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生理技术基础

2024-07-28

电生理技术基础(精选8篇)

1.电生理技术基础 篇一

第一章 半导体二极管

一.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1.*P型半导体: 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微量的三价元素(多子是空穴,少子是电子)。*N型半导体: 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微量的五价元素(多子是电子,少子是空穴)。2.杂质半导体的特性

*载流子的浓度---多子浓度决定于杂质浓度,少子浓度与温度有关。

3.PN结

* PN结的接触电位差---硅材料约为0.6~0.8V,锗材料约为0.2~0.3V。* PN结的单向导电性---正偏导通,反偏截止。4.PN结的伏安特性

二.半导体二极管

*单向导电性------正向导通,反向截止。*二极管伏安特性----同PN结。

分析方法------将二极管断开,分析二极管两端电位的高低: 若 V阳 >V阴(正偏),二极管导通(短路);若 V阳

*稳压二极管的特性---正常工作时处在PN结的反向击穿区,所以稳压二极管在电路中要反向连接。

第二章 三极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

一.三极管的结构、类型及特点 分为NPN和PNP两种。

二.三极管的工作原理 1.三极管的三种基本组态

2.* 共发射极电流放大系数(表明三极管是电流控制器件

3.共射电路的特性曲线 * 输出特性曲线

(饱和管压降,用UCES表示

放大区---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截止区---发射结反偏,集电结反偏。三.低频小信号等效模型(简化)

四.基本放大电路组成及其原则

1.VT、VCC、Rb、Rc、C1、C2的作用。2.组成原则----能放大、不失真、能传输。2.交流通路与动态分析

*概念---交流电流流通的回路

*画法---电容视为短路,理想直流电压源视为短*作用---分析信号被放大的过程。3.静态工作点与非线性失真

路。

(1)截止失真

*产生原因---Q点设置过低

*失真现象---NPN管削顶,PNP管削底。*消除方法---减小Rb,提高Q。(2)饱和失真

*产生原因---Q点设置过高

*失真现象---NPN管削底,PNP管削顶。*消除方法---增大Rb、减小Rc、增大VCC。

六.放大电路的等效电路法

1.静态分析

(1)静态工作点的近似估算

(2)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 放大倍数

* 输入电阻

* 输出电阻

七.分压式稳定工作点共射

放大电路的等效电路法 1.静态分析

2.动态分析 *电压放大倍数

在Re两端并一电解电容Ce后

输入电阻

在Re两端并一电解电容Ce后

* 输出电阻

八.共集电极基本放大电路 1.静态分析

2.动态分析 * 电压放大倍数

* 输入电阻

* 输出电阻

3.电路特点

* 电压放大倍数为正,且略小于1,称为射极跟随器。* 输入电阻高,输出电阻低。

第三章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单级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1.中频段(fL≤f≤fH)

波特图---幅频曲线是20lgAusm=常数,相频曲线是φ=-180o。

2.低频段(f ≤fL)

3.高频段(f ≥fH)

4.完整的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第四章 功率放大电路

一.功率放大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 1.甲类工作状态

o 导通角为360,ICQ大,管耗大,效率低。

2.乙类工作状态

o ICQ≈0,导通角为180,效率高,失真大。3.甲乙类工作状态

oo 导通角为180~360,效率较高,失真较大。

二.乙类功放电路的指标估算

1.输出功率2.直流电源提供的平均功率

4.管耗 Pc1m=0.2Pom

5.效率

理想时为78.5% 三.复合管的组成及特点

1.前一个管子c-e极跨接在后一个管子的b-c极间。2.类型取决于第一只管子的类型。3.β=β1·β 2

第五章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一.集成运放电路的基本组成

1.输入级----采用差放电路,以减小零漂。

2.中间级----多采用共射(或共源)放大电路,以提高放大倍数。

3.输出级----多采用互补对称电路以提高带负载能力。

4.偏置电路----多采用电流源电路,为各级提供合适的静态电流。

二.长尾差放电路的原理与特点

1静态分析

1)计算差放电路IC

设UB≈0,则UE=-0.7V,得 2)计算差放电路UCE • 双端输出时

• 单端输出时(设VT1集电极接RL)对于VT1:

对于VT2:

2.动态分析

1)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 双端输出 •

• 单端输出时

从VT1单端输出 :

从VT2单端输出 :

2)差模输入电阻3)差模输出电阻

• 双端输出:• 单端输出:

三.集成运放的电压传输特性

当uI在+Uim与-Uim之间,运放工作在线性区域 :

四.理想集成运放的参数及分析方法 1.理想集成运放的参数特征 * 开环电压放大倍数 Aod→∞; * 差模输入电阻 Rid→∞; * 输出电阻 Ro→0;

* 共模抑制比KCMR→∞; 2.理想集成运放的分析方法 1)运放工作在线性区: * 电路特征——引入负反馈

* 电路特点——“虚短”和“虚断”:

“虚短”---

“虚断”---

2)运放工作在非线性区

* 电路特征——开环或引入正反馈

* 电路特点——

输出电压的两种饱和状态:

当u+>u-时,uo=+Uom

当u+

两输入端的输入电流为零: i+=i-=0

第六章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一.反馈概念的建立

*开环放大倍数---A *闭环放大倍数---Af *反馈深度---1+AF *环路增益---AF:

1.当AF>0时,Af下降,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

2.当AF=0时,表明反馈效果为零。

3.当AF<0时,Af升高,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

4.当AF=-1时,Af→∞。放大器处于 “ 自激振荡”状态。二.反馈的形式和判断

1.反馈的范围----本级或级间。

2.反馈的性质----交流、直流或交直流。

直流通路中存在反馈则为直流反馈,交流通路中存 在反馈则为交流反馈,交、直流通路中都存在反馈 则为交、直流反馈。

3.反馈的取样----电压反馈:反馈量取样于输出电压;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作用。

(输出短路时反馈消失)

电流反馈:反馈量取样于输出电流。具有稳定输出电流的作用。

(输出短路时反馈不消失)

4.反馈的方式-----并联反馈:反馈量与原输入量在输入电路中以电

流形式相叠加。Rs越大反馈效果越好。

反馈信号反馈到输入端)

串联反馈:反馈量与原输入量在输入电路中以电压

的形式相叠加。Rs越小反馈效果越好。

反馈信号反馈到非输入端)5.反馈极性-----瞬时极性法:

(1)假定某输入信号在某瞬时的极性为正(用+表示),并设信号

的频率在中频段。

(2)根据该极性,逐级推断出放大电路中各相关点的瞬时极性(升

高用 + 表示,降低用 - 表示)。(3)确定反馈信号的极性。

(4)根据Xi 与X f 的极性,确定净输入信号的大小。Xid 减小为负反

馈;Xid 增大为正反馈。

三.反馈形式的描述方法

某反馈元件引入级间(本级)直流负反馈和交流电压(电流)串

联(并联)负反馈。

四.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1.提高放大倍数的稳定性 2.3.扩展频带

4.减小非线性失真及抑制干扰和噪声 5.改变放大电路的输入、输出电阻

*串联负反馈使输入电阻增加1+AF倍 *并联负反馈使输入电阻减小1+AF倍 *电压负反馈使输出电阻减小1+AF倍 *电流负反馈使输出电阻增加1+AF倍 五.自激振荡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1.产生自激振荡的原因

附加相移将负反馈转化为正反馈。

2.产生自激振荡的条件

若表示为幅值和相位的条件则为:

第七章 信号的运算与处理

分析依据------“虚断”和“虚短”

一.基本运算电路

1.反相比例运算电路

R2 =R1//Rf

2.同相比例运算电路 R2=R1//Rf

3.反相求和运算电路

R4=R1//R2//R3//Rf

4.同相求和运算电路

R1//R2//R3//R4=Rf//R5

5.加减运算电路

R1//R2//Rf=R3//R4//R5

二.积分和微分运算电路 1.积分运算

2.微分运算

第八章 信号处理电路

滤波电路的作用和分类

2.电生理技术基础 篇二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8例,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18~71岁,平均43.5岁;位于左额18例,左颞叶10例,左顶叶6例子,枕叶4例。术前首发症状:头痛头晕19例,对侧肢体无力7例,感觉异常3例,癫痫5例,语言障碍4例。从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1周~12个月,平均3周。病灶直径18~55mm,平均35mm。

1.2 术中超声

采用日本Aloka-2 SSD40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MHz,为术中专用探头。术前对超声探头进行2%戊二醛浸泡消毒备用。常规开颅后将探头涂抹耦合剂后连同导线套入无菌长条状塑料袋中,扫描间期持续滴注生理盐水。记录成像速度,影像以像素记录存档。打开硬膜后,行术中超声,根据病变位置,设计到病灶区域最短路径,依据定位信息指导设计皮层切口及手术路径;发现病灶后,测量病灶的大小、至硬膜的距离、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并用彩色多普勒(color doppler flowing imaging,CDFI)观察病灶内部及周边的血供情况及毗邻血管关系;术中超声辅助下潜行入路,避开功能区,以减少功能皮层损伤。手术过程中可随时在超声引导下动态了解和确定所到达的解剖部位,结合术前CT、MRI等资料,判断手术操作的进度、病变切除程度及与周围结构毗邻关系;病变镜下全切后常规再行超声检查,有怀疑者取残留组织送术中病理,力争全切除。

1.3 皮层脑电监测

日本光电公司32导术中皮层脑电监测系统,检测肿瘤周围皮层的异常放电,对切除后仍有明显放电的皮层采用低功率热灼。

1.4 麻醉方法

采用布比卡因局部神经阻滞,静脉滴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靶控给药、头架固定、BIS监测,根据BIS值调控靶控给药浓度。待术中功能区定位时停用异丙酚及瑞芬太尼、唤醒患者、进行运动与语言监测。

1.5 电生理检测

Osiris Neurostimulator电刺激器,双极间距5mm,刺激参数:双向方波;SF:60Hz;T:1ms;ST:4s;I:2~15mA,递增1~2mA。2~4mA开始,由导航引导,先刺激解剖定位的基本运动区(中央前回)和辅助运动区(额上回后部),再由病变后界向前进行刺激。皮层下刺激在术中怀疑为投射纤维部位实施。刺激位置间隔8~10mm,每点刺激2次。刺激阳性反应区进行数码标记。阳性反应为引出患者相应肌肉运动,如对侧手指(趾)、腕关节或前臂肌肉收缩等。语言中枢主要指左侧运动性语言区(Broca区)和感觉性语言区(Wernicke区),方法同运动区定位,清醒状态下,刺激后4s内患者出现数数中断、数数错误、阅读幻灯错误,言语混乱或其他类型言语障碍标记此处为语言区。感觉区为对侧肢体或面部诱发出异常感觉。

1.6 观测指标

在手术切除病变过程中,患者重复进行一系列的运动和语言任务。如患者出现上述异常,立即进行皮层下电刺激,确认是否存在重要传导束。通过皮层或皮层下直接电刺激确定的功能区,均是手术不能损伤的部位。通常运动区和感觉区只要保留这些功能区即可,但语言区需要保留这些区域外1cm的范围。术中密切注意患者呼吸情况、颅内压变化、有无癫痫发作,必要时对症处理。

2 结果

2.1 术中超声和电生理监测

所有病变均能直接在硬膜外精确定位,定位准确率达100%;除能显示病变位置外,还能显示病变离皮层距离,范围以及同侧脑室等结构的关系。2例术前影像学检查未提示有血管毗邻,术中超声显示并经手术证实。

本组所有例患者在术中均配合良好,停药后均能成功唤醒。基本运动区主要指中央前回,电刺激时可有两种表现:当电流较小时可表现为支配肌肉周围的异常感觉,电流较大时表现为相应肌肉的抽动。13例患者当刺激达一定强度后观察到了对侧手指或面部肌肉的抽动,从而确定了基本运动区;8例左额颞叶近语言中枢胶质瘤行皮层电刺激运动语言区功能定位;5例患者电刺激后引出了明确的数数中断或言语中断。患者于唤醒后除2例躁动,1例患者在电刺激期间出现部分性癫痫发作以外,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患者术中、术后无疼痛表述及痛苦回忆。

2.2 手术结果

本组全切除26例,次全切除12例。术后病理:星形细胞瘤16例,海绵状血管瘤5例,少枝胶质细胞瘤3例,胶质母细胞瘤9例,胶质肉瘤1例,胶质增生1例,转移瘤2例,淋巴瘤1例;5例术后出现短暂性一侧肢体活动障碍,4例出现短暂的语言障碍,均在术后2~4周内完全恢复正常;5例术前有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术后均有所好转,其中3例肌力恢复正常;1例出现对侧新发下肢运动障碍,随访6个月后仍未完全恢复;4例感觉异常者术后均较术前改善;4例语言障碍者3例较术前改善,1例同术前无明显变化;无与术中超声和电生理监测相关的感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病例:患者女性,32岁,因头痛、呕吐、言语迟钝2月入院。头颅MRI增强(图1~图2)显示左侧颞叶占位,强化明显;术中超声(图3)显示左侧颞叶肿物图像;术中电生理监测下手术(图4)。术后病理显示胶质母细胞瘤。

3 讨论

微创神经外科学是神经外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要求手术尽量减少对颅脑的医源性干扰及损伤,最大程度的切除病灶。然而,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副损伤,改善预后的基础是准确定位。在最大程度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语言运动功能的原则,运用术前术中多种功能定位技术判定肿瘤与语言运动等功能区的关系,有助于制订相应的治疗策略。

1950年French首次将超声检测尸解标本中的脑肿瘤而获得颅脑的声像图,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和仪器设备的不断改进,近年也研制出了神经外科手术专用探头,使之在颅脑手术中得以广泛应用[3]。本中心所用ALOKA公司颅脑术中扇形凸阵探头,分辨率高达5MHz,接触面积仅有常规腹部探头的1/6,术中可方便灵活的在硬膜外、硬膜下探查,甚至可以伸入瘤腔之内,而不受周围骨窗缘的影响[4]。术中应用B超有两个主要优势:(1)确定脑皮层下病灶的位置和深度,帮助术者确定脑皮层切开的部位、皮层下造瘘的方向和深度,最后到达病灶;(2)对无明确边界的肿瘤病灶,在切除过程中可随时进行超声定位,为术者提供病灶切除范围的信息。这样,从显露肿瘤和病灶切除两个阶段,超声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术者达到减轻正常脑组织手术副损伤的目的,实现微创治疗的目的[5,6]。上述两个目的的根本点是为术者提供病灶定位的信息,这种信息是真实、实时的图像解剖定位,无图像“漂移”问题[7]。本组38例患者,术中超声均能清晰显示,发现率达100%,省略了对病灶手术探查这一过程,既缩短了手术时间,又减少了探查所带来的副损伤。本组有4例接近侧脑室额角的肿瘤,通过术中超声,定位准确,避免的额角的打开,减少了术后感染的机会。通过本组肿瘤患者的术中超声经验,我们发现通过镜下切除肿瘤后再行超声探查,了解病变的切除程度,判断显微镜下视野死角有无肿瘤残留,必要时可联合术中冰冻病理,提高手术全切除率,改善患者预后。

但术中超声提供的影像,只能是一种解剖上的定位,由于肿瘤对正常结构的推移和皮层的重建,很多功能定位和解剖定位存在很大的差别,而神经电生理的出现,为术中将结构与功能密切结合在一起。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intraoperative neuroelectrophysiological monitring,IONM)是最早定位脑功能皮质的技术,其运用神经电生理技术监测术中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也是功能区手术标准化的重要技术组成之一。术中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相位翻转技术与运动诱发电位技术(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可用于定位脑皮质运动区。但文献报道SEP和MEP对中央沟的定位不正确发生率可以达到6%~9%,术后的功能缺陷中约20%和诱发电位的不准确有很大的关系[2,8]。但电生理监测结合术中超声后,可进一步对超声确定的中央区进行功能上的再确认。术中应结合电刺激技术(introoperative electric stimulation,IES)描绘皮质地形图才能更有效的避免手术后遗症的发生。IES能够实时准确地描绘有关运动感觉语言等皮质及皮质下传导束,识别不能被代偿的功能皮质。在功能区胶质瘤的手术过程中采用SEP联合皮质电刺激定位重要功能区,可体现实时监测神经功能。直接皮质电刺激克服了SEP只能明确中央沟位置而不能提供实时神经功能状态的缺点,同时亦弥补SEP不能提前预测神经损害的严重不足及术中检测存在双重危险的问题;而SEP记录则克服了某些无法行电刺激条件下的定位,如患者不配合时或有些部位根本无法实施电刺激者,SEP首先指明了电刺激的方向,使电刺激可做到有的放矢,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探测的范围,提高可操作的精确性,缩短手术时间[9,10]。

总之,在功能区肿瘤手术中联合应用术中超声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具有很高的实用性,通过术中超声设计解剖定位,确认术中病灶周围血管及重要结构毗邻关系,通过术中神经电生理实时监测,功能定位、指导手术操作、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疗效方面有确切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在联合术中超声和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功能区肿瘤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对38例功能区肿瘤联合术中超声和脑皮层电图监测进行显微外科手术,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中超声均能精确定位;术中全切除26例,次全切除12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无明显并发症,无死亡。结论 通过术中超声设计解剖定位,确认术中病灶周围血管及重要结构毗邻关系,通过术中神经电生理实时监测,功能定位、指导手术操作、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疗效方面有确切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神经导航,功能区,电生理,脑肿瘤,显微外科手术

参考文献

[1]刘会昭,何文.术中超声在神经外科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8,11(7):84-86.

[2]乔慧,张忠,江涛,等.术中直接皮层电刺激判断大脑功能区在胶质瘤切除术中的应用[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6,15(6):331-334.

[3]French LA,Wild JJ,Neal D.Detection of cerebral tumors byultrasonic pulses:pilot studies on postmortem material[J].Cancer,1950,3(3):705-708.

[4]Evren KG,Kathleen RL,Mitchel SB.Coregistration accuracy anddetection of brain shift using intraoperative sononavigation duringresection of hemispheric tumors[J].Neurosurgery,2003,53(3):556-564.

[5]王怡,王涌,杨永明.术中超声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0(2):227-228.

[6]H?lscher T,Ozgur B,Singel S,et al.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 usingphase inversion harmonic imaging:first experiences[J].Neurosur-gery,2007,60(4suppl2):382-286.

[7]王佳,段云友,刘禧,等.超声显像在脑胶质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1):54-56.

[8]张忠,江涛,王忠诚.功能区胶质瘤的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6,11(2):88-90.

[9]Zhang,D,Johnston JM,Fox MD,et al.Preoperative sensorimotormapping in brain tumor patients using spontaneous fluctuationsin neuronal activity imaged with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initial experience[J].Neurosurgery,2009,65(6suppl):226-236.

3.神经电生理对产瘫的诊断意义分析 篇三

1998年1月~2001年12月我室检查并跟踪随访的28例产瘫患者,男17例,女11例;年龄1个月~5岁,平均2.7岁。按产瘫临床分性的方法[1]分为上干型(Erb型)、下干型(Klumpke型)及全麻痹型。本组28例中,上干型19例,下干型4例,全麻痹型5例。

方法:室温控制在25℃左右,肢体皮温保持在30℃以上。应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每个患肢分别进行常规肌电图(EMG)、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

臂丛神经损伤的定位、程度及预后分析:按照上述方法检查,常规针电极肌电图检查时,若仅见三角肌、肱二头肌放松时有自发电位,最大力收缩时运动单位减少或消失,神经传导检查时仅腋神经、肌皮神经神经电位(NAP)降低或消失,则为上干以下损伤;若除上述表现外,还有冈上肌自发电位、运动单位减少或消失、NAP降低或消失,则为上干型损伤;若除上述两种外,尚有前锯肌异常,则损伤位置在节前;常规针电极肌电图检查时,若仅小指展肌、拇短展肌放松时有自发电位,最大力收缩时运动单位减少或消失,神经传导检查时正中神经NAP降低,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NAP降低或消失,则为下干型损伤;若全臂丛支配肌放松时均有自发电位,最大力收缩时运动单位减少或消失,神经传导检查时全臂丛神经NAP降低或消失,则为全麻痹型损伤。如果各被检神经既可检测到NAP,又可检测到SEP,则为不完全性损伤,且各神经NAP波幅越高表明神经损伤程度越轻,预后越好;如果各被检神经既未检测到NAP,又未检测到SEP,则为完全性损伤(节后),且预后欠佳;如果各被检神经仅可检测到感觉神经电位(SNAP),但无SEP,则为节前损伤,且预后差,应考虑早期手术[2]

结 果

本组28例中的19例,首次神经肌电图检查提示神经损伤程度较轻、预后良好的,经6个月观察(2次复查),18例有明显恢复,1例有恢复,临床符合率94.7%;4例重度不完全性损伤、3例完全性损伤、2例节前损伤共9例,首次神经肌电图检查提示预后不良的,经6个月观察(2次复查),恢复不理想。后经外科手术探查证实:上干完全性损伤者1例,肌电图诊[CM(17*2]断与临床不符(术中所见为不完全性损伤);下干不完全性损伤者1例,肌电图诊断与临床不符(术中所见为根性撕脱伤)。9例临床符合率77.8%,28例总符合率89.3%,较黄氏等[3]报道的符合率88.4%稍高,较杨氏等[4]报道的符合率93.9%偏低。

讨 论

神经电生理检测可以为产瘫的诊治提供客观的依据:应用神经电生理技术,不但可以较准确地判断神经损伤的位置、程度及预后,为临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参考,为需要手术者术式的选择提供有力的依据,而且对于恢复期患儿,可以根据每次复查的结果调整临床治疗方案。随着神经电生理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提高,其在外科领域的应用价值备受重视,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周围神经损伤诊断和治疗的常规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 张咸中.产瘫的早期显微外科治疗.实用手外科杂志,2001,9:131.

2 顾玉东.产瘫的诊治程序与原则.中华手外科杂志,2001,17:1.

3 黄绥仁,郁以红,顾玉东,等.应用感觉神经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诊断臂丛损伤.手外科杂志,1987,3:31-35.

4.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常规 篇四

一、术前:

1.常规检查:胸片、十二导联心电图、心脏超声、必要时Holter、运动负荷ECG左房和肺静脉CT、CAG(手术入路、周围血管、栓塞可能情况-TEE除外左房血栓等)检查。

2.常规化验:甲功、急查血液分析、凝血三项、离子(E4A)、生化组合(血糖、肝功、肾功、必要时查心肌肌酶谱等),抽血查肝炎病毒标志物、抗HIV、梅毒、留取尿常规、便常规等。术前血液传染病指标(肝炎七项、抗HIV、梅毒)未回报时,须病人和其家属同意并签字“术后一切结果与介入手术无关”。

3.术前签字须病人及家属共同签手术协议书,除常见危险及并发症外(见介入诊治报告单),尚需交代:(1)手术不成功:(2)术后复发;(3)111度AVB,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费用自理:④猝死。

4.下医嘱、备皮(左、右侧腹股沟区,双侧颈、胸部)、查看押金。

5.年龄≥40岁,术前常规服用阿斯匹林80-120mg。

6.如术者无特殊要求,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胺碘硐除外)。

7.术前触摸双股、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听诊股动脉区有无血管杂音,如有异常及时记入病程记录并通知术者。

8.完成术前讨论并详细记录。

二、术后:

1.心电图:术后即刻、术后1~2天、出院前十二导联心电图,必要时随时加做。注意观察心率、心脏节律、P-R间期(注意有无房室传导阻滞)、有无预激、与术前对比有无ST-T改变等。

2.术后常规测心率、血压、摸足背动脉、及观察穿刺局部出血情况,即刻、每半小时一次共4次。如有病情变化,依具体情况密切观察。书写术后病程记录至少1次。

3.根据动脉或静脉穿刺途径决定卧床时间。如为动脉途径,则平卧8~12小时,沙袋压迫6小时,以后可在床上翻身或侧卧,16--24小时可下床活动。如为静脉途径,则平卧3--6小时后下床活动(通常4小时即可下床活动)。非穿刺肢体关节可屈曲、内外翻,穿刺侧下肢足部可正勾绷、侧勾绷转动。平卧时间过长或为老年病人,下床前指导病人逐渐适应不同体位(15„---30‟,45„--60„),然后坐位、直立下床,以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发生。

4.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80~120mg,1/El,术后服用1~2月;儿童用量酌减。特殊抗血小板、抗凝治疗见术后医嘱。

5.如病人出现明显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心率过速或过缓,伴有对升压药反应不佳的血压明显降低,在排除其它因素(如迷走神经反射)的情况下,应考虑心包填塞的可能性并行床旁心脏超声确诊,其后及时抢救、处理。

6.如不能排除心包填塞的可能,其处理程序如下:(1)导管室行心脏透视检查,和/或心脏超声检查,诊断明确后立即行心包穿刺术;(2)如已回病房行床边心脏超声检查(先心内科)及测定周围静脉压;(3)病情危重高度怀疑心包填塞者行床边心包穿刺术。(4)以上三项措 施不能凑效时,急请心外科会诊,必要时行开胸心包切开术及心肌修补术。

心内电生理检查

经静脉常规放置RV-

4、CS-10极标测电极导管。常规方法行房间隔穿刺,穿刺成功后经静脉注入肝素5 000 U。经多功能鞘管放置长交换导丝至LSPV左上肺静脉内,撤出多功能鞘管至右心房,由导丝定位指引路径,将消融导管通过同一房间隔穿刺部位送至左心房,再沿导丝将多功能鞘管送至左心房。用多功能鞘管分别行选择性逆行肺静脉造影,测量肺静脉口直径,据其选择合适的环状标测电极导管(Lasso标测电极导管),经多功能鞘管放置环状标测电极导管至肺静脉口,利用不同的X线投照角度判断环状标测电极导管与肺静脉口的相对关系,环状标测电极导管的放置原则是位于临近肺静脉开口心房侧且尽可能与肺静脉长轴垂直。行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包括右心房和冠状静脉窦近、远端程序刺激。消融靶点的确定

在窦性、房性心律或冠状静脉窦起搏下对PV和VC逐一标测,顺序为左上肺静脉(LSPV)、左下肺静脉(L IPV)、右上肺静脉(RSPV)、右下肺静脉(R IPV)、和上腔静脉(SVC)。采用双极腔内电图记录的方法,记录并分析肺静脉电位(PVP)和房性心律失常的电活动激动顺序和频率。在PV内记录到高频、高振幅、碎裂、锐利的电位为PVP。在窦性、房性心律和心房不同部位起搏时,根据从心房向静脉内的电传导和肺静脉电位的激动顺序确定消融靶点。消融靶点为在窦性心律或冠状静脉窦近、远端起搏时,肺静脉口记录的最早肺静脉激动点和最短的心房静脉电位间期, 或心房和静脉电位融合处。

消融方法

使用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 消融温度45~50℃,射频功率25~35 W,放电时给予盐水速度为20 ml/min。在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引下,窦性、房性心律或冠状静脉窦P/D起搏时放电治疗,治疗过程中可见PVP的变化,即激动顺序改变、电位幅度变小、延迟或消失,有效部位持续放电消融60 s。每根PV通常需要进行2次或2次以上的节段消融从而完成完全电隔离。重复心内电生理检查,电隔离成功的标志为消融后无持续性房性早搏(房早)或房颤;在窦性心律或冠状静脉窦远端起搏下环状标测电极导管记录到的静脉电位完全消失;静脉内自律性电活动与心房电活动分离,存在传入或传出阻滞。肺静脉电位标测

术中准确清晰地显示PVP是确定靶静脉、成功隔离PV和判断治疗终点的关键。通常在静脉开口处可记录到低振幅、圆钝的心房电位和高频、碎裂、锐利、高振幅的静脉电位。研究表明,单极标测技术比双极标测技术可更精确地进行消融靶点定位,提高对肺静脉隔离成功与否判断的准确性,从而提高消融成功率、减少能量释放、缩短透视时间。另有研究显示,心房不同部位刺激有益于PVP的标测、消融靶点和终点的判断,及术后残余电位和可疑PVP性质的鉴别,心房不同部位的刺激使心房和PV按不同顺序激动, PVP和远场心房电位间距发生变化, 从而使原被掩盖的PVP得以显现。本组病例行肺静脉电隔离时,左肺静脉标测常规行冠状静脉窦远端刺激,右肺静脉标测常规行冠状静脉窦口刺激,以求清晰显示PVP(相应侧近距离刺激)。

肺静脉电极导管的操作

肺静脉内标测与消融电极导管的放置是肺静脉电隔离的前提。操控标测与消融电极导管进入左、右上肺静脉和左下肺静脉一般没有困难。右下肺静脉由于其解剖特点,电极导管的操控较困难,其操作要点为避免房间隔穿刺部位过高;充分利用X线透视体位,多采用右前斜位30°;于右下肺静脉上方,电极导管远端在心房侧收弯后,逆钟相旋转贴靠左心房侧后壁,然后松弯回撤电极导管,电极导管自行弹入静脉口,如不成功可重复上述操作过程。肺静脉电隔离部位

研究提示 ,环绕肺静脉的肌袖样组织延续到肺静脉前庭(pulmonary vein antrum),隔离肺静脉的消融线应在肺静脉前庭与左心房之间,可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PV狭窄的发生率。静脉与心房连接处的确定可根据肺静脉影像资料、局部心房和静脉的电位特征及消融电极导管在连接处的滑动现象。(定位问题:相对准确)本组病例标测和消融均在肺静脉口外心房侧,术后即刻静脉电隔离成功率为9516%,治疗成功率为7510% ,未发生有临床意义的肺静脉狭窄。

肺静脉电隔离终点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房颤专家工作组关于“心房颤动的肺静脉和腔静脉电隔离治疗—目前的认识和建议”(2004)中提出了大静脉电隔离的治疗终点。但研究发现[ 15 ]AF电隔离术存在传入阻滞时,约42%的病例不伴有传出阻滞,部分病例短时间内恢复了肺静脉传导,提示进一步评价静脉至心房电传导的重要性。本组病例成功隔离大静脉110根,其中静脉电位完全消失者86根;静脉内自律性电活动与心房电活动分离,存在传入和传出阻滞16根,存在传入或传出阻滞8根。本组病例在完成电隔离治疗后,再次标测电隔离后的肺静脉,避免短时间内恢复电传导,降低复发率。

通过射频消融的方法隔离大静脉与心房间的解剖或电学连接,可使9516%的心脏大静脉达到完全电学隔离,使70%以上的PAF病例不再发作或发作明显减少。PV和VC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现已成为PAF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5.生理学基础试题2021 篇五

《生理学基础》试卷

题号

总成绩

分数

姓名

学号

班级

一、选择题(单选题)60分

1、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人体()

A 细胞的生命现象B 器官的功能活动C 与环境的相互关系D、正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

2、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

A物质代谢B 新陈代谢C 适应性D 应激性E 自控调节

3、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是()

A调节血管内外水的交换B 调节细胞内外水的交换C 维持细胞正常体积D 维持细胞正常形态E 决定血浆总渗透压

4、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内()

A 不含血细胞B蛋白含量低C Na+含量高D K+含量高E Cl-含量高

5、 红细胞在血管外破坏的主要场所是()

A 肾、肝B脾、肝C 肾、脾D 胸腺、骨髓E 骨髓、淋巴结

6、血液凝固的发生是由于()

A 纤维蛋白溶解B 纤维蛋白的激活* C 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D血小板聚集与红细胞叠连E 因子Ⅷ的激活

7、心动周期是指()

A心脏机械活动周期B 心脏生物电活动周期C 心音活动周期D 心率变化周期E 室内压变化周期

8、心指数是指下列哪项计算的心输出量()

A 单位体重B 单位身高C单位体表面积D 单位年龄E 单位能量消耗率

9、正常人心率超过180次/min时,心输出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哪一时相缩短()

A 快速充盈相B 减慢充盈相C 等容收缩相D 减慢射血相E 心房收缩期

10、能比较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

A 脑脊液B血浆C 尿液D 淋巴液E 细胞内液

11、内环境是指:( )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组织液

D.血浆 E.淋巴液

12、神经反射的基本方式是:( )

A.反应 B.反射 C.反馈 D.负反馈 E.正反馈

13、下列生理过程中不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

A.分娩过程 B.血液凝固 C.动脉血压的调节

D.排尿反射 E.排便反射

14、肺通气的原动力是:( )

A.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B.肺的张缩 C.呼吸运动

D.胸廓的张缩 E.胸膜腔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15、细胞膜内电位由-70mV变为-50mV时称:( )

A.极化 B.去极化 C.超极化 D.反极化 E.复极化

16、细胞安静时膜两侧电位呈内负外正的状态称:( )

A.极化 B.去极化 C.超极化 D.反极化 E.复极化

17、消化液中最重要的是:( )

A.唾液 B.胃液 C.胆汁 D.胰液 E.小肠液

18、营养物质吸收最主要的部位是:( )

A.食管 B.口腔 C.胃 D.小肠 E.大肠

19、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红细胞不凝集,此人的血型为:( )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E.Rh型

20、心肌的后负荷是指:( )

A.外周阻力 B.回心血量 C.血液黏稠度 D.功脉血压 E.心率

20、对高热患者用冰袋或冰帽降温属于:( )

A.增加蒸发散热 B.增加传导散热 C.增加对流散热

D.增加辐射散热 E.增加接触面积

21、患者女,因失血性休克,经抢救后留置导尿,24小时内引流尿350ml,此状况属于:( )

A.无尿 B.少尿 C.尿潴留 D.尿量正常 E.尿量偏少

22、肾的功能最重要的是:( )

A.排出代谢终产物 B.排出多余或无用物质 C.分泌肾素

D.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E.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

23、糖尿病人尿量增加的原因是:( )

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渗透性利尿 C.水利尿

D.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E.醛固酮分泌减少

24、视觉器官中可以调节眼折光力的是:( )

A.瞳孔 B.角膜 C.房水 D.晶状体 E.玻璃体

25、下列关于眼近视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晶状体变凸、瞳孔放大、两眼球会聚

B..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两眼球会聚

C..晶状体变凹、瞳孔放大、两眼球会聚

D..晶状体变凹、瞳孔缩小、两眼球会聚E.不需调节

26、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是:( )

A.生理完整性 B.双向性 C.绝缘性

D.相对不疲劳性 E.以上都是

27、切断动物的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将出现:( )

A.昏迷 B.脊休克 C.去大脑僵直 D.偏瘫 E.以上都不是

28、呆小症和侏儒症的最大区别是:( )

A.身材更矮小 B.智力低下 C.内脏增大

D.肌肉发育不良 E.身材上、下不匀称

29、能使血糖水平降低的激素是:( )

A.生长激素 B.甲状腺激素 C.肾上腺素 D.糖皮质激素 E.胰岛素

30、一个正常的月经周期中两侧卵巢内发育成熟的卵泡有:( )

A.1个 B.2个 C15个到20个 D.20到30个 E.30个

二.情景思考题:40分

王大妈,今年55岁。5年前开始常在劳累或情绪波动时出现头痛、头晕,休息一会儿就好了。2年前体检时发现血压200/120mmHg,自己去药店购买“复方降低片”间断服用,血压控制的不理想。近2天感冒头痛,恶心,来到医院就诊。经检查,脉搏86次/分,血压170/100mmHg。

1.什么是血压?如何记录血压?理想血压应该为多少?

2.血压是如何形成的?维持血压相对稳定有什么意义?

6.审美观的生理心理基础论文 篇六

【摘要】在普通心理学中,一般把感情分为情绪和情感两类。二者都是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自身活动)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心理体验。

所谓需要,对人说来,是为延续和发展种族生命和自由而对必要的客观条件的需求的反映。在主体身上,需要通常以欲望、动机和意向等形式被人所体验。人类的需要如果按其对象来分,有物质和精神两大类。精神需要是人对自身智力、道德、审美等方面发展条件的需求的反映,即属于对观念性对象的需求。情感是人类社会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心理反应,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心理体验。美感是人类高级社会性情感之一,是人对事物(自然事物、社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的情感体验,是人在感受美的事物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性情感(愉快、满足、赞赏、舒畅等),归根结底,是人类审美需要(一种高级的精神需要)得到不同程度满足时产生的精神性愉快。

【关键词】共同美 生理 心理 心理学

“需要层次”说还包括这样一层意思:在人的心理结构发展过程中,在后一较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比它低级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一个人的生理和安全上的需要得到满足后,爱与自尊等需要才能充分发展,前四层次的需要相继达到了,认识与审美的需要才会从潜在转化为现实,最后自我实现的倾向才能达到顶点。当然,不同层次需要相继产生的过程(即人的动机结构的发展过程)“不是象陡立的、间断的阶梯那样的东西,每一低级的需要不一定要完全满足,其次较高一级的需要才出现。它更多象是波浪式演进的性质,不同需要之中的优势是由一级进到另一级的”6根据这个观点,人的审美需要是人的较高级的需要,是在人的自然、物质需要等较低级需要得到一定满足之后才有可能出现的需要。这不仅体现在人类整体的心理结构的发展序列上,也体现在每个个体心理结构的发展顺序上。它暗示人们,在七个层次之间,较高一级与其次一级之间存在着承接和扬弃的关系,而且更高一级的承接和扬弃也就更加离开人类的肉体存在,更加离开对象的实用性,更加接近于人的自我实现需要的完成,即更加能有效而完整地体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从而显示出人类更高的心理水平,因此,尽管从生理需要到审美的需要都指归于自我实现的需要,然而审美的需要却比下面五级需要更少指向对象的物质存在(质料内容)和有用性,更少直接与人类的肉体存在相关,因而更多地指向对象的审美特质(外观形式)和娱乐性,更多地与人类精神世界相关,可以说审美需要扬弃(包括)了前五级需要。现代人类学已证明,这是人类需要,特别是审美需要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人类早期对陶器的需要就经历了从实用向审美的发展。我国相当于野蛮时代中期的大仪口文化时期的陶器,也比以前(如仰韶文化)的陶器更加复杂优美,不仅鼎、扁、耸、舰等新型器物出现了,而且纹饰和色彩也日趋丰富多样。不同地域、种族的原始人类的审美需要形成、发展的这种共同性证明了人类从低级的物质需要向高级的审美需要的发展是一种普遍趋势和规律。马思罗认为审美活动应建立在认知活动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就是说,审美是以感性的情感活动的形式包含和积淀着理性的认知因素,审美决不是孤立的形象直观,而需要以一定的认识和文化水平为前提。这无疑是正确的。

马思罗的“需要层次”说在现代心理学中至今仍有相当影响,虽然它还只以描述性为主,缺乏定量分析,但对以往心理学有关人的动机(需要)的发生只从“缺乏性”(即缺乏产生需要)一点来解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它“试图在一个简单的结构中,把缺乏性和丰富性动机都联系起来”,而丰富性动机是“以经验享乐、获得满足、理解和发现、寻找新奇、有所成就和创造这些欲望为特征的动机”,即以积极的、创造性的人的自我实现为理论核心的。这种以主体能动性为主导线索创立的学说,对传统心理学以被动的刺激、反应和缺乏性为基础的观点是一次有力的冲击。

马思罗从“需要”角度描述的人的心理结构的七个层次,就其涉及的内容看自然还不够完整和准确,但其基本骨架是被实验证明为正确的。它展示了人类需要的共同性方面,从横的方面看,它反映了人的动机(需要)由低到高的共同的结构层次,从纵的方面看,它揭示了人的动机(需要)由低级到高级的相同的历史发展次序。正如人类学家摩尔根所说的:“人类的经验差不多都是采取类似的路径而进行的在相同的情况中人类的需要基本上是相同的,所有人类种族的脑髓的机能是相同的,所以人类精神活动原则也是相同的。”7因此,“需要层次”说实际上比较科学地规定了审美需要在人的心理结构中现实的和历史的位置,揭示了这样一个规律:审美需要是人类历史生成的共同心理结构中一个必有的、较高的层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审美是人类的一种较高级的普遍需要,是人类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只要是正常的人,都会有审美的需要。即使年龄过小、文化过低、生活过于贫困等原因,在一些人身上审美需要未能得到典型表现,但在他们的心理结构中同样积淀着审美需要的潜能和潜势,一旦其它条件具备,较低级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了,审美需要仍然会凭借各种方式萌发和表现出来。

既然人的审美需要是人的共同心理结构中较高的一环,那么美感自然也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共同的情感体验,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也。这就是“共同美感”的重要心理基础之一。

苏联当代杰出的心理学家列昂捷夫的“活动”心理学理论也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论据,列昂捷夫把“活动”作为他的心理学的中心范畴,把传统的“需要—活动—需要”的心理学图式改为“活动—需要—活动”,就是把人的心理结构、人的需要看成是被实践活动“生产出来”的。8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他还把人的外部活动(实践活动)看作是决定着内部活动(心理活动)的原动力,并揭示了“外部和内部活动具有同样的共同结构”,即具有“宏观结构上的共同性”9的规律。这一发现是极其重要的。正因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一致的,所以人的.活动的宏观结构是相同的。由实践活动派生并与之同构的人的心理活动自然也有共同的规律和结构。以此类推,人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也有共同的规律和结构。所以,人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必然会形成审美需要,而当审美需要与美的对象在一定条件下结合时,人又必定会进入审美状态,人的审美活动,也必定遵循共同的心理机制和规律。这也是“共同美感”的重要心理依据。

人类的审美尺度存在.共同性

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10这就告诉我们:第一,所谓“美的规律”实际上包括两个尺度,即客体(物种)的尺度和主体内在的尺度,是这两个尺度的有机统一,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第二,人能按美的规律造型,说明人能在认识、运用美的规律造型的实践中逐步地把客观的美的规律转化(内化)为主体的审美尺度,并自觉地运用这种审美尺度来指导生产活动。就是说,审美尺度在人开始生产前业已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同样,人的审美活动也不是从零开始的,头脑中空如“白板”、没有任何审美尺度指导的人是不可能进入审美状态的,一定的审美尺度总是以不自觉的方式暗中指导着人们的审美,并在实际上预先规定着人们审美的方向。

现代心理学已经证明,人的认识过程不是客体、主体的单向刺激和反应(反映)的过程,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就认为,人的认识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主体不断进行心理(认识)建构的过程。他通过多年对儿童心理的分析研究指出,人的认识结构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环节。图式指可变动的动作的结构,婴儿最初的图式是一些遗传的本能动作,以后在接触客体过程中,这种图式日趋复杂化,逐步内化为抽象的逻辑数理结构;同化指主体在活动中逐步把客体纳入自己的图式之中,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顺应指主体图式不能同化客体而只能顺应客体时引起的图式的质的变化;平衡则是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儿童在认识过程中,总是力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客体,如获成功,原有图式得到巩固与加强,认识达到平衡,如不成功,主体便作出顺应,调整、改变原有图式或创建新图式去适应客体,直至达到认识的新平衡。认识的这种同化与顺应、平衡与不平衡的不断交替便是儿童认识结构的动态的建构过程。1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生认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和发展。

7.电生理技术基础 篇七

目前, 电生理检查网络已在国内多家医院、社区等医疗单位实施, 并已取得了可喜的社会、经济效益, 有效提升了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 但建设电生理检查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仅涉及网络选择、数据库制定、图像格式统一等诸多问题, 而且根据医院的工作流程不同, 建立模式也随之进行相应的变化, 特别是作为军队医院, 安全是首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如何对数据在采集、传输、存储等过程中进行安全安全防护是建设电生理检查网络的关键, 因此, 建设好医院电生理检查网络我们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 网络的选择

电生理设备采用有线与无线连接解决方案, 使其具有远程会诊功能, 实现诊断中心与采集客户端、下级医院、救护车等的连接。有线方式包括网线、光纤、有线电话等, 但电生理检查设备一般采用移动模式, 因此无线方式是电生理检查网络的最佳方案。

无线网络技术发展迅速, 出现了一系列无线接入技术标准, 从无线个域网 ( WPAN) , 如蓝牙, 到无线局域网 ( WLAN) , 再到无线 城域网 ( WMAN) 和无线广 域网 ( WWAN) , 如第三代 ( 3G) 移动通信网络, 特别是现在已经向4G方向发展。相对于GSM移动通信方式, WCDMA在技术上有着多方面的先进性, 尤其在数据速率、传输功率等方面, 而且WCDMA终端具有更低的电磁辐射, 对人体的影响更小, 待机时间更长。利用WCDMA网络传送电、生理信号, 无论是在信号的可靠性方面还是在功能的扩展上, 都有着广阔的前景[2]。

医院无线网络的总体框架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终端层、IP网络层和服务器集群。无线网络的覆盖设计采用的收发器, 利用10 /100 m以太网端口, 通过双绞线和骨干网络连接来实现的, 其要求是保证医院无线网络覆盖区域访问流畅。为了确保无线网络传输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医院各楼层、各病区均应安装收发器。收发器通常安装在通道的吊顶处, 每个收发器的覆盖范围以15 ~ 25 m最佳, 在实现无线信号的全面覆盖的同时, 也要尽量减少重叠覆盖的区域。

2 电生理图机的选择

目前, 我国的电生理检查网络产品不多, 国外的电生理网络系统也还没有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现阶段成熟的电生理检查网络系统以麦迪克斯公司、嘉和美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产品为主。最方便省时的一种方案是淘汰掉现有电、生理图机等电生理设备, 统一采用新的移动式电、生理图机、电生理设备和配套软硬件, 如软件平台。但此种方案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充分利用现有设备, 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 使其具备数字接口, 成为系统的数字终端; 对于那些没有数字接口的过于老旧设备, 则可统一替换为手持式移动终端, 手持式心电图机硬件是PDA掌上计算机或专用平板计算机, 安装心电数字变压器、心电采集软件。临床医生或护士采集心电图, 采集结束后直接以无线的方式传输发送到心电图诊断中心; 而对于脑电图、运动平板等电生理设备, 则通过二次开发方式进行改造, 使其联入网络。

3 电生理检查网络模式的选择

根据医院规模和人员配备及资金预算等情况, 一般有两种选择模式。方案一为 “电生理中心诊断模式”, 设立电生理中心诊断室, 负责集中处理所有电生理病历的报告, 电生理中心诊断室一般设在电生理图室, 根据医院情况也可以设置在心血管内科, 主要包括诊断工作站、显示系统等; 采集终端负责采集数据, 然后通过网络把数据上传至数据中心, 主要包括电生理图机 ( 通常为移动式电生理图机) 和传输网络 ( 包括有线、无线网络) , 此种方案根据科室的地理位置划分, 一般为一个病区放置一台电生理图机; 浏览端一般采用B/S模式浏览图像。这种方案为通用模式, 但缺点是造价较高, 需购置移动式电、生理图机或对电生理图机进行改造, 铺设有线或无线网络, 此模式为未来发展方向。

第二种方案是建立 “电生理采集中心模式”。组建一支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电生理采集队伍, 负责在全院各个科室进行电生理的采集, 然后把数据传输至电生理诊断中心, 电生理图仪的数量视工作情况定。这种方案适用规模较小, 科室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医院, 优点是花费较少, 易于实现。

4 数据存储格式和传输协议的选择

由于心电图信息较为繁杂、心电图厂家众多、产品规格不一, 而且出于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意识, 每个厂家生产的电生理图机对采集的电生理信号都是经过压缩编码并加密的。另外还存在动态心电图、心向量、晚电位、心率变异等更深层次的心电图分析技术, 因此很难通过一种有效的标准和网络技术将其所有的心电产品以及心电检测内容包容在其内。因此直到目前为止, 国际上尚无权威的心电信息标准。

要实现多电生理网络的融合, 各厂家必须对各自的电生理信号进行解码, 获得原始数据, 并且考虑到存在空间和浏览等因素, 可以一种较为通用的格式进行统—存储。电生理图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展现。一种是PDF或是图像格式, 显然这种格式只能用于浏览, 不能用于测量和诊断, 只能配置于一般的浏览工作站。另一种是直接的数据格式。目前系统的数据传输也具有多个不同的标准。现有的电、生理图传输标准有HL7a ECG数据传输标准, 医疗影像协会的DICOM3. 0标准, 美国FDA所指定的XML格式为构架的电、生理图传输标准等。从与HIS系统兼容性的角度考虑, 一般应用相对广泛的XML传输格式[3]。

5 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

服务器的安全从两方面考虑, 针对本地硬盘的硬件损坏, 服务器采用RAID技术; 针对其它硬件损坏可能带来问题, 设计采用双机热备或集群技术; 也可采用异地备份存储方式, 进行实时自动备份与定时自动备份, 将数据库构架以及内容全部备份。

为保证数据的安全, 一是使用具有硬件容错技术的NAS、SAN、以及磁盘阵列在线存储; 二是使用磁带或光盘进行备份存储, 离线保存所有数据; 三是对数据的访问设定严格的权限, 针对数据的修改、删除、访问等操作都要具有相应权限, 系统同时自动记录操作人、操作时间等信息, 明确对数据的任何一次操作的详细情况。

数据传输的方式主要为无线, 因此无线网络安全是本方案的核心, 首先是天线的合理选用和布局、合理配置AP发射功率, 再者是引入加密和认证机制, 其中常见加密方式有WEP加密、WPA加密。认证包括IEEE802. 1X验证、IEEE802111标准、WPAI等[4]。在我院实施过程中, 数据的传输基于自主开发的NFS技术, 不设置任何的开放式传输机制, 只能基于NFS的内部认证方可传输, 避免了数据在网络上被非法调用与修改[5]。

6 结束语

电生理检查网络系统涉及领域广泛、技术含量较高, 实施好项目需重点把握的要点较多, 除以上几点外, 还应关注电生理检查网络系统与医院HIS系统、PACS等系统的接口方式, 以及多种网络融合等问题。建设电生理检查网络是未来医疗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 随着电生理、网络、数据存储等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 我们需研究、把握的重点还会进一步深入和扩展。

参考文献

[1]卢喜烈.电生理网络系统[J].电生理学杂志, 2009, (6) :438-439.

[2]钱明理, 谢海源等.基于多网融合的电生理检查网络设计[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2012, 33 (2) :87-89.

[3]张朋, 焦腾.基于3G网络的远程电生理监护系统的研制[J].医疗卫生装备, 2013, 34 (7) :7-8.

[4]赵建超, 尹新富.校园无线网络安全综合防御[J].制造业自动化, 2011, 33 (2) :35-36.

8.电生理技术基础 篇八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61-03

. 腕管综合征(CTS)即腕部正中神经卡压,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腕管内压力升高,正中神经受到挤压而出现神经支配区域各种疼痛或麻木症状 。腕管神经综合征常被误诊为风湿病、末梢神经炎或者狭窄性腱鞘炎、颈椎病等,甚至误诊为神经衰弱等。随着使用电脑人群的,增多,发生腕管综合征的患者越来越多。CTS是周围神经卡压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最早用神经传导速度研究确诊的综合征。腕管综合征患者具有一定的神经电生理特点,采用神经传导测定技术对腕管综合征,进行诊断,具有无创、灵敏度高、定位准确等优点。术中运用动态神经电生理监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腕管综合征患者42例,男性103例,女性32例;年龄32—74,平均年龄35.48岁;病程1-28个月,平均病程12.6个月;制衣工6例,电脑操作员9例,家庭妇女15例,木工8例,油漆工10例,糖尿病患者2例。单侧神经损伤18例,双层神经损伤24例。所有患者病史中以患手握力减低,掉东西,细小物品不能感受为主,并有手中指感觉异常(刺痛和麻木)为主,甚至肩颈部有牵涉痛,有时前臂和上臂,白天间断发作或夜间发作为特点,具有几个月至几年的不等病史。体征主要是:较正常手捏握力患手减弱,腕管区压痛不适,拇指对掌受限,Phalen征、Tinel征阳性或屈腕试验阳性。肌电图检查阳性。本组患者均采用臂叢神经阻滞麻醉。

1.2 监测方法

1.2.1 本组患者在手术室麻醉前再次给予肌电图检测,室温26℃,采用上海华山医院手外科肌电图室正常值,正中神经腕一肘段MCV=(58,41±4.36)m/s;指一腕段SCV=(55.63±6.48)m/s;DML=(3.68±0.34)ms;正中与尺神经LAT差值=(0.13±0.13)ms;CMAP波幅一12.52my。凡神经传导速度(正常Y一2.5s为减慢;远端潜伏期、正中与尺神经环指感觉潜伏期差值>正常Y+2.5s为延长;CMAP波幅较正常均值降低5O%为异常。

1.2.2 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患肢止血带充气之前、充气以后以及腕横韧带松解后分别监测正中神经DML及CMAP波幅。

2 结果 术中神经电生理动态监测结果 共42例患者,66条神经异常,麻醉前检测26条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发电位(中指至腕及食指至腕)未引出,12条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中指至腕诱发电位未引出,食指至腕速度减慢,52条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38条神经感觉神经传导诱发电位波幅降低,伴有正中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和(或)诱发动作电位降低33例。5例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拇短展肌未能诱发出动作电位。10块拇短展肌针极肌电图出现失神经电位和(或)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其余肌肉、尺神经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麻醉后以上症状均未见明显好转,松解腕横韧带后,42例患者的正中神经DML明显缩短,CMAP波幅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上一篇:《亡羊补牢》同步练习题下一篇:校庆画册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