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必修二总结

2024-10-25

数学必修二总结(共8篇)

1.数学必修二总结 篇一

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

一、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 .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 时, ; 当 时, ; 当 时, 不存在.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点:(1)当 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①点斜式: 直线斜率k,且过点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②斜截式: ,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

③两点式: ( )直线两点 ,

④截矩式:

其中直线 与 轴交于点 ,与 轴交于点 ,即 与 轴、 轴的截距分别为 .

⑤一般式: (A,B不全为0)

注意:各式的适用范围 特殊的方程如:

平行于x轴的直线: (b为常数);平行于y轴的直线: (a为常数);

(5)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

(一)平行直线系

平行于已知直线 ( 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 (C为常数)

(二)垂直直线系

垂直于已知直线 ( 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 (C为常数)

(三)过定点的直线系

(ⅰ)斜率为k的直线系: ,直线过定点 ;

(ⅱ)过两条直线 , 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

( 为参数),其中直线 不在直线系中.

(6)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当 , 时,

;

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7)两条直线的交点

相交

交点坐标即方程组 的一组解.

方程组无解 ; 方程组有无数解 与 重合

(8)两点间距离公式:设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

(9)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点 到直线 的距离

(10)两平行直线距离公式

在任一直线上任取一点,再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求解.

二、圆的方程

1、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

2、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 ,圆心 ,半径为r;

(2)一般方程

当 时,方程表示圆,此时圆心为 ,半径为

当 时,表示一个点; 当 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3)求圆方程的方法:

一般都采用待定系数法:先设后求.确定一个圆需要三个独立条件,若利用圆的标准方程,

需求出a,b,r;若利用一般方程,需要求出D,E,F;

另外要注意多利用圆的几何性质:如弦的中垂线必经过原点,以此来确定圆心的位置.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相离,相切,相交三种情况:

(1)设直线 ,圆 ,圆心 到l的距离为 ,则有 ; ;

(2)过圆外一点的切线:①k不存在,验证是否成立②k存在,设点斜式方程,用圆心到该直线距离=半径,求解k,得到方程【一定两解】

(3)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圆(x-a)2+(y-b)2=r2,圆上一点为(x0,y0),则过此点的切线方程为(x0-a)(x-a)+(y0-b)(y-b)= r2

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设圆 ,

两圆的位置关系常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当 时两圆外离,此时有公切线四条;

当 时两圆外切,连心线过切点,有外公切线两条,内公切线一条;

当 时两圆相交,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有两条外公切线;

当 时,两圆内切,连心线经过切点,只有一条公切线;

当 时,两圆内含; 当 时,为同心圆.

注意:已知圆上两点,圆心必在中垂线上;已知两圆相切,两圆心与切点共线

圆的辅助线一般为连圆心与切线或者连圆心与弦中点

三、立体几何初步

2.数学必修二总结 篇二

教材从具体内容上看, 可以分为三部分: (1) 无机化学基础, 向学生介绍物质的构成、分类、性质、用途, 物质间的反应、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2) 有机化学基础, 向学生介绍常见有机物、有机物的性质、简单有机反应、有机物与生活; (3) 化学实验, 向学生介绍化学实验安全、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技能。

教材从知识类型上看, 可以分两大块: (1) 元素化合物知识, 向学生介绍原子的构成、物质的形成、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副族和Ⅷ族代表元素及其化合物、常见有机物; (2) 化学原理和理论, 向学生简单介绍化学反应的原理、类型、速率, 化学平衡、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化学与生活。

我把新老教材进行对比并结合近十年的教学体会, 从具体知识的承载对象:物质、化学反应、化学实验三个角度来阐述我对教材内容体系的一点感悟。

一从所研究的物质角度来看教材的内容体系

物质是客观存在, 作为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教材对物质的介绍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的:

1. 原子的构成

教材内容在承接初中内容的基础上, 引入玻尔原子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认识到构成不同原子的电子、质子、中子本身是完全相同的, 不同原子的结构不同是由于构成这些原子的电子、质子、中子的数目不同。教材中引入了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 与初中所学元素的概念相比较、融合, 就可以使学生明白: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核内质子 (或核外电子) 的数目不同而已;相同元素的原子虽然核内质子 (或核外电子) 的数目完全相同, 但原子核内的中子数目可以不同, 一种元素可能会有多种原子。学生就能理解周期表中一百多种元素对应着几百种原子的事实。

教材中还引入了核外电子排布。在掌握了原子的构成后, 学生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原子构成的认识, 可以清楚感受到随着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增多, 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规律性变化, 为学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2. 物质的形成

把原子介绍清楚之后, 顺理成章地向学生介绍物质的形成。自然界中存在的宏观物质就是由原子通过各种方式形成的, 教材中引入了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物质的形成要结合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元素的种类进行考虑。已达稳定结构的原子, 一个原子就是一个分子, 分子之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成宏观物质 (如稀有气体) 。未达稳定结构的原子, 由其原子种类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其结合方式。一般情况下, 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之间以离子键 (也有特例) 结合成宏观物质;非金属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成分子 (分子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成宏观物质) , 或原子团 (原子团以离子间或共价键结合成宏观物质) , 或宏观物质;金属原子之间以金属键结合成金属或合金。

教材中物质形成部分内容介绍得较浅, 但作为中学阶段已可以解释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形成原理, 而且这一部分知识的介绍对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和物质性质非常重要。

3. 物质分类

教材中物质分类部分仅限于常见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与构成原子、化学键、物质种类多少等因素有关。教材上只介绍了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从生活实例入手根据组成物质的种类多少, 把常见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为了介绍清楚混合物, 教材引入了分散系的概念, 把混合物分为浊液、溶液、胶体。浊液和溶液初中已学过, 这里重点介绍胶体的概念、性质、制备等。为帮助学生认识清楚纯净物, 根据形成物质的元素种类把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的分类是高中的重点, 从电离角度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从化学键角度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从性质上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 从得失电子角度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

4. 物质的性质

必修一中介绍了钠、镁、铝、硅、氮、硫、氯、铁、铜等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初学时觉得这一部分知识有些凌乱, 但当把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学习过后, 就会发现前面所学是在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感性认识和后续学习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 学生可以掌握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及递变性。前面所学习的是每一主族、副族和第Ⅷ族的代表元素, 然后利用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就可以将前面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推而广之到其他元素及化合物。这样, 学生就会对周期表中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如氧气具有氧化性, 可作氧化剂, 根据周期律氟气、氯气具有更强的氧化性, 可作强氧化剂;氢氧化钠是强碱, 则氢氧化钾、氢氧化铷、氢氧化铯也是强碱, 且碱性依次增强。

5. 物质的用途

当学生掌握了物质的形成、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之后, 就能联想到它的用途。教材中物质的用途都是伴随着物质的性质和结构的介绍而展开的。重在向学生传递结构决定性质, 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学科思想。如金属钠原子半径较大, 最外层上只有一个电子, 这样的结构特点决定其原子易失电子, 单质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所以金属钠一般做还原剂。

二从化学反应角度来看教材内容体系

化学反应作为物质结构性质的体现, 物质用途的依据, 化工生产的原理, 是中学化学的重中之重。教材对化学反应的介绍主要包含以下四部分:

1. 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反应是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的过程, 那原子是如何实现重新排组合的呢?化学键理论认为任何化学反应都是旧键断裂和新键生成的过程。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 新键生成放出能量。用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可以解释化学反应进行的过程, 但没有解释清楚吸收和放出能量时旧键是怎样断裂, 新键是怎样生成的。无法从根本上解释化学反应过程, 于是教材引入了分子碰撞理论, 微粒间通过碰撞实现了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

本人认为教材对于化学反应原理的介绍, 分子碰撞理论是关键, 以分子碰撞理论结合化学键理论才可以较好地解释化学反应的原理。

2. 化学反应类型

教材始终是以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这两大反应类型为主线来介绍化学反应的。离子反应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习, 概括出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反应的本质, 要求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实质,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氧化还原反应也是对初中所学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整合、拓展、引申。向学生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实质, 使学生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化学反应, 去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教材中为什么要重点介绍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本人的看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哲学素养。

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人类研究化学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物质和放出的能量, 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促进社会发展。教材中已用大篇幅介绍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能量变化一直没有系统介绍过, 教材中引入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在应用的基础上介绍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同时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拓展。

教材向学生介绍了能量守恒定律、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能量守恒定律的介绍一方面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实现质的飞跃;另一方面有利于和物理、生物等学科实现交叉。

化学能与热能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原理, 帮助学生实现对化学键相关知识的复习和提升, 帮助学生理解反应条件和反应原理。化学能与电能向学生介绍了常见电池和发电厂的工作原理, 使学生学会原电池的设计, 这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拓展和提升。

4. 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

这部分内容是把化学反应和化工生产进行对接, 让学生了解如何把一个化学反应转化为化工生产过程, 使其产生效益。教材在化学反应速率中主要向学生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量化办法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引导学生考虑如何控制反应进行的快慢。化学反应限度以可逆反应为例向学生介绍了化工生产中影响产率和反应物转化率的因素, 介绍了化学平衡原理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及影响因素有所了解。

三从化学实验角度来看教材内容的联系

中学化学实验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并掌握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掌握基础的实验技能, 具有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教材中只是在《从实验到化学》部分介绍了实验安全知识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实验技能的训练和设计实验探究的能力是在学习物质和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渗透的。这一部分内容在教学时, 应向学生介绍清楚常见仪器的使用、实验设计的原理, 并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

3.高一数学必修二教案 篇三

1、教学目标

(1)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区间的概念;

2、目标解析

(1)理解函数的概念就是指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区间的概念就是指能够体会用区间表示数集的意义和作用;

【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函数的概念及符号的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函数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况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况能力,其中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转化为具体。

【教学过程】

问题1:一枚炮弹发射后,经过26s落到地面击中目标.炮弹的射高为845m,且炮弹距离地面的高度h(单位:m)随时间t(单位:s)变化的规律是:h=130t-5t2.

1.1这里的变量t的变化范围是什么?变量h的变化范围是什么?试用集合表示?

1.2高度变量h与时间变量t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为函数?若是,其自变量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正确理解让学生体会用解析式或图象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从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在t的变化范围内任给一个t,按照给定的对应关系,都有的一个高度h与之对应。

问题2:分析教科书中的实例(2),引导学生看图并启发:在t的变化t按照给定的图象,都有的一个臭氧层空洞面积S与之相对应。

问题3:要求学生仿照实例(1)、(2),描述实例(3)中恩格尔系数和时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理解得到函数的定义,培养学生的归纳、概况的能力。

问题4:上述三个实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都是函数,那么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分析,函数还可以怎样定义?

4.1在一个函数中,自变量x和函数值y的变化范围都是集合,这两个集合分别叫什么名称?

4.2在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A→B中,集合A是函数的定义域,集合B是函数的值域吗?怎样理解f(x)=1,x∈R?

4.高一数学必修二知识点 篇四

(2)一元二次不等式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

通过函数图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会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5.高一化学必修二总结 篇五

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纵行族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置换反应。

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置换反应。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

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

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

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 = 8—最外

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

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核电荷数增多,最外层电子数增多;原子半径减小,得电子能力增强,失电子能力减弱;氧化性增强,还原性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增强最高价氧化

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增强,碱性减弱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共价键与离子键放热反应燃烧 缓慢氧化。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大多数化

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原电池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氧化反应,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

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6.数学必修二总结 篇六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 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过程和方法。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 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 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其实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互动过程,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根据对新课标的理解, 笔者设计了模块二第二单元No Drugs中的阅读与词汇课。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上, 都实行了创新设计与构思。以问题为线索, 有效地采用了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途径, 并运用新课程理念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拓展和补充, 使学生对毒品及其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为了真正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笔者设计了四个步骤:课前导入 (引起兴趣) 、课前热身 (词汇学习) 、课中阅读 (阅读技能培养) 和读后输出 (自我展示)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同时, 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鼓励, 发展合作精神, 感受成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中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 关注学生情感, 使之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并使之掌握阅读技巧, 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使本节课的内容更加充实。本节课既贯通了所要学的知识, 又拓展了课外知识, 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讨论问题热烈,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课前准备:课前把学生分成六小组, 并布置学习任务, 要求学生分工合作, 充分利用阅览室和网络收集有关毒品的知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模块以No Drugs为话题。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 要对drugs和smoking有所了解, 并通过深入探讨认识到drugs和smoking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以及它们引发的社会问题。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树立远离香烟和毒品的意识,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爱社会, 关心他人, 并可以运用所学知识以恰当的方式来规劝他人远离香烟和毒品。

1. Introduction:Vocabulary and speaking

本部分介绍了我们身边的话题“Facts About Smoking”, 通过一些醒目而真实存在的数字, 介绍了吸烟给人们造成的难以置信的危害, 而且把这些事实中涉及的重点词汇、短语呈现出来, 让学生记忆并讨论关于周围吸烟的相关问题, 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话题“No Drugs”上。

2. Reading and vocabulary

这部分讲述了一名青少年的吸毒史和悔恨告白。以第一人称告白的形式告诉广大青少年吸毒的危害。同时, 这部分把相关新词汇和短语放在课文之前, 让大家预测课文内容,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配有“skimming”阅读技巧的相关练习, 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让他们了解到吸毒的危害, 下定决心远离毒品, 珍爱生命!

3.Grammar1:The infinitive of purpose

Function:Talking about results

Grammar 2:Adverbial clause of result

这三部分主要通过解释和练习介绍了不定式的几种用法、表示结果的词组和从句。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逐步形成发现和归纳语法规则的能力, 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4. Listening and vocabulary

本部分通过词汇积累, 而后进行听短文回答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中的“听”的技能。

5. Pronunciation:Intonation of mood and feeling

Speaking:Work in pairs. Discuss these Questions.

这两部分是为提高学生基本技能中的“说”而设置的。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要注重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语言”到“语用”, 真正提高学生用英语交流、交际的能力。

6. Everyday English

本部分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赞同”这一话题的各种地道的英语表达方法,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使用词句的不同, 感受西方文化, 增进学生跨文化、跨国际交流的能力。

7. Culture Corner

这部分是围绕本模块话题的信息、知识来拓展, 让学生开阔视野, 了解更多关于这一话题的背景知识, 提高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8. Task:Preparing a presentation on the dangers of smoking

本部分是围绕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而进行的听说读写的综合性活动和任务, 是学习了整个模块之后的输出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主要训练学生如何把所学到的知识、危害写出来, 并与大家讨论;学会拟定写作提纲, 体现了重视形成性写作和学习过程的理念。

9. Module file

这部分归纳和总结了本单元所学的词、短语及语法, 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达到本模块学习的最佳效果。

Reading and vocabulary部分是重要的语言输入过程。本课阅读材料呈现了大量的细节信息内容, 词汇量又比较大, 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一个青少年吸毒的有关情况, 还让大家了解了吸毒的巨大危害。同时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使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与技能, 如略读、细读、总结、归纳、猜测词义等, 并初步了解本课的词语、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这为教材后面“Task”等语言输出过程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素材和能力训练过程, 是整个单元中对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学情分析

笔者教的高一六班是尖子班, 学生初升高的英语成绩整体不错, 且都很喜欢英语, 整个班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 学习氛围浓厚。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他们不满足于教科书上的知识, 想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 他们也基本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和网上查阅知识的能力, 这些都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整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根据这些特点, 笔者采用与新课标要求相一致的新的教学方式, 即小组合作的教学法, 便于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 让每个人都能在小组中起到作用, 全员参与到活动中,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轻松教学模式中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 并促进学生树立起学习英语的信心。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 理论依据

新课标提出:英语课程的学习, 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 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社会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二) 知识与能力

1. 知识目标

(1) 学习一些毒品的名称和相关的词汇以及短语。

(2) 让学生全面了解毒品的危害性。

2.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 培养语感, 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呈现信息的能力。 (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所学知识、信息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表达能力)

(3) 培养和提高学生交流合作的技能。

(三) 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的英语教学中, 笔者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 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笔者通过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及PPT、小组分工合作、观察讨论、采访等方式让学生体验语言, 从而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也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互助的精神,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导”, 即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使学生在不同形式的阅读训练中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

(四) 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文化意识

1. 在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拒绝毒品的话题激励下,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加强教师的亲和力, 增进彼此的了解与沟通, 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优势。

2. 让学生在共同完成一些交流、表演等任务的过程中, 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乐于与他人合作。

3. 通过对本课拒绝毒品的学习, 树立远离香烟和毒品的意识,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爱社会, 关心他人, 热情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帮助沾染坏习惯的弱势人群养成健康、向上的品格。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教学重点

1. 学习一些毒品的名称和相关的词汇以及短语。

2. 让学生全面了解毒品的危害性。

3. 提高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 教学难点

1. 使学生学会表达吸毒的危害。

2. 学会并了解关于毒品的更多词汇和有关身体健康的信息。

五、教学策略设计

交互认知教学策略: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教师鼓励、启发、引导学生联想、探究、讨论、总结归纳。

调控教学策略: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控制、调整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情感, 合理分配注意力。

交际教学策略:使学生积极用英语与同学、教师交流, 克服交际中的语言障碍, 教师起监督作用。

教学资源策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 使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所学内容,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方法设计

1.“任务型”教学的设计理念。

2. 英语教学和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

3. 利用联想法、探究合作法、讨论讲述和多媒体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的设计

笔者的教学过程是为了帮助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而设计的, 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 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本课文和词汇的过程中, 提高了学生的“略读”和“细读”的阅读技巧, 并让他们真正了解到拒绝毒品, 树立远离香烟和毒品的意识的重要性。

步骤1:预测话题, 自然入境

通过PPT展示笔者不久前在福建福州林则徐祠堂拍到的林则徐雕像的照片, 吸引学生注意力, 让他们猜猜这是谁。问过几个有关他的问题之后, 播放虎门销烟的视频, 并结合环环相扣的问题, 引领学生自然走进“节目话题”。

Leading-in:By seeing some pictures and a flash

Teacher:Do you know who it is?

Why was he famous?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him?

What do we learn from him?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和视频导入阅读话题, 首先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 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 使学生初步了解毒品—吸毒—危害。学生在看完视频后表达自己的思想, 预测课文内容,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 并为阅读活动做良好铺垫。

步骤2:课前热身, 引起兴趣

在学习课文之前, 通过PPT把课文中可能遇到的词汇、短语展示出来,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记牢这些词汇、短语, 并学会运用。

Pre-reading:Warming up by learn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在进入课文之前, 把难点和障碍先解决掉, 让学生在接下来的环节———阅读课文时轻装上阵, 专心于阅读技能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提高。

步骤3:进入课文, 了解Adam Rouse的故事

这一版块带领学生了解Adam Rouse的故事,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 从宏观感知课文总体情况。即找出主题句, 理清文章结构, 掌握主旨和写作线索, 培养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教师向学生介绍skimming和scanning阅读技巧, 鼓励学生运用此技巧于阅读中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While-reading:Warming up by seeing a flash

Teacher:Skimming is a reading skill used to get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a passage by reading only the key words, such as the title, beginning and ending, topic sentence, etc.

Scanning is a reading skill used to get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a passage.

1. Skimming:Finishing activities 2 and 4 on page12, 13

2. Scanning:Finishing activities 5 and 6 on page13

设计意图:划分段落、找中心句、理解文章结构和大意是阅读的基本技能, 能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这样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快速捕捉文章整体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和线索, 掌握文章的主旨和写作顺序。了解了课文大意之后, 指导学生层层深入挖掘课文细节, 逐步探索解决阅读问题, 从而真正帮助学生英语“略读”和“细读”技能的提高和利用。

步骤4:读后输出, 展示自我

读过并学习了课文之后, 通过大屏幕展示图片, 使学生回忆Adam Rouse的经历并总结给人们带来的启示。设置三个层面、形式多变、相互衔接的问题, 使学生在巩固了课文知识的基础上, 能深刻体会吸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Post-reading:

Task 1:Group work by discussing and looking at some pictures to retell Adam Rouse’s story.

Task 2:Preparing to tell others the harm of drugs.

Performing what they have prepared.

Task 3:Let’s vow together.

设计意图:

Task 1: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文章, 而且由于问题设置是由易到难渐进的, 容易让学生接受, 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认知状态。此练习是对课文的具体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组合,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系统理解。

Task 2:学生通过阅读文章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 获得了充足的语言输入。此任务让学生把课文的信息和自己对于吸毒的理解进行有效整合并进行语言输出, 鼓励他们用对话方式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使学生丰富了关于毒品及其危害的常识。另外, 在交流和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Task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 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得到指引, 并真正理解毒品的危害, 发自内心地宣誓:远离毒品, 珍爱生命!

八、教学评价设计

(一) 评价内容

1. 对学生阅读课文后处理不同形式阅读题目的效果进行评价。

2. 学生复述课文和自我展示毒品的危害后, 对其亮点和高潮进行点拨和表扬, 并针对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总结进行评价。

(二) 评价方法

1. 教师面向全班讲评。评价时以鼓励为主, 体现过程性评价的意义。

2. 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从不同角度对自己和他人的表现进行评价, 尤其突出形成性评价。

九、教学反思

(一) 教学设计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评价体系应该正确反映外语学习的本质和过程,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评价, 一方面会大大减轻教师的负担, 另一方面学生从自评、互评中受益匪浅, 取长补短, 有利于今后的语言学习。所以, 笔者认为制订这个教学评价是正确的。在实际教学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二) 教学过程反思

笔者利用图片和视频导入阅读话题, 首先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 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 使学生初步了解毒品—吸毒—危害。课后发现这个导入效果非常好, 学生在看完视频后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 并为阅读活动做了良好铺垫, 笔者认为,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成功。

While-reading部分, 以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快速阅读课文, 从宏观上感知课文总体情况。笔者向学生介绍skimming和scanning阅读技巧。划分段落、找中心句、理解文章结构和大意是阅读的基本技能, 能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了解了课文大意之后, 指导学生层层深入挖掘课文细节, 逐步探索解决阅读问题, 从而真正帮助学生英语“略读”和“细读”技能的提高和利用。课后, 笔者发现学生渐渐会阅读了, 对阅读感兴趣了, 真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三) 存在问题的反思

这节课课后, 笔者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细致而认真的回顾和思考。发现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 设计的教学内容太多, 以至于每个环节都很匆忙, 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 所以应适当地删减某些部分。

2. 教学语言运用不够熟练, 出现了几次口误, 这对于一名优秀高中英语教师而言是不应该的。

3. 回顾这节课, 新课标理念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笔者认为这堂课学生展示的机会还不够, 以后要积极改进。

(四) 改进措施反思

发现了课堂上存在的问题之后, 笔者客观而理性地思考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1. 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 尤其要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

2. 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 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多听、多学、多练。

3. 应该实行弹性教学, 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7.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 篇七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 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1—20号,K最强;总体Cs最强 最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

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 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一 、化学键:

1,含义:分子或晶体内相邻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异性电荷产生的吸引作用,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NaCl.

1,使阴、阳离子结合的静电作用

2,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3,形成离子键:a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

b部分盐(Nacl、NH4cl、BaCo3等)

c强碱(NaOH、KOH)

d活泼金属氧化物、过氧化物

4,证明离子化合物: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共价键是两个或几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1,共用电子对对数=元素化合价的绝对值

2,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对产生的吸引作用,典型的共价键是两个原子借吸引一对成键电子而形成的.例如,两个氢核同时吸引一对电子,形成稳定的氢分子.

1,共价分子电子式的表示,P13

2,共价分子结构式的表示

3,共价分子球棍模型(H2O—折现型、NH3—三角锥形、CH4—正四面体)

4,共价分子比例模型

补充:碳原子通常与其他原子以共价键结合

乙烷(C—C单键)

乙烯(C—C双键)

乙炔(C—C三键)

金属键则是使金属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可以看成是高度离域的共价键.

二、分子间作用力(即范德华力)

1,特点:a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

b化学键弱的多

c影响熔沸点和溶解性——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其范德华力一般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即熔沸点也增大(特例:HF、NH3、H2O)

三、氢键

1,存在元素:O(H2O)、N(NH3)、F(HF)

2,特点:比范德华力强,比化学键弱

补充:水无论什么状态氢键都存在

专题一 :第三单元

一,同素异形(一定为单质)

1,碳元素(金刚石、石墨)

氧元素(O2、O3)

磷元素(白磷、红磷)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换——为化学变化

二,同分异构(一定为化合物或有机物)

分子式相同,分子结构不同,性质也不同

1,C4H10(正丁烷、异丁烷)

2,C2H6(乙醇、二甲醚)

三,晶体分类

离子晶体:阴、阳离子有规律排列

1,离子化合物(KNO3、NaOH)

2,NaCl分子

3,作用力为离子间作用力

分子晶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所形成的晶体

1,共价化合物(CO2、H2O)

2,共价单质(H2、O2、S、I2、P4)

3,稀有气体(He、Ne)

原子晶体:不存在单个分子

1,石英(SiO2)、金刚石、晶体硅(Si)

金属晶体:一切金属

总结:熔点、硬度——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专题二 :第一单元

一、反应速率

1,影响因素:反应物性质(内因)、浓度(正比)、温度(正比)、压强(正比)、反应面积、固体反应物颗粒大小

二、反应限度(可逆反应)

化学平衡: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变化,到达平衡.

专题二 :第二单元

一、热量变化

常见放热反应:1,酸碱中和

2,所有燃烧反应

3,金属和酸反应

4,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5,浓硫酸等溶解

常见吸热反应:1,CO2+C====2CO

2,H2O+C====CO+H2(水煤气)

3,Ba(OH)2晶体与NH4Cl反应

4,大多数分解反应

5,硝酸铵的溶解

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5

二、燃料燃烧释放热量

专题二 :第三单元

一、化学能→电能(原电池、燃料电池)

1,判断正负极:较活泼的为负极,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为氧化反应,阴离子在负极

2,正极:电解质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得到电子,生成新物质

3,正负极相加=总反应方程式

4,吸氧腐蚀

A中性溶液(水)

B有氧气

Fe和C→正极:2H2O+O2+4e—====4OH—

补充:形成原电池条件

1,有自发的 氧化反应

2,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3,同时与电解质接触

4,形成闭合回路

二、化学电源

1,氢氧燃料电池

阴极:2H++2e—===H2

阳极:4OH——4e—===O2+2H2O

2,常见化学电源

银锌纽扣电池

负极:

正极:

铅蓄电池

负极:

正极:

三、电能→化学能

1,判断阴阳极:先判断正负极,正极对阳极(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对阴极

2,阳离子向阴极,阴离子向阳极(异性相吸)

补充:电解池形成条件

1,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直流电源

4,构成闭合电路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 A2B,AB2, 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 相关概念: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1.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 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 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练习: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B )

8.数学必修二总结 篇八

20世纪90年代以后,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我国教育技术领域, 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 已经取得了不小的研究成果, 应用于教学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教学成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 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并钻研而建构起来, 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所以现代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要按照学生自己的思维来自愿接受学习。

二、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过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二教材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内容史实比较多, 牵涉的知识面比较广, 按照以往旧教材的教学是不可能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的。那么本课在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教育理论之后,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我探究学习知识, 既完成了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首先,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教育理论应该为学习者设计一定的教学目标, 不能让学习者在课堂上没有目标的探寻问题;其次, 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如何让学生能够有效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三, 如何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即探寻的目标或者这个探寻的过程有一个比较好的反思, 在以后的学习中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在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中, 按照课程标准是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根据教材的现状和教学目标, 我确定了以下内容为本课的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上去理解手工业的发展, 可以适当地借助部分历史文献法和讲解法, 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 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教学重点是:掌握中国故嗲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有了教学重难点, 在这个框架之下就是学生对基本史实的解决, 再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难点问题。首先是学生对教材基本史实的掌握, 这是一个简单的史实建构过程。

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一共是五个子目:第一子目是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 第二子目是“工官”和“匠户”, 第三子目是纺织业的发展, 第四子目是先进的冶金技术, 第五子目是陶瓷业的成就。从本课整体结构来看, 第一、二子目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形态或者方式, 第三、四、五子目则是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成果, 也就是灿烂辉煌的“成果展”。本课教学内容大体划分为两大部分, 学生自学探究史实为一部分,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重难点教学为一部分。而第一、二子目的教学内容可以将其整合为一个部分来建立知识体系, 也就是家庭手工业或田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或“工官”制度,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示意图:

空白部分即是学生在教材中探寻解决的内容, 这种探寻解决问题是建立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上, 一个人要完成这些问题是有一定的难度, 部分问题即使教材上有, 但是也有一定的深度。这样的对知识的建构组合既可以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 而且还基本上回答了教材第11页中间部分的学习思考题:中国古代宫廷工艺品与民间用品相比有哪些差异?这样的学习完全适应了新教材的变化的需要。第三、四、五部分就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成果展, 主要是纺织业、冶金技术和陶瓷业, 这三个成果展如果说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以走进“博物馆”的形式进行“参观”理解, 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则可以使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梳理知识, 这时的学生学习就不再像前面老师列表, 学生探究答案了, 而是学生自己钻研一个案例出来进行自我分析, 自我发现问题, 自我解决问题或者是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下图表格为教学过程中预想的学生完成的基本情况, 如图所示:

第三、四、五子目的教学内容需要的是学生自助完成, 按照实际教学内容来看, 这就是两千多年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成果展”, 学生按照新课程标准应该是对史实的基本掌握, 没有什么的大的难度。需要学生理解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这个知识的回答需要的是前两个知识的整体框架。在此之前的知识整合中已经基本将其概述清楚。需要从两个知识整合中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就是培养学生的深层次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具体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作为历史教师, 我觉得必须在教学实践中, 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容, 不断摸索和探究新的方法和途径, 从而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本课所学的三个知识点都是早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前提下完成的, 即学生掌握家庭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以及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等课表要求都已达到, 而且还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见识了古代中国灿烂的文明。

摘要:建构主义是近代以来应用于教育领域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法。新编的历史教材打破了以往以时间朝代为线索的编年体通史, 而是将政治、经济、文化等分别出来, 单独成为体系。那么这就需要学生有一个较好的知识认知体系, 必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体系的建立。本文以人民版教材必修二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为例来培养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手工业,影响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元旦作文600字作文下一篇:石家庄铁道大学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