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示性通知

2024-06-24

指示性通知(精选9篇)

1.指示性通知 篇一

关键词:“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理念,问题,探究

“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理念是浙江省江山中学郑逸农老师及其课题组于2000年提出的,这一理念的提出在总体上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原则,也适应我国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因此,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广为一线教师所尝试。笔者欲立足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对该理念值得商榷与探讨的方面做出思考。

一.“非指示性”理念对于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郑逸农老师在其书《“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初探》中,详细介绍了教师在课前准备中的具体工作,包括考虑并准备学习点、预设问题、课外读物等11个方面。[1]毫无疑问,他所追求的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教学。然而,笔者以为,这种模式或许只能是一种停留在看似科学、合理的理论层面的美好设想,尚不足以广而推之,这是由教师职业的特点、语文学科的属性和语文教学实际决定的。从某种意义来说,语文教学很难做到自始至终的精美!当然,并不是以此来否认“非指示性”教学理念的存在地位。在笔者看来,这种理念对于教师的新要求或者说对于教师发展的助推作用主要表现在引起教师的教学敏感和对于教学的不断思考,也就是要唤醒教师的“自觉意识”,[2]这才应该是理念本身得以推崇的生命所在。

二.“非指示性”理念对于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我们讲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在正课教授之外给学生安排适当的课外阅读作为辅助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这些辅助性的材料首先应该在量上突出合理性,不能为了让学生多学,而给学生超负荷的任务,在这一点上,教师应该有足够的掌控能力。郑逸农老师在准备《米罗斯的维纳斯》一文的教学时,打算向学生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中有三篇文章,两部专著。[3]笔者不禁想问,一节语文课,给学生预留如此大的阅读量,学生有可能完成吗?如果要完成,那究竟需要多长时间?这样看来,“非指示性”理念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在课外是否又无意中过多的占用了学生的自由空间呢?这种显性表现为愉快轻松的学习是不是也有隐性的沉重负担呢?如何处理课内与课外学习的关系,就又值得去探讨。

三.“非指示性”理念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顾及

教育的目的价值取向之一即关注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问题,也就是说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不仅应该关照学生适应社会、做未来社会主人的能力,也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性的发展。[4]教育不可能以平行的视角对所有学生都等量齐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应该是进行教学的前提,这也是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内在要求。郑逸农老师的“非指示性”理念对于思维活跃,积极好动的学生的训练是卓有成效的,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课堂是“大有作为”的,然而学生中也不乏天生寡言沉默、不善于展现自我的,对这些学生而言,这种开放、张扬的课堂就是一种挑战和压力。如此一来,这种看似民主、平等、和谐氛围下的教学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中给这些同学形成不必要的压力。那么,在“非指示性”教学的实践中,怎样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也主动地、愉快地参与课堂,是关乎教育公平的重要问题,亟待解决。

2.《渔父》“非指示性”教学实录 篇二

【教学设想】

《渔父》是苏教版高中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中的一篇文言课文。作为文言文,教学中将遵循“先言后文”的原则和程序:先让学生学习文言字词句知识,掌握字词句含义,扫清阅读障碍,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学习其中的人文内涵,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精神素养。

同时,教学中又将遵循笔者导师郑逸农先生“先生后师”的“非指示性”教学原则:不管是“言”的学习还是“文”的学习,教师都不准备在学生自主学习前做现成讲解和灌输,不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教师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在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时,教师是一个有效的组织者;在学生获得学习体验后,教师是一个及时的促进者。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言”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以自读、齐读和合作解读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正确解释和翻译文言字词和句子;“文”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确定学习主题、小组合作探讨等方式,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对屈原的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对生死问题有自己新的思考和判断,并能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每人发一张16开备用纸,让学生随时记下自己的疑难问题和体会感受,及时捕捉学习灵感。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教师用幻灯片亮出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话)“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是啊,当一个人用尽心血去呵护的人生理想一旦破灭时,他(她)心中生与死的矛盾冲突将会更加剧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渔父》,去感受屈原心中生与死的剧烈矛盾,去感悟他那与众不同的人生抉择,并用心去思考生与死的真谛。

二、思考文言文的学习价值

教师:今天是借班上课,我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文言文有哪些学习价值?

学生独立思考,并随意交流。

教师:现在我来问问数学课代表好了。你认为文言文有哪些学习价值?

数学课代表:了解古代人的生活习俗。

教师:我再请英语课代表说一说。你认为文言文有哪些学习价值?

英语课代表:了解古代的一些情况。

教师:刚才两位同学虽然说得不是很到位,但基本意思说到了。我也来说说,就算是方法介绍吧。(亮出幻灯片,边亮边说)文言文有两大学习价值,一是语言文字方面的,二是文学文化方面的。即一言一文。文言文言,有言有文。今天,我们将围绕这两点来展开学习。

三、学习语言文字

1.自读课文

教师: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遍课文。在读之前,我提三个要求:第一,不要齐读,每人自己用心去读;第二,要读准字音;第三,要读出节奏。

学生自读,两分钟左右。

2.自主学习

教师:这篇文章字词句的意思,我不准备现成解释和翻译给大家听,我想让同学们自己主动结合课文注释梳理一遍。每人的学习情况是不一样的,请你根据自己的情况主动积累新的字词句知识。梳理过程中如果碰到疑难问题,请写在备用纸上,或者直接在书上做上记号,待会儿我们相互帮助,共同解决。

学生自主梳理,三分钟左右。教师巡回引导,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并及时插话,介绍方法:在梳理过程中,需要我们重视的,一是字词方面,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二是句子方面,要注意古汉语的特殊句式。

3.互助学习

教师:刚才在梳理过程中,大家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疑难问题,老师仍然不准备对各位的问题现成释疑解惑,而要让大家以互助学习的方式共同解决。请以前后桌四个人为一小组,相互解决疑难问题。小组内还不能解决的,请小组长及时记下来,待会儿提交班级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助学习,合作释疑。

教师:刚才大家交流得比较主动,小组长们还在草稿纸上记下了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接下来就请提出来,全班一起解决。

一小组长:“而能与世推移”这句话该怎么翻译?

教师让学生们一起开口说,让每个人都尝试着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才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翻译最大的障碍在哪里?其实往往就是句子中某一两个词,含义或用法没搞清楚。“与世推移”中的“与”就是“和、同、随”的意思,“世”就是“世人、世道、社会”的意思。“移”是什么意思呢?想一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中的“移”是什么意思?(许多同学插话:动摇,改变。)对,没错,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用一句非常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与时俱进”;说得不好听点,那叫“随波逐流”。

一小组长:“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中的“皓皓之白”、“尘埃”怎么理解?

教师先让学生们一起开口说,然后才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皓皓”是“洁白”,“白”也是“白”,这里的“之”应该是“的”,所以“皓皓之白”可能要理解为“纯净的白”、“纯洁的白”,后面再加上“的身体”,以使句意完整。“蒙世俗之尘埃”中“尘埃”是“灰尘”,这里引申为“污垢”。

一小组长:“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中“淈其泥”“扬其波”什么意思?

教师先让学生们一起开口说,然后才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淈其泥”是“搅浑那泥水”,“扬”是“扬起、掀起”,扬起、掀起那波浪。句子的意思相当于“推波助澜”。

4.教师检测

教师:接下来,老师要检测一下大家刚才的学习效果了。我用幻灯片亮出题目,每亮出一组,大家都要一起开口说出答案来,每人都要动口,不能做旁观者。

题目1: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枯槁;②凝滞;③莞(尔);④濯濯。

题目2:解释下面加点字词:

①子非三闾大夫与;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③形容枯槁;④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⑤渔父莞尔而笑;⑥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题目3:判断下列文言句式:

①行吟泽畔;②是以见放;③安能以身之察察。

题目4:翻译下列句子:

①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②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现场反应良好,每位同学都动起来了。学生前期学习效果不错。)

5.播放朗诵音频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对课文字词句的学习,基本了解了全文的意思,现在请大家听听朗诵的录音,边听边自己读。录音读得不好的地方,可以自己作出调整。

播放《渔父》朗诵音频,学生朗读。

四、学习文学文化

1.确定学习主题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文言”之“言”,接下来要进入“文言”之“文”了。我先给大家介绍胡适先生的一个观点(亮出幻灯片):“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表情达意的工具,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便是文学。”既然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那么我们就要通过这个工具去领悟文章传什么情,达什么意。现在请自主确定一个与本文人物有关的且有探讨价值的话题或问题,并自己作出基本的探究,形成基本的理解。

学生独立学习,五分钟左右。

2.交流初步成果

教师:现在请把你自己的话题或问题以及基本理解说给小组同学听,每人依次轮过来。各位不要过于在意自己的话题或问题及理解是好还是不好,关键是每人都参与进来。

各小组同时进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小组重点探讨

教师:刚才每个人都在小组内交流过了,现在就请各个小组从组员的发言中重点选取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继续展开深入的探讨。小组长负责记录,准备代表小组发言。

小组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巡视。

4.小组展示成果

教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小组长发言的时候,要求声音响亮,语速适中,让全班每一位同学都能分享到你们的学习成果。

第一组: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屈原的伟大体现在哪里。我们的结论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因为“独醒”而被流放,可见屈原没有像常人或隐士那样采取超然物外的态度,而是把自己与祖国真正融为一体。他把自己全部的忠诚与智慧都献给了祖国,虽然浑浊的世间没有人了解他,虽然楚国贵族把楚国弄得一团糟,但他不采取和祖国分手的态度,而是“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要保持清白的节操,以身殉国。屈原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

教师:这个小组探讨了屈原的伟大之处,说得有理有据。

第二组:我们讨论的问题是:“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这样唱是为什么?我们小组认为,渔父这样唱是为了想让一些人知道,不管水是清的还是浊的,它都有自己的作用;也让屈原知道,不管世间的人是醉的还是醒的,重要的是,如果你能唤醒他们,那你就不会那么孤独了。

教师:说得挺有见地,我也挺受启发的。

第三组:我们小组探讨的问题是:本文的渔父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代表了什么形象?我们的理解是:渔父是一位隐士,是道家的一个忠实的信徒。他是以一个隐士超然脱俗的心态与屈原交流,然后与屈原分道扬镳的。他是一位“高人”,他是以高蹈遁世的形象来劝说屈原的。

教师:一些词汇用得挺专业的,可能参考了一些资料书,但分析得有深度。

第四组:我们小组的问题是: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这是为什么?我们的理解是:他是把人格和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他这样做体现了自己生命的尊严。

教师:说得简单了点,但分析语言有些深度。

…………

5.教师介绍学习心得

刚才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学习心得,我作为课堂的一员,也谈谈自己的思考,希望能给同学们的学习带来启示。

在名家观点的指引下,我思考了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本文写了怎样的人?我的基本理解是:文章主要写了一个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屈原;写了一个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屈原;还写了一个与屈原格格不入的、恬然自安的渔父。为了加深大家的理解,我还要给大家介绍一段音频,这段音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经播出过的一个节目的录音,请大家仔细听听。(教师播放音频给学生听。具体内容略。)

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文章是如何写人,传情达意的?我的基本理解是:本文运用了对话体的形式,让渔父和屈原在江边相遇、对话,使两人截然不同的人生观跃然纸上。“言为心声”,通过语言刻画人物,非常真实而直观。文章还善于运用比喻来表达事理或哲理,如“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样表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这是我们写作时值得借鉴的手法。

我思考的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放到“直面人生”这一专题之中来探讨,因此我想到——文章对我有什么启发?我的基本理解是:对屈原生与死的讨论很多,我想到的是:死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而且后人记住了他。但是人们记住屈原的原因,不是他死得非常独特,葬身鱼腹之中,而是他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品质和人格。我又在想,现实生活中,那些因为恋爱失败、考场失利动辄跳楼、投水、爬上电线杆而终了此生的人,是为了什么呢?他们会为后人留下什么?对我来说,我想我会用迎接节日的心情迎接那不必急于求成的死亡。

这是我思考的三个问题。对于这三个问题,同学们有什么补充和异议吗?有的话请大胆提出。

学生没有提出。也许是借班上课的缘故。

五、总结课堂学习

1.齐读体会

教师:我们对这篇文言文的“言”和“文”都做了一番学习探究,现在就来齐读一下文章,深入体会一下。读的时候,注意把握两人的语气、语调和情感。

学生齐读,效果不错。

2.自主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屈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接下来请同学们用一句生动形象的话,概括一下自己的学习。可以是学到的知识,也可以是感受到的精神,也可以就今天的学习方式发表一点看法。先请每人在纸上写一写,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我给四个机会,让同学起来说。

学生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了解屈原了。

学生二:学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态度。有的人宁死不屈,有的人随波逐流,而屈原属于前者。现在我深有感触。

学生三:今天我们的学习是从浅层到深入,这种学习让我们的效率更高。

学生四:这堂课先让我们学习言,再让我们学习文,以后我们也知道该怎么学习了。

教师:我也来说一说。今天这节课是我们第一次配合上课,课堂气氛活跃,配合得很默契,让我跟着大家一起进步,谢谢你们!

六、推荐课外读物

我们常说,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现在我给大家推荐几篇文章,请大家课外抽时间去阅读。(亮出幻灯片,边亮边说)第一篇是:《屈原可能走别的路吗——关于屈原之死》,第二篇是:《生与死:“美”的颂歌和悲歌——论屈原的生死观》;第三篇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四篇是《离骚》。

3.怎么写指示性通知 篇三

主送:略

经省委领导同意,现将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期间开展走访慰问老干部、老党员及有关活动的通知》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作如下通知:

一、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按照《通知》要求,组织好多形式的走访慰问活动。要结合贯彻全国、全省离退休干部工作会议精神,在走访慰问中认真听取老干部、老党员意见,重点解决好拖欠离休费、医药费问题和一些老干部、老党员的特殊困难。

二、对抗日战争时期及其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发放慰问金标准是:1942年12月31日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一次性发给慰问金200元;1943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2日期间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一次性发给慰问金100元。所需经费由各单位解决。

4.沈阳市公安局皇姑分局指示性通知 篇四

沈公皇字[2004]10号

关于严格履行行政案件

办理程序、强化案件办理的通知

各派出所、分局机关有关单位:

近日,区法院给我局发来司法建议书,明确提出了我局处理的部分行政案件中存在的问题。从分局对各单位行政案件检查情况看,也有一些共性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归纳起来主要表现有:

一、《行政处罚决定书》等法律文书的填写不规范,存在遗漏项等问题。

分局在几起诉讼案件中发现《行政处罚决定书》的文号填写不全,遗漏了年度号和办案单位简称。在填写案件事实部分时不规范,随意性较强,对鉴定结论的记录不完整,尤其是在多处轻微伤的情况下,对伤情只记录了一部分,造成案件认定事实不准确。

二、仍有民警单人办案的现象。

在力、案过程中,仍存在民警一人向当事人制作笔录的现象。个

别笔录中记录人与讯问人填写为同一人,有的笔录虽然写了两名民警的姓名,但签名出于一人笔体,实际办案只是一人。在诉讼实践过程中,一旦当事人提出置疑,必然致使证据无效。《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明文规定,对当事人制作笔录时应有两名以上的办案人员在场,并且在笔录尾部签名或捺印,同时签名必须是两名办案人分别签,不能由一人代签。

三、笔录中存在大量的笔误,笔录制作过于粗糙。

个别民警办案时制作的笔录中存在大量的笔误和漏项,个别笔录甚至将询问时间写错,结束时间早于开始时间。一些案件笔录对案件事情经过的记叙过于简洁,降低了证明效力。个别案件中,当事人对案件事实的叙述相互矛盾或者虽然被处罚人在处罚时承认违法事实却在诉讼时当庭翻供,这时就显得其他证据很珍贵和重要,但由于办案人对证人制作的笔录过于简单,对所证实的事实经过没有详细记录,致使应诉工作变得艰难。

四、遗漏延长办案时限的审批手续。

市局沈公发[2002]27号《关于严格治安案件办案程序规定》对办理治安案件的结案时限规定,案件均应在三十日内结案。如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在规定期限内无法结案的,办案单位应提出延期申请,报经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核后,延长办案时限,每次延长时间不超过三十日。经两次延期仍不能结案的,由所在分局列为疑难案件。根据此规定,如不能在时限内结案的案件均应经过延时审批程序,而一些办案单位却没有履行或是只履行一次。

近几年来,我局虽然注重了执法质量工作,使案件办理逐步规范,但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局行政案件的办案质量,也给我局的应诉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鉴于此,分局特提出以下几点要求,再次重申严格履行行政案件办理程序、强化案件办理工作。

一是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行政案件办理工作,层层落实工作责任,选派有经验的民警参与案件处理,主管领导要认真把关,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进一步提高行政案件办案质量;

二是办案民警要相互借鉴工作经验,加强业务理论学习,特别是要认真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及《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案件办理的法律意识、证据意识和程序意识,防止因为人为原因给我局应诉工作造成被动或不良影响;

三是分局法制科、治安专案大队要加强对各办案单位的业务培训和指导,查找存在问题,对共性问题要加大整改力度,对履改履犯的办案单位和民警要与分局绩效考核机制挂钩,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的倒查制度。

特此通知。

(沈阳市公安局皇姑区公安分局公章)二〇〇四年三月十四日 主题词:行政案件办理通知

5.请示指示性请示[推荐] 篇五

关于《会计人员职权条例》中“总会计师”既是行政职务又是技术职称的请示

财政部:

国务院1987年国发 [1987] ××号通知颁发的《会计人员职权条例》规定,会计人员技术职称分为总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会计员四种;其中“总会计师”既是行政职务,又作为技术职称。在执行中,工厂总会计师按《条例》规定,负责全厂的财务会计事宜;可是每个工厂,尤其大工厂,授予总会计师职称的人有四五人,究竟由哪一位负责全厂的财务会计事宜,执行总会计师的职责与权限呢?我们认为宜将行政职务与技术职称分开。总会计师为行政职务,不再作为技术职称,比照最近国务院颁发的《工程技术干部技术职称暂行规定》将《条例》第五章规定的会计人员职称的“总会计师”改为“高级会计师”。以上意见是否妥当,请指示。

××省财政厅(盖章)

6.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 篇六

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

钦国巍

(伊春职业学院法律系,黑龙江伊春153000)

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是商标合理使用的一种,它的判断标准一直备受争议。美国是最早确立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国家,但所确立的一系列标准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的《商标法》中对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没有相应的规定。为平衡商标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防止商标权的滥用、促进公平竞争,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我国应在《商标法》中增加概括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的内容,建议从使用人的主观态度、第三人描述状态、是否存在暗示行为等方面列举判断标准。

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商标权;商标法

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也被称为商标被提及的合理使用,是指在诚信的前提下,为了标明商品或服务的用途,使公众了解与产品有关的真实信息,善意地使用他人商标的行为。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与商标叙述性合理使用同属于商标合理使用范畴,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适用于商标使用人在描述产品或服务时,不得不提及商标权人的商标这种情形。只要这种行为不会让人误解商标使用人与商标权人存在某种授权关系,商标权人就无权禁止他人正当使用。

我国对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制度的研究相对较晚,1990年代才有人探讨此类问题。如傅钢的《商标的合理使用及其判断标准》、曹远鹏的《商标合理使用的判断因素》,这两篇文章涉及了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但对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判断标准中是否需要具备不造成公众的混淆和误认这一要素并没有提及;陈丽娟等的《商标合理使用制度及其立法完善》、袁杏桃的《试论商标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建构》、徐晓恒的《注册商标合理使用的司法判断》等,对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进行了分析,也提到了造成公众的混淆或误认应成为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一个判断标准,但没有涉及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能否与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并存的问题。本文拟在他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考察美国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判断标准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对我国创设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建议。

一、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判断标准的创设与发展

美国联邦第九巡回上诉法院在1992年的New Kids一案中创设了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在该案中,被告是 News America Publishing Inc.和 Gannett Satellite Information Network Inc.两家报社,它们分别出版USA Today和The Star两份报纸。这两份报纸中涉及一份问卷调查,其内容是有关流行音乐组合New Kids On The Block 的故事。[1]这个调查问年轻读者“哪5个是你最喜欢的”,选项中有这个组合的名称。调查过程涉及一些商业性收费行为。为此,New Kids On The Block音乐组合起诉上述两家报社,理由是它在商业行为中未经许可使用了这个组合的商标。上诉法院认为被告只是在调查问卷中提及了原告的商标,并没有暗示其与商标所有人存在赞助或许可关系,因此认定其不构成侵权。[2]美国虽然是最早确立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国家,但对其判断标准的确立经历了很多波折。

美国《兰哈姆法》规定,合理使用的使用人是为了描述自己的商品或服务才使用商标权人的商标,而New Kids一案并不符合这一条件。此案中被告利用原告商标是为了描述原告的商品,而不是为了描述自己的商品。然而审理该案的法官认为这些并不影响合理使用的成立,并创设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混淆可能性的新的测试方法。这种测试方法需要满足三个构成要件:第一,为了确定产品或服务的范围而使用他人的商标;第二,使用商标的数量必须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即仅仅是合理地明确产品或服务;第三,使用商标的行为不能表明使用者与商标权人之间存在某种赞助或许可的联系。这种判断方法引起了学术界的激烈讨论,有人认为这种测试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混淆可能理论,只取决于被告的行为,而不问消费者的主观认识程度,以被告行为取代消费者混淆的判定方法是违反商标法的,是严重背离《兰哈姆法》的基本立法目的的。[3]而美国联邦第九巡回上诉法院认为,如果采用传统的混淆可能性的测试方法来处理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案件,那么所有的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都可能导致混淆,使它们面临侵权诉讼。面对众多的批评,美国联邦第九巡回上诉法院在The Beach Boys一案[3]中修订了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第三要件,要求被告必须证明不存在混淆的可能。这一修改虽然维护了商标法传统的混淆理论这一基石,但产生了新的问题——这一要件的修改使得混淆可能的举证责任由原告转移到了被告。如果被告能够证明不存在混淆的可能,那么很显然侵权就不成立,被告也就没有必要用指示性合理使用进行抗辩了,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这里存在一个逻辑上的错误。后来发生的Century 21 Real Estate Corp V.Lending Tree一案[4]对商标合理使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审理该案的第三巡回上诉法院在总结上述案件的基础上,采用了两步走的分析方法,先要求原告证明存在混淆可能的初步证据,再根据New Kids案的测试方法进行分析,法院更多地考虑了被告的主观意图和使用的目的,而没有过多地考虑商标的社会影响力和原告与被告商标的相似性。

二、构建我国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判断标准的迫切性

探讨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是否有存在的必要。The Beach Boys一案中确立的判断标准把混淆可能性的举证责任放在了被告身上,也就是说被告不能证明混淆可能性的存在,就要承担败诉的责任,那么他也就没有必要援引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进行抗辩了,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失去了它存在的空间。而无论是我国商标法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商标立法都明确了这样的立法目的,即立法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挑选商品的选择权,促进公平竞争。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能够很好地实现商标法的立法目的,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也有其存在的必要——如果他人为了标明商品或服务的用途而提及商标权人的商标,不能以合理使用进行抗辩的话,那么商标权人的商标权利将被无形扩大。所以,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应该作为商标侵权的一种例外而存在。

1.我国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司法实践考察

随着人们商标保护意识的增强,有关商标侵权的案件越来越多,而以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作为抗辩理由的案件也层出不穷。例如一汽大众向郑州市工商局投诉河南省盈之宝汽车销售服务公司侵犯奥迪商标专用权一案,日本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诉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等侵犯商标权纠纷案,沃尔沃商标控股有限公司起诉瑞安滤清器有限公司商标侵权纠纷案件,星源公司与青岛巴克公司商标侵权纠纷案件,东陶机器株式会社与河南省龙头建材有限公司东陶经营部、永良洁具经营部商标侵权纠纷一案等。限于篇幅,在此分析其中的两个案件,以揭示我国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司法实践现状。

关于日本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诉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一案。[5]原告享有“丰田”商标和“TOYOTA”商标的注册商标专用权,被告吉利公司在对自己的美日汽车进行宣传时使用了“丰田”及“TOYOTA”文字,遂引发纠纷。本案争议的焦点是:被告吉利公司对涉案美日汽车进行宣传时使用“丰田”及“TOYOTA”文字是指示性合理使用还是一种侵权行为?法院审理后认为:首先,被告吉利公司没有将“丰田”及“TOYOTA”作为自己生产的汽车的商标标识加以使用,“丰田”及“TOYOTA”不具有标识吉利公司所生产的产品来源的功能。其次,被告在涉案美日汽车进行宣传上使用“丰田”及“TOYOTA”文字,是向消费者介绍汽车产品配置的基本情况,是对汽车发动机所具有的性能、来源的说明,以使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故这种使用方式是符合商业惯例的,是一种指示性合理使用行为,不应以侵权论处。

关于沃尔沃商标控股有限公司起诉瑞安滤清器有限公司商标侵权纠纷案件。[6]原告拥有“VOLVO”商标的专用权,2005年被告向叙利亚出口滤清器时,在其生产的滤清器以及外包装上使用了“FOR VOLVO”标识,因涉嫌侵犯原告的“VOLVO”商标专用权被上海海关扣留。本案中被告主张:标示“FOR VOLVO”是为了说明该滤清器适用于“VOLVO”汽车,这种行为属于商标的指示性合理使用,不构成侵权。而原告认为:被告虽然在“VOLVO”前加注了“FOR”,但是这几个英文字母被刻意地放大并放在了显著位置,成为该产品上唯一标示产品来源的符号,使消费者产生了混淆,误以为被告与原告有某种特定的许可关系,被告生产的滤清器来源于原告。法院最终支持了原告的主张,判令侵权成立。

两个案件之所以产生不同的结果与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密切相关,而明确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对于在司法实践中解决这类问题至关重要。

2.我国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立法不足

我国《商标法》中没有规定商标合理使用制度,虽然从颁布以来经过了两次修订,但仍然没有将这方面内容载入其中。值得庆幸的是2002年颁布的《商标法实施条例》第49条中规定了商标的叙述性合理使用,但对指示性合理使用根本没有提及。1995年国家工商局颁布的《关于禁止汽车零部件销售商店、汽车维修站点擅自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通知》和《关于禁止擅自将他人注册商标用作专卖店专修店企业名称及营业招牌的通知》中规定: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不得使用他人注册商标作为零件销售店、维修点、专卖店的名称或营业招牌;为了说明自己商店的经营范围与注册商标的关系,应该直接使用叙述性文字,且字体应一致,不得突出使用商标部分。这为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找到了依据,但遗憾的是这两个通知已被废止。目前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面临无法可依的状态。

综上所述,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而我国司法实践中这类案件又层出不穷,在立法上还没有相应的规范,所以构建我国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迫在眉睫。

三、我国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判断标准的建构

先行者美国所确立的一系列衡量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各有其特点,但也都存在一些问题。New Kids一案之所以会引起轩然大波,正缘于在指示性合理使用中对应否放弃混淆理论这一问题未有定论。这一问题将直接影响案件的处理结果。笔者认为,如果完全不考察混淆可能性因素似乎有违商标法的基础,因为不能在保护一种权利的同时忽视另一种权利的存在,商标权人的权利同样是应该得到保护的,商标合理使用的理论基础就是一种利益平衡机制的要求。但是如果将混淆可能作为判断商标侵权的唯一依据,就像传统判断标准那样,似乎又有悖常理,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Century 21一案似乎为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提供了一条中庸之路,但仍然把混淆可能性看得很重要,不能成为我们判断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唯一选择。如何在判断标准上平衡商标权人与使用者双方的利益,使得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有其生存的空间,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对于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法官应首先从是否为说明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不得不提及他人商标、是否暗示了其与商标权人存有赞助或投资等其他关系以及使用是否恰当等方面考虑,然后再考虑混淆存在的可能性。KP Permanent Make-up Inc.V.Lasting Impression Inc.一案[7]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即一定程度上的混淆应当被允许。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法官通常纠结在客观混淆可能性的判断上,而忽视了对使用者主观状态的考察,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

确定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至关重要,笔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做出以下构想。

1.在我国《商标法》中应增加一条概括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的内容

该判断标准的内容可以概述为:“未经商标所有人许可,不得使用他人商标作为零件销售店、维修点、专卖店的名称或营业招牌;为了说明自己商店的经营范围与商标的关系,不得不提及他人商标时,应该直接使用叙述性文字,且字体应一致,不得突出使用商标部分。”

2.应列举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具体判断标准

建议将以下诸项内容列入具体判断标准。

(1)使用人使用他人商标时主观上出于善意。商标法上的善意与民法上的善意略有不同,商标法上的善意是以没有不正当的竞争作为判断标准的,即没有故意混淆商品或服务来源、欺骗消费者、借助商标权人的商誉来获利的目的。但是,正确地判断使用人使用他人商标时的心理状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司法实践中可以从使用人的外部行为推知其所持的态度。比如综合考虑使用行为发生的时间、使用方式以及使用的客观效果等因素,以判断使用人主观上是否是善意。

(2)第三人不利用商标权利人的商标就无法描述自己的商品或服务。这说明第三人为说明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不得不使用他人的商标,这种使用是必需的。但这种使用同样要满足适度的原则,并同时符合下面的几个构成条件。

(3)不存在暗示与商标权利人有赞助、投资或其他关系的行为。前述沃尔沃商标控股有限公司起诉瑞安滤清器有限公司商标侵权纠纷案中,瑞安滤清器有限公司将“FOR VOLVO”放大并放在了显著位置,客观上使公众误认为瑞安滤清器有限公司与沃尔沃商标控股有限公司存在某种投资、赞助或许可关系,所以法院才做出侵权的认定。从这一案件我们还能推断出瑞安滤清器有限公司主观的心理状态。

(4)使用不会造成相关公众的混淆或误认,或这种混淆或误认可以忽略不计。混淆理论是商标法的基石,也是判断商标侵权的依据,但在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中,是否造成混淆并不是判断侵权的唯一依据。一定程度上的混淆应该被允许,至于多大程度上的混淆能够被容忍,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司法实践中进一步探讨。

四、结语

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从创设、发展到现在,其判断标准一直备受争议。美国在这一方面虽然经验丰富,但也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不同的判例给予了不同的判断标准。我国司法实践中涉及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案件非常多,而在立法上始终没有就其判断标准给予回应,这使得在实践中处理相关纠纷十分困难。因此,笔者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供有关方面参考,希望能对我国创建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制度有所帮助。

[1] 何玉晶.商标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以“金华火腿”为例[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8.

[2] Thomas McCarthy J.McCarthy on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M].United States:Clark Boardman Callaghan,2006.

[3] 邱进前.美国商标合理使用原则的最新发展:The Beach Boys一案评析[J].电子知识产权,2005(5):51.

[4] Martin Samon.Century 21 Real Estate Corporation,et al.v.Lending Tree Inc.[EB/OL].(2005 -10 -11)[2010-08 -03].http://www.internetlibrary.com/cases/lib_case408.cfm.

[5]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03)二中民初字第06286号民事判决书[Z].

[6] 王佳瑜.论商标的合理使用——以VOLVO诉瑞安公司商标侵权案为例[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

[7] 邱进前.美国商标法定合理使用原则评KP Permanent Make-up Inc V Lasting Impression Inc案[J].中华商标,2005(5):41.

D923.43

A

1009-3729(2011)01-0097-04

2010-12-26

7.指示性通知 篇七

各单位:

近日,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和高

尚情操。山东省高校工委、山东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黄大年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x教师函[XX]x号)。为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追授黄大年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决定》精神和省高工委、省教育厅的通知精神,经研究决定,在全校开展向黄大年同志学习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深刻认识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意义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度评价了黄大年同志的突出贡

献和崇高精神,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 的重视与关爱、重托与期待,饱含了对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宗旨、忠诚报国的谆谆教导和殷切希望,进一步丰富了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对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和

时代内涵。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

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对于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教书育

人、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单位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开展向黄大年同志学习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向黄大年同志学习,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无私奉献,汇聚起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

二、深入开展学习黄大年先进事迹活动

黄大年同志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系国家“千人计划”

入选专家,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学部长、地球探测科学与

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XX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

件回到祖国工作,成为东北地区首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

年多来,他只争朝夕、刻苦钻研,夜以继日、忘我工作,带领科

技团队勇于创新、顽强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

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党的事业

奋斗至生命最后一息。XX年1月8日,因病逝世,年仅58岁。

作为国家深探专项装备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航空探测

装备主题项目首席科学家,黄大年同志自觉秉持科技报国理想,带领团队攻克技术瓶颈,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率先推动我国快速

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在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技术、深部

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填补

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为我国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

突出贡献。

黄大年同志是新时代归国留学人员和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杰

出代表,他以祖国的需要为最高追求,是爱国主义的坚守者和传

播者;瞄准国际前沿创新创造,是科技报国的践行者和示范者;

用战略视野和高尚人格培养凝聚高端人才,是高瞻远瞩的教书者

和育人者;无私忘我工作到生命最后一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中国梦的追梦者和筑梦者。

开展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活动,就是要发扬好、传承好

他坚守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

奉献的高尚情操。各级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深刻学习领会黄大

年同志的精神,形成崇尚师德、学习楷模、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干事创业、弘扬正能量的良好氛围。

各单位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深入学习黄大年先进事迹。要不断创新和丰富载体,深入组织开展学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争做黄大年式共产党员等主题教育,推进学做结合,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做“两学一做”楷模。

三、切实加强领导,促进学习活动取得实效

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开展向黄大年同志学习活动的领导,广大党员干部要模范带头、做出表率,把学习黄大年同志精神同深入贯彻、全面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相结合,与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推进学校各项工作、营造浓厚的学风和务实的工作作风相结合,特别是要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学习效果。要善于总结,发现和挖掘在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好的做法,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广大教师投入到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来。要创新形式,坚持学做结合,注重联系实际,通过学习研讨、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活动。要充分发挥利用好网站、微信、微博等媒体,大力宣传、报道学习开展情况,引导、推动学习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

通过学习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教职员工为努力办好人民满

意的教育做出积极贡献,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

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

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十三五”规划和创建优质高职院校贡献智慧和力量。

各单位要将开展学习活动的情况及典型案例,请及时报送

宣传部(xx)。

8.指示性通知 篇八

修办字[2011]104号

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

关于落实市委市政府领导在我县视察调研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明确工作责任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县直有关单位:

11月9日至24日,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钟利贵,市委副书记、市长殷美根,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徐森鸣,先后率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亲临我县视察调研。他们在修水视察调研期间,分别召开调研座谈会,就我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下步解决意见,市直部门相应做出承诺,表示大力支持。

为确保有关工作落到实处,经研究同意,决定对市委、市政府领导视察调研时重要指示精神进行归类分解,—1—

落实责任(分解表附后)。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切实加强领导。各责任领导要切实对所分管工作负责,加强对责任单位的领导,组织责任单位制定好实施方案,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各责任单位要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沟通对接、跟踪问效,要及时反馈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采取有效对策予以解决,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2、明确工作目标。各有关乡镇和单位要对照各项任务,进行再分解、再细化,做到定人员、定责任、定时限、定工作标准,抢抓时间,确保工作按时推进,落实到位,取得成效。

3、加强调度督查。对各项任务实施情况,各责任领导要主动协调,加强对责任单位的督促和调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将适时进行调度,听取各责任领导落实和推进情况汇报,专题研究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县委督查室、县政府考评督查室要对各项分解任务落实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及时反馈情况。

中共修水县委办公室

修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

2011年11月28日

落实市委市政府领导在我县视察调研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明确工作责任分解表

—3—

9.指示性通知 篇九

摘 要:当指示语不再以说话者自身为言语视角出现时,便发生了指示投射现象。这种指示语的非常规使用,对研究人、语言与社会三者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Verschueren(1999)认为语言使用是语言的选择和顺应,但尚未从顺应论角度对指示中心的转移做出明确诠释。本研究将以此为突破点,搜集英文电视访谈中的空间指示投射实例为语料,在语言顺应理论视域下研究指示中心转移现象,并揭示出空间指示投射的发生是语言顺应交际语境的需求与结果,交际者运用这种交际策略来完成情感的表达和社会关系的调节。

关键词:空间指示投射 指示中心 语言顺应论 语用功能

一、引言

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在语言结构上的反映;空间指示是最基本的指示类型。东姗(2015)、刘森林(2007)、何兆熊(1999),都认同并证明了上述观点的一种特殊语用现象是指示语不以说话者自身为言语视角出现,而将指示中心转移到其他话语参与者。英国语言学家Lyons(1977:579)称之为“指示投射”。近年来,对空间指示语投射现象的研究经历了“语义学—语用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这一发展历程。特别是Verschueren于1999年正式提出的语言顺应论,使得人际交往中的语言使用获得新的理论基础和理解视角,但尚未在此理论指导下对空间指示投射现象做出明确和全面的解释。本研究将以此为突破点,选取《查理·罗斯访谈录》电视访谈节目中的空间指示投射实例为分析语料,从指示中心的转移路径剖析和语用分析等方面作空间指示投射的顺应性研究。

二、空间指示中心与指示投射

空间指示是会话中相对于指示中心对其他人或物的定位,这个空间指示的中心一般是说话人说话时间所处的方位,即指示具有自我中心性。基于此,英语中常用的相对空间指示词语按照以下途径体现静态的空间位置或动态的方位转移:

图1:常用空间指示语的静态和动态组织结构(贾军红,2007:54)

如此一来,以指示中心为参照点,指示语可概括地分为两种表达形式:“靠近说话者”和“远离说话者”的指示词语,即近指词:“this”“here”“come”“bring”;远指词“that”“there”“go”“take”。

近指和远指的区别不仅在于物理空间的距离,还能够反映说话人的态度和情感趋向。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大多是一致的。当两者不一致时,为了遵从心理距离,便使用空间指示投射。Levinson(1983:64)说这是将指示中心转移到了其他参与者。作者在搜集的英文访谈语料中发现了此类语言现象:

(1)Charlie(host):Where were you when you heard the news that the Berlin Wall had come down?

Secretary Clinton(guest):I was talking with not only my husband but lots of friends about what this meant,because Im a child of the Cold War.

远离此时此地的事件,却用“this(这件事)”来指示,是指示中心发生了由近及远的转移。身处访谈室的希拉里·克林顿顺应交际语境和心理情感,以事件发生地点为指示中心发话,将已发生之事由远拉近,缩短了时间和空间距离,有意识地表达了对结果的欣喜、满意之情。所以,顺应论对解读空间指示中心转移现象是有帮助的。

三、从顺应论角度研究空间指示投射

(一)理解顺应论的关键概念

Verschueren(2000:2)认为人们应在语用综观下选择和理解语言。人们能够对语言做出某一选择,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三个处于不同层次但又相互关联的特征:变异性、协商性、顺应性。比如空间指示中心可在说话人、听话人、交际者外的其他人或家宅方位,但受语境的影响,交际者必然会选择顺切的指示中心,仿若人际关系和谐,指示中心可能转移至“非我”方位,以示亲近或礼貌。

另外,Verschueren(2000:65-68)指导我们从四个研究角度进行语言描写和解释:语境关系、语言结构、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性。这里的语境关系指交际双方的物理世界、心智世界及社交世界,分别是时空指示关系、话语参与者的心理和情感因素、影响言语交际的各种社会因素,是影响语言选择的重要方面。交际之前,交际者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先根据交际语境和目的,从交际双方的物理世界、心智世界及社交世界等方面进行考虑,并对指示中心的选择作相应的调整和商洽,最终选择顺应交际的指示语。

(二)阐释空间指示投射的动态顺应过程

Verschueren(2000:8)认为,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是语言表意功能的发挥过程,所以对空间指示投射的动态顺应过程进行剖析、阐释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为了进一步了解空间指示投射和语用功能,作者将通过实例分析从顺应论角度描写、诠释这一过程。刘森林(2007)归纳了常见的空间指示语用移情的几种情形。以此为基础,作者将空间指示中心转移列为以下三种情况,以说明空间指示投射的主要实现方式。

1.以听话者方位为空间指示中心

站在对方视角展开会话,语用上通常表示对听话者的礼貌、尊敬、亲近。在空间指示语的选择上,说话者将空间指示中心转移至听话者,是发生了以听话者为指示中心的空间指示投射。它是如何发生的?又产生怎样的作用?

(2)Charlie Rose(hose):What is the lesson learned that might be most valuable…?

Secretary Kissinger(guest):…You can always bring a group of professors in and listen for an hour or two,but how to free your own thinking enough…is the biggest challenge…

Secretary Clinton(guest):…And the last thing you want is to be a prisoner of your inbox because the amount of paper that comes to your way …could imprison you.

主持人向以前和现在两任美国秘书长问及任职经验,两位本应以自我为指示中心展开会话,却采用第二人称指示语,并且在描述“其他人或事物靠近听话者”的动作时分别使用了“bring…in(带进来)”和“come”这样两个表示“靠近说话者”的近指示词。从心理空间角度讲,“in”的使用是将谈话隐喻为一个密闭空间;从指示中心转移和语用来解释,近指示词的使用是两位站在听话者视角讲述来自外界的巨大挑战,或许是为了获取情感共鸣和亲近之感,两位的同样感受也证明了此语用效力,并且成功地表达了秘书长一职实属不易这一交际目的。

2.以非受话参与者方位为空间指示中心

这种空间指示中心投射是指说话者将空间指示中心转移至交际者外的其他参与者,通常指旁观者或谈及的人、事物。当谈及某一话题时,交际者往往会表示对所谈人事的某种态度趋向,以其他人、物方位为指示中心的空间指示投射便是交际者表达观点或站位的一种策略,以示尊重、礼貌或亲近。

(3)Yang Lan(guest):I am not arguing from the government point of view.I am just arguing as an insider,we see more internal challenges than outsiders can see.

Charlie Rose(host):Americans make arguments the same way…

对话讲到外部汇率变化对民工工资的影响。民工是受影响居多的局内人,而杨澜的职业决定了她属局外人,但她却自划为局内人一方,将指示中心从团体之外转移至内部,以工人阶层视角表达观点,取消了距离感。同时,因为外币汇率变动影响世界经济,容易产生国际利益冲突,从工人阶级视角而非个人或国家的视角抗拒汇率变化避免了双方或中外利益的对立,效果在下面对话的“趋同”显而易见,说明交际成功。

杨澜使用这一交际策略是出于对语境的顺应,特别是遵从了自身的心智世界。作为交际语境的认知基础,它指话语参与者的心理和情感因素,具体包括个性特征,情感投入,信念系统、愿望和欲望的结构,动机和意图等。回归示例,杨澜融入工人团体,以利益受损的工人阶层为指示中心,传达了深切的怜悯情怀。下例进一步扩大了心智世界对语言使用的推动作用。

(4)Richard Holbrooke(guest):We are nation rebuilding.This country was torn apart.In Afghanistan one war ended,the next one began,then the Taliban came in…This country has had a series of mishaps,tragedies,and challenges … But this is the poorest non-African country in the world. And it needs the outside worlds help desperately.

Charlie Rose(host):Everybody,I think you included …

Holbrooke作为一个美国人,本应以外人角度谈论阿富汗灾难与贫困,应称之为“that country(那个国家)”,但诸多近指示词的使用无一不是以阿富汗人民为言语视角。特别是“come in(进入)”“outside(外部)”的使用,将阿富汗隐喻为一处空间,并以此处为指示中心,直观地展现塔利班恐怖组织对阿富汗的侵害,表达了希望世界人民对阿富汗进行帮助的愿望,而他自己正为此努力的意图。Holbrooke一直立足于阿富汗,强调美国对阿富汗的济贫扶弱,是顺应彼此的社交世界的结果,因为阿富汗战争使两国利益冲突,美国颇受争议。由Charlie的回应来看,以阿富汗人民为站位的空间指示投射缓解了两国冲突,有助于两国关系的改善。

3.以家宅为基础的方位为空间指示中心

语用学家将以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家宅所在地为指示中心的情况称为“以家宅为基础”的空间指示,并认为这是示以亲近的礼貌策略。另外,作者发现,除了家宅,说话者也常以国家、办公所在地等为空间指示中心,并大胆猜测,是否可以将其归并于“以家宅为基础”的类似用法呢?

(5)Charlie Rose(hose):For a long time, young Chinese had gone to American university,to British universities,many of them stayed or some of them come back…The appeal is out of national pride.

Charlie虽身在美国,却均以中国为指示中心言及中国学生的“出国”“归国”这两次方位转移,是将空间指示中心投射到了中国。我们进行了这样几种猜测:1.杨澜是中国人,以其国家为言语视角有助人际关系的提升;2.就世界格局来看,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较强的综合国力,可能出于对一个国家的崇拜、敬仰之情;3.认知上讲,国家是根,对于留学生来讲是国家荣誉感的产生地和永远的归属。总之,国家之重要,可能是Charlie使用空间指示投射的缘由。国家亦为家,如此用法确实使人倍感亲切,所以将之归至“以家宅为基础”的空间指示投射是不无道理的。

(6)Charlie Rose(host):Just for my clarification,what is your responsibility?

Richard Holbrooke(guest):The president announced on his third day in office when he came over to the State Department … that I would be the counterpart to the CENTCOM commander.

“come”是靠近说话人的动作。说话时刻,Holbrooke身在访谈室,却将空间指示中心转移至他的任职和工作地点,一方面起到还原任职现场、再现客观事实的效果;另一方面,政府是政要们处理国家大事之地,以此为中心更能体现其庄重、威严的形象,也隐含敬畏、尊重之情。

四、结语

语言顺应论是语用综观下的理论成果,对语言研究者剖析空间指示投射的指示中心的转移路径和语用功能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并揭示了空间指示投射的发生是语言顺应交际语境的需求与结果,交际者运用这种交际策略来完成情感表达和社会关系调节。概括来说,空间指示投射在某一交际语境中经历了这样一个动态顺应过程:发话人的交际目的和交际语境决定和促成了他的空间指示语选择,是以说话人还是以受话人、非受话参与者或某人家宅方位为空间指示中心,而这种指示语选择又作用于受话人的心智状态和社交关系,进而受话人对此做出相应的解释活动并且回应。根据空间指示语选择产生的效应,话语分析者可发现交际目的和交际功能是否一致,最终判断交际是否成功。空间指示投射的顺应性研究意义也在于此。可见,语言顺应论对言语交际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汉语称谓的认知理据研究”[编号:12YJA7400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Brown,P.& S.C.Levinson.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

Politeness Phenomena[A].E.Goody.(ed.)Question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56-289.

[2]Levinson,S.C.Pragmatic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Lyons,J.Semantic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4]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Yule,G.Pragmatics[M].London:OUP,1996.

[6]车姗.从认知角度论英语空间指示语的基础性[J].青年文学家,

2015,(6):134-135.

[7]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8]贾军红.指示语透视出的空间概念探析[J].新余高专学报,

2007,(1):69-71.

[9]刘森林.语用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0]彭芳.指示现象的认知心理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3,(1):28-31.

[11]维索尔伦著.语用学诠释[M].钱冠连,霍永寿译.北京:清华大

上一篇:幼儿园秋季亲子运动会主持词下一篇:基层财政管理科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