香皂盒呢?

(四名学生带着各自搜集的香皂盒上台)

师:下面就请你们做小老师带同学们认一认香皂盒上的字吧!

生:请大家跟我认———“六神”。

生: (齐) 六神。

师:在生活中, 你见过“神”这个字吗?

生:我最喜欢看的节目就是“小神龙俱乐部”, “小神龙俱乐部”里面就有“神”这个字。

师:你看电视节目时也能留意认字, 真了不起呀!小朋友们, 你们看过“小神龙俱乐部”吗?———让我们一起再来认一认这个字吧!看清字形, 跟我读———神。

生: (齐) 神。

生:我家住在神马家具城旁边, 家具店的名字里就有“神”这个字。

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 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也可以认字呢!

生:《神奇宝贝》, 有部动画片叫《神奇宝贝》。

生:我在课外书上看过《神笔马良》的故事的, 里面就有“神”这个字。

师:你真是个爱读书的孩子, 相信你在读书的过程中会认得更多的字, 学到更多的知识。

生:过年时, 我看到墙上贴的画有“财神到”几个字。

师:这种画, 我们把它叫做“年画”。过年时, 你到亲友家去做客还不忘留意到“年画”上的字呢, 真好呀!小朋友们真了不起, 小小年纪就认得了“神”这个字。只要你们留心观察生活, 你们还能轻轻松松地认得更多的汉字呢!一起去试一试吧!

【教学反思】

生活是识字的“源头活水”。《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学生识字兴趣浓厚。我们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 提倡在生活中识字。识字来源于生活, 如让学生搜集香皂盒、牙膏盒、月饼盒等, 学生识字兴趣浓厚。学生上学路上可以从路牌、店名中看到;到商店购物时可以从商标、包装盒上找到;外出游玩可以从车票、景点门票、亭子石刻上见到;在家时可以从电视节目、广告字幕中听到……这对学生来说, 是多么新鲜、多么有趣。

经常刺激效果好。试图靠机械、枯燥的方法记忆生字, 不仅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不容易达到预定的目的。而在生活中识字, 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过程, 实际就是反复刺激识字的过程。学生先在生活中搜集识字素材, 接着在课堂上交流巩固, 最后再让识字回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一找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这些字。通过这样反复刺激加强记忆, 识字效果更好。

8.随文识字,“读"通全篇 篇八

设计理念:随文识字,“读”字当先,抓住主脉,若重若轻。

教学目标:

1、读熟读好诗歌,尝试背诵课文。

2、随文认识生字,理解生词。

3、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主动进入诗歌意境,触摸人物内心,感受善良的人性美。

一、玩昧诗题,统照全诗。

1、“读”题,抓“盲”体会盲婆婆的孤寂与苦痛。

(1)齐读题目。

师:这首小诗讲了一个故事,所以,我们可以称它为故事小诗。再读题目。

(2)认识题目中两个生字。

“盲”①指名读:②从字形看意思;③再读;④组词;⑤跟老师读词(盲人、盲目、盲从、盲人摸象、盲人瞎马)。

“婆”①读;③组词;③运用:我们称呼妈妈的妈妈叫?妈妈是爸爸的?称呼爸爸的妈妈呢?④跟老师读(婆婆、外婆)。

“盲婆婆”

①连起来读:“盲婆婆”;

②激发想象:这位婆婆眼睛看不见了,就一个“盲”字,会给老婆婆带来多少不便,带来多少痛苦啊!你们能想象到嘛?闭上你们的眼睛想一想。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就识字教学来说,要考虑到汉字有形有音还有一定的意义,考虑到汉字是音形义的综合体这一特点,要以认读为前提,结合字形揣摩“盲”字的意思,通过组词在运用中反复强化认读,强化字形的识记以及对字义的理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要根据汉字学习的规律,加强识字与阅读教学的联系与综合,让学生透过“盲”字想象盲婆婆被光明的世界所阻隔而带来的灰暗与孤独,获得对全诗阅读的情感体验的基础。所以下面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是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让识字融入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并根据识字教学的规律给阅读理解提供根本的保障,这个根本就是“语言文字”。阅读教学只有落实到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玩味上,才能真正称其为“语文”。)

2、“读”题,结合预习初步把握诗歌内容概貌。

师:一读题目,我们就能知道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齐读题。用完整的话说说。

概括板书:送蝈蝈

3、“读”题,围绕“送”字质疑探究,架构全诗学习的主线。

再读原题,围绕这个“送”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可以说是从“未知”到“知”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发现未知、提出未知,是形成求“知”的期待、达到“知”的彼岸的前提,也是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体现,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向学生的问题敞开。不过,学生的质疑不能漫无边际,不能海阔天空,要生发于文本之中,要有益于对文本的阅读与感悟。所以,教者让学生紧扣文眼“送”字进行质疑,可以预见,学生可能提出的“送给谁”“送的蝈蝈哪里来的…送的蝈蝈什么样”“为什么送”“怎样送”等问题就成了架构整个课堂教学的主线,这样的质疑才是有效的。)

二、“读”字当头,随文识字,巧妙点拨,入情入境。

师:下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这首诗。一共有几个小节?自由读。这一遍最重要的要求就是看着拼音把字音读准。

第一小节。

1、指名读,提醒注意几个生字。

2、齐读。

3、认识生字。“绿色…邻居”“喜滋滋”谁来带我们读?哪个生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用“绿”组词。

4、再自由读一遍,把每个字音读准。

5、字音读准了,真正的读书大王能够把感情读出来。应该用什么感情读呢?两个词语告诉我们——“乐呵呵~喜滋滋”。自由练一练。

6、指名读,看看谁是读书大王。

7、这一段读了这么多遍,刚才什么问题你知道了答案?

过渡:那么,我是怎样喜滋滋地送蝈蝈给盲婆婆的呢?自由读第二小节。

第二小节。

1、自由读。

2、最后一句有两个生字,谁来指导我们读。读这句话。

3、我是喜滋滋地送蝈蝈给盲婆婆,谁来喜滋滋地送?你把你手中的蝈蝈喜滋滋地送给我。师生表演,老师扮演盲婆婆。

4、质疑这样一只绿色的、还会唱歌的蝈蛔,小朋友们喜不喜欢?所以我捉到它是乐呵呵的。把自己这么喜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应该舍不得,应该难过才对呀!怎么还喜滋滋的呢?我不明白,你们能告诉我吗?

5、师:多么懂事,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啊!“为什么送蝈蝈给盲婆婆”这个问题解决了吗?

过渡:那么,这只会唱歌的蝈蝈能代替得了我吗,她的歌声能给盲婆婆带来快乐吗?自由读第三小节。

第三小节。

1、自由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几个生字再学习一下。“领”后鼻音,读;组词;这里是什么意思?“童年…难忘”谁来带读。

3、再自由读一读,感受蛔蝈的歌声带给盲婆婆怎样的欢乐?

4、指名读。学生评价。

5、提醒朗读节奏,齐读。配乐指读。

6、指导背诵。

7、激疑蝈蝈的歌声怎么会领着盲婆婆走进田野,还让她“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歌声又怎么会把盲婆婆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8、蝈蝈的歌声还会把盲婆婆带到哪里?让她看到什么美好的东西,或者什么美好的事情?幻灯出示填空:歌声

uu

9、升华理解:“我”给盲婆婆仅仅是送来了蝈蝈吗?其实还送来了什么?(板书:送爱心)

过漉让我们和盲婆婆一起来听蝈蝈的歌声。齐读第四小节。

第四小节。

1、齐读。

2、让我们把蝈蝈的歌声永远留在盲婆婆耳畔,让她看到美丽的景色,给她带来欢乐,也让我们把这个故事永远记在心中。齐读。提醒:最后的歌声由高到低,由快到慢。

(设计意图:首先是“读”字当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流传下来的经典的语文学习的经验。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教师和文本以及基于文本的对话首先体现在一个“读”。只有让学生充分读透读通了课文,才能有对语言文字的一种自觉的意识和反应,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对话才能成为可能。其次是“若重若轻”。课堂教学要讲究轻重缓急,要像山间的溪流,时而缓,时而急,时而宽,时而窄。比如说本课教学对文本的处理,四个小节轻重不同,侧重也不同:第一小节抓住随文学习的三个生字词“绿色”邻居“喜滋滋”等读出故事的大概缘由,读出儿童欢乐的心情;第二小节围绕“怎样喜滋滋地送”进行师生表演朗读,然后质疑“一只绿色的又会唱歌的蝈蝈是小朋友所喜欢的,为什么送给别人不仅不难过反而还‘喜滋滋’的呢?”通过对文本中的突出的情感矛盾点的放大走进人物内心,体验文本情感:体悟到整日生活在孤寂和昏暗中的盲婆婆比我更需要蝈蛔,体悟到“我”的懂事、善良和爱心;第三小节重点通过“蝈蝈的歌声还会把盲婆婆领导哪里,让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留白进行想象和填补,获得“蝈蝈能够给盲婆婆带来许许多多的欢乐”的感悟第四小节通过齐读和盲婆婆共同感受蝈蛔那快乐的歌声,共同感受“我”的纯真可爱,共同感受故事的美好动人。)

三、读诗歌,读生活,换位移情,感悟人性。

1、配乐朗读全文,会背的地方不看书背出来。

2、师:如果你是这位盲婆婆的邻居,你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呢?评价激励,感受善良的人性美。

3、小结:这是一首美丽的小诗,这是一个美好的故事,里面有一个可爱的孩子,他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善良,他让我们学会了要关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设计意图:从故事走向生活,从虚拟的“我”走向真实的“我”。课表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真实的自我与文本中的人物心心相印,血脉相通,让学生进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去才能产生主动和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才能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

四、集中识写,巩固基础。

1、集中识字。

绿色唱歌邻居田野

童年往日难忘欢乐

替我领您邻居

盲婆婆乐呵呵

喜滋滋

2、写字指导。

邻领绿婆童居

“领”和“邻”有什么不同?读音上不同。字型上不同。

在古代,“页”就是表示头,“领”就表示领头,领导,带领。

写“领”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写“邻”是左宽右窄。

上一篇:事业单位竞聘上岗的演讲稿下一篇:推荐兵马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