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历史文化感受

2024-09-09

安阳历史文化感受(共11篇)

1.安阳历史文化感受 篇一

2007中国安阳殷商文化节 本届文化节分为文体活动、旅游活动、经贸活动3大块,包括挑战极限驾车飞越人工天河红旗渠、《周易》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甲骨文与汉语国际化”研讨会、第六届全国收藏品交流会、羑里文王朝圣活动、稀有剧种展演等在内共18项文化活动将陆续亮相古城安阳,内容之丰富、形式之新颖皆胜出往年。安阳,殷商,文化节,nem365.com

活动时间:2007年9月25至10月2

5活动地点:安阳

举办单位:河南省安阳市人民政府

活动主题:“弘扬周易文化 促进和谐发展”

活动介绍:

本届文化节分为文体活动、旅游活动、经贸活动3大块,包括挑战极限驾车飞越人工天河红旗渠、《周易》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甲骨文与汉语国际化”研讨会、第六届全国收藏品交流会、羑里文王朝圣活动、稀有剧种展演等在内共18项文化活动将陆续亮相古城安阳,内容之丰富、形式之新颖皆胜出往年。

另外,为了体现广大市民的参与性,此次文化节还打造了面向普通市民的殷商文化笔会、殷商书画展、内黄枣乡文化节等系列群众活动。

活动背景: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

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青铜器、《周易》为代表的殷商文化闻名中外,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祥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为了发挥安阳这一文化优势,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改革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安阳市人民政府于1990年10月举办了首届中国安阳国际殷商文化节具体内容:

1、2007年中国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开幕式

2、殷商文化笔会

3、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稀有剧种表演

4、殷墟书画展6、2007年内黄枣乡文化节

7、“甲骨文与汉语国际化”研讨会

8、“周易文化”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万人签名声援暨千人周易文化表演活动

9、“弘扬周易文化”中国十大网络媒体看安阳采风活动

10、“故乡情”安阳籍名人座谈会表演会暨文化发展论坛

11、自行车飞跃太行山大峡谷、红旗渠、十孔渡桥活动

12、“天人合一”(秋之韵)花卉博览会暨文化之都街景万盆花展

13、全国“中国时代精神杰出代表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暨2007年中国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闭幕式

2.安阳历史文化感受 篇二

安阳市是中国8大古都之一, 有中华第一古都之美誉。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的2个重要时期, 即萌芽期和转折期, 安阳一直都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在我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商周的“苑”、“囿”[1], 有着3 000多年的发展历史, 对世界园林尤其是东方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 从那时起, 中国园林成为文人潜心经营、独具匠心的艺术, 园林成为文人思想感情的写照[2]。

作为8大古都之一的古城安阳, 不仅有闻名于世的殷商文化、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小南海原始人洞穴、曹魏建安文化、北朝文化、被称为“河朔第一古刹”的灵泉寺和有“小龙门”之称的万佛沟等灿烂文化资源, 有郭朴 “千里捎书为一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而形成“仁义巷”的美谈, 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国家监狱——羑里城, 周文王推演周易的地方, 隋末瓦岗寨农民起义等历史典故, 更有孩提时代就熟知的西门豹治邺、抗金英雄岳飞、项羽破釜沉舟北渡漳河、苏秦联纵抗横六国拜相、完璧归赵的战国名相蔺相如等历史人物。这些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给安阳的园林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化素材, 是安阳在以后的园林建设中提高文化内涵的强大支撑。

2 安阳市园林建设现状

2.1 园林建设的成就

2006年, 安阳市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积极开展全市性的城市园林绿化活动, 使城市园林绿化得到快速发展, 城市绿化水平显著提高, 城市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由2006年的34.49%、26.62%、6.71m2, 增加到2008年的37.05%、32.11%、8.56m2, 绿化3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2006~2008年3年“三绿指标”发展情况见表1) 。经过努力, 安阳市目前城市绿化面积达到2 344万m2, 建成区绿地率达32.11%,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7.055,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56m2。于2009年一举通过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专家组的验收和评审, 现在已经正式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近年来, 安阳市坚持依据规划建绿、塑造精品的原则, 大力实施公园绿地建设, 新建易园、殷墟遗址公园、保泰盈生态园、愉字园、丹枫园、钢花公园、贞元广场、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等大中型城市公园、城市广场以及小游园和街头绿地, 使市民步行500m便可见到绿地, 显著提升了公园绿地均匀颁布率。现在, 安阳市已经基本形成环带相融, 纵横相交, 内外渗透的城市绿地系统, 有效改善了市区的生态环境。近几年来, 全市共投资10亿元大力发展园林绿化, 构造“三环三带、八横八纵”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 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分布均匀、设施齐全、绿化植物富有特色、维护管理、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为了丰富公园景观, 突出植物造园, 安阳市对殷墟遗址公园、洹河、护城河绿化带进行了大规模改造, 共投入资金4亿元, 拆21万多m2建筑, 建成了82.35万m2的殷墟遗址公园和洹河历史文化风光带。

3 园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园林规划建设中对安阳地方特色及历史文化挖掘得还不够, 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和谐布局尚未形成。

(2) 在植物造景过程中, 对本地观赏植物的开发利用不够, 在当地自然气候条件下生长茂盛, 极具代表性的植物没有完全占“主打”地位, 如“市花”紫薇的形象不突出。

(3) 在建园中, 对诗文、书画的利用不够, 尤其是在反映安阳历史文化、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以及安阳自身特色等方面不突出。

(4) 文化建园的氛围不浓厚, 尽管安阳市现有的公园都呈现出不同特点, 如三角湖公园主要突出古城公园特色, 易园突出了易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但就城市整体的公园绿地来说, 文化氛围并不浓厚。从园林文化的表现形式上看, 尚未形成协调一致的符合新世纪绿地系统规划要求的“点”、“线”、“面”的完美结合, 精品不多, 文化含量不高, 园林文化的特色不鲜明。园林建设的水平与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不相称。

4 城市园林规划建设分析

4.1 园林规划的文化内涵

城市建设应该体现城市文化, 城市园林是城市文化的优秀载体, 城市园林的文化设计当然要和城市的文化内涵相联系, 但仅此还不够, 要把城市历史文化的渊源都融汇进当前的文化格局之中。首先要把握城市的主要文脉, 以颛顼、帝喾二帝, 殷商、曹魏、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先后在此建都为主线, 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历史典故都和现代城市文化有机融合, 体现在不同的园林景观中。没有这种文脉思想, 所规划、设计的城市园林就很可能是平面的不成功的, 而有了文脉思想作指导, 它就可以获得纵深的立体感、历史感, 使城市的脉络得以突显出来。能够体现历史文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大到城市整体规划, 小到一园、一屋、一桥、一椅、一灯都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要素。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遗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后, 安市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殷墟大遗址公园的规划, 这正是把保护文化遗产和城市园林建设的有机结合, 在大遗址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充分挖掘殷商文化是大遗址公园成败的关键。可以根据历史资料的描述, 恢复一些具有殷商风貌的古建筑, 可以参考河南省其他城市在开发文化资源上的成功经验, 把殷商风情、民俗文化融合到园林建设中来, 比如开封市的清明上河园林、洛阳白居易墓园、王城公园等都是园林与历史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安阳古城是由众多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典型民居等组成的整体, 素有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称, 应该遵循保留与积极改造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积极保护。对于重点文物, 除本身加以积极保护外, 对其周围一定视线内应划出建筑特别保护区, 结合道路的改建, 在保护传统民居的基础上形成几个传统街区。对于古城区的建筑, 应对其高度、体量、色彩及外装修等方面进行严格管理, 要保证老城建筑风格与古城风貌相协调。在新城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时都要注意历史的延续性, 创造具有安阳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 使安阳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在洹河历史文化观光带建设中, 不妨以殷墟为首, 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尾, 中间以洹河相连接, 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从殷墟开始, 大遗址公园是商代风情, 沿着洹河往下走, 愉字园、汇芳园、洹春园、观澜园、双虹园、双阳园分别从古至今按年代顺序, 每个园子表现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 特别要突出曾在安阳建都的殷商、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这几个朝代, 让人们在洹河历史文化风光带中游玩时就能感受到安阳历史之悠久, 走到下游就看到了我国唯一的一座以文字为专题的博物馆, 到里面去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4.2 园林设计中的历史景观

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中, 应该善于运用各种手法设计出带有浓厚的地方历史文化特征的景观。前面文中提到了安阳有很多的历史名人和历史典故, 在以后的公园规划设计中, 应该更多地以发生在安阳大地上的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为基础, 一个公园有一个主题, 表达一个历史典故, 比如以岳母刺字这个故事为蓝本, 建设一个公园或游园, 表达一种忠心爱国的思想, 让人们在欣赏优美的园林景观的同时能够学到一些历史知识, 还能加深广大市对自己居住城市的了解, 还能使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这些主题公园内, 最关键的就是要利用建筑、设施、小品等提炼当时社会的文化符号, 使大家一看就知道这个园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内容。通过精心组织的公园景观话语来传达设计师所要表达的情感, 同时注重对空间氛围的营造和环境的协调, 使设计出的景观从视觉上具有直观性和表述性, 易于理解, 同时也能让游客发挥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力, 达到感情的共鸣。

摘要:从调查安阳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入手, 分析了安阳在园林建设中文化建园的优势, 详细阐述了安阳近几年园林建设的发展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在安阳市园林规划建设时进行历史文化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园林,建设,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王其钧.图说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3]吴俏瑶.城市设计的历史文化内涵[M].安徽建筑, 2005 (2) :21~22.

[4]俞铮.“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延续历史文脉[J].隙望新闻周刊, 2000 (34) :37~38.

[5]屠苏莉.历史文化的借鉴与城市景观的塑造[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3 (9) :111~112.

3.安阳历史文化感受 篇三

“我们正在积极整合以殷墟为代表的古代文化和以红旗渠为代表的现代文化资源,通过整体策划、包装和推广,努力打造一条完整体现我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以实现安阳市‘文化兴市’的发展战略,使更多的人知道安阳,认识安阳,了解安阳。安阳市委、市政府对安阳市‘文化兴市’的战略非常重视。”安阳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文化局局长李阳生首先说到,“这是安阳四大发展战略——农业立市、工业强市、三产富市、文化兴市中的核心内容。”

按照这个战略要求,安阳经过6年来的努力,使殷墟在2006年7月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的第33项世界遗产。由于种种原因,原先国际上认为中国东周以上无信史,只承认中国历史有2000年,也就是东周以后。在殷墟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之后,不仅正式反击了这种不符合实际的观点,还原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地位,而且涤荡了国际上一度流行的“东方文化西来说”的观点。按照这种说法,认为东方没有自己的文化,所有的文化都是由西方传入的,在殷墟被发现之前,这样的观点长期影响着国际学术界。李秘书长自豪地说:“通过殷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地下古遗址所证实的、可信的历史整整提前了将近1000年。可以说,不但为安阳市,更是为我们中华民族拿到了一张世界级的名片,使世界承认的我们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有地下考古遗址证实的历史达到了3300年。文字是语言的缩写符号,没有文字记录的历史称为史前时期。安阳殷墟不仅符合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评审标准,而且在中华文明发祥史和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也有其重要地位。”

李秘书长继续讲道:“古埃及的图形文字也好,还是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等出现更早的文字也好,早在纪元前后就已经消失。文字的消失也就意味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史、文明史的断裂和消亡。而值得我们骄傲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字是有确切的历史传承的,从3300多年前的甲骨文开始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世界文明宝库中一朵绚丽夺目、特立独行、无可比拟的奇葩。这就说到了目前正在全力建设的中国文字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文物保护、陈列展示与科学研究的专题博物馆,是国家“十一五”期间的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也是安阳市继殷墟之后的又一项国家工程、民族工程和历史工程,并作为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被写入河南省八次党代会报告及省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世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秘书长说:“中国文字博物馆建筑面积3.45万平方米,总体规划分两期完成,一期工程占地80亩,冠名中国博物馆,是由国务院批复的。这个博物馆的建立,填补了国内同类博物馆建设的空白,可以说是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字史、文化史、文明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博物馆。这是一座以世界文字为背景,以中国汉字为主干,以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字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立体式博物馆。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汉字文化科普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成为汉字文化研究中心乃至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中心,是集研究、游览、收藏、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字博物馆。”

安阳是《周易》的发源地,《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是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巨大贡献。据《左传》载,周文王囚于羑里(今安阳市汤阴县)七年(《史记纲目》记为三年)。文王虽身陷囹圄,但胸怀宽宏,自强不息,总结夏商两代八卦的精华,将伏羲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卦有卦辞,爻有爻辞,遂成《易经》,用以探索人生、宇宙变化的原理,推演人生、宇宙和社会变化的规律。“安阳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除了殷墟和甲骨文之外,还有一件需要我们着重向世界介绍的名片,就是我们的《易经》。世界上的四大文化元典——《圣经》《吠陀经》《古兰经》,还有就是《易经》。开个玩笑,安阳可是全国算命最灵的地方。”李秘书长笑着说,“《周易》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我认为《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发源地在哪儿?就在我们安阳。”

4.安阳历史文化感受 篇四

一是构建文化场所使农民文明消费有去处。近年来,龙安区以小城镇建设为契机,搞新农村、新城镇建设,按城市化标准抓落实,催发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根据群众的愿望,区委、区政府结合实际,多渠道筹资,构建起以乡镇中心文化广场、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家庭文化户等为链条的农村大文化网络。建立起乡镇文化站、影剧院、中心文化广场、农村文化大院、村级小型文化广场等文化场所210多个,目前不少富裕起来的农民主动把富余资金投向健康有文化娱乐项目上。

二是开展多种活动引导农民参与健康文化消费。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妯娌、好公婆评选“道德规范进万家”创建和治理婚丧大操大办、赌博及迷信等活动,唱响“除民间陋习,树农村新风,立发展观念”主旋律。各乡镇依托中心文化广场、文化大院等成立太极拳、扇子舞、梨园春、书法绘画、老年乐园等群众文化组织,定期为群众送上自编自演的文化、文体节目,在农民自娱、自乐、自我教育和管理上发挥了作用。

5.安阳历史文化感受 篇五

安阳师范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

*年*月*日

赞助策划书目录:

一、闭幕式晚会概况

二、晚会具体内容

三、所需赞助物资

四、市场分析

五、活动效果分析

六、商家补偿计划

七、经费预算

一、闭幕式晚会概况

为期两个月的安阳师范学院第九届社团文化节将于*月*日圆满落幕,闭幕式晚会将在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厅内举行。届时,将有*个社团代表进行节目表演,将有安阳师范学院院级领导,以及人文管理学院领导,安阳工学院领导作为嘉宾到场,场面盛大。通过闭幕式晚会,贵公司可进行**商家或**商品的宣传和促销活动,提高贵公司在我学院及各个兄弟院校师生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晚会具体内容

活动时间:年月日

活动地点: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厅(可容纳500人)。

活动流程:————————————

参与人员:参加本场晚会演出的*各社团,共计约*人;作为嘉宾出席的安阳师范学院院级领导,以及人文管理学院领导,安阳工学院领导共计约*人,其他——————-----——————

三、所需赞助物资

1、门票500张门票正面为晚会相关内容,由安阳师范学院决定;门票背面及副券可印制贵公司的产品宣传及优惠介绍,内须经双方协定后方可执行。门票印制前10天内通知贵公司。

2、资金***元。

四、商家补偿计划

1、现场宣传:在闭幕式晚会现场主持人对**商家**商品进行报幕宣传。

2、门票宣传:在晚会入场门票的背面及副券部分印制**商家**商品的宣传及优惠信息(内容须由双方协定后方可执行)。

3、展台宣传:贵公司可任选一个周六周日(2010年12月15号之前),在安阳师范学院校内(西门口及西门主干道上)设立产品宣传展台2个,进行现场宣传与促销。

4、工作人员用品宣传:对于参加演出的*个社团代表及演员发放入场证,要求其凭证入场。入场证正面的页眉页脚及反面部分可印制**商家**商品的宣传或优惠信息(内容须由双方协定后方可执行)。

5、晚会参与社团的特享优惠宣传:对于参与晚会的社团,发放**商家**商品的宣传介绍及优惠卡/积分卡/折扣券,刺激学生间消费需求,增强**商家**商品的知名度,影响力与吸引力。

6、礼品宣传:在每个座位上摆放引诱**商家**商品标志或信息的小礼品。

7、在双方协商下可对宣传内容做适当修改;商家也可以提供自己的方案给我们,如果是双赢的效果,我们将乐于接受。

五、市场分析

1、同电视,报刊等传媒相比,在学校宣传具有良好的性价比,可用最少的资金做到最后的宣传。

2、在高校内做宣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消费群体范围集中。

3、十二月初为产品宣传的最佳时期。此时新生的大学生活已进入正轨,且无考试压力,对各类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与尝试感,愿意去了解和接受新产品。且此时有盛大的第九届社团文化节闭幕式晚会为依托,容易让学生对所宣传产品留下深刻印象。

4、在校生消费目标易受周围环境影响,消费习惯易形成潮流,而且迅速向周边地区辐射。

六、活动效果分析

1、便捷的活动申请: 商家在高校内做宣传或促销活动,一定要经过一系列的申请与审批,而通过跟我们的合作,贵公司可方便快捷的得到校方的批准,并且得到我们的大力协作与配合,取得最大效益。

2、通过对高校活动——及本次晚会的支持与赞助,可增强贵公司在本院校及各兄弟院校的广大师生间的好感和信赖,在广大师生间树立了贵公司优良的企业形象,影响深远。

3、在高校内面对的正是学生这一适宜的消费群体,可取的最大的宣传效果。

4、通过现场宣传,门票宣传等强有力的宣传,可以增强广大师生对**商家**商品的认知与了解,利于日后消费。

5、各种优惠活动的介绍及促销券的发放有利于刺激消费需求。

七、经费预算

作者的话:我实在想不出来该咋么写这个预算因为我根本没发现此次活动有啥米可以预算的但是部长你说要有详细的预算真是很纠结

啊!!嗯,打印纸一张一毛,这也是预算!----------------------------——————求指点!

6.走进历史,感受文化的积淀 篇六

翻开我国的历史长卷,就像是桂林山水连绵不断,又像是敦煌莫高窟的图案灿烂无比,历史,记载了我国从盘古开天地到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诞生,再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政府的灭亡;历史,记录着国家发展的足迹,留下一抹永不逝去的记忆。历史的波涛在人们心中翻涌,历史的天空仍在人们心中澄清,渐渐析出湛蓝,从而成了一片蓝色的天空。

我们一起走进初中班的历史课堂,看那一页澎湃的历史留下的足印。初中班的历史课主要是由同学自己做主题演讲,今天的主角是Troy(沈含昊),他的演讲主题是: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Troy自己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做成PPT向大家展示,通过他的讲解和老师的补充,大家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了充分的了解。

7.安阳历史文化感受 篇七

一、安阳市的基本概况及历史演变

安阳市坐落在河南省的最北部, 地处晋、冀、豫三省的交汇处。西依太行山, 地处华北平原。以温带气候为主, 雨热同期, 水热充足;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北有漳河为界与河北省相邻, 市区内有洹河穿城而过, 优越的地理环境为人类的聚集和繁衍提供了有利保障。

1. 安阳市老城区形成的历史演变

商王盘庚于约公元前1300年自奄 (今山东曲阜) 迁都北蒙 (今安阳小屯一带) , 历经曹魏、后赵、冉魏、前燕, 直至南北朝的东魏、北齐, 共有7个朝代在此建都或作为畿辅。据明代崔铣所著《彰德府志》记载, 北魏天兴元年 (398年) 始, 安阳老城正式成为一个城池。公元580年 (北周大象二年) , 杨坚辅政, 焚毁邺城, 迁相州、魏郡、邺县三级治所至邺城南安阳城。安阳遂称相州, 亦称邺郡。宋真宗景德三年 (1006年) , 安阳老城增建为周长19里。

老城自明朝初年重修后定型, 此后铬局基本稳定, 城内人口逐渐增多。明洪武元年 (1368年) , 改筑缩小, 新城池处于老城的西北位置。

清康熙十六年 (1677年) 、五十二年 (1713年) 和雍正七年 (1729年) , 官府对老城进行了三次修复, 街道逐渐增多。至清末, 城内有街道90多条。主干道为东、西、南、北大街, 南北大街共18条分支街道, 谓十八罗汉街。大街小巷纵横交错, 有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誉。

2. 安阳市老城区的现状分析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对象研究, 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合体。街区的历史意义、交通条件、住宅设施以及人口状况等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因子, 历史街区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以及是否应该得到保护取决于相关因子的复合效应。其中, 城市交通贯穿于历史街区之中, 并与其功能的实现、保护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 在研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过程中, 考虑交通因素很有必要。建筑物的式样和历史风貌、住宅的形态与格局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因素;而人口则是历史文化街区中最为活跃的因子, 原住居民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居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取向。交通流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员流动及其附带的信息流, 交通流量关系到庞大的人流与信息流。随着人口流动, 历史文化街区的格局、规制的印象无形中在流动人口中得到扩散, 实现了文化传承的横向传播。以下对安阳市老城区的交通、住宅及人口状况进行分析, 以探讨有机保护的路径。

(1) 安阳市老城区的交通便捷程度

历史文化街区的道路规划是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的前提之一, 也是缓解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交通拥堵的一种手段。而交通便捷程度主要取决于交通网的完善程度,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交通网密度越大, 交通越便利。但是交通网密度大的地方交通不一定便利, 衡量交通便捷程度还要考虑到交通网的结构, 即要综合考虑连结度和通达度指标。

安阳市老城区的交通网连结度是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表示安阳市老城区内的交通结点之间交通联系的可能性 (节点间有无直接交通连接) 。其有多种表示方法, 其中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与比较。β指数为交通网络中结点的平均连线数目, 是对网络连接性的度量。对于各结点的安阳市老城区街区而言, 如果连接不同的街区各结点之间的交通线越多, 等级越高, 则连接性就越好, 其公式为β=E/V。

式中:β表示交通网的连接度;E表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 即两节点间的直接连接条数;V表示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β指数的取值一般处于0~3之间。在这个范围内, β值越大, 表明网络的连接度越好。

通过计算, 得出安阳老城区内的β指数=70/44=1.591≈1.6, 处于区间0~3中间微偏上的位置。结论是, 老城区内的主要交通网络的连结度为中等, 街区交通网络空间结构还尚待优化, 街道有待修缮。

1) 安阳市老城区的交通通达度状况。

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通常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的地理可进入性。而通达度是衡量交通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重要指标, 其可以用通达指数来衡量。

2) 安阳市老城区的交通通达指数分析

通达指数是指交通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式为

式中:Ai表示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指数;Dij表示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累计和表示顶点i到所有顶点的距离。明显地, 如果Ai所得值越小, 则说明该点的通达度越高。将安阳市老城区内的通达度进行计算处理后得到的通达度指数按升序进行排列, 这里所说的指数并不代表实际距离。我们仅是从交通通达性进行分析老城区交通状况, 并没有考虑道路的实际宽度、人流车流量等重要动态因素。

就整个区域而言, 根据计算结果可知, 文峰南街与中山街结点的通达指数位于第一位, 通达度为良;其他通达度为良的结点是文峰北街与三道街、文峰南街与县前街等位于文峰北街和南街及其附近的交通结点。老城区内的平均通达指数约为172.614, 整个区域的平均通达性位于单个结点通达指数172~173之间, 即第19~20位之间, 说明整个老城区内 (不含边界) 的交通通达性一般, 交通空间网络结构需要加强优化, 部分街道待需改造。

针对具体子区域以及街道而言, 老城区内的交通通达性较优的交通结点及其子区域的分布状况, 具体街道内, 通达性较优的结点大部位于纵向交通线, 如唐子巷、中轴线、二道街、乔家巷、县前街以及横向交通线, 甜水井街、文峰北街和南街、西大街上, 其他街道则需要改造、修缮。

综上所述, 安阳市老城区内的部分街区交通通达性较差, 如东大街、库口街等街区的交通有待优化升级, 否则会影响人员流动及其信息的传播扩散。由于老城区之外青少年人群、外地人不是有目的的话也很少主动进入老城区, 因此无法对老城区文化特征进行认识和传播。

(2) 安阳市老城区的住宅现状

历史街区内的居住密度与城市居民的居住质量和幸福感密切相关, 一个良好的居住小区, 高层住宅容积率应不大于5, 多层住宅容积率应不大于2。通过计算可知, 安阳市老城区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旧民居和危房存在, 居住密度偏高, 整个街区的住宅属于紧凑型住宅。加上房屋破旧, 各类线路老化, 基本生活设施不能很好满足老城区居民的生活需求, 造成生活质量下降。因此, 需要对部分老城区破旧建筑进行翻新改造, 以提高居民的住房质量。

(3) 安阳市老城区的常住人口密度分析

根据人口密度9级划分, 中国人口地理分布划分为9大类型区。通过计算可知, 第一, 老城区内的各街区人口密度均远>1 000人/km2, 整个老城区属于人口集聚核心区, 老城区历史街区的人口承载负担很大;第二, 老城区各街区的人口分布不均, 造成部分街区供养的人口容量压力较大。因此, 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与保护要求结合街区内部分人的外迁意愿进行外迁, 以缓解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人口压力。但此仅能反映上世纪80年代的人口状况, 经过20多年, 老城区人口逐渐变化, 年轻一代大部分选择外迁, 老城区的常住人口密度实际上有所下降。由于经常进入老城区的青壮年人口在减少, 因此不利于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保护和传承。

二、安阳市老城区街区改造面临的问题

1. 安阳市老城区街区改造与保护引发的资金流

旧城区一般是人口密度大, 建筑物破旧, 拆迁改造工作量多, 拆安比和拆建比使得“旧改”成本居高不下。要解决安阳老城区旧城改造面临的问题, 创新融资方式非常重要。可以鼓励各种合法渠道的资金参与旧城改造, 通过资金流带动相关人员对安阳老城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 以扩大安阳历史文化街区的知名度。

(1) 老城区改造资金封闭运行, 专款专用

由于地方政府事务权相对大、财务权相对小、缺乏有效监督等原因, 大规模资金一旦到了地方政府手中, 往往容易产生截留、挪用、滥用等弊端。对老城区改造资金在使用中可能产生的类似问题, 安阳市政府应及时防范和控制, 及时对旧改资金进行封闭运行, 做到专款专用。

(2) 老城改造需与国际接轨, 允许国外因素参与

老城改造需要创新理念, 与国际接轨。其中, 允许国外资本参与就很重要。安阳市政府想要搭建广阔的融资平台, 就应设法吸引外商、外资, 充分利用国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改造的成功经验、先进的技术, 使其为老城区改造注入活力。

2. 安阳市老城区街区改造与保护引发的人员流

安阳市老城区街区改造、修缮与保护要把改善街区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居住质量作为主要目标, 由此带来老城居民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深厚感情, 传达政府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视与行动。

(1) 安阳市老城区街区改造中的原住居民的回迁

由于受开发成本限制, 开发商以企业效益为首要, 而老城区原住居民本就收入较低, 按照开发商提供的住宅建设价格, 原住居民回迁的成本很高, 因此导致大量原住居民因为经济原因被挤压分散到成本较低的住宅小区。

老城区居民 (以年老者居多) 大都有老城情结, 拆迁时一般希望回迁或就近安置。因此, 建议市政府采取合理措施, 降低改造成本, 力争使老城居民原地回迁。使得历史街区保护与原著居民有机融合, 展现鲜活的历史街区文化特色。

(2) 安阳市老城区街区利益相关方——政府、旧城居民、开发商三方的利益协调问题

旧城改造涉及到政府、居民以及开发商的利益, 三者利益之间相互关联、相互竞争。市政府要对开发商进行管理、调控和监督, 依法执行文物保护法和相关条例, 以免造成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同时, 安阳市老城被拆迁居民也要合理表达自身诉求, 服从政府合理安排, 配合拆迁、安置工作。在老城改造的过程中, 安阳市政府、开发商和被拆迁居民三者只有在通力合作、积极履行各自义务的情况下, 才能享受到各自应该得到的权利, 从而实现旧城改造的多方共赢, 最大限度的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效保护。

摘要:本文以安阳市旧城区改造为例, 通过研究旧城区边界节点交通流量, 探寻新老城区之间经济、社会有机联系的方式, 运用现场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和交通流量统计法对安阳市进行研究, 提出城市化进程中新旧城区有机、和谐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旧城改造,保护,安阳市

参考文献

[1]齐瑞申.安阳老城九府十八巷.[N].安阳广播电视报, 2002.

[2]赵荣, 王恩涌.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葛美玲, 封志明.中国人口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 2009.

8.感受陶瓷文化 篇八

带着对陶瓷文化浓厚的兴趣,我和同学不远千里的从南昌来到景德镇,为的就是来一睹它的风采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来欣赏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工艺过程和那儿的传统的名瓷精品。

陶瓷堪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景德镇更被誉为是中国的瓷都,他们的制瓷业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为了更好的观赏瓷器,我们去了很多地方,例如御窑遗址景区,陶瓷馆,龙珠阁,浮梁古县衙,官窑博物馆和古窑民俗博览区。我们在那里发现了几千年前的精美的陶瓷珍品,进一步了解了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历史和艺术成就,领略了它们的绝世风采,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望着那一个个精致的陶瓷我再心中感叹;他们的色泽是那么的晶莹剔透,形状标准,完美无缺,看不出任何瑕疵。我真是佩服当时的能工巧匠,他们的技艺是如此的高超,留给后世无限的遐想与感叹。由于大部分是博物馆,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孤品,绝品,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价值连城的国宝级的文物了。

当然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古窑民俗博物馆了。它是国家AAAA级景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我们在景区看到了古代制瓷作坊,了解了最古老的制瓷生产作业线。有几位陶瓷技艺的传承人也在当场为我们表演了制瓷的技艺。望着那精美的瓷器我真想上前自己亲自动手做一个,可惜不允许呀,真是有点小小的遗憾。不过没关系,我们还是感受到了我们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的。馆内还布有“明闾”、“清园”等明清古建筑群12栋,占地4600平方米,都是有些徽派建筑的风格。漫步在博览区内,我们顿时感受到了它的神韵与灵气。我最喜欢的瓷器是那种有着淡淡的忧郁蓝的清花瓷,显得那样典雅和清幽,瓷器上的图画雕刻的十分逼真,色泽鲜明,轻轻敲击一下还会发出清脆的响声,好像在做表演一样。走在瓷器的周围,心境也变得很平静,说话都不敢太大声音,生怕碰坏了任何一样瓷器。不过,走走看看,还是挺保眼福的。

在快离开的时候我们还去了一趟景德镇的古街,看到了很多琳琅满目的商品。它是一条仿古的街,所以走在里面好像进入了古代一样,感觉是那么奇妙。景德镇最尤特色的莫过于那里的路灯了,为了突出城市瓷文化品味,在新建或翻建的重要城市道路两边,都配有以青花为主色调的瓷柱路灯,非常有特色。并且 在多处城市道路的交汇处,有景德镇的瓷窑模型,都张显了瓷都的个性。最令人叫绝的甚至是连他们的垃圾桶也是用瓷器作的,真不愧为瓷都呀!

9.感受剪纸文化魅力 篇九

博学

求真

至善

妙手生花,看剪纸文化的传与承

——走进中国剪纸第一街

弘毅

博学

求真

至善

目录

序言··········································2 走进中国剪纸第一街····························4 世界剪纸看中国,中国剪纸看蔚县················7 访谈录——谈谈剪纸文化························8 剪纸摄影图集··································10 总结:剪纸文化充满活力与希望··················11

弘毅

博学

求真

至善

习又提出来新的要求,不光是终身学习,还得时效性的学习。

我本人是我校“青马工程”的第十五期学员,一方面,深入社会实践是每一位青马学员都应做到的,另一方面,我也渴望能在实践中接受“再教育”,检验自己的多年来的学习是否能用于社会。同时也使自己度过一个快乐而充实的假期。于是有了这次文化之行。其中所学和感慨颇多,所以写下这篇实践报告,既是一种分享,也是一个自我的总结。

2016年2月

弘毅

博学

求真

至善

世界剪纸看中国,中国剪纸看蔚县

“世界剪纸看中国,中国剪纸看蔚县”这是在雪绒花高速大道路牌上的标语。多年以来,蔚县剪纸因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为我们蔚县赢得了多项荣誉。

1995年蔚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03年8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剪纸艺术之乡”,挂牌“中国剪纸艺术研究基地”;

2006年5月,蔚县剪纸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1月,蔚县剪纸名列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2010年,蔚县人民政府在首届中国剪纸艺术节上获得“突出贡献奖”。

弘毅

博学

求真

至善

俗剪纸、新式剪纸。

(三)步入新阶段

A: 蔚县剪纸紧跟时代的步伐,如今的剪纸已经步入新的阶段,其有哪些发展特点或者变化?

B: 如今蔚县剪纸融入了更多的时代元素,外国友人说:中国人在小小的纸片上创造了奇迹,中国人聪明,中国人伟大!

进入新阶段的蔚县剪纸题材更加广泛,重大事件,时代人物,旅游景点,乡土生活,民风民俗,政要人物,当红明星,外国吉祥物等都在表现之列。

进入新阶段的蔚县剪纸变现形式更为多样,剪纸画、挂历、贺年卡、旅游纪念品、庆典纪念馈赠品等新的表现形式异彩纷呈。

进入新阶段的蔚县剪纸迈入了技巧多方面兼容、点染不断创新的多元并存时代。

弘毅

博学

求真

至善

剪纸文化,充满活力与希望

蔚县剪纸令人陶醉,人们陶醉在陶醉在剪纸的悠然清纯中,陶醉在蔚县剪纸的脱俗璀璨世界里。蔚县剪纸迷人的诗意,在艺人手下的刀与纸之间流淌着。每一刀、每一刻都融进了生活的气息,都镌刻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记忆。

在蔚州这篇古老文明的土地上,长时期活动着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能工巧匠和民间艺人。他们在各行各业,精心设计,巧夺天工,创造了蔚县手工艺品的辉煌,被冠以“勤,能、智,勇”之美名。

10.创设情境,感受历史 篇十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强化学生的体验, 增进对问题的理解。

历史学科过去性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的讲课必须生动形象, 富有感情, 引人入胜, 才能使学生“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体验过去, 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语言描绘, 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很大的指向性作用。提高感知效应, 情境会更加鲜活, 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历史是不能重演的, 但是, 历史课堂教学却应当让历史“重演”, 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情境”作为历史课程教学中富有情感色彩的场景和氛围, 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联系学生生活展现历史情境, 能够强化学生的体验, 增进对问题的理解。如学习《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课时, 可根据课文“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插图和其他实物挂图 (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 , 让学生根据这些石器的不同形状推测想象它们的制作方法及用途, 将预先准备的材料 (北京人生存时代周口店一带地形地貌的简要情况, 在周口店发现的相关考古资料) 分发给学生, 提示学生结合所学内容, 科学而大胆地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景, 组织学生自评互评, 对行文流畅、文字优美, 科学性和想象力丰富的学生给予鼓励。情境创设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让学生穿越时空, 感受历史, 分享文明。

二、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创设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创设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就是将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手段, 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尽可能多地理解和建构知识。学生喜欢听故事, 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 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如学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时, 让学生收集: (1) 小学语文课中学过的有关小故事, 如草船借箭等; (2) 成语、歇后语小故事, 如“望梅止渴”、“曹植七步成诗”、“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 (3) 英雄人物的品德, 如曹操节俭的故事等。课堂上请学生代表讲述,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称曹操是‘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三、借助图画, 实物再现情境, 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

历史教学讲究“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知识落实到图上, 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除了教材中的插图、照片外, 教师平时要多搜集多积累资料, 再利用挂图、投影、剪贴画、录像, 或利用多媒体, 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生动的情境。要想使历史“活”起来、“动”起来, 教师不但可以在黑板上边讲边画, 还可以抽出时间指导学生, 激发学生好学的兴趣。

历史活动中涉及地理关系时, 大多比较概括和抽象, 增加了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困难, 结合地图学习历史, 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困难。如学习完《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单元后, 请学生仿照附录的“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动手画一幅简易地图, 结合课文内容, 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19世纪40年代后,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 中国主权受损、山河支离破碎的情况。这样需要很多文字才能说明的战争场景, 一看地图便能豁然开朗。因此结合地图学习历史具有直观、立体的作用。

四、借助音乐渲染情境, 真正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让历史课生动起来, 音乐辅助能发挥出特有的魅力。借助音乐形象, 烘托、渲染课文内容, 把音乐和文字两者结合起来, 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 视听结合, 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寓历史知识于艺术享受之中, 能够创设一种感人的情境,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不仅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 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培养审美情趣。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 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大部分音乐作品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曲, 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心声和风貌。九·一八事变后, 面对破碎的山河和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亿万中华儿女满怀悲愤, 踏上了抗日救亡的征途。一首首抗日救亡的歌曲应运而生。《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五月的鲜花》、《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等歌曲广为传唱, 一人唱, 万人和。

在学习完八上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后, 我校开展学唱抗日救亡歌曲竞赛活动, 将历史、音乐、游戏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唱”中从艺术的角度感知这段催人奋进的历史。竞赛中没有背书的负担, 只有学习的乐趣, 没有考试的压力, 只有竞争的欲望。活动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 在亲身感受实践和具体操作中获取新知, 提高能力。

五、创设表演情境, 寓教于乐, 提高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 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去准备, 去体验, 去思考历史, 这样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激发他们不断追求新知识的欲望, 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死”的东西缺乏兴趣, 如果能将“死”的东西“演活”, 则不但能激起他们的兴趣, 而且能挖掘他们的能力和潜力, 所以我也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模拟角色表演的情境, 增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 通过让学生模拟过去历史的片断, 渲染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模拟的历史情景中, 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参与, 带着情感去体验, 带着疑问去思考。如学习《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中“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一章时, 先让学生思考:“战国”的含义是什么?处在这样一个战乱时代, 怎样才能避免厄运?然后让学生表演短剧《商鞅变法》 (包括孝公求贤, 三次长谈, 舌战群儒, 立木取信) , 在课堂上再现当年的情景。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激励和启发学生, 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角色表演的热烈情绪渲染了整个学习情境, 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从一次创新到又一次创新最终达到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了提高, 心灵得到了震撼, 潜能得到了释放。

总之,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参与者, 其直接的作用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并使其有所收获。因此, 教师要创设合理的情境, 充分利用素材中的人、事、情, 因地制宜, 灵活运用。要组织好情境教学, 教师必须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和正确的教学方法、语言表达能力, 要有广博的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阅历等, 以便及时调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否则, 好的教学效果难以获得。教学是一门艺术, 对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相信, 经过不断的尝试和革新, 情境教学法将会有更多的突破, 它的运用将会给历史教学注入持久的活力。

摘要:创设历史教学情境, 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强化学生的体验, 增进对问题的理解;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创设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借助图画, 实物再现情境, 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借助音乐渲染情境, 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创设表演情境, 寓教于乐, 提高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法,创设方法

参考文献

[1]齐健, 魏效冰.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4.

11.歌曲中感受历史 篇十一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的科学日新月异,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人文主义的回归,处在新世纪的我们,对学习,对生活都应该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摆脱以往的束缚,对历史的学习也一样,不应只停留在死记硬背上,应该开辟多种学习的渠道。音乐对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对历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使那些世代传唱的革命歌曲,耳熟能详,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这些经典作品永远具有无限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它不仅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丰富了人的业余生活,而且还给人以精神的力量。特别是20世纪30、40年代的革命歌曲,产生于内忧外患的峥嵘岁月,每一首歌都反映了一个时代背景,每一首歌都是一段真实的史实故事,给整个中华民族以无穷的力量,使我们最终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所以我们应该多探讨研究音乐对历史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当今流行歌曲风靡不断,老一辈的优良传统正被日渐淡忘的今天,对于中学生来说该研究尤显得迫切。因此我们选择了“从革命歌曲中感受峥嵘岁月””这个课题。

二、研究步骤:

(1)选题原由:通过对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史的学习,我们理解到当时的许多革命歌曲对战争的胜利都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其中的很多歌曲广为流传。我们对于历史的回忆,倘若驾着不同年代传唱的歌声,心中就会滋生出一种特殊的感情,历史就是在歌声中不断前进。由于时间紧促,我们五人迅速进行了分工,找资料的找资料,走访的走访,查询的查询,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2)资料查寻:由于已有知识有限,我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

1)、先分头到各图书馆寻找,由于资料有限,最终没有多大的收获。2)、图书馆资料未给我们多大的启发。我们又到书店四处查找。在这个课题方面的资料比较少,要找到较全面准确的资料介绍书籍,有点困难。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本《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它里面介绍了音乐的发展史,有各个时期歌曲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后来的研究过程中这本说也确实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

3)、我们以《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为主要参考,另外,又上网查询部分零散的资料,使整个知识结构得到了补充,由于时间的紧迫,我们未能查找到更多权威性的资料,致使我们的研究难免存在许多遗漏的问题。4)、为了证实所查资料的正确性,我们又请教了历史、音乐老师。

(3)确定方案:经过几天辛苦地寻求之后,我们有了一大堆资料和史实以及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切身体会,然后我们开始一稿在框架设计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发生了一些争论。研究的课题就定为“从革命歌曲中感受峥嵘岁月”,内容就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二十世纪三、四年代的革命歌曲,研究特定时代产生的特殊歌曲对当时时代的影响。最后经过充分酝酿才确定了研究计划。

四、研究内容:

(一)、抗日烽火的燃烧与救亡歌曲的传播:

1931年“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团结抗战”的号召,举行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与此相适应。在全国范围内以抗日救亡运动为中心的音乐创作达到了最活跃的时代。群众歌曲的创作数量空前,佳作叠出,中国近代群众歌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走上了成熟的时代。30年代群众歌曲的主流是救亡歌曲与其后的抗日歌曲,由田汉组织并领导的中国左翼戏曲家联盟音乐小组在上海成立。他们以空前的热情开展救亡歌曲的创作活动。30年代群众歌曲的发展。不仅与新音乐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作曲家队伍的成熟有关,还与新的文化的接受者,大众音乐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关,经过五四前后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的青少年成为30年代群众歌曲的主要接受者,这里一个巨大的接受群,汇进了群众、歌曲的发展,还有与歌咏的开展有关。30年代以后的抗日歌曲,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歌咏活动。

整个抗战时期的群众歌咏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掀起和发展,党领导的左翼音乐团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以“抗日救亡运动”为中心的音乐创作中去。聂耳、任光、安娥、张曙、吕骥、孙师毅等一批歌曲作家经常一起学习研究,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通过电影、舞台演出和唱片广泛传播,成为鼓舞中国军民团结抗战的精神力量和武器。这些专业的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其代表作有《大路歌》(影片《大路》主题歌,孙瑜词,聂耳曲)、《毕业歌》(影片《桃李劫》主题歌,田汉词,聂耳曲)、《义勇军进行曲》(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曲,田汉词,聂耳曲)等。聂耳的救亡歌曲在其中占有突出地位,他的《毕业歌》(1934年),《义勇军进行曲》 2(1935年)是这一时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歌曲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保卫民族和为祖国战斗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各个阶层的群众抗战的意志。这些抗日救亡歌曲通过扣人心弦的影片传播,深深地印入了千百万群众的心间,极大地鼓舞了为抗日救亡而战的广大中国爱国军民,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团结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思想路线。

《毕业歌》作于1934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这是具代表性的一首生动表现中国学生保卫民族和为祖国而战斗的精神,也极大鼓舞各阶层群众抗敌意志,至今还朗朗上口,广为流传,除抗日救亡歌曲外,还有生动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苦难的歌,如均作于1934年的《大路歌》、《开路先》、和《码头工人》亦由聂耳作曲,表现了工人们的愤恨和反抗。同时,这些作品也充满了力量、信心、乐观和气势。此外,1935年创作的《自由神》、《中华民族不会老》、《救亡进行曲》、《五月的鲜花》和1936年创作的《保卫马德里》、《救国军歌》、《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松花江上》等歌都体现了当时中国革命面临的巨大困难:华北事变以后,日本大力进行以征服中国和称雄亚洲为主要目标的扩军备战,实行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军事化和广泛的战争动员。于是中国各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民主运动。歌声就极需要在这种国破家亡、大敌当前的年代来唤起民众鼓舞士气以拯救民族。因此30年代的抗日救亡歌咏,是中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歌咏运动。

其中描写对敌斗争和人民军队的战斗性进行曲最为引人注目,著名的有:吕骥作曲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1937年,凯丰词)。冼星海作曲的《游击军》(1938年,先珂词)、郑律成作曲的《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均1937年,公木词)、朱伟作词作曲的《行军小唱》(1941)、安波作词作曲的《行军小唱》(1941年)、安波作词作曲的《朱德投弹手》(1942年)等。这些作品都从正面反映了抗战军民的生活、浓厚的战争气息和胜利乐观精神洋溢其间。

黄自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写的《抗敌歌》(1932年,黄自、韦瀚章词),《旗正飘飘》(1932年,韦瀚章词,陈洪词曲的《上前线》(1932年),等是最早的抗日救亡合唱佳作。歌曲气势急迫、昂扬高涨,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国破家亡之紧要关头奋起抗日的决心。

自1937年,全国人民掀起了全面的抗日战争,炮火不断,此时产生了 许多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建设为主的群众歌曲。

其中描写对敌斗争和人民军队的战斗性进行曲最为引人注目,著名的有麦新作词曲的《大刀进行曲》(1937)年、贺绿汀的《游击队歌》(1937年)、刘雪庵的《长城谣》(潘子农词,1937年)。

1937年七七事变激起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全面抗战的怒潮,促进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掀起高潮,涌现出一大批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抗战歌曲,其代表作有《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长城谣》(潘孑农词,刘雪庵曲)、《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在太行山上》(桂涛声词,冼星海曲)、《到敌人后方去》(赵启海词,冼星海曲)、《露营之歌》(古曲,李兆麟、陈雷等填词)。

在延安,在党的直接领导下,抗日救亡歌曲创作、演唱活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于1938年11月3日抵达延安,直至1940年年底去莫斯科,这两年是他的音乐生涯最有成就的时期。在革命圣地,他创作了4部大合唱即《生产大合唱》(塞克词)、《九一八大合唱》(天兰词)、《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牺盟大合唱》(傅秉岱词)以及其他许多歌曲。此外,凯丰词、吕骥作曲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莫耶词、郑律成作曲的《延安颂》,公木词、郑律成作曲的《八路军大合唱》等也都是富有战斗感染力的歌曲。

同时,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的革命歌曲创作也得到了发展,其中代表作品有《南泥湾》(贺敬之词,马可曲)、《绣金匾》(陕北民歌填词)、《东方红》(陕北民歌,李有源、公木填词)、《解放区的天》(河北民歌,刘西林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曹火星词曲)、《团结就是力量》(牧虹词,吴肃曲)等。在南方根据地,陈毅词、何士德曲的《新四军军歌》唱出了新四军的光荣的铁军精神。

现在重点介绍《黄河大合唱》和《义勇军进行曲》两首歌的产生及其影响。

1、《黄河大合唱》: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1939 年一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当年除夕晚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他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作品。4月13日在延安 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作品共有8个乐章,每章开始均有配乐朗诵。它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斥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抗日战争时期,它以充满斗争性的激昂旋律与黄河般桀骜不驯的血性激励中华儿女与日寇英勇搏击,今天它仍然以其气势磅礴的史诗般的英雄气概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2、《义勇军进行曲》:我们伟大祖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 9 3 5 年,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义勇军进行曲》是作者当时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

3 5 年,中国大地上乌云翻滚。田汉这时正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当时,音乐界有一些人,以什么《妹妹我爱你》、《毛毛雨》一类歌曲,腐蚀人民的革命意志;有一些人专门写与现实斗争无关的所谓“艺术歌曲”来粉饰太平。虽然也有人写了一些救亡歌曲,但由于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这些歌曲只能在小范围唱唱,无法流行。针对这种情形,田汉同志想要写一些能唤起民众,鼓舞人民革命斗志的歌曲。

田汉那时正面临白色恐怖的一次新的迫害,处境十分危险。歌词是在仓促中写在一张香烟盒的锡箔衬纸上的。田汉在写出电影《风云儿女》故事梗概和歌词之后不久,就被反动政府逮捕,《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聂耳的处境与田汉一样,也正面临着反动派的威胁和迫害。在他被迫出国的一段时间他为《义勇军进行曲》谱了曲,把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和对党的赤诚,对敌人的无比愤慨,都倾注到每个音符之中,使歌曲的基调和谐、高昂,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全曲铿锵有力,浑然一体。前奏曲象嘹亮的进军号;首句,“起来!起来!起来!”把音调立即推向高潮;结尾的“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不仅坚定有力,而且使人有歌声并未结束,仍在 耳边回荡的感觉,宛如战斗的中华儿女正在前仆后继,勇往直前。这支歌传遍了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这支歌曲调高昂激越,旋律铿锵有力,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愤怒和反抗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勇敢、坚强、面对外敌团结一心的优良传统,这支歌是我国革命歌曲的典范。

(二)、解放战争的推进与胜利歌曲的传扬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由于国民党坚持内战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进行了解放战争。由此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胜利的歌曲从西北高原唱到山东大地,从东北平原唱到大西南崇山峻岭。一支支伴随着解放军铁流的战斗、胜利之歌到处传扬。

其中著名的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胜利进行曲》(贺敬之词,焕之曲)、《我们是民主青年》(希扬词,马可曲)、《战斗进行曲》(韩塞词,佩之曲)、《咱们工人有力量》(马可词曲)、《数九寒冬下大雪》(歌剧《刘胡兰》唱曲,董小吾词,罗宗贤曲)、《新民主主义进行曲》(贺绿汀词曲)、《淮海战役组歌》(韦明词,沈亚威曲)等歌曲充溢着革命战士英勇无畏的气概,而《三套黄牛一套马》(骆文词,时乐ÿ曲)、《妇女自由歌》(山西民歌,阮章竞填词)、《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赵戈枫原词,刘行改词作曲)等一批歌曲则表现出解放区人民翻身做主人后的幸福与欢乐。

现在重点介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咱们工人有力量》。

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曹火星词曲。作于1943年9月。这是一首语亲切、质朴的群众歌曲。1943年,晋察冀边区抗日宣传小分队19岁的曹火星来到堂上村宣传抗日主张,从事音乐创作,他满怀激情地谱写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首歌,并教会了全村老少。这首歌一直从抗日根据地流传到全国。唱到抗日胜利后的1945年9月12日,这首歌的词曲才正式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标题仍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原歌词中“它坚持了抗战六年多”随时间前移改成了八年多。

1950年,毛主席在中国前加了一个新字,从此,代表亿万中国人民心声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首歌一直从抗日根据地流传到全国。唱到抗日胜利后的1945年9月12日,这首歌的词曲才正式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标题仍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 国》,原歌词中它坚持了抗战六年多随时间前移改成了八年多。

2、《咱们工人有力量》 马可词曲。作于1948年。作者在前一年初夏。同几位文工团员一起来到刚解放的一座东北大工厂。他们长期战斗在解放区的农村,一进入工厂,就被熊熊的炉火、隆隆的机声所吸引,看到一块块火红的钢锭在工人手中化为产品,一位年轻的文工团员不由得高呼“伟大!伟大!”这一切深深打动着马可,他决心要为工人编一首战歌,这就是后来创作的《咱们工人有力量》。歌曲以坚实有力、豪迈热烈的旋律,表现工人们为支援全国解放而紧张劳动的战斗生活,塑造了获得解放的中国工人阶级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我们的革命在激昂的歌曲中滚滚向前,我门的歌声在前进的革命中越唱越响。今天面对着这些曾经呼喊出千百万群众心声的歌曲,我们带着尊敬缅怀的心情时时犹唱。

三、研究意义:

通过这次课题的研究,我们不但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当年革命战争是怎样一步步推进的历程,而且还了解到了一些音乐的有关知识。历史激发了音乐的灵感,音乐又推进了历史进程。今天当我们的耳边再次响起那些封尘已久的歌声,那滚滚的硝烟便会在脑海弥漫。是啊,还有什么能比群众的心声更有力量使战争烟消云散呢?

课题组的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在吕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互相分工互相协调,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在这过程中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团体意识不断增强,很好地完成了工作。

四、教师评点:

该课题十分合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也反映了同学们良好的历史功底和浓厚的音乐兴趣。历史可以说无所不包,与音乐呼吸渗透,该课题在此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新世纪来临之际,我们追思20世纪30、40年代的革命斗争生活,不禁思绪万千,久久难以平静,那些经典老歌不仅激励成千上万英雄前赴后继,为祖国和人民贡献一切,同样也激励今天的青年艰苦奋斗,为现代化事业贡献青春和力量。

五、人员安排:

1、课题组成员:倪寒霞

缪君君

赵俊飞

麻晓芬

朱盈

2、指导老师:吕准能

六、参考文献: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中共党史长编》、《辞海

上一篇:高考作文:成熟的麦穗下一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