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的读后感作文

2024-11-09

《祝福》的读后感作文(精选15篇)

1.《祝福》的读后感作文 篇一

读了鲁迅写的《祝福》这篇文章以后,我有很大的感触,仿佛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此同时,也对那些不幸的人予以深深的同情。

《祝福》这篇文章中主要是塑造了祥林嫂这个被欺辱、受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文章通过祥林嫂在不同境况下的语言行动,展现了她那屈辱的生活和逐渐被扭曲的性格,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就非常痛恨当时社会的那些不合道理的礼教。为什么要这样对待那些穷苦的人和妇女?难道他们不是人吗?同样这也使我感觉到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矛盾。祥林嫂本来就已经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人了,开始她也有丈夫、有家庭,但自从丈夫去世后,由于受不了婆婆的那种管教,于是就跑出来,通过卫老婆子帮忙到鲁四爷家中干活。她勤快、能干,即使开始鲁四爷的家人不喜欢她,但正因为她的勤快,他们也就慢慢的改变了对她的态度。可是天不由人愿,祥林嫂的婆婆竟然找到了她,并硬扯硬拉的把她给带回去了,不论她愿意与否,她都得听她婆婆的。谁叫当时的社会如此黑暗呢?说到这,祥林嫂的确不走运,回去后就被自己的婆婆给卖了,在她结婚的当天,她是不肯去的,可是那帮人把她绑起来,硬是推上了花轿。到那边后,她准备自杀,但是未成功,可尽管这样,那也罢,问题是她的这位丈夫后来又死了。因为这个丈夫还算有点财,亲戚们为了争财、争房,便把她赶了出来,最终连自己的孩子也没了。正因如此,她常常说她自己的故事,先开始还有人同情她,但后来所有的人都远避她并以她为笑柄。

世上的事真是难料,像祥林嫂这样命苦的人,又何尝少呢?封建社会中生活的人们如果有现在的人一半聪明、勇敢,我想也不至于这样。只要百姓齐心合力,封建统治者即使再狠,也敌不过万众一心呀!但毕竟社会背景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不同,所以讲什么也无益。

《祝福》这篇文章写出了当时社会的背景与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只要读过这篇文章的,都会对它有所感悟的。

2.“差生”作文从读后感写起 篇二

“我现在教初一,我的学生作文比较差,很想加强训练。除常规作文外,是叫他们写日记呢,还是写读后感?”问题提得很具体,有一定的限制性。我平时最怕老师提“怎么提高差生的作文水平”之类大而无边的问题。现在他的问题很具体,我就尽自己所能来回答,尽管匆遽之中我的回答未必称善。

“既然你的学生作文程度较低,那么还是写读书笔记为好。读和写结合起来,协调发展,相得益彰。如果叫学生写日记,必然叫他们观察生活,注意内心的体验,这当然是很好的作文训练之道,只是太难了,对于初一的孩子,尤其是作文能力较差的孩子,这种要求未必合适。

“作文实际上是一种转化过程,将外在的东西转为内在的东西。外在的东西是一种触媒,在写作主体内心有初步审美投射和较为深刻体验的时候,进入他的视野,进入他的头脑,落于他的笔端,这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这种外在的东西又可一分为二:一是现实生活之干事万象,包括亲身体验;二是间接感知的事物,包括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显然,第一种直接取材于生活的作文路数难了点,因为初中生毕竟是初中生,不是作家或文学爱好者,他们还不会从生活中截取最重要的‘片段’,找到最恰当的切入口,并用一根感情的或思想的红线将事例串联起来。或许有人说,生活处处有灵感,问题是灵感太多,学生反倒不知道抓住一丝灵感,踌躇之间,灵感忽奄逝去。

“第二种间接取材、间接感知,即通过阅读提取作文资源,又如何?这种作文资源易于获取,俯拾即是,不求诸邻。一方面,文章有如窗口,是经过作家精心选择而创设的一个窗口,能打开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观察面和接触面,具有很强的指向性,指示他们作定向的感受、思考、分析、揣摩;另一方面,作品提示了写作的范例,内中技巧、法则、机趣等无所不包,学生自可从中获取作文的感觉习惯、思路程序、言语模式等。

“道理虽说不难懂,但操作起来仍要费些心思,因为方向相同而路数不同,结果也会迥乎其异。具体到你这里,怎么开始做?建议先让学生读课文,以陌生的眼光、亲和的态度重读课文,可能会获得一些感想。如果差一点的学生,把老师在课堂上分析的或同学们讨论的心得体会用笔复述一遍,对他来说也不失为一篇成功习作,因为经过了他的思考、选择、组织,经过了他的运笔表述,有内容、不空泛。等到几度练习之后再进一步,读新课文,写新的难的阅读感想,或针对思想内容,或针对艺术特色来写。这就脱离了老师的‘扶持’而独立地理解、把握、解说文本了,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这么一来。学生读课文更加深入细致了,老师上课也算是减轻负担了,能否算是读写结合的良好范例?

“若犹嫌不足,可以扩大眼界,让学生读课外读物,写心得体会,或模仿着搞点小创作。学生课外阅读应是限制与自由相结合。自由就是学生随意读,读什么和怎么读都由他自选;限制就是限定阅读的品种和文篇,以及阅读的方法。自由与限制两相结合,孰轻孰重由老师和学生自定。自由式阅读不说了,由学生随心随意去畅读;限制性阅读,可以由老师精选文篇,提示写读后感。老师精选的文篇应是经典的,适合特定学龄阅读的,能提升语文能力的,与课堂所学课文有这样那样关联的。

“借此机会我特别提示阅读古诗词要写赏析短文。现代中学生要积累(应说珍存)一定篇数的古诗文于腹箧中,以奠定一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基石。现在中考试题都有古诗词赏析,不要等到临考了才开始训练写赏析短文。写这种短文是有难度的,既要读懂原作的意思,又要会提取和升华,找到赏析的角度,把该说的话都大概说到。注意,是写短文,从轻巧易为开始起步;如果愿意多写几句、几段则更好。

“等写读后感练到一定程度了,可以辅以写生活感受。要提示学生:你的阅读能力强了,赏析水平高了,可以像那些文章作者一样,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描写生活,借助你从阅读鉴赏中习得的技巧,写出你更为满意的‘下海作文’——投入生活之大海所创写的作文。”

3.祝福读后感 篇三

<<祝福>>以“祝福”为题,却写了一个发生在新年的悲惨故事。透过这个故事又看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时还是一个“伶俐”的人,她健康,能干,勤劳,安分,对生活有信心,态度积极。那时的祥林嫂即使说不上幸福,也应该快乐而充实了,她靠她的双手和美好的品质使自己过上新生活。但是在封建的年代像祥林嫂这样的寡妇是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的,她被在家中掌握大权的婆婆抓了回去。婆婆为了钱财迫使祥林嫂嫁到深山野墺里。祥林嫂受到了打击。

现实的残酷使她又一次成了寡妇,而且她最爱的孩子也死了。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只好回到鲁镇做工,但这一次来,饱经风雨的她显得粗笨多了,仿佛行尸走肉一般,但这还不是最坏的,也许忙碌的生活会抹平她的伤痛。但是不一样的还有人们对她的态度,人们对她变得冷漠,厌恶,甚至仇视。四婶不许他碰祭祀的用品,人们拿它孩子悲惨的故事当作闲聊的话柄,一向吃斋念佛的善人柳妈希望祥林嫂当初撞死……人们认为祥林嫂是罪人,嘲笑她,歧视她,拿她的伤痛开玩笑,一遍遍的撕开她未长好的伤口。祥林嫂,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悲惨的底层劳动者,她无力反抗,只是默默地承受着。但她也希望改变这样的局面,于是听信了柳妈的迷信的建议,用她辛苦挣来的血汗钱捐了一条门槛。可怜的祥林嫂本以为这样就可以改变她卑微低下的身份,兴高采烈的对生活重新充满了希望。然而迎接着她的却是“你放着罢,祥

林嫂!。比之前更生硬的语气,敌对般地躲避着她。”

祥林嫂又一次受了打击,这一次彻底击垮了她,使她简直变成了生活在阴暗墙角中的一只虫子。而愚昧四婶却不知道祥林嫂为什么成了这样。最终,祥林嫂终于成为了封建礼教千千万万的牺牲品中的一个,在大家新年祝福之时悲惨的死去,就这样不仅没有得到丝毫同情,还背上一声声“谬种”的咒骂。

4.《祝福》读后感 篇四

他看透了那个黑暗时代的悲哀,于是他写下了《祝福》――一部叫人难以呼吸而领会的悲剧。

文章中的每个人都是悲哀的,而祥林嫂仅是那最不幸的一个。从祥林死去的那一刻,她就注定了结局的悲剧性。在那个女性只能依附于夫权而生活的时代,她失去了可以依附的丈夫便失去了人生自由和尊严。成了累赘的她自然是要被卖掉,她开始尽力守着这夫权,却再三因夫权所伤。哪怕逃至鲁家做帮佣,她也没逃过被婆婆抢回改嫁的命数。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生活的主要悲剧,就是停止斗争。”而鲁迅更加狠心,给了她从未停止斗争却只有更加绝望的结局。她逃了,她也撞了,撞得头破血流,始终没能撞破被族权束缚的枷锁。

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一个受苦的人,如果悲观了,就没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也没有了与苦难抗争的力量,结果是他将受到更大的苦。”祥林嫂仅仅是为了逃避被改嫁的命运,就换来了再度丧夫丧子的苦。此时的她因封建政权受尽冷嘲,可鲁先生叫她死后也尽受神权压迫。她吃尽两年苦头求来门槛,也求不来对福礼的触碰。她再也抗争不动了,只能在一片唾骂中死去了。

祥林嫂的悲剧更是当时所有女性受四权压迫的悲剧。无论柳妈还是鲁四婶,谁都只能以夫家的姓氏相称,作为夫权的依附品,谁都无法摆脱悲哀的命运。只是她们――津津有味戏弄着祥林嫂悲剧的她们,有着更可悲的人性。

“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这些同样深受压迫的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改换鄙薄的神气,寻来要她反复撕开自己痛苦的伤疤。托马斯・霍布斯说:“幽默来源于人们突然察觉到自身优越感。”怯懦的她们忘记了抗争,选择将他人的痛苦审美化。借祥林嫂更为悲惨的故事,使自身的痛苦暂时排遣、遗忘,这种扭曲的崇高感却满足了她们的自我崇高性。而本身更为优越的男性们只“没趣的走了开去”;唯一有内疚感的“我”也是懦弱的离开了。这时,祥林嫂一个人的命运悲剧,映射出封建女性的集体悲剧,更全面托出了一味漠视亦或只择逃避的社会性悲剧。

5.《祝福》读后感 篇五

第一次读《祝福》时还在上中学,读完后只是觉得祥林嫂的命运很悲惨,当然印象最深的就是她那句“我真傻,真的”,当时甚至和同学们用这句话开起了玩笑。而今,再一次读《祝福》则是百感交集,祥林嫂的悲剧,不正是受当时野蛮残酷的封建制度虐待的必然结果吗?

一个彷徨又无助的身影,一个单薄又模糊的身躯,无力地向前,最终又无力的倒下,永久的倒下。“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这句话时而盘旋耳边,真切刺骨,时而遥远渺茫,漂浮虚幻?这就是祥林嫂――旧社会妇女的典型代表,平凡的人生经历了不平凡的伤痛,弱小的身躯支持着沉重的压力,经历着时代轮回,四季交替,在凛凛寒风中,走向了生命的尽头,永远沉睡在厚厚的积雪之下。虽然祥林嫂在不断的进行抗争,表现出了最大的韧性,但在她经历了辛酸和血泪之后,她所追求的“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也始终没有到来。而就在人们的一片欢欣的祝福声中,在漫天的大雪之中,在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的重重枷锁之下,怀着对地狱的恐惧和疑惑,被人们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祥林嫂,终于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祥林嫂怀着对世界的渴望来到了人世,却带着无尽的愁苦古都离开了。怜悯之心,固然有志,但更多是对社会的评判。这是我想起了孔乙己,同样是生活在

旧社会,同样是受尽煎熬,同样是艰难的朝向远方,满满的逝去,留下一个沉痛的身影。这与祥林嫂惊人的相同。

然而,祥林嫂之死还是给了作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也是启蒙者的“我”一点点启示的。鲁迅在文章中安排了一词我与祥林嫂的直接对话,读起来颇为悲伤。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6.一个祝福的价值 篇六

就在我向街对面的快餐店跨出第一步的时候,从旁边的街区里走出一个小女孩儿,卷卷的头发,红红的脸颊,天真快乐的笑容在脸上荡漾。她手里抱着一个芭比娃娃,蹦蹦跳跳朝我走来,我有些意外,收住了脚步,小女孩儿仰起头朝我深深一笑,甜甜地说:“叔叔,圣诞节快乐!”我猛地一愣,这些年来大家都把我给忘记了,从没有人记得送给我一个圣诞节的祝福。“你好,圣诞节快乐!”我笑着说。“你能给我的孩子一份礼物吗?”小女孩儿指了指手中的娃娃。“好的,可是……可是我什么也没有。”我感到难为情,我的身上除了裤子口袋里那不能给别人的东西外,真的一无所有。“你可以给她一个吻啊!”我吻了她的娃娃,也在小女孩儿的脸上留下深深的一吻。小女孩儿显得很快乐,对我说:“谢谢你,叔叔,明天会更好,明天再见厂我看着美丽的小女孩儿唱着歌远去,对着她的背影说:“是的,明天一定会好起来,明天一定会更好!”我离开了那个地方。

五年后的今天,我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妻子温柔善良,孩子活泼健康。我在中国的一所大学里教英语,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都很尊重我,因为我能干且自信。

又到了圣诞节,圣诞树上挂满了“星星”,孩子在搭积木,妻子端来了火鸡,用餐前,我闭上了眼睛,默默祈祷。祈祷完了,妻子问我,你在向上帝感谢什么呢。我静静地对她说,其实五年前,我就不再相信上帝,因为他不能给我带来什么,每年圣诞节我也不是感谢他,我在感谢一个改变我一生的小女孩。我对妻子说:“你知道我是进过监狱的。”“可那是过去了。”妻子看着我,眼神里满是爱意。

“是的,那是过去,但是当我从监狱里出来以后,我的生活就全完了,我找不到工作,谁都不愿意和一个犯过靠的人共事。”我充满忧伤地回忆着,“连我以前的朋友也不再信任我,他们躲着我,没有人给我任何安慰和帮助。我开始对生活绝望,我发疯地想要报复这冷漠的社会,那天是圣诞节,我准备好了一把枪藏在裤子口袋里,我在一家快餐店对面寻找下手的时机,我想冲进去抢走店里所有的钱。”妻子睁大眼睛,“杰,你疯了。”“我是疯了,我想了一个下午,最多不过再被抓进去关在监狱里,在那里,我和其他人一样,大家都很平等。”

“后来怎么样?”妻子紧张地问,接下来,我对妻子讲了那个故事,“小女孩儿的祝福让我感到温暖,我走出监狱以来,从没有人给过我像她那样温暖的祝福。”我激动了,“亲爱的,你知道是什么改变了我的命运吗?”妻子盯着我的眼睛。

7.鲁迅祝福读后感 篇七

——《祝福》与《伤逝》中女性的婚姻恋爱悲剧对比与总结

陈丹青说鲁迅先生写的东西很好玩,而且这特点尤其以他塑造的女性形象最为突出。不错,先生在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都极有个性:无论是典型的农村封建妇女祥林嫂,还是进步女知识青年子君,抑或是在这些所有女性形象中抽象出的一个神话形象嫦娥。但无一例外,她们或多或少的有着婚姻恋爱悲剧。

早已听说过《祝福》所描述的一些残忍的东西:封建礼教、世俗、迷信以及种种对女子的残害„„在本学期读完后,更是感叹鲁迅在塑造女性形象的独特之处。形象何来?悲剧何来?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发?我想结合之前我读过的《伤逝》和国外的一些有关爱情的著作进行对比分析。

一、《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与悲剧来源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能干,劲儿大,生的模样还周正,从这几点来看,她具备农村妇女的很多优点。似乎本该有个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才对的呀!

她的悲剧来源于封建社会的道德习俗。从早年为了保护自己的寡妇的“贞节”,偷瞒家人,出山打工,不愿改嫁。到后来的改嫁,“一头撞在香案脚上”,到年纪轻轻的丈夫断送在伤寒上,“那孩子又给狼衔去了”,再到逢人便讲“阿毛”的故事,切切的问“我”人死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受了柳妈的怂恿,在土地庙捐了门槛。最终在一个“祝福”的夜晚死去。

祥林嫂所做的这一切或许只是希望博得一点同情,亦或者是想要在心灵上得到某种救赎。她执着地寻找一切机会诉说,她需要分享她的寂寞,她需要得到某些关怀与理解。但是,“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

她受到的迫害是因为封建礼教,她自身的反抗也还是顺服着礼教。要出山打工,初看是祥林嫂自由主义的觉悟,谋生存,求发展,这是进步。但是她没有,她是为了一张“脸”,一张在人们嘴中相传的“脸”。至于为什么要死命护住这张脸,我想,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这恰恰戳到了祥林嫂悲剧的一切根源,在鲁镇,所有的人都是道德习俗的奴隶并以共同遵循的道德习俗来衡量处于鲁镇小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祥林嫂是这里的一员,她也被这“吃人”的礼教主宰了。在这场道德的谋杀中,是礼教剥夺了祥林嫂守寡的权利,也是礼教给祥林嫂扣上了不够有“贞节”的帽子,这究竟是怎样的荒谬和悲哀啊!然而祥林嫂到死之前还在为捐了门槛而沾沾自喜,以为可以得到人们的原谅。她将别人的过错归咎在自己身上,这不是无私和宽容,这是无知的悲哀。

在“祝福”的雪花和炮声中,祥林嫂“老了”(死了)。《诗》曰:“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旦旦”的是祥林嫂的信仰,而“不思其反”,这信仰最终却毁灭了她的一切。

二、《伤逝》中子君的形象以及悲剧来源

《伤逝》中的子君是典型的,受“五四运动”影响的进步女知识青年。“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文章并未点明,但给人的感觉子君是一位出身中产阶级的大小姐,她和涓生的爱情让人想到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子君有卓文君的率性和果敢。涓生不仅有司马的才气,他们的生活也都不富裕。更重要的是这两对有情人都是自由恋爱。子君的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倒是有些文君见司马纳妾,洋洋洒洒一首《白头吟》的明白响亮。

然而看似一个勇敢聪明的女性,最终却还是落到情殇命丧的结局。我认为她的悲剧来源于婚姻爱情观的不成熟。子君和涓生的情投意合多半是男女知识分子之间的欣赏和契合,他们“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在那个年轻气盛的年纪,又恰逢一个命运和机会扑朔迷离的时代,同样的政治主张,良好的文化素养让他们以为自己找到了可以相伴一生的伴侣,他们只是以为。在那个新思潮,革命运动铺天盖地的时代,知识分子的心有时是痛苦的,但更多时候是在激动着的。他们知道国家有难,民族命运令人担忧,但同时却感受到了一种机遇和责任。他们争先融入新的潮流,抨击一切封建礼教,倡导自由主义精神,当然包括自由恋爱。但最终涓生迫于生活,离开了子君,她死了。

读完这篇文章,难过伤心或许是有的,但另一种顶浓顶浓的情感久久蔓在心头:我只觉得一种奇异的愤怒和疑惑,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子君和涓生的悲剧?

我说,是她个人的不成熟。子君和涓生是自由恋爱,可这自由真的能称作“自由”吗? 像之前我所论述的,新思潮的席卷,让青年们兴奋激动,他们迫切地想实践这些令人激动的思想理论,他们仿佛看到了在自己的努力下,一个时代将被改写。群体性狂热削弱了青年们的理性,自由恋爱在那时也许更像是一种时髦,他们是“被自由”恋爱。然而婚姻关系不是政治上的“同志”就可以完全替代的。或许思想的默契能让他们热恋,但两个人过日子是需要性格的契合。涓生没有想到,聪明果敢的子君在婚后变成了黄脸婆,因为他之前没有发现子君的深处暗暗隐藏着一个被旧礼制腐蚀的“子君”,这个“子君”让她丧失了独立性,其实子君的不成熟也体现在此处,她把婚姻恋爱当成世界的全部,她不断的让涓生重复他的表白。她认为婚姻中自己的责任就是烧菜做饭,养鸡养狗。随着两人生活的窘迫,她的理想世界崩塌,因为除了婚姻爱情之外再无所托,便使她整个人临近崩溃,惶惶不可终日。

对于涓生而言,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爱来的快,负心来的也快。不爱就是不爱了,可能这是男人和女人在爱情中最不同的一点了吧。这就是子君的另一个不成熟之处,她在之前相处时没有看出涓生自私、懦弱的一面。她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很大很大的房子,有爱的人,还有“阿随”、油鸡作伴。

鲁迅先生说:“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子君恰恰是没有分清恋爱和婚姻的关系而直接导致了她的悲剧。

子君的“信誓旦旦”是涓生和子君对彼此爱恋的承诺,“不思其反”的是涓生离开了子君,而子君死去。

三、《祝福》、《伤逝》以及其他外国爱情小说的对比与总结

在这些涉及女性的小说中,鲁迅先生的描写叙述极其细致,不仅体现出他观察生活的仔细,思想的深刻,更折射出他个人的感情生活。小说的一切要素都是为主题而服务的,而作者每篇文章的主题宏观来看又反映了作者个人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个国家中的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征。《安娜•卡列尼娜》估计是与鲁迅小说创作背景最为相似的了,托老生动的描绘了19世纪60年代在沙俄进行农奴制改革,同时英法资本主义侵入沙俄时社会的动荡,在这个背景下,一个社交交际花的婚姻悲剧。《飘》更像是一部战争小说,但对女主人公郝思嘉的塑造,却极大地体现了美利坚民族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呼啸山庄》、《简爱》等则集中反映了当时英国以封建经济为主的庄园贵族生活。

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无从改变,其实说不成熟也好,说无知也好,所谓女性的悲剧,一在女性,二在时代。女性的个性是具有普遍性的,这些可以跨越种族和历史,这些性格上的软肋也许较之男性更容易让她们在婚姻恋爱中受到伤害 ;同时,时代的局限性限制了女性的思想解放和解放的客观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

8.鲁迅祝福读后感 篇八

曾记得,在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提到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大极大的绳索。而祥林嫂就是被四条绳索活活勒死的一个屈死的冤魂!她悲剧的一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制度和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

祥林嫂悲苦的一生,就如鲁迅在《灯下漫笔》一文中,概括的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两种表现形式:一“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二“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当女工,可以说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她在鲁四老爷家出的是牛马力,吃的是残汤剩饭,工资十分低微,但她却十分满足。不仅卖力干活,而且“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她并不认为鲁四老爷家压迫她,剥削她,反而对鲁家还有一种忠实得感激之情。这就是中国农民忠厚善良却缺乏阶级觉悟的悲哀。然而,连这样的时代也并不能维持太久,随之而来的是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由于封建的“夫权”,她被婆婆绑架回去,而且卖给了深山里得贺老刘。好不容易和贺老刘在一起度过了两年对她来说已经非常幸福得时光。但很快,贺老刘病死,心爱得儿子阿毛也被狼叼去,大伯趁火打劫,前来收屋,她被封建得“族权”赶出深山,不得不再度到鲁家当佣人。而因为她的过去经历,在鲁四老爷心目中,她以成了“不干净”,“败坏风俗”的人,被无情剥夺了参与“祭祀’的权利。正当她困惑不解得时候,又受到封建”神权“的进一步打击。做了封建迷信牺牲品得柳妈得一番话,又向祥林嫂心灵深处狠狠得剜了一刀。当她支取历来积存的全部钱,指了门槛,她内心舒畅,坦然地回来,本以为一切都会好转,得到的却仍是“放着吧,祥林嫂”这样的拒绝。

祥林嫂已然已经受不住这个以外得沉重打击,她当时就说“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一个善良的灵魂被彻底摧毁,欲做奴隶而不得的祥林嫂,终于一步一步地被推上了死亡的深渊。

而然,最大的不幸并不在于祥林嫂这一连串悲惨的遭遇,而在于她一再地把自己的不幸当成幸福。这才是祥林嫂不幸中得最大不幸,悲剧中的最大悲剧。

鲁迅用这一支饱蘸了满腔悲愤的笔,入目三分地描写了祥林嫂悲剧的一生,也深刻揭露了国民的愚昧和当时如铁屋子般的黑暗社会。

鲁迅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让我震撼,而他笔下所流淌的那些深沉而激愤的思想,他所流露救国救民的情绪,深深眷恋祖国,却又憎恨病态社会现实的情感,更是让我掩卷沉思,感慨万千。是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9.成长的祝福 篇九

每月的25日是我们最期待的时刻,因为发了工资,又可以一起去购物狂欢了,更重要的是这一天我们精心制作的《品位》与大家见面了。

两年,这个在时间长廊里应该说很渺小的瞬间,不足以拿来炫耀。而730天的培育,我们每个人付出了汗水和艰辛,让一个新生儿慢慢走出稳健的步子,从稚嫩走到成熟,从简单变为华丽。

成长是一种磨炼,对于我们团队里每个人来说都带着希望和喜悦,所以两年是我们的纪念日,标志着努力带来更好的明天,也希望听到你们更多的祝福。

一直站在幕后的我们,今天带着最好的姿态站在舞台上,展现出积极蓬勃的姿态,一起迎接--与《品位》共同成长的喜悦。

母亲之所以伟大,因为她孕育了新生命,过程漫长辛酸,结果总带来希望和喜悦。《品位》就像是一个新生儿,成长需要时间,完美需要过程,我们还要努力!

——刘珺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然而一本好的杂志,仍然可以让你跳舞有时,愉悦有时。

——顾文瑾

优雅,却绝不做作聪慧,却绝不自负:美丽,却绝不媚俗;感性,却绝不脆弱:享受,却绝不糜废一你我一起做个品位女人。

——唐莉

人生是一场修炼,做时尚杂志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胡燕琼

简单并快乐地生活,享受世界的美好,《品位》与你一起前进。

——葛海莉

做杂志的过程是吸收和充实的快乐,当杂志成为实体,这种快乐就转化成分享和默契。

——霍丁

做品位女人是很伟大的事,读《品位》杂志是很快乐的事。

——徐艺

杂志是我的光荣与梦想。让我继续陪伴你在勇往直前的路上。

——余晓慧

《品位》倡导职场女性要讲究平衡,这其实也是流程的艺术,一切都要刚刚好,正如《品位》。

——张澄

自我美丽,自我完善,自我陶醉,那就是有魅力的品位女人。

——丁佳

把每一期杂志当做艺术品来做,精益求精,力争完美,把编辑们的想法用最好的方式表达出来。

——杨一雷

快乐是女人自信的源泉,由此她才能面对波折与历练。希望你能从我们精心准备的心灵大餐中找回自我与快乐的能量。

——冯怡

大家都说要将“生活”与“工作”的界线分清楚,唯恐这两者相互折磨。其实,每个职场女性,正因同时享受这两者而更有魅力。

——李天珏

人随《品位》而成长,心随《品位》品位高。

——徐佳媛

胜不妄喜,败不惶馁!《品位》与你我一起成长。

10.鲁迅祝福读后感 篇十

祥林嫂悲苦的一生,就如鲁迅在《灯下漫笔》一文中,概括的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两种表现形式:一“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二“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当女工,可以说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她在鲁四老爷家出的是牛马力,吃的是残汤剩饭,工资十分低微,但她却十分满足。不仅卖力干活,而且“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她并不认为鲁四老爷家压迫她,剥削她,反而对鲁家还有一种忠实得感激之情。这就是中国农民忠厚善良却缺乏阶级觉悟的悲哀。然而,连这样的时代也并不能维持太久,随之而来的是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由于封建的“夫权”,她被婆婆绑架回去,而且卖给了深山里得贺老刘。好不容易和贺老刘在一起度过了两年对她来说已经非常幸福得时光。但很快,贺老刘病死,心爱得儿子阿毛也被狼叼去,大伯趁火打劫,前来收屋,她被封建得“族权”赶出深山,不得不再度到鲁家当佣人。而因为她的过去经历,在鲁四老爷心目中,她以成了“不干净”,“败坏风俗”的人,被无情剥夺了参与“祭祀’的权利。正当她困惑不解得时候,又受到封建”神权“的进一步打击。做了封建迷信牺牲品得柳妈得一番话,又向祥林嫂心灵深处狠狠得剜了一刀。当她支取历来积存的全部钱,指了门槛,她内心舒畅,坦然地回来,本以为一切都会好转,得到的却仍是“放着吧,祥林嫂”这样的拒绝。

11.祝福读后感800字 篇十一

这篇文章从祥林嫂这件事反应出当时社会的总体面貌。这里体现得很明显的就是祥林嫂两次来四叔家做女工,家里人和鲁镇人的反应。第一次出场的祥林嫂,“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那时周围人对祥林嫂的态度是怎么看这么顺眼,以致于祥林嫂出嫁后四婶老惦记着她。到了她第二次再来做工时,丈夫又死了,孩子被狼吃了,人也傻了,“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一开始人们还同情她,后来就真是厌恶她了。看到这,我们明白了,其实人们根本就没把祥林嫂当乡里人看,活干得好就像夸畜牲一样夸两句,疯了后,大家对她的厌恶程度胜过干不动活的牲畜。没有一个人真心跟她分担那种痛苦,一开始的怜悯不过是凑凑热闹罢了。在当时的社会,人们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人性就变的越来越本质,就是为自己和家人谋生。怜悯这东西是吃饱了撑出来的,别人的事,再悲惨也就是拿来当故事听,听完后说一句“唉,惨呀。”就接着想尽办法谋生去了。

倘若这些事是人之常情,那我们的大文豪也不会费那么多笔墨去写这件事,所以这里面其实是有些事要说的。其一就是它表现出的这个民族文化的一些糟粕。最明显的就是封建礼教,祥林嫂之所以变疯,根本还是因为被迫被她婆婆嫁到山里去的原因。在封建礼教下,人们没有自由,而对于贫穷黑暗的时代,它竟成为赚钱的工具,女儿就是买卖的牲畜,那管幸不幸福。我想真是这种如此低俗的行为触怒了鲁迅,让他深感封建礼教的弊病,而可悲的是众人却认为理所当然,更让鲁迅觉得有必要让人们意识到旧传统的糟粕。而由此带来的人性的冷漠,扭曲更凸现出当时整个中华民族的颓废与可悲,这就是鲁迅写这文章的原由。他在让人们苏醒,让人们不要彷徨,让人们去改变旧的传统,这也是他一贯的风格。

最后我想说说鲁迅这个人。在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他用批判的思想改变中华民族,将人们从彷徨中骂醒,使民族重新拾回人格的尊严,所以他是伟大的。而在现在的和平年代,我们同样需要一批像鲁迅一样的作家,来批判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阴暗。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她的人民的忧患意识也是世界第一的,甚至胜过日本。在美国的很多地方,新闻报道最多的是各种犯罪,黑暗的事;军演完总是说损失有多大。我认为这才是美国作了半世纪超级大国的根本,即她的确是个优秀进取的民族。所以中国想成为真正的强国,只有树立起强烈民族忧患意识,有自我批评反省的能力,才真正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和一个强大的民族。

12.一个祝福的价值 篇十二

就在我向街对面的快餐店跨出第一步的時候,街区里走出一个小女孩,鬈鬈的头发,红红的脸颊,手里抱着个芭比娃娃朝我走来,我有些意外,收住了脚步。小女孩朝我深深一笑,甜甜地说:“叔叔,圣诞节快乐!”我猛地一愣,好多年没有人记得送给我圣诞节的祝福了。

“你好,圣诞节快乐!”我笑着说。“你能给我的孩子一份礼物吗?”小女孩指了指手中的娃娃。“好的,可是……可是我什么也没有。”我感到难为情。 “你可以给她一个吻啊!”我吻了她的洋娃娃,也在小女孩的脸上留下深深的一吻。小女孩显得很快乐,对我说:“谢谢你,叔叔。明天会更好,明天再见!”我看着美丽的小女孩唱着歌远去,对着她的背影说:“是的。明天一定会好起来,明天一定会更好!”我离开了那个地方。

5年后的今天,我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又到了圣诞节,孩子在搭积木,妻子端来了火鸡。用餐前,我闭上了眼睛,默默祈祷。祈祷完了,妻子问我,你在向上帝感谢什么呢?我静静地对她说,我在感谢改变我一生的小女孩。

我对妻子说:“你知道我进过监狱的。”“可那是过去。”妻子看着我,眼神里满是爱意。

“是的,那是过去。但是当我从监狱里出来以后,我的生活全完了。”我充满忧伤地回忆着,“朋友们不再信任我,没有人给我任何安慰和帮助。我开始对生活绝望,我发疯地想要报复这冷漠的世界。那天是圣诞节,我准备好了一把枪藏在口袋里。我在一家快餐店对面寻找下手的时机。我想冲进去抢走店里所有的钱。”妻子睁大了眼睛:“杰,你疯了。”

“我是疯了,我想最多不过是再被抓进去关在监狱里。在那里大家都很平等。”

“后来怎么样?”妻子紧张地问。

我对妻子讲了那个故事,激动地说:“亲爱的,你知道是什么改变了我的命运吗?”我接着说,“小女孩对我说‘明天会更好’,感谢她告诉我生活还在继续,这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我不再自卑。就是那个女孩的一个祝福改变了我的一生。”

妻子深情地看着我,动情地说:“让我们感谢她,祝她幸福吧。”我再一次把手按在了胸前,一个祝福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它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和很多人的命运。所以,不要吝啬祝福,哪怕只是对于一个陌生人,或许你我无意间送出的祝福将会带给他一生的温暖和幸福。

(摘编自《非常可乐》)

13.祝福 By 鲁迅 读后感 篇十三

看完《祝福》,我的心怎么也不能平静,怪作者为什么如此狠心,把祥林嫂写得这么惨;既然第二次再嫁,使她忍受失夫丧子之痛,就不应该让她再到鲁镇来遭受别人的白眼,让她到一个远一点不知道她过去的地方做事。可是,我知道,祥林嫂的悲剧是到时的社会造成的。不能怪任何人,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个社会的罪过。

文中说,当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时,由于是个寡妇,所以作为讲理学的老监生的四老爷却不喜欢,但由于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且在试工期间非常勤快,被四太太留了下来。对于这一切,祥林嫂非常满足了,然而好景不长,她被她婆婆卖给了贺老六,原本以为她的日子会好起来,没想到没多久又让她忍受丧夫丧子之痛,大伯又来收屋,逼得她无处可走,最后又来到四老爷家做工。然而她死了两个丈夫,被人认为是个不祥之人,祝福用的东西,即使在她捐了门槛的情况下,也还是不可以碰。此刻,她已经深深地明白,自己始终不能被这个冷漠的社会所接纳,最终沦为乞丐,一个四十上下的人,头发全白了,眼睛无神,在别人的“祝福”声中悲惨地离开了这个让她吃尽苦头的世界。这就是她的一生,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的一生。

祥林嫂,一个非常值得同情的女人,只要稍微有点良知的人,都会同情她。然而,“鲁镇”一个受封建制度统治两千多年的地方,那里的人思想已经麻木了。他们对这一切不但毫无感觉,有的甚至还要在她的伤口上撒把盐,把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当作一种消遣。柳妈,一个不敢杀生的“善女人”竟然叫祥林嫂去死。我不知道祥林嫂有没有过自杀的念头。在我看来,如果她早点死去,对她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为什么在她婆婆逼她改嫁时,她能以自杀来反抗,而现在,面对什么悲惨毫无希望的生活却不能用这种方式。也许大多数的人会说自杀是弱者的体现,其实自杀也需要勇气,如果是祥林嫂,早一天离开世界就少受一天苦。

14.《祝福》读后感 篇十四

《祝福》在结构上采用倒叙的写作方法,更加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读完第一遍的感受关键词是“愚昧”和“愤怒”,再看第二遍后,整体感触更多的是“心痛”和“沉重”。

一、命运的抗争

整个故事中,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抓――改嫁――失去丈夫和儿子――再打工――絮絮叨叨被人唾弃。在封建制度编织的严密罗网中,祥林嫂努力挣扎着,甚至用生命抗争着(改嫁当天,在拜堂时,祥林嫂奋力挣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以求一死),但当这些闪烁的反抗火花一次次被浇灭,几经挫折后,她终是活成了一个木刻似的活物。最后在痛苦的挣扎中,怀着对是否有魂灵的疑问和对地狱的恐惧走向死亡,走完了她无奈悲凉的一生。

二、麻木的看客

祥林嫂痛失丈夫和孩子后,再到鲁四爷家打工,迎接她的是周围一群看热闹的人。那些人没有听到她的话,还特意寻来假装听她那段悲惨的故事。没有关心、没有理解,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成了大家逗乐的素材,不过是他们趣味生活的调味品。祥林嫂一次一次揭开伤疤,向人们诉说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同情,然而回应她的除了鄙夷的目光,就是辛辣的嘲讽,冷漠让她掉入万丈深渊无力挣脱,在孤独中走向绝望。

三、底层百姓的精神牢笼

祥林嫂再到鲁四爷家打工后,人们对祥林嫂的“身份”极其鄙视,祥林嫂终日在鄙夷和嫌弃的夹缝中谋生存,日子透不过气来,于是她听从柳妈的建议,努力凑足一年的工钱去捐了门槛,希望以此洗清自己的罪名,改变周围人们对她的歧视,事实证明她并没有那么幸运,封建迷信思想不过是底层百姓自我麻痹的精神牢笼。

祥林嫂身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层层包裹的毒茧之中,一寸一寸束缚着她,一点一滴侵蚀着她,使得她本已经微弱的力量磨损殆尽,等待她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无尽的痛苦和折磨,造成这一切的就是杀人不眨眼的魔鬼――封建礼教,这是祥林嫂的命运,也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剧。

15.祝福的包装 篇十五

艾弗斯的父亲在底特律市经营着一家大型工业公司,艾弗斯知道这辆跑车对于父亲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于是他向父亲表达了自己的这个愿望,他相信父亲一定会满足他,因为他是父亲无比疼爱的儿子。

经过一个月的等待,艾弗斯终于大学毕业了。当艾弗斯回到家后,父亲把他叫到了书房,他先是恭喜艾弗斯顺利毕业,然后递给艾弗斯一个包装精美的礼品盒。

艾弗斯原以为父亲肯定会送给他那辆跑车,结果,却只是一个小小的礼品盒,艾弗斯有些失望地打开了盒子,只见里面是一本用皮革装订的《圣经》,这虽然是一本神圣的书,但其实又是一本极其普通的书。艾弗斯觉得,这与自己想要的礼物实在是相差太远了。

艾弗斯完全失望了,他觉得父亲根本就不愛他,连一辆跑车也不愿意送给他。艾弗斯生气地提高嗓门冲着父亲喊:“你所有的钱就只可以买一本《圣经》给我做礼物吗?”然后,艾弗斯撂下那本《圣经》,冲出了房子,离开了父亲和自己的家。

从那以后,艾弗斯再也没有回去过。一转眼,10多年过去了,在这些年里面,艾弗斯经过自己的打拼,已经事业有成,而且还拥有了一个很温馨的家庭。

看着自己活蹦乱跳的儿子,艾弗斯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父亲。父亲年事已高,艾弗斯想应该回去看看他了,但还没等他做出具体的时间安排,父亲的公司就发来一份传真,告诉艾弗斯说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了,并立下了遗嘱将所有财产都留给了艾弗斯,要他马上回家处理后事。

在那个阔别多年的家里,艾弗斯想起了以前和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当他走进书房时,再次看到了那个礼品盒,里面还装着那本《圣经》。

“这是父亲送给我的毕业礼物!”艾弗斯在这一刻觉得这个礼物其实无比珍贵,他流着泪水开始一页一页地翻看起来,突然,一把钥匙从书的背面掉落在地上,钥匙扣上还挂着一张纸标签,上面写着一家汽车经销商的名字,艾弗斯清楚地记得,那就是自己曾经梦寐以求想得到的运动跑车经销商的名字。标签的反面,写的是艾弗斯在10多年前的大学毕业日期,旁边还写着一句话:“款已付清。”

艾弗斯终于意识到,其实父亲早就已经把他最想要的礼物送给他了,而他仅仅是因为一个表面的包装,就错过了这个礼物,错过了父亲的祝福!

是的,在平时的处世交际中,无论是礼物还是祝福,包装最精美的未必就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而我们真正需要或者是真正珍贵的,未必就是包装最精美的,那需要我们用心去领会、去感悟。

上一篇:大唐公司发电厂运行管理制度下一篇:马戏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