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演讲稿

2024-06-21

孤独演讲稿(精选8篇)

1.孤独演讲稿 篇一

享受孤独演讲稿

享受孤独演讲稿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人生有太多的烦躁与不安。黑夜自处的孤独,欢愉散尽后的落寞,无人关怀的凄凉……面对孤独,每个人选择的方式不尽相同。有人沽酒买醉,有人泪眼婆娑暗自神伤,有人呼朋引伴,企图用眼前的热闹驱除内心的荒凉。社会喧嚣,人究竟该如何自处?赫胥黎曾说过:

“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诚然,人生需耐得住孤独。只有耐得住孤独,才能不让繁杂乱了自己的心性,才能一步步攀上成功的巅峰,才能护住内心的一方静逸,诗意地看待周围的一切,从容啜饮生活的美酒。

耐得住孤独,方能经得起世俗的诱惑。庄周面对楚威王之聘,忧然而笑,说“吾将曳尾于涂中”。他因耐得住孤独而拒绝出仕,因要守住内心的宁静而拒绝了一世繁华,潜心研究道学,继承和发展了老聃的思想,最终成为与老子并称的“道家之祖”。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面对匈奴贵族多次高官厚禄的诱惑,断然拒绝,果决地选择了前往荒无人烟的北海边牧羊,用十九年的孤独坚守,捍卫了一个民族凛然的气节。他们面对荣华富贵的引诱,能够坚持本心,做到无愧于心,皆因耐得住孤独,才不屑于所谓的荣华。

耐得住孤独,方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司马迁遍访河山实地考察,搜集遗闻古事,整理浩繁的史料,经历了无数寂寞,饮尽了孤独之酒,才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连缀成篇,并得以尽享完成父亲遗愿的喜悦。屠呦呦以及她的团队,经过数年如一日的研究,终于发现了青蒿素,为生物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难道不正是这份研究之路上的寂寞孤独,才成就了她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吗?里约奥运会上,我们只看见了女排姑娘们淋漓尽致地扣杀,以及那座金灿灿的奖杯,可又有谁知道,这一刻的喜悦,承载了她们多少不为人知艰苦训练的孤独!

耐得住孤独,方能发现生活的幸福。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社交生活的坏处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第一课,就是承受孤独。”真正的孤独是遵循内心回归田园的陶渊明的洒脱,是无法选择出仕的苏轼的清高,是布鲁诺被烧死前大声疾呼“未来的人会了解我”的信念;是独处时的自我反省,是夜晚台灯下沉醉于书中的沉静,是窝在沙发中独听一首歌的安宁。耐得住寂寞,你会发现,生活,远比你想象中的要幸福!

人生,是一段承载孤独的乐章。我们从孤独中走来,也终将向孤独走去。孤独是一种隐秘的心境,淡雅而不失魅力,沉静而蕴含着哲理。人生,须耐得住孤独,只因孤独是人生最好的营养品之一。耐得住孤独,方能经得起繁华的诱惑;耐得住孤独,方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因为有了孤独,人的灵魂才得以净化,精神才得以升华,才真正懂得孤独并非痛苦,而是一种不凑热闹,不赶时髦,不追风潮的内心境界与生活方式。

享受孤独演讲稿2

一群人的狂欢,是一个人的孤独,一群人的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人生在途,长路漫漫。生逢尘世,每个人领略的时光之沙有多有少,我却极偏爱在青春中享受着一个人孤独的狂欢。 背起行囊,戴上耳机,踏上青春的列车,去远行。 我喜欢独自倚着车窗,感受轻柔的音乐缓缓舒展开来,如同涓涓细流淌入我的耳朵,逐渐流遍我的每一根神经,溢满我原本空空的心田。我在音乐中翻开手中的书,一股墨香涌来,将我席卷进密密的文字里,而我的孤独由此开始。

耳边的音乐温婉动人,我听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暖语,海浪翻滚着,欲掴脸颊,以纯情少女的姿态,在体内骚动,仿佛要吐露出万朵的桔梗花,在烟波微蓝中享受着孤独。随着浪花击打着沿岸,音乐的节奏变得强劲,只听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似乎是对人生的控诉。浮世里,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但至少还能够独自享受着孤独,让紧绷的神经得到一丝舒缓。

音乐的旋律越来越快,直压我的心口,我不明白为什么海子、北岛像发了疯似的沉浸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为什么他们能够孤独地狂欢?直到我转过身,看到窗外的那一幕幕,我才明白。

我静静地看着,看外面的世界迟缓而有节律地流转,看远离城市的麦浪奔腾,阳光细密地投下斑驳的阴影,那一刻,我感受整个世界就只剩下了自己,仿佛可以看到自己眼中消散着什么或者律动着什么。凝眸镜中人,背后的影像依旧随着列车与轨道撞击的声音节律性地变换,唯一不变的是镜中少女的一丝笑靥,我恍然明白,无论青春这趟列车何去何从,我依旧是我,自己享受孤独的情怀才是最好的哲理,无论青春的交响乐多么猛烈,我依旧徜徉在青春文学的长路上,享受着那一份只属于自己的快乐。而当我痛苦地站在你面前,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因为我所拥有的任何人都无法感知的,因为青春里只有一个我,一个孤独地在青春中享受文字的我。 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我甘愿做一个流浪诗人,在尘世中孤独,在孤独中狂欢。 林清玄说过:失去此刻就没有下一刻。不能珍惜今生,也就无法向往来生了。而此刻的我,尽情地享受着孤独,尽乎为一种狂欢。

对于未来,我无法预知,只知道青春的列车不停,我追随文学的脚步也不会停下。我想我能做的只有静静地享受孤独,这一个人的狂欢。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高二(15)班施晓珏 指导老师:程训令江苏常州武进区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高二:施晓珏

享受孤独演讲稿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嘀嗒、嘀嗒……”墙上的挂钟不急不缓、自顾自地走着,我的心中充满了孤独。

今天是我第一次请病假。若非真的坚持不住,我真的不想落下一堂课。“唉……”这一声叹息包含了我所有的情绪:伤心、焦急、烦恼,甚至还有那么些后悔。起身喝完午时茶,我躺在床上,白白的天花板犹如我现在一片空白的脑海,迷迷糊糊中,我渐渐睡着了。

当我醒来时,阳光已从西边的窗户探进来了,我竟一时慌了手脚。我在哪儿?不是该在学校吗?我赤脚踩在冰冷的地板上,手足无措。无意间,我的目光瞥到了墙上的钟,我又沉m默了,学校大概放学了吧。窗外的鸟儿唱出了我无限的惆怅。

转眼间,夕阳西下,西边的云已被夕阳染成独特的桔红色。但此时的我却没有这份心情欣赏这美景。我在担忧,担忧我落下的课程谁来给我补上?

妈妈回来了,我急忙让妈妈载我去学校拿书包和作业。急匆匆到了教室,教室里空荡荡的,我默默地收拾着书包。背起书包,回望教室里那些空荡荡的座位,似乎看到了同学们那活泼的身影,听到了同学们那开朗的笑声。

这个看似平常的一天,却让我体会了一把“孤独”。这种感觉,可真让人有些不是滋味呐!

享受孤独演讲稿4

犹如春天享受鲜花的幽香

夏天享受葡萄架的阴凉

秋天享受落叶的静美

冬天享受壁炉的温慰

不用心者不孤独

善用心者虽孤独而无害

孤独可以使人自省

孤独可以使人自强

孤独可以使人神清气旺

孤独可以使人完美如初

借用孤独的光景

审视自己的昨与今

借用孤独的时刻

判别自己的心与形

你可歌可舞,可笑可哭

可动可静,可醒可醉

摘下虚伪的面具

收起狡猾的花招

还原百分之百的真我

尽情享受孤独

以旷野为枕席

以星辰为兄弟

点亮灯盏

照亮孤独的心灵

享受孤独演讲稿5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夜空中最亮的星星,你能否听见,那仰望的人,心底的孤独和叹息。

看着天空中绚烂无比的烟花,听见邻家团聚嬉闹的笑声,我内心的孤独又更深了一层。

大年三十除夕之夜,是个多么美好的日子,一大家子人团聚在一起,赏烟花,吃年夜饭,聊春晚……从我懂事以来,年年如此,百做无厌。可是偏偏今年,这些原本令我最兴奋的事却离我那么遥远,弄得我不想吃饭,不想赏烟花,不想看春晚,究其原因就是爸爸妈妈打给我电话说今年的活太多,他们今晚不能回来了。我的心就像被泼了冷水,即使用再热的水去烫它,也暖不起来了。

夜晚的星空如此美丽,可是孤独压抑着我无法去欣赏它们。

我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而我又要读书,所以不得不将我一人留在家中。一年里他们只回来两三次,每次都给我带回精美的礼物,面对这些礼物,我无言以对,只是默默地将它们收好。爸爸妈妈把家里的房子都装修好,我需要什么他们都一一满足我,留着几千块钱任我花,家中的电视电脑样样齐全。可是我哪里需要这些,再多的物质也比不上他们对我内心的理解,但,他们何时走进过我的心里,何时问过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们知不知道那些生活上的物质到底填补了我内心多少孤独?就像今天,家家户户都团聚了,可他们却不回来了。

眼前这诺大的空房,显得有些凄凉。这一切的摆设我都已经整理过,为了等着爸爸妈妈回来时能夸赞我一句:“这家被你收拾得真干净啊!”可惜了,现在我只能一人独赏这“干净”的“空房”了。

电视机开着无人观看,音乐唱着无人聆听,厨具挂着无人摆弄,人在这儿却没有了心情。书柜上放着我最钟爱的书,然而寂寞无力的躺着。此时此刻,我感到全世界都抛弃了我,孤独,难过,失落压得我喘不过气,心底里发出最有力的呼喊:爸爸妈妈,我很孤独,我需要你们的陪伴和理解!

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能否将我的呐喊带去,因为我从来没有这样孤独!

享受孤独演讲稿6

孤独在中国文字里的解释,孤是王者,独是独一无二,独一无二的王者必须永远接受孤独,他不需要接受任何人的认同更加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王者绝对可以在很平静的环境下独行,渡过无数的岁月。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一部巨作的问世,开启了成功的门。那瞩目的成就是十年辛苦是孤独的坚持。漫漫长途,谁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十年,陪伴他十年的不正是孤独吗?十年间,风风雨雨、潮起潮落、日夕变换,不变的是那份执着。与世独立且孤傲的创作是成功必不可少的。

越是孤独的人心境越是平静,在漫漫长路,除了孤独没有永远的陪伴,那些匆匆的过客不过是人生的一道风景,好似湖面的一道涟漪,美丽而短暂。孤独是忠诚的,他来了就会留下痕迹,他磨砺我们。一步一步推着我们向前看,迈着步子走向成功。孤独的人,总是平静的对待周围的一切,即使周围的环境、人物变化了,他们也不会改变,泰然自若地面对已改变的一切。

那么什么时间会感到孤独呢?闲时没有朋友陪伴觉得孤零零的是吗?不是!生活觉得无聊情感没有寄托是吗?也不是!我觉得孤独是做某种努力没有取得成果内心小有失落但是不放弃的一种可贵品质。更是一种的难得的坚持。“我曾努力过”“我曾经认真过”等等,很多人都听过或者说过,曾经是世间最毒的诅咒,因为曾经不代表现在,那些努力与认真如过眼云烟。因此,那些“曾经”与成功相差一步之遥。若是没有“曾经”而是“我一直努力着”“我一直认真着”等等。那么成功就在前方,触手可及。失去成功,就是因为丢失了孤独,把那份坚持变为“曾经”。

珍惜那份恩赐,可贵的品质,难得的坚持!孤独是成功的源泉!

享受孤独演讲稿7

“独”是什么?将其拆开,便是兽与虫。喜爱喧嚣之人,当其独身一人时,孤寂成了一只不安的兽,沉默成了一条骚动的虫,一丝一丝抓挠啃咬着他的心灵,使其躁动不安;向往宁静之人,当其孤身独处时,孤寂便成了一只安静的兽,沉默便成了一条冬眠的虫,他会忽略世间一切干扰,只是如同幼猫舐毛,蚂蚁搬食一般,一丝不苟地做着自己的事,虽孤独了肉体,但他陪伴着自己的灵魂。

然而,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能够真正享受孤独的`人实属不易。人们已经习惯了追求浮华无实的热闹,而忘却了宁静,放弃了享受孤独的机会。殊不知,人们追求的不过是虚无的肉体的喧腾,而舍弃了的,是自己遗忘许久的灵魂。因为长久的喧嚣,会使灵魂落满尘埃,只有孤独着肉体时,才能洗去一身铅华,以纯净安宁的心态与灵魂对话。

齐白石说:“画者,寂寞之道。”爱默生说:“有些声音是在孤独时才听见的,在人群中它们会模糊消隐。”多少关于孤独的深刻而优美的表述,都具有一种哲理的高度。

黑格尔二十三岁获得哲学学位后,不为热闹的文坛所动,终于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爱因斯坦一生的丰硕成果,几乎无一不是独辟蹊径、冥思苦想的结果;而陈子昂千古独步,才唱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登幽州台歌》。今天,因厌倦了都市的喧嚣,余秋雨只身苦旅,在敦煌、在阳关、在都江堰,他孤独着肉体,但灵魂却并不孤独,他同古文化交流着,于是,《文化苦旅》才得以诞生。这是在孤独中诞生的作品,但内容却不孤独,它充满了作者对文化的思考,这是只有静下心来才有的思考啊。孤独肉体,沉下浮躁的心,忘却嘈杂,便会有大的惊喜。

川端康成曾说:“我独自一个人时,我是快乐的,因为我可以孤独着。”因为孤独,才有了梭罗独身在瓦尔登湖畔的浅吟低唱;因为孤独,居里夫妇默默地提炼镭终获成功;因为孤独,史铁生才能独自在地坛享受“寂静的光辉在地面平铺的那一刻”,他们都是享受孤独的人,他们都是追求在寂静中升华自我的人。

“城市就是几百个人一起孤单。”苏格拉底于几千年前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即使再热闹的都市,在一起欢乐的也不过是肉体,每个人的灵魂都还是孤单的。在喧嚣与吵闹的陪伴中,永远也无法真正与灵魂通话。所以,请让肉体暂且孤独一会儿吧,陪伴着自己的灵魂,与心灵对话,待繁华落尽,待浮色褪去,等待你的,便将是大彻大悟的灿烂晴空。

享受孤独演讲稿8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孤单的生活给了我孤独的灵魂,我却用它品味人生的绚丽多彩! 人道寂寞沙洲冷,我言孤独花灿烂!孤独也是一种别样的幸福,孤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聆听自己心灵深处的声音,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升华。古今中外,多少成功人士是在无限的孤独中走向了人生的巅峰。

司马迁为被迫降敌的李陵辩护,武帝震怒,将他打入大牢,施以宫刑。当时没有人为司马迁说话,更多的人是嘲讽,多少人觉得司马迁选择宫刑是贪生怕死,没有气节。在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独中,司马迁全身心地投入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创作中,是孤独擦亮了他的眼睛,是孤独磨练了他的意志,是孤独清醒了他的头脑,是孤独让他爆发出生命的潜能,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大书!司马迁在孤独中创造了人生的辉煌!

苏东坡,豪气冲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他的仕途真是一路滑向低谷,一再被贬,成了一个倒霉的迁客。在黄州这个荒凉的小镇上,苏东坡感到了难言的孤独,然而正是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浮华,正是孤独使他脱胎换骨,正是孤独使他走向了真正的成熟,于是,千古杰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诞生了。孤独让苏东坡的文学之花更加灿烂!

哥白尼在提出“日心说”的时候是孤独的,贝多芬耳朵失聪的时候是孤独的,霍金在与病魔抗争中是孤独的······多少仁人志士正是在孤独中创造了人生的辉煌!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叶子,终将飘向不同的路程。也许有匆匆过客为伴,但很多时候我们是一个人,所以我们要学会享受孤独,在孤独中走进自己的灵魂,聆听自己的心声,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品味一盏孤灯,半卷书香,与文字为友,以音乐为伴,在孤独中升华自己的灵魂!在孤独中品味人生的绚丽多彩,在孤独中创造自己的人生辉煌,在孤独中飞往自己的理想。

孤独是一种别样的美丽!我用黑色的眼睛穿过黑夜,寻找光明,我用孤独的灵魂走过孤单,品味五彩的人生!

2.孤独演讲稿 篇二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力作。它通过描写加勒比海沿岸马贡多镇布恩地亚家族由盛到衰直至最后灭亡的百年历史,以启示录般的内容给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人民指出了一条如何摆脱落后现状、摆脱孤独的道路。这部小说在拉丁美洲引起了一场“文学地震”,人们先是惊骇于《百年孤独》亦幻亦真魔法般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随之又在小说构筑的孤独之墙面前感到迷惘与困惑。小说使人感到惊心动魄的不仅仅是它的离奇怪异和神秘莫测,更是人物的心灵,即布恩地亚家族成员的总体精神特征———孤独。关于小说主题孤独的探索很多,大多数研究偏重于从社会学方面进行解读,而对于人性的关注相对要少很多,对因为物质文化危机所引起的文化形态的紊乱及由此造成的精神危机也关注的比较少。试图结合社会学和人性关照这两个角度来探索小说中所表现的孤独与爱情,并初步分析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1 孤独的遗传基因

布恩地亚家族散漫而排外,每个成员都生活在自己的小王国里,各自画地为牢,甚至对自已感到陌生,他们不愿与外界联系,即使是在家庭鼎盛时期大宴宾客,也没有真正的朋友可做心与心之间的交流。而较之与人,他们更愿意与归属相处。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晚年后唯一愿意相处的朋友竟然是逝世多年的邻居普罗登肖·阿基拉尔;而能与整个家庭谈得来的墨尔基阿德却是死了几回的神秘人物;阿玛兰塔被人看作铁石心肠,却能与死神结伴绣花;奥雷良诺·布恩地亚则公开宣称:“最好的朋友,就是刚刚死去的人”。他们对于家庭之外的人本能得抗拒,很难接受其奉献的关心与感情。但是,这又是个严格遵守遗传学的典范家庭。在这里,他们有意识的排斥彼此,却在无意识中忠实而毫无选择地继承着长辈留下的一切:姓名、身材、长相、孤独的眼神、行为方式,甚至命运……家庭的名字周而复始的循环使用,男的不是叫阿卡迪奥便是叫奥雷良诺,女的不是叫阿玛兰塔就是叫雷梅苔丝,似乎大家觉得没有必要去改变。姓名的循环显示出这个家族不可就要的因循守旧,同时也预示着他们悲剧命运的延续。孤独者不愿意关注外界,这种孤独感深植于每个成员的内心,与生俱来,挥之不去。孤独的基因如此强大,遍及家庭的每个角落。虽然并非每个成员都始终甘于沉闷而离奇的消失在这个家的周围,有人抗争或反抗,但孤独是零散家族中共同的心灵契合点,呼唤着每一个人响应和回归。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曾追随吉普赛人出走,做过水手四处漂泊,但他感到疲倦的时候还是回到家中,兴致勃勃地继续着祖先的生活,可见,不管出走多远,家族里的人都无法摆脱孤独感的控制,必须回到家族这个强大的磁场中等待解脱。因为孤独是他们的宿命,一切挣扎都是徒劳!

2 爱情的迷途

小说中,作家马尔克斯描写了马贡多镇上布恩地亚家族整整六代人的生活与爱情。在布恩地亚这个百年兴衰、显赫一时的大家族里,人与人之间缺少最正常的情感交流,人人凭着自己的本能和欲望生活。从第一代布恩地亚和乌苏拉对生出长尾巴孩子的恐惧阴影里我们可以隐约察觉这整个家族的爱情命运。家族第一代人的命运寓言式的成为后辈命运的基本模式。近亲结合,乱伦的欲望,恐惧孤独,不懂爱情,故事在循环往复中继续,时间也在循环中轮回,直到最后奥雷良诺与姑妈阿玛兰塔·乌苏拉生下了猪尾巴儿,百年显赫的家族在孤独中最终灭亡。爱情的堕落与沉沦使得马贡多从此更加孤独、黑暗和荒芜,注定在百年之后,就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消失,不会有再次出现的机会。布恩地亚家族的人们无一例外地最终都陷入一个圈,那就是在不断重复的单调生活里使得生命几近枯竭没有意义。但是进一步说,使得他们的生命活得没有意义的另外一个因素,乃是他们缺乏爱的能力。没有能力相爱的生命,会使人愈发孤立、寂寞。因此作者认为孤寂将与人分隔,同时又将他们联合起来,于是,作者呼吁,人类唯有靠团结、勇于付出爱与关切,才有希望。

3 孤独与爱情的关系

3.1 无爱则孤独。

在《百年孤独》这部作品中,无爱的布恩地亚家族是注定要孤独的,并且要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这个家族的爱情悲剧就是最好的印证。在小说中,听不到人物之间的心灵交谈,感受不到人们真诚相爱的温暖——崇高的爱情在布恩地亚家族中根本不存在。第一代霍塞·阿卡·布恩地亚和乌苏拉结婚后一直受到生猪尾巴儿的恐惧的折磨,所以乌苏拉新结婚拒绝和丈夫同房,挡住了爱情。后来虽然战胜了恐惧,生儿育女,但他们由始至终都没有产生过真正的爱情。

3.2 孤独则无爱。

孤独是布恩地亚家族的普遍心理,他们缺乏心灵的沟通,各自以冷漠拒他人于千里之外:他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埋藏在自己的心底,没人能与之分享,这种孤独的情结像瘟疫样渗透在马贡多镇的每一个角落,操持着它的命运。马尔克斯在描写这个家族的孤独时,正是以这个家族缺少一种真正的爱作横线而贯穿始终。孤独是人性中深层的特质,每当人感觉到似乎缺少另一半就更显得孤独。自然,对爱情的渴求则是消减孤独的一剂良药。于是人们追求爱情,希望借爱情的力量超越孤独。爱情作为一种愿望是对志同道合的渴求,是对融为一体的渴望,爱情的痛苦就是孤独的痛苦。结合与分离、交往与孤独,互相对立而又互为补充。布恩地亚家族的人出于孤独而本能的渴望爱情,渴望躲进两个人的天堂里寻求心灵的栖息。然而,布恩地亚家族的男子,在与异性饥不择食的交合中,却经常感到孤独。而女子阿玛兰塔和雷蓓卡则通过自虐和虐待别人的方式来排遣内心的孤独。因为孤独而追求爱情,因为不懂爱情而愈加孤独,布恩地亚家族的人都未能找到那条经由爱情抵达幸福的通道。

布恩地亚家族的人已习惯于孤独,习惯于冷傲,所以当炙热如火的爱情来到身边时,他们不是害怕就是承受不了,他们唯有对流着相同血液的人才会产生恋情,事实上是自怜自恋。布恩地亚家族的人谁也不相信,谁也不爱,陷进自恋的怪圈中,不能自拔。就如同鬼魂只能在黑夜里出现,明明知道白天的阳光是多么的灿烂,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可他们无法去享受,如果硬是鼓足勇气留待天明,那他们的结局只有一个:化为无形之气。布恩地亚家庭的成员无法摆脱孤独的心理,随岁月的流逝灵魂日益萎缩和僵化,再也无法适应变化中的世界,再也没有了开辟新的生活道路的能力。

结语

孤独是布恩地亚家族的图腾。刻骨铭心的孤独不仅迷漫在人世,也渗透了阴间,孤独成了马贡多的宿命。它使马贡多人不关心他人的命运,不为他人承担责任,也从不考虑个人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后果。他们成了一些互不关心、互不沟通的陌路人,马贡多的生活也就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圆圈。乌苏拉一再说时间像是在转圈,世界好像老在打转,就是对马贡多停滞冷漠生活状态的形象概括。孤独是马贡多人的精神死结,尽管他们曾企图冲破孤独,但多次努力均告失败,甚至最终陷入更深的孤独中。小说最后说,一阵狂风吹来,让马贡多消失得无影无踪,让旧世界一去不复返了,让人民从孤独走向团结,着手建立“一个崭新的、灿烂似锦的、生机盎然的乌托邦,在那里任何人也不会被别人决定死亡的方式,爱情真正成为爱情,幸福得以实现,命中注定一百年出于孤独的世家最终会获得并且永远享有出现在世界上的第二次机会”。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芬芳的情感,爱情能够克服孤独。生命尽管孤寂,时光历史尽管有时候给人一阵无力的重复感,但是只要人与人之间还能相爱,世界就有希望。打破孤独,走向团结,复活爱心,建立沟通,干枯的土地上才能孕育出绿色的生命!这是作者对拉丁美洲的呼唤,也是《百年孤独》对世界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01.

[2]张翠萍.《百年孤独》的孤独精神[J].焦作大学学报, 1999, 3.

[3]常桂兰.孤独人生——略谈《百年孤独》中的孤独情结[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1.

[4]唐四燕.“孤独”是为了不再孤独——浅析《百年孤独》[J].柳州师专学报, 1995, 4.

3.孤独演讲稿 篇三

关键词:欲望的孤独  思维的孤独  革命的孤独  暴力的孤独。

以世界文学的眼观来看,20世纪的拉美文学无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上世纪60年代以降,拉丁美洲的小说一直保持着高质量。魔幻现实主义创造的独特文学景观,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广大第三世界文学进入由西方主导的文学大厦的某种可能。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因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荣获了198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而《百年孤独》无疑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乃至整个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接受视域下的《百年孤独》不仅直接启发了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同时也在中国引发了经久不衰的魔幻现实主义研究热潮。研究或解读《百年孤独》“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之外另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客观地说,《百年孤独》所描写的现实生活基于而又不局限于拉美(它所揭示的是一个族群乃至人类在某一阶段必然面对的困境);从这个层面讲,《百年孤独》具备整体上的寓言结构。因此,《百年孤独》的“孤独”具有超越时空的深刻内蕴。它所展现的不仅是马k孔多的孤独,也是人类的孤独。文章试图深入文本,从以下四个方面阐释“孤独”的内涵,以期能揭开长期笼罩在“孤独”之上的“魔幻”面纱。

一、欲望的孤独

欲望的孤独实指那些在情欲中的挣扎,这种困扰是普遍的,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文学关注的内容。性,是《百年孤独》涉猎较多的主题,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种线索式的存在。借用一位学者的话说:“考虑到这个家族的存在始终与一种若隐若现的恐惧,亦即乱伦的恐惧密切相关,那么性欲这个主题的强调已经大大超出了寻常的规模。”[1]细致梳理家族七代人欲望挣扎的轨迹,可以发现马尔克斯在作品中精心构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性世界”,并且充分展现了自己捕捉肉欲的官能和自然性的天赋。少年钟情、洛丽塔情结、优雅求爱、露水夫妻、偶合婚姻、三角关系、鸡奸、导向乱伦的狂热真爱,等等,描写范围十分广阔。

混乱的性关系贯穿着全书。例如,何塞·阿尔卡蒂奥、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兄弟同妓女庇拉尔·特尔内拉的复杂的关系:庇拉尔·特尔内拉分别为兄弟俩生养了子女,她与阿尔卡蒂奥的欲望纠结直接导致了阿尔卡迪奥的离奇出走,改变了其人生的轨迹。阿尔卡蒂奥第二和奥雷良诺第二这一对双胞胎早年分享同一个妓女——佩特拉·科特。而奥雷里亚诺终其一身都在佩特拉.科特身边厮混。在《百年孤独》中,妓女俨然成为了布恩迪亚家族带有致命孩子气的男性世界的重要补充。逃避孤独的权宜之计,以及失却尊严的不堪,在家族个体身上多有展现。而在欲望的挣扎下,可能实现的爱情往往被打碎在嫉妒、仇恨、肉体欲望的倾轧之下。在文本中,丽贝卡、阿玛兰妲两姐妹与钢琴师皮埃特罗.克雷斯皮之间的爱情悲剧尤其震撼人心。爱情在这个家族里面似乎从来都没有实现过,尽管有时候看起来是那样的接近,但最后都荒芜在欲望的孤独之中。

如前文所提及,家族第一代人的婚恋为整个家族写下了恐惧的注脚——乱伦的恐惧。然而,在作品中逃避乱伦恐惧的方式却是对乱伦的狂热幻想和追求。作品中有一些显著的例子,例如,以阿玛兰妲为中心的关系:奥雷里亚诺.何塞→阿玛兰妲←何塞.阿尔卡蒂奥。可以清晰地看到,阿玛兰塔面对自己的侄子和孙子的时候完全失去了作为姑姑和祖母的尊严。“乱伦是萦绕着人物——主要还是家族中未婚男性——身心的一种欲望、孤独、死亡、战争和污秽的感受中滋长的一种冲动,停留在与死亡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个黑色区域。”[2]欲望的挣扎赋予作品颓废、荒诞、荒淫的色彩。但是,应该注意到,无论是以线索形式出现的妓女,还是大多数时候停留于狂热幻想中的乱伦冲动,色彩斑斓的性欲描写都不以官能刺激为目的。在《百年孤独》中欲望是孤独的重要载体——而包围家族个体(尤其是男性)的孤独混合着失败、绝望、死亡、战争等现实的冲动。这是笼罩《百年孤独》全书的孤独之一种。

二、思维的孤独

伟大的哲思如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无疑是一种孤独。这种孤独是高蹈的。在思维泥淖里的挣扎,是另外一种孤独。在《百年孤独》中,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地亚,无疑是深陷在思维孤独之中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在早期精明强干,他带领村民建立了马孔多镇,翻山越岭着手开辟与外界联系的通道;他是这个小社会中的领导者。小说是这样描述他的:“像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这样富于进取心的男人,村里在没第二个。他排定了各家房屋的位置……短短几年里,三百多居民的马贡多居民的马孔多成为当时已知村镇中最勤勉有序的典范。”[3]吉普赛人的到来,让他陷入了各种伟大的科学幻想。他一度为磁铁的神力惊叹,也曾痴迷于发明阳光武器;冰块的奇妙,让他沉醉;炼金术描绘的奇特幻想使他沉沦。在历经艰难的天文计算之后,他证明了自己惊人的设想:“地球是圆的,就像个橙子。”[4]长期的苦思冥想把他折磨的形销骨立,而他所证实的结论,在外部世界很早就已经被证明了。认知水平上与外界的差异带来了一个族群和外界的隔膜。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狂热追求科学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身上又具有先觉者的光辉。在被捆在栗树下的时候,迷狂状态下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已经悟透了家族的秘密,但是没有人能听懂他的呓语。一个思考者处在一个不思考的群体中,他的孤独是可想而知的。根植于人性中的理性压迫在拉丁美洲荒蛮的土地上表现为蒙昧和封闭。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蒂亚以自己一生奇特的奋斗,孤独地承受了封闭、蒙昧的代价。

三、革命的孤独

《百年孤独》以拉美民族战争为背景,因而在小说中或多或少能找到革命悖论所造成的裂隙。在文本中,布恩迪亚上校是一个传奇式的革命者:“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发动过三十二场武装起义,无一成功。他与十七个女人生下十七个儿子,一夜之间都被逐个除掉,其中最年长的不到三十五岁。他逃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他拒绝了共和国总统颁发的勋章。他官至革命军总司令,从南到北、自东至西都在他的统辖之下,他也成为最令政府恐惧的人物……他放弃了战后的退休金,到晚年一直靠在马孔多的作坊中制作小金鱼维持生计。”[5]解读上校的革命,似乎不可避免要触及革命叙事的特点问题。简单来说,革命叙事肩负着“历史化”的使命,因而自然涉及关于正义、合法暴力、非法暴力等命题的话语建构。所谓“历史化”即文学为历史建构起可理解、接受的历史性。因此,其中必然包含很大成分的历史想象。《百年孤独》所描写的上校领导的革命同样充满了个性化的历史想象。只有层层剥离关于革命的想象,触及革命天然包含的悖论,才能深刻理解上校的革命及其孤独。

就革命本身天然蕴含的巨大悖论而言,上校的革命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

其一,革命是一种未完成时。如一位学者所说:“革命者本身包含着梦想的完成,但是在現实中,一旦革命成功,梦想不能再是梦想,必须落实在制度的改革以及琐琐碎碎、大大小小的行政事务上,它便不再是诗。”[6]革命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政权和利益,所以革命接近成功也就意味着崇高革命理想的终结——除非革命者选择做一个失败者。上校一生转战南北,最后“革命”变成了自由党在议会中的席位问题,崇高的革命理想走向鄙俗化。这是革命必然要面对的悖论。坚韧的革命者最终选择在小作坊中反复营造聊度残生,是其内心醒悟最直接的注脚。

其二,革命往往伴随着人道主义、伦理和人性的危机。文明社会在底线基准上强调人性,强调人道主义原则。上校在革命中显然地违背这些原则。在《百年孤独》中,蒙卡达将军作为上校的政敌和军事上的对手,与上校建立了超越立场的友谊。蒙卡达在马孔多地区的统治深得民心,他把宁静带到内战中的小城镇。然而,上校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处决了蒙卡达。伦理和人性的危机出现在上校自己身上,他拿起武器反对保守党的暴徒,最后却变成了与他们一样的人。正如蒙卡达所说:“你如此憎恶军人,跟他们打了那么多年的仗,对他们琢磨了这么久,到头来还是成了同他们一样的人。人生没有比这更卑贱的理想了。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作为代价。”[7]在战争中他逐渐沉沦为一个血腥、暴力、滥用权力的怪物。这种危机在小说还有很多,例如:上校全副武装的出现在家里,任何人都被阻隔在直径三米的圈子之外。战争塑造的习惯和恐惧被带到了家庭中,看上去是那么别扭。

其三,革命往往直接等于暴力,而暴力不见得是革命——革命天然游走在合法暴力与非法暴力的边界之上。蒙着革命面纱所进行的暴力让人触目惊心。在《百年孤独》中,革命的暴力本质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用“革命的孤独”来概括革命加之与革命者的悖论。那么,在内战中战死的军人,直接以生命的代价背负了革命的孤独;这种孤独同样属于诸如马尔克斯上校一类忠于空虚的革命理想和事业,忠于奥雷良诺上校的革命者。这些人不同意与政府媾和而遭到上校残酷的镇压。革命的孤独更是属于这个苦难的民族和大地的。

在小说中,上校的革命年代与革命前及革命后时期实际上是一个隐含着强大叙事张力的叙事序列。在马尔克斯所刻画的广阔的“性世界”中,上校是其中一个间歇性出现的因子。与庇拉尔.特尔内拉的关系是前革命时期关于上校的重要笔墨。庇拉尔.特尔内拉是他从童年起一直深藏心底的隐秘。而他对雷梅黛丝狂热的“洛丽塔”情结直接导致他与庇拉尔.特尔内拉的结合。小说中这样描述奥雷里亚诺的狂热感情:“那天下午奥雷里亚诺失去了隐藏于心底的耐性,此前他正是靠这种耐性等待见面的机会。他无心干活,他竭力集中精神无数次呼唤,但雷梅黛丝没有回应……但她的身影只出现在他的心中,填满了他可怕的孤独。”[8]在战争年代,他与十七个女人生下了十七个儿子。可见,上校在革命年代并没有离开那个色彩斑斓的“性世界”。战后他仅靠在马孔多的小作坊中制作小金鱼聊度残生。前后三个阶段连起来看,可以发现上校的革命和他的对庇拉尔.特尔内拉的情欲有着相同的本质——都是试图排遣内心孤读,逃避家族命运寓言的恐惧,冲破内心黑暗而产生的现实冲动。

那些关于崇高革命理想的虚构实际上十分苍白无力。上校在战争爆发之后迅速投身革命潮流之中,仓促之间,似乎没有时间去考虑革命的前途及其崇高性。小说交待:“很难将眼前脚踏高筒靴、肩挎步枪的阴谋家与晚上和他玩多米诺骨牌到九点的那个人联系起来。”[9]可见对革命的选择具有很强的偶然性。崇高的革命理想或许并不存在,正如某一刻上校清醒的反思时,他承认:“现在刚发现自己打战是为了自尊。”[10]同时他嘲笑马尔克斯上校:“你是为了一样对谁都没用的东西(伟大的自由党)在打战。”[11]这种“罪恶的傲气”或许就是那种“致命的孩子气”,是混合着孤独和恐惧的反抗气质。

四、暴力的孤独

暴力是弱势的、封闭的、落后的民族、群体、个体通常承受的孤独。广义的暴力广泛存在于各个时代的现实生活之中。因而,《百年孤独》所探讨的暴力问题具有超时空的意义。

小说中或隐或显的暴力,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外界强加的暴力和人性中潜藏的暴力。如前文所说,革命本身天然游走在合法暴力与非法暴力的边界之上;但是在小说中外在强加的暴力大大超越战争和革命的范围。上校的十七个儿子在停战之后被保守党政府逐一追杀,小说将这个过程渲染的很神秘、诡异;但是他恰恰从本质上揭示了政治的可鄙本质。罢工工人被集体屠杀,以及对罪行的粉饰,体现的正是殖民入侵的暴力本质。何其残忍,生命的尊严何在?相对于外界强加的暴力,人性中本质潜藏的暴力对人的毁灭更为彻底和可怕。小说中的阿卡蒂奥第三就是这样。在施展暴力的机会来到之前,他是一只怯懦的、沉默的羔羊。在革命中掌握马孔多的政权之后,他推行儿戏式的恐怖政策,给马孔多带来有史以来最纷乱,最黑暗的生活。他拒绝上校解散武装的敦促,让交战双方蒙受无辜的杀戮。最终他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一方面暴力是个体排解内心孤独,冲破恐惧的渠道,正如暴力美学对心灵的安抚作用一样;另一方面,暴力也可以在毁灭他人的同时毁灭自己。这种二重性,正是《百年孤独》所着重探讨的孤独之一。

马尔克斯曾说:“孤独的反面是团结。”可见作者十分看重作品对拉美地区复杂社会现实的关照。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魔幻现实主义只是一种手法,作品扑面而来的魔幻感正是在阅读中需要加以剥离的东西。“孤独”在文本中不仅仅源于现实环境,更是扎根于现实人性的。从欲望、思维、革命、暴力四个层面去探讨孤独主题,是无法面面俱到的;但是,若从此出发寻找它们的汇合点,或许能够得到深刻的理解。

背负如此沉重的压迫,生命何以不孤独?拉美何以不百年孤独?

注释:

[1][2]许志强:《马孔多神话与魔幻现实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235页,第249至250页。

[3][4][5][7][8][9]范晔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海南出版公司,2011年6月版,第8页,第4页,第92页,第141页,第57页,第91页。

[6]蒋勋:《孤独六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第127页。

[10][11]范晔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海南出版公司,2011年6月版,第121页。

4.关于学会孤独演讲稿 篇四

大家好!

孤独就像余光中心头的那缕乡愁,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孤独就像诗仙送友的那杯美酒,总在分别的时刻溢满心怀;孤独又像清照手中的那抹菊花,总在一个人的夜晚哀叹……

孤独是一种愁肠百结的情感,它往往伴随着伤感和寂寞,它来时,最强悍的人也会被打倒,它来时,总会让孤独的苗子从心底缠绕到喉咙。人们往往因害怕而躲避着它,在一般人的心中,它是个不太好的词汇,而我却坚信,孤独是一种境界。

孤独的第一境界:使人心静如水。一个人独处时,那安静的氛围里不只是静谧的孤独愁丝,还有足以使你心情平静的针剂,使你不喜亦不忧。孤独在此刻的外在作用是使人安静,内在表现则是促人思考总结和感悟,或思考人生,或怀念旧人,或思索未来,皆因人而异。因此,孤独时无须大叹寂寞而应尝试平静内心,就像暮雨沙沙,无须滂沱只须湿透草地,而对孤独只需领会,不可深化成寂寞忧伤,保持孤独时的平和是对孤独最好的感悟。

孤独的第二境界:享受孤独,奋发有为。记得有人曾对我说过:学习应耐得寂寞,忍得了孤独。初听时还正上初中,不能顿悟,今日之思方略有所感。不是每个人都耐得住孤独,但伟大的人必定品尝过孤独的苦酒。西方乐圣贝多芬一定是孤独的,但却在无声世界里创造了最不朽的曲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十余载,他一定是孤独的,但却完成了复国大业;钢琴王子周韵清苦练钢琴日日夜夜,他一定是孤独的,但却成就了自己不凡的梦想;郭晶晶承受与金牌失之交臂的打击,她一定是孤独的,但却在孤独中成就了她今天跳水皇后的殊荣。享受孤独,在孤独中奋发有为,在孤独中成就梦想。

心怀孤独,它可以使你平心静气。心怀孤独,它可以让你品味最初的苦,回报的却是最后的甜,孤独不是消极而是深沉的思悟。心怀孤独才能定下目标不随波逐流,才能在生命的最低谷谱出如乐圣那般激昂的乐章。

5.关于孤独的演讲稿5分钟左右 篇五

大家好!

人的一生不是平行线那么十全十美,而是波浪线,有不少磕磕绊绊,然而有的人能坚强克服,有的人却在逃避现实,其实你逃是逃不了的。

我有一个姐姐非常疼爱我。记得有一年,奶奶重病,爸爸就把姐姐打发过去,照顾奶奶,看到姐姐走时,突然,觉得我在人生中很孤独,以前那个牵着我的手欢蹦乱跳的姐姐已离开了我,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在雨中悲伤地走着,我觉得活在这个世上已经没有味道了。

于是,爸爸看到我伤心的样子,就把几只兔子放在家,希望我不会孤独寂寞,但是我还是很难过,我每天睡觉时,都不想醒来,因为在梦里不会感到孤单。

妈妈还经常讲笑话、逗我,但我总是愁眉苦脸,每次在放学的路上,好朋友问我愿望是什么?我都说:“希望姐姐能回家。”

一连几个星期,我觉得我变了许多,原来那个充满快乐的阳光女孩,现在变得满脸忧伤,每次都逃避现实,幻想自己姐姐在卧室看电视,当我跑过去,推开门的刹那间,明白那都是在骗自己。

妈妈看我这样也不是办法,就叫我去她卧室对我说:“你难道要这样迷迷糊糊的生活?世界上有许多的挫折和困难,你只要哭吗?哭了你姐姐就会回来?人不能能那么脆弱,困难在每个人面前出现时,都是那么悲惨,但是你只要坚强,把最美的笑脸露出来,再努力克服,困难也会变成最软弱的。”从那时我知道,困难其实也有脆弱的一面,因为你的坚强,让它显得渺小。

6.读书路上不孤独演讲 篇六

从记事起,我们家最多的就是书。您到我们家,视线所及之处,沙发上、床头上、桌子上、阳台上,包括卫生间里,到处都有随手可以翻阅的书。而我们家最常见的风景,就是爸爸捧一本书,妈妈捧一本书,而我,也不厌其烦地翻我的宝贝书。假日里,我常常驻足新华书店,徜徉在浩瀚的书海。就是陪妈妈上超市,我也是一进门就直奔书籍阅读区,妈妈买好东西,我依然欲罢不能。妈妈说,她依然记得两岁的我一页页翻撕不破书的认真劲儿,三岁的我怀抱《恐龙百科》如获至宝、如数家珍,四岁的我缠着大人一起讲《昆虫记》。“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随着时光的流逝,一本本书成了我的好伙伴,我常常静静坐在书 桌旁,时而深思,时而幻想,时而快乐,时而忧伤。就这样,书陪伴我度过了一年又一年,我在书香中从未孤单,快乐成长。小说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诗歌唤起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童话让我感受到美与丑、善与恶??在书中,我读李白的潇洒,读苏轼的豪放,思索鲁迅的冷峻深邃,感味冰心的意切情长。读书使我们逐步建立起和古今中外伟大作家之间的交流,依他们的指引,历史的大门为我们洞开,未来为我们展现理想的蓝图!

书是人生的向导,书是人类心灵的营养品,书是一座永恒的宝藏。生活里没有书籍,世界就一定黯淡无光,而一辈子有书籍相伴,我的人生一定不会孤单!篇二:读书演讲稿

书香伴我人生路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再次参加我校的主题演讲。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书香伴我人生路”。

曾有人这样形容读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 回首读书的日子,一路走来,我对书始终保持着一种绵绵不尽的情怀。懵懂岁月,熠熠闪光。在天真烂漫的儿时,童话为我展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我羡慕白雪公主的美丽与善良,渴望拥有东方阿拉丁的智慧,痛恨渔夫夫妇对金鱼的贪婪,钦佩身材奇小的大拇指的勇敢??真善美是我幼时天空中最闪亮的星星!

悠悠岁月,书墨飘香。在上学求知的日子里,书籍为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手捧一本好书,在文字中享受温暖的阳光,在阳光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在书中细品李白的潇洒,思索鲁迅的冷峻深邃,感受冰心的意切情长。《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懂得:一个人只有在挫折中才能展示出惊人的毅力;一本《简·爱》让我感受到了善良、质朴和坚韧的品格;从《平凡的世界》中,我领悟到:人,无论处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无论多么艰难,只要有一颗火热的心,只要能热爱生活,生活对你就是公平的。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已是一名人民教师,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肩负着社会赋予的特殊使命。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心灵的塑造者,读书就显得更为重要。前苏联最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

基说过:“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素养正取决于此。”

我要感谢书籍对我的滋养与磨练,是读书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收获着幸福,是读书给我带来了智慧和力量,是读书让我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精彩。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们,热爱读书吧!学海无涯,征途漫漫,让我们以书香为伴,铸就精彩、智慧的人生!篇三:读书路上不孤独 中职资助论文

读书路上不孤独

书是人生的向导,书是人类心灵的营养品,书是一座永恒的宝藏。生活里没有书籍,世界就一定暗淡无光,而一辈子有书籍相伴,我的人生一定不会孤独!

最近因为各种原因使我的心情遭到重创,比如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技能比赛发挥失常、日常生活混乱......带着沉甸甸的心情,我又和以往情绪低落时一样,翻开书希望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在书中看到一则故事是这样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个著名的演讲家。他十分推崇面对逆境坚持不懈的精神。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演讲是在一所大学的结业典礼上,演讲的全过程大约持续了二十分钟,这之内,他只讲了两句话,而且是相同的: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这一场演讲是成功学演讲史上的经典之作。丘吉尔用他一生的成功经验告诉人们:成功根本没有什么秘诀可言,如果真是有的话,就是两个:第一个就是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第二个就是当你想放弃的时候,回过头来看看第一个秘诀: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读了这个故事我的心情有了很大的转变,我告诉自己:考试结果不理想,比赛发挥失常以及感觉生活节奏混乱肯定是我自己主观存在问题,我不应该因此一蹶不振,影响我接下来的心情,我应该像丘吉

尔先生所说的那样,坚持到底,永不放弃!我决定改善学习方法,加强技能,热爱生活。每次遇到挫折,我都渴望在书中找到一个全新的自己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我知道,读书可以让我发现有很多名人也都曾和我一样遭遇挫折,我可以从他们的经验中找到面对挫折的希望,有他们陪伴,我并不害怕。每读一个他们的故事,我都感同身受,他们的故事不仅仅存在书中,更存在我的世界里。

感谢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并不孤独。

作者:裴钦

班级:14级1班 指导教师:安赛赛篇四:读书路上不孤单

读书路上不孤单。

读书确实有很多的好处。读书能使人的生活充实起来。读书能使人远离世俗的喧器。然而有人会问,这样不会感到孤单吗?

其实不是,当我们遨游于书籍的海洋之中。书籍不正是我们最好的伴侣,知心的伙伴吗?

读书时,如果我们能够全身地投入书中,我们会感受到与平常不一样的感觉。如果你长时间一个人相处,没有朋友。经常感到孤单,寂寞。建议你能够去读一些书。不必非要读那些国际名著,可以是一些易懂的文章小说等。

然而不是只读书与上网相比起来,是那么的无聊,那么得孤单。

他们并不能理解读书的意义和读书的用途。或许等到人们理解了读要读书就能感到充实,感到快乐。只有用心去读。用心感受书的内容。才能充分发挥书的用途。否则只会感到枯燥无味,不如不读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级”,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利用书籍,会使我们的生活进入更高级的社会。

但有些人则认为读书无用。情愿把大量时间浪费在网络与手机上。也不愿去看一些书。在他们的眼中,书的好处,人们会发现,其实读书路上不孤单篇五:读书路上不孤单

读书路上不孤单

7.孤独演讲稿 篇七

关键词:孤独,个体,群体,文化,心理

打开蒋勋的《孤独六讲》, 诧异于竟然有如此绚丽多姿的孤独, 按照蒋勋的说法, “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 我知道, 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 我所有的情欲只是无可奈何的占有。我试图用各种语言与人沟通, 但我也同时知道, 语言的终极只是更大的孤独。我试图在家族与社会里扮演一个圆融和睦的角色, 在伦理领域与每一个人和睦相处, 但为什么, 我仍然感觉到不可改变的孤独?我看到暴力者试图以枪声打破死寂, 但所有的枪声只是击向巨大空洞的孤独回声。我听到革命者的呼叫:推翻社会秩序, 颠覆阶级结构!但是, 革命者站在文明的废墟上喘息流泪, 他彻底知道革命者最后宿命的孤独。”按照这一段文字的顺序, 蒋勋把孤独分门别类, 依次为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当然, 孤独实际上绝不仅止于这六种, 但蒋勋把它分为六种加以论述, 已经让读者叹为观止、目不暇接了。

如果按照笔者粗糙而又形而下的生活感受, 孤独就一种, 那就是屈原所谓的“兴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实际上, 作为凡夫俗子, 一般人也达不到屈原如此高端的状态, 很可能是“举世皆清我独浊, 众人皆醒我独醉”。不管是否能达到屈原的层次, 我相信对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 孤独是一种让人心生不安、焦虑, 从而促使人想方设法处理掉、打发完的状态, 因为我们常讲“万众一心”“齐心协力”“步调一致”, 如果你不能和众人一致, 势必显得有些碍眼、有些另类, 所以, 当看到蒋勋竟然如此心平气和地反问自己:“我可以孤独吗?我常常静下来问自己:我可以更孤独一点吗?”的时候, 那种震撼力是不言而喻的。

的确, 正如蒋勋所言, 作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儒家歌颂的是一种群体文化。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子路、曾点、冉有、公孙赤陪孔子坐着。孔子说, 我不过大你们几岁, 不要顾虑我是老师。你们平常说:没有人了解我,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你们想干什么呢?子路立即回答说:他要统治千辆军车的国家, 冉有说他要治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 公孙赤说他愿意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孔子最后问曾点, “点, 尔何如?”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先进第十一》) 。这是《论语》中非常著名也非常重要的一章, 从字句到内容, 历来有多种解说。从内容上说, 宋明理学大讲曾点的“天地气象”, 所谓“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 各得其所之妙, 隐然自见于言外” (朱熹注) , 实际上, 孔子仅仅是一时赞叹, 没有这层意思在内, 另外, 孔子也没有轻视或贬低前三个学生的志向和事业。

笔者在这里关注的是曾点表面上的审美的人生是一种个体行为还是群体行为, 他心中最美好、最向往的事是需要众人参与的——这众人包括五六个青年, 六七个少年。同样, 在孟子的《孟子·梁惠王下》也有类似耐人回味的段落, 即孟子与齐宣王关于欣赏音乐的对话。原文是:孟子问:“独乐乐, 与人乐乐, 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 与众乐乐, 孰乐?”曰:“不若与众”。也就是孟子问齐宣王, 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好呢, 还是与别人一同欣赏音乐好?与少数人欣赏音乐好呢, 还是与尽量多的人一同欣赏音乐好?齐宣王的回答都是肯定后者, 如果放到今天来看, 就是齐宣王最喜欢欣赏现场音乐会、演唱会什么的。笔者也曾在高校课堂上问过大学生, 为什么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学生被我问得一脸茫然, 似乎我问的是一个根本不需要问的问题, 就像二大于一、三又大于二一样, 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不证自明的公理一样。少数不如多数、少数服从多数以及四舍五入, 少数的意义被贬低甚至被看做成是毫无意义的零, 多数的意义被强化, 被看作唯一甚至被视为真理, 按照这种思维模式, 与众乐当然大于、优于独乐,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或者说群体有没有阴暗面呢?按照古斯塔夫·勒庞的说法:“聚集成群的人, 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 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 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它无疑是暂时的, 然而它确实表现出了一些非常明确的特点。这些聚集成群的人进入一种状态, 因为没有更好的说法, 我姑且把它称为一个组织化的群体或换个也许更为可取的说法, 一个心理群体。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存在, 受群体精神统一律的支配。”他还认为, 在集体或群体心理中, “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 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 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总之, 勒庞认为, 个人一旦进入群体, 他的个性便湮没了, 而群体就像个睡眠中的人, 它的理性被暂时悬置, 群体没有推理能力, 因此它无法表现出任何批判精神, 而群体的行为则表现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等特点。勒庞的言论似乎有危言耸听的嫌疑, 过分强调了群体的负面形象, 也充斥着些许偏颇, 但对于20世纪出现的许多成功或失败的群众运动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灾难, 我们如果想对其寻找一点心理学上的理解, 勒庞对群体的研究给予我们深刻的警醒。

实际上,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不是没有强调孤独、自我的思想, 庄子就强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而不傲倪于万物”的个体意识, 但他的哲学从未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只是在魏晋时期影响较深。到了“五四”运动, 不论是鲁迅、沈从文还是张爱玲, 他们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开对群体主义的批判和反思, 但对当今中国文化而言, 群体意识、群体思维还是一股巨大的潜流, 左右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思想感受。在这种情形下, 孤独似乎成了一件很失败、很丢人的状态, 应该是穷途潦倒、穷途末路的状态吧!成功人士、圆满人生应该是呼朋唤友、高朋满座、夜夜笙歌的情形, 既然如此, 人一旦遭遇孤独, 那就更加难以忍受, 无论如何也要想方设法把它打发掉。这一点从汉语成语中就有所体现, 如“孤雏腐鼠”“孤陋寡闻”“孤掌难鸣”“孤注一掷”“孤芳自赏”等略带贬义, 即使不含褒贬的“孤鸾寡鹤”“孤苦伶仃”“孤魂野鬼”“孤云野鹤”也都给人一种悲哀、苍凉甚至不详、不吉之感。还有经典诗歌中描写的孤独的形态, 也好不到哪里去: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等等, 无不笼罩在一片苍凉、悲哀的氛围之中。应该说李白的诗歌是个例外, 他对个体充满着强烈的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成功地塑造个体, 顽强地表现个体。当然他受庄子思想影响很深, 毕竟他是“诗仙”, 令芸芸众生可望难即, 不可模仿, 难以复制。但蒋勋用他那平易亲切的文字在《孤独六讲》中提醒我们这些成不了仙的芸芸众生:“孤独没有什么不好, 使孤独变得不好, 是因为你害怕孤独”。的确, 孤独永远伴随着人类的精神生活, 它是我们永远斩不尽、杀不绝的, 为什么呢?正像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树叶, 世界上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而“由于意识到自己的独一无二、与众不同, 孤独感便也接踵而来。”这样看来, 孤独是人的本质, 世界上如果还有一个人和你完全一样, 与你完全心心相印, 那么你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呢?或者和你完全一样的那个人不就是多余的、毫无存在的必要了吗?所以, “独一无二是我们每个人存在的价值, ”我们从出生到去世, 孤独始终与我们如影随形。

孤独不仅是人类的精神状态, 也是一个哲学命题。蒋勋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向读者娓娓道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会饮篇》里, 通过喜剧家阿里斯多芬讲的一个寓言故事, 以此来说明“人的真正本性以及人的变化”。按照阿里斯多芬讲的寓言, 世界上最初的人是球形的, 有四支胳膊、四条腿, 两张一模一样的脸, 他们的能力非凡, 想要飞上天庭, 造诸神的反, 于是宙斯想了一个一箭双雕的办法, 就是把每个人一分为二, 一方面使每个人只有原来的一半那么强大, 另一方面他们的整体数目也会加倍, 从而侍奉诸神的人也多了, 但从此以后, 每个人都只是原来的半个人, 由于被分开的两部分原来是一个整体, 因此我们在一生中总是不停地去寻找身体的另一半, 这种成为整体的希冀和追求就叫作爱。按照这种逻辑, 爱能愈合孤独和分离, 但实际上世界上并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合的人, 爱也不能完全治愈孤独, 那么相爱的双方也只能保存着自己那份特有的孤独。

既然如此, 我们还是与孤独和平相处吧!实际上在孤独中我们会感觉到有一种很饱满的东西存在, 思维需要孤独:只有当我们是孤独者时, 我们才会有真正的思想, 无论是在怎样的国度、文化中, 个体的孤独必不可少。对此, 美国哲学家桑塔耶那曾睿智地写道:“正是个人生活, 在某个特定国家进行着的个人生活, 决定了诗人、道德家和具有远见卓识的历史学家对于那个国家的整体价值的看法。若不是拥有卓尔不群的典型的个体生活, 国家就如同大海中的沙子一般不值得记取;若美国人个个都是败笔, 那么美国也成不了杰作”。蒋勋通过他的《孤独六讲》, 不厌其烦、不厌其详地提醒我们理解孤独、坦然地面对孤独, 尊重他人的孤独并担当起自己的那份孤独, 为孤独正名, 即使在批评群体文化时也让我们体会到群体给予个体的些许温暖和关怀, 在当下中国的文化语境中, 在大众文化风起云涌之际, 蒋勋就孤独而论孤独, 避免了矫枉过正, 显得是那么的弥足珍贵而又振聋发聩!

参考文献

[1]蒋勋著.孤独六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2009

[2][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冯克利译)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11~12、16

[3]伊·谢·科恩.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 (佟景韩等译) [M].北京:三联书店, 1986:300

8.孤独是孤独者的盛装 篇八

我始终相信,一个深切憎恨的发生,必然经由了此前无数个腻歪的积攒。

人在情感的爆发上,腻歪是可以一步到位的,憎恨却不易猝然降临。除非是本质的敌我冲突,否则,更多的情绪是需要一点一点发酵的。爱也是,恨也是。

如果一个人混到被别人降低标准,只求他活得不那么腻歪人,差不多就已经很让人讨厌了。当然了,若此时还有人肯为他妥协,说明他还有人情味儿。在交往的层面上,人情味儿,是彼此最初的守望,也是最后的退让。

此后,不是绝路,而是陌路,不是再见,而是再也不见。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赢得所有的人喜欢。但若所有的人都腻歪,必然是人性猥琐和促狭,逼退了全部的亲近。丑恶的人性,是一根穿透时光的长刺,你都与那个腻歪的人没有任何关系了,但想起他来还是会心底一沉。这就是恶的遥远回响。因为这个回响的存在,无论他说什么干什么,你都会看不惯他。

这样说来,一个人活到被人腻歪,就真的活腻了。这样说的意思是,从此再无人愿意走近他。尽管他还可以继续腻歪下去,但人世的好多路,被渐次堵死,最后走到孤绝。

一个腻歪的人,只有在另一个更腻歪的人那里,才能照得见自己。进而,被后者震慑或杀灭。在丑恶人性的调理上,善良的感化是极其有限的,只能以毒攻毒,唯如此,才能一物降一物。

前一刻,你搂着一个人,十分动情地跟大家说,这是我最好的朋友。下一刻,又跟另一个人热烈地拥抱,对所有人说,这是我处得最铁的哥们儿。无论什么场合,不管对谁,都能这么信誓旦旦铿锵作响。这样的表演,叫当面的虚伪。

你以为你拿出的是热情和坦诚,实际上袒露的是圆滑和世故。你以为你在戏台上出将入相,满脸的江山社稷,实际上是一肚子的阳奉阴违大奸似忠。

没有比这个更没意思的事了。你以这么繁盛的虚伪,去套现并不设防的挚诚,这种聪明,看似有益,实则歹毒。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厚道者始终拙朴,只有虚假的人才那么依赖浓烈。

人在口吐赞美的时候,往往云山雾罩真假难辨,只有在表达厌恶和愤怒的时候,才显得本质和真实。所以,在一个人发脾气闹情绪的时候去认识他,总比在他舌灿莲花时要更靠谱一些。因为,这个世界辽阔的欺骗,差不多都在恭维、奉承和歌颂里。不过,有的人吃这一套,有的人不吃这一套。最后,吃的人坑了不吃的人,多少庄重的场合,因此陷于媚乱和轻浮。

迷恋这样的虚空,其实是虚荣的表现。生活中,虚荣和虚伪太容易苟且在一起。这也很好地说明了:哪里有卑鄙的需要,哪里就会有肮脏的成全。

按理说,这么虚伪的人应该没有市场。事实恰恰相反,八面玲珑的人往往可以混得自在逍遥。这个世界,如果一切都可以用生活逻辑解释清楚的话,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扑朔迷离和深不可测了。

孤独,是精神对尘俗的绝地倒戈,是灵魂被时光深度架空。

没有比孤独本身更孤独的事了。最深的孤独是道不出来的。道出来的孤独,无论多么响亮,已然喑哑。

深刻的孤独无人会说。因为说了,无人能懂。现实生活中,喊孤独的大都是有钱人,穷人只能喊一喊孤苦或孤单。从这个层面上讲,孤独是件很奢侈的事,你要是吃不饱穿不暖,连个喊孤独的资格都没有。

孤独是个人的弦歌雅意,也是自我的落寞萧索。权贵们在人生到达某个顶点之后,太容易失去方向和目标,太容易空虚和无聊,于是,他们以孤独自居,也以孤独疗伤。其实,真正的孤独只是找不到另一颗相似的灵魂,或者,灵魂始终收不到有质量的回响。这是一种四顾无人的荒凉感,跟有多少钱,混到什么位置,毫无关系。

因为灵魂有远方,才有盛开的孤独。所以,真正的孤独,是高质量灵魂的上层建筑。孤独者都是这个世界的勇士,尽管茕茕孑立,依然还要孤绝地站在高处,即便形影相吊,依然还要孤寒地走向远方。

孤独,不是孤独者的囚服,而是他们行走于世的盛装。

(图/刘宏 编辑/杨逸)

上一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下一篇: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省科技计划项目结题管理的实施细则(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