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家思维教育思想与研究》(精选11篇)
1.《语文教育家思维教育思想与研究》 篇一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情感教育创新思维初中语文教学创新引导
论文摘要: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实施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学生特点、教学方法、学习兴趣等方面出发,语文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它是培养情感教育和创新思维的摇篮,“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开拓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教学的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育与创新在人类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是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情感教育是教学的根本,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往往重视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了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往往会把学生的情感和陶冶情操忽视。在教育的基础上,老师也应该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让更多的学生能有自己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下面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应抓住几个重要的.环节。
一、创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创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更好的学习环境下学习,课堂的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主体观,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并相信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开拓。教师每天应该用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来面对每一位学生,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的情感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这样一种情感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信心,没有信心就不可能学好,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一些新课的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找答案、问问题等方法,激起学生的思维能力,诱导他们认真仔细地思考。
二、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创新思维是思维智力品质之一,是一个多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充分让学生有自己的思维发展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开发。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帮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一些启发教导,使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创造探索解决问题。
(1)在课堂上,也要培养学生一种读的情感,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朗读是入情的最好方式,每个学校一般都会有晨读,早晨的记忆力是一天里最好的时段,所以晨读是事半功倍的。晨读是一个增长知识、探索知识奥秘的大好时光,让学生每天到校第一件事就是晨读,并且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让学生选择自己读的方式,这样往往可以更好的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讲讲,教师应尽量让一些学生尝试自己独立思维讲解的能力,让学生到舞台上讲给大家听听,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共同学习,使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更多讲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激发学习的兴趣。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很多学校都会设立一个多媒体的教室,多媒体的教学在课堂运用中越来越广泛,它是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动机、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参与,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把学习当成是一种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三、实施情感教学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情感教育密不可分。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正是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成为真正具有“高素质、创造力”的人。
情感教育是愉快教育的前提,是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绪,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从而得到全面、主动、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使语文教学在亲切、愉悦中进行,当教学具有这种氛围时,学生的思维就进入了一个十分活跃的状态。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自由而充分地发挥时,创新意识,迎新思维才有可能发生。
四、结论
情感教育和创新思维可以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和自己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在情感和思维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将情感教育和创新思维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心理健康,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和学生融入到一起,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给他们激励,让他们相信,自己也能成才,这样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初中阶段是学生情感教育和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对各方面的知识接触的累加,对什么事情都会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容宾.新课本新问题需要新思维新方法―当前初中语文教学问题之我见[j].
[2]岳小林浅论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审美教育[j].
[3]张桂霞.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
[4]李小燕.我看语文审美教育:借助初中语文课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j].
[5]周萍.真切的体验真情的课堂――基于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情感培养的教学策略[j].
2.《语文教育家思维教育思想与研究》 篇二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教育,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升的最有效的方法, 思维和知识是不可分割的。知识在思维的发展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同样, 思维在知识的积累速率方面也具有动力作用, 所以思维是初中生智能提高的中心。当然初中语文课对初中生的思维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 作为母语学科, 将语言与思维有机地联系规划在一起, 语言是一种说话活动, 它必须通过思维来产生;同样, 思维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也必须依靠语言来表现。语文把两种相互结合在一起, 这不仅能够提高初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能够提升初中生的思维能力。
一、评估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基本原则
1. 统一性。
在传统的观念中, 教师往往认为智力的高低决定了创造力的有无, 而不注重思维情感对创造力所起到的作用。其实, 创造力不仅伴随着智力的活动, 而且也伴随着强烈的思维情感活动, 任何创造都有着思维情感的升华。因此, 必须着重把智力、创造力和思维情感三者统一起来, 这有利于初中生的思维教育的进一步提高。
2. 鼓励和完善。
随着人文素养的发展, 评估初中语文思维教育不再注重选拔、等级与淘汰的原则, 而是注重鼓励和完善的原则, 鼓励初中生开放思维的空间, 完善初中生的思维程度。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教育的过程中, 要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 尽可能地使学生感受到思维提高的过程中的变化和体验。教师要利用较多的鼓励性评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3. 主体性。
在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过程中, 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和思维的发展者, 教师的教育方式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变化, 这样才能对学生的主体性发生变化和改善。其具体表现为: (1) 思维教育方式应该有利于发挥、展现初中生的主体性; (2) 思维教育方式应该充分产生对学生的自我制约、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影响。
二、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形式
初中语文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学思考能力等方面, 因此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析型的思维教育。
分析型思维, 简单地说, 就是抽丝剥茧、从小处入手, 深入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 感受作者的创作思想, 理清作者的思路以及感受作者使用的语言技巧。这种思维教育是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所必需的, 它能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从本质上质疑, 并做出合理的逻辑推理判断及验证。
2. 创造型思维教育。
初中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和根本源泉, 初中老师要培养学生语文创作的主观能动性, 即提高初中生的创造型思维, 这是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的主要教学目的之一。
3. 实用型思维教育。
初中语文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是提高初中生对繁琐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强有力的工具性学科, 是初中生对语言表达运用能力的关键途径, 也是提高其它学科成绩的重要环节, 例如, 数学公式的理解, 历史、政治等学科阅读理解等。因此, 实用型思维教育集合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 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实用性, 而不是应对考试。
三、初中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1. 建立轻松愉悦的情境, 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建立轻松愉悦的情境, 使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可以在这个环境里感受到轻松的氛围, 使其思维处在最佳状态, 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参与的愉悦、思想的乐趣。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初中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使学生们能够尽力去想大脑中产生的各种疑问, 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渐渐地培养其思维能力。
2. 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初中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提高思维教育质量。
开设初中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既能深化和补充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 进而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 教师可以组织初中生参加阅读比赛的活动, 交流心得体会,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语言感受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积累学生们的素材储备。此外还可以开设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思维辩证能力等等。但是教师在组织语文学习活动时, 必须紧密联系实际以及课堂内容, 细心设计, 合理化开展, 以更好地提高初中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3. 教师应该加强探究文学优美的初中语文素材, 提高思维教育质量。
我们知道, 唐诗、宋词、元曲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佳作, 其文辞优美, 脍炙人口。这些作品都包含了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和优美的语言技巧, 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它们都是提高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优秀素材。
结束语
初中语文思维教育教学重在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对初中这个特殊阶段而言, 发展和提高其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未来有着重大的影响性。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充分开拓初中语文的特殊优势, 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拥有创新精神的未来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邱六碧.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与路径.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1 (7) .
[2].屠水英.初中语文思维教学策略研究和改进.都市家教 (下半月) , 2012 (6) .
3.《语文教育家思维教育思想与研究》 篇三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批判性思维能力;初中;语文
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艺术”[1], 是“思考者都能通过分析、评估、重构自己的思维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的思维模式”[2]。教育的一大目的就是培养实用型、创新性人才,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实现该目的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的传统教育则忽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在信息化环境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一领域没有实质性成效。
本研究所诠释的信息化环境,突破一般意义的智能网络环境,而是引入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在整合校内外信息技术与资源基础上,全方位探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途径。
在研究实践中,本人将教育信息化的理念与手段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创设了学校教学之外的第二课堂,丰富了教学形式,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在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与思维特质方面均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有较大提升。
Ⅰ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以初一年段的一个教学班为实验研究对象,班级人数为45。其中男生27名,女生18名。
二、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1.实验设计
本次研究采用单组前后测的设计模式。在实验班级开展一个学期的“信息化教育培养初中生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比较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变化。设计模式简述为:实验组{前测——教学实验——后测}。
2.实验指标
本实验研究的内容是教育信息化对初中生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作用,因此实验指标选取的被试参数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文学习成效。
3.实验过程
实验前,用《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测试量表》测试实验班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并对被试学生进行一次语文学习能力的测试,即以一份包括积累与运用、阅读、作文三大题型的语文试卷,考察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将这两个测试的结果作为前测的数据;然后对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一个学年的“信息化教育培养初中生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实验期满后对该实验班级的学生分别用《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测试量表》和与前测同题型同难度的语文试卷再次进行测试,作为后测的数据。实验前与实验时唯一区别即“信息化教育培养初中生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的有无,语文试卷的题型和考察的能力点前后相同,没有其它无关变量的干扰。
4.“信息化教育培养初中生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实验要点
(1)通过微课这一信息化教学手段构建语文学习的批判性思维模式。基于批判性思维的主要元素:目的、问题、概念、观点、信息、解释和推理、结果等,我将语文学习的批判性思维模式简要概括为:锁定核心问题;认识学习目的;掌握推理方法;明确相关概念或主要观点;获取充分信息,最后得到结果(如“图一”所示)。并在课堂教学外,制作微课教学视频,借助信息网络平台,创设批判性思维学习的第二课堂,定时进行专项知识的解析或习题的探讨,引导学生分析思维元素,构建思维模式,掌握语文的思维方法。
(2)借助网络即时通信软件在思维评估中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水平。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及长期的教学经验,我将语文学习的批判性思维标准归纳为思路清晰、表达准确、内容充实或完整、语言简洁等几个基本的方面。提问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动作,“只有提问时,你才在思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借助QQ、手机微信等网络通信软件,以问答方式引导学生以书面或语言表达的形式就主要思维元素进行评估,在探求相对完美的答案结果中完善学生思维。
(3)倡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大胆质疑小心求证以培养批判性思维特质。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成为完善的思考者,这类思考者除具有思维的技巧外,还应具有谦逊、勇气、自主、信心等思维特质。在语文教学过程遇到疑难杂症或师生有分歧时,我倡导学生保有质疑之心,通过各种渠道去查询相关信息,探求真实知识。其中主要渠道之一就是网络。提醒、引导学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为自己的判断寻找可靠支撑,培养他们谦逊、勇气、自主、信心的思维品质。
(二)问卷调查法
(1)本研究采用根据《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调查量表》重新整合而设计的问卷调查量表《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测试量表》,研究、评价受试学生在信息化教育前后的批判性思维倾向。此量表提供8种分数、7个维度的单项分和总分。这7个维度分别是:追求真理、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批判新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度。
(2)本研究的另一份调查问卷是考察受试学生语文学习成效的测试卷。因初中语文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及写作等能力,所以编辑的测试卷包括积累与运用、记叙文阅读、记叙文写作三大题型。作为前后测的两份试卷试题难度一致,检测内容不涉及记诵性的知识积累,仅关乎批判性思维的元素和思维的模式。
两次调查共发放180份问卷,回收180份的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三)数据统计法
本研究运用SPSS Statistics v19.0软件和Microsoft Office Excel软件对在所实验的班级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来检测教学实验干预前后受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差异,并进行语文学习成效分析。
Ⅱ研究结果
一、“信息化教育培养初中生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实验干预前后受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差异分析
从表1这一成对样本对比数据统计表明,经过教学实验干预后,受试学生的批判思维各维度分值得都较前测有较大提高,其中“开放思想”和“认知成熟度”均超过批判性思维的正负面倾向的分界值40分,“求知欲”也脱离了30分以下这一与批判性思维倾向相背离的状态。可见,“信息化教育培养初中生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实验对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切实有效。
二、“信息化教育培养初中生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实验提高受试学生语文学习成效的分析
从表2统计的数据来看,在“信息化教育培养初中生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实验干预后,受试学生语文试卷各模块得分率、极大、极小值均有提高,其中现代文阅读得分率提高比例最大,语基次之,成效显著。可见“信息化教育培养初中生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实验所教授的批判性思维模式及所培养的思维特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具有积极影响。
Ⅲ研究分析
“信息化教育培养初中生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一教学措施能提高中学生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原因分析如下:
(1)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微课及网络媒介,构建语文学习的批判性思维模式具有实效。因为微课是翻转教学的主要载体,是信息化教学的典范。微课资料不但可以存储于计算机,还可以收藏在手机中,随时配合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加以温习,巩固学习所得,教学效果较之传统课堂更有效。而且,它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QQ等网络通信软件不但可以书面表达,而且能进行语音通话。多样的表达形式基本能实现听、说、读、写功能的全覆盖。师生互动交流也更为便捷,读者、作者都能自由、无障碍地参与到思维评估与重构中。当然,在整个过程中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不但要突出思维元素、强化批判性思维模式,更要对学生自评、互评做出恰当、必要的分析、补充及总结,让学生在斟酌中内化评估标准,最终实现思维能力的更上一层楼。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能培养学生敢于打破教条、挑战权威的勇气。这是教师自我完善的机会,也是我们老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未知,进而在收获中不断培养信心的绝佳契机。如果说教师开放民主的教学风格及恰如其分的引导为学生培养谦逊、勇气、自主、信心等思维特质大开方便之门,那么,信息化环境无疑为学生插上了丰厚的羽翼,让他们能更快捷地展翅高飞,去发掘真相、探寻真理。
Ⅳ 研究结论
思维技巧决定思考的能力,是成为合格乃至优秀学习者的必备条件。美国教育家斯特的曼·格雷厄姆说过,“只有批判性思维能够引领我们走出纷扰,拨开迷雾,收获真理。”③的确,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包括语文在内的各学科的学习意义重大。而信息化环境所促成的教育信息化极大地拓展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时间、空间,为此提高了无限丰富的知识财富与信息资源。诸如基于网络平台的微课视屏教学、通信软件中即时交流、可靠信息的查询求证,这些都是批判性思维的三个维度——“分析”、“评估”、“创造性”的实现以及批判性思维特质的培养的重要载体与途径。初步的语文教学实践已经证明教育信息化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相信,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水平将逐步提高,成为一名合格的批判性思维者。
参考文献:
[1]选自《批判性思维工具》【美】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著.侯玉波,姜佟琳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2月第1版第9次印刷
4.《语文教育家思维教育思想与研究》 篇四
一、研究课题的提出
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教育正是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人的素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世纪初,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建国以来第八次课程教育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新一轮教育改革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鲜明的方向。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的方法论也有必要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和发展。
常熟市徐市中学是常熟市课程改革实验学校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但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大多数教师的教育观念虽有较大变化,但没根本性的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大多停留在传统方法的改良上,难以达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交流,但仍是教师为主,缺乏师生平等交流的气氛,影响了学生素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等习惯和能力发展的不平衡给教师实施教改带来不少困惑,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和不断推进,也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认为,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善是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为此,我们提出“叶圣陶教育思想方法论在新时期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就是要探索新时期课堂教学的模式,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同时为其他学校实施课改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作如下界定:运用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方法论原理,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在实践中
构建符合先进教学理念和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
课题研究过程如下图所示:(缺图)
该研究意图实践启发式教学向探究式学习的发展过渡,强调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发展。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叶圣陶教育思想方法论
1、教学目的观。叶老就教学目的提出,“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略谈学习国文》)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教学的结果,就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更要重视教学的过程,就是知识的运用,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观。叶老反对灌输教学,他认为“滔滔汩汩连续到三十五十分钟,往往不及简单扼要地讲五分十分钟容易使学生印入得深切。”(《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他在多篇文章中提到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讨论法,等等。在操作上要注意学生原有基础和教师的行为,如果“学生习惯未成,功力未到,恐怕他们提不出什么”,教师“就有了给他们提示问题的必要。”(《略读指导举隅》前言)等等。因此,在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基础,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就是要通过研究“教”的方式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方面的素质。
(二)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和协同论
1、耗散结构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变换物质和能量,逐步可以从原来的无序状态变成有序状态,即“耗散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导致有序。因此在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中,要以课堂为阵地,面向社会;以教材为载体,面向生活;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
2、突变论以稳定性为基础,重点研究事物的动态变化过程。它认为事物是运动着的,运动变化的根本方式是量变和质变。事物的各种状态,包括稳定性和非稳定性是相互转换,交错存在的。突变论还认为,必须对飞跃和渐变两种质变方式,通过数学分析进行判别,并通过改变控制条件进行控制。因此,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要仔细分析学生的状态和教学条件(控制因素),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包括意外情况),进行预测并加以利用和控制,在“稳定”和“不稳定”的交替作用中实现学生素质的飞速发展。
3、协同论是研究非平衡有序结构系统的一门新兴学科。在教学研究方面,它是从具体分析各种可能形成的非平衡有序结构入手,建立共同的教学模式,并对其进行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从而认识非平衡开放系统的稳定有序结构产生的条件特征及其规律。研究和运用这一理论,就要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注意教师、学生、教学媒体的协同,学科内部及学科间的协同,学生心理系统内部的协同,以及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同。积极探索适于各科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四、研究的理论假设
1、基础教学中各学科虽有各自的特点,但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目的等方面有许多共性的东西,如都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习惯和能力等等。叶老虽然从事的是语文教学,但他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其他学科教学也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
2、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习方式的改善又必须以教师的正确行为为前提。因此,在运用叶老教学思想方法论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正确选择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正确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多种适合学生特点、有利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逐步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必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五、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叶圣陶教学思想方法论对课程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指导意义研究
叶老教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宗旨是一致的。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束缚,不少教师在思想上、行动上会产生各种偏差,不能真正使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为此我们必须做好几项工作:
1、加强课改材料的学习,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精神,统一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观念,真正树立学生为主体的人本教学观。具体做法是:通过开设讲座,印发材料,组织学习交流等形式,加快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
2、认真学习和钻研叶老的教学思想,研究叶老的课堂教学方法,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整理材料,组织学习,交流体会,指导实践等形式,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研究的关键在于实践,所以要加强课堂观摩、研究活动,相互监督、相互指导,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和效益。
3、从理论和实践上加强对叶老教学思想方法论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指导意义的研究。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善于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进一步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要结合学习和实践的体会,从理性的高度去总结经验,通过撰写论文、研究报告,进行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二)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叶老在语文教学方面造诣很深,提出了各种教学方法,对其他学科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我们学习和研究叶老的教学思想,关键是要继承和发展他的教学方法,把它们引入现代课堂教学,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形势需要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提倡研究和采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方
法:
1、自学指导法。预习是一切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预习的事项无非是翻查、分析、综合、体会、申度之类,应该采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导。可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天君,因为他们将来读书必须自己动天君。”(《论国文精读不只是逐句讲解》)所以学生自学需要教师的帮助指导(“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放”),最终使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能够形成并不断发展。
2、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精神和能力。我们提倡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比教师多,但“学生习惯未成,功力未到,恐怕他们提不出什么”,所以教师要“给他们提示问题”。但教师提问不宜太深,也不宜太多,要考虑学生的水平和时间。(《略读指导举隅》前言)所提问题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即把知识融入生活,指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用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方法。
3、讨论教学法。讨论法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能力的一种方法。叶老也赞道:“上课令学生讨论,由教师作主席,评判人和订正人,这是很通行的办法!”(《精读指导举隅》前言)我们则进一步认为,必要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但在“讨论进行的当儿,有错误给予纠正,有疏漏给予补充,有疑难给予阐明,虽说全班学生都有份,但最后的责任还在教师方面。”(《精读指导举隅》前言)所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好让学生自己解决,但教师要把好最后一关。
4、经典训练法。叶老说过:“能够跟经典有所接触总比完全不接触好。”他还进一步认为,“经典训练不限于学校的范围而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很有必要的。”(《经典常谈》序)结合叶老的教材范例说,我们认为教材的内容可以看作经典的一部分。要以教材为范例,把知识扩展到课外;以课堂为基地,把教学扩展到课外。另外,我们还应该从生活中寻找“经典”事例,作为学生的训练材料,以达到叶老提出的“贵能令反三,触处自引伸”(《语文教学二十韵》)的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1)要结合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学生实际,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各种方法于课堂教学实践。(2)要密切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3)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训练。“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因此要求学生“不断地学,不断地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学到真本事”(《认识学习语文》)。(4)我们不提倡讲授法,并不是完全反对它。讲授要简明扼要,“即使教材特别繁复,非滔滔汩汩
5.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研究与培养 篇五
随着世界飞速发展的变化,知识经济己见端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然而,人的思想道德、品格意识还与社会的发展要求格格不入,尤其在目前教育教学中,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很少有人把它放在首位,总认为学好书本知识,能够在社会中立于一席之地即可。往往是重智力轻德育,重书本知识轻能力常识,重生理健康轻心理健康,把德育变得可有可无,其结果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不到全面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祸害。
为此,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是社会的需要,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着眼点。
一、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重视德育课题活动
按照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结合德育课题,有计划地进行以“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为使他们成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也都应得到很好的教育,以使他们成为一代健康新人。如今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谁拥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谁失去人才就将在竞争中失去优势,甚至破产。为此,基础教育的着眼点,要注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品质的劳动者和接班人,要注重在基础教育的实施中贯穿德育教育,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
二、发挥德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无论目标要求还是内容方法,都更为深广多样,都更讲科学、实在,并有广泛适应性、针对性、渗透性和导向性。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它发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使所有受教育者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
可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师仅凭借课本传授道德观点,总认为自己传授的思想道德观点是唯一正确的,其实不然,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有勇有谋、求实求真。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发展变化,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未来在国际竞争中能否战胜压力和挫折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作为提高小学生思想素质的学科――思想品德课,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更要发挥其独特的功能要促使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得以提高,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去分析所面临的事实或问题,学会在开放的社会现实中灵活解决问题。在素质教育大力推广的前提下,发挥出德育教育的作用
三、结合实际开展德育活动
从当前的现状来看,重视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学校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之间已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结合当前实际应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积极的活动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的德育熏陶。得到思想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而目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往往照本宣科,除掉书本中所举的例子之外再无其他较“活”的例子。不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德育灌输,学生只认准课堂之上的“文明”,一甩书包走到校园之外就成了满嘴都是不文明语言的学生,甚至有的胆大学生还背着老师起了一通的绰号。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一通病呢?我建议多开展一些德育活动,让学生无论走到哪都让“文明”围着转。
德育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根据少先队课题《红心向党》开展爱国主义系列活动和穿插在日常教学中的生动活泼的德育教育小品及各种表演;围绕某一主题开展教育活动;有关德育内容的知识竞赛、书面比赛等等。结合实际,走向社会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社会这个家庭中去观察,比如:见到老人应该怎么样做?假如别人帮助了你、你应该怎样说?等等平凡之例。去采撷活生生的例子;又比如说;“你在放学路上看到一位盲人在过马路时,眼看要与车子相撞,突然一位比你小几岁的红领巾小弟弟冲上前相扶。你却在背后偷笑,这时你才发觉自已比小弟弟矮了一截。”这样的实例,使学生慢慢领悟到德的真谛,思想上得到熏陶。我在教学《说话要有礼貌》一课时,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教学”之下进行讨论,并设有以下问题进行讨论:①叶锋向黄爷爷借到锤子了吗?为什么?他当时心情怎样?②小亮为什么能借到锤子?③你从中懂得了什么?③设想一下,叶锋又是怎样还锤子的?在引导学生讨论的同时,又结合当前实际举几个较为现实的例子让学生来说清原因。以本班学生列举某生见了老师时的行为及同学间互相帮助的行为,让学生通过有情有景的对比,再来分析,深刻体验并领悟到礼貌语言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逐步体会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所以说多开展德育活动,会为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创造条件。
6.《语文教育家思维教育思想与研究》 篇六
一、前言
国际上科技发达的国家无一不是创新能力强国,作为不竭的动力对推动国家综合实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重要时期,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有义务把创新思维意识纳入到实际教学中,使小学生在教育的基础阶段就萌芽强烈的创新冲动。知识的增长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空间范围的拓展,而创新思维的能力形成亦有助于知识的掌握。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传统化比较严重,存在较多问题,很多方面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背道而驰,而创新思维不是先天的,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种创新的活跃气氛,让创新思维之花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灿烂绽放。
二、现状及必要性
从目前实施新课程教学、探究教学来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容易出现以下的几种问题状况,一是自主学习度把握不到位。在有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这样让学生自主学习多了,由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在没有什么目的情况下,比较盲目。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加以指导,学生学习的层次和质量效果可想而知,自主学习度没有把握好。二是小组探讨流于形式,从外表看来探讨学习形式好似效果很好,也很“热闹”,但是仔细一看,小组之间的交流也很少,小组内部也就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好,勇于发言的学生,对于学习成绩差,缺乏自信的学生来说,就只能是停留在听的份上了,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半成品,难以囊括大家思维,难以产生思维碰撞,久而久之两级分化了。三是课外探究学习也趋于形式,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收集相关资料,但是由于课外,教师就难以对学生收集信息进行指导了,学生难以把握资料和课文相关关系,信息处理能力有限。为了在课堂展示资料而收集资料,形式主义氛围比较浓。四是课堂气氛比较压抑,教师为主导下的课堂,学生发言不积极。这些与创新教学格格不入,很有必要实施创新思维教育模式,以改变现状。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创新思维模式教育的措施
1.立足课堂挖掘创新思维意识
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作用不言自明,改变传统教学的鄙陋,实施创新思维教学,在本质上就应该改变。语言方面的创新更能够促进其他方面的进步。那么以课堂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创新思维教育模式怎么落实和实施,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是疑问是思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了疑问才能够促进思维思考。疑问也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质疑问难,以为创新教学铺设道路或者途径。比如讲《惊弓之鸟》这一课时,教师以故事形式导入课堂,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同学们从这个有趣的故事中能够发现什么问题呢?”二是鼓励及激励学生大胆的想象,小学生的逻辑能力在此阶段不如想象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种途径比如讲故事、设置情景等以促进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因为创新思维少不了想象。
2.在课堂导入中激发创新意识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和冲突,引出紧扣学生心弦的教学情境,打破学生原有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导入,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课堂的导入还应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去设计。课堂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教师还要注意给学生留下恰当的想象空间,以达到激活学生创新意识,启迪学生思维的功效。兴趣是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探求新知的内在动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导入创新思维的途径或者方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针对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情况,就可以利用这一状况,以讲故事的模式介入创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想象力。二是利用小学生爱玩的特征,可以用游戏的模式来导入创新思维,教师就应该从相关课文中寻找题材,再加以设计游戏模式,再导入创新思维。三是针对人的好奇特性,设置悬念导入创新思维意识,激发求知欲。四是有条件情况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图、声、文、像的意境条件下,增强学生学习的情绪。
参考文献:
[1]王培勤,许红琴.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2]张晓梅.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三法[J].湖南教育,2001,(23)
7.《语文教育家思维教育思想与研究》 篇七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一书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明确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特点。新的课程标准对开展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提高中职生语文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应在活动中激发和保持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积累语文知识,拓展语文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一、用“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创新学生的综合实践理念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字面意思是指生活就是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和生活是一体的,教育和生活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生活即教育”指出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生活决定了教育,同时教育又改变着生活,两者是辩证关系。
陶行知曾说“,我们的教育不限于学校的形式”,“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对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立足课内,引入或迁移现实生活中的内容,加强语文教学的生活性和生动性。如:国际国内大事、生活潮流、人心世态、社会现象等来拓展教学空间。我们的中职语文书上也设计了语文类似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比如:舌尖上的记忆、生活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模拟求职应聘洽谈会等。
去年,面对“学生过生日搞聚会”越来越普遍的生活现象,我别出心裁地开展了《如何过好生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先是让学生调查采访、搜集资料:有的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自己举办一次生日聚会在时间、精力、经济方面的情况,请家长谈谈对生日聚会的看法;有的拿着调查问卷去调查采访学校的老师、同学、邻居、社区的居民等;还有的通过翻阅书报杂志、上网查阅等方式,了解一些名人、伟人过生日的故事以及和生日有关的资料……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接着,组织开展以“生日聚会好不好”为题的辩论赛。“辩论时应注意些什么呢?”面对赛前这一生成性的问题,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收看辩论赛视频,引导学生阅读《演讲与口才》,让学生对辩论的内涵、技巧乃至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辩才”都有所了解,还让学生通过办手抄报、讲故事等形式,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介绍给同学。唇枪舌剑的辩论使学生达成了共识———“采用何种方式过生日并不重要,重要地是让自己的生日过得有意义”。
生活是语文的原型和资源,语文是生活的展示和浓缩;生活离开语文将黯然失色,语文离开生活将枯燥无味。在《如何过好生日》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从“生活”这个基点出发,让语文教学与生活链接,使语文教学凸显生活底色,弥漫生活气息,所以,学生的语文学习因为生活而显得更加精彩。
二、按“社会即学校”的思路,拓展学生的综合实践空间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的理论。但陶行知认为:杜威的“学校即社会”仍是一种鸟笼式的教育,把社会里的生活搬进学校,而学校的空间并没有扩大。陶行知主张扩大教育的范围,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进社会,把工厂、农村、店铺等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达到学校与社会合一。据此,我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拓展语文教学渠道。课堂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途径,利用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又是一个新途径。教师尽可能创设条件,突破时空,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走进社会生活中去观察、动手体验,动脑学习。
社会是一个大学堂,到处都充斥着语文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善于发现既能吸引学生眼球,又在学生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范畴内的具有语文价值的内容,挖掘社会中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关注社会的热点,把施教的视角延伸到广阔的社会中去。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大事要把它与语文教学的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如近期阿里巴巴成功上市,学生对马云的奋斗史很感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报道资料,了解社会动态,言为心声,学生通过看、听、说等活动感受了这激动人心的时刻,萌发了自己的想法,便能写出生动流畅、热情洋溢的文字。又比如,去年在2014年亚运会到来之前,我们开展了一次征文比赛,主题是“迎亚运,促和谐”,学生们以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亚运会的真情实感和美好祝福,激发了学生迎接和关注亚运会的激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另外,教师还应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参加社区服务工作与社会实践,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我们的中职语文书中也设计了许多类似的综合实践活动,比如“:低碳生活”社区宣传活动筹备工作,走进企业文化、走进家乡、社会热点问题调查、职场人物访谈等。通过活动,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的人格不断臻于完善。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大力发展,将来的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有熟练劳动技术的人才,但这些技能的获得通过学校与课堂的学习成效毕竟有限,因此,主张社会即学校,利用社会资源来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对于培养将来全方面发展的学生极有帮助。综合实践活动应提倡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要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实践,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改“知行”之名为“行知”。他十分强调“教学做合一”,要把教、学、做三者统一起来,以“做”为核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以“会做”为目的。而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教师应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将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外出、周末、假期等开展一些社会调查、课题研究、公益服务等活动,学生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对信息资料进行搜集、分析、判断、归纳、比较和推理,其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以融会整合。
开展综合学习可以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施展才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生活实践创造的能力,使学生有机会获得成功,并从中发现自我。如今,家乡盛泽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每一幢高楼的崛起都让我们欣喜万分,更无比的振奋!为此,我在班内开展了《走进家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为学生规划制订了一系列综合考察项目,组织班内学生进行社会综合考察活动。通过调查考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综合考察活动之前,各组确立了考察课题,大家共同探讨,制订简单的调查考察计划,人人动手,通过报刊、网络等途径获取资料,讨论分析问题,落实调查考察的内容。学生们在走访调查、搜集整理、撰写宣传等实践活动中,学习“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真切感受、体味家乡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得平面、单调的语文学习变得血肉丰满、立体多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他们在语文实践中快乐地学习语文,幸福地体验语文,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学生热爱长辈、热爱家乡的情感就油然而生。
考察活动之后,调查报告、金点子、创意设计,每一位学生都做得像模像样。为此,班级里还特意开展了调查考察活动系列比赛,包括征文、金点子、创意画、小报、调查报告。这些来自于生活实践的精美作品,渗透着学生综合学习的结果。同学们共同探讨、交流心得,提出建议,写出了一份份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正确的格式,丰富的用词和精彩的论述,讲述着他们的成功与喜悦。
8.《语文教育家思维教育思想与研究》 篇八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哲学思维 话语对应关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84-01
0.引言
思想政治的话语逻辑各项常规属性,尤其是各种边缘性理念的提出和使用,不但是我国当代时代特点背景下被赋予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要求,而且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过程中,最本质的属性表现与哲学思维系统的组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范围的学术研究和属性话语的对应关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建设与实践教育探索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大众化实践意义明显。
1.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围的三维趋度学术发展
1.1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围的话语向度理念
向度其实就是向量,是和向量这一数学概念相一致的哲学范围内的数学名词,也就是事物的具体发展方向和实际的发展程度。所以,向度的理念和向量、适量都是来源于数学中的一个哲学话语区间。这个话语范围内,也同语言学角度下的哲学话语范围相适应。这表示话语向度就是哲学维度下的话语范围内方向发展,指的是其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的发展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下话语范围的话语向度,不但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针对性与时效性的发展,同时也表示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教育发展中的同向型原则[1]。
在遭遇到国际化、大众化的发展意识冲击下,马克思的中国片化话语回答和应对话语发展的研究有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其将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视线下的话语向度发展作深刻揭示,并且克服了思想政治教育和说事话语中的话语困境,进而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说事话语与文化话语的一种全新发展形式,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观和方法论。其实可以这样认为,展开此项研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唯一渠道。
1.2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围内的三维趋度学术发展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的话语范围,在其三维趋度的发展空间中,具体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事业下的常规属性、边缘属性以及非常规属性等各种话语范围。有三个较小的维度发展方向,依次为以下几种:
1.2.1形而下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中的形而下方式思想其实就是实践应用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中的话语范围形而下趋度发展,其实就是思想教育哲学属性中的话语应用范围。同时其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形而下的各种研究应用,简单的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体系构建的原因。
1.2.2形而上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理念中的形而上方式其实就是理论抽象思维方式,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中的话语范围形而上,其实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属性话语范围中的思维使用在话语研究理论中的抽象词语研究方向[2]。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围中的形而下和形而上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哲学关系,同时其形而上也指导形而下的发展。
1.2.3创新维度
哲学范围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存有属性话语和非属性话语两种概念的差别,这些用于不但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形而下的具体应用,而且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形而上的空间发展。
2.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下关系下的话语创新发展
2.1积极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思维模式下的对应关系的创新建设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应的关系属于一种立体的空间,同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发展中不断发展的源源动力。其表示开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下的对应话语创新研究平台的建设,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将话语当成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主要的研究平台、区间和载体。使用哲学思维模式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对的关系话语作为一般的研究宗旨,积极的展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观念相对应的话语研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下的话语创新研究载体的建设,就能找寻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关系中各项研究主体、时间与空间等。
2.2构建哲学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应关系和研究立体空间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对应的关系和研究的立体维度与时间维度理念,详细的说其实就是用思想政治教育常规性属性的话语对应关系和研究为基本出发点所组成的话语观点群与观念系统的空间,或者可以表述成用时间和历史环境的发展变化而组成的非常规性的话语属性空间[3]。
2.3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系统下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话语体系
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教育全新体系,其实就是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理念下与之对应的各种关系话语教育体系,简单的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对应的关系体系。其充分表示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开展具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体系,也是促进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大众职能。
3.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应的各种关系区间一旦建立,就能够最大程度的对人类物质世界有认知或者反馈,同时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科技含量与人生的哲学思想内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体系全新建立方向的时代性标志。
参考文献:
[1]李宪伦,梁小延,覃萍.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逻辑常规属性、边缘属性与哲学思维构建——步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09,07(14):8-12.
[2]梁小延,李宪伦.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下边缘属性与非常规属性话语的应用[J].广西社会科学.2009,09(12):1-4.
[3]黄超,李宪伦,冯振萍. 哲学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词与话语还原关系探究与运用[J].广西社会科学.2010,05(13):135-138.
作者简介:
9.《语文教育家思维教育思想与研究》 篇九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1.个人与社会
个人与社会是揭示人的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重要范畴。在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时,不仅要看到个人和个人行为,而且要看到个人以及个人行为的背景,即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在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要注意到教育的影响作用,还要注意到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所造成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2.思想与行为
思想和行为是揭示人的思想活动和行为表现相互关系的范畴。
3.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
教育主体是指教育过程中有目的地施加教育阴险干的教育者,教育客体则是指接受教育影响的受教育者,两者的双向互动过程就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4.内化与外化
内化是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意识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外化则是将个体品德意识转化为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5.教育与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影响的实践活动,它主要靠说服教育,启发人们的自觉性。管理是组织运用经济、行政、纪律、法规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以维护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实践活动,它主要靠规范约束,带有强制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1.阶级性
2.实践性
3.综合性
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线性和温尔提示,总是对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乃至一些自然环境因素做多变量的综合考察。其次,还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要借鉴和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研究。
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1.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
2.思想政治教育史
10.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思想总结 篇十
黄圩镇曹场小学
2014.1
王瑾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思想总结
在从事语文教学的几年中,我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积极贯彻素质教育理论,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是一种体现开放性,具有时代性精神的教育思想,它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它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有利的教育模式,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的一种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结合这些,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内涵应包括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以及审美教育、心理素质的培养等。
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坚持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具体做法有如下几方面:
一、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注重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在这当中注重知识联系实际,加强作文训练,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来。比如,我班魏超同学以前作文水平较差,在我执教期间,经激发兴趣和方法指导,现作文水平已有显著提高。另外,多让学生自学自练,现在我班的整体作文水平有很大提高。
二、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实际能力
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因此无论哪种科目,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贯彻如何,主要是以学生是否主动学习,是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否能够举一反三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自学课文,自己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解决问题。这也算是我积极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让学生学会做人,培养良好的思想素质。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它是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公民意识,培养其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使他们形成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和公民意识中,我认真钻研每一篇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点,十分注重此方面的渗透教育。通过教学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教学中,我也是找准每一篇课文中的品德榜样来激励学生,以此为榜样、为模范,去学习、去实践,从而使班级学生养成诸多优良习惯。
四、锻炼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美、发现美,因为只有发现美的事物,才能用感官去欣赏美,去追求美,从而为净化学生心灵有着巨大作用,教育学生不畏艰难困苦,不畏失败、挫折,跌倒了再爬起来,告诉学生“失败是成功之母”,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兢兢业业,认真工作,在教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贯彻素质教育理论,并已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这是我感到十分欣慰的。
王 瑾
11.高职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之关系 篇十一
摘要:语文作为高职教育的人文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语文课中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提高思想课程的趣味性,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格,而思想教育则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领悟。要想实现这两者之间的融合,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实现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之间的互相渗透,建立起文化和素质相融合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 高职语文教育 思想教育 渗透 融合
引言
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进一步提升了思想教育的重要性。随后教育部长袁贵仁提出了在语文、历史等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要求。纵观我国近代教育史,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劳”,不论哪个年代,德育都排在第一位,足见其重要性。但由于德育属于品格方面的教育,它不能像其他课程那样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来检验,教师也很难给出学生相应的评价,加上课程设置多是乏味的说教型,引不起学生足够的兴趣,从而导致思想教育课程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1]。而高职语文课程包含了广泛的德育资源,它有别于政治课程的说教,而是浸润着润物无声的德育教育,在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德育传递给学生。
一、高职语文在思想教育中的优势
(一)高职语文具有隐性的思想教育功能
思想教育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基础,它与学生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联,同时还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高职语文的人文教育,包含着知识的掌握、审美的提升和教育的指导功能,这些功能是作为整体而存在的,从而表现出对思想教育的隐性功能。因为高职语文教材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时代的优秀文化作品,这些作品表现出的导向功能、育人功能以及开启人类智慧的功能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时,在对作品时代特征、艺术特点的学习过程中,也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所产生的不同思想,能够起到陶冶学生情操,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自豪感的作用[2],从而达到隐性思想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让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既开阔了视野,又对作者和作品产生了共鸣,继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高职语文拥有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
高职语文教材中的资源,能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建立道德规范,提高思想品德,继而实现全面发展。大学语文内容丰富、包罗万千,各个时代、不同体裁的作品,能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文化发展情况及其精神底蕴。比如语文教材中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礼记·大学》中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教育内容有助于学生修身养性,提高自律能力;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能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情怀。由此可见,高职语文教材含有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有助于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升华学生人格。
二、高职思想课教学对语文教育的作用
(一)促进语文的自主学习
高职教育中的思想课融入了很多的人文资源,比如红色教育资源、先贤思想资源等,这些资源又都和语文教学相辅相成。语言和文字是传达思想的有力途径,而思想的传承又是语言传承的基础,它们之间是互融的。思想课教育有助于让教师更加重视人文资源,同时,也能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良好的人本观念,继而引导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高职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通过思想课程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知识的水平,继而对语文教材中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有更深层的理解,懂得使用得体的语言有助于提升个人魅力。即使社会再进步,个人的修养再高,与人交往时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语言和文字能力,也会贻笑大方,因此,高职思想教育课程可以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使其更加重视对语文的学习。
(三)更好地打造高职语文课堂
高职学校思想教育的多样性还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生活的质量,通过提高他们的素质涵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让语文课堂的氛围更加良好,发挥出了思想教育对语文教育和其他学科的引导作用[3],继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实现高职语文和思想教育互相渗透的途径
(一)语文课程渗透思想教育的途径
高职语文和思想教育的结合,有助于推动高职语文的建设和发展。作为实现思想教育的高效和多元化的手段,要求我们对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融合要进行准确定位,并在这个基础之上确定教育目标、解放思想、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提高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发挥高职语文对思想教育的作用。
1. 正确定位语文课程
只有给予高职语文正确的定位,才能有效发挥其在思想教育上的作用。现阶段,虽然不少高职学校将高职语文列为必修基础课,并对其时间安排作出了优先处理,但在实践过程中,整体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还存在着定位的偏差,教学维度缺乏精准的把握等一系列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提升,当前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数猛增,大有赶超英语的势态。但在我国,高职语文却开始退化,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近年来,尽管不少高职学校开始提高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但和其他课程相比,仍然显得可有可无。 这是由于高职学校管理阶层以及师生不重视语文,错误估计了语文的教育价值。只有进行正确的定位,才能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继而发挥其对思想教育的渗透作用,培养社会需要的全能人才。
2. 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结合教学实践,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高高职语文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特点并针对其特点采取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个案分析结合理论的教学方式,是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较为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将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有助于提高學生对知识和信息的分辩与理解能力。教师还可以运用专题化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的课题化,也就是说,以文本内容作为中心,收集相关的课题材料,汇编成专题化的教学内容。该方法增加了信息量,扩充了课堂教学内容,最终有助于综合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4]。此外,高职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应更加慎重,充分发掘教材中的资源,挑选出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及思想道德教育的佳作,对古今中外佳作中的价值观、道德观进行分析引导,不断强化作品所包含的正确思想,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提高思想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
思想课的实效性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也就是说,要发展多维度概念。思想课的教学活动表现在课堂教学及课外影响两个方面。从高职学生的个体行为来看,可分为四个部分:①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能理解并内化教材以及教师所传授的道理,从而取得智育效果;②情感的认可,能够让高职学生进一步提升爱国爱党、热爱生活的情感,起到美育的效果;③行为上的自觉,能做到遵守道德、法律和社会规范,保持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一致性,达到德育的目的;④能力的提升,要求高职学生能运用语文课中学到的知识来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锻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综合性效果。
1 .明确思想教育全面发展的目的
高职学校思想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立德树人”方面,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吸收党的教育理论,以创新性的教育理论来武装高校师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的重要讲话[5],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是我党的重要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做到传承和创新的结合,借鉴和坚守的统一,才能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的提高。
2 . 有效提高素质教育的成果
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让我们了解其定义。《辞海》对素质的解释有三种,第一种指的是人或事物所特有的天性。也就是说它既可以属于人,也可以属于一些拥有一定智商的动物,比如在人类的驯养之下变得温顺的犬类。第二种是人们在实践中学习和增长的修养,比如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这里把素质当成了“修养”,是对第一点的补充,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提高修养,这就是思想教育的本质了。第三种是指人类的先天性生理特质,它是人类心理发展的生理性条件,但无法决定其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该解释是对前两条解释的综合,既体现了素质的“先天性”,比方说生理素质,同时也体现出素质的“发展”形态,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素质。“素质”和“教育”两者搭配在一起,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它作为我们人类的基本特质,表现在生理学方面,称为“体质”,表现在道德准则上,即是“品质”。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教育的涵盖面是极广的,它不仅排在“德智体美劳”的首位,而且还涵盖了其他所有的教育内容。因此,思想品德的教育,能对其他课程,尤其是语文课程产生重大的影响,只有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和世界观,才能充分理解文学作品的悲歡离合,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出更强烈的爱国热情。
哲学对素质的理解是建立在人性之上的。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素质,所以,“没素质”一词才会成为一种攻击性的谩骂。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素质,羞愧感也是素质,素质有高低之分,具有可塑性和差别性。另外,个人素质还具有模仿性和凝聚力,比如一个邋遢的人,来到了一个十分洁净的环境,他也会不自觉地看一下自己的脚下是不是留下了鞋印;再如一个天性好静的人,看到围观的人群也可能会凑过去看看热闹。个人素质甚至会影响到一个民族甚或国家,那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素质和国民素质。而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身虽非一种独立的课程,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所有的课程都包含了素质教育。因此,思想教育其实已经融入了所有的课程之中,尤其是语文课程,它和思想课程有着太多的共通性,两者之间的融和度更高,能够更好地相互促进。
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正是高职教育的目标所在。实现高职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结合,能够更加合理地运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充分调动教学资源,实现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高职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结合中,既要正确定位和把控,还要拟定科学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推动教学目标的总体实现。语
参考文献
[1]强巴央珍.西藏地区高校思想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西藏大学为例[D].2012.
[2]王蕾.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考试周刊,2012(45):173.
[3]孙力.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9):45.
[4]李奇年.中职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的策略探究[J].文教资料,2013(28):28.
【《语文教育家思维教育思想与研究》】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的论文07-21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育叙事研究10-10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08-23
美育与语文教育07-15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研究09-13
语文教育中能力培养训练的研究论文09-03
数学教育逻辑思维能力研究论文10-25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与语文课堂教学06-27
基础教育数学创造性学习思维研究论文06-22
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案例分析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