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之伴作文(共4篇)
1.童年之伴作文 篇一
“玩着也长大,学着也长大,玩着长大,不如学着长大。”这是我的钢琴老师教我学钢琴之前告诉我的话。它也是我的座右铭。
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是周围小朋友当中比较勤奋的一个。别的孩子在楼下玩的时候,我坐在琴凳上练琴;周末孩子们嚷嚷着要去游乐园的时候,我在学珠心算。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我在学习;他们没在学习的时候,我也在学习。有一条格言是:即使现在,对手也在不停的翻动书页。为了超过同龄的孩子,我也不停的翻动书页。
正因为勤奋和刻苦,我五岁半就被小学破格招入,上一年级的时候,就被选为班长兼组长,每次考试绝对能拿满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采取了“课前先预习,课上认真听,课后再复习”的方法。比如说,有些课文,我们还没有学到,我就先背下来,有不懂的字词就划出来;等到课上老师讲课文,我就比别人轻松得多;晚上拿出书来再背一背,巩固一下当天学的知识,看一下笔记。这样,学的次数比别人多,掌握的也就比别人牢固。
我能吃苦,有毅力,有好强、不服输的劲头。比如,练琴很枯燥,但是从四岁到上中学前,我不间断地学习了六年,几乎每一天,都能坚持一到两个小时。由于持之以恒的努力,我在钢琴上取得了一定成绩,10岁就通过了中国音协的10级考试,甚至还赢得了一次与郎朗同台演出的机会。 我还爱看课外书,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坚持写日记。有的日记还在刊物上发表过。如《琴童》就连载了我的四篇作文,讲述我的学琴经历。我还有一本自己的书,叫《橙橙日记》,书的内容是我从小到大写过的所有日记或者作文。从一年级老师要求的“每天写一句话”的小练笔,到现在的.周记、日记,每写一篇文章,妈妈就帮我录入电脑,日积月累,就有20多万字,上初中前,妈妈把它们打印出来,爸爸还帮我写了一个序,做上封面,装订成册,于是我就有了一本自己的、厚厚的、装订得有模有样的书。
当然,我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小学时,我不仅成绩总能保持年级前列,年年获区三好学生或雏鹰少年,还深得老师和同学信任,班长、组长当了五年,中队长也当了三年,我是班上最“资深”的干部,感到很自豪。随着年级逐渐上升,一些有潜力的同学开始崭露头角,但我依旧是那个最优秀的班长。我所在的小学是六年制,在我离开后,原来的同学都升入了小学六年级,尽管有的老同学现在戴上了“三道杠”,但我仍旧是班主任和同学们心目当中的佼佼者。
今年7月,我进入上师大三附中,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入学之初的摸底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我都拿了全班第一,总分是年级第九。这个成绩,让我恢复了小学时的自信,对新学校新生活充满了信心。不过,上网查了一下同学们的分数后,发现那次考试自己虽然是全班第一,但和年级上排名更靠前的一些同学相比,差距还比较大。这几次考试下来,我成绩还算稳定,每次基本上是班级前三名,但从全年级来看,已经比摸底考有很大退步。我的目标是以后同学们能用“年龄最小,学习最好”来形容我。因此,我应该再努力,学会更好地学习,找到一种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自己的成绩更上一层楼!
2.童年之伴作文 篇二
一、接力日记:作文形式的活动化,点燃乐于表达的欲望
日记是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作文教学内容,一直以来被广大语文教师作为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积累素材、提高习作能力的有效载体。 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是遭遇窘境,主要表现为教学模式僵化,学生学业负担增加,缺失兴趣难以坚持,敷衍了事、内容单调,等等。 为此,我校中年级对语文教材中传统的日记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尝试,提出了“接力日记”的活动教学设想。
1.目标引领,健全竞争机制
接力日记,顾名思义,就像运动场上的接力赛一样一人记一天,轮流往下写。 一轮比赛结束后,按照日记的篇数和所得星数综合评选出 “最佳小队”“最佳日记”和 “写作小能手”, 以及单项个人 “最佳创意奖”“最富情感奖”“最具文采奖”“超级进步奖”等。 我们将班级学生按习作的基础水平加以均衡,分为八个小队,每队大约七到八人,每队自主推荐队长,负责督促协调本小队的日记写作工作;再由全体队员共同讨论,确立队名。 大家兴趣盎然纷纷为自己的小队谏言献策,“花语社”“春雨社”“风帆队”“梦之队”“春笋队”“太阳花队”“文墨潜龙队” ……一个个新颖有趣而不失意蕴的队名充分彰显了学生创作的热情与智慧。
2.激励导向,加强过程指导
为了不让学生竞写日记的热情冷却, 我们加强过程指导,坚持每日一聊、每周一评,以此不断调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一是加强队长的工作指导,引导他们每天主动安排,妥善协调,保持“接力棒”不断;二是每天的语文课进行三到五分钟的“课前赏读”,每天推荐欣赏一篇日记,可以各小队自荐,也可以按小队轮流展示; 三是每周一, 语文老师将对上周的每篇日记进行星级评定,并公布各小队获得的星数,同时对上周的三星日记当众范读,或张贴在教室的“佳作园地”栏中,以激励学生始终将参与活动的兴趣保持在一个制高点。
3.分享智慧,共品成功的喜悦
接力日记比赛以一个月为周期,一轮比赛结束后,各班开展交流展示活动,各小队之间交换阅读欣赏,共同品尝成功的喜悦。 在交流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小队都对日记本进行了装帧美化, 有的甚至给每篇日记都配上了简笔画或心情脸谱,可见学生有多喜爱这样的活动。 交流展示之后,班级学生全体参与,共同评议,按照活动的奖项设置评选出团体奖和个人奖,参与年级部的评选,年级部评选后予以表彰。 学期末,学校将一学期的优秀日记汇编成《学生优秀日记集锦》,形成全校师生的共享读本,并择优在校刊上发表。
苏格拉底曾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 主要是让它如何发光。 ”经过几轮的尝试,我们深深感到“接力日记” 活动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光芒四射,它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学生主动留心生活、观察世界,吸引着学生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最灵动的文字记载下来。
二、微型活动:作文内容的活动化,开拓言语智慧的空间
从杜威的“儿童中心说”到新课程的“生本”理念,关注儿童、守护童年生态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广泛共识。 为了纠偏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内容狭隘、指导空洞、形式单一、缺失童心”的高耗低效现象,我们认真审视儿童的真实世界,立足作文课堂教学,针对县城和农村儿童生活空间相对狭隘的弱点,探寻适切的“微型活动”作文教学内容和指导模式,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言语的灵性生长。
1.微型体验活动
课堂上,我们通过开展一些简单有趣、操作性强的微型活动,营造快乐的教学氛围,拓宽写作空间,激发写作的内驱力。 “吹泡泡”“斗蛋”“奇妙的魔袋”“传话不走样” 等微型游戏活动,趣味盎然,学生玩得有趣,写得有趣; “盲人画画”“哑剧表演对对碰”“左手运动会”等微型实践活动,引起了内心的震撼,学生玩得专注,写得动情;为 “我们班的达人秀”“快乐猜猜猜”“我演我写, 快乐体验” 等微型表演活动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演得快乐, 写得传神;“一次特殊的默写”“时间变奏曲”“神秘的礼物”等情感体验活动,不仅让学生经历了别样的体验,而且收获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2.微型指导活动
“微型指导”是指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或者学生写作后,教师组织开展的目标鲜明、有的放矢的写作方法专项指导活动。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在全校形成了由低到高、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微型指导训练序列体系。 一年级重点指导围绕活动说一句话到几句话;二年级着重训练按一定顺序说、写一段话,以及口头创编一个小故事; 三年级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活动过程写清楚,以及学写对话;四年级指导观察、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五年级训练如何进行细节描写,表达真情实感,初步学习环境描写;六年级训练点面结合的写法,尝试巧妙运用环境烘托、首尾呼应、设置悬念、表达人生感悟等写作技巧。
“作文是一种心灵的舞蹈。 只有内心有了独特体验后,才能舞得婆娑,舞得翩跹。 ”微型活动作文教学以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为理论基础,创设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作文教学情境,为学生的写作注入了源头活水, 学生的作文也就充满了活力, 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就有了成效。
三、菜单评价:评改体制的活动化,助推写作能力的再生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强调习作教学要 “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可见,修改习作是学生写作,也是教师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写完初稿后,引领他们再次走进作文,欣赏、推敲、修改、评价、完善,直至满意,这样整个习作过程才算完整。 可是,长期以来,学生习作总是 “学生写,教师改”,收效甚微,如何把 “改”的优先权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呢? 我校高年级在习作修改教学领域也进行了活动化教学模式的探究。
1.师生共研,制订 “评价菜单”
九月份开学初, 高年级的每位语文教师都上了一堂特别的作文评讲课, 课堂重点是与学生一起讨论我们的习作在语言、内容、情感、书写等方面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要求。 所有语文教师再一起将各班的研讨结果加以分析、综合,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份“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评价菜单”。
2.由 “扶”到 “放”,指导修改方法
“评价菜单”的制订给学生评改作文提供了依据。 但我们发现最初尝试时,学生评得多,改得少,甚至只评不改。 究其原因,菜单评价是站在全篇的高度,目标较为笼统,当要求他们逐字逐句逐段修改完善时,他们仍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 为此,我们先选择了一两篇具有共性的例文,在课堂上集体评改,让学生学会“四读修改法”: 一读,通读全文,了解作文主要内容,看看选材是否符合习作要求;二读,默读习作,删去与中心无关的内容,补充描写欠具体的内容;三读,逐句逐段细读修改,从字、词、 句、标点等方面精雕细刻;四读,感情朗读,全面检查润色。 如此反复练习,经过3~4次的集体修改到自主尝试修改的实践后,学生基本掌握了修改方法,教师也实现了由 “扶”到 “放”的美丽转身。
3.多元评改,促进共同提高
现代教育理念倡导作文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 学生掌握了习作评改方法后,我们放手让学生人人参与到“菜单评价”活动中,教师、父母、同伴都是评改的主体。 形式上,我们有同学互改、小组合作评改、师生共批、教师点拨、家长点评等等;内容上,我们要求既要“评”也要 “改”,或者评后指导作者本人修改。 并且,我们鼓励有创意地修改、点评,鼓励发现他人和自己习作中的闪光点。
3.《音乐之伴》阅读答案 篇三
2.作者在文中从幼年到老年,叙述了人们与音乐的不解之缘,请分条概括人们在各年龄阶段对音乐的情感特点。(6分)
3.文章第⑧段说“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这与上文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看法。(4分)
4.阅读文章第⑨段,回答问题。(6分)
(1)画线句子“它无形无状、无影无踪,无法触摸、无法品尝,是一种流逝的时间,一种被曲谱固化的记忆”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4.童年之伴作文 篇四
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梅子涵的《男孩的童年》, 我忽然读到了他们眼里的那种窃喜和欢愉———平时严肃的课堂上所没有的完全放松的愉悦。那种从来没有过的欲罢不能的酣畅让我顿生感慨:阅读和写作本来就应该这样快乐呀。如果每一次都能让学生这样来读写, 那教学相长该是多么幸福的事。
于是, 本着“轻松读, 快乐写”的宗旨, 在聊天式家常课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编, 就有了这堂《童年》教学。
试课后我还是有些担心, 这样的课算什么类型?阅读不像阅读, 写作不像写作, 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属于哪一类文体?这个“不伦不类”的课让我很是尴尬。在我彷徨犹豫的时候, 薄俊生校长的话让我茅塞顿开:“不要去管它是什么课, 只要课堂上学生非常乐意去学, 学得轻松, 学有所获, 就是好课。”我像吃了一颗定心丸, 踏实了, 也更坚定了我继续尝试的信念。
阅读像呼吸一样轻松
有些学生之所以不太喜欢阅读, 是因为有时教师会在阅读前“一、二、三、四”地提出很多要求, 把他们吓坏了。如果让学生觉得阅读是轻松的, 那他们一定会非常乐意去读。就像这堂课, 阅读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去认识一个新伙伴———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与其说这是一个任务, 不如说这是一项很有趣、很有吸引力的游戏。教学时, 我先是轻松入情地朗读, 将这个男孩子带进了课堂。学生们在听的时候, 不时偷偷地笑, 窃窃地私语, 兴奋得控制不住自己。“读着读着,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男孩子?”———这就是阅读的“任务”。文字背后那个男孩子的特点都被学生们一一捕捉, 我在不经意间告诉他们, 这就是阅读的本领。阅读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特点, 《男孩的童年》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着痕迹地将男孩子可爱的形象, 通过鲜活生动的语言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特色的时候, 我没有用太多的术语, 也没有更多刻意的讲解。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悟得了文字背后被人们称为“秘诀”的东西———真实、鲜活是写作的生命。
写作像说话一样容易
“又要写作文了!”作文在很多时候带给学生们的不是兴奋和冲动, 而是一种负担和压力。教师会在作文指导课上提出若干条所谓的“写作要求”和“注意事项”, 高门槛的写作让学生渐渐失去了作文的兴趣, 很多具有写作天赋和实力的学生也会望而生畏。本堂课上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次“没有门槛的写作”, 与其说是任务, 不如说是一种“游戏”———用文字留下自己的童年, 就像按下照相机的快门, 就像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的童年趣味———写作就是说话, 说出你心里最想说的话, 只要能通过简单的事例或者景物写出作为男孩或者女孩的特点就可以。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只写事例不直接说出特点, 这个方法是教师指导的“核心技术”, 但也是作为非常轻松的“写作秘诀”在不经意间让学生意会的。既然写作像说话一样容易, 那么,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要写出童年生活的件件往事恐怕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说”完的。从学生们那一发不可收拾的写作状态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 低门槛的写作打开了写作任务的“枷锁”, 放飞了学生的写作灵感, 给学生带来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创作冲动和智慧。
【童年之伴作文】推荐阅读:
童年趣事的作文:童年傻事10-05
关于童年的作文:难忘童年10-22
走过童年作文07-17
童年作文欣赏07-27
小学作文:童年08-05
“告别”童年作文08-26
短暂童年作文10-08
感受童年作文10-20
【热门】童年记忆作文06-17
童年作文500字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