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共8篇)
1.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篇一
关于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 形成机制改革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等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讲话精神,解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检视出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还不够科学、项目形成机制比较单一、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科技中介服务还不活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难等问题,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高质量科技供给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为抓手,以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全社会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为目标,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让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
(二)
基本原则
——深化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支撑高质量发展,从
需求侧发力,开展技术需求征集工作,全面挖掘自治区各领域、各行业的技术需求,通过分析凝练、科学分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统筹配置创新资源,提高我区科技创新供给质量和水平。
——坚持顶层设计和需求导向并重。在现有科技计划管理基础上,按照“需求出发、目标导向、精准对接、主动布局”的思路,支持企业深入挖掘技术需求,依托“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宁夏技术市场、中国创新挑战赛(宁夏)等机制和载体,通过购买成果、委托开发等方式引进国内外优质科技成果在宁转化,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发挥好市、县(区)科技管理部门的组织优势,充分调动各市、县(区)在技术需求挖掘、解决方案征集、创新主体精准对接等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科技计划执行效率。通过改革项目形成机制,促进政府职能由管理项目向提供高质量服务转变。
(三)改革 目标
——建立健全顶层设计和需求导向并重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构建区市县三级联动、定位清晰、布局合理、运营顺畅、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打造自主研发和成果转化并重的区域创新格局。
——聚焦产业和区域发展难题,凝练一批技术需求,面向全球征集技术解决方案,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大部分技术需求(难题),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企业,力争 2020 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或形成研发投入的比例有新突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有大幅提高。
——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完善科技成果供给和技术市场体系,培育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示范机构,培养一支专家型技术经理人队伍,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全流程服务,力争 2020 年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 20 亿元。
二、实施路径 围绕能源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我区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以及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等领域的科技创新需求,按照“需求征集→梳理凝练→智能分析→发布需求→精准对接”的实施路径,采取“征集一批、成熟一批、发布一批、对接一批”的组织方式,聚合全国优势创新资源,汇集精锐力量,全力突破技术难题。
需求 征集。各市、县(区)科技管理部门负责面向本区域开展需求征集工作,组织动员本市、县(区)相关部门和企业根据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需求,自行(也可委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专家团队进行辅导)挖掘需重点突破的技术难点和创新需求,包括制约本区域重点产业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共性技术需求、中小企业在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企业个性化技术需求、关系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技术需求等。由需求方通过宁夏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填报《技术创新需求调查表》(附件 1)。
梳理凝练。各市、县(区)科技管理部门组织科技中介服务
机构和专家团队通过现场诊断、交流研讨等方式对本区域的全部技术需求进行分析凝练,审查该技术需求是否符合所在地区重点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要求,是否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是否真实有效,确定需求的核心技术难题所在,形成一批技术需求项目,填报《需求分析报告》(附件 2)。
智能分析。自治区科技厅委托专业服务机构和专家团队,通过知识产权检索、成果库精准匹配以及国家、各省市奖励项目查询等方式,对上报的技术需求进行大数据分析,以甄别技术需求的技术先进性和解决的可能性,挖掘潜在的技术解决专家团队、研发机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形成成果包,向各市、县(区)科技管理部门和企业推送,为快速寻找和对接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通过组织调研、技术预测、专家研讨等形式,对各市、县(区)科技管理部门上报的关键共性技术需求按照重要性、可行性、难易程度等指标进行分析,形成科技项目指南。
发布需求。
。自治区科技厅负责对梳理凝练形成的技术需求项目,按产业或行业领域、共性或个性需求、基础研究或应用技术开发等进行科学分类,通过宁夏技术市场、中国创新挑战赛官网、媒体、APP 等各类平台向全国公开发布和推送,同时面向东西部科技合作“8+6”主体、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等定向发送邀请函,有针对性开展技术需求解决方案征集工作。
精准对接。自治区科技厅各处室、各市县(区)科技管理部
门围绕征集的技术需求,依托宁夏技术市场、中国创新挑战赛(宁夏)等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对接服务,常态化举办项目路演、会展、对接、培训等各种活动,多途径寻找和动员社会各界的科技成果持有者以及有解决方案能力者积极参加技术需求的解决。
对直接对接成功和通过中国创新挑战赛等方式找到成熟科技成果并引进转化的项目,在签订技术合同并进行认定登记后,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规定给予一定比例资金支持;对未找到成熟科技成果的技术需求,鼓励企业进行自主研发或通过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联合研发,自治区科技厅、市科技管理部门通过评审立项给予资金支持。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市、县(区)科技管理部门要把技术需求征集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点任务,作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大力宣传,广泛动员,实现项目形成机制由征集项目向征集需求转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广大科技人员要主动对接需求,服务创新发展;自治区科技厅各处室(单位)要把需求征集工作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结合,解放思想,增强服务意识,以需求征集的成果提升主题教育成效。
(二)强化职能转变
自治区科技厅各处室(单位),各市、县(区)科技管理部门要强化政府科技管理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积极主
动谋划需求征集工作,加强交流沟通和协作配合,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组织、协调、指导需求征集工作,理清我区各领域、各行业、各市县(区)的技术需求,为有针对性统筹布局科技资源奠定基础。
(三)完善规章制度
加快制定和完善与以需求为导向科技项目形成机制改革相配套的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参与各方的权利和责任,规范需求征集、梳理凝练、精准对接等各环节,确保改革向纵深发展并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四)
建立激励机制
按照“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对技术需求挖掘报送工作成效好的市、县(区)加大支持力度,自治区科技厅在安排有关科技项目资金时给予倾斜,适当提高支持资金额度;对推进改革措施不力的市、县(区)科技局,通报给当地党委、政府。
(五)加快推进落实
自治区科技厅在门户网站“宁夏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设置“需求征集”模块,在政务服务大厅窗口开通需求征集业务,实行需求征集与项目征集“两个窗口”同步运行,采取“征集一批、成熟一批、发布一批、对接一批”的方式,常年组织开展,保障改革工作顺利进行。2019 年需求征集工作自 7 月份启动,10 月份完成本年度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立项工作;2020 年将技术
需求征集工作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常抓不懈,进一步细化各个环节,改革不相适应的制约因素,推动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发挥重要作用。
附件:1.技术创新需求调查表 2.需求分析报告 3.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形成路径图
附件 1 技术创新需求调查表
领域:(按编码方案勾选)
(选择)编号:(E-01-0001 系统自动生成)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
社会统一信用代码
联系人
联系电话
行政区域
市
县(区)
是否在国家高新区内? □是
(高新区名称)
□否 所属行业
技术领域
上一年度 营业总收入
(万元)
人员总数
(人)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是
□否 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 □是
□否 需求名称
技术创新需求情况说明 需求类别 □技术研发(关键、核心技术)
□产品研发(产品升级、新产品研发)
□技术改造(设备、研发生产条件)
□技术配套(技术、产品等配套合作)
需求 内容(包括主要技术、条件、成熟度、成本等指标)
现有 基础(已经开展的工作、所处阶段、投入资金和人力、仪器设备、生产条件等)
产学研合作要求 简要 描述(希望与哪类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创新载体,以及对专家及团队所属领域和水平的要求)
合作 方式
□技术转让
□技术入股
□联合开发
□委托研发
□委托团队、专家长期技术服务
□共建新研发、生产实体 其他需求 □技术转移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知识产权
□科技金融
□检验检测
□质量体系
□行业政策
□科技政策
□招标采购
□产品/服务市场占有率分析
□市场前景分析
□企业发展战略咨询
□其他
管理信息 同意公开 需求信息
□是
□否
□部分公开(说明)
同意接受 专家服务
□是
□否 同意参与解决方案筛选评价
□是
□否 同意出资奖励优秀解决方案
□是,金额
万元。(奖金仅用作鼓励挑战者,不作为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或其他独占性合作的前提条件)
□否
法人代表:
****年**月**日 备注:此表由需求方填报。
附件 2 需求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分析 单位名称
社会统一 信用代码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行政区域
市
县(区)
是否在 国家高新区内? □是
(高新区名称)
□否 所属行业
技术领域
上一年度 营业总收入(万元)
人员总数(人)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是
□否 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 □是
□否 主导产品
产品竞争力 □强
□一般
□弱 自主研发机构 □无
□有
()
开发新产品的途径 □自主研发 □合作研发 □ 委托研发 □ 模仿改进
□向外购买 □ 其它
单 位 简 介
情 况 分 析 ︵ 专 家 ︶
二、需求分析与建议
需求情况 需求类别 □技术研发(关键、核心技术)
□产品研发(产品升级、新产品研发)
□技术改造(设备、研发生产条件)□技术配套(技术、产品等配套合作)
需求 内容(包括主要技术、条件、成熟度、成本等指标)
现有 基础(已经开展的工作、所处阶段、投入资金和人力、仪器设备、生产条件)
产学研合作要求 简要 描述(希望与哪类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创新载体,以及对专家及团队所属领域和水平的要求)
合作 方式
□技术转让
□技术入股
□联合开发
□委托研发
□委托团队、专家长期技术服务
□共建新研发、生产实体 其他需求 □技术转移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知识产权 □科技金融 □检验检测 □质量体系 □行业政策 □科技政策 □招标采购 □产品/服务市场占有率分析 □市场前景分析 □企业发展战略咨询
□其他
同意公开 需求信息
□是
□否
□部分公开(说明)
同意接受 专家服务
□是
□否
需求判断 □需求不准确,继续挖掘
□需求准确,基本不可行
□需求准确,建议进行需求分析
需求类型 □个性化需求
□共性需求
□无法判断
需求解决难度 □很简单
□一定难度
□很难
□无法判断
相关情况分析(包括:本需求可能涉及的技术研发和应用、行业和产业发展情况)
可能的解决方式 □独立自主开发
□技术开发合作
□购买技术成果
□购买技术服务
建议的解决途径 □深化目前合作
□直接推荐合作
□精准匹配
□公开悬赏
直 接 推 荐 合 作
技术持有人
科研机构、团队
相关建议(包括:合作方式,知识产权,研发周期,成本控制,人才与市场渠道角度)
精 准 匹 配 科技服务机构 □推荐:
□自选 费用范围 □500 元以下
□500-2000元
□2000元以上
相关建议(包括:合作方式,知识产权,研发周期,成本控制,人才与市场渠道角度)
公 开 悬 赏 悬赏金额 □2 万元以下
□2-5 万元
□5-10 万元
□10 万元以上
相关建议(包括:需求发布形式、内容要点,语言文字通俗、普适性)
专家姓名:
电
话:
****年**月**日
机构名称:
联 系 人:
电
话:
****年**月**日 备注:此表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专家团队填报。
附件 3 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形成路径图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办公室
2019 年 7 月 17 日印发
2.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篇二
1 调整依据
1.1 社会实际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输送大量一线操作者的重任, 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因此, 我校在深入调查包头市及周边医院的基础上, 瞄准社会实际需求, 护理专业除保留原有的临床护理方向外, 还增加了助产护理和社区护理方向;将文化课压缩到27.4%, 专业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扩大到72.6%, 以实现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良好对接, 进而实现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岗位需要的零距离。
1.2 执业、就业的紧密联系
护士执业资格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 而且其考试通过率是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2]。为了督促学生取得双证书, 促进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 结合国家允许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政策, 我校针对2011年新修订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 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职业素质为主线, 重新设置了专业课程。一方面将专业课教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 期末考试形式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一致, 学生涂卡机器阅卷;另一方面选拔一些带教经验丰富、熟悉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和形势变化的教师组成专业教师团队, 认真分析和研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在实习生返校备考阶段进行集中授课和模拟考试训练, 使学生培养和执业、就业紧密联系起来。
1.3 学校办学条件
职业学校调整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办学条件, 包括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状况, 其中最重要的是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 使其发挥最大效能, 真正做到人尽其才、财尽其利、物尽其用;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改善办学条件, 以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
2 调整方案
我校根据学校的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目标, 认真研究每门课程的教学要求, 收集专业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结合兄弟院校经验, 对护理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 包括课程结构、开设顺序和学时数等, 删减文化课学时, 增加专业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学时, 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 增加基本技术课学时和内容, 使学生掌握更多基本技术, 更好地适应基层医疗单位的工作要求。具体调整如下。
2.1 高职护理专业安排
五年制改变过去的“4+1”教学模式, 采取“3.5+1+0.5”教学模式, 即3.5年在校学习, 1年毕业实习, 实习后返校学习0.5年。
2.2 课程开设顺序
(1) 将系统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课程调至第一学期开设, 以便新生入学伊始就能接触到医学课程, 且此门课程直观性较强,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此外, 我校正着力于建设理实一体实验室, 以便学生能够真切认识到人体结构的大体形态, 为今后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
(2) 将生理学、生物化学调至第二学期开设, 为学习病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做铺垫。但是, 在调整过程中出现了化学后半部分与生物化学在同一学期开设的状况, 经化学教研组研讨后决定将化学课程120学时分两学期开设, 第一学期80学时、第二学期40学时, 并将章节进行调整, 先讲授与生物化学相关的有机化学部分, 再讲授无机化学部分。
(3) 将病理学调至第三学期开设、健康评估学调至第四学期开设, 这样就解决了过去病理学与生理学重叠, 健康评估学与内、外科护理学重叠的问题, 使课程衔接更加合理。
(4) 将临床护理提前一学期开设, 以便空出后0.5年用于护士执业资格考前辅导及实践技能课程的开设。但是, 在调整过程中出现了中、高职相同课程开设重叠的问题, 由于我院专业课教师不足, 故将妇科护理学与儿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与中医护理学进行互换。
2.3 课程学时调整
(1) 将体育、数学、物理学时删减一半, 英语删减了120学时;为使计算机课程教学与等级考试挂钩, 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为一级MS Office, 并缩减理论课程学时, 增加上机演练学时, 期末考试全部为上机考试, 并将考试成绩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挂钩。
(2) 将高职基础护理技术实验课增加了60学时, 并将其中16学时分别加给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护理学各4学时, 以便合理使用实验室, 把基本护理技术融入到临床护理实践教学中, 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2.4 新增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课程
在第十学期增设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课程 (396学时) , 对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进行集中授课和模拟考试训练, 以提高我校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使学校教育与行业准入要求接轨。
3 效果与影响
为保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在教学计划调整的基础上, 又组织各学科专家制定了每门课程的考核方案, 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如病理学、微生物免疫学、组织胚胎学、基础护理技术等) 增加了技能考核内容, 部分文化课以够用为原则, 实行随堂开卷考核方式。新计划执行后, 学生考试成绩普遍提高, 不及格补考及留级学生比例明显下降, 全校学习风气明显好转。
我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 加大技能课学时比例, 加强技能考核, 增加实训设施设备投入, 以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护理技能大赛中我校荣获4个一等奖, 并在同年的国家级大赛中喜获三等奖及优秀奖;在2012年护理技能大赛中, 又获自治区一等奖、二等奖、国家三等奖;2013年获自治区二等奖、三等奖的好成绩。
新计划执行后, 我校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逐年提高, 具体见表1。
以上成果显示, 社会需求导向下的护理专业教学计划调整, 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学生学习成绩和学校声誉均明显提升;专业教师也普遍认为, 新的教学计划更适应社会需求, 有利于培养一线技术型技能人才。
摘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本着适当压缩文化课, 扩大专业基础课及临床技能课的原则, 包头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对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形成更加适应培养一线技术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社会需求,教学计划,护理专业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上的讲话[DB].http://www.edu.cn/zong_he_news_465/20110316/t20110316_588287.html.
3.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篇三
智慧城市不可偏离“需求导向”
我们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绝不能偏离需求导向。不起实际作用、不出效益的东西坚决不搞。绝不能简单地用信息化、智能化去包装一切。
通过分析南京多年来的产业演进可以看出,凡是真正与需求对接的产业就有生命力。智慧城市建设关键在于怎样寻找社会需求的落地点。否则就是花架了。信息化一旦偏离需求这根土线,就容易成为“散落一地的珠了”,单独拿起来看看很“精致”,但合起来却是“一堆浪费”。当前我们要认真分析智慧城市真正的需求在哪里。
首先,智慧城市的需求归根结底是城乡居民的应用需求,本身带有马斯济需求层次理论的烙印。“需求论”的底层是医、食、住、行、安全的生存保障性需求,作为发展中国家,百姓的生存需要是根本,也是我们智慧城市应用关注的焦点。同样地,从生存本身到持续性发展,城乡生活也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因此,智慧城市的需求必须在满足基础性应用需求的同时,充分重视节能、生态和环保等技术应用,并致力于推动这些新技术产业发展,深化智慧城市在绿色节能环保领域的应用。
其次,智慧城市的需求是呈螺旋式上升的。从需求的产生到对需求的丌发形成产品,再到满足用户阶段性需求,这个过程本身就遵循循序渐进的特点。用户需求的满足只是某个时间段的满足,需求本身是变化和发展的,这也是促进产品不断优化甚至升级换代的根本动力。比如公交站牌系统,从静态站牌,到结合无线视频、GIS应用实时定位系统和手机客户端的动态公交站牌系统,尽管两者需求的本质相同,但是需求的满足程度更高了,市民的满意度自然也就越提升了。
第三,解决智慧城市需求要有超前性。这至少包括两个方而:技术应用的超前和开发理念的超前。当前信息技术领域引领潮流的第三平台技术的核心主要掌握在Apple、Google、Microsoft和Amazon等外国厂商手中,中国对此没有独立的知识产权,为未来城市发展埋下隐患。我们建设智慧城市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要注重智慧城市专用软件业的技术创新,支持跟踪应用而向服务架构、中间件、云计算、大数据、数据交换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技术、业务与监管流程融合的规范标准,再利用标准化后产品和技术的捌模化应用反过来促进技术的不断更新。
理念的超前需要从更高的视野分析需求,把握城市发展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日前全国智能手机用户数超过2.5亿,其中62.3%的用户儿乎每天都在使用APP。IDC发布的201 3年全球智慧城市市场10大预测指出,地方政府将更多地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和社交媒体与市民交流。因此,智慧城市应用也必须不断结合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增强与民众的互动,让应用的形式更适合市民的需求。
信息消费:“功夫在别处”
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包括个人信息消费、企业信息消费和公共信息消费。除了个人消费者之外,企业也是信息消费的重要土体之一。企业借由信息消费实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当信息消费成为个人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政府层而的信息消费也悄然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从城市管理到社会服务,从社会保障到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政府土导的信息化,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而而。
在移动互联网、第四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等重点领域,政府一直在着力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大力促进信息消费,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把201 2年在南京举办的亚洲青年运动会称为“智慧亚青”,其标志是国内三大运营商全部进入基于4G的各项网络服务,而随着国家向运营商颁发4G牌照,促进信息消费的政策大环境正日趋完善。
促进信息消费,如果只“功利”地追求终端的“消费量”,最终的效果不。定最好。好的结果往往是“功夫在别处”。
以电子商务为例,近年来,跨境电了商务成为江苏电商交易的“大头”。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互联网,将产品直接销售给全球消费者,成长为对外贸易的新锐力量。据eBay集团发布的“产业地图”显示,今年,该集团位于东部沿海的出口中心包揽大中华区跨境零售出口总交易额前八位的是广东、香港、上海、浙江、北京、台湾、江苏和福建,其中江苏以52. O%的增速成为发展最快的跨境出厂口中心之一。从Amazon到eBay,境外电商在中国很难复制其在国外市场的辉焊。然而,跨境生意成为他们的转机。
当eBay在200 3年全资收购易趣的时候,其C2C中国市场占有率近80%。2005年初,ebay的市场份额已经下滑到24%,而淘宝则上升到了57%。随后,2006年,eBay中国宣布与TOM在线成立合资公司,转手易趣5l%的股权,由于“水上不服”,使当时全球最大的C2C平台未能复制在欧美市场的成功经验,到了儿乎退出中国市场的境地。
转机就在一线间,跨境电商拯救了eBay中国。据统计,从2004年开始,短短五个季度,eBay易趣网上跨国贸易的卖家数量猛增7倍,某些卖家的月成交额可以超过10万美元,有的甚至达到40万美元。于是,从2006年底开始,eBay中国开始寻求跨境B2C的新模式,根据交易金额向卖家收取佣金。其目前收入来自于上架费、成交费以及PavPal(类似支付宝)的交易费。跨境电商需要实实在在的配套。需要有梯度衔接的物流配送体系:需要工商、税务、金融等公共服务的创新;需要有专门的人员培训机制对接。
与传统产业不同,信息服务企业有自身的成长规律,需要有针对性的孵化机制来保持产业的活力。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优胜劣汰的速度很快,产业活力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搭建的孵化平台可以为“成长类”企业做三件事:确定产业方位和坐标;形成产业联盟:提供融资服务。
智慧城市以需求为导向将充满生机活力。
4.大学生就业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篇四
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观众们大家晚上好,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讨论这个话题。先让我们来明确辩题中几组关键概念。个人需求是指个人在物质以及精神上的追求。社会需求是指社会为了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我方观点简单来说就是:“大学生初入社会就业应优先考虑社会需求,再结合自身去就业,这样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据调查显示,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以下的问题:
1热衷热门行业,使得各行各业人才分布不均,无法完全发挥个人价值。2热衷沿海和一线城市,东西部与大小城市发展不平衡。
3大学生觉得就业难,其根本原因便是过分注重个人需求,缺乏对社会的认知。
因此我方认为大学生就业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下面我方将从以下两方面论证:
从社会方面来看:
1国家大力扶持新能源、制药、生物等行业。同时鼓励大学生创业,对于去基层工作的给予补贴和福利,引导大学生向各领域输入人才,使人才平均分配合理发展。国家及企业开始转移发展重心到二三线城市以及西部,如腾讯新浪等企业已融入成都高新区,鼓励大学生就业,使东西部发展平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就业,是响应了国家号召,执行“十二五规划”,符合当今社会主旋律。
从个人来看:以社会需求导向就业更能培养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对社会形势的评估,为今后的选择打下基础。了解社会需求会有更多的选择,是大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积累经验,挖掘潜力,使之不必在一棵树上吊死,能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国家、社会、企业根据社会的需求推出的优惠政策更能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仅能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还能实现个人满足,社会人才资源良好分配。,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5.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篇五
上个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步伐逐步迈向大众化阶段,普通高等学校在招生、培养和就业问题上一些突出的矛盾也横陈于我们面前,主要有:高校的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错位,人才培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脱节,高校内部招生、培养和就业三个工作环节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等。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核心是高校的招生、培养、就业三部曲能否形成一体化的运行机制问题。因此,如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理顺招生、培养和就业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良性运行机制,不仅是高等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也应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领域需要进行探索实验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兼备的研究课题。
2005年开始,笔者所在的阜阳师范学院启动了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工程探索实践,作为该工程的参与者和研究者,笔者认为,本科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运行机制可以概述为四个“三”,即三种观念、三个机构、三项对接、三个联动机制。
一、树立三种观念
(一)以特色为品牌的招生观
高等学校如何科学定位,张扬个性,办出特色,并用个性、特色去参与生源市场竞争,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一所大学有个性才有特色,有特色才有活力,有活力才能在激烈的生源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本科院校在确定战略目标时,要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优势学科群为基础,走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内在联合、学科交叉的道路,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资源条件、特色优势、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及其对学校的期望等,创办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和学科,不去拼规模有多大,而去拼有何特色与优势,不去拼学科有多全,而去拼学科有多强,以自身比较优势的学科和特色学科作为经营品牌来招揽生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创出名牌,办出特色。这样,学校就有吸引力和知名度,招生就能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
教育部周济部长早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就指出:“高校必须把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满足社会需求包括科研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但最基本的还是通过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和提高就业水平。必须看到,今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力量,不是政府,也不是主观愿望,而是社会需求。”因此,应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和教育这样一个理念:市场是前提,招生是重点,培养是核心,就业是关键。使高校广大教职员工认识到,高校只有面向市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快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实现“产销对路”,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毕业生就业。
(三)以大众化为特征的就业观
我国200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3%,“十一五”时期将达到25%左右。我国已完成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局部的和结构性的供大于求的矛盾。面对新形势,高校必须树立以大众化为特征的就业观念。首先,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职员工要认识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已不仅是量的变化,其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也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的变化。这个结构性的变化,突出的特征是以就业为导向,既要培养精英人才和专门人才,还要承担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满足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其次,高校有责任向大学生和社会公众正确宣传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就业岗位大众化的新理念,使大学生和社会公众正视就业形势,转变“精英教育”背景下所形成的“高端就业”思维方式,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找准就业的社会定位,到基层去,到普通的有一定技术含量或管理要求的劳动岗位上去,同时,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创业。
二、组建三个机构
(一)职能管理机构
为解决招生和就业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尴尬局面,普通本科高校需要整合招生和就业机构,成立招生就业处,在招生就业处下设置招生办公室、就业指导中心、校友工作办公室等机构,并加大招生就业处在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参与和融合力度。为加强各院系的招生和就业工作力量,应在各院系设招生就业办公室,设专职人员若干名。
(二)决策咨询机构
组建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专家指导委员会,作为常设决策咨询机构。该机构由校领导、校内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校内专家、企业高管、人才服务机构负责人、优秀校友等组成,为高校招生、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就业市场开拓等提供决策咨询,并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和课程的开发与改革,学生实习指导与考核和就业指导教育等。
(三)就业指导教育机构
在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今天,对大学生开展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教育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责任,也是事关高校发展的刻不容缓的工作。为此,高校需要尽快成立就业指导教育研究室。“教研室”的职能是负责就业指导课的课程规划、建设,组织实施教学,开展就业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开展职业生涯测评和规划,开展就业专题讲座,指导学生社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
三、实现三项对接
(一)以专业设置和调整为切入点,实现“产销”对接
专业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瞄准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一要由“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决定该专业设置与否;二要严格以该专业的近三年就业率为依据。对连续三年初次就业率低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对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全校平均就业率的院系,要控制其专业总数,每增设1个新专业的同时,必须撤销1个旧专业;对低于本校平均就业率的专业,下年度招生计划应适当下浮。(二)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抓手,实现与职业能力对接
普通高等教育决不是单纯的教育功能,它还承载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社会功能。我们讨论的高等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其根本的主题,就是在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的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形成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结构性职业能力。所以,普通高等学校也必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适应职业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捕捉和分析企业和市场信息,形成长短结合、以长为主,宽窄并存、以宽为主,体现专业集群和专业链优势的课程体系,并要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结构、比例和权重,开发综合化和专题化课程,探索模块化组合课程,增强课程的实用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实现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的对接。
(三)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着力点,实现与职业岗位“零适应期”对接
由于重理论、轻技能的倾向不同程度地存在,普通高校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导致其到工作岗位后实际工作能力不足、适应时间较长,这就迫使我们要重新审视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构筑和创新实践培养平台,使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培养“零适应期”人才,实现“零距离”上岗。首先,要开展深入的岗位工作调研,分析和研究企业对岗位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构建各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次,要在产学研结合中努力建设一支新型的理论与技能兼备的职业化教师队伍,并根据学生就业需要和专业教学需要,聘请一支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兼职教师队伍;第三,要依托用人单位,加大投入建设“零适应期”实践教学基地,使产学研有机结合,实现学校和实践教学基地“双赢”和共同发展;第四,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要随着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采用企业培训模式,运用仿真模拟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加大能力测试在专业课考试中的分量。
四、构建三个联动机制
(一)校内联动机制
校内联动机制是指以就业为导向,将就业率与招生规模、专业结构、培养模式、教学评估挂钩,并且通过一系列奖惩制度和责任制度,将这一机制贯彻于从招生到培养,从学校到院系的两级就业管理组织,从校长到专业教师等各个层面,通过落实就业责任制度,使全体教职员工普遍感受到来自就业的压力,由此激发提高生源质量、改革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拓就业市场的动力。具体地说,学校应建立和落实校长、院长、系主任、研究生导师、专业教师五个层次在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上的考核奖惩制和岗位责任制,使学校各个层面人员全部纳入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
(二)校际联动机制
同一区域的高校应当打破各自为战、相互排斥的传统就业推荐模式,建立切实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互补和统筹协调作用,谋求在毕业生就业上的“共赢”。校际联动机制包括:共同调研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相互提供毕业生资源信息,建立统一规范、相互贯通衔接的信息平台和网站;构建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标准体系和本区域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市场;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登记制度,互通信息,采取措施共同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代为本区域联动高校推荐毕业生;根据学校各自专长建立培训基地,建立毕业生鉴证、鉴定联动机制;建立本区域高校就业指导课合作机制,在本区域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上实现资源共享。
(三)校企联动机制
6.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篇六
一、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双元制”模式、CBE模式、TAFE模式和MES模式。
(一)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政府和企业共同办学,但以企业办学为主,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
(二)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是以能力为基础,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由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课程开发表,即能力分解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最终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三)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是根据产业的需要,由行业培训咨询机构制定和开发,经国家培训局批准的能力标准、按照能力标准开发课程,这种课程经认证和注册,学校和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培训与教育,按照能力标准评估所规定的评估指南对学生培训教育结果进行评估,并对评估合格的学生颁发准备就业的国家资格证书。
(四)MES教学模式,是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新的技能培训模式,即“模块培训(教学)法”。MES以为每一个具体职业或岗位建立岗位工作描述表的方式,确定出该职业或岗位应该具备的全部职能,再把这些职能划分成各个不同的工作任务,以每项工作任务作为一个模块。该职业或岗位应完成的全部工作就由若干模块组合而成,根据每个模块实际需要,确定出完成该模块工作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每个单项的知识和技能称为一个学习单元(简称LE)。由此得出该职业或岗位MES培训的、用模块和学习单元表示的培训大纲和培训内容。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科教育,主要偏重于教授基础文化知识和理论知识,即目前的普通高等教育;第二类是职业教育,其本质特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我们借鉴国外一些成功模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一)建教合作模式。以台湾为代表。学校与企业合作、实施教育与训练,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的学习设备和实习场地,建立校内模拟训练系统;企业的生产现场是教学的场所。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坚持“在传授基本原理之外,加强现场实习与实务的课程和学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务实教学特色,注重职业证书的获取,以技能考核检验教育的成效,鼓励学生在毕业时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证书。
(二)校企合作模式。我国高职最为典型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顶岗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
力,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三)宽、强、重、图模式。宽、强、重、图模式是指“宽口径、强基础、重实践、图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它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以“素质”为本位,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结合。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经历着深层次的变革,随着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等“以人为本”的观念的确立,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备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而且还必须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面对新知识、新技术含量的急剧增加与变化,用终身化的教育思想、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去对待和迎接现实的和未来的职业生涯。高职教育给予学生的“一系列经验”应该是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为胜任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技能和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文化知识、经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项目化教学
综合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可见高职人才的培养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学生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和一定的适应性。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职业院校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则是构建项目化的课程构架,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内容,通过实施“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达到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再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符合高职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就是要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实施一体化教学,以项目引领课程教学的实施,即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工作项目或工作任务,通过完成一个项目或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建立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四、建立项目化课程体系、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条件
(一)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前提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承担者,也是教学实施的主体。在一体化教学实施前教师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对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充分的认识,对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要有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生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只有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生产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二)具备充足的设备和资源是基础
目前很多学校都认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但同时也觉得很难实施,主要原因就是设备不足和缺少必备的教学资源。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程的设置是以项目或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则要有真实的项目或工作情景为载体,这些载体主要就是实际操作设备和必要的媒体资源等。它是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以及最终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基础。
(三)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关键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启发者、引导者、咨询者,主要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而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好以上的角色,必须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则是一体化教学实施比较有效的方法,它包括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法、思维导图法等。
(四)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是保障
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都有所改变,因此必
须建立新的质量考核和评价体系,通过有效的教学质量考核和评价,可以了解到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有关方面达成共识并实现这一共识。构建有效的教学质量考核和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保障,可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规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五、实施有效的“1+1”课程管理,提高“一体化”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一个主讲教师配一个实习指导教师——组建双师结构队伍
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和实际操作相互融合,主要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线,那么如果还是一个老师来教学的话,就会出现课堂管理和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容易造成教学效率的教学质量的降低。如果安排一个主讲教师,再配一个实习指导老师,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学效果,也是合理配置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需要,特别是对刚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院校来说,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师资队伍结构。主讲教师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实习指导教师是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或是从企业聘请的一线专业人才、能工巧匠。这样的教师配置即可以保证了一体化的教学质量,还可以使得师资力量最优化。
(二)一个主讲教师要带一个项目进课堂——引入真实工作项目
实施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但要求教师掌握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精通专业技能操作,要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才能真正的以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要求教师把实际的工作项目引入课堂,不但是要求教师去接触企业,同时还对教师提出了对外技术合作项目的要求,对教学工作是一个促进,是提高教师实施一体化教学质量的一个途径,对学生则是一次很好的接触实际工作项目的学习机会。通过把真实项目引入课堂,既可以促使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使之产生效益,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为教学服务,这就使得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
(三)一个单元(模块)的完成要对应一个考核评价——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学生的学习考核结果是一体化实施效果的一个体现。因此学习效果评价应能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调整和指导。实施一体化的课程是由多个学习单元或学习情景构成,它们对应的是相应工作领域的工作任务,只有把工作任务很好完成后,到实际工作中才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和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因此要求在一个单元的学习完成时就要进行一个考核,而不是“一考定成绩”。同时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制度,如采用课堂提问、技能答辩、单元项目考查、综合项目考核等方法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素质的达标情况。通过这种有效的考核方式,能给教师提供比较及时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实施效果最佳化。
(四)一个学生建立一份过程监控档案——采用过程控制管理
在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中往往是以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来设置课程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职业人的成长过程,而学生的成长过程往往是企业看不到的,如果我们把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记录下来,就可以为企业提供了用人的参考。因此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份过程监控档案不但能完善教育的各个层面,还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校企合作的有效手段。从学生报到注册、考勤管理、课程考核、成绩分析、反馈跟踪等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监控,还可以以合作企业的员工考核标准作为参考来考核学生的成长,为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上缩短培训期,尽快适应未来的工作。
(五)一门课程对应一个贯穿全过程的跟踪评价
有效的、针对性强的、利于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评价体系,则是对课程实施效果的检验,同时也是推动课程发展的动力,因此必须对每一门课程进行实时跟踪和监控,对课程进行有效评价,这个评价包括课程建设方案评价、课程实施效果评价、课程建设水平评价。该评价
体系具有实效性、效能性、发展性、开放性的特点,它不但能为课程的开发、实施及建设提供实时、高效的教学决策参照,也为推动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动力。所以,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监控应该是一个实时、有效的监控,只有关注教学的每一个过程,才能保证教学的每个环节的质量,才能使质量监控有效化。
综上所述,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从教师个人去要求,更要从管理上要质量,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不断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7.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篇七
关键词:医疗服务,就诊需求,医院服务
随着医疗卫生行业的变革和快速发展, 医院的服务对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就诊者及其亲友, 还有多点执业的医生集团、医药分开后的医药公司、范围逐步扩大的医院后勤保障外包机构, 甚至还有派驻现场的基本或商业的医疗保险机构等。“医院服务”一词在词典或互联网上虽然尚无专门的词解, 但在专著或文献中偶有使用[1,2]。现在普遍将该词广义理解为整个医疗行业的服务、医院提供的全部服务, 这种理解已不利于现代化医院的建设。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 以医院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化医院服务观念及体系亟待重新构建, 对此, 我们以医院核心客户——就诊者的功能性、人本性、经济性3个方面的需求作为导向, 对“医院服务”内容进行重新解构与定义, 并对如何构建让就诊者满意的医院服务平台进行了探讨。
1 用“医疗服务”理解“医院服务”内容的局限性
1.1 对医疗服务一词本身存在广义与狭义的不同解读
有研究者[2]引用国家税收有关文件的定义, 认为“医疗服务”是指“医疗服务机构对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康复和提供预防保健、接生、计划生育方面的服务, 以及与这些服务有关的提供药品、医用材料器具、救护车、病房住宿和伙食的业务。”人民卫生出版社《医院管理词典》中把“医疗服务”广义定义为医院或医疗技术人员向人群提供的一种健康服务, 包括预防、康复、保健、健康医疗咨询和诊疗;狭义定义为医疗技术人员运用医学科学技术与人类疾病作斗争的过程, 只限于诊疗范围。由此可见, 上述定义均未涵盖医院为病人提供的食宿、信息咨询、情感抚慰等日常或人本性的服务内容, 甚或为病人提供尽可能“多、快、省”的经济性需求服务的内容。也有研究者[3]在对医疗服务内容细分时, 将医疗服务分为医疗和非医疗服务, 其中医疗服务为原生服务, 非医疗服务属于一般或派生、衍生的服务。还有研究者[2]认为, 医疗服务应包括:核心技术服务、技术支持服务、后勤供应服务。以上不同的定义, 极易引起对“医疗服务”是否包含医院提供给就诊者及其亲友的全部服务产生歧义。
1.2 医疗服务一词在社会上外延扩大及内涵混乱
首先, “医疗行业”通常误与“卫生行业”混用, 公众、甚至业内人员也存在混用现象。从每年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和国家统计局网站 (http://www.stats.gov.cn/tjbz/) 公布的行业分类上看, 只有“卫生行业”, 不存在“医疗行业”一说, “医疗行业”似乎已经成为了“卫生行业”的习惯代名词。这种误用使得原本专指医疗技术人员进行诊疗的“医疗服务”扩大了外延, 与“医疗行业”“卫生行业”等具有更广义内涵的行业服务划了等号。
其次, 医疗服务一词在医疗机构或医院内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例如政府或社会反复提出的医院“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水平”的号召, 其中被惯用的“医疗服务”本意为提高行业或医院的全面服务质量水平, 而到了医院各层员工的思维中, 通常从字面上理解为要求医护人员提高医疗技术质量水平, 很少认为其与环境优美、饭菜质量等方面有直接关系。无形之中, 致使医院忽视了就诊者在起居、人文等方面的需求, 因而在医院设施、人文环境、员工人文服务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不足, 使得医院服务不能全部满足就诊者在就诊、起居、情感等各方面的需求, 造成了医院服务水平跟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就诊者需求的增加, 从而增加了医患矛盾。我们应该认识到, 作为就诊者, 到医院除了有疾病诊疗的技术性需求或功能性需求外, 还有人本性需求及经济性需求[4]。社会上习惯于将“医疗服务”外延扩大的事实, 极易造成在落实“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号召时, 对就诊者及其亲友在人本性服务、经济性服务方面提供得相对缺失或不足。
以上理解的混乱实际上造成了“医疗服务”的概念、内涵在社会上、行业内、医疗机构内部的应用或理解不清, 因而亟待对医疗服务、医院服务的概念进行区分。
2 对“医院服务”定义及内涵的探讨
由于既往对“医疗服务”定义的习惯理解或误用,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院或行业服务内涵的混乱, 因此, 医疗行业或医院提供的服务内容有必要重新解构与定义。医院服务的定义必须基于医院就诊者的需求。
医院是为就诊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或平台, 就诊者及其亲友作为人的属性, 在到医院就诊并享受医疗技术服务的同时, 还存在居住、餐饮、人文服务等方面的需求, 因此, 提供这些相应的服务就成为医院服务内容中必要的、不能缺少的部分。既往有研究者[3]将医院服务的内容依据医疗服务的定义, 将其分为原生服务及一般服务, 其中, 一般服务又分为派生服务和衍生服务。也有学者[5]将医疗服务的内容分为核心服务、形式服务、附加服务。
此外, 有研究者[4]曾基于对医院的核心客户——就诊者及其亲友需求的分析, 将就诊者需求分为3类: (1) 功能性需求, 即就诊者诊疗疾病的需求或医疗技术性需求, 包括检查、诊断、治疗、康复和提供预防保健、接生、计划生育方面的主观或客观需求; (2) 人本性需求, 即就诊者起居、心理、社会或人文等需求; (3) 经济性需求, 即对省时、省费用、省人力等方面的需求。以上共同构成了就诊者较全面的需求。鉴于上述对就诊者需求的分类, 可以认为, 医院可针对这3类需求提供给就诊者功能性服务、人本性服务和经济性服务, 从而将满足就诊者需求作为导向, 定义医疗服务的内涵及范围。
现在或未来的医院, 其客户或服务对象不仅仅是就诊者, 还包括就诊者亲友、多点职业的医生或医生集团、医保机构、社区及公众、医疗协作机构等, 见图1。但不管包括哪些群体或机构, 对这些客户的服务也不外乎功能性、人本性、经济性3方面的服务, 因此, 医院可据此构建具有上述3方面服务能力的医院组织或平台。
根据上述分析, 我们认为医院服务的定义应该是:医院为满足就诊者及其相关方的各类需求所相应提供的功能性服务、人本性服务、经济性服务的全部, 主要包括医疗技术服务、人文起居服务、经济便捷服务等内容。3方面服务的内容不可偏废、同等重要。如此, 医院服务成为了卫生行业各类机构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服务即是医院或医疗机构服务的核心服务, 即功能性服务。“医疗服务”的内涵回归对定义本身的阐述, 指在医院或诊所, 主要由医护人员提供给就诊者的医疗、护理服务, 包括营养膳食提供、病床床型提供等方面的服务, 也就是医院3方面服务内涵之一的功能性服务。
3 医院服务体系的构建
3.1 正确理解医院功能与医院服务的区别
医院功能可分为照料病员、培养医师及其他人员、增进大众健康和推进医学研究4个方面[1,5]。医院的社会功能是为就诊者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但让就诊者满意、舒心的医院服务不仅限于此。到医院就诊者多是完全或部分丧失行动或沟通能力的人群, 除了疾病本身带来的心理需求, 就诊者还存在马斯洛所述的就诊者作为“人”本身的生理、安全等方面的需求, 如起居、餐饮、文化、娱乐等等。此外, 对于婴幼儿患者的陪护亲人提供服务也同等重要;而对于多点执业医生来讲, 出诊条件、环境的满足也将是医院服务中不可缺失的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更高层面的人本性需求在扩大, 就诊者对相应服务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越来越强烈。
3.2 加强对医院服务的深入研究
有研究者[6]从医院顾客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对医院服务体系构建进行研究, 提出了从医院顾客价值、医院服务理念到医院服务业绩、如何管理与激励医院服务价值传递的医院服务体系理论模型。但医院顾客价值来源于就诊者需求, 因而还应对就诊者的需求重新解构为功能性需求、人本性需求及经济性需求[4], 并对就诊者个体进行需求层次评估, 并开展相应的医院功能性服务、人本性服务、经济性服务, 最终形成医院服务体系、服务规范或服务标准, 在此基础上构架医院管理或考核激励机制。此外, 对于就诊者亲友或医生等各方面需求及其层次的研究也有待加强。
3.3 注重各项医院服务的平衡发展
现今, 就诊者对于人本性服务及经济性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 因此, 医院应尽快补齐这一短板, 根据就诊者个体和群体需求水平或层次, 平衡、完善医院3个方面的服务, 实现医院整体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目前, 国内医院排名所用的指标偏于采用医院诊疗技术、科研、教学等技术性指标, 而就诊者是否舒心、满意的指标所占权重偏低, 因而不利于引导医院全面服务水平的提高。新的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已经更多使用了医院综合服务能力等指标, 在目前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情况下, 完整的医院服务定义及其服务平台体系构建应该引起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国家医院评审标准也应相应进一步增加对医院人本性服务、经济性服务评审标准的设置, 以促进医院服务的平衡提升, 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曹荣桂.医院管理学-概论分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8-21.
[2]张占京.现代医院管理评价指南[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 2005:35-44, 835-836.
[3]候胜田.医疗服务营销[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2-8.
[4]高贤良, 齐维鹏, 黄旺英.定制医疗的理论及实践探讨[J].中国医院, 2013, 17 (5) :43-44.
[5]曹荣桂.医院管理学-经营管理分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24-126.
8.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篇八
近年,消费者对手机使用的需求已经由传统的“打电话、发短信”,演变为“娱乐与心灵沟通”,诺基亚不顾消费者需求,仍推出号称“待机35天、防水防摔、售价162元”的1050。当“全球果粉”们争先恐后地追捧售价比“诺基亚1050”高50倍的苹果手机时,诺基亚在一片惋惜声中被微软收购。
网上下载一部电影在电脑上看,几乎不花什么钱。而这并不影响一张IMAX电影票卖到100元上下,也没能影响201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296亿,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因为消费者“买票看电影”这一消费行为背后有清晰的需求,排名前两位的需求分别是“与异性在电影院看电影时的情感满足”和“追求视听效果”。
既然要谈的是“高价值”产品,那么谁付钱,谁才有发言权,谁才有资格判定产品的价值高低。不研究顾客需求的话,你怎么知道你的产品是否有价值呢?如果企业不能找到触动消费者灵魂的“消费者需求洞察”(Consumer Insight),只通过技术研发部门妄谈“高价值产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阿里海外上市当天,马云接受美国女记者的采访时,有句话给笔者的印象颇深——“make your customer happy, not your boss”(让你的顾客爽,而不是让你老板爽)。如果企业能随时根据顾客需求的变化调整新品策略的话,诺基亚、柯达和索尼的命运可能不同。顾客会通过手里的钞票“投票”,来告诉你一个真理——满足顾客需求与否,是判定产品“高价值”与否的唯一标准。
“市场部”是负责开发“高价值产品”的部门
那么为什么很多本土企业难以找到“消费者洞察”呢?为什么即使找到好的“顾客需求洞察”,也难以实现“客户需求”与“产品研发和技术部门”的无缝链接,难以开发出“高价值产品”呢?因为绝大部分本土企业,在公司组织结构设立的一刻,就埋下了产品失败的隐患。
既然“高价值产品”要基于“消费者需求洞察”,那么“高价值产品”的研发就必须由“最了解顾客需求的市场部”来负责,而绝对不是研发或技术部门。
大多数跨国消费品500强都是“市场部驱动”(Marketing-driven)的公司,市场部英文原文是“Consumer Marketing Dept”,意为“消费者研究市场部”。这种市场部最重要的职能不是打广告或印POP,而是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开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持续不断地为公司产品线注入新鲜血液。如果公司是一列火车,那么“轨道”就是“顾客需求”,“市场部”就是“火车头”,其他各个部门则是火车的各节车厢,都要跟着“市场部”引领的顾客所需求的方向走。“市场部”找到现有或潜在的顾客需求后,再根据顾客需求开发产品,那么技术部、研发部、生产部、采购部、财务部围绕这个产品开发做支撑;人力资源部要根据新的方向相应地调整销售和市场部人员的招聘、培训和绩效考核内容;销售部通过渠道经销商推广把产品摆到货架上,那么顾客面前的这款产品才有可能是顾客早就想要,而其他竞争对手没能提供的。可见,市场部作为引领各部门的“火车头”,并不是因为“市场部”有多重要,而是顾客需求对企业生死攸关。
很多国内企业的“市场部”根本不负责产品开发,而是帮销售队伍印POP、做促销、办展会,应对广告公司的推销,充其量只是个“销售支持部”。这个部门职能在跨国公司也有,只不过称为“渠道市场部”(Trade Marketing),隶属于销售部门,是名副其实的“销售支撑部”。这需要组织机构上的调整和改革,“在公司组织层面以顾客需求为核心”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实实在在地建立“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公司组织架构,这样才能在体制上避免“搞研发的不懂市场、懂市场的不负责研发”的麻烦。
如果“有新品研发经验的市场部总监”的位置确无合适人选,那么像国内某民营饮料巨头那样“由老板跑市场、尝饮料、出创意”也不是不行,这家公司也算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公司,只是老板同时兼任了市场部经理、产品经理、市场调研经理三个职位,相比“能吸引并留住三个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公司,体制上就导致难以培训出强大的接班人,老板也做得累。
开发“高价值产品”的运营要点
市场部负责开发产品的具体执行者一般是品牌经理(或产品经理),品牌经理不是“打广告、做品牌”的,其不但要懂得科学的顾客需求研究法,更要领导跨部门团队完成新品开发与上市任务。那么品牌经理具体要怎样做,才能实现“顾客需求与生产技术部门的无缝链接”呢?
品牌经理的工作是从最基本的顾客需求分析开始的。一般来说,要先借助较专业的第三方大数据,找出“消费者正在越来越多地购买具体什么价格的产品”,以确定新开发产品的零售价格和成本区间(即初步确定细分市场);然后,委托第三方专业的消费者需求研究机构,找到购买这个价格(目标细分市场)的顾客的深层需求——即“消费者洞察”(Consumer Insight);基于得出的具体“消费者洞察”给“研发部”一个具体的产品研发方向和完成时间。
接着要带领“技术部”与“研发部”共同解决“设计中的技术难题”;请供应链采购的同事想方设法找到成本更低或科技领先的原材料;产品初设计完成后,请“专利法律部”保护新产品的全球知识产权;借助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与财务部共同完成定价与销量预测;请财务部对新产品进行成本核算,根据销量预测、产品毛利与全年市场投入,计算预计新品的利润表(P&L);将新品预计投入、预测销量、预测毛利与预测利润表报送公司管理层(或老板);用上述数据支撑自己的新品开发计划,想办法得到管理层的批准;新品开发计划得到高层批准后,品牌经理则需制定跨部门工作时间表,并定期召开跨部门项目工作会议,确保相关部门能在要求的时间完成各自应完成的任务;生产部门按销量预测完成产量后,新品才正式投放市场。此时,需要请销售部在规定的时间内,与经销商共同完成新品订单和零售终端的进场陈列;然后要求第三方广告公司按时间表执行促销与媒体投放策略;新品投放市场后,品牌经理需要密切跟踪新品的月销量报告,对比预测销量与实际销量,纠正两者的偏差,与生产部门共同完成新的生产计划,以保证产品供应;这样的纠偏过程要每月反复进行,直至新品的销量稳定。
“高价值产品”成功,需要几乎全公司所有部门团队合作。没有市场部的专业经理人负责新品开发项目之前,全公司除了老板(总经理)之外,没有哪个部门对产品的最终成败负责,产品开发涉及的相关部门各自分管自己负责的“一亩三分地”,即使每个部门都有自己这一部分的考核目标,但各个部门之间却没有一个共同被考核的跨部门目标。因此,即使每个部门都对自己分管的部分很认真负责,但无人负责推进新品开发与上市总进程,更无人负责部门间的衔接和协调,新品开发过程出现跨部门沟通不畅几乎是必然的。
而老板限于其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和事务的繁杂性,即使亲自抓产品,也只能充当“灭火队员”,不断地解决部门之间的互相抱怨,而这并不能根本解决组织结构不科学导致的体制弊端。我们老生常谈的“技术部和市场部之争”的根源就在这里,这样一个不科学的组织结构,即使是满足顾客需求的“高价值产品”也很难成功。
而以市场部为导向的组织结构中,“品牌经理”职位的设立,恰恰弥补了这个致命不足,在从“想法”到“利润”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由“品牌经理”负责。因此,品牌经理会想办法消除影响产品成功的可能因素,像润滑剂一样,推动各个部门像零件一样配合主机流畅地运转,保证“高价值产品”在开发和上市过程中能达成最终目标。
大家可能发现了一个潜在的问题——市场部的品牌经理既要其他部门把事情办成,但他却又不是其他部门的领导,无权命令其他部门的同事做事情。因此,品牌经理这一职位对人际沟通技巧要求极高。鉴于其同时要具备高超的市场研究能力、消费者洞察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也被称为“微缩小老板”(Mini GM)。跨国公司中,相当比例的CEO都做过品牌经理,几乎都有成功的品牌管理经验。由于品牌经理工作的特殊性,因此优秀的品牌经理是可遇不可求的人才,领先跨国消费品公司总部的品牌经理每天接几个猎头的电话是常有的事。
写到这里,不得不提醒各位本土企业家的是:千万不要认为挖到一个业绩优秀的“品牌经理”就万事大吉了,我所看到的外请此类品牌经理的国内企业很少有成功的。其关键点就是——您也要像重视顾客需求一样,重视经理人的需求。经理人为什么要把多年的成功经验贡献给你?除了股权激励,你的企业文化接受“跨部门合作”吗?跨国公司除了对经理人有科学的业绩考核机制之外,更重要的是,还为其发挥能力提供“摒弃家族政治的公正工作环境”“没有‘老板最大’等陈词滥调的友好的工作氛围”“国际最新的专业营销知识培训和经验分享”“全球化的升职空间”和“适当的股权激励”等。 打铁还需自身硬,想要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市场部,很多家族式本土企业家自身也还需要跨越很多障碍。
(作者曾用名李杰侠,上海证券交易所独立董事、北京元亨策略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跨国500强12年市场部高管经验、吉林大学管理学博士、时任吉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MBA中心主任。本研究获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3162。 )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荐阅读:
坚持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优化纳税服务的思考07-19
以服务群众为宗旨06-22
以先进典型为镜,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10-01
为群众做实事好事例子10-01
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情况10-23
集团公司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总结报告07-20
回校关于以破解难题活动为重点深入开展创先争优群众评议工作总结11-13
需求供给习题08-02
需求计划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