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教学设计(8篇)
1.镶嵌教学设计 篇一
平面镶嵌教学反思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镶嵌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拼一拼,做一做,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课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镶嵌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镶嵌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镶嵌的,采用拼的方法来验证,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不重叠摆放的、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的,让学生反复地操作体会,再配合教师的示范演示,初步感知什么是“不重叠摆放的、完全覆盖的”;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镶嵌”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导,在巩固练习中也安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完全覆盖”和“不完全覆盖”的区别,体会“重叠”和“不重叠”的区别,为辨别是否镶嵌奠定了基础。在最后的设计正多边形镶嵌的平面图案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经验与收获不尽相同,为了使学生个体的、群体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整体的发展,教学中常发挥合作交流的功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的经验或成果展示出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不足。在本课中,有很多活动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动手操作时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在引出镶嵌图形时,也是通过小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这样尽可能地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
本堂课的结尾让学生欣赏古今各种镶嵌图形的古建筑,配上古典的轻音乐,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古建筑又是一种艺术,渗透在数学学科中,既是学习数学的好材料,又是渗透民族文化的好题材,选择切合教学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素材,需要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题材。
2.镶嵌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创新的意义
装饰镶嵌作为材料基础的教学任务, 课程从镶嵌类材料的认知出发, 结合空间、主题、色彩等要素, 培养学生在创作中对于镶嵌材料独特语言魅力的表达。
进入当代,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观念的更新, 装饰镶嵌突破了传统的材料束缚, 通过人工照明与自然照明体系的反光及透光效应成为建筑空间、公共艺术等领域的重要装饰手段, 它所体现的时代文化、审美方式与设计思维正逐渐发生变化。课程通过了解并掌握装饰镶嵌的历史, 基本特性及创作方法, 结合其在空间设计的运用手法, 用艺术设计的语言形式表达设计思维, 使艺术介入空间, 体现玻璃镶嵌在空间设计中的独特魅力。由此, 传统的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装饰镶嵌的实践教学改革, 顺应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规律, 在艺术学院的建设过程中, 工作室教学设施的完善, 为我们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加强对装饰镶嵌的认知, 掌握材料特有装饰美感及表达方法, 使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艺术学习, 在实践中去启迪和创新思维, 训练和体验技能, 更好地为日后主题创作设计做铺垫, 让“所学”有“所用”, 在“用”中体会“学”, 在“用”中深化“学”, 以科学的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是艺术设计教育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 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创新的解决方案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提出“没有兴趣, 教学无疑是空洞乏味, 令人反感的。”本次教改立项在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上, 以装饰镶嵌材料为中心, 参考国内外最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及设计思维模式,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指导学生更好地结合材料与空间的关系实现创意, 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 以引导学生激发兴趣为目的, 注重发现学生创新意识中的“发光点”, 并即时推行“启发式”教学法予以激活, 摒弃“填灌式”教学法,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在主动获得真实经验感受的基础上, 更好的接受装饰材料的独特语言, 将兴趣带入课堂, 将理论带入实践, 从而掌握新材料的特性, 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与实践中感受与体验, 进而形成自己的空间艺术感受。
1. 本项目研究的现状分析
国内艺术类院校及相关专业关于装饰镶嵌设计、材料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大多是基于理论讲授, 而少数院校开展实践教学也仅局限于彩色玻璃与马赛克镶嵌, 成果不足以应对已日臻丰富的装饰镶嵌艺术, 违背了“艺术教育应该是通过了解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来进行的”这一理论观点, 无法体现学生需要掌握多元的设计意识, 因此, 应该改革这种教学模式, 尝试将室内教学转移到实际空间中, 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兴趣, 也更加有利于学生专业的学习。
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
通过对装饰镶嵌的材料语言及审美特征的研究, 结合现代建筑的空间, 突出镶嵌艺术的装饰性, 拓展装饰艺术实践应用领域。教学中结合设计艺术学相关理论, 采用资料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对装饰镶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 从分析中开展新的学习方式的体验。
装饰镶嵌结合建筑已有完整的墙面和门窗, 并在其规定的范围中形成独立的完整性。同时构图也存在其特殊性, 即构图形式受建筑造型所决定。其中彩色玻璃镶嵌与建筑结合的尺度往往是巨大的, 对观者的视神经产生强烈的冲击。在没有光线的情况下, 玻璃镶嵌是无法欣赏的, 玻璃镶嵌必须要有自然光照明或配有人工照明, 才得以展现其独有的艺术语言, 加以色彩上采用装饰性的表现与之相适应。
3. 解决方案
通过学科的交融与多元的表现, 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 探索装饰镶嵌的实践教学模式, 使学生掌握材料特有装饰美感的表达方法, 使实践教学不断深入扩展。
三、教学创新的实践
课程作业要求学生在校园中选取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进行装饰画创作, 利于考察学生对于创作主题性与材料特有色彩艺术风格的把握。重点:结合建筑空间, 突出彩色玻璃镶嵌的装饰性, 做主题艺术设计。难点:利用玻璃特有透光性提升色彩艺术风格表达提高创作思维能力。
这样的一个实践性的设计教学观与传统的强调教师的个性和设计教学的经验性的设计教学是截然不同的, 装饰镶嵌艺术只有介入到空间中、与空间发生关联才得以凸显出其艺术特性, 而对于看似具体而又非常抽象的空间概念而言, 空间感知、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材料基础的创作能力。这样的课程更加强调的空间基础的训练, 学生通过课程训练可以学习到设计的一般规律, 进而更好地发展设计方案。通过教学改革希望可以激发艺术灵感与创新思维, 加强学术基础和培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在今后实际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运用装饰镶嵌这种装饰手法, 在课程设置的作业环节中有意识的选取学生日常中熟悉的空间——图书馆和大学生活动中心, 这两栋建筑不但学生利用率较高, 而且都有较大面积现代风格的玻璃幕墙存在。要求学生用设计的思维方式了解和分析空间, 结合自己对校园文化的理解, 在原有的幕墙的位置设计一个体现校园文化, 以玻璃镶嵌为材料的装饰壁画, 需要采用手绘的方式将创作概念呈现, 适时观察玻璃透光性在空间中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最后通过电脑合成方式, 将装饰壁画与建筑空间相结合, 最终阐述其设计概念和对室内外空间的影响。从而, 考察学生对于主题性与特殊材料装饰美的把握和运用, 提升学生的空间艺术创作能力。
四、结语
目前, 我国高校对于艺术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已逐步重视开展, 因此要更加深入探索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新的活力, 使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艺术学习, 以科学的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掌握材料特有装饰美感的表达方法, 通过理论的分析以及课程实践, 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 使得教学与实践一体化, 创造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设计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环境, 在实践教学中结合专业特色, 培养出真正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空间设计专业人才, 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摘要:作为材料基础的装饰镶嵌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重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及艺术表现技法, 这种模式难免存在理论无从联系实践, 缺乏对学生兴趣点的激发及创意思维的培养, 难以适应时代发展, 对此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以生活中的空间作为课题提出, 使学生在主动获得真实经验感受的基础上实现装饰材料的艺术语言与空间感知能力相结合, 从而在综合素质方面为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能力支撑。
3.镶嵌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HPS 科学史探究 生物膜结构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B-0094-02
一、设计理念
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学习生物科学史,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学本质,是发挥自然科学这种潜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当今提倡科学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学生对生物科学史的学习,而HPS教育模式即是一种可靠的选择。
HPS教育是科学史(history of science)、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和科学教育(science teaching)的缩写。最早由奥地利科学家马赫提出,后来由英国学者奥斯本(J.Osborn)和盂克(M.Monk)把它发展成为中小学科学课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我国于1997年引入。此模式旨在让学生发现、探究科学现象的本质,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和批判精神,进而提高科学素养。基于HPS教学模式,笔者对人教版必修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课进行了设计,渗透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以期让学生学习新知的同时感悟科学,感受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
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一)演示现象,情境激惑
多媒体播放实验过程:实验人员用显微注射技术把伊红注入变形虫体内,结果发现伊红很快扩散到整个细胞。设疑:观察变形虫的变形运动,伊红物质能够逸出细胞吗?这说明了细胞膜的什么功能?细胞膜的这种功能与其结构有关系吗?
设计目的:观察变形虫的变形运动,同学们在兴趣盎然中直观看到细胞膜的流动性。同学们已经初步具备了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的观点,所以不难推断出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是与其结构有关系。那么细胞膜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具有什么结构呢?通过问题引入新课,激起学生的求知情感。
(二)讨论交流,引出观念
同学们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展开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同学甲认为细胞膜有脂质这种结构,所以脂溶性的物质能够通过细胞膜。同学乙认为就像变形虫的细胞膜可以变动一样,其他的生物膜也是流动的。
(三)穿越时光,感悟科学
循着科学家探究的脚步,借助多媒体,讲解几个经典实验。首先,重温“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其次,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归纳和完成以下表格。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思考,从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中你有什么感悟?在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中,什么因素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你认为他们的实验的巧妙之处在哪里?
设计目的:生物膜结构的发现史主要包括四个需要探究的科学主题。研究生物膜,首先要知道生物膜是由什么组成的,这是第一个科学主题。知道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后,就是探究它们是怎么构成生物膜的,这就是第二和第三个主题。知道脂质和蛋白质的排列之后科学家们就得到了“蛋白质—脂质—蛋白质”这个静止的生物膜模型,但是这个模型很快就遭到了质疑。于是就有第四个科学主题:研究生物膜结构是静止的还是流动的。每个主题的探索过程都具备了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即“提出问题一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让学生重温历史,一方面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建立生物膜模型,形成以四个科学结论为主要线索,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的道路,体验科学家的思想和精神,感受科学探索的艰辛和乐趣,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因素对科学发展的制约,从而渗透HPS的教学理念。
教师讲解目前为大多数人接受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生归纳,总结该模型特点。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归纳分析、总结能力。
教师追问: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完美无缺了呢?学生很容易想到随着科学的进步,生物膜模型还会不断被修正。
设计目的:渗透科学的本质观——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是永无止境的。细胞膜的更为精确、细微的结构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的探究不断完善。
(四)加深理解,模型建构
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根据已归纳出的生物膜结构特点的理解,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实施分组和讨论制作生物膜模型的方案,两周后请其中若干组学生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组建的模型,介绍本组的成员,模型制作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等,同时请其他组认真聆听,指出该组所建的模型的优点和缺点。
(五)深化感悟,总结提升
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反思和总结,并结合发现史让学生谈谈个人的体会,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探究本质。最后总结人类社会的进步,技术是关键性原因,而技术的成功,则需要一代代的科学家经过坚持不懈的探索,一步步地接近科学的本质。每一次小小的成功最终形成了科学发现史上的一大步,这个过程是漫长和艰辛的。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大胆提出疑问,敢于探究。
三、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的道路,领悟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与科学的本质,其获取的不只是知识,还有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尤其是探究能力的提高。学生结合探究历程,感悟很多。如学生从欧文顿的科学探究意识到这是一个很严谨的、艰辛的、枯燥的工作,要经历很多的尝试才能有结果。科学家这种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持之以恒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实验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对生物膜结构的建立,例如,光学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在宏观上直观看到了膜的存在,而电子显微镜的诞生让人类彻底看清了生物膜的结构;荧光标记法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同时也间接证明了膜蛋白的识别作用。没有这些技术的支持,人类的认识很难提高。在做实验时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假说也要通过观察的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生物膜模型是在很多科学家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下建立的。
【参考文献】
[1]胡有红.HPS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2(5)
[2]袁维新.科学教学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袁维新.HPS教学模式和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教学案例[J].生物学教学,2004(12)
[4]蔡其勇.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影响[J].教育研究,2008(6)
【作者简介】傅秋月(1989— ),女,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杨 华(1955— ),男,广西师范大学教授。
4.《镶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四
(二)三维目标
1.进一步研究平面图形的镶嵌.
2.利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寻找多边形镶嵌的条件.
3.经历探索多边形镶嵌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合作能力和空间观察.
4.通过多种平面图形的密铺,即镶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多边形的内角和与镶嵌.
教学难点:两种以上不同多边形的镶嵌.
导入新课
多边形的角与三角形内角和关系.
活动1.想一想:
如图1所示图形哪些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图形是怎样表示的?•构成这些图形的元素是什么?不相邻顶点的连线称什么线呢?
答案:如图1中,图(1)(3)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在同一平面内,由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的图形叫多边形;如图3(2)所示的五边形记为“五边形ABCDE”.•组成多边形的要素:(1)多边形的边──首尾顺次连接的线段叫多边形的边,n边形有n条边;(2)•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的两边组成的角叫多边形内角,如图2所示,•多边形内角有∠A,∠B,∠C,∠D,∠E;(3)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一条边,如BC与它相邻边DC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多边形的外角,∠BCF是多边形的一个外角;(4)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AD,AC是五边形ABCDE的对角线.
试一试:
如图3所示,四边形被一条对角线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五边形被两条对角线分割成三个三角形,„„n边形被同一顶点的对角线分成多少个三角形呢?•由此你得到求四边形、五边形、n边形内角和的方法了吗?四边形、五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
答案:四边形内角和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内角和为180°×2=180°×(•4-2),五边形内角和转化为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五边形内角和为180°×3=180°×(5-2)„n边形的内角和转化为(n-2)个三角形的内角和,n边形内角和为180°×(n-)2,这就得出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n边形内角和为(n-2)·180°(n≥3).
做一做:
如图4所示,在(1)(2)(3)的图中分别是四边形ABCD•、•五边形ABCDE•、•六边形ABCDEF,它们的外角和分别是多少?n边形的外角和呢?
答案:图4(1)∠1+∠2+∠3+∠4=4×180°-(∠A+∠B+∠C+∠D)=4×180°-360° =(4-2)×180°=2×180°=360°;
图4(2)∠1+∠2+∠3+∠4+∠5=5×180°-(∠A+∠B+∠C+∠D+∠E)=5×180°-•3×180°=2×180°=360°;
图4(3)∠1+∠2+∠3+∠4+∠5+∠6=6×180°-(∠A+∠B+∠C+∠D+∠E+∠F)=6×180°-4×180°=2×180°=360°;„(你理解吗?)
n边形内角和∠1+∠2+„+∠n=n×180°-(n-2)·180°=2×180°=360°,•可见n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推进新课
读一读:平面镶嵌
随着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室的布置、装潢更趋于完美、科学,卧室地面铺地板十分讲究,如图5所示是用相同规格的樱花木铺成的木地板,•板与板之间抽出3边槽,密铺后将不会出现缝隙.
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通常把这类问题叫多边形覆盖平面或平面镶嵌问题.
案例1 现有一张长方形墙纸,宽为4,长为9,要把它割成全等的2块,使这2•块合成一个正方形,如图6所示,4×9=6×6,每一个小正方形边长为1个单位,•长方形宽为4个单位,长为9个单位,如图阴影与空白部分把长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案例2 3个相等的正方形如图7所示位置,把这个图形截去一部分使剩余部分合成一个中央有正方形方孔的正方形,利用这种余料可以拼成新的地板图案.
例题讲解: 【例1】如图8所示,求∠A+∠B+∠C+∠D+∠E+∠F的度数.
分析:把不规则的图形变为规则的图形,作辅助线连接BE,•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转化∠D,∠C为规律多边形内角,∠D+∠C=∠1+∠2.
解答:连接BE.由四边形内角和,知∠A+∠ABE+∠BEF+∠F=360°,在△DOC•与△BOE中,∠DOC=∠BOE,∴∠1+∠2=∠D+∠C,所以∠A+∠B+∠C+∠E+∠F=∠A+∠ABE+•∠BEF+∠F=360°.
方法总结: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多边形再求值,其中∠D+∠C=∠1+∠2,分析得出这个关系是关键,把∠D,∠C这两个不规则图形中的角转化为四边形ABEF内角的一部分.
【例2】(1)过m边形的一个顶点有7条对角线,n边形没有对角线,k边形对角线条数等于边数,则m=______,n=______,k=______.
(2)十二边形内角和为______,外角和为______.
(3)如果n边形内角和为1080°,则n_____,这个n边形每个内角相等,其中每一个内角为________.
(4)四边形中的外角和等于______,在它的外角中至多只能有_______个钝角,最多只能有______个锐角.
分析:运用多边形内角和、对角线、外角和及内外角的关系解答.
(1)m边形一个顶点一般能引m-3条对角线,m-3=7,则m=10,•没有对角线的多边形显然是三角形,k边形对角线与本身边数相等,即
(k3)k=k,∴k=5. 2(2)当n=12时,则十二边形内角和=(n-2)·180°=(12-2)×180°=1800°,外角和等于360°.
(3)(n-2)·180°=1080°,解得n=8,内角=
1080=135°. 8(4)360°;如果有四个外角是钝角,则4α>360°,∴钝角最多只能有3个,•内角中的锐角最多只有3个,如果有4个,4α<360°.
解答:(1)10 3 5(2)1800° 360°(3)8 135°(4)360° 3 3 方法总结:理解对角线意义,正确区别每个顶点所引的对角线条数与n•边形共有对角
(n3)n条,因为每个顶点所引对角线为(n-3)条,•n个2n(n3)顶点所引对角线乘以n,即为n(n-3),但两个顶点之间重复一次,即为条.
2线条数公式:n边形共有对角线 【例3】(1)一个正多边形的各内角都等于120°,则n=______,一个n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相等,则n=_______.
(2)一个n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2倍,则n=_______.
(3)四边形ABCD中,∠1,∠2,∠3,∠4分别是∠A,∠B,∠C,∠D的外角,若∠A:•∠B:∠C:∠D=1:2:3:4,则∠1:∠2:∠3:∠4=_______.
(4)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的每个外角为α、β、γ,则α+β+γ=________.
(5)凸n边形的n个内角与某一个外角之和为1350°,则n=______.
分析:(1)(2)由多边形内角和外角和求解.(3)分别求出∠A,∠B,∠C,∠D的度数,再求∠1,∠2,∠3,∠4,∠A=
123×360°=36°,∠B=×360°=72°,∠C=×101010
360°=108°,∠D=4×360°=144°,则∠1=180°-∠A=144°,∠2=180°-∠B=108°,10360360=90°,正五边形每个外角为=72°,•正六边形每45∠3=180°-•∠C=72°,∠4=180°-∠D=36°.
(4)正方形每个外角为个外角为360=60°. 6(5)令某外角为α,(n-2)×180°+α=1350°,令α=0,解得n=9.5,令α=180°,•解得n=8.5,∴8.5 解答:(1)6 四(2)6(3)4:3:2:1(4)222°(5)9 方法总结:(5)题运用极端原理解决问题,(n-2)×180°+α=1350°,令α=0•°或180°,求出n的两个极端值n=8.5,n=9.5,可判定n=9. 【例4】如图9所示,是用竹条做成的龙骨风筝.若∠1=∠3,∠2=∠4. (1)问竹条AC与BD是否垂直,并说明理由. (2)若∠1=45°,∠5=∠6= 1∠BAD,求四边形ABCD各内角度数. 3 分析:(1)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探求∠3+∠4=∠2+∠1=90°. (2)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及多边形内角和求解. 解答:(1)在△ABD中,∠1+∠2+∠3+∠4=180°,∵∠1=∠3,∠2=∠4,∴2(∠1+∠2)=180°,即∠1+∠2=90°.∴∠AEB=180°-90°=90°. ∴AC⊥BD. (2)∵∠1=45°,而∠1=∠3,∴∠3=45°,∠2+∠4=∠BAD=180°-2∠1=180°-•2×45°=180°-90°=90°,∠5=∠6==60°. ∴∠ADC=∠ABC=60°+45°=105°.四边形内角分别为105°,60°,105°,90°. 方法总结:探求AC与BD的位置关系,关键是探索∠AED是否为90°,11×∠BAD=×90°=30°,∠EDC=90°-∠6=90°-30°33 这里运用整体求值法,求出∠1+∠2=90°,在求∠ABC,∠ADC时,运用角的求和法,•分别求出组成∠ABC的两个角后再相加. 【例5】如图10所示,将五块十字形的墙面瓷砖改铺成正方形图案,怎么切割呢?试一试!分析:此问题属于平面的镶嵌问题:(1)要密铺;(2)改为正方形.方法一:•在外围的四个正方形中,分别切割一块小直角三角形,面积为法二:只需剪切两次即可,如图12所示. 解答:方法一:如图11(1)(2)所示. 1×正方形面积.如图11所示;方4 方法二:如图12(1)(2)所示. 课堂小结 一般地,多边形能覆盖平面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1)拼接在同一个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周角). (2)相邻的多边形有公共边. 布置作业:预习课本小结内容. 活动与探究 探索用两种正多边形镶嵌平面的条件. [过程]让学生先从简单的两种正多边形开始探索. (1)正三角形与正方形 正方形的每个内角90°,正三角形的每个内角是60°,对于某个拼结点处,设有x个60°角,有y个90°,则60x+90y=360,即2x+3y=12,又x、y是正整数,解得x=3,y=2. 即每个顶点处用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正方形的两个内有进行拼接.(如图13) (2)正三角形与正六边形 正三角形的每个内角是60°,正六边形的每个内角是120°,对于某个拼结点处,设有x个60°角,有y个120°角,即60x+120y=360°,即x+2y=6,x、y是正整数. 解得x4,x2, 或y1y2, 即每个顶点处用四个正三角形和一个正六边形,•或者用二个正三角形和两个正六边形,如图14. (3)正三角形和正十二边形 与前一样讨论,得每个顶点处用一个正三角形和两个正十二边形. 由以上讨论可找到镶嵌平面的条件. [结论]由n种正多边形组合起来镶嵌成一个平面的条件; (1)n个正多边形中的一个内角的和的倍数是360°; (2)n个正多边形的边长相等,或其中一个或n个正多边形的边长是另一个或n•个正多边形的边长的整数倍. 备课资料 一、归纳.延伸.拓展 1.多边形 (1)多边形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几何图形叫多边形,如图15所示,多边形记为五边形ABCDE. (2)多边形的边:所相连的线段叫多边形的边,如图15中的AB,BC,CD,DE,EA. (3)多边形的角:①内角──多边形相邻的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多边形内角,•如∠A,∠B,∠C,∠D,∠E,是五边形内角.•②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相邻一边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多边形的外角,如∠CBF是多边形的一个外角,五边形有五个外角. (4)多边形的对角线: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连线组成的线段叫多边形的对角线,n边形从一个顶点可以引(n-3)条对角线,把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n边形内对角线条数为(n3)n2. 2.多边形的内角和及外角和 (1)多边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n≥3). (2)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3.正多边形 (1)正多边形:各边相等、每个内角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2)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每个内角分别为60°、90°、120°. 1、内容和地位 1.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2 本节主要包括了两大部分内容:①.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②.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在头脑中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 2、学情分析 2.1 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设计思路 3.1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在第2章的学习中曾经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当时就遇到过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问题。本节课可以从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能更好地体现细胞膜的功能。关于这个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是:细胞膜很薄,是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边界;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让一部分物质通过,其他物质不能通过;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告诉学生,细胞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涨大和缩小,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教材中“问题探讨”栏目列出了三种材料: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其中塑料袋只能满足作为系统边界的要求,普通布能够满足系统的边界和让一部分物质透过这两项功能的要求,只有弹力布能够满足上述三项功能的要求。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认识到建立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必须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出发来思考。当然,细胞膜不可能是由弹力布构成的。细胞膜到底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使它具有上述功能呢? 3.2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史的教学是在新教材中特别强调和突出的,在旧教材中涉及不多,要教好不容易。老师备课过程要细致策划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的实验及假说,评价他们的贡献;要能通过一连串的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要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那个科学家在思考研究;最后让学生从中总结出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3.3 生物膜结构模型的构建是本节要突破的一个难点问题。本节课中,教师自制了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模型,让学生根据科学家的实验现象自己来构建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蛋白质与磷脂的组合方式,这样让学生不但形象、直观的了解了模型构建的过程、也让他们置身其中、探索奥妙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3.4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个难点的讲解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来突破,有顺序和层次地介绍。通过幻灯片放映各个科学家研究的图片、动画,增强了这些内容的立体感、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乐趣中学、在轻松中学。[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的特点 ; 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 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 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教学重点 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1、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体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2、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教具准备 1、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2、自制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模型 教学流程 设问引入→“问题探讨”→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教师: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中,遇到过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问题,现在有三种材料: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你选用哪种材料呢?为什么? 学生:细胞膜很薄,是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边界。 学生: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让一部分物质通过,其他物质不能通过。 学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告诉我们,细胞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胀大和缩小,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 学生:塑料袋只能满足作为系统边界的要求,普通布能够满足系统的边界和让一部分物质透过这两项功能的要求,只有弹力布能够满足前面提到的三项功能的要求。 教师:大家进行选择的依据是利用了细胞膜的功能,这体现了什么样的生物学思想呢? 学生: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思想。教师:实际上,弹力布也并不能完全代替生物膜。要找到更好的材料,我们还需要对细胞膜的结构有更深的认识。 (二)师生互动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教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科学家当年正是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了对生物膜结构的孜孜以求地探索,历经了一百多年时间,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直到现在仍有许多科学家在继续深入研究。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这段历史,会让大家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有所启发。我想让大家穿过时空隧道,回到一百多年前,假想一下: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科学家,你会怎样去研究细胞膜的结构?(提示学生,引导他们明白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还不能亲眼看到生物膜,无法想像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通过什么办法进行第一步的探究呢?引导学生看教材后明白当时科学家是从生理功能入手来探究的,通过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严谨的推理,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这一假说,提示学生作出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后的步骤是什么(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从而进入下面的学习。 学生:可以从现象入手,去进行推测。 教师:这就是生物学研究上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假说法。这也是我们今天探究生物膜的结构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和科学家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问题(1):探究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展示材料①:欧文顿的实验及其相关的图片 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实验: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教师:根据实验,你能提出什么假说? 学生: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构成的。 教师:在得出结论之后,还有没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 学生:有必要,通过鉴定能更准确地说明问题。 教师:那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 学生:当时的技术不能实现。 教师: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学生:这说明技术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教师:直至20世纪初,科学家才能第一次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的确是磷脂和蛋白质。从而以实验说明了欧文顿的假说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假说是在实验与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同时又需要更进一步的实验来证明。 问题(2):探究这些物质是如何组成膜的? 出示资料②:1917年欧文·朗缪尔将提取的膜质铺展在水盘的水面上,发现脂在水面上形成一薄层,单脂层亲水的头朝向水面,疏水的尾背离水面。于是他提出: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结构既有疏水基团(尾部),又有亲水基团(头部)。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这样磷脂分子可以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展开为一层。 教师:大家分组讨论,利用手中的磷脂分子模型摆出下面两种情况下磷脂的分布情况①在空气-水界面上②完全浸没在水中 学生:小组代表上黑板演示 展示材料③:戈特 和格伦德对血影的研究 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两位科学分离纯化了红细胞,从一定数量的红细胞中抽提脂类,按Langmuir的方法进行展层,并比较展层后的脂单层的面积和根据体积所推算的总面积,发现提取的脂铺展后所测的面积同实际测量的红细胞的表面积之比为(1.8~2.2)∶1,约为两倍。 教师:假如你是当时的科学家,当你做实验时发现单分子的磷脂分子正好是红细胞的两倍时,大胆地展开你的想象力,你能做出什么假说? 学生:细胞膜中的磷脂是两层的。 教师:那这两层磷脂分子在细胞中又是怎样排布的呢?再分小组讨论、利用你手中的模型摆出来吧。 学生:分组讨论,共可有六种排布方式,并提出细胞膜应两面都处于水环境中,所以讨论得到正确的排布方式。 问题(3):那蛋白质和磷脂的位置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展示材料④:罗伯特森的单位膜模型 时间:1959年 人物:J.D.Robertson罗伯特森 实验: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厚约7.5 nm,它由厚约3.5 nm的双层脂质分子和内外表面各为厚约2 nm的蛋白质构成。 提出假说:连续的脂质双分子层组成膜的主体,磷脂的非极性端朝向膜内侧,极性端朝向膜外两侧,蛋白质以单层肽链的厚度,通过静电作用与磷脂极性端相结合,从而形成蛋白质—磷脂—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称之为单位膜。他提出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具有相同的膜结构。单位膜模型的主要不足在于:把生物膜的结构描述成静止的、不变的,这显然与膜功能的多样性相矛盾。 单位膜结构模型继承了前人的有关结论,又成功地利用了先进的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作为证据。但是他将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这一点很快又被新的技术手段下的实验所否定。 问题(4):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不是静态的呢? 教师放映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病原体、细胞分裂的动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膜不是刚性结构。展示材料⑤: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时间:1970年 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种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教师:很好,在继承前人的结论基础上,结合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又有科学家提出一些关于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其中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好,学到这里,纵观整个人们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我们有些话题想让大家思考讨论。 以讨论小组的形式开展课堂讨论交流。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可能完美无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对膜的研究将更加细致入微,对膜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将能更完善地解释细胞膜的各种功能,不断完善和发展流动镶嵌模型。的确,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但它无法完美地回答生物膜的所有功能。所以后来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模型,如Wallach于1975年提出晶格镶嵌模型;Jain和White于1977年提出板块镶嵌模型等,迄今为止,已提出的生物膜结构模型达几十种之多,生物膜的结构模型虽然有很多种,但被广泛接受的结构模型基本内容是趋向一致的。其要点和特点基本相同,主要包括膜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征。 (2)纵观整个人们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你能谈谈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怎样的作用? 学生: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如血影的制取和化学成分的鉴定技术使人们认识膜的化学组成;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使人们终于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冻蚀刻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使人们认识到膜的内外两侧并不对称;荧光标记小鼠细胞与人细胞的融合实验又证明了膜的流动性等。没有这些技术的支持,人类的认识便不能发展。(3)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学生: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始终引导人们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使人类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结构的真相。例如,不同生物膜的功能是有差异的。在生命系统中,一般来说,功能的不同常伴随着结构的差异,而早期的生物膜模型假定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相同的,这显然与不同部位的生物膜功能不完全相同是矛盾的。还有,不同膜的厚度也不完全一样。由此促进学者们重新研究脂质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问题。一些学者使用了更加先进的技术,运用红外光谱等技术证明,膜蛋白主要为球形结构。冰冻蚀刻电镜技术又证明,脂双层中分布有蛋白质颗粒,这样又发展了生物膜模型。生物膜中存在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以及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不同分布情况,恰能较好地解释不同结构的生物膜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4)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你受到什么启示? 学生:科学研究是要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提出假说,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地验证假说。 学生:科学研究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了,可以得到更多新的实验数据。 学生: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 学生:科学发现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验证、修正和完善发展的。 学生: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完善。 教师:那流动镶嵌模型的具体内容是如何的呢? (1)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相对朝向内侧。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这里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3)在细胞膜的外侧,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构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糖被与细胞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密切联系。 (4)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流动性。大多数的蛋白质也是可以运动的,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评价反馈] 1、精选练习 (1)变形虫的任何部位能伸出伪足,人体的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活动的完成说明细胞膜具有下列哪一特点 A.选择透过性 B.一定的流动性 C.保护作用 D.细胞识别 (2)1985年 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这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___________。 (3)1925年 Corter Grendel用丙酮提取细胞膜的脂,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时,发现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由此可以认为细胞膜由___________组成。 (4)1970年,科学家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与鼠和人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相结合,使它们分别产生绿色和红色荧光。将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开始时一半呈绿色,另一半呈红色,但在 37 ℃水浴中保温40 min后,融合细胞上的两种颜色的荧光呈现均匀分布。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2)脂质(3)磷脂双分子层(4)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抗原)是可以运动的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就到这里,一方面我们重温了科学家探索细胞膜结构的历程,这是一个在继承中不断验证、修正和完善发展的过程,这段科学史给予我们很多有用的启示,使我们加深了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我们也重点学习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 布置作业 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对膜化学分析: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 3、1925年荷兰科学家提出: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膜的静态结构。 5、1970年提出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膜的成分 2、膜的基本支架 3、膜的结构特点 4、膜的功能特性 十、教学反思: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及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流行元素的更替不断变快,人们对珠宝首饰的追求不再满足于机械和半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而是开始聚焦于打造专属、个性、独一无二的珠宝首饰。然而这类一对一的产品只能采用传统首饰制作工艺和现代首饰制作工艺结合来完成,将传统加工工艺运用融入于首饰设计和制作中能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也正在逐渐成为现代首饰设计的一种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对传统的首饰镶嵌工艺进行学习,结合现代首饰镶嵌的需求进行运用表现。 二、错金镶嵌工艺概述 错金镶嵌工艺是一种把金属锤锻成金属丝或金属片,然后镶嵌于金属或其他器物表面、从而构成各种花纹、图案、文字等的工艺。 三、传统的错金镶嵌工艺 错金镶嵌工艺在我国流传久远,最早出现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其表现手法为在器物表面上绘出精美图案,依图案之形錾出槽沟。将纯金或纯银拉成细丝或压成薄片嵌入图案中,而后打磨平整,抛光磨亮。使所表现的图案与被嵌物品形成强烈的色泽差别和耀眼的金属光泽,显得更为突出、雍容华贵、绚丽多彩。直到春秋中晚期才开始兴盛起来。随着青铜器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战国时期青铜器错金镶嵌工艺品大量出现,数量和工艺都达到了鼎盛时期。 传统错金镶嵌工艺的艺术特点是通过隐嵌技法对青铜器模铸纹饰的拘束与呆板加以转变,打破传统图形表面中的对称样式。在现今挖掘出来的各种青铜器(图1)及保存完好的近代错金镶嵌工艺品(图2),都可以发现绚丽多彩、精美绝伦的错金装饰,其纹饰精美、线条流畅。错金技术的出现,对古代青铜器物及近代镶嵌器物的装饰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艺美术的发展。 我国古代在青铜器上做金银图案纹饰的方法,目前已发现的,主要有二种。 1、镶嵌法 目前已发现的我国古代金银错青铜器,有的是采用镶嵌的装饰方法,又叫镂金装饰法(图3)。 其制作分四个步骤:第一步是作母范预刻凹槽,以便器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第二步是錾槽。铜器铸成后,凹槽还需要加工錾凿,精细的纹饰,需在器表用墨笔绘成纹样,然后根据纹样,錾刻浅槽,这在古代叫刻镂,也叫镂金。第三步是镶嵌。第四步是磨错。金丝或金片镶嵌完毕,铜器的表面并不平整,必须用错(厝)石磨错,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 2、涂画法 这是汉代金银错的主要装饰手法,这从汉人对“错”字的解释:“错,金涂也”,就可以看出来(图4)。 “金涂”法主要工序:第一步制造“金汞剂”:“金汞齐”的制造是一个化学过程,即是把黄金碎片放在坩锅内,加温至摄氏四百度以上,然后再加入为黄金七倍的汞,使其溶解成液体,制成所谓的“泥金”。第二步金涂:用泥金在器皿上涂饰各种错综复杂的图案纹饰,或者涂在预铸的凹槽之内。第三步金烤:用无烟炭火温烤,使汞蒸发,黄金图案纹饰就固定于青铜器表面。这种方法,今天有人称为“鎏金”,但古代叫“金错”。 四、现代镶嵌工艺中的错金运用 错金嵌宝工艺制作难度极大,工艺要求极精,图案线条要流畅、粗细一致、开槽准确,否则金丝无法嵌入。即使勉强嵌入也不牢固,尤其是金片、金丝相组合图案及纹饰繁密,弧线集中图案,开槽精度要求更为严格。虽然现如今在高科技器材的辅助下比传统的工艺更加精准细腻、方便快捷,但依然对个人的工艺水平要求很高,既要图案线条流畅,又要开槽精度准确,镶嵌平整,对丝无痕。一道工序有误,都不可能完成。现代首饰设计中却极少有人运用它,主要是因为错金镶嵌工艺比较复杂,制作过程繁杂。但换个角度来看我们发现,正因为错金镶嵌工艺要求精益求精,每一件错金镶嵌出来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精品,广受大众的喜爱。 现代镶嵌工艺中错金镶嵌工艺的运用主要分为三个方向发展金镶玉(图5)、镂金(图6)、鎏金(图7)。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新材料的发现、运用以及再创造,促进了工艺美术再创造与发展的一个全过程。 五、现代镶嵌工艺中错金工艺和传统错金镶嵌工艺的异同与联系 错金镶嵌工艺是我国上千年文化的一种代表,但想要跟上流行时尚的大众审美观,就需要现代首饰设计理论的支撑,在错金镶嵌设计上结合更多的金属材料及珠宝的种类、特性的认识,从传统的错金镶嵌首饰风格逐步引出现代的首饰设计观,从传统设计思维到现代意识设计观的形成,用崭新的设计来展现时代特点。在错金镶嵌工艺上继续发扬精益求精的态度,在现代高科技器材的辅助下从传统的工艺加工到现代意识工艺技艺的转变,更好的来展现作品的时代特征。另外,现代首饰设计同样离不开传统工艺技术与文化的熏染,在现今的一些首饰中,依然可以从中发现传统文化的痕迹。可见,现代首饰设计镶嵌工艺和传统错金镶嵌工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现代镶嵌工艺中错金镶嵌工艺和传统错金镶嵌工艺的区别在于传统错金镶嵌工艺注重的是功能美,但现代错金镶嵌工艺注重的则是技术美。传统错金镶嵌工艺采取的技术主要是手工制作,现代错金镶嵌工艺可以通过高科技器材的辅助来提高精确度、完美度。传统错金镶嵌工艺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传统的造物思想,但现代错金镶嵌工艺所展示的是符合当代人装饰审美的思想理念。现代错金镶嵌工艺是结合了手工艺技术、科学技术及艺术审美的混合体,主要有跨学科性、集成性等特点。 现代错金镶嵌工艺与传统错金镶嵌工艺同样存在一些共性。现代错金镶嵌工艺的平面构成和传统错金镶嵌工艺的图案装饰,存在很多相似的形式美,例如对称、平衡、对比、节奏、重复、镜像、夸张、简化等等。此外,在色彩构成与运用上,现代错金镶嵌工艺和传统错金镶嵌工艺的一些理论基础是相同的,均从厚薄、颜色、纯度、色相等方面,对规律加以运用,并且在色彩对比突出运用与混合运用上,所采用的技法也是相类似的。 六、传统错金镶嵌工艺的现代延续 纵观错金镶嵌工艺的发展历程,错金镶嵌工艺面临的现状并不乐观。从客观原因分析,因为错金镶嵌工艺制作难度极大,工艺要求极精,目前全国能够独立制作错金镶嵌的艺人已经屈指可数,这一门古老的技艺确实处在了濒危的边缘。由于错金镶嵌工艺自身加工制作过程比一般工艺制作繁琐,人工技术要求高,也间接的导致成品的市场价格高。从主观原因分析,为了跟上现代人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艺人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工艺流程,还要不停的学习各种新的元素,不停提高自己的工艺水平更新款式,这也需要敏锐的视觉和时间的积累。这样就需要真正热爱且有一定天分静得下心来的艺人才能有所成就,这样下来符合的艺人就更少了,造成了错金镶嵌工艺濒危的窘境。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对镶嵌工艺的实践认知,综合以上对比研究的结果。我认为应该把传统错金镶嵌工艺的文化理念有删减的引入现代错金镶嵌工艺中去,让作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也就是说用传统的错金镶嵌工艺来制作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作品,借助现代人的审美元素,来展现传统错金镶嵌工艺的文化传承,用错金镶嵌工艺作品的高精度、高品位来打动消费者。 七、结语 现代珠宝首饰镶嵌工艺无法脱离传统文化的熏染,否则现代珠宝首饰镶嵌艺术将显得极为单薄,而传统工艺美术同样需要与时代接轨融入流行时尚元素,用现代设计理念来支撑。因此,当代错金镶嵌工艺应该继续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把传统的错金镶嵌工艺和现代高科技辅助机器相结合,将传统艺术中的装饰美与功能美与现代珠宝首饰设计的时尚美相结合,从而制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观的珠宝首饰作品,满足市场对错金镶嵌工艺类珠宝首饰的需求。 错金镶嵌工艺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工艺品行业的一枝奇葩。愿它源源流长、发扬光大。 摘要:错金镶嵌工艺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工艺品行业的一枝奇葩,但怎样才能更好的传承下去并博得现代人的青睐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经过对错金镶嵌工艺的了解及传统错金镶嵌工艺和现代错金镶嵌工艺的对比,再结合现代人的需求,我们找到了延续的关键和方向。 关键词:错金镶嵌工艺,珠宝首饰,传统工艺,镶嵌,延续 参考文献 [1]错金工艺[E].百度文库,2012. [2]浅析玉器中的金银错工艺[E].网易收藏,2015. [3]余娟.错金工艺在现代首饰设计及制作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9. [4]熊媛莉.错金工艺在现代首饰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0. 永恒印记真爱见证 婚钻戒是爱的天使,它护佑有情人终成眷属,坚贞永恒。钻石与订婚和婚姻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早在1477年,当时奥地利的麦克西米兰大公赠与勃艮第的玛丽公主一颗钻戒作为订婚信物。从那之后,钻石成了表达爱意的最佳礼物,挑选完美钻石给全球爱侣无限欢愉。 Forevermark永恒印记钻戒的设计灵感,正是源自于相爱的两人生命轨迹相交的那一瞬间进发出的真爱。像选择爱人一样小心细致,Forevermark永恒印记精心甄选的每一颗美钻,不仅仅满足4c的要求,而且拥有无与伦比的完美 经典之选永恒魅力 2011年,复古风潮大行其道,低调的奢华再度回归,四爪镶嵌的钻戒因其简约而典雅的設计,更是成为2011年婚戒的首选款式。Forevermar永恒印记全新四爪镶嵌结婚钻戒系列璀璨引领今季的潮流,通过独特设计,牢固地将带有品质和诚信承诺的Forevermark永恒印记美钻精心镶嵌于四爪戒托之上;传承经典的四爪镶嵌钻戒,因钻石的安放位置相对较高,保证充足的光线进入钻石内部,更能凸显钻石本身的光彩与美态,最大限度地将钻石的璀璨极致呈现在眼前。钻石刻面任何一个角度的细节,都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让每一枚钻戒都成为表达真爱的不二之选。 华美新娘唯一甄选 每个新娘都有自己的个性,婚礼自然也风格迥异。无论你是哪种类型的新娘,婚礼都将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真爱承诺,刹那即成永恒。钻戒便是真爱不移的永恒见证。每一颗Forevermak永恒印记美钻都是对真诚、品质和真挚的承诺,如你的爱人般独一无二,如你的个性般与众不同,如你的爱情故事般弥足珍贵。 “Forevermark”永恒印记镶嵌单颗美钻戒指&单颗美钻密镶戒指 稳固的戒托从4个角度牢牢地“爪”住璀璨美钻,象征着从南到北,由东至西360度全方位的守护,是世间最稳固的爱,深深印入心田的真诚守护,真爱不移。 “Forevermark”永恒印记“情人”系列,四瓜密镶钻戒经典款 这枚戒指的设计灵感来自相互依偎的两只茶杯的手柄,寓意纯洁的爱情稳固如斯,相偎相依。戒指以独特的扭臂形设计诠释两人的真情,灵感源于相互交缠的双手,寓意为:执子之手,与之携老,亘古不变。 “Forevermark”永恒印记“永世相守”系列,四瓜镶嵌钻戒经典款 【镶嵌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平面镶嵌教学设计07-12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案例10-20 《阳光》教学设计教学07-22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07-26 英语教学法 教学设计07-07 教学重点难点及有效教学的思索教学反思08-05 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区别08-25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教学教案08-02 《正方形》教学教学设计说明08-105.镶嵌教学设计 篇五
6.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篇六
7.浅析错金镶嵌工艺的延续 篇七
8.四爪镶嵌钻戒 篇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