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

2024-08-26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共14篇)

1.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 篇一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目标达成:

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给下列字注音

骇(    ) 掳(    ) 悚(    ) 絮说(    ) 惶急(    ) 疮疤(    ) 诘问(    ) 霹雳(    ) 辟头(    ) 画舫(    )

2、鲁迅,原名(      ),(         )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      )、(      )。

3、本文选自(             )。这是鲁迅唯一的一本(       )集。全书(   )篇文章,外加一篇(         ),一篇(       )。是鲁迅回忆(      )(     )(        )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

【创境激趣】

播放介绍鲁迅先生的视频

【自学导航】

1、  本文主要刻画了哪个人物?

2、围绕着这个人物写了哪几件事?哪些详写?为什么详写?

【合作探究】

1、这些材料表现了长妈妈怎样的品格风貌?

2、你从这些事中,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3、这些材料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读鲁迅诗文,了解诗歌意思。

《自题小像》                               《自嘲》

灵台无计逃神矢,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风雨如磐暗故园;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寄意寒星荃不察,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以我血荐轩辕。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它冬夏与春秋。

【强化训练】

1、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2、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归纳总结 】

作者通过对儿时住的回忆事,追忆了自己的保姆,刻画了许多麻烦的礼节,却能够做别人不肯做和不能做的事情这一形象,她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是她质朴、善良、热心、表现了童年鲁迅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对长妈妈深深的怀念之情。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感知人物        烦琐、愚昧、迷信   善良、朴实、真诚

拎出线索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主要事件:

“切切察察”的毛病--饶舌多事

摆成“大”字的睡相--不拘小节

令人厌烦的规矩    --麻烦多事

“长毛”的往事   --纯朴无知

购买《山海经》   --热情助

【教学反思】

宋发旺

[《阿长与山海经》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 篇二

一、从阿长身上入手法

设置三个问题:1.她的真实姓名是什么?2.外貌和经历。3.推测她的家境。学生们在浏览中很快地解决了这些问题。阿长无名无姓, 极其普通的外貌, 不幸的生活经历, 毫无文化和贫寒的家境。这样对人物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他们对阿长怎样能为鲁迅买来《山海经》充满了兴趣。

二、倒读法

围绕阿长怎样为鲁迅买来《山海经》展开, 让学生明白阿长确有“神力”, 使鲁迅对其产生“新的敬意”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有“新”的敬意就该有“旧”的, 顺理成章地提出“说说幼年的鲁迅在什么时候还对阿长产生过敬意?”引出“长毛”的描写, 这种“特别的敬意”为什么又变成了“严重的诘问”了呢?那是因为“她谋害了我的隐鼠”, 从而说明在幼年鲁迅的心中, 阿长还是有缺点的, 那么“阿长还有什么缺点呢?”学生很快找出“睡觉的时候会占很大的空、说话切切察察、爱打小报告、许多规矩、吃福橘、给我讲很多道理”等, 也感受到了幼年鲁迅的“不大佩服”“最讨厌”“无法可想”“不耐烦”“非常麻烦”等种种情感, 再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是批评阿长还是怀念阿长?”学生有了前面的认识和理解, 加之对课文的直接感受, 都说是“怀念”, “既然是怀念, 为什么还写了她这么多的缺点?”经过这番引导和初一的知识积累, 学生便恍然大悟:“欲扬先抑”。

这样步步倒推, 层层设疑, 一一释疑, 环环相扣, 使学生兴趣盎然, 理解深透, 记忆深刻。

三、情境法

古人云:“志不强者则知不达”, 志即情感, 没有情感, 求知欲望不强烈, 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 而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 缩短时空距离, 增强与课文的情感联系, 我在课堂上设置了以下情境:

1. 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利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引出素有“天下第一奇书”美誉的《山海经》, 书里画着“人面的兽, 九头的蛇, 三脚的鸟, 生着翅膀的人, 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这些内容孩子们很感兴趣, 一下子就进入了课文的氛围中。

2. 再现情境, 深入体验

在理解阿长买《山海经》时, 让学生告诉我她是怎样买到书的, 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因为课文根本就没写。我就假扮店主, 指名学生扮阿长, 我问她要什么时, 她据课文答道:“《三哼经》”, “哪有什么《三哼经》卖呀, 你到别处看看吧”, 阿长跑了好几家店都没买到, 店主还戏谑她:“我这里有《三字经》, 你要不要啊?”看来阿长凭《三哼经》一名是没法买到的。怎么办?我让学生替阿长想办法, 终于他们想到了“你这里有画着‘人面的兽, 九头的蛇, 三脚的鸟, 生着翅膀的人, 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的书卖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终于买到了。那么阿长会这样做吗?我提醒他们看课文的22段, 原来她对《山海经》还是有了解的, 完全有可能就是这样买到书的。这样, 学生对阿长为买书所吃的苦有了直观的感受, 也明白了鲁迅为何称她有“神力”, 对她产生“新的敬意”了。

四、漏字法

在提醒学生“她对《山海经》了解吗?”时, 我帮他们读课文22段, 但故意漏掉了“太”“连”“向来”“都”几个词, 并说去掉这几个词我觉得没什么影响啊, 学生不同意了。这样他们就自己分析这些词的表达作用, 明白这几个副词不是可有可无的, 它们对课文中心的表达有很大的作用。

五、添字法

在体会鲁迅看到阿长为他买来《山海经》的激动心情时, 让学生读第25段, 还要求他们要加一个“哇”字在句子中, 他们很快心领神会, 原文就变成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 全体都震惊起来;赶紧去接过来, 打开纸包, 是四本小小的书, 略略一翻, (哇!) 人面的兽, 九头的蛇, ……果然都在内。”

这一“哇”字, 既符合他们的语言和情感表达, 又能迅速体会到了鲁迅当时的激动兴奋的心情。

六、创造法

为了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鲁迅对阿长的情感, 在总结了阿长无名无姓, 无丈夫, 无儿女, 孤苦无依, 但阿长是善良的、朴实的, 有情有义、富有爱心的。让学生以“无名无姓无家庭”为上联对出一个下联作为阿长的挽联, 同学们略思片刻, 便很快对出下联“有爱有情有关怀”“有情有义有爱心”等。

3.《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疏懒、霹雳、孤孀”等词语;

2.掌握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3.把握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1.掌握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2.准确把握阿长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

授课类型:讲读课

教学方法:演读法、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

教学设想:采用主问题“假设你要聘请保姆,你是否愿意聘请阿长?”串领全篇,步步追问,引导分析出不愿意和愿意的原因,及“抑”和“扬”的内容自然得出,由“抑”到“扬”,水到渠成的分析出阿长的性格特点及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鲁迅作品中的众多人物引出长妈妈,走进文本。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积累重点字词:

骇 掳 悚 惶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疏懒 霹雳 孤孀

2.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阿长的身份、性格等

三、跳读课文,感悟形象,掌握欲扬先抑写作手法

主问题:假设你要聘请保姆,你是否愿意聘请阿长?

先请不愿意的同学说说理由,引导分析“抑”的内容:

因为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多嘴多舌)

②限制我的行动(管我太严)

③睡觉成“大”字(行为不雅、不拘小节、愚钝)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麻烦、迷信)

⑤讲述长毛的故事(愚昧无知)

⑥谋害我的隐鼠(诘问、憎恨)

看来的确不讨人喜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的词句。板书:不大佩服、讨厌、不耐烦、憎恨、诘责

看来有这样一位保姆是挺烦人的,可是为什么有的同学还要聘请她呢?

再请愿意的同学说说理由,引导分析“扬”的内容:

因为她为我买回了《山海经》这本书。

我相信父母经常给你们买书,你们拿到书什么感觉,什么心理?鲁迅拿到书什么感觉?怎么会有这种感觉?我们来看看买书的前因后果。

1.阿长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引导朗读19-28段,说明:文中没有交待,学生无法回答,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发现语言文字背后的信息。

2.設置阿长买书的情境,体会阿长买书之艰难。

教师扮演售书员,学生扮演阿长,体会“三哼经”三个字的信息含量。引导品读第22段,教师读的过程中故意漏掉“太”、“连”、“向来”、“都”,让学生体会这几个词的重要性。

3.买回的“粗拙的本子”为何被称为“最为心爱的宝书”?品读25、26段,体会作者得书后的惊喜和震憾。

4.由此,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既然有新的,那肯定就有旧的,说说幼年的鲁迅在什么时候还对阿长产生过敬意?

作者这样写阿长,“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样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后的丑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美的光辉,将阿长这个人物写得真实感人。因此本文是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

5.理出情感线索,完善板书,了解欲扬先抑写作手法及作用。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深沉怀念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掌握描写人物手法

1.细节描写,栩栩如生:如写长妈妈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

2.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等充满欢欣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3.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总之:语言寓庄于谐,含义深刻。

五、课堂小结

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又不失深沉庄重。作者怀着诚挚的感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纯朴善良的农村妇女的形象,抒发了对她的思念。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黄胖而矮、有点粗俗、甚至愚昧但淳朴善良,关心疼爱孩子的长妈妈吧!

六、布置作业

1.复习掌握重点字词的形音义;

4.《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篇四

一、背景介绍

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追忆了儿时的保姆阿长,抒发了真挚的怀念之情;文章篇幅较长,围绕阿长记叙了几件事。教学时准备先让学生自读,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把阿长和《山海经》连在一起,两者有什么关联呢”,让学生快速阅读,提出疑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教师启发、点拨,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由于课文较长,事先布置学生做了较长时间的预习。

教具准备了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教学时数:一课时。

二、过程描述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在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她给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山海经》则是一部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记载了许多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作者为什么把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一起,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探寻究竟。(板书文题、作者)师: 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读了课文后,你们喜欢阿长吗?(学生有的表示喜欢, 有的表示不喜欢, 各抒己见。)师: 我们请不喜欢阿长的同学来谈谈原因。

黄江宁: 长妈妈喜欢说人闲话,说话的时候还爱竖起第二个手指头,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样子很不雅观。毛星煜: 爱告状。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我最讨厌这种人了。(学生笑)祝溯兵: 自私。睡觉从来不考虑别人的空间。脸皮厚,鲁迅妈妈劝她也不听。(学生笑)刘迅: 有许多稀奇古怪的规矩,很迷信。元旦逼着鲁迅吃福橘,还强迫鲁迅说吉利话。

朱俊琪: 爱吹牛,说自己脱裤子放屁能吓走敌人。(学生笑)郑恺: 长得又黄又胖又矮。(板书长妈妈的缺点)师: 喜欢长妈妈的同学请发言。

周旸: 首先我觉得郑恺同学的理由根本不能成立,他是以貌取人。(学生笑)师: 对,看一个人不能仅看外表,得看心灵。

徐航: 睡觉的问题我倒认为反映的是长妈妈的率真;而且鲁迅妈妈劝她的话很委婉,她不一定听懂了。(很多同学点头以示赞同)她可能蛮笨的。(学生笑)王志成: 告状也是为了鲁迅好。

陈烨川: 那个时代的人都很迷信,规矩很多。长妈妈是一个普通农村妇女,迷信是正常的。(学生齐点头)刘爱霞: 我喜欢长妈妈,因为她对鲁迅很关心。说“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是为鲁迅好,教他不要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也是因为爱他。

张馨月:(补充)还让他吃福橘,希望自己和孩子都“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毛卉竼: 只有她把鲁迅放在心上。她给鲁迅买来《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又不识字,想象她跑来跑去为鲁迅打听,我就很感动。

师: 那你们认为鲁迅喜欢长妈妈吗? 众:(齐声)喜欢。

师: 怎么不喜欢长妈妈的人也这么说呢?

毛星煜: 因为在课文结尾作者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毛星煜: 小时候的鲁迅没有体会到长妈妈是为了他好,但长大后体会到了。

朱毛颖: 鲁迅刚开始不喜欢她,后来喜欢了。

师: 谁来总体说一说鲁迅对阿长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柴琼颖: 鲁迅对阿长先是不大佩服,然后产生敬意,然后又憎恶,后来买《山海经》又使他感激阿长,最后怀念她。

师: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鲁迅在课文前面要写长妈妈那么多缺点呢?

周易: 作者想向我们展示一个真实的长妈妈,因为人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的。

周朕: 先写阿长不好的事情,再写她为鲁迅买《山海经》这件让他感激的事情。这样可以让我们对阿长刮目相看。

师: 说得很好。这种手法就叫“欲扬先抑”,很值得我们借鉴。你们觉得鲁迅这篇文章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周国栋: 他写得很幽默。写阿长睡觉“满床摆着一个‘大’字”,还有鲁迅说“‘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学生笑“)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不露声色地对阿长的丑陋作了侧面描写。(学生笑)江祯伟: 描写不多,但是很生动。说长妈妈爱“切切察察”、元旦那天的表现、给鲁迅买《山海经》回来的言行,都很传神。

师: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描写对象,这种手法叫白描,正是鲁迅所擅长的。还有吗?

吴卿: 作者写了很多事,但只对阿长买《山海经》一事作了详写,其他都是略写,重点突出。

师: 对,详略结合,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师:(总结)由此我们知道要写好一个人物,可借鉴的手法有:第一,详略结合。主要事件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第二,传神的描写。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动作,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第三,先抑后扬。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另外,如果能适时加入幽默的元素就更妙了。(板书总结要点)师: 同学们对这篇文章还有疑问吗?

丁雪飞: 鲁迅既然这么敬爱长妈妈,为什么题目叫“阿长与《山海经》”,而不是“长妈妈与《山海经》”

?师: 这个问题可难倒我了,谁能回答?

周旸: 鲁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是中年了,叫长妈妈有些不太合适。周朕: 我觉得不是这样。文章前面讲的看似都是阿长不好的方面,用“长妈妈”觉得怪怪的。

漆天奇: 老师刚才说文章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我觉得题目也是。如果用“长妈妈”,我们一开始就知道鲁迅对她是褒是贬了。这样可以让我们猜不到鲁迅的真正意图,要看到后面才恍然大悟。

毛诗雨:(补充“)阿”字也有亲昵的味道。师: 同学们讲得真好。看来我们又有一个可借鉴之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毛越: 本文写了作者儿时的保姆,她无姓无名、青年守寡,却给予儿时的作者深情的关爱。作者写了从厌她、烦她、恨她到最后敬她的全过程,很值得我们学习。

姜茅涵: 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鲁迅却写得十分亲切自然,我们从她身上看到了很多缺点和优点。她多事饶舌,有许多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又淳朴直率,真诚地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她是一个虽有缺点,但优点更多的人。

吴志帆: 本文诙谐又富有情趣,深沉又庄重。对长妈妈的感念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我读得很开心,也很感动。

师: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记叙长妈妈给他留下的印象,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事实《。山海经》是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他将对长妈妈的感激变成永久的怀念,以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祝福阿长:(学生齐读“)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好,今天这堂课就这样结束了。如果大家对鲁迅和阿长还有兴趣,课外请阅读《朝花夕拾》。同时,请大家写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要求既能表现人物的整体情况,又能鲜明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600字左右。除了注意详略之外,还应注意传神的描写。

三、教学反思

笔者近年来在教学中一直坚持“非指示性”教育理念。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逐步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鲁迅的文章,学生学习时往往会遇到困难,或者难以理解,或者理解不深,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在“非指示性”理念中,教师不是指示者,而是引导者;在放弃指示的同时,对学生积极引导。

备课时,笔者打算把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概括主要事件、概括阿长形象、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和写法探究。教学时,灵机一动,提出了“喜欢阿长吗?”这样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辩论,完成了对阿长其人其事的认识,从而引出了鲁迅对阿长感情的转变历程。写法探究是一个很容易上得枯燥的板块,尤其是“欲扬先抑”是一个新的知识点,本想单刀直入地提问“本文有哪些好的写法值得借鉴”,又怕提问过于抽象,引起冷场。好在有了前面的铺垫,于是换了一种提法,问:“为什么鲁迅在课文前面要写长妈妈那么多缺点呢?”结果自然引出了“欲扬先抑”。接下来孩子们又补充了几种写法,水到渠成地完成了这个板块。最后的质疑板块是机动的,有时会把它放在课前,因为考虑到这堂课内容较多,放在课前容易耽误时间,于是放在课后。通过将近45分钟的学习,我以为很多疑问在不知不觉的讨论中解决了,但丁雪飞同学的问题是我始料未及的,课前也未做这方面的考虑,但学生却能侃侃而谈、妙语如珠。一方面是因为这堂课触发了他们的智慧跳动点,另一方面自然是长期熏陶的结果。我觉得欣慰,但同时也告诫自己:今后备课一定要尽量全面、用心。

由于课堂时间不够,课后又让学生补记了学习收获,许多学生的话仍让我感动欣喜。周朕同学这样写道“: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古有明训,但现今仍有很多人因为相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长妈妈是不幸的,因为她青年守寡;长妈妈又是幸运的,因为‘子’不嫌‘母’丑。她全心呵护的迅哥儿终于明了了她的爱,写了这样深情的文字来纪念她。她如地下有知,也当含笑九泉。”周易同学则写道“:原来很多的爱都隐藏在平常不经意的甚至是看似恶意的举动间,麻木的我们是不是忽略了太多太多?”郑恺同学则感慨地说“:我现在发现很多故事不是不好,而是我没有读懂,没有用心读。从前的我很不喜欢鲁迅,觉得他为人太刻薄,小心眼,总挑别人的刺,没想到他是一个这样情深义重的人。”

我发现,只要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他们就能由浅入深地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我现在对这样的教学越来越有信心了,也一定会坚定地走下去。

5.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2.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取材料详略得当。3.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2.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3.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文章理解上的疑难,培养学生问题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培养尊重、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通过人物个性化的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教学难点

学生对文章主题的领会。教学方法

1.阅读领悟法 2.互动研讨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见课件)

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走进鲁迅先生为她专门写的《阿长与<山海经>》。

二、检查预习(见课件)1.回忆作者的主要作品、成就 2.给加点字注音:

3.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惧怕。惮,害怕。

渴慕:迫切地羡慕。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出的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

烦琐:繁杂琐碎。

疮疤:疮口表面所结的痂。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名,说出。

三、整体感知

1.本文写了什么人?围绕这个人作者写了哪几件事?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哪些事情详写,哪些事情略写?(买来《山海经》)

2.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写得好,它写出了......”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提示:找出描写长妈妈的事件或细节,并说说这些事件或细节体现了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情。)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

(1)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 ——长妈妈地位低下

(2)长妈妈睡觉时总是“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长妈妈睡相不好)——长妈妈是一个粗人。(3)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 ——长妈喜欢饶舌多事。(4)长妈妈“逼”着我吃福桔 ——长妈妈有着太多的繁文缛节(5)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长妈妈是无知而又淳朴的。(6)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个真诚,善良,关心孩子,尽可能帮助孩子的好人。…………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理出了事件,大体认识了人物。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的劳动妇女。五.布置作业

掌握字词,研讨与练习一.二。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

(一)检查字词

(二)阿长其人

回忆、思考、讨论明确下面的问题

1.文章前两段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从中可看出“长妈妈”怎样的社会地位? 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2.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 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

3.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1)元旦道恭喜、吃福橘(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 …… 真诚和善良

4.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无知、淳朴

5.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事情? 为“我”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买《山海经》一事写出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美好品质。6.小结: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二、重点研讨

作者对阿长这个人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抓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

感情变化,理出一条情感变化线索。重点问题:

1、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表明了“我”对阿长心存隔阂乃至轻视。

2、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震惊、感动的同时进而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小结:见课件 三.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四。寻找“阿长”

你觉得阿长像身边的谁?是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爱唠叨的母亲,还是爱管闲事的阿姨…… 五.作业

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也许她们的方式是当时的你所不能理解或接受的。但是,有一天,你读懂了她们。

请以“读懂身边的爱”为题,写一篇随笔。要抓住人物富有个性的动作、语言等来描写。(周记)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主要事件:

“切切察察”的毛病——饶舌多事 摆成“大”字的睡相——不拘小节 令人厌烦的规矩 ——麻烦多事 “长毛”的往事 ——纯朴无知 购买《山海经》 ——热情助人

6.《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篇六

【创意说明】

本文篇幅较长,教师可抓住文章的重点,关联全篇,引导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理清脉络。关于写法,则提倡由学生自主发现并在写作中效仿。采用板块式教学思路。

【教学步骤】

一、初读课文,扫清障碍(生字及难句理解)

二、重点研读,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谈一谈:文章中阿长的形象最为动人、作者最为动情之处是在课文的哪一部分?说说理由。(结合课后练习三重点讨论、讲解22~26段。)

齐读22~26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速读全文,寻找关键词句,概括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过程。

三、问题研究,形象分析

1、结合课后练习二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

2、探讨一个问题,体会传神的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鲁迅怎样描写阿长?表现了阿长怎样的性格特点?

四、学用结合,指导写作

1、结合课文讨论详写与略写结合的好处。

7.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 篇七

一般的解读, 多止于此。我认为, 这些只能说明文章“是什么”, 如果我们再追问一下:为什么偏要写阿长与《山海经》?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就会发现, 这些还不能回答“为什么”。下面, 我将尝试对此文的主旨进行新的探析。

一、“整体感知”关键要感知什么

首先要提出一个问题:整体感知关键要感知什么?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读一篇文章, 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 而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 那就等于白读。”整体感知关键就是要感知文章的“主旨”。关于《阿长与〈山海经〉》, 《教师教学用书》在“课文研讨·整体把握”中提到五点:“1.鲁迅对阿长是很怀念、感激的;2.把握这篇课文, 要区分作者儿时的感受和现时的眼光;3.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4.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5.阿长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我认为, 这些最多可以算是阅读课文的初体验, 还不可以算“整体感知”。主旨, 应该是能够统领全篇的东西。而一篇文章, 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去解读, 往往具有不同层面的主旨。具体该从什么角度去解读一篇课文?我认为关键要看这样读能否挖掘到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二、《阿长与〈山海经〉》主旨探析

《阿长与〈山海经〉》的主旨, 我认为可以这样解读:通过叙写平凡而卑微的阿长给我找到所渴慕的《山海经》, 从而更加激发了我搜集、阅读图书的兴趣的故事, 表达了我对阿长深切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告诉我们要善知生命中平凡甚至卑微的却又关心和陪伴我们成长的“贵人”———进而是要善知我们生命中能够促使我们走向成功和幸福的关键事件———这样, 我们才可以减少一些无法弥补的遗憾。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只是“现象”, 不是原因或根本, 这点只是冰山一角。

三、如此解读文章的教学内容与价值

具体该从什么角度去解读一篇课文的主旨, 关键要看这样读能否挖掘到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1.准确理解文章语言形式的精妙。

准确把握主旨是准确理解语言的前提, 我认为, 准确把握主旨后, 关于语言形式的问题, 才会迎刃而解。关于此文, 从以下三个问题为例作简要分析:

其一, 为何文章在写《山海经》之前, 花那么多笔墨写阿长的平凡、卑微与诸多非道德性的缺点?

文章前半部分花大量笔墨写阿长的平凡、卑微和诸多“不是”, 这对后面写她为我找来《山海经》起到强烈的反衬效果, 更加突出了“我”对阿长的遗憾、怀念之情之甚。写阿长的诸多平凡而卑微的特点, 其实正是在写我们最易忽略的生命中的“贵人”的特征。我们常常会将“贵人”理想化为仪表堂堂、位处尊贵的“伟人”。其实不然, 我们生命中的“贵人”, 常常藏在其平凡而卑微的特点背后 (这或许也正是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阿长具有“伟大的神力”的缘故吧) 。以我对此文主旨的把握, 我认为, 这正是表达主旨的需要, 揭示“贵人”的特征:“贵人”的特征之一, 正是与我们朝夕相处, 平凡甚至卑微, 而且会有诸多非道德性的缺点。文章含蓄地启示我们, 这也正是我们往往不善知生命中平凡而卑微的“贵人”的关键原因。这样, 课文前半部分花大量笔墨写我对阿长的烦或不屑, 除了起到铺垫作用以外, 还和主旨紧密联系起来了。

其二, 为什么写远房的叔祖?

写远房的叔祖, 肯定和主旨的表现有关。如果以《教师教学用书》主旨解读的视角看, 我想, 作用可能就仅是为了引出“我”对《山海经》的“渴慕”, 只起到一个结构上的作用, 似乎和主旨并无紧密的联系。按我的主旨解读观点, 写远房的叔祖的作用不仅仅如此, 我认为这也是为了让我们善知“贵人”:一种“贵人”是像阿长一样, 不一定就是有我们所需要的东西的“富”人, 关键是他很在乎我们, 甚至在我们不言不语的情况下, 他们都会神奇地知道我们的心思, 因为他真正爱我们, 所以能看到我们的内心, 会烦我们所烦、喜我们所喜 (正如克里夫特的《爱》一诗所写) 。同时, 写远房的叔祖, 还告诉我们, “远房的叔祖”也是“贵人”的一种, 有的“贵人”, 他不一定直接给我们什么, 但他会不经意间引导出对我们成长至关重要的某种“伟大”的心灵需求 (即帕克·帕尔默所说的“心灵引导”) 。远房的叔祖正是如此, 正是他让我对《山海经》渴慕不已, 作者对他的含蓄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从作者记叙他的语言的感情中可以感受到。

其三, 结尾一句为什么用“黑暗”一词?

关于“黑暗”一词, 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安宁和归依”。我认为, 还是要从与主旨的联系角度去思考。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身边都会有一些不同类型的“贵人”, 其中我们最易忽略平凡而卑微但对我们的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的人———作者幼年时即是如此, 当他反思自己的人生经历时, 才真正发现阿长的重要, 但他竟连阿长的姓名和经历也不知道, “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 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对于阿长而言, 我认为此文可以算是一篇“安魂”之文, 呼告式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 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中蕴含比较复杂的情感。这更主要的是表达了作者的自责之情, 即作者认为:阿长的灵魂是有所不安的, 阿长在“地母”的世界里因为我儿时的无知而“黑暗”。如果“我”当时知道略略关心她、了解她, 让她知道她在我心中的重要, 她的魂灵或许就不会不安, 或许“仁厚”的地母就不“黑暗”了———“黑暗”一词中充满“我”的遗憾与自责、担心、怀念交织之情。“我”的遗憾已经无可弥补, 唯一的办法也只有祈求仁厚的地母“永安她的魂灵!”———言下之意是含蓄地告诉我们, 要善知生命中平凡而卑微的贵人, 并去关注、去聆听、去了解他们, 不要让我们的“贵人”的世界因为我们的无知或缺少感恩之心而变得“黑暗”。这样, 为什么用“黑暗”一词以至整个句子为什么这样写才和主旨密切相关。

2.深度挖掘文本所蕴含的思想与哲理。

我的解读, 总的说是“善知生命中平凡而卑微的‘贵人’”, 具体一点是:善知“贵人”。一是要善知“贵人”的特点, 二是要善知“贵人”的类型。唯有如此, 我们才能够及时感恩, 免遭遗憾与愧疚的纠缠。更重要的是, 唯有如此, 我们才会明白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去规划、生发生命中的关键事件, 从而获得发展和成功。语文教学中, 有一个误区, 即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抽象的榜样或“伟人” (这固然也需要) , 而忽略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敬畏身边平凡而卑微的“贵人”。我相信我对此文的解读, 会对我今后解决这个问题有益处。

3.对学生写作题材、素材的积累与表达欲望激发的促进作用。

从读写结合的角度而言, 好的解读有利于促进写作题材和素材的积累, 激起表达的欲望。好的解读应该是触动学生心灵, 并由此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去表达心灵的过程———这应该是“读写结合”的一个真意。这篇文章, 这样解读, 在作文教学方面, 由此可以引发出许多题材和可以积累或参读的篇目:可以参读积累篇目如《论语》———“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益者三乐, 损者三乐”;可以写作题目如《我身边的“贵人”》、《我成长中的大事记》、《读懂“贵人”》等。试问, 如果我们只解读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 那么让学生去写同情、怀念什么人呢?

8.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 篇八

笔者教两个藏族班的汉语课,试行了两种教学模式来讲授该文:甲班按平时的授课方式串讲全文、提炼主旨、分析写作特色;乙班在串讲的过程中要学生时时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并找出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词、句,并最终绘制成了一段作者的“情感曲线”(附在下文),学生看着曲线就能说出事件及相应的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通过测试检验出的)。乙班学生采用此“情感曲线” 模式教学后,一是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二是理解能力得以提升。因为笔者时刻提醒同学们,假如你与作者有相似的经历,你会有怎样的情绪?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思维很快与作者接轨了,并且能够扩展文中的小故事(比如设想作者如何与隐鼠相处),“憎恶”阿长的情绪也有了。而在甲班教学效果反应平平: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无精打采。

在乙班教学时,采用的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找出围绕“我实在不大佩服她”的几个事例。如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我”的状、睡觉时满床摆满“大”字,这些事例,搁在谁身上谁都不喜欢。这是“憎恶”阿长的原因之一。(图片如下,此时作者的感情是抵触的,因此画了一条直线)

不大佩服

其次,阿长的“规矩”令我不耐烦。是哪些呢?元旦的讲究、对死人的称呼、米粒掉了要拣起或吃掉等等,太多了,作者用了省略号,罗嗦的阿长形象便跃然于纸上了。这是“不耐烦”阿长的原因之二。(如图,此时的感情也是平淡加抵触的,还是直线)

不耐烦

再次,鲁迅先生并没有纠缠于对阿长的“憎恶”中,事情有了转机,这便是阿长讲述的有关“长毛”的故事。这故事,使得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即“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我们的情感曲线往上升了。正当读者以为作者接下来又该继续写这种“敬意”时,却不料,作者给我们杀一个回马枪,因为“隐鼠”事件,“这种敬意”又“完全消失了”。感情刚有回升,又跌入低谷。(如图,感情上升之后又下降了)

敬意 敬意消失

最后,正当读者不知作者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时,《山海经》事件“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作者的感情再度升华,我们绘制的“情感曲线”再度往上走,及至文章末尾发出的“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祷告,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推至高潮,全文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就比干巴巴的效果来得生动、贴切了。(如图,情感线条再度上升)

新的敬意 深切怀念

在甲班讲授本文时,只是按照传统的灌输式方式进行,学生只会盲目地跟随老师的思路记忆,知识点很快就忘记了。乙班的学生在做测试题“请说出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过程”时,几乎全做对了。而甲班学生只有个别学生会做这道题。看来,只有采取合适的授课方式才能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9.《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篇九

在课后交流时,杨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我活动设计的弊病——有效性,如当头棒喝把我从课堂花哨活跃的欣欣然中敲醒,我抛开之前的紧张与兴奋,忽然冷静下来拿出详案来仔细琢磨了琢磨,不禁汗颜:还原买书情景、采访阿长感受,这些环节都很精彩看上去很美,可是它们都是低效的——体会阿长的艰辛其实两三句话点拨学生就能明白,属于杨老师所说的“学生能知道的部分”,而我却花了将近五分钟去设置这样一个情境;鲁迅先生没把阿长买书的情景写出来,而是前铺垫(自己对于书的渴慕激起了阿长的好奇),后暗示、烘托(阿长嘴里的“三哼经”不就告诉我们她买书的艰难么?迅哥儿“震悚的状态”和“新的敬意”不就是对阿长的爱的体会与感激吗?)这是鲁迅先生笔力劲道之处,也是学生“不知道,需要老师引导他们知道”的地方,而我却去做口语对话交际,实在是同目标南辕北辙。有效,是您一直所叮嘱我们所应坚持与做到的教学准则,我相信,只有做到“略去无效环节”,才能突出教学重点。我突然意识到(实在惭愧,应该更早就明白的),活动,包括一切教学设计都是一堂课外在的“形”,而教学目标、学生所得才是一堂课内在的“神”,无论“形”再华美再热闹,它终究是要处于从属地位的,是要为教学本质所服务的,只有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以突破重点为目的而进行的设计才是有效的,才能超越花哨而实现真正的精彩,才能称得上“形神兼备”的一堂课,否则只能是南辕北辙、“貌合神离”的失败。

10.《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篇十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的作品中几次提到她,甚至还专门写了这篇《阿长与<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作者把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阅读课文去探个究竟。(板书文题、作者)

二、回顾复习鲁迅及《朝花夕拾》的有关知识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一).感知人物

1、布置自读课文,要求读准以下字音。骇 掳 悚 絮说 惶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霹雳 辟头 画舫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阿长是一个 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可以有如下一些说法: 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 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 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 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

教师小结: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接下来我们完成了下一步活动就能够明确了。

(二).拎出线索。

1.教师读课文,学生听。

2.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边听边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三).品味细节 1.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2、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 写得好,它写出了 ”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 学生活动。

(四).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感知人物 烦琐、愚昧、迷信 善良、朴实、真诚 拎出线索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品味细节 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 想象创新 紧扣人物性格、联系现实生活

四、课堂小结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渎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五、作业设计

口头作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他的一、二件事,看看谁讲得真实、生动、传神。

六、检测题设计

11.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篇十一

第 一 课 时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别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语言刺耳,动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识丁的她一次看到鲁迅听人介绍《山海经》时的痴迷神态,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给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此举此情震憾着鲁迅的一生。长妈妈去世30年后,鲁迅写此文以示深沉怀念。

学情分析 :

1、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我教每篇课文都花一些时间来理解积累词语,着重从音形意三个方面入手,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查阅工具书,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把字词教学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2、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途径是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能力目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取材料详略得当。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3情感目标: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即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2、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学生对文章主题的领会。

课型:新授课。

方法:自学指导法、合作研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

(一)注音:

掳()去震悚()惶()急疮()疤

诘()问惧惮()霹()雳()

(二)、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惶急:恐惧着急。

惧惮:惧怕。惮,害怕。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出的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

烦琐:繁杂琐碎。

深不可测:深度大,难以测量。形容深奥难以理解。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名,说出。

二、导入新课 :

同学们,在七年级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走进鲁迅先生为她专门写的《阿长与<山海经>》。

三、合作探究、赏析课文

1、整体感知:

文章主要描写的对象是长妈妈,作者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自己童年时期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

2、品读赏析

(1)请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长妈妈的事件或细节,并说说这些事件或细节体现了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情。

(2)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多媒体展示)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12.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课件 篇十二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课件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是教学设计模板,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1.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取材料详略得当。

2.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于平凡的人物,如何选取典型的材料表现其人品美。

难点:通过观察和感悟生活,透过生活现象,挖掘深刻的主题。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目标:阅读课文,看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哪些材料是详写,哪些材料是略写,体会作者缅怀思念长妈妈的深沉感情。

(一)导入新课

可由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导入到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认真默读课文,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几件事情,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写?

2.从本文的题目看,文章可分哪几部分?(可对照《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对阿长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看出作者对阿长抒发了怎样的怀念之情?

4.作者是怎样引出《山海经》的?

阅读要求:

1.读书前仔细阅读“预习提示”“课后练习”及教师提供的“阅读提纲”,抓住本文写作的重点;

2.阅读时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圈点出来,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

3.默读时看到有注释的地方,要认真读注释,并结合具体的语境,扫除阅读障碍。

4.默读时将你最喜欢、最能给你启发和力量的句子标记出来,然后在旁边作批注。

(三)课外作业

要求课外再次阅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复述阿长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由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导入到本课时的学习。

(二)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1.文章虽然很长,但读完全文后,阿长的形象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将阿长刻画得如此成功?你能从这篇文章中,获得哪些写作的启示?

2.我”对阿长的情感,从“憎恶------讨厌-------敬意------怀念”,请同学思考并讨论: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开门见山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4.重点段落研读(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a)快速跳读文章,从课文中找出这件事的起迄。

b)“我”为什么想得到《山海经》?文中哪些词语可看出这一点?

c)“我”为什么无法得到《山海经》?

d)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e)当“我”

见到阿长为我买的《山海经》时,“我”为什么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f)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g)阿长为“我”买的《山海经》是什么模样?

h)这么粗拙的书为什么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

5.品味语言,体味感情

a)请找出文中最能吸引你的地方,与同桌交流,并说出吸引你的原因。

b)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语句或段落来,体会感情。(如: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第三课时

(一)复述课文,将课后穿插在复述中。

(二)课堂作业:

1.用“情有可原”“莫名其妙”“深不可测”造句。

2.写出下列词的同义词和反义词。

同义词 ( ) 同义词 ( )

憎恶 麻烦

反义词 ( ) 反义词 ( )

同义词 ( ) 同义词 ( )

顽皮 磨难

反义词 ( ) 反义词 ( )

3.课后练习第三题。

(三)课外作业:

13.《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篇十三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别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语言刺耳,动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识丁的她一次看到鲁迅听人介绍《山海经》时的痴迷神态,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给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此举此情震憾着鲁迅的一生。长妈妈去世30年后,鲁迅写此文以示深沉怀念。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文章理解上的疑难,培养学生问题能力。

3、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4、学习文章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即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教学难点:对文章主题的领会。

教法选择:情境教学法,讲述法,讨论法,实践法综合灵活运用。采用“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四段流程”教学形式。

学法引导:

1、强调预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为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努力。

2、强调多读。本文作者是文白转期的文学家,作品精深,较难懂,人言《朝花夕拾》是没有呐喊的心底呐喊,故必须熟读。另外,语感是语文的生命,而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故必须多读。

3、强调积累。丰厚语文积淀,包括学法积累和基础知识积累。

4、强调自主设疑,合作学习,勇于探究。

课堂组织形式:组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互动协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教学媒体:投影、两张胶片,其一誊写字词,其二抄艾青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读读”、“议议”部分,第二课时完成“练练”、“讲讲”部分。

参考资料:本课资料/teach/10049.html

作者资料:鲁迅生平详略

教学进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放投影――《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朗读。然后,学生听诗后谈感受,从“大堰河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对大堰河的感情?”两方面谈。之后,师精当过渡:由大堰河→百草园中的长妈妈→阿长与《山海经》,切题后,板书课题。

此环节设置体现两个意识: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有感而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学法指导方面,此环节让学生学会从内容,情感方面去评判感受作品。

第二环节:检查反馈预习情况,完成目标1。

具体教学行为:1、小组内互检字词,内容包括音、形、义及应用,之后师指定1―2名后进生回答,了解掌握情况。2、介绍课下搜集的鲁迅的作品,这里要求教师要以学生学习伙伴的身份向学生介绍《朝花夕拾》中的一些作品,比如《藤野先生》、《无常》、《琐记》。

此种教学策略意义在于:小组互检字词,生生互动,与个别指名检查相比,训练面大,效率高;介绍作品,利于学生积累;教师介绍作品,能激发阅读欲,助于语文阅读教学,同时,真正体现出教师这一课程资源开发者的姿态。

第三环节:学习文章,完成目标2、4。

版块一:“读读”

本文篇幅约3000字,朗读一遍需8―10分钟,快速自由读一遍需4―5分钟,“读读”采用“范读―练读―指导朗读―自读批注”的程式进行,预计用时25分钟。

此处师生双边活动中,教师的行为是:“范读开头、结尾部分;巡回指导学生练读;指定学生读得点段落――文章的第1、2、14、15、16及最后两段;鼓励学生参与朗读评价;讲述朗读技巧。学生在此过程中要求积极热情广泛地参与;学会把握重音、节奏、感情三要素来朗读的方法;注意养成朗读时正确、流利、有感情,默读时不动唇、不指读,自读时“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专家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注重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是本版设计的意图之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站在“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系统高度,传授学生以朗读方法是意图之二。

版块二:“议议”(这一版块与下一版块是本课学习的主体内容)

依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中学生先感知再领会后吸纳的认知规律,本版块着力解决学习文章三大常规问题,即“文章写了什么”“作者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首先“议”“文章写了什么”。在第一版块熟读、批注的基础上,这个问题是很容易的,但此处是“读文后”与“提炼写法”两环节的过渡,所以,要求教师既要帮助引导学生能整体感知文意文情,又要将主人公阿长的形象性格特征表述出来,实现这个目的的策略是:给学生时间,独立思考,组织语言,概括文章;给学生句子表达样式――“通过×××事(描写),可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小组合作,完成对阿长性格的分析。

其后“议”“作者是如何写的”。作者(不仅指本文作者)写每篇文章,所用的写法都是综合的,是“门类繁多的”,阅读者(或称学习者)对其写作评判也是见仁见智的。初二年级是深入学习记叙文的阶段,针对这种实情,应将学法锁定在人物描写的方法上(即本课的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描写还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组织各小组先标划出最能体现阿长性格的段句词,讨论分析归类,不难得出“作者是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结论,教师板书这一所得后,给学生范读《藤野先生》《药》中的几处人物语言、动作描写,让学生谈句段表现人物的性格,以加深印象,进而应用于自己的写作。

最后“议”“为什么这样写”。此环节也可称为亮点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习惯,提高学生语言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这一意旨的理论依据有三:其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探究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而探究的具体形式就是“提问题”。其二,语文的训练归根结底就是语言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的训练。其三,多角度思考和赋有创意地表达是新课改对学生表达要求的创意之举。此处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为全班交流。要求学生随便问,积极想、主动答。预计的问题有:(1)文章写了几件事,重点是哪件事。(2)“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一句为何说大地“仁厚黑暗”。(3)阿长为何给“我”买《山海经》。(4)文中写童年“我”两次感到阿长有“伟大的神力”,这两次感受相同吗。(5)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全班交流中,教师要参与交流,对学生未能提出的重点问题,教师应适时提出,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此外,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关注后进生,同时,在设疑上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从文章内容、思想、写法、作者、字词理解等到方面入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版块三:“练练”

此版块是第二版块中学习重点――人物写法的巩固和延伸,新课改提出语文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是“习得”的产物(叶圣陶语)”,“习得”离不开实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就是将学生组织到实践训练中去”,从这些意义上看,组织学生效仿鲁迅进行人物描写的训练是必要的。这里,设计了两类练习,一类是读人物描写的语段,分析人物性格,属基础类题;一类是进行人物片段描写,突出人物性格,属拓展类练习。训练中,教师做到鼓励学生表达,关注后进生,把发言表现机会倾向于“弱势群体”。

第四版块:“讲讲”

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是并存两类学习方式,“讲授”这种接受式学习以其省时、高效能保证知识的系统完整深刻的优势是其他方法无法取替的。新课程也强调指出:没有教师教的学习活动不是教学。讲是不能回避无可厚非的!本课预计讲两个内容:初二学生刚接触较正规的人物描写训练,对人物语言描写中的标点使用(重点是冒号、引号、逗号、句号)估计会出现问题,这要讲;鲁迅的作品反映的年代距今已100余年,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因此,作品的社会背景作者的创作背景也要讲。另外,这两个内容一个承上版块的人物描写训练,一个启下环节的“自结课文”,讲之,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第四环节:自结文章,完成目标3,突破教学难点。

本环节安排一项内容,教给一种学法,培养两种能力,体现三个思想。

一项内容,即组织学生完成“学完此文后我的收获”一题。

一种学法,即让学生学会从文章内容,文章写法,文章情感,语文积累,影响启示五方面谈收获。

培养两种能力,即概括归纳的能力,评判文章主题的能力。

体现三个思想,即体现自主学习,体现个性化阅读行为,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板书设计〕

实用是板书设计的根本,所谓“实用”起码应具备“对学生有启示作用”“有助于将来四顾”“含金量大有积累价值”这三点。本文教学中的板书采用“段位”板书形式,将版面分成“语文知识积累”、“文章内容及主题”、“学法指导”三块。

“语文知识积累”块板书鲁迅的部分作品,文中字词,艾青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题及作者。

“文章内容及主题”块板书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内容,作者的情感,读文后学生的主要启示等。

14.《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篇十四

关键词一:理念

在秦老师的精道深邃的点评下,我茅塞顿开,只能说自己之前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对一节好课的理解真是肤浅之极,本节课给了我最好的启示,那就是真正的语文高效课堂,是要看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学会了什么,怎么学会的,什么叫“高效”?不是看教师如何卖力的表演,不是教室里学生的表面繁华,而是学生在本节课里得到了哪些东西,教师就是想方设法让他们得到,所以,我上的这节课,在这一点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三个主问题引领下,学生体会到了作者鲁迅对阿长的情真意切的怀念,以及为什么怀念,但是反观本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我又交给他们了什么?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还是鲁迅先生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是本文在选材上的独特之处?很遗憾,本节课如果有亮点的话,那就是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心理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所以,我觉得,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定是有先进的理念指导,一定要懂得如何教,教给学生什么?所以,用秦老师的话说,没用的课上多少节都没用,不如留时间上几节好课就行了。

关键词二:文本细读

今天的我们该怎样教语文,讲多了,学生听着乏味,我们自己都觉得腻烦,好端端的文章被我们分析得支离破碎。越是优美的文章越是感到无从下手,其实只要我们留心那些让我们感觉良好的课堂,不难发现,那些课堂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们对文本已经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老子有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堂好课必定是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的正确解读、深切的感受基础之上,否则再好的教学方法也难有挥洒自如的感觉。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之前,我对鲁迅的相关作品,以及对文章的解读,进行了阅读搜集和整理,确定了课文的主问题,《阿长与山海经》篇幅较长,文中对阿长的描写比较复杂,得到《山海经》是鲁迅最为感动,终身不忘的事,文章感情变化的转折点就是这本书,可以说,《山海经》的得到就是颂扬长妈妈善良,真诚、关爱孩子的伟大,所以,阿长买书才是切入口,至于阿长身上的缺点,不必引导学生过分深究,三个主问题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正确理解人物形象,虽然如此,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文章还有很多点值得教师深入挖掘。

上一篇:2024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解答题集锦八下一篇:2022年中秋国庆长假高速公路行车注意事项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