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成语

2024-09-18

高中语文课本成语(共8篇)

1.高中语文课本成语 篇一

中考语文:课本常见成语,典故和传说

中考语文:课本常见成语,典故和传说

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

1,典故:完璧归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2,典故:负荆请罪: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含义: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请求对方的宽恕

3,典故:怒发冲冠: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含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气愤到极点

4,典故:刎颈之交: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含义: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二,《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成语:门庭若市:出处:《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含义: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三,《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

1,典故:醉翁之意不在酒:出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含义: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2,成语:水落石出:出处:《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四,《后赤壁赋》苏轼:“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含义: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五,《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

1,典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出处:《汉书﹒匈奴传》“南有大汗,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

含义:天所宠爱的人

2,典故:风流人物:出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出处: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含义:对一个时代有影响的人

3,典故:风骚:出处:《沁园春﹒雪》“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出处:《国风》《离骚》

含义: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指文学才华。六,《鱼我所欲也》作者:孟子

成语:舍生取义。出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含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孟子为了正义而舍去生命。七,《秋水》作者:庄子

1,成语:望洋兴叹 出处:《庄子﹒秋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含义:望洋,仰视样子。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2,成语:贻笑大方。出处:《庄子﹒秋水》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含义:大方,指知识渊博,学有专长的人。表示知识短浅,见笑于人。八,《劝学》作者:荀况,《荀子》

1,成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出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含义:靛青从蓝中取得,颜色却比蓝色更深

2,成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出处:《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含义:没有日常积累就不能有成果

3,成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出处:《荀子﹒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含义:一直坚持不松懈,就会取得成就九,《蒹葭》《诗经﹒楚风》

成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含义:所说的那人,正在水的那方十,《师说》作者:韩愈

成语: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含义:三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十一,《促织》作者:蒲松林

1,成语: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出处:《神仙传》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

含义: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2,成语:蠢若木鸡。出处:《庄子 达生》作者:庄子

含义:形容神貌呆笨十二,《涉江》作者:屈原

1,成语:阴阳易位。出处:《楚辞集注》

含义:自然界极端混乱的现象,这里用来比喻楚国当时政治混乱。

2,典故:接舆髡首,桑扈蠃行

出处:《涉江》“接舆髡首兮,桑扈蠃行”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即《论语》里的“楚狂接舆”,因为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桑扈,古代隐士,即《庄子》里的子桑户,含义:接舆剪去头发,桑扈裸体走路。他们的异常行为表示不与统治者合作。

3,传说:鸾鸟凤皇:比喻贤士远离,小人窃位。

4,典故:伍子逢殃:春秋时吴国大臣伍子胥因劝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应,后令伍子胥自杀。十三,《垓下之围》作者:司马迁

1,典故:四面楚歌。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含义:比喻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处境。

2,典故:无脸见江东父老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含义:表示说话人自卑困窘。十四,《荆轲刺秦王》作者:司马迁

成语:图穷匕现 出处:《史记 刺客列传》“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含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相露出来十五,《毛遂自荐》作者:司马迁

1,典故:毛遂自荐。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含义: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2,典故:脱颖而出。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含义: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就能表现自己。十六,《雷电颂》作者:郭沫若

传说:湘夫人:传说尧的女儿,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死后成为湘水神称湘夫人

传说:湘妃竹,斑竹,又称泪竹。出处:传说舜南巡时死去,他的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江间哭泣,眼泪沾染了竹子,竹竿上有了斑点,所以称斑竹、泪竹。十七,《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

典故: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出处:《淮南子﹒说山》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含义:以小见大,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十八,《扬州慢》作者:杜牧传说:廿四桥的明月

出处:《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指扬州,传说城里有二十四座桥,因有24位美女吹箫于桥上而得名。“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十九,《琵琶行》作者:唐 白居易

成语:五陵年少。出处:《瑟琶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含义:指京都富豪子弟。

二0,《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

1,典故:三国周郎赤壁。出处:《资治通鉴》公元208年,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击败曹操。

含义:周郎,即周瑜

2,成语:风流人物。出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含义:风流:杰出的。指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也指举止潇洒或惯于调情的人。二一,《过秦论》作者:贾谊

1,成语:瓮牖绳枢,出处《过秦论》:“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徒之徒也。”

含义:牖:窗子;枢:门的转轴。破瓮做窗,绳作门轴。比喻贫穷人家。

2,传说:陶朱猗顿:出处:《过秦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陶朱,就是春秋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跑到陶地自称陶朱。猗顿春秋时鲁国人很有钱。

含义:富人的代称二二,《阿房宫赋》作者:杜牧

典故: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出处:《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含义:独夫指秦始皇;戍卒指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指刘邦谷公元前206年率军先入咸阳,推翻秦朝统治,并派兵守函谷关。楚人一炬指项羽公元前206年入咸阳,并焚烧秦的宫殿,大火三月不灭。

二三,《过华清宫》作者杜牧

1,传说:一骑红尘妃子笑:妃子:杨贵妃

2,传说:霓裳一曲千峰上:霓裳:《霓裳羽衣曲》唐代宫廷中著名的乐舞

二四,《无题》

传说:青鸟殷情为探看:蓬山,蓬莱山的简称,传说中的海上仙山。青鸟,神话中西王母饲养的三足鸟,它能传递信息,所以用它来指代使者。

二五,《鸿门宴》作者:司马迁 1,典故:鸿门宴:出处:《史记。项羽列传》,项羽设宴招待刘邦,意在谋杀刘邦,结果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逃出了鸿门

含义:喻指暗藏杀机的善待。

2,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设宴招待刘邦,意在谋杀刘邦,在鸿门宴上,樊哙劝刘邦离开,说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含义:比喻别人掌握生死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3,成语:秋毫无犯: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刘邦欲使张良劝说项羽,对他说:自己入关以来,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为了等待将军的到来。

含义:比喻十分纤细的东西,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不拿民间一针一线。

4,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刘邦到鸿门去见项羽,项羽留他饮宴,范增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准备趁机杀死刘邦。

含义: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实则想害人。

5,成语:劳苦功高: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樊哙奏明项王,说刘邦劳苦功高。

含义:比喻功劳十分卓著

二六,《渔家傲》作者:范仲淹

典故:燕然未勒。出处:《后汉书》。窦宪打败侵边的匈奴,在燕然山上刻石记功而归。后人就用燕然勒石表示克敌制胜,未取胜就说燕然未勒。

含义:抗敌大功还未告成。

二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辛弃疾

1,典故: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出处:仲谋,孙权的字,孙权在京口建立政权。

含义:无处寻找英雄孙仲谋了。

2,典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任,”出处: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在京口建立政权,当年为了恢复中原大举进兵。

3,典故: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出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指刘裕当年为了恢复中原,大举北伐,胜利后在此建立政权。含义:指精锐的部队。

4,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象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只落得自己北望而仓皇失措。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北伐失败,作者借此事咏当时南宋近事,指宋孝宗隆兴元年,张凌北伐,在符离兵败的事。

5,典故:可堪回首,佛狸词下,一片神鸦社鼓含义:佛狸:后魏太武拓跋泰的小字,他击败宋文帝,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词

6,典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含义:廉坡老了,饭量还好吗?表示到了晚年还要为国出力

二八,《扬州慢》作者:姜夔

1,典故:春风十里。出处:杜牧《赠别》 “春风十里扬州路”

含义: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

2,典故:《黍离》之悲也

出处:《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磨,中心摇摇。”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悲叹宫室宗庙毁坏,长满禾黍,触景伤情,而作《黍离》之诗。

含义:哀伤亡国之辞。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3,典故: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出处《扬州慢》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含义:豆蔻:杜牧《赠别》:“豆蔻梢头二月初”。形容少女美丽;青楼,妓院,杜牧在扬州常和名妓来往,写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诗句

二九,《梦吟天姥吟留别》作者:李白

1,成语:摧眉折腰 :出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含义:形容低头弯腰,在上官前讨好的样子。

2,典故:“脚著谢公屐”,出处:《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谢公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

含义: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

3,传说:“空中闻天鸡”出处: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大树桃都,每当太阳初升,照到此树,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叫起来。

三0,《孔雀东南飞》

典故:命如南山石。出处:《诗经﹒小雅﹒天保》

含义:比喻活的像南山的石头一样的长。

三一,《咏荆轲》

1,典故:怒发冲冠:出处: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

含义:怒发冲掉了帽子

2,典故:图穷事自至:出处《战国策。燕策》上说,荆轲奉燕太子之命去刺秦王,以献燕国督亢 地图为名,预先把匕首卷在图里。献图时,地图展到最后露出了匕首。

含义:图穷匕首现

三二,《读山海经》作者:陶渊明

1,传说:精卫填海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出处:《山海经 北山经》本是炎帝的少女,名女娃,溺死于东海。死后化为鸟名精卫,唱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

含义:用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2,传说: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出处:《山海经 海外西经》

含义: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野。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

三,《陈情表》作者:李密

1,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出处:晋﹒李密《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含义: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形:指身体;吊:慰问。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2,成语:气息奄奄。出处:《陈情表》:“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含义:呼吸十分微弱。形容生命垂危,即将断气的样子;比喻事物到了消亡阶段。

3,成语:朝不虑夕。出处:晋﹒李密《陈情表》:“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含义:早晨不能考虑晚上该怎么办。形容形势危急或事情紧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也作“朝不谋夕”。

4,成语:乌鸟私情。出处:晋﹒李密《陈情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含义:鸟雏长大后,衔食哺其母。这里比喻子女奉养长辈的孝心。

5,典故:死当结草。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魏武子要把爱妾杀掉,他的儿子魏颗没有听父亲的话,把父亲的这个爱妾嫁了出去,这个爱妾的已故父亲,为了报答魏颗,在一次战争中。他接草绊倒了敌人救了魏颗

含义:死后也要报恩。

6,成语:日薄西山。出处:《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含义: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临近死亡 三四,《六国论》作者:苏洵

典故:抱薪救火。出处:《史记》:“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含义: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三五,《六国论》作者:苏辙

1,成语:远交近攻:出处:《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功。”

范雎:战国时魏国人,入秦后,说服秦昭王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使秦国强大起来,征服了韩国 含义:结较远的国家,进攻近的国家。

2,成语:心腹之患:出处:《后汉书*陈藩传》:“内政不理,心腹之患。”

含义:心腹:比喻要害。比喻隐藏在内部的祸患。

三六,《窦娥冤》作者:关汉卿

1,典故:苌弘化碧,出处:苌弘:周朝的贤人,后蒙冤为人所杀,传说血化为碧玉。

含义:旧时比喻有冤狱

2,典故:望帝啼鹃。出处: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含义:旧时比喻有冤狱

3,典故:飞霜六月:出处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

战国时,皱衍对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却听信谗言把他囚禁,他入狱时仰天大哭,正当夏天,竟然下起霜来,后用“六月飞雪”来比喻冤狱。

含义:旧时比喻有冤狱

4,传说:东海孝妇:出处 :《窦娥冤》”

东海曾经孝妇冤”传说汉朝有个年轻寡妇,对婆婆很孝顺,后来婆婆自缢身死,寡妇被诬告杀死婆婆,官吏把她杀了她死后东海一带大旱三年

三七,《史记﹒屈原列传》

成语:从容辞令 :含义:说话得体,善于应酬。

三八,《赤壁之战》

1,成语:强弩之末:出处:《史记﹒韩安国列传》:“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汉书﹒韩安国传》:“且臣闻之,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

含义:强弩所发的矢,飞行已达末程。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2,成语:守义不辱:出处:《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刘邦统一天下,田横逃到海岛,后来刘邦召他入朝做官,他认为是一种耻辱,走到洛阳附近就自杀了。

三九,《伶官传序》作者:欧阳修

成语: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满招损,谦受益”

含义:骄傲自满招来损失,谦逊虚心得到好处。

四0,《谏逐客书》作者:李斯

1,成语:逐客令:出处:《谏逐客书》秦始皇曾经下令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含义:后来泛称赶走客人为下逐客令。

2,成语:移风易俗 出处:《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含义:转移风气,改变习惯

3,成语:杜门却扫 出处:梁 江淹《恨赋》《北史﹒李谧传》:“遂绝迹下帷,杜门却扫,弃产营书,手自删削

含义:却扫:不再扫径迎客。关上大门,扫除车迹。指闭门谢客,不和外界往来。

4,成语:裹足不前,出处:《谏逐客书》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含义:形容停止不前。

2.高中语文课本成语 篇二

一、解释模糊

《阿房宫赋》中的经典名句“族秦者, 秦也, 非天下也”, “族”译为灭族, 从大方向上是对的, 但给学生翻译句子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灭族秦国是不合适的, 意译为灭掉秦国倒是可以的。“族”在这里不仅是名词作动词, 准确地说是使动用法, 使秦国灭族的是秦王自己, 不是天下的百姓。同上, 《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 此处把鄙当作动词来处理也是模糊的, 因为整个句子理解为越过邻国把远处的国家当成它的疆界, 所以“鄙”字是意动用法。诸如此类, 新教材在处理时可以更严谨些, 如能进一步明确它们的用法, 会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轻松不少, 因为平时练习中意动、使动、为动等都被视为不同的用法。

二、自相矛盾

《师说》中“吾师道也”, 文下的注释是“以道为师, 即学道”。从严格意义和解题技巧上, 这应该是两种不同的用法, 前者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后者解释为学习, 是动词。从语境来讲, 课文要说的意思是不管比我年长的人还是年少的人, 只要他有学识, 他都是我的老师。显而易见, 知识渊博的人才是我的老师, 怎么能把道理当作老师呢?所以, 我认为应该删掉前者用法, 保留后者。“师”, 即学习, “吾师道也”, 也就是我学习道理。又如《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且尔言过矣”, 对“过”的注释是错, 犯错。“错, 犯错”, 这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性吗?“错”是形容词, “犯错”则是动词, 而在文中应该理解成况且你的话是错误的, 应毫不犹豫地去掉犯错这个解释。同样的情况在《报任安书》中也有“视徒隶则心惕息”, 文本右边把它理解为看见狱卒就惶恐不敢喘气, 而下面对“惕息”的注释却是因恐惧而喘息。学生就提出疑问, 那到底是不喘气还是喘气呢?虽然都是强调恐惧的程度, 但这两种解释不能不说是有天渊之别的。诸如此类的自相矛盾, 虽无大碍, 但却是原则性的错误, 难免会削弱教材在学生心中神圣的地位和影响。

三、前后重复

《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其隙也, 则施施而行”, 对“其”的注释是公务之暇, 把它替代进句子中就是公务之暇的间隙。一目了然, 意思是不流畅的, 暇和隙是前后重复的, 个人觉得“其”就解释为公务, “隙”解释为闲暇。

四、落实不准

《指南录》后序里有个句子“以资政殿学士行”, “以”后带身份的, 我们一向处理为凭……的身份, 可是它解释为用。再如《五人墓碑记》“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这个函字一直解释成用木匣子装, 但它翻译成用棺材收殓。虽可能为表尊敬之意, 但小小的头颅用大大的棺材, 实在不符合常情。在我们教授课文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 总是会很模棱两可地先肯定这个, 后又承认那个。最后只能说, 两种理解皆可打上特殊符号, 这些都会给学生一些不好的误导。

五、用法不当

《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 而望幸焉”, 此处的幸是非常典型的实词。课文给予的意思是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 这个义项也很常见, 比如“始皇帝幸梁山宫”, 但此处是指阿房宫的嫔妃望穿秋水时心中的想法。我想她们希望的不只是皇帝过来陪她们谈天说地、喝茶听曲, 她们每个人想尽办法都想得到的是皇帝的宠幸, 因此, “幸”在这里应该明确地解释为宠幸。最近学的《渔父》中, 也有一个句子令大家都很头疼,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其中的“汶汶”翻译为玷辱, 所以对这个“之”就有了“的, 取独”两种理解。许多人在那里争论不休, 但我还是觉得前后两个句子形式相对, 用法相同不是最好的处理吗?因而以前把“汶汶”解释成污浊, “之”同前, 定语后置的标志是最准确的用法。还有《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不阙秦”, 把“阙”注音为“jué”, 注义为侵损。而在古汉语字典中注音为“jué”的解释为挖掘, 典型的例句是《郑伯克段于鄢》中的“若阙地及泉, 隧而相见, 其谁曰不然?”而读“quē”的时候才解释为侵损, 因此此处应读“quē”。学课内文言文的目的是在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及掌握各种用法的基础上向课外文言文段落延伸拓展, 如果记忆的是错误的用法, 那么不仅会影响对本篇文章的正确理解, 更会大大削弱鉴赏课外文言作品的能力。

当然, 也有一些修改, 个人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如《陈情表》中的“不矜名节”的“矜”字, 以前解释为夸耀, 现在修改成顾惜, 顾惜自己的名节就要比夸耀名节更合情合理。《劝学》中的“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兴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其中的“焉”, 以前前两个理解成兼词, 后一个是语气助词, 而现在下文翻译为圣心的心境由此具备, 显然第三个焉也调整为兼词了, 从排比句的统一形式出发, 这样修改更加合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不再一一列举。

3.高中语文课本成语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本;古文用字;高中古文;古文用字注释

高中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代散文有许多篇,其中涉及的古汉字应用更是今天的学生所没有接触到的,需要对其进行专项的解释才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本意。而在对文章用字的解释中,有一些很容易对学生造成理解上的误导或者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全文。本文则以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进行简要讨论。

一、高中语文课本中古书用字注释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文注释是经过编者非常细心地排版编辑而成,但由于古文数量较多,一些文章年代较为久远,编者对一些古文用字的注释存在着较明显的偏差,十分容易误导学生。

1.将异体字与古今字误解为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文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将当时所存在的字用另一个读音相同,形体与释义均没有任何关系的字代替,即真正的通假字。而对于并不是通假字范畴之内的异体字与古今字,却依然用通假字来解释,就会造成学生对古文用字理解上的偏差了。

比如说,在《祭十二郎文》中,课本对于“远具时羞之奠”一句中“羞”字的解释就是“馐”的通假字。虽然说这样解释在对文章的理解上并不会有太大的偏差,但对于用字的具体来历以及本意却产生了根本上的注释错误。在古代用字当中,“羞”就具有美味的食物的意思,和当今“馐”字的含义是一样的,并不存在所谓的通假现象,应该属于古今字的范畴。另外,该篇古文中的“皆不幸早世”的“世”字被解释为“逝”的通假字,也是属于这种解释错误的现象,因为在当时“世”就已经具有不在人世的含义,可以直接解释“皆不幸早世”的含义,并不用解释成通假字。

将这类字笼统地解释为通假字对于学生对正文大意的理解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偏差,但会误导其对古文用字的详细理解,对学生深入学习古文有很深远的干扰作用。如果将不是通假字的地方解释为通假字的话,那么学生在今后遇见相同情况的时候,也会按照之前的注释解释为通假字,可能就会影响到对文章本意的理解。

2.古文虚词的解释划分不清楚

在古文用字中,有一部分的字通常在一些语境中只是表示固定语气或者结构,而在另一些语境中则表示副词或者代词,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注释,这类用字称为虚词。而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对一些虚词的注释并不是十分准确,许多学生在参考了注释之后依然对理解文中语句存在一定的困难。

比如说,在诗经《氓》一文当中“将子无怒”中“无”的解释就是一种文言否定副词,表示不要的意思。而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对“无失其时”的“无”字解释应该也是表示否定意味的副词,但课本中却解释为“毋”的通假字,在字义的解释上出现了本质上的错误。另外,《烛之武退秦师》中对“无能为也已”的“已”字解释为“矣”的通假字,也存在着这方面的解释错误。

3.部分文章用字的解释过于笼统

对用字解释的笼统化现象是高中语文课本中存在的又一问题,特别是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好几处解释笼统的现象。比如说,在《烛之武退秦师》当中,在课后注释之处对“立谈之间”直接注释为站着说话的功夫,并没有对每一个字的用法进行详解,而由于这一句的句式较为简单,所以并没有对文章的理解产生很大影响。而在《逍遥游》一文中对“而后乃今”则直接解释为然后才开始的意思,对于文言文功底较差的学生来说,这样解释十分容易造成其只知道文章大意,而一旦将文字语句拆开就不认识的现象。

二、高中语文课本古书用字注释的建议

对于高中语文课本中存在的这类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修订改进。不只是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其他版本的教材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以提高古文用字注释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1.提升教材编者古文文字功底

从事高中语文教材古文部分的编者都有很强的文言文功底,但在此基础之上,为了加大文字注释的准确度,还应该进一步加深自己对古书用字的理解,确保在课本的编辑注释当中不会出现注释错误。

2.将古代文字用法与现今语言习惯相结合

其实,古文与现代文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只是一些用字细节以及用语习惯上发生了改变而已。所以,在对古文用字进行注释的时候,就要注意古今文字的对比,尽量用较为简单明了,直接易懂的方式来解释古文中的生僻用字,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古文字的含义,对文字的掌握更牢固。

古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在科技进步的今天,却依旧不能被时代的发展所遗弃。因此,对于古文的理解与传承是如今每一位华夏子孙共同的责任。未来的发展不仅依靠的是高科技文明,更需要依靠的是古文中深刻的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陈浩.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古诗文注释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作者单位 安徽省来安一中)

4.高中语文课本成语 篇四

1.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2.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3.奇峰异岭:形容山峰奇特,姿态万千,也形容山峰很多。4.若隐若现:隐隐约约,看不清楚。5.腾云驾雾:乘着云,驾着雾。形容奔驰迅速。

6.飘飘欲仙:欲:将要。飘飞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多指人的感受轻松爽快。7.白云苍狗:苍:灰白色。浮像云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8.瞬息万变:瞬:一眨眼;息:呼吸。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9.有利可图:图:谋求.有利益可谋求.10.有机可乘:机:机会.乘:趁.有机会可以利用,指有空子可以钻.11.有根有底:有开始也有结尾.指做事能够坚持到底.12.有始有终:有开头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13.有口难言:有话不便说或不敢说.14.有恃无恐:因为有依靠而不害怕,没有顾忌.多含贬义.15.有求必应:只要有人请求帮助,就一定答应.16.有志竟成:指只要意志坚定,事情一定能够办成.17.风华正茂:风华:风采和才华。茂:旺盛。风采和才华正茂盛。

18.出类拔萃:出:超出。类:同类。拔:高出。萃:指聚在一起的人或物。人的品德才能出众,高出同类之上。

19.才思敏捷:形容人思维敏捷,才华出众。

20.后生可畏:年轻人是新生力量,很可能超过前人,因而值得敬畏。21.文思如泉:行文思路像泉水奔涌那样迅速、丰富、流畅。22.手不停挥:手不停地挥写。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极快。23.笔下生花: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24.力透纸背:形容书法绘画笔力遒劲有力。也形容诗文作品深刻有力。25.精妙绝伦:精:精巧。绝伦:无与伦比。精巧美妙到了极点。26.炉火纯青:纯:纯粹。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27.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像亲眼看到一般。

28.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29.梦笔生花: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30.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31.斗酒百篇:饮一斗酒,作百篇诗。形容才思敏捷。

32.鬼斧神工: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33.沙漠之舟:喻指沙漠中的主要交通工具--骆驼。

34.自强不息: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35.忍辱负重:忍受委屈,承担重任。36.始终如一:自始至终都一样。37.飞沙走石:沙土飞扬,石块滚动。形容风势狂暴。38.志在千里: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39.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回头看。指为了正义事业而勇往直前,毫无犹豫。40.坚定不移:形容人立场、观点、主张等固定专一,毫无动摇。41.坐观成败:指冷眼旁观别人的成功失败而不帮助。42.按兵不动:控制军队,使暂时不行动,以等待时机。43.操之过急:操:办理,从事。急:急噪。办事过于急噪。

44.轻举妄动:轻:轻率,不慎重。妄:随便,胡乱。指未经慎重考虑,轻率、盲目地采取行动。45.兴风作浪:作:兴起。比喻煽动挑拨,制造事端。

46.蠢蠢欲动:蠢蠢:虫子爬动的样子。形容像虫子一样缓慢移动。

47.雷厉风行:像打雷那样猛烈,像刮风那样迅速。形容做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48.闻风而动:听到风声或消息就立刻行动。

49.烟波浩渺:烟波:雾霭苍茫的水面;浩渺:水面辽阔。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50.一碧万顷:形容青绿的水面或碧蓝的天空辽阔无边 51.游人如织——比喻游客特别多

52.谈笑风生: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53.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54.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55.鸥水相依:比喻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环境。

56.海波不惊:指没有风浪。比喻太平盛世,平静无事。

57.揠苗助长:把苗拔起来,帮助苗快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只能事与愿违。58.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5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60.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61.郑人买履:履lǚ:鞋。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62.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63.狐假虎威:假:凭借。比喻倚仗别人的威势吓唬人,欺压人。

5.读高中语文课本有感 篇五

闲着没事,拿着弟弟的高中语文课本看了看。重温一下上高中时的感觉,却发现很多课文是以前没有学过的,以前就喜欢上语文课的我,认真的翻了一遍所有的课文。可能是因为我现在教的是历史,所以对《论语》和孔子的简绍我特别留意。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细读《论语》让我知道怎样做人;细读《论语》让我明白怎样学习,更让当教师的我明白了应如何教学。

一、做人:爱人、诚信、推己及人

“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也,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能以关爱他人的心态面对生活。《论语》中记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孔子在教导学生们说:“同学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平易近人,做事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生,亲近仁者,这一切都做好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艺了。”在这里提到的“爱”,有个从“孝悌”到“泛爱”的过程。爱人,首先要爱自己的亲人,表现为对父母的孝顺,对家庭中长者的尊重、手足的同情、晚辈的怜爱。“百善孝为先”,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还要能“泛爱众”。孔子追求“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他曾提到人们应该要“人不独子其子,亲其亲,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说的就是人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他人。

其次,做人诚信十分重要。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就是,孔子说,“一个人丢了诚信,她还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呢?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圣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看到了诚信的重要性,人没有了诚信,将寸步难行。“诚信社会”从谁做起?我认为首先就应该从我们教育工作者做起,我们做到了讲诚信,再教会学生从小就树立诚信意识,那么整个社会诚信气氛的形成才有了基础。

此外,为人还要能推己及人。孔子曾说,“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需要我们在为人处世时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不能见利益就自己上,有难处就推给别人。应该学会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想问题,想到自己想得到的别人也可能想要,自己讨厌的东西别人也不会喜欢。能做到这样推己及人,就掌握了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二、学习:要活学活用、终生学习。

《论语》开篇就提到了“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就是:孔子说:“学了就要及时实践,不也很高兴吗?从孔子的话来看,学习是首先被提到并加以重视的事,这说明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头等大事。而“学而时习之”就说明了孔子眼中的学习要及时实践,学以致用才能达到目的,才能体现学习的效果。由此,我想到我们做人民教师的担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任,我们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工作的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并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来。

关于学与思孔子又说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被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也很危险。”这说明学习与思考应时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果,才能既学到知识,又可以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我们做教师的尤其要如此,不仅自己要做到学与思相结合,而且要教会学生们把学习和思考统一起来。学一个知识点,不仅要明白“是什么”,还要明白“为什么”、“怎么办”。

学习并不一定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在生活中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善于学习的人就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同时又发现别人的短处,对照自己,查漏补缺。作为学习者,我们就应该有谦虚向人学习的态度。能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学习,我们就能真正地活到老学到老。

三、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

读论语我发现,孔子教育学生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诱导的,商榷的口气,这是老夫子的教学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处事态度。我认为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像孔老夫子那样用和缓亲切的语气跟学生沟通交流。

《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孔子说:“不到他用心思考弄明白而不得其义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想说而口里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

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重复教他,让他自己去想。”这段话说得就是孔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去教他的学生。

审视我国现在的教育现状,虽然国家一再重申要以学生为本,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但高考、中考两道门槛,把我们的好多学生和老师淹没在了题海中,填鸭式的满堂灌还是在好多教师的课堂上频繁出现。虽从2001年起我们国家进行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但要让新课程的理念深入每位教师的课堂,认真学习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大胆的子路和胆小的冉有提出同一个问题,给予截然不同的回答,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经典事例。在《论语》先进篇十一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从这一段中,我们看到,孔子在面对子路和冉有所提出的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主张,而是依据其不同的性格特点,做出不同的判断,进而给出恰如其分地回答。我们的国家正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为了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多方面的人才,因材施教正是我们现代教育所需要的。

从《论语》中,可以看到太多这样为学,为人的道理。而作为一名教师,更感觉今天的新理念与几千年前的儒学经典有着几分神似。

学习《论语》,让头脑里装进中国伦理道德的精华和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立志”、“学习”、“修养”、“处事”等方面受到启发,得到教益,求真、崇善、爱美,做一个正直、谦逊、广闻博见、与人为善的人。

6.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 篇六

第一册: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国君、诸侯别称:比如春秋后期燕国通过兼并,土地也多了,但是一般称呼还是燕侯。但是春秋后期周天子没什么地位,后期礼器乐崩,就是各诸侯礼仪、用的器物、奏的音乐都比较混乱,好多都用天子的,所以称呼也就混乱了。

到春秋后期,称呼大国国主公也行,也可以按照最初周天子分封的爵位称呼。

还有比如吴王夫差、楚庄王等,就是因为这些当时认为是蛮夷部落,周天子没有分封,自称为王的。战国后期,大部分诸侯都自立为王,这个王不同于春秋时期的王。

有些时候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的意思。比如晋国是公,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楚国没被封,叫王也不合适,经常就其他国家拜访就称呼 楚侯。

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6.《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7祖:临行记录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8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9.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10.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11.《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县(今江苏宿迁)人。起兵反秦后于刘邦争天下,交战五年,终于失败自杀。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项羽进入函谷关滞后于刘邦的一场斗争。鸿门,地名,在新丰(今陕西临潼东)。

12.参乘sheng,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13.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称

14.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第二册:

1.《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3.“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4.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 木兰诗 》

5.建安:汉献帝年号。

6.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7.妾:旧时妇女谦卑地自称。

8.公姥:公公和婆婆。

9.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10.初阳岁:冬至之后,立春之前。

11.初七:支农里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12.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13.适:出嫁

14.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要适合,叫六合。

15.青庐:用青布搭成的蓬帐,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16.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7.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8.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

19.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20.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21.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2.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r、应`、刘桢。

23.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24.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25.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26.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27.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8.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9.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30.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31.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32.苏轼 苏洵 、苏辙 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33、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34.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必修三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3.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4.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5.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6.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7.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8.贾人,商人。

9.出官,(京官)外调。

10.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11.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2.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3.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14.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15.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16.“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所指因时代不同而不同: (1)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来把“六军”作为国家军队的统称。如《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 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宋范成大《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h。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2)晋代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南齐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o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 晋世以来,谓领护至骁、游为六军。” (3)指唐之禁军六军。《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而《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指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

17.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18.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19.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0.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1.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22.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23.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24.谨庠序之教,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

25.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26.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7.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28.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29.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30.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31.约从离衡,相约为合纵,击破秦国的连横策略。约,结。离,使离散。

32.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

3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34.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35.迁徙之徒,被征发的人。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

36.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37.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38.一夫作难,指陈涉起义。作难,起事,首事。

39.七庙隳,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七庙,天子的宗庙。

40.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4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42.百工,各种工匠。

43.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必修四

1、读尽缥缃万卷书: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后来用作书籍的代称。

2、宫调: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3、《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4、戏曲中的行当: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共五大行当。

末 行:在京剧形成之初,舞台上确实有末这一行,而且由专攻末行的演员来出演,不能由生行演员兼演。京昆十三绝中的张胜奎就是末行的杰出代表,他在那张画像中扮演的《一捧雪》的莫成,就是末行。因为末与衰派老生非常相近,而且后来一些擅于演老生的演员兼演末戏,一些演末的演员兼演生行戏,二者的界限被打破,末就并入了生行。

末行与生行表现手法不同,化妆方式也不同,直观上来看,最大的区别是髯口上,生行是戴“三”,其余的都算末行。现在舞台上还有末的痕迹可见,比如《四进士》的宋世杰,戴白满,这就是原来末行的戏。马派《龙凤呈祥》的鲁肃,戴二涛,也是末行的遗风。但是现在已经不单把末再拿出来了。

丑 行:简称“丑”。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截然不同.

生 行:简称“生”。生行分为须生(老生、胡子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胡子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髯口(胡子),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旦行: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多表演性格活泼的女子,也有一部分悲剧和反面人物。

花衫:介于青衣和花旦之间,梳古装头(如古代仕女画中的头型)穿花盆底鞋。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净 行:简称“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如包拯就是“净”角色。

5、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6、《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节选自《乐章集》。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1] 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7、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8、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9、封狼居胥:狼居胥,即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一说今内蒙古狼山。此山地处荒漠,鲜有草木,且长年风大沙多。

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来封狼居胥成为汉人的最高荣誉之一。

西汉元狩四年(前1)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43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汉书霍去病传》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10、冠冕:(1)指仕宦的代称。《北史寇洛等传论》:“冠冕之盛,当时莫与比焉。” (2)指第一;首位。 《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 钟嵘《诗品序》:“此皆五言之冠冕。” (3)指体面。《官场现行记》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辈人见他话说得冠冕,都说,‘某人虽有嗜好,尚还有自爱之心。’”

11、三公九卿:夏朝时即设三公九卿(《礼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殷亦三公九卿。(伊尹曰:“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通典职官一》),也有的说三公为司马、司空、司徒(《韩诗外传》曰:“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马、司空、司徒也。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秦变周法,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荀悦曰:“秦本次国,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秦朝以丞相取代三公, 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又设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为丞相副手。

12、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13、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

14、阏氏:匈奴单于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15、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16、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

17、游于三辅: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管辖的地区(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地区)。 汉代在京城继续沿袭秦制的京畿制度。

陵邑制度:始于汉高祖,从长陵开始在陵墓旁修建陵城,入住迁入的富户;其目的是扩大都城人口规模,打击六国旧贵族的势力,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是西汉丧葬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西汉统治者的一项强干弱支的重要措施,对于西汉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较大的影响。

郊县:由都城的经济县和一般县构成,集中手工、冶铁、技术等生产活动-经济型的卫星城。一般县城人口规模2-3万人,经济萧条,人口稀少。

18、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 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丈,宽三丈”。永建六年(130),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19、五经、六艺: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20、举孝廉不行: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1、公车特征: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

22、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如: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

必修五

一、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如寒舍、敝舍、舍弟、舍妹、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令阃(kǔn) (对方妻子)、令兄、令郎、令爱。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 ,“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 (tiáo)是三四岁至八岁九岁的儿童。总角是八岁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指八岁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二、官吏任免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 “于是辞相印不拜”。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三、科举制度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四、地理知识

【州】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7.探寻激发美感的高中生物课本资源 篇七

1.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课本

从必修一到必修三,涉及了生命系统多个结构层次的内容。

1.1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比如第二章第五节《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中,为了说明不同生物种类的含水量有差别,介绍了水母体内含水量高达97﹪,并配以晶莹剔透的水母的插图;为了说明生物体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含水量不同,展示了幼儿与老人的图片,幼儿水嫩的、饱满的脸蛋与老人爬满皱纹、干瘪的脸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些图片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惊叹:水对生物体具有多么美妙的作用啊!失去水,生物体就失去生机;而一旦生物体充盈着水,就变得那么美丽!

从第三章到最后一章,介绍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就像一个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在细胞膜包裹的世界里, 有形态各异的细胞器,如网状的内质网、椭球形或球形的叶绿体……还有系统的控制中心———细胞核。细胞结构之精巧恐怕是鬼斧神工也无法复制,难怪迄今为止人类也没有制造出一个细胞。细胞里,在高效催化剂——酶和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的作用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着。细胞膜、细胞器以及细胞核各司所职,整个细胞犹如一个奇妙的工厂,在有条不紊地生产着各种产品。小小的细胞王国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令学生不得不感叹它巧夺天工的美丽。

1.2必修二《遗传与变异》

目录后面的“科学家访谈”栏目中的文章《我赞叹生命的美丽———与杨焕明教授一席谈》,展示了科学家眼中的生命之美,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感受美、领悟美、延伸美。

在必修二第一章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蝶形花科植物——豌豆的花。课本图片展示的是豌豆花的特写,它就像美丽的蝴蝶在展翅飞翔。它是两性花,严格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所以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遗传学之父”孟德尔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揭示遗传的两个规律(也就是后人所归纳的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原因之一恰恰是因为选择了豌豆做实验材料。

DNA分子美丽的双螺旋结构,让人惊叹不已。DNA分子双链之间碱基遵循着配对原则,每条链上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了基本骨架,两条链反向平行且呈现双螺旋结构,让人感受到抽象的DNA分子具有神奇的几何美。难怪在 《DNA分子的结构》一节“问题探讨”中插了一张北京中关村的DNA分子立体结构雕塑图片。这张DNA分子雕塑的图片非常直观,教师巧用它,让学生评价,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这些还只是DNA分子的外在美。由于生物学中存在的“结构决定功能”的规律,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加上半保留复制方式,保证了DNA分子复制能够精确地进行。完全一样的亲子代DNA,让人赞叹DNA分子复制的精彩。

1.3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中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J”型曲线和“S”型曲线,让学生感到大自然也那么爱“曲线美”,就连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都不忘了遵循“美”的路线。这一章中的“群落的垂直分层”图片散发出一种层次美。图中, 森林里不同种群的植物因为对阳光需求的不同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低矮的草本层、较高的灌木层、高大的乔木层等等;根据对食性和栖息空间的不同要求,森林里的画眉、杜鹃等鸟儿们的位置也呈现出垂直分层的现象。

第五章所讲的生态系统对学生而言具有非常直观、形象的美。地球上,我们每一个人以及周围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共同生活在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中,也都属于生物圈。放眼周围的环境,无论是江河湖海,还是高山、草原、农田,都是大家熟悉的一个个生态系统。它们有的奔流涌动,有的静谧无声,给学生美的遐想,或壮丽,或清新。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书本联系到生活中看到的生态系统多样性之美。

2.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课本

相对于必修课本,选修课本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直观。

2.1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封面插图:一杯红葡萄酒,周围是多种颜色诱人的葡萄。很多学生看了会联想到一句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那是多么美的意境啊!如果能自己制作葡萄酒,和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该多美啊!专题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中的课题一《果酒果醋的制作》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这个愿望。该专题不仅教学生制作方法,还教学生原理,以及如何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比如注意先洗葡萄后去枝梗,而且不要洗破皮,避免污染,从而做出口感更好的葡萄酒、葡萄醋。在鉴定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时, 美丽的颜色变化也会吸引学生的眼球:橙色的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反应,变成灰绿色。这也让学生联想到警察鉴定酒驾的原理。

专题四《酶的研究与应用》第一张插图中的鲜苹果汁、橙汁等果汁以及带着水珠的西瓜、梨、菠萝等多种水果让人赏心悦目。生活中,很多学生家长会用果汁机榨果汁,但是往往出汁率低,颜色浑浊。学生学了该专题中的课题一《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后,会惊喜地发现:使用果胶酶后,用同样多的水果榨取果汁,不仅榨出的果汁的量大多了,而且混浊的果汁变清澈了,色泽也更美了。课题二《酵母细胞的固定化》中学生制备的美丽的凝胶珠会让他们记忆犹新。凝胶珠球形,颜色偏黄,富有弹性,因为固定了酵母细胞在里面,所以可以反复使用。用于发酵葡萄糖溶液时,许多凝胶珠会从发酵液底部慢慢浮起来。

2.2选修三《现代生物技术专题》

现代生物技术专题让学生领略了当今最前沿的生物技术带来的美:基因工程专题中的转基因矮牵牛呈现出原本没有的花色变异;细胞工程中的人工种子———透明的人工薄膜里包裹着生机勃勃的胚状体、不定芽等材料;克隆羊多莉与为其提供细胞核的母羊长得非常相似,体现了遗传之美;生态工程让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了大好河山的美丽 ……现代生物技术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

8.高中语文课本成语 篇八

关键词:读写结合;教学问题;策略

语文作为教学中的基础科目,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学以教材为依托,在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之后,学习内容更加广泛,学生应立足课本,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广泛阅读,锻炼写作能力。因此,“依托课本,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此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只有解决问题,才能让语文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依托课本,读写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断层,知识应用不够

目前,很多学生将语文课本的学习与写作的练习区分开来,认为语文课本的学习是为了学习知识,作文课的练习才是对作文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将语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意识。这种认识让学生的学习出现断层,对于知识的运用不够且运用机会较少。

2.学生学习兴趣较低,主动性较差

很多学生仅仅在课堂上对语文进行学习,在课下很少进行文章阅读,部分学生认为语文的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需要,没有想到对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问题。这导致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致不高,其在课后仅仅为应付教师的检查而完成作业,缺乏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学以致用”的能力难以提高。

3.教师指导存在不足,应试现象严重

考试依然是学生所要面对的重要“难关”,教师在应试的压力下对考试看得比较重要,因此,教学倾向依然偏重于应试教育。学生所获得的指导也往往是在课堂中,教师的课下指导则较少。对于作文,学生得到的大多为教师的批语,而针对文章的细致性的优缺点则难以获得教师的点评。

二、“依托课本,读写结合”教学的实施策略

1.自读时写感想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启发学生的学习思路,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从阅读中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同时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写作,让阅读为写作提供素材,提高其写作能力。例如:笔者在进行《沁园春·长沙》教学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本文,教室中响起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在多次的阅读中感受“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的气势,感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魄。而后,笔者对文章进行简单的文字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学生在充分阅读和理解的情况下进行感想创作,得心应手,创作出的文章能够融入学生的真情实感。

2.共读时学写法

语文教学中的共读,指的是学生与教师一起阅读,教师作为阅读的引领者,帮助学生学习文章中独特的文笔写法和妙语连珠的语言表达。比如,笔者在与学生一起读《想北平》课文的时候,便引导学生学习其中极富个性化的语言技巧和独具特色的语言,如文中“一个贫寒的人”的自喻,老舍用“老舍式”特有的语言对文章进行了带有真挚感情的描写,让人读来纯朴自然、平易近人。笔者引导学生在作文创作时也可以选择自己所熟悉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描写,辞藻不一定华丽,只要有自己的真感情,作文就会成为一篇好的文章。

3.广泛阅读后进行创意写作

创意写作既可以是文章内容的创新,也可以是题材的改变。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创作和改变,进行创作可以欢乐活泼,也可以深沉庄重。比如,笔者在带领学生读完《落日》一文之后,让学生根据这篇文章进行创意写作,如题材方面将其改成新闻稿、记叙文或者议论文;内容方面可以对其进行补充,或者根据文章所记述的历史事件中的一位将领,对其进行传记或者事件的描寫,将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

教材在内容的选择方面经过了精心的筛选与选择,可以说是文章精华的总结。因此,做好文章的阅读,应首先从教材的阅读开始,在课本阅读的基础上对课外阅读做补充。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阅读,达到写作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运用读写相结合的文章创作方式,从日常学习中学习写作技术,在不断写作中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涵.学生写作能力培养中阅读理解语料融入分析——一节高三“以读促写”公开课观摩有感[J].英语广场,2015(9):154-155.

[2]田颖,王学军.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的实施策略与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8):19-21.

上一篇:社区居务公开制度汇编下一篇:水利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