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正方形和长方形(精选13篇)
1.教学设计正方形和长方形 篇一
教学思考:本课在教学时,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以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为原则。针对现今学生知识面宽、理解能力强的特点,并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为同一板块的知识体系出发,合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为一课时教学。以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重点,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只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以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为原则,扩展周长概念。变周长概念“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为“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这样处理,既反映了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又为学生今后学习习近平面曲线图形的周长打下了基础。
第三、以实践性为原则。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富有一定启发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之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第四、以信息反馈师生互动为原则。运用反馈教学法,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基于以上教学思考,我设计本节教学过程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教材第五册几何小实践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和理解周长概念基础上教学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在本学期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
本班学生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在平时学习中经常进行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应该能顺利完成。教学准备:
师:课件,课题,风景画。
生:纸片、直尺、绳子、方格纸、学习单、喜欢的物品。教学过程:
一、复习周长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说周长是什么意思? 学生举例汇报(注意强调看清从哪开始,绕边一周,回到起点,不能说盒子的周长,强调“面”,头尾相接,手指要紧贴图形边缘)
二、自主探究(一)准备
1、猜一猜: 媒体演示
师:这是2张风景画,一张是长方形的,另一张是正方形的,谁能告诉大家画中的景色?假如要给2张画镶上边框,哪张边框用料多?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三种情况: ①长方形用的多; ②正方形用的多; ③两张用的同样多; 师:到底是谁的猜测正确呢?我们必须要进行验证。想一想要求边框用料多少就是求什么?
2、出示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3、验一验:
师:请拿出和老师一样大小的纸片,以及验证的工具。先指一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指师: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验证的结果,并说说你用什么办法验证。
绳子绕一圈,滚动一圈,量一量,将图片放在方格纸,数一数 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先量再计算,精确)
(设计意图:通过先猜测再验证的活动,养成严谨求真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是数学方法的渗透。)
(二)探究:长方形周长:
1、师:怎么量?为什么?(只要量一条长和宽,根据长方形特征)怎么求周长?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①、6+6+4+4 ②、6×2+4×2 ③、(6+4)×2 师用多媒体动态、随机演示把长方形拆成四条边又合并起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三种不同算法)说出这些算式的意思 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 长方形周长=长×2+宽×2 长方形周长=(长+宽)×2
2、重点引导学生,(长+宽)求的是长方形周长的一半,所以长方形的周长还要再乘2
3、说说上面这几种计算方法中你喜欢哪种?并说明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第②种和第③种方法无论是书写还是计算都比较方便。(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强求一致,不过,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优化选择,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4、小结,质疑。
师:我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在实际练习时,要根据具体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长方形的长和宽)
4、试一试 9米
出示课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1)7米
求花坛的周长
(2)学校篮球场长40米,宽20米,周长是多少米?
(三)正方形周长:
1、回到准备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师:我们已经求出长方形边框的用料,而且同学们学得很认真,对于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也掌握得很好,那回到开始的正方形风景画,它的边框用料多少呢?请你根据刚才的学习,自己计计算一下它的用料是多少?
(设计意图: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己探索出来的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使他们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体验。这样的安排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5+5+5+5=20(5+5)×2=20 5×2+5×2=20 5×4=20
2、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的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正方形周长=边长×4,想一想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用到什么?
(使学生知道,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它们的边长。)
3、小结:从刚才的计算当中,原来给开始的那两幅风景画镶上边框,所需的材料两个一样多。,(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对于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已经重点研究,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所以在正方形的计算方法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小组去探研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师:小朋友真聪明,不但解决了边框用料多少的问题还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学生重复计算方法。
4、试一试:一张正方形桌子,边长是80厘米,要为它缝制一张台布,台布的花边至少长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在这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通过操作交流等学习形式的交互作用,推导出周长算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总结:
三、实践应用
哪里的长度,再同桌合作验证并做好记录。
4、说一说:
(一)第一层次:
1、一件你喜欢的物品算出一个面的周长。(学生操作再口头汇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利用新知解决问题的乐趣)
2、妈买来一块正方形台布,边长是8分米,她打算在这块台布的四周缝上花边,花边至少有多少分米?
3、生活应用:王伯伯有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如果要围上篱笆,他至少要多少米?
(二)第二层次:
1、选择题
王伯伯有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10米,宽6米,如果要围上篱笆,他至少要多少米?
a(10+6)×2 b 10×6 c(10+6)×2-10 d 10+6×2
2、讨论:一块长方形木板,长90厘米,宽60厘米。木匠师傅如图截去一块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变了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没变(90+60)×2(设计意图:为了使练习既让学生巩固知识,使他们感到学有所用,又使得每个学生在满足求,所以我设计的练习按照有层次性、趣味性、贴近生等原则设计)
四、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表现如何?(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对学自己的反思、总结,不断地成长)
五、拓展延伸
用16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1、你有几种拼法?
2、它们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3、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拼一排:
(1+16)×2=34
拼二排:(2+8)×2=20 拼三排: 4×4=16(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既是所学知识的及时内化,又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深邃性。)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6厘米 6+6+4+4=20→长+长+宽+宽
宽: 6×2+4×2=20→长×2+宽×2 长方形的周长 4厘米(6+4)×2=20→(长+宽)×2 边长:5厘米 5+5+5+5=20 5×4=20→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突出重难点,也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本节课所学知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时
石门县太平镇中心校
执教:陈芳
学习内容分析:
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并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探讨、交流长方形周长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联系中让学生独立探究、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记忆(并未给周长下定义);了解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求法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本课教学目标是能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多种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抽象概括能力,会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是他们主动学习的保证,所以在整节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由直观演示到抽象概括,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通过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算法。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认知过程。并注意策略的优化,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教学。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教学重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周长概念的建立和对算理的理解。教学具准备:
长方形卡片(长6厘米、宽4厘米)、正方形卡片(边长8厘米)、记录纸、尺子或三角板等。
一、猜想激趣
(1)请看大屏幕,看看上图中有哪些图形没有周长。在有周长的图形上用彩笔勾出它的周长。
(2)(出示两张卡片:一张长方形、一张正方形)
师:**节日快到了,老师制作了两张卡片,一张是长方形的,一张是正方形的,想在节日里把它送给我的两位好朋友,但又觉得卡片还不够漂亮,于是,我就想给这两张卡片的一周都镶上彩带(用手演示指一周)。请同学们猜一猜,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更长些?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更短些?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需要的彩带的长短”来引导学生猜想,激发探究欲望]
生1:长方形卡片需要的彩带长些,正方形卡片需要的彩带短些。生2:正方形卡片需要的彩带长些,长方形卡片需要的彩带短些。生3:两张卡片需要的彩带是一样长的。
师:看来,同学们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其实,我们要比较“两张卡片需要彩带的长短”,就是要比较“两张卡片的一周的长”(师演示指一周)。
象这样一周的长,在数学里我们把它叫作“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这两张卡片的周长吧。(随即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现在我们一起来指一指卡片的周长(生在师的指导下用手“指”两张卡片的一周)。
[通过指一指的方法来理解“周长”的含义,远比“背定义”的方法要好的多]
刚才大家在比较这两张卡片的周长时,进行了猜想,也作出了自己的判断。现在,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证明你刚才的判断是正确的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再和同桌交流各自的看法。(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后集中汇报)
生1:我想用两根细线来“围”住卡片,然后比较一下哪根线长些就可以了。
生2:我想把这两个图形都围绕一个尺子滚动一周,就能知道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长了。
生3:我想用尺子来量,先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起来,这样就可以比较了。…… 师:大家想到的方法,都可以比较出需要彩带的长短。如果现在要大家比较的不是两张卡片的周长,而是两个不同的操场的周长,这该用哪一种方法比较方便、准确呢?
生:用“滚”的方法是不行的,“围”的方法也太麻烦了,用“先量再算”的方法比较方便、准确。
[让学生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强求一致,同时又注意引导学生:策略一定要合理而科学]
二、合作操作、解决问题
1、长方形的周长 ①组织活动
师:现在,我们就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先来计算这张长方形卡片的周长吧!到底该怎么量?怎么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再拿出需要的工具、材料,动手量一量、算一算,并记录下来。
(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卡片、铅笔、记录纸、尺子或三角板等进行操作、记录)
②组织交流:(长方形卡片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生1:6+4+6+4=20(厘米)(同时说出这样算的理由、想法)师结合生的回答板书:周长=长+宽+长+宽
生2:6×2+4×2=20(厘米)(同时说出这样算的理由、想法)师结合生的回答板书:周长=长×2+宽×2
生3:(6+4)×2=20(厘米)(同时说出这样算的理由、想法)师结合生的回答板书:周长=(长+宽)×2 ……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来计算这张长方形卡片的周长,真是很了不起!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生各抒己见,说出喜欢的理由和对算法的理解)师:这几种方法中觉得哪一种最简便呢? 生:……
师:今后,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但是,如果能用最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那就更好了。
[肯定学生的各种算法,但不要求学生一定要用哪种方法,同时注意优化算法,把“算法多样化与优化”融为一体。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思想]
2、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卡片的边长为8厘米)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操作后,交流总结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最后集中交流反馈。)
师:谁来说说正方形卡片的周长怎么求?
生1:就是把4条边加起来:8+8+8+8=32(厘米)师结合生的回答板书:周长=长+长+长+长
生2:正方形的边长都一样长的,只要量出一条边就可以了:8×4=32(厘米)
师结合生的回答板书:周长=边长×4 生3:…… 师:正方形的周长也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算法,同学们可真能想!如果让你来选一种方法进行计算的话,你会选哪一种? 生:……
[教师充分的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让学生暴露思维的过程,推导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3、比较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已经知道两张卡片的周长了。现在,谁能来说说哪张卡片所需要的彩带的长度更长一些?
生:正方形的卡片的周长要长一些。长方形卡片需要的彩带是20厘米,正方形卡片需要的彩带也是32厘米,所以正方形需要的彩带是长一些。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观察这些方法,我们发现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先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度;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知道正方形的一条(边长)就行了。我们掌握了这两种周长的计算方法之后,我们就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了。
三、巩固知识、综合运用
(一)基础练习题:
1、填一填
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 2、42页做一做的第一题。(用长方形周长公式快速的求出结果)3、43页做一做的第一题。4、4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米
4厘米
6厘
3厘米
8厘米
8厘米
①6+4+6+4=20(厘米)
=32(厘米)
周长=长+宽+长+宽
长+长+长
②6×2+4×2=20(厘米)
周长=长×2+宽×2
32(厘米)
③(6+4)×2=20(厘米)▲周长=(长+宽)×2
①8+8+8+8
周长=长+
②8×4=4
▲周长=边长×
2.教学设计正方形和长方形 篇二
1.通过摆长方形的活动,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而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不同形式,优化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1.由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1.引导学生通过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出所给长方形的面积,进而引到学生用小正方形摆出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得结论。
[教学准备]
1.导学准备:让学生通过预习,知道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教具准备:学生准备12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准备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的长方形一个和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一个;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上课前,老师想请你们回答两个最简单的问题,希望你们个个都举手回答!好吗?(大屏幕展示: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师: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呢?
(抽查3名学生)
师:这里有两个图形,老师想知道它们的面积有多大?请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的方法计算它们的面积!(学生动手摆,把学生摆好的图形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师:你是数出来的还是算出来的呢?从中你发现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二、学习新知
师:这是老师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的长方形,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
师(引导学生找关系):一行摆了()个小正方形?1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摆的个数是长方形的()?摆成的大长方形的长是()厘米。摆了()排?摆的排数就是大长方形的()?长方形的宽摆了()个,是()厘米?
师:长方形的面积是摆的个数乘摆的行数即6×2=12(个),所以摆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师:用同样的方法求出下图的面积。
师: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抽查两个学生)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用同样的方法探究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师(引导学生回答):一行摆了()个,1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则摆成的大长方形的长是()厘米。摆了()排,摆的排数就是大长方形的(),则长方形的宽摆了(),是()厘米。
师:长方形的面积就是摆的个数乘排数4×4=16(个),即大长方形的面积就是16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是否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因此它是一个正方行,所以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时,就是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有什么关系?(抽两个学生回答)
(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记住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三、课堂练习
1.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2. 计算下面正方形的面积
(1)引导学生先说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然后说出此长方形的长是()和宽是(),最后列出算式()。
(2)引导学生先说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然后说出此正方形的边长是(),最后列出算式()。
(每个题抽两个学生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
1. 课桌面长11分米,宽6分米,它的面积是()。
2. 黑板长3米,宽1米,它的面积是()。
3. 一块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
4. 学校小花园长50米,宽3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五、拓展练习
1. 一个正方形手帕的周长是8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 下面是教学楼的平面图,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求出教学楼的面积?
3. 你同意谁的观点?
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周长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正方形的面积大()?
[课后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能让学生自发地举例解释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达成效果较好。
2.本节课围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经历“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长方形并计算出面积”的过程,通过计算摆出的图形的面积,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3.“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三
1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一折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1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请观察我们教室,你发现哪些东西比较多?(生答略)请观察一下,如课桌的面是什么形状?看看黑板面你有什么发现?这本数学书的封面呢?
师: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手怕)那手帕的面是什么形状?魔方的这个面呢?(生答略)
师:找一找,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抽象出图形,建立表象。
师(指板贴的两张白纸)问:你能看出这两纸白纸分別是什么形状吗?(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纸)
师:那我们就把它们的形状描下来,好吗?
(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3揭示课题。
师:谁来说一说,你已经知道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哪些知识?
师:通过刚才汇报,同学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有关知识。(板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评析:选取了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同时认识了具体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再把它们画下来,抽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1研究长方形特征。
(1)学生从材料袋中拿出长方形纸,通过操作、实践、合作研究,自主探索长方形的特征。
①布置研究任务。
A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你喜欢的方法,看看长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 B把找到的特征与组内的同学先交流交流。
②分小组合作研究。
(2)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生汇报后,师介绍“对边”)
师(手拿一张长方形白纸演示):我们知道上下两条较长的边是一组相对的边,简称为“对边”。(板书:对边)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学生边演示,边描述自己的发现)
师:淮来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板书:对边相等)
师: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提示):量角的大小,应用量角器,在这里是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师: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
2研究正方形特征。
(1)根据长方形的具体特征,猜想正方形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努力,合作研究出长方形具有这些特征,那你能根据长方形的特征,猜想一下正方形具有哪些特征?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操作验证。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4)指名完整说一下正方形的特征;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
师:我们已经发现并且验证了长方形的特征和正方形的特征,从它们各自的特征中,你有没有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自学课本,认识长和宽以及边长的概念。
(学生自学后,集体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评析: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去,从独立思考到小组讨论到全班交流,由点到面,分享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探索发现的乐趣。]
三、操作活动,应用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合作讨论,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接下来让我们来一起展示学到的本领,好吗?
活动(一):围一围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再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活动(二):拼一拼
师:你能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同桌的同学合作完成。
活动(三):折一折
1拿一张正方形纸,把它变成一个长方形。
2拿一张长方形纸,在它上面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活动(四):画一画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再说出每条边的长度。(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
四、全课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老师呢?
2实践活动。
(1)拼一拼。
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拼成一个正方形吗?
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吗?有几种拼法?
(2)想一想,至少有多少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4.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四
马丽华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42—43页。
2、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周长的含义、并会初步计算多边形的周长这三点知识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就其内容来说,学习难度并不大,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以及长、正方形面积奠定基础。因而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3、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习了长、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又知道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
(一)、设计思路
本课在设计时,以新课标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了“情景探究”的教学方法。第一,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知识面宽、理解能力强的特点,并从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为同一板块的知识系统出发,合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为一节课时教学。以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重点,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只是让学生感悟和体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以实践性为准则,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把所学的知识与周围的事物紧密相联,让学生体会周长这个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周长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之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第三,信息反馈师生互动,利用反馈教学法,尽可能的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究问题,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充分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发挥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充分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在情境探究中学会置疑、动手、应用。基于以上教学思考我本节教学过程如下: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
⑶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⑷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5.巩固
⑴ 6分米8厘米2厘米1厘米
3分米8厘米
⑵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⑷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
5.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定稿) 篇五
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习目标
1.结合观察、操作活动,能够用自然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2.了解折、画、比、量等多种认识图形的方法,体会研究图形的方法的多样性。3.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中激发对图形研究的好奇心。教具:课件、直尺、三角板、几何图形 学具:直尺、三角板、学具袋
重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借助教具,拼、画、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难点: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
一、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
同学们,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吗?老师把我们学过的图形,藏在了这两张图片里,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能)仔细看。PPT。
师:找到那两个图形了吗?谁来说说。生:左边是长方形,右边是正方形。师:嗯,看得真仔细。那能完整的说说,哪儿是长方形,哪儿是正方形?
生:数学书封面是长方形,邮票的封面是正方形。
二、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四条边、四个角...)观察的真仔细,知道的真多,还有吗?
看来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大家都有自己的了解,那是不是像大家说的这样,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揭示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
刚才大家在交流的时候,提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接下来我们就借助学具,先来研究长方形。看看它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 2.探究长方形四条边和四个角的特征
(1)小组活动要求:(师:活动之前,先来听听活动要求。)
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折一折,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
说一说,看了活动要求,你打算怎么做?(2)2人小组活动后,挨坐的说一说,你的发现。(3)小组汇报。
先来说长方形边的特点。方法一:量一量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发现长方形,边有什么特点?
生1:这条边是15厘米,下面这条边也是15厘米。这条边是11厘米,这条边也是11厘米。
师:你量的真准确,那通过量,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边有什么关系呢?)(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师:伟大的发现!快给他掌声!
师:表扬ⅹⅹ生,不仅说出了结果,还叙述了用什么方法得到这个结果的。师:那么她用的是什么方法呀?(板书:量一量)师:你们量的结果都跟她一样吗? 再请另一个孩子说说。生:……
认识对边:师:你们的长方形大小不同,但通过量一量,你们都发现了长方形的上下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那么在数学中,把相对的边叫做对边。为了表示它的对边相等,我把同一组对边涂上了相同的颜色。师:长方形有几组对边?(2组)(板书:对边)
摸一摸:请同学们摸一摸你的长方形的一组对边,再摸摸另一组对边。呼应:发现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同学举手?你们都是用尺子量的方法吗?还有不同方法吗? 方法二:折一折
生2:我是用折一折的方法。师:到前面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2:我这样上下对折,发现上下两条边相等,再这样左右折,发现左右两条边相等。
师:呃,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愿不愿意试一试看?
不论是量一量,还是折一折,都能发长方形的对边怎样?(板书:相等)还有别的发现吗?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到前面指一指,在哪儿呢这四个直角? 师:那你能说说吗,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
生1:我是用三角板的直角量出来的。我用三角板的直角,去量长方形的这个角,发现他们完全重合,说明它是一个直角。师:其它的角呢?生:……
师:发现了这4个角都是直角的同学举手。刚才生1用三角板的直角分别去量长方形的4个角,他量了几次?(4次)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④对折——量两次。他是用的什么方法?生:他是折一折,再量一量。师:他把量一量和折一折的方法结合起来了。真会灵活运用!⑤师:对折再对折——只量一次。
师:我们来撸一撸,折了两次,完全重合,说明——这(四个角相等)。再量其中一个角是直角,那就说明了——(四个角都是直角)这种方法怎么样?快动手试一试!
师:刚才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来折一折,但我们都发现了同样的结论,就是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四个直角)
(4)师:这下我们了解长方形了吧!谁来说说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5)小结方法——PPT边回顾边小结
刚才我们在探索长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时,用到了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知道了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现在我们要继续利用这些方法,探索正方形的特点。3.自主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1)拿出2号图形来,它就是一个正方形,请你研究一下,它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自主探究并记录(2)汇报 ①正方形角的特点
师: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先来说说正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你是一个一个的量的吗?
生:我是把它对折再对折,四个角完全重合,再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一个角,是直角,说明四个角都是直角。师:你是受谁的启发?(板书:四个直角)②正方形边的特点 还有发现吗? 折法一:
生: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师:怎么发现的?上来演示一下。
生:我是先这样对折,再对折,证明它的对边相等。
师:对折,再对折,证明它的对边相等。怎样就知道,它的相邻的边也相等呢? 生:我再这样斜着对折,证明了相邻的边也相等。折法二:
师:回顾一下,上下折、左右折、斜着折,证明四条边都相等。刚才他一共折了几次?(三次)还有别的折法吗?
生:斜着折,再斜着折,发现它们的四条边都重合在了一起,说明这四条边相等。师:你的四条边都到哪儿去了?生指。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样,动手试一试。
无论怎么折,都发现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板书:四边相等)(3)提炼结论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比较长、正方形的异同
(1)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收获不小,快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跟同桌说一说,边说边体会,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2)相同之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的地方是: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的地方是:长方形是对边相等,正方形是四条边都相等)(3)介绍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
师: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这组对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这组对边的长叫做宽,长方形有几个长,几个宽?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那正方形有几条边? 5.辨认,看看下面的几个图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其他的为什么不是?
三、巩固练习
1.今天,老师为表现好的孩子,准备了一份神秘礼物。利用你所得到的工具(钉子板、小棒、三角板、方格纸)表示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再说说他们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不同的小组发放不同的学具包。
钉子板组:你围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几个格?正方形呢? 小棒组:你摆成的长方形,它的长用了几根小棒?宽呢?
三角板组:我用长一点的两个三角板,拼成了一个长方形,用两个短一点的三角板,拼成了两个正方形。师:你在拼的时候,为什么不选一个长的三角板和一个短的三角板拼在一起呢?
格子组:我画的长方形它的长是几格,宽是几格。我画的正方形,它的边是几格。师:那老师也想画一个图形,这里已经有一条边。想一想如果我画正方形,它是什么样的?它的边长是几格?
生:正方形的边长都是3个格。它一共占9个小格。
师:那还是这条边,要画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几格?是不是只有一种画法? 生:长方形的长是3个小格,宽是2个小格。还有吗? 这个问题就请孩子们在课外思考并画一画。
四、总结提升
6.《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 篇六
可是还是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就是蒙圈状态,有一部分学生理解2条长与2条宽的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对长与宽和的2倍就不理解了。其实他们就同一种方法,公式是他的简便形式而已,怎么就不理解了呢?对此,我想还是到实际问题中去理解吧。于是,结合着本节内容,我们进行了一节练习,在实际的问题中加强了学生对两个公式的应用。
通过这个内容的教学,反思自我。对于这样的图形教学内容,图文结合对于学生来说更有利于理解。在解决问题时,我教学生不理解时尽量画图,帮助自己理解。
7.教学设计正方形和长方形 篇七
一、案例描述
1. 实 验 一 :准 备 了一 些 边 长 是 1 厘 米 的 正 方 形 , 请 同 学 们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要求:组长分工, 相互配合, 共同操作,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 每摆一次, 看看这个图形一排摆几个, 一共摆几排, 然后将数据填入表中.
摆好后, 学生交流摆法, 说出每个图形一排摆几个, 一共摆几排.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内的数据, 你有什么发现吗?
【各小组由 组长分工 , 相互配合 , 共同操作 , 在活动中 感知每行摆的个数与长的关系, 摆的行数与宽的关系, 同时教师提倡先独立思考, 再相互交流, 这样有利于在培养个性的基础上又培养了合作意识. 】
2. 实 验 二 :先 量 出 下 面 长 方 形 的 长 和 宽 , 再 用 1 平 方 厘 米的正方形量长方形的面积.
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在小组里交流你的量法.
交流:你是怎样量的? 哪种量的方法比较简便? (意识到只要看一排能摆几个, 摆几排, 就能很快算出这图形的面积. )
3. 试一试 :这个长方 形已经量出 了长和宽 , 你能根据刚 才的经验, 推想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你是怎样想的? 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推想方法.
4. 观察、分析 , 推导公式. 小组讨论 :长方形的 面积与它 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小结板书:长方形面积 = 长×宽.
二、评析
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努力构建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思考和乐于学习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主动去学习.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 教师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 在活动中进行观察、分析, 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们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从而推导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逐步发展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广大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组织合作探究、交流, 课堂因此也变得更加灵动、富有活力. 这两节课的教学设计虽不同, 但都旨在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学生要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教师应给学生思考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 从教学角度来讲, 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 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 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 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 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当然强调探索过程, 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 挫折和失败, 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 但是, 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 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鼓励自主探索, 重视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亲历学习过程. 合作与交往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是人的素质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每个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历程. 即使是同一学习内容, 同学之间所采用的学习方法, 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也存在着差异. 教学中如果善于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堂讨论, 交流学习方法, 并营造合作需要的宽松民主氛围, 不仅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知识, 情感交流, 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充分、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找到自己的位置, 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 学会倾听他人意见, 评点他人观点, 接受他人意见;还可以使每个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延伸学习过程, 促进学法在求异中再求佳.
8.教学设计正方形和长方形 篇八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经历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猜想—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关事物之间都是有内在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3.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内在规律的探索,来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比较,探究得出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小正方形、方格纸、少先队标志、小长方形若干、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情境提问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有一天,乌龟又遇到了兔子,并再一次向兔子提出了挑战。乌龟和兔子进行粉刷墙面的比赛,看谁能赢?(课件:龟兔粉刷墙面的情境:兔子粉刷一块长方形的墙面,乌龟粉刷一块正方形的墙面,它们同时开始,同时完工。)
学生会出现争议, 教师引导:怎样才能比较出谁赢了?(生:要先知道它们粉刷的墙面的面积到底哪个大些。)
师:如何知道他们哪个粉刷的墙面面积大?(让学生明白用面积单位去测量较麻烦,不便于操作,要找到一种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方法)
2.揭示课题
二、 导学
1.初步感受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⑴方法引导。
师:(出示少先队队长标志)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你们能准确测量出它的面积吗?
⑵独立测量面积。
全部学生分两部分用两种不同方法(一种用面积单位、一种用透明方格纸)测量出少先队队长标志的面积。
⑶汇报交流。
问:用透明方格纸测出的面积是多什么?
师:这位用学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测的,说一说你测出的面积是多少?(投影出实物)
⑷观察比较。
①提出猜想。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了长方形标志的面积,但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用方格纸和小方块测量面积时,沿长都是摆7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沿宽都是摆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这说明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②引导探究。
师: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几厘米,7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呢?也就是“标志”的长是7厘米,宽呢?(课件出示:长7厘米、宽6厘米)
③初步得出结论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标志”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与宽的乘积。)
2.深入探究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⑴小组实验:(小组学具:提供一个小长方形、一张实验统计表)
师:是不是所有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乘宽的积呢?同学们想不想再研究几个长方形?好,下面我们分小组来进行实验。
操作提示:
①由组长分工指定测量、记录及汇报人员。
②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关数据并填入表中。
③交流并写出验证结果。
⑵每人自选一个长方形测量并验证。
⑶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乘宽,是巧合吗?(学生讨论)
⑷总结方法。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⑸巩固迁移(单位:厘米)
课件演示长方形的长边逐渐缩短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口答。
师:这时的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它又叫什么?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根据这一方法,要求正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什么?
做一做:测量正方形手帕的面积
(6)小结:引导学生回顾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研究过程。
三、 尝试练习:
看图口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四、 深化练习:
1.龟、兔问题。
现在怎样判断谁赢了?(在学生说出应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时,教师出示兔子粉刷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3米和1米,乌龟粉刷的正方形的边长是2米。)
2.计算学校篮球场全场和半场的面积。
3.一块长方形菜地的宽是3米,长比宽多2米。求它的面积。
五、 开放练习:(课件出示兔子的家)计算兔子家的窗户的面积。(已知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3分米)
9.教学设计正方形和长方形 篇九
【教学课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80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感知并初步整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认识图形的学习方法,增强空间观念,提升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学习的成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过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观察情境,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到处都能见到。你能很快发现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
二、由表及里,自主探究 1.大胆猜测,探究长方形的特点。
2、学生归纳总结特点。
3、大胆猜测,探究正方形的特点。
4、学生归纳总结特点。
三、引导比较,深化认识
1.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共同点。
引导: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4个角,4个角都是直角。补充说明:在研究正方形边的特点时,我们已经发现,正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这也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共同点。
2.辨析图形。
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是正方形,哪个是长方形,为什么?
四、巩固练习,加深体验
五、全课总结:
10.教学设计正方形和长方形 篇十
[教学内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名称。
2.通过折一折、拼一拼,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点,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4.进行美育及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
1.新课。
(1)出示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过许多图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2)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①这扇门的面是什么形?数学书(横放、竖放、斜放)的面是什么形?你们还能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吗?
教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问:这张纸是什么形?这种形状是长方形。教师将纸贴在黑板上,并板书:长方形。
教师指出长方形的边,然后问:“长方形有几条边?”教师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长方形,数一数它有几条边。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四条边。
②这块手绢是什么形?这块玻璃是什么形?你们还能举出一些正方形的例子吗?
教师拿出一张正方形纸,问:这张纸是什么形?这种形状是正方形。教师将纸贴在黑板上,并板书:正方形。
教师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几条边?怎样来区分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点。
(3)学生动手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①教师手指长方形的边问:通过观察长方形的四条边,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有趣的地方?(长方形有两条相对着的长边和两条相对着的短边。)那么这两条相对着的长边和相对着的短边在长短上怎样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用自己手里的长方形纸折一折,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然后提问:你们发现相对着的长边和短边长短怎样?(相等)因此我们说长方形边的特点是对边相等。同时板书:对边相等。
②我们知道了长方形边的特点是对边相等,那么正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呢?也请你们动手折一折,看看正方形的四条边的特点。
教师巡视,发现会折的同学,让他(她)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对角折出两条线,四条边重合。)通过折纸说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同时板书:四条边都相等。
(4)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都有四条边,长方形是对边相等,正方形是四条边都相等。
(5)辨认长方形、正方形。
教师出示投影,请同学说出哪号图形是长方形?哪号图形是正方形?然后让学生填号。
教学意图: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全过程,发挥主体作用。
2.巩固练习。
(1)让学生用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再用6根小棒摆1个长方形。
(2)动手涂色。
①给长方形涂色。
②给正方形涂色。
(3)用自己手中的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摆出各种组合图形,并说出自己摆的是什么?
(4)思考题。
教师提问:看谁能找出下图中的3个长方形?让学生说说即可。
11.教学设计正方形和长方形 篇十一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一课,是六年制小学教学第五册五单元第一节的基础教学内容。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联系。这部分教材是在小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实施教学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度量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点入手,来渐次描述四边形的概念,以帮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共同特点,为以后教学三种图形的内在联系作了基础认知铺垫,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几何知识。
(2)教材重点和难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是这节课的重点。而应用这些特征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则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3)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内容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测量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几何性质。
创新智慧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和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学生大胆猜想,自己动手,亲历感受,培养积极参与、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自主学习精神。自主发展创新思维,自主启悟数学思想,自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之理念。
二、教学流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严格遵循“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真正转变教师在课堂的活动角色,精心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互动学习氛围,给小学生发散思维的学习空间,让小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把愉悦教学思想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几何思维学习的情趣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因此,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个配音机器人,并设计了“你来说一说,我身上有哪几种图形?”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导入做了铺垫。在学生热烈的举手发言后,教师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在这一学习环节中,没有直接出示长方形、正方形,而是引导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长方形、正方形,并相互看一看拿的对么?从善于观察生活几何事物入手,培养数学几何思想,并体验到课堂学习的轻松、活泼、愉悦,从而也明确了所要学的课程内容,即提出了所要解决的课堂问题。此时教师随即在黑板上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图片,顺利过渡到新知学习活动环节。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课程标准引导下的课堂学习,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学习环节。因此,新课程教学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新知识的学习与体验,能够增强合作意识,升华团队精神。
(1)动手操作,认知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在小组内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或者用自己的方法研究一下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学生在明确目标以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亲自动手,共同实践,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点。在学生动手实践的同时,教师及时给予巡视点拨。待几分钟小组讨论得出结果后,汇报自己的课堂亲历。这一环节的设计,将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激发其兴趣,在多项交流中参与讨论,积极思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总结本课几何特征,得出四边形基本概念。学生小组合作得出初步特征认识后,教师及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演示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突出重点。边演示,边总结,边板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这一环节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媒体的运用能够更加直观清楚地展示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四边形概念的总结与界定,做好了铺垫。进而得出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都是四边形。这样设计就使课堂教学内容及环节衔接紧密、清晰自然。
(3)动手实践,巩固认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引导学生在“钉子板”或“点子图”中选择一种学生喜爱的方式围出或画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巩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认知程度,又自然过度到下一个教学活动环节,也有效实施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自主性与实践性。
(4)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首先,教师诱导学生拉动变形器制作的图形,提问(怎么了)待学生回答(变形)后,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出示书中例题图案(编织图案、楼梯扶手、篱笆)。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图中找出和变形器拉成的图例相似的图形,教师随即导示平行四边形,并板书(平行四边形),然后,学生借助方格纸,在小组内研讨平行四边形的边角有什么特点,充分交流想法并汇报自己的见解,使学生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图案。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三次小组讨论,充分把学习时间交给学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实践,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
(三)联系实际,创新运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变枯燥的练习为有兴趣的自主训练。结合学生较强的竞争意识等心理特征,可精心设计“闯关游戏”,使学生在一种愉悦式的教学中运用和掌握数学知识,并得到巩固和提高。也可以以动画中的“智慧老人”贯穿课堂始终,对学生及时鼓励和表扬,这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可设计两关(均以课件出示):第一关,①填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点是他们都有( )条边和( )个角。②判断:教科书99页第二题,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总结概括,巩固提高。第二关,你能用手中的七巧板拼出今天所学的图形吗(或你所喜欢的图形)?
通过拼图实践体验,培养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思维能力。课堂闯关游戏的设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应用,强化竞争意识和学习所获得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四)概括总结,培养智慧
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有何收获,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深化了学习成果巩固。
三、教学反思
电教媒体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几何知识以声像并茂的方式,直观、形象地演示给学生,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颇增智慧,大有裨益。
(1)用以配音的图形机器人生动创设出颇具数学思想的思维情境,提出问题,生发质疑,激励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自主学习创造了浓郁的学习氛围。
(2)用以动态图形组合,配以声音,直观演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边及角的特点,指迷启悟,诱发点拨,既突出重点,又破解了难点。
(3)巩固训练习题“闯关游戏”课件的设计,加大了本节课的思考练习密度,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手段,巩固数学新知的熟练把握,并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思想和自主探究精神,有效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李雪虹)
12.教学设计正方形和长方形 篇十二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讨论等方法, 使学生基本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会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立体图.
技能目标: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发展目标:渗透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具和学具准备
多媒体、大土豆、水果刀、长方体纸盒、正方体纸盒、可围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硬纸片.
三、教与学的过程
(一) 课前谈话
1. 看照片
师:同学们都有什么爱好啊? (学生自由发言) , 杨老师喜欢拍照、摄影, 你们想不想看看我的作品啊? (播放录像片、照片, 边播放边讲解:这是在宾馆里隔着窗子拍摄到的窗外景物, 看到最多的是什么?生回答“高楼”;这是墨水瓶、奶粉盒、魔方、牙膏盒、篮球、灯罩……)
2. 放课件
师:你们知道吗?构成这些图像最基本的元素就是“点、线、面、体”. (1) 会画点吗? (会) 课件出示“·”, 点如果动起来会形成什么图形? (生猜想后, 播放课件“点动成线”的过程, 出示“点动成线”) (2) 线如果动起来会形成什么图形?学生猜想后, 展示“线动成面”的过程, 并出示“线动成面”. (3) 面如果动起来会形成什么图形?学生猜想后, 展示“面动成体”的过程, 并出示“面动成体.”
3. 观察、操作
(1) 拿出火柴盒, 你能找出火柴盒上的面吗? (学生指出火柴盒的面) 这个面是什么样的? (学生可能回答:平平的、长方形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用眼睛看到的、用手摸出来的) 大家也用手摸一摸火柴盒的面, 看有什么感觉? (平平的)
(2) 火柴盒上有没有线?让学生指出火柴盒上的线.平时我们把它叫做火柴盒的什么? (叫棱) 用手摸一摸“棱”, 看有什么感觉?土豆上有这样直直的棱吗?你有办法使土豆上也出现这样的一条棱吗? (板书:“棱”)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棱? (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3) 火柴盒上有点吗?让学生指出火柴盒上的“点”.我们通常叫它“顶点”. (板书“顶点”) 用手摸一摸顶点, 看有什么感觉?土豆上有这样的顶点吗?你有办法使土豆上也出现这样的点吗?什么叫做顶点?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4) 你手中的土豆上出现了几个平平的面?继续加工, 你会使它变成什么形状?谁愿意把自己加工的作品给大家看一看?让学生到前边展示.
(二) 导入新课
看来, 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不错.那么, 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呢?
师:你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生:学过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各种平面图形)
师:谁还记得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啊?正方形呢?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生:……)
(三) 探究讨论
1. 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举例) 任意找一个长方体的物体, 研究一下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师:谁愿意把研究的结果汇报一下?学生边汇报, 教师边让学生展示, 同时演示课件.
(1) 研究长方体的面:长方体有6个面.学生数后, 课件演示:上面和下面是相对的面 (板书:相对的面) , 让学生找出另外几组相对的面.并用同一种颜色标出相对的面.
相对的面大小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证明你的观点?学生测量, 汇报测量结果 (有上下面的长和宽, 左右面的长和宽, 前后面的长和宽) .
撕开火柴盒, 把相对的面重合.
电脑演示:相对的面移至重合验证. (板书:相对的面, 完全相同)
有没有特殊情况?学生找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生答, 师补充板书: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
小结“面的特征”:6个长方形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 研究长方体的棱:什么叫做棱?用手摸一摸长方体学具的棱.长方体有12条棱.学生数后, 指导数棱的方法.讨论这12条棱有什么特征.拿出长方体框架, 看看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你认为怎样分合理? (可以分成3组, 相对的4条棱为一组.因为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你怎么知道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看、量、比……) 电脑演示:将每组相对的4条棱移到一起进行比较. (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 研究长方体的顶点:什么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学生数出长方体学具的8个顶点, 教师指导数的方法.师生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 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这是长方体吗? (是或不是) 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 也叫立方体.
(1) 讨论正方体的特征.
师: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同学们自己研究一下.
小结: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也有12条棱, 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正方体也有8个顶点.
(2) 看立体图:投影正方体的立体图, 认识“棱”.
(3) 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拿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来观察, 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用集合圈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由此可见,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四)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四、教学反思
1.情景导入, 既贴近学生生活, 又激发学习兴趣.在新课导入时,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一幅幅引人的画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 让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自主探究.在学生相互争论、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中建立长方体清晰的表象, 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同时也引导了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在操作中发现, 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
1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十三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采用直观教学,让学生体验到图形的用处;加强数形结合,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注重实践,强化学生几何直观能力.(二)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本册教材图形与几何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求法的基础上的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学生个性差异大,课堂学习过程中自控力不强,学生排斥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多样的互动环节,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做出选择。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五)教学策略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六)教学用具 教具: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具: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情景导入
1.课前探究
(1)利用身边的(数学书的封面、课桌面)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2)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能运用教室里黑板的表面,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指名说一说,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倾听。让其他同学看清从哪开始,绕边一周,回到起点,头尾相接,手指要紧贴黑板的边缘。【设计意图】复习相关的知识,充分唤起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悄无声息地搭建了新旧知识间的桥梁,为接下来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好了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准备。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现在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问题,想把咱们教室后面的黑板装饰一下,镶上花边,让它变得更加漂亮,要准备多长花边呢?应该怎么办?
学生交流讨论,先测量,再计算周长。那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吧!【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新知 1.探究活动
(1)探究长方形周长 ①师课件出示长方形:
师: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为什么?(只要知道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长方形,标出长10厘米宽6厘米。②计算周长。怎么求长方形的周长呢?请你自己在随练本上算一算。③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出现的算法可能有:10+10+6+6,10+6+10+6,10×2+6×2,(10+6)×2。
④观察分析。
师:你能根据你的观察,说出这些算式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课件动态演示:复制出长方形四条边,然后合并起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四种不同算法。
⑤比较优化。上面这几种计算方法,你喜欢哪种?请说说你的理由。⑥得出结论。长方形周长=长×2+宽×2,长方形周长=(长+宽)×2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经历思考与分析,学生很快就明白那种计算方法最好,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⑦即时练习。
经过探究,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了,在实际练习时,要根据具体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但无论运用哪一种方法进行计算,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长方形的长和宽)课件出示: 学校有一个花坛,长10米,宽7米,求花坛的周长。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再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及时练习巩固,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吸收,强化学习效果,并为学习正方形的周长做准备。
(2)探究正方形周长
①课件演示:将上面的长方形的长逐渐缩短,变成正方形的过程。现在是什么图形了?怎样将学具想办法由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吗?小组内讨论交流。
②交流汇报。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方法?
学生出现的算法可能有:6+6+6+6,6×2+6×2,(6+6)×2,6×4 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想法,并让学生说说每种方法表示的意思。
③自主优化。师:用第四种方法计算的同学请举手。你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呢?(6×4这种方法好,因为比较简便,做起来快。)仔细观察这四种方法,他们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正方形周长=边长×4。师: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它们的边长。)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经历了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有了一定的基础,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不同,使用方法必然是多样的。通过课件演示把长方形的长逐渐缩短变成正方形的过程,学生已经感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之间的内在联系,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正方形的周长,通过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自主得出计算方法。看似教师“无为”,实则“有为”。教师想方设法设置好探究的环节,充分让学生感受研究性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体验。这样设计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研究能力。
④即时练习。课件出示:一块正方形土地,边长是8米,要在它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至少长多少米?
先让学生明白:要求篱笆的长度,其实就是求什么?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随练本上做一做。
(三)实践应用,综合提升 1.基本练习完成教材做一做。
让学生互相说说,明确求花边的长就是周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开篇提出的问题解决掉,既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又检验了学生的接受掌握程度。
2.提升练习
(1)选择。课件出示
王伯伯有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10米,宽6米,如果要围上篱笆,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A.(10+6)×2 B.(10+6)×2-10 C.10+6×2 D.10×2+6 “一面靠墙”“至少”是什么意思?怎样围才能做到篱笆长度最少? 【设计意图】因为本节课刚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学生的理解还不太透彻。通过选择,出示几个算式,引领学生不断思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提升。另外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要具体思考,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2)完成教材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可以做?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利用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还可以求出它的边长。重视知识的活学活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全课总结,学生质疑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总结反思中,不断地成长,不断进步。
(五)课后作业
三、教学后记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1、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学到习中。
2、本节课始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学生心理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体现了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活动中探索,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
【教学设计正方形和长方形】推荐阅读: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07-14
《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08-31
《正方形》教学教学设计说明08-10
长方形面积教学设计07-01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08-20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难点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08-13
长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09-14
第六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教案11-06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06-18
安恩和奶牛教学设计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