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趋势

2024-09-02

小学语文教学趋势(共9篇)

1.小学语文教学趋势 篇一

为了克服新数学所出现的一些缺点,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许多国家相继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修订了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课本。如法国于1977年修订公布小学预备课程(即一年级)数学教学大纲,以后陆续修订公布其他年级的。日本于1977年公布了修订的小学算数学习指导要领。1978年起苏联教育部陆续修改了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并于1981年公布了草案。同年苏联教育部公布了1981~1982年度中小学数学教学纲目,1982年又公布了1982―1983年度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对大纲内容作了进一步修改。随后又陆续修改了课本。美国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但是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拟出的八十年代《行动计划》,反映了近几年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向。另外,近几年也出版了一些新课本,同七十年代的课本比较,也有一些修改。其他国家(包括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对课本也做了修改。

近年来,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强调使小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这一要求主要是针对过去小学数学教材改革过分强调数学教育现代化,重视抽象数学概念,忽视必要的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削弱了计算能力的培养而提出来的。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数学教育新趋势》中就曾指出,“小学阶段算术仍是数学教学的中心科目”。法国修改的课本中明确指出,数的读写和运算是“大纲的核心的基本知识”,并加强了算术基础知识和四则计算的基本训练,不仅增加了练习题,计算的数目也适当加大。日本学校课程审议会向文部省报告中提出修订算数科的基本方针时强调“要重视切实学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在修订的算数学习指导要领中,简化教学目标,突出使学生掌握有关数量和图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增加低年级的教学时间,加强20以内加减法和乘法表的练习。苏联在修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时,也特别强调“算术是初等数学课程的基础”,重视给儿童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技巧建立足够的巩固的基础,并且规定了各年级的基本教学要求;四五年级强调,首先是对小学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发展,使学生掌握自然数和整数、分数和小数的计算技巧,其次是学习代数和几何的极其初步的知识。自然数运算、正负数运算、有理数运算等,都单列一章,不与数概念混在一起。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也强调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但是认为应反映新的变化着的需要,因此应当包括比计算技能更多的东西,如解问题的能力,对结果的合理性的觉察力,估算和求近似数,度量的技能,阅读、解释和制作图表的技能等。

(二)删减一些不十分必要的和小学生难接受的内容,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日本修改小学算数学习指导要领时,删去了等式的性质、验证运算定律的成立、旋转体的概念、柱体的体积、计算概率、负数等。苏联修改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时,强调把减轻负担作为改进一至三年级教学工作的主要方针;不再强调三年学完过去小学四年的内容,只学完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不出现用两步运算来解的方程,相应地也删去用方程解两步以上的应用题,也不再要求在不带方格的纸上画直角和长方形。四、五年级删去集合的符号和一些几何作图等。美国的小学数学课本也删减一些从中学下放到小学的内容,如直角坐标、椭圆、柱体和锥体等。

(三)在安排上更注意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这是针对过去过多强调儿童的早期学习和提倡高速度、高难度,致使许多比较抽象的和难理解的`内容过早出现而造成困难这一缺点而提出的。例如,在日本,小学算

体积的概念、全等图形等从四年级移到五年级,对称、图形的包含关系以及频率分布等从五年级移到六年级。苏联在修改大纲时也作了不少调整,主要的有: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两步应用题、用字母表示数、解最简单的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从一年级移到二年级;多边形周长的概念、几分之一大小的比较等后移;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从三年级移到四年级;原来二、三、四年级含有两步和两步以上运算的方程以及相应的列方程解应用

[1][2]下一页

题,适当后移。美国有些新出版的课本也作了一些调整,如一年级不再出三位数和简单的三位数加法,几何初步知识有些后移,原四年级讲的公倍数、公因数、质数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移到五年级。

(四)继续保留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中某些带方向性的有益的处理方法,更注意适应小学生的特点。七十年代以来,尽管反对新数学的呼声很高,但是多数国家修订教材时继续保留某些带方向性的有益的做法,只是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采取更直观易懂的形式,更多地结合传统的算术内容以渗透的方式来处理。例如,日本文部省在关于修订小学算数学习指导要领的说明时指出,基本维持现代化思考方法;强调用集合的思考方法来教数量和图形等内容,可以更明确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认为逐渐培养用集合观念的思考方法很有必要。但是也指出,集合本身不是教学内容。日本新编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本,仍结合认数和计算出现韦恩图。数量关系的教学改从三年级起,仍包含函数、式子表示、统计资料等内容,只是不再划分为三个部分。法国小学数学保持现代化的方向更为明显。小学一年级仍出现韦恩图,但不再出集合的名称和符号。讲算术知识继续渗透集合、函数思想,但不再用集合观点给一些概念下定义。1983年亚太地区数学教育规划讨论会的报告也认为,集合的思想应该在各级教材中用作教学数学概念的语言,而不要作为独立的课题来教。美国近年来出版的一些课本,一方面继续用集合的思想说明一些算术内容,另一方面对某些现代数学内容降低了要求或者做较灵活的处理。例如,概率只讲根据具体试验结果求出现的概率,简单树图、平移、旋转、反射等都单独用小标题标出来,放在每章的测验题之后,用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给学生积累一些有关现代数学的感性材料。

(五)有些国家针对过去过分强调语言精确、严密而出现过多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所带来的问题,做了改进。如日本修订的算数学习指导要领中,对每个学年要掌握的数学用语和符号做了一些精简。

(六)在一些发达的国家中,随着计算机的应用日益广泛,开始增加计算机教学。如美国小学,计算机的普及率已超过一半,有些学校利用计算机使学生既学到数学概念,又学到简单的计算机语言和编程序的方法;有些学校则用计算机使学生提高所学技能,只对好的学生教学编程序。法国最近规定,在小学用80课时教学计算机。但就大多数国家来说,在小学进行计算机教学仍处于试验阶段。

近些年来除了在教材方面进行调整外,更加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推广工作。1975年美国数学教育全国咨询委员会在一篇报告中指出,数学教育现代化未能成功,不完全是教材问题,跟教法没有作相应的改革有很大关系。因此有些人从教材改革的研究转向教法改革的研究。

在教法改革方面有以下几个趋势值得注意:

1.强调提高教学效率。就是提高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赞可夫曾不止一次地批评传统的教学法是多次单调的重复,浪费很多时间。他提出教学方法要注意科学、有效。他认为要求学生一下子记住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势必要搞成死记硬背。他强调要重视理解,加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练习和复习要得法。现在,苏联强调要善于依据教学论、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逻辑学的基本原理选择一定条件的最优教学方案。认为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潜力,基本上应当在改进每一节课的质量方面来找。还采取一些具体措施,保证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又不增加课业负担。如在课本中安排好每节课的内容,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充分利用已学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每一节课既教学新知识又适当复习旧知识等。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拟订的八十年代《行动计划》中第四条,明确提出“必须把既讲效果又讲效率的严格标准应用于数学教学。”强调“教师必须尽最大可能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方法。”

2.强调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发现和探索,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皮亚杰提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布鲁纳也说“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赞可夫也强调要“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性的思想”。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就是为适应这一目的要求的。但是在国外发展学生智力,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不只限于用发现法,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纯发现法有一些缺点,也不是对任何年级、任何内容都适用。目前有人提倡有引导的发现法,就是在发现的过程中,可以有某几个环节,教师给以帮助、引导。目前常用的有讲解法、问答法、探究法、发现法、实验法等。除讲解法外,采用其他方法时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一定的活动,只是所占的比例不同(如下图所示),但对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都有一定的益处。一些教学法工作者还主张多种方法结合。在苏联,也十分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他们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从性质上和方向上加以改变,以适应现代的要求。例如,采用讲解法时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采用谈话法时,一方面强调要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和自己的观察、经验得出新的概念、法则和结论,而不只是再现一些知识。目前在苏联把独立作业提到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用于再现一些定义、法则,巩固和完善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而且用于学习新教材,使学生用已学的知识独立地解新的较复杂的应用题或解决新的理论问题。例如四年级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先提出三道应用题,让学生分别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按照计划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再用字母表示式子,得到(a+b)c=ac+bc,最后表述定律。独立作业在整个课堂教学的比例也增大了。高年级还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本(如五年级分数乘法)。在苏联特别强调根据目的任务、教材特点以及学生情况等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3.强调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1976年第三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上就曾提出,教学时要通过多种活动,如画图、操作、制作、调查、收集周围环境的数字材料等来组织教学。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的八十年代《行动计划》强调,要鼓励学生提问、实验、估计、探索、提出解释;解应用题时,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活动,如图表模型、观察现象、图解、模拟真实情况等来提供应用问题的情景。苏联小学数学教学法中也强调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认为这样可为培养儿童的认识能力创造条件。他们还提高了实际作业的比重,特别是讲几何初步知识时,强调让学生制做、画图、剪纸、叠纸、观察和认识周围环境的几何图形;解应用题时要注意结合儿童的活动,如公益劳动、旅行等收集编应用题的材料。

4.面向全体学生,并适应个别差异。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初期,强调培养尖端人才,提出个别化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只注意到优等生,忽视对差等生的教学。结果发展了天才教育,大多数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现在已开始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同时适应个别差异。近年来,国外进行了许多试验,提出了分组教学。如美国恩德希尔设计出一个教学范型(如下图)

在教某一数学概念之前,先了解和估计一下有哪几个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教学时就让他们直接进入充实提高的活动,而大多数学生则由教师教学。经过大组、小组、个别教学以后,进行检查诊断,已掌握好的学生也进入充实提高组,还需要再练习的进入练习组,还没掌握好的进入重授组。到适当时候,所有的学生又作为一个班级一起进入下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日本的数学教学法中也提倡个别化的指导,强调在课堂上尽量减少一齐学习的时间,教师多看每人的作业本,观察学生操作教具,及时发现练习中的错误,及时“治疗”。苏联小学数学教学法中也强调把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认为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提出,教师指导下的集体作业,应该跟各种形式的小组作业和个别作业交替进行。教师一般要准备几种差别作业,有的作业还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程度特点,对于学习有困难的,还要准备专门的辅导教材。

5.重视广泛使用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在国外,提倡使用多种多样的数学教具,不仅由教师演示,而且重视让学生操作;不仅用于知识的讲解,而且用于思考推理的练习;不仅用于课内,而且用于课外。例如,美、英、苏等国都提倡广泛使用彩色木条(奎逊耐木条)来教学认数和四则运算,说明简单的分数等。为了认识几何形体,用硬纸板剪成形体的各个面,随时可以拼装。木制的各种几何形体,配合识图,还有助于发展空间观念;把它们放在表示集合的圆圈里,又是很好的逻辑推理练习。现在国外小学还开设数学实验室或实验角,准备各种各样的教具、操作用具,许多用发现法教学的课就在数学实验室中进行。

近年来,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还广泛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影片等。在日本,配合各册课本制作的幻灯片总计达三百多张。近年来,有些国家还允许或提倡使用电子计算器。关于计算器的使用,各国还有不少争论,特别是许多教师不赞成小学生使用计算器,担心会忘掉计算技能。但是不少实验报告都认为,计算器有助于掌握基本技能和数学概念以及解答应用题,不会损害学生的成绩。同时也认为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一般宜于在高年级使用,在使用之前应先掌握基本计算技能。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八十年代《行动计划》中提出,超过两位数的计算就可以用计算器。日本算数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高年级可以适当使用计算器,但是不能影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至于使用计算器以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有些人认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关于计算机,美、英等国已有不少小学在数学课上用作辅助教学手段,不仅用于学习计算,解应用题,而且用于辅导儿童,解答疑难问题;此外还用于记录和分析学生成绩并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制定学习计划,而且逐渐成为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用具。

上一页[1][2]

2.小学语文教学趋势 篇二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1. 教师作为课堂中心的现象仍然存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非常高,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历史久远,从古到今,人们受“尊师重道”的影响非常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课程对于小学其他课程来说,难度比较高,所以,即使老师对学生进行了引导,学生也不一定能够主动地对其进探索。教师为了让课堂效率得到保证,多数情况下采取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传统的问答模式,从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缺失。教师在对课堂知识进行讲解的时候,也没有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该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充分的考虑,从而导致学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

2. 应试教育的束缚严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数学课堂上,大部分教师都采取传统的学习加复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对知识进行巩固,对题目的类型形成条件反射。这种方式虽然能够短时间内看到成效,但是学生并没有对该知识的真正内涵进行理解,典型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3. 教学理念落后

小学数学是学生的基础阶段,基础好坏与以后的学习息息相关,所以应该对小学的数学教育进行严格的把控,让小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得到足够的提升。词句不仅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十分有帮助,对于我国的素质教育发展也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注重,因此更多的是传授学生的解题方法,并没有对学生的思维培养进行引导,从而导致学生很难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 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方式单一,是我国的数学教学一直存在的问题,其原因是数学科目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是一个必考的科目。为了让考试成绩得到保证,教师在数学教学时通常会采用最保险的方式。除此之外,学生的家长以及社会上的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让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在体制上失去了多样性发展的空间。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单一,让逻辑性强且枯燥的数学课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无法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部分教师为了让学习进度保持一致,没有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了解,因此导致一部分数学基础差、接受能力弱的学生无法跟上课程的进度。长此以往,学生之间的差异会逐渐增加,继而导致学生之间的数学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甚至会出现严重偏科的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整个状态,严重地还会对数学产生厌恶以及害怕的情绪和心态。虽然教师保持统一进度是为了让学生与自己的思维达到统一,但是没有对学生的自我感受进行了解。数学的学习是一个较为综合的过程,并不是单一的做某一件事就能够达到效果的,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该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开发,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进行整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成长。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未来趋势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研究我们知道,相关的教学工作者必须对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国家的教育方针进行响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教学,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必然的,以下几点是未来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趋势:

1. 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上参与进来,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身心健康都会有很大的提升。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接受能力综合考虑,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2. 转变教学观念

单纯地对数学学习以及教学活动的模拟是不能让小学生的综合发展得到帮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努力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让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自主的探究。学生通过自身对外界的探究能够更好地将生活与数学进行联系,有利于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让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促进。

3. 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进行设计

不同的学生之间理解能力以及接受能力会有差别,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这种差别进行考虑。在合理的情况下进行分层次教学有利于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一点一滴的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整个数学学习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和研究,让教学方式得到有效的改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有利于让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也能够让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同时,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学未来的趋势。

摘要:素质教育的推进让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以及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等与以往相比都有了较大的改变,但是素质教育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却存在较大问题,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严重的影响。首先对小学数学的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来相应的解决对策,最后对数学教学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1]季胜男.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5.

[2]王晴晴.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趋势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对策

中国分类号:G633.3

小学语文学科作为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小学的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语文学科的学习的好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鉴于此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更重要的理论以及现实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已经持续多年,然而改革并没有带来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1.现实教学内容脱离生活:

教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息息相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的教学应当紧密联系生活,通过消除生活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壁垒来提升教学效果。但是在研究小学的语文课本内容就会发现,小学的语文教材内容生活气息并不浓厚,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小学生对课文内容难以理解,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其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关注与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如此,脱离生活实际的教材内容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例如小学课文中有陶罐与铁罐这节课,铁罐认为自己坚硬因此看不起陶罐,但是当二者被埋入泥土多年以后,铁罐化作了泥土,而陶罐却毫发无损并成了文物。这节课的本意是告诉小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但是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该道理的认识并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原因就在于现在的小学生的生活中根本没有铁罐与陶罐这两种事物。与此同时教材的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果不一致的话,很容易造成小学生认知上的分裂,进而对其人格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2.教学方法单一:

现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手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手段的单一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尽如人意。小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都决定着语文教学应当多样化,忽视这种客观规律的教学手段不然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填鸭式的教育不仅仅难以实现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反还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样反而起到了反作用,与此同时老师说教式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識培养具有不利影响,自然就造成了对学生的不上进思想,学生总是处于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自己根本无法根据自己的判断考虑问题,其自身的想法往往会被淹没在老师传递的信息当中。

3.教学评价僵硬化

总以考试成绩这一指标来评价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校的做法,不可否认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的重要性,这也是众多中小学为自己教学评价所找的借口。但是应该看到,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并不能衡量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的高低,毕竟知识的掌握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容之一,而非全部,语文教学的其他功能,例如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等,单一的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做法,必然会导致教学目的的扭曲。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我们鉴于小学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已是刻不容缓,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把握以下几个趋势:

1.内容生活化语文教学

在教学中要想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做到理论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互为印证。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寻找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生活的契合点,来使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有效融合,这样可以大幅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小学语文课有这样一个课文小马过河,讲述的是一匹小马要渡过一条小河,但是却不知道河水的深浅,于是就问松鼠和老牛河水有多深,结果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使得小马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之中,没办法就去问自己的母亲,母亲告诉它要想知道河水的深浅,必须自己去尝试。语文教师在讲授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生活化的任务,让学生去自己去探索,亲身体会小马所悟出的道理,从而使得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学生也能更快的掌握知识的重点。

2.多元化语文教学手段趋势

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也可以采用游戏、讲故事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课堂上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图片,学生见其形,看其色,听其音,把语言和形象、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学生多种感官参加记忆,多种渠道输入信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和准确,语言技能更加熟练。

3.模式动态化语文教学评价趋势

用这种趋势是由于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决定的,语文的学习终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以及写作技能,而这两个指标,尤其是语言的运用是很难通过成绩评价来实现的,鉴于此应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来不断地调整语文教学评价模式,使之与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保持一致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既需要理论上的突破,同时也需要实践层面的不断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在把握语文教学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现状灵活变通,毕竟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以及模式来借鉴,小学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在把握语文教学的三个趋势条件下进行适度创新,只有如此,才能大幅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文菊.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18).

[2]咸高军.中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管窥[J].小学时代,2010(3).

[3]孙丽卿.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新课程[J].教育学术,2011(3).

[4]顾焕钧.对语文教学改革趋势的探讨[J].科学大众,2011(4).

4.中小学教学改革动态和发展趋势 篇四

河北省景县大冯学校刘素芬

课改的春风,荡涤着一些旧有的语文课堂理念和课堂运作形式,呼唤着我们重新构建新的语文课堂。我校从杜郎口“10+35”模式取得成功的实例得到启示,决定先师从杜郎口中学和双语学校,粘贴他们的课堂模式。即以“导学案”为路线图,以

1、自主学习:学习提示、梳理内容、问题预设;

2、展示交流:展示问题、展示方法、展示效果;

3、测评反馈:基础达标、能力提升、拓展延伸为课堂板块结构,规定学生活动多于30分钟,教师活动少于15分钟的课堂模式。熟练操作这一课堂模式需要抓好以下三个关键环节:

首先精心编写“导学案”。各教研组分配好备课任务,主备教师研读教材,参阅资料,提前一周制成“学案”草稿;备课组长召集成员集体审稿、集思广益,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吸收组员意见予以修改,制成正式文本交教研组长;上课前上课教师熟悉“导学案”,结合上课班级学生情况和个人教学特点予以适当充实,并在前一天下午第三节课下课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预习;实施课堂教学后,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总结得失,为后续设计积累经验。“导学案”的内容包括:自主交流(复习过渡)、展示交流(新知探索)、测评反馈(练习巩固)三大板块。导学案要妥善保管,既要有文本,又要有电子文档。我们要求导学案的内容一定要符合年级和学科特点,要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既不能把导学案编写成教案,也不能把导学案编写成试卷。应以导学为主,导教为辅。要求教师充分承传传统教学中课

堂设计的优点,比如小组活动、激趣引入等。特别注意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循序渐进。导学案的预习可以采用课下和课堂相结合的方法。一定要具体细致,做到三个不同,即成绩差异要求不同,不同科目要求不同,不同内容要求不同。

第二、合理组建学习小组。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我们以多元评价理论为指导,创建了以小组建设、小组管理、小组评价的班级管理模式。通过小组评价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利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从内因上起到创设持久课堂教学情景的目的。

通过科学划分小组、合理安排座位等措施,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实现小组最优化组合,促进学生共同发展;通过小组内合理分工,实现“人人有目标,人人有人管”,激励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通过设定小组口号,制定奋斗目标,创设温馨环境,营造团结向上的小组文化,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通过精心挑选组长,培养得力小助手,为学生自主管理的实施打好基础;通过倡导合作互助,贯彻实施“一帮一”,努力实现“对对红”,力争落实教学任务;通过制定严格的组规,培养良好的组风;通过评选小组流动红旗,促进竞争动力,落实小组管理;通过多元小组评价的激励,营造持久的课堂情景。

同时,我们要求各小组建立特色文化。要有组名,有口号,有组织。小组不仅是学习的小组,同时也是纪律、卫生等其它形式的小组。

建立合理的小组激励机制。充分利用流动红旗或其它形式,让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我们要求教师在小组活动前,一定要把要求讲清楚,分工要明确。谁做什么,怎么做,这样才不会乱。

第三、学生展示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课堂以“导学案”为主线,先学生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小组展示,老师适时点拨,最后测评反馈。重新制定好课的评价标准,严格限制老师的活动时间,把课堂彻底还给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真正成为主体。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小组中间,成了学生中一名特殊的听众,同时又是关键时刻的引导者,组织者。要求学生面对大家,声音洪亮,有自信心。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展示,多鼓励,多表扬,多帮助。不得讥笑、挖苦学生。鼓励引导学生点评学生的展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点评要简练,不要重复学生已说的内容。当学生都讲不清楚时,教师可以点拨精讲,但教师每堂课讲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课堂上要让学生开口说,要让学生动手做,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堂就是学生欢迎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就是有效课堂。

创建高效课堂我们没有退路,当前我们面临不少困难和阻力,最大的阻力是教师的思想观念一是转不过弯来,再就是学生探究能力弱,部分教师电脑技术不过关,学校硬件跟不上。但是埋怨叹息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唯有积极投身到改革中去,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凤凰涅盘获得新生,我们的教师生涯才会焕发青春活力,做到与时俱

5.小学语文教学趋势 篇五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剧国家、企事业单位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与日俱增。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更是人才的时代。为了在新世纪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肩负培养时代新人的中小学校现在面临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历史重任。课堂教学是我们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原有的陈旧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阻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注重互动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课堂教学互动的质量和水平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在教改研究中要增强教学互动意识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会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需要。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技能、学习的方法与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教师要进行创造性教学学生要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创造性学习进行有效地指导与帮助并给予鼓励。如多角度思考问题,一题多解。

二、注重提出问题与主动思考的能力提高。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生疑激励学生提问。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课堂上教师要留有让学生进行评价和批评的时间并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三、注重动手与动口能力的培养。

解放学生的双手。尽可能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把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同学生操作活动结合起来。如学校可定期不定期开展“ 露一手”的活动。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一定会涌现出一批小发明家、小制作家、小修理家。解放学生的眼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重指导学生的观察方法。低年级学会观察社会自然景象而中高年级要学会观察生活现象。解放学生的嘴巴。老师尽可能地让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如开展演讲比赛毕业班学生辩论赛等。培养和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可结合四想品德课上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转变教育的侧重点。

6.小学语文教学趋势 篇六

课程改革的目标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要求,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教育目的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事实上,课程本身就可以被理解为使学生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因此,把教育目的转化为课程目标,进而指导课程编制工作是我们要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

7.小学数学命题趋势研究 篇七

一、对试题内容要求更高

以往的考试我们常常将书本知识作为考查重点, 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也仅仅是知识的识记和解题思路的形成。所以命题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主要就是将知识点转化为试题即可。这种大量但是重复的考试, 虽然对知识的巩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全面的考查, 长此以往, 会形成大部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这是与新课标要求背道而驰的。更有甚者, 由于考试多、节奏快, 有些学校对试题的要求不是很严格, 出现了很多有争议的试题, 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所以, 课程改革对命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命题必须像其他任何教学环节一样, 被学校重视, 被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重视。命题必须从单纯的知识考查向多元化考查发展, 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趋势。我个人认为命题应该注重科学性、全面性、开放性和人文性。其中科学性强调正确, 全面性强调学生能力、知识、心理、情感等考查的全覆盖。开放性和人文性是新的要求。

1. 开放性是指题目要求解题者要自行创设内容情境进行推断, 或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解题的这一类数学应用题。

其开放性、灵巧性和多变性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应该把试卷设计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易于接受的形式, 使考试成为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的数学活动。所以, 我们在命题时要尽量做到:

(1) 图文并茂, 体现形式开放。 (2) 整合学科, 体现内容开放。 (3) 一题多解。 (4) 满足差异, 体现解题策略开放。

其实教材中的内容已经开始向这方面发展, 很多色彩鲜明的图案、开放的问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如, 你还有什么问题, 这种对学生发现问题提问的引导, 就是运用了语文学习的思路, 而且还有很多试题注重表达。这些原则都是值得教师借鉴与学习的。

2. 人文性原则。最近几年人文这一概念提得比较多, 大家也容易理解, 这一原则的执行,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温馨表达, 改变命题话语方式

把“计算题”改成“请你当回会计师”或“小小神算手”;把“判断题”改成“判断对错我能行”或“请你来当小医生”“我是聪明小法官”;把“应用题”改成“联系生活, 解决实际问题”“学数学用数学”“试一试, 你能行!”等等。

(2) 增加激励性的答题提示用语

【案例】亲爱的同学们, 让我们放松心情, 带上信心、细心, 一展风采吧!

【案例】送给小朋友: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 收获很多吧?运用你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吧, 祝你们取得好成绩!

这一点在很多教辅类的产品上已经用得很多了, 这也给教师一些思路。在强调改变角色的同时, 也要让学生感到温暖与尊敬。

二、对命题人员素质也提出了要求

以往的考试往往都是谁考试谁出题, 碰到大一点的考试才由教育局、教研室通知出题, 这就造成命题人的知识储备等水平参差不齐, 考题的质量也就有高有低了, 所以考试的质量和效果就有不同, 这也是教师和学生害怕考试的原因。既然新课标的实施对试题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就对命题人的素质提出了要求, 只有掌握相当的知识, 认真研读课标, 仔细了解学生的情况、了解目前社会上的重点事件……出一套试题需要掌握比单科教师更多的知识, 需要有能力整合各科的知识。这些要求一出, 能够胜任这一工作的人员就剩无几了。所以我们要专门招收、培养一批命题人员, 全职负责试题的命制。

对于专业的命题人员要强调一点:要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 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数学命题的好坏决定着我们教育的方向, 广大教师虽然不是为考而教, 但试卷有着它独有的导向性功能和实践性功能。命好题可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为下一个阶段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新课标要求教师的课堂角色有所改变, 要将课堂交还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从被动转向主动。作为教学主要的评价方式, 考试应该做出哪些调整适应新课标呢?这是目前教师应该考虑的课题。

8.生活化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必然趋势 篇八

关键词:教学生活化;小学数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232-01

一、教育.教学与生活

1、教育

“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存在一定争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传统的教育定义来讲,教育可以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与教学

从某种角度来讲,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活动,而教学又是教育活动整体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是对知识、经验、方法、能力的传授过程。教学,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术语,从师生的角度出发大致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这一观点把教育观点限定于教师的教,而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属于教学范畴;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学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这种观点是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双方矛盾和依赖的过程。事实上教育与教学不能脱离,正如同被广泛认可的那样“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找不到无教学的教育”,教育包含教学,教学服务于教育。

3、教育与生活

文艺复兴运动运动通过抨击宗教神学对人的压抑,宣扬人文主义,开启了教学生活化的进程。卢梭认为“儿童的生活本身就是教育”;斯宾塞把教育看成是为儿童今后的生活做准备的一种活动;怀特海认为教育只能围绕“生活”这一主题教人们怎样运用知识理解生活服务生活;杜威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思想,他在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这些国外著名教育家在教育领域做出了显著成效,但都表示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即教育与生活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化教育理论最著名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教学理论,他认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与学的核心是要 “教学做合一”。后来,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反对旧中国脱离生活、死读书本的旧教育思想,试图用“活教育”理论改变中国旧教育。陈鹤琴认为,所有的课程都是从人的实际生活经验中选取来的,学生的言行,生活中的万物都可以是儿童的课程;只有教材的内容与生活的实际相结合,儿童才会更热情更积极地投入学习,发现方法。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

“教学生活化”指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能有效的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而关于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整体结构应该存在于现实之中,只有密切联系实际的数学习,能充满着各种关系,学生才能将所学的数学与现实结合,并且能够应用……”简单地理解,数学来源于人类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并且应当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除名师大家外,李燕(2006)在其毕业论文中表示“数学教学生活化不是漠视教学科学化,不意味着教学等同于生活,也不是要使教学回归到那种原始的、混沌的日常生活,而是要借助生活范畴所蕴涵的思想资源来分析思考并解决目前的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林颖(2012)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表示“在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改革教学自身与生活严重脱离的一面,在认清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再多点生活味, 使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能够导引教学前行的方向”等等国内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对教学生活化也给予了热忱关注。

人们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第一,数学教学应当回归生活世界。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教学设计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实际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第二,不在于回归生活,而在于超越生活,现实生活只是教育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最终要被人们在教育引导下改造和超越。数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为学生的发展做准备,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第三,应当是以“生活化”的素材与方式展开数学教学,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提炼数学关系,训练数学思维,发展数学能力,感受数学价值,让学生经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积累“数学化”的经验,学会以“数学化”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小数数学教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相对于“教学生活化”的概念,教学对象更明确,更强调的是小学和数学的特点。指面向小学生的数学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将数学,思考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关系。通过这一途径教学,旨在让学生在经历生活问题数学化过程的同时,积累数学化的经验,达到在后期不仅能够将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还可以运用数学化的方法和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再者,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阐释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提供了指引,同时标准中还指明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联系实际生活,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并学会用数学的思想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和训练儿童的认知、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等。教学生活化及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繁荣发展,加之小学数学在数学教育中的特殊地位,都验证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1] 金建生.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辩证存在[J].教育评论.2005(2).

[2] 李燕.教学与生活——论回归生活教学的理念与策略[D].西南大学.2006.

[3] 任利娟.弗赖登塔尔现实数学教育思想及其对新课改的启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

[4] 熊 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9.小学美术教育未来趋势透视 篇九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艺术教育也 有了显著的进步。以美术为例,这种进步主要表现在:①美术的观念更完整,更充实。美术不再被认为仅仅是 “画画儿”,而是被理解为融绘画技巧、艺术创作、欣赏、批评和艺术史为一体的、广义的审美教育。②这种 教育的目标更偏重于未来公民的基本审美素质培养,而不是少数技巧高超的艺术家的早期训练。③教师的专业 化(即同时受过中高等艺术与师范教育的)程度及基本素质有很大提高;美术教材(及教学参考用书)的内容 涵盖面扩大,技能、知识的内在系统性增强,且充分考虑到儿童智力发展的年龄特点。这种教学不仅受到学生 们的欢迎,而且可以说,现在的儿童所受到的艺术教育比他们的父辈要充分得多,也健全得多。这种教育的发 展和进步也因而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但是,教育尤其是今日中国的教育应该是充分前瞻的。它不仅仅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应成为现代社会不 断自我更新的动力之一。与今天相比,面对21世纪的中国社会肯定还会有巨大的变化,中国的基础教育也势必 会有不断的改革和探索,美术教育当然不会例外。那么,美术教育改革的趋势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做一点推 断或透视,以更自觉地迎接新的世纪、新的挑战和新的变革。

我们认为,我国未来的小学美术教育中,“表现”的因素将逐渐受到重视。这不仅是说绘画教学中对“表 现主义”作品、流派、技能与方法的介绍将占有一定比重,学生的“表现”能力将得到培养,而且是说教师教 学中的一些基本着眼点、观念和方法将发生明显的变化。

所谓“表现”,我们指的是运用各种艺术形式要素表达个人内心意愿、情感、感受和思想过程的手段或方 法。作为一种心理机制,“表现”或许是与生俱来的,而作为一种符号方式,虽然同样是一种艺术手段,将内 心“无形的”冲动、体验、情绪甚至态度、评价转换成一种外在的、可见的形象、象征或符号,要比“写实地 ”描绘已是外在的、有形的事物或对象的表面特征更困难,也更重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认为音乐更 多是“表现的”)。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像某些极端的艺术流派的宣言者那样,希望以某种观念与技法取 代以往的全部艺术实践与技法,对于写实的画风与技法我们同样重视,我们并不主张人们在二者间进行非此即 彼的抉择,但我们相信,“表现”作为日常的、甚至更一般的表达方式具有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带来的更多意义 。

这种预期有什么根据呢?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如下几个层面:首先,21世纪的中国社会无疑将进入现 代化的阶段,而现代化有其特有的属性和形态;其次,现代化的中国将对其基础教育提出相应的要求;然后才 是逐渐增加“表现”因素的小学美术教育对整个基础教育的重要意义。我们将依次讨论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现代化曾是中国人长期的理想和奋斗方向。关于现代化人们也有不少相同、相似或不同的看法与希望。我 们希望指出的是,从目前我国实行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及到的发展规划中,已经可以清晰地感觉 到现代化观念的合理转变。在当初“四个现代化”的提法中人们着眼于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物质生产手段的 巨大发展。在不少人认识中以为现代化社会就等同于理想社会,这样的看法显然不切合实际。关于现代化,下 述几点认识也许是重要的。

其一,实际上现代化不过是一个历史范畴,恐怕是人类社会各个民族总要经过的特定历史阶段。这时,科 学技术的确有着长足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人们将更切身地经历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过程,经历整个生产 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在这时,不仅企业的规模、设备在扩大、更新,它的整个管理、营销、分配模式必须 作现代化的转换。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也随之变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社会 的民主化、法制化过程也势在必行。

现代化将不仅给人们带来福祉,同时会给现代人带来问题甚至灾难。无论在哪个国家或民族,从前现代社 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都不是在理想的条件下实现的,甚至不是在自觉的基础上按部就班地实现的。因而一旦社 会经济迅速启动并以较高速度持续发展而新的秩序又难以一下子建立时,就会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在社会生产 规模迅速扩大时,自然资源和环境可能同时受到极大破坏;在社会总财富增加的同时,分配上的差异也在加大 。甚至可以说,当一个社会的财富迅速增加时,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并不一定迅速改善。

第二,现代社会一方面使个人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以种种方式割断了与血缘社会或地缘社会的关系,由于 工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青年的就业同样也更少能靠各种社会关系轻易获得,企业要求的是具有更高专 业技能和更高学历的“白领”和“蓝领”员工。在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社会是尊重个人的才能,而非他的`身世 。

另一方面,现代化社会又是在日益强化的竞争条件下实现的,不仅许多局面最终要靠个人独自去面对,去 控制,而且势必使个人的压力感增强,对每个个人来说,他不仅面对更多的幸运和机遇,也面对更多的风险和 挑战,这都要求他有更强的承受能力和特殊才能,而这些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具备的。

第三,19世纪以来,尤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后,西方社会出现了种种“后现代”的理论。“后现代” 呼声所表达的其实就是对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以后的西方现代社会的抨击、批评、控诉以及校正的意向; 是对人(这里指个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一次“非人化”的抗议;是对人类理想和普遍价值的顽强追求。这 些理论或意见对于我们这个发展中(或后发型)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四,国内理论界已有人注意到,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之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过程之处,就在于她抓物质文 明建设的同时,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只有实现了这一点,中国的现代化才是有自己“特色”的和创造性的, 并且也才是行得通的。尽管中国社会尚处于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从没有 像今天这样紧密过。中国在这种交往和联系中不仅能实现自己的社会目标,而且能与世界人民共同创造一种更 和谐的未来。

现代化概念的上述几方面含义或许是我们在思考与之相适应的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及其美术教育改革与发 展趋势的问题时所不应忽视的。

现代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确实在为现代社会培养大批的、高质量的建设人才,在 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方面显示出强大的功能;也正是在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中,各种教育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 理论及教改方案才涌现出来,从而大大改变了传统学校的面貌及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但是反过来说,现代教育 的特长是在分门别类的职业培训,却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对人的完整性及人文精神的涵养。因而当人们对“现 代化”有了一种新的反省以后,不也应相应地要求教育作出适当调整,甚至要求教育为救治或预防现代社会的 弊病而作出安排吗?

现代学校教育的高效性不仅是教育科学与教学技巧带来的,也是现代社会的需求,即市场的需求、竞争的 动机刺激出来的,因而它可能带有短期行为的特征,这样,它培养出来的人有可能是片面发展的。仅从我国的 实际情况看,为什么社会刚刚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教育中片面瞄准考试、追求升学、单纯重视“主 科”成绩的倾向就十分严重,且难以纠正呢?其原因或许除了人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对于现代化缺少全 面的理解和历史的认识,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传统中国对教育的设计更多是以社会为本位的,更多强调为社会培 养建设人才;“成才”的价值取向一直超过对“成人”的重视。显然,我们遇到这样一种境遇:由于传统社会 的定位,因而现代社会及其教育依然不会自动地注重育“人”。

事实也是如此,在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以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人带来了自由,却没有给这些解 放了的“自然人”以足够的教养,在那些标榜“文明”的社会及其对外关系中竟出现了比“原始社会”更野蛮 的现象。现在,西方一些“后现代”的思想家想做也正在做所谓挽救西方文明的工作,这些工作的一部分也将 在教育领域展开。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要把现代化和后现代的工作合二而一的民族及其教育事业,就需要在“ 育人”的问题上更加重视,充分前瞻,有新举措,而不是跟着西方及其教育的老路走。

具体到学校教育上,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要强调其目标是培养完整、健全的人格。关于人格,哲学家、社 会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有种种定义和看法,其间也有极大的差异。我们这里说的人格有这样几层意思: ①它是相对独立于社会和他人的一个“位”或“格”,它有自身比较明确的界限和不同侧面。在社会现实及发 展中,这个“位”可以表现为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也可以表现为个人的尊严、行为模式和伦理态度。②相 对于人的躯体它是人的内在的诸方面之和,相对人的外在行为与种种表现,它是其内在比较稳定的动机及常模 。③人格自身是一个由各种心理―文化要素组成的、不断发育、变化着的结构,其核心是人的生命和创造的需 求与驱力。人格的发育和变化既取决于他的活动、他与社会、他人的互动,也取决于个人对其人格的自我意识 水平。④相对于他人,它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差异。这主要是其结构要素在组合关系和发育程度上的差异造成的 。

人格当然是有具体内容的,而这种内容在历史或不同人的人生中总是要变化、发展的,每个人对人格自我 的塑造也是其终生的使命,因此我们强调在中小学校中的人格培育指的只是对儿童、青少年完整、健全人格结 构发育和初步塑造的意识、关怀与安排。我们希望孩子们在成人、进入社会的时候,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人格结 构,他们不仅有现代社会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有对社会、历史、文明一定的认识,也有对自我及其未来发展方 向的比较清醒的认识和对社会现实及其他人的比较健康的态度。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中发挥其创造性; 建设性地面对种种社会现实与人际交往;不仅在成功时能戒骄戒躁,而且在逆境中也坚韧不拔。这样,社会的 发展、进步才可能是与人的发展同时完成的,而不是以相当一部分人为代价的。

当前的教育已经注意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甚至希望利用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来养育新一代的情操、 心灵,但应该意识到的是,今天的道德教育一定要是建立在完整人格培养的基础上才会是真正现代化的;也才 可能会是有中国特色的。无论什么样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都必须由一个有理性有理想的、有选择和判断能力 的、有生命活力和同情心的主体去遵循,这样的人才会是“自律的”,这些规范本身也才是“道德的”。换句 话说,真正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个知识结构完整的问题,不仅是知识结构中有没有道德内容的问题,而只能 是完整人格培养的问题。用许多教育工作者的话说,就是要使孩子先成人,然后才是成才,这是我们今天的教 育必须明确的最主要问题,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教育改革的方向。

如果上述各点能够成立,那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强调“表现”内容的教学和“表现”技能的培养就具有明 显的意义。作为艺术教育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美术课一般说将培养学生一种与科学的或逻辑的思维所不同的直 觉思维(指对情境或事物结局的综合推断)能力,培养学生对形式以及形式、内容间适度关系的敏锐感受力和 判断力。但注重“写实”的美术与注重“表现”的美术还是有些差别。

起码,它将充实人们对艺术创造力的理解。在注重“写实”的艺术教育中,创造性往往仅被理解为对客观 形象的记忆和想象,至多是组合;而在强调“表现”的艺术教育中,创造更多的是指生活中尚没有的、不可见 的形象的首次出现(通过音乐作品欣赏人们会较易理解这一点),它为生活增添新的内容。这也扩充和完善了 知识的结构,改善了人们的“知识”观念。

更重要的分别是在学生人格培养方面。现行教育在强调“双基”(或“三基”)教育的同时总是把小学生 当成“一张白纸”,把“知识”当成是纯客观的规律等;而相应的美术教育也只是强调对外在的、“美的事物 ”的观察和描绘(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贯穿整个近现代绘画的透视观念等也就暗含其中),强调“写生”;即 使逐渐增加了“绘画形式要素”的内容,也是强调它服务于外在事物描绘的功能。

应该说,“客观的”科学知识系统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同理,客观描绘外部 事物的能力(“写实”)对于学生、甚至是将来专门从事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的学生来说也是必要的。但问题 是在进行这种内容上相对客观的教学过程中,不应将学生的情感与冲动压抑掉。目前一些学校对课堂纪律的优 先强调、对“学习习惯”的过分强调事实上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在有的学校已经在强调“寓教于乐” (强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趣味性),而另外的学校甚至强调“乐学、会学”(强调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 学习方法培养),更有趣的是,小学音乐教育近年的改革正是与维持课堂纪律的方法问题结合在一起的,这里 的道理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里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调动起他们与生俱来的生命与创造的冲动,将其转化为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在全部学龄前时期获得的经验、形成的交往与表达模式;尊重他们幼小、但已经形成的 基本人格和人生态度。只有这样,他们的学习才会是高效而有乐趣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才从根本上说 是融洽和建设性的。我们不要像在工业开发时期对环境所报的先开发后治理的态度那样,希望先通过“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纪律约束,抑制住孩子的原创力而在相当一段时间的系统知识学习中培养起一种“纯智力”的兴 趣。这样做所付出的代价将是高昂的。

相对说,注重“表现”的美术教育有完全不同的教育原则。它相信、爱护和扶持孩子们天生的生命冲动和 创造冲动,努力理解并启发他们大胆表达自己在学龄前时期获得的各种经验及其个性差异,尊重孩子们基本的 感觉和表达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它引导学生将内心世界的感受变成可见的,从而强化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 自我观照,并通过美的教育对这些幼小的心灵给以指导;它也引导学生理解他人(的创作及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鉴赏和艺术批评,建立起宽容的良好人际交往模式,学习到坚持己见、说服他人、容忍不同意见和进行妥 协的种种技巧。我们相信这种教学将使孩子在未来的建设和社会生活中,不仅有更高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也 更容易正视现实、面对竞争、承受逆境,有良好的适应感和判断力,也多一些正常渲泄的手段和幽默感。

应该说明的是,我们并不主张一种艺术上极端的“自我表现论”,也不主张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极端个人 主义倾向。相反,我们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积极的引导和教化过程,是使孩子们的情感逐渐升华,逐渐社会 化并形成亲社会倾向的过程。孩子要表达自己并不错,但他们不仅应知道如何正确地表达,同时也应知道尊重 他人,尊重他人的同时也是自尊的表现。因此,注重表现的美术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加强艺术批评的内容,学生 的作品不仅是画出来的,也应是在相互间“说”出来的。我们注重的是,通过基础美术教育和美术兴趣教育, 不仅给孩子基本的美术熏陶,也应达到对学生完整、健康人格的培养,从而它同时是一种道德教育或品德教育 。

总括起来说,强调“表现”的美术教育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有两个方面:首先针对学校知识教育的科学内 容,它给予学生艺术的训练,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的同时,情感方式、表达方式也得到相应发展。它还配合了 更直接的品德教育的展开。这才使学生的人格发展是完整的、全面的。其次,对于学生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 它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在“主科”学习中成绩不理想,因而缺少成就感,产生自卑 心理;另一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上有缺陷或家庭关系上有阴影,而通过美术教育尤其是“表现”的训练,可以部 分地对这些学生有补偿和治疗作用。如果说,美术学科是个“没有错误答案”的学科,那么“表现”艺术的教 育就更是如此;艺术表达的转化和升华方式更是克服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因此,未来的教育趋势,现在我们 只想说,“表现”的艺术教育将成为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一种趋势或潮流,而且是值得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 去主动探索的方向。

上一篇:卫生事业单位面试题目及答案下一篇: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