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岗位职责

2024-09-03

语文教师岗位职责(精选8篇)

1.语文教师岗位职责 篇一

小学语文教师岗位职责

1、更新语文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观,评价观。

2、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局面。

3、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5、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7、让学生自学自悟出真知。

8、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努力做到课内外结合。

9、积极进行命题,评分考查方式和质量分析的研究。

2.语文教师岗位职责 篇二

在升学与未来职业、经济地位直接挂钩的时代, 分数与升学率成为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重要的有时甚至是惟一的评价依据。而语文教学便成为应付考试的一种工具。课堂上尽是归纳、概括, 让学生记录主题思想、写作方法、结构特点。“阅读, 是一项高尚的心智锻炼”这句名言, 谁也不去理会了。语文课成了一种“快餐”式教学。学生若是无法消化吸收, 就搞题海战术, 假期补课。一时间, 学生的考分也许有所提高。但是这种教学, 教师只是利用自己的威严逼学生呆呆听讲, 死记硬背。杜威先生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称它为“静听教育”。课堂没有活力、没有朝气。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也可谓教得严, 教得勤, 教得苦, 大有“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然而这种又笨又苦的教学, 不仅磨损、消耗了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和创造性, 更重要的是磨损、消耗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原有的语文素质。这种功利主义的语文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煎熬, 一种折磨, 如同服苦役。再有, 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学还制造了实际意义上的教学泡沫。其一是因为以考分为惟一目标的教学, 对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毫无意义的。不少教师反映, 一些考分优异的学生在升入高一级学校以后, 暴露出一系列的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缺口, 套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 也就是缺乏“可持续发展”性。所以这种考分的提高, 并不是教学水平的提高, 而是一种泡沫。其二, 功利主义使教学改革停留于形式。为了体现教学的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只是分几个小组, 表面上问问答答, 形式上“议论议论”, 看起来热闹, 而实际上少有学生的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参与。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多媒体进了课堂, 但大屏幕上展示的不是课文, 就是简答题、填空题、选择题, 繁荣是虚假的繁荣。

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传播文化。培养文化人, 应该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新课标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意味着语文教学本真的回归:呵护人。“素养”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经常修习涵养。这就是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在于人的精神世界, 是要把语文内化到人的身心与品质之中去, 成为一种素质修养, 影响整个人生;并且, 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 而是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 一个质变的过程。一位学者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比作美酒的酿制, 是非常形象、妥贴的。

首先, 要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因为, 有兴趣才有求知欲望, 才有才气和灵性。要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一种愉悦感, 教师自然不好再任意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一遍又一遍地重复, 喋喋不休地唠叨。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当然不能靠说相声、搞滑稽表演来取悦学生, 而是要靠教师对语文的真正学识和情趣。语文教师不仅要学得多, 而且要学得通, 学得透, 要有自己的见解, 又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这样才能深入浅出, 化繁琐为简约。切忌成为教材参考书的宣读者。曾听过一位特级教师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 他没有从头至尾逐段分析, 而是先请学生抓住关键词“祸不单行”、“惨淡”、“狼籍”等复述当年作者的家庭境遇, 然后请学生找出详写父亲背影的一部分, 齐读、自读后, 大屏幕展示改写的文章, 体会表现力的不同……整堂课显得轻灵通透, 学生自然不会感到累赘、枯燥, 而是觉得趣味盎然。我们的教材有不少文质兼美的好诗文。语文教师要兼有学者与诗人的气质, 引导学生去长期地接受优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其次, 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切实打好语文基础。

叶圣陶说: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资本会不断地增值, 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享受着它的利息”。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 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因为良好的习惯无非就是字要规规矩矩地写, 文章要仔仔细细地读, 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做。就拿写字来说, 现代社会虽是网络时代, 但是教学生写好汉字, 仍然是我们母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且不说书法具有审美的艺术价值, 就说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首先要珍爱每一个汉字。一手惨不忍睹的书写, 是不能折射出良好的语文素养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当然离不开好的语文基础, 因为“空中楼阁”是不存在的。语文学习是讲究咬文嚼字的, 基础的首要问题是学好语言文字。新课标提出词语教学要随文讲解。教师应以课文为依托, 教学生字词语, 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 做到精雕细刻和大刀阔斧相结合。

3.讲是教师的职责 篇三

在对课改的反思和回归过程中,有些教师抱住课改之初产生的、一些名校“控制教师讲课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的精髓不放,常常谈“讲”色变,讲与不讲似乎是教学改革改与不改的分界线。教师该不该讲、讲多少、讲什么、如何讲,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对有效教学的不同理解使教师之“讲”出现两个误区。一是完全不讲或限制讲的时间,即教师在课堂上充分放手、放权,只是起到组织、协调、指导和促进的作用,对于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敢轻易开口。在课改初期,把限制教师的讲作为矫正灌输的手段未尝不可,但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最高追求,或以教师讲的多与少作为课堂评价的原则则会使教学改革走向歧途。二是重复讲解,即对于学生已经明白的问题教师还要重复一遍,或对于学生通过合作和探究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却越俎代庖,或认为让学生自主学习浪费时间,时常讲上一段,赶一赶进度。

要弄清楚课堂上教师可不可以讲的问题,首先要明白讲的含义。有效课堂中教师的讲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教学的讲体现了灌输,我说你听,我写你抄,我问你答,强调授予;有效课堂上的讲指教师的点拨、追问、指导、启发,强调帮扶。讲,是教师的职责。对于学生不能解决、难以探究明白的问题,教师不能一味地做旁观者,需及时分析和讲解。人们通常把这种讲称为“教”,该出“口”时就出“口”。我们不能完全否认教师的讲在释疑解难方面的重要作用,更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教师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讲的含义清晰了,教师就知道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以及讲多少、讲什么、如何讲了。有识之士认为:有效课堂提倡教师少讲,那么就要以少胜多,言近旨远,以简驭繁,重点讲学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之点,讲学生思之粗浅、感之不深之处。要做拉动学生思维内需的高手,不做“讲师”做“导师”,讲在点子上,教会学生提炼,给他们一个支点。通常遵循的原则是:学生独学能会的教师不教;互学能会的教师不教;群学能会的教师不教;经点拨能会的教师不教。有人在时间和内容上做了一个大致的规定:教师真正意义上讲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80%的教学内容是不需要教师教的。当然,这只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在实际教学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过于教条。(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三中学)

4.教育机构语文教师的岗位职责精选 篇四

2、和家长沟通用心不偷懒,让他们感受到你的温暖,为教育买单才不会手软!

3、日常培训教研,奔跑在自我提升的路上,用心感受集体的温暖,换来每一次惊艳酷炫的登场。

5.语文教师岗位职责 篇五

为保证全旗校长培训工作的质量 ,在旗校长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和学校校长的领导下,干训部任课教师要做到 :

一、热爱并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执行《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努力提高工作能力,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注重自身行为的示范性。

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特色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党和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法规。强化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文化业务水平,研究中小学领导干部培训的基本规律,为提高学校领导干部的素质服务。

对于干训工作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作风正派,光明磊落,团结同志,有协作精神,树立为学员服务的思想,言行为学员表率。热爱学员,尊重学员,科学组织,严格管理。

二、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努力做好中小学校长(包括后备干部)的岗位培训、提高培训和跟踪培养等工作。认真研究新时期小学校长培训特点和规律,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三、进行高质量的面授讲课。做到认真备课、钻研教材、熟悉教材的思想内容、编排体系;确定教材中的教学目的、重

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及时吸取国内外较新的教育理论和信息;从学员实际出发,制定教学计划,写好教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精通本专业知识和掌握有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讲课,讲授能激发学员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变学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讲课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把管理、教改、教研中有关的热点、疑点问题讲清楚。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深入基层学校调查研究,虚心向学员学习,了解学员意见和要求,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改革教学,提高培训质量。要精选案例,注重培养学员的职责能力。了解、熟悉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教育观点、教育信息。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给学员以新的启迪,使学员学有所得。

五、研究探讨干训特点,坚持干训教学改革。不断钻研教学方法,讲课做到深入浅出,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着眼于实际的能力培养。安排组织研讨会,组织参观考察,增强实效性。

六、检查学员的培训质量。参加学员研讨,指导学员制定自学计划,检查自学情况。对学员进行培训后的跟踪考核,做好记载,提高学员职能。干训教师要经常深入中小学第一线,了解校长对培训的需求,当好中小学校长的参谋。深入基层学校,指导、帮助解答疑难问题。

七、做好学员的管理及考核。负责考试命题、判卷、核分、批改作业等工作。指导学员进行科研、撰写论文、考察报告等。注重对学员实际能力的考核。发现树立、培养典型,提高学员整体办学水平。

八、要尊重领导,团结同仁。做到自尊、自重、自强、自爱。认真执行学校工作计划和各项规章制度,为完成学校总体目标而努力工作。要积极主动的完成各项本职工作。每学期工作始要制定工作有计划,学期末要有工作总结,及时向学校领导和干训部主任汇报工作。以便更好地胜任干训教学工作。

6.教师岗位职责 篇六

1.负责本班全面教育教学工作,使幼儿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开学前做好报名工作。

2.具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有责任心、爱心、耐心。

3.认真执行生活日程,严格按照日常生活常规要求,培养幼儿良好文明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保证幼儿有足够户外活动时间,做到动静交替,使幼儿保持良好情绪。

4.制定学期、月、周、日计划,并结合本周本班的实际情况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带领孩子复习艺术课内容,并要求兼两门文化课教学。5.全面了解孩子信息,面带微笑对家长和孩子,带给孩子正能量,负责建立本班幼儿教育教学档案。

6.主动与保育员,各门教师协作搞好工作,卫生保健及生活护理,培养孩子文明卫生习惯及良好的用餐习惯。

7.对孩子进行初步的“五爱”教育,培养孩子优良品德,文明礼貌行为,活泼开朗的性格。

8.对孩子的安全负责,严格执行安全制度,防止事故发生。9.观察分析孩子的发展情况,认真记录,和家长及时沟通。10.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和教研活动,互相学习,共同提升教学素养。11.严格按照课表上课,提前备课,中途不准离岗,课堂上将学生控制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

12.教学、管理要有方法,关爱孩子,不呵斥!不恐吓、不打骂,耐心教育,以爱为本(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13.课前清点人数,对缺席学生,及时了解情况。14.放学前15分钟,协助学生整理好书包,衣物等。

7.语文教师岗位职责 篇七

2006年, 人事部在出台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中提出:“不按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 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不予确认岗位等级, 不予兑现工资, 不予核拨经费。情节严重的, 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 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2007年5月, 人事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对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 指出明确指导意见, 全面启动了全国高校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 全面实施全员岗位聘任制。

国家关于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的文件出台, 为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也为高校的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

一、高校教师岗位的设置制度

教师岗位的设置应该按照大学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任务的需要, 探索学科梯队发展的新组合, 科学设计不同院校、不同学科的岗位结构, 具体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与国家编制控制相一致的原则。

虽然国家在编制方面的控制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 学校很难脱离上级行政部门控制, 而且编制也是衡量学校状况的重要标志。因此, 学校要根据国家对不同类型、规模、层次的编制规定, 确定教师岗位的比例结构、高级岗位数和岗位总数。

2. 与学科发展需求相一致的原则。

大学要根据学科在教学、科研、服务方面的工作量及对各级岗位的需求, 合理安排好一个学科发展所需的梯队, 保证学科的稳步发展。

3. 与学校总体规划目标相一致的原则。

学校要确保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及校重点课程的建设, 在岗位设置上要有所侧重。同时, 学校也要确保一般学科的正常发展。

4. 与“动态调整, 逐步到位”的原则相一致的原则。

岗位设置要处理好师资队伍现状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坚持从实际出发, 根据学校、学科的整体规划, 动态调整, 逐步到位。学校应根据现状对上岗人员提出某些限制, 不断缩小与目标状态的差距。要留有一定的空缺岗位, 吸引优秀人才, 保证学科的稳步发展。

二、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实施的一般程序

1. 岗位设置。

岗位设置是教师聘任的关键环节, 只有岗位明确, 才谈得上是聘任。学校根据所获得的资源、市场需要和学校优势先设立学科、专业, 然后根据学校的类型和专业要求设立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教师岗位, 并确立合理的结构比例。专业和岗位的设置还应依据环境变化在数量上进行动态性增减调整。在实际工作中, 一些高校岗位责权利不明确, 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难度和技术水平要求不够明确合理。对于高校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基本上是待额评聘制, 教师一般只要具备任职资格学校就给予聘任并终身享受相应的待遇。这种聘任与岗位职责严重脱节, 造成了“因人设岗, 有岗无责, 论资排辈”的现状。

2. 确定具体岗位的任职资格。

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是政府为发展教育而制定的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资格要求, 学校还应该在这一要求的基础上, 确定不同专业岗位和不同层次岗位的具体任职资格。从教学科研任务工作的特点出发, 通过岗位特征分析和描述, 制定岗位职责说明书, 说明岗位承担者应该至少具备哪些基本能力素质才能胜任该类教师岗位的教学或科研工作, 为以后招聘选择和聘任什么样的人提供依据。

3. 因岗配人。

教师岗位特点是聘任教师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聘任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岗位要求, 选择具有教师任职资格的教师。因岗配人能够满足三种需要:首先是数量需要, 即有多少空缺岗位, 就配备多少教师;其次是结构需要, 即岗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组合, 就选择具有什么样能力结构的教师;最后是任务需要, 如讲师能完成岗位任务, 即使待聘者具有教授职务, 也只聘为讲师, 做到岗能对等。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单位的岗位总数, 并根据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行比例分配。教师队伍的结构指标一般包括学缘、专业、学历、年龄、职称等, 由于学科机构与学校办学方向和定位有关, 因此岗位设置既要保证传统优势学科稳定发展, 又要考虑新兴学科发展的需要, 才能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职称结构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本校教师的总体教学、科研水平, 对于高校来说, 高层次人才和高级职称比例是教学科研能力的必要保证。年龄结构则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发展潜力, 老中青结合的橄榄球形态是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稳步、持续增长良好的表现。学缘结构则反映了学校的办学优势和教师的整体质量, 学校的强势专业必然拥有一定数量的高水平教授。根据高校现有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岗位总量计算和分配是高校岗位设置的关键任务.高校作为科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所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首先是确定其专任教师总量和决定因素, 但同时也适当考虑高校服务社会职能。教师岗位总量的确定受多种因素影响, 不同高校定位不同, 在学科与专业设置、办学规模等方面侧重点不同, 因此在具体岗位设置管理中, 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利益, 同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即有侧重点地制定条件。

因岗配人是聘任教师的基本原则, 有利于教师管理由身份聘任发展到岗位聘任, 实现由身份向契约的转化。职务聘任没有完全脱离身份管理, 而岗位聘任是真正意义上的契约精神的体现。

4. 完善考评机制。

相应岗位人员的工作动力在于制度激励和管理, 对各类人员的聘后管理和考核是保证岗位设置管理成效的关键。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教师, 考核一是要全面完善聘用合同管理办法。高校应与受聘人员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 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不同内容的岗位目标任务书, 以契约合同的方式明确双方在聘期内的权力、义务、职责、待遇等问题。按照契约履行职责, 不仅可以促进人员合理流动, 同时还能激励广大教职工不断努力, 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从而有效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二是要建立科学的人事薪酬制度。多种分配因素, 将以岗定酬、以绩定酬相结合, 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 激发各类岗位人员的活力。三是要完善综合评价管理办法, 在吸取以往职称评审、年度考核等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评价办法, 使之客观、公正、公平, 便于实施。同时鼓励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立足岗位, 能上能下;调整评审资格条件, 打破学历、资历、地域的限制。在相应岗位的聘任过程中, 要适度给予政策引导, 相对保持人才职务、年龄结构和业务素养方面的梯队配制, 防止引入人才外流产生或加剧断层现象。

考核是评价大学教师现实表现、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的重要手段, 其目的在于:对教师在任职期内的表现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可以促进学校完善评价体系, 帮助教师改进工作方式和思路。为大学教师的聘任、续聘、晋升、调薪和奖惩提供依据。为教师的合理培养和使用提供依据。但目前考核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从考核主体来看, 很多高校的学术评价机构依附于行政机构, 不能独立, 权责有限,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的对立。从考核过程来看, “重科研不重教学”的问题比较明显, 在对教师的考核中, 要正确处理好“质”和“量”的关系。若对教师的考核数量重于质量, 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科研工作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风气;对学术研究过于强调量化标准的结果, 使教师注重“短、平、快”科研成果, 原创科研成果相对减少甚至不能产生。认为只有科研才是学术, 教学只是学校工作的附属品, 这对很多将教学作为学术的教师来说有失公平, 从长远来看, 也不利于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教师, 考核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 既要重视教师的绩效考核, 又要尊重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规律, 采用弹性考核机制, 尤其是尊重同行评价。

5. 规范合同管理。

根据不同层次岗位、不同聘期人员, 完善长、中、短相结合的聘期合同管理制度, 认真选择长期合同的起点, 探索高级岗位长期聘任制度。积极促进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 为“能上”创造条件。解决“能下”问题需要决心, 要从根本、从制度设计、政策制定上入手。在进行岗位的评聘后, 高校应在协商一致、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 以书面形式明确人员受聘岗位的工资福利待遇、职责、工作条件、岗位纪律、聘任合同变更、合同期限、合同解除和终止等内容。针对不同岗位, 以合同的形式制定不同内容的岗位目标任务书, 规范双方在聘期内的权力、义务、职责、待遇等问题, 并以合同书内的内容作为今后岗位考核的主要对照依据。按照契约履行职责, 让广大教职工明确努力的方向, 并激励为之努力, 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能力水平, 从而有效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提高用人单位与个人发展的双赢;同时签订聘用合同, 实现人员的规范管理, 提供受聘人员比较合理灵活的流动空间。

三、巩固和深化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制度

岗位设置管理对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而言是个进步, 但仍是校内行为。目前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聘任制, 仍然面临着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法律政策不健全、人员观念滞后和用人机制准换慢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进一步推进校内人事制度改革, 一方面, 要考虑如何进一步完善分配激励机制, 在校内建立既能激励全体职工, 又能保持关键人才和骨干人才收入分配稳定增加, 真正使工资体现的保障、激励、调节职能发挥最佳效益, 建立合理的薪资结构, 合理确定工作收入差额。另一方面, 要考虑如何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制度, 实现人员能进能出。积极推行公开招聘制度, 把好用人关口, 新进人员的整体水平要高于现有人员水平;同时要加强用人成本意识, 积极发展流动编制。

岗位聘用工作, 涉及全校教职工的切身利益, 涉及面广, 关注度高。因此, 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 及时了解大家的思想情况和反映, 对在实施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提前做好预案。巩固和深化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制度, 对于搞活高校用人机制, 全面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岗位设置和聘用管理制度的广泛推广和深入贯彻不会一蹴而就, 要在国家人事政策和改革方针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根据各校自身特点和长远发展战略不断完善, 从而更好实现用人机制的进一步转换和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鹏.学术职业与教师聘任ISBN978-7-81067-725-7.

[2]刘献军.中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研究, 2009.

[3]黄长喜.张良.高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8.

[4]人事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2007, 5.

8.“多元解读”,教师的职责和使命 篇八

多元解读,文本为界

钱梦龙老师曾经指出:“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这就是说文本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传递信息的载体。语文教师只有在文本基础上,尊重文本,对文本有着深入细致的阅读体验,才能抓住多元解读文本的切入点,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与学生发生思想碰撞、进行平等对话。

1.依据编者的意图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无论哪一套教材都凝聚着编者的心血,都折射出编者的理念和意图。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解读文本,还要引导学生理解编者意图,从而把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把握,实现多元解读。在进行“多元阅读”时,首先不能忽略文本的体裁。其次,解读文本也不能脱离文本具体的时代背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衡量和要求先人的行为。“多元解读”并不是随心所欲、漫无目标地乱“解”和乱“读”,也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多元而有界的。

2.依據作者的立意确定文本的价值取向。文本的价值取向往往是作者某个时期的人生体验和情感倾向。但由于篇幅所限,作者的经历无法在文章中展现,这就使文本的价值取向显得隐蔽和晦涩。为了把握文章的价值取向,我们必须了解、追寻作者相应的人生历程从而直抵作者的内心世界。

3.符合事理是多元解读的重要条件。解读既要符合人之常情,又要符合形式逻辑。也就是说解读必须建立在情和理的基础之上。臆说肯定不在“多元”的诠释之列。因此,教师不能认同所有的来自学生的任务诠释,而是应该在摒弃过去的那种“简单确定性”的偏执之后,坚守自己的点拨和指导作用。因为文本具有深厚的内涵,所以我们始终无法抵达内涵的尽头,但是我们可以指向那个意义,然后引领学生接近那个意义。将它的精神内核植入到我们的生命中,涵养我们的精神,实现发现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本质意义。

相机引导,回归文本

尊重个性差异,倡导多元理解,鼓励创意表达,并不是可以随意建立的,它必须以一定的标准和共识为基础。多元理解必须以学习材料的“应有之义”为根本出发点,个性解读也要受一定的条件制约。而且,教师对学生成长所承担的责任由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决定。教师鼓励、支持学生的独特体验、个性解读和大胆陈述并不适宜于所有的情况,当学生的独特体验、多元表达与时代和民族提倡、推崇的主流价值观发生矛盾时,教师就不应该再继续做学生个体解读的支持者,甚至都不能做中立者和旁观者。教师应该发挥自身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即在珍视学生自由感悟的同时,利用自己的耐心和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启发、引导学生进行争论和思辨,使学生的思想自由地交汇、碰撞、升华,进而促成价值取向和尊重独特体验统一到“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上。

有时,文本的多元解读已远远超出了教学的范畴。作为教师,要建立适当的阅读警觉,走出多元解读的误区,带领学生找到文本多元解读的支点,渗透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唤醒学生的意识。

上一篇:大学文学院教育实习计划下一篇:党员干部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