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与设想

2024-08-04

工作计划与设想(精选8篇)

1.工作计划与设想 篇一

一. 认真组织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一年来,我们坚持理论学习制度,党支部每月组织党员和业务人员,按照党组与机关党委的安排,认真学习党的xx大以来的有关文件精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自觉性。针对创研部人员构成多样、工作性质差异较大的特点,除支部学习外,还组织了理论批评和编辑业务学习。

今年省作协举行换届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创作研究部积极参与第九次代表大会的文件起草、会议宣传、会议服务等工作。

二、精心组织创作研讨活动

组织举办和参与创作研讨活动,是创研部的重要职能之一。3月2日,由省作协主办,创研部承办的“纪念马加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沈阳召开。、做了相关报道,林建法、张颖就马加同志的创作写了专门的研究文章,分别在和发表。3月18日,由创研部和营口文联联合举办的“第六届XX文学奖·辽河散文奖”颁奖活动在营口召开。12月份,与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XX市文联联合举办晓寒长篇小说研讨会。此外还以杂志的名义与有关部门合作,召开了陈思和文学思想学术研讨会、苏童作品学术研讨会、艾伟长篇新作研讨会、女真作品研讨会、高晖散文研讨会。

12月5日,受省委宣传部委托,杂志承办了“文学批评:反思与重建”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评论家雷达、陈晓明、南帆等,就“当下文学批评症候分析”、“文学批评与主流价值观建构”、“如何重塑文学批评的公信力”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新华社、等媒体给予关注和报道。此外,我们还多次派人参加省内外组织的多次文学研讨活动,以自身的研究成果参与XX文学建设,扩大创作研究部和杂志的影响,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

三、评奖工作有序进行

以公正、公平、权威性的评奖工作促进省内文学创作一直是我们的宗旨。20xx年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评奖规则,实行了评委资格审核制度,评委回避制度等,保持评奖活动的公正、公平和权威性的导向,全年共组织实施并完成了四项省级规范化文学评奖奖工作。分别是第六届XX文学奖的文学评论奖、文学翻译奖和青年作家奖,以及第十一届XX曹雪芹长篇小说奖。其中文学评论奖评出丁宗皓的论文、张学昕的专著、孙玉华等的专著、赵凌河的专著获奖。文学翻译奖评出王春、杨晶译的、李冬梅译的、高海涛译的获奖。青年作家奖评出两位青年作家张鲁镭、沙爽获奖。第十一届曹雪芹长篇小说奖空缺,周建新的,于晓威的获得提名。本四项奖的评选,初审细致扎实,终评标准严格,获奖数额都没有达到评奖规则篇目的上限,既显示了我们评奖工作的严肃认真,也表明我省的文学创作还有巨大的潜力。尤其在长篇小说领域,希望通过我们严肃认真的工作,通过曹雪芹长篇小说奖的公正评选,真正能够对我省的长篇小说创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为我省长篇小说创作冲击茅盾文学奖做好扎实的准备工作。

四、向全国推荐作品及时有力

20xx年是中国作协评奖大年,分别进行了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各单项和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征集、初评、终评工作。创研部及时向有关部门发送通知、征集作品,共向中国作协推荐作品五十余篇,我省作家共有8部作品入围终评,最后有三位作者的两部作品分别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文学评论奖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他们是:高楠、王纯菲的理论著作和薛涛的长篇儿童小说。

此外我们还向中国作协推荐了两部四十岁以下青年作家的作品集竞争中国作协二十一世界新星丛书,目前推荐工作正在进行中。

五、保持水准,办刊成效显著

20xx年,坚持办刊宗旨,密切关注当代文学的发展态势,与国内著名作家、批评家、学者保持沟通与联系,保证所设栏目和所发文章的质量,积极组织学术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xx月份,20xx年已发表文章,在国家级重要报刊及重要选本全文转载介绍43篇,其中多篇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和理论批评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xx年继续为推动XX文学创作、文学研究而努力。具有特色的“XX文学评论”专栏,全年发表25篇有关XX文学创作、研究的文章。重点推介XX青年作家作品,包括梁静秋、李丽萍、李轻松、王妍丁、素素、高晖、鲍尔吉·原野、王立春等人的创作。仍持续关注老一代作家的创作,发表了对王充闾散文创作的评论2篇,以及纪念人民作家马加诞辰一百周年的文章。

在20xx年继续被评为XX省一级期刊。由该刊推荐的两篇文章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同时评出20xx奖,共6位批评家的文章获奖。

六、创作、研究、编辑成果

20xx年,创作研究部专业作家、研究和编辑人员创作成绩显著。专业作家刘元举出版报告文学,该书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并在北京举行了研讨会。专业作家刁斗在杂志刊发长篇小说,其长篇小说获得由香港大学文学院主办的第三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提名奖。林建法的论文在发表,并获上海第二届“春申原创文学奖·文学编辑成就奖”。张颖出版长篇小说,另在等报刊发表小说,中篇小说获“完美中国”作品奖。李保平的评论文章获钟惦棐电影评论奖。宁珍志、李霞、王晓宁、李桂玲等在等国内重要报刊发表作品。高海涛在和大学学报发表和等文章,散文获20xx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一等奖,译作获第六届XX文学奖文学翻译奖。在20xx年XX省新闻出版局、XX省期刊协会主办的“期刊优秀栏目”评选活动中,由林建法责任编辑的“重返八十年代”栏目获得一等奖,由李桂玲责任编辑的“文学谈话录”栏目获得二等奖。此外,李桂玲还获得省新闻出版局主办的“新闻出版知识竞赛”二等奖。

七、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以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衡量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较大不足。主要是对XX作家的研究还缺乏更有深度、更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在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上比起其他省市的专业作家队伍,我们还有差距。

八、20xx年工作设想

1、创作研究部最基本的职能是创作、研究。我们将继续加强专业作家管理,专业作家除完成岗位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创作,还要参加创研部及作家协会的有关活动。担任其他职务的同志在创作研究方面,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要有进一步提高。尤其要加大对省内作家创作、文学现象的研究与批评。

2、20xx年是评奖大年,我们将开展第七届XX文学奖五个单项: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及辽河散文奖的评奖工作;开展第八届XX优秀儿童文学奖的评奖工作。结合评奖,抓好评介等工作。

3、继续做好向中国作协等有关部门的评奖活动推荐XX作家、作品的工作。

4、加强创作研讨,要精心组织,力求实效。特别要突出我省特色,围绕创作重点,对工业题材、儿童文学、长篇小说要作出规划,加强版前研讨。力求把创作研讨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5、特邀评论家工作,要结合我省文学发展实际,团结队伍,突出重点,努力做好特邀评论家聘任和管理工作,主要是加强调研,加强选题指导,精心组织活动。按照宣传部的指示精神,努力推出具有倡导意义的文艺评论文章。

6、继续办好,发挥品牌优势,立足XX,面向全国,保持权威性,扩大影响力。

2.工作计划与设想 篇二

1 兰州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组织的特点

1.1 志愿者的组成

1)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招募人员在进行团体献血者招募时,经常要先举办无偿献血知识讲座,所以首先接受无偿献血知识的就是这些团体的负责人,也只有他们真正理解了无偿献血,才会号召员工进行团体献血。所以团体献血的组织者通常都在各自单位担任相应行政职务,他们工作稳定、热心公益事业,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是作为志愿者较为理想的人选。对这部分人进行招募,将他们吸纳进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让他们成为志愿者队伍中的中坚力量。这部分人的特点是,具有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号召力,但由于工作较忙,很少能参加具体的服务工作。

2)大、中专院校社团成员

学生是最主要的献血团体之一,他们通过献血来表达自己的爱心,展现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参加志愿者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社会实践,因此他们也更愿意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使校园文化和社会公益有机地结合。通这些非说教,但有意义的活动来提高他们的人生感悟,加强了他们的奉献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作为校园社团的一员,和普通学生相比,他们有较强的参与社会的意识和要求,所以他们更愿意经常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他们积极性高、精力充沛、可塑性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较强,能理解无偿献血需求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但流动性大。

3)社会爱心人士

社会中一部分关心和支持无偿献血的爱心人士,如:74岁的王孝正老人,多年来一直关心无偿献血事业,至今仍是义务宣传员。还有一些报社的记者,不仅及时对无偿献血动态进行有效的报道,还在血液紧缺时积极参加或带头献血,他们虽不是在编的志愿者,但实际已在履行志愿者的职责。他们爱心付出,不求社会回报,所提供的服务形式多样。这类志愿者也是最理想的志愿者类型。

1.2 志愿者的管理

志愿者工作的难点,不是志愿者人数的增长速度,而是如何保留这些志愿者,并在无偿献血工作中让他们发挥实际的作用。在进行志愿者的招募时,部分志愿者出于从众心理而进行了登记,部分志愿者在填写个人资料时,在重要信息如:电话号码等出现错误,使志愿者在需要时无法找见。所以对志愿者要进行仔细的筛选,让真正有爱心、乐于奉献的人士加入到这个行列中。

对与志愿者的管理,各地都根据本地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兰州市由于志愿者工作起步较晚,所以管理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对志愿者主要是根据不同的职业进行分类管理,如: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学生、记者等,根据不同的需要联系志愿者前来服务。志愿者在采血点进行服务时佩戴志愿者服务证,填写志愿者服务卡。工作结束时由采血点负责人签字确认,并对志愿者服务的质量以及必要性进行评价。每月由专人对志愿者的服务时间等进行统计汇总,作为年终表彰的依据。但要注意,应尽量避免将服务时间作为考核志愿者的唯一标准,因为这样容易使志愿服务流于形式。

1.3 志愿者的服务形式

对志愿者根据职业特点进行分类管理,根据不同的职业来确定其服务的方式。例如对于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除了组织和号召本单位的员工献血外,主要是在各类大型活动和媒体采访中发挥他们的社会号召力,呼吁社会爱心人士献血,也就是说他们是编外的招募工作者;对于学生,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热情、礼貌的特点,让他们在采血点为献血者提供具体的服务如:献血咨询,献血前、后的服务。另外,甄选出有演讲方面才能的人,担任培训教师,在高校定期进行无偿献血知识讲座。总的来说志愿者参与服务的方式应多样化,不应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要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特长,做到人尽其用。

2 今后的工作设想

2.1 调整人员构成

从目前志愿者的构成来看,志愿者的组成主要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学生和社会爱心人士,在这3个人群中又以学生为主力。作为企业负责人,工作较忙,很难直接参与到具体的服务工作中去,服务时间和服务方式较有局限;学生一般可以提供服务的时间只有周末,而且流动性大,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固定志愿者;社会爱心人士,包含了社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人,所以在服务时间、服务方式上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灵活调整。通过对以上3种群体的分析,不难看出,需要重点去发展的就是第三个群体。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会加大对这个群体的招募力度。另外将招募年龄限制放宽,招募部分身体健康,愿意发挥余热的老年人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使志愿者服务队从年龄上老、中、青三代有机结合,职业上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2.2 强化管理,完善机制

可以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先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招募机制、培训机制、评估表彰机制等,并由专人负责。将志愿者分为固定志愿者和流动志愿者两类,对于固定志愿者需填写《甘肃省血液中心志愿者服务队登记表》,并建立志愿者档案,培训后上岗,每年需服务满一定的时间后方可成为下一年度的固定志愿者。流动志愿者只需学习相关的资料即可参加服务,对于服务时间亦未做限制。

2.3 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

要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就必须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具备较强的服务技能,所以要定期对志愿者进行相关的培训。志愿者来自社会不同的层面,要在服务过程中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互相学习。作为志愿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境界和爱心奉献,更重要的是要付诸于行动,所以在志愿服务工作中要做到率选垂范、一马当先,为献血者树立表率和信心[2]。

摘要:对兰州地区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组织的人员构成、管理方式及服务模式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一些设想。

关键词: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招募

参考文献

[1]庄培芬,金志鑫.在献血服务中实施星级管理的体会[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1):57-58.

3.工作计划与设想 篇三

关键词:军队;精神分裂症;前驱阶段;高危人群;早期甄别

一、引言

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常常需要在各种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从事军事活动,特别是经历过战争、抢险救灾、突发事件等重大应激事件的官兵,可能会因为心理负荷过大、准备不足产生精神障碍。调查显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精神疾病患病率为7%,造成的战斗减员占伤病减员总数的23%。日军在1938~1945年间,因精神疾病住院的人数为10454人,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多达4384名,因此在战场上,精神障碍者也被称为“没有伤口的伤员”[1]。即使在和平年代,精神疾病也是造成部队非战斗减员的主要原因之一。全军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部队各类精神和心理障碍的总患病率为2.56%,其中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0.16%,居精神疾病的首位[2]。

在各类精神疾病中,因精神分裂症给部队造成的疾病负担最为沉重。据统计,在历次战争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比例位居各类重性精神疾病的首位,达到20%~45%[1]。部队多次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中,精神分裂症(80.5%)和情感性精神障碍(9.3%)是最常见的两种疾病,多次住院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给部队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严重影响军队士气,削弱作战效能[3]。

由于治疗精神疾病特别是精神分裂症存在治愈率低、预后较差等问题,疾病的早期预防受到重视,从以往只注重控制症状的传统治疗思路,逐渐转向预防医学和全程治疗的新理念。2004年起在全军推广使用的“中国征兵心理检测系统”即是此领域的一项重要实践,该系统有效防止了可能具有精神疾患和适应障碍的应征公民进入部队[4]。2006年,解放军102医院全军心理疾病防治中心也编制了《军人精神疾病预测量表》用于军事人员精神状况的评价和预测[5]。以上两套系统均可用于官兵精神健康状况的整体评估,但不针对特定疾病作出诊断。因此,有必要在目前部队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重性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甄别、干预工作,为进一步减轻部队疾病负担、控制兵员质量、提升战斗力打下基础。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精神分裂症早期预防领域提出的概念和筛查标准,比较了预测疾病转归的多种甄别技术,希望能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为部队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新思路。

二、精神分裂症的前驱阶段

1.前驱阶段概念的提出

近年来在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甄别和干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亲属的回溯研究发现,约有80%~90%的患者首次发病之前一段时间内就已经出现感知、思维、言语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异常,因此研究者提出了精神分裂症前驱阶段(prodromal stage)的概念[6],并将符合前驱阶段表现的个体定义为精神分裂症发病的高危人群。前驱阶段通常指疾病首次发作前的1~5年,根据症状和病情发展又可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在早期,个体通常会出现非特异性的思维、情感和认知功能缺陷,包括睡眠障碍、焦虑、抑郁、自我感知、压力耐受和思维组织等方面的问题,这些细微的变化一般很难被察觉;在中期,可出现比较明显的阴性症状,包括情感体验、意志表达能力下降、思维刻板贫乏、社交孤立等,这些异常症状逐渐影响个体的学业和工作;在后期,阈下阳性症状逐渐显露,包括低于疾病诊断标准的不寻常思维内容/妄想观念、多疑/偏执、夸大观念、知觉异常/幻觉和言语紊乱等。阈下阳性症状的出现对疾病发生有着较高的预测意义,是目前判断前驱阶段高危人群的主要指标[7]。

2.前驱阶段症状的生理机制

前驱阶段行为表现的变化过程与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异常模型相符。该模型认为疾病是在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神经系统发育偏差逐渐累积直至最终爆发的结果。疾病早期的遗传因素包括一系列微效基因的交互作用,早期环境因素包括产前感染、营养不良,分娩时及围产期的事故等。在疾病高发期——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参与注意、执行控制等高级认知功能的前额叶皮层会经历神经元突触连接的修剪和白质轴突的髓鞘化,建立兴奋-抑制平衡,最终发育成熟,这一过程出现偏差将使早年发育累积的异常更为凸显,在外界应激刺激的诱发下,可能爆发达到诊断标准的精神病性症状。神经发育异常模型与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程发展相符,同时也得到了许多基因研究与神经影像研究的支持。该模型为整合有关精神分裂症基因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和病因学等方面的事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

3.前驱阶段研究的实践意义

开展精神分裂症早期筛查工作有助于及时识别疾病的高危人群,并在个体发病后给予恰当治疗。研究发现,首次正式接受治疗前患者精神病性状态的持续时间(the duration of untreated psychosis,DUP)越短,则其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越好,大部分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改善越明显。此外,DUP与个体认知功能的恢复情况也显著相关[8]。认知功能的改善直接影响患者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因此,精神分裂症的早期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9]。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早期精神病协会通过共同宣言,呼吁各国尽早开展精神疾病的早期援助工作,制订相关标准识别其风险人群,建立干预服务机构并进行普及宣传教育。目前全世界已有近200个早期干预中心[10],其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推动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识别和干预。

三、前驱阶段的甄别技术

寻找有效的前驱阶段甄别技术是开展疾病预防工作的前提条件。从20世纪90年代起,研究者以长期临床经验为基础,编制出多套判别高危人群的半定式访谈量表,通过长期的追踪调查验证量表的预测效度。此外,为寻找更接近生理层面异常的“生物标记”,研究者尝试从神经心理测验、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生理学等不同层面进行探索,这些研究丰富了我们对于前驱阶段病理机制的认识,并为寻找更具预测力的指标提供线索。

nlc202309020341

1.临床访谈量表

目前对前驱阶段的筛查方式以半定式结构访谈为主。澳大利亚、美国和德国率先开展了有关精神分裂症前驱阶段的调查研究,开发出多套高危人群的筛查量表,量表的制定主要依据两种评估思路[11]。

一种思路来自Yung和McGorry等人(1996)阐述的高危综合征评估标准,该标准定义了三种达到前驱阶段诊断的症状和功能障碍状态:(1)短暂间歇的精神病症状;(2)阈下阳性症状;(3)遗传风险和功能恶化。根据高危综合征评估标准编制的《精神风险状态全面评估量表》(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At-Risk Mental State,GAARMS)和《前驱期综合征结构式检查量表》(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Prodromal Syndromes,SIPS)是目前识别高危人群的常用工具。

另一种评估思路为基本症状法,基本症状的概念最早由Huber等人提出,包括一系列轻微的、能被自我察觉到的感觉和认知能力缺陷,基本症状关注前驱阶段的更早期。依据该评估标准开发的筛查工具主要有《波恩基本症状评估量表》(Bornn Scale for the Assessment of Basic Symptoms,BSABS)和《精神分裂症预测工具(成人版)》(Schizophrenia Prediction Instrument-Adult Version,SPI-A)。

对高危人群的追踪调查显示,量表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普通人群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率不足1%,而高危人群两年内的发病率可达25% ~ 40%,为普通人群年发病率的数百倍,验证了访谈量表的有效性[12]。然而现有筛查工具对疾病预测的准确率还不足50%,存在较高的判别假阳性率,主要原因在于访谈基于的行为表现存在不稳定性和个体差异性,外显症状并不能准确反映内在病理的发展变化。因此,访谈量表需要与更接近生理层面的预测指标相结合。

2.神经心理测验

神经心理测验是测量病人在脑病损时所引起的心理变化的特点,测验结果可为医生在临床诊断、制定干预计划和康复计划方面提供依据。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缺陷是独立于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之外的一组独立的症状,属于疾病的原发性损害。认知缺陷是导致病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主要原因,还可能成为其他症状的诱发因素,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的认知缺陷在高危人群中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包括加工速度、工作记忆、陈述性记忆、执行功能、持续注意、视觉空间能力和一般智力等[1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危组整体在工作记忆、陈述性记忆和加工速度三项任务上的缺陷最为明显。同时,在高危组内部,最终发病的个体比未发病的个体在三项任务上表现更差,提示这些认知缺陷可能与疾病的发生有关[14]。

神经心理测验的不足在于每项任务只能侧重代表脑认知功能的一方面,不能全面反映疾病的普遍缺陷和病理表现,但其对疾病特异性的认知缺陷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因此可以作为早期甄别的辅助检查手段,此外,还可用于个体认知、社会功能的预测和评价。

3.神经影像技术

精神分裂症存在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改变,使用结构磁共振(structu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等技术可以观察到与疾病相关的灰、白质结构异常。结构成像中最为一致的结论是高危人群前额叶皮层的容量下降,这种异常可能出现在前驱阶段早期,并且伴随着愈加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而逐渐严重[15]。颞叶容量下降,特别是内侧颞叶结构的异常也可能预测疾病的发生[16]。高危人群中其他脑区也可能出现结构异常:如侧脑室和第三脑室扩张、参与复杂情绪加工的杏仁核容量下降及脑岛、丘脑灰质容量下降等。

大脑结构异常通常会导致个体在任务或静息状态下的功能异常。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PET)等技术发现高危者在额叶多个子区域有独立于具体实验任务的激活程度下降[17]。除了局部激活异常,患者和高危者还存在脑区间功能整合异常,最常出现的缺陷是额颞叶间功能连接下降,这一结果与结构连接的异常有重叠之处,进一步支持了结构成像研究的结论。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正常大脑功能及神经系统病变的认识。综合结构成像和功能成像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额、颞叶皮层及其连接异常对疾病前驱阶段有重要作用,其他脑区的异常也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形成过程,但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影像学技术为我们深入理解疾病的病理机制及其发展过程提供了有力支持,但面对精神分裂症这种病因复杂的疾病,现有技术还不足以发现准确的“生物标记”用于预测和诊断。

4.其他神经生理学指标

与影像学研究相比,对高危人群神经生理学的预测指标研究相对较少,研究方法包括:事件相关电位、嗅觉识别和眼动追踪等。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发现,高危人群在与认知相关的P300振幅和感觉门控P50抑制上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8]。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振幅比正常被试显著降低,但高危组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19]。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首发病人都存在嗅觉识别障碍,这一缺陷可能与阴性症状相关[20]。Brewer等人(2003)研究81名高危者发现,最终转归为分裂症谱系疾病的高危者存在明显的嗅觉识别障碍,可以作为预测发病的病前指标之一[21]。眼动研究中的反向扫视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试的执行功能,Nieman等人(2007)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反向扫视的错误率高于高危组,而高危组高于正常对照组,组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同时,最终发病的高危者比未发病的高危者表现出更高的犯错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健康亲属也存在反向扫视错误率的增加,因此这一缺陷可能也受到疾病遗传因素的影响[22]。

nlc202309020341

与神经心理测验类似,多数神经生理学指标只能反映出病理改变的部分异常。疾病特异性的生理指标和认知缺陷可以作为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提高量表甄别的预测

效度。

四、问题与展望

2007年全军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部队重性精神疾病占疾病总人数的比例虽有所下降,但其对部队管理和执行任务所带来的影响却不可小觑。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部队精神分裂症患者不仅会影响军队日常管理和战斗力的提升,甚至可能造成重大的安全隐患。在疾病负担方面,用于康复和治疗的花费要远远高于对疾病预防工作的投入。因此,开展部队精神疾病的早期预防,特别是重性精神疾病的筛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

近二十年来精神分裂症前驱阶段的研究对部队开展精神卫生防治工作提供了两点启示:

1.重视前沿研究成果的追踪及在实践中的转化和应用。在中文文献里,针对军事人员精神疾病防治的研究相对较少。部队官兵长期处于封闭化管理状态,需要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急难险重任务考验,其精神健康状况值得关注。有研究证实,在部队和军事院校开展心理检测筛查工作后,军队重性精神疾病的比例已有所下降,这为疾病预防工作实施的有效性提供了验证支持。

2.重视不同层面甄别手段的结合。部队高度集中化的管理模式为大样本追踪调查提供了便利条件,可以使用结构化问卷和访谈量表进行初筛,甄别可疑的高危人群。在此基础上,通过疾病特异性的神经心理测验和生理检查,作出验证性判断。对有较高发病概率的个体需要关注其精神健康状况,必要时提供适当的支持性心理咨询;对达到疾病诊断标准的个体要及时给予药物治疗,阻断病程发展。此外,影像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疾病机理,对病理发展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入,将为疾病的早期干预提供更加明确的目标。

[1]陈春荣, 牛健港.国外战争精神疾病的概况[J].解放军健康, 2003, 1:13-13.

[2]王志忠, 谭庆荣.军人中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上海精神医学, 2010, 22(4):249-250.

[3]祝希泉,苗丹民,李红政.部队多次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住院特征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17):1624-1626.

[4]肖利军,苗丹民,肖玮,武圣君,李红政.应征公民心理选拔的人格评估[J].心理学报,2007,39(2):362-370.

[5]涂德华,张理义.军人精神疾病预测量表的研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9,34(3):350-353.

[6]Yung AR, McGorry PD. The prodromal phase of first-episode psychosis: past and current conceptualizations[J]. Schizophrenia bulletin, 1996, 22(2):353-370.

[7]赵靖平, 国效峰.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的早期临床识别[J].上海精神医学, 2011, 23(2):67-70.

[8]Addington J, Van Mastrigt S, Addington D.Duration of untreated psychosis: impact on 2-year outcome[J].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04, 34(2):277-284.

[9]李益民,朱宏亮,夏镇南,谈雪良,王连根,顾云芬,孙红娟,汤臻,吴天诚.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与社会功能的相关性[J].四川精神卫生, 2009, 22(3):129-132.

[10]童建明,许晓英.儿童精神分裂症的脑发育障碍学说与早期临床特征[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08, 35(3):134-137.

[11]Correll CU, Hauser M, Auther AM, Cornblatt BA. Research in people with psychosis risk syndrome: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evidence and future directions[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10, 51(4):390-431.

[12]Keshavan MS, DeLisi LE, Seidman LJ. Early and broadly defined psychosis risk mental states[J]. Schizophrenia research, 2011, 126(1):1-3.

[13]Hawkins KA, Addington J, Keefe R, Christensen B, Perkins DO, Zipurksy R, Woods SW, Miller TJ, Marquez E, Breier A.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 of subjects at high risk for a first episode of psychosis[J]. Schizophrenia research , 2004, 67(2):115-122.

[14]Pantelis C, Yücel M, Bora E, Fornito A, Testa R, Brewer WJ, Velakoulis D, Wood SJ. Neurobiological markers of illness onset in psychosis and schizophrenia: the search for a moving target[J]. Neuropsychology review, 2009, 19(3):385-398.

nlc202309020341

[15]Broome MR, Matthiasson P, Fusar-Poli P, Woolley JB, Johns LC, Tabraham P, Bramon E, Valmaggia L, Williams SC, Brammer MJ. Neural correlates of executive function and working memory in the ‘at-risk mental state’ [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9, 194(1):25-33.

[16]Jung WH, Jang JH, Byun MS, An SK, Kwon JS. Structural brain alterations in individuals at ultra-high risk for psychosis: a review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ie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Journal of Korean medical science, 2010, 25(12):1700-1709.

[17]Fusar-Poli P. Voxel-wise meta-analysis of fMRI studies in patients at clinical high risk for psychosis[J]. Journal of psychiatry & neuroscience: JPN, 2012, 37(2):106.

[18]Bramon E, Shaikh M, Broome M, Lappin J, Bergé D, Day F, Woolley J, Tabraham P, Madre M, Johns L. Abnormal P300 in people with high risk of developing psychosis Neuroimag, 2008, 41(2):553-560.

[19]Brockhaus-Dumke A, Schultze-Lutter F, Mueller R, Tendolkar I, Bechdolf A, Pukrop R, Klosterkoetter J, Ruhrmann S. Sensory gating in schizophrenia: P50 and N100 gating in antipsychotic-free subjects at risk, first-episode, and chronic patients[J]. Biological psychiatry , 2008, 64(5):376-384.

[20]Moberg PJ, Doty RL, Turetsky BI, Arnold SE, Mahr RN, Gur RC, Bilker W, Gur RE. Olfactory identification deficits in schizophrenia: correlation with duration of ill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97, 154(7):1016-1018.

[21]Brewer WJ, Wood SJ, McGorry PD, Francey SM, Phillips LJ, Yung AR, Anderson V, Copolov DL, Singh B, Velakoulis D. Impairment of olfactory identification ability in individuals at ultra-high risk for psychosis who later develop schizophrenia[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3, 160(10):1790-1794.

[22]Niendam TA, Bearden CE, Zinberg J, Johnson JK, O'Brien M, Cannon TD. The course of neurocognition and social functioning in individuals at ultra high risk for psychosis[J].Schizophrenia bulletin, 2007, 33(3):772-781.

栏目编辑 / 黄才玲.终校 / 杨 怡

4.年度工作总结与设想 篇四

2009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做好2009年的安全生产工作,意义特殊,责任重大。我们要进一步认清我市建筑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进一步增强做好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的紧迫性感和使命感。树立和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振奋精神,恪尽职守,全力做好各项安全工作,推动建筑安全生产形势继续稳定好转。

2009年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加快体制、机制、管理和技术创新,促进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落实,深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完善各项安全法规政策,着力构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推动我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009年全市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目标是: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有效控制一般事故,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不超过省、市政府下达的年度控制指标,机械伤害、高处坠落事故和坍塌事故起数明显低于去年。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09年要突出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1、继续开展建筑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整治的重点为预防大型起重机械设备、坍塌、高处坠落事故,并把大型起重机械设备列为整治的重中之重。要认真贯彻建设部最近出台的《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建设部第166号令),继续做好起重机械设备产权备案和使用登记工作,将不符合国家明令规定的起重设备100%清除出施工现场,禁止无资质、无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单位从事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活动,未经检测的建筑起重设备不得投入使用,并督促安装单位和使用单位加强建筑起重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要继续加大危险性较大工程的安全管理,按要求编制专项方案,并经专家论证方可实施,要加强危险性较大工程的动态监管,确保施工安全。要督促施工企业加大对安全防护的投入,减少高处坠落事故。

2、全面开展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和文明创建活动 全面开展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和文明工地创建活动,要加快建筑施工企业和施工现场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进程。要加大文明工地费用的投入,把文明工地创建与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文明工地创建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

3、抓好各类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工作

一是要继续加强对A、B、C三类人员的继续教育,发挥他们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二是要按照《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考核管理规定》做好全市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试,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三是继续加强对监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他们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监理责任、职责,安全生产监理工作程序及安全监理工作内容。四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农民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4、下大力气督促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

一是要督促和指导施工企业健全完善以法定代表人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各项规章制度。二是要在严格监督执法的同时强化对企业的安全服务,通过采取树立样板、现场指导、观摩交流等方式方法,使得企业“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帮助企业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三是要建立完善诚信体系,对于安全管理先进的企业要在综合考评中加分,对于那些管理薄弱、事故频发的企业则要严厉惩罚并记入安全生产不良信用记录,促使企业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四是除施工企业外,还要采取多种办法监督建设单位依法履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规定的安全责任,不得压缩合理工期,及时支付安全生产费用,提供符合要求的工程资料。同时要督促工程监理单位认真学习掌握建筑安全生产方面的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进一步规范监理行为,加强对监理执业人员的管理,依法严格实施现场安全监理。

5、提高建筑安全监管工作效能

5.学生会个人事迹与工作设想 篇五

我是13动营2班的马天地,生活中我喜欢与人交流,性格开朗、乐观、活泼爱笑:学习中,我仔细认真、善于思考。在我入大学以来,我明白自己需要什么,知道在以后的社会中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所以在上大学的生活中我不断地从各方面锻炼自己,实现当初上大学的初衷。在班级里担任班长一职,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做好老师与同学间的桥梁;同时也是社联办公室干事,在这两个职务之间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也不耽误平时的学习。现将我的个人事迹介绍如下:

一、思想方面

积极参加党课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在课堂中认真学习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党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拥护党的领导。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开拓创新意识,思维活跃,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我在刻苦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以致用,将所学理论贯彻到行动中去。做好与每个部门间的交流沟通,团结协作,做到尽力尽责。

二、学习方面

我在学习上一直刻苦努力,力求上进。在大一期间,认真学习,并且积极参加学习实践,三、工作方面

四、日常生活中

在生活上,我勤俭节约,待人诚恳热情,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我积极参加院系和班级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平时善于和同学沟通,也乐于帮助同学,获得了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并且受到了老师的多次表扬。在寝室,我们都和谐相处,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上都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五、工作设想

6.十一月工作总结与十二月工作设想 篇六

十一月工作总结与十二月工作设想一、十一月工作总结

1、参与了湖南省合格校检查验收相关资料准备工作,接待了市区两级的初检。

2、“三课”活动:截止11月29日,已有六十七人上了汇报课或研讨课或示范课。

3、认真进行了常规教研的检查工作,各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有序进行。

4、组织初

一、初二全体学生参加了由市邮政局、共青团市委、市教育局共同举办的“我的中国梦”中小学生书信大赛。

5、加强了我校作为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相关工作力度,一个月来,按时完成了相关资料的上传工作。

6、认真打磨了特岗老师陈菡雪的生物竞赛准备课,力争在全区取得优异的赛课成绩。

7、作为教师培训基地校,接待了来自省内各地参加“国培”的美术教师一行十五人,为他们提供了教学现场,并与我校教师进行了友好交流。

8、车模、船模训练由教练员屈福建、郭丽丽、陈初发紧张而有序的进行着,并进行了校内初赛,选出了参加市区比赛的选手。

9、出色地完成了“国光教研”园地黑板报编排。二、十二月工作设想

1、年终教师教研工作评价,兑现各种教研奖励。

2、迎接湖南省中学合格校的检查验收和区教育局年终督导评估检查验收的资料收集和准备工作。

3、继续组织没有完成研讨课的教师完成课堂教学改革研讨课。

4、督促三个大学科组长的工作,三个大学科务必在期中考试以后组织一个大型活动。

二0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7.利用大数据开展科普工作的设想 篇七

关键词:大数据,互联网,科学普及,设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物联网、Web2.0、云计算等极大拓展了互联网的边界和应用范围, 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互联网无孔不入下变成了数据, 这些数据迅速膨胀并变大。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首次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 把数据作为简单的处理对象转变为一种可以带来惊人财富价值的基础性资源。至此, “大数据”成为了继Web2.0和云计算之后的又一新宠儿, 如何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大数据成了各行各业人士普遍关注的话题。科学普及作为我国一项基础性工作, 如何创新科普工作思路, 以公众实际需求为导向, 加强科普的互动性和精准性是今后要研究的课题, 利用大数据开展科普是一个值得科普工作者实践的思路和设想。

1 什么是大数据

研究机构Gartner认为, 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相比于传统的数据仓库应用, 它具有大量化、多样化、快速化、价值高的4V特征。

举个例子, 某科技馆人员正在基于大数据做青少年科普知识的课程开发和优化, 一门课程有80%以上的青少年在第十分钟暂停视频, 并向回拖动进度条, 基于这份数据, 课程开发人员发现, 该门课程第十分钟所传播的知识点是难点, 需要配合开发出辅助视频并推送给观众, 以帮助观众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

这就是大数据, 它可以充分利用海量的数据, 对受众的个人喜好、习惯等进行分析, 快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并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产品或预测到某项发展趋势。

2 利用大数据开展科普工作的益处

2.1 创新科普方式, 扩大科普受众

传统的“有科而普”方式虽然能全面地展示某一方面的科学内容, 但对于公众来说终究是一个单向传播普及科学的过程, 公众关注度不高, 科普效果甚微。大数据的出现, 使得快速挖掘公众潜在科普需求成为可能, 当某一群体大众事件一发生, 马上就能为公众提供有效可靠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对策。这种利用大数据产生的“由事而普”方式能在最短时间发挥最大的效果, 抓住公众眼球, 科学引导百姓, 扩大科普受众面, 提升科普工作效率。

2.2 挖掘受众类型, 开展按需科普

受众是科学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 没有受众, 科学传播自然难以发挥出其“意欲”达到的效果, 因此分析每类受众群体需求, 有针对性地采取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科普内容和方式是一种必然选择。大数据的核心能力在于利用新模式和新技术更加贴近受众, 深刻理解其需求、高效分析信息并作出预判, 从而满足公众对科学传播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利用大数据开展科普工作, 要树立以受众为核心的科普服务理念, 准确了解不同受众的特点及需求, 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服务。

2.3 共享科普资源, 推进科普事业

《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 为科普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可是科普资源的过度集中、共建共享机制和平台的缺乏、科普设施产品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阻碍了科普事业的发展。通过大数据技术, 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各单位的科普信息资源, 建立科普资源共享平台, 并对科普资源平台中的各部分进行良好的分类, 促进相互间的关系协调, 让现有的科普资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科普工作。

3 大数据在科普工作中的应用设想

3.1 大数据在青少年科普中的应用设想

青少年是科普工作必须要抓住的群体, 但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扼杀了很多青少年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以及对科学精神的追求, 利用大数据找到青少年对科学的需求就可以解决此类问题。例如通过大数据技术准确分析在青少年中较流行的网络游戏, 在其中加入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网络游戏内容或二次开发出对青少年吸引力更强的科普性网络游戏, 让青少年玩中有学, 让家长和老师乐于接受, 相信对于科学普及势必会有一个良好的效果。

3.2 大数据在农村科普中的应用设想

电视作为农村居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主要方式, 如果将大数据与电视传播有机结合, 利用大数据对农村居民信息接受习惯进行科学分析, 了解其需求状况, 并根据其需求制定精准化、个性化的电视科普节目和传播方案,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节目的科普作用。因此, 通过对当前存在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农村大数据的整合分析, 能够反映农村居民真实的科普需求, 基于大数据分析做出决策行为, 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当前的科普资源, 使农村科普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大数据在进城务工者科普中的应用设想

进城务工者是被科普遗忘的群体之一, 据调查, 建筑工地上很少有电视设施, 科普传播途径少, 科普基础设施薄弱。随着智能手机在进城务工者中的普遍, 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农科科普变成了可能。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软件列出进城务工者手机上搜索量或点击量较大的与科技内容相关的关键词, 如安全保障、子女教育、健康生活等作为科普的主要内容, 就能够很好地迎合他们的关注点,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取得良好的科普效果。

4 利用大数据开展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利用大数据开展科普工作很有优势, 但也存在问题, 例如每个公众对科学的喜好、行为、习惯等大量信息都需要储存和记录, 大数据储存技术及设备需要大量财力人力的投入。另外, 大数据以云计算作为基础处理技术, 看不见的“云”让公众对其安全和隐私产生了怀疑, 如果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会大大减少公众对科普的兴趣和积极性。

利用大数据开展科普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 正确把握好大数据在科普领域的应用, 不仅符合公众对科普的需求和期望, 也给公众参与科普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张心源, 李白杨.大数据的概念、技术及应用[J].创新科技, 2013 (9) :43-44.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3]苏冰, 史玉民, 刘颀.关于青少年利用网络科普资源状况的调查[J].江淮论坛, 2009 (3) :145-153.

[4]陈胜文, 张晶, 乔燕春, 等.大数据在农业科普中的创新应用展望[J].广东农业科学, 2014 (18) :233-236, 53-57.

8.工作计划与设想 篇八

关键词:创设环境 舞蹈动作 创作过程

艺术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担负着培养中小学师资的任务,在培养受教育者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尤其是舞蹈作品的创作方面,《舞蹈创编》课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们很多的学生在进校之前都没有接受过正规专业的舞蹈训练,其自身的开软度和柔韧性较差;即使有舞蹈功底的学生也只是擅长舞蹈的表演技能,在舞蹈编创方面能力不足,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给《舞蹈创编》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目前我国尚无统一规范的高校舞蹈教学大纲和教材可遵循参照的情况下,我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搞好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学以至用,舞蹈教学必须从实用性出发,在基本功训练、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的学习基础上,进行舞蹈创编课程的学习。因为舞蹈创编是客观生活通过人的头脑经过加工后的再现,它比生活更美、更集中,也更具有强烈的社会感染力,要培养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就要从创设环境、舞蹈动作、舞蹈的创作过程等三个方面入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

一、创设环境

艺术贵在创新。舞蹈创编能力并不是舞蹈家特有的专利,创编的种子埋藏在每个学生的心里,人人都具有创编的潜能,但是,要把潜在的创编能力转化为现实的创编能力,必须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编能力的良好环境。舞蹈创编能力只有在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得到孕育,假如没有宽松的教学环境,惟师是从,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欲和表现欲被压抑了,谁还敢大胆想象放开手脚进行创编活动呢?

因此,首先要建立平等、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创编氛围,留给学生极大的创编空间,激发学生的创编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编活动。

其次,教师要把微笑带入课堂,让激励贯穿创编过程。根据条件反射原理,一种行为发生后,如果得到激励、肯定等强化,随后,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大大增加。同样在学生进行创编活动之初,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并能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对于舞蹈创编能力较差的学生保持宽容的心态并热情鼓励,这样会使学生产生一系列的心理体验,如自豪感、成功感、愉悦感等等,这些成功的心理体验,会成为学生创编活动的动力与源泉。这些体验得到反复强化,学生潜在的创编能力就会不断转化为现实的创编能力。

再次,在创编活动中教师要提供较多让学生寻找创编灵感的素材,如舞蹈作品碟片、磁带及书刊资料,以打开学生的创编思路,丰富学生的舞蹈表现形式。丰富的实践活动也是舞蹈创编的素材之源,让学生走出课堂,经常观摩参与各种形式、各种主题的文艺演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感性的认识。

二、舞蹈动作

舞蹈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换句话说,也就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人体动作。所谓艺术化,就是按照舞蹈艺术的审美规律、按照舞蹈艺术的审美目的,对人体动作进行加工和改造,以适应人的舞蹈审美需要。能否创编出好的舞蹈作品不仅要有良好的艺术构思还要有丰富多样、形式新颖、编排合理的舞蹈动作来表现。怎样的方式才能更好的掌握和丰富舞蹈动作呢?

1、从花、鸟、虫、鱼和自然景物的动态形象进行提炼、加工而形成舞蹈动作,主要是采用模拟和象征的方法,借动物、植物或其他景物的动态来表现人的一定的情感、思想或性格特征。

2、对人体内在动作潜能的深入挖掘和高度发挥,是指人体动作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而产生的高技能的舞蹈技巧动作。

3、继承我国极为丰富的民族舞蹈文化遗产。

4、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各民族的舞蹈文化

5、以生活为源,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

在舞蹈创作中,主要是根据所反映的生活和所表现的人物的情感、思想的需要去创作新的舞蹈动作。从舞蹈艺术的发展来看,最重要的是从生活中进行新的创造,而这种新的创造不是脱离过去传统的白手起家和凭空创造,而是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革新、发展和创造。如:荣获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群舞项目创作一等奖的作品《岁月如歌》就是以生活为背景,用一群可爱学生在岁月中的成长经历做基础,在舞蹈动作上大胆而新颖的创造出了既有古典舞身韵内涵又有现代舞动作节奏的全新舞蹈动作给观众的视觉效果以满足;又如《俏花旦》这个作品的舞蹈动作是将川剧艺术的基本动作加以创新变化,给人一种万变不离其宗的视觉效果。

三、舞蹈的创作过程

舞蹈创作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排演阶段、合成阶段、演出阶段。准备阶段:要求学生要选定题材,形成舞蹈的构思,这是一个艺术想象的过程,没有现实生活可以照搬。学生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幻想,形成结构构思,最后确定音乐。音乐可以在磁带、碟片中拷贝或从互联网下载;有条件的可以与作曲家合作,根据自己的题材来创作舞蹈音乐,最后编排出全部的舞蹈动作(舞姿、舞步、画面、构图、舞台调度)。排演阶段:教会演员全部的舞蹈动作,并帮助演员理解音乐、理解动作,让演员了解创作意图和作品内容,准确把握舞蹈作品的情感要求,体现舞蹈作品的感染力。合成阶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彩排,包括演员、服装、道具、化妆、音乐、舞美、上下台等全部程序,统一合成,凌而不乱,紧张有序,是舞蹈、音乐、美术得到和谐统一的再现。演出阶段:一切准备就绪,演出正常进行,观看演出效果,多听意见,及时修改和弥补。

有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和丰富的舞蹈表现形式,体会了舞蹈创编过程的艰辛,学生就会有良好的心理准备,有目的,积极主动的从事舞蹈作品的创作了。

社会在进步,在发展,怎样培养全面的音乐人才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神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在目前全国没有统一《舞蹈创编》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情形下,我谨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舞蹈创编》教学的设想,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同时希望能有更多的从事舞蹈教学的专家、教师投入到研究中来,加强学习、交流与合作,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培养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策略》魏曼红/浙江 《交流与探讨》2003年2月号;

上一篇:描写雨后天空的优美语句下一篇:十七岁生日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