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学设计

2024-07-30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学设计(共12篇)

1.《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较好地片断有: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一会儿又来个180°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老家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的时间和自己的体力。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生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生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生3:“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生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生5:“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生6:“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2.《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试题库自动出卷进行考试成为可能。试题库是适应现代考试要求,考试进一步科学化、标准化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通过试题库出卷有许多优点,如:有利于提高试卷质量、有利于考试规范化和公平化等。因此,考试采用试题库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1]。另外,有关试题库的理论、技术已取得很大发展,但利用自然语言建立试题库,还很少涉及。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数据库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非常希望以一种更方便的方法建立试题库并自动出卷,使用自然语言接口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它避免了以往命令人机界面非常繁杂、图形式人机界面又不够灵活的缺点。如果在建立试题库的过程中,利用自然语言接口,可使人们在建立试题库时非常方便、自然。现以《操作系统》试题库为例,介绍了基于该领域的自然语言接口的设计方法。通过对自然语言的自动分词、语义分析,可获得组卷参数,自动建立起符合要求的试卷,并用VFP语言实现了这个自然语言接口。

1自然语言理解

自然语言理解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采用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将设定的自然语言机理用计算机程序表达出来,构造能够理解自然语言的系统[2]。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一些卓有成就的语言学家、逻辑学家和心理学家在自然语言理解中的语法、句法及语义分析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较为系统的理论和方法[3]。从技术上来说,自然语言理解经历了以关键字匹配方法为主的早期阶段,到中期的基于知识的语言处理系统,再到目前流行的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4]。

尽管自然语言理解技术不断得到发展,但要实现完全的自然语言理解还有一定难度,但在一个受限的领域上进行自然语言理解还是可行的。本文讲述的就是在一个受限的领域上进行试题库的自然语言接口设计的技术。

2接口设计

考虑到仅限于试题库的设计,输入的自然语言可作如下限制:

(1)自然语言仅跟建立试题库有关;

(2)自然语言符合语法规范和人的语言习惯;

(3)句型都是祈使句;

(4)一段自然语句由几个分句组成,每个分句由逗号分隔,每个分句有独立意义,整个自然语句以句号结尾。如有一出卷要求用自然语言描述为:“出一套比较难的试卷,满分是100分,第3章与第4章是重点,选择题10道、分析计算题3道”。

这里的关键技术包含两个方面:自然语言理解及自动组卷。即计算机如何理解用户通过自然语言提出的要求,同时从现有的试题库中产生符合要求的试卷。现以建立《操作系统》试卷为例,介绍自然语言接口的设计过程,利用VFP6.0语言进行开发实现。

自动建立试卷,实质上就是根据组卷要求,如试卷难度、试卷总分、试卷中包含的题型及数量等自动产生符合要求的试卷。只不过,这里的组卷要求,是以自然语言的形式提出来的。因此,要自动建立试卷,首要的工作是从自然语言中将相关的组卷参数提取出来。由于要自动组卷,试题的组卷参数不可能太多太细,一般来说,试题的组卷参数如表1所示。

假设该试题题型共五种: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分析计算题。这里试卷难度有三种:容易、一般、困难。在用自然语言提出组卷要求时,可能不会涉及到这么多参数,当有参数未提到时,这些参数就使用默认值。如总分的默认值为100分,试卷难度的默认值为“一般”,选择题数量的默认值为10道,判断题数量的默认值为10道,填空题数量的默认值为6道,简答题数量的默认值为6道,分析计算题数量的默认值为3道。如无重点章节要求,则试题组成无重点章节之分。

2.1建立词语辞典

一般来说,在输入的自然语句中,都包含有反映组卷要求的基本单位─词语,通过对每个词语的语义背景及其相应的语义及动作的使用分析,可实现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并最终获得组卷参数。因此要获得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必须首先对输入的自然语句进行分词,将与组卷要求有关的关键词提取出来。这就需要建立与试题库有关的词库即词语辞典,该词库要尽可能包含与试题库有关的所有用词。然而,由于仅涉及试题库部分,故该词库量并不会太大。如在描述试题难度比较大时,可以说:“很难”、“比较难”、“非常难”、“难度较大”、“难度比较大”、“很复杂”“比较复杂”、“非常复杂”等,这些都是保存在辞典中的词语。同时在词语辞典中还存有这些词语所对应的标准用词。因为在对这些词语的使用进行分析时,采用的是对所谓标准用词的分析。如这些描述试题难度比较大的标准用词可定义为“困难”。实际上,这些非标准用词就是标准用词的同义词,采用非标准用词可提高语句描述的灵活性。另外,根据这些词语使用的用途,给它们进行归类,即定义一个词类,如“困难”的词类为nd,表示难度的意思。词语辞典在VFP中采用数据库表实现,每条词语的数据结构如下:

把这些词语按照组卷参数顺序分成以下几种类型即词类:zf、zd、nd、xz、tk、pd、jd、fxjs,分别表示总分、重点章节、试卷难度、选择题数量、填空题数量判断题数量、简答题数量、分析计算题数量,根据词语的类型,可确定将数据填入相关参数中。

2.2自动分词

词语辞典建立好后,就可对输入的自然语句进行自动分词,提取出与参数有关的词语。这可从以下两步进行。

2.2.1确定有几个分句

由于一段自然语句中的每个分句由逗号分隔,因此通过搜索语句中逗号的数量,可确定有几个分句。这可利用VFP较丰富的字符串函数AT、SUB-STR及字符运算符$完成。其分析过程如图1所示。

这里,fj表示分句数,从上述算法可得到fj个分句,分别存入一维数组A[1]、A[2]…A[fj]中。像上述语句“出一套比较难的试卷,满分是100分,第3章与第4章是重点,选择题10道、分析计算题3道。”,按以上算法分析,得到fj=4,即有4个分句。

2.2.2 对每个分句进行自动分词

由于每个分句具有独立意义,故可对每个分句单独进行自动分词。其分析过程如图2所示。

于是,经对上述自然语句自动分词后,得到的词语有:{比较难}{满分}{重点}{选择题/分析计算题},其对应的标准用词是:{困难}{总分}{重点}{选择题/分析计算题}。分别是属于nd、zf、zd、xz、fxjs类型。可将这些词语分别放入二维数组B[i,j]中。这里i是指第i个分句,j表示该分句中第j个词语。如上述语句经自动分词后,将这些词语分别赋给二维数组B[i,j]如下:

B[1] =“困难”;

B[1,2] =“总分”;

B[1,3] =“重点”;

B[1,4]=“选择题”,B[2,4]=“分析计算题”。

考虑到词库中的词语仅跟建立试题库有关,故一般不会出现词语切分的歧义问题。完成自动分词后,下面就可针对这些词语进行语义分析,确定每个参数的值。

2.3语义分析

经准确、适当的词语分割,得到与组卷参数有关的词语,接着就要分析每个词语的语义背景及其相应的语义及动作,从而得到具体明确的参数值。下面对所有的组卷参数分析所有可能使用的句型、规则。

2.3.1 总分

总分使用的语句形式有:①总分+数量词,如:“该试卷的总分是100分”。

2.3.2 重点章节

重点章节使用的语句形式有:①重点章节+数量词1+数量词2+...,如:“该试卷的重点章节为第3章、第4章”。② 数量词1+数量词2+...+重点章节,如:“第3章、第4章为该试卷的重点章节”。

2.3.3 试卷难度

试卷难度通过祈使句进行描述。如:“出一套难度较大的试卷”。

2.3.4 题目类型

题目类型使用的语句形式有:①题目类型1+数量词1+题目类型2+数量词2+...如:“选择题有10 道、判断题有10 道”。② 数量词1+题目类型1+数量词2+题目类型2+...,如:“有10 道选择题10 道判断题”。③题目类型1+题目类型2+...+数量词,如:“选择题和判断题各有10 道”。

因此,要对各分句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每个词语的语义背景及其相应的语义及动作进行分析,主要是得到词语对应的数量,当然,象“困难”这个词语,它已经说明了该试卷的难度,因此,不存在找出该词语对应的数量的问题。

3试题库设计

自动组成试卷需要丰富的试题库,在用VFP实现的条件下,就要建立试题库表,该表的结构即每条考题的数据结构如表3所示。

其中,每道试题有唯一的题号,该试题题型共五种: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分析计算题。试题难度分为三种:容易题、一般题、困难题,分别用a、b、c表示,这里试题难度与整个试卷的难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是有联系的。选中标志表示该试题是否被选中。数量主要是用于填空题中,表示该道填空题包含几个空格,其它类型的试题中的数量都是1。

组卷参数值确定后就可以进行自动选题,在选题时要满足以下条件:

(1)各题随机产生;

(2)除分析计算题外,其它4种题型要首先保证重点章节内容,同时其它各章内容要尽量包括。

4程序实现

本系统利用VFP 6.0 编程实现。VFP6.0是基于Windows平台和服务器上的可视化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较强的数据管理和丰富的字符串处理功能。本系统包含试题库表、词语辞典表,本系统由试题库管理模块、自然语言处理模块、试卷生成模块、试卷编辑模块、打印输出模块等组成,实现了试题库的录入、修改、查询及自然语言处理、试卷的自动生成、试卷的编辑和打印等功能。系统的所有输出可采用报表或文本格式,以方便用户存档和编辑。

5结束语

本文将自然语言理解与试题库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个基于受限领域的自然语言接口设计方法,并以《操作系统》试题库为例详细介绍了其设计过程。依据其设计思想,用VFP编程实现了该接口。使用该接口,可使人们在建立试题库时非常方便、自然。尽管该系统对输入的自然语句作了一定的限制,但对建立试题库而言,这些限制毕竟是可接受的。因此它仍不失为一种实用的自然语言接口方法。

摘要:将自然语言理解与试题库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受限汉语的自然语言接口设计方法。首先建立广义的、包含非标准用词及其对应的标准用词的词语辞典,然后对自然语言进行分词,再通过对每个词语的语义背景及其相应的语义及动作的分析,获得组卷参数,从而自动建立符合要求的试卷。利用VFP编程实现了该接口。

关键词:试题库,自然语言接口,设计

参考文献

[1] 范明虎,孙斌.通用试题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9):2185—2188

[2] 王士同,陈慧萍,赵跃华,等.人工智能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3] 郭艳华,周昌乐.自然语言理解研究综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0;20(1):58—65

3.论教师教学语言的自然美 篇三

一、教学语言为什么要追求自然美

所谓“自然美”,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内容上有什么就说什么,教师要抓住内容的本质,老老实实讲清楚,要以通俗明白为贵,要与学生的实际语言相接近。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和大话,不用现成的公式讲话,也不堆砌形容词。如果过于追求雕琢粉饰,甚至不顾内容的需要,宁可绕上几个小弯,也要把一些事先就想好的成语、典故、形容词硬塞进去,来卖弄知识,这不是华美,不是博学,反而给人以浅薄、幼稚之感。因为教师的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知识本身是个什么样子,就应该原原本本地、原汁原味地把这个本色之相说出来,使学生易于接受。否则,就会出现“你不说我还清楚,你越说我越糊涂”的局面。虽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方法,一些辅助手段,以加强表达效果,但决不能以辞害意。此外,口语是一种流动的音符,话一说出,就应立刻被听懂,因为话与话之间的时间差不允许学生耗费太多时间去查阅、回味他不熟悉的字词,也不允许在头脑中反复斟酌每一句话的含义。语言朴素自然,就要求教师讲课时能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多用习惯语言、生活语言。如果教师讲课离不开教案,照本宣科,大量使用书面语言,就会使学生听起来感到呆板,枯燥乏味。

二是指语言表达上要以平时与学生交谈、对话的语气、语调为主。教学语言有一种特定的情景性,即近距离双向交流。教师身在学生中间,他不像演讲、播音和戏剧表演那样远距离单向交流,而是需要像平时生活中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告诉身边的人一样,亲切自然。因此,教师说话的语气、语调要根据内容来定。由于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一般教学语言多用叙述性语气,如和风细吹,溪水顺流,娓娓道来,说话速度不宜太快,声音的轻重缓急起伏不宜过大。需微笑时不宜大笑,需感伤时也不宜大哭。否则,装腔作势,矫揉造作,会使听者生理上受不了,甚至是起鸡皮疙瘩。还有,教师语言腔调上要掌握分寸,如用演讲腔,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觉得在接受教育;如用表演腔,学生会觉得在看戏;如用童话腔,学生会觉得在听故事。这些都会学生觉得有距离感,不亲近自然,所以我们要像在电视上常看到的那种访谈式腔调和语气,亲切自然的像是在和自己的朋友交谈一样。这样,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而且还可以拉近师生距离,营造一种真正和谐的交流气氛,使学生自然进入其境,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教学自然也就容易富有交流性和情感性。

二、教学语言中的不自然现象举要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语言不自然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师通常分不清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该“读”,什么时候该“诵”,往往不加区别地使用一个调子,或者该用甲的方式却用了乙。一般说来,在复述课文内容和提问的时候,应该用“说话”的语气;在朗读课文时,并非不分青红皂白一律用抒情的语调;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则宜用讲话式和交流式;在说课时,顾名思义,应该用“说”和“介绍”的语气。语文课文里面有些是介绍背景、叙述情节场面的部分,本来应该用“说”的方式,而有的老师几乎整堂课毫无变化地都在用“诵”的方式,用抒情的语气(并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感情),似乎在表演。他们误以为这样才能表现出赞美的感情,其实,这使人听起来感到娇柔做作,很虚假,不亲切。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在参加说课比赛时,从头到尾差不多都是照着已写好的稿子,用“背”、“诵”、“读”的语气,很少用“说”的语气,缺少了面对面地交流,增加了演讲的成分,这在解说设计意图时,显得尤其不自然。

教师不明白“说”、“读”、“诵”、“抒情”等方式在语言表达技术要领上的区别。虽然这些方式在相互间的交界处、模糊区确实难以区别,但大体上还是有不同的。一般说来,“说”的语速比较平缓均匀,停顿比较自如灵活,语调的起伏不宜过大,如小溪流水,缓缓流动,略有波纹而不平板;“读”的语速略快于“说”,但其中的快慢要视语意、内容等而定,停顿有规律而流畅,因为表达原文意思的需要,语调、轻重音的变化略大于“说”,如微风吹动小草,掠过池塘。“诵”与“说”的区别较明显,“诵”的语速、语调和轻重音的处理比“说”的变化幅度大,在处理情感强的文字时与“读”的方式几乎可以重叠。“诵”的声音要清楚响亮,要朗声地读,故我们常说“诵读”、“朗读”。但诵读不同的文体,如诗歌、小说(记叙文)、散文、童话、寓言等,还是有较大的区别。“抒情”是“诵”的方法之一,但它的特点更加明显,“抒情”往往是用在原文情感浓郁、强烈的地方,要视情感的隐显强弱而定。一般其语速、语调和轻重音的处理变化很大,对比比较强烈,还常常可用夸张的语气来渲染、表达内容;加上不同朗诵者个人的理解感受、朗诵风格的不同,效果更加不同,故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区别比较明显。但抒情是手段,不是目的,为了感染人、激励人、教育人,抒情必须要有真挚的情感,自己必先受感动才能再去感动别人,如果自己都没有受到感动,那就会显得虚假,给人以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感觉,这样的抒情无法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但在一些教师的语言中,滥用抒情的现象还是比较多,使人听了很不自在。

三、为什么会出现不自然的现象

我们发现,有些老师在平时说话、上课时语言都很亲切自然,但一到公开课、示范课或说课比赛,语言就马上变得拉腔拉调,嗲声嗲气,表演味十足。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心理情绪有变化。

公开课、说课比赛和平时上课不同,课前经过精心准备和一定的演练,有老师们的建议、领导的厚望和自己的期望。怎样消化、操作公开课?课堂上学生能配合好吗?一连串问题在教师的脑海中闪现。加上有很多同行、专家在现场听课,往日熟悉的学生也变得紧张起来了,这种特定情景的变化,角色、身份的微调,使得有些老师马上变得既兴奋又紧张。许多教师总是太想更好地表现自己,想着如何美一点,如何在大家面前表现得好一点,但另一方面又怕出问题,心理压力大,自然就产生了胆怯感和恐惧感,总是感到不自在。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一开口腔调就容易变形走样,容易被备课时想好的那些语言束缚住。有的教师因为怕乱套,也不敢临场发挥,下意识地就会把每句话的声调提高,语气加重,来给自己壮胆;甚至有些就用带有半背诵的形式来将备课的内容“诵”出来,因为这样起码可以防止出错。这样一来,其语言当然就会不自然。

第二,忽略了对象的特殊性。

作为教师,应时刻记住,你的对象是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其相应的年龄特点和语言习惯。但在特定场合,教师往往由于心理紧张,容易忽略学生的特点,习惯于以老师的身份进入角色,驾轻就熟地用自己习惯的、早已准备好的书面语言来教学。比如,讲小学语文《生命生命》一课时,肯定要涉及到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理解,有的老师满堂都在讲有关生命的大道理。当然,道理本身是没错的,但学生能理解吗?其实,教师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他们所关心的人和事相联系,然后再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才会感到亲切自然。因为学生总是对离自己近的事物较熟悉,感兴趣,易理解。我们平时用多媒体、出示实物的方法也都是为了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这两者的道理有相通之处。

第三,教师集体效应的误导。

什么样的教学语言才是美的语言,虽然有许多文章论及过,但是,理论与实践毕竟是有距离的。因此教师从日常实践中获得的信息更具有直观性和仿效性。当看到别的老师也是用这种略带夸张且有点变形的语言来教学(当然还有许多别的优点),并且还受到评论者的赞赏时,便在潜意识里认为这种语言是美的。从理论上来说,教师集体效应是教师群体互动的产物,而这种在实践情境中形成的认识更具开放性,更易取得认同,更有利于储存。其实,从本质上来说,问题还在于对什么样的教学语言具有自然美认识不清。

第四,教师本身的语言修炼不够。

所谓语言的修炼,首先是一个文化内涵问题。一般来说,对教学内容有什么样的理解,就应该用与之相应的语言来表达。如果理解肤浅、有偏差,甚至有错误,其语言当然就谈不上美。但是,如果理解正确了,而语言不精当和确切,甚至词不达意,或者用词生僻、费解、空洞,其语言也谈不上美。其次才是语言表达技巧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需要细心体悟和长期训练才能解决的问题,它包括对作品基调的把握,语言节奏的处理,语气的选择等等。而节奏的形成又涉及对语速、音长、音顿、音强等技巧的处理。此外,语气也集中体现了对表达技巧中各种要素的要求,比如,节奏的快慢,语言的长短、刚柔、抑扬、强弱、轻重、缓急,还要结合重音的选择和处理,停连位置的选择,音强、音色、音长等技巧的恰当。很多老师由于上述问题没有很好地协调、解决好,所以影响到语言自然美的形成。

四、如何训练语言的自然美

第一,声气运用问题。

训练语言的自然美,涉及到许多方面,如前述的文化内涵、人的精神气质、情感情绪的变化等等,这里重点谈一些基本的技巧问题。

我们在说话中,如果是短句子就容易说,如果是长句子就会有气不够用需要中途换气的感觉,很难做到一气呵成,所以我们常说的声断气不断,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到声断气不断,就要求我们平时多做一些声气的训练。

第二,理解作品,确定表达基调。

正确理解作品,确定准确的表达基调,这是对一部作品把握到位的基本要求。对作品的处理,要做到恰到好处,就需要我们平时加强阅读,提高自己对作品的鉴赏和感悟能力,做到准确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

第三,多学习名家对作品的表达处理。

许多名家对作品的处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著名语言艺术家姚锡娟老师,在朗读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她戴着墨镜,闭着双眼,去真正体会一个盲人在黑暗中的感觉,当她摘掉眼镜,眼前看到光明时,那种由衷的发自内心的对光明的赞扬,就特别真实、自然、感人。

4.《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四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了解物候 物候学等相关科学知识

2.理清全文思路,学习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

3.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学习运用准确 生动的语言来说明事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通读全文,给课文分段

2.写好投影片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他自己的语言,刚才同学看到的四幅画(课件)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二.出示目标(课件)

三.简介作者(课件)

四. 一读课文,扫出生字词

1.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错误做好标记。找同学板书读错的字。(学生可能读错的字见课件)

2.齐读板书的字词两遍。

五.二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学生板演分段情况,并讲解说明。

2.师生评点,明确(见课件)

3.掌握课文内容之后,解决课后习题一。

六.三读课文,看看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理?

1.给同学们七分钟时间,看看哪个同学表现出色。

2.学生有可能遗漏的句子(见课件)。

七.研读课文,品语言。

1看看这篇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给同学五分钟时间,看哪小组表现出色)

2.师生点评,明确(见课件)。

八.测一测,看谁能说出下面两首诗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见课件)学生抢答

九.作业

1.练两遍字词,背课下解词。

2.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定义------观测意义------决定因素------研究意义

主-----------次

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五

一、导语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常常惊叹于诗人敏锐的感受力,在幽幽月光里聆听乡思,在青青柳色上读懂离别,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似乎全在向诗人倾诉柔肠。诗人,或者是有一颗诗心的人是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的,这一点我们深信不疑。可是你知道么?其实农民更懂大自然的语言。他们不但听得懂而且还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了上千年。好奇吗?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把握文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学生朗读,初步感知文意。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

(1)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

(2)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3.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这里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4.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这里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5.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和天气有关?

6.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写着:

春天来到人间。

7.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和季节有关?

三、细读课文,理清结构

1、小组合作学习:6-8小节中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四.深读课文,探究顺序

1、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1)、你还发现了大自然的语言的什么特点?(2)、怎样才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呢?

总结: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的人,读不懂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思考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2、回顾知识点-----“说明顺序”:通常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强调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五、共编儿歌: 白云飘飘是__________,蚂蚁搬家要____________。蝌蚪游泳_____________到,大雁南飞 ___________ 来。要问大树、大鱼活几年,数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知道。

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原来的海洋,如今变山脉。自然语言不难懂,仔细观察多_______________。

六、拓展应用:

1、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请你模仿2—8小节当中的任何一小节,仿写一节诗。

七、资料收集

植物:迎春花、荷花、菊花、腊梅花开放,象征着季节更替。动物:蜜蜂跳8字舞、公鸡啼鸣、母鸡叫蛋、鱼跳水、狗吠等。天象:看云识天气、北极星是航海员永远的罗盘等。

6.《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六

一、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过程方法:充分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深入分析文章。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大自然。

(二)教学重点:学习概括文章要点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体会本文举例子说明的特点和作用。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普儿童诗作者用拟人的写作手法,用最常见的自然现象揭示了自然界中气候、气象以及地质的变化,白云高飘、蚂蚁搬家、蝌蚪游泳、大雁南飞、大树年轮、鱼鳞圆圈、“三叶虫”化石、庐山漂砾都是大自然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只有留心观察、勤奋学习的人才能读懂它

(二)学生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四季的照片,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片,使学生迅速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

本文的语言富有特色,要引导学生仔细领会.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鱼„„给学生以整体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作者简介

二师生合作研究探讨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清课文结构

2、小组合作探讨,(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物候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3、检查读文情况:分小节读诗歌,课件出示:

你从文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试着说一说

4、汇报交流:谁愿意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说给大家听一听?

三、品读文本,体会情感

好了,从同学的交流中老师看得出你们还真懂得不少大自然的语言,刚刚谁读懂了白云这种大自然的语言?

1、学习第二节

既然你读懂了大自然的这种语言,那你能不能把这一小节读给大家听听?

1、课件出示(白云高飘——晴天)

2、谁愿意带着对这种现象的肯定把这一节再读给大家听听。

2、学习第三节

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语言多着呢!你们快看(出示蚂蚁搬家画面),蚂蚁搬家表示什么?(快下雨了)

看着这幅画面,你能仿照上一小节,试着说出第三小节的内容吗?(找生说)

蚂蚁搬家真的会下雨吗?

带着肯定的语气读给同桌听。

3、学习第四 五小节

出示蝌蚪游动的画面大雁南飞画面,师:你读懂什么? 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好这一节呢? 大自然不仅把语言写在了水里,也留在了蓝天。

齐读第五小节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懂了什么?

板书设计

白云高飘——晴天 蚂蚁搬家——要下雨 蝌蚪游泳——春来到 大雁南飞——秋来到

7.《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学设计 篇七

1 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语言

我国的园林艺术,若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3 000多年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并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中国园林尊崇与自然和谐为美的生态原则,属于山水风景式园林范畴,以非规则式园林为基本特征,园林建筑与山水环境有机融合,自然和谐,浑然一体[1]。

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一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园林以自然风景、山、水等为基础,经过有意识地改造、调整,从而表现出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二是建筑与自然和谐。中国园林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建筑与山、水、花木、鸟兽等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在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为美”的境界。

我国园林秉承“妙极自然,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林的理论,“师法自然”是其核心思想。“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2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客观规律;二是景观要素形象组合要符合自然规律。

2 日本现代建筑园林的设计语言

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国家,近几年出现了很多有影响力的项目。难波公园,是由美国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总体规划设计的,设计师提出了人造峡谷的设计想法。“峡谷”的设计带来了众多的体验要素,如溪水、山石、植物、岩洞、山间的阳光等,这种体验手法的空间再造,为项目展现了全新的思路[2]。

3 西方现代规划建筑的设计语言

与追求自然美的中国园林不同,西方古典园林以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方正正)、一切均由人工创造为特点,其设计语言过于苍白,一味追求形式美。到了现代,科学高度发展但生态失衡、能源枯竭,人类意识到了重新认识自然、探讨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生存方式的高度紧迫感,于是在仿生学和建筑设计学的基础上发展起一门新兴学科———建筑仿生设计学。其研究内容主要有:(1)建筑和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外部形态及其象征寓意,以及如何通过相应的艺术处理手法将之应用于设计之中。(2)建筑和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内部结构原理在设计中的应用问题。研究最多的是植物的茎、叶以及动物形体、肌肉、骨骼的结构[3]。

建筑仿生可以创造出新奇和适应环境生态的建筑形式。建筑师必须善于应用类推的方法,从自然界中观察吸收一切有用的因素作为创作灵感,同时学习生物科学的机理并结合现代建筑技术来为建筑创新服务。

4 从大自然中获取设计资源

一是提高审美能力。要经常关注艺术类的东西,通过学习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要博览群书,政治、历史、文化、社科等都应该涉猎,知识面越宽,审美能力就越强。二是提高观察力水平。培养良好的观察力关键在于要有观察目的和观察意识,并在平时多实践。三是设计资源的感悟与积累。要热爱大自然,关键是心态要融入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美丽之处,并随时把自己的感觉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设计中随时应用[4]。

5 景观设计语言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设计的根本价值在于创新,景观界目前的“千城一面”现象和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形成了对比。自然语言与景观设计的融合并非简单相加或照搬的过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5.1 坚持尊重自然的观念

设计的方法要师法自然,设计的对象也在于师法自然———对设计对象的一切认识、利用,都在于师法自然。因此,有必要对自然加以深入的认识,以指导正确的景观设计。

5.2 坚持概念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

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公众创造身心再生的场所,现代景观建立在社会、生态、美学效益之上,设计师的任务就是综合和平衡这3个条件。

5.3 坚持创新的宗旨

“千城一面”现象不但使地域文化消失,而且也会引起审美疲劳。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只要善于观察和吸收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现象的内在规律,就能有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大地景观。

参考文献

[1]王玉珍,周正明.个性特色—城市现代化的灵魂[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1(6):134-135.

[2]盛兆辉.打造个性化城市关键在于唤醒城市文化[J].城市,2007(2):74-77.

[3]宋为,李铌.现代城市更新方法与思考[J].山西建筑,2007(5):47-48.

8.优秀语文教学语言之管见 篇八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11-040-01

0

语言是人际交往必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通过语言表达,人们可以互相了解并进一步进行事项和物象的交流。尤其是教育教学工作,语言显得更为重要。身为一线教师且是语文教师,语言的运用不仅使用频率高,而且决定了教育教学效果的良莠。诚然,语言的使用模式包含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两种,但不管是哪种语言,我们都应该运用自如,力争使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下面就普通语文教师而言,优秀的教学语言应具有怎样的特征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准确简明是优秀语文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

这里的准确,首先体现在对知识地把握准确,绝不含糊不清,摸凌两可,对概念和理论的表述明了,方向性正确,绝不公式化的将教参语言直接移植过来,跳跃性传输知识。这里的简明,是简约而明达,非简单而浅明。有位智者曾言:“简明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如果词不达意,仅是粗陋浅俗的半截子语,教人半懂非懂的,教学效果可见一斑。在现实教学中,就有教师因不善于组织和运用准确而简明的教学语言,课文分析拖泥带水,知识点讲义重复拖沓,语言的运用形式残缺单一甚至与课文内容毫不相关,严重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接收,教学成绩一塌糊涂,反而自己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学生就是听不懂呢?也许教师肚里有满满的墨水,可就是语言表达欠缺了些,无奈呀!

二、声情并茂是优秀语文教学语言的关键特征

声音是语言表达的最重要形式。其可洪亮如雷轰,清脆如鸟鸣;亦可缓缓如泉流,济济如江涌。或轻松活泼,婉转动人;或铿锵有力,震撼人心。在语文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语言的声音适度、和谐、悦耳,整齐中有变化,侃侃中有突兀。也就是说,语言声调要有起伏,轻重缓急要分明。学生在聚精会神的学习中才能真正将知识理解、消化、吸收。教育心理学早已证明:呆板的同一频率语言刺激,会引起人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而这种保护性抑制对知识信息起排斥作用。学生都排斥老师的言语了,又怎能了解掌握课堂老师教学的知识呢?有声语言固然如此,无声的语言也不能忽视。语文教学,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耳醉其音,还要让学生心醉其情。因为,声音离开了感情就变成了噪音,噪音能让人学到知识吗?所以,情——无声的语言也至关重要。古人言:“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能抓住求知的心,情能点燃智慧的火。语文教学语言若能达到声情并茂,何愁学生不能知我情而达我意呢!起伏的声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充沛的感情能打动学生的心扉,注意力集中了,通情感通鸣了,学生也就由知而达理了。

所以说,声、情并茂是培养优秀语文教学语言的关键。教师在注意教学语言的声音的同时,更要体会文章之情,明察作者之意,选准定情点,作为教学语言的主旋律。或喜或悲或哀或戚……如鲁迅的《故乡》,面对中年闰土,既哀其不幸,也怒其不争;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既有对守边将士的深切同情,也有对朝廷不修武备的极度愤懑;朱自清的《背影》,在生活细节之中父子情深显而易见;诸葛亮的《出师表》,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溢于言表。只有深入把握教材,用抒情的语言,以声传情,才能使学生在理智上产生共震,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逻辑严密是优秀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特征

不可否认,语文教学语言既是一门技艺,也是一门学门,没有日积月累的千锤百炼,没有精益求精的孜孜以求,没有更上层楼的持之以恒,是很难掌握这门技艺的。那么,要做一名合格而优秀的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呢?我想,做到逻辑严密,你就成功了大半。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她也是学习其他知识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如果你言语支零破碎,东不搭西语,缺失了逻辑性,牛头不对马嘴,能将知识表达清楚吗?这绝对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前言后语连贯,思路畅通,逻辑性强,能自圆其说,往往表达效果显著,事半功倍。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逻辑严密呢?

一是拓宽视野广学习。既学技艺,又学知识,听广播,向播音员学习;看电视,向主持人学习。技艺无处不在,学习无处不在。经常向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学习,耳濡目染,终能成就自己。同时,学习我国语言灿烂的瑰宝,如《诗经》、《离骚》,如唐诗、宋词、元曲,如古今中外名著……腹有诗书语自华。二是加强基础苦训练。教师在表达时口齿不清,吐字不利落,平卷舌不分,轻重音不准,语调变换不明,都是由于普通话基础知识欠缺造成的。因此语言语法、修辞、谋篇的逻辑关系尤为重要。三是多实践多锤炼。炼,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炼。实践出真知,实践练本领。许多学生平时不爱讲话,结果在回答老师的提问时,往往结结巴巴,不知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也是一样的,如果不多进行言语的交流,即便是你学识渊博,也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正如朗读一篇文章,读一遍不通,而读几遍不仅通顺了,连文意也知晓了一些,真是我们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一切知识的传播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语言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拥有优秀的语文教学语言,这样,才能很好地教授知识,传播文明。而优秀的语文教学语言来自于人生经验的积累和感悟,来自对大千世界的深沉探索与思考,需要教师自我的精心提炼,创造实践,只有每一位教师都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掌握语言艺术,便能使自己的语文教学语言融逻辑性、哲理性、雄辩性和丰富的情感为一体,成为最佳语言。

9.《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九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销声匿迹”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并在此基础上筛选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

2、探究事理说明文的的说明顺序和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求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顺序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语言,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的说明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一)走近作者,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知识。

(二)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二、走进作品

(一)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让我们走进文章,请同学们初读课文。要求迅速准确的筛选信息,准备抢答。

1、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那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二)听读课文,梳理文脉

思考:全文是采用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文章第一部分(1――3段),从描写温带、亚热带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那么,研究物候有什么有途呢?文章顺理成章的在第二部分(4――5段)给以解答,说明了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那么,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那些因素呢?在第三部分(6――10)加以具体说明。最后,第四部分(11――12段),在前文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物候观测的意义,提倡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文章从具体现象入手,有条理的说明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

文章的条理性不仅体现在全文的结构布局上,也体现在段落层次的说明顺序上。

思考: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6――10自然段),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第三部分说明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那些因素时,文章指出共有四个: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这四个因素的排列顺序不能随意颠倒。作者以“首先”,“第二”,“第三”,“还有”这些词,说明其作用有大小之分。文章按主次安排说明顺序,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符合读者认识事物的规律。

三、拓展迁移:

《大自然的语言》围绕“物候学”这门科学,从物候现象说起,先解释什么是物候学,再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物候学。文章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们要注意理解并学会运用。

提问:假如下面是几种需要解说的事物,请你判断一下它们分别适宜运用那种说明顺序。

A老师,家访请走这条路B路的变迁C预防近视D美丽的校园一角

四、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五、布置作业:

10.《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十

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了解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习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常常惊叹于诗人敏锐的感受力,在幽幽月光里聆听乡思,在青青柳色上读懂离别,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似乎全在向诗人倾诉柔肠。诗人,或者是有一颗诗心的人是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的,这一点我们深信不疑。可是你知道么?其实农民更懂大自然的语言。他们不但听得懂而且还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了上千年。好奇吗?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把握文意

1、检查预习,学生找出需要积累的词语。

2、学生朗读,初步感知文意。同时思考题目“大自然的语言”究竟指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这是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有什么效果?(生动)板书。

明确:说明文在准确的前提下可以有平实和生动两种风格。

3、思考:如果你是作者,要向大家介绍物候现象,你想写些什么内容?学生先思考,试答。再快速浏览课文,筛选信息,小组竞答。

本文为了说明物候现象,介绍内容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三、细读课文,理清结构

4、寻读课文。试根据课文,概括回答出每一部分的核心内容。(小组合作)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5、根据同学的整理,师生共同理清全文思路,并板书。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四、深读课文,探究顺序

6、根据结构板书,师生共同探讨全文的说明顺序,体会其优点。

明确:文章全文采用逻辑顺序,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条理分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顾知识点-----“说明顺序”:通常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强调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7、再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学生细读6~10段。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的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的使用,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品味揣摩,生动说明

8、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衔接迁移练习小结:大家都能分析物候现象了,真是了不起!原来物候学就在我们身边啊!可是回头想一想,这么枯燥的科学名词,如果你平时遇到了会不会感兴趣?如果本文名叫《物候现象》会怎么样呢?

帮助学生体会本文标题的优点――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9、回看文章题目,读出文中与题目一样表达生动的文字。(1、2段)

10、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选取二、三个点,引导学生读透妙处即可。

六、小结:

感谢作者化难为易,用生动的语言拉近了我们与科学的距离,感谢作者循循善诱,用符合我们认识规律的说明顺序,将深奥的科学理念深入浅出地传授给我们。这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不故作高深,不故作神秘。让科学着一袭纯朴的布衣,走进寻常百姓家。

让我们用一句话总结: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多一份探究的好奇,多一份考证的细致,我们就可以――――走进科学。

七、布置作业

11.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智能化应用 篇十一

关键词:自然语言处理;语言翻译;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6-0000-02

Intelligent application of Natural Languag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Huang Li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Sciences,Baoji721007,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a simpl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then focuses on the technical aspects of the text and the extensive use of voice.With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can predict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natural languag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will be applied to more fields.

Keywords: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Language transl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于此同时人们在快速信息检索、语言翻译、语音控制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何将自然语言处理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文本、语音等方面已成为目前应用研究的一个关键。论文将从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基础出发,系统的论述它在语音和文本方面的广泛应用。

二、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简介

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产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期,它是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来对自然语言进行加工处理的一项技术。该技术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而产生的。由于计算机严密规范的逻辑特性与自然语言的灵活多变使得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较复杂。通过多年的发展,该项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处理过程可归纳为:语言形式化描述、处理算法设计、处理算法实现和评估。其中,语言形式化描述就是通过对自然语言自身规律进行研究,进而采用数学的方法将其描述出来,以便于计算机处理,也可认为是对自然语言进行数学建模。处理的算法设计就是将数学形式化描述的语言变换为计算机可操作、控制的对象。处理算法实现和评估就是通过程序设计语言(如C语言)将算法实现出来,并对其性能和功能进行评估。它主要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数学(主要是建模)、统计学、语言学等多个方面。

三、智能应用

通过多年的研究,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在应用方面。它主要被应用于文本和语音两个方面。

(一)自然语言信息处理在文本方面的智能应用

在文本方面,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主要应用在语言翻译、字符识别、文本信息过滤、信息检索与重组等方面。其中,语言自动翻译是一个十分重要并具有极大现实意义的项目。它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数学建模技术、心理学以及语言学等多个方面的学科。通过近些年的努力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已在多个方面提升了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如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语言形态分析与歧义分析对翻译技术来说十分重要,可以很好的处理翻译中的多意现象和歧义问题,从而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字符识别具有广泛的商业应用前景,它是模式识别的一个分支。字符识别的主要过程可分为预处理、识别以及后期处理。目前,字符识别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效果良好,但还存在识别不准确的问题,其主要问题就出在合理性上,其中后期处理就涉及到采用词义或语料库等对识别结果进行合理性验证,通过该技术就能很好的解决识别不准确的问题,当出现识别不准确、出现多个识别结果时可以通过合理性验证技术高效的过滤掉异常选项,从而实现快速、准确的识别。目前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在文本方面应用最广的就是文本检索。通过采用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一方面能快速分析用户输入信息并进行准确理解为检索提供更加准确的关键词,并且可以扩展检索输入的范围,让其不仅仅局限在文本输入方面,如采用语音输入或基于图像的输入;另一方面,通过采用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处理让用户获取的是更加有效、准确的信息而不是海量的信息源(如许多网页)。因为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文本重组技术相结合就可以极大的提高检索的效果,缩小答案的范围,提高准确性。当然,还可以提高检索的效率。目前,在中文全文检索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效果良好。

如果能进一步的研究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将能实现信息的自动获取与重组,这样将能实现自动摘要生成、智能文本生成、文件自动分类与自动整理。若能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将能实现文学规律探索、自动程序设计、智能决策等诸多方面的应用。这样可以减轻人类的工作强度,让我们从繁琐的基础工作中走出来,拥有更多思考的时间,从而能更加有效的推动技术的进步。

(二)自然语言信息处理在语音方面的智能应用

在语音方面,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主要应用在自动同声传译、机器人聊天系统、语音挖掘与多媒体挖掘以及特定人群智能辅助系统等方面。其中,自动同声传译主要涉及到语音建模、识别以及语言翻译等方面,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对自动同声传译的每个方面都能得到提高,最直接的部分就是语言翻译部分,同时还可能涉及到语音与文本的转换。特别是在语音和文本的转换方面,目前在中文出来中出现的一个问题是音似问题,即音似字不同的情况,对这种情况如果能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对其进行校验,将能提高其转换的效果,从而提高转换的质量和准确性。机器人聊天系统涉及到更加广泛的内容,如自动回答系统。在机器人聊天系统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语音与文本的转换、自动回答以及逻辑推理,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能在意义理解、逻辑推理和知识应用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从而使得应答的速度和回复的针对性和准确性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高,从而提高聊天系统的应用性。在语音挖掘与多媒体挖掘方面,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增强意义理解和提高检索速度这两个方面。通过该技术一方面能根据准确的获取语音所包含的意义,从而为搜集信息提供基础。同时,由于采用该技术也有助于数据挖掘中的对相关信息的检索和归纳。

随着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能应用于诸如自动场景解说系统等。也就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再结合图像理解技术和逻辑推理技术,就能准确的描述当前场景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能和上一个场景进行比较就能及时的描述场景的变化,并通过有效的组织就能实现对场景的自动描述。再进一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知识库及语音生成技术就能实现场景的自动解说,甚至能实现如自动足球运动这样快速场景变换的解说。同时,还能对特定人群提供辅助,如为盲人提供辅助的系统,帮助盲人识别物体以及其他的一些帮助。也可以应用于语音控制,语音控制目前也具有广泛的需求,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语音建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相结合就能实现语音控制,甚至能应用于工厂的智能控制和管理。

四、结论

近年来自然语言处理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其关键技术也获得了突破。该技术所开发的新技术能对文本处理与语音业务处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目前,可以肯定的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对文本处理与语音处理在建模、识别、理解方面将产生极大的作用,甚至可以预测随着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对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起到重大的作用。如果经过进一步的开发,该技术将能对目前控制方式产生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丁,李向宏,王鑫.机器翻译转换生成研究[J].信息技术,2002,6:68-70

[2]周会平,王挺,陈火旺.汉英翻译系统IcENT的中间语言设计[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0,37,3:336-343

12.浅谈《大自然的语言》的语言特色 篇十二

一、描写和说明相结合, 生动准确地说明事物

文章开头两段以生动形象的语言, 揭示了大自然中丰富的物候知识。

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 很有次序地把春天气候变暖, 植物抽青开花, 动物养育往来, 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描画出来;用“北雁南飞”、虫兽“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组把秋冬气候寒冷, 动物冬眠, 植物衰败的自然现象表现了出来, 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自然界动植物的生长盛衰与气候的密切关系。又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两个短语来说明这些物候现象是周期性变化的, 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词语描绘出大自然姿态万千、千变万化的情貌, 简练形象, 给人以美感, 同时, 使读者对“物候”有一个具体的、感性的印象, 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科学地介绍和说明, 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 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在具体的描绘介绍之后, 作者用清晰、周密的科学语言介绍了“物候”、“物候学”这些概念, 然后一个长句, 用几种语体相结合的语言揭示了“物候学”的基础内容。像“植物”、“动物”、“自然现象、”“气候”、“变化”等属科学语体词语, “生长荣枯”、“养育往来”属于文艺语体的词语;而“桃花开”、“燕子来”则属口语语体语言了。这三种语体色彩的语言交织, 既概括又具体, 既严格又形象, 更易于读者理解所要说明的事物特征。

从第三段开始, 科学语体的份量逐渐加重, 带描绘性的词语几乎没有了, 一些专门术语出现了, 如“逆温层”、“生态学”、“抽青”、“花期”、“引种”等。文艺语体中的“草木萌发”、“次第开放”, 在科学语体中就成了“抽青”、不同“花期”了, 概念就更加准确明晰。在说明物候差异的形成时, 用“首先”、“第二”、“第三”等序数词和“此外”来说明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等因素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序数词的运用不仅使文章条理清楚, 而且准确地说明了这些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

二、用词严密精当, 且富于变化

在各种文体中, 说明文的知识性最强。为了能准确无误地介绍科学知识, 就必须用科学的语言加以解说。《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使用了不少限制性词语, 这些限制语能严密、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如在第一段结尾概括四季变化规律时指出:“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年年如是, 周而复始。”地点状语“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准确严格地指出了四季物候变化分明的区域, 因为在热带和寒带, 四季变化并不是文中描写的那个样子, 使文章周密不至有疏漏。再如“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 也反映……”, “物候资料对于……, 对于……, 也可以……”这些句子, 容量较大, 限制语较多, 表达明晰、准确、周密, 充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及资料的重要性, 从而说明了物候学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限制性词语的使用增强了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而用词的不断变化同样体现着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如同样写草木, 春天“草木萌发”, 表现了万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到冬天则是“衰草连天”、呈现一片荒凉冷落的景象;同样写候鸟, 春天是燕子“翩翩归来”, 秋天则是“北雁南飞”。这些短语的运用准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变化。又如“冰雪融化”写出春回地暖的气候变化, “风雪载途”却给我们画出了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的景象, 突出了我国广大地区冬天的特征。

这些短语描写的对象虽属同一范畴, 但表现的形态却各不相同, 形成强烈对比, 在描写景色变幻纷繁中突出了事物的特征, 给读者鲜明、深刻的印象。

三、运用形象的拟人和比喻来说明事物, 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1. 拟人。本文的拟人都是用人才有的动作去写物。

(1) “立春过后,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句是非生物拟人, 把大地人格化了。“沉睡”写出冬季植物生长缓慢、动物多冬眠的情形, 用“苏醒”表现了春天的生气和活力, 说明了不同季节大自然的气候和特点, 却又想象丰富, 大地的形象生动鲜明。

(2)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 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这句话范围很大, 包括生物和非生物, 用人才能有的动作“准备迎接”把自然界的万物写得有知有感, 有计划有安排, 不仅说明了生物对气候的适应能力, 也表现了非生物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文章情趣盎然。

(3) “杏花开了, 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 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 ……”这几句拟人都是生物拟人。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表示人的动作的动词, 寄情于物, 把无情的花鸟写得有知有情, 是大自然的使者、农民的朋友, 形象鲜明, 不仅渲染出春天花香鸟语、热烈繁忙的气氛, 同时把物候现象与农业的密切关系说明得很具体, 使文章生动饶有趣味。“传语”、“暗示”、“唱歌”都与“语言”有关, 紧扣了题目, 突出了物候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一喻意。

2. 比喻, 比喻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 把抽象的或者难以区别的事物说明清楚, 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

(1)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是暗喻, 出现了本体和喻体, 用“是”构成动词谓语句。主体和喻体的关系比明喻密切, 简直把两者结为一体。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动物植物的生长往来都是大自然气候变化的信号。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说明比较抽象的事物。

(2)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 是活生生的生物。”这也是个暗喻。本体和喻体使用平行的句子———同位关系来表示, 更强调了喻体同本体的相似点, 比喻义不很明显, 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个比喻表现了生物在物候观测中的地位。

(3) 本文的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借喻。用这样的标题有引人入胜的作用, 要等看清全文才清楚主体为何物, 有一种含蓄美。“语言”是人类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把物候现象说成大自然用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气候变化——的“语言”, 不仅十分形象, 而且有拟人的修辞作用, 增强了标题的吸引力。

摘要:《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学小品, 生动有趣, 通俗易懂:1.描写和说明相结合, 生动准确地说明事物;2.用词严密精当, 且富于变化;3.运用形象的拟人和比喻来说明事物, 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上一篇:裙子不见了二年级作文下一篇:下五子棋五年级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