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景德镇考察报告(精选13篇)
1.江西婺源、景德镇考察报告 篇一
考 察 报 告
专 业: 班 级
: 学 号: 姓 名: 时 间:
江西婺源县调查报告
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位于江西东北部,与皖、浙两省交界,土地面积2967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378万亩,耕地32万亩,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全县辖16个乡(镇)、1个街道、1个工业园区、197个村(居)委会,人口36万。婺源东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市,西毗瓷都景德镇市,北枕国家级旅游胜地黄山市和古徽州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南接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和铜都德兴市。
婺源代表文化是徽文化,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婺源县有江岭、江湾、李坑、卧龙谷、灵岩洞、彩虹桥、严田、古章等构成了婺源独有的旅游文化。除了这些著名的景点,还有独特的种植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这些都是婺源的独有的特色。
有着“书乡”之称的婺源又是理学家朱熹的故乡且深受理学影响,是一个重习俗、讲礼仪的小城。逢年过节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女儿女婿必定会带上鸡、鸭、鱼、肉、烟、酒等来看望孝敬父母,在婺源这叫做“端节”。除了这些传统佳节还能体现其徽派饮食特色文化的则属生日寿宴、结婚喜宴了
婺源——这个“书乡”、“茶乡”如今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深受徽州文化影响,至今保存着完整的徽派建筑,沿袭着徽商流传下的日常饮食风俗习惯,粉蒸菜、糊菜,此外还有一些特色小吃。茄子干、(茄子、糯米粉、辣椒油盐等调料蒸熟之后晒干)酒糟鱼(将鱼用烟熏干或晒干后加辣椒料酒等调料做成)成为外出之人探亲访友必备之佳品。由于婺源喜食辣,故每年春夏之交农家会种许多辣椒,待到成熟时节一篮篮红辣椒采摘回家,洗净切成小片,晒干留在日后吃。
在婺源,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许多古树和木板廊桥。
婺源境内多有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古樟树,珍贵的百年红豆杉。代表的就是严田古樟,篁岭景区水口红豆杉群。许多古树都是参天巨擘,有一1500年的古樟,更是需要近20成人才能合抱,实在令我惊叹!
木板桥是婺源的一大特色,原汁原味的杉木建造的木板桥宛如金桥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桥下是清纯无比的江水,桥上不时有村姑农夫挑着担子从经过,山光水色与木板桥有机结合为一体,妙不可言。
最后,随处可见的民居也是一大特色。婺源的古民居与皖南民居风格近似,比较著名的有理坑的官宅府第、思溪古村、篁岭古村、延村以及其它。理坑的“大夫第”和“天官上卿”府都是明朝建筑的精品,房屋里面都是用木头建造的,门窗的雕刻很精致很细腻,看了无人不赞叹前人的高超的雕刻技术。
这里的房屋大多古旧,据说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有些房子已经破损或倒塌,但它还是我们眼中一道不可或缺的景点,它毕竟经过了风风雨雨,历尽了人间沧桑,它是历史的见证。
2.江西婺源、景德镇考察报告 篇二
当代都市社会的人们,面临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和精神的压力,这些压力萌发了人们想逃离都市的念头。为了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获得愉悦的感受,乡村旅游应运而生。乡村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而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何景明认为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盲目建设、产品单一、季节性强、经营水平低。徐琪通过与国外经验的对比发现,我国乡村旅游存在认识不足、产品单一、设施落后、人员素质差等问题。黎洁,赵西萍提出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的若干经济学质疑,他们认为社区参与不足是解决乡村旅游存在的一切问题的根源。
社区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选取婺源乡村旅游研究案例,从社区参与角度出发,分析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社区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和社区参与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乡村旅游”的概念很早就出现在国外的研究学界,对应的英文主要有rural tourism,agro—tourism、farm tourism。近年来,国内外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开始研究乡村旅游的问题,但至今为止乡村旅游尚未有统一的概念。如莱恩(Lane,1994)认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认为乡村旅游的概念远不仅是在乡村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那么简单。相反,乡村旅游是一种复杂的、多侧面的旅游活动。弗洛切特(Frochot,2005)认为,乡村旅游定义难以取得一致,首先是源于界定乡村或乡村性的困难。乡村旅游是基于乡村的物质世界发生的小规模的,主要是体现乡村的环境,历史,经济,地域的旅游活动。国内的学者在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同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进行了诠释。何景明,李立华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分析,认为乡村性是界定乡村旅游的重要标志,并对乡村旅游进行了全面的论述。王兵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虽然学者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众说纷纭,但大多数认为乡村性是吸引旅游者进入乡村旅游的基础,也是乡村旅游营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综上,本文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性为旅游吸引物,为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二)社区参与的内涵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的系统综合体。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一直是国外学者关注的重点。1985年墨菲(Murphy)在其著作《旅游:一种社区方法》中首次系统地从社区的角度研究旅游。墨菲认为社区旅游与社区的每个人息息相关。保继刚认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把社区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进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等涉及旅游发展重大事宜的决策、执行体系中,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同时他也在《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首次指出当地居民是桂林旅游发展的主体。郑群明等对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机制也做过一些探讨。
二、研究区概况
(一)婺源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皖赣浙三省交界处,婺源是徽州府古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婺源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2001年以来,婺源围绕“文化与生态”主题,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先后开发了江湾景区,大鄣山卧龙谷景区,文公山景区,鸳鸯湖景区,灵岩洞景区,思溪延村景区和李坑景区等20多个景区,其中江湾景区于2013年1月17日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经过十二年的发展,婺源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婺源县政府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导向作出“优先发展旅游、培育主导产业”的决策,倡导社区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实现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1.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决策
婺源县政府大力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转让景点的经营权,实行“公司+农户”的社区参与模式,即政府指导,旅游开发公司经营管理,社区参与旅游接待的方式。2000年江西金叶集团公司和政府,村民签订了李坑风景区30年经营年限的开发协议。并且协议中居民可以得到19%的门票毛收入,民居古建景点户还可以得到2.5%门票毛收入。公司在开发旅游过程中倾听居民对发展旅游的建议与看法,并将这些意见纳入旅游开发决策中。
2. 社区参与旅游接待
旅游业是综合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直接带动了交通运输业,饭店、旅行社的发展。婺源县至今已有宾馆、饭店145家,通过开展了“万户农家乐”工程,引导和扶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有“农家乐”馆店232家,旅行社13家,吸纳从业人员近3万人,大大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
3. 社区参与乡村自然和文化环境保护
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而环境的保护离不开居民的支持和参与。随着近年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在给婺源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婺源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在参与旅游开发中,婺源各个景区安排了村民对景区、景点实行严格的巡护、检查和清理,防止森林火灾发生。同时加强对景区内的自然环境保护,及时制止游客的不文明现象。婺源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婺源社区居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自发组织保护古建筑。宋代廊桥——彩虹桥曾被洪水冲塌一桥墩,当地群众自发捐资7万元及时将廊桥修复。
三、婺源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对社区参与认识不足
孙九霞认为社区参与即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开发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便在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全面发展。婺源乡村旅游的参与者对社区参与认识不足,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区居民对社会参与缺乏正确的认识。虽然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积极性非常高,有的景区甚至过度参与但是村民只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忽视旅游的消极影响。二是政府没有意识到社区农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在婺源乡村旅游规划中没有对社区居民给予足够的重视。三是旅游企业仅仅是单纯地提供一些简单的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给当地村民,没有对村民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严重阻碍了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深度。
(二)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
社区居民作为乡村旅游开发中共同利益主体之一,迫切希望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给自身带来经济利益。由于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乡村旅游收入分配带来诸多困难,造成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引发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例如,2011年媒体报道了婺源江湾景区,李坑和汪口遭堵门一事,严重扰乱景区秩序的情况。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景区门票收入分成不均,有的村民一年可以拿到一千多元,有的村民一年只拿到几百元。对于村民质疑的利益分配问题,旅游开发公司没有给予重视,严重影响了婺源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婺源各景区经营权转让概况如表1所示。
(三)参与机制不完善
资料来源:个人根据婺源县旅游局提供资料整理而得。
婺源乡村旅游开发主要是由政府主导,旅游开发商投资经营管理的旅游开发,社区居民力量薄弱,处于旅游参与中的弱势地位。这样,社区农民丧失了旅游开发中的主动权,在旅游参与过程中处于“被决定”的被动参与状态。其次,没有建立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专门机构。这样社区居民没有获取信息的渠道,不能参与到旅游决策中来。
四、婺源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提高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的认识
居民对乡村旅游缺乏足够的理解,这也是影响其参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一些居民之所以对参与不感兴趣,除了受到自身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外,对旅游发展的理解程度和态度,对自身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定位等的认识也是很重要的原因。首先,要正确理解乡村旅游开发的现实意义,认清乡村旅游和社区参与的关系。其次,要认识到环境对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最后,要理性分析乡村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应对乡村旅游带来的各种问题。
(二)加强居民技能教育和培训
调查发现婺源景区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数是初中文化。社区居民的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限制了自身参与乡村旅游开发,没有享受到乡村旅游开发的成果。因此,当地政府和开发公司应根据市场需求对社区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引导村民参与相关产业。通过教育培训,提高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的认识,激发他们参与乡村旅游的热情,使社区居民获得更多的自我发展机会。
(三)加强乡村社区基础建设
婺源县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内部交通比较落后,景点之间交通线比较少,可进入性差。因此婺源县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交通落后的情况。例如,开通连接各个景区的观光巴士,建立旅游目的地标识系统,完善自驾车旅游信息系统服务;加强景区的集散功能区建设,提高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
(四)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3.江西婺源茶道 篇三
婺源乡村,家家种茶,人人饮茶。不仅上山采药,下田耕作,要带上茶筒,而且村间道路还设有茶亭。家里待客,常用茶壶泡茶分饮。茶重内质,情贵真诚,乡土气息,纯朴亲切。
清宫茶
首先准备茶具,投茶之前,先用热水将瓷壶和汤瓯荡洗一遍。再冲泡注水,这种泡法叫“壶泡法”,就是将茶泡在壶里,然后再分饮。茶泡好后,一般要等三分钟,这样茶的香气和汁味才能充分溢出。
农家茶婺源乡村,家家种茶,人人饮茶。不仅上山伐木,下田耕作要带上茶筒,而且村问道路还设有茶亭。家里待客,常用壶泡茶分饮。茶重内质,情贵真诚,乡土气息,纯朴亲切。
茶品:婺绿特级茶
水品:溪涧山泉
茶具:青花瓷壶、汤瓯、铜水壶
茶道姑娘头系蜡染头巾。身穿青花小褂,外围绣花围裙,简朴大方、明快素雅,散发出浓郁的乡村气息。农家茶的茶具是一种青花小碗。婺源叫汤瓯,在乡村,一般用来饮茶,既简朴,又方便。投茶之前,先用热水将瓷壶和汤瓯荡洗一遍。泡茶使用“壶泡法”,就是将茶泡在壶里。然后再分饮。泡饮所用的茶品是AA级绿色食品——婺绿茶特级。
婺绿茶基地平均海拔500~1 500米,主峰高达1 630米,特定的气候与土壤条件,使婺绿茶具有香高、汤碧、昧厚、汁浓的独特品味,深受人们的喜爱。茶泡好后,一般要等三分钟,这样茶的香气和汁味才能充分溢出。
分茶时,八个汤瓯,依次点洒,均匀布水。然后,又从最后一个开始,倒过来点酒一遍。这样,茶汤才能前后一色,浓淡相宜。人们特此雅称为“韩信点兵”。
新娘茶婺源人的生活中,无处不体现茶文化现象,新娘茶,作为古俗,可谓代代相袭,流传不衰。当地风俗,新娘在拜堂后的第二天第一件事就是亲手泡制香茶敬献公婆及男家亲眷。厅堂里红烛闪烁,长辈们依序而坐,新娘在小姑的引导下,莲步轻移,登堂向四周长辈施礼。新娘采用的茶具是从娘家带来的陪嫁品,献上娘家带来的新人果子,里面有红枣、花生、桂园、瓜子,它预兆新娘早生贵子。接着煮水泡茶,新娘泡制的是冰糖桂花茶,取其甜蜜富贵之意,赐予亲人吉祥如意的祝福。新娘敬茶讲究的是规矩,有序重礼。敬的第一杯茶,当然是上方的公婆。按照婺源的民俗,当新娘向公婆敬茶时,公婆要递上“红包”,新娘敬好公婆之后,再按下左、下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顺序相继敬茶,如果客人分列而席,那自然也是先左后右,先上后下了,这种重礼之风,婺源民间至今还保存着。有道是“品饮新娘茶,一生福无涯”。
文士茶婺源历史上属新安文化,儒雅风流,书斋庭院,竹坞流星泥炉鄣炭,瓦罐竹勺,茶重形质,水选名泉,追求的是汤清、气清、心清、境雅、器雅、人雅的境界。堪称为中国儒家茶之代表。
茶品:婺绿茗眉,婺绿剑峰
水品:廖公泉、廉泉
茶具:青花梧桐三笔盂、泥壶
茶道姑娘穿着婺源妇女的传统服装——罗裙。裙子是整幅的,二片交叠,前后围系。虽然简朴,但端庄高雅,颇有大家风范。
第一道程序:焚香、点香,一敬茶圣,二表示对宾客的欢迎。第二道程序:涤器。茶具宜燥洁,因此须用热水将杯盏洗涤干净,方法是:先将杯轻荡三下,再淋盖,最后涮杯托。第三道程序:置茶,先将锡罐里的茶叶取出放在“茶则”中,然后再用竹勺分别投入杯中。“茶则”,是茶叶的一种量具,古时是末茶煮饮,往往用茶则掌握~定的分量,现在是散茶泡饮,用茶则置茶,则更便于均匀布茶,做到杯杯浓淡一致。第四道程序:
“洗茶”,就是用少量的沸水先浸润一下茶叶,稍顷,将水滗去,主要是为了祛荡寒气,促其张发。第五道程序:正式;中泡,冲泡时要做到心神专注。壶高水急,手法细腻,茶汤均匀。茶道姑娘现在表演的冲泡技法叫“凤凰三点头”,壶嘴三上三下,水柱银珠成链,这样不仅使杯中的茶叶上下翻滚,受热均匀,而且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水在茶的泡饮中是十分重要的。茶为水之神,水为茶之体。陆羽在《茶经》中说:
4.江西婺源风景写生实习报告 篇四
实习时间:2011年11月5日——11月15日
实习地点:中国最美的乡村—江西省婺源县
印象中的南方应该是烟雨迷蒙,小桥流水,曲调犹凝的,甚至在我脑海中幻化为一个具象的场景印象:漫步在白墙黑瓦的屋檐下,铺满青石板路的小巷之中,撑油纸伞的妙龄女子那一抹嫣然一笑。
或许正是有了这样的小文艺情节,才会对这次南方写生之行充满激动与欣喜吧。一得到消息就上网查天气预报,相关资料,提前做好准备。对于地道的北方孩子来说,新奇又紧张,终于要迎来一个全新的境地了。11月5日傍晚时分,大家就背着拿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在等候旅游客车的到来。登上开往江西的车,睡在铺位上,默默期待明早醒来所要面对的世界。
6号早晨睁开惺忪的睡眼,以为已经到达目的地,谁知依旧在路上,匆匆翻出自带的干粮吃饱喝足,渐渐清醒之后,情绪又兴奋起来,与同学们有说有笑。车窗外那不断变换的梯田,延绵的山丘才让我意识到自己已经身处异地了。中午十一点左右,车子稳当地停下来,终于到了吧。拖着行李箱,分房间,吃午饭。忙乱的收拾妥当之后,才望向窗外,那一排排的白墙黑瓦,青砖绿树,与北方村落完全不同的景象,令我又惊又喜。婺源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真是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林木葱郁、峰峦叠嶂、空气纯净。
老师统一安排完写生的日程,交代了注意事项之后,我们寝室一行人便迫不及待的背上包包,挎着相机,外出寻找美景。以便今后的几天画出好的景致。沿着镇上惟一的一条大路,通往漳村村口。这是一个原始古朴、颇具徽派建筑风格的美丽村镇,散落在风光旖旎的青山碧水间。沿途看到什么都拍,从流水到枯木,房檐到屋顶,处处皆美景,皆可入画啊。嘿,心里不禁高兴起来,这里果真没有令我失望啊。漳村一条条小巷子互相交错,不小心就迷失方向了。房屋相映,树木相掩,没有北方的通透感,却多了几分小家碧
玉的花园氛围。踩点完毕,返回住处。晚饭的菜色也十分美味。十个人一桌,八菜一汤,吃得很满足。
接下的几天,我们开始了真正的任务——风景写生。每天早晨吃罢早饭,踏着清晨的露珠,披着凉意的薄雾,我们就拎着画箱,带着油画框,外出寻找作画场景,探访历史的遗迹。如诗如画的低山田园,梯田,流水,古宅,居民,木桥,老树……江西乡村应有的一切元素,我们尽收眼底,婺源的田园风光真是独树一帜,山水相绕,水边就坐落着村庄,村民世代以水为生,在溪水边洗衣洗菜。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子两侧飞檐翘角,青灰色的瓦砖屋顶,被岁月亲吻过的白色石灰墙,处处流露出一丝古朴雅致的氛围。
看得到的是满眼的美景,如何在自己的画面上表现出来这种感觉,却是我们都在思考的问题。刚开始画的时候手有些生,多揣摩,多尝试,再确定自己究竟想要的效果是什么。南方秀丽清雅,油画的现代感和强烈表现力,不足以完全表达出这里的风景印象。于是我决定选择像吴冠中大师的作品学习,用油画表现出国画般的水墨晕染和清新感。第一张风景画,就这样在我的试练下成品了。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可以运用自如吧。当天晚上,郭老师就召集大家,简单点评了今天的画作。之后给大家讲了创作之中所要解决的自身的问题,注意的方面,以及搞创作的创新方法和活跃的思维方式,让大家改变了传统的风景习作写生的观念。
初到南方,不太适应这里的天气,还好温度降低了一些,让燥热沉淀下来了。适合画画的天气,拥有好的状态就要赶快行动起来,虽然在写生的几天时间里并不都是风和日丽的,即便遇见下雨天气,我们也拿着速写本用景观速写来表现徽派建筑的线条存在感。大家积极的学习情绪也感染了随行的指导老师,甚至大三与大二美术学之间的交流也多起来了。互相学习和提高自我认知,成为这次写生的一个收获点。
连续写生一个星期之后,老师决定集体购买婺源县的旅游年票,既然来到南方,不尽情欣赏一下这里的风景就太过可惜了。办理旅游游览卡,客车拉着我们到一个个的景点游览。从思溪延村到鸳鸯湖,从彩虹桥到汪口。我们共抵达八个风景区,领略了南国之境的秀美河山。沁人心脾的香樟树,天然的溶石岩洞,不断转动的水车,厚重历史感的祠堂,精美的工艺纪念品等等。为期两天的游览,实在是给我们留下太多的记忆点了。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所见所闻,但是我相信他们会深刻的印在我的心里,组成人生中一份美好的回忆。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就要离开这个让人心绪宁静的地方,该踏上回程的路途了。最后一站停留在中国瓷都——景德镇。精美的青花瓷,细腻而又华丽优美。参观了陶瓷博物馆,了解陶瓷的历史与发展,加深了我对青花瓷的喜爱与兴趣。下午5点集合回归,窗外渐行渐远的山丘与村落,提醒着自己思考这一趟旅行收获了什么,领悟了什么。在九江长江大桥的桥灯映照之下,我回味着这次旅程,安然入睡。此次写生之旅,仿佛梦境,恍若隔世。
11月15日凌晨五点,安然抵达洛阳,客车停留在寝室楼下,迈出了脚步,意味着这次此行程将圆满结束。
总结:
5.景德镇作坊考察报告(范文模版) 篇五
瓷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景德镇是千年窑火不断的产瓷胜地。历代能工巧匠利用得天独厚的陶瓷资源,广纳百家之所长,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创造出灿烂的陶瓷艺术和陶瓷文化,景德镇陶瓷作坊是景德镇陶瓷经济及陶瓷文化传承的载体,景德镇传统的手工工艺制瓷业就是由一座座生产作坊组成,从这里生产出“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世人所青睐的精美瓷器,并孕育出灿烂的陶瓷文化。为此对景德镇陶瓷作坊进行考察有重要意义。
提起陶瓷作坊,自然要说到景德镇的陶阳新村,这个靠近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的弹丸之地,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陶瓷从业者及陶瓷爱好者,也就有了各种陶瓷作坊。这些作坊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当地农民自己雇佣工人开的,另一部分是当地农民把房屋出租给别人开的。而我的考察对象就是位于陶阳新村的平平窑。之所以选择平平窑作为调查对象就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陶阳新村有好多小作坊,但平平窑却是集拉坯、利坯、烧制、销售等一条龙的,既自己制作陶瓷出售,也会吸引其他人到他们那里进行绘画创作。
一、平平窑概况
平平窑位于景德镇新厂陶阳新村的东南角,老板黄平典型的80后,85年出生的他先后当过泥工、司机、拉坯工人等,因陶阳新村新建后吸引了大量的陶瓷从业者在陶阳新村开小作坊,他从中看到了
商机于是在自家房前盖了简易的房子,买了窑,招聘了几个工人,平平窑就这样开业了。
今年大四的陶瓷学院雕塑系的学生张强就是平平窑的常客,现在他也算一个年轻创业者了。和很多陶院的学生一样,张强也在陶阳新村租下了一小栋村子里的居民房,作为自己的陶瓷作坊。每个周六都会参加乐天陶设的创意集市,而他的作品大部分都在平平窑这里烧好的。张强最近接到的是一个苏州的香薰公司的订单,制作香薰的瓶子。500个瓶子,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单子了,他们靠着自己的创意,做一些有个性的东西,来吸引客户。平平窑还有很多像张强一样做陶瓷小工艺品的学生,他们自己制作样品吸引顾客,接到订单了就到平平窑来制作烧成。
陶瓷学院的于老师也会定期到平平窑来,和学生张强接订单的不同,于老师是自己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他会把自己的设计图拿给老板黄平,让他按要求给自己拉坯,配好釉,绘画完后再在这里进行烧制。碰到于老师那天刚好他的作品出窑了,但显然他不是很满意,因为有些作品他画的很好,可是由于吹釉师傅的疏忽,把釉吹厚了结果有些人物的面部不是很清晰,与他的预想有些差距,自己辛辛苦苦的花费数天的创作就这样失败了,于老师有点痛心。可是按照行规顶多就是这个瓶子不收钱,其他也没有任何补偿了,老板解释说景德镇自古就这样的,就连大师的作品烧坏了也没办法,不可能按市场价赔偿的,如果烧坏作品你要拿走就要付一半的钱,你要不要了这个皮管子就可以不收钱。于老师很无奈只能付了一半的钱,把有瑕疵的瓶子带
回家去,他说自己辛辛苦苦的成果,即使有瑕疵也不舍的就这样扔了。
平平窑的客人中还有一个日本老师,由于日本烧窑的成本非常高,而且窑较少,所以这位日本人每年都会定期来平平窑这里进行创作,然后把烧成的成品托运回日本。老板说这位日本人平时就住在陶阳新村的一个普通民房里,制作一些陶瓷枕头之类的,然后在上面进行绘画。由于我取得时候日本人已经回国了,不过还是有幸看到了他的作品,很精致很特别。
老板说年后的生意不太好,因为国家反腐倡廉,国五条的出台,很多原来把陶瓷当做礼品送领导的人现在生意不好做,不再来订货了。春节过后去年的几个师傅也因为工资低辞职了,黄平只能自己身兼数职,又拉坯又利坯又吹釉的,所以工作效率有点低。他准备培养几个徒弟,不然对生意有影响。
二、由平平窑而对景德镇作坊的思考
1、落后的生产环境
景德镇的陶瓷作坊大多在旧厂房或自己家搭建的建议棚子里,环境脏、乱、差。一间旧房,几台设备,几名工人就可以进行生产了,无需任何证件。生产过程中安全问题突出,尤其是用电安全和窑炉安全问题。近几年发生过几起陶瓷作坊火灾和窑炉爆炸事故,已经引起来人们对安全生产的的重视。很多陶瓷作坊真可以用不堪入目来形容,闷热的厂房内满地泥浆和尘土,随意摆放的原料和做好的坯,屋顶像麻花一样的电线,光着膀子打着赤脚的工人。还有些情况较好,物品摆放整齐,但依旧给人脏的感觉。黄平告诉笔者:“景德镇陶瓷
作坊都这个样子,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我们也想在干净整洁的厂房里生产,但那要花很多钱,我们这些小作坊哪里投资的起呀。我们希望政府多给点好政策,比如建些好厂房便宜租给我们也好啊。”笔者认为,大多数作坊主们一下子肯定拿不出来那么多钱改善生产环境,这就需要政府正确的引导和提供更多的帮助,比如根据作坊主们的需要开发大型的陶瓷作坊工业区,搞好配套设施,便于集中管理,也让作坊主们更方便生产,何乐而不为呢?
2、落后的管理模式
景德镇陶瓷作坊的工人少到两三人的家庭作坊,多至五六十人大作坊。基本上都不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一般都是贴招工广告或者通过劳动中介招工,工人也没有相关的资历和技能证明,老板觉得你行,谈好价钱就可以上班了。劳动双方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工人想跳槽就跳槽,有些老板只能通过扣工资这种方法来留住工人,但这会影响工人的积极性,不是什么好办法。笔者认为,政府或行业间可以成组织建立一个陶瓷工人和作坊主诚信档案库,对陶瓷工人和作坊主进行登记,并根据情况对他们进行诚信评级,若有违约则降低其诚信等级,并公开公布,以此来限制工人和作坊主的不诚信行为。
3、落后的营销模式
景德镇陶瓷作坊早期通过在广场和樊家井摆地摊和开小店销售瓷器,随着社会的发展,摆地摊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买家和卖家的要求,作坊主们开始进入店铺销售时代。如今,景德镇形成了樊家井,国贸,金昌利,陶瓷大世界和中国陶瓷城五大陶瓷销售地。其中樊家井主要是卖仿古瓷,金昌利则是高档餐具和工艺瓷,陶瓷大世界主要卖艺术瓷,国贸和中国陶瓷城店铺众多正规且全面。此外,像老鸭滩、筲萁坞等也集中卖中低档陶瓷。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一路飙升的店面的租金,不少作坊主开始尝试网络销售,但大多数人缺乏相应的知识,赚钱的不多。很多作坊主们帮名牌陶瓷企业搞贴牌加工,但这决不是什么长久之计,要做就要做自己的品牌,把自己企业的命挂在别的企业脖子上可不是什么长久之计。
4、缺乏做大做强的意识
景德镇很多陶瓷作坊主在赚到钱后要么满足于现状,要么干脆洗手不干了,早早的享福去。我觉得这一点我们景德镇作坊主们应该向浙商学习,他们一有机会就把自己的产品做大,敢于去闯。景德镇很多早期搞作坊的已经具有继续扩大规模和做自己品牌的实力,但很多人并不愿意去冒风险或者去劳累,而是把赚到钱存起来,买房子,再给子女买房子,再买几套店面收店租,贪图安逸。他们很少或者没有进行产品的研发,所以这类陶瓷作坊基本无所谓知识产权,什么东西好卖就模仿什么,什么东西流行就生产什么。完全不考虑是否存在侵权的问题,使这种风气仿佛成为了行业中默认的潜规则了。长此以往,在创新上的热情渐渐消退。笔者希望有规模的陶瓷作坊一定要打响自己的品牌,敢于做宣传,牌子被消费者认可了,东西不愁卖不出去。景德镇的玉柏陶瓷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玉柏陶瓷几年前还是一个陶瓷小作坊,但它每年都舍得花钱参加一年一度的瓷博会,而且赚
到钱后敢于做大,短短几年时间,如今已成为景德镇的一个知名陶瓷企业。
5、人才青黄不接
由于九十年代大批瓷厂的倒闭,下岗工人纷纷对铁饭碗失去信心。很多人下岗后转业,也有很多人转入作坊继续从事陶瓷行业。但是对于他们的的下一代也就是八零后九零后,他们却大都是相同的观点——不希望子女们继续从事陶瓷这个行业。对于这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来说,现在又不是原来的国营企业,做陶瓷只能混口饭吃,并且又脏又累,并不是什么好的工作。一位作坊主告诉笔者:“我孩子小的时候我也不想让他做瓷器啊,做这行确实累啊,很多家长肯定跟我想的一样,都是叫子女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就好找工作呀。”时至今日,招工难已经是景德镇作坊主们面前一个实实在在的大难题,越来越多的老工人不干了,年轻人又不愿干这行,景德镇陶瓷工人青黄不接的现象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笔者认为政府在这方面应该做好正确的导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不能只看到现在做瓷器很累,我们应该把眼光放长远来看,陶瓷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行业,景德镇又是世界瓷都,从事陶瓷行业未来必将遇到许多机遇。
6、资源浪费量大,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缺少材料的循环利用等环节,几乎所有的小作坊都存在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许多的材料和设备就因为从业人员的责任心不强而白白浪费和破损了,其中许多是不可回收和修
复的。基于这些原因,环境的污染严重也就不言而喻了。对于陶瓷生产地而言,环境问题无一不是老大难问题,除去陶瓷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定量污染外,最需要通过改进管理及技术得以解决的污染大类就是生产中的废品。
7产品种类单一,缺少设计环节,采取低价竞争
许多作坊依靠他们在陶瓷生产地的优势既不研发产品,也不对外经销,而是接受同行的介绍,坐等业务的上门,主要通过记件结算等方式进行生产。没有专业的设计人员,甚至没有工艺技师,有的只是老板与和临时招来的有一定技术的临时杂工。因而效益的好坏通常取决于人脉、效率和季节。我觉得这些作坊不妨招聘一些既有美术基础又了解专业技术的工作者,来承担设计任务,产品要不断进行创新,定期推出新产品。
6.关于婺源的游记:江西婺源匆匆行 篇六
彩虹桥四墩五孔,全长140米,宽6.5米。桥基四墩呈半截船形,用青石叠砌而成,墩前端植有绿草花卉,墩尾是粉墙阁亭,亭中设有石桌石凳,盛暑供人纳凉歇晌,下棋品茶,廊亭两侧有围栏和长廊供行人凭眺休憩。
彩虹桥下不远处有人工建造的石碣,它可以抬高水位,使上游的水流速减缓,减少了河水对桥墩的冲击力,保护了上游彩虹桥,同时还形成了较大的水域,使水中的鱼虾得以繁衍。利用水位抬高后形成的落差可以使水边的水碓舂米,磨粉等。古人做的这个石碣无不展现了他们的聪明和才智。欣赏完石碣后,我们从清华镇顺着当年拍《闪闪红星》电影的线路沿山而上,遇谷而转,看两边“行冲江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宋﹒范成大句),薄雾在山头慢慢移动,山溪在深谷中轻轻唱歌。这边顶接白云,那边山峰连蓝天。满目苍翠绵亘,郁郁葱葱。我们来到了__部队当年活动的地区,婺源的东北部鄣公山,这里“盘踞徽绕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山颠擂鼓峰海拔1629.8米。山上有清风岭,瀑布泉,龙井,仙人涧,仰天台,站立铁索桥上,观八方景奇而秀,游人如云。
晚住宿婺源宾馆,6月11日上午,游距县城12公里处秋口镇李坑,李坑四面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村外两条山溪在村中汇合为一条小河,河流两岸鳞次栉比的古建筑黑墙黛瓦,沿溪而立,保存完好,布局也极具特色。河上建石、木、砖各种桥梁数十座,山沟水色与古民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
李坑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宋清几百年间,全村出了18名进士,一位状元,出任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员32人,还有一名饱读读书能歌善诗的文士留下传世佳作29部。即使“”破四旧,这里的人都韬光养晦,人心思静,一切老旧设施都完好无损,才得以在今天大放异彩。
我们游罢了李坑看江湾,自古以来,江塆就是通往皖、浙、赣的交通要道,这里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得江湾在千余年里,由一个防御型村落发展成为一个经贸繁荣,群贤辈出,钟灵毓秀的千年古镇。据民国《婺源县志》记载:江湾通过科举等步入仕途,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者有24人,江湾潜心著书立说,光耀词林者计19人,著作达92部,且都是历代名人,难怪出现了江泽民主席这样的后人。江湾至今还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藤家老屋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筑和江永纪念馆等景点,古村古风古韵,极具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
7.江西婺源、景德镇考察报告 篇七
“味道2010”名厨烹饪大赛经过了两个多月的申请、筹备以及
审核+本次大赛赛事总指挥柳红旗与强勇企业江西事业部婺源国际大酒店总经理吴华雨签订了大赛合作协议。决定于10月26-29日在江西婺源国际大酒店举办“味道2010”名厨烹饪大赛江西赛区的选拔活动。
本次活动得到了婺源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此我们专访了婺源县委副书记张新华、婺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詹显华、婺源显人民政府副县长汪汉新。
婺源县委副书记张新华众所周知,婺源是以美而闻名的县城,属于绿色明珠,旅游业发展迅猛,在婺源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自然和美的完美结合。婺源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5%。微派建筑非常有历史价值,婺源山好水好人更好,因为婺源人承袭了理学大师朱熹的理学传统。今年10月26日即将在婺源举行的“味道2010”名厨烹饪大赛将是一次旅游与餐饮结合的尝试,期待本次大赛的开幕和顺利举办。
婺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詹显华:婺源美在生态,美在乡村,美在风情。举办本次大赛开始出乎我的意料,后来想到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婺源作为徽州文化的一部分,微州的饮食文化在婺源也是源远流长,来到婺源的游客更能在山水之间品尝到地道的婺源美食。这次大赛在婺源的举办可谓相得益彰,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了解婺源饮食文化和认识众多中国餐饮业大师。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弘扬中华美食,加强婺源的影响力,同时也提升了婺源的旅游质量,达到双赢。
8.江西婺源写生实习 篇八
今年暑期7.1号,在专业课老师杨永老师和殷乾亮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全班到中国最美乡村--江西婺源写生。
在前往的路途中,我一直在想我为什么去那里,那里是一个什么地方,有没有被现代的建筑所破坏?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是一个小城镇,那里全是现代气息,充斥着这个世界的喧哗。坐着长途车,颠簸了5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沱川镇。由于路上是昏睡,没有看见路途的风景,到了的那一刻看见的是现代的建筑,顿时心中凉凉的,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呆5天画水泥方块?
下午,当太阳下山了后,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去骑自行车,打算逛完整个小镇。结果,当我们骑车几分钟后,便出了沱川。迎接我们的是绿油油的稻田,连绵起伏的小山,那里还有一条弯曲清澈的小河。一切美丽的山村景色,抓住了我的心,让我回想起了老家。骑了不多久,我们便离小镇越来越远,回头看去,它就像是藏在群山绿水里,只冒出了白色的一角。在这一片,除了那个小镇和一些零散的小村庄,周边全是绿色的庄稼和树木,我感觉自己好像一个突然闯进来的入侵者,破坏了应有的寂静。我停下车,担心自己惹怒了这里的神灵。第二天,老师让我们到当地的著名风景区—理坑进行水粉或彩铅绘画。那里离我们住的地方并不远,我们带好了工具,徒步前到那里。早上的阳光照在林中,伴随着鸟儿的歌唱,心情顿时大好。理坑当真是个极美的地方,白墙青瓦,门前还有一条小河流过,当地居民在河里洗衣洗菜,好一幅美丽的世外桃源图。我们选好了地方,打开凳子和画架,像一个标准的大师开始了画画。我担心自己画得不好,侮辱了这山村美景。
那条小河在我的面前缓缓流过,小河上倒映这河那边的房屋,房屋在水中荡漾。有时候一群小鸭子游过去,引得周边的女生直呼可爱。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我感觉自己到了云南大理,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并且有种大理的朴素。
每天我们都会去不同的地方画画,用画笔记录下我们看到的景色。晚上,老师们会到我们寝室去点评我们的水粉画。有的同学画的蓝天白云,看上去随意的几笔,表达的非常美,很像那里的天空。有的同学画的房子,白墙青瓦,好有诗意的感觉。更有同学通过自己心灵的眼睛,看到了心中的理坑,表达出来的房屋建筑特别有江南小院的清新。我自己画的河流与房屋,总的来说在色彩搭配上不协调,没有自己的特色,只是大概的表达了看到的景物。杨老师说:这次出来写生不是为了提高自己多大的能力,只是让我们看看不一样的房屋风景,以此来提高我们的审美观。
9.江西婺源江湾导游词 篇九
江西婺源江湾导游词篇一
欢迎大家到江西来旅游!江西是个好地方,这里山青水秀、人美茶香。我们今天将去看看“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
婺源,位于江西东北部。在唐代开元28年设县(即公元740年)是一个有着壹仟贰佰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县级行政区。因其“地当婺水之源”而得名。
婺源与安徽、浙江相邻,这里文风鼎盛,古迹遍布,尤其是明清古建筑群更为经典,这里田园、小溪、古木、翠竹环绕村落,飞瀑、驿道、路亭、拱桥散布乡野…,自然风光如诗如画。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风光。
全婺源县方园贰仟玖佰肆拾柒平方公里,现下辖十一个镇和十五个乡。素有“八分半山-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说。
这里是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6.7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821毫米以上。婺源是现代中国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及生态农业先进县之一。拥有“全国绿化百佳县”和“全国民俗文化村”的桂冠。
这里是中国的茶乡,中国茶文化之乡…
婺源县在唐朝到五代时期隶属江南道歙州、宋代属徽州新安郡,元朝属徽州路,明清时期属徽州府…,这里是徽商的发源地之一,当年商人们在外挣钱,回家投资兴学,冲破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斥商情结,走出了一条“以商养儒”、“以儒扬商”、“儒商互补”的生财之路。当年的婺源,行商的人多,读书的人多,做官的人也多。在“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的训示下,使婺源“-室之内,必有俊才”。在训示的影响下,婺源之人读书成风,并且久盛不衰。从读书好的氛围中走出了宋代文学家朱弁、南宋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走出了纂刻家何震、走出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现代大学者胡适,现代教育家江谦、现代著名医学家程门雪......。据史书上的记载:自宋代至清未,全婺源县考取进士的有550人,出任各级官吏的人多达2665人,出现过“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胜况…。
自古“无徽不成商”,然而在徽商之中的劲旅却是在婺源,当年在徽商里有“无婺不成徽”之说,来自婺源的商人是徽商中的木商、茶商盟主。这足以说明当年婺源商人的地位。
这也使得今日的婺源,明清建筑遍布全县。官宦府第、家族祠堂、商人住宅、乡民故居,应有尽有。这些建筑,有前堂后堂先后序列者,有数十栋连片者,街巷均由青石板铺成。石建筑以沱川、思口、江湾、流头、浙源、龙山、许村和清华等乡镇的某些村庄更为集中,此外尚有廊桥、路亭、门楼、店面、戏台等。婺源是我国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间处处掩映着飞檐翘角的民居,这里是“最后的香格里拉”。
婺源物产丰富,当地的绿茶“婺绿”,是明清时期的贡品;独特的荷包红鲤鱼是钓鱼台国宴上的珍品;龙尾砚是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砚之一;被誉为“江南梨王”的是江湾雪梨。
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现已开放了“一区四线”20个旅游景区,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京剧老祖宗”徽剧的韵味、粗犷原始的“舞蹈活化石”傩舞、这有清纯迷人的山村姑娘的茶艺表演…。
江西婺源江湾导游词篇二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去哪里游览呀?(婺源)对,那就是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的婺源。在那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蕰和优美多姿的自然风光,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善结合。在婺源传统文化与绿色生态得到最自然的融合。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婺源的概况。
婺源位于江西的东北部,地处于贛、皖、浙三省交界的地方。她就象镶嵌在黄山、三清山和景德镇旅游金三角上的一颗“绿色明珠”。全县面积为2947平方公里,包括11个镇和15个乡,有着32.56万人口,县城设在紫阳镇。
婺源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三苗部族居住在这里。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于吴国,秦始皇统一后,这里属鄣郡。最早建县是在唐开元28年(即公元740年),距今1200多年的历史了。婺源建县后,从唐代到五代隶属于歙州,宋代属徽州新安郡,元代属于徽州路,明清时期都隶属于徽州府,直到1934年9月属于安徽省管辖,此后一度划属为江西省。1947年8月又划为安徽省。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了,划归为江西省。虽然隶属关系几经变化,但它至今仍是徽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代的王勃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赞誉南昌。其实,钟灵毓秀的婺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婺源历代文风兴盛,文人学士荟萃,名医能匠人才济济。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他的故乡就在这里,他用一生的耕耘求学为世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南宋名医、文学家朱弁羁金16年,不辱使命;宋朝名医江哲多次受召进京,为皇帝治病;这里有任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的汪鋐,明代的皖派篆刻家何震,为官清正的尚书余懋学、余懋衡,清代著名的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创制天文钟中星仪的天文学家齐彦槐等。近代的名人也不胜枚举,被誉为“中国人的光荣”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自行设计兴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著名的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现代医学家程门雪等等。据史书记载:从宋代至晚清,全县考取了进士550人,出任各级官吏者2665人,明清朝竟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说;今天的“一门四教授”“科学家三昆仲”也传为佳话。历代文人学士留下传世著作有3100多部,其中就有172部共1487卷被选入《四庫全书》,所以婺源又被誉为“书乡”就名不虚传.各位朋友,今天的婺源为什么被人们称为最美丽的乡村呢?除了她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之外,还主要得益于她那美丽的自然环境。
婺源是一个多山的县,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山区县。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6.7摄氏度。全县最高峰为北部的大鄣山,主峰擂鼓峰海拔1630米。古人称大鄣山是钟灵发脉之地,婺邑文运昌盛人才辈出与山脉龙胎毓秀钟灵有关。东北部的浙岭是春秋战国时期吴楚分源的分界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使得这里青山滴翠,溪流碧透。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1.5%,是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之一,并获得“全国绿化百佳县”的称号。
婺源又素有“茶乡”之称,是全国绿茶重点产区和出口外销基地。“婺源绿茶”,在唐代的《茶经》中有记载,宋称“绝品”。明清时,曾获得嘉靖皇帝赏赐银牌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美国《茶叶全书》称赞“婺绿”茶为“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大鄣山茶”为全国首家AA级绿色食品,并取得了多欧盟有机食品监督机构的认证。
婺源是江西省著名的生态旅游区,也是国家旅游局批准建立的全国文化与生态旅游的示范区。婺源有些什么特产呢?她的四色特产是闻名遐迩的。刚刚提到的绿茶便是四色中的“绿”色了,其余三色就是“红、黑、白”。红色是“水中瑰宝”荷包红鲤鱼,肉嫩鲜美,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访问我国时,都曾品尝过婺源荷包红鲤鱼。黑色便是中国四大明砚之一的龙尾砚,它有”声如铜、色为铁、性坚滑、善凝墨”的特点。南唐后主李煜夸为“天下冠”。白色就是江湾雪梨。每年六月成熟,梨果体大肉厚,松脆香第甜,味道好极了。
婺源的风景名胜特别多,古迹遗址随处可见。早在唐宋时期,这里就是一个颇有名气的游览胜地,李白、苏东坡、黄庭坚、张大直、宗泽、岳飞等都曾游吟到此,并留下了不少的赞美诗文。这里有年代久、种类广、数量多的名木古树;有景色优美候鸟迁徙的乐园――鸳鸯湖;有以石雕、砖雕、木雕“三绝”见长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有古朴壮观的廊桥――彩虹桥;有江南最大的宗祠――俞氏宗祠;还有江泽民主席的祖籍――江湾。这里还曾是《闪闪的红星》、《聊斋》的外景拍摄地。
大家在获得山水陶冶的同时,还能获得历史文物方面的知识。
历史学家说:从这里可以找到中国古代与现代历史文化的衔接点;
哲学家说:这里是研究古徽州历史、文化、经济、艺术乃至封建宗法制度的理想去处;
艺术家说:这是获取创造灵感的源泉地。
更傎得一提的是。2001年5月29日江泽民主席在曾庆红同志的陪同下亲自来到了婺源视察。江主席访问了江湾中心小学、农民江镇中家、退休教师江启昌家,还有金山茶园等地方。这次我们的婺源之行就是要重走江主席的足迹。
朋友们,婺源的概况我就介绍到这里,到了具体的景点我再给大家详细讲解。愿大家的婺源之行,快乐多多,收获多多。谢谢!
江西婺源江湾导游词篇三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龙脉――婺源,犹如水中静女。其文化性格缘自“徽州,民间属号“龙” 江湾,国家AAAA级旅游区,为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的一颗璀璨明珠。千年古镇江湾,钟灵毓秀,文风炽盛。自宋至清,这里蕴育了状元、进士、与仕宦38人;走出明代抗倭名将江一麟、宫廷太医江一道、清代朴学大师江永、民国教育江谦等贤仕和一代伟人江泽民。又有文人学士19人,传世著作92部,其中15部161卷列入《四库全书》。千年古镇江湾,嵌于锦峰绣岭、清溪碧河之中。
聚落北部后龙山逶迤东去,山上林木葱郁,其“仙人桥”是古人实践风水理论的杰出典范;南侧梨园河呈太极图:“S”,由东而西蜿蜒流过。这里既尚好保存御史府、中宪第等明清官 邸,又有滕家老屋、培心堂等徽派商宅,还有江永讲学的受经堂,东和、南关、西安、北钥四座古门亭,岳武穆的岳飞桥,明代剑泉井等。
猜你感兴趣的:
1.带团导游词上饶婺源
2.江西免费旅游景点大全
3.江西婺源晓起导游词
4.江西婺源李坑导游词
5.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介绍
10.江西婺源概况导游词 篇十
婺源又素有“茶乡”之称,是全国绿茶重点产区和出口外销基地。“婺源绿茶”,在唐代的《茶经》中有记载,宋称“绝品”。明清时,曾获得嘉靖皇帝赏赐银牌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美国《茶叶全书》称赞“婺绿”茶为“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大鄣山茶”为全国首家aa级绿色食品,并取得了多欧盟有机食品监督机构的认证。
婺源是江西省著名的生态旅游区,也是国家旅游局批准建立的全国文化与生态旅游的示范区。婺源有些什么特产呢?她的四色特产是闻名遐迩的。刚刚提到的绿茶便是四色中的“绿”色了,其余三色就是“红、黑、白”。红色是“水中瑰宝”荷包红鲤鱼,肉嫩鲜美,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访问我国时,都曾品尝过婺源荷包红鲤鱼。黑色便是中国四大明砚之一的龙尾砚,它有”声如铜、色为铁、性坚滑、善凝墨”的特点。南唐后主李煜夸为“天下冠”。白色就是江湾雪梨。每年六月成熟,梨果体大肉厚,松脆香第甜,味道好极了。
11.江西婺源、景德镇考察报告 篇十一
一、江西省红色旅游工作的基本情况
二、江西省发展红色旅游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明确思路,制定目标,完善发展红色旅游的战略规划
江西省在2004年就制订了《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提出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弘扬井冈精神,兴我美好江西”的总体目标,在切实搞好革命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将发展红色旅游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红色旅游区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将发展红色旅游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江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将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古色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旅游“三色”互融、品质超群的鲜明特征;将瞻仰访习与观光浏览、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紧密结合起来,使旅游业尽快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推进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将省内红色旅游与省外红色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与兄弟省市联手打造中国红色旅游品牌,在规划布局上,按照“一个龙头、四个基点、两个集散中心、六条精品线路”展开,以井冈山为龙头,以南昌、瑞金、萍乡、上饶为基点,以南昌、赣州为集散中心,以六条精品线路为骨架,打造富有魅力的旅游精品。到2005年底,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要占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二分之一;到2007年要力争占40%。
(二)加强保护,加快建设,开发红色旅游精品景区
1、加快爱国主义基地建设和加强革命文物保护。江西全省有336处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被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58个。省委省政府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和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与建设“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结合起来,与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活动结合起来,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了爱国主义基地的建设和保护规划,通过购买土地产权等方式解决归属问题,采取分群划块封闭式管理。对井冈山、瑞金和南昌八一起义等30多处重要的革命旧址进行了修缮复原,还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开展征集革命文物、维修革命旧址和更新文物陈列工作。省政府投资1.7亿元新建设省博物馆,其中专设革命馆。
3、努力改善红色旅游外部交通条件。近年,南昌昌北国际机场陆续开辟更多的国际航线,大大方便了国内外游客。高速公路建设进展很快,三年增加1000公里,全省高速公路现已达1500多公里,实现省会南昌到各设区市道路全部高速化,使井冈山、南昌、瑞金、上饶等红色旅游景区都有快速通道。井冈山不仅有了火车站,建好了机场,而且随着泰井高速公路的全线通车,井冈山拥有了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瑞金修通了京福高速公路江西段、昌厦一级公路江西段和赣州到瑞金二级公路,并将建成赣州至龙岩的铁路,渴望使瑞金的外部交通条件有一个更好的改善。
4、出台优惠政策。对红色旅游城市和景区的旅游星级饭店,实行水电的优惠价格,各星级酒店水费实行与工业企业同价,在用电紧张的状况下,星级酒店电费平均每度优惠0.15元;旅游汽车实行每个座位减免90元的客运附加费等优惠政策。
5、加强区域合作,努力拓展客源市场。去年1月江西省连动北京、上海等六省在河南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期间,签署了《七省(市)共同发展红色旅游郑州宣言》,受到了国家旅游局的重视,得到社会广泛认同。还和有关省区签订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广州)宣言》,加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旅游联盟。签订了《广东省与江西省旅游交流与合作协议书》,开设了赣州通往广东省的“红色之旅”旅游专列。签订了《江西一香港旅游合作备忘录》。
(三)紧扣主题,抢抓机遇,积极开展红色旅游宣传教育活动
1、为了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开展红色旅游调研活动。专门成立了井冈山精神研究会、新四军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先后举办了井冈山精神研讨会、秋收起义研讨会、八一精神理论研讨会、瑞金中央苏区理论研讨会等。近年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有关部委十分关注江西,组织专家到江西对红色旅游进行了广泛调研,进一步推动了红色旅游理论研究和宣传水平的不断提高。
2、举办“2004年中国大型红色旅游节事活动”。先后举办了大型心连心艺术表演活动(遂川)、井冈山杜鹊节、井冈山旅游文化节、瑞金中华苏维埃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萍乡安源秋收起义旅游文化节、上饶红色旅游文化节等,扩大了影响、吸引了游客。
4、开展一系列的影视创作宣传活动。先后拍摄了电影《井冈山》、《朱德上井冈》、电视剧《井冈情》、《井冈抒怀》、《井冈英魂》、《红都瑞金》、《铁血共和》、《上饶集中营》、《山歌情》、《围屋女人》、《长长的红背带》。出版了《中华正气歌》、《井冈山精神一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华圣地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巡视》等大量图书。其中,省委宣传部组织拍摄制作的“红色摇篮”三部曲,《共和国之魂》《共和国摇篮》及《军旗从这里升起》三部文献电视片,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在中国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在革命摇篮井冈山、人民共和国摇篮瑞金、人民军队摇篮南昌所发生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和故事,引起较大反响。
12.江西婺源晓起导游词 篇十二
篇一:江西婺源晓起导游词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晓起,是婺源文化生态旅游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评为国家级农业生态示范村。
晓起是清代两淮盐务使江人镜故里,位于婺源县城东北45公里的江湾镇境内,溪河交会处。据晓川《汪氏宗谱》记载:唐乾年间汪万武始居,以逃乱至此天刚破晓启明而取名“晓起”,亦称晓川。后洪姓亦在上游一公里处建村,也称晓起。故晓起又有上下晓起之分。
群山环绕、一水横亘的上晓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其中“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官宅气派堂皇,前后天井,厅堂宽敞深进,大门口三级高阶和门楼精美的砖雕图案,炫耀着主人高贵的身份。而村头青石护栏的古道、古亭以及梁柱间族人“高中(进士)捷报”依稀可辨的“江氏宗祠”,也很容易让人想象古村当年的显赫与繁华。
两溪汇合处的下晓起,村边水口十几棵数百年老树和村小学后成片的古樟树林,即使在古树遍布的婺源也不多见。村中也颇多明清古建,风格各具特色,村内小巷均铺青石,曲曲折折,回环如棋局。一些村屋门前设有瓜棚豆架,一派田园景象。此外还有双井印月、濯台焕影等景。
晓起的“三雕”艺术久享盛名。三雕即砖雕、石雕和木雕。清末茶商汪允璋、汪允珪兄弟建造的“继序堂”、“礼耕堂”是晓起“三雕”艺术的代表之作。
晓起的名贵古树观赏园荟萃了千余株古樟群及全国罕见的大叶红楠木树和国家一级树种江南红豆杉。它们不仅是先人崇尚绿色、重视和保护环境的有力佐证,更为今天的晓起增添了几分灵气。
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宁静的街巷,青石铺就的驿道,遮天蔽地的古树,野碧风清的自然环境,天人合一的晓起堪称中国最具韵味的古文化生态村。
晓起交通便捷,离县城34公里,黄山100公里,景德镇120公里,油路直通景区。大型停车场、酒楼、各式竹、木结构房屋等配套设施完善,可以同时接待400多人吃、住、游、乐。
篇二:江西婺源晓起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晓起村始建公元787年,始居人为汪万武,据晓川《汪氏宗谱》载:唐乾年间(公元877-879年)歙县篁墩汪万武逃乱,至此天刚破晓,只见青山环绕,绿水潺潺,地沃草肥,花香四野,便 搭草棚、起炊烟,而将此取名“晓起”,亦称晓川,后汪姓在小溪上游一公里处建村,也称晓起两溪汇合处的下晓起,村边水口十几棵数百年老树和村小学后成片的古樟树林,即使在古树遍布的婺源也不不多见。群山环绕、一水横亘的上晓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筑风格各具特色。
其中“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官宅气派堂皇,前后天井,厅堂宽敞深进,炫耀着主人高贵的身份。繁华。晓起村中保持600余年的房屋有几十幢,风格鲜明,气势非凡。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商第官第无不折射出这方钟灵毓秀土地曾经有过的辉煌。一门四进士和四代一品更是先贤留与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江上青希望小学就建在晓起,江上青是江石溪第六子江的养父,祖籍婺源,1911年---1939年,中共党员,革命烈士。为继承和发扬江上青烈士崇高的精神,原上海市市委书记胡立教同志和上海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引荐,共青团上海市电力工业公司委员会决定在江湾晓起村建“江上青希望小学”,谨此让家乡人民缅怀先烈,激励青少年秉承烈士遗志,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晓起村位于婺源县江湾镇,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与皖、浙交界处。面积2947.51平方千米。总人口33.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3万人。
篇三:江西婺源晓起游记
吃完早餐,我们就乘车出去外省了,也就是去江西省婺源县的李坑村和晓起村。首先我们去李坑村,是一个旅游景点,车程大约一共3个小时,而且车是走山路的,所以导游在吃早餐的时候叫我们大家慢慢吃,不要吃得太多,不然在山上面会很容易晕车的。
刚上车后,大家的状态都十分精神,但过了两个小时多后,大家都像一条条死蛇烂鳝一样了,害得司机要把车停了下来。
休息了一下后,我们就继续前往李坑村,可这次车程几分钟就到了。
到了李坑村的里面,也有很多古建筑都是“徽派建筑”,因为这里原来是徽州的范围,李坑村的特点是“小桥、流水、人家”,还有李坑村的特色水果——水井泡西瓜。李坑村处于“环山拥抱、满田翠绿”的中间。
我们首先进入了李坑村的牌坊,牌坊后面有一条小溪,小溪的名字就叫做“李坑”,原来这里的人都是姓“李”的,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李坑村人的后代。
这条小溪的水很清澈,清得可以看见水底下的“金荷包”鱼在河里面游来游去。河水上面的鸭子在嬉戏,水面上倒映着天上的白云和河边的绿树。
然后我们就跟讲解员走到一个楼阁外面,这个楼阁名叫 “星阁高隐”,据说这个村里的读书人去当官前都要来这里。
进到楼阁里面有很多古代名画,但是这里有人在炒臭豆腐,所以我们看一下就走了。
接着我们拐了一个弯来到村的街道上(刚才去参观农田),有非常多小桥,怪不得叫做“小桥、流水、人家”!
在一个“丁”字路口下边有两条小溪汇集在一起,成为一条溪流。在两条小溪的出水口都有各自的一条堤坝,两条堤坝的前面有一座拱桥,拱桥和水里的倒影合成了一个圆形,两条溪流的出水口像龙头一样。这里的人把它们叫做“双龙戏珠”。
接着我们跟着讲解员来到了一个商人的家里,这间房子很大,但大门不能对着街道上,因为在古代,如果没有做官的话,家里的大门是不能对着街道的。那时商人是没有地位的,所以他家要建一个院子,大门就在院子里面,再从院子的侧门通向街道。
在里面也有一些雕刻,是一些木雕,但这些木雕上的人头都没有了,因为在以前的一个时候被挖掉的。
参观完商人家后,我们就来到了一个当官人家里,屋顶有一大块长方形的天窗,长大约有4米,宽大约有2米,这种东西叫做“天井”。
然后我们就去爬山,在山上眺望李坑村。同时我们看到很多农作物:大冬瓜、茶叶、辣椒、黄瓜、丝瓜等。
下午我们又到了晓起村,这里主要以樟树为主,到处都能闻到樟木味,这里的木雕没有被破坏掉,因为这家的兄弟俩很聪明,把雕刻用一些泥土扑上,上面写着“毛主席万岁”五个字,这样人们就不敢破坏这个雕刻了。
13.江西省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篇十三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
3月2日—8日,省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发懋同志亲率考察团,赴江西省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考察期间,张厅长一行沿途听取了江西省建设厅和有关市、县建设局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介绍,并实地考察了南昌市蛟龙镇下罗村、高安市八景镇上保蔡家村、吉安县永和镇锦源村和青源区渼陂村、兴国县高兴镇长迳村、赣县南塘镇石院村、景德镇市竟成镇里冲坞村等村庄。这些村庄各有特点,有的是城郊拆迁后统一规划、设计、建造的新村,各家各户都是独门独院的小别墅,起点比较高;有的是在原有村庄布局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开展“三清三改”综合整治,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有的是明清时期遗留至今的古老村落,虽年代久远,但保护得非常完整,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所到村庄的共同之处就是,村容整洁,管理有序,乡风文明,生态和谐,村民们能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沼气灶、住整洁房、洗热水澡……
二、江西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土地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300万人。全省有11个设区市,99个县市区,1428个乡镇,18万个自然村,70%的人口在农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近年来,该省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深入开展“三清三改”,在建设新农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们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是:
(一)在组织上,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江西省在村庄整治中,政府部门扮演了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没有包办代替,更没有强迫命令,而是把动员和组织群众贯穿始终,把着力点放在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一是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向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宣传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参与的自觉性。二是物力财力支持。市、县财政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并把村镇规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免费为村庄和农户建房提供规划。同时,采取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县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与村庄整治相关的部门参与其中,并分别制定支持参与方案。各个乡镇成立建设管理所,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具体管理工作。四是做好技术服务。组织编印《村庄规划优秀设计实例》、《农民住宅推介图集》等技术资料,免费发至各乡镇村,指导村庄规划编制和农民建房,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城乡规划知识培训,增强领导干部的规划意识,提高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素质。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具体表现在:一是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对村庄规划和整治的参与权。如进行村镇规划时,吸收村民代表参与,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并将结果向全体村民公示,既加强对农民的规划意识教育和规划知识培训,又提高农民对规划的认同感和执行规划的自觉性。二是鼓励农户自主申报改造项目。在村庄整治过程中不搞一刀切,把村庄是否整治的决策权交给农民,以全体村民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纳入整治示范点,对群众自愿申报率达不到60%的村庄,不列入整治改造范围。三是鼓励农民投资投劳。把政府的物资和资金支持,与农户自己完成的工作量挂钩,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多完成多补助,少完成少补助,不行动不补助。四是成立理事会负责运作。在党支部、村委会领导下,成立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作为社会服务型组织,主持村庄整治和调解矛盾纠纷。理事会成员按照“五有”标准(有公心、有热心、有能力、有精力、有一定经济基础),由群众民主推选的“五老”组成(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军人),这些人德高望重,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和号召力,是联系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可以起到农民意愿“代言人”、政府主张“传递人”和矛盾纠纷“调停人”的积极作用。
(二)在思路上,坚持科学切入,循序渐进。
新农村建设内容繁杂,村庄数量多、范围广,底子薄、要求高,不可能一开始就全面铺开,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江西省选择典型示范,科学切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在村庄整治的范围上,开展“十百千”活动(即:省市县三级建设部门分别抓好10个示范镇、100个示范村和1000个重点村),培植具有指导作用和启发效果的示范点,以典型引路带动面上工作。在村庄整治的内容上,选择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农民群众最迫切希望做好的“三清三改”起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三清”工作,简便易行,立竿见影,彻底整治了农村脏、乱、差,实行人畜分离,美化净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清”起步后,重点抓好村镇规划,分期分批推进改路、改水、改厕的“三改”工作,实现乡镇村村通公路,村内户户门前道路硬化,家家用上山泉水或井水,村村建有无害化水冲式厕所。“三清三改”的巨大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村庄整治乃至整个新农村建设比较顺利地走进了千家万户。“三清三改”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他们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村庄规划建设上来。这种工作思路符合江西的实际情况,也符合村庄整治的客观规律。
(三)在模式上,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一是突出农村特色,不用城市的标准要求农村。比如,在编制规划时,坚持“一个保持、两个突出、三个不搞、三个配套”的原则。即保持农村传统文化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突出农村田园风光;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基础设施配套,社区服务配套,房屋设计配套。在绿化方面,提倡种树、种果、种菜,反对种花、种草。二是突出地方特色。比如,赣州以白墙黛瓦的徽商建筑居多,在新建房屋时,保持和传承这种建筑形式,从而形成地方特色。三是因村制宜,分类指导、动态管理,不搞一刀切,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比如,在村庄改造整治时,根据各村的不同情况,实行“一村一策”。对存在较多破旧不堪且无人居住危旧房屋的村落,按照一户一宅的标准,拆除破旧房屋,腾退流转宅基地,实施“空心房”整治;对规模小、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村庄,平整道路,美化环境,实施村庄整修;对具备条件的村庄,全部拆除旧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实施整体拆旧建新;对人口集中、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整体规划设计,建设农民社区新村;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的村庄,保持其田园风光和文化特色,建设自然生态农庄。
(四)在机制上,坚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科学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形成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所在。江西省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动员和组织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尽其所能为村庄整治提供支持和服务,形成合力推进的格局。比如,赣州市在编制村镇规划的过程中,通过“整合现有的,动员本地的,借助外面的”,多渠道寻求人力和物力支持;通过开展对口帮扶活动,动员社会各界捐资捐物;结合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市、县、乡万名干部下基层帮助新农村建设,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该市还将按一村一名的标准,大规模培训和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指导和帮助新农村建设。
三、收获与体会
这次考察,时间虽短,但大家都感到收获颇丰,归纳一下,至少有三:其一,统一了认识,理清了思路。通过实地观摩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对建设新农村重大意义的认识,思想更加解放,思路更加开阔;进一步明确了村庄整治,到底是整什么、怎么整、整成什么样。其二,学习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我省和江西地域邻近,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其经验有很强的借鉴价值。有了别人的经验作先导,可以避免走弯路,形成后发优势。当然别人的经验不能照抄照搬,一定要结合我省各地的实际,有选择地吸收应用,学其“神”而非其“形”。其三,增强了搞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江西的这些做法与经验的确可看、可信、可学,不是脱离实际,不是高不可攀。在某些方面,我们也有优势,完全可能也完全应该做得更好。下一步,如何做好我们的工作,真正让江西的经验在我省开花结果,以下几点体会值得总结和汲取。
(一)统一一个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从“百镇千村”抓起。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建设新农村已经成为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哄而上,到底该从哪里着手?就我省来说,当前就是要建设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通过“百镇千村”的示范效应,达到全面实现农村面貌改观的目的。全省建设系统上上下下都要统一这个认识,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这个观点,要集中力量办大事,要把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各部门的注意力吸引到“百镇千村”上来,把主要工作精力转移到“百镇千村”上来,把主要资金投入到“百镇千村”中来,在“百镇千村”上建功立业。
(二)突出一个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村庄整治为重点。
江西有部分村庄在整治中,花钱不多,但变化很大。建设新农村,不是推倒重来,不是拆旧建新,而是以村容整洁为目标,以现有村庄为基础,以完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为重点,营造新的村容村貌、养成新的生活习惯、培育新的民约风尚。要坚决反对盲目攀比、贪大求洋,反对增加农民负担、举债搞建设,反对形式主义、搞花架子。在个别有条件地方,结合开发还建,也可以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模式,实施整体拆迁新建,但这绝不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主流和重点。
(三)抓住一个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农民为主体。
农民是村庄整治的决策主体,也是实施主体和受益主体。建设新农村不能搞强迫命令,政府可以做农民的思想工作,向他们宣传政策,但不能搞行政干预,必须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建设新农村虽有政府出资,但不是由政府包办代替,需要农民积极响应和配合,需要农民出资投劳。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参与新农村建设,主动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搞好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防止产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四)发挥各方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
村庄整治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单靠哪一个部门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成效的。修路需要交通部门的支持,改水需要水利部门的支持,建沼气池需要农业部门的支持。建设部门是一个牵头部门,工作的重点是搞好村庄规划的编制,环卫、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指导农民建房,选好示范点,做好检查、督导、考核工作。因此,必须调动各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分清各自事权,形成“各负其责,各展其能,各建其功”的良好氛围,各部门都应围绕“百镇千村”出主意,想办法,见成效。要因势利导,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积极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村庄和农户,进一步形成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要顺势而为,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人才、智力、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开创各方面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局面。
(五)提高投资效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最大限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江西婺源、景德镇考察报告】推荐阅读:
江西婺源漂流作文400字07-29
婺源考察报告08-04
婺源环境调研报告08-09
婺源写生实习日记06-29
江西普通话考试模拟真题江西普通话考试08-29
生态江西答案09-22
江西经验总结11-26
江西文化建设07-08
江西教师职称查询07-26
2017江西申论真题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