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案评价历史人物

2024-09-12

初中教案评价历史人物(共11篇)

1.初中教案评价历史人物 篇一

一、识记和理解

1、记住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春秋五霸的名称。

2、理解齐桓公为什么能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3、理解越王勾践能够转败为胜,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的原因。4、了解“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成语的来源。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上的材料,培养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2、通过学习管仲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城濮之战,初步了解、分析和评价古代战争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齐、鲁、越国的发展史,认识到改革对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我们今天的改革是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我国社会进步。2、我们只有积极投身改革,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3、通过了解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认识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通过学习勾践的事迹,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和不畏艰险、奋发图强、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及难点一、教学重点:“春秋”和“春秋五霸”;齐桓公首霸二、教学难点:王权衰落的原因、表现及影响课型新课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1、建议学生采取绘画、表演等方式来展现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2、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准备活动。3、教师制作多媒体。学生准备:

1、提前查阅资料,对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进行熟悉。2、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成语故事短剧。教学方法

讨论法、表演法、讲解法、提问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周幽王的故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他的儿子宜和他的外公申侯领犬戎大军攻破镐京西周灭亡,西周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了春秋时期,那为什么这一时期在历被称为春秋呢?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与我国的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有关,说:郭沫若有一次到上海的普陀山游玩,半路上拾到一封女孩的绝笔信,经打听郭沫若找到了这个女孩,经过反复劝解,最终让女孩放弃了轻身的念头,临走时郭沫若送给女孩一首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一副对

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书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这幅对联中我们来找一下有哪个典故是属于春秋时期。到底这个历史故事又是怎么来的呢?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新课第六课——春秋争霸的学习。一、“春秋五霸”(板书)

(师)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幽王的儿子宜也就是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迁到了洛邑(河南洛阳),从此我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那么我们为什么把这一历史时期叫做春秋呢?春秋时期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生)答略

(师)春秋原为书名,是指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因此书记载从鲁隐公至鲁哀公的历史时期与周平王迁都到周敬王这一时期大体一致,因此,人们习惯上以“春秋”来命名这段历史,这段历史从公元前770年开始一直到公元前476年,历时近3。

这段历史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周王室权利衰落,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周王出行请求诸侯给予车马,上一代周王去世后,还要向各方诸侯要钱为父亲买棺材。请大家想想,在春秋时期,王权为什么会衰落,王权衰落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生)答略(师)首先:我们来看看分封制度的发展,在分封制度之下,诸侯对封国有完全的经济、官吏任免、和军事权利,当封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达到能够和周王室抗衡的地步时,封国还听不听周王室的调遣呢?

其次:我们来看看周平王如何当上国王的,周平王和外公申侯引犬戎军队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这相当于儿子杀父亲,老丈人杀女婿,这是与我国社会伦理不相容的,周王室发生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各方的诸侯还会听周王的调遣吗?

从这两方面的原因来看,王权的衰微在所难免。那么,王权的衰落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国无大事,唯祭祀和征战”,我们从上面的材料中可以看出:在西周时,祭祀和征战都由天子命令,到了春秋时却变为了诸侯,可见到春秋时期,王权已经衰落了。

在王权衰落的同时,各方诸侯为争夺土地、财产、人口而进行长期的争霸斗争,一些诸侯被打败,一些诸侯却强大起来,做起了天下的霸主,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历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当然历“春秋五霸”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但是宋襄公十分窝囊;秦穆公仅独霸西方,势力未入中原,因此历“春秋五霸”更偏重于第一种说法。(学生活动)

(师)齐桓公何在?(学生甲)在此!

(学生甲饰齐桓公)晋国、楚国、燕国、吴国、越国国君何在?(学生乙、丙、丁、戊等)在

(学生甲)各国听令,限你们在秋后,按照以前的礼制,把你们国家的财宝、特产、车马、军队敬献给周天子,可曾听见?

(学生乙、丙、丁、戊等)是(面面相觑,不情愿)

(师)从刚才的短剧里,我们能感觉到齐桓公性格怎么样?(生)霸道

(师)那么如此霸道的齐桓公又是怎样成为中原霸主的呢?他又有哪些政策呢?

二、齐桓公首霸(板书)

(师)首先,我们在地图上找找齐国的地理位置,请同学们想一想,齐国的地理位置对请过称霸天下有什么样的优势呢?

(生)答略

(师)齐国位于现在的山东北部,是一个靠海的国家,国内盛产鱼、盐,齐国将本国的特产贩卖到其他内陆国家,因此,齐国经济实力雄厚,这也为齐国夺取中原霸主奠定了基础。

史书有云:“争天下者,必先争人”齐桓公手下有没有这样一个能为他争霸天下出力的人呢?这个人是谁?

(生)答略

对,这个人就是管仲,其实最开始的时候,齐桓公和管仲还是冤家对头,在齐桓公与他哥哥公子纠争夺齐国国君时,管仲曾站在齐桓公哥哥公子纠一方,还用箭射过齐桓公,要不是衣服上的衣带钩,齐桓公早就一命呜呼。假如你是齐桓公,你将怎样对待曾经想要自己命的管仲呢?下面我们来看一幕历史短剧,看看一代霸主齐桓公师怎样对待这件事情的。(学生活动)

(学生甲)气冲冲的样子:管仲,我非杀了你不可,快,快,对鲁国增兵,逼他们交出管仲,我要让管仲死在我面前。

(学生乙饰鲍叔牙)君上,息怒。

(学生甲)哼!鲍爱卿,为何为管仲求情,再求情,我连你一起杀掉。(学生乙)君上,天下和管仲谁更重要?

(学生甲)当然是天下,鲍爱卿是想让我为争天下而不杀管仲?

(学生乙)非也!君上若只想治理好齐国,有臣等尽职尽责也就差不多了,君上若要称霸天下,没有管仲是不行的,齐国不能失掉管仲这样的人才啊!正所谓:得管仲者得天下。

(学生甲)哦?这样,容我想想。(深思中)旁白:当管仲从鲁国回到齐国后

(学生甲)快将管仲请上殿来。(学生丙)君上(拱手作揖),罪臣在此。

(学生甲)管仲,听鲍爱卿说你很有才能,以前的事情我既往不咎,我封你为齐国的丞相,希望你好好为我效劳。

(学生丙)谢君上不杀之恩,管仲定当不辱君上使命,为齐国肝脑涂地。

(师)感谢刚才几位同学的精彩表演,从这则历史短剧中,我们能看出齐桓公怎样的用人原则?

(生)答略

(师)我们从刚才的历史短剧中能看出来,齐桓公任人唯贤,为齐国争霸天下,和管仲摈弃前嫌,体现出齐桓公作为春秋首霸的不计前嫌、宽宏大量。因此孔子曾今又这样的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这里我们也不得不敬佩齐桓公的大度。

管仲在当上齐国宰相之后进行了哪些改革呢?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下来。(生)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

(师)非常好,齐国经过管仲的改革后国力更加强盛。现在,齐桓公终于又实力争霸天下了。下面请同学们在书上找一下,齐桓公为使自己成为天下的霸主又有那些举措呢?

(生)答略

(师)我来归纳一下:1、“尊王攘夷”2、“葵丘会盟”。

所谓尊王攘夷是:尊:尊重,王:没有权利的周天子,攘:排除,夷:周边少数名族。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齐桓公打出尊重没有权利的周天子,帮助周天子攻打周边的少数名族,甚至还召集四方诸侯为周天子戍守洛邑,这样做有利于齐桓公团结四方的诸侯,再则有利于齐桓公“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子的名义征战四方。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以霸主的身份在葵丘大会诸侯,宋、卫、郑许、曹等国应约而来,周天子也派人送来礼物,葵丘会盟也标志着齐桓公成为中原霸主,霸业也臻于鼎盛。

齐桓公任人唯贤,任用管仲成就了一方霸业。当齐桓公去世以后,齐国内乱不断,从此衰落下去,齐国帅落后,又有哪两个国家开始争夺中原霸主地位呢?

(生)答略

三、晋楚争霸(板书)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晋国和楚国的地图。从地图中找出晋国和楚国的位置。

晋国地处今山西境内,为争夺中原霸主,晋国向南发展,而楚国也在同一时期向北发展,两国战争一触即发,晋楚争霸带给我们一个成语: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怎么来的呢?

原来春秋时期,晋国曾经内乱,晋国公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外逃到楚国避乱。在楚国,公子重耳曾向楚国国君许诺,如果晋国和楚国交兵,晋国将主动撤退,恭迎楚国军队。在陶丘两军相遇,晋军主动“退避三舍”(90里),退到城濮,楚军主帅子玉不知是计,以为晋军害怕楚军,于是领楚军深入追击,在城濮被晋军团团围住,楚军几乎全军覆没。这叫做“兵不厌诈”。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于是迫不及待的在践土会盟诸侯,周天子也赶来参加,并承认晋文公的霸主地位。晋文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二个中原霸主。

楚国在城濮之战中失败,楚国能甘心吗?楚国又是怎么做的呢?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鸣惊人的楚庄王,那么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又是怎么来的呢?(生)答略

城濮之战失败后,楚庄王即位,他任用孙叔敖整顿内政、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加强军事训练,楚国国力日渐强盛。公元前6,楚军挥师北上,并在东都洛邑附近检阅军队,周天子被迫派人犒劳楚军,楚庄王遂向来人“问鼎之轻重”,这就是“问鼎中原”成语的出处。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楚庄王问鼎中原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答略

(师)楚庄王问鼎之轻重,表明他有取代周王室的野心。公元前588年,北进中原的楚军与晋军在邲(今河南荥阳东北)相遇,邲之战爆发,楚军取得了邲之战的胜利,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成为了春秋时期的又一霸主。

但晋楚争霸远没有这样结束,晋楚之间为争夺中原霸主的地位,相互进行战争长达80年之久。

晋楚争霸结束后,又出现了哪两个国家争霸中原呢?(生)答略

四、吴越争霸(板书)

让我们来看看吴国和越国的地理位置。并在地图上找出吴越两国的地理位置。

春秋末年,位于南方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了争夺霸主的行列。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吴国称霸。

吴王阖闾成为春秋霸主得益于两个方面:1、重用人才。如:伍子胥、孙武。2、改革内政、训练军队、建设城郭。

吴王阖闾即位后,采纳伍子胥的建议,派军事家孙武为将军联合晋国攻打楚国,

并于公元前506年大败楚军主力,五战五捷攻下楚国都城郢城,公元前4,越王勾践即位,吴王阖闾攻越,越国大败吴国,阖闾受伤去世,子夫差即位,“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夫差立志为父亲报仇。于公元前493年大举伐越,越国大败。越王勾践成为夫差的阶下囚。夫差灭掉越国后乘机北上,相继打败鲁、齐、卫等国,并在黄池会盟诸侯,成为中原霸主。

吴国灭掉越国后,越王勾践成为夫差的阶下囚,伍子胥曾多次劝夫差杀掉勾践,但夫差不听。越王勾践乘机进献美女——西施,并在夫差面前发誓愿意一辈子为夫差牵马、提鞋,借此来麻痹夫差。果然,夫差中计,非但没有杀掉勾践,还把勾践放回越国,这叫“放虎归山,终为后患”。

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训练”,乘夫差北上会盟诸侯,国内空虚的时机,大举伐吴,经过几次激战,吴灭,夫差自杀。勾践也效法夫差,北上会盟诸侯,勾践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春秋无义战”,各方霸主发动战争只为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争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财产,而在战争中,受牵连的是千千万万的贫苦老百姓。因此后世有“宁做太平狗,不为乱世人”的说法。但是,在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中,一些大国吞并周边一些小国,这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民族间的融合打下基础。通过兼并战争,国家逐渐减少,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创造了前提。

吴越争霸已经是大国争霸的尾声,历史已经跨进了“七国争雄”的战国时代,欲知战国风云,请听下回分解!五、新课回顾:(略)

都城:洛邑(河南洛阳)

平王东迁时间:公元前770年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管仲改革

齐桓公首霸

“尊王攘夷”和“葵丘会盟”

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晋楚争霸

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吴国争霸

吴越争霸

越国争霸

六、课堂反馈:(略)

七、课后思考:

从齐桓公、楚庄王、越王勾践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八、课后反思:

2.初中教案评价历史人物 篇二

初中历史课本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大部分是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军事家和外交家等, 所以在引导学生在评述人物时, 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文内容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课本图文内容的文字具有生动具体性和图画富有形象直观性, 这对于评价过程中进一步描述人物的历史地位、主要活动以及其神态特征, 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 让历史人物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明晰最终接近于历史的基本面貌有着非常好的学习价值。所以在培养初中学生对历史人物评价能力的过程中, 在课堂中利用课本中的第一手资料, 在第二课堂活动利用相关课本资料培养学生关注、评价历史人物的兴趣, 这是进行历史人物评价教学的最基本的途径。也是最有效途径。

一、课本中一手资料的运用

1.抓住历史课本中对人物的特定称谓或简短评价作为评述历史人物的开端

如“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一代天骄”的忽必烈、“史学家”司马光、“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创举”等。简短的几个字或一句话, 就一目了然的说明了历史人物的社会影响。

2.利用课文中的引文, 深化对人物的认识

初中历史课本中历史人物的言论、著述和其他名人对该人物的评价, 是我们引导学生评述历史人物的重要资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能结合人物的活动, 对这些引文进行富有感情的朗诵和赏析, 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心理活动、历史活动的理解, 将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见日舰吉野号依仗船快炮猛, 气焰嚣张, 就对全舰官兵说:“如果我们撞沉吉野, 就能大灭敌人的威风, 大长我军的志气。”在致远舰被鱼雷击中, 即将沉没时, 他断然拒绝士兵给他的救生圈, 慷慨表示:“事已至此, 义不独生, 誓与全舰将士共存亡。”两句话, 几个生动的词语, 充分体现了邓世昌“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的爱国民族精神。

3.利用插图, 结合背景, 认识分析人物

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 课本中有插图。在教学中, 我们必须借助这类图画, 对人物的外貌和心理特征进行描述, 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如我在教授“千古吟咏的唐诗”这一课时, 引导学生围绕李白和杜甫的画像进行比较讨论。要求学生先详细观察外貌, 通过外貌的特点并结合其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来回答问题。通过认真比较和思考讨论, 学生可以得出: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 他的大量诗篇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景象。他的诗意境奇伟瑰丽, 语言清新明快, 形成豪迈、飘逸、激昂奔放的艺术风格, 而杜甫则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战乱四起的年代, 所以, 他的诗沉郁顿挫, 语言精练细腻, 感情真挚动人。从画像中可以体会到李白精神矍铄, 意气风发的豪情和杜甫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通过两者的鲜明对比, 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得出结论: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 都为后人所景仰, 从而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格教育。

4.整理历史事实,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 需要把与历史人物有关的历史活动和事迹简明扼要地罗列出来, 评价时既要一分为二, 又要看其主流, 是符合人民愿望, 顺应、推动历史发展的, 还是成为历史发展的桎梏, 从而做出客观性评价。

二、注重历史第二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仅依靠课堂是不够的。因为课堂时间有限, 每节课不可能单纯的进行历史人物的教学。因此, 还必须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开展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以丰富学生的历史人物知识, 拓展学生视野, 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 一个学生的历史知识越完整, 越全面, 他的历史评价能力就越强, 往往就比较公正、客观、准确地进行评价。所以, 培养学生广泛的历史涉猎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依据教材中列出的突出历史人物, 引导、鼓励学生从历史书籍、网络中搜集、整理有关历史人物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学有余力的同学, 最好引导他们养成编制历史人物卡片的习惯, 这对他们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有重要作用。

2.举办历史人物主题讨论会

为开拓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可利用活动课组织学生围绕对特定人物的某一活动和某一评价召开主题讨论会, 展开讨论。如“我看武则天”、“走近毛泽东”、“谈谈蒋介石”等, 通过讨论, 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 提高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书面评述历史人物的能力

对学生学习过的历史人物, 可以在每周利用周末的时间, 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 选定一两个重点人物, 按照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要求进行合理评价。对初中学生来说, 评价篇幅可不要过长, 要求不要太高, 以简短、扼要、清楚, 能够定位即可。

三、结束语

总之, 评价历史人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 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全面考察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才能给历史人物一个客观的评价,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健全品格, 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赵烨.论历史教学的人物评价问题[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2006, (Z1) .

3.初中教案评价历史人物 篇三

对纷繁芜杂的历史人物做准确而全面的评价,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相左者大有人在。要做到对历史人物客观评价,就必须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坚持正确的历史人物评价原则,充分注意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多变性,绝不能简单化、一刀切。

1. 唯物史观原则

评价任何历史人物,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唯物史观原则,防止对历史人物全部肯定或一概否定,既要避免用现代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去规范、评判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又要避免将历史人物神化。唯物史观原则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同时,也承认杰出人物的社会贡献,承认他们在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中重大的作用,并认为个别英雄人物的确可以在历史危急时刻改变历史的航程。但同时也认为,杰出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他不应该也不可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固有规律,杰出历史人物推动历史的发展,完全是建立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础之上的。用唯物史观原则评价历史人物,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社会作用,认清历史人物的本质。比如,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那个时代的丰碑,它的产生有历史的必然性。我们在充分肯定毛泽东丰功伟绩的同时,也应看到他在晚年的历史过错;我们在讴歌毛泽东思想放光芒的同时,也要承认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历史结论。

2. 历史的原则

无论多么伟大或龌龊的历史人物总是从属一定的时代、一定的阶级,总是被限定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阶级关系中活动的,他们的成长环境、思想经历,决定了其思想主张和社会行为的倾向性。因此,评价历史人物是决不能超越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拿现代的标准要求历史人物是不客观的。历史原则就是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彼时彼地的历史人物。比如,对秦始皇的评价就一定要考虑到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前无古人的壮举;他焚书坑儒,残暴统治,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又表现出可憎一面。如果不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人们很容易把他的残暴统治与他的政治过错联系起来,并归结为单纯的个人问题。只有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分析,才会发现,秦统一六国后,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和社会局限性日益突出,统治阶级日趋腐败,国家权力又过分集中的历史真相。

3. 一分为二的原则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历史上无论多么伟大的历史人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会或多或少地留有些许的历史遗憾。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实事求是、具体、历史地评价分析其功绩和过失,分清主流和支流,辨清大方向,既不能全部肯定,也不能全部否定。一分为二的原则评价历史人物还要防止折中论和教条主义,既不能总是三七开,也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如,用一分为二的原则评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克伦威尔。他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建立了资产阶级专政,处死暴君查理一世,成立英吉利共和国。当革命处于危急时刻,他能够依靠人民群众力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成功后,他卻镇压掘地派运动,出兵远征爱尔兰,开始与人民为敌,又充分显示出他资产阶级反人民的一面。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抹煞他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贡献。

4. 一看二比原则

“一看”,是指从整体上看,历史人物是推动历史发展,还是阻碍历史进步。“二比”,是把他与前代和同时代人分别比较,看有哪些新的和进步的东西。比如,用“一看二比”原则评价康有为。康有为一生的政治活动颇为复杂,他早年积极追求进步,领导了声势浩大的戊戌变法,戊戌变法之后却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潮流,组织保皇会反对革命,甚至在辛亥革命后积极参与清廷复辟活动。从“二比”的角度看,康有为对富国强民道路的探索,比他以前的林则徐、魏源等人更加深入和先进,比他同时代的洋务派,在思想主张方面表现出更大程度的超越性:他不但效仿经济体制改革,还主张在政治制度上向西方学习。按“一看二比”原则分析康有为,他可称得上是中国近代的先进人物,不失为当时思想最为先进的中国人。

4.初中历史教案 篇四

一、目标

二、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学指导

通读课文【共6分钟】

熟悉课文“”子目(3分钟);“”子目(3分钟)学习课前自主预习课件 请认真学习老师布置的“【课前课件】第2课 抗美援朝 预习材料”,结合学习材料分析问题自主探究问题,解决学习目标问题

三、先学

1、学生紧张自学,教师巡视

2、检测(1)提问

1、思考下列问题: A B

2、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A B(2)书面练习

四、后教

1、纠错

(1)公布答案

(2)准备纠错:统计做错学生,指导全班学生认真看书,背诵本节知识点。(3)讨论纠错:指明让做错学生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应该怎么办?

2、教师点拨:

强调易错点,方法指导

5.初中历史教案 篇五

[方式:全班分两组,每组选一个代表分别介绍炎帝和黄帝贡献,完为止]

[投影]:神农教稼图、黄帝画像

[学生阅读教材并介绍]:炎帝黄帝的传说: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对当时及后世的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

活动2.民族溯源——华夏族的形成:

[探究填空]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部落联盟,为扩张势力争夺地盘他们发生了战争。和联合打败以为首的部落;后来为争夺中原地区,炎帝和黄帝又在展开大战,结果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炎黄二部族;最终形成后来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为,我们也自称为子孙。

活动3.激情认同——我们是“龙的传人”:

[设问1回答导入的问题:中国人为什么自称是“龙的传人”]

龙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形象。这一形象喻示龙是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体,反映了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他体现了和谐,进而构成华夏族主体的历程。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所以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

[设问2]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光辉灿烂,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的,我们作为中华儿女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我们作为“龙的传人”,今天和谐奋进又续写了哪些辉煌的历史,请你说一说吧?

篇小结:最后总结升华感情:同唱《中国人》

6.初中历史教案 篇六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中华文明之祖,指的是炎黄战蚩尤,“禅让”时代的尧、舜、禹,大禹治水。其核心是黄帝对人类的贡献,理解它关键就是要通过一些资料图片信息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教学的重点是中华文明之祖的贡献。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

二、目标及分析

1、目标:了解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掌握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2、分析: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掌握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禅让”的含义与实质,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七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什么叫“禅让”制,其中关键是教师提供历史资料,学生讲述尧、舜、禹的传说故事,从中形成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四、教学条件支持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直观的了解掌握本课的历史知识。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他们究竟对中华民族有什么历史贡献?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 中华文明之祖 问题一:炎帝、黄帝和蚩尤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使学生了解炎帝、黄帝和蚩尤的基本史实和华夏族的形成。

师生活动:学生看书,教师补充一历史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1:炎帝、黄帝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见课本P11页)

问题2:“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1)炎,黄战蚩尤

(2)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3)地点:涿鹿

(4)交战双方:炎帝、黄帝部落同蚩尤部落

(5)性质:部落战争

(6)结果:炎黄部落打败蚩尤

问题3: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7.用辩证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篇七

一、在所处的历史环境中予以评价

评价历史人物,离不开对他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分析,必须要细致分析产生重要历史人物的社会基础,既不能将重要历史人物神化,又不能用现代的标准去苛求历史人物。

例如,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家——秦始皇”一课时,若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用现代人的眼光评价秦始皇,学生只会看到他不讲民主、民生,只知道焚书坑儒、“好大喜功”、“残暴无道”,甚至说统一中国错了,为什么不可以跟美国一样搞大州联盟式的国家制度呢?而当我们引导学生面对历史事实,结合时代背景时,学生就会意识到,当时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大一统取代地方割据、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为秦始皇提供了施展其雄才大略与伟大抱负的历史舞台,正所谓“时势造英雄”。通过对当时历史条件的具体分析,使学生能揭示秦始皇在顺应历史潮流的活动中,为什么采取了极其残酷的手段,正确分析秦始皇个人的性格因素在其中所占的比例。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后人总要超过前人,前人总是被后人超过。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历史伟人就是要比一般常人的贡献大,因为他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不能以现代的标准评价历史人物。

二、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人无完人,没有哪个历史人物是十全十美的,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肯定其功绩,又要指出其错误,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有的历史人物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虽然也犯了一些错误,但功绩是主要的;有的历史人物在某些方面做过一些贡献,但做了许多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过大于功。

例如,“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唐太宗”一课中,唐太宗励精图治,吸取隋亡教训,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完善制度,慎用刑法,轻徭薄赋,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李世民是通过军事政变杀兄逼父上台的,这一直为传统历史学家所不齿。而且到了贞观后期,唐太宗“渐恶直言”,前后两次征伐高丽,奢侈现象增多。但总体来说唐太宗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功大于过,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对于重要历史人物功与过的评价是比较复杂的。几分功,几分过,都需要依据具体史实具体分析,主要评价标准是看历史人物是否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三、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切勿空发议论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就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我们应教会学生在评述历史人物时要做到史论结合。学会以述为主,“寓评于述”,在表述基本事实的同时注重对其评价认识。

例如,述评华盛顿,先扼要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共和政体创建中的作为,再概括指出华盛顿是美国国父,是美国共和政体的奠基者。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他负责组建大陆军,是大陆军的总司令,领导美国人民开展抗英斗争(史实),为美国的独立和统一做出巨大贡献(评论)。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统。在构建美国政体的争论中,他拒绝了拥护他为美国君主的建议,坚持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领导美国建立政权机构,主动放弃第三届美国总统的竞选(史实),他的民主精神及优秀品格在美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创了主动让权的先例,为以后的国家领导人做出了榜样,也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评论)。华盛顿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不愧于美国“国父”的称号(总评)。

8.初中教案评价历史人物 篇八

一、说明历史人物的社会称谓

俗称给历史人物“戴帽子”,即是什么样的人物。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人物大多数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外交家、作家、诗人,等等。如,华盛顿是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美国首任总统;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简短的一句话,可以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地说明历史人物的社会影响。

二、简述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评价历史人物需要用他们的具体言语、行动来评述他们的是非功过,而简述历史人物应该注意适当的方法。一般采取分段法、分类法。

1.分段法,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发展阶段进行简述、评价的方法

如,评价华盛顿。独立战争期间,他领导美国人民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是美国独立战争的杰出领导人;独立后,他主持制定了1787年美国宪法,建立联邦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当选美国首任总统,被誉为“美国之父”。

再如,评价唐玄宗。统治前期:重视地方吏治,任用贤能,提倡节俭,注重生产,改革科举考试,注重边疆地区开发,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以致酿成“安史之乱”,唐朝由盛到衰。

2.分类法,即把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按类别归纳评价的方法

如,评价汉武帝。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文化上: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民族关系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北方威胁。对外关系上: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可用此方法。如李鸿章:领导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创建北洋水师;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投降卖国,签订《马关条约》等。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复杂多样的,评价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全面和片面,偶然与必然,继承和发展等。但是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掌握如下原则:史论结合,有理有据,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综合分析;公正客观、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抓事情的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通过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走近历史人物,学会科学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帮助学生从各类历史人物中总结和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避免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弯路,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激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民族自豪感等,将来更好地担负起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9.初中历史集体备课教案 篇九

江夏区初中历史学科课时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思路: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第四单元“步入近代”中很重要的一课,在世界近代 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1、本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分别确定为:知识 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包括革命前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的经过;《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基本史实。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探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克伦威尔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2、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从原因上来看,应该从当时英国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的分析,概括出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苏格兰人民起义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也就是直接原因。

3、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教学中,教师应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历经多次的反复,最终才取得革命的成功。

4、教学方法采用区教研室历史导-预-议-讲-练五步教学法。首先对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从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的影响导入本课的学习。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本课所讲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教师讲解应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预习情况有重点的讲解,体现有针对性,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面面俱到。师生共同探究是历史导-预-议-讲-练五步教学法中的重点,也是课堂教学的精彩环节,教师应巧设问题,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概括总结历史结论的能力。

10.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基 础

知 识 了 解 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

掌 握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观察想象 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

探究思考提取信息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比较联系 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

进取意识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

2、造成什么后果?(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也失败了,但是,一些从维新派转化而成的革命派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多年的封建帝制。新学案94页材料解析题所介绍的情况,就记载了孙中山起初上书李鸿章请求维新变法的历史。当年孙中山的请求遭到拒绝,认识到了清政府卖国苟存的实质,就毅然转向革命立场,坚决从事反清斗争,终于迎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由于发生这件大事的19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就把它叫做“辛亥革命”。(要求学生阅读29——3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青少年时期的主张是什么?(学习洪秀全,当反清英雄;决心寻求救国道路)

2、请几位学生根据33页插图,表演当年兴中会会员宣誓的情景。(教师提示学生抓住“反清志士”的特点构思对白,即兴创作)

3、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可按下列要点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选孙中山为总理;革命纲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机关刊物:《民报》)

4、“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可参考下表进行启发分析)

指导思想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同盟会纲领 推翻清朝统治 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改革土地制度

《民 报》发 刊 词 推翻清朝统治,解除民族压迫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 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小结、过渡: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这样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已经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后来,就是在三民主义的鼓舞下发生了武昌起义,并取得初步的胜利。

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爆发情况怎样?(可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11年10月10日;重要人物:金兆龙等革命党人;重要地点:楚望台军械库→武昌→汉口→汉阳→全国十几个省)

2、中华民国成立时,已经具备哪些历史条件?(提示从政治、思想、组织三个方面分析:

A.政治基础——武昌起义胜利,全国10多省独立,清政府统治已经崩溃。

B.思想基础——三民主义给了革命党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进行斗争的巨大精神力量。

C.组织基础——独立各省的代表聚会南京,孙中山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课本35页孙中山接受卫兵致敬的插图,就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

最后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了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3、如何评价辛亥革命?(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37页“自由阅读卡”内容,从革命的目标和直接结果进行分析——

A.革命目标: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直接结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却让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

11.对初中历史课堂评价的一点认识 篇十一

关键词:课堂讨论 实践活动 评价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17-01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大部分学生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课。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这门枯燥乏味的这门课程?那么就需要教师如何积极有效的进行评价方式。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体会谈三个方法。

1 课堂讨论评价法

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做到自主合作探究,既加深了对问题的深刻理解,从中得出自己的观点,又锻炼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一场成功的讨论使学生受益匪浅。例如:我在讲授《改革开放》一课时,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家庭生活发生的各种变化,来谈谈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变化和提高。学生们尽情发言,有的说自己家里买了电脑,有的说买了汽车,有的还说住上了新楼,通过学生们的讨论,总结出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学生们发言的过程中,我及时给予评价如“发言积极,希望在今后能在语言组织上更有条理”“说的很好,能结合党的方针政策来分析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等等。通过经常性的课堂讨论的设置,我发现学生们渐渐喜欢上了历史,更爱上历史课了。

2 实践活动评价法

实践活动评价法是根据认真研究评价后做出的一个评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要根据所学的内容、特点以及教学条件,开展学生自主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要利用所学的与历史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具有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这样做不仅对学生提高历史兴趣有所帮助,还能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后,我们开展了:“自编、自画、自演东周历史小故事”的活动。具体过程如下。

(1)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春秋战国基本史实的掌握和理解情况,以及用多种方法收集历史信息和用多种方式表达历史事件的能力。

(2)评价准备。

①教师指导全班学生收集和整理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小故事,然后列出目录。

②根据兴趣和个人特点,学生分为写作组、绘画组、表演组,分别进行创作,每组选出组长。

③每一组民主选出代表本组最高水平的作品(自撰小故事、绘画作品、剧本等),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④选出1名主持人及4名评委。评委要求知识面广,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评分公正。

(3)评价过程。

①上课前布置教室,在黑板上写上活动主题:我编、我画、我演东周历史小故事。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请出3位组长简介本组各成员对这次活动的准备情况,共约5 min。

②每组各用6~8 min的时间展示本组的作品。故事组的代表生动地讲述故事;绘画组的代表展出、介绍他们的绘画作品;表演组则演出历史小短剧。

③主持人公布评分标准:准备情况(2分);展示内容(4分);语言表达情况(2分);组内的团结协作(1分);投入活动的态度(1分)。

④学生集体评价:评委根据评分标准选出表现最佳小组,公布成绩。

(4)评价总结:教师小结,指出不足,表扬突出者。

(5)反馈。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纷繁,诸侯争霸、七雄并立,但学生很感兴趣,在课外也看过不少相关的故事。这次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去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掌握课外知识。通过讲故事、介绍绘画作品、表演小短剧,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写故事与剧本,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及写作能力得以提高;评选最佳小组活动,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加强;评委的评价事物能力得到锻炼。所以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 学生、家长、教师多元评价法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用考试成绩判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持续不断的用分数和排队来评价学生学习的优劣。这种评价模式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人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综合素质的考查。会逐渐消磨掉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学生、家长、教师多元评价的方法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如让学生自己从学习态度、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作业反馈、、实践能力等方面评价自己,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闪光点”,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获取走向成功的动力;让学习小组评价学生,可以让学生发现对方的优缺点,增加学生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友谊,既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又起到了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的作用;家长也可以根据子女在家学习的情况对孩子进行评价,如作业是否保质保量的完成、是否做到课前预习、是否有自觉自律的学习安排,这样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日的课堂学习、课外活动表现和学习效果给予评价,可以给予学生奋发向上、不断进步的动力。不难想象,同学之间互相信任、勉励的评语,家长对子女欣赏的眼光,教师对学生激励性的话语,如“你敢于发言,有胆量了!你的表现很出色,老师特别欣赏你!继续努力,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一定能够展翅高飞!”这样的评价没有分数高低,没有等级界定,只有老师的激励和肯定,无疑会化作巨大的力量鼓舞学生发奋努力,健康成长。

4 结语

总之,在历史教学评价活动中,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效果作出科学的解释。使学生从评价中看到自己学习上的闪光点,从而增强自信心,并通过学习效果的收获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历史学习以及各种活动中来,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34.

[2]丁雪松,籍申予.鼓励的结果[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4(28):33.

上一篇:发展课堂研讨会心得下一篇:非公企业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