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非遗保护的认识

2024-09-05

浅谈对非遗保护的认识

1.浅谈对非遗保护的认识 篇一

关键词: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技术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们更加追求生活的快节奏,而对于需要长时间潜心钻研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则面临巨大的挑战。基于对人类文明的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 年通过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以下简称 《公约》) ,要求 “各缔约国应该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其领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

该 《公约》所规定的 “保护”的性质就是公共管理的保护。公共管理的保护指的是政府、国家、非营利机构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行为,如组织开展普查、建档、研究、保存、传承、弘扬等,以及为实现这些保护行为而提供相应的财政、行政、技术等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首先要受到重视,其前提则必须是扩大知名度。而我们许多政府机构并没有这样的意识,没有开拓的眼光,只把精力投入到如何向上级主管单位申请资金,而没有深层次地去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活态性保护是国际保护模式的新特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各国政府的法规、文件都明确鼓励人们要用数字化等技术手段开展非遗保护,美国、英国、日本和意大利这些发达程度较高的国家已经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前沿性探索,产生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如法国的 “卢浮宫数字化项目”,意大利的 “数字化米开朗基罗计划” “罗马大剧场数字化项目”、日本的 “奥兹地区的活态文化遗产狮子舞的数字化保护工程”等。

而我国于2005 年颁布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 “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2011 年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明确指出,“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这些都为政府机构采用数字化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法律和制度的支持。

1 政府机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职责和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视,一系列相关政府机构、第三方机构和民间团体保护组织相继成立。在中央九部委设立共同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文化部直属的社会文化司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分别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地方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中心等,各级群众文化事业单位也相继挂牌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收集、整理、研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展示、宣传活动,指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等。由此可见,在现阶段政府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中的主导力量,政府保护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特征。公共管理组织尤其是政府机构,在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宣传活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上有职能性的优势。

但是在国家如此大力气地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力度的同时,针对于当前的保护机制,政府却有时缺乏前瞻性和前沿性。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新方式是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但由于政府机构管理者一般是管理专业出身,在当今数字技术发达的今天,对现代高科技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意识不强。即使有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来保护的想法,但是如何高效地利用,却也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新问题。

2 公共管理机构利用网络数字技术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制

2. 1 积极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和数字博物馆

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可以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来实现。其中相关网站和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力军。

一般而言,若本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较多,可以单独设立专门的网站进行宣传和介绍,包括项目名称、项目介绍、传承人信息等; 若本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多,就直接可在当地政府网站设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 “专题专刊”,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相关的保护工作。网站的建设还要注意不但有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共同之处,同时还要有自己的非遗项目的地方特色。

数字博物馆则是通过高科技的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信息交流。目前,各地文化主管部门陆续建立了具有地域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这些网站和图书馆在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交流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2 利用数字拍摄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 2. 1 借鉴国外的纪录片拍摄技术

2008 年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 《敦煌莫高窟:美的全貌》是首次借助使用高清摄像机拍摄并公开30 个洞窟的敦煌壁画,拍摄内容之精、画面之美、解说之妙都是目前国内的电视台所很少能达到的。

政府机构可以与这些制作公司或电台联系,制作专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一方面可以扩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是 “图+ 文”化的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风采。

2. 2. 2 科教片的录制

对于许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的精湛的技艺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譬如在日本一些地区,为防止有些技艺的传承人离世后技艺失传,定期会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 非文物) 拆毁后重建,其主要目的在于将整个修建建筑物的技艺重新使用,以期用这样的方式保留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技艺。

但由于在我国这样的建筑技艺较多,如采用日本的这种保护方式,首先在财力上是不允许的,但是可以选择将整个建造技艺用数字技术跟踪拍摄下来,以便留给后世。即使传承人离世后,当人们需要学习此项技艺时,可以借鉴传承人生前留下的图像资料进行学习。

当然,有些传承的技艺是历代家族式的继承,是否允许公开拍摄,这也需要政府相关机构与传承人进行沟通和协调。

2. 2. 3 宣传片

从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其具有两大特征: 传统性和活态性。传统的旧东西要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下去,关键看是否有适合其生长的土壤。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性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势所趋。

在2016 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陕西华阴老腔、云南彝族海菜腔、福建泉州木偶、江西杖头木偶等优秀非遗文化的亮相,极大提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而众所周知的昆曲、京剧、书法、剪纸、篆刻等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有知名度才会有发展的市场。

扩大知名度的最为快捷的方式是拍摄宣传片,譬如将中国的春节列入联合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呼声近几年来非常高,在2015 年2 月12 日,被誉为全球华人 “年夜饭”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宣传片,首次亮相纽约时报广场“中国屏”,让美国民众近距离感受到中国春节传统的文化气息。这便是一次很好展示自己文化特色的机会,播出的宣传片表现中国人民欢乐喜庆的场景,既表现了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独特魅力,突出春节阖家欢乐的主题,又展示出当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追求幸福和谐的现实风貌,是对于中国春节很好的宣传。

3 利用 “互联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模式来保护遗产

2016 年春节前夕,1 月22 日,由文化部认可、在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交易平台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 “淘宝众筹”,联合 “故宫淘宝”发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筹项目上线。项目的年货作品由 “故宫淘宝”提供设计方案,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手工制作完成。其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 “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高密剪纸老艺人范祚信与 “故宫淘宝”合作,在淘宝众筹上线了康熙御笔福字、帝后赐福等多款剪纸,仅仅半天就吸引到5730人支持参与,筹款超过13 万元,项目达成率1300% 。阿里巴巴相关负责人也表示: 阿里未来将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探索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让人们、特别是年轻群体体验到传统手工艺的精妙。

这是一次商业团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完美结合,这体现了 “互联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运作模式,也是成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方式,符合现代年轻人的购物习惯和消费心理,不让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古传古,而是适应新的时代发展和新的需求,真正做到了“取之传统、适于当下”的原则,是一种活态的保护形式。

互联网时代正在改变世界,如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产业链的形式移居互联网上,一方面管理机构可以获取使用互联网模式下收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信息; 另一方面可用互联网聚集许多优秀的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艺术大家和设计大师。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媒体宣传平台的广泛; 利用互联网跨时空的全方位学习和营销方式,从而连接最广阔区域的学习者和消费者,将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以前毫无生气全部靠政府的静态保护模式逐渐转变成充满活力的动态保护模式,与时俱进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机构的工作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朱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行为与制度建设[EB/OL].(2007-01-11).中国人大网.

上一篇:浅谈历史学习方法下一篇:党委办公室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