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试题(精选8篇)
1.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试题 篇一
1.在山东某旅游点,导游在一处为“杏亭”的景点讲解:“春秋时期,此人在这里大办教育,讲学授课,培养了大批人才。”你联想到此人的政治主张是( )
A . 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 . 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C . 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D .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答案】 B
【解析】 从讲解信息中的“春秋时期”、“办教育”等信息课得知此人是孔子,他的政治主张应该是让君主爱惜子民,实行德政。选B。
2.山东某地有一楹联“仲尼若不删订六经,何处觅中华民族文化?杏坛(注:学校)早已昭告天下,此间有东亚炎黄子孙”。该联褒扬的是( )
A . 黄帝
B . 孔子
C . 孟子
D . 司马迁
【答案】 B
【解析】 孔子字仲尼,杏坛指学校,这里指的是孔子教育家的身份,因此选B
3.《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说明孔子( )
A . 孔子也不明确答案
B . 偏爱某些学生
C . 有教无类
D . 因材施教
【答案】 D
【解析】 孔子的各个学生风格各异,孔子为了更好的让他们理解道理和学问,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4.孔子的教育成就对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是( )
A . “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 .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 . “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
D . “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答案】 A
【解析】 注意题干所说的是“对社会发展贡献大”,而不是对学生自身,所以只有A项是对社会的意义,其他三项都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
5.下列关于孔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他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 . 他要求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其思想具有保守性
C . 他主张“因材施教”,他兴办私学,只招收贵族子弟
D . 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坚持不同于老师的意见
【答案】 C
【解析】 孔子兴办私学,招收的大多是平民子弟
6.以下对孔子的介绍,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 孔子是中国史上伟大的教育家
B .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C . 孔子名丘、字仲尼
D . 孔子生于战国时期
【答案】 D
【解析】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为春秋末期出生。本题也可采用排除法完成
7.根据提示,说出他是孔子的哪位学生?
①他是最早的儒商
②他是孔子七十二门徒中最富有的弟子
③他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
④孔子死后,他守了六年的丧。
A . 子路
B . 子贡
C . 颜回
D . 曾子
【答案】 B
【解析】 可回放课程,或查资料了解一下子贡的事迹。
8.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下列哪一位?
A . 子路
B . 曾子
C . 颜回
D . 子夏
【答案】 C
【解析】 孔子欣赏颜回的好学、讲仁义,颜回被认为是他最得意的弟子。
9.“韦编三绝”成语中的主角是谁?
A . 司马迁
B . 孔子
C . 孔子的学生颜回
D . 阮籍
【答案】 B
【解析】 史记中记载,孔子“晚年喜读《易经》”,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10.《论语》属于下列那种文章体式?
A . 纪传体
B . 语录体
C . 国别体
【答案】 B
【解析】 语录体散文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先生的言行,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论语》记载了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因此为语录体散文。
11.下列哪项内容不属于魏晋名士风度?
A . 清谈
B . 饮酒
C . 服药
D . 作诗
【答案】 D
【解析】 魏晋名士风度包括清谈、饮酒、服药和隐逸。
12.《世说新语・德行》第九则: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 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 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 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下列选项中对“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道义被打败了而我活了下来,这是我荀巨伯该做的啊!
B . 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打败道义而谋求生存,这是我荀巨伯所能做的啊!
C . 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败坏道义而苟且偷生,这是我荀巨伯所能做的吗?
D . 我远道而来看见你,你却命令我离开,败坏道义而苟且偷生,这是我荀巨伯所能做的吗?
【答案】 C
【解析】 注意关键词:视:探望;败义:败坏道义。同时注意最后一句话是属于反问,表到的是否定 意思:我不会这样做。
13.《世说新语・言语》第三则: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 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 先君 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 (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qe(cù jí)。
下列关于上述故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孔文举是李元礼的亲戚。
B . 在座的宾客并不认可孔文举关于他是李元礼亲戚的解释。
C . 陈韪小的时候跟孔文举一样是个聪明的孩子。
D . 陈韪本来想讽刺孔文举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有出息,结果却自取其辱。
【答案】 D
【解析】 根据文意,D项正确,陈韪被孔文举借自己说出去的话所调侃。
14.《世说新语・言语》第二十二则:
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 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下列关于“蔡洪赴洛”故事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蔡洪虽然是亡国之民,但是却很有才华,善于应变。
B . 洛阳人不知道蔡洪可以凭借什么才能去参加这次举荐所以就询问他。
C . 蔡洪最后的话是反讽洛阳人:难道你这么顽劣的原因就是因为你是殷朝遗民吗?
D . 蔡洪并不认为圣贤诞生的地方一定要有固定的场所。
【答案】 B
【解析】 洛阳人认为他是个亡国之民,所以数落他,认为他没有资格参加这次举荐。
15.《世说新语・政事》第一、二两则:
陈仲弓为太丘长,时吏有诈称母病求假。事觉收之,令吏杀焉。主簿请付狱,考众奸,仲弓 曰:“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考求众奸,岂复过此?” 陈仲弓为太丘长,有劫贼杀财主,主者捕之。未至发所,道闻民有在草不起子者,回车往治 之。主簿曰:“贼大,宜先按讨。”仲弓曰:“盗杀财主,何如骨肉相残?”
下列对于陈仲弓治理太丘的故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陈仲弓下令杀了撒谎请假的那个官吏,因为他觉得那个官吏谎称母亲生病而要求请假是不忠不 孝的大罪。
B . 陈仲弓认为即使狱吏拷问出撒谎请假的官吏有其他的罪行,也不会比这个谎称母亲生病而要求 请假的罪名大。
C . 陈仲弓做太丘县令时,有强盗抢劫财务杀了人,主管者想要抓捕盗贼,请陈仲弓前去帮忙。
D . 陈仲弓决定先处理生了孩子不肯养育的案子,因为他觉得骨肉相残比劫财杀人还严重。
【答案】 C
【解析】 陈仲弓做太丘县令时,有强盗抢劫财务杀了人,主管者已经抓捕了盗贼,请陈仲弓前去处 理。
16.《世说新语・政事》第九、十两则:
王安期为东海郡。小吏盗池中鱼,纲纪推之。王曰:“文王之囿,与众共之。池鱼复何足 惜!” 王安期作东海郡,吏录一犯夜人来。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受书还,不觉日晚。”王曰:“鞭挞宁越以立威名,恐非致理之本。”使吏送令归家。
阅读上面两则故事,思考下列关于王安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安期按照纲纪处罚了偷鱼的小官,因为这水池里的鱼是公家的,不能随便动。
B . 王安期没有追究偷鱼小官的过错,因为古代文王的院囿尚且与百姓共同享用,何况小小池中之 鱼。
C . 那个违反宵禁的人不是故意而为之,只是因为在老师家学习到很晚,所以才很晚回家。
D . 王安期之所以放过这个违反宵禁的读书人,是因为他觉得处罚这样用功的读书人不符合治理的 根本。
【答案】 A
【解析】 “小吏盗池中鱼,纲纪推之”中的“纲纪”指的是负责此案的官员。
17.阅读《世说新语・文学》第三则,指出下列翻译中有误的一项: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须臾, 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澹逢彼之怒。”
A . 称旨:符合心意
B . 曳著:拉到
C . 须臾:过了很久
D . 复有:又有
【答案】 C
【解析】 须臾:过了一会儿。
18.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须臾, 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澹逢彼之怒。”
对于上面这则故事,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 . 郑玄家的奴婢知识匮乏,不怎么读书。
B . 奴婢之所以被郑玄处罚,是因为其做了违背主人心意的事。
C . 犯错的奴婢没有被鞭棍所打,而是被罚站在泥水当中。
D . 奴婢引用《诗经》当中的“薄言往澹逢彼之怒”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委屈。
【答案】 A
【解析】 原文说道:郑玄家奴婢皆读书。
19.指出对下列加粗字翻译有误的一项: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 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 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A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日期。
B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日中:日到中天,中午。
C .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抛弃。
D . 友人惭,下车引之 引:招引;拉。
【答案】 A
【解析】 期:约定时间
20.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 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 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 之。元方入门不顾。
关于上面这则故事,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了在中午的时候一同出行。
B . 到了中午,友人没有来到,于是陈太丘不等友人先行离去。
C . 友人到后看见陈太丘已经离去,于是把气出在元方头上,还对子骂父。
D . 元方看见友人下车,为了避免愤怒的友人伤害自己,他头也不回地逃回家门之内。
【答案】 D
【解析】 元方入门不顾的原因是因为友人无礼无信。
21.下面哪句话不是出自《论语》?
A . 四海之内皆兄弟
B .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C .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D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答案】 B
【解析】 B选项出自《孟子》
22.《论语》中每篇的题目基本上是按什么来命名的?
A . 每篇的主题
B . 每篇的开头两个或三个字
C . 每篇第一章的主题
D . 每篇中出现最多的词语
【答案】 B
【解析】 无,参照原文即可。
23.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的是哪部著作
A . 《大学》
B . 《道德经》
C . 《礼记》
D . 《楚辞》
【答案】 A
【解析】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4.下列作品不属于“五经”的是
A . 诗经
B . 尚书
C . 春秋
D . 史记
【答案】 D
【解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5.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下列选项最合适的是
A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D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答案】 D
【解析】 “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是指要多从他人身上学习,获得启发。对应的应该是‘’几个人一起走,总有能成为我老师的人。”
26.选出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学而时习之 ( 经常)
B . 不亦说乎 (通“悦”,喜悦 )
C .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
D . 不亦君子乎(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答案】 A
【解析】 应翻译为“按时”
27.选出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A . 选择其中善良的跟随他,其中不善良的让他改正。
B .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C . 看到他们的优点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让他们改正。
D . 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让他们改正。
【答案】 B
【解析】 注意这句话表现了孔子善于向他人学习,从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问题,所以,他看到别人的缺点,是自己改正,而不是要求别人改正。
28.以下对“温故而知新”理解错误的是
A . 从温习过去的知识中可以得到新知识。
B . “温故”是重温过去走过的路,“知新”是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的。
C . “故”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
D . “新”指未来怎么样和未来怎么办。
【答案】 A
【解析】 这句话指具体的学习方法,主要是知识方面
29.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是
A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B .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C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通“悦”,愉快)
D .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答案】 C
【解析】 这里“乐”就是快乐的意思,不是通假字。
30.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其反映的现象是
A . 儒家、墨家垄断教育
B . 教育开始普及民间
C . 各国推行儒、墨思想
D . 私人办学现象出现
【答案】 D
【解析】 当时教育还是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无法接受教育,战国时期,私学已经有一定的发展,所以出现了民间学子。A、B选项说垄断和普及,还远远达不到,仍然是贵族为主。C选项中,儒、孟的思想还没有被统治者广泛接受,只是民间有学子。应该选D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培训试题
2.中小学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培训试题【填空题】
3.中小学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培训试题【选择题】
4.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简答题培训题库
5.2016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培训题填空题
6.2016中年级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培训题库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培训试题答案
8.2016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培训题题库
9.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培训题
10.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集锦
2.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试题 篇二
一、读名著、读经典,提升自己的国学素养
要提高自身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必须下功夫读经典、读名著。要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给自己定目标,至少每个月要精读一本经典著作,每周阅读3~5本优秀刊物。在开始时,最好选择《中华传统文化概览》《中国历史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等书籍,对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个大概的了解,再阅读文学、哲学、历史、科技、地理等门类的经典书籍。在读经典时要善于挤时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不妨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一些方法,把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同时,尽量减少娱乐、应酬,尽可能集中时间阅读。
二、建立学习兴趣小组,开展互帮互学
一些小学语文教师本来有阅读优秀书刊的愿望,但苦于没有同伴。他们怕被校领导批评不务正业,也怕同行讥讽为不知天高地厚,忧心忡忡。我们不妨联系几个志趣相投的同行,组成或紧密或松散的学习小组,大家在一起制订学习计划,一起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或许,领导不仅不会阻挠你的阅读,还会赞扬你;同事不仅不会讥讽你不合时宜,还会暗暗羡慕你。阅读小组人数可在4~6人,人数多少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阅读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教师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阅读交流中得到较好体现。还能做到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小组学习,可以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遇到问题大家可以交流探讨。
三、挖掘整理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很多地方都是产生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我们可以深入民间,去挖掘和整理个人所在地的优秀文化,既可以当作传统文化教育的乡土教材,同时也对弘扬地方优秀文化做出了贡献。我所在的西北小镇甘肃省武山县滩歌镇,就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搜集了红军长征经过滩歌镇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学生的兴趣十分浓厚。我曾经去距离小镇十余公里的圈子阂,抄录了宋代摩崖石刻,讲给学生听,学生同样很感兴趣,对滩歌有这样厚重的历史感到惊喜。
四、读写结合,撰写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
在阅读过程中,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这时,就需要我们由动脑到动手,开始书写自己的阅读心得了。写作是阅读的进一步深化,“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现实生活中, 许多知识渊博、内涵丰富的的人人士士无无不不是是阅阅读读和和创创作作的的典范,他们养成的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成就了他们的非凡人生。许多小学同行都有一个顾虑,认为读读文章还可以,写文章哪是我们这些基层老师能做得了的。写文章是学者、作家才能做的。其实我们只要认真阅读了,就会有自己的感悟,然后不妨用笔写出来。这不仅有利于自己所学知识的巩固,而且能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升华,使自己的思维得到扩展。
五、与名师交流学习心得,激发自己的学习动力
3.中国知识分子的士人文化传统 篇三
摘要: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古代虽没有“知识分子”这一概念,但“士”这一集团,一直以社会批判、建言立论为己任。士人知识分子对社会发言的历史传统经过心理积淀成为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深层心理意识。在对各自专业领域发言时,中国知识分子始终没有放弃对社会的关注,而是努力获得对社会的发言权。
关键词:知识分子;士;文化传统
“知识分子”一词起源于十九世纪的俄国,这一群体由不同的职业人士所构建,对社会作批判,使社会机制加以改进;其成员要积极关注社会现实,“通过影响国民思想、塑造政治领袖的行为来直接干预政治过程,并将此看作他们的道德责任和共同权利。”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知识分子”這一概念,但“士”是与之相接近的一个集团,二者有很多相同之处。所以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是中国第一次知识分子大论争。持不同世界观、人生观的知识分子群体纷纷对社会体制建构抒发一己之见。儒家希望君主采取仁政,道家希望君主无为而治,法家更是与国家机制直接融合,为国君颁布法令。虽然诸子政见不同,但总体特性一致:介入社会;希望以自己的理论模式规划世界,建立起更好的国家机制,使百姓安定富足。他们对自身人格修养要求很高。孟子提出“我养吾浩然之气”是儒家君子的内在修养要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是儒家知识分子的人格表现。老、庄则在玄妙的哲学思考下指导人生境界,希望人能活得更本真,顺其自然,回归本性。诸子百家建构国家的社会理想,是在对现实生活进行严厉批判后提出来的。面对连年战乱、满目疮痍的现实社会,怎样才能让人们过上安定的生活,让国家稳定富强,这是诸子经过哲学思辩想要解答的问题。在奴隶社会渐趋衰亡,封建社会缓慢建立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纷纷游说各个国家的统治者,希望自己的社会建构理论能被统治者采纳,付诸实践。此时,由于社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知识分子以“立法者”姿态批判社会;而要以自己的思想理论建构社会制度、国家机制,知识分子就必须与执政者联合起来。这一时期,教育体系并不发达,知识的传播媒介只是竹简、绢书,知识仅仅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掌握知识的人能参与国家管理机制,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知识分子对知识的掌握有绝对优势,在思想上认为自己是先进的,以一种权威姿态发言;而百姓因为自己掌握的知识太少,社会又极不稳定,他们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对知识分子的权威性发言表现出依赖性。
孔子以“立德、立言、立功”为“三不朽”,确立了士人知识分子的权威地位。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传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血液中的一部分,并且衍生不止。士人知识分子除了参与政治的功能外,还有一部分进行文学创作,甚至二者互有融合。儒家知识分子做官的同时也进行文学创作,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不胜枚举。在魏文帝曹丕提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后,文学创作的独立地位才得以确立。文学的独立由一位政治家提出来,可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政治联系之密切。由于文学的自觉,文学理论也开始发展起来:晋陆机的《文赋》、梁刘勰的《文心雕龙》等经典文论著作都成书于此时期,为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规划。这是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立法”阶段。这是对文学创作实践的初步理论、规律总结和指导,促进了文学的发展。文学这一艺术样式自诞生之初就带有审美的自身诉求和社会批判功能。文学创作者一直追求在美的表现之中蕴涵社会批判意识。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采用儒家典籍考试来选拔官员,儒家思想在士人知识分子的系统学习中深入其心。进入统治阶级内部的士人知识分子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立身准则,心怀苍生,以天下为己任。他们愿为“帝王师”,希望帝王能采纳自己的治国方略;如果不被帝王欣赏,郁郁不得志,或是归隐,或是死谏,都会坚持自己的人文品格。他们直接与政治接轨。明末东林党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古已有之。无论是否在统治集团内部,古代士人知识分子都希望能为国家大事发一己之言。
在儒家思想的不断愆衍中,各朝各代又有新的发展。宋朝的理学、明朝的心学都是在儒家思想内部向更深处发展。有的思想在流传过程中被误解,越来越趋于僵化。这时,从儒家思想内部产生出对立的因子,如明朝李贽以“童心说”对社会现状、儒家僵化理学思想的批判正是此种表现。这正是知识分子以批判精神看待社会及僵化知识的传承。
经过历史心理积淀,士人知识分子对社会发言的传统成为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深层心理;在专业领域内部发言的同时,中国知识分子始终没有放弃对社会的关注,而是努力争取对社会的发言权。
在消费社会中,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定位呈现一种张力状态:他们天生坚守弱势群体立场,虽然处于边缘化位置仍不放弃对社会不合理现象发出批判的声音;他们越来越强调多元化思想并存,注重分析社会现实,从中作出对自身定位的判断,分析人们在当代快速生活的思想困境。
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之下,在知识普及的语境中,人文知识分子地位已经边缘化,他们只能作为“阐释者”使不同的领域达成交流,以构成完整的社会;然而他们仍没有放弃自己的“立法者”理想性关怀,希望自己对现实的发言能引起关注,改变社会,坚持面对现实存在发言,以“人文关怀”关注现实问题而不是现实关怀,坚持社会良知和道义。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在进行专业领域的研究时,始终关注社会的发展,秉承质疑、批判的士人思想传统,坚持自己对社会现象的发言权。
4.企业文化知识考试试题 篇四
一、填空(每空2分,共20分)
1.(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区间性)、(依附性)、(可变性)。
3.(价值取向)。(基本信念)。
4.⑴(组织的扁平化);⑵(组织的网络化);⑶(组织的无边界化);⑷(组织的多元化)。
二、辨析题(对者打√,错者打×,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⑴企业文化建设要与社会的两个文明建设相适应。
⑵企业文化建设要注意群众性,吸引广大员工参与。
⑶要抓住企业文化的核心,处理好国家、企业、员工的利益关系。⑷企业文化必须倡导团队精神,凝聚合力,共同为总目标服务。⑸企业文化的事实,要树立榜样,典型引路,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⑹企业文化的组实施,既需要一定的形式来体现,又需要一定的财力
加以保障。
2.⑴管理理念⑵理念市场⑶安全观⑷服务理念⑸效益理念⑹人才理念⑺学习理念⑻创新理念⑼科研理念⑽分配理念
3.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共同一致的、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识状态、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是企业多数员工认同信守的理想目标和传统作风等意识形态的概括和升华,是企业文化最先进思想意识的表现。
4.广告是通过传媒向公众介绍产品、服务及其文化附加值的一种宣传方式,通常通过报刊、电视、广播、招贴及造势活动等形式进行。广告文化是广告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文化风标、文化语言的统称。5.
⑴规范作用。⑵导向作用⑶提升作用⑷凝聚作用⑸鼓励作用
四、TCL王牌集团重新定义了“敬业、团队、创新”的企业精神。强调人才的三个素质。
⑴有敏锐的洞察能力,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⑵光有头脑智商IQ还远远不够,还要有很高尚的轻伤。要肯做有心人,细心、耐心加恒心。
⑶要有远大的抱负和进取的恒心,在必要时能够展现良好的筹划与运
5.中国银行会计知识试题及答案 篇五
中国银行会计知识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银行会计的具体对象是()A.价值运动 B.会计六要素 C.资金来源、资金运用 D.信贷资金运动
2.银行会计对“应收利息”的核算,当超过会计制度的规定的时间就不再记入当期损益,而在表外登记,这体现了()A.权责发生制原则 B.历史成本原则 C.谨慎性原则 D.划分两类支出原则 3.银行会计具有严密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和制度,这体现了银行会计的()A.任务 B.作用 C.职能 D.特点 4.银行会计根据有关原始凭证及业务事项,自行编制凭以记帐的凭证是()A.基本凭证 B.特定凭证 C.原始凭证 D.记帐凭证 5.存款人因特定用途需要而开立的存款帐户是()A.基本存款帐户 B.一般存款帐户 C.专用存款帐户 D.临时存款帐户 6.同城、异地均可采用的支付结算方式是()A.银行汇票 B.商业汇票 C.银行本票 D.支票 7.既可以用于支取现金,也可以用于转帐的支票是()A.现金支票 B.转帐支票 C.普通支票 D.划线支票 学信金融考试:http:/// 8.银行拍卖抵押品时,当净收入高于贷款本息时应编制的分录是()A.借:现金等 贷;抵押贷款—借款人户;应收利息;利息收入 B.借:现金等;贷:逾期贷款—借款人户;应收利息;利息收入 C.借:现金等;贷:抵押贷款—借款人户;应收利息 D.借:现金等;贷:逾期贷款—借款人户;应收利息 9.票据贴现实付金额为()A.汇票金额 B.贴现利息 C.汇票金融—贴现利息 D.都不是
10.凡是在总行清算中心开立备付金存款帐户,办理其辖属行处汇划款项清算的分行称为()A.清算行 B.经办行 C.发报行 D.收报行 11.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可称为()A.联行往来 B.同业往来 C.辖内往来 D.金融企业往来 12.对出纳短款,当按规定的审批手段予以报损时,可确认为银行的()A.营业费用 B.其他营业支出 C.营业外支出 D.手续费支出 13.在我国,外汇业务在记帐方法上的特点表现为采用()A.外汇统帐制 B.借贷复式记帐法 C.单式记帐法 D.外汇分帐制 14.能够反映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或毁损的主要帐户是()A.“待处理财产损溢” B.“固定资产” C.“固定资产清理” D.“营业外支出” 15.属于银行自制的、无限期的、不可辨认的且不可转让的无形资产是指()A.土地使用权 B.商标权 C.商誉 D.专营权 16.银行按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专门备用于职工福利设施建设的是指()A.资本公积 B.公益金 C.法定盈余公积 D.任意盈余公积 学信金融考试:http:/// 17.用于核算银行固定资产折旧所借的会计科目是()A.“其他营业支出” B.“营业费用” C.“制造费用” D.“营业外支出” 18.能记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帐户借方的税金是()A.增值税 B.印花税 C.土地使用税 D.营业税 19.资产负债表设置的基本原理是()A.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B.收入-费用=利润 C.∑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D.记帐规则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5.C 6.B 7.C 8.B 9.C 10.A 11.D 12.C 13.D 14.C 15.C 16.B 17.A 18.D 19.A
二、多项选择题
1.银行会计记帐方法按其登记经济业务方式不同,可选择()A.借贷复式记帐法 B.资金收付复式记帐法 C.单式记帐法 D.增减复式记帐法 E.财产收付复式记帐法 2.银行会计的综合核算系统的构成要素是()A.余额表 B.科目日结单 C.总帐 D.日计表 E.分户帐 3.出纳错款的处理原则包括()A.长款不得寄库 B.长款立即退还原主 C.短款不得空库 D.不得以长补短 E.不得侵占 4.银行的营业外收入应包括()A.固定资产盘盈 B.出纳长款收入 C.固定资产清理净收益 D.罚款收入 E.教育费附加返还款等 学信金融考试:http:/// 5.银行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主要有()A.按原始价值计价 B.按公允价值计划 C.按完全重量价值计价 D.按转移价值计价 E.按净值计价
参考答案:1.AC 2.BCD 3.ACD 4.ABCDE 5.ACE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题
1.科目日结单
答:是根据每一会计科目每日借、贷发生额和凭证张数汇总编制的,它是登记总帐的依据,也是凭以控制明细帐户发生额,轧平当日帐务的重要工具。
2.银行汇票
答:是银行接受申请人的申请,由银行(出票行)签发的,由其在见票时按照实际金额无条件支付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3.金融企业往来
答:是指不同系统的各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各商业银行与人民银行之间的资金帐务往来。
4.资金公积
答: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接受捐赠、股本溢价以及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等原因所形成的公积金。
5.成本率
答:是银行总成本与营业收入的比率,表明银行为取得营业收入而耗费的成本支出的程度。
四、简答题
1.简述银行会计帐务每日核对的内容。学信金融考试:http:///
答:银行会计帐务核对是保证帐帐、帐款、帐实、帐表、帐据和内外帐务核对。其每日核对包括:
①总分核对,即总帐各科目余额应与同科目各分户帐余额或余额表的各户合计数核对相符;
②现金收入(付出)日记簿的合计数与“现金”科目总帐的借、贷方发生额核对相符;现金库存簿与“现金”科目总帐的余额和实有现金数核对相符;
③表外科目余额应与有关登记簿核对相符
2.简述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计息的基本原理。
答:计息公式:
利息=本金×时间×利率 本金是开户时一次存入的金额
时间若是到期支取时,按“对年对月对日”法计算实存天数;若是过期或提前支取,可按“年、月、日同减”法计算实存天数。
利率若是到期支取,按开户时约定利率计息若是全部(或部分)提前支取,提前支取的利率按活期利率计息 若是过期支取,利息由正常利息和过期利息组成,过期利息是按过期天数,活期储蓄利率和本金生息的
五、论述题
试述票据贴现贷款与一般银行贷款的联系与区别。
答:票据贴现贷款是指贷款银行的借款人转让其持有的形式合法并享有票据权利尚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根据借款人提出的贴现申请而同意发放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贷款。
联系:都是银行的资产业务,是借款人的融资方式,银行都要计收贷款利息。区别: 1.资金投放的对象不同 2.体现的信用关系不同 3.放款的期限不同 学信金融考试:http:/// 4.计收利息的时间不同 5.资金的流动性不同
六、业务题
1.M公司于2000年3月15日来办理迁厂销户,其存款帐户余额为500000元,经计算截止当日应支付的利息为25000元。
答:借:××活期存款—M公司 500000 利息支出 25000 贷:辖内往来 525000
2.储户李明来行办理的整存整取一年期定期储蓄存款,(2000年1月3日存入,约定利率2.25%,存款金额20000元)现已过期20天。当李明于2001的1月23日来行支出时,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当日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为0.99%)答:借:活期储存款 20000 —整整定储李明户 利息支出 461 贷:现金 20461
3.N公司于1999年7月25日申请一笔200000元的半年期贷款,年利率5.472%,经审查同意发放。答:借:短期贷款—N公司 200,000 贷:××活期存款—N公司 200,000
4.本旬应调增缴存财政性存款100000元。答: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财政性存款户 100000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准备金存款户 100000
5.用银行存款购买土地使用权1000000元。答:借:无形资产 100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0 学信金融考试:http:///
6.盘盈验钞机一台,完全重置价值为20000元,估计折旧为2000元。答:借:固定资产 20000 贷:累计折旧 2000 待处理财产损溢 18000
7.接收系统内潼江支行寄来的联行借方报单及解讫通知(票内记帐:票面金额100,000元,结算金额98,000元,多余款2000元),抽卡核对系开户单位A申办的银行汇票,当审查后入帐。
答:借:汇出汇款—A单位户 100000 贷:辖内往来等 98000 ××活期存款——A单位户 2000
8.甲公司来行提交一式三联“银行本票申请书”要求开户行为其签发银行不定额本票300,000元用于购货结算,经开户行认真审查,同意办理。
答:借:××活期存款—甲公司户 300000 贷:本票 300000
9.本行开户单位乙
公司提交“转帐支票”及一式三联“进帐单”,用以支付他行开户的丙单位的购货款60,000元,经审查后入帐。
答:借:××活期存款—乙公司户 60000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60000
10.经查看,当日有一笔申请人为乙公司的银行承兑汇票200万元,现已到期,填制两借一贷特种转帐传票办理转帐。
答:借:××活期存款—乙公司户 2000000 贷:应到汇款及临时存款—乙公司户 2000000
11.收到系统内涪陵支行寄来的信汇凭证 3 4 及联行贷方报单,经审查是甲公司的销售款,金额为50000 学信金融考试:http:/// 元,经审查后入帐。
答:借:辖内往来等 50000 贷:××活期存款—甲公司户 50000
12.系统内安山支行寄来联行贷方报单及委托收款凭证第四联,此为本行开户的A单位的销货款,金额为100000元,经审查后入帐。
答:借:辖内往来等 100000 贷:××活期存款—A单位户 100000
13.发生出纳长款一笔,金额500元。答:借:现金 500 贷:暂收款项—待处理出纳长款户 500
14.乙公司用人民币购汇10万美元,用于支付进口的原材料款,经审查同意办理,(当日美元汇卖价为1∶8.2772)答:借:××活期存款 ¥827720 贷:外汇买卖 ¥827720 借:外汇买卖 U.S.$ 100000 贷:汇出款外汇款等 U.S.$100000
15.个体户王敏提交“银行汇票申请书”申请签发有“现金”字样的银行汇票150000元,并交存款项。经认真审查同意受理。
答:借:现金 150000 贷:汇出汇款—王敏户 150000
16.甲公司持银行承兑汇票一张,金融200万元,来行申请办理贴现,贴现天数为40天,贴现率为3.4% 答:借:贴现 2000000 贷:××活期存款—甲公司户 1992444.50 利息收入 7555.56 学信金融考试:http:/// 17.经计算,本行本季应计提固定资产折旧50000元。答:借:其他营业支出 50000 贷:累计折旧 50000
18.经计算,本行本季应摊销无形资产4000元。答:借:营业费用 4000 贷:无形资产 4000
19.预提公益金30万元。
答: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公益金 300,000 贷: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 300,000
6.《廉洁文化进校园》知识竞赛试题 篇六
单位:姓名:计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80分)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A.中国人民的先锋队B.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C.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
A.检验和发展真理B.检验真理C.发展真理
3、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A.社会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B.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C.共产主义觉悟的战士
4、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A.富强、文明B.富强、民主C.富强、民主、文明
5、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发展国内各民族的()关系,坚持实行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全面进步。
A.平等、团结、互助B.平等、团结C.平等、互助
6、从实践看,(),仍然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
A.教育不到位,制度不完备,缺少监督
B.教育不扎实,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得力
C.教育不落实,制度不完备,缺少监督
7、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三者统一于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之中,相互作用,共同发挥作用。
A.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
B.教育是保证,制度是基础,监督是关键
C.教育是关键,制度是基础,监督是保证
8、党风廉政建设的核心问题是()。
A.解决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
B.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C.反对腐败
9、必须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反腐败斗争的整体合力。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组织保证。
A.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发动群众配合和参与
B.纪委配合监督、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
C.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
10、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主要目标。到(),建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
A.2008年B.2010年C.2015年
11、文明社会对公民最起码的素质要求是()
A.树立奉献精神B.树立法制观念C.树立合作意识
12、“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这句话强调了()
A.依法治国可以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发展
B.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C.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唯一方略
13、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既不能忍气吞声、息事宁人,也不能采用非法手段进行报复。以下方法可以采用的是()①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侵权者
②向侵权者上级行政机关反映情况,以求公道
③依法通过调解、仲裁方式维权
④向有关司法机关求助,实现维权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
14、几年前,某银行职员利用计算机挪用公款被公安机关抓获。法院在处理时碰到了“麻烦”,原来我国的刑法中没有关于计算机犯罪的处罚规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A.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
B.实行依法治国,关键是国家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C.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崇尚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15、健全的社会离不开法,合格的公民不能不懂法。下列关于未成年人树立法制观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不强,容易受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而误入歧途,因此要增强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
B.未成年人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
C.未成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年龄还小,不懂事,因此不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
16、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
A、领导B、指导C、主导
17、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A、指导B、统领C、引导
18、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人
A、引导B、武装C、教育
19、坚持以正确的舆论()人
A、引导B、感染C、影响
20、坚持以高尚的精神()人
A、鼓舞B、塑造C、鼓舞
二、判断题(每一题2分,共20分)
21、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
22、第四个普法教育五年计划的对象是青少年。()
23、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必须遵守法律,任何违法行为都将受到法律最 严厉的制裁。()
24、依法治国就是中国共产党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5、胡锦涛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的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26、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国家的秘密是党员应享有的权利。()
27、行政监察机关作出的监察决定、监察建议可以以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送达有关单位或有关个员。()
28、我们党旗帜鲜明、一贯反腐,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明显进展,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29、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重要保证。()
7.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试题 篇七
“五四”时代的启蒙运动是以反对中国传统文化为支点, 支撑起了其不可遏制的生命力, 并深深影响了一代知识青年, 为其视野的开阔, 思想的转变提供了契机。然而五四启蒙运动的强大生命力自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五四启蒙运动的优势, 是在拿西方文化的精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抗中显现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就受到了自为的遮蔽, 同时文化中的糟粕也会被有意忽视。这样也就造成了五四启蒙运动的迷失与残缺。一旦生产五四运动的外界环境发生转变, 接受启蒙运动影响的知识分子就会一方面对西方现代文化产生藕断丝连的眷恋同时也一并产生质疑, 甚至转向于其所对抗的传统文化中寻求安慰与解脱。
一、西方文化的魅力与缺陷
曾树生是西方现代文化的产儿。她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学生, 接受的是五四的新式教育, 在五四风潮的洗礼之下, 她表现出了蔑视传统被判传统的勇气和决心。当由狂飙突进的“五四”时期进入到连基本的生存需求都难以保障的抗战时期之时, 作为五四新文化代言人的曾树生仍旧对新文化存有一种难舍的眷恋, 在她的身上依然“残留着五四新文化延续下来的可贵的新女性性格”和“不肯屈从就范的斗争精神”。【2】
小说中的曾树生始终是以一个年轻的、丰腴的、热情的富有生命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五四”运动所带来的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价值观念, 一直诱惑着她从未间断, 为其生存环境填充了新鲜空气, 使其即使在压抑的黑暗社会中依然保持着独立的个性迸发出了强大的生存意念。“我还能有幸福么?为什么不能?而且我需要幸福, 我应该得到幸福。”“我爱动、爱热闹, 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我并非自私, 我只是想活, 想活得痛快。我要自由”……从曾树生一系列的思想挣扎中, 可以看到对自由与幸福的追求是她做出人生选择地重要动机。
曾树生在小说中除了妻子、儿媳的身份以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母亲。小宣是曾树生的儿子, 而“他们中间好像没有多大感情似的”。曾树生与丈夫吵架出走后, 小宣连问一句有关妈妈的话都没有。当她对是否与陈主任去兰州犹豫不决时, 她最后决绝的认为小宣不能阻止她走自己的路, 连她的丈夫也不能。在她的心目中, 丈夫的地位是高过儿子的, 因为丈夫的身份, 是自己追求自由与个性解放而得以获得的, 而“儿子”则是受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在她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母爱”这两个字, “虽然想努力唤起对儿子小宣的亲近感, 但又很难控制内心的冷漠。……生理和心理的压抑感是她在儿子面前也表现出排他和自恋的深层人格特征。”【3】
曾树生自始至终都能够为了自由幸福而拼搏的勇气是值得肯定的, 毕竟她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存活了下来, 然而她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失掉了人间最美好的情感。西方的现代文化有给人以希望与鼓舞的一面, 关怀人的一面, 也有冷酷自私缺乏人文关怀的一面。小说结尾中曾树生对失掉儿子的悔恨表明了对西方文化完美无缺的质疑。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与博大
汪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她曾是云南大户人家里的千金小姐, 有较高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在云南昆明一带可以算得上是才女, “才女的实质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稔熟和崇拜。正是这样才使得她成为传统文化的受害者, 同时又是传统文化的执行者, 这一双重角色。”【4】因而传统文化的保守与博大都在汪母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汪母很早便守寡, 丈夫去世后她坚持独自一人抚养儿子汪文宣, 直到他读完大学娶妻生子。其中的艰辛和酸楚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汪母由于有“从一而终”的贞烈观作为她的精神支柱, 她把自己单独抚养儿子的艰辛和苦楚化为了自我骄傲的资本。
在汪母所接受的传统夫妻关系的语境中, 她惯于用“三从四德”来束缚和规约女性。妻子是要绝对服从丈夫的, 妻子必须依附于丈夫。汪母之所以不能忍受儿媳曾树生,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曾树生的行为背离了“夫为妻纲”、“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纲常。在夫妻关系中她表现出了明显的强势。汪母看不惯曾树生对孙子小宣的不闻不问, 更极度厌恶她凌驾于丈夫之上的姿态。她把儿子汪文宣对曾树生的迁就与关爱, 看作是儿子没有出息的表现, 这便更激起了她对儿媳曾树生更深的误会与仇恨, 最终导致他们之间的婆媳关系的不可调和。
汪母虽然对儿媳曾树生尖酸刻薄, 但她对儿子和孙子的爱却是伟大的、宽容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亲情文化在汪母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汪母对儿子汪文宣的爱是毋庸置疑的, 她绝对是个好母亲。年迈的汪母却不能安享晚年, 她不得不跟着儿子过着食不裹腹的艰”为了赚钱养活儿子, 她甘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去做一个二等老妈子。更为重要的是她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对儿子不离不弃这与曾树生形成鲜明的对比。汪文宣从心底发出了“究竟是自己的母亲好”的感叹。“寒夜”里最需要关爱, 最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取暖之时, “五四”以来长期被压抑的传统文化在亲情文化方面彰显了博大的情怀, 为“寒夜”里的人们送去了温暖。
三、中西文化的重新审视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变是借助西方文化的冲击来实现的, ”【5】因而五四知识分子会对西方文化有一片眷恋之情。汪文宣作为一个男性、作为一个丈夫, 他能够容忍妻子整日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在外面与别的男人密切交往, 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懦弱, 他的“老好”也并不仅仅是对妻子的体谅和迁就, 而是因为曾树生是他“五四”时期激情的延续, 是他在无奈的现实生活中羡慕的对象。因而对于母亲对曾树生的责难, 他总是在替她辩解, 他能够站在曾树生的立场上体谅她、维护她。他总是抱怨母亲“太不了解曾树生”, 其实他也是在抱怨他的母亲太不了解他了, 他的内心深处有与曾树生一样的渴望。他同曾树生同是从“五四”时代潮流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 没有人不比他更了解曾树生, 他对曾树生的体谅, 也正是体现了她对“五四”时期传播而来的西方现代文化的崇拜与认可, 但在战时的特殊环境下他也对西方的现代文产生了质疑, 他做梦也没想到, 他们当年热烈追捧的, 被奉为神圣的西方现代文化, 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命运, 他们依旧处在社会的底层, 过着没有尊严的无奈的生活。
在用现代文文化进行自我救赎道路上的挫折, 使知识分子再次回到中国传统文的怀抱寻求安慰。汪文宣是从传统中走出来的知识分子, 传统文化的余温仍旧停留在他的体内。汪文宣在无法张扬的时代选择了忍耐, “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一种智慧。汪文宣在动荡的年代里, 以“忍”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 表明他已经开始向中国的传统文化寻求救助了。妻子怎能够书生离家出走后, 汪文宣头脑中闪现的第一个念头是, 通过母子情挽回妻子, 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伦亲情观仍旧在深刻地影响着汪文宣, 使他在遇到困难时, 便向其寻求援助。汪文宣重病后, 在选择中医还是西医的问题上妻子与母亲发生了争执。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中医, 并不仅仅是为了顺从母亲, 他认为“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都是这样的看病吃药, 怎么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呢?”虽然最后汪文宣还是被中医误诊, 但他的选择也足以证明, 他现在已经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的重新审视。
总之, 抗战时期, 西方现代文化开始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慢慢退去神圣的光环, 而一直被现代文化压抑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已经开始慢慢浮出地表, 彰显其自身的价值尺度。
摘要:“五四”时期, 从传统中走出的知识分子经过了“五四”洗礼之后, 对西方文化顶礼膜拜, 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则“全盘性否定”。然而, 当“五四”的浪潮已过, 时间定格在抗战时期, 中国的从传统中走出来的知识分子, 面对战时恶劣的生存环境, 不得不用理性的眼光再次重新审视中西文化。巴金的小说《寒夜》作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 成功的再现了, 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待中西文化的立场。本文试图通过巴金的小说《寒夜》的解读探讨抗战时期中国的从传统中走出知识分子的中西文化取向。
关键词:《寒夜》知识分子,中西文化取向
参考文献
[1]陈思和.人格的发展——巴金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230.
[2]张沂南.论女性自我生命选择[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8. (2) .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修订本)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299.
[4]马怀强.《寒夜》人物的性格缺陷与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
8.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试题 篇八
具体而言,知识城市理论是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催生的产物,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体现,更是培育城市个性文化魅力的新动力[1]。当一个城市具有了知识城市的这些特质和个性,它也就具备了无穷的城市魅力和吸引力。而一个城市文化魅力的挖掘和构建则会促进城市培育知识并有利于原本城市转型为知识城市,更是增强城市未来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知识城市理论的背景下来探讨中国城市文化魅力的构建,有利于挖掘中国城市的特色文化资源,使城市固有的文化资源更具特色魅力,使城市文化更具吸引力;同时通过制定前瞻性的城市文化发展战略,来开发和挖掘城市固有的文化特色资源,并通过城市创新引擎来培育城市知识,并注重文化资本的转化,通过文化产业、“节事”活动和文化旅游来提升城市文化魅力,打造知识城市,使城市成功转型为知识城市,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一、城市文化魅力内涵和衡量标准
城市文化魅力作为彰显城市魅力,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具体体现,“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背景、条件和动力”[2],有力推动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城市文化魅力的构建在城市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城市学家沙郎·朱金认为,文化越来越成为城市吸引外来从事商务和旅游的关键要素。今天城市的文化产品和节事活动的生产正在成为许多知识城市的主导,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是因为以独特文化为主导的城市常常加速了信息、形象、产品和人员的流速,也促进了文化产品如艺术、食品、时尚、音乐和旅游的消费,与此相关的产业也变得显而易见。
知识城市不仅是以知识为基础,具有培育和创新知识能力的城市,还需要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的多样性和吸引力、独具特色的文化个性等作为支撑。也即是知识城市不仅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且还需要有一种彰显城市物质形象和精神形象的再生引擎。
城市的文化资源是历史留给城市的一种宝贵财产,它见证了整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到如今,城市的文化资源更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从宏观上来讲,城市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可供人们进行文化生产的物质条件;二是历史文化资源,即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具有地方特色及文化传统的物质及精神资源;三是从事创造性的精神劳动的人才资源。其泛指人们“从事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所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3]。同时,城市的文化资源既具有物质形态,通过城市的建筑风格、杰出的风光名胜、历史街区遗产遗迹等表现出来;也具有非物质形态,通过城市的民俗风情、饮食文化等表现出来。两者相互作用,互为表现。因此,城市文化资源是人们在城市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从事文化生产生活所可以利用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总和。在知识城市的要求下,城市文化魅力的衡量标准,需要有丰富的城市文化资源,健全的文化基础设施和具有城市创新引擎作用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来衡量城市的文化魅力,并通过有效地开发和挖掘城市文化资源,发挥创新引擎的作用来增强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
个性是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城市具有吸引力的根源。文化的个性就是文化的差异性。城市文化个性,就是一个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具有本地民众基础和自身发展模式的特色。可以认为,个性,是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城市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历史发展证明,“文化与城市有着深深的、互为因果的历史渊源。正如工业与城市之间永远辨不清谁是蛋谁是鸡一样,文化与城市同样具有相互孕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孪生性。”[4]因此,不同的城市演化出不同的城市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个性又凸显出城市的独具特色。
文化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直接关系到人类文明续存的根本问题。因为每一种文明和文化都拥有自己的历史精神和人文传承,有独特的美丽和智慧。是“各种文化的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吸收、融合,以及共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形成”[5]。文化多样性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繁荣至关重要。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文化多样性可能是人类这一物种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富勒顿分校的人类学家约翰·博克曾经说:“多样性的价值不仅在于丰富了我们的社会生活,而且在于为社会的更新和适应性变化提供了资源。”一种文化如同一种基因,多基因的世界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因此,一个城市具有文化多样性的特性,则说明城市潜在的文化魅力就越大,文化吸引力就越强。
文化力是一种生产力,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用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开创者、美国战略学家、管理学家潘汉尔德和哈默尔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概念来解释,“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有的,能为企业带来价值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6]借用这种解释,我们也可以得出,城市的文化力就是核心竞争力,其“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一个城市文化力强弱主要通过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衡量。而文化力又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魅力的重要因素。
总之,衡量城市的文化魅力在于城市能否给市民提供丰厚的物质和高雅或世俗的精神,拥有以知识为基础的强劲的竞争力产业。城市里能否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分享知识的畅通渠道,完善的社会保障,异质化的工作,活跃的劳动力市场,丰富的消费生活用品,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城市秩序,奇异有趣的娱乐场所,还有独特的城市人文景观等。这些都是城市所特有的文化魅力特质,也是城市有别于农村社区或者集镇的最大优势。
二、中国城市文化构建的现状
(一)城市文化保护意识淡薄
旧城改造是城市“复兴”中不可回避的事实,他需要处理好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街区与邻里可持续发展社区建设等多方面的关系,做好整体布局。但在现实中,由于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致使城市文化保护意识淡薄,在“自我毁灭机制”式的大拆大建,盲目追求大广场、宽马路、庞大的纪念碑式的建筑中,致使一些具有历史城市文化记忆的建筑遭遇毁坏。与此同时,城市发展过程中这种“自我毁灭机制”的开发模式,使众多街区群起效仿,导致城市的闹市区不停地改变位置,永远处在迁移状态中,致使城市开发过程中一方面拷贝出了许多似曾相识的景观,另一方面也使城市内部出现停滞和衰败。推倒重来、喜新厌旧式的旧城改造政策,造成了大批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丧失和多样性的消亡。这致使一片片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等等。这种对历史文化遗产遗迹的忽视,或多或少地造成了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严重破坏甚至摧毁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不利于城市文化魅力的构建和发挥。
(二)城市物质文化形态趋同
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城市的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文化发育越成熟,城市的个性就越强,品位就越高,特色就越鲜明。而一个城市的象征最直接的表现是通过城市建筑。难怪有专家认为,“除了不动产经纪人和房地产开发商,没有哪一人群能象建筑家那样,对城市的面貌产生如此大的控制力”。但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个城市的建筑常常受到外界的影响。例如在中国,正如郑时龄院士所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又重新融入世界建筑的大潮,可以说国际上有什么样的建筑思潮,中国的建筑界就会有所反应。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建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正走向世界经济的中心,城市建设与建筑业的大规模快速发展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但是,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建筑以及中国建筑师、规划师在国际城市规划与建筑领域中却面临着边缘化的状态。中国当代建筑的强势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此,吴良镛院士呼吁:“面临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处于‘劣势’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不自觉地保护与发展,就会显得被动,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与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这种城市建筑文化的趋同必然会对城市文化的构建造成最直接的影响。
三、从知识城市的角度来构建中国城市文化魅力
城市文化魅力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地理学、地景学、建筑学、规划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美学、文化学、民俗学、生态学、经济学、战略学等多学科的思考。值得庆幸的是,一个城市丰富的文化形态为城市文化构建提供了物质保证,具有历史沉淀的民族文化为城市文化的构建提供了特色资源。总体上讲,要想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就必须把城市纳入全球的视野,牢固树立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手段,以塑造城市文化魅力,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为目的指导思想。
(一)加强对构建城市文化意义的认识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没有这个灵魂,城市就等于失去了导航仪。因此要构建起城市文化,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一是城市要保持以知识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高度注重城市文化构建,把城市文化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战略优先考虑的因素。二是构建城市文化是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在知识城市理论下,要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魅力,必须发扬民族本土文化,构建与其身份相符的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化名片,尤其是文化价值观的塑造,有了为广大市民所广泛认同的城市文化,就有了城市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才能成功转型为知识城市。三是构建和提升城市文化魅力是引起全球瞩目,促使地方城市参与到全球竞争和挑战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只有具有地方性的城市文化,才能具有国际性,而具有国际性的城市更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中心”。四是构建城市文化是强化和提升城市“软实力”,大步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根本保证。城市文化魅力和影响力是城市“软实力”的具体体现。
(二)制定前瞻性的城市文化发展战略
战略是指导全局的计划和策略。成功转型的知识城市源自于历史文化的沉淀,选址的客观因素和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独特个性和优势,是“人们心中的知识构成”,“也是一种文化表现和文化符号”,故“城市文化符号是可以设计的”,也“是有其科学内在构成的”[7],“是某种美学和文化价值的一种表达”[8],因此,要实现城市的成功转型就必须注重对城市文化构建战略的准确定位。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城市的文化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受到严重的威胁,如果不精心打造,即使再有吸引力和魅力的城市,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甚至失去城市原有的个性和魅力。因此,城市文化构建的战略必须依托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资产和杰出的风光名胜等,找准城市自身文化资源的特点、个性和适应其成长的环境,并以此来定位城市文化,进行合理规划,精心营造法制环境、政务环境、人才环境、创新环境、机制环境、人文环境、市场环境、金融支撑环境和服务环境,确保城市文化科学、有序、健康发展,并使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广泛的利用,转化成文化资本,形成文化产业,从而带动与此相关的文化创意经济、旅游经济、卫生经济、服务经济等协调发展。
对一个城市来说,其创新引擎主要包括图书馆、咖啡厅、证券交易所、市政大厅、大学、博物馆等。它们是城市创新的源泉。比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是一次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和空前的反封建思想革命。这场复兴的火花最早就是来自于城市的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可见被誉为“城市创新引擎”的公共文化设施对历史的贡献之大。直到今天,这些“创新引擎”仍是打造和提升城市文化魅力的重要因素。
(三)注重文化资本转换,优先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城市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城市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力的源泉。因此,要想城市文化成为城市真正的再生象征,带动城市经济的繁荣,就必须注重城市文化力打造,尤其要优先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但由于每个城市的现实情况不同、资源不同,优势各异。因此,在制定发展文化产业战略的政策时,首先,必须凸显自己的优势,同时还要加强发展文化产业的立法工作和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其次,发展城市的文化产业不能忽视其实际投入。从国际上知识城市成功的案例来看,都十分重视文化艺术产业的投入和文化资本的开发。英国的伦敦、曼彻斯特等之所以能够迅速转型为全球知识城市的典范,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其文化政策的导航和创意产业的发展。
(四)以“节”为媒提升城市文化魅力
提高城市文化魅力必须有行之有效的传播途径。从知识城市理论可以看出,节事城市(event city)成为政策制定者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因为有影响力的节事活动可以增强参与者对城市的全面了解,改进城市面貌,挖掘城市文化,转变城市经济结构等。但举办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节事活动如艺术节,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它需要在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上不断发展。
众所周知,国际上知名艺术节大都与那个城市的文化历史有着渊源,如德国的拜罗伊特音乐节是因为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的故乡就是这个小镇,而音乐节完全是以演出瓦格纳作品有极高的权威性而闻名。由此可见,文化名人的作用导致艺术节的成名是国际知名艺术节的一个特点,而文化氛围造就艺术的繁荣则是国际知名艺术节另一个特点。我国许多城市有着很丰厚的文化历史,据统计,目前各地先后创办了6000多个节庆活动,但在文化市场氛围的营造上依然是“初级阶段”,绝大部分影响力不高,要办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活动,需要下大力气营造文化演出市场的氛围,将无序状态变成自然有序的状态。
(五)用文化旅游来传播城市影响力
要做好城市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必须要做好旅游振兴的实施原则、技术、手段和步骤等。尤其是对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建筑,务必要处理好“保护”与“修复”的关系,忠实于历史结构和肌理的美学完整性。同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和旧城的整治中对历史文化遗迹、建筑等要具有保护意识,要尊重城市街区的空间特征、建筑特点,新的开发应更好地尊重、补充并提高城市形象、建筑特征或街区的个性,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文脉统合(contextual unification)、文脉并置和文脉连续或传统转型/演变等形式达到一种与现有文脉相“和谐”的关系,即“一种视觉上统一的”,但并不一定是同质的城镇景观,以达到使城市文化更具魅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志章.全球知识城市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路径[J].城市发展研究,2007(3):14.
[2] 张泽群.城市灵魂[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33.
[3] 蔡云辉.论城市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J].苍白学刊,2003(04).
[4] 王颖.城市社会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514.
[5] 缪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6.
[6] 谢自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核心竞争力[N].理论前沿,2002 (20) :41-42.
[7] 张泽群.城市灵魂[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46-47.
[8] [英]史蒂文·蒂耶斯德尔,蒂姆·希思,[土]塔内尔·厄奇.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张玫英,董卫,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