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5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

2024-08-10

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5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精选4篇)

1.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5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 篇一

大自然的语言

自习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并试着分析其作用。2.勾画圈点出你不理解的句子或词语,体会语言。

自探

活动一:研读课文,探究写法。

说明文通常会综合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本文尤其突出。举例说明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活动二:品味本文生动典雅、准确科学的语言。

1.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说明生动,用词典雅。你能从课文1、2段中找出相关语句简要分析品味吗?

①“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上句中 “融化”“ 萌发”“ 次第”的作用?

③燕子翩然归来。上句中“翩然”一词的作用?

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能否将上句中的“孕育果实”改为“结果”?

⑤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上句中“簌簌”一词的作用?

⑥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能否将上句中的“销声匿迹”改为“消失了”?

⑦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上句中“蓑草连天”“风雪载途”的作用?

⑧理解下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的作用?

⑩“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词的作用?

⑾“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

2.下面句子体现了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请根据提示具体分析。

(1)“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梅的花期比1961年迟10天左右,比1960年迟5、6天。”如果去掉“左右”,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如果去掉“许多”,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自测

1.写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3)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2.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为什么?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2.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5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 篇二

陋室铭

一、目标呈现

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4、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教学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资料链接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禹锡被称为诗豪。

关于本文的“文外曲致”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二、预习热身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抄写两遍。

德馨()苔()痕 牍()鸿儒()西蜀()何陋()调素琴()2.翻译

a.解释词语。

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 b.试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再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试译全文。

4.三读课文,提出你不能解决的问题

(1)(2)(3)

三、活动探究

活动一 齐读课文,把握文章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活动二 翻译全文,小组内独学译文,群学订正,找出小组不能准确翻译的词句进行交流讨论及订正。(解决好预习热身中的字词句的翻译)1.注意:虚词“之”的用法

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孔子云: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2.找出课文中对偶句:

活动三

品读课文,独学理解,小组解疑

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第一、二句与第三句有什么关系呢?中心句是哪句?

2.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活动四 深入理解,合作探疑,把握文章情感及写法

1.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作用?

2.作者借山水有仙人、神龙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明什么心迹呢? 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心迹的手法叫什么?

活动五 学习本文,你还有什么疑难或困惑?请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四、盘点提升

1.梳理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 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文末提到三位古人,起什么作用?

2.学完陋室铭之后,你的同桌传了一个纸条给你内容如下,针对他的这种思想,你将怎样来劝告他。

新陋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你会对他说

搜集刘禹锡的诗词。

五、我的收获:

爱 莲 说

一、目标呈现

1.了解“说”的 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资料链接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人品极高,胸怀洒落。曾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预习热身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抄写两遍。

蕃()濯()亵()玩 淤()泥 清涟()噫()隐逸()鲜()有闻 新鲜()

2.翻译

a.解释词语。

蕃: 独:

染: 濯: 涟: 妖:

蔓: 枝:

亵: 益:

植: 鲜: 宜:

b.试译下列句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再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试译全文。

4.三读课文,提出你不能解决的问题

(1)(2)(3)

三、活动探究

活动一 齐读课文,把握文章节奏。活动二 翻译全文,小组内独学译文,群学订正,找出小组不能准确翻译的词句进行交流讨论及订正。(解决好预习热身中的字词句的翻译)注意:虚词“之”的用法

1.代词,代指“他(她、它)”“这(那)

例:渔人甚异之

2.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水陆草木之花

3.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将动词的对象提前,以示强调。

例:“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中的“之”,将爱的对象提前,强调突出爱的内容。

活动三

品读课文,赏莲美德(独学理解,小组解疑)1.找出描绘莲的句子,分别描述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特点?,写了莲花的生长环境。,写了莲花的茎的主干。写了莲花的香味。

写了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写了莲花的风度气质。文章通过对莲的描绘赋予莲哪些品质?

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 ;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 ;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活动四 深入理解,合作探疑,把握文章情感

“衬托”:利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特点作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特征的手法。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特点来衬托主体事物的特征。“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耸立天外,直插云霄。

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的特征。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以悬崖恶劣的环境衬托梅花坚强的品质,突出梅花那种顽强的精神和强大的生命力。

文章除了对莲的高度赞美外,还有其他情感吗?写菊和牡丹有什么作用?突出莲的什么高贵品质?

活动五 学习本文,你还有什么疑难或困惑?请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四、盘点提升

1.总结归纳本文中莲的形象及象征意义,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你喜欢什么花?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 50字左右

例如:兰花 兰花无论置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3.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5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 篇三

(一)整体感知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可以说是一首爱情诗。着重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就整首诗而言,几个章节结构相同,只是换了几个词语而已,增强了诗歌的韵味。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二)学法引导

诗歌重在体会,可以通过朗读的方法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如《关雎》的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淑女,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蒹葭》则可采用读准一个诗节推及其他的方法进行朗读,然后采用提问、质疑、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

(三)审美鉴赏

含蓄生动的起兴美

起兴,是《关雎》一诗反复运用的艺术手法。比如,诗的一开头就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雎鸠鸟雌雄匹配联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由听到雎鸠鸟清新流转的歌唱而春心荡漾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切。又如以荇菜既得而“采之”“毛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使全诗产生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窈窕()()好逑()()......寤寐()()溯洄()

坻()荇菜()......

2、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4.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5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 篇四

一、积累与运用

1.注音。

悼()念 蜿蜒()()屹()立

恍惚()荒谬()憧憬()()

2.请根据拼音填汉字。

杀lùliáo 绕裤dōu盟shì

3.请根据原文填空。

① 风。雨。天。地。

②历史,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真实而的画面。

③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只有,只有,只有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 了。

4.安格尔写下:“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以这句话作引子,谈谈自己的读后感想。

二、阅读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老年、青年、孩子们,一群群涌向那青青山坡——那儿就是1941年10月21日300个孩子被纳粹集体残杀的地方。

南斯拉夫小说家莫马•迪密其为我撑着雨伞,我们在窄窄的山路上边走边谈。

“自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克拉库耶伐次,悼念被纳粹杀死的300个孩子。”莫马告诉我。

“纳粹为什么要选克拉——”

“克拉库耶伐次。”

“克拉库耶伐次。纳粹为什么要选这个小城杀人呢?”

“克拉库耶伐次是我们塞尔维亚的中心。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为什么呢?”

“纳粹要灭种呀!孩子们就从课堂里被抓走,还有十几位老师。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 1

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

雨哗哗地下。山路上的人,在伞下低着头,朝圣一般向山上走。走不完的人,望不断的路。

“7000多人呀!”莫马继续告诉我,“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350多亩的土地。每年这一天,我们到这儿来纪念他们。诗人,画家,雕刻家,剧作家,演员,音乐家——各种艺术家,用各种艺术作品来纪念他们。你看!”莫马指着前面。我们在蜿蜒的山路上一拐弯,只见一座巨大的白色V形石雕屹立在山坡上。

“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们的班级——五年级。”莫马说,“孩子们就在那儿被纳粹杀死。”

人已满山满谷。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白色石雕边浓烈的色彩一抹一抹漫开去——孩子们仍不断涌来。他们正站在47年前300个孩子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

“华苓,跟我来!”莫马挽起我手臂,带我到站在人群最前面的两位老人面前。他们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形石碑。“这是孩子中仅有的两位生还者。”莫马向我介绍那两位老人。我恍惚了一下,紧紧握住他们的手。老人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他们又回到半个世纪前的世界中去了。

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

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5.“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6.“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为什么“全是„„”?表现什么情感?

7.读到“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你是怎样想的?

8.阅读后两自然段,谈谈应当怎样看待历史,怎样面对未来的现实社会?

三、作文

9.以《美丽又沉重的记忆》为题,写篇400字的读后感。

参考答案:

一、1.dào wān yǎn yì hū miù chōnɡ jǐnɡ

2.戮 缭 兜 誓

3.①凄 苦 昏 暗 ②现实美丽 荒谬 ③愤怒 悲哀 记忆 警告 屠杀

4.只要言之成理,谈出感想即可。

二、5.用四个独词句加重天气给人的凝重感,衬托人物凭吊遇难者的沉痛心情和感受,也再现纳粹屠杀无辜人民的悲惨场景。

6.强调纳粹极端残忍,极端野蛮的要灭绝种族的暴行,表现愤慨及对人民的同情。

7.幸存者在陵墓前回顾沧桑岁月所发出的感慨,表达对长眠地下的遇难伙伴们的深切怀念。

8.这段悲惨的历史是泯灭人性的,人类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历史昭示:不要让历史重演,正直善良的人们团结起来,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竭力去维护和平安定。

上一篇:句句充满正能量的个性签名下一篇:支持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