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建设

2024-10-23

大众文化建设(8篇)

1.大众文化建设 篇一

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在文化研究的范畴中,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始终是最引人注目的。当今所说的大众文化

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指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

(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与消费,并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它是现

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如果说当今文化研究的中心是大众文化,那么大众文

化的研究中心就是传媒,可以说,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异常

复杂的,而在我国,如何正确处理好大众传媒引导与大众文化批评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其一,大众文化在我国的出现,是在全球现代化浪潮的背景下,我国历史和现实条件下的产物,它既有世界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又有自己具体历史文化语境所赋予的特性。一般来说,中国大众文化的真正产生和发展,是20世纪$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事

业的不断发展和推进而开始的,特别是随着计划经济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大众

传媒承载着大众文化不断地向前发展,形成了与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严肃艺术和高雅艺术

并行前趋的一种文化景观。但是,中国大众文化由于产生的时间不长,所以其发展具有一定的不成熟性,主要体现在理论上缺乏对大众文化包括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的具体研究和理论

总结;缺乏对大众文化、文化产业及文化市场应有的战略规划、实施计划及相关政策的宏观

管理,因而显现出一定的无序和盲目发展状态。另外,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还具有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消费娱乐业的发展很快,文化产业结构失衡,富有民族特色文化传统的国有文化

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过多地引人国外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东部地

区与西部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布局失衡。正是由于中国大众文化的不成熟性和不平

衡性,造成了大众文化创作在其快乐原则的指导下,不注重和国内优秀传统文化、精英文化

融合,一味追求娱乐的消遣性,追求内容上的非历史性、无深度性。在整个社会文化转型时

期,将大众文化的社会大众性、商业赢利性、娱乐消遣性摆在意识形态文化、精英文化之上,造成整个社会文化的失调。此时此刻,推动和承载大众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大众传媒,在发挥

其传播功能的同时,理应担当起正确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重任。在我国,大众传

播媒介既有文化产业功能,同时又有舆论宣传和引导的功能,其文化产业功能直接推动着大

众文化向前发展,其舆论引导功能则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出引导中国大众文化朝

着代表先进文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在文化转型时期,无论是从理论上、客观管理上、大众文

化结构和内容上,还是从大众文化布局上,都应引导他们和意识形态文化、精英文化的发展

趋势相适应,绝对不能使它们相互对立或者割裂开来。具体来说,在当今大众文化的发展中,我国的大众传媒应紧紧围绕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将大众文化引导到代表人

民群众根本利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轨道上,减少那些片面追求娱乐、消费、搞笑、逗乐、感官刺激的文化产品,保持整个社会文化产品均衡有序地向前发展。

其二,大众文化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普及而产生的,大众传媒很容易控制大

众,将大众引人由媒介营造出来的脱离现实甚至远离现实的伪现实中。大众文化中传达出的带有现代文化特征的无中心、无深度、反理性、消解神圣等特性,极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消

极面中找到同盟军,二者坑淦一气,无异于一剂毒药毒害我们的国民精神。同时,中国社会

千百年来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导致的经济落后、社会贫穷、广大民众受教育的机会少、国民

整体素质较低等、容易造成对社会文化转型期外来的腐朽文化产品不辨良萎。这些都会严重

影响中国人原有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因此,目前的现实需要迅速建立起正确的大众文化批评。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三维结构中,文化的本质功能即在于批判,在于对政治、经济偏

差的矫正。大众文化批评正是代表着文化行使批判使命的有效形式。一般来说,大众文化批

评具有三大功能,即调节功能、监督功能和建设功能。通过批评对大众文化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进行调节,对承载大众文化的大众传媒进行监督,在大众文化内部制定审美规范,建

立大众文化秩序。特别是对大众传媒实行监督,中国大众文化还缺乏这种批评意识、批评机

制。前面已提及到,现代科技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媒介具有超常的功能,可

以发挥并扩张自身的媒介意志,轻而易举地将大众引人由媒介营造出来的虚伪世界之中,对

社会造成潜在危险。特别是当今中国的大众文化处在一种混乱无序的状况下,大众传媒又被

党和政府赋予了舆论监督权,那么,谁又来监督大众传媒呢?长期以来,中国的大众传媒在党和政府制订的各项政策和法规的制约下,没有形成大众传媒极权,从而保持了社会的平衡。

但中国加人WT()后,随着文化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冲击,大众传媒产业化功能将得到有效发

挥,大众传媒将凭借其经济实力形成极权机制,这时的政府法规制约可能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所以,必须建立大众文化自身的批评机制,通过职业批评家和大众中自发的批评者形成批评

网络,通过舆论监督、道德监督,以社会雷达探测器的功能去辅助和弥补社会法规的功能,监督大众传媒。事实上,承载和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是大众传媒的本质属性;建

立和完善大众文化的批评机制,则是大众文化自身的需求,是社会大众的需求,也是中国国

情的特殊需求。提倡大众文化批评监督大众传媒,这是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之一。

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文化研究主要是对大众传媒和大众流行文化的研究,所以,正确处理好

大众传媒引导与大众文化批评之间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一在思考大众文化的成因时,国内的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比如,周宪在述及大众文化的成因时指出:“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规模都市化的形成以及大批城市大众的涌现,伴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一种带有文化产业性质的大众文化应运而生。”②而陈刚在给大众文化下的定义中,也明确地把大众传播作为其构成大众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其消费对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无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③显然,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有着撕扯不开的关系。那么,什么又是大众传播呢?看来,在梳理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搞清楚大众传播的涵义,这对于我们理解大众文化的形成很有必要。从传播学的意义上看,“大众传播媒介是在二十年代广播电台出现后才有的一个名词,指的是在传播途径上有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具体分为印刷媒介(报纸、杂志和书籍)和电子媒介(电影、广播和战后才出现的电视)。”④从目前的情况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不但促成了旧电子媒介的更新换代(如从普通电影到立体电影,从普通电视到高清晰度电视、卫星电视等),而且也催生了一批新的电子媒介(如程控电话、录像机、VCD、DVD、卡拉OK、传真机、多媒体电脑、因特网)。可以说,电子媒介的队伍已经壮大;同时,可以预见的是,这种壮大的趋势必将愈演愈烈,以至于我们今后肯定是生活在一个以电子媒介为主体的大众传播时代。强调这一点是想说明,尽管大众传播可以分为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两个部分,但是在催生、塑造大众文化的过程中,电子媒介无疑起着更大的作用。按照传播学家的看法,迄今为止,人类文化已经经历了口语文化、印刷文化和电子文化三个阶段。在口语文化时期,由于传播是在单纯的、人人都具有的说—听能力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口语文化具有了粗陋的民主和平等色彩。而随着印刷文化的来临,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民主平等关系被取消了。因为印刷文化机制本身便具有一种拒绝和排斥功能,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进入印刷文化的中心位置,进而掌握、控制、甚至垄断文化的阐释权,而大量的没有识文断字能力的芸芸众生则被印刷文化机制无情地抛置到了边缘的角落,他们惟一具有的资格是被动的接受与倾听。可以想见,在典型的印刷文明时期,与之成龙配套的只有精英文化、贵族文化,而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只有基于这样一个文化背景,我们才能理解电子媒介的出现对于大众文化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美国学者丹尼尔·杰·切特罗姆在分析早期电影对美国人的影响时指出:由于电影奇妙地将技术、商业性娱乐和景观融为一体,从而导致了这种新型的电子媒介与传统文化精英的格格不入。同时,由于电影不是为了特定的阶层、客厅、课堂而设,而是为了现实生活、为了了解西部、工人、农民、木匠和工程师,为了探讨关于女人、中产阶级和劳动阶层的广阔领域,所以电影深受底层民众的喜欢。结果,电影不但把平等意识带到了人民大众之中,而且还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文化:到了二次大战末,电影媒介已建立起一种新的大众文化,即继印刷文化之后的艺术、娱乐、大商业和现代技术的汇合,它符合大众的口味,又从大众中获得力量。这种新的大众文化把作品和制作过程联系在一起,这二者都不符合旧的文化学说的模式。„„对大众来说,看电影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一种体验和解释同代人或家庭的共同价值观的新方法。⑤

从切特罗姆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电子媒介的电影,由于其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本身便蕴含着一种平等、民主的理念,所以与印刷媒介对大众的拒绝、排斥功能相反,电子媒介最大限度地对大众行使着、发挥着它的接纳和聚合功能。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切特罗姆才认为电影创造了大众文化。如此看来,电子媒介不但在创造大众文化方面功不可没,而且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次极富革命意义的壮举,因为它打破了精英文化或贵族文化一统天下的格局,大众也由于有了自己的文化领地和文化支援,第一次具有了与上层精英垄断的传统文化分庭抗礼的资格,甚至有了蔑视、无视传统文化存在的权利。

以电子媒介为主体的大众传播在催生了大众文化之后并没有抽身而去,可以说,在20世纪大众传媒的更新换代中,每一种电子媒介的出场都是对大众文化的一次再引导和再规范。于是,电子媒介在完成了大众文化的“助产婆”的使命之后,又充当了大众文化的“整容师”。而不断的引导和规范,反复的化妆和整容,也使大众文化的革命性冲动耗尽了、反叛性精神衰竭了。如今,整个西方的大众文化不仅安居乐业,而且其产品在具有了典范效应之后已批量生产、大量输出。如此说来,大众传播便不可能不是一把双刃剑,它成全了大众文化,同时也使大众文化成了它的奴隶。

这虽然不是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复杂关系的全部。但是也给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把握和认识大众文化的基本思路。事实上,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交往的一个最大成果是使文化彻底地媒介化了。所谓文化媒介化就是首先依靠某种传媒的特性生产文化产品,然后再借助传媒的力量推销其文化产品。

2.大众文化建设 篇二

关键词:大众健身,大众健身文化,影响

一、大众健身的概述

1. 大众健身概念

大众健身是全民参与的、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健身活动, 它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特别是体育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它包括群众体育、大众体育和休闲体育等组成部分。大众健身充分地体现了体育运动健身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功能, 也充分体现了大众思想观念的变化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

2. 大众健身的特征

2.1健身性与流行性

健身性是大众健身最显著、最重要的特点, 可以说是大众健身运动的灵魂。健康观念和健身意识正在成为社会主导意识, 体育健身消费也成为一种时尚。而健身性运动是目前传播得最为广泛的体育运动, 深受人们的喜爱, 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 突出地加强了群众体育的宣传工作, 形成了良好的体育健身的舆论向导, 增强了全民的健康观念和健身意识。同时, 大众健身活动在社会上是广为流行的, 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冲击力, 为大家所喜闻乐见。

2.2趣味性与竞技性

健身运动大都具有趣味性, 因为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娱乐活动, 再加上各种运动项目种类繁多, 运动内容五花八门, 必然能够吸引大众的目光。尤其是大众参与的健身运动具有更浓厚的趣味性, 大众共同的参与会创造热闹的运动场面和激烈的比赛氛围, 人们置身其中自然会深深体会到运动带来的无限乐趣, 也会深深领略到运动所具有的美感, 这些都无疑会增加人的生活情趣, 开阔人的视野, 给大众的生活增添新的元素。与此同时, 健身运动也都具有一定的竞技性, 都有比较完善的游戏和比赛规则。

2.3文化性与教育性

体育是一种文化,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 体育文化随着体育运动、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更新。在当前, 以社会文化行为形态出现的大众健身好象一股巨大的文化潮流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生活再也不可缺少健身教育的内容。大众健身活动的大多数项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品位高雅而又时尚。大众健身具有教育性的特点, 教育功能是体育最本质的功能。有的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有的和音乐舞蹈融为一体, 所有这些都能给从事健身运动的人带来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

3. 大众健身的功能

3.1健身的功能

现代健康理念认为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还包括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的内容。主要反映在人能正常从事活动、抵抗疾病、具有充沛的体力, 也反映在人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自然的精神状态上。人们通过健身活动可以使肌肉、骨骼、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得以改善, 心理的稳定性得到提高, 身体素质进一步增强, 从而达到良好的健身效果。

3.2健心的功能

现代人的生活相对闲暇、安逸、舒适。因此, 人们适应自然界和社会的能力在不知不觉地下降。然而,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大潮中, 谁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这就需要人们保持一种正常、平和的心态, 具有勇敢、坚毅、顽强和拼搏进取的精神, 具有敢于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良好心理素质。在运动健身中, 无论属于哪个年龄段的人群, 他们都必须以特有的勇气去完成某一个项目, 从中获得意志的锤炼和精神的升华。而且, 经常参加健身活动, 可以缓解精神压力, 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3娱乐的功能

在大众健身的各种活动中, 参加者自身技术的改进、运动水平的提高, 以及人际之间的交流与配合, 都会给人以很大的心理满足感, 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所以, 选择一种适宜的健身项目, 并坚持进行, 不仅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 更是构建休闲化、娱乐化生活模式的必由之路。

二、大众健身文化的概述

1. 大众健身文化的概念

大众体育健身文化是在大众健身行为, 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 它是体育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体育健身文化,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2. 现代社会的文化特征

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在形态上主要表现为休闲化和娱乐化。休闲生活是现代生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现代社会为满足人们休闲的需要, 就必须为其提供各种物质条件, 就必须为其创造适当的活动空间, 就必须保证充分的活动时间。最近几年来, 我国的休闲经济在积极稳妥的经济政策推动下和城乡居民收入大大提高的基础上, 也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现代社会受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劳动方式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休闲娱乐使自己保持身心健康。所以, 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 人类的主要聪明才智和精力, 多半都会投放到娱乐事业中, 而体育将以培养人类健康身体的方式来提供快乐。

3. 大众健身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3.1健身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 使得人们从事健身活动有了经济上的保障;在社会生产力快速提高的基础上, “五天工作制”和“黄金周”的实行, 使人们的余暇时间不断增加;生活水平的提升, 使得国民健身意识不断增强、体育价值观念不断更新, 这些都促使我国群众体育社会化和普及化程度大幅度的提高。新兴的健身运动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和人类娱乐与审美心理的, 这也是大众健身迅速流行的主要原因。

3.2体育旅游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随着大众健身的开展, 体育旅游成为一种新兴的健身方式, 并被人们所接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有能力去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 特别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 长期受噪声、污浊空气的伤害;紧张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使人体大脑功能和身体机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通过健身旅游, 人们能感受到自然风光的优美, 从而精神轻松, 感觉敏锐, 能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 转移和缓解紧张情绪对人体的危害, 同时有助于改善心肌营养, 促进新陈代谢, 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3.3健身运动成为新的社会交往方式

在新的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的影响下, 人们的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大众健身运动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新的平台。所以, 现在体育健身不仅是一种休闲方式, 也成了一种社交手段。特别是体育运动这种场面较大、活动热情较高的活动, 更能够吸引大众的共同参与。

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 也在不断地创造着精神文明。社会文化的发展, 使得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 也在享受精神生活。

总之, 在大众健身运动日益发展的今天, 大众文化融入了越来越多的体育元素。在大众体育运动飞速发展的形势下, 各种健

浅谈如何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

任倩 (潮州市青少年宫广东潮州515600)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未来的建设者。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可以说, 青少年工作牵扯千万家长之心, 涉及千家万户幸福。但我国现时的教育却被扭曲为单一的应试教育, 一切为拔“尖子”、选精英, 这是误国误民。只抓分数, 只抓升学率, 考什么教什么, 教什么学什么, 导致孩子高分低能, 不懂得如何“做人”。应试教育已经使我们的教育迷失了方向, 失去了教育的本性和灵魂, 它使我们的青少年戴上了思维枷锁, 只能地规定知识反复记忆和辨析, 扼杀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创造冲动;它使我们的民族习惯于接受和模仿, 一个曾经最富有创造力的民族, 今天必须重新学会创造。在时代不断发展, 知识迅猛增长的今天, 我们需要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应从提高青少年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的能力、自学的能力等方向做不懈的努力, 孩子们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局面和日益进步的社会。我们已经到了必须考虑以素质教育替代应该教育的时候, 必须从现在开始研究和开发一种能够取代应该教育的新的教育体制。实施素质教育, 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教育自身改革的需要。

一、加强社会和政府力量的投入, 建设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心或基地

增加课余活动的场地和时间, 丰富课余活动的内容, 是提高青少年道德、心理素养的有效途径。从目前我市的情况来看, 已有一些挂牌的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无论是设备还是从场地都无法满足我市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此急需政府出面, 出资建设正规的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 配备相应的老师或辅导员, 克服目前我市各中小学素质教育设备和师资的不足、不均衡状况, 借鉴其它省、市的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管理模式, 满足教学时间各学校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建或重建现在青少年宫, 开设各类活动和课程 (包括文化类和艺术类) , 由政府调用各学校的优秀师资, 在课余时间, 尤其是双休日, 对我区的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和特长培养, 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有力补充, 并对社会家教进行有效的压制和规范,

二、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中心是实施青少年素质教育改革的最佳试验田, 是推行新的教学理念的大舞台

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不受教学大纲、教学任务、升学指标等多方面的限制, 可以较为灵活地进行各种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 在教学中可以试验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教学内容, 为学校教育的教育改革作尝试。另外, 培养兴趣、培养创造力、想象力、观察力, 强调个性的发展是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所以我们青少年活动中心一直强调和推行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 不要太在乎教给孩子们具体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享受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愉悦, 培养孩子们的兴趣, 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创造自己、发现自己、欣赏自己、放松自己。

身项目应运而生, 很受现代人的青睐, 已成为现代人参与运动的时尚追求。在未来的发展中, 大众健身运动必将成为文化建设和人们精神享受的重要内容, 成为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成为小康生活水平的需求。

三、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评价制度在教学体制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 不改革评价制度, 其他的改革都将流于形式, 难以把素质教育推上新台阶。目前, 全社会都认为, 再怎么推行素质教育, 高考也得看分数, 分数和升学率成为社会对学校和学生作出评价的标准, 这种典型的重智育 (分数) 而轻德育的做法造成了现在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社会责任感差, 出现了逃课、酗酒、打架、偷盗、诈骗, 甚至杀人的现象。因此, 我们要坚决摒弃那些违反教育规律, 把提高教育质量的“宝”押在加班加点上, 搞题海战术, 不断考试, 以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社会, 受到锻炼, 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社会公德、个人道德和社会法律意识, 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自立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家庭责任感, 锻炼他们的意志力。我们要完善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 并逐步将其作为评价学校质量和学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把素质教育实施情况作为评估办学质量的中心环节, 纳入教育督导内容。同时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及招生录取制度。

四、充分运用实践教育的载体

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文化科技活动、文艺娱乐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经济建设活动教育青少年, 寓教于活动是青少年工作的基本特点。要继续强化用改革开放的实践成果来教育青少年, 重视让青少年参加实践, 直接感受国情民意、改革的机遇与挑战、时代对青少年的期望和要求, 经受理想信念的洗礼, 磨炼意志品质, 增强鉴别是非的能力, 提高责任感、自制力和自信心。

五、依托网络优势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娱乐生活、互动交流的新兴媒体, 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如何引导接受快、好奇心强、自控力、分辨力相对低下的青少年文明上网、健康上网, 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 使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虚拟社区的和谐家园, 我们做了相应的工作。主要是各校以德育信息化建设为抓手, 建设好校园网, 建立学校德育网页, 丰富德育内容, 满足未成年人对网络的浓厚兴趣和健康成长的需求, 全面推进网络德育工作, 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从而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通过网络手段来吸引广大青少年, 使青少年在活动中找到团组织, 从而被联系、被引导、被服务。

青少年教育是一项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事, 直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 青少年教育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 共同参与, 其迫切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必须引起各级社会各界以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切实采取措施, 大力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 努力培养一代建设祖国的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孟宪章.大众流行健身项目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魏纯镭等.时尚健身[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3]孙耀, 刘琪, 杨鸣.大众健身行为的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8.

[4]黄艳美.体育与健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浅析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篇三

【摘 要】大众文化是由大众传媒决定的,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诞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大众文化的发展也与大众传媒息息相关。作为传播信息的手段、工具,大众媒体是大众文化的载体,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也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兴盛。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互相促进发展。本文分别选取报纸、电视、网络这三个传统与新兴的大众媒介探讨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大众传媒    大众文化     影响

一、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定义

有关大众传媒的定义,有多种定义方式。从手段、工具的角度定义,大众传媒是指传播媒介,即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传播信息的手段、工具;从机构组织的角度定义,认为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又把它们称为大众传播者,或称为大众传媒。大众文化是指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工具进行沟通,所构成的集团规则、习惯、语言、态度等。如果没有沟通交流,就只剩下没有意义的行为动作,而这一技术和沟通的手段、工具就是我们所说的大众媒体。可以说大众文化是由大众传媒决定的,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诞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大众文化的发展也与大众传媒息息相关,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也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兴盛。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促进发展。

二、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传播的影响

特别是近代社会,大众文化不能离开大众媒体。大众媒体影响大众文化,产生大众文化。大众媒体的类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情报信息,大众传媒制造文化,并且大众媒体将其制造的大众文化进行扩展。随着时间的流逝,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密不可分。在经济发展、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众传媒的发展速度飞快,作为手段和工具的报纸、电视、网络等传统与新兴的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则是大众文化的载体。而且,虽然大众传媒是手段和工具,但是大众媒体自己本身也是沟通本体,人们通过多样的大众媒体看世界,从情报中开发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曾任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所长的斯图亚特·霍尔说:“无论是就质和量的观点来说,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20世纪,媒介在文化领域里已经取得了决定性与关键性的领导地位,单只是就经济、技术与社会文化资源来看,大众媒介所能控制的部分,比起目前还存在的所有更为传统的、更为古老的文化渠道,其素质优越多了。”

1.报纸与大众文化

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并不是物理、化学上等所定义的物质实体和现象,而是为了传递信息、情报,所携带的一种符号状态。特别是报纸这一印刷媒介,就是一种以活字的形式,为传播世界范围的情报,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是大众文化的载体,以文字的形式将大众文化传播至每一个角落。报纸的特点为受众广泛、内容丰富、更新迅速、覆盖能力广泛。人们读了相同的报纸,如果看到同样的情报信息,容易形成相同的价值观,形成共同认知。尤其是报纸上具有评论性质的文章,代表着报社的立场,并且具有一定的舆论导向性,影响着人们的观点和思想以及生活方式。通过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大众文化得以创造和传播,没有大众文化就无法得以传播,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形成的重要手段。

2.电视与大众文化

随着电视传媒的迅速发展,电视具有传播的时效性、多样性、广泛性等,能够满足大众对信息传播的需求。近年来可以称为大众传媒中的主流媒体,是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2002年兴起的民生新闻,这一新型的新闻报道节目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民生新闻以“民生”为理念,新闻内容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将镜头面向大众,贴近大众,全部是大众关心的内容报道,在每天晚上的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率极高,建构着以大众为主导的大众文化,促进了大众文化的发展。而且,电视剧以及综艺节目也是大众文化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省级电视台对电视剧以及综艺节目的制作大力投入,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不断创新、题材新颖、层出不穷,促进了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发展,满足了大众审美和欣赏上不断变化的需求。

3.网络与大众文化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其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的新兴角色,冲击着报纸、杂志等传统大众传媒。近年大众文化的盛行与网络的高速发展密切相关。网络的发展速度飞快,同时信息传播速度也变得飞快,使大众文化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大众文化的传播时间和空间无限扩展,是大众文化延伸的重要源泉。网络媒体作为大众文化的载体,其传播的情报信息愈来愈被大众所接受、所熟悉、所喜爱,甚至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文化发展的新兴动力。网络媒体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速度空前提高,信息大量涌现。例如,大众使用较多的微信、微博的盛行,其评论、转发功能的运用,使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流行手段。而且网络媒体具有能够保存的特征,将不断发展、日益更新的大众文化永久并良好地保存下来。

三、大众文化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大众传媒成就了大众文化,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也影响着大众传媒,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兴盛。大众文化在大众传媒的推动下快速发展,使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受众和传播信息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使得大众传媒自身得到了发展,使得大众传媒愈来愈有大众文化的特征。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为主要群体,是大众的文化消费形式。随着大众文化的扩散,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受众范围也从都市扩展到全体大众,具有了平民化、世俗化、标准化的特征。而且,从内容上来说,随着地方都市报纸的不断增加,其言说空间得到了扩展,从之前的政治、经济为中心扩展至与大众息息相关的社会文化生活为中心。大众文化也使得电视传媒具备了平民化的特征。除此之外,大众文化促使电视传媒不断发展壮大,内容不断丰富,愈加能满足大众的欣赏所需。其中,日益增加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所蕴含的大众文化也备受人们所青睐,使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身心放松、压力释放。在网络传媒方面,使得本身内容就极其丰富的网络空间不断得到扩展和延伸。例如,大众文化中动漫、音乐、游戏等内容与网络媒体结合,使得网络媒体中增加了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等内容。大众文化与网络传媒的结合,加速了网络传媒的发展,形成了许多网络文化,网络传媒的内容增加了许多大众文化属性。

总之,大众文化的盛行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大众传媒在其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它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同时,大众文化也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发展,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黄匡宇.当代电视新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3]武小红.试论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影响[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02).

4.一汽大众企业文化建设调研 篇四

2011年7月5号在校领导和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电气工程学院的150名同学来到了长春一汽大众汽车公司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习。在刚进公司那天,人事部的老师就先简单的给我们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史和最近几年公司在汽车行业上获得的成功。

如今,我们在一汽-大众公司学习已经快半年了,对公司也有了基本的了解。在闲暇时间我通过参观公司车间和网上查资料对公司进行了简单的调研。为了增长自己的见识和扩展自己的能力,我决定调研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因为企业文化是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管理手段和精神力量。同时又担负着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的任务。

通过参观,一汽-大众公司思想解放程度之高,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企业环境建设之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的确确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他们的许多发展理念和工作措施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一、一汽-大众公司的基本情况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德国奥迪汽车股份公司及大众(中国)汽车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大型轿车生产企业,于1991年成立,1996年全面建成投产,1997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1998年4月30日通过德国莱茵技术监督顾问有限公司(tuev公司)和中国汽车认证委员会质量体系认证中心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并于2002年月12月19日获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项目总投资111.3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37.1亿元人民币。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制造当今世界名牌产品-捷达、宝来、高尔夫、奥迪系列轿车。她的建成,使我国轿车工业进入了大规模生产的新时期。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确认一汽大众为“技术先进企业”,国家统计局授予一汽-大众为“中国汽车制造名优企业”,国家机械局授予一汽-大众为“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者”一等奖。1998年,一汽-大众正式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2年,一汽-大众通过iso9001(2002版)标准认证,并荣获iso1402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经过快速发展,一汽大众生产、销售每年都以30—50的速度递增,累计向国家上交的税金已大大超过建厂投资。2011年12月22日,一汽-大众第100万辆整车在长春下线。目前,一汽—大众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1.6辆/人年,达到国际汽车工业劳动生产率水平。

二、一汽-大众企业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一汽大众在建设伊始,双方股东就确定了“派最优秀的人才到一汽-大众公司,全力以

赴建设轿车基地”的方针,并且确定了在重视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的同时,更要重视人才及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对本科生,研究生,研究生采取国内国外两种途径使其继续深造,增长才干,成为一汽-大众技术,管理骨干。目前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仅29岁。纵观公司各个岗位,没有技校以下的文化程度的员工。

汽车工业是现代技术与传统技艺结合最完美的行业,技术人才没有在公司10年的磨练很难有所建树。因此,人才在一汽-大众的长期发展成为公司和个人的双赢的发展方向。目前,一汽-大众在60000名员工中间,几乎没有员工主动离开公司。

一汽大众公司靠什么留住人才呢?归纳起来由五条措施:

·建立良好的成才环境

·良好的学习培训机制

·人才选拔使用机制

·良好的激励机制

·向员工提供最好的“舞台”

就这一点来讲,对我触动很大,煤炭企业为什么留不住人才,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

三、关于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职工的心是企业的根。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着力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这方面,国有企业特别是行业垄断性的国有煤炭企业,在体制和机制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必须作为企业文化建设重点研究的课题。

首先,要认真学习好企业文化理论。在着手创建企业文化过程中,对什么是企业文化,本单位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形成什么思路,搞个什么样的规划、文章版权归网作者所有!计划、拿出多大的人财物,作为企业领导班子成员首先要有个统一的认识。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对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整理、分析,并理出进一步提升的思路。必要时聘请专家进行加工、指导、提升。在上述基础上对企业文化建设规划、计划进行修订,拿出实施方案,并付诸实施。动员职工广泛参与,对职工进行必要的企业文化培训,形成员工共同的企业价值观。

其次,企业文化建设要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创知识性职工”有机结合。让组织内的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持续增长的学习力,让组织成员体验到工作中的生活意义,通过学习能创造自我,扩展创造未来能量,这是学习创新型组织的真谛。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21世纪是人人学习的世纪。企业财富的创造是以人力资本为根本,货币资本为条件的。企业的竞争更多地表现在企业间伦理观念的竞争,企业文化的竞争,用人机制的竞争,经营策略的竞争。以人为本,学习、创新、创造价值,培育共同的价值观,这是创建学习型组织和企业文化建设共同的目标,二者是有机结合的,不能机械割裂的。

第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始终坚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思维创新。创新是以人为载体、知识为动力的高智力投入的创造性活动。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动力,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改革实际紧密结合,根据上级和本单位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的部署,推陈出新、生生不息。第四,要建设一套科学的干部和员工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人的脑袋(知识)比金钱资本更重要,强调人力资本不断增殖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殖的目标,人力资源开发不好,就不能吸取最优秀的人才,就开发不出更新换代的产品。员工在完成本职工作中表现出的能力和潜力,是比学历更重要的评价能力的公正标准;每个员工应依靠自身的努力与才干,争取公司提供的机会;依靠工作和自学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依靠创造性地完成和改进本职工作满足自己的成就愿望;通过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的置换,促进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激活沉淀层,并使人适合于职务,使职务适合于人;下属人员才干的发挥与对优秀人才的举荐,是决定管理者的待遇与人事待遇的重要因素。

第五,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炼和升华企业文化,使其永保生机和活力。企业文化建设内容广泛,成果富有哲理、高雅,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除单位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动员职工全员参与外,尚应予以必要的资金投入,并聘请专家对企业文化的丰厚积淀进行总结、分析,并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进行新的创意。与此同时,还必须通过培育员工树立共同价值观、道德规范和作风习俗,来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员工在文化建塑的具体实践中,不仅在物质上得到满足,而且在精神上感到自豪感、荣誉感,从而使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宿感与日俱增,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5.大众传媒文化 篇五

工商1201班 朱雅婷 1201100423 “男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女孩子沉浸在电视剧里不能自拔。”似乎成了当今一种普遍默认的现象。如果说网络游戏刺激、有战斗力,那么,电视剧呢?电视剧传递的是什么?是帅气逼人的偶像,还是浪漫清新的爱情?亦或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和印刻着沧桑岁月的历史?还是狡诈阴险的犯罪者和惊悚的悬疑?每个人心中的答案都是不一样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时段的答案也在不断变化着。到底电视剧有着怎样神奇的魅力,对人们的心理、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带着一堆疑惑,我采访了一位对大陆剧特别喜爱的女生和一位颇爱美剧的男生,答案也不尽相同。(具体的采访内容详见附录)概括总结下来,我将分别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感性与理性

或许是由于巧合,采访的对象刚好是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本身男女的感性和理性成分也有所区别。男孩子往往更偏向于理性,女孩子更感性一些。因此,在问题的假设性回答上,本以为男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美剧会带给我更理性的思考。可是,答案出乎我的意料。而女孩子出于对大陆剧的喜爱以及电视剧的感染力,感性成分居多也理所当然。虽然对采访对象选取的科学性有失偏颇,但还是能找到此现象背后的原因的。在和朋友的探讨中,我们都认为是电视剧本身的魅力:人是社会中人,有情感有思想。当电视剧传达出某种可以迎合我们的情感或思想的视觉冲击时,瞬间的触动往往会使感性大于理性。比如说,男孩有英雄梦,而美剧中超级英雄的形象,刚好是男孩所追求、梦想的,因此,此时男孩被英雄的形象震撼、触动,脑海里想的是英雄的伟大,是自己如何可以变成英雄,而不是电视剧里的英雄都是假的。同样的道理,女孩更是如此。简单地举个例子,大多数女孩子心中都住着一个王子,如果电视剧里的男主角塑造得刚好是如此的完美,吻合自己的口味,女孩子会毫不犹豫地喜欢到底,而此时,便几乎不存在理性的思维:生活中可能有这么完美的男人吗?

二、正常的疯狂

纵观男女生的追剧过程,看似有些疯狂,却又合乎常理。只要有更新,便一集不落;只要有没看的,不管多晚,都要坚持看下去,哪怕熬夜。这种一般人看来比较狂热的行为,放置在电视剧面前,却也合乎道理。电视剧,不像电影这么简短,一两个小时就可以讲述完一个未知的故事,也不像访谈这般独立,每一次采访都是新的一个故事。大陆剧也好,美剧也好,虽然剧情不同,连续性也不同,但终归是电视剧,总会以藕断丝连的剧情牵引着你的好奇心,让你欲罢不能,想要一口气将未知的东西变为已知。电视剧就是这么巧妙地抓住了人们的心理特点,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了解了这点,这种痴狂的行为也不足为奇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三、潜移默化

电视剧能带给你什么?高深的知识,还是生活技巧?好像都不是„„那么,电视剧给你带来了什么影响呢?也好像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既没有对生活产生巨大的变化,也没有完全颠覆世界观,但其实,电视剧早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说话方式。在采访中,男生的回答比较明确,说美剧为他树立了一些生活理念和追求,而女孩含含糊糊,只是在某些概念上,告诉我们其实电视剧并没有耽误学习,学习之余才会迷上电视剧。但殊不知,女孩已经在穿着、装饰等生活的各个方面,深深地被电视剧影响了。就像电视剧的播放长度,十几集,几十集,越长,对我们的影响越深入,越震撼,越会持久。我们会偏向于选择电视剧中主角的穿着风格,吃饭的方式,热爱电视剧所传达的文化价值,虽然不会明说,却早已在心底默认了。

此次访谈的目的,不在于评判电视剧的好与坏,而是从较为客观、深入的角度来剖析电视剧对现在的年轻人产生的心理、行为等的影响。不得不承认,电视剧的魅力不止存在于光鲜亮丽的画面中,也不只存在于玄幻的科技里,更多的是电视剧所射影出的文化、情感,被感知、认同,甚至传播。

附录:

附录一:

对一位颇爱美剧的男孩的采访内容。Q:你一般看些什么美剧? A:神盾局特工和绿箭侠。

Q:美剧的主要特点或特色是什么? A:贴近生活,想象奇特。Q:你一般会看大陆剧吗? A:会看一些大陆剧。

Q:不看的原因是什么?如果看的话,你觉得大陆剧和美剧的不同点在哪里? A:大陆剧是一次性拍好的,剧情可变性不强,美剧是一周播放一集的,可以随时更改情节。所以,美剧的情节总是有一种看似猜得透,其实全是意料之外的情节。

Q:你觉得美剧里透露出怎样的美国文化?

A:美剧中经典的有科技和英雄主义的美国文化。里卖弄透露出一些人们想象的未来时代科技信息,给人一种新鲜感,值得借鉴,但美剧一般都是一年更新一部,等得太心酸。

Q:有哪些文化是可以接受、吸收的?哪些文化是令你不解的?

A:很多开放的文化我都可以接受,只是美国的一些政治文化会让我有点不理解。Q:你一般多久看一部美剧呢?看美剧会上瘾吗?

A:美剧基本上是一星期一集。我都是直接追到最新一期。如果存得太多会一次性看到最新,不管时间多晚。

Q:美剧对你的生活、学习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A:美剧给我树立了一些生活理念与追求。

Q:美剧带给你的是更加理性的思考,还是英雄主义会让你时而感性呢? A:超级英雄会让我变得感性。

附录二:

对特别喜爱大陆剧的女孩的采访: Q:你一般看些什么大陆剧?

A:古装片、偶像剧吧!太多了,从小看到大,已经无法一一列举了。Q:大陆剧的主要特点或特色是什么?

A:比较贴近生活,喜欢反映社会,很朴实。古装片喜欢记叙历史,还原历史。Q:那你会看美剧吗?为什么呢?

A:不太爱看,不像大陆剧,美剧的情节连续性不是特别强,而且一些喜剧的笑点,在我看来根本没什么,因为我不太懂美国的文化、文学,不了解,所以也不知道为何如此欢乐。

Q:一般多久看一部大陆剧呢?会不会有上瘾的感觉?

A:要看有没有好的大陆剧了,如果有的话,我会挺疯狂地追剧的,一更新就看,如果积累的话,熬夜看。上瘾的感觉肯定有的,好像电视剧里的情节是真的一样。哪怕理性的时候,我知道这是不好的,但一旦投入了,就失去理性了。Q:为什么会这么热爱大陆剧呢?

A:大陆剧比较贴近生活嘛!而且明星也都是熟知的,反映的也能产生共鸣,就会更热爱啦!

Q:那你认为大陆剧对你的生活、学习产生什么影响?

6.一汽大众企业文化 篇六

一汽-大众奉行“竞争、和谐、创新、发展”的精神

学习是人员素质提高的源动力,超强的学习能力可以适应各种环境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创新能使管理不断的向深层次发展。

合作贯穿于各个工作环节之中,中德文化的交融,良好的团队建设是工作目标得以完成的保证。

一汽-大众实践“追求卓越品质,真诚面向用户”的理念

公司坚持“内部用户原则”,贯彻“成本是第一信号”的理念,实施“面向未来工程”,为用户提供一流的产品。

“以人为本”,“培训优先”,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树立人赢则赢的意识,为员工搭建成才的平台,打造优秀的团队。

公司用卓越的品质赢得用户,用真诚赢得忠诚的用户。

企业宗旨:打造中国最优秀的汽车合资企业

用户的满意和期望是我们始终不渝的追求,严格的质量过程控制,标准的操作工艺,高尚的职业道德,贯穿于生产经营之中。

连续不断的改进。流程再造,以创新应万变,在低成本、高效益中求发展。

用户的需求是产品战略的依据,多品种、宽系列、满足用户、成就自己。

严谨就是关爱

7.大众文化建设 篇七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传媒视域,电视节目策划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 构成其传播链条的“两极”是受众和传媒。伴随着当前我国各大卫视间节目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态势, 各大电视台越来越关注自身的收视率问题, 而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又与电视节目策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此, 作为电视节目的创造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节目的策划人要承担其沟通受众与传媒的责任, 实现传播链条的完整。对电视节目进行策划的目的是为了提供节目收视率, 为此在电视传播链条中不能单纯将受众作为靶子, 将受众作为信息受众。因为受众作为独立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复杂性特点, 所以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视域中的电视节目策划要认真分析受众喜好, 同时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视域中的电视节目策划要遵循自身策划底线, 不能为了提高收视率而盲目播放受众需要的内容, 否则将会把电视媒体置于被动的位置。因此, 电视节目策划人要准确把握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间的关系, 充分发挥电视节目塑造大众文化的作用, 对受众产生积极影响。

一、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关系分析

(一) 大众媒介引导和塑造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需要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实现传播和继承。大众媒介在传播大众文化的同时促进了价值意识形态的构建, 这是因为大众媒介通过发挥自身议题设置功能, 可以让受众认为其传播的文化内容便是主流文化。此外, 当今时代对大众文化消遣功能和娱乐功能的大肆渲染, 促进各种文化资源被融入文化市场, 经过重新包装和挖掘变为新的文化消费品。

(二) 大众文化传播的主要基础和方式是大众传媒

由于大众媒介的快速传播和不断复制, 大众文化在大众媒介时代下成为一种扩张文化。大众文化作为大众的文化具有传播途径大众化和文化受众大众化的特点。因此, 在大众媒体时代背景下, 文化真正实现了量的增加, 真正实现了面向大众化。另外, 大众媒介可以打破时空限制, 让受众获得更多的信息, 缩短受众与外界的距离。可见, 大众文化依托于大众媒介, 各种文化现象组成了大众媒介的文化形态。

二、宏观立场下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视域中的电视节目策划策略

(一) 注重对大众自觉意识的唤起

正是大众媒介具有吸引广大受众的强大力量才发挥出良好效果, 但是人们却无法获知媒介强迫受众接受信息的原因, 这是因为一般受众对从媒介获得的东西缺乏批判动机, 乐于被动接受媒体提供的信息。虽然受众从传媒中获得了许多繁杂和无意义的信息, 但是却可以借助这些信息对世界进行了解, 满足自身情感和知性需求。可见, 大众传媒可以让受众毫无选择地接受其提供的信息并深信不疑。因此, 宏观立场下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视域中的电视节目策划要注重对大众自觉意识和辨别能力的唤起, 减少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提升自身正面效果。当今社会受众虽然无法避免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 但是可以通过学习学会对传媒进行利用, 并选择可信度高且高水平的娱乐和信息, 利用媒介提升自身感觉能力、想象能力和概念化能力。同时, 受众要积极提升个体鉴别能力, 间接促进大众媒体的改良, 虽然希望大众向高雅文化转变有点脱离现实, 但是个体对媒介的选择作用多少可以对媒介内容进行修正, 督促传媒节目要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二) 注重对社会力量支持的唤起

大多数国家的大众媒介与市场直接挂钩, 传媒生存的资本来源于商业利益。虽然我国政府控制着我国主要核心传媒, 但是我国大多数媒体的经费仍然需要借助商业广告, 如果大众传媒为了一己私利盲目进行商业利润的追求必然会导致大众文化发生变质, 对严肃文化和高雅文化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为了有效遏制这种不良行为的侵害, 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抵制作用, 特别是人文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要积极参与此类行动。比如英国的BBC和日本的NHK通过开展“艺术赞助”活动, 引导公众对严肃文化和大众文化进行投资, 减少广告对大众文化的不良影响。知识分子作为社会力量中传播精英文化观念、赋予大众文化人文提升、给予大众文化人文关怀的重要力量, 要积极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 尽最大努力提升大众文化道德品位、文明素质、精神价值和思想内涵, 促进大众文化在汲取和摒弃的过程中实现升华。

(三) 注重提升传媒社会责任感

传播媒介在融入公众生活的过程中, 媒体分化发展呈现出两种可能性, 一种是导致媒介文化朝着病态的、庸俗的方向发展, 另一种则是促进媒介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其中第一种可能的表现形式是出现重商倾向、社会责任感下降, 虽然媒介追求经济利益是有必要的, 但是单纯将收视率和发行量作为衡量媒介的标准必然会对媒介文化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 为了实现借助媒介提升公众智慧、人格和理性的目标, 需要电视节目策划人具备较高的个人修养和品格。另外, 传媒要努力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 要促进多元化社会格局构建, 实现多元文化声音的传播;另一方面要促进社会的融合和团结, 鼓励公众对高尚品格和道德的追求, 同时要保持自身的人格独立, 避免受到社会主导力量的影响, 从而创造出各种独特文化视角。

三、中观效应下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视域中的电视节目策划策略

(一) 电视节目策划要深入了解受众特点

为了使电视节目策划获得成功, 需要了解电视节目的目标观众特点。电视节目目标观众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数量众多。由于现代传播工具的应用实现了信息对广大观众群的覆盖, 让更多受众可以观看电视节目。第二, 差异性。观众个体间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不同, 造成观众之间对不同节目的偏好不同。第三, 分散性。观众无法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层面上实现集中。为此, 针对如此复杂的观众群, 电视节目策划人只有真正熟悉观众的观赏喜好, 对电视节目进行准确定位, 才能真正提高电视节目收视率。

(二) 对电视节目的风格和形式进行调整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 受众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为此电视节目要根据受众品位的变化, 进行电视节目风格和形式的调整, 要么增添新的电视栏目, 要么采用新的节目形式, 获得观众的心灵共鸣和节目感染力的提升, 真正满足受众的需求。为此, 在中观效应下电视节目策划要注重对电视节目整体性的把握, 积极面对和了解受众, 准确定位行业人群, 打造目标观众群, 为电视台的生存创造有利条件。

四、结语

从整个电视传播链条角度分析, 受众拥有选择媒体的主动权。可见, 大众媒介要想获得最优效果, 需要接受大众的选择和大众文化的引领, 实现对节目收视率的保证, 大众媒体的节目策划就必须从受众的需求出发。因此, 认知分析大众媒介和大众文化的关系, 从中提出电视节目策划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刚.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视域中的电视节目策划[D].西南大学, 2006.

8.打造大众文化盛宴 篇八

湖南娱乐频道创新下的“蛋”

1999年,刚刚成立的湖南娱乐频道在内地率先开启“先导和先锋”的电视之旅。当时,这个由65名平均年龄不到23岁的电视人组建的新频道,别开生面地对中国的电视格局做了全新的颠覆,除了在选美领域开疆辟土外,他们还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独立娱乐资讯节目《娱乐急先锋》,举办第一家电视媒体歌友会《音乐Y地带》,开办第一条明星红地毯《群星闪耀》,启动中国第一个平民音乐选秀活动《超级男声》,开创了中国电视选秀纪元。

《星姐选秀》节目是湖南娱乐频道品牌创新下的第一颗“蛋”,在频道创办当年的9月,第一届星姐选秀成功举办,拉开中国内地的选美大幕,也改变了中国电视观众以往对于美丽的欲言又止。2000年,这一比赛正式命名为《星姐选举》,作为中国第一个电视媒体正式选美比赛,这一赛事的首次亮相便惊艳了整个湖南电视荧屏。彭志坚2000年来到湖南电视台,2004年开始做《快乐女声》节目。据他介绍,做 《星姐选举》节目的总导演,今年还尚属首次。

众所周知,选秀节目是湖南电视台的一张名片,对于彭志坚而言,做了这么多年选秀节目,遇到的最大难题却是如何把节目做得“残酷”,因为“残酷”才会好看,比如之前的“毒舌”评审可以说是“昧着良心”让选手哭或笑,然后感动观众。

《星姐选举》在一开始就已明确初衷,这不是一场泛泛而谈的美丽竞争,而是为内地及港澳台电视平台及新媒体平台发掘更多兼具智慧与美丽的生力军。15年来,这一赛事作为“超级品牌”中最温柔的支柱,陪伴娱乐频道风雨兼程,始终保持着优秀的收视传统和高赞的口碑,20多万名梦想女孩争先恐后尽情展现智慧与美貌。从这一舞台上走出去的往届星姐如吴昕、柳岩、颖儿已成为影视圈和文化圈的新生力量。

找准方向,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7月13日,在巴西世界杯结束的第二天,以 “万千颗星,千万种美”为主题的2014湖南娱乐频道《星姐选举》在长沙华丽启幕。经过前期网络初选,在地面赛事正式启动时,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佳丽上千人,其中不乏海外留学背景的“学霸”和多才多艺的少数民族姑娘,甚至上一届《星姐选举》的遗珠也准备回炉一搏,重拾“星姐梦”。经过60强、20强、13强、12强的层层选拔,由张羽茜、李娇莉、朱思梦、付蓉儿、罗熙桐、邹之遥、杨瑞璇、刘昭君、丛愉雁、祝绪丹、肖炜佳、袁婷婷组成的“星姐12强”惊艳亮相。8月31日晚,12位选手分组进行情景演绎和辩论赛两个环节的比拼。经过激烈的角逐,身高1.73米的吉林女孩儿付蓉儿不仅将“星姐”桂冠收入囊中,还夺走了活力风采奖和最受传媒欢迎奖。

据彭志坚介绍,美女加主持人的两重标准考核,使得《星姐选举》的赛制区别于其他选美赛事,比赛中除了展示美丽外,还有针对主持人选拔的形体考察、台词考察、应变能力考察以及综合主持能力考察。在评审团方面,除专业主评委外,还联合了资深媒体制作人、媒体评审团坐镇现场,评审团阵容逐步升级,专业审核也同步升级,以进一步突显本届选手的专业素质,共同见证优质美女主播的华丽诞生。

彭志坚说:“今年的《星姐选举》评分表格上只有优秀、还不错、有特点,不设差评。节目的主题是想让选美回归到本质,用发现的眼光去寻找不同的美。星姐其实就在大家身边,她们不一定全是北漂、搞艺术的女孩儿,有可能就是隔壁院子里的小孩。事实上,对于选手来说,参与电视选秀是一个展现个人风采的机遇,选手们这时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参加选秀节目只是个人人生的一个机遇,得与失也只是一时。在参与过程中展现出最好的一面,不需要哗众取宠,在赛后能走上舞台最好,不能,也不要过多地留恋、迷失自己。选手的心态规范不是一时能改变的,但在冷静过后,这些女孩子或许能找准自己的方向。”

娱乐节目要寻求创新 亟待规范管理

通常情况下,一种新电视节目类型的出现,与其背后隐藏的社会文化是分不开的。当今社会人们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大众文化盛行,人们整天处于躁动不安的状态之中,无法沉静,他们需要最大限度地展现自我,彰显个性。观众的娱乐口味变了,娱乐的一次性消费特点也决定了娱乐节目需要不断创新,不断给观众新的刺激。

正因为迎合了当今观众的娱乐需求口味,激发了大众参与电视娱乐的积极性,虽然在《星姐选举》中,一些参赛选手并不像明星大腕儿那样星光熠熠、光彩照人,但这更显示出了生活的原生态,参赛选手更接近了观众周围的普通人,让观众觉得更亲切、更有认同感。彭志坚不否认,他们在做节目前,对于国外的类似节目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学习和研究,吸收了当中很多东西。自己所做的节目强化了观众的决定权,做到了更深程度的大众化。

电视选秀是时代文化的产物,不可否认其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当前娱乐节目的一个显著流行病就是互相克隆、缺乏创新。对此,彭志坚认为,不能因此因噎废食,电视娱乐选秀应该受到规范的管理,而非一味地批评、叫停,只有这样才能看到中国电视选秀的未来。现在电视选秀的问题主要在于,选秀节目多而杂、低俗化等,这些问题都不可能在一时间得到全部解决,广电局、电视台、选手都应该为电视选秀的未来做好对自己的规范。对于广电局而言,规范娱乐选秀是必须的,但这种规范显然不只是简单的限时、限“制”、叫停。不是所有的电视台都有能力承办高质高量的节目,广电局在这时应该掌握全局,将电视选秀的承办权通过公开合理的竞争方式交给最具实力创意的一个或有限制的几个电视台,在源头上把关,杜绝选秀节目的乱俗的现象,将电视选秀节目定位为长足发展的文化产业,而非昙花一现的“娱乐快餐”。

nlc202309012010

品牌化与产业化并重发展

尽管当前国内的选秀电视节目还不完善,但作为一种颇具潜力的节目形态,还是赢得了大多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因此,选秀节目在中国还是存在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彭志坚说:“选秀节目目前在我国还处于相对年轻和在摸索中前进的状态,要想在众多形态的电视娱乐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未来走品牌化经营道路是电选选秀节目的最佳选择。”

“当前的各种选秀节目在与观众见面之前,都要经历选择场地、物色选手、媒体造势等复杂的前期准备工作,如海选、概念及品牌推广一系列运营环节,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品牌知名度。节目生产者和品牌推广者只有具备经营意识和完整的经营战略,采取尽可能多的营销方式,才能使产品产生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不过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警惕过分追求市场效益的庸俗化倾向,要把握好节目的尺度。例如《星姐选举》这个节目,就一定要打造好自己的品牌。首先,品牌栏目容易吸引和巩固电视观众,品牌效应对于受众是十分有吸引力的;其次,一档品牌栏目往往可以拓宽节目领域,为副产品的开发提供基础,这样也有利于品牌的延伸;最后,品牌栏目的生命周期比较长。”彭志坚说。

除此之外,彭志坚表示,国外的选秀节目如《美国偶像》得以开播十几季而长盛不衰,这要归功于他们完善的产业链。在这条成熟的唱片工业链条中,优胜者有的荣获格莱美音乐奖最佳流行女歌手奖,有的获得金球奖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或是唱片卖到双白金销量。反观国内的选秀明星在一夜成名之后,却没有一个完善的造星机制,拿不出作品,大多数人都重新淹没在人群之中。随着中国电视进入高清时代,中国的电视节目将日益丰富,这对节目的创意能力和制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湖南卫视所属传媒先后推出的自制剧就是很好的案例,这说明在将选秀节目品牌化经营的同时完全可以使之产业化。

电视人的生活状态不“娱乐”

2000年,彭志坚从湘潭师院毕业时,电视湘军开始展露锋芒。彼时,湖南娱乐频道刚成立1年。彭志坚就冲着大学老师说的一句话来到长沙,“那里的工资高啊,每个月起码有1万元。” 彭志坚幸运地赶上了湖南娱乐频道第二批大规模招聘考试。后来他才知道,只有他一个人把老师的话当了真,只身进了广电系统。

路是经历,不是选择。彭志坚发现天马行空的自己,其实挺适合吃媒体这碗饭。2004年对于彭志坚来说是个堪称纪念性的节点,他走上了选秀的舞台,做总导演。之前他有过多次担任大型活动导演的机会,包括《超级女声》这样的大赛考验。那年,《星姐选举》已经脱胎换骨,不仅首次走出国门,远赴马来西亚,还出现了外籍佳丽同台比拼。2004年的星城夏夜,绽放出最迷人的魅力,真正具有国际范儿。2年后,彭志坚就走上了《星姐选举》的舞台。作为“选秀教母”的夏青,也给予了很多帮助。

有人开玩笑说,通宵坐镇是电视节目导演工作的常态,“秒睡”是他们的特殊技能,他们做的是 “娱乐”,但工作和生活状态却一点都不“娱乐”。彭志坚承认,自己就连看《爸爸去哪儿》都很少看内容,喜欢看机位,比如小孩在跑,摄像要怎么追。

电视台播出的每一分钟节目背后,都渗透着电视人的汗水与心血。身为电视湘军的一分子,彭志坚表示,一旦从事了电视这个行业,就会喜欢上这份职业。作为《星姐选举》的总导演,彭志坚说每逢做节目期间,例会通常都是晚上12点开,因为到了那个时候,所有人都不会被私事和公事干扰。彭志坚的爱人也是做这一行的,所以一旦忙起来,他们之间就不存在解释,都会互相理解。

做《星姐选举》之前,彭志坚每周至少会花一天的时间来陪伴女儿,给女儿讲她喜欢听的故事,例如,《猴子爬到窗户上》这个故事,女儿需要听四五个版本的,讲得不好她还不高兴,需要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是在做星姐节目之后,便再也抽不出时间给女儿讲故事了。每临大赛,彭志坚忙得似乎连眨眼的时间都没有,“全方位、无死角”地掌控全场,指挥灯光、音响、道具、选手等各个部门的工作。即使再苦再累,进入现场录像倒计时,彭志坚立刻就有了一股子邪劲儿,变得精神抖擞。

上一篇:垃圾分类桶管理协议书下一篇:新区发展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