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责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24-07-28

医学生责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精选8篇)

1.医学生责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篇一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甘肃中医药大学寒假回乡的医学专业大学生主动请战投身疫情防控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特殊时期未来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2月1日,浙江在线-嘉善新闻网的一则报道说:一位在读研究生,主动请缨,参与家乡疫情防控工作中,他叫蒋兵,是甘肃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级硕士研究生。

蒋兵家住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干窑镇范东村,周边村镇大部分人员外出务工,自1月23日武汉市宣布“封城”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人数一直在攀升,蒋兵家乡陆续有大量人员返乡,其中包括从湖北返乡人员。截止1月31日24时,嘉善县报道的感染病例18例,追踪到密切接触者累计887人,尚在医学观察的880人。面对如此严峻的疫情,蒋兵早在1月23日就到当地卫生院,主动请缨,申请前往申嘉湖高速干窑卡点执勤。在谈及当时考虑时蒋兵说:“很多医务人员纷纷支援武汉,就连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也舍身前往第一线,这些场景深深地打动了我,作为一名医学生,有责任和义务挺身而出。”

蒋兵的主要工作是排查过往的车辆,并为车上人员免费检测体温,同时帮助执勤人员如何规范做好洗手、戴口罩等防护措施,看似普通的工作,却是他作为一名医学生的责任。在谈及当下疫情形势仍然严峻,接触湖北返校人员心中是否有害怕时,蒋兵说:“医生的职责便是救死扶伤,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如果连我们医护人员都害怕的话,那么疫情还会大肆的扩散,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也会受到威胁,同时也会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身为一名医学生,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安抚大家的恐慌,我觉得我有职责为防控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只要我们严格地把控关卡,群众做好不出门、少聚会、戴口罩、勤洗手等防护措施,我坚信我们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攻坚战。”

同在2月1日,陇西县政府官微也刊登了一则报道:甘肃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级临床医学免费定向生张涛在村党支部开展的农村党员和群众划片分工开展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主动担当志愿者,积极为村民讲解疫情防控知识。他说,医学生的初衷就是治病救人,为了他人健康,更应该挺身而出。

甘肃中医药大学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与两名同学取得了联系,并表达对他们的问候与关怀,叮嘱他在做好志愿服务的同时,一定要做好自身防护,及时与班主任联系。

2.医学生责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篇二

1 医学生责任感的内涵

从心理学角度看, 责任感就是个体在道德活动中因对自己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持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反映个体对承担任务负责的积极情绪体验和明确归因[1]。

从德育学角度看, 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在人类社会和自我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的一种意识, 对自己在道德活动中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是否满足其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2]。从社会实质上看, 责任感反映的是人的价值问题, 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中的具体体现, 而人的价值问题实质上是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即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正是在承担各种社会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个体越是能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客观要求和他人的具体需求, 以及自己在满足这些需求中的作用, 他就越有某种社会责任感, 并表现出相应的责任行为。

医学生绝大多数将来的职业岗位是从事医疗卫生工作, 医疗卫生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医学生未来的工作使命在于救死扶伤, 防病治病, 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肩负着与人的生命和健康攸关的神圣职责, 实践着“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的誓言。从一定意义上讲, 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感主要就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责任感, 也就是医护工作者所应具有的责任感。综上所述, 医学生责任感就是指医学生对其责任对象的自觉意识, 是对自己、对病人、对国家和社会所应承担责任的感知与自觉履行的情感态度, 并自愿承担过失后果的内心体验。

2 医学生责任感的基本现状与问题

2.1 医学生责任感的总体状况

医学生责任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他们大多数都能意识到对自我、对病人、对国家和社会所肩负的责任, 有乐于履行责任的愿望及认真履行责任的行为。

对国家:大多抱有爱医之心, 乐于投身实践。当代医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医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人民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亲自见证了现代医学事业在探索生命奥秘、战胜SARS灾难、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缓解病痛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因此, 他们多数热爱医学, 立志救死扶伤, 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大部分医学生热爱医学, 并乐于肩负使命。同时, 大多数学生关心国际国内的社会公益事业, 如对艾滋病患者、重大传染病疫情、国际灾害救助等, 并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医学生深知自己肩负的特殊重任, 因此, 在学习和工作上都有较大的内驱力和较强的自觉性, 他们学习目的明确, 学习态度端正。

对病人:大多怀有仁慈之情, 愿意履行职责。关爱患者的生命健康, 严谨负责的职业态度, 精心细致的工作作风是医护人员在诊治过程中所应具备的重要品德之一, 也是高度责任感的具体体现。医护工作面对的是病人, 而病人所患疾病千差万别, 发病原因、症状体征、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医疗工作中的每一步都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存亡。因此, 医护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要如履薄冰, 如临深渊, 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大意。大多数医学生能时刻把病人的安危放在首位, 在临床实践中能够保持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对病人一视同仁, 充满关爱之情, 认真履行职责。对病人诚信, 使病人得到知情同意权, 保护患者隐私是尊重病人及维护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责任, 也是医护工作者崇高医德的体现。大多数医学生对待病人诚实守信, 自觉抵制不良医风, 保障患者知情同意的基本权利, 并自觉保守病人的隐私和秘密, 具有较好的法律保护意识。

对自我:大多持有积极之态, 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负责, 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坚实基础。生命是最可贵的, 没有了生命, 其他任何事情都无从谈起。多数医学生能够认识到:如果人生漫无目的, 浑浑噩噩, 得过且过, 碌碌无为, 枉费年华, 这样的生命即使再长也毫无意义, 人生价值也就根本无法实现, 更不用说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了。因此, 大多数学生认为只有努力奋斗才能把握人生, 人的一生应该在拼搏中度过, 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看法是积极健康的。他们普遍意识到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具有广博、深厚、扎实的现代知识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他们不再满足于“60分万岁”, 而是希望在大学里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全面发展, 学到更多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成为一名优秀的医护工作者, 将来在医学事业上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2.2 医学生责任感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医学生责任感状况总体是好的,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医学生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其突出表现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学医目的趋于功利化。当前, 因为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社会上不良风气有愈演愈烈之势, 一些医护人员违背医德收取“红包”、“回扣”, 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滋生, 贪欲腐化不断膨胀, 是非观念模糊, 在社会上造成很坏的影响, 致使一部分医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呈现了倾斜, 比较看重金钱利益, 认为“理想、理想, 有利就想;前途、前途, 有钱就图”, 没有远大理想志向。医学的本来目的是防病治病, 救死扶伤, 维护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但也有部分医学生选择医学专业并不是为了救死扶伤, 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他们之所以学医是因为“医护工作职业比较稳定”以及“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较高”, 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功利化倾向。

职业道德趋于缺失化。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医德是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它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 对医务工作者有着更高的特殊的要求, 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敬业和奉献精神。对医德规范和原则的认识是医德品质形成的发端, 是医德规范与原则转化为医务人员个体医德行为的基础。医护工作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崇高职业。我国内容极其丰富的优良传统医德, 一直陶冶着后世医家的思想品德, 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优秀医护人员, 有许许多多的医护人员为医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智慧、情感甚至生命, 并以能为人类减轻痛苦而感到骄傲。然而, 曾几何时, 医护工作的意义被扭曲, 被少数人理解为仅仅是谋生的职业, 作为医护队伍后备军的医学生中存有这种认识的也不乏其人。虽然多数学生了解医学生誓言和我国《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其实施办法》中提出的7条医学道德规范, 但仍有部分学生一问三不知。尽管绝大多数医学生认同未来的职业道德责任和主要职责, 但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所产生的负面作用, 潜移默化地侵蚀着他们的思想, 部分优良医学道德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他们头脑中原有的优良传统医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以致产生了迷惘困惑的心理。部分学生忽视道德标准要求, 过分看重经济利益, 表现出职业倦怠, 敬业意识淡化, 眼高手低, 自命不凡, 鲜有团结合作、探索创新精神。

社会责任趋于自私化。社会责任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其价值取向始终是社会的整体利益。所以, 当社会需要与个人利益之间发生矛盾时, 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 一般会自觉放弃个人利益而服从于社会整体需要。部分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却有向个人利益倾斜的倾向, 其表现为主观上他们虽不否认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可一旦牵扯到具体利益时, 又往往先考虑个人得失;客观上医学生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注重方式方法, 讲究技巧策略, 表明他们力求在社会与个人之间找到“折中点”, 既不愿被视为不承担社会责任的成员, 同时又要使自己的个人利益不受损失, 或者是将这种损失降到最低。但当无法在个人利益和社会需要之间找到折中点, 必须舍弃其一的时候, 医学生应自觉放弃个人利益而主动地服从于社会的整体利益, 这才是医学生特殊社会角色及其社会责任观念的最直接表现。但部分学生没能很好地做到, 他们有的只是在口头上说说, 而针对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就退缩了。从本质上看, 这些学生还是缺乏自己对社会所肩负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以及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态度, 而是趋于自私化表现。

对待病人趋于淡漠化。医乃仁术, 关心病人疾苦, 视病人如亲人是医护工作者的基本道德要求, 也是应负的道德责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医护人员对待病人态度的好坏, 会对病人的治疗产生很大影响。好的态度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而坏的态度则不利于疾病的治疗。病人身有疾患, 精神上、肉体上都会有很大的痛苦, 特别需要得到医护人员从各方面的关怀、支持和同情。医护人员的仁爱关心会增强患者的信心, 打消他们在治疗方面的一些顾虑, 从而在接受治疗时积极配合, 进而提高治疗效果。但有些医学生没有把病人当作一个社会人来看待, 只是将其作为治疗疾病的对象, 忽视“治病”与“治有病的人”的区别;不注意谈话的方式, 对待病人, 甚至挖苦、讥笑患者, 以致于病人失去与病魔作斗争的勇气;无视病人的知情权, 不愿与病人讨论诊疗计划, 回答病人的疑问不耐烦;不注重病人的隐私权, 随意泄密露密, 甚至把病人的隐私当作笑料谈论;对待临终病人缺乏同情关爱, 忽视病人及病人家属的感情等。

自我责任趋于轻视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 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 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他们更注重真才实学, 更加务实, 表现出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这说明医学生在对自我责任的认知上是清晰的、符合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 少数学生人生目标不明确, 浪费光阴, 放纵自己, 心理脆弱, 重自由轻纪律, 自我约束力较差, 对学习和未来不够关心,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对什么都没劲, 轻视个体对自己的责任。医学专业是一个特殊的专业, 它要求将来从事这个专业的人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精湛的实践经验、高尚的道德素质, 还要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医学大学生由于学制较长, 课业任务很重, 实验课较多, 学习比较紧张, 少有时间参加体育、娱乐等活动, 导致一部分学生缺乏身体锻炼, 有较大心理压力。部分学生忽视自己的生命价值, 对人生充满迷茫, 少有严于律己, 不能抓住美好时光丰富、完善自己, 事实上是对自我责任的轻视化,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3 增强医学生责任感的教育对策

医学生责任感弱化现象虽然只是表现在少数人身上, 但其影响却很是巨大, 它直接影响着医学生的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 也会影响患者及其家人的幸福安康。因此, 加强医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势在必行, 刻不容缓。医学生责任感弱化既有家庭、社会的影响和自身的不足, 也有学校教育的偏失, 但任何以社会的影响等原因来否认学校教育作用的思想都是错误的、有害的。对于医学生责任感的强化, 学校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3.1 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

医学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 医学院校的任务就是把医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医护工作者, 使他们既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临床技能, 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而这些都需要强烈的责任感来垫铺。强化医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创新工作方法, 开拓工作途径, 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使之具有平等性、主体性、生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人为本, 就要使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人性化和平等性, 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关心学生, 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的交流和对话中进行培养;尊重学生责任感培养的主体性, 就要注重责任感形成的内化过程, 注重教育过程的双主体融合, 使医学生责任意识是自主形成而不是被动塑造;责任感培养要有生活性, 即满足医学生的生活体验, 营造积极的教育氛围和心理环境, 努力激活内在的健康向上的精神需求;责任感培养要有针对性, 针对性来自于对医学生的实际, 尤其是他们的思想和需要的关切、理解、把握, 从而畅通交流渠道, 引起他们思想的共鸣;责任感的培养教育要联系医学生的思想心系学生, 言传身教, 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这样才能增强培养工作的实效性。

3.2 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具有明显的向师性,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如果教师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率先垂范, 就会对医学生责任感的形成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如果教师推卸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则会对学生产生很大负面影响。所以, 医学院校要着眼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使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以自己良好的师德师风给学生做出榜样,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精神。只有具备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度责任感的学生来。因此, 教师不但要以言立教, 而且要以身立教。“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广大教师要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人格品质、真挚的情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学校要善于发现、树立、宣传、推广先进典型, 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来教育和激励受教育者。

3.3 建构科学合理的责任感教育内容体系

责任感教育在医学生道德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 建构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就成了医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基础性与关键性环节, 医学院校应开展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加强医学生的“三观”教育。责任感作为一种内心信念, 反映了社会对进行实践活动的人们的要求, 没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责任感就会流于形式, 充其量只是自然本能所要求的相互需要和依赖。医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才能理解中国的现实国情, 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 以“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事业准则, 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服务态度, 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为人民的卫生健康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学校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 激发医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党校学习和党课培训, 激发医学生的政治热情;通过“两课”教学及其它途径渗透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 坚定为医学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宣传白求恩、南丁格尔、钟南山、华益尉等典范人物的感人事迹, 让医学生领悟做人的真谛, 提升其精神境界, 培养充满爱心的健康情感;认真组织医学生学习诵读《医学生誓言》并举行宣誓仪式, 以督促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及以后的工作中, 时刻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 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责任。

加强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第一, 传播传统医德精粹, 加强传统医德教育。“仁者爱人”、“医乃仁术”、“仁爱救人”等传统医德精华, 历久不衰, 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德高医粹的医学大家, 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从医学子。对医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 传播这些优良的医德精粹, 使他们从思想深处领略古代名医大家的真谛, 吸纳为医学献身的使命和责任。第二,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与美育、智育、体育相结合, 融入文学、美学、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 让医学生了解患者心理, 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这既是医疗的要求, 也是医德的要求。第三, 加强医德规范教育, 在医疗实践中发挥医德功能。要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 熟知掌握, 用医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对病人健康所应担负的道义责任, 把病人的生命看成是第一重要的, 千方百计地解除病人的疾苦, 挽救病人的生命。医德来源于医疗实践, 也只有在医疗实践中才能发挥其功效。医德教育在医疗实践中进行, 会使学生对医德不仅产生理性认识, 更会形成感性的直接触动。当学生亲身体会到病人在被疾病折磨时的痛苦, 体会到患者家属面对自己亲人身患重病时的焦急与期盼, 学生才会理解医者对于病人的意义, 才能做到急病人之所急, 想病人之所想。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医学生入学年龄一般在18-20岁左右, 其生理发展基本成熟, 而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 处于走向成熟而又不完全成熟阶段。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与竞争的不断加剧, 人们的心理卫生问题逐渐增多, 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调查显示医学生有较大心理压力的已超过30%,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医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自我意识, 是医学生客观认识自我、树立正确人生观、勇于承担自我责任的重要前提。

学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开设网上心理健康互动平台, 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 帮助医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两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等要全方位承担起育人的重任,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使医学生的自我意识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3.4 全方位拓展医学生责任感教育渠道

加强医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就要全方位拓展医学生责任感教育渠道, 使责任感教育在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的基础上, 紧密与医学、社会实践相结合。

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责任感文化。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文化底蕴和有效载体, 对于医学生责任感养成至关重要。一方面, 要进行科学的校园规划。校园要合理布局, 使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错落有致, 加大绿化程度, 给人以美的感觉, 提高医学生的审美情趣;结合学校特点, 设计制作突现责任观念的名人题词、画像、格言警句、宣传标语、医学大家雕塑等, 营造良好的责任氛围;利用橱窗、校报、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等宣传阵地, 始终唱响主旋律, 大力宣传为医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医学名家的感人事迹, 让那些医粹惠民众, 德高励后人的故事, 去不断的激励、教育我们的医学生, 为责任感培养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氛围。另一方面, 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每年举行一次全体医学生誓词宣誓活动, 唤起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5·12国际护士节”为契机, 开展学习南丁格尔、争做人民的好护士活动;注重表彰在学习、研究、医疗中做出突出成绩、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教师和学生。使广大医学生在“载体”教育中, 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 引导他们学习先进人物, 弘扬先进事迹, 增强社会责任感, 恪守职业道德, 牢记救死扶伤的天职。

积极参与医学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于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外部的教育影响和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 才能被他们所理解、消化和吸收, 并转化为内在的责任观念。

要积极创造条件, 让医学生参加医学社会实践, 如:为社区居民进行常规体检、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活动, 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保健、身体康复、养生健身、饮食卫生、防病治病等医学咨询;深入敬老院、贫困地区送医送药送温暖;助残志愿者活动、学雷锋医技服务活动、“三下乡”义诊扶贫活动等。医学生通过参加医疗社会实践, 深入社会, 服务社会, 亲身体会到患者被疾病折磨时的痛苦, 家属面对亲人身患重病的焦急与期盼, 真正理解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意义, 这样才能做到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 拒“红包”, 抗腐蚀,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不仅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速医学生社会化的步伐, 而且能让医学生以准医护人员的姿态接受那一双双充满信任的眼睛, 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沉甸甸的一份社会责任, 强化他们“治病救人”是医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的观念, 对病人一视同仁的观念, 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观念等。

强化临床实习阶段的责任感培养。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环节, 也是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重要的责任感实践课堂。首先要抓好医学生实习前的强化教育。在进入医疗机构实习前, 要抓好对医学生的实习前教育, 使他们对临床实习及其重要性具有深刻的认识, 做好思想上、心理上的充分准备。教育他们面对新的生活、工作环境和交际对象, 要有充沛的精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要虚心好学, 勤奋严谨, 注意角色转换, 力求以一个正式医护人员的身份投入实习工作中。其次要在实习岗位上对医学生严格要求。学校要组织力量, 制定计划, 重视对实习工作的领导, 加强入院后的岗前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要尽快使学生从思想和心理上融于实习医院整体之中, 帮助他们适应从学校生活到为患者服务的转变。要严格按规章制度管理要求, 在帮助医学生有效参加医疗实践的同时, 逐步增强责任意识, 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正确认识医护人员的职责要求。再次要严把临床教师师资关。临床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医院要选派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临床教师带教。临床教学人员履行医护工作者和教师的双重职责, 其所具备的良好职业道德、高超的医学技术、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 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医学技能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摘要:医学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 还要具有高尚的医德, 而责任感就是医德修养的坚强支点。当前, 医学生责任感的总体状况是好的, 但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 受到多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 医学生的责任感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医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医学生,责任感,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杨治良, 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1652.

[2]段志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中的理论问题探讨 (上) [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0, 12 (2) :54.

[3]黄咢华, 王华生, 于中鑫.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3, 23 (2) :78-79.

[4]刘霞.职业学校学生责任感的调查与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4) :99-100.

[5]朱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5, 7 (3) :399-400.

3.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 篇三

关键词:人文素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194—02

进入21世纪,医学模式将由传统的生物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生既要具备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服务艺术,又要善于从心理、社会、生物等方面综合观察和分析病人的情况。然而,在我国还存在广大群众对医疗服务满意度低、医患关系紧张、行医环境不良等现象。究其原因,同我国医学人文主义思想缺失不无关系。在医学活动中,医学人员大多将患者看成一部生病的生物机器,只关注纯粹的自然科学技术—医疗技术,漠视所服务对象极其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思想、个人兴趣、价值观和尊严[1]。同时,在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计划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例偏低。在国外,医学院校课程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三部分组成,其中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以美国、德国为多(约20%~25%),英国、日本次之(约为10%~15%);而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学时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2]。并且课程体系偏窄、内容单一。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培育医学生的人文主义思想成为了医学院校的迫切之举。

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国普通高校已开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教学方案。新增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从历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功能。它的开设,在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培育医学生的人文主义思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近年来教学的切身体验,本文认为医学院校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时,应针对医学生的特点,着重培育医学生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思维能力、以生动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培育学生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思维能力

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其职业的特殊性不仅需要从业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应具备严谨的思维能力和科学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3]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课程,在日常的教学中凭借有限的内容教会学生无限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以外的东西,到达培养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和科学分析问题的目的。这样,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便能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思维能力自觉地、自如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提高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

1.培育学生历史性思维。历史性思维就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要求对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要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评价,任何超越时代背景,以今人的标准去衡量、评价历史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例如,中法战争的讲解便是如此。中法战争的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表面看起来不可思议,明明战胜的清政府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但如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分析,就会看到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之间有着相互利用的一面,再结合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对外政策一贯地妥协、退让,这就不难理解了。

2.培育学生辩证性思维。辩证性思维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摒弃个人的爱憎和喜恶,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上的许多人物、事件、现象的作用,都不是绝对的,都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辨别。例如对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评价就是如此。洋务派主要代表如曾国藩、李鸿章的手上都粘满了太平天国将士的鲜血,但他们却在兴办近代企业和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方面做了不少贡献,开创了中国近代化之先河,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新式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医学是一门“仁学”,直接面对的是身患疾病的病患。中国自古便提出了“医乃仁术”,西方医学奠基者希波克拉底则强调“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在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镌刻着特鲁多医生的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坦言了医学的局限性,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也不能治愈每一个病人,但医生的职责就是帮助、温暖病人。这样的职责需要从业者具有大爱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3]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课程,展现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的苦难和不屈不饶的抗争,以激发学生的大爱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1.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激发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最好教材。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和奋斗史,尤其在近代史上,中华民族遭遇了空前的外敌入侵,几乎所有西方的资本——帝国主义国家都曾经侵略过我们。他们凭借科技的进步和军事的实力,以战争开路,强迫晚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攫取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权,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衰弱,延缓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并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贫穷与落后。一百年来的屈辱,无法忘怀;一百年来的抗争,时时铭记。通过对这段历史形象生动地讲述,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是一种大爱,学生一旦拥有了这种大爱的胸怀和精神,他们才能形成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帮助并温暖患者,才能在临床中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患者的人格,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尊重患者的根本利益,才能更好地与患者沟通,造就良好地医患关系,以显示医学人文关怀的强大魅力。

2.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中国历史跨入近代,是以悲剧形式开场的。这一延续了上百年的悲怆历史使人愤怒、压抑,并进而沉思、奋起,这是激发当代大学生历史责任感的一个独特元素。通观中国近现代历史,可以看到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无数仁人志士或离家别舍或抛洒热血。他们以“我以我血荐轩辕”、“去留肝胆两昆仑”、“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悲慨壮歌书写丹青。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代代的中国人以强烈的责任感为实现中华的复兴进行了不断奋斗。通过对这段历史的讲述,可以加强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关注度,以提高其历史责任感。学生只有对国家和民族具有了强烈的责任感,才能在临床工作中形成高度的责任心,减少和降低临床的失误,真正得到广大患者的信任和支持。

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医学是一门“人学”,直接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生命。其职业的特殊性需要从业者必须有正确的人生观和高于常人的道德需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授的时间跨度从1840年鸦片战争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的中国,涵盖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课程中不仅反映治国安邦的道理、外交军事的谋略、科技的创新与发明,思想、文学和艺术的创见,还反映历史人物个人成长的历程,这些都可以给后人以智慧的启迪。如林则徐、鲁迅、毛泽东、周恩来等,近百年来的无数爱国志士、共产党人的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道德风范,都是宝贵的德育财富,这些同样可以给后人以生动具体的崇高理想和人格的教化。这些史学知识的教育能够帮助医学生在多种文化的学习中,获得人文精神力量的支撑,最后内化为献身医学事业的高尚道德情操,构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树立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抱负[4],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为物喜,不为己悲,从而逐渐达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开设,对于目前仍然重视科技教育而轻视人文教育的医药院校来说,意义非同一般,具有十分独特作用。它不仅可以弥补学生历史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欠缺,而且可以培育医学生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刘昕.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5.

[3]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4.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教育 篇四

经过多年的发展,医学院校已形成多学科、多门类的高校,具备了开展双学位教育的条件,本文就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教育的意义、组合形式及注意事项做简要阐述,以期促进医学院校双学位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医学;双学位;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就业压力、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日益突出,心理疾患逐年增长,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将会有更多高新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要求医生不但要掌握人体科学,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治病救人的本领,还要了解新设备新技术的运行原理,具有捕捉分析不同病人心理变化能力,善于沟通正确处理医患关系能力。

医学双学位教育为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新的途径,但由于医学院校专业单一,专业性较强,教学资源不足,双学位教育开展相对滞后,甚至有些单独设置的学校尚未开展,不利于培养医学复合型人才,本文就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教育的意义、组合形式及注意事项做简要阐述,以期促进医学院校双学位教育的开展。

1、开展双学位教育的意义

1.1 开展双学位教育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医学双学位教育就是结合社会对不同医学人才的需求,培养英语能力强,计算机知识丰富,掌握法律、心理、管理学等知识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这样的人才不但专业技术好,知识面广,且知识结构合理,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1.2 双学位教育是彰显学生个性、就业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专业流动性非常小,学生一但被录取到什么专业学习,一般是不能够改变的,这种做法虽有利于稳定高校教学秩序,但极大的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1]。

加之很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由于对社会的了解不够,不明确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随意性比较大,到学校后专业又不能够改,只好硬着头皮学,导致很多学生产生厌学,不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专长,制约了学生个性发展。

双学位教育开展使学生有了选择的机会,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掌握主修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自己努力获得了更多知识。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2100万,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空间和自由度很大,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再是他们的唯一,他们更喜欢实践能力强,善于沟通,团队精神好,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双学位的学生无疑更容易获得他们的青睐,就业机会显著提高。

1.3 双学位的开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大学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学校除必须加大教育投入外,应注重内涵建设,双学位教育以其灵活性和实用性越来越被高校领导重视,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而且根据相关精神收取一定费用,弥补学校硬件建设资金不足,促进学校的发展。

2、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的几种组合形式

双学位是指在校本科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第一专业,即指学生入学时所选专业)获取学士学位的同时,又修读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第二专业,即指学生入学后兼修的专业)而获取的学位。

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及市场,需要懂管理、通法律且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与高科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2],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辅修学位常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临床医学专业+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通过对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学习,具备管理学知识,管理基本技能得到较好锻炼,这种组合有利于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2)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疾患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有些心理疾病是无法通过药物治愈。

这种形式为医学人才解决人们心理障碍提供了有利条件。

(3)临床医学专业+英语专业:就目前而言,西方国家医疗水平较高,能够阅读外国文献的医生就多一条信息来源的渠道,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先进技术先进理论。

(4)临床医学专业+法学专业:通过法理学,宪法,法社会学,中国法制史,民法总论,刑法总论,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刑法分论,物权法,债权法,合同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知识产权法,国际经济法,民事诉讼法的学习,掌握相关法律知识,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更好地解决医疗纠纷,保护医生的合法权益。

3、开展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达到本科双学位教育目的,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医学人才目,应做好如下几点。

3.1 大力做好双学位的宣传,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双学位政策已不是新生事物,早在80年代很多综合性大学已开始实行,至今已有30多年了,但对刚入大学校门的学子来说就是新鲜事物,他们对这方面的了解太少,甚至有的同学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双学位”。

为保证双学位教育质量,学生真正受益,一方面要加大双学位的宣传[3]。

可以通过专题报告,现场解答,印制宣传单,师兄师姐介绍经验,邀请刚参加工作同学做报告等形式进行宣传,使每位学生了解双学位制度,了解各个辅修学位情况、作用和意义。

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一经确定,就是学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学生根据职业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修读学位,更能够实现双学位教育的目的,同时避免因随意选择而导致中途退出,无法获得学位等情况的发生。

3.2 合理安排工作,优化师资结构,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

辅修学位的课程除和主修学位课程相同的外,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进行,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导致有些教师产生抵触,而且有些教师正常情况下课已经很多,根本就没有精力在业余时间再教学,特别是年纪较大的教师难以承受。

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双学位课程精心安排,尽可能的安排教师教学相对较松的时候开展,要优化师资结构,让年轻的教师多承担些任务。

除课时酬金外给予适当的补助,在外出进修、职称晋升等优先安排等,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热情各积极性,确保授课质量和效果。

3.3 加强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由于双学位是各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开展的一种教育形式,国家没有对其提出相关管理制度[4],这就要求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建立相关制度,确保经费投入,加强教学管理和监控。

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管理,做好修读学生的筛选,设立课堂签到制度,督促学生学习。

另一面要加强考试管理,不能因为是辅修学位,或学生另外交了双学位修读费就放松考试制度,要按主修课程一样对待。

第三,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加强对课堂的巡视,对教师备课情况不定期检查,对双学位教师实行竞聘上岗。

第四,通过网络教学,教师答疑、定期辅导等多渠道为学生自学提供条件和便利

开展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教育,有利于培养知识结构优化、综合素质较高的医学复合人才,有利于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学敏,等,双学位本科教育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

[2] 梁耀元,等,医学院校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可行性分析——基于专业设置的角度[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 ,27(7)

[3] 柳亮,等,医学院校开展双学位教育的调查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3)

5.医学生职业教育论文 篇五

1、加强高职医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医科大学生是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医学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都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目标是“到,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1]。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在校医学生包括高职医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培养具有深厚人文思想和高尚道德情操,具有坚实医学专业知识和娴熟操作技能,掌握沟通交流技巧,具备不断学习能力的医学专门人才。

2、高职医学生教育管理难点

2.1学生入学基础薄弱

进入高职院校的医学生,生源主体是高中应届毕业生,排在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普通类”的最后一个批次,录取文化分数线较低且逐年下降;也有部分高职医学生是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对口升学学生,一般来说对口生学习了一定的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但是他们基本都是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好,基础较薄弱,又没有经过高中强化系统的知识学习,知识结构单一,文化基础相对较弱。而且为了保证生源数量,高职院校往往进行大量补录,补录来的学生高考文化分数低到150分左右。而高职医药类教育开设医用化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高等数学等课程,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扎实的文化功底,对于学习起点低、文化基础较薄弱的高职医学生来说,很难听懂和消化,多数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应付考试。学习热情受挫导致其学习积极性降低甚至产生厌学,学习动力不足,使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医学人才的目标难以实现。

2.2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的医学生,生源结构复杂多样,除了应届普通高中生外,还有应届职业高中生、中职对口生以及往届高中生,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自起,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河南部分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开始实行自主招生,迫于招生竞争压力,各高职院校再次降低医学生的入学门槛,不管是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普通中专生、职业高中生、技工学校学生,还是正在从事卫生医疗事业的医务人员,甚至是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只要取得当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资格,都可以参加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这些学生基本都能被录取到高职院校就读。这些文化基础迥异、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走到一起,形成一个个班级,不管是任课教师的教学组织还是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都相当困难。

2.3学生自我约束力差

良好的纪律是维系学生集体生活和良好教学、学习秩序的有力保障,学校良好纪律的形成除了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教师家长的管束外,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自我约束。而多数高职医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差,大学刚入学时,对新学校不了解和强烈的表现欲驱使他们严格遵守校纪校规,但随着时间推移,升学压力的去除和课余时间的增多,父母老师的外力约束又比高中相对减少,他们思想上开始松懈,慢慢放纵自己,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睡觉、玩手机,下课吸烟、酗酒、泡网吧、打游戏,打架、赌博、考试作弊,在宿舍使用违规电器等违纪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正常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生活。

2.4学生学习专业倾向明显

医疗服务的理念是以病人为中心,其特有的精确性、严谨性和复杂性,不仅要求医学人才具备坚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还要求具备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生命神圣的道德观、济世救人的仁爱之心等人文素质。而高职院校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把专业技能掌握的好坏、技能证书取得的多少看成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对医学生的培养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医学生为了更好的就业更是把学习专业课程作为主要目标,对计算机、思想政治课、大学语文、绘画、书法等人文类课程往往不听课或选择逃课,致使高职医学生总体的人文素质,如环境适应能力、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语言沟通能力、爱心和责任心等人文素质难以提高。

3、高职医学生教育管理对策

3.1实行目标引导

高职医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7~23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育的过渡期,随着其身体形态、机能、心理的日趋发展和完善,高职生反应灵敏、体格健壮、充满青春活力,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等自我意识逐步增强;情绪和情感体念丰富、强烈,但情绪和情感活动比较动荡和易变,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且逆反心理较强;虽然入学文化基础差,在中学时又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但是他们极度关注自我成长,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学业的好坏、同学老师的评价、与他人的关系、社会要求与自身状况的差距等非常敏感,具备“三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因此,医药类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提高其思想觉悟和道德境界。首先,高职院校应针对高职医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确定明确的目标,在入学时就组织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医学生尽快了解自我,整体分析医学专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明确努力学习的目标。随后,对高职医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足够的学分才能升级、毕业,不同学分设置不同的奖惩措施,把遵纪守法、规范行为和参加活动、锻炼提高变为高职生自己的事情,由他们自行决定和选择行为方式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使外在的、教师实施的教育管理转换成学生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使教育管理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自觉自律的过程。

3.2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与核心,其管理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内涵式发展以及学校的社会声誉。卫生类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医学生,毕业后往往直接输送到医疗卫生服务的前沿,高职医学生只有具备宽厚的医学基础,较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承担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工作职责。但高职医学生淡薄的组织纪律观念、较差的自我控制能力、散漫的`学风和厌学的态度都严重影响了其专业素质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应通过设置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严格学生管理,“激励机制利用了一种‘诱导因素’,让目标对象为了一定的奖励或荣誉(即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而更为努力地奋斗”。高职院校可将学生日常纪律表现、学习态度、结果等进行定期考核,并与学生评优评先、奖学金、助学金、入党、升留级、毕业挂钩等,以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出人人努力学文化、个个专心练技能、弘扬正气、矫正不良行为的良好氛围,进而培养高职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

3.3拓展高职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空间

医药类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根本职能之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要求的高技能医学人才,提高学生人文和科学在内的综合、全面素质成为医学教育的必然。提高高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是通过开设思想政治课、体育课、大学语文等人文类课程,但在高职医学生对人文课程抱有偏见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人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很难收到理想效果,还需要利用社会实践环节、校园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教育方式,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6.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探讨 篇六

摘要:德就是医务人员在从医过程中表现出的道德规范要求。学医不只是学医术,更是学医德。学校应对医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中注重医德教育,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医德教育,把医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医德情操和精湛技术的是医务人员,使其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关键词:医学生; 医德教育;医护人员

医德就是医务人员在从医过程中表现出的道德规范要求,医德的高尚与否直接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危。医德修养长久以来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德为医之本”,以仁爱之心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业操守,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真正成为医生以后的事。其实,学医不只是学医术,更是学医德。一名良医留下的不只是他的医术,更是他的医德。规矩行医,善待病人,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这些医德医风教育的培养是该从学医那一刻就开始的。

从医学院校毕业进入医院的学生,无论是从事临床或非临床工作,而工作的对象始终是病人,对每一位病人都应含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在医德培养中若得到恰当的引导、培养,最终将使治病救人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习惯。高尚的医德情操是医务人员开发智力,勤奋工作,努力学习,发展科学的积极动力,它能激励医务人员为解除患者疾病而积极思考,刻苦钻研和忘我工作,使其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在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中,我们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医德教育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医德情感和医德习惯的培养

(一)医德情感的培养

社会实践是医德教育的重要手段。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是医德情感的基础。医学生在学习公共课和医学基础课阶段,这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培养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为主。我们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到商丘市睢阳区社会福利院为老年人服务,为他们梳头、洗脸、洗脚、剪指甲等,使医学生在为老年人服务的同时产生同情、抚慰、捐献、关爱、助人等社会行为,同时不断地进行整合,提升情绪体验的水平,培养仁爱、高尚的道德情感,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医德情感。在寒暑假里,让他们参与研究课题等社会实践和医疗活动,如“豫东农村0~3岁小儿‘四病’相关因素调查研究”、“河南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现状研究”等课题,在农村调查的日子里,他们深深感到我国存在的城乡差别的距离,农村健康知识的普及的重要性。在农村进行医疗实践的过程中,特别是遇到危重病人,在对病人进行抢救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亲眼目睹患者的痛苦、家属的焦急心情,这些经历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心中,人文关怀的情感油然而生,医学道德的责任感自然增强。在此期间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对待患者,如何与人相处,提高了医德素质,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团队精神,而且使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医德情感培养达到了培养医学生的社会意识、服务意识,使医德教育在为人民服务中、奉献中得到深化,起到良好的道德提升效果。

(二)医德习惯的.培养

一项调查显示,66%的被访者认为,“医护人员服务意识差、医疗求助体系不完善”,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从开大药方到收红包等不良行为,从见死不救的冷漠到转卖病人的利欲熏心,个别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不良行为降低了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形象。而要扭转这种局面,在学医期间培养学生医德医风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德习惯形成阶段。这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把自觉的医德意识,转化为实践中相应的医德行为,并经过日积月累而形成自觉的医德习惯,这是医德教育的最终目标。临床实习阶段,学生势必会受到来自不同渠道和负面功利色彩的影响,造成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这是医德教育面临最大挑战的阶段,要本着正面教育为主,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通过加强临床带教医师树立强烈的医德教育意识;组织医学专家、杰出校友和实习生座谈,强化榜样的激励和感染作用;由专业老师正面导向,及时解决医学生的道德困惑等形式,使医学生在培养科学精神,严谨工作作风的同时,将医生天职是治病救人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为道德习惯。

二、课堂教学中的医德培养

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教育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始终把医德教育贯穿于其中,任课教师要做医德教育的楷模,并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他们。如老师的按时上课、认真授课的敬业精神对学生可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上解剖实验课之前,组织学生向死者敬献鲜花以表示其尊重,因为无论死者生前是好是坏,但现在他在向后人做着贡献,我们都要尊重他们;在讲到急症威胁到人的生命时,抢救病人的生命是医生的天职,任何怠慢病人的行为都是可耻的等等;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医德的熏陶。

总之,医德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从学医的第一天开始,并贯穿从医的一生。因此,医学院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并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改进和探索医德教育的方法,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强烈的使命感、职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掌握科学技术、有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的医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广光,姜旭光.浅谈医学专业课教学中医德教育的渗透[J].卫生职业教育,,(4).

[2]袁爱梅.谈医学生的德育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

7.医学生责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篇七

关键词:医学生,廉洁教育

大学是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大学将会为他们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政治、道德基础。高校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其中廉洁, 是医学生必不可少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操,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廉洁要以大学生廉洁教育为中心, 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使医学生在校期间逐步形成正确向上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总之, 廉洁教育要以先进的廉政制度为基础, 以先进的廉政文学为载体, 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 以先进的思想为核心, 才能保证当代高校的医学生懂得廉洁自律, 形成对腐败现象的识别能力、抵御能力和监督能力, 为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

教育部对医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进行了规定, 把医学生廉洁教育全方位融入到到高校教育教学环节, 高校在地推进医学生廉洁教育工作, 发挥廉洁教育培育人、警示人、塑造人作用的同时, 还强调了要做到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 要根据医学生自身特点, 做到实践教育和正确的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相结合, 全方位帮助大学生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促进大学生扬善弃恶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的形成, 全方位做到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结合。

二、加强教师廉洁表率作用

教师担负着传承文明, 弘扬和建设先进文化,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的文件要求中提到, 要求把反腐倡廉教育渗透到师德建设的各个环节, 不断改进和创新师德建设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 要做好这项工作, 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教育, 加强对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 并将此列为教师考核指标来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 高校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反腐倡廉的规章制度, 组织参观反腐倡廉展览、观看影视片, 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辩论赛、演讲赛、书画展等活动, 促进教师敬业爱岗、为人师表, 充分发挥教师反腐倡廉宣传员和教育者的作用。教师如果能够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学生就会积极效仿, 努力实践, 才能更好发挥教师在廉洁道德建设中的表率作用。

三、塑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要把医学生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有机结合起来, 要努力形成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的合力, 营造良好氛围。一方面, 高校要构建廉洁教育平台, 加大廉洁教育的宣传力度, 形成有力的舆论氛围。学生党员要以身作则, 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 学习廉政知识, 保证每个班级都有一名学生党员作为本班廉洁教育的倡导者和监督者;学生会要经常组织学生观看警示片, 听廉政课, 普及廉洁知识, 并且以演讲赛、辩论赛、书画展、倡议书、宣传栏等方式来教育和引导医学生加强道德修养, 强化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提高自身的法纪防线。另一方面, 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倡导从小事做起, 从身边做起使每一位同学都自觉成为廉洁教育的倡导者和监督者。

四、创新廉洁教育内容

时代在不停的发展, 高校面对的教育对象也在发生着变化, 当代的医学生廉洁教育要做到中医上所说的因时、因地、因人而变的“三因制宜”, 新时期的医学生廉洁教育才能取得有效成果。廉洁教育要打通学生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 使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课的教育教学中, 贯穿到教育与教学的方方面面;要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学科优势,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结合新时代的廉洁教育内容, 向医学生传播先进的廉政理念、廉政知识、廉政要求, 并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8.医学生责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篇八

【关键词】入学教育 医学生 三自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76-02

一、医学生入学教育和“三自教育”概述

(一)医学生入学教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入学教育工作极其重要,需要给予高度重视。本文所指入学教育是指根据刚刚进入医学院校就读的大学生、大学与社会的变化,对医学新生在自身、社会和他人等方面进行的维持性、动态性、改造性和前瞻性适应与超越的教育。从中学时代走来,每一个大学新生所面临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对于医学生来说,不仅存在着角色、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管理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不适应,还面对着比其他学科学生更为繁重的课业和社会压力。很多医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把大学生活想象得过于美好、自由,当看到实际情况与预期不符及遇到困难时会非常失望,甚至认为“医学生的大学只是高中的延续”。入学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的起点,对于端正医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他们对大学及未来的信心,使他们迅速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明确“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大学学习目标,合理规划人生,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迎接大学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二)医学生“三自教育”

“三自教育”即关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对于医学生来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者之间在实践中其实并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正确的自我教育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引领方向;科学的自我管理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有效性;积极的自我服务有助于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持续性,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形成良性互动的体系,并指向共同的目的,即都立足于医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促进医学生到仁心医者的培养与发展。

二、在医学生入学教育中开展“三自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进入医学生角色、适应大学生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可见,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非常重要,是教育之本质所在。而在入学教育中开展“三自教育”,则为医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了最初的启蒙和良好的基础,能够帮助医学生学会安排时间和制订学习计划、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尽快进入医学生角色,适应大学生活。

(二)有利于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由自发到自觉,由偶然到必然,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化,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引导,而“三自教育”符合教育过程中双向主体互动的教育规律和从认知到养成教育这一过程的德育规律,因此在入学教育中就对医学生实行“三自教育”,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在完成专业学习的同时拓展综合素质,获得全面发展。在“三自教育”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其显著,教师处于主导作用,但施加影响的方式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广大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友爱与人格尊重,并把自我管理升华为自我约束、自我修养的提高,变为自觉为他人、为集体奉献的过程。医学生自觉地教育自己、提高自己修养,不仅有助于他们自我能力的提升,还有利于他们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强化。

三、医学生入学教育中“三自教育”的开展思路和策略

(一)思路

1.启蒙和提高医学生的“三自”意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医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内在需求,符合医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也是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青年社会化的规律。一方面,医学生渴望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脱离父母、家庭的羁绊以及高校宽松的学习环境客观上又为医学生走向人格独立创造了客观条件。因此,学校在医学生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视、尊重医学生在入学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他们主体意识的觉醒,也就是在入学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并贯彻在医学生入学教育的全过程,以促使他们通过自身的自觉与努力,将入学教育变成教育自己、提高自己修养的有效途径。

2.培养医学生的“三自”能力。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分为个体和群体两个层次。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加快自己社会化进程,使自己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体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活为大学生思考将来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角色等诸多问题,从心理和社会意义上走向成熟提供了试验期。由于医学生的课业较为紧张,课外时间相对较少,更要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可考虑把医学生的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衔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协调,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融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医学生入学教育,让医学生们真正地掌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并引导他们将这种能力发挥在实践活动中,实现校园的书本世界与现实的经验世界的互动、互补,从而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3.督促学生践行“三自”。在医学生入学教育中,强化自律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以此发展自主意识、自立能力,实现自律和他律的紧密结合,使医学生在个人发展与社会要求中找到一个良好的结合点,不但接受社会规范约束适应现实环境,也拥有个性而自我获得充分发展。在入学教育中引导医学生逐渐进入并主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体系中,让他们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条件,把社会的人才需求转化为自己的努力目标,并据此计划自己的大学生活,规划自己的行动方案,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一步一步落实自己的规划。

(二)具体策略

1.营造宽松民主的教育氛围。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大学的理念》中谈及了许多大学生自主管理的观点,他建议在大学里面应当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高校应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管理自身的方式并且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促使教育目标的实现。从医学生主观方面看,他们由于学业压力,学习自觉意识有所增强,同时独立生活的欲望比较强烈,自我成才的愿望极为迫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成为他们自我意识成熟的特殊需求。基于医学生主体能动性,教育者既不能采取堵、禁、批的教育方法,又不能听之任之,而应积极疏导,调动医学生参与、适应教育的主动性,使医学生入学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在开展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视、尊重医学生在适应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多用调查问卷、座谈、个别谈心等方法倾听医学生的心声,将部分主导权放到学生手中,让他们自己设计主题班会、自行制定班规等,使入学教育贴近他们自己的需求,提高班级凝聚力,也让医学生迅速进入到温暖的班集体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2.加强对医学生的引导。大学时期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期”,但是医学生思想既有成熟的一面,也有不成熟的一面,医学生既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需求,又带有自发性、偶然性和随意性,因此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在知识经济中,成功是属于那些善于自我管理的人。医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不对学习和生活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不了解自身的特长和优点,就不能在自身优点与特长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和目标的设定,同时也就不能运用自身的优点和特长更好地开展自我管理。医学生入学教育中“三自教育”成效如何,主要不取决于外部条件,而是依赖于作为主体的医学生对它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因此,在入学教育中,应通过名师讲座、专业介绍、参观校史馆及人体展馆、与高年级结对共建等活动,发挥师长的引领作用,让医学生得到正确的引导,使医学新生认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并且愿意就自身的学习和管理方式进行改变,根据自身的目标,通过自我设计、自我学习、自我协调、自我控制、自我检验等过程,提高自身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从而获得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引入集体机制,构建年级与年级间导向式的相互促进模式,依靠集体力量进行自我服务,人人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

3.提供丰富多彩的践行平台。医学生处在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并定性的关键时期,要对其进行“三自教育”,还必须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践行平台,将外在的教育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动力机制,从而使医学新生能够应对内心的压力和冲突,迎接外在环境的巨大挑战。在医学生入学教育中,可引导学生进入班委、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参与到医学人文创新项目等学生培养计划中,并为他们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让学生进行自我增值和自我服务。同时,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党员服务队、“医心医意”志愿服务队等公益服务活动,让医学生的才艺和能力在其中发挥作用,在具体的实践中亲近生活、接近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3]黄国辉.浅谈高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模式[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贾克水,侯铁虎.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可行性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1999(5)

[5]才立琴.“大一学生”意义世界的缺失与重建[J].中国青年研究,2005(6)

【作者简介】梁福秋(1987- ),女 ,广西玉林人,广西医科大学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社会学。

上一篇:2018新步步高浙江学业水平考试 政治 仿真模拟试卷下一篇:有关财务人员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