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及其作品

2024-08-19

唐代诗人及其作品(通用8篇)

1.唐代诗人及其作品 篇一

唐代诗人李贺简介及其唐诗赏析

“月午树无影,一山唯白晓。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感讽五首》其三)深山之中,夜半之时,惨白的月光下,全山一片银白。旧鬼们打着黑漆的灯笼,迎接刚刚死去的新鬼。远远望去,乱坟中如荧的鬼火闪闪烁烁。你读到过这样鬼气森森的唐诗吗?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秦王饮酒歌》)除了李白的诗歌,你还读到过想象如此壮丽奇特的唐诗吗?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些诗句,你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些,都是中唐诗人李贺的杰作。

李贺(790-816),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他是一个早熟的天才。据说七岁的时候,已经因为诗写得好而名动京师了。韩愈听说以后,和皇甫湜一起登门去看他,李贺即席做了一首《高轩过》,令韩愈大为惊奇。这个传说有一点夸张,倒是另一个故事要可靠得多。

据《唐诗纪事》载,李贺曾经拿着自己写的诗去谒见韩愈。韩愈当时任国子博士,已经是天下文宗。他已经送走客人,正在宽衣解带准备休息了。但是,当他读到李贺《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时候,马上穿好衣服,让李贺进来见他。此后,他一直为李贺奔走呼号,可惜并没有能改变李贺的悲剧命运。

李贺有些年轻气盛,恃才傲物,得罪了一些人,又因为他的.诗实在是写得好,也遭人嫉妒,所以,当他准备参加科举的时候,就有人以他的父亲名“晋”,与进士的“进”同音,因此他要避父讳,不能参加进士科考试。韩愈为之鸣不平,专门写了一篇《讳辩》,但也无济于事。就是这样一个荒谬至极的理由,彻底关上了李贺的仕进之门。他的一生,也因此穷愁潦倒,只做过两年从九品的奉礼郎,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李贺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他在《南园十三首》其三中写道: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但是,严酷的现在又让他感到无可奈何地愤怒,他只能自哀自叹。《南园》其六写道: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李贺的诗歌,是对屈原和李白诗歌精神和艺术的全面继承和发展。屈原和李白的怀才不遇、遇谗遭贬的人生经历和他们诗歌中那种上天入地、呵神骂鬼的奇丽想象,最能引起李贺的共鸣。李贺说自己“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赠陈商》),他对屈原是非常心仪的。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说李贺“依约楚辞,而意取幽奥,辞取瓌奇”。他的诗歌,其浪漫夸饰,比李白更甚,王夫之《唐诗评选》说他“真与供奉(李白)为敌”。

李贺诗歌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比如他的《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最后两句想象在月亮上看地球的样子,大概今天也只有在宇宙飞船上才能够看到。

李贺死后,倒是有一件事比较风光。他的诗集,是杜牧作的《序》,李商隐为他写了《小传》。

2.唐代诗人及其作品 篇二

对于本文所论及的燕赵诗人是就其籍贯而言的,并不包括曾在燕赵地域为官数年而后离开的其他地域的诗人。按张红运的《唐代诗序研究》依据《全唐诗》和陈贻焮先生主编的《增订注释全唐诗》进行统计,共有696篇诗序。[1]而且,这里尚不包括一些短小只有数字的题序,如若包含,则数量更多。根据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所进行的统计,唐代燕赵地域的文学家大约有一百余人,约占整个唐代文学家的八分之一。[2]P166-170这其中苏味道、李百药、卢照邻、李峤、高适、贾岛、李德裕等二十三人写有诗序,并以高适和李德裕所写诗序为多,分别为20篇和37篇。在这些诗序当中,以短小精简诗序为多,但亦不乏数十字以上的较长的诗序,有二十余篇。约占总序的五分之一。这其中尤以高适所作长序为多,共有9篇,约占其诗序总数的一半。[3]

就现存的燕赵诗人诗序的题材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1.交代诗歌创作的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如刘言史的《观绳伎》诗序云:“潞府李相公席上作”。2.交代诗歌所赠者的身份。如李嘉祐的《酬皇甫十六侍御曾见寄》诗序云:“此公时贬舒州司马”。3.交代写作的缘由。如卢僎《让帝挽歌词二首》诗序云:“开元二十九年冬十一月,太尉宁王宪薨,帝失声号恸曰:‘天下,兄之天下也,固让于我。’乃追谥曰让皇帝。”4.表述诗人的情趣爱好。如李端《书志赠畅当》诗序云:“余少尚神仙,且未能去。友人畅当以禅门见导,余心知必是,未得其门,因寄诗以咨焉。”5.叙写诗人的情怀。如卢照邻的《失群雁》诗序云:“温县明府以雁诗垂示,余以为古之郎官,出宰百里。今之墨绶,入应千官。事止雁行,未宜伤叹。至如羸卧空岩者,乃可为失群恸耳。聊因伏枕多暇,以斯文应之。”6.交代诗歌创作的方式。如李德裕的《题罗浮石》诗序云:“刻于石上”。7.对诗歌题目的来历或属性进行说明。如张仲素的《圣明乐》诗序云:“开元中,太常乐工马顺儿造。又有《大圣明乐》,并商调曲。”8.酬赠、奉和应制之作。如高适的《燕歌行》诗序云:“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等等。

从总体看,在初唐时期,燕赵诗人的诗序创作较少,内容也多是应制、唱和居多,主要是交代诗歌写作的一些基本信息,诸如时间、地点,以及对所写事物进行简要地说明或介绍等,缺乏内在真挚的情感。如李乂、郑愔和李峤都曾写有《奉和幸大荐福寺》,三人的诗序亦是相同,皆云:“寺即中宗旧宅”,序的内容不过是表明大荐福寺的来历。另外,李峤和郑愔也都写有《奉和幸三会寺应制》诗,二人诗序皆云:“寺传苍颉造书台”(郑愔诗序中,“台”字为“壁”字)。指明诗歌奉和所写的内容是寺中苍颉造书台这一古迹。苏味道的《初春行宫侍宴应制》诗序云:“得天字”,写明在行宫饮宴时,在皇帝的主持下,与众同僚应制时所写的诗歌游戏中,自己得一“天”字,并按照文字游戏规则所创作的内容。其诗云:“温液吐涓涓,跳波急应弦。簪裾承睿赏,花柳发韶年。圣酒千钟洽,宸章七曜悬。微臣从此醉,还似梦钧天。”从其诗歌字脚所押的韵字“弦”、“年”、“天”来看,其规则应是以“先”韵为所押韵部,并且要求诗歌必须以“天”字收尾。从这首诗歌及其诗序中可看到,其时的宫廷文学侍从之士对于诗歌形式技巧上的推崇以及对于真情实感的缺失。与上述诸篇相比较而言,李峤的《晚秋喜雨》的诗序明显较长:

咸亨元年,自四月不雨至于九月。王畿之内,嘉谷不滋。君子小人,惶惶如也。天子虑深求瘼,念在责躬,避寢损膳,録冤弛役。牲币之礼,徧于神祇。钟庾之贷,周于穷之。至诚斯感。灵睠有融。爰降甘泽。大拯灾亢。朝廷公卿。相趋动色。里闬甿庶。讴吟成响。年和俗阜。于焉可致。抚事形言,孰云能已。乃诗曰。

这篇诗序虽然亦属于奉和应制之作,但是叙述性明显加强,对于久旱以及降雨后的天子和公卿的心绪都作了较为生动地叙写,虽然不免于应制奉和类诗序的一般通病,缺乏真挚深沉的内在感情,但是也体现出唐王朝在贞观之治盛世后的雍容华贵的宫廷诗风的特点。另外诗序中明确写到“咸亨元年,自四月不雨至于九月。王畿之内,嘉谷不滋。”这对于了解唐高宗咸亨年间的历史也是一种佐证。

在初唐诗人的诗序中,值得注意的是卢照邻的《失群雁》一诗的诗序。其序云:

温县明府以雁诗垂示,余以为古之郎官,出宰百里。今之墨绶,入应千官。事止雁行,未宜伤叹。至如羸卧空岩者,乃可为失群恸耳。聊因伏枕多暇,以斯文应之。

该序虽然在类别上,亦属于唱和之作。但是却没有上述诗序中常见的情感匮乏的通病,而是满含卢照邻内心的悲苦之情。其诗及序约作于高宗调露元年二年间,时卢照邻风疾日趋严重,隐居于东龙门山中调养。此时距卢照邻自投颖水而死不过三年左右。卢照邻作为“四杰”之一,亦有“鼓怒风云之气”的壮志,可惜身缠重疾,不能实现功业壮怀,其悲令人叹惋。故诗歌创作中充溢着挚诚悲凉之意。这篇诗序的前半部分对朋友温县县令在公能为朝廷报效,在私能够实现自己的功业伟志,实在是羡慕不已,故云“事止雁行,未宜伤叹”。在言明唱和之意后,情感便急转直下,言及自身“羸卧空岩”,实有“失群恸耳”的感喟,遗憾悲苦之情不言而自明。在令人伤惋之下,亦体现出作为“四杰”之一,在扭转初唐宫廷诗风向市井的转变,追求真情挚感而独抒怀抱,所做出的努力。不仅体现在诗歌本身的创作中,亦体现在其诗序的创作上。

燕赵诗人的诗序创作在进入盛唐以后得到一定的发展,不仅叙写诗序的诗人有所增加,而且就诗序的数量和质量尤有显著的提升,字数较多的长序的创作明显增多,共有15篇之多,接近盛唐时期诗序创作的一半,其中尤以高适所创作的诗序数量最多、影响最大。

这一时期较之初唐时期在诗序创作上的变化很大。初唐时期应制奉和而作的诗序较多,但这一时期所创作的诗序中却没有了应制奉和这一类别。仅就朋友、兄弟间的唱和酬赠的诗序也较之前期大为减少。比较具有代表的是高适的《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诗序,其序云:

乙亥岁,适徵诣长安,时侍御杨公任通事舍人,诗书起予,盖终日矣。今年适自封丘尉统吏卒于青夷,途经博陵,得太守贾公之政,相见如旧,他日之意存焉。司业张侯,周旋迨兹,仅三十载,将畴昔是好,匪穷达之异乎。族弟秘书,雁序之白眉者,风尘一别。俱东西南北之人,怆然相逢,适与愿契。旅馆之暇,长怀益增,因赋是诗,愧非六义之流也。

这是高适在天宝九年北使清夷军途中,收到族弟所作之诗,想起开元二十三年“徵诣长安”时与诸位友人相聚的情景,因而酬寄其族弟并寄安禄山幕下诸人之作。序中赞颂诸友及族弟凤栖梧上展翅高飞,自己不胜企羡。而今日相逢之下,昔日友情依旧令自己长怀思念之意。此诗序虽不免酬答之类所具有的赞颂之语,但却是出自高适真心实意的流露,在惯有的套语之下,亦见高适今昔对比后的无限感慨之情。较之初唐奉和应制诗序的呆板之态,已体现出融入盛唐追求明朗、浓烈的感情基调和襟怀气概的精神风貌。

盛唐诗序较之初唐诗序已明显加长,有的诗序甚至已如独立成篇的散文一般,如李华的《云母泉》诗序。全篇共296字。在这篇诗序中,诗人先是介绍了云母泉的地理位置、泉水清洌的特征及用途,以及云母泉名称之由来。而后叙写自己与友人陈公皆生性淡泊,“忽于权利”。在仕宦生涯中常思躬耕隐退之趣。并最终与友人相携挂冠归去,以寄平生之志。李华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这篇诗序创作得亦如其散文,清新疏朗,意兴盎然。实开其后柳宗元之山水小品文之先河。

这一时期的诗序创作中,摹景状物逐渐增多,已不似初唐时期只是简单交代一下所写景物即止,而是对景物有了比较细微的观察,往往在诗序中将景物名称的由来、处所、特征或属性都进行比较详实地叙写,形成了和诗歌正文的抒情相互补充的特点。上面所言的李华《云母泉》诗序便具有这种特点。此外,赵冬羲的《灉湖作》诗序亦是如此。在序中,诗人介绍了灉湖在巴丘之南,指出其为沅湘澧汨四水之余波,并与洞庭湖相汇的地理位置。而后,介绍了该湖夏季时水势漫涨,冬季时则涸为平野。因其是由周围水系灌流而入,故名灉,乃是取义《尔雅》。之后,诗人抒写自己观湖之感受,以作是诗的缘由。从此类诗序中,亦可看出盛唐气象对于诗序创作的影响。盛唐时期随着社会走向稳定,开元盛世的到来,整个社会呈现出一派祥和升腾的气象。这种积极昂扬的社会氛围亦反映到诗歌创作当中,随着诗歌创作的逐渐成熟,情景交融的诗境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诗人所追求的目标,这一现象也反映到诗序创作中来,因景生情,以情观景,在景物的真实描写中融入情思,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完美诗境,突破了原有的在诗序中仅对景物作简单交代的传统,而使诗序与诗歌正文相互补充,互相映衬。

除了情景交融的特征之外,这一时期的诗序创作的抒情性特征较之以前明显增强。这一时期固然还有缠绵悱恻、浅斟低唱的纤弱情思,但更多的则是充满着昂扬、奋发的感情基调,充分体现出盛唐所具有的襟怀和风貌。如高适的《三君咏》诗序云:“开元中,适游于魏郡。郡北有故太师郑公旧馆,里中有故尚书郭公遗业,邑外又有故太守狄公生祠焉。睹物增怀,遂为三君咏。”这是高适开元十九年秋北上幽蓟时过魏所作。深沉地表达出了高适对于魏征、郭震和狄仕杰三位人杰的仰慕之情,感慨古今,见贤思齐之意跃然纸上。

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燕赵诗人诗序的创作也是日益成熟,逐步与诗歌文本形成互补互助之势,且有的诗序借题发挥、挥洒自如而能独立成篇,体现出诗序在创作上的日臻完善,不仅增强了自身的文学性,而且使诗序受到了后世的重视。

摘要:诗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组成部分之一,从先秦至南北朝时期,诗序的创作较少。至唐代以后,诗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燕赵诗人的诗序创作是唐代诗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基本特征,对深入理解燕赵诗人的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同时,也能以局部窥见整体,了解唐代诗序发展的一些风貌。

关键词:诗序,唐代,燕赵,特征

参考文献

[1]张红运.唐代诗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2]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唐代诗人的别称 篇三

诗圣——杜甫,其诗风格“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杜甫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因而被誉为“诗圣”。

诗佛——王维,其诗后期的不少作品对现实几乎无任何积极反映,佛老消极思想浓厚,有的甚至充满了佛空无寂灭的唯心哲理,后世也就有人把他称为“诗佛”。

诗魔——白居易,他酷爱吟诗,“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加之他又有“惟有诗魔降不得,每逢风月一闲吟”的诗句,后人就以“诗魔”称白居易。

诗鬼——李贺,其诗以神仙鬼魅为题材,曲折表现他对现实的厌恶和否定。后人因此称他为“鬼才”。

诗骨——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诗杰——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诗狂——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诗囚——孟郊、贾岛,孟郊、贾岛二人做诗,同以“苦吟”著名,都强调诗歌的精神事业,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后人以“郊寒岛瘦”并称。金代元好问在《放言》诗中说:“长沙一湘景,郊岛两诗囚。”“诗囚”便成了孟贾二人的别称。

诗豪——刘禹锡,刘禹锡性情豪迈,善于写带有政治色彩的讽刺诗。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称道:彭城刘梦得(刘禹锡的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诗奴——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诗家天子——王昌龄,其七绝写得“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4.唐代诗人孟浩然简介及其代表作 篇四

《凉州词》《夏日南亭怀辛大》《秋宵月下有怀》《与诸子登岘山》《秋登兰山寄张五》《春中喜王九相寻》

《西山寻辛谔》《夜渡湘水·一作崔国辅诗》《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来闍黎新亭作》《梅道士水亭》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和宋太史北楼新亭》《白云先生王迥见访》《南还舟中寄袁太祝》《临涣裴明府席遇张十一、房六》《寒夜》

5.唐代著名诗人别称 篇五

李白——诗仙(诗侠)杜甫——诗圣 王维——诗佛 白居易——诗魔(诗王)李贺——诗鬼 刘禹锡——诗豪 孟郊——诗囚 贾岛——诗奴 王勃——诗杰 贺知章——诗狂 陈子昂——诗骨 唐球——诗瓢 苏轼(陆游)——师神

高适(曾参)——边塞诗人 王昌龄——七杰圣手 刘长卿——五言长城 李商隐——情歌圣手 陆游——陆放翁 温庭筠——花间诗人

古代诗人别称(雅号)大集合

(一)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 诗豪——刘禹锡、诗杰——王勃、诗佛——王维、诗狂——贺知章 诗骨——陈子昂、诗囚——孟郊、诗奴——贾岛、诗神——苏轼

(二)青莲居士——李 白(唐代大诗人)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耐辱居士——司空图(唐代诗人)乌伤居士——傅 翕(南北朝梁善慧尊者)莲峰居士——李 煜(南唐后主)龙丘居士——陈慥(北宋诗人)无尽居士——张商英(北宋名相)姑溪居士——李之仪(北宋文学家)山谷居士——黄庭坚(北宋文学家)半山居士——王安石(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居士——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学家)斜川居士——苏 过(北宋文学家)翠微居士——薛绍彭(北宋书法家)一佛居士——郑 侠(北宋文学家)鹿门居士——米 芾(北宋书法家)草堂居士——魏 野(北宋诗人)六一居士——欧阳修(北宋文学家)东坡居士——苏 轼(北宋文学家)淮海居士——秦 观(北宋词人)后山居士——陈师道(北宋女诗人)斜川居士——苏 过(北宋文学家)清真居士——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至游居士——曾 慥(北宋末、南宋初)稼轩居士——辛弃疾(南宋词人)彝斋居士——赵孟坚(南宋画家)简斋居士——陈与义(南宋词人)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石林居士——叶梦得(南宋词人)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茶山居士——曾 畿(南宋诗人)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灌园居士——计有功(南宋文学家)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诗人)遂初居士——尤 袤(南宋诗人)于湖居士——张孝祥(南宋词人)幽栖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词人)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三)1、张三影——宋代词人张先善写小令。一次,一位客人称赞他:人们都叫你‘张三中’哩!因为你的《行香子》写出了‘心中事,眼中景,意中人’的佳句。”张先不以为然地说:“那倒不如叫我‘张三影’吧!”客人不解其意,张解释道:“‘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这三个‘影’字是我平生最得意的呵!”于是,“张三影”便传开了!

2、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宋代宋祁的《玉楼春》把早春景色写活了,尤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最为传神,时人因此称之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

3、贺梅子——宋代贺方回有首《青玉案》词,结句“梅子黄时雨”,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

4、郑鹧鸪——唐代诗人郑谷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

5、崔鸳鸯——唐代诗人崔珏因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6、诗家天子——唐代诗人王昌龄七绝写得“深情幽怨音旨微花”,而被举为“诗家天子”。

7、寒酸夫子——孟郊一生坎坷,际遇凄凉,被称为“寒酸夫子”。

8、长爪郎——唐代名诗人李贺因手指奇而长,被时人称为“长爪郎”。

9、杜紫薇——杜牧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10、温八叉——温庭筠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呼他为“温八叉”。

11、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占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他为“五言长城”。

12、米颠——米芾性格孤傲,行踪怪痴,有浑号“米颠”。

13、贺鬼头——诗人贺铸,体长七尺,面铁色,眉目耸拔,人家叫他“贺鬼头”。

14、梅河豚——宋代诗人梅尧臣以《河豚诗》而得名,人称“梅河豚”。

15、鲍孤雁——宋代诗人鲍当以《孤雁诗》而得此名。

16、张孤雁——宋代诗人张炎以《解连环•孤雁》词扬名,人称“张孤雁”。

17、谢蝴蝶——宋代谢学士吟咏《蝴蝶诗》三百首,时称“谢蝴蝶”。

18、袁白燕——明代诗人袁凯以《白燕诗》出名,人称他为“袁白燕”。

6.唐代诗人李白简介 篇六

【人物生平】

早年天才

长安元年(7),李白生,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神龙元年(7), 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

开元六年(7),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辞亲远游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开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秋,全国六十三州水灾,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逐家于安陆。是年王昌龄进士及第。

开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屡次入侵。李白二十八岁。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玄宗为自己四十岁生日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并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诏令天下诸州宴乐,休假三日。以宇文融管理全国财赋,强制税法,广为聚敛,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二十九岁。在安陆。

蹉跎岁月

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岁。春在安陆。前此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于近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初夏,往长安,谒宰相张说,并结识其子张垍。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无结果。暮秋游邢州(在长安之西)。冬游坊州(在长安之北)。是年杜甫十九岁,游于晋(今山西省)。

开元十九年(731年),玄宗多任宦官,尤宠高力士,时四方表奏,皆先为高力士所决。十月,玄宗驾幸洛阳。李白三十一岁。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之徒交往,初夏,离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县)。秋到篙山五岳之一的中岳(为河南省登封县的名山),恋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逐有隐居之意。暮秋,滞留洛阳。

开元二十年(732年),十月,玄宗到洛阳以北(今山西省一带)地区出巡,诏令巡幸所至,地方官员可将本地区贤才直接向朝廷推荐。十一月,至北都太原(唐朝开国之地),祀后土(土地神),大赦天下。十二月,归还洛阳。是年全国户数为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为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李白三十岁。自春历夏在洛阳,与元演、崔成甫结识。秋,自洛阳返安陆。途经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结识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阳到安陆相访,二人同游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岁未,归家安陆。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正月,玄宗亲注老子《道德经》。令天下士庶(身份很低的役人与庶民)家藏一册,梅年贡举时加试《老子》策。三月,韩休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五月,张九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人为人正直,敢于力谏,张九龄尤以文学才能,道德文章,为世所重。分天下为十五道,各置采访使(负责监察督办所辖地区的政治等项),是年长安久雨,京师饥谨,诏令放太仓米二百万石以赈民。李白三十三岁。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玄宗巡幸洛阳。二月,秦州(今甘肃天水县西南)地震,房屋倒塌,崩坏殆尽,压死者四千余人。征沼自称生于尧时的道士张果先生,玄宗亲问以治道神仙之术。授其银青光禄大夫(银印上系以青色缓带,以为品位高的标志。副职),位侍中(唐门下省协助宰相起草文书等项的官吏)。

西游献赋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是年,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去紫极宫,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三年后,李白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长安。

李白图片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岁。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2]

李杜相识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箓的盖还,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分手。

安史入幕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春在当涂。旋闻洛阳失陷,中原横溃,乃自当涂返宣城,避难刻中(今浙江省膝县)。至漂阳(今江苏省滦阳县),与张旭相遇。夏至越中。闻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胜,又返金陵。秋,闻玄宗奔蜀,遂沿长江西上,入庐山屏风叠隐居。

至德元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五月,郭子仪、李光弼大破史思明,收复河北十余郡。六月,安禄山率部攻破潼关,生擒哥舒翰。

至德二年(757年),,李白五十七岁。正月,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抒发了建功报国情怀。永王擅自引兵东巡,导致征剿,兵败。李白在浔阳入狱。被宋若思、崔涣营救。成为宋若思的幕僚后,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是年杜甫四十六岁,四月,从贼营逃出,谒肃宗于风翔,授右拾遗。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史思明反。五月,肃宗罢张镐宰相,出为荆州大都督长史。十二月,史思明陷魏州(今河北省南部)。李白五十八岁。李白自寻阳出发,开始长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春末夏初。途经西塞驿(今武昌县东),至江夏,访李邕故居,登黄鹤楼,眺望鹦鹉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峡。是年杜甫四十七岁,为华州司功参军。

溘然病逝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 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主要成就】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风格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7.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诗文造诣 篇七

一、温庭筠的诗文意境造诣

在文学作品中, 意境的虚实与韵味往往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意境的好坏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价值的标准。温庭筠善于描写女子的样貌、神态及心境, 并在对女子外貌的描写中加入对周围环境的描写, 如画堂、洞房、翠幕、珠帘等, 渲染出独特与细腻的环境氛围。在他的诗文中, 对女子日常行为描写最常见的用词为懒起、弄妆、转盼、倚栏等;最常出现的物品为玻璃枕、水晶帘、莺镜、红烛、红豆等;女子的活动场所通常为芳园曲径、闺阁秀楼等;常出现的季节为春季, 时间多为夜晚[1]。

温庭筠善于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女子的生活状态, 善于捕捉具体事物的特征, 他通过各种事物间的相互映衬与烘托形成独特的诗文意境。他的诗文情感细腻、生动自然, 文中意境能带给人无限美妙的遐想与感受。温庭筠对女子的描写还体现出了他细腻的文笔功底与深厚的诗文造诣。在唐代, 民间许多才貌双全的女子由于生活窘困被迫沦为歌女、妓女, 她们没有社会地位, 却有普通女子难以企及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她们善于装扮自己, 对房间的布置也有独特品位。温庭筠诗文中对闺房的描写有着优美的艺术效果。他描写闺房中各种物件的绚烂色彩及图案, 如丝织物上的鸳鸯等。他将这些带有浓郁女性色彩的事物与风月、花鸟等自然事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优美的意境, 成功地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高深的诗文造诣。

温庭筠诗文除了展示歌女、妓女的生活与情感之外, 还偏好写愁思女性的怨苦哀绪、羁旅中的男女离情、民俗风味极浓郁的男女恋情以及其他女性的艳情。对这些情感的描写不仅限于庭院、闺阁, 还远至边关疆塞。具有不同身份、不同生活环境的人物在温庭筠的笔下闺情绮怨而又形象丰富。他诗文中的男女偶或将自己的感受表现在情感与生活中, 于不自觉间流露出来;偶或自觉地尽情流露和融汇男女之情, 而丝毫没有遮掩。期间所倾注的情感主要是表达温庭筠自己作为一个浪子情种对美艳世界的忘返以及对歌女、妓女不幸遭遇的同情。这也是温庭筠诗文众多意境中所寄托的情感所在。例如他的一首《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锦衾知晓寒”, 全文脉络清晰, 生僻字少, 但却佳句连连, 写出了美人月夜独眠的画境。“皓月”点明了时间, “重帘”则说明所在地于闺房。再以庭院的幽静衬托出相思之情。三、四句的情景描写将一、二句的气氛浓抹得更加厚重, 五、六句追忆不堪回首、似水流年的往事。美人在花露残月中尽诉伤春之情。“深处麝烟长”的一个“长”字不仅将寂静残月夜的意境形象化, 更凸显了长夜无眠、引人追忆的情感意境。

二、温庭筠的诗文结构造诣

温庭筠的诗文侧重于把人物内心情感用外在景物来反映。人、物、情、景在结构安排上具有很大的时空跳跃性。现代人读其诗文, 仿佛在欣赏一个紧接一个的、或近或远的电影镜头。他的诗文在一个个镜头的串接下构成了一幅幅结构独特的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

在他的“水精帘里颇黎枕……玉钗头上风”这篇《菩萨蛮》中, 镜头由远及近、梦境如幽似真, 细致入微地将一个愁思女性的形象刻画得寂寞孤独而又多情美丽。首先一幅水晶帘构成的远镜头中, 锦帐上绣着一对鸳鸯, 然后镜头慢慢拉近, 只见玻璃枕上一位女子正在倚睡着进入梦乡。女子的梦境中, 江岸边如烟的柳色映衬着即将落下的明月, 明月所挂处的天空急速飞过一群大雁。这段梦境场景的描写深深刻画出倚睡女子的相思苦, 她所思念的人杳无音信, 以至于白日愁, 晚间梦里也是不堪愁苦。这段场景若只是对实景的描写, 确是平淡无奇, 但温庭筠将其放入愁思女子的梦境中, 一下即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使平淡的实景蕴含着深切的情感。这样的结构安排体现出温庭筠绝妙的诗文造诣。从“藕丝秋色浅”至结尾“玉钗头上风”, 诗文的画面镜头结构再进一步拉近, 描写女子的衣着穿戴。她着淡黄薄衣, 红花插戴两鬓, 头上玉钗微颤。一幅构图精美的美姬春睡图跃然于纸上。整幅图、整篇词惑人耳目、缛绣繁弦。从富丽华贵的闺帏到凄凉寂静的江天, 勾勒出了两种环境、梦里梦外两个人物和两种心境, 所蕴之情感极深极丰。后又通过现实中女主人公的装扮服饰黯然显露出她的凝伫情态。整首词的时空跳跃感极强, 愁思女子的生活与情感在温庭筠的笔下以片段式纷至而来, 时续时断, 期间丝毫不见串联的文字针线, 一切全凭读者在遐想中勾连。

温庭筠的诗文容易让人印象深刻, 原因之一就是如上篇《菩萨蛮》中的行文结构一样具有极强的时空跳跃性。上篇《菩萨蛮》前文还在雕饰精致与暖意, 突然就转至梦境中的朦胧与凄寂, 无论是色调还是意境上都具有十分鲜明的对比效果。从室内到室外、从梦外到梦里, 温庭筠在结构安排上没有明显的过渡。其实景实物的罗列层层叠出、五花八门, 似无规律而又应接不暇, 转承起伏都显得十分突然。这种不着痕迹的空间跳转给读者留下了大片空白去予以发挥想象。在时间跳跃的安排上, 温庭筠的诗文三言两语即可由夜晚写到白昼, 甚至再由白昼写到夜晚。在“牡丹花谢莺声歇……背窗灯半明”这首《菩萨蛮》中, 时间由白天的莺歌到夜晚的明月, 再到黎明时的灯半明。由此可见, 温庭筠诗文结构安排的最大特点即是时空的高度跳跃感, 但又不失整体的图画感, 足见其诗文造诣之高[2]。

三、温庭筠的诗文语言造诣

温庭筠的诗文偏重香泽脂粉, 好重抹浓妆, 对女性容貌体态的描绘极尽刻意。因而温庭筠诗文中的人物有柔弱、闺情的特点, 而诗文语言也相应精雕细琢、辞藻华丽, 具有鲜明的语言色彩。从行文上看, 温庭筠喜好并善于以景状物, 以人的穿着服饰、容貌情态来外化人的思绪和心境, 而很少直接用抒情化的语言。例如他的两句“水精帘里颇黎枕”和“暖香惹梦鸳鸯锦”, 将屋内的“帘”、“枕”、“锦”分别用“水晶”、“玻璃”、“鸳鸯”来雕饰, 凸显出一种错落参差的美感, 又给人无限的遐想。一个“暖”字蕴意着温暖温馨;一个“香”字散发出妩媚芬芳;一个“惹”字牵出动人的缠绵纤柔;一个“梦”字配上“鸳鸯锦”赋予人们无限美好的梦境。例如在“牡丹花谢莺声歇”和“绿杨满院中庭月”两句中, 短短十余字即罗列了五种自然景观, 交代了整首词的背景, 将人带入到了一种淡雅的环境中。

与其他花间派词人类似, 温庭筠诗文中的女性形象都源自于歌女。在酒席歌宴上, 歌女们一边秀舞, 一边伴唱着文人所著的歌词。酒席歌宴上的歌女大多为取悦男人而存在, 因此酒席歌宴上的常客士大夫、文人们素有狎妓习惯, 喜欢即兴为歌女作词, 词中文字给人听觉、视觉上的畅快感。温庭筠在歌女形象的诗文中, 偏重于用雅致的语言进行外观上的描述。她们站、坐、倚、睡、卧等各种动作都显得那么迟滞、缓慢、慵懒, 透露出一种对爱的感伤和期盼, 带有似幻如梦的画面感。对每一丝人物感情的细微波澜, 温庭筠的诗文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他不会平铺直叙, 而是借用词语、意象的暗示和裁剪, 依次排列出能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有代表性的外在物象, 并将它们用富含情韵的字词贯穿在一起。对外在物象的描绘, 温庭筠用语极尽精细之功, 给人一种实景实物现于眼前之感, 同时又灵动跳跃、幽深曲折, 构成了诗文所要构建的意境和要表达的情感内涵[3]。

此外, 温庭筠的诗文语言还富含音乐特征。他用词严谨, 对四声平仄、叠韵双声的运用讲究而又到位。音量较高的去声字被恰当地使用, 使音乐韵律与诗词文字一起飞动跌宕、和谐共生, 自然使得诗词与音乐的特点紧密结合。如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 即多处用到去声和叠韵双声, 读上去抑扬顿挫、悦耳动听。温庭筠的这种将语言音乐化的能力与他从小即精通音律不无关系。

摘要:温庭筠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温庭筠的诗文精致秾艳、辞藻华丽, 其诗词成就在晚唐时期可谓独树一帜, 可与李商隐齐名, 具有很高的诗文造诣。

关键词:温庭筠,诗文,造诣

参考文献

[1]刘尊明.唐五代词史论稿[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

[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8.论唐代诗人的扬州情结 篇八

关键词:唐诗 扬州情结 诗人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芜城等,是我国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人杰地灵的商业都市和文化古城。自隋朝京杭大运河开凿后,其更是凭借便利的水陆交通优势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的到来。尤其是在诗歌创作鼎盛时期的唐代,涌现出了许多诗人,他们与扬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留下了许多描写扬州的相关作品。本文,笔者将针对唐诗中的扬州,通过概况叙说、情感表达以及现状映射这几个方面来分析探讨唐代诗人们的“扬州情结”

一.概况叙说——唐诗中的扬州

唐代的扬州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秀丽的自然景色、悠久的历史文化、发达的经济条件,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的到来。其中李白、杜牧、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许多唐代最为著名的大诗人也均有到往,他们或欣赏扬州的秀丽奇景,或游览壮观的名胜古迹,或留恋于宴饮歌舞的风月场所,或凭吊兴亡、反思历史,留下了无数关于扬州的诗篇名作。

这些唐诗数量庞大,题材广泛,从扬州各类风物人情到诗人个人生活情思,各方面都有涉及。姚合的《扬州春词三首(其三)》(江北烟光里,淮南胜事多。市鄽持烛入,邻里漾船过。有地唯栽竹,无家不养鹅。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就通过对扬州日常景物的丰富描写展现了扬州水乡的美丽繁华,生动形象,让人仿佛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杜牧的咏扬州名篇《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一诗历来被人们所传颂,描绘了扬州秀丽的风景,“二十四桥明月夜”一句更是成为千古名句。还有扬州籍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也是咏颂扬州美景的名篇,全诗通过对春、江、花、月、夜五种意向的完美融合,描绘了扬州南郊一带的月下夜景,为扬州文化增添了一层诗情画意的柔美感。

除了咏颂扬州秀丽美景的诗篇之外,当时的扬州作为人们享乐的风月场所,自然也少不了些许感时伤事惜别思故的风月诗。例如晚唐诗人徐凝的名作《忆扬州》(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三分天下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题为怀地,实为怀人,诗人以扬州明月的意向,追忆当日的别情,表达自己对所恋女子的思念之情。又如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一句也表达出自己对当年扬州青楼风月和青楼女子的念念不忘。

同时,扬州作为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诗人游览时触景生情,凭吊兴亡,也留下了不少反思历史的名作。尤其是在晚唐,时局动荡,国家沉浮,与扬州的繁华奢靡作对比,更易引起诗人的深刻反思。正如李商隐的七律《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与“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二句,看似为怀古诗,实则希望通过描写隋炀帝出巡的奢侈场面,告诫当前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情感表达——诗人的“扬州情结”

扬州的独特优势使许多诗人一到便被深深吸引,从此与这座美丽繁华的古城结下不解之缘,来时期盼,在时歌咏,去时伤别,即便不在时,也依然惦念。梦里遇它几千回,终化作肺腑之言,融入诗篇,代代流传。只可惜,再华丽的文字,也依旧绘不出,自己心中的那个扬州。正是怀着这样的“扬州情结”,唐代诗人们创作出了一篇又一篇经久不衰的相关名作。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曾先后在扬州为官三年,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的许多足迹,烙下了深深的“扬州情结”,同时也产生了不少与之相关的诗篇。在扬州期间,他曾写过《扬州三首》,表现了扬州生活的方方面面,写出了扬州的繁华,“处处皆华表”一句更是给予扬州高度评价,说扬州到处都是好地方,丝毫不吝赞美之词。可惜后他被调离扬州,赴长安任职,离别之际依依不舍,又作《赠别》二首,“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一句表达出了对相伴自己的妓女的赞美以及不舍之情。三年的扬州生活,已在他心中烙下难忘的记忆,以致后来他在离开了一段时间以后,仍会时常回忆起曾经的那段时光,在《润州二首》中,“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一句追忆了自己在扬州的奢华生活,《遣怀》中他也通过追忆当年扬州往事,表达自己对现实处境的不满,暗潮自责。同样,诗仙李白也曾数次到过扬州,有着深深的“扬州情结”,每每游览扬州,都会留下些许名作,《秋日登扬州西灵塔》、《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等均为其在游览扬州期间所作,《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更是大大提升了扬州的知名度。

扬州的繁华与美好,也令许多不曾到达的诗人盼望一游。落魄西蜀的杜甫曾在风烛残年、穷困潦倒之际写下了“商户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慰问淮南米线贵,老夫乘兴欲东游。”(《解闷十二首》)的诗篇,表达了自己想要东游去扬州的强烈愿望。只可惜两三年后,这位伟大的诗圣去世,最终也未能成行。这不管是于杜甫自己,还是于扬州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诗人杜荀鹤更是人不在扬州,而心却始终惦念着扬州的风月与美景,高度评价扬州这座繁华的城市,《送蜀客游维扬》一诗中将作者的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见说西川景物繁,维扬景物胜西川。青青花柳树临水,白日绮罗人上船。夹岸画船难惜醉,数桥明月不教眠。送君懒问君回日,才子风流正少年”,首句通过对比极写扬州的繁华胜于西川,最后两句更是做出大胆猜测,认为好友到了扬州一定会被深深吸引乐不思蜀而不必问其归期了。张祜游扬州,也发出“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纵游淮南》)的感慨。可见,扬州这座城市在当时诗人心中的印象之深,从而烙下深深的“扬州情结”,即便身不在此,也会时时记起,并将对它的情感寄托于诗中,或悲或喜,或思或忆。

三.现状映射——由唐诗看那时扬州

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一定也是那个时期社会现状的反映,唐诗也是如此。这些与扬州相关的唐诗,一方面是诗人的“扬州情结”所致,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对当时扬州社会现状的真实反映。因此,从这些相关唐诗中,我们可以充分了解那时的扬州,还原出当时扬州的社会风貌。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完善了全国的交通体系,而位于长江与运河的交汇点上的扬州,其便利的水路交通条件使之成为了理想的商品集散地,大大促进了扬州的贸易往来及其经济的发展。这一社会现状,在当时的许多相关唐诗中都有反映,为此,诞生了许多反映扬州经济生活的诗。如姚合“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扬州春词三首》),卢纶“山映南徐暮,千帆入古津”(《泊扬子江岸》)等诗句均反映了当时扬州便利的水陆交通,李洞诗句“隔海城通舶,连河市响楼”(《送韦太尉处坤维除广陵》)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发达的贸易往来。当然,在这样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也导致了许多人背井离乡外出从商,不知归期,徒留妻子儿女守候在家苦苦等待,由此不少反映这类社会现状的闺怨诗应运而生了。如王建《江南三台》中写的“扬州桥边少妇,长安市里商人”,表现出那些独守空闺的女子的悲惨现状,又有李白的《江夏行》中,以女子的口吻诉说“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表现女子对丈夫赴扬州从商的不舍与哀叹之情,久等不归,最终心如死灰,发出“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的感叹,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妇女阶层的生活现状,幽怨之情溢于言表,也表达了诗人对商贾阶层的关注与同情。

同时,这一时期的诗也是那时扬州上层社会注重享乐风气以及奢华生活的真实写照,从中也反映出当时人们消极颓废的思想。刘长卿在《扬州雨中张十宅观妓》(夜色带春烟,灯花拂更燃。残妆添石黛,艳舞落金钿。言笑频心善,迎歌乍动弦。不知巫峡雨,何事海西边。)中,运用纤巧流丽的格调,着力刻画扬州繁华都市中镜槛香闺的珠光宝气,也从侧面展露了当时扬州上层社会奢靡的生活。而王建诗《夜看扬州》(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中,时事多艰、兵荒马乱,而整个扬州城却仍在通宵歌舞,仿佛外面发生的一切与他们无关,也反映了当时扬州的那种尽情纵乐的风气和颓唐消极的思想。同样,罗隐《江都》中“九里楼台牵翡翠,两行鸳鹭踏珍珠”的诗句,杜荀鹤的《送蜀客游维扬》中“夹岸画楼难惜醉,数桥明月不教眠”,韦庄在《过扬州》中也有“当年人未识兵戈,处处青楼夜夜歌”等这些诗句也是当时扬州风月场所盛行,人们生活穷奢糜烂的真实写照,面对这样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参考文献

[1]都晓梅,唐人咏扬州诗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I206.2,2001(05).

[2]顾雷兵,唐人歌咏与扬州风月[J],硕士学位论文,2005(06).

[3](清)彭定求,全唐诗[M],中华书局,1960年版.

[4]陈艳芳,唐诗与扬州[J],文学评论,2012(05).

上一篇:品质经理工作计划下一篇:三年级有关动物的日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