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精选8篇)
1.新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 篇一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牙科乡中心小学 董建军
一、新理念
1、语文课程的价值——变“唯一有解”为“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追求唯一正确有解,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失去了对多种意义的理解,事实上,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可以出现多处意义。“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读之为政,无往不可。”(清·薛雪《一瓢诗话》)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你可以看到,这样的语言多了起来,如:“读了课文,你有问题要问吗?”“你读懂了什么?”“你想怎么读?”“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孩子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孩子的世界是多么的纯真,孩子的情感是多么的善良。如果我们不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如果我们不能适应学生从多维角度提出的各种问题,充分肯定学生的价值观,尊重学生的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如果我们不能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构建民主的课堂氛围。那么,我们怎么能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呢?
2、语文课程的目标——变“单一目标”为“多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了体现“全面”、“综合”,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三个维度提出的。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等都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等都属于“知识、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属于“过程、方法”方面的教学目标。
过去,我们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时只考虑到了“知识、能力”这个层面上的目标,让学生学的是教师对文章的解释,而不是文章本身;让学生说的是教师想要他们说的话,而不是他们自己要说的话;让学生做的是教师设计好的方法,而不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现在我们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我们就不难看出,老师们在注重“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老师执教《小露珠》一课,就注意让学生去体会小露珠“爬着,滚着,笑着”的这种感觉,引导学生能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吗等等。孩子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情感得以尽情地释放,态度得以充盈地体现。老师们也更加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方法”,让孩子潜下心读书,让孩子小组讨论、让孩子自由交流、让孩子动手做一做、画一画,让孩子演一演……一切的一切都不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特别是我们低年级老师的写字教学,让孩子自己去学会观察,自己选择内容,自己动手试一试,自己去评一评,不是更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吗?
3、语文课程的发展——变“学习层面”为“发展层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阅读应该是探究和创造的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因此,我认为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是应改变阅读学习的方式。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属于“学习性阅读”,即以学习阅读知识,训练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为主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阅读教学,我认为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阅读、合作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欣赏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堂中,我觉得,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学生读通课文仅仅是第一步,老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进行探究性阅读,从而做到读懂课文。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起点和归宿,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为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在学生探究性阅读中,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阅读,让学生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还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好伙伴,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阅读教学还“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欣赏性阅读,让学生读出情感。通过启发想象,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情感积淀,启动情感,学生读起课文来才能找到感觉,读出味道。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张小春老师的《做什么事最快乐》一课,孩子们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小青蛙,去追问、去探询、去体验、去感受。如何真正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我们还要对课文进行创造性阅读,读出学生的灵感。你看,她在最后让孩子说说自己做什么事最快乐,把课文的语言材料加以引申运用,让学生的语感得以深化、内化,这是阅读的最高目标。
4、语文课程的环境——变“一潭死水”为“春色满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孤芳自赏、闭门造车,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无论是媒体还是手段,都那么单调,那么孤立,简直就是“一潭死水”。现在,你再看看我们的课堂:老师让学生画画这美丽的小岛,让学生查找有关小鸟的诗、歌曲;绘画、音乐、影片、动画、课本剧,它们都可以为语文教学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真可谓“春色满园”。叶圣陶诗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读书”,我们的阅读的对象要从“纸本书”向“电子书”(电脑、网络、影视、音像)、“无字书”(自然万物、社会活动)延伸,阅读的途径要从“课堂阅读”向“课外阅读”、“校外阅读”、“家庭阅读”、“社会阅读”扩展。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家门,去阅读大自然,去阅读大社会,去领略大自然,去感悟人生。“读书如游山,触目皆可悦”,阅读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们要不断地开发、利用资源,让阅读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新课堂
1、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我们的语文观摩课上,上课的教师总是从容不迫、条理清晰地组织教学,师生之间顺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向前推进,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听课教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上课教师身上,欣赏他们那娴熟的教学技巧。许多教师始终认为:上课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材就是教学的“圣经”,教学活动是教师主演的独角戏,而且主要是完成知识传授而不需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这些现象引起了我们对课堂教学重新思考,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当然,预设是很重要的。然而,仅仅有预设就够了吗?因为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中存在着确定性,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可以更多看到,是教师善于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的是一个个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
2、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筑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小学阶段是打下终身学习基础和人格发展基础的阶段。要完成这样的奠基任务,语文课有着特别的重要性。语文课通过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以及语言所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有关真实世界的知识,打开一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并让孩子们有机会去接触和认识善良勇敢、豁达豪放、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追求正义、尊重公理等人类美质,接触和认识生命神圣、个体尊严、自由无价等观念,为个性发展储备必要的精神资源。
透过很多课例,我们看到,很多教师已把道德教育寓于语文学科教学之中,而不是什么语文思想品德课。很多教师都有着较强的德育意识,把知识传授,能力训练,道德养成结合在一起。在一些观摩课中,教师让学生得到了很多——“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你们一定要诚实哟”,“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这些守时、清洁、诚实、宽容、友情、努力、关爱、追求等信念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在探索人生哲理中孕育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的是生命的感悟、言语的喷薄。那么,这还是小学语文阅读课吗?学生的言语理解与表达到底如何来落实?许多教师还心存疑虑。不错,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年来始终坚持以“实际应用”为本,随之而产生了支离破碎的阅读分析,人为地将课文肢解成字、词、句、段,一味地进行语法、写法的指导。我们的语文阅读课简直是“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很多时候,学生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做一门莫测高深的“学问”。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教辅用书,把语文“逼”向所谓的知识系统与能力层级而设定的“训练目标”。鲜活的文本大多成了解释某个知识点或某项读写技能的“例子”。结果十几年下来,字没有写好,书没有读好,说起话来语无伦次,写起文章来胡编乱造。
其实“语言”与“精神”是合二为一的,它们共生共长。学语言,即精神成长,训练着语言即训练着精神,培育着精神即培育着语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给学生“打好人的精神底色”。苏教版小学语文的内容反映的是变幻多姿的社会,丰富多彩的人生情趣,深远广博的人类文明,“文章不是无情物”,离开了人文的文章就不再是文章,离开了人文的语文也不再是语文了。如果语文阅读教学抽掉了人文内涵,只一味地训练语言文字的形式,那么语文阅读教学就失去了生命而暗淡无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课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同课文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课文就像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通过体验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从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3、对话与体验遥相呼应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本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对话”中,文本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现实视界”与文本的历史视界不断融合,不断形成新的视界。在“对话”中,双方并不只是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不是由一方去消灭或征服对方,而是双方都会受到对方的影响。
在这节课中,教师善于选择话题。我县刘小玲老师在教学《“精彩”极了与“遭糕”透了》一课中的“个性放飞场”环节中,一个问题“学完这篇课文,你的感受能不能像老师一样用一句话表达出来?”这个话题很能激发学生动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同时,教师因势利导,不断地生成新的话题,让学生通过熟读精思,潜思体会,含英咀华,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个性化的感悟。这里,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用个性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通过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获得独特的个性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文本感悟和人生感悟结合起来,最终提升整个生命价值。可以说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学生与作者以文本为中介而展开的一次融学生主体感悟、作者真情倾诉、教师真切关爱于一体的对话过程。
我们知道,对人生的认识不能依靠经验和理性,而只能是体验,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在刘小玲老师这节课中,教师调动学生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文本,如“如果你是巴迪的父亲(或母亲),你会怎样对巴迪说?”“请你们想一想,如果巴迪因为父亲说的„遭糕‟就放弃了写作,他可能成为著名的作家吗?”等等,让学生置身于文本之中,自己仿佛就是主人公,会怎么想,怎么做,会有怎样的结果。此时的学生已经不再是自己了,或喜、或悲、或欢、或愁。由此我深深感到: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不仅仅要使学生有所知,更要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从根本上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学生主体生命的投入,是他的生命的全部展开。学生不再是文本的旁观者,而是与文本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我在课文中,课文也在我中”体验的最高境界。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就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我们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才会成为他们的朋友……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还要用微笑面对学生。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句真诚的赞美,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真正地领悟教材,并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与作者息息相通,遥相呼应。用我们那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联珠的讲解,别开生面的提问,精辟警策的点拨,机智幽默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无穷的魅力,让学生在我们的带领下真切地体会文本的生活与情感,从而被感染,被陶冶,被震撼,让学生学会完善自己、善待他人、关心人类。
三、新策略
1、以人为本,让阅读教学踏上回家的征途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建议”中又进一步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明确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可见,“以人为本”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问题,即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要让儿童成为儿童,不要成为“小大人”,我们要去欣赏他们、呵护他们、宽容他们、理解他们。这样的语言时常挂在老师们的嘴边:“我们可以上课了吗”,“我能给你提个建议吗”,“不要着急,慢点说”等等。再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协调,让学生做一个教师式的学生,让教师做一个学生式的教师。“听了你的介绍我明白了足球的比赛规则,谢谢你让我懂得了这些知识!”另外,我们老师还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学习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研究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地走向一条回家的路。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完成、去实现。我们老师首先想到的应是学生会怎样学,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呢?提到这些问题该怎样评价呢?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该怎样组织比较切实可行呢?
树立了“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我们就要注意操作上的策略: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学到什么呢?”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读了这篇课文,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你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解决,“有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那么,你打算怎样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呢?”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我想通过读书来解决问题。”“我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我们小组可以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自学、质疑、探究、合作、汇报、品读、体验等都让学生来参与。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我读懂了这个问题。”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老师,我想汇报这个问题。”
2、人文熏陶,让阅读教学成为精神的家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一词有两个词素构成,一是“人”,二是“文”,人既是个体性的人,也是文化中的人,人文性其实就是人性。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因为通过语文学习,可以了解本民族乃至全世界的传统文化,提高人的道德素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民族、现代、简约、开放”它的课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它的课文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因此,我们老师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如人文沉积的“物”——《我叫足球》,人文色彩的“事”——《这儿真好》、《世界多美呀》、《做什么事最快乐》,人文关怀的“情”——《放小鸟》……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度过美好的时光。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教学散文,是语言浸润的情感体悟。学生同课文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课文就像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通过体验、创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从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其次是我们老师要探究语言的人文内涵。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一种心灵的颤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底蕴,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这需要用感悟、领会语言背后的意境,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的人文理念。“小朋友看到小鸟飞到妈妈的怀抱,他会怎么说?”“面对足球,你有话想说吗?”老师们还在语言诵读中让学生体会人文意蕴,“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那么天真,那么可爱,那么好问,心里多高兴呀!你能把妈妈的话读好吗?”学生在诵读中再现作品的形象,与作者、文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3、平等对话,让阅读教学提升语文的素养
《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
“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由此可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交流,通过“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过程。首先,我们老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是平等对话。“你的脸上分明写着真诚与善良,你已经品味得相当不错了!”“我已经通过你的朗读感受到你对这个世界的喜爱与赞美,如果你读得再流畅一些就更好了!”其次,我们老师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这种对话是一种双向交流,双方是互相促进的。我们要学会倾听,要充满期待与耐心。还要学会应对,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的内容和方法,灵活、迅速地处理偶发事件。此外还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意义建构活动,在对话中学会欣赏他人、鼓励他人。如“我想对你的要求提得高一点,可以吗?”
4、情感体验,让阅读教学点亮儿童的灵性
体验是价值的叩问,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老师首先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放小鸟》那伟大的母爱和美好的同情心;《这儿真好》那纯真的朋友情;《我叫足球》那种自豪与激情……其次是要发挥教师们的情感诱导作用。“刚出生的小鸡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和美丽,你们见多识广,会带他到什么地方去看看呢?那儿是什么样的呢?”第三是老师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真正体验学习的愉悦情感。“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能用你的动作表现出来吗?”从根本上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主体生命的投入,是他的生命的全部展开。学生不应该是课文的旁观者,而应该与课文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达到“我在课文中,课文也在我中”体验的最高境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语感的培养为中心,强调老师和课文对学生的熏染、陶冶、感化,讲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涵泳、体验、感悟。“语感中心论”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听说读写实践,走进生活,走进作者。“语感中心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追求学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境界。
课文的意义不是由老师提取出来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发现和创造谁也不能取代,只有靠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和激情,要洞察学生在同化、顺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不断地诱发学生走进课文,与课文畅谈,在课文中涵泳、体验,从而让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课文就像一个舞台,学生的语感在其中尽情地欢唱、舞蹈,老师不要给他们谱好词曲,让他们自己编,自己填,除非知识性的错误必须纠正之外。老师不要给他们唯一的标准,感觉是没有标准的,更没有唯一的标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用“心”去听说读写,在听说读写中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在教学设计中,老师们要抓住两个关键词,一是“感受”,语感源于人的感官和心灵对言语的感受,“感之于外,受之于心”,通过感知使外在的言语变成主体内心的感情波澜,通过品读、体验,把言语的感知转换成表象,从而进行再造想象,引发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让言语动起来,让情感跃出纸面。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启发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文的言语,以他们的感觉、知觉、认识、情感去触摸它,让学生“入乎其中”,与言语发生共振共鸣,又要“出乎其外”,让感受不断深化。二是“实践”,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主要是读。在这方面,我们的古人做得非常好,“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这就是“语感中心论”的教学精髓。阅读,就是要读进去,读出来,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在读中学生的语感不断地与课文同化、顺应,课文对学生的语感不断地开拓、改造,在阅读中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将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课文的言语积淀转化为学生的语感。
因此,我们老师首先要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富有情感,发掘蕴涵于课文的情感,有了情感,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有了生命。老师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氛围,以一颗童心走进课堂。陶行知的“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于永正的“蹲下来看孩子”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老师不能再吝啬那一丝甜蜜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柔的抚摸。我们老师追求的不正是那种“春风化雨”般的境界吗?其次,我们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放得开、收得拢。放得开是老师不要怕学生暴露问题,要解放学生的身心,让他们大胆地问,大胆地说,即使有点错误,也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再轻易否定学生,不要再把教参上的结论强塞给学生,要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老师们在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还要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趋向完美。另外,我们老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不再惟教案独尊,画地为牢,而要善于捕捉那些课堂上突然出现的闪光点,不断地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语文老师首先就要具有较好的语感,要有一种独特的“语文味道”,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试想,一个口头表达词汇贫乏、句式单调、只言片语、语无伦次的人怎么能当好语文老师呢?我想,我们作为语文老师最基本的要求是:标标准准地说普通话,有声有色地朗读,娓娓动听地讲述,端端正正地写字,文笔流畅地作文,规规矩矩地做人。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呼唤“语感论”,她摒弃那繁琐乏味的分析,追求那浑然自得的感悟;她深恶那喋喋不休的讲解,提倡那点睛之笔的点拨;她痛绝那煞有介事的训练,倡导自我意识的喷薄。这毫无疑问是我们追求的“新境界“。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变“教父”为倾听者,放弃说教,学会真心诚意地倾听,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满怀信心地迎接那些稚嫩是生命之音;教师还要变“灌输者”为引导者,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问题”、“理解”、“领会”、“品味”、“感悟”还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真正的吃透教材和领悟教材,要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与作者息息相通,遥相呼应。我们要让课堂里充满“故事”,课堂处于有序和无序的中间地带,一个教师,五六十个学生,心好比融化在一起,忘记了别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来研究、来感悟。让学生在我们的带领下真正走进课文的世界,真切地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被感染,被陶冶,被震撼——这也就是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境界!
2.新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 篇二
一、新课标理念和教学需要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皮亚杰的建构理论认为, 学习是通过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相互作用实现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 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信息技术的引入, 恰好适合建构理论的学习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为学生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 提供趣味性的英语素材, 使课堂变得有生机和活力,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度, 创设师生平等的对话机会, 满足学生的表现心理, 有效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接受新知, 从而实现主动学习。
英语教师应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法, 使英语知识直观化, 传递更多的信息给学生, 训练学生英语方面的各项技能, 增加课堂容量, 使学生在广阔的视觉空间里遨游, 不断接受新事物的刺激, 保持英语学习的新鲜性, 培养学生热爱英语学习、在英语学习中主动思考的习惯, 提高自身英语素养, 进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环节, 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我们知道,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师在讲解的同时, 还需要进行板书、及时播放录音等, 这些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大大增加教学时间, 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 在进行What does she do?的教学时, 为巩固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我课前制作了网页课件, 学生可以通过课件进行发音练习、反馈训练等, 课件会自动给分、进行评价。不足之处, 教师和学生可以给予纠正, 学生还可以利用网页课件上的标准读音或者答案进行对比, 进行自我评价, 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减轻教师课上的工作量。
三、利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有效性
传统的英语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背,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 还会抹杀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面对传统英语教学的种种弊端, 我们必须革新教学方法, 利用好现代教学手段, 科学优化教学资源, 进行跨时间、空间的控制, 变革教学形式, 选择适合学生的语音材料, 利用多媒体等硬件资源进行听说读的训练, 强化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比如, 在What are you going to do?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动画视频, 创设学习情境, 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英语交流, 两个人一组, 第一个学生说:“What are you going to do?”第二个学生说:“I’m going to Beijing”或“I’m going to finish my homework”等, 之后两人交换角色, 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这样教师借助多媒体改变教学方式, 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幽默感,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英语教学是个性化的艺术, 趣味教学、幽默教学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艺术, 利用多媒体超文本的特点与网络资源进行链接, 为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和探究思维营造了理想的环境,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英语学习,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如, 在进行Happy Birthday的教学时, 我利用多媒体设计Flash课件, 先请学生观看一段视频, 里边有我制作的为了展示生词dance, read, jump, sing, draw, write等的Flash动画影片。我们知道, 传统的生日贺卡需要大量的物品, 有木材、纸材、线材等, 制作较为繁琐, 浪费制作时间, 也不环保, 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电子贺卡既简单又实用, 还具有创新性, 学生喜欢, 经济环保。因此, 在含有“dance”的影片中, 我为学生设计了如何运用所学的英语制作电子贺卡, 通过多媒体的视频展示, 激发学生制作电子贺卡的兴趣, 很快学生制作了“Happy Birthday to You”“I hope today treats you well”等生日贺卡, 有效刺激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使教学具有幽默感和趣味性, 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信息技术不能全部代替英语课堂教学的所有手段, 英语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结合学生的喜欢网络的特点, 尤其是要发挥网络资源作用, 将其与英语教学进行科学整合, 把这些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运用到极致, 切实为提高学生英语学科素养服务, 确保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 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摘要: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步, 多媒体手段辅助小学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它为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我们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 必须利用好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进行优化组合, 找准使用的结合点, 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作用, 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英语,教学模式,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松伟.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T].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34) .
3.新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 篇三
一、古诗教学课前导入的艺术
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是学生爱好古诗的开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必须采用新颖的导入方法,它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具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导入艺术,不但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为顺利展开课堂教学内容奠定基础,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
多媒体出示一副嵌名联: 山谷中静 大海上平
师:这是我的学生为我写的一副嵌名联,老师的名字就藏在这副对联里面,你们谁来猜一猜?
生谷平、顾静平、谷静……
师:对了,你们真聪明,老师的名字就叫谷静。我的学生还给自己喜欢的球星写了一副嵌名联,你们猜猜是哪位球星?
多媒体出示第二副嵌名联:三朵梅花 五个西瓜
生(异口同声地):梅西。
师:我国古代的对联讲究对仗、平仄和押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去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
小学阶段学习古诗,只需要解决诵读和领悟诗文大意的问题即可,而平仄、对韵超出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和认知规律。从这个角度来看,以嵌名联的方式导入本课,就不是很妥当,学生很难被超出自己认知能力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做了如下改动:
多媒体出示有关送别诗的前半句,教师有感情地引读,学生通过回忆接读后半句。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
生: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海内存知己,_____ 。
生:天涯若比邻。
……
改动后的意义在于,老师通过课前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调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储备,回顾了以往学习或积累过的古诗词,并通过老师情绪饱满的引读感受到了这几句诗共同的感情基调,让送别诗中淡淡的忧伤铺陈于学生心底,为本节课的学习从情绪上定下了一个基调。
二、古诗教学适时拓展开掘的艺术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应要求学生诵读古诗文,以利于学生的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在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并没有结束这堂课的教学,而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大学生学习古诗的量。好的拓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诗情诗意,加强积累。
这里的拓展有对诗歌中人物的理解性拓展,能够帮助学生对诗中人物有更多的了解,并帮助他们进一步感悟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让小学生能更多地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古诗文教学中有必要进行延伸和拓展。
三、古诗教学有效迁移沉淀的艺术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的指导是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并终生受益的。学法指导首先应该通过教学中的示范性指导,让学生感知学法,领悟学法。这对教师的示范过程就有两点要求:一是应做到线条明确,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二是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
【案例】(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秋思》)
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了《秋思》的诗意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师: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
生:一开始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读,根据下面的注释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
生:我们还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了这首诗中呈现的画面。
生:还联系了其他诗人的诗句来理解这首诗。
师:我们可以把今天学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归纳成“四步读诗法”:(1)读出古诗味。(2)说懂古诗意。(3)读出诗中情。(4)想象诗中画。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再来学一首诗。
(多媒体出示《春夜洛城闻笛》,学生依照“四步读诗法”自主学习这首诗。)
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进行简要回顾,从回顾中发现和领悟学法,再指导学生将发现和领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使他们对学法的认识清晰而深刻。但要将知识转化成本领,还是要靠实践活动的训练,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运用学法,把学法内化为能力。
综上所述,古诗词的教学要像教学其他诸如记叙文、说明文等一样,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也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古诗词学习的本质,自觉运用学法,感悟古诗词理与情,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词、自我积累古诗词的能力。
参考文献:
4.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四
--------正确对待“因学从教”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角色都在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课堂。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书声琅琅,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引导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我们需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吗?比如学生思考问题时就适合让学生默读和浏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学懂了什么”。
一课结束,老师问:“你学懂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只做简单的评价,不深究。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和引导。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问题。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写景、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是否真的达到了教学目标呢?
4.“你真棒”。
现在教师把批评学生认为是一种教学失误,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学生的个性。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却是“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等似是而非的答案,这样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让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时候,甚至学生对阅读文本还很陌生,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问题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
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不去组织学生学习,而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例如,听一位教师教学《落花生》,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接着让学生说感受,谈体验。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弄得学生也糊里糊涂。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确实担当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活动的展开、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题小题必合作。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时;二是遇到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总之,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必要、有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
三、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有些教师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例如,某教师教学《家》时,这样活跃课堂,进行学科整合:1.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都在哪里?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当一回小画家,画一画它们的家吧。
2.让我们再来当一回小音乐家,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国》,边唱边做动作,再表演,花去近半节课时间。我们不能否认,绘画、唱歌、表演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轻松、更活泼,可以带给学生欢乐,使语文学习更快乐。但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机走进语文课堂,学科之间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刻意追求课堂气氛而忽视语文教学本身,结果只能是语文学科丢失本性。
5.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五
宁平镇韩楼小学
李秀英 一个汉字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是一幅动人的画面。中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理事、汉字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戴汝潜老师曾说:“汉字最完整的象形文字系统,这个系统融合了多个名族的智慧,集中了亿万人民的世代创造,历经千百年锤炼而成。”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的教育起点,是启蒙教育的开端。《语文课程标准》指明了识字教学意义和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有机整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听说读写运用。识字教学的成败关系到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识字量,而忽视了语文方面的训练。因此,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该如何教才能让学生学得扎实,真正体现教学目标全面性。现在谈谈这些年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对新课改下的识字教学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类识字法。
字形教学是识字教学关键,也是识字教学的难点。从汉字造字法来看,有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几种,都有一定造字规律。生字的学习也要力求寻找各自独立生字的内在联系,可以让学生架起一定的结构框架,找结构相同的字归类学;可以是基本字组字归类学;可以是同音字归类学;可以是形近字归类学;还可以按偏旁相同归类等识字法。如在教学“橡、槐、棕、柳、梧、桐、桂”字时,先让学生读读教材中有关树木的儿歌,让学生把有带“木”字旁的字圈一圈。再先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共同点是都有“木”字旁,同桌或小组讨论除了共同点“木”字旁,还有什么新发现?请再读一读这些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形声字”。我让个别孩子来说说从哪里判断形声字?学生回答说:“我从字的读音来判断形声字。”我让学生分析判断形声字的特点。学生又接着回答:“我从字一部分的读音来判断形声字。”我听了对孩子们说:“判断形声字不仅仅看它的读音,还要看它的形旁表义。”说完后,我觉得学生还对形声字了解不够,于是我补充了形声字的特点这一知识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形声字的特点以及构字规律:形声字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表义,叫形旁;另一部分表读音叫声旁。它有三种构字规律:
1、同一个形旁和不同声旁相结合,构成许多意义相关的字。如“木”字作形旁可以组成“木”字相关的形声字,这些字都与树木有关。如教学的“橡、槐”等字。
2、同一个声旁与不同形旁相结合,构成许多声音相同、相近而又意义不同的字。如:“冈”字作声旁的形声字有“钢、刚、纲”等字。
3、形旁和声旁结合方式多样。如:左形又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等方式。最后再让学生分析刚才带“木”旁的字是什么字,根据形声字的特点学生自主探究今天学的这些“木”字旁的字是与树木有关的形声字,即同一个形旁和不同声旁相结合,构成许多意义相关的字。这样的探究归类识字既对学生放手识字学习提高识记效果帮助大,又让学生在举一反三地练习中扩大识记范围,这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汉字归类识字法,有助于学生新旧知识衔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减轻识字负担,识记生字深刻。
二、创设情境识字法。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如果单纯地识字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状态。即使一节课完成了13—14个生字的识记任务,教师分析得面面俱到,机械地灌输要识的字,识字过程脱离语境,片面追求识字量,忽视了语文知识方面的训练。因此,我认为在识字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带学生入情境识字。
1、编字谜识字法:如教学“晶”字时,先让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分析字形特点,再让学生编字谜识记汉字:“三日晶,亮晶晶,天上星星亮晶晶”。这样在教师指导下有利于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感知和理解,也培养学生揣摩汉字的兴趣,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2、动作演示识字法。
如教学“肩、臂、胸、腹、肠”时,让学生先观察这些字都有个共同的字是什么字,学生都说是“月”字,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些字跟身体器官有关,学生还是没有多大反应,于是我问学生这些字各代表我们身体器官的哪个部位,请你们用动作把字演示出来,这时候学生都投入到演示中去,有的拍肩膀;有的拍手臂;有的摸摸胸膛,这样一来引导学生在自主演示动作中识字,在动作中感受字的形体,不但认清了字形,还加深了对字义的理解,这一连串的学习过程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分不开。采用动作演示识字既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机会,加深了学生对人的身体器官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主动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巧妙、合理利用多媒体识字法
1、借助媒体看图识字法
如听了八一小学熊曼丽老师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苏教版下册《识字6》教学时,我觉得识字教学的又一方法是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图片、图画、简笔画等媒介引导学生入情景识字。如让学生认识繁星、蒲扇、小丁丁这三个词时,教师课前制作好有关三个词构成的情境图,给字配上美丽的画面,再加上声音更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调动孩子的识字欲望。让一个个没有生命的字在孩子们的眼中都活起来,教师让学生边欣赏边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一下这是什么季节的夜晚?看着图上天空中许多小星星,一位老爷爷拿着一把蒲扇在给小丁丁扇凉,多美的夏夜啊!就这样的情境图创设了孩子们生活中生动的形象,使学生个性张扬。这样的媒介运用恰到好处把枯燥无味的识字变得有趣。整个识字教学充满了音乐和旋律,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识字境界。
2、借助媒体讲故事识字法
如在教学一年级语文苏教版《识字6》时,我们还可运用借助媒介讲故事识字法,如在让学生认识“牛郎星”和“织女星”时,教师设计了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情境的美丽动人画面,再问学生喜欢听故事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于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告诉学生今天认识的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就这样教师把神话故事《牛郎与织女》声情并茂地讲了一遍,故事结束后同学们都高兴地笑了。教师教学生读这两个词,孩子们对识字的兴趣越来越浓。所以创设媒介情境讲故事识字法是学生喜爱的一种识字法,这样的识字法既培养学生在讲故事中识记汉字,又培养小学生听故事的能力,它打破了传统的识字教学法简单、枯燥、机械。真正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6.新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 篇六
——走进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断更新与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创造性地工作,让学生学习生活充满朝气,课堂教学兴趣盎然。“以学生为本”,关注全体学生,引领学生成长,有教无类,因人施教,将诗意的色彩散播在语文课堂。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施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提出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小学语文教学做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如何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实践探索,提出了自己总结的几点建议。
一、创设开放课堂教学环境
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不例外,为了能够使学生自由地、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善于表现自我,敢于表达自己的认识。例如,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我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先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想象,然后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我向学生提出通过刚才的自学,谁能来说一下每句话的意思?学生们各抒己见,异常活跃。随后我又让学生放飞想象,猜一下这对老夫妻在谈论些什么,并让他们进行情景模拟游戏,选择扮演翁或媪向老伴夸一夸三个可爱的儿子。在这种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地想像和发挥,这也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适时进行点拨引导
在这种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中,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是极富生命活力而又有不同个性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适时地点拨引导,尊重学生不同的思想和看法,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合作推进。只有这样才能照顾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们的自由发挥朝着正确的方向,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与教学的内容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清平乐·村居》中学生对于“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中“醉”和“相媚好”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的适时点拨。
另外,对于发散性的活动,需要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例如在教授作文课“我的梦想”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梦想有进一步的个人体验感受,我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各自表达出自己的梦想是什么,这时候学生们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自己的梦想进行了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同时又对其加以引导,使其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提升质量,讲求效果
语文是一门“美”的课程,语文学科中处处体现美、涌现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美,用语文学科中的美吸引学生,让学生被语文中的美牢牢吸引住而酷爱语文,竭力学好语文,构建诗意的语文教学课堂,在审美熏陶中快乐地学习语文知识,达到寓教于乐,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语文的教育功能发挥到及至。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搭石》一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解读课文:“急着赶路的老
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从中体会这儿人们的勤劳美;“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从中体会其和谐美;“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搭石,招手礼让,闲话家常”从中体会其谦让美等。如李白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种雄壮之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一种游子思乡之美。如《黄山奇石》中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仙人指路”这些关于奇石的描述表现了自然造物的神奇之美。语文是有生命的,让语文课充满生命的涌动。新课程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着与崇高人性的对话,达到思想教化与生活情趣并重、知识积累与文化生活融合相成;教材示范与表达热情并存。
四、丰富课外实践活动
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显然,语文实践活动不能只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应把“课外”途径视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来源。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明确的是,课外阅读并不完全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它应该是在情趣性萌发、情感性熏陶的前提下,恰当地教给若干读书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自发阅读,在无意记忆中吸纳与积累语言,熏陶情感,扩大知识面,从而提高语文素质。我在班中提倡两条途径:一是学生自主独立阅读,但要求每天记下书名与页码,教师定期检查,对学生的阅读面与阅读量及时调整、指导与推荐。并提倡学做读书笔记与读书卡片,定期组织“我喜爱的书”之类的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主体唱主角,或读、或谈、或展示。二是适当联系语文教材,学习在课外书籍中寻找相关的知识和材料,扩大知识面,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此外还有涂鸦之笔和每周一题等活动,为了鼓励学生捕捉瞬间灵感,班中开辟了一墙角,美其名曰“涂鸦之地”,凡是兴之所至,一挥而就的作品,不论好坏,不论署名与否,均可在此地展出。鉴于孩子们争强好胜的特点和强烈的好奇心,“每周一题”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学生的欢迎。题目一般在周五布置,留待学生双休日去思考。范围不离开语文,但有趣味。如猜字谜、成语填空、对对联、歇后语等。题目有时由老师提供,有时由学生提供。对感兴趣的内容,学生不仅丝毫不以此为苦,还会想尽各种办法,如查资料,请教家长等,且乐此不疲。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能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把学习语文与运用语文服务社会、服务生活结合起来。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让他们思想的火炬熊熊燃烧!
7.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篇七
以前的语文课堂, 教师几乎包办一切, 采取“满堂灌”、“满堂练”、“满堂问”的教学方式, 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和观众, 教学过程中, 学生与教师之间谈不上阅读、交流, 也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和交流, 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不到发挥, 甚至还受到压抑, 在新课改理念下, 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生命的课堂、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要突显一个核心———以人为本, 那么, 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呢?我们应当按照平等参与、共同合作, 尊重多元、形式多样、唤醒潜力、建构知识、重视过程、促成变化、理论引导、强化实践的原则, 构建一个语文教学的乐园,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领悟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祖国大好河山的辽阔壮丽、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 体会到成功的快感和语文的乐趣。要达到上述目标,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因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界定为学科课程目标。从《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 新目标的“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相独立的部分, 而是一个整体。不是单纯的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加, 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整合的, 从而让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学习和发展。
比如《纸船———寄母亲》一文, 这是著名作家冰心写的一首诗。诗中写自己在远离家乡的游轮上, 无心欣赏眼前的风景, 而是每天眼含热泪, 不停地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 然后一个个抛放在海里, 希望总会有一只飘到日夜想念的母亲身边。这是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呼唤, 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赞歌。
教学这篇文章, 三维目标是:学会本课重点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握诗歌基调,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在师生同读、同议、同讲、同评中感受诗情, 领悟诗意;体验至爱亲情,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这三维目标是不能分开的, 要让学生积极的走进文本, 主动和文本对话, 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发热爱母亲的情感。
2 准确把握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需遵循系统性、适用性、开放性的原则, 教师要准确把握问题特征、解读文章标题、尊重独特体验, 从而正确把握教学内容, 真正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读鲁迅先生的小说《药》, 就可以从“药”的功用出发来思考。药可以治病减轻人的痛苦, 也可以健身使人延年益寿。进而思考:小说《药》的“药”是一剂什么样的“药”?用来治什么“病”?当人有“心”病时, “物化”的“药”是无法医治的, 必须用“精神药”才能医治好, 那作品中的”药“是不是也会有这样一种“精神”的“药”呢?从本文中我们可以得知, 这“药”是一剂血淋淋的“人血馒头”, 且来自革命者的躯体, 通过这样去关注分析文章标题, 不仅可以让学生感知到作者拟题的精妙, 而且也可以让学生从标题的探索与解析中去整体把握作品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依照“先反复诵读文本, 再猜读标题, 然后通过标题和文本内容的结合看问题特征, 最后去深层体会作者意图”的思维流程来确定课堂教学内容。这样做, 一则可以培养教师的独立思考能力,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二则有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促进教师坚持从文本出发来设计教学问题, 不用完全受制于教师用书的左右而僵化了教学思想。
3 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 要求教师能够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 用活教学理念、用活教学方法, 从学生实际出发, 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改对常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能科学、熟练地把握一些教学方法的特性, 并能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实际特点、教学环境条件和自己的实际优势, 在教学中扬长避短, 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一些教学方法, 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科学有效、更丰富多彩。如给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拼音教学课, “b, p, m, f”一课的教学内容, 就不能只是简单的领读, 应为学生创造学习拼音的情境, 示例:我们已经认识了韵母家族的6个朋友了 (出示a、o、e i、u、ü) 一起读读, 你们读的真准, 记得真清楚, 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拼音王国里在认识四个声母家族的朋友, 指导儿童看“情境图”, 通过谈话、游戏等方式进行教学, 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草原》这一课时, 我们需要让学生掌握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另外还要通过一些图片和优美动听的乐曲让学生感受一下大草原的辽阔与壮美, 体验一下在大草原上自由驰骋的欢畅与惬意。当然在这样的情境刺激下学生也会产生一种心驰神往的感觉, 非常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与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无论选择或采用哪种教学方法, 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另外, 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还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性,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真正将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相结合。
实际上教育活动乃是推动人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活动, 老师们需要运用全新教学理念去看待新的语文教材, 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准确把握课堂教学内容, 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 将新课改理念与教育活动深刻结合, 实现素质教育的宗旨, 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摘要: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因而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此理念贯穿其中, 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背景下, 如何有效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课改精神, 本文作出以下几点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教基 (2001) 17号.[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教基 (2001) 17号.
[2]刘少鸾, 陈少虎.如何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 (11) .[2]刘少鸾, 陈少虎.如何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 (11) .
8.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教学管理 篇八
一、强化课程改革目的、目标的再认识,激励教师增强使命感
为了真正使学校教师学习、认识新课程,强化引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目的、目标的再认识,学校搜集、整理相关基础教育资料引导教师分析、比较出基础教育存在的不足,激发教师重学新课标、认识新课程的使命感。
1. 引领教师再认识课程改革的目的。
学校在进行新课改实验前和实验中及时针对性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新课程,充分强化教师认识和再认识课程改革的目的,使每个教师十分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调整更新教材,改革教学方法;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弘扬个性;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利于与世界教育接轨,实施科教兴校;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 强化教师再认识课程改革目标。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学校首先是对传统的课程、课堂教学方式以及其中的缺陷进行分析。引领教师们通过分析、比较再认识课程改革的目标,针对课程改革目标进行课改实验,改革课堂教学。
二、强化教师发展
理解新课标,走进新课程,引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指导学生转化学习观念。这一层面,重点突出强化教师发展的维度,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两层深刻内涵:一是为人民服务的教师;二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因此,学校在强化教师发展,主要突出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迎接课程改革对全体教师提出的新挑战——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2.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注重转变角色———体验教师的人生价值,树立新型教师观。
3. 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与课程改革共同发展。包括(1)强化教师与新课程共同发展;(2)引导、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3)引领教师加速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必将加速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相结合,有机同步实践,强化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做学习型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践,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法和优化途径。
三、强化教师教学实践智慧与课程理论智慧的同步结合
为了实现教学环境的优化,学习氛围的创设,适应学生个性的张扬,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引领教师将教学实践智慧与课程理论智慧有机和谐同步,激励教师真正走进新课程,实现与课程改革的共同发展。
1. 精心备课,强化教师突破备课新观念。
2. 专心课堂,强化教师突破课堂教学新理念。
学校潜心引领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新理念,重点从课堂教学的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进行突破。
其一,是理论层面:①教学理论方面强化引导师生树立新的知识观。明确知识是媒介,是学生学习的桥梁,知识有特定的背景、氛围,必须扣准时代的脉搏,探索知识更新的规律。②耐心指导学生树立学习观。只有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生存、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才能升华为自主学习的动力。③强劲推动教师更新教学观。课内课外还给学生自主、自学、自究的发展空间,教师适时恰当科学准确的点拨、启发、讲解、引导,学生互动、合作、交流,师生互动、互促、互进,真正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
其二,是课堂教学的操作层面:①科学引导学生借鉴学习方法,形成各自有效的学习技能和方法。②培养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教材只是培养学生的载体、中介、桥梁。学校强化教师用教材教,以教材为范例,为引发点,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将书本知识,通过学习、研究、吸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知识,加工构建成新的活的知识体系。③优化课堂教学流程。采取专题讲座、名师课录像观摩、骨干教师示范课、印发教改信息、交流互动等形式。经过一年来的推广和实验,教师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自学自究、小组学习形式、组内讨论互动、归纳、大组互动交流、教师指导、点拨、总结、评价,更有利于把知识的掌握为立足点转为学生发展、成长为立足点。
3. 潜心细研,强化教师以教材为主线。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是教与学的主线。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以教材为载体、为典范、为引发点,潜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新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推荐阅读:
树立小学语文教学新理念07-15
新课程的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07-23
新课改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标准08-21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08-30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07-11
如何让在小学英语中渗透新课改理念10-14
新课改理念下的生物课堂10-02
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09-17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导入方式论文09-06
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理念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