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心得体会

2024-06-22

矛盾论心得体会(精选8篇)

1.矛盾论心得体会 篇一

从矛盾分析法看中国道路的胜利

——学习《矛盾论》心得体会

2013年4月22日上午,党校的高斌教授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和案例,为我们讲述了《矛盾论》的主要理论,下午任大立老师又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与中国道路的抉择,给我们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这其中都充分地体现了矛盾分析法在中国道路选择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对此有几点体会如下:

一、《矛盾论》结构完整,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实践保障

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极力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互结合,根本抛弃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去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就要求全党必须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克服长期的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下,毛主席在抗大上课的时候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统一法则》,1952年4月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发表时题目为《矛盾论》。

《矛盾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例子阐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内容形象生动,结构完整科学。《矛盾论》分八个部分,引言、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你刚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结论。其最为精彩,也最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毛泽东强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教条主义者,不遵循这个原则,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去照搬硬套,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中国革命的道路,只有把握准中国革命的实际和特殊性,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互结合,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才有可能在面对空前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作出全新的判断,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的胜利。

二、坚持矛盾分析法,指明了中国道路选择中的重要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抓住重点和主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法。矛盾就是对立和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在采用矛盾分析方法进行社会发展分析中,必须把握好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认识和把握社会问题。矛盾分析法又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是内外因分析法。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矛盾,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是不同的,不能相提并论,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分析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与重点论是相统一的。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同时,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不是均衡的两点论,它要求把握矛盾的不平衡性并把它贯穿于矛盾的分析之中,不能主次不分、轻重不分,采取折衷的、中庸的态度,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是唯物辩证法必须牢固坚守的一个基本的理论阵地。

三、掌握矛盾分析方法,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一系列中央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运用了矛盾分析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指导实践,制定出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先后经过了多次的摸索和经验积累,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互结合的道路,实现了第一次理论飞跃,形成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制定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发展的改革开放之路的政策,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运用矛盾分析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作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邓小平在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一系列问题中,成功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分析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如实地揭露矛盾;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从全局上把握矛盾;重视矛盾的特殊性,具体地分析矛盾;注重矛盾的同一性,妥善地解决矛盾。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继续坚持和发展矛盾分析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提出了我们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正确政策的提出是坚持矛盾分析方法的光辉典范。

党的十八胜利召开,新一届领导集体带领提出了美丽中国梦,学习毛泽东的《矛盾论》,最根本是要学会正确处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历史过程,要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要做到对党的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是坚持矛盾论方法与中国实际结合的根本前提。要坚持全面认识,准确把握中国国情,把中国国情放在发展的地球村中去分析看待,是坚持矛盾论方法与中国实际结合的根本前提。

2.矛盾论心得体会 篇二

土建工程开工前, 监理工程师要认真审查施工图纸, 要组织施工、设计和建设单位对施工图进行会审。如果会审时能较全面地提出图纸中的差错和矛盾, 可避免或减少日后因图纸修改而出现的返工、停工, 避免由于设计而导致的质量隐患, 保证工程合格按时的完工。那么, 怎样才能有效地发现施工图上的错误和漏洞呢?结合笔者多年来的监理经验, 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审查建施图

1.1 检查各层平面图轴线的分尺寸相加是否等于总尺寸, 各层同位置轴线尺寸是否相同。

1.2 检查立面图上标高和各分尺寸计算是否有误;检查立面图

与平面图是否相符;检查细部大样图尺寸和标高与平面图、立面图是否相符。

1.3 检查门窗顶标高是否与其上层的梁底标高相一致, 若不同,

可采取调整门窗高度、调整上部梁的高度、或在门窗上另设过梁的办法解决。

1.4 检查楼梯踏步的水平尺寸和标高是否有错, 检查梯梁下竖

向净空尺寸是否大于2.1m, 是否会出现碰头现象。当净空尺寸只有2m时, 可建议将梯梁改为宽扁梁, 或做成折板梯, 这样, 可以增加净高度, 不会产生压抑感。

1.5 检查女儿墙砼压顶面的坡向是否朝内。若出现露台的女儿

墙与外窗相接时, 检查女儿墙的高度是否高过窗台, 若是, 则相接处不够美观, 应提交设计处理。

2 审查结施图

2.1 检查各层结构平面图分尺寸相加是否等于总尺寸;检查结

设计提出:砼施工缝如何留置。

2.1 0 当设计要求与施工验收规范不同时, 应提请设计处理, 如:

柱表说明中, 柱筋每侧少于4根可在同一截面搭接, 但施工验收规范要求, 同一截面钢筋搭接面积不得超过50%等。

2.1 1 检查结构说明与结构平面、大样、梁柱表中内容以及与建

施说明是否存在有相矛盾之处, 检查施工图上是否有标注不明不清的地方。

3 从增强美观角度, 向设计提出建议

3.1 为了照顾人们的审美习惯, 电梯大堂的立面宜尽量设计成左右对称。

3.2 对不做吊顶天花的会议室、车库等, 若设计采用主次梁结构

时, 可建议在受力允许情况下, 将梁的高度作一些调整, 使板底梁的排列布置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当室外车道板下梁的截面尺寸不一且梁下无墙时, 可建议将梁调整为统一高度和宽度。以上修改, 可增强建筑美感。

3.3 当下的建筑设计对立面造型要求较多, 在设计时设计突出

外墙的装饰较多, 致使顶面易积灰尘, 雨雪天气时, 污水随悬桃部位的侧面外流, 影响立面美观。监理工程师在进行图纸审查时, 如果认为外立面面积过大过多, 可建议适当删减, 或者是布置立管, 将顶面雨水排走, 避免雨水污染外立面。

4 从保证建筑质量方面, 向设计提出建议

4.1 当施工图上对电梯井坑、卫生间沉池、消防水池未注明防水

施工要求时, 可建议在并坑外壁、沉池及水池内壁增加水泥砂浆防水层, 以提高防水质量。

4.2 当设计天花抹灰与墙面抹灰相同为1:1:6混合砂浆时, 可建议将天花抹灰改为1:1:4混合砂浆, 以增加粘结力, 方便操作。

5 审查建施图、结施图与其它专业施工图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不匹配之处

5.1 当进行室内二次装饰设计时, 应检查天花跌级造型的高度

施图与建施图在同一个位置的轴线、尺寸、形状、标高是否存在问题; (包括龙骨厚度) 是否高过结构梁的标高。当室内采用中央空调时, 应检查是否有梁, 是否应在结构板底放钢筋加强。

2.2将梁、柱截面尺寸标注在每层结构平面上, 检查有无平面图上有梁, 但梁表上未标出的情况;检查是否次梁超过主梁的高度;检查梁、板、柱在跨度相同、相近时, 有无配筋相差较大的地方。

2.3当梁与剪力墙同一直线布置时, 检查梁宽是否超过墙的厚度, 若超过, 应提出梁在墙位是否应作加强处理。当梁与剪力墙同宽时, 梁外侧受力筋为避开墙的竖向钢筋, 是否应作向内弯折处理。

2.4当梁分别支承在剪力墙和柱边时, 检查梁中心线是否与轴线平行或重合, 检查梁宽有无突出墙或柱外, 若有, 应提交设计处理。

2.5当柱截面尺寸随楼层的升高而逐步减小时, 若柱突出外墙成为立面装饰线条时, 为使该线条上下宽窄一致, 应建议对突出部位的柱截面不缩小。

2.6当柱布置在建筑平面砖墙的转角位时 (转角少于90度) , 若结构设计仍采用方形柱, 则应建议根据建筑平面改为多边形柱, 以免柱角突出墙外, 影响使用和美观。检查柱表中, 柱的内箍是否与柱的竖向钢筋相对应。

2.7当中间层出现露台时, 检查露台标高是否比室内低, 若标高一样, 可建议让露台比室内地面低5cm, 避免雨水流人室内。露台面标高降低后, 若露台中间有梁, 且此梁与室内梁相通时, 梁受力筋在降低处是弯折还是分开锚固, 应提交设计处理。

2.8检查室内出露台的门上是否设计有雨蓬, 检查结构平面上雨蓬中心是否与建施图上门的中心线重合。

2.9当结构造型复杂, 某一部位结构施工难以一次完成时, 应向检查天花内空调管道特别是靠自由落体排水的冷凝管标高有无低过天花高度, 检查天花上的电气灯盘、检修口、进回风口、喷淋头、温感器等位置是否相矛盾, 是否与装配式方格吊顶相一致;检查墙面上电气、空调、电脑等开关插座安装高度是否统一。以上内容, 建议由装饰设计统一考虑, 以免影响室内美观。

5.2 当建施图上注明外墙有玻璃幕墙时, 应检查幕墙图纸尺寸

与建施、结施图是否相符, 当还未进行幕墙设计时, 应提醒业主立即进行幕墙专业设计, 以便在主体结构施工时, 预埋幕墙铁件。

5.3 当首层地下排水管与地梁相交时, 检查它们的标高, 若排水

管需从地梁中穿过, 应向设计提出:是在捣地梁时预留孔洞, 还是提高或降低排水管标高。检查有无雨水管布置在正立面, 若有, 应建议改在转角隐蔽处布置或者改在背侧立面, 最好呈对称布置。

5.4 当建筑物内设置有电梯时, 检查建施、结施图上电梯井平面

净空尺寸、井坑净深、顶层净高是否满足电梯厂家的要求, 检查预埋铁件、预留孔洞的位置是否有错。

6 结束语

经济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人们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建筑设计要考虑的因素也更多, 建筑技术也更复杂。这要求监理工程师在不断地钻研专业技术之余, 对相关专业也要有适当了解。同时当今社会拜金风气严重, 人们急功近利、利益至上的浮躁之心愈发凸显, 土木建筑工程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为建筑监理人员, 更要耐得住寂寞, 沉下心来严把质量关。只有这样, 才能较好地提高事前控制的质量, 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摘要:在土木建筑工程开工之前, 监理公司的工程师需要组织施工、设计和建设单位一起对施工图进行认真的的审查, 找出其中的漏洞和差错, 避免施工以后的图纸修改, 对高质量、高速度的完成工程十分重要。

3.无锡三院矛盾论 篇三

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无锡三院)院长黄继人说,自己和香港的公立医院院长有些相同,也有不同。52岁的黄继人1996年起就在无锡三院任副院长,随后十多年里他几乎一直为这家全江苏规模最大的中西医结合医院服务。

建于1929年的无锡三院,在2005年被纳入了以香港模式为样板的公立医院改革中。

香港医管局成立于1990年12月1日,按照当地法规管辖全港所有公立医院。

医管局和卫生署分立的香港模式,被国家卫生部作为新医改的一个选项。早在2005年,无锡就在内地率先设置了医管中心:这个事业单位“受市委、市政府委托,代表市政府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接受市卫生局业务指导和行业管理”,并且和市卫生局平级。

由于在内地第一次以“政事分开”的方式,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度分离的市属医院“管办分离”改革,这场局部试验性的改革在今天仍是全国广泛争论的一个样本。

《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公布前夕,本刊记者前往无锡,希望对争议中的无锡模式作出清晰的评价。而种种改革措施,最终都将反映在无锡三院这样的公立医院身上。

“各开一辆车”之后

按照无锡“管办分离”的制度设计,市属医院的人、财、物决定权归医管中心。医管中心对市属医院资产拥有保值增效的责任和义务,进行系统内的资源调配也是改革的题中之义。

管办分离后,黄继人和无锡另外8家公立医院的负责人立刻陷入了一个有意设计的制衡格局之中。没想到的是,医管中心和卫生局之间的权力制衡被舆论进行了充分演绎。

有人说是卫生局面对“老部门新问题”没有摸清定位;也有人说医管中心“新部门老领导”管理创新不够;还有人甚至说是部门老领导个人之间的感情问题……

医管中心成立之后,现任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的杜寿强,当时从无锡市卫生局党委书记转任新成立的医管中心主任,而当时的局长王爱国仍坐镇卫生局。至此,他们八年的搭档经历就此结束,变成“各开一辆车”。

“矛盾?的确有一些矛盾,关键是业务问题上的……外界可能有人认为我们个人之间有矛盾,事实上我们有很好的私人关系,只是在管办分离的认识、实施上有分歧。”61岁的杜寿强这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他十指交叉并做出拉扯姿势:“两个结合很紧的东西要拉开,就会很疼,甚至脱皮流血。无锡管办分离的矛盾程度不像外界表述的那么激烈,性質也不像外界猜测的那样。根源在于一部分人对管办分离认知不清,用有色眼镜看我们。”

作为当时的另一位当事人,无锡市卫生局原局长、现任无锡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主任的王爱国告诉本刊记者:“只看到我们之间所谓矛盾的人,基本上是没有真正对管办分离改革做过研究的。”他说,以前卫生系统的改革都是局部的,“现在管办分离是在改革政府,实质是政府职能转变。”

他也承认无锡市“管办分离”改革中也有些微失误,比如:理论上的职能定位清晰,但是具体操作中分工难以界定清楚。

这让“双头”管理下的院长们有些不适应。比如在甲流、手足口病等公共卫生事件上,由于是政治任务,医管中心和卫生局都会召集医院开会,一位院长称“开会开得人冒汗”。更不要提两个主管单位对同一事情的不同意见。

当然,改革的核心就是不同行政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

陈卫平是无锡市卫生局现任党委书记、副局长,也曾担任无锡市医管中心副主任。“以前我主管卫生局的财务,每年有20亿,现在不超过1亿。目前留在卫生局的基本都是全额事业单位,钱只是在卫生局过过账。”他说,“其实回顾改革,你会发现权责利都是匹配的,当时我们卫生局总的来说并没有恋权。”

无锡市医管中心副主任韩晓枫则告诉本刊记者:“从管理角度说,就应该需要制衡。如果由卫生局一肩挑的话,不会按照制度找平衡,只会根据几个人的意愿找平衡,否则你就不是人而是神。”韩晓枫也曾经有多年无锡市卫生局副局长的工作经历。

虽然上级管理部门的纠葛有时会让他们为难,但无锡的医院院长们却明确了医院法人身份。“这也是我们跟香港医管局的差异之一:我们的一级法人在医院,而香港在医管局。”黄继人说。

院长要争什么

将医院作为一级法人,也为本轮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所明确。其实,当年卫生部原部长、党组书记高强在考察无锡三院时曾问过黄继人:谁是你们医院的一级法人。

对于如何处理一级法人,无锡市医管中心也曾感难办。在无锡市医管中心内部的一篇研究报告中,强调解决“医管中心适当收权与基层院长希望进一步放权”这一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为深化改革奠定基础。

韩晓枫告诉本刊记者,法人治理结构也是下一阶段医管中心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

无锡市医管中心成立后对市属医院的管理比以前卫生局管得更细、效果更明显,对此院长们基本没有异议。

“但是管细了之后,要院长干什么?改革之初设定的方向是对的,不过没有--细化。”陈卫平说,“以前卫生局也没处理好这个关系。过去如果卫生局有事,一个电话就能把医院院长叫来。这算什么依法行政?医院院长毕竟是一级法人。”

在他看来,如何处理医管中心和院长的关系直接涉及管办分离的走向。这个问题解决了,管办分离的前路就会平坦一些。

比如,一级法人的身份让院长们更为自己的医院主张权利。烧伤科是无锡三院的重点优势专科,是江苏省重点专科,这家医院已经成为江苏省最大的烧伤救治中心。然而这个无锡三院的“主力品牌”,差点旁落到无锡市人民医院。

“市医管中心曾计划集中资源打造重点专科,当初准备将烧伤科放在无锡市人民医院。”黄继人告诉本刊记者,“这样我肯定不愿意,毕竟我是医院的一级法人。”当然,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在他看来,院长应该拥有人事权等基本权力。

韩晓枫则解释说,那是医管中心成立不久发生的一件偶然事件,并不是医管中心的主意,而是政府出于集中建设优势科室的意图而提出的设想,最终并未具体落实。

改革确实给无锡三院带来了变化。过去医院的瓶颈源于基础设施制约。黄继人回忆说,改革启动时医院规模已经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很多科室床位不够用。

现在,一个投资2.65亿元的新门急诊综合楼已于2009年3月开工。“医院扩建之后,年收入,至少增长30%。”黄继人信心十足,“三院的目标是打造无锡医疗北中心,与南边的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遥相呼应。”

随着国家投入的增加,以及改革后确定的模式,院长们已可以对增量资源的分配产生决定性影响。但和许多院长一样,黄继人觉得对存量资源的重新调配,主管部门要与医院协商。

对于管办分离后卫生局与院长的关

系,现任卫生局局长曹锡荣也颇有些费神。

“我没有非常有效的办法制约医院的趋利性。医疗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医院总能找到办法削弱卫生局的行业监管。公众的评价又显得苍白无力。”曹锡荣说,“管办分离之前医院也有逐利行为,但是我打个招呼他不敢乱来。”

杜寿强则告诉本刊记者,在管办分离改革之后,无锡市属公立医院“管一管,每家医院一年都可以节省几百万。一次集中采购就节省2000万”。

“重大轻小、重城轻乡、重医轻防……都是谁造成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没有责任吗?2002年到2005年,卫生监督所从来没有去查市属公立医院。这几年,全部8所市属医院都被卫生监督所惩罚过。”韩晓枫表示,“从2005年到2009年,无锡市整个卫生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是有目共睹的。”

在曹锡荣看来,卫生局和医管中心也不仅仅是制衡关系:“我们是分家不分工,都是为老百姓的健康负责。”他表示,如果为了老百姓的健康需要上项目,卫生局会和医管中心、医院站在一起,向财政要钱。

他认为,无锡已真正实现了管办分离,只是在改革过程中遇到新问题。

医管中心怎么可能做到只办不管?他说,“卫生局全行业管理,医管中心承担举办市属国有医院的职能,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在理论上清晰,但是实践中仍需不断探索。

小心翼翼的改革

对于公立医院的未来,不同的想法始终存在。

有人提出,把公立医院全部交给医管中心只是增加了一个新卫生局;也有人提出“举办权和监管权分离”。

“改革的价值取向是公益性,这是此轮公立医院改革的共识。然而改革边界何在?”曹锡荣问道。

还有人认为,可以在管办分离中充分授权给院长,而不是新设机构,即将卫生局纵向一分为二。但在实际操作上也有问题:院长是总经理,董事长是谁?

“目前在卫生系统,对于管办分离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更谈不上边界何在。”陈卫平表示,“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医院都应该强调公益性。在这个共识下,再来讨论管办分离或许会清晰一些。”

曾经有卫生部门的一位老领导说:“卫生部门不管医院管什么?”对此,韩晓枫说“一听就胸闷”。

他认为:“拿在手里是宠爱、溺爱医院,放开了回归是依法行政。不放一家都管不好,放了反而会管得更好。”

不过对于这些改革者,小心翼翼是必须的策略。最近有一篇报道说,江苏省深化医改的实施意见将“不再另设机构和管理体系”。这让无锡市医管中心异常敏感。

“我特意查过,但是没有这样的表述。”韩晓枫表示,“我们时刻都在关注全国的信息,很认真地跟踪和分析这个意见,对于有些文件甚至是逐字逐句学习。”

本刊记者从相关官员处获悉,在讨论之初的确有人建议明确“不再另设机构和管理体系”,只是后来没有写进实施意见中去。

新一轮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文件出台后,医管中心组织了三批座谈会,进行了几批全国性调研,“研究到底我们要不·要改,回来之后,很多院长表示看不懂。”

但韩晓枫却不这样认为,“国家医改方案是站在战略高度上,为什么偏要想从中获得具体战术?”他说,必须主动逐步深化管办分离,这正是无锡的改革策略,“一步到位的模式并不合适,迟迟不行动也是藐视公众利益。”

虽然觉得中央和省里政策未明,但无锡已经确定:公立医院原则上不能公司化,但是可以借鉴公司治理的方法。

到2011年6月,无锡新一轮公立医院改革的布局将初步完成。设计者希望,从容量到布局都能满足无锡百姓的需求。

韩晓枫告诉本刊记者,医管中心八家医院的实施方案讨论稿已经形成,非常细节,而且有时间表和路线图。国务院的实施意见出台之后就发布,以保证和上面意见统一。在年终工作会议上,已经在内部进行工作布置。

在无锡改革者的理解中,改革的主线是:首先政事分开,然后管办分离,接着完善法人治理,最终实现多元化办医。“下周就开始调研,步子可能比现在更大一些。”韩晓枫说。

他认为,无锡的改革经验表明,要稳中求进、进中求新。“其实我们已经在推进集团化,只是仍然保留医院的一级法人地位。”

他避免用“集团”这个名称,“这是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了的。”但也反复强调,医管中心举办医院不排斥市场的积极因素。

卫生局党委书记陈卫平也对本刊记者说过类似的话:“公益并不等于不要市场,不要经营。”

下一个改革重点会是医院层次的董事会,对于理事会成员,“千万不要要求他是医疗专家。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相关方,而现在都是医院内部决策。”韩晓枫说,“我们现在的理事会做成了咨询委员会,提供智囊作用,有什么项目要到理事会议一议。”

4.关于矛盾论心得体会600字 篇四

毛泽东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个性中存在共性,“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他特别强调,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但不是矛盾斗争的形式。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和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就是斗争的形式,则应该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实践中,必须具体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具体情况,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

毛泽东在文章最后以精辟的笔调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他强调,事物矛盾的法则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5.矛盾论心得 篇五

宿 州 学 院 思 政 部 实 践 课 教 学 论 文 纸

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班级:2012级英本1班

学号:

2012010408

姓名:陈欣 装-------

读毛泽东的《矛盾论》有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矛盾论》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系统地论证了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核心。在《矛盾论》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种立体感。今天读《矛盾论》,它的哲学思想,使我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对我个人思想发展是根深蒂固的,对我的个人价值的取向发展 有深远影响。读此篇文章,感想颇深向。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首先阐明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两种宇宙观的对立。这两种对立的宇宙观是人们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与此相反,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为我们揭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指出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差异就是矛盾。“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也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两者是 订------线---------------------

相互联系的。矛盾的特殊性有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要用发展、全面的观点,多方面、多层次分析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既要分析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和同一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又要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和与之相联系的矛盾。

针对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指出,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要区分其主要的和非主要的;矛盾的双方,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必须区分其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为我们指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指出:“矛盾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

针对矛盾的同一性问题,毛泽东指出:“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种矛盾是现实的矛盾,矛盾着的双方互相依赖、互相转化是有条件的。同时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往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客观事物中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一切矛盾都以一定的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个性中存在共性,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在实践中,必须具体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具体情况,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

毛泽东在文章最后以精辟的笔调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他强调,事物矛盾的法则就是对立

统一的法则。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6.马哲读书心得矛盾论 篇六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通过阅读毛主席的《实践论》,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

毛主席的《实践论》是其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实践论》名字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这篇著作指出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我们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的认知,我们还得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够发挥它的指导作用,使其具有现实意义。正如毛泽东所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源于西方,可是西方社会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并未把其运用到制度建设中去,所以对其而言,科学社会主义顶多就是个出色的理论,而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对于我们这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来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的指导思想,指导着我们的社会建设,对于我们的社会进步有着无法忽视的重大意义。而我们在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我们的社会建设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地为其补充着新鲜的血液,使其散发着活力。可见,一个理论只有把它运用于实践中去才能够使其不只是一个空架子,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人们谈论某某人、某某产品据说怎么样怎么样的,有时甚至已经与最初发表评论的人的说法完全相反了,可是却没有人想到要去验证,只是人云亦云,而这有时甚至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拿我们交友来说吧,不可能有哪个人能够取得所有人的好感,喜欢他的人会对他评价很高,不喜欢他的人就对他没有什么好感,有时甚至会出言诋毁,如果你只是通过某个人的评价就构成了他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或许你运气很好的交到了一个合你胃口的好朋友,或许,你就交到了一个品格很差劲儿的损友。人们常说要知道一个人怎么样就看他周围的朋友,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但是反映出了朋友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之深刻。因此,也许由于你的错误认知而交的这个损友就会影响到你的一生。所以,我觉得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你必须去与他接触,在与他的交往中积累自己的认知,最后对其作出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从而决定他在你心目中的定位。对于其他事物也是一样的,只有自己亲自去尝试,去体验,才能够得到最准确的认识。当然了,这并不是说我们得以自己的主观思想为准,忽视其他人的一切想法,只是提醒我们别人说的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我们必须得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检验,从而得到事实的真相。

7.矛盾论心得体会 篇七

关键词:实践论,矛盾论,领导干部,工作方法

《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于1937年撰写的两篇不朽的哲学名著。其在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中,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时隔六十余年的今天, 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克服本领恐慌、培养六大思维的今天, 重温《实践论》、《矛盾论》, 研究如何在领导活动中运用“两论”的思想方法, 去解决现实问题, 对于提升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践论》、《矛盾论》的主要思想

《实践论》、《矛盾论》是上个世纪毛泽东同志为了反对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而撰写的两篇哲学著作。

我们党从1921年成立, 就确定建党的指导思想是唯物史观。毛主席认为, 唯物史观当中最关键的思想就是阶级斗争。于是, 我们党自建党后, 就开始搞阶级斗争, 但这个阶级斗争搞得是很不顺利。一直是起起落落。从共产党成立之初到抗战初期, 十几年时间, 历经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大革命的失败、土地革命的兴起、以及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 党内一直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主观主义错误倾向, 首先是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之后, 我们党又接连犯了三次“左”倾路线错误:翟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一次比一次严重。

为什么我党早期最高领导人总是反反复复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呢?毛主席指出:“一切大的政治错误没有不是离开辩证唯物论的。”也就是说, 一个人也好, 一个政党也好, 不懂唯物论、不懂辩证法就会犯错误。

因此, 两篇哲学著作为了批判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分别从认识论和矛盾论两个角度来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 及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二、《实践论》、《矛盾论》在毛泽东哲学思想中的地位

作为集哲学家与革命家的品格于一身的伟大历史人物毛泽东,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 终生都在致力于探索救国救民的哲学基础。

早在湖南一师时, 在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 他就深感哲学之重要, 认为改造哲学是改造中国之本:“本源者, 宇宙之真理”, “以大本大源为号召, 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 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 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他决心“只将全幅功夫, 向大本大源处探讨”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哲学著作。

当然, 不论“国学”还是“西学”对于中国来说都不是什么济世良方, 都不能成为毛泽东实现救国救民理想的哲学基础。直到1921年他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 就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如毛主席本人所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之后,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之后, 他便自觉地以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分析中国社会、指导中国革命。尤其是到了延安以后, 为了从哲学高度总结革命的历史经验, 他深入、系统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两论在毛泽东哲学思想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意义深远。

三、《实践论》、《矛盾论》在工作中的应用

两论告诉我们, 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 是在实践的基础上, 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而且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反复多次。

结合具体的工作实际, 我们工作能力的提升也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但这样一个过程有的长、有的短, 关键在于是否善于实践和勇于实践。因此我们在工作当中首先要勇于实践。

1. 勇于实践

我们知道《实践论》反复强调, 实践才能出真知。我党的历史也反复证明了这一点。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 马克思主义开始扎根于中国的沃土。然而, 一个年轻的政党, 如何能引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陈独秀不行, 王明也不行。只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勇于实践于中国革命、实事求是、不断探索的先驱者, 才能将中国革命引向成功。因此, 毛泽东反反复复强调:实践出真知, 实践出才干。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想提高素质和能力, 必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 使用也是学习, 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在工作中要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在实践中培养、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能力。同时, 要敢于承担艰巨的工作和任务, 乐于做开创性的工作, 既能经受得住挫折和打击, 从错误中学习和提高。又能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戒骄戒躁, 谦虚谨慎。这样可以使个人在思想上更加成熟, 意志更加坚强, 知识掌握得更加广泛, 胸怀也能更加开阔。

2. 善于学习

8.浅议《矛盾论》的方法论价值 篇八

关键词:矛盾论;方法论;科学发展观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实践论》之后的又一哲学著作。在这篇著作里,毛泽东系统辩证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系统论证了对立统一学说,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一思想要求我们用矛盾分析法分析、解决问题。毛泽东指出:“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1我们知道,在党领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矛盾论》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思想发挥着重要作用,坚持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路线,使我们制定出一个又一个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一、《矛盾论》的理论建树

在毛泽东所著的《矛盾论》中,主要论述的问题包括: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在《矛盾论》中,毛泽东首先阐明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种对立的宇宙观。这两种对立的宇宙观是人们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的。而唯物辩证法宇宙观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论述为我们揭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指出了事物的矛盾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

同时,针对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指出,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要区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双方,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必须区分其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针对矛盾的同一性问题,他指出,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个性中存在共性,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研究矛盾的具体情况,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论来解决问题,以防犯“教条主义”错误。

二、《矛盾论》的方法论价值

(一)只有认识事物的特殊性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

《矛盾论》的主题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为反对党内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坚持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实践证明,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这也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一个典范。同样,社会主义建设也不能照搬照抄苏联的模式。毛泽东认为:“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2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实践证明,要解决中国问题,必须分析中国特点,认清中国国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制定出适合我国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依据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总结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于1936年12月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又结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于1938年5月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的重要军事论著,随后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论持久战》的重要讲演。毛泽东科学系统地总结了10个月来的抗战经验,驳斥了各种错误思想和观点。他认为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是目前的主要矛盾,同时,他还根据矛盾的特殊性认识到中日之间这场战争的性质与一切阶级斗争、国内矛盾不同,它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的民族战争。毛泽东还认为有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存在同一性的,而有的矛盾是必须采取对抗和斗争的形式才能解决。如国共两党的矛盾在民族危机之时是可以发生转化、达到统一的,而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是不能妥协的,必须进行坚决的斗争和抵抗。基于这点,毛泽东认识到联蒋抗日,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可能的,于是首先发出了“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4的通电。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国共双方进行了多次谈判,在彼此都作出让步的情况下,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另外,毛泽东还分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他指出矛盾的双方有时似乎势均力敌,但基本形态是必有一方是主要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在此基础上,他分析了中国当时的情形。战争初期,由于抗战的“困难条件超过顺利条件,困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顺利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现在的中日战争,中国处于困难地位”5。但是,根据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理论,中日这一对矛盾体的目前情形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科学有效地指挥战争,抗战所遇到的困难一定会被克服,会转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基于这点,他提出《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增强了我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国共两党的合作以及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使全国上下一致对外,抵抗外来侵略,最终赢得了民族的解放与独立。

三、《矛盾论》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哲学基础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矛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解决这些矛盾提供了契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要发展,就必须解决矛盾,解决城乡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矛盾。为解决这五大突出矛盾,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系统,科学发展观抓住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大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矛盾,并找到了解决矛盾的方法。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力量,是两大基本矛盾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强调发展就是抓住了生产力这一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生产力又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有利于矛盾的解决。社会要发展,民族要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矛盾分析法。“统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它要求兼顾矛盾的两方面,避免片面地看问题。“重点论”要求集中力量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增强整体的活力,在动态平衡中开拓新的发展局面。科学发展观是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杰出运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矛盾论》的理论成果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又一科学理论。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掌握矛盾分析法,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需要不断研究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出版.1966.7(327).

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人民出版社.1999.7(64).

3.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83.7(372).

4.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7(42).

5.盖军,新编中共党史简明教程[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4.

作者简介:

张红英(1980-),女,汉族,陕西西安人,成都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马基教研室助教,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上一篇:数控机床改造下一篇:景观设计的目的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