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复习框架

2024-10-10

高考政治复习框架(9篇)

1.高考政治复习框架 篇一

政治

政治是一门以研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相关领域为主的社会科学学科。学习政治时,只有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才能扎实掌握需要记忆的原理和知识要点。在此基础上,还应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

把书读乱法:将书本知识烂记于心

“把书读乱”实际上是一种高效读书法,看似乱,实则更清,当真正做到书本烂熟于心的时候,政治的每一个问题,都将是送分题。

重视课本中讲到的政治原理

课本知识是每门学科的基础,高考题目的拟定都源于这些知识点。对于政治而言,无论是题目还是答案,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核都高于其他科目,尤其体现在哲学知识部分,答案模板多为“原理 阐述”。因而,在政治的学习中,绝不可忽视书本知识。

在记忆过程中,建议联系实际生活,通过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例来进行阐述,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养成经常翻阅试卷的习惯

我们常说:习惯成自然。见的多,自然印象深。即使你不刻意去背诵,你也没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也要经常翻阅课本。在翻阅试卷的时候,可以整理一个错题本,用来整理典型错题和常错题,对自己的错题更深入反思和研究,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恰到好处地利用辅导资料

高中的孩子必定深有感触,试卷、辅导资料、教科书一定是呈“三分天下”的局面,辅导书买了一箩筐,能用上的没几本。在这里,小编建议,辅导资料够用就可,最好选几套模拟真题的辅导书籍。每隔一段时间做一套,感受高考真题的出题思路,总结规律,找到属于自己的答题技巧。

目录记忆法:从整体上把握课本内容

相信文综各科老师们已经强调过多次,目录记忆法可以帮助大家从整体上把握课本内容,能够收获“一览众山小”的效果,但却从没告诉我们具体如何应用这一方法,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一一揭秘:

在记忆目录时,要学会闭目思考

在阅读和记忆目录时,一定不能忘记思考。只有积极地思考,才能回想起每个标题下的知识点内容。如果遇到哪些地方记不起来,马上回去翻看,浏览一遍内容,“扫描”盲区,然后继续闭目思考接下来的内容。这样记忆快速高效,而且更有助于形成完整的框架认知。

根据自己对课本的了解列出大纲

这一步骤是承接上一步而来的,大致掌握知识内容后,就要形成书面的东西啦,抛开目录,按照自己对全书的理解,在笔记本上列出一个大致的提纲,画出思维导图。这对于以后的复习也将大有裨益,每次复习的时候,可以用来回忆内容,做到查漏补缺,引出更多细节以及易忽略的内容。

点到为止法:政治答题关键是答到点上

点到为止是回答问题时要答在关键要点上,即采分点!任何科目问题的答案在精不在多,如果你句句都在采分点,寥寥数句就能拿满分,否则,即使你长篇大论也不会,也拿不到高分。历年高考政治答案结构基本都是“知识点 少量材料阐述”。

在答出关键点的基础上,重视答题的全面性

回答政治大题时,还要注重答题的全面性。比如,在回答经济问题时,最好答出经济规律、企业政策、国家等方面的知识点,这样才能不出现知识点的混杂。这样看似与点到为止法有点矛盾,实际上是统一的,全面是指必须要答出要点,点到为止即不要过于啰嗦,以免画蛇添足。

注重答题的逻辑性,注重原理之间的联系

回答政治大题,要重视原理之间的逻辑性。这就需要对政治原理进行归类,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四大板块进行分类,然后再细化填充详细内容。这样就会在你的大脑中形成一个逻辑结构图,对于记忆原理和回答大题都非常有帮助。

抓住大题立意和中心,力求答题规范化

面对政治大题时,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是首要的,掌握解题要求和条件;其次,还要明确答题中心,围绕中心来答题;再次,还要注意答题规范化,编号答题,每步注意描述清楚答案论点。最后,简单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态度,作为总结,收尾不拖沓。

时事联系法:结合时事,活学活用

政治科目的学习主要大多是以背诵为主,高考政治中的时事政治部分却并非简单记忆背诵就能解决的。每天坚持看新闻、关注时事政治, 将事件与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这样就有助于高考答题。那么,该如何关注时事,活学活用呢?

有选择地看新闻和报纸,有目的地关注时事

新闻联播是了解国家、国际大事的窗口,是关注时事热点的最好途径。除此之外,如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新闻等官方主流媒体都是了解和获取时事政治的绝佳途径,这对于回答政治考试中的时事分析题大有帮助。

熟练掌握课本知识,有针对性地训练时事分析能力

高考政治大题经常会交代一个时事背景,要求运用知识点,进行分析讨论。因而,在平时,还要有针对性地训练自己的时事分析能力,自觉地按照考试的模式来操练:题目中的问题是用政治学原理怎么分析的?用经济学原理怎么分析的?与哲学原理又是如何紧密联系的?平时注意训练,在考试时遇到此类问题时,就能够快速反应出相关知识点作答。

2.高考政治复习框架 篇二

一、加强高考研究, 提升复习备考的针对性

1.潜心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认真研究、解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是复习备考不容忽视的环节。第一, 要研究“考核目标与要求”。“考核目标”即考查学生的能力目标, 包括四个方面: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这四种能力又分别分为三个层次的要求。一定要下大力气研究“考核目标与要求”, 研究它在高考题中的体现, 针对四种能力精选试题进行训练。第二, 要研究考试内容与范围, 以此构建知识体系。要着重研究《考试大纲》内容的增加点和删除点, 调整复习内容。第三, 要研究《考试说明》中的样题, 搞好题型专题复习。要对照近几年《考试说明》中的样题与对应的高考试题, 研究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 总结高考命题方向, 密切关注2016年高考动态, 努力做到科学备考。

2.多渠道搜集和研究高考信息

我们可从报纸、杂志、网络、各种高考研讨会、先进地区学校的试题中获取高考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认真的研究、筛选, 从中把握高考的动向和命题角度, 把有效的信息用于指导我们的备考复习, 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高考命题应该坚持以下几条原则:第一, 主题性原则。题目的设置要有利于考查某个模块、某个单元的主题, 题目所提供的情境材料是有利于考查该题的材料, 在此基础上整合《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基础知识, 来解决问题。第二, “三贴近”原则。材料的选择和问题的设置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以“校训的故事”引起的反响, 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第三, 注重对情境问题的考查。题目依据情境材料中的问题而设置, 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情境中的问题, 是具体的、实际的问题, 而不是 “大而空”的问题, 不是材料和问题 “两张皮”。 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8题设问 (1) “政府应该如何强化预算管理”, 此设问不是单一地问“政府应该如何做”, 而是限定了一个具体的信息“强化预算管理”。第四, 命题设置的内容注重考查重要观点和价值标准。试题考查的内容和考查的目的侧重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或某一模块中重要的观点和价值标准, 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第五, 时代性原则。命题应该体现最新的时代风貌和时代特点, 体现最新的国家意志和舆论导向, 体现最新的社会热点和大众关注。

3.认真钻研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一是研究近三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政治试题的特点, 增强命题、选题、做题的针对性。例如, 近三年高考政治非选择题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宏观背景, 提供具体的热点材料, 创设新情境, 提出情境问题, 要求学生回答。这种“小切口”设问, 以小的视角、具体的事例体现大的时代精神和要求的形式, 就是高考试题的一个典型特点。二是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各种题型、设问方式、组织答案的逻辑思维方式, 加强对审题与解题方法的指导。我们要结合参考答案, 认真研究命题者的思维方式, 把握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 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政治试题的参考答案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课本知识, 二是材料信息, 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材料要用足, 用得越充分越好, 特别应当注意的是, 材料中的信息有时就是答案的组成部分。可以说, 材料的运用率与得分率成正比关系, 这是做非选择题能得高分的一条经验。要学会把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 (关键性的句子和词语) 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 找出相关知识点, 组织答案要点。

二、搞好知识专题复习, 提升复习备考的实效性

1.夯实基础, 整合知识, 构建体系

第二轮复习不是第二遍复习, 决不能搞简单重复。第一轮复习的重点是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要达到熟练掌握。第二轮复习的重点是对基础知识的体系性和综合性总结, 要会整合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一轮复习后, 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体系性、综合性是不够的, 第二轮复习要重点解决这些问题。知识体系分为大体系和小体系, 大体系是整合教材内容构建的知识体系, 主要按单元和课的结构形成, 小体系按考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形成。我们在复习中应多构建小体系, 再由众多小体系整合为大体系。要把每一个知识点都放在知识系统中来把握, 做到“宏观在胸、微观在握、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中根据题目的设问, 正确运用知识, 多角度、多层面地整合知识, 灵活地迁移知识, 在试题规定的情境问题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重视基础, 抓好主干, 立体复习

“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 第一轮复习的重点是抓基础知识, 第二轮复习的重点仍然是抓基础知识, 这是高考复习备考的基本原则。第二轮复习要突出主干知识, 高考试题主要考查学科主干知识, 一是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 (包括记忆和理解) , 二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主干知识的能力。主干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教材角度来看的主干知识, 即教材的重要概念、基本理论观点和重要原理;另一方面是从社会热点角度来看的主干知识, 凡是能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相结合的基础知识都是应着重掌握的主干知识。要结合《考试大纲》规定的考点, 以课本为依据, 把教材的主干知识以及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的主干知识分别找出来, 确定每课的主干知识, 在此基础上明确主干知识的层次要求。对于主干知识,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于心, 背诵如流。在基本熟悉课本知识的情况下, 有必要围绕新问题、新情境重新整合课本知识, 本着理解热点、解决问题的目的, 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 结合热点专题归纳课本理论, 打破教材原有顺序和框架结构, 优化组合教材知识, 选择最有利于该知识运用的角度, 跨框、节、课甚至跨知识体系进行知识梳理, 结合热点专题对主干知识开展“立体式”的复习。

3.抓纲务本, 重视教材, 在教材中“寻根”

所谓“抓纲”, 就是要“吃透”《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所谓 “务本”, 就是要重视课本。从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来看, 无论内容多新、形式多活, 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知识的支点, 这就是说“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 一切试题都是课本知识的深化、扩展和推移。第二轮复习不要抛开课本, 再好的学案、再好的复习提纲也代替不了课本。探究问题和解析题目时, 所运用的知识都要回归教材, 都要往教材上靠, 在教材中“寻根”。联系社会热点时, 要明确课本知识是认识和理解现实热点问题的“工具”, 也要在课本中为热点问题“寻根”, 找出与教材的结合点, 运用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说明热点问题。总之, 熟悉教材, 把握教材, 以牢靠熟练的基础知识适应高考的千变万化, 才是复习中最基本的策略, 尤其是后期复习更应回归教材。

三、搞好热点专题复习, 提升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1.找准社会热点, 构建热点专题

热点专题的复习要注意选取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典型性的专题, 不能多而杂。社会热点问题有的适合于非选择题, 有的仅适用于选择题, 要有所选择和侧重。适合非选择题的要加大力度复习, 构建时政专题;适合选择题的要适度用时, 点到为止即可。选择热点专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党和国家当前的重大方针政策或者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热点问题;二是与教材基础知识能够结合并有密切联系的问题。

2.精炼热点专题, 注重规范实效

热点专题不要太多, 对热点的分析不宜讲得过多、过细。对热点背景材料, 要进行整体理解, 掌握重要意义、大致梗概、典型案例、关键词语, 在短时间内以简单的方式了解热点的全貌。热点专题材料要简明扼要、脉络清晰、设置问题、落实要点, 这样有利于记忆和掌握, 如果内容庞杂、太多太细, 我们就会产生畏难情绪, 影响学习效果。

3.落实强化关键词, 形成答案亮点

非选择题的解答主要是把教材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结合来组织答案要点。对于中央文献或国家领导人讲话中的一些权威性、经典性、核心性、代表性的关键词语, 要重点掌握, 强化记忆。在高考答题中, 考生如果用上这些关键词语, 就会成为答案的亮点, 得到较高的分数。

四、重视课堂学习, 提升复习备考的有效性

1.落实到试题, 提高应试能力

第二轮复习课要坚持“五主”原则, 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线。其中, 前两个是形式, 第三个和第四个是内容, 最后一个是方法。而要落实“问题为主轴, 思维为主攻”, 就要做到课堂问题化, 实质上也就是课堂试题化。

第二轮复习课主要有三种类型, 即知识专题复习课、热点专题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为了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提高应试能力, 这三种类型的复习课都要落实到试题上, 把问题的探究与知识的复习融为一体。

知识专题课要落实到试题。知识专题复习课的过程一般是: (1) 明确考点。 (2) 依据考点把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3) 检查对主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4) 每个主干知识落实到1~3个高考题或经典题上。通过对例题进行探究分析, 以巩固知识, 熟悉高考试题的特点, 学会审题和答题的方法与技巧, 提高审题和答题的能力。 (5) 课后巩固训练。

热点专题课也要落实到试题上。热点专题课的过程一般是: (1) 介绍热点专题的宏观背景。 (2) 列出反映热点专题内容的几个案例或情境材料, 提出情境问题。 (3) 讨论解决问题的知识建构。 (4) 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答案要点。 (5)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回答问题。

试卷讲评课也要落实到试题。试卷讲评课要以处理做错的题为主。每个错题都要思考选错或答错的理由, 从做错的理由中了解知识或能力缺陷, 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最后, 再选择一部分和错题相似的题目进行训练, 让每次考试或训练都成为“高分卷”。讲评课决不能简单地对对答案、改改错, 而是要对典型错误进行重点剖析, 总结答题思路和方法, 做到“纠错一道题, 解决一类题”。

2.检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拿出一定的时间, 检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是第二轮复习的重要任务。第二轮复习中, 对主干知识的基本内容, 一定要熟练掌握, 尽量达到回答问题不翻教材。对于热点问题中的关键句子, 也要着重掌握。不仅要检查对知识的记忆, 还要检查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可以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举例说明, 只要能举出恰当的例子, 就说明已经理解。对于基础知识, 要多记忆、多思考、多运用。

3.勤于思考, 善于讨论

要勤于思考, 通过各种方式动脑、动手、动口, 在课堂上要主动向老师提出质疑, 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 要多对问题展开讨论, 成为学习的主体, 避免被动式学习。

4.做好课堂笔记

学习笔记是复习的重要资料, 作用非常突出。对基础知识和热点问题中的规范性表述, 对增补的新知识的表述, 对老师讲课的亮点, 对教材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中的关键词、经典语言, 对精心设计知识体系的板书, 对题目的答案要点和审题解题的方法技巧等内容, 都要落实到笔记本上, 并经常复习, 最终记在脑子里。

五、强化针对性训练, 提升解题做题能力

1.精选试题, 精心设问

对试题的选择要注意两点:一是典型, 二是新。“典型”, 主要是要引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进行练习, 熟悉高考试题的命题方式和答案要求。“新”, 就是选取反映最新社会热点的题目进行练习, 最有效地实现教材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结合, 提高复习效果。我们可以及时引用最新的热点材料, 创设情境, 从多角度提出设问, 自编题目。

2.限时训练, 定量训练

阅读和答题速度慢, 题目做不完, 是许多学生高考丢分的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是课堂做题, 还是考试训练, 一定要限时, 严格把关, 在高强度的思考和快速书写中提高答题速度, 适应高考的紧张气氛。要严格按规定的时间训练, 到时交卷, 决不拖延。

3.规范答题, 书写工整

语言不规范、书写太潦草、字迹不清晰是高考丢分的重要因素。要牢记“细节决定成败, 规范就是分数”, 严格要求自己, 做到答案布局合理、字体工整、要点条理化、层次清楚、运用政治术语、规范涂卡等。

4.训练到位, 举一反三

近几年高考试卷均重理解、考应用, 突出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思维品质的考查, 真正做到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尤其是非选择题, 突出以能力立意为主, 要求学生提炼试题提供的材料 (文字、图片、图表、数据等) 的有效信息, 并对其进行分析整合, 进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相关问题。相当多的题目切入容易深入难, 好做不好得分, 要回答准确、全面、深刻不容易。因此, 要结合例题掌握题型特点、答题方法和技巧。要学会审题, 从情境材料和设问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 把试题信息与教材知识挂钩, 运用社会热点、经典语言, 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述, 以熟中生巧, 触类旁通。

5.用“错题本”, 答“高分卷”

每个学生都要拥有自己的错题本, 并找出错因缺陷, 明确标准规范, 经常记、经常看, 考后记、考前看, 熟记在心。对月考、周考中做错的题, 要重新做一遍, 让老师再改一遍, 以提高考试成绩。

6.进行变式练习, 培养思维能力

对于好的题目, 不能练过就放在一边, 不再过问, 要换新的情境材料, 或者换考查角度, 变换设问, 予以改造创新, 重新练习, 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从而培养思维的周密性、逻辑性和完整性。

3.谈高考政治“境界”复习 篇三

一、无微不至:复习的全面性

从宏观上来说,要依据考纲,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多动脑筋,真正弄清考纲规定的每个知识点。从微观上来说,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观点要多层次、全方位地透彻理解。多层次就是要从基本概念、基本观点自身的深度上理解,具体来讲就是从它的含义、内容、特点、本质、属性、地位、作用以及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等方面理解;全方位就是要从它与其他知识间横向联系的广度上理解,具体来讲就是从它与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上、与某些近似知识的异同上、在某一知识体系中与其他知识的关系上等方面理解。

二、瞻前顾后:复习的综合性

考试所涉及的知识,多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所强调的能力,主要是选择、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考查对解决问题思路的宏观整体把握。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必须加强对知识的整合,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另外,综合能力测试既反映学科知识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对某一个考点的复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个相关知识要素的记忆,而应该找出这一知识点相关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抓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环节,不断深入地提出问题,形成问题群、问题链,提高根据知识之间内在联系进行审题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的灵活组合能力。例如,关于经济常识中“国家的宏观调控”,首先要准确理解什么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其次要掌握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再次要在掌握以上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纵向把握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在教材中的联系和渗透。此外,还要注意国家有关经济方面的新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通过对这些相关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就会形成对宏观调控知识的全方位的认识和把握,从而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三、走马观花:复习的系统性

现代系统论告诉我们,事物的各个要素只有在系统的联系中,才能真正显示出它们的地位、性质、作用和全部意义。任何一个概念、原理都不是孤立的,它会与其他概念、原理一起,构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因此要达到总体的复习目标、从宏观上把握全课的知识体系和其中的逻辑关系,就必须过主线整理关。例如,政治常识复习要抓住五个“三”主线:第一,三项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第二,三项权利(人大、政协、公民的监督权);第三,三个“三原则”(国家机构组织活动三原则、正确对待公民权利和义务三原则、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第四,三项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五,三个结合(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整理主线,理清教材线索,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使原先分节学习中不系统、不连贯的知识要素条理化。这样,就能准确抓住编者的意图,弄清一框、一课、几课乃至一本书的网络体系,从而做到在整体中学。

四、浮想联翩:复习的时事性

高考作为国家级考试,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试题中设置的新情况、新材料和新问题必然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还要走出书本和课堂,去重视本年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动态,关注国内外的重点、热点问题,运用教材原理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分析,真正领会其实质,学以致用。同时,还须关注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知识,如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问题,科技发展动态,文化思想的发展等。这些热点都是人们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都是联系生活、生产、社会、自然和前沿科学实际等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这些问题一直是近几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虽然在第一轮复习中以掌握知识为主,但也要根据教材知识结合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既可以使我们及时了解和思考热点问题,又可以保证热点问题的覆盖面。

我们不仅要关注社会热点,还要联系地区特色。从近几年各省市的高考情况来看,部分试题结合了地区风土人情,有更大的灵活性,更加贴近生活,实用性强,且符合各省市的教育水平。部分省市原教学大纲与新课标的接轨、新考纲对新课标理念的体现,都会使试题置于多样化的情境,这启示我们应具备辩证思维、理性思维的能力,看问题要全面,把社会热点问题及有地区特色的问题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

五、大刀阔斧:复习的选择性

在强调知识点到位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科主干知识,特别对反映时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要加以挖掘深化。近年来,材料题的比例越来越大,认真梳理一年内的时事材料,拓宽设问角度,寻找和课本理论的结合点,是复习迎考的一项重要工作。另外,在选择重大时政热点时,应进行筛选,将现实的热点问题与《考试说明》规定要考的基础知识巧妙地接轨,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这是高考政治复习中必须抓好的重头戏。

六、潜移默化:应试的技巧性

考生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应试技巧,最后集中体现在一张答卷上。高考复习在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培养。

选择题要做到“三审”(审题干、审导语、审题肢)、“五排除”(排谬法、排异法、排重法、排倒法、排乱法)。主观题要做到“三步”(第一步审提问,搞清楚问题的指向和所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第二步带着知识和问题读材料,从材料中抽象出相应的基本理论点或当前政治热点和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等相关知识;第三步认识和思考问题,先确定材料中的“事物”是什么,明确其性质和状况,然后联系周围的事物,分析其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再把握它的发展趋势,思考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或办法,限制它的消极作用,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五审”(审题目类型、审设问类型、审解答对象、审限制条件、审材料观点)。

答案组织要做到“四化”(答案段落化、段落要点化、要点条理化、语言术语化)、“一结合”(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4.高考政治复习技巧 篇四

2、要强化思维方法。要强化学科思维方法,要学会逻辑推理方法:逻辑论证、三段论,基于情境的一次推理,二次推理。往前推原因,往后推结果,往上抽象概括,往下深化,同层推对应的另一面。要强化答题逻辑:基于理论逻辑、情景逻辑、问题逻辑,结合。

3、要习惯三个“新常态”。习惯题目的创新(题型、情境设置、设问、题目组合的创新等),习惯答案的开放(有共同评价标准、但不追求标准答案;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习惯情境结构的不良性(被隐藏的答案信息或求解条件较多、冗余信息较多、情境结构较复杂)。要正确看待高考题目的“变”与“不变”。变:时政材料、设问方式和结构(怎样考查知识和能力)、材料呈现等等。不变:考查运用知识能力、考查审题能力、考查组织有逻辑性的答案能力等等(三大定力)。

<<<返回目录

高中政治快速提分的方法

训练能力

考试卷中所有试题的情景材料都属于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热门话题,让大家所了解。只不过在编制高考试题时,有了新角度、新问题和新要求,已经不是我们在这本或那本辅导资料中见过的具体形式和要求,不能照搬照抄。

整理错误

把过去所做试卷认真整理,检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思维方式上的偏差,解题规范上的疏漏,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地精选一些进行训练,以警示自己在高考中不犯相同的错误。

慎选试卷

在最后复习冲刺阶段,一定要正确处理高考试卷与模拟试卷的关系:前者科学性强;难易适中,规范性强;设问角度巧妙,设问间联系密切;答案紧扣题意。而后者相对来说科学性较差;或过难或过易,设问常常过于直白,设问间联系欠紧密。这一阶段建议一定要选用经过有关专家审阅的模拟试卷,最重要的要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以明确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己各项能力有哪些欠缺。

<<<返回目录

提高政治成绩的窍门

1.学好政治要背熟课本

高中政治最重要的就是背熟课本,文科类科目把书背透了才能得高分,尤其是政治主观题目特别多,背会了题目就会做,背不会连蒙都不知道从何入手。政治从高一到高三的选修和必修课本都要背下来,而且是灵活的去背书,把各章节知识点融会贯通。

政治不能死记硬背,可以通过回忆的形式检验记忆的程度,哪里存在知识盲点就再背一遍,巩固扎实,直到记牢为止。高中政治28个答题模板大家最好都背熟,能多得很多分数。

2.政治选择题答题要有技巧

政治选择题不能只用一种方法去做,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灵活解题。可以用直选法,也可以用排除法,大家读题时一定要读好题干问什么,题干哪些是有用信息,哪些是陷阱;答案里哪些是无关选项,什么选项是干扰性,可以直接pass掉。

政治选择题不要浪费太多时间,只要找到题眼,有时候甚至不需要把题目一字不漏的读完就能选出正确答案,有时候正确选项是很明显的。

5.高考政治复习技巧 篇五

政治复习冲刺阶段,考生要按考点→主干知识→能力要求→经典试题的顺序,把每个考点再过一遍,对考什么、怎么考做到胸有成竹。每个知识点的“关键词”是考试出题的切入点,更是得分点所在,对每个考点可采用分析“关键词”的方法复习,可对教材理解更透。

近年高考设问从微观切入的趋势明显,平时复习应加以整理,尤其是一些易忽略的地方,如:关于公司、资源配置的知识。把复习时积累下的错题再看一遍,尤其是选择题中的计算类、因果类知识,考生易出错,要找出自己的思维盲点和误区,反思错误原因,重温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

6.高考政治公式复习 篇六

一、政府(国家)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治主体:政府,这样做的依据、为什么做某事、怎样做某事,一般可从以下六点进行论述。

◆国家性质、政府性质

◆宗旨和基本原则

◆职能

◆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

◆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树立政府权威

二、国际关系

1、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国际关系极其决定因素。

2、 中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和谐世界?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中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和谐世界?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

◆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

◆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

◆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国际竞争的实质;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和目标等)。

3、 国际经济关系

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

①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

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4、 国际关系

在《生活与哲学》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关系的哲学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③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⑤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三、政党(政治学)

在我们平时的练习和高考中,经常出现运用“政党”的知识分析说明一些政治现象。回答此类问题,一定要用以下知识点考虑:

1、性质

2、宗旨

3、执政理念

4、指导思想

5、领导地位

6、执政方式

7、领导方式

8.加强党的建设

7.高考政治复习框架 篇七

一、任务:查找问题,自我完善。

冲刺阶段的复习目标是克服盲点,破解难点,总结答题规律,将基本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为此,学生在复习中,要学会分析自我,总结自我。比如,可整理以前的作业、练习,并对其进行归类,这样可以找出自己的薄弱点,然后对症下药,进行集中练习。另外,在课堂上要与老师的教学进程同步,排除自身困难;在课下, 可根据自身的情况确立新的复习目标,做到有条不紊。这样,既能不断完善自己,又能减少慌乱情绪,还能在自我目标的推动下有更大动力。

二、记准:回归教材,整合提高。

高考试题的材料一般来自课外内容,试题的切入点和视角会千变万化,但解答的要求和内容却在课本内。为此学生要学会回归教材, 对主干知识进行必要的梳理。要做到能有序地储藏知识和按照需要合理地抽取知识,对重点知识和突出的关键词要有意识地背诵和默写, 重构知识体系,做到融会贯通。具体做法如下:

1.熟悉教材目录,明确知识范围。高考政治主观题的设问常常以教材的目录或次目录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结合试题材料回答。因此,只有熟悉每一模块中的目录,才能科学提取试题信息和准确调动知识,然后生成正确答案。 如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中国愿意同本地区各国携手实现亚太美好梦想的理论依据。此题涉及《政治生活》第四单元第八课和第九课的内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国际新秩序、 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等知识。

2.准确区分易混易错知识。针对常考点进行易混易错知识的归类,可以有效防止和避免失误,提高做题的正确率。如:《政治生活》中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我国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参与民主监督的方式、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和人大代表的职权、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和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等易错易混点。

3.准确把握原理性知识。要全面把握原理的范围、内容、层次、方法论要求。

4.整合行为主体知识。以教材中的行为主体为线索对知识点进行整合,从而形成系统知识体系。如要求回答政府去做某件事,则可能涉及《经济生活》中的知识点有:第1课,对通货膨胀和汇率的控制;第2课,稳定物价;第3课, 促进消费;第4课,发展生产力和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5课,促进就业的措施;第7课,促进分配公平;第8课,发挥财政的作用、税目和税率的制定;第9课,市场秩序和宏观调控;第10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整合问题知识。以问题为中心,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构建知识体系。如关于“促进消费” 这一现实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整合:

(1)“是什么”:2014年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传统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向消费增长倾斜;2015年政府要积极推动引导性的消费工程,如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旅游消费等,促进消费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

(2)“为什么”:1理论依据———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2现实意义———发展多样性和个性化消费的经济意义。第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第二,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信息消费、 绿色消费、旅游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为不同层次居民创造新的消费需求;第三,绿色消费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科学发展。

(3)“怎么做”:1对国家而言,第一,必须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不断增加就业率,从而增加居民的收入,从根本上提高消费水平;第二,采取措施稳定市场物价;第三,积极调整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缩小收入差距,提高总体消费水平;第四,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科学、理性消费, 鼓励适度消费,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第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消费信心;第六,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第七,引导新型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2对个人而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依靠自己的知识、技术、资本等因素获得更多的收入。3对企业而言,要积极关注市场需求,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三、活用:透析热点,学以致用。

高考政治试题总是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实际。社会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常常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学生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热点问题,力求找到高考命题的最佳切入点。如关于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热点,在了解“新常态”背景的前提下,可从以下角度切入:

1.对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分析,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政府在应对经济新常态中怎样发挥作用。

3.说明企业应怎样适应经济新常态,谋求更好发展。

2014年需要特别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经济新常态(调结构、 转方式、扩内需、促消费、惠民生)、改革进行时(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养老金并轨促进社会公平)、“打虎拍蝇”(反腐败)、中央召开文艺座谈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和保护好文化遗产、中国成功举办APEC北京会议(亚太梦、亚太自贸区、互联互通)、“一带一路” 战略、抗战胜利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设立、“沪港通”顺利开通、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等。

四、规范:科学训练,规范答题。

高考文综考试中,政治题一般放在最后,学生常出现时间掌控不好、前松后紧的情况。因此,复习冲刺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限时限量的训练(50分钟内完成高考政治题量)是很有必要的。学生要精选模拟题(也可用近3年的高考真题),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纠正答题的不良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顺序、答题技巧。需要特别注意对主观题的训练,学生要养成先读题目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和角度,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的习惯。答题要先写个提纲,这样可避免答案重复、避免要点不够、避免不着边际。答案要点要兼顾原理+ 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增分点三个方面的统一。字迹书写要整洁,以获取阅卷老师的印象分。

五、心态:调控心态,自信应对。

高考不单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更是对其心理上的考验,因此,冲刺阶段始终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尤为重要。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准确地为自己定位。定位过高,就会焦躁不安;定位过低,反而失去动力。要接纳自我,认识自己的不足并接受它。

2.不要一味考虑某一次模拟训练得了多少分,重要的是要寻找这一次训练失分的原因,找到自我薄弱点,加以突破。

3.常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自信是成功的重要条件,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成功的“推进剂”。每天告诉自己“我能行,我定成功”“我努力,我收获,我进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尽量想着好的方面,让思维积极起来。

4.适当的压力是好的,不要过分夸大某些不良心理的表现,认为自己有严重心理问题而产生恐慌。

8.高考政治的复习备考策略 篇八

【关键词】高考;复习备考;科学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14-01

进入高三,学生和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时间紧张,但复习内容却非常庞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养有大的提高,是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学会统筹安排,做到事半功倍

高三的整个复习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基础知识的夯实巩固、教法学法的设计实施、试题的精选精练,也包括时间的分配安排、心理的调整疏导。其中高三阶段时间的分配貌似不重要,却直接影响到复习效果的好坏。所以科学合理的时间分配,既是保证复习效果的客观要求,也是复习工作有的放矢、步步为营的前提条件。

第一阶段:完成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这是整个复习过程中时间分配最多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经济常识》是整个政治教学中内容最多,学生问题最多的部分,所以在时间的分配上应有所倾斜。教师在复习中要紧紧围绕一个核心线索展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管是复习企业、三大产业,还是财政、税收、银行;不管是对内的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造良好的世界经济环境,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把握这一点,就能对经济常识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学生理解具体的概念、原理大有帮助。通过明确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图表,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又提高了复习效率。

《哲学常识》的复习相对容易,内容整齐,逻辑严密,清晰明确。复习中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哲学常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大有机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每一部分内容的逻辑体系都是由观点、原理到相应的方法论,一一对应。 这也恰恰说明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教会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观点和方法。

《政治常识》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国家制度这个核心展开,体系清楚,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衔接自然。通过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政治现象,明确学生的国家观念,强化公民意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复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配合进行同步的强化训练。比如每节课针对已复习的内容训练一些单选题或者材料题,要求题目少而精,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检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

第二阶段:配合订阅的《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和相关资料 ,进行热点专题的讲解。专题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环保、民生各个方面,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总结整理。通过分析讲解,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整合学科内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一阶段主要进行综合训练,将政治、经济、哲学学科内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实现学科内综合;将政治、历史、地理融合在一起,实现文科大综合;将客观题与主观题糅合在一起,精选精炼。通过综合训练既可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解题技巧。

第三阶段:复习工作仍以回归课本为主,总结整理讲过的、做过的试题,反思错题,再做原题,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归纳方法,做好答疑和心理辅导工作。

二、掌握答题技巧,高效规范备考

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做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整个复习工作开展的基础上,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一些答题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学生成功备考大有裨益。

关于审题:学会审题是准确做答的前提条件,造成考生丢分的主要原因就是审题不细、不清,不分主次。审题包括两个方面:审材料和审设问。审材料就是通过仔细阅读已给的背景材料,分析和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不管何种题型找到主体最重要,哲学常识试题重在抓住关键词句。审设问就是明确设问要求,判断命题意图,确定知识范围,这样便可找到答题的切入口。如果能做到正确审题,有了清晰的思维过程,做答便可一挥而就,顺理成章。

关于做答: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文字是语言、思维的物质载体。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直接影响到文字表达的条理性和规范性。但仅仅停留在思考这个阶段还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动笔阐述才能真正检验思维是否缜密,而且能够强化学生使用学科术语答题的规范和技巧。所以,教师要挑选难易恰当、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动笔去写,由老师纠正表述中的错误,再进行总结讲解,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样的训练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错误倾向,也使学生对概念原理的表述更加准确、规范、透彻、全面。完成材料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以观点原理为依据,联系材料进行分析论证,切忌将观点与材料相割裂;2.注意答题的层次性,学会分段分行,清晰明了,力求全面准确;3.书写要规范整齐,保持卷面干净美观。

9.成人高考政治复习 篇九

答: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第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十六、简要说明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

(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三点路线内容

2.2点革命性质

3.2种错误倾向(左/右)

4.3个革命对象(三座大山)

5.3项革命任务

6.4个革命动力(4大阶级)

7.一个革命领导(工人阶级)

十七、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答:毛泽东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我们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这时中国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革命的。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的资产阶级,而是属于无产阶级了。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并登上了历史舞台,随后组建了自己的政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毛泽东认为,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期。在这样的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就已经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的革命、改良或其他形式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的指导思想均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事实证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指导不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获得胜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找到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一般地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途应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是,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几次失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机遇,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也不是立即建立社会主义,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十八、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上篇和下篇的关系。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在这二者的关系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即把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的区别,没看到两者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简要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

1.三大法宝的含义

2.统一战线的2条必要性、4条可能性、4条历史经验

3.武装斗争的3条必要性、4条人民军队建设思想

4.党的建设的1个形成、3条思想建设、5条执政党建设

5.三大法宝之间的2层关系

十九、简要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与武装斗争的开展密切联系的,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党的一切,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有新型的人民军队,就不可能取得武装斗争的胜利。

(2)党的建设是在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进行的,而统一战线问题主要也是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在统一战线中正确地处理了同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党就发展和壮大,否则,则相反。

(3)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

(4)只有把党建设好,使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正确,组织坚强有力,党才能正确地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因此,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的,正确地理解这三者及其关系就正确地理解了中国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1.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5个条件

(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2)良好的群众基础

(3)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4)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5)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工农武装割据的3条内容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3条必然性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2)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

(3)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奋斗的结局也证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正是初选“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阵地和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

4.道路理论的4条意义

(1)农村包围城、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冲破教务、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上,开辟了革命道路多元化的进程,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树立了榜样。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正如邓小平所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国情,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是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二十、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答: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第五,共产党正确领导。

十一、“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答:第一,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第二,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第三,农村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基地,是开展土地革命,实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二十二、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答: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第二,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题的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第三,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奋斗的结局也证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正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阵地和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二

十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答:(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发展,取得胜利。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1.4条内容

(1)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2)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3)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4)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和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转变,并最终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和一切国家的伟大目标。

2.三个特点

(1)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列入人民的范围,而不是列入专政对象。

(2)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

(3)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十四、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第一,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地位;第三,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第四,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

十五、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答:第一,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列入人民的范围,而不是列入专政对象;第二,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第三,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十六、完成民主革命建设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答:确定“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方针,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1.两项内容(一化三改造)

2.4条必然

二十七、简述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答: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正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具有伟大的意义:第一,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的强烈愿望。第二,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经过建国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新中国的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加,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课题。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必然性。第三,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十八、中国社会注意建设道路的提出及指导方针?

答:正确认识社会注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以苏联为借鉴,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理解邓小平理论

(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性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论题)

1.历史地位

2.3个形成条件

3.2个基础与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2条实质

二十九、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

答: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答:邓小平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国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是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宪法。

十、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答: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主席,我们党把它称为毛主席思想。党的七大把毛主席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到了自己的章程中,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2条含义

2.基本路线的3条内容提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且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要知道)

3.基本路线的2层关系

十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答:(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共同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还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转变经济(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

1.增长方式

2.中心

3.基础

4.结构

十二、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

答:(1)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同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

(2)可以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消费品的品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社会保障制度(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内容)

1.含义

2.四项内容

3.一个核心

4.四个功能

十三、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内容?

答:(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2)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第一,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事故和生活贫困者提供物质援助,它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第二,社会保险居于社会保障的核心地位,指对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成员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遇到其他生活困难时,有权得到国家、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主要有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第三,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居民住宅,公共卫生、环保、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全体公民提供的帮助和服务。第四,社会优抚是对特定阶层比如对军人或军烈属的优待和安置,它是一种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保障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哪些鲜明特点

1.领导者(共产党)

2.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

3.组织形式

4.基本方针

5.活动准则

十四、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哪些鲜明特点?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既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又不同于一党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其鲜明特点主要有: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各民主党派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形式,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活动准则,各民主党派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亡的平等地位。

依法治国(什么叫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1.主体

2.客体

3.依据

十五、什么叫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1.指导思想与总的要求(原文的一大段话)

2.3项意义

3.两项内容(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建设)

4.一项原则(重在建设)

十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什么?

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1.四项内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高度)

2.四项意义

十七、“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

(1)坚持“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实行“两种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3)设置特别行政区,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4)实行“-国两制”长期不变。这种不变,既是承诺,又有《基本法》作保障。

十八、“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而提出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主要是: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可以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二,赋予“和平共处”以新的涵义,把和平共处思想和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它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二,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

民族问题(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及政策是什么)

1.一个实质

2.三项原则

3.一个政策

十九、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基本政策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族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还存在差别。

(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这一原则,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一切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时期统一战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和性质是什么)

1.内容

2.任务

3.基础与性质

十、新时期爱国统一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和性质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政治联盟。它包括大陆范围内的联盟和大陆范围外的联盟。

(2)新时期爱国统-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安定闭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上一篇:美人鱼之恋婚礼策划方案下一篇:浅谈民办学校德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