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标准突出师德 强调学生地位

2024-08-27

教师专业标准突出师德 强调学生地位

1.教师专业标准突出师德 强调学生地位 篇一

一、采用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形式

语文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选择。但是,我们既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也不能急于冒进。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既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也没有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

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大量多媒体课件充斥课堂,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太少;脱离文本的议论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被大量挤占;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的大量空间。因此,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重新审视一下目前的语文教学是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是否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教学中不能不顾教学内容,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判断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水平的高低、是否体现新课程的思想,不是看教学形式的变化,关键是教学形式要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之所以有的语文课堂很枯燥、低效,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教师讲不出来东西,不会举例给学生听,只会照本宣科,这样的语文课当然没有学生爱听。

笔者在教学沈从文《端午日》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赛龙舟主要在我国南方某些地区有此风俗,学生只是偶尔在电视上见过,再加上学生对梁红玉击鼓助战的故事根本不了解,也就无法深切体会到赛龙舟时那种热烈的场面。因此,笔者在教授此段时,扼要地插入了梁红玉击鼓助丈夫大破金兵的故事,當讲到“金兵被韩世忠引入黄天荡,梁红玉三通鼓响,埋伏的宋军万箭齐发,顿时火光冲天,金兵纷纷落水,弃船逃命,死伤无数。梁红玉以灯为引,指挥宋军把金兵打得落花流水”时,学生拍手称快。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既领略到了女英雄的形象,又仿佛看到了赛龙舟时那种激烈、壮观的场面。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当然爱听,效率也就有了保证。

二、处理好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新课程语文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教理念。但课堂讨论也要体现有效性,不可盲目运用。

一位青年教师教学《蒹葭》一文,课前他展示了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诗中主人公执著追求的精神。于是,在诗歌品读结束时,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教育学生,每个人都要有理想,即使是处于“朦胧”状态的理想也行。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每个人都要像诗中的主人公那样,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追求下去,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首诗出自《诗经》,诗歌内容比较单纯,涉及的是人类永恒的题材——爱情。诗歌主要写在一个深秋的清晨,主人公在蒹葭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急地寻求思念的恋人。因此,笔者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从诗歌如此单纯的内容中挖掘出深厚的思想主题,并上升至追求理想的境界。其实,越是这样生搬硬套,往往效果越不好。

新课标倡导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三维目标”,但这并不等于每篇课文都需要或是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笔者认为,在这节课上,教师应该把教学的重点落在引领学生品读诗歌的意境之美以及诗歌的独特写法上。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厚此薄彼”,“厚”文本的赏析,“薄”文章意蕴的盲目提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实在没有必要把一篇篇单纯的课文解读成“道德文章”。有时候,教师在教学时,只需要单单纯纯、干干净净地带领学生徜徉在语文的百花园中,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感受语文之美即可。

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还要求教师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也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事实上,能够表达自己独特体验的学生往往就那么几个,而总有一部分学生无论教师如何引导、激发他们都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什么原因呢?因为教师平时总是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架势,使他们不敢向权威挑战。课堂上民主的氛围,会让学生探究的欲望更强烈。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蹲下身子,而且要走近学生,激发学生,鼓励学生“存异”,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灵性伸展、个性张扬的空间。

上一篇:《槐乡的孩子》课文片断赏析下一篇:班主任带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