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出则悌观后感

2024-09-05

弟子规出则悌观后感(精选3篇)

1.弟子规出则悌观后感 篇一

弟子规<出则悌>(1)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学习《弟子规》中的<出则悌>(1)“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愤自泯。”体会古文韵味。

2、看课件,初浅理解经文的意思。

3、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学会主动化解矛盾,友好的对待伙伴。

4、继续巩固幼儿用明快的节奏诵读课文,激发幼儿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兴起。准备:幼儿情感教育照片课件,歌曲(好朋友)弟子规跟读版儿歌、弟子规唱诵版儿歌。活动过程:

一、行礼

(1)、向孔子圣像行三鞠躬礼(2)、向老师行三鞠躬礼

二、复习

1、复习“总叙”和 “入则孝”:跟随弟子规唱诵版儿歌一起有节奏地唱诵“总叙”和“入则孝”。

2、检查作业:昨天回家做事情的情况。

三、学习《弟子规》中的<出则悌>(1)“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愤自泯。”

(一)引入:

1、欣赏歌曲《好朋友》

2、引导幼儿相互说说平时同伴,兄弟之间互爱互助的事情。(体会兄弟之间的爱)

(二)学习新内容:

1、观看视频,欣赏弟子规出则悌(1)

2、观看课件,请幼儿帮忙处理课件中出现的问题。(两个小朋友争抢糖果)再次引入原句,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

3、教师小结:理解经文的意思:

(1)、“兄道友,弟道恭”是说大哥哥大姐姐要有好的对待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不要耍小脾气,要尊敬哥哥姐姐。

(2)、“兄弟睦,孝在中”是说大家有好和睦的相处,就是爱爸爸妈妈,爱长辈的好孩子。

(3)、“财物轻,怨何生”就向大朋一样,不计较吃的用的,乐意分享,互相关心,大家就不会埋怨别人了。

(4)、“言语忍,愤自泯”就是说把不好听的话都人在肚子里,多说好听的话,那么愤怒、生气的情绪自然就消失了。

(5)小结:只要我们友爱、有礼貌,乐于助人大家就会很开心的共同生活。

(三)1、跟读(弟子规儿歌跟读版)

指导:幼儿跟随弟子规儿歌跟读版里的小朋友一起跟读。

2、唱诵(弟子规唱诵版儿歌)

指导:幼儿跟随弟子规唱诵版里的小朋友一起有节奏地唱诵。(1)、集体打节奏唱诵(2)、分组配节奏唱诵。

四、布置家庭小任务:

家庭小任务

1、你们在家都如何照顾弟妹?

2、诵读《弟子规》中的出则悌(1).五、师幼一起表演歌曲《好朋友》,在爱的旋律中离场。

2.《弟子规》之出则悌(三) 篇二

同学们,当爷爷奶奶等长辈呼唤你的时候,你马上作出反应并跑过去了吗?还是一个劲儿地只顾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充耳不闻呢?在路上,你碰到了自己的长辈或是长者,你会主动避让行礼吗?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弟子规》出则悌的第三部分,一起去感受古代晚辈对长辈的谦恭和尊敬吧!

【诵读声声】

长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已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

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

长无言,退恭立。

【为你解读】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已即到。”这一部分讲的是长辈有事呼唤人,我们马上要帮助长辈去呼叫。可能是因为长辈的年纪比较大,也可能身体不是那么好,他声音没有那么高,叫的人可能听不见。你就帮着叫,你年轻声音大,这是对长辈的一种礼貌和恭敬。如果那个人不在,你就赶紧回来报告,并且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的就帮忙,不能帮忙的则代为转告。这就是体现出对长辈一种恭敬的心理,也是对长辈一种服务的态度。这告诉我们,时时要有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当我们知道处处尊重长辈,常常有服务于长辈的心,长辈交代我们的事一定是立即去做,而且会把做完的情形向长辈报告,让长辈放心。那么,久而久之,别人交代给我们的工作也都能从头至尾做好,有始有终,这样,我们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自然也就能得到长辈的垂爱和提携。其实,当你在落实这些礼仪的时候,你的耐性、沉着,也就逐渐地培养出来了。

“称尊长,勿呼名。”说的是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这是对长辈的一种尊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要表现出自己很有才能,藐(miǎo)视长辈。晚辈直呼长辈的名字是不礼貌、没有教养的表现,因此从小就要在称呼上树立长幼、尊卑的态度,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谦虚的心态。古人很重视韬(tāo)光养晦(huì),一个人即使有才华,也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故意卖弄。真正有德有才之人,久而久之自然能获得大家的敬佩、爱戴,何必用表现自己来证明自己的才华呢?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这里讲如果我们走在路上遇到了长辈,应该赶紧走上前去作礼、鞠躬,表示对尊长的恭敬。这里讲的“疾趋揖”,疾是快速的意思,趋是走上前,这种快步走上前,表现自己那种恭敬心。如果见到长辈,还慢吞吞、大摇大摆地走上去,这种形象就已经充满了傲慢。当我们行礼之后,长辈没说什么,我们应该退避到一边,恭恭敬敬地站好,随时听命长辈的吩咐。所以在长辈面前,我们为了让自己培养恭敬心,就时时要留心,要善于察言观色。看到长辈如果不想说话,你就千万不要用很多话来影响长辈,特别是看到长辈如果面色比较疲倦,我们这个时候更应该沉默,恭立在旁边以等候吩咐。这都是培养自己谦敬之心。

文明礼貌看起来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修养,体现出一个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人与人之间互相观察和了解,一般都是从礼仪开始的,一个举止优雅、彬彬有礼的人,更容易交到好的朋友、找到好的工作,所以礼貌就是一张金名片。

杨时、游酢立雪程门

宋朝进士杨时、游酢(zuò),是程门四大弟子中的两位,他们远从福建到河南拜师求学,留下“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

杨时从小是个神童,很会写文章,20几岁就考中了进士。但他放弃高官厚禄,向程颢(hào)求学。

游酢年少时天资聪颖,过目成诵。程颐(yí)一见到他,就称赞他的资质可传承道统。杨时、游酢先拜程颢为师,程颢死后,他们也40多岁了,早就考上了进士,仍然向程颐继续求教学习。

杨时和游酢初次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目静坐,二人恭敬地站立一旁等候。程颐发觉时,看着他们说:“你们还在这里啊?天晚了,回去休息吧!”一出门,才发现门外积雪已深及一尺。后人以“程门立雪”比喻尊师重道,诚恳求学。

二人后来都学有所成。杨时官至龙图阁(王室图书馆)直学士,并把所学传入福建,为“闽(mǐn)学鼻祖”(闽,福建简称)。游酢历经太学博士、教授、监察御史、知州等官位,因为游酢德行纯正,做事厚道,做官所到之处,人民爱戴他有如父母。

杜环代人养母

杜环是明朝一位官员,他父亲有一位朋友去世了,剩下母亲无人照顾,而这位母亲的儿子也不知下落。她便去找自己的亲戚,结果谁也不愿照顾她。万般无奈,这位母亲只好到处寻找自己的儿子。杜环得知此事,决定先赡(shàn)养这位老妇人,并代老妇人寻找儿子的下落。后来,这位母亲的儿子虽然找到了,但他匆匆见了母亲一面,就找借口离开再也没有露面。杜环则一直赡养着老妇人,对她很孝敬,就像对自己的母亲一样。

【正方反方】

有人认为只有自己的爷爷奶奶呼唤自己时,才要马上答应并帮他做事,若是其他老人在呼唤,可以不理他(她);有人认为无论是自己的爷爷奶奶还是不认识的老人,只要在呼唤自己,都要及时答应,能帮他们做的事情要帮他们做好。你同意哪种观点呢?为什么?

【小小实践】

3.解读《弟子规》-出则悌 篇三

一、辩证地认识《弟子规》

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国几千年传统社会如果没有规矩,早就陷入了崩溃。为什么中华文化可以传承数千年,即使外族来袭也依然无法改变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我想,这主要在于社会对规矩是需要的,这种规矩不是说禁锢人们的思想,而是要人们学会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有了这些守则规范,我们才能够经由对这些守则规范的遵守而变成谦谦君子。因此,我们今天学习《弟子规》时,就要辩证地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

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成就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生的,其实就是从小养成的好规矩,好习惯。难怪名人说‚播种习惯收获命运‛。

二、【出则弟】解读

【解读】出则弟,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弟,韦束之次第也。——《说文》。弟通悌:从心,弟声。《说文》:‚悌,善兄弟也。‛本义:敬爱兄长,泛指敬重长上。

《三字经》里提到‚首孝弟,次见闻‛,这里可以看到,即使古人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孝悌仍然比读书重要。古人尚且如此,难道我们今人还比不上古人吗?

《孝经》里面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理顺,莫善于悌」。教导人如何关怀他人,没有比教孝更有效果的;教导人有节有度,懂得尊敬他人,没有比教悌更好的方法。所以「悌」还包含一个礼节的教诲,孔夫子也说「不学礼,无以立」,没有礼貌很可能在人群当中无法立足。只要你走出自己的房间,就要与人交往,首先就是与自己的兄弟姐妹交往;离开自己的家庭,就要与族里的其他长辈交际。交往要注意什么呢?《弟子规》为我们提供可操作的礼仪、规矩。

弟道第一条,注意与兄弟交往礼节。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意思】当哥哥姊姊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弟道实际上是‚孝道‛的延续,因此古人将‚孝悌‛并称,并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最重要的标准,视之为做人的根本。兄弟交往的关键之一是‚和睦‛。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自己的兄长,还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兄弟姊妹的相处,往往比父母还要长久,几乎可以说从小一直到我们终老,从小我们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自己的弟妹,不但你在家里能和睦共处,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的包容,互相的帮助,互相的关怀。所以,从小能建立这种友爱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兄弟姐妹和睦相处了,老人对自己的子孙后辈就放心了,这就是子孙对长辈的‚孝‛了。

在唐朝有一位大臣叫李绩,其实他的原名不姓李,姓徐,因为对国家有功,所以李世民赐他国姓叫李绩。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那么大的一个臣子,李绩那个时候年纪也很大了,他有个姐姐,刚好姐姐生病,他去探望姐姐。看到姐姐正好在煮粥,他就亲自帮她煮,把这些仆人支开。李绩长一把长长的胡子,在那里煮粥,因为风很大,不小心火烧上胡子来,赶快把火灭掉。他的姐姐在旁边看到了,就说:弟弟,你这是何苦!家里的佣人这么多,你就请他们做就好了,不要自己在那里这么辛苦。结果李绩就回答说,‘姊姊,你从小对我关怀备至,我时时都想要回报你。我们年纪都这样大了,我又有多少机会能够亲手帮你煮粥?’当姊姊年纪这么大了,李绩年纪也不小、也已经老了,他还能这样的对待自己的姊姊,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

兄弟交往的关键之二就是‚谦让轻财‛。兄弟姐妹之间很多的纷争都是由于钱财太多分配不均所引起的。父母刚刚去世,就为争夺遗产而大打出手,甚至走向法庭,兄弟反目成仇,这样的例子有的是。能轻财物,把物质看得很轻,你有布施的心,把你多余的财产、多余的财物分散与人,就可以减少许多怨恨。兄弟交往的关键之三就是‚忍‛。俗语云:‚忍一时风平浪静‛。我们来看‚忍‛字,忍字头上一把刀,忍得住来是英豪。自古以来,能忍成大事者,充满青史,忍下胯下之辱的韩信成就一代名将;三番五次被项羽羞辱的刘邦赢得天下,而被诗人评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楚霸王,却放不下‚心上之刀‛而自刎乌江,给后人留下了多少慨叹与惋惜。唐朝有一位长寿老人叫张公艺,史书上说:寿百龄而九世同居。当朝皇帝请教他治家秘诀,老人写了一幅‚百忍图‛以进呈。这其中和为贵、忍为先的传统思想更是涵盖古今。结合个人体会:每个人的想法都是千差万别的。从个人体验来说,无论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会碰到很多头痛的人际关系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言语不和,很容易使矛盾升级,最后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如果我们能够坦诚详谈,从解决问题的立场出发,而不是先考虑到自己的感受,急火攻心,说出或者做出让自己事后后悔的事情来,大事就会化小,小事就会化了。这对己对人都是有好处的。

上一篇:王永庆成功的的秘诀下一篇:分管安全生产副总经理安全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