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共9篇)
1.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篇一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指导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重视范读、领读,指导朗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我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的“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早地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W生特点进行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段落、词句,着重指导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
四、丰富想象,读中体悟
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想象情境是体悟人物情感的前提,而体悟情感则可以深化对情境的感知。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所以,对能揭示情境的词句,如描写神态、动作的词句,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再现,辅助自己进入情感状态。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篇二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指导,真情实感,关键词句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一定要恰当地运用一些朗读的手段,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透彻课文的内容, 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 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笔者一直把朗读当作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可以把书面中的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朗读可以集我们的眼睛、耳朵、大脑、嘴巴等一齐并用, 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记忆, 还能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那么, 到底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
一、教师要用真情实感来范读, 以此感染学生
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学生总是会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 所以, 如果教师能够做到声情并茂地范读, 一定会深深地感染学生。人们都说要想学生有感悟, 有体验, 教师就一定要有感悟;要想学生有体验, 教师就一定要先有体验。教师要先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学生, 所以当进行阅读教学时, 教师一定要热情投入、激情洋溢, 只有这样让学生身临其境, 被教师的语言所感动, 他们才会真正受到感染。要想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教师的的范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范读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 让课堂的活跃度达到最高。这就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教师一定要运用自己出色的朗读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这样学生才会不自觉地进入角色。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还要让学生边听边画, 划出正确的节奏划分, 停顿和轻重缓急, 让学生尽快进入文章营造的氛围。比如说《黄河颂》更是要求教师要读出气势来, 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加上音乐,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的朗读水平一般, 没有真情实感在里面, 读得平平淡淡, 学生自然听得也昏昏欲睡, 也不会产生师生共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目的。所以, 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感情融进去, 只有这样, 才会感染学生, 为讲透课文做好铺垫。
二、教师要依据教材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感情去朗读
朗读也是有技巧可言的, 它作为一项基本功, 也需要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中学语文教师需要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文体进行不同方法的朗读指导。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多读, 多想, 多品味,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感情去朗读课文, 培养语感。不同文体的课文需要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诗歌的时候, 教师要进行诵读, 边读边用心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结构美和图画美。散文需要读得随意、自然, 不拘泥于一种表现的写作手法, 反复朗读, 用心去品味, 做到于细微处见真情。朗读小说时要赏读, 在欣赏小说精巧的构思, 生动的人物形象, 曲折的情节等方面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体味文本中的字中之意, 字外之意。说明文的要求就是要平和、沉稳, 以说明事理为主。对于任何一种文体, 只有抓住其特点, 才能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 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语感, 体会各类文体不同语言的魅力, 只有用心去品味, 才能在品读中领悟作者蕴含的感情, 并在意境中层层开拓, 产生自己独特的文本感受。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感受, 引导学生去思考生活, 启迪他们要珍惜时间, 把握大好时光。再如读《桂林山水》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必须以鲜明的节奏感, 抑扬顿挫的语言来读, 从中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风光。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着重品读一些关键句和重点段落, 从而感悟作品含义
教师要指导学生着重品读某一篇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品读感悟, 就是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进行细致地分析和理解, 以此为契机来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 使读者和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每一篇文章中都有一些重点的词语和段落, 含义深刻, 揭示中心, 耐人寻味。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好这些词语和句段, 从而体会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味文章的写作技法。尤其是引导学生要读出十分强烈的感情色彩来, 并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感悟文中的美感体现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重点的阅读课文进行探究性阅读, 通过这一环节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意义。要想达到探究性阅读的目的就要进行四步读法。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 发现文中的美。比如《端午的鸭蛋》一文, 教师先让学生出声地朗读一遍, 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即在平淡的生活里发掘诗情画意, 在平静的日子里发现生活的情趣, 在小小的一枚鸭蛋里品尝出生活的滋味。然后, 再次细读课文, 探求其中蕴含的美。经历了初读之后, 学生已经对本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这时再提出几个问题, 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师生一起探究一下本文的美在哪里。可以通过抓一些重点的字词和语句来品味。在自然、平实的语言后面还流露着典雅, 要读出文字里面的内容。接着,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件演示, 通过多媒体课件来让学生一起欣赏美。尤其是对于一些民族的东西,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幻灯片或视频来渲染一下氛围。在让学生欣赏端午风俗的时候, 还可以加以拓展, 把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做一个汇总, 让学生广泛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很多学生在学过节日专题后, 加深了对我国民族的了解, 并对一些地区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下, 他们还会积极地搜集一些资料, 从而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最后,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一次出声地全班朗读, 在洪亮的合声中, 一起来感受文章传达给我们的美。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篇三
一、从读进手,指导学生读“准”课文
小学生是来学校读书的,他们从进学第一天起,就是来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从学拼音开始,就得读准声、韵、调。把握好认读的工具,以利今后的识字和学习普通话。在阅读教学中,它把“读”作为教学的主旋律,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语言材料,才能使他们在阅读教学中把书读好。
首先,加强教师范读,使学生学有榜样。教师是孩子们民、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是孩子们最乐于模仿的对象。教师出色的范读能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其次狠抓一个“准”字,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谓“准”就是发音正确,不念错,特别是方言较重地区的学生要过好语音关,要做到朗读不添字,不掉字,不读破名,不唱读,使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圈、点、划、记的习惯,碰到把握不准的字要勤查工具的习惯。
最后明了朗读技巧,使学生朗读达到要求。读正确、流利这是朗读的基础,教师还得指导学生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这除了在课堂上多指导学生朗读外,还应该让学生把握有关的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例如,《再见了,亲人》离别的场面,对大娘说的话,要用敬重的语气读,由于她是长辈;对金花,用亲切的语气读,她是小字辈;对大嫂,是同辈,就应用关切的语气读,就能体会出中文那敬重、关爱之情。
二、读中品味,帮助学生培养语感
语感的练习和培养是让学生正确地把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小语教材中所选的阅读文章,大多是精典的范例,有它的可读性。特别是那些出色片断,只有我们认真往品读,才能感悟文章的妙处。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就应捉住第二、三自然段加以反复诵读,细细品味课文中不同的语气变化,捉住关键字眼,突出几个“真”字,留意“啊”的读法,运用声情并茂、抑扬抑扬的语调朗读,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往感受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奇、秀、险的独特风姿,领会“船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从而进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要想进步阅读教学的质量,就必须突出重点,牢牢捉住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重点名段精讲多读,特别是课文中一些揭示内蕴、议论抒怀的中心句更要让学生多读品味。如《一夜的工作》中未两段的语句:“……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们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单!我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大声对全世界说,似乎我的声音全世界都能闻声似的:‘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一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像这样的语段,就应该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出语调,读出情趣,使学生在朗读中明了课文的意蕴,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熟读成诵,促使学生积累语言
学习语文www.chenmingming.com,就得熟读古今中外的一些名篇佳句,化别人语言为己用。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熟读的效果。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无论学什么课文,我们都得就学生明确积累什么。过往,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要求学生背记一些内容,但背记的内容往往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词语解释等,没有捉住本质的东西。我们现在要求学生积累的是“语文”本身的东西,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以及短小精悍的古诗,还有散见于课文的出色句段。只有把这些东西背诵下来,才能不断充实学生的语言库存,使他们终身受益。
4.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 篇四
题目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院系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师范教育分院姓名 :
学号 :
班级 :
指导教师:
020209012009语文教育刘帅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下面就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的重要性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所处的重要性
首先,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过去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明朗读确实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它不仅能将文章读懂,而且能在读的过程中渐渐理解文意,掌握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如古代许多文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就要求他的学生多读诵,多思考;宋代教育家朱熹要求他的学生“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强牵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一直传至今天,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价值。
其次,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了小学儿童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其思想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最初“是在高声的思维”,以后才“有外观的语言过渡至耳语,再过渡到内部语言”。小学儿童可以通过朗读,用“听”来进行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用读来调动学生学习,从读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国诗人说的那样:“从读的情况可以看出读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阅读的作品。”再次,朗读教学便于发挥“有声语言”的教育作用。学生在朗读文章时,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口头语言,他们如同站在作者的位置,替作者说出这一番话。反复的读,把文章读的越好,学生就越能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这时,学生的语言就真正成了作者的语言了。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品味,在读中受到启迪、、、、、、最后,朗读可以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了小学儿童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其思想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最初“是在高声的思维”,以后才“有外观的语言过渡至耳语,再过渡到内部语言”。小学儿童可以通过朗读,用“听”来进行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用读来调动学生学习,从读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国诗人说的那样:“从读的情况可以看出读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阅读的作品。”因此,朗读是衡量学生对课文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尺度。在阅读教学中所处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发挥教师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最多。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例如在教学童话故事《丑小鸭》时,我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把收集到的图片,结合文中的插图,制成动态的画面,通过声、像、形、感同步的“动态”画面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
在不同的情绪体验中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化“要我读”为“我要读”。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让给学生。又如:《月光曲》
8、9节一位老师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师:同学们,8、9两节写得最美、最动人。贝多芬的美妙琴声仿佛把兄妹二人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下面请听一听贝多芬的《月光曲》,我想大家一定也会有和兄妹俩同样美妙的感受。听过之后,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有感情。(放《月光曲》片断。生静静地听着。)
试想,对由《月光曲》产生的美妙想象仅靠语言的点拨,学生朗读是难以到位的,而以美妙的音乐渲染气氛,听其乐,见其景,生其情,学生朗读课文就达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指导学生掌握学生朗读技巧
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的朗读有着积极地作用,以下就是教学工作者在课堂实践中常运用的方法 指导技巧:
1、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教学需要,因文而异、灵活安排,展开阅读活动。例如 可以经常开展“朗读会”“故事大王”“儿歌表演评比”等朗读比赛活动,在学生中评出“朗读擂主”“故事大王”“最佳演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读书成绩,感受读书的欢乐,提高朗读能力。像《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等课文中多有总起的排比句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朗读“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这样的总起句加以引导,学生顺着老师的语气朗读具体描述的句子,就会起到水到渠成、大雪无痕的情感带动作用,如在课文中读 惊险 磅礴 不拘一格 等词语就要 显现出 重音 停顿 等朗读技巧
2、在教学中,要提倡提倡“以读为主。阅读时,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读的次数多、时间长就算完成了任务。我们应该做到每一次指导学生读的时候,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做到有效的朗读。例如 “在领读中”,由老师或读得好的学生领着大家读,可以读句子、读一个层次或一个段落。低年级可以是一句句或一段段地领读全文,高年级可以是领读重点的片段,也可以是引读,即由老师读上句,学生接读下句,或师生双方根据课文中的逻辑关系,加入适当的词语串读。如 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可以这样引读: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端着什么?)一手(拿着什么?向人们(怎样做?)跟人们(说些什么?)傣族人民(干着什么?)一边向周总理(怎样?)祝愿他(怎样?).通过引读,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课文描述的情境,逐渐感悟潜藏在文字背后的哲理或情感。有如《观潮》一文的第四自然段有四个分句,可以把学生分成四组来做游戏,第一组全部读,读第二分句时第二组加入,读第三分句时第三组加入,第四组只读最后一个分句。这样的朗读符合浪潮由远及近,潮声由小到大的实情,容易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阅读中要注意 语速 重音 等方面的阅读技巧,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很高。
3、阅读教学中还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注重阅读的语调。例如我在训练学生读《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让学生将“连忙招呼老山羊”“装出一副又老实又可怜的模样”“半闭着眼睛、摇尾巴、咧开嘴、龇着牙”等表情、动作表演出来,增强了朗读的效果,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
像《再见了,亲人》、《匆匆》这些饱含着深情的课文,可以设计富有感染力的场
景或者表演,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分角色的进行情感朗读。教师有效的朗读指导是给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搭建一座体验的桥梁,打开一个情感的世界,开拓一方思维的天地。让我们以满腔的热情赋予学生多元的智慧,开启学好语文的窗户,通过朗读,读出学生的童趣,读出学生的真情,读出学生的心声。
4、在阅读中创设情境,以创设情境此方法来指导学生朗读,在开展各种活动时还要适时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如《小溪流的新家》一文的基调是欢快活泼的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基调是深沉悲痛的,学生分角色读时要安排 不同性格不同声调的学生来读,因为不同的语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文章的内容不同采用的基调也不同读的时候要注意区别。又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小白兔说:“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读这篇课文时可以使两位学生扮演两只小兔子的情景剧 ”其中读“自己种、吃不完”要读重音.重音是表示情绪或情感的重音,它一般落在句中的修饰语上,如课文《一粒种子》中“啊,好个光明的世界!”重音应落在“光明”。也可以在停顿和语速方面指导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作品.。例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课中“董存瑞向四周一看,这桥有一人多高。没有放炸药包的支架,也找不到棍子,炸药包放在哪儿呢?”因为董存瑞已经来到桥下,形势非常紧迫,不能从容观察和慢慢考虑。所以,描写这种情境的字句,不能机械地按常规来读,停顿要缩短。后面的“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此时,因为董存瑞已经做好牺牲的准备,“眺望远方”包含着英雄崇高的革命理想,“用尽力气高喊”及喊的话,反映了英雄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这篇课文要找班级声音大地男同学来读 因为,要那这段课文 读得响亮饱满,而且每个停顿都应比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一般停顿稍长。表现兴奋及愤怒感情的句子,读时一般用快速;表示庄严、沉痛、宁静内容的句子,读时一般要慢些。
总之,在教学中,老师要积极探索朗读指导的方法并要灵活运用,使学生悦读、爱读,在朗读过程中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增加语言积累,充实文化底蕴。
四、结论
5.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篇五
【摘 要】: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主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环节,还是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作为语文教学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的阅读,它在教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种艺术,它能积累学生的语言,提高警惕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锻炼他们的思想,铸就一些新的观念,因此我们就得从语音、语调、感情、语速方面来抓住阅读的要领,也从朗读的几大点读、议、情来引导学生的阅读。
【关键词】:朗读教学指导阅读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朗读的几大点是读、议、情,“读”是朗读,就是朗朗之声才能达到读的要求,读的效果,它是根本;读后不光是发出声音后一了百了,一无所知,而是要用脑去读,用脑自然免除不了要思考,这样,随之而来的就是要讨论,“议”是关键;对于诵
读,要用脑,也得用情,这样才会感受文章给人带来的美感和价值,自然“情”是纽带。源古溯今,朗读可以说是教师比较基本的行为方式。《诗经》中曾谈到:“吟咏情性,以风气上”,古人对它的阐述为:“动声回音,长言为咏,做诗比歌,故言吟咏情性。”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书声琅琅,感悟人生。即便是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朗读仍然是教师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当前的素质教育更要求“校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从而充分发挥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由此可见语文诵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去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呢?
一、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注重语音、语调、感情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
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而语音教学是朗读的第一步。如果没有语音的正确认识,就无所谓的读,学生只有在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才能朗读课文。对拼音教学,是任重而道远的事,只有经常的纠正,长期的提醒才能达到标准的效果。要利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尤其在我们当地,读准“儿化”韵和轻声词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在我们的方言中就很少有儿化与轻声,因此这得要求加强。如:圆圈儿、五分儿、一块儿等这些“儿化”韵在我们平常说话时是不会说出儿化音来的;轻声也是如此。停顿,不是一字一顿或一词一顿地点读,也不是高腔怪调地唱读,而是在朗读过程中恰当的间歇。在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一点是朗读训练的核心所在,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想读出感情,就得紧抓住文章文体的特点,给人以视听的立体感。无论文章是散文还诗歌,阅读时情感要完全融入到课文当中,给听者或自己的美的感受,文章意义的价值,把全身心都投入到课文的浓厚氛围中了,而不是枯燥无味的朗读。读出句号的圆满,叹号的强烈感情,问号的上扬语气。同时,语速也应该重视,语速是指导朗读时速度的快慢,具体可以分为缓慢、稍慢适中、稍快、较快等。语速的快慢是根据文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总之,语速的快慢将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内容变化。所以,要想使学生能正确了解内容的变化,教师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住语速。
二、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
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熟读成诵 激发兴趣 增强朗读情趣性
小学生的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首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同。因此,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应拿着自己的一套标准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朗读打好坚实的基础
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好习惯能造就人,学习语言的好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习惯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要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启发学生爱读书、多读书,使学生体验到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同时还要经常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阅读比赛等活动。其次,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会阅读时在书上勾点圈画等批注的使用方法,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细微处人手,要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有周密的考虑和科学的安排,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去培养
和发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有耐心和恒心,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五、创设阅读的相关情境,学会一种赏读的方式
赏读,便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通过语言的鉴赏、文章人情的挖掘、学会语言的表达、明白生命与价值取向的道理,用这种朗读方式,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就会得到的一种美感有鉴赏。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朗读的方式方法得灵活处理,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6.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篇六
滑县产业集聚区英民中学 康磊
1、关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2011版 课标中,说:“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原版课标中,只是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十分严重,灌输式的教学把学生的思想僵化了。新课程改革之后,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甚至随着教改的深入,近年来“洋思模式”之类教学模式流行开来,似乎过分地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步,甚至达到了规定教师讲解不能超过几分钟的地步。
我们认为不管什么教学模式,它的产业一定有它的地理和时间原因,一定有它的长处,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教学的高效,体现一定的教学科学。
但是,如果不分时间、地点,不管学科特点,将某一种教学模式不加选择地在任何学科硬性推行,一定会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大地凸显出它的弊端来。
2003年底,一家晚报披露,朱自清的名作《背影》在中学生民意测验中得分相当低,被某中学语文教科书排除在外。中学和不满的理由是“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这一消息引起了据说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长的义愤。教科书的编者连忙出来“辟谣”,说该新闻失实,《背影》已经决定列入下一册语文课本中。
一篇流行几十年的名作,就因为学生的不满就被排除在教科书之外,我们尊重学生的权力的确很充分了吧。孙绍振教授就在《背影》背后的美学 与方法问题一文中指出:
我们以审美价值论质疑了《背影》中的父亲“不够潇洒”的问题,虽然审美价值论并不是唯一的学理基础,但是有这学理基础总经没有一点学理基础更有深度。把当前流行的相对主义倾向绝对化,发展到极端,就是“一切由学生说了算”。事实上是,一千个学生说了都算,就没有人说了能算,这就完全 放弃了教师的职责。
现在,语文课堂上就有一种现象:因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理解,教师不能讲解,不敢讲解,不管学生的理解多么奇谈怪论,我们都要加以肯定,完全抹杀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地位,这是我们这次2011版新课标中,需要纠正的。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该讲就得讲,学生对文本理解不足,认识不到位,不深刻的就得及时点拨提升。
2、教师要钻研教材,处理教材
结合以上观点,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
就是说,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引领、指导和点拨学生学会阅读,自己首先要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要明白,一篇课文摆在自己面前,教师要通过与学生共同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要充分理解教材,钻研教材。
语文教学与别的科目不同的地方在于,数理化的学习是从未知到已知,不懂就是不懂,必须教师来领路才会解决疑惑。而语文教学则需要从学生觉得一望而知的东西中,发现他一无所知,关键则是从已知里发现未知,也就是从已知中提出未知的问题,一个教师的起码水平,就是从学生的已知里发现未知。
一篇课文,所包含的教学内容都会几十个点上,从知识角度来说,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书;从能力角度上说,有朗读、默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阅读不同文体的不同方法等多种能力;还可从方法角度、习惯角度、情感角度、内容理解角度列出一大堆项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正因为每篇课文都具有这样的综合性特征,我们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一节课多则七八项教学内容、少则选四五项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没有中心,没有重点,结果往往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教学内容多而杂,教学效果少慢差。一个比喻从小学教到高中,可能学生还是分不清本体喻体。
我们说个故事吧:从前有一个老国王,他召集大臣们布臵一项任务,要他们编一本《古今智慧录》留给他们的子孙。
大臣们接受了任务,离开了宫殿就开始工作了。经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起早摸黑争分夺秒,最后完成了洋洋洒洒12卷的巨著。国王看了以后说:“我相信这是古今智慧的结晶,然而,它太多了,我怕人们读不完,把它浓缩一下吧!”看着国王有点遗憾的表情无奈的大臣又开始工作了,几经删减后,变成了一本书。可是,国王还是认为太长了,又命令他们再浓缩。这些大臣几经周折,绞尽脑汁,夜以继日,披星戴月,费寝忘食结果这些聪明人把一本书浓缩为一章,然后浓缩为一段,最后变成一句话。国王看到这句话后,面带笑容,他高兴地说:“这句话真是古今智慧的结晶,我们全国各地的人一旦知道了这个真理,我们大部分的问题就解决了。”这句话是什么呢?那就是“世界上没有免费的晚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繁中求简,是多么重要!洋洋洒洒的巨著能提炼成一句话,我们每一篇课文,能不能只求一两点进行教学呢?我想应该能!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提出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合宜的教学内容。
他提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老师备课首先要考虑学生学什么,学什么是对的,学什么更有价值;其次要考虑怎么让学生学,怎么才能学得更好。
这时候我们就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到底应该怎么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或者说教学流程。
在王荣生教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他把我们一直以来使用的传统文选式的教材中的选文,分成了这样四类:
一、定篇。即经典的文本,比如鲁迅的文章,诸子百家的散文等。这样的文章在于积累规范语言、理解学术界公认的的阐释。
二、例文。大致相当于理科教学中的直观教具,它给语文知识的学习添补进经验性的感知。多数情况下,例文阅读时只取其中的某一侧面或某一个知识点。比如用《背影》讲动作描写,用《春》讲多种感官去观察自然等。
三、样本。就是把一篇文章当作文章的标本一样,让学生来看,让学生自己来学习,让学生来生成要学的内容。学习其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
四、用件。这类选文的目的在于提供信息,介绍资料,使学生获知所讲的事物,即了解事物本身的知识。相当于话题作文给出的材料。
明白了以上四种课文的类型,我们就可以有目的地去面对不同的课文作出不同的处理。
这样的话,首先我们教师要清楚,一篇课文,我们准备把它处理成四类中的哪一类性质的文章来教,然后再考虑,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在学什么,教师实际教了什么,如果这三个内容是统一的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就是合宜的。
这时,我们就不能在课堂上设计过多过细的问题,一定要抓住主问题。
所谓主问题,就是与课文核心思想、感情密切相当的问题。对学生在语言方面、思维方面或情感方面得到启发的问题。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目的。
一节课学习目标就不能太多,最多三个,问题设臵或教学环节也不能太多。有人就说,如果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了十个八个要点,或问题,我们可以说,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讲什么问题。你见过一节数学课上,一下子讲五六个、七八个定理公式的吗?
少而精的问题是语文课阅读教学上应该思考的问题。
薛法根老师有个著名的法则,叫做“三不教”:学生已知已懂的,不教;学生自学能弄懂的,不教;教了暂时也不懂的,不教。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补充一句,某个内容放到别的课文教也许更好的,不教。
在此基础上,教师有重点的带领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学生一定会在学习过一篇文章之后有所收获。
甚至连三维目标,在一篇课文中,都不一定全部达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谈到2011版语文课标时说:
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不是每一堂课都要落实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长期、隐性的目标,语文教育要靠熏陶,不可能在每一节课内全部落实三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要特别注重引导阅读,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大量阅读中去“涵泳”,逐步习得。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而教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不见得好,还可能破坏那种“涵泳”的感觉。
3、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在实施新课标以来,课堂上还有一种现象就是,重视小组学习的方式,就是所谓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但是,我们似乎是,只重视了合作学习,却忘记了,它是和自主、探究放在一起来讲的。
在2011版课标中。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我们要完整理解课标的理念,不能断章取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原来只注重师生双方的对话、问答,现在提倡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不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吗?不是提倡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吗?不是提倡小组交流吗?那我一上课就搞小组交流,学生还没有自己深入的阅读课文,还没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和想法,就面对面的交流,小组中,多数是大胆的自己在说,程度好的自己在说,多数学生在听,哪有交流?还没交流五分钟,就急于展示,相互辩论,课堂上一会儿他站起来讲解,一会你站起来评价,一会三人一组朗读诗歌,一会八人一组表演课文场景,一派热闹激烈的场面。看似在探究,其实热闹一番之后,学生什么也没学到,什么也没记住。小组合作更是流于形式。有的竟不顾学科特点,班级特点,一味地搞小组,把学生的课桌搞成圆桌会议式,光组织学生纪律就是一个大问题,使学生交流更是表面化,形式化。
我们这里要强调的是,阅读教学,包括全部的语文教学,其他学科教学,都要有学生独立的学习时间。
我建议,阅读教学采用版块式的教学设计,一节课采用三到五个版块,若干版块连接起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链。每个版块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形成学习情境,展开学习过程,教师做到心中有数,适时地指导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7.重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和背诵 篇七
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学生的“读”有明确的能力要求, 而“朗读和背诵”则是“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初中学生中的朗读和背诵的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初步调查如下:
从上表的调查, 我们清楚地看到, 由于年级的升高, 学习任务量的加大,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和背诵越来越少了, 授课教师只能重视笔头默写与语文分析能力了, 因而孩子们在这方面的能力不会逐步提高。
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教学现象呢?我认为, 首先部分教师对语文学习的规律认识不够, 迫于升学压力, 不得不选择侧重点, 因而语文学习过程中, “读”只变成了一种学习形式, 不重视语文学习能力的积累, 不懂得语文是一门由初步感知到深刻体会再到领悟真谛的学科。不将“朗读和背诵”看作是发挥学习主体作用的重要手段, 急于求成, 另外, 将朗读和背诵与死记硬背混为一谈, 以准确默写来代替背诵能力。不重视朗读和背诵的主体作用。
因此, 根据以上教学现状分析, 我们一线教师必须重视朗读和背诵, 重新认识朗读和背诵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首要就是朗读和背诵
学习成果取决于学生主体学习的发挥程度, 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学习质量才能提高。朗读和背诵作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首先, 朗读和背诵能激活课堂教学, 创造显性的学习气氛。语文教学成功者都十分重视学生朗读, 有的往往在正式课堂前让学生朗读自己喜爱的文章段落或者是指定的文字, 这种做法, 对于创设学习气氛, 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佳境大有裨益。在课外, 我们偶或见到、听到一个或几个学生在朗读背诵名篇佳句, 也常常产生一种学习的冲动, 可见其影响力是很大的。
其次, 朗读和背诵这一学习形式把学生唱主角落到实处。学生在学习中靠自己去经受注意、思索、困惑、快感等心理过程, 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语言规律。正确的朗读, 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读散文诗歌, 须凭想象读出意境;读议论文, 须以逻辑思维进行哲理思辨;读说明文, 也能使思维更清晰准确, 条分缕析。而背诵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度的注意力、坚强的意志力, 而且能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周密性。
再次, 朗读和背诵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学生, 一个很重要的、必备的素质便是“学生学习”, 学生在朗读和背诵的感知、领悟中能不断提高学习的能力。优秀的作品更是从多方面启迪、陶冶学生的情操, 促进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全国许多学校将朗读工程列入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中, 通过早读、班会、假期作业等方式将古诗文朗读制度化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二、朗读和背诵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从孔夫子到五四新文化运动, 正是我们称之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 却行之有效的培养出了大批优秀文人, 出现了千古不朽的司马迁、杜甫、苏轼、关汉卿等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即使现在, 那些杰出的科学家如钱学森、苏步青等人, 也都受过旧学堂的启蒙读书。他们的成功说明:“死记硬背”的朗读和背诵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
朗读和背诵为口头表达、写作打下基础, 朗读与背诵是把书面语言转换为口头语言的一种方式, 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朗读、背诵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增强语感。反复朗读中, 学生可以丰富词汇, 学会多种句式, 进而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形成精炼、准确、流畅的说话。写作上, 高中老师有一个共同的感慨, 所教学生写的记叙文往往不如初中生具体、生动, 是高中学生语文水平倒退了?不是。是因为高中学生“读”的时间太少, 自己去读的机会太少。你想, 那些经典的、优秀的诗文, 被老师们架空分析, 学生听后不过是过眼烟云, 飘然不知所逝, 写作时哪里能“招之即来, 呼之能出”呢?因此, 只好吃小学、初中的老本, 文章自然难有新面孔了。因此, 要提高写作, 强调朗读和背诵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三、朗读和背诵可进入审美感知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其实也是学生的审美接受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 审美过程的第一步即是审美直觉。表现主义代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指出:人的知识有两种, 一种是直觉的, 一种是逻辑的, 而直觉的是“从情感得到的”, 逻辑是“理智得来的”, 所以接受者的直觉更多来自于由文字所滋生的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 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 而艺术的语言、艺术的思维都激荡着强烈的情感活动, 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凝聚着人类情感的五颜六色。
关于朗读和背诵的操作要注意三点:一是思想认识上必须提高, 师生达成共识, 重视背诵和朗读的重要性。二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制定方案前要研究学生已进行过的内容、范围, 研究当前的学习需要, 研究实施的途径和空间, 充分利用初中三年的重要学习时间提高孩子的背诵和朗读的能力。三是要做到教师指导和学生自选、课内和课外、读与说与写相结合, 并在每节课、每周、每月、每个假期都有训练任务, 将学生的背诵和朗读能力落到实处, 每一天都有提高。
8.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篇八
一、朗读在阅读教学中重要作用
过去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 朗读有助于学习和巩固语言文字
传统的语文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继续发扬“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蕴含着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经验总结都强调了一个“读”字。
(二) 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
读的方式很多,但最值得我们重视的还是朗读。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手段和技术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二、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一)加强朗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又是学习的直接动力。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1、教师激情范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全身心的投入,对课文所描述的优美情景融情范读,可以极大地感染学生,引起他们的兴趣,使学生很自然地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
2、 根据教材具体的语境进行朗读训练
任何形式的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把握住每个词、每句话的感情色彩,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的训练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进行一番体会与揣摩。
3、 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进行朗读训练
兴趣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激情,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朗读的习惯,也需要教师提供有利的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文字中的乐趣,体味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4、引导学生加强理解、训练朗读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二)丰富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认知特点,或根据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相同时间范围内变换各样的形式,可以保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持久集中和较高的朗读兴趣并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角色法创设 、变换
就是创设情景,变换学生的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以不同的身份来朗读课文。
(1)争创家乡最佳导游、解说员
这种方法可用于写景的课文,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他们喜读、乐读,争先恐后地读,朗读的质量自然在老师的点拨下不断地提高。
(2)说评书、开故事会
这种方法适用于故事性较强的课文。
2、设置对比变换进行朗读训练
比较法是就同一内容向学生提供几种不同的读法,让学生比较这些读法,指出哪种最合适。也就是说,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和感受课文。
(1)删减词语,进行比较朗读
指导朗读时,在不影响句子通顺的情况下,删减一些准确、传神、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探究课文的内涵,体会句子意思的不同。
(2)调整词语,进行比较朗读
朗读教学时为了使学生了解选词炼字的重要性,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采用调换近义詞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较。
3、 关键段落,着重朗读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对教材的赏析,指导朗读
语言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就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披文入情,抓住那些能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细细品味,做到“一字未宜忽,语悟其神”,悟出美妙之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品词析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得到欣赏,认识事物上得到启迪,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这样,学生在品出味来的同时,也就能读出味来了。
1、品味精彩的重点词语来指导朗读
品味重点词语,揣摩它们在文章中的含义、用意,对学生理解全文,把握中心,体会情感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理解和揣摩这些词语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应运用比较、替代、调换顺序等方法,使学生理解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读出感情。
2、品析精彩句子和片段来指导学生指导朗读
在讲读课文中,我抓住含义深刻、生动形象、地位重要等重点句子深入开掘。教学时可采用“疏通句文”、“弄清句式”、“了解作用”等方法,逐步领悟句子的内涵。
(四)回顾反思过程,总结阅读方法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形成方法,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
9.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篇九
江西省瑞金市解放小学 赖朝贵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朗读的总要求。而评价学生的朗读,则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可从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本文对朗读的概念,朗读训练的功能,朗读训练的要求以及朗读训练的原则和策略等一些问题作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训练
一、什么是朗读?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同时它也是是学生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一种内潜性的观念活动,一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朗读训练的功能
(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
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四)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三、朗读训练的要求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
1、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语,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得准确,调值读得要“到位”),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尤其是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和轻声、儿化及“一”“不”“啊”等字的变调、音变,朗读时要能读得正确。
2、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而且,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指着课文中的字读,这也是造成学生顿读的一个原因。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会出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加以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有关研究表明,要做到流利地读,主要是扩大“视音距”。所谓“视音距”,是指在朗读过程中要先用眼睛看,然后再读,阅读心理学中把这种看先于读称为“视音距”。刚上小学的学生视音距几乎为零。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知识的丰富,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视读能力也会不断提高。由于视音距加大,视知觉也渐趋扩大。这时,学生开始进入以词句为单位进行朗读的阶段,朗读不流利的现象也就减少了。
3、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读出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语速合适,节奏自然,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以语调为例,句子的语调主要有四种:升调,一般表示疑问、设问、反问等;降调,一般表示陈述、肯定、赞许、感叹等;平调,一般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曲调,一般表示幽默、含蓄、惊奇、夸张、双关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感情地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实际教
学中,切不可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或降低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要求。
四、朗读训练的原则
(一)整体性
朗读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与其他语文训练、教学方法、阅读形式的关系。
1.朗读与理解的关系。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朗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将更加深入。
2.朗读与讲解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和讲解都是经常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也是讲解,而且是更加深入、具体、生动的讲解。有人曾这样概括朗读与讲解的关系:“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3.朗读与默读的关系。默读是阅读的另一种主要形式。默读时,学生不用把视觉感知的每个字都读出来,可以直接从文字符号转化为意义单位,因此,默读的速度比朗读快。默读时,靠视觉和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以达到理解,便于学生反复揣摩、体会,这也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独立思考等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和发展。一般来说,低年级朗读训练的比重较大,随着年级的升高,默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就课堂教学的训练程序而言,先朗读,再默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给学生提供了机会、学习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机会;先默读,再朗读,既能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切、具体的感受,又能检查学生对课文掌握的程度。
(二)层次性
1.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朗读训练的目的、要求不同。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分段讲读课文时,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能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全篇课文之后,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把握,要求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朗读训练的要求和指导要有所不同。基础较差的学生朗读时可能出现读错字音、读破词语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一些字词不熟悉,不理解。教师应帮助他们掌握生字生词,朗读的要求应着眼于正确、流利。有些学生虽能比较流利地朗读,但却读不出感情来。这些学生或者是因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不深,不甚了解课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者是因为虽已体会到应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只是不知道究竟该怎样读。对于前一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
想感情,还可以启发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形象、意境,使理性认识和感性体验相互作用,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视觉表象,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对于后一种情况,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进行停顿、重音、语速等朗读技巧的指导。
(三)实效性
1.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朗读训练的安排要合理,目的要明确。什么时候进行感知性的朗读,什么时候进行理解性的朗读,什么时候进行表现性的朗读,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作细致而科学的安排。此外,还要把握住朗读训练的恰当时机。一般在学习课文重点句或重点段落时进行朗读训练。
2.要重视和加强具体的朗读指导。阅读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前,只是说: “我们要带着喜悦的感情朗读”,并认为这就是朗读指导。其实,严格说来,这不是朗读指导,而是朗读要求。学生之所以读不出感情,常常不是因为不知道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而是不了解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例如,《繁星》第三段写作者在海上看星天,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深蓝色的天空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朗读这句话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在“深蓝色的天空”后稍作停顿,表现出星空的广阔无垠。“悬着”要读得轻一些,并稍作停顿,使人感到“悬”字所体现的那种四面无依无靠的形态。“无数”要重读,以突出夜空星星数量之多。“半明半昧”要读得慢一些,语调轻柔一些,“半明”之后稍作停顿,体现星光闪烁的情态。
五、朗读训练的策略
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的朗读有着积极地作用,以下就是教学工作者在课堂实践中常运用的方法 指导技巧:
1、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教学需要,因文而异、灵活安排,展开阅读活动。例如 可以经常开展“朗读会”“故事大王”“儿歌表演评比”等朗读比赛活动,在学生中评出“朗读擂主”“故事大王”“最佳演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读书成绩,感受读书的欢乐,提高朗读能力。像《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等课文中多有总起的排比句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朗读“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这样的总起句加以引导,学生顺着老师的语气朗读具体描述的句子,就会起到水到渠成、大雪无痕的情感带动作用,如在课文中读 惊险 磅礴 不拘一格 等词语就要 显现出 重音 停顿 等朗读技巧
2、在教学中,要提倡 “以读为主。阅读时,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读的次数多、时间长就算完成了任务。我们应该做到每一次指导学生读的时候,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做到有效的朗读。例如 “在领读中”,由老师或读得好的学生领着大家读,可以读句子、读一个层次或一个段落。低年级可以是一
句句或一段段地领读全文,高年级可以是领读重点的片段,也可以是引读,即由老师读上句,学生接读下句,或师生双方根据课文中的逻辑关系,加入适当的词语串读。
如 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可以这样引读: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端着什么?)一手(拿着什么?向人们(怎样做?)跟人们(说些什么?)傣族人民(干着什么?)一边向周总理(怎样?)祝愿他(怎样?).通过引读,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课文描述的情境,逐渐感悟潜藏在文字背后的哲理或情感。有如《观潮》一文的第四自然段有四个分句,可以把学生分成四组来做游戏,第一组全部读,读第二分句时第二组加入,读第三分句时第三组加入,第四组只读最后一个分句。这样的朗读符合浪潮由远及近,潮声由小到大的实情,容易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阅读中要注意 语速 重音 等方面的阅读技巧,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很高。
3、阅读教学中还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注重阅读的语调。例如我在训练学生读《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让学生将“连忙招呼老山羊”“装出一副又老实又可怜的模样”“半闭着眼睛、摇尾巴、咧开嘴、龇着牙”等表情、动作表演出来,增强了朗读的效果,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像《再见了,亲人》、《匆匆》这些饱含着深情的课文,可以设计富有感染力的场景或者表演,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分角色的进行情感朗读。教师有效的朗读指导是给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搭建一座体验的桥梁,打开一个情感的世界,开拓一方思维的天地。让我们以满腔的热情赋予学生多元的智慧,开启学好语文的窗户,通过朗读,读出学生的童趣,读出学生的真情,读出学生的心声。
4、在阅读中创设情境,以创设情境此方法来指导学生朗读。在开展各种活动时还要适时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如《小溪流的新家》一文的基调是欢快活泼的。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基调是深沉悲痛的,学生分角色读时要安排 不同性格不同声调的学生来读,因为不同的语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文章的内容不同采用的基调也不同读的时候要注意区别。又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小白兔说:“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读这篇课文时可以使两位学生扮演两只小兔子的情景剧 ”其中读“自己种、吃不完”要读重音.重音是表示情绪或情感的重音,它一般落在句中的修饰语上,如课文《一粒种子》中“啊,好个光明的世界!”重音应落在“光明”。也可以在停顿和语速方面指导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作品.。例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课中“董存瑞向四周一看,这桥有一人多高。没有放炸药包的支架,也找不到棍子,炸药包放在哪儿呢?”因为董存瑞已经来到桥下,形势非常紧迫,不能从容观察和慢慢考虑。所以,描写这种情境的字句,不能机械地按常规来读,停顿要缩短。后面的“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此时,因为董存瑞已经做好牺牲的准备,“眺望远方”包含着英雄崇高的革命理想,“用尽力气高喊”及喊的话,反映了英雄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这篇课文要找班级声音大地男同学来读 因为,要那这段课文 读得响亮饱满,而且每个停顿都应比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一般停顿稍长。表现兴奋及愤怒感情的句子,读时一般用快速;表示庄严、沉痛、宁静内容的句子,读时一般要慢些。
总之,在教学中,老师要积极探索朗读指导的方法并要灵活运用,使学生悦读、爱读,在朗读过程中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增加语言积累,充实文化底蕴。
【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推荐阅读:
重视课外阅读提高语文能力07-23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08-12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实效性的策略研究06-21
音乐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选择和作用08-12
浅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朗读训练08-21
重视考研英语 强化阅读理解能力07-03
重视会计专业技能教学06-26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10-24
“阅读期待”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08-02
要重视中年级自然教学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