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精选8篇)
1.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篇一
如何设计一个检测学生对生物学学习兴趣的评价量表?
由于生物课程标准注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探究,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能力培养,还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评价中应着力强调并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动态性和激励性,同时评价还要体现其简易、可操作的特点。为此我设计了“生物学科学生学习评价表”。
1.此表每个学生一张,每周学生自评一次。每周组长核查一次。教师随时抽查,一学期两次评讲(期中、期末前),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以A、B、C、D等级为量化单位,(A等90分以上、B等80分至89分、C等60分至79分、D等59分以下)
3.学生之间的评价:给你最欣赏、最崇拜、最了解的同学以真实的评价并写上姓名。只能“一帮一”。
4.我的感受:最想对你的同学、老师或家长说些什么。
5.激励性评语:在本学期你的同学、老师、家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最有帮助、最让你愉快兴奋、最能激励你奋进的一句话(或肢体语言);也许你的表现没有引起同学、老师、家长的注意,在你的心里最希望得到哪一句话(或肢体语言)。
6.家长评价:学生回家后是否能按时完成生物作业?在家中能否自觉完成课外探究实验?是否亲自参与了调查活动?是否经常地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电视节目、报刊,自觉收集有关资料?是否经常与家长交流有关生物学方面的知识?等等。
7.教师从知识、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作出综合评价,给出具体分数,此分的50%加上期末的50%就是学生的学期总分。
这种评价落实到每节课上,无论学生的质疑、回答问题、搜集资料、做实验的过程等,都通过等级形式记入表中,这样能方便地让教师或家长及时准确、客观地对学生的情况了解清楚,既有利于教师科学地调控学生的参与,又有利于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进而家校合力地让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参与学习。
2.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篇二
一、真诚的评价语言,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 不完善是极其正常的,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失误和错误, 善于运用饱含真情的评价语言,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也能够获得一份自信。当学生有了自信的时候, 课堂对学生才有了一种亲和力。如:“你读得真有感情, 如果能把字音读准就更好了”;“你读得很流利, 速度放慢一些情感就能更好地表达”;“你读得很好, 若是声音能再洪亮点, 效果会比现在好很多”;“你读得很认真, 如果能在课下用这样的态度多练习几遍, 相信你会读得非常流利……”正是这些准确得体、真诚的评价语言, 使学生知道了朗读要做到声音洪亮、快慢适度、读音准确、语言流畅, 同时也明白了只有多练习, 朗读水平才会提高。也正是这些真诚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在一次次练习中扬长避短, 所以很快就有了进步。
在教学《沉甸甸的小渔篓》一课时, 当讲到“我把小鱼重新放回水里, 小鱼游来游去”时, 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想象:小鱼在对“我”说什么?学生答:“小鱼说‘谢谢你又让我获得了自由, 我真想和你做朋友。’”我适时地评价道:“你真是个爱护动物的好孩子, 我替所有的小动物谢谢你!”几句简短的课堂评价语言, 让学生感受到了情感上的共鸣, 坚定了与小动物交朋友的信心, 激发了他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感, 同时也让学生有了进一步交流的欲望, 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确实, 一句话、一片情, 真诚的话语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积极性, 同时又能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使整个课堂显示出融洽和谐的氛围, 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机智的评价语言, 让课堂折射智慧的灵光
一篇课文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量, 在教学过程中又充满着各种变化、发展, 始料不及的情况对许多教师来说都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 灵活运用教学机智, 将预设性语言和随机性语言结合起来, 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突发情况, 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 快速反应, 巧妙应对。这样, 我们的课堂才会折射出智慧的灵光, 才会充满生机, 活力无限。
案例:支玉恒教师执教《太阳》
师:好, 我知道大家还有很多话要说, 但时间已经很长了, 那么经过这一段辩论, 持第一种意见的同学被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说服了没有? (学生答:没有)
师:那么坚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 是不是被持第一种意见的同学说服了? (学生答:没有)
师:谁也不服谁, 怎么办?要不要我来讲。
生:要。
师:谁要我讲谁就是懒汉! (众笑) 我告诉你们一个方法好不好?
生:好。
师:你家里如果生活中有了富余的钱, 往哪儿放?
生:银行。
师:存在银行里面, 是吧?现在我们学习中有了疑问, 你不要钻牛角, 钻牛角钻进去了往往就出不来了, 而且耽误时间。怎么办呢?你也先把它存起来。 (板书“存疑”) 这叫“存疑”, 把疑问存在这儿, 先往下学。也许学到什么时候, 回过头来, 这个疑问就解决了, 好不好?
生:好。
这里, 教师面对突然出现的问题, 沉着冷静, 随机应变, 进行延迟评价, 给了学生一个解释的机会, 让学生能够在无拘无束中展现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个性化的阅读理解, 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曾听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 然后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这期间有好几个学生都提出了几个重复的问题, 这时教师评价说:“重复的问题不要提。”显然这种评价是不妥的, 很有可能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能换个说法:“噢, 你是认为这很重要, 想再强调一下, 对吗?如果你还有不同的问题可以再提出来。”这一机智巧妙的话语不就能有效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吗?学生, 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他们课堂上好表现, 但由于受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的限制, 他们的理解有时不可能十分准确、全面, 这时教师就要以充满爱心、饱含智慧的话语加以引导, 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更有效地参与学习。
三、艺术性的评价语言, 让学生沉浸在诗意的课堂
语文是充满诗意的, 做语文教师就好似写一部曼妙的诗, 内容缤纷多彩, 语言行云流水。不一定华丽, 但一定传神;一定深奥, 但一定隽永;不一定井然, 但一定震撼!有幸听到青年特级教师吉春亚教师上的一堂《对对子》的课, 被她那充满诗意的课堂语言深深感染了。
“秋月对 () ”、“晚霞对 () ”、“雨中山果对 () ”“……”从词语的巧对到对联的吟诵, 学生都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 而其间教师艺术性的评语, 也为学生的参与推波助澜。要求学生朗读时:“教师特别欣赏你们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朗读声”;要学生思考对对子时:“你先自己想一想, 也可请同组同学帮忙, 也可拨110求助于其他组的同学”;在学生创作的基础上要学生参考教师的答案时:“刚才是你们智慧的结晶, 现在跟教师的智慧也来碰撞一下, 也许还没有你们的好呢”;当吟诵完一组对联时:“刚才群音共吟的是什么呢”;当要组织学生交流时, 教师又说:“同学们已经急不可耐了, 让思维的网线牵到教师这里来吧”;组织各小组汇报交流时, 教师鼓励学生发言:“刚才是满园春色, 现在是一枝独秀了”;在学生发言完, 教师评价“小荷才露尖尖角”;又指向另一组说“早有蜻蜓立上头”;转而到第三组为“一枝红杏出墙来”……充满诗意的课堂内容, 加上教师艺术性的评价语言, 给学生带来了无限的诗情画意。学生沉浸在这诗意的课堂, 是快乐的、幸福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具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可以使评价充满艺术性。比如在语文教学中, 我就经常用一些诗句进行评价:“小荷才露尖尖角, 你将来准有出息。”“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你的比喻也是如此, 不着痕迹, 浑然天成。”“哎呀,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个省略号用得巧妙!”这样的评价不但给学生一种诗意的熏陶, 而且也在无形中向学生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 只有广泛阅读课外读物, 才能灵活运用。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我总是不断地捕捉着、挖掘着来自于学生、来自于生活的各种教学资源, 也渐渐地发现, 那些紧扣时代脉搏的评价是师生平等对话的推动力;那些鲜活的生活用语是学生思维的润滑剂;那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歇后语是增添课堂情趣的法宝。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看似即兴而为, 其实内涵丰富, 它需要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阅读积累和敏锐的洞察力。因此, 我们必须不断充实自己, 融入自己的智慧和情感, 这样才能提炼出具有艺术性的精彩的评价语言。
四、幽默的评价语言, 为课堂润色添彩
幽默的教学语言, 绝不只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 它在给学生以愉快欢悦的同时, 促使学生深入思索, 悟出“笑外之音”, 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于永正教师在《小稻秧历险记》的教学中, 在学生朗读后有这样一句评价语获得了满场笑声和掌声:“完了, 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人人都喜欢幽默, 幽默的课堂是激励学生学习的调节剂, 幽默的评价学生是可以笑着接受的, 而且印象深刻, 所以我们教师应努力使用幽默性的语言, 更多地从正面引导学生。于永正教师是这样总结自己的经验的:“幽默固然有赖于知识的丰富, 思维的敏捷, 口语的畅达, 但重要的是要有融融爱心, 博大的胸怀, 乐观的情绪, 爽朗的性格。教师笑着看学生, 学生就会笑着看教师, 只有笑着看学生, 才会有幽默的心境。”
3.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篇三
【关键词】学生活动;评价;教学实践
一、案例类型:有关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
二、活动形式:课前收集资料、制作专题卡片、课堂讨论
三、活动案例设计
1.学习的内容及出现的时间
(1)学习内容:《元素》。
(2)学习内容出现时间:人教版教科书上册第五单元 课题1。
2.典型课堂评价活动方法
评价是学生认知目标的最高水平,让学生参与评教活动,学生既能变换角度审视自已的学习,又能在实践中确立并提高自己的评价意识、评价精神与评价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可使学生随时从教师那里了解自己,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即使产生了不成功感,也会使学生及时检查并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操作方式,继而产生新的学习动力。对学生课堂活动的评价是教学手段的具体内容,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环节。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就是依据课堂教学目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进展情况进行检查,提出情报,做出评判。它是和反馈、矫正等过程密切相关的,它贯穿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运行过程的始终。
3.对《元素》学习的评价过程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有关元素的标签,再通过查阅书籍和网络等资源,对相关的元素进行进一步了解,并制作成资料卡片。
(2)通过展示资料成果,进行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过程中同学们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3)每一小组推荐一位同学,进行本组活动的总结汇报。
4.设计评价尺度
(1)制定方法:教师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以学生间交流互评为基础。
(2)评价尺度。
5.评价过程的注意事项
对于初三学生而言,进行与《元素》相关的生活素材的收集并不困难,但通过查阅书籍和网络等资源,对相关的元素进行进一步了解,对于处于初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对于采集资料的认识与分析往往出现许多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并且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评价量规对具体调查内容的指导意义。
四、真实的学生作业及评分
一号作业:黄璐
作业内容:查找元素:钠、钙、锌、钾。
调查内容:元素分类、原子序数、用途和功能。
收集标签来源:复合维生素包装、肯德基餐盒
作业摘录:钾,元素分类为金属元素。原子序数为19。它能够维护人体酸碱平衡,参与能量代谢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
作业评价:95分。该生注能从日常生活中收集与元素相关的标签,并查阅课本及相关资料,对部分元素进行进一步学习。相关分析和结论能够紧扣课本相关的学习内容,并初步形成正确的意识和观念,反馈出较高的自学能力。
二号作业:赵陶宇
作业内容:查找元素:锌、锶、硒、钾、碘、钙、镁、钠。
调查内容:元素分类、原子序数。
收集标签来源:矿物质水标签、玉米胚芽油包装、薯片包装袋。
作业摘录:锌,元素分类为金属元素,原子序数为30;镁,元素分类为金属元素,原子序数为12;锶,元素分类为金属元素。原子序数为38。
作业评价:93分。该生能对身边的食品标签进行调查研究,并且能够围绕课本内容收集具体详尽的资料。涉及元素种类丰富,若能对各种元素的功能做出调查则更好。
三号作业:张传堃
作业内容:查找元素:钙、钠、碳、磷。
调查内容:元素分类、原子序数、用途和功能。
收集标签来源:钙片标签、方便面包装袋。
作业摘录:钙是第20号元素,元素符号是Ca,原子序数为30。钙被称为生命元素,99%的钙分布在骨骼和牙齿中。如果缺钙会引发多种疾病,例如:儿童容易出现佝偻症;老人容易出现骨质疏松。
作业评价:97分。该生认真收集生活中相关的元素标签,并将与元素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涉及内容非常丰富丰富,令人欣赏。若书写能更工整则更好。
四号作业:朱伟男
作业内容:查找元素:锌、钠、磷、钾。
调查内容:元素分类、原子序数、相关知识小贴士。
收集标签来源:多种营养添加剂包装。
作业摘录:锌,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30位,相对原子质量位65.41。谷物和肉类中富含锌。如果缺锌容易导致食欲不振、发育迟缓和智力低下等问题。因此锌对人体非常重要。
作业评价:96分。该生能够对收集到的元素信息进行深入调查,制作的知识小贴士内容详细。资料卡片排版美观。
化学学习评价强调在过程中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在过程中发展化学能力及其情感、态度,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它始終把学生与教师的活动看成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通过化学学习评价,帮助学生改发展个性、开启智慧,提升兴趣。化学学习评价的整体性、系统性、多维性和评价策略的灵活性,无疑会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兴宝.初中有效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研究[J].数理化学习,2013(02)
[2]胡巢生.构建初中化学元素观的基本视角及教学价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12)
4.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篇四
所谓“阅读”,指的是运用视觉,看别人用文字(书面语言)写出来的东西。阅读是人类复杂的行为之一,是一个用多种技巧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谓“阅读教学”,是指教师为了重点培养学生能够理解书面语言能力(即阅读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训练。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对阅读有兴趣,阅读适度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重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下面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各类文章的教学活动设计谈谈我的看法:
一、关于诗歌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我国素有“诗乡”、“诗国”的美称。远在黄帝时期就有著名的《弹歌》,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就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战国后又出现了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其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等。两汉时期出现了“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氏父子和“竹林七贤”的诗在艺术上都有较高的成就,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荣的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的诗人。
诗歌教学在小学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积累语言,陶冶爱美情趣。小学诗歌教学中如何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呢?
首先,“背”以背引入,重视积累,创设情景。
心理学认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被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孩子们进行了课前预习,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同伴们的认同和赏识,教者就该因势利导,充分地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一个人在体验到一次成
功的喜悦后,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以“背”引入新课并提出适当建议,才能保障这一环节的实效性。如:“在开始背之前,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当同学在背的时候要尊重别人,认真听,如果背错了,也要等他背完了以后再指出来……”当一同学背出自己知道的诗后,如有出错,老师先别忙于纠正,要将机会让给孩子们,再集体背诵……这样的课堂活而不乱,一切教学活动只有在有序的环境下才能收到最大限度的效果。课堂过渡语,使课堂环节实现“软着落”,同时激发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其次,“读”读中感悟,体现自我。
阅读教学重在读,课堂上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如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来理解、积累、内化课文语言,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古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之说。诗歌教学中的“读”,笔者认为应分为初读、细读和品读
(一)、初读 创设情境,引读全诗,初知诗意。
学生的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诗歌教学中,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例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特色,巧妙地创设富于激发性的情境,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一个富有情趣的谜语、一幅优美的图画、富有竞争的背诵展示、一段意味深长的故事等,都能让学生兴奋起来,产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细读 理解关键词句,读出诗境。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理解了关键词句的意思后,就要指导学生进行细读,读出对诗句的理解,读出诗的意境。此时的读就已融入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也就是学生对新知识重新建构并用语言表现出来的过程。细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细读环节的安排时机,应当在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理解了诗句内容,对诗句内容有了新的感受,急于用朗读来抒发的情况下安排。(2)、细读形式。读的形式要多样,个人竞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男女分组竞读,自由朗读等,依学生的习惯、兴趣而定。还可创设一定的朗读氛围,让学生充满激情进行细读,读出真情实感,读出诗句的激昂、婉约、诗情、画意。(3)、细读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追求同一,因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体验、知识层次等。
(三)、品读 凭借情感、经验体验语感,诵出诗韵。学生理解了诗句内容,领悟了诗句情感,就要让学生对诗句进行品读,凭借情感、经验体验语感,诵出诗的韵味。品读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体验、情感进行吟诵,此时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课文的美与学生领悟到的美融合在一起,所以“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反复的吟诵中,孩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品读还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情流露。情境的创设要依诗的内容而定,借着孩子们对诗歌的浓厚兴趣,让他们对新课内容进行初读感知,在自己的初读中体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待大家读完后,可让学生个体竞读,看谁读得好,读得有感情,由学生去评价去模仿。还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轮流读:一组读,一组看画面。通过这种多形式的读,学生对诗句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再次,“议”小组合作探究,体现自我
加涅认为:“学习的每一个动作,如果要完成,就需要反馈”。反馈是一个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学习的各个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知道自己新学到了些什么,这对学生的求知心、自信心的培养非常重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学习,每个孩子获得的信息是肯定不一样的。组织好学生的交流活动非常重要,让孩子们面对自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交流自己的信息再引导学生总结出大家普遍认同的几类答案——实现共享。教师要当好旁观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要适当
点拨,必要时对少数活动后进的小组要进行指导,时间要给足,充分地活动,活动目的明确、内容适当、共同参与。“议”就是学生带着“背”中产生的激情兴趣盎然地“读”后进行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为主的自主学习活动。
(一)、提出问题,作好合作学习准备。古人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疑者,觉悟之机也”。陶行知先生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教学中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先创设一个和谐、民主、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二)、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他们逐渐学会提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一定要控制自己的冲动,不要忙于进行解答,可以将机会让给孩子,学生不能解答时,老师可进行适当点拨、启发,引导学生找到答案,甚至可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找出答案。表面看来,似乎比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多花了很多时间,但实际效果却是难以估计的——既培养了孩子们合作探究的习惯、精神、能力,又教给了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成功,这对学生而言太重要了。孩子们对诗句内容有了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此同时也有了疑问,孩子们进入了“愤悱”状态,“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此时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见解,道出自己的困惑,是安排孩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最好时机
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总结与反思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与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从而为学生终生的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我从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有数年,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乘着新课改的春风,在专家学者的引领和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中,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精彩局面,但由于种种原因,也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现简单地总结如下:
1.教学中的拓展阅读进行得不够深入和广泛。拓展阅读是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的关键。可是在很多常态课堂上,同主题的或关联主题的拓展阅读往往进行得不够深入或不够广泛。教师的阅读积累不够广泛和丰富,学校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的阅读条件不够理想等原因是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因素。
2.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学校或班级中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由于家庭因素,学生很少买书;再加上学校图书室设备的不齐全,仅有班级图书角,没有开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囫囫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所以达不到预期效果。
3.由于部分教师对“主题单元”的编写意图不理解,对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缺乏研究,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只教主体课文,没有处理好“主体课文”与“语文天地”中“阅读材料”的教学关系,往往是把二者割裂开来,没有引领学生进行迁移性、拓展性阅读,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增强学生阅读的能力本。
5.《幼儿园教学评价》活动学习反思 篇五
高静讲座的主要内容:
一、共同学习《纲要》教育评价内容
二、共同学习《纲要》组织与实施中的教学评价内容
三、教学评价理论知识概述
(一)概念辨析:评估、评价、教育评价、教学评价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导向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功能、管理功能、教育功能
(三)教学评价的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1.导向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公正性原则。4.有效性原则。5.以学为本原则。6.多元化原则。7.教育性原则。
(五)教学评价的过程:
1、明确教学评价的问题。
2、明确教学评价的目的。
3、确立教学评价的指标和标准。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的范围,列出评价指标,制定评价的标准。
4、收集信息。
5、分析信息。
6、反馈信息。
7、调整与改进。
(六)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四、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评价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与教学活动评价
(二)教学评价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呈现出下列一些新的基本趋势和特点
(四)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其基本内涵表现
五、共同学习有代表性的教学评价表
(一)理论专家提出的幼儿园教学评价表
(二)有专家引领并进行实验的幼儿园教学评价表
(三)园所进行实验的幼儿园教学评价表
(四)我市区的幼儿园教学评价表
六、共同学习专家文章: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反思性评价
崔洁老师的《梅花》活动课
崔洁老师心思细腻、心灵手巧,她的活动课有很多环节让人深有体会:请幼儿闻花香会提前在假花上喷上香水;请幼儿观察梅花后将梅花粘贴在衣袖上以免乱放;请幼儿做小魔术师点击鼠标开出朵朵梅花(课件美观、易操作);幼儿做好的梅花图教师准备好裱画的底版;作品完成了一起合个影留个纪念……
活动课结束后,全体教师针对活动进行了研讨活动,大家各抒己见,研讨氛围十分热烈。由于时间关系活动结束时大家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本次活动引我深思的有两个问题:
第一:深感教师的专业素质对教学评价影响的重要。
新《纲要》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与挑战。新《纲要》的教育理念与精神的贯彻、实施关键在教师。能否对幼儿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作为专业教育者,教师的素质首先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素质上,而教师的专业素质集中体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上,这也正是当前教师培训过程中所强调的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发展的基本方向。通过这次深入学习幼儿园教学评价我深深感到教师对自己专业化的认识与自我提高的意愿对于幼教的发展实在是太重要了。
第二:深感教育的不平等现象
当“教育的不平等、不公平”很早出现在耳边的时候,我没有太大的感触,只是想国家大、很多地方穷,应该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可是这次活动亲历在抚宁县榆关镇中心幼儿园的活动室,我深深体会了什么是教育的不平等。4月1日,还没到停止供暖日期的时候,这个幼儿园的活动室已经没有了暖气,冰冷透骨了。难道几天的供暖都做不到吗?这仅仅是“穷”的问题吗?
6.《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心得 篇六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课程设计与评价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之前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必定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下面,我结合此次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程及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基本策略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
课程设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课程理论工作者可谓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认识与理解。而课程设计的基础是研究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从多方面探讨其产生或发展的基础和原因,也是研究事物的根本所在。其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在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程设计就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的设计。课程设计的策略一般认为有六种: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以目标为中心的设计思路或称目标模式(即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特征是: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强调目标的结构性。但其科学观过于质朴、简单,无法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并且它过分的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歪曲了知识的真义。
二、中小学课程评价的方法与程序
课程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发展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课程开发与教育实践的发展,课程评价的重要性日趋突出。课程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变量的复杂系统,它涉及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目标的、评价方案以及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学的课程评价方法、规范的课程评价程序对于评价质量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让师生有序可循。基于课堂教学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的理念。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与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是目前在中小学推行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设计应该考虑以下三条原则:
(一)、内容组织的关联性原则, 即活动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的组织要与相关的课程及学生的知识 经验有机联系起来。
(二)、能力训练的阶梯性原则.即活动设计应以学生能力发展的序列为线索。
(三)、实施方式的生动性原则,即在活动实施的时空条件、人员组 合、评价方法等,要生动活泼、灵活多样。
另外,所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最好能够以书面文件的形式加以陈述。其文本格式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安排、评 价提示、活动结果等内容。
四、校本课程的设计与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方案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过程。要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对课程方案在规划与设计、实施、实施后三个阶段的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评价和改进课程方案的过程。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评价领域只注重对教师与学生的评价,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领域,那就是方案评价。因 此,本文的选题是针对这一缺失而提出的。
(一)、主要对方案评价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并分析方案评价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几种比较成熟、有效的评价模式,以此确认方案评价应该秉持的评价理 念,以及方案评价 所涉及的要素。同时,通过文献的整理,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案评价标准。
(二)、首先对课程方案进行分类研究,明晰校本课程方案的内涵与外延。然后分析校本课程方案评价要素的特征,并尝试建构“多主体动态协同评价”的校本课 程方案评价的实践模型。
(三)、主要关注校本课程方案评价的实践操作。根据校本课程方案评价模型,具体阐述不同的评价主体应该如何在实施前、实施中及实施后这三个阶段开展合理 有效的评价活动。
(四)、阐述有效的校本课程方案评价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明示校本课程方案评价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
因此,校本课程方案评价的有效实施需要组织、制度、人员上的保障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是新课改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贯彻新课标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坚持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指导,努力学习有效教学的先进理论和实际经验,全面贯彻和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用实际行动切实做好课题的各项研究工作。
7.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篇七
●第一层次:同伴间的互助合作学习
该形式源自于得克萨斯基大学研究的“两人互助法”。该方法以精细加工理论为基础。在学习复杂的课本材料时, 两人胜过一人, 因为回忆、检查、详细阐明和复习等精加工步骤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那么在课堂教学中, 最易采用的“两人互助法”就是邻座同学间的两两合作了。在信息技术课堂中, 该方法主要有三种具体的操作方式:一是一人操作, 一人检查 (或记录、提示等) , 然后交换角色;二是两人讨论;三是两两分工, 合作完成一项任务。
案例:在初一信息技术课《认识计算机》中,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一人操作, 查看自己电脑的CPU型号、内存容量、硬盘大小等硬件参数, 另一学生负责检查操作的正误, 并做好相关的数据记录, 任务完成后, 两人互换角色再次实践体验。
实践效果:学生通过互查互助的两两合作, 很快就熟练掌握了“查看计算机基本硬件配置信息”的方法。
该层次的合作学习活动由于形式比较简单、邻座同学又彼此熟悉, 交流、交往十分便利、合作的时间较短, 因此对学生的合作技能水平要求较低, 特别适合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初级阶段选用。
●第二层次: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使用较多的合作学习形式, 它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该层次活动设计的具体形式比较丰富, 也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合作能力水平。信息技术课中, 常用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小组讨论式
关于“小组讨论”的合作方式, 在约翰逊兄弟的共同学习法、合作性冲突法, 以及卡甘的结构法中都有相应的论述。笔者认为,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可采用的小组讨论式, 一般有以下几个操作步骤。
首先, 创设良好的讨论氛围。例如, 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并尊重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 让学生意识到说错了也没关系, 但一定要参与讨论活动。在实际操作中, 即使有的学生回答得有些离题, 但是教师也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和鼓励, 并注意诱发学生的积极情绪, 从而活跃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敢想乐说, 甚至敢于大胆否定。
其次, 要制定小组讨论的规则, 下发可引导学生讨论的辅助性材料, 并对合作方法进行适当指导等。例如, 要求小组成员人人参与, 并进行角色分工, 小组讨论的结果将被记录、总结与提炼等。
最后, 组织小组之间的交流。一般由小组代表发言 (小组代表要求组内人员轮流承担) , 教师引导组间评价或点评等。
案例:在《Word小报作品评价》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请各小组结合收到的小报实例, 开展组内讨论“优秀小报的作品应具备哪些特点”, 即通过小组讨论, 得出小报作品的评价标准, 然后将小组的集中意见发布到网络平台中, 各小组在发布的同时, 也可以及时查看到其他组已发布的讨论结果;然后, 教师再结合各小组提交的讨论结果, 引导学生进行组间交流, 形成对小报作品评价的统一标准;最后, 让学生们对照讨论所得到的最终评价标准来修改本组的小报作品。
实践效果:在此学习过程中, 学生们讨论热烈, 课堂参与度高。由学生自己经讨论过的作品评价标准, 似乎更接“地气”, 更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能真正地做到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根据评价标准来自主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
在这一合作形式中, 教师需要关注以下三点:1视适当的时机, 教授给学生一些参与小组讨论的技巧, 如约翰逊兄弟在“共同学习法”提到的“合作交谈”的七条原则, “我只对对方的观点提出质疑, 而不是抨击某个人”等。2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学情等, 选择最合适的讨论组织形式, 如学生面对面的口头讨论, 或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讨论等。3小组讨论题的设计质量相当重要。高质量的讨论题将有助于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达到预期目标。
2.小组合作竞赛式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和表现欲, “小组合作竞赛式”就是充分利用了这一年龄特点。通过竞赛, 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提高学习的参与度, 也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达成了学习目标, 体会到合作的力量, 并通过比赛更加清晰地了解如何合作才更有效。小组合作竞赛式的教学流程一般是:知识储备—了解比赛规则 (可通过教师精讲或任务引导的方式等) —小组合作竞赛—总结反馈、激励学生。
案例:《Excel图表的应用》是“Excel图表”教学的第2课时, 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如何用“图表向导”制作图表, 并了解了图表的修改方法等。存在的问题有:1图表制作还不太规范 (如没有坐标名称) 。2在选择“源数据”时存在盲目性, 往往会不加分析地选中整张表格数据。3对图表制作的结果不太会表述。本课教学的目标主要就是促进学生能实现从“技术习得”到“能力提升”的转换, 即能自主进行数据需求分析、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用向导制作图表, 结合制作好的图表能简要地表达数据分析的结果。
对基本知识和技术的掌握是实现能力提升的基础, 所以在本课的起始环节需要安排一个复习活动, 但由于需要复习的知识点较多, 且比较零散, 如何让这盘并不新鲜的“菜”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提高复习效率呢?笔者就此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竞赛活动”, 以此活动达到高效复习的目标。
具体操作方法是:1给学生下发一个比赛题库, 告诉学生比赛题将全部来自于题库 (可能形式会略有变化, 知识点不变) 。2展示比赛方法和计分规则, 学生按小组开始备赛。3组织小组比赛, 并计分、点评等。
实践效果:该方法经笔者多次运用在不同内容的教学中, 发现对复习旧知的效果特别好, 有效避免了传统复习课中, 教师“讲”, 学生爱听不听的现象发生。在该次合作学习活动中, 各组学生的积极性都特别高, 学生们通过自主复习的方式, 高效地实现了复习目标。
教师在运用该方法时, 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1小组竞赛需要异质分组, 这样不仅有利于体现竞赛的公平性,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还关乎到小组的自主复习质量。2比赛规则和计分方法很重要。好的规则应能促进组内学生在小组复习阶段的互帮互助, 而不是将小组比赛演变为各组“学优生”之间的竞赛, 能将在比赛中有可能出现的不良竞争行为也纳入计分项目。例如, 笔者制定的比赛规则有:每个小组成员只有一次答题机会、竞赛题分必答题和抢答题, 其中必答题部分由教师在比赛时随机指定由每组的第几号学生来回答等。
3.切块拼接式
该合作形式来源于斯莱文教授的切块拼接法Ⅱ。
案例:在《信息安全与生活》的教学中, 第一课时由生活的典型案例引出信息安全的问题, 然后由学生讨论, 师生归类出常见的4个安全问题, 接着将4个问题分到8个组中 (由原来的6个“4人或6人”小组灵活调整而成) , 这样每个问题都有2个小组在学习, 请各小组在学习中收集相关资料制作成Word文档。第二课时中, 打乱组别进行二次分组, 确保每个新的小组中都有一个不同安全问题的研究者, 让新组中的每一个同学都能相互介绍信息安全的一些问题与解决方法。最后以知识竞赛的形式, 以生活中的一个个典型案例为考核内容, 让学生学以致用,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与其他合作形式相比, 该合作形式相对较复杂, 所以更适合在人数较少的小班教学中使用。在采用该合种形式前, 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在两次小组讨论中, 自己分别属于哪一组, 以保证活动的开展能够顺利有序。
4.小组操作探寻式
该合作形式就是让小组成员在学习资料的支持下, 相互探讨、主动动手探究, 去发现和解决一些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或得出有关结论。在该过程中, 教师不直接传授知识, 而是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条件, 创设探究情境, 引导学生小组互动、合作学习, 从而完成掌握新知识的过程。
案例:在《认识计算机》一课的电脑硬件认识环节, 教师首先给每位学生下发了一份图文并茂的“硬件设备”PPT学习资料, 里面有关于硬盘、内存条等主要硬件设备的介绍。其次, 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台用于拆装实验的计算机主机, 及一套零散的常用外部设备, 如键盘、鼠标、显示器、耳机等。此外每个小组还领到一张纸质的小组任务单。在任务单上要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 完成下列任务, 如连接常用的外部设备到主机, 能识别主机箱内的主板、电源、硬盘、内存条等设备, 并尝试拔插内存条, 观察有无独立显卡、声卡或网卡等。最后,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并引导评价, 突出重点。
该方法很符合初中信息技术课实践性强的特点, 能让学生在合作中主动探究, 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新知。它对一些操作技能的习得以及解决一些实验硬件设备数量不充足的情况, 效果尤其明显。
5.综合实践活动式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按要求自定主题, 并完成作品制作。在此过程中学生将会经历一个较完整的合作过程:小组组建—角色分配、个人责任—规划设计—搜集素材—制作作品—评价、完善作品。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监督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适时介入小组活动, 以便对不适行为给予调整, 每过一阶段还要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案例:让学生们合作完成一个网站的制作。从学生的分组、角色分工到收集资料、分工制作、作品合成, 以及过程中的小组自评和最后的组间评价。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增强了合作意识, 体验并实践了合作技能。
该合作形式对学生的合作能力要求较高, 它比较适合具有丰富合作学习经验的学生。
●第三层次:全员性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教学
全员合作教学是指在教师与全班学生之间形成的一种良好合作关系中开展教学活动, 它以教学班的全员为合作对象, 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形成课堂全员参与并合作的教学过程。从一定程度上讲, 它是前面若干种合作形式的综合。在这一合作形式中, 教师的组织引导是关键, 教师要事先精心设计合作互动的内容, 才能让合作发挥高效的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在《构建身边的网络》一课中, 教师设计了虚拟问题情境, 以“帮助小Q解决家庭上网问题, 再拓展到对学校组网方式的猜想”为主要线索, 让学生在学习资料的支持下, 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竞赛等方式, 以及教师的引导, 在逐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自然掌握新知。此外, 教师还会在每个教学环节结束前, 让学生主动质疑, 对学生提出的疑问, 如果其他学生能解答, 就请学生解答, 如果其他学生也不清楚, 由教师来回答。另外, 教师在课前分别请几位学生拍摄了家庭入网设备的接线照片, 在课堂上, 教师会有针对性地展示这些照片, 提出问题请学生讨论回答。例如, 为什么有的学生家里在上网时并不需要调制解调器?
8.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 体育学习活动 设计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从阶段性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等等。在体育教学中,以运动和情感作为实施教学目标的手段,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而体验到运动中的乐趣。这是实施快乐体育的真谛,也是对传统的、刻板的体育教学模式的一个挑战。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强化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突出“体育活动课”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在身体素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的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改变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通过体育活动课进行大量的运动实践,使学生了解一些体育竞赛知识和规则。学生也在活动中体会到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身心,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
二、了解学生,精心备课
因材施教的因是指根据,材是指人的素质,施是指施加或施行,教是指教育教学。这就是说教育者首先应当深入了解学习者的志趣、爱好、性格、能力、知识结构和认知风格等个性差异,通过观察、个别谈心或与家长、班主任联系,掌握他们的体质、病情、病史;然后认真研究如何适应个别差异进行教育,从而达到各尽其能,开发人的潜能之目的。这样在教学目标上就有了弹性。此外,根据体育教学大纲要求,明确分为基本层次、较高层次、高层次的要求,从学生不同情况出发,实行弹性教学、弹性作业、弹性测试的办法,使体育教学工作真正面向全体,从起点看进步,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甜头,获得成功。
三、灵活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好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及时把学练中的问题加以总结,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及时修正教学目标,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学生学练→学生自我评价学练效果→信息反馈→教师修订新的目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体会成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和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学生探索解决问题都是一种自觉行为,他们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在接力跑教学比赛中,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排列棒次,由谁起跑,谁最后冲刺,采用何种交接棒技术,谁发挥速度优势合理利用接力区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他们会对接力跑这一战术掌握得更好、更合理、更全面。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体育的社会性这一功能。
3. 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为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体育游戏成为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之一。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由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失去兴趣。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
四、创建快乐课堂
对教材的内容的处理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主要原因。每节课周而复始的重复练习,会使学生产生了厌倦,进而导致上体育课的兴趣逐渐消失。“人类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游戏是人类追求乐趣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自发的,不是在别人强制下进行的,而且游戏的结果是事先不知道的,所以游戏具有很大的魅力。没有了快乐,如何谈得上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们厌倦了常规的跑步练习,死板的篮球运球,他们需要新颖、实用、有挑战性的教材。那么如何选用和搭配教材呢?教师可设计与动物动作相联系的动作,如:青蛙跳远、武术鹰爪、篮板球的猿猴动作。教师只要将枯燥、单调的练习融入知识性、趣味性,这样教材的新颖就得到了具体体现。另外体育尖子生一般在学习初期显得兴趣浓、投入大,但他们很快掌握技术动作后,便厌倦了。区别对待选用适合他们的有挑战性的教材尤为重要,如篮球基本技术练习,安排“三人”篮球赛,使他们得到满足,而又达到人人快乐的要求。强调快乐体育教学,不是说以游戏作为教学目的,也不是要使教学走向随意,而是要使师生关系真实、自然的参与和表达出来,使师生都能从中得到乐趣。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推荐阅读:
小学生的学习自我评价06-16
大学生思想、学习方面自我评价07-03
学生评语及学习情况评价表11-14
不同的体育学习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影响06-22
教学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08-10
攀登英语课堂学习活动评价10-28
C语言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09-12
商务传媒学院学生会学习部“传媒杯”新生辩论赛活动总结09-29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自我评价06-17
学会学习班级活动设计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