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难点

2024-09-19

高中政治哲学难点(通用8篇)

1.高中政治哲学难点 篇一

【挑战高考】2013高中政治 难点突破+典型例题错误分析 专题34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人教版

【2013高考预测】

民族的基本特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直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但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且多为基础题。但在民族问题上有重大问题或逢周年纪念时,比重会有所增加。从考查的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2013的高考中必定要加大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有关民族团结的考试方向,可能会侧重于考有关民族与宗教的问题,来体现我国的民族政策及“三原则”。考题有可能与历史结合在一起考,也有可能与地理相结合,如以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带领下进行的民族迁徙为背景,结合政、史、地三科知识进行考查,来体现民族团结.【难点突破】

难点一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①这三个原则的重要性:民族平等原则是首要原则,民族团结原则是重要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是根本原则。

②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与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的区别。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由于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也就铲除了民族压迫的根源,我国各民族之间已经建立起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我国各民族平等的权利已经得到真正的实现。

但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汉族地区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与汉族地区还有着较大差距,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还客观存在着。

例1、2009年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的“7·5”严重犯罪事件,破坏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不得人心。党和政府采取果断措施,迅速对其进行了处置和平息。这说明()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挫败民族分裂活动的根本保证 ②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妨害我国民族团结的因素将不复存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2、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10年11月18日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审核批准设立山南地区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有关人士认为,设立斗玉珞巴民族乡有利于提高和改善珞巴族民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进步,有利于充分享受国家对人口较少的民族地区更加优惠的政策。这表明()①民族乡村自治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制度②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享有自治权 ③各民族享有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平等 ④我国致力于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

A.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②

解析: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①排除。③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答案:A 【变式】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由各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世界上没有一条普适的政治发展道路,任何一个国家都会选择并坚持符合自己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国依据本国国情,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政治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人民根据国情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①在政权制度上,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难点三 全面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特别提醒】 ①前提:国家统一领导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即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前提下行使。

②地点:不是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只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③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乡(镇)、民族村都不是民族自治地方。

④民族自治机关:仅仅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是指所有国家机关。⑤核心内容:自治权。注意:A.对象:自治权是给予民族自治地方的所有民族,不是仅指少数民族。B.自治程度:民族区域自治是“一定自治”,不是“高度自治”(港、澳、台特别行政区),不是“完全自治”,更不是“完全独立”。

⑥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政策,不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处理民族关系,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特别提醒】①历史特点指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和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②现实情况是指“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知识拓展】 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关系。民族原则是制定和实行民族政策的基础和依据,而民族政策则体现了民族原则,有利于贯彻民族原则。为了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从而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实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同于国家在香港、澳门实行的“一国两制”,绝不允许**集团打着“真正的民族自治”旗号制造民族分裂,损害民族团结。我国民族自治地区与“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之间的不同主要是()①前者属于内政问题,后者属于外交问题 ②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后者实行资本主义 ③前者适合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后者适合港澳台地区 ④前者属于高度自治,后者属于完全自治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①错误,二者都属于我国的内政问题。④错误,前者是“一定自治”,后者是“高度自治”。

答案:D 难点四 结合“西气东输”等,说明重点工程建设对发展经济、促进民族团结的意义。继长江三峡工程之后的又一项世界级特大工程,也是西部大开发的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于线贯通。据此回答1—3题。1.西气东输工程全线贯通这有利于

A.推进东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 B.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C.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D.巩固边防,维护国家统一

2.近年来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西部地区启动了西气东输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

A.是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重要体现 B.有利于促进西部特别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①与题干不符,应排除①,故选D。

难点五 运用民族团结原则的知识分析说明打击“东突”恐怖势力,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新疆境内外的“东突”恐怖势力为了实现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的目的,策划、组织了发生在中国新疆地区及有关国家、地区的一系列爆炸、暗杀、纵火、投毒、袭击等恐怖暴力事件,严重危害了中国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运用民族团结的原则说明打击“东突”恐怖势力的必要性。

【易错点点睛】

易错点l 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改革的角度进行命题考查。1.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权的正确表述是

A.民族区域自治权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人民法法院和检察院行使 B.民族区域自治权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行使 C.民族区域自治权只有少数民族才能享有 D.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实质是少数民族的自由权

2.目前,我国有1万多所少数民族中小学开展民、汉“双语”教学,共使用21种民族语言,每年编译出版各类少数民族文字教材3500多种,计1亿多册。这表明

A.国家保障公民的文化教育权利 B.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已经消除 C.使用本民族语言是民族平等的重要方面

D.少数民族与汉族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

【错误答案】 ABCD

【错解分析】 这道题目出现的错误主要是知识判断性的错误。

【正确答案】 ACD正确。因为B是错误的,各民族事实上还存在发展程度等差异,因此事实还是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 A.政党必须领导权 B.某些地区经济比较落后 C.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D.维护国家的统一 【错误答案】 C 【错解分析】 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记不准确。

【正确答案】 D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这种自治,以国家统一为前提,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故选D项。

【特别提醒】

在准确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要准确地记忆重要的概念、原理,只有这样才能解答此类型试题。

【变式探究】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特别行政区的共同点是 A.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C.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前者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后者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答案: B

91011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当此时,在黄帝陵人们都要举行系列公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大典。许多华人华侨,即使相隔万里,也要赶回来与亲人团聚,参加这一公祭大典。据此回答5—7题。

5清明节时,华人华侨即使相隔万里,也要赶回来与亲人团聚,参加这一公祭大典。表明 A.共同的生活习俗和祭祖仪式把一个民族紧紧地联结为一体 B.共同心理素质有极大的稳定性,是民族的最显著的特点 C.共同心理素质将同一民族的人们牢固地联结为一个统一体 D.对祖先的浓厚感情是一个民族的最显著特征 答案: 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不仅是生活习惯,A不能选,C、D观点错误,故选B。

6下列关于民族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没有共同语言,就不是同一个民族,有了共同语言就是同一个民族 B.随着人们迁徙、流动民族的共同地域将不复存在

C.共同的经济生活是一个民族最突出的特点,一旦形成很难变化 D.民族的四个特征并不一定都均衡显现于每一个民族之中 答案: D 解析:用排除法,A、B、C观点错误,故选D。“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句歌词形象地表明在我国

A.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统一的伟大祖国 B.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C.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

D.已经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8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权的表述,正确的是

A.财政权、立法权属于民族区域自治政府 B.外交权、外贸权属于民族区域自治政府

C.按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D.终审权在民族自治区 答案: C 解析:A、B、D项涉及的权力都超出了民族区域自治权的范围,都是错误选项,故排除,答案是C。

9赫哲族族是一个有民族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全国赫哲族人口只有4000多人。目前能用赫哲语交际的只有十几个60岁以上的老人,稍微能讲一些赫哲语的最多不超过50人。我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抢救、发展赫哲民族语言,使流传几千年的赫哲族语言文化重获生机。这主要说明

A.各民族在政治上享有平等的权利 B.我国的民族差别正在日益消失 C.我国各民族实现了教育文化的繁荣 D.我国各民族在语言文字方面享有平等权 答案: D 解析:材料表明国家保障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方面的平等权,故D选。A不符合题意,B、C错误。答案是D。

10西藏经济增速连续三年超过12%,这表明

①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得到贯彻 ②我国各民族的特征正在逐步消失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 ④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已没有差距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由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促进了西藏经济的快速增长,故应选A。②④本身错误排除,答案是A。上述材料体现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面的内容是

①国家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②保障少数民族独立自主的权力

③少数民族享有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

④把国家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用排除法 ②不属于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故②不选,这样应选A。

《人民日报》报道;青海省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省份,目前共有5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5. 51%,自治地方占全省面积的98%。该省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使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深入人心。据此回答12~13题。

12青海之所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是因为

①民族团结是增加国家综合国力的需要 ②民族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③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各民族的共同愿望④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团结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青海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地制宜地发展民族经济,全省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各民族安居乐业的局面也进一步巩固。这表明

A.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B.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C.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D.民族平等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516171819-

2.高中政治哲学难点 篇二

正确区分意识的依赖性与独立性。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先有物质, 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物质的现象、本质、规律, 而且能够反作用于物质。意识与物质不是同存亡共命运。显然, 意识相对物质具有独立性。依赖与独立相互排斥, 学生对此不易理解。笔者先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后师生共同得出“意识在产生时呈现依赖性, 意识在产生后呈现独立性”的结论。

正确理解联系的客观性与可以人为建立新的联系。笔者通过讲解和启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明确下列内容。一是人为事物的联系仍然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 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如开通的水渠、公路、铁路等。二是人为事物的联系必须遵照、符合、运用相关事物中已知的或新发现的原本固有的联系。如网络、电话、卫星等。三是人为事物的联系应表现为物质上的联系, 如桥梁、索道。停留在意识形态领域尚未被实践确认正确的联系不列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如某些科学幻想、理论探索、主观意念等。四是不切实际、主观臆断、明显差错的人为联系不属于我们所说的人为事物的联系。如迷信思想、邪教谬论、吃发菜可发财等。五是人为事物的联系大多属于事物外部的联系。六是事物规律性的联系是不能人为新建立的。

准确把握矛盾普遍性两个层面的含义。笔者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师生共同区分出矛盾的普遍性两层含义的特点:含义不同———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即事事有矛盾, 时时有矛盾:或说矛盾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一是指同类事物中许许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载体不同———一种是一切事物, 另一种是同类事物;关联不同———一者与矛盾的客观性相联, 一者与矛盾的特殊性相对;指向不同———一种指向数量, 一种指向性质;侧重不同———一种侧重多广, 一种侧重共同。

准确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在讲解“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哲理时, 学生对“水果应该包括苹果”与“水果存在于苹果之中”的两种说法较难理解。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复习相关名词含义。事物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 其外延指概念所反映的那一类事物。矛盾普遍性是指同类事物中许许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 特殊性是指同类事物中各个事物所具有的, 在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方面的不同特点。其次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水果包含苹果”是从事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角度来理解, 较多的是定量分析;“水果存在于苹果之中”是从共性和个性角度来理解, 侧重于定性分析。在讲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两个方面的内容时, 笔者启发学生具体分析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如梅子以酸著称, 这就是梅子区别于其他水果的个性, 但梅子又含有果酸、糖类等水果共存的成分, 含有多汁等水果共同的特征, 否则它就没有“资格”称为水果了。笔者还配合图示 (图一) , 边讲解边启发, 让学生准确理解“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深刻和全面把握唯物辩证法中全面的观点。由于教材对“全面的观点”阐述不多, 有的教师认为它显而易见不必强调, 有的教师单纯按教材教学, 容易造成对“全面的观点”的忽略, 这样往往导致“全面的观点”在学生中仅留下模糊或肤浅的印象。笔者在唯物辩证法终结教学时, 引导启发学生回忆领会辩证法中的相关内容, 促进学生深刻和全面把握“全面的观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方式。首先从矛盾的观点中去领会和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 对任何事物, 我们都要承认矛盾, 分析矛盾, 勇于揭露矛盾, 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即“一分为二”或说“两点论”, 既要看到矛盾的两个方面, 又要看到矛盾对立统一的两种基本属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 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 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 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矛盾分析法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分为二, 即对事物要看到矛盾的两个方面和两个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其次从联系的观点中去领会和把握。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是多样的。有内外、因果、必偶、整体与部分等联系。规律的客观性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第三从发展的观点中领会和把握。发展的实质要求我们把握新旧事物的标准及其理由。发展的原因是内因和外因的统一。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的趋势和曲折性的道路相统一。第四从广义的“两点论”中去领会和把握。如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肯定与否定、继承和创新等等。上述内容处处呈现全面性, 有利学生领会和把握“全面的观点”。

正确理解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笔者通过理例结合的讲解, 让学生理解下列内容。一是假象的含义。假象是指那些以否定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如某人的奉迎拍马, 荧光物质的发光, 病人的回光反照等。二是假象的客观性。假象是事物本身产生的现象,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是人为强加的。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有假象。假象与虚假、歪曲的反映和错觉不同。虚假的反映、错觉是主观对现象、事物不正确的反映, 是主观反映者的认识。如某个人奉迎拍马的行为是这个人的假象。如果你认为他是乐意助人, 这是错觉。不是人人都会奉迎拍马。某人奉迎拍马的假象就是这个人本质的表现。三是假象与人工仿制的事物或现象有区别。如人造假山、假牙、假面具等。这些不属于哲学上所说的假象。

3.高中政治教学难点问题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难点问题;对策

高中政治知识不仅枯燥,而且大部分内容是易混淆的知识点,如国家制度,国家政策,权力机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等知识点都较为相似,学生记忆困难,容易出现差错,影响学习效果,并且此问题同样也是教师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教师很难采用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区分易混淆知识点,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提出高中政治教学中难点问题的解决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至关重要的。

一、高中政治教学现状

高中政治教学现状堪忧,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一、政治知识枯燥,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效果差,高中政治教学内容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与生活四大板块内容,理论性强,案例分析较少,内容不仅枯燥还难以理解记忆,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二、教学方法形式化,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传统讲授法,近些年传统教学法的弊端日益明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不仅容易遗忘还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三、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教师的知识面狭窄,教学观念陈旧,对创新型教学方法了解较少,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能力较弱。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导致了高中政治教学质量普遍不高。

二、高中政治教学的难点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学习热情普遍不高,较少进行自主学习,首先对学生而言,政治是高考科目,是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而不是由于喜欢而学习的知识,因此学生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在由于高考压力而进行学习的情况下,学生厌烦心理较严重,学习效果自然较差。其次,政治知识内容乏味枯燥,理论性太强,与实际生活脱轨,虽说政治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但是政治中的一些知识学生接触较少,很难理解,例如一些国家政治,制度,外交政策,热点问题,新闻中经常播报,但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对新闻关注少,一些相关知识未接触过,理解较为困难,加大了知识学习的难度,降低了学习的兴趣。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目前,创新型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基础教学之中,但大多数教师还是以传统教学法为主,由于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且是高考科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以为学生灌输重要知识点为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在考试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成绩,高考考试只考察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思想水平,实际能力的考察力度不够,教师为学生总结的政治答题规则如下,在答题时列出此题考察的知识点就能得到一半的分数,另一半分数围绕知识点浅谈自己对题目问题的看法,由于是开放性题目,学生自由发挥部分得分会较难,因此,在政治考试中想获得较高的分数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同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也是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采用讲授法为学生灌输重要知识点,为应付高考考试做准备。

3、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首先,教师由于以往教学经验的影响,在知晓新的课标要求前提下,依旧无法较好的按照课标要求教学,因此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其次,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还是以传统教学法为主,应用传统教学法较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学生缺乏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只能被动学习知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影响学习效果。

三、高中政治教学难点问题的解决对策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解决两大难题,一、解决教学内容枯燥的问题,政治知识枯燥是学生无法产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增强知识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并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元素实施教学。例如,在学习必修四哲学与生活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可以在多媒体上呈现一人骑二马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入一些动画,小故事,漫画等内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二、教学内容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政治内容理论性太强学生较难理解,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能够使学生学习的更加容易,方便学生学习,例如,政治作业可以是要求学生每天看十分钟新闻,总结所看的新闻内容,使学生养成观看新闻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

2、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方法单一的策略是采用多样化的创新型教学方法,拓宽教学的渠道,案例教学法,激趣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都具有较好的效果,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不同的理财方式這节内容时,就可以应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理财方式主要有储蓄,基金,股票三种方式,教师可以分别举三个案例来阐述三种理财方式的优缺点,通过新闻案例表明储蓄安全性最高,但收益最少,基金位于储蓄和股票之间,股票收益最高,安全性最低的特点,加深学生的印象,还可以加入趣味性的小漫画,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效率。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还能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教师从领导变为朋友,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爱屋及乌,将对教师的喜欢迁移到对政治知识的喜欢,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喜欢听政治教师的课,课上就会认真听讲,课下会及时沟通,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研究发现,高中政治教学难点较多,教学质量不高,其主要原因有三点,一、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二、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三、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解决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难点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方面做出改变,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提高学生政治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嫣.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3(05).

[2] 章莉.新课程改革中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10).

[3] 魏雯娟,常想,寇鑫鑫.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中华少年.2016(10).

4.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重点与难点 篇四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开展了政治体制改革,但政治体制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到现在为止,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取得许多具体的成果,比如领导干部终身职务制的废除,党与政府重叠的对口部门的取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的创新;人事制度的改革;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建立;行政机构的多次改革等等。

我觉得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就是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而要做到这一方面,则必须要坚决维护司法公正和坚决反对腐败。

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的路线,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由此可看出中国领导阶层对民主、人民主权也是相当看重的。

30多年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还应看到,与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相比,政治体制改革还在外围进行。它至今仍然是一种根据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而有选择地进行适应性改革,各部分之间进展很不平衡,行政体制改革进展很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取得一定进展,政府间管理体制改革在曲折中前进,党政领导体制改革、决策机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则显得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选举民主仍停留在村(居)民自治层次上,公民参与制度化水平较低。

事实就是,尽管不断的强调民主,但是在中国,民主的程度还是不高。甚至于在某些方面会出现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情况。民主的前提是人权与平等,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人权和平等作基础,硬性搞民主的话,搞出来的民主必然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人权与平等的反面是特权与等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公民对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意识也在逐步增强。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已成为密切政府与群众联系,增进相互理解与沟通,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渠道。中国所进行的渐进政治体制改革却依然存在着许多局限。民主选举作为民意表达的合法渠道有利于解决来自社会的政治压力,然而这种选举仍停留在村(居)民自治的非政府职位的层面上,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还有许多的局限,民意表达渠道仍然有许多的梗塞,尤其在基层和中层。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执法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至今还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各级党政领导对所属法院和检察院的人事任免有实际的权力,地方两院的财政拨款有其所属政府来决定,这就使得 长期存在的 “权大于法”的现象难以有大的改变。从中国的媒体报道可以看出,在地方和基层,政府和官员“有法不依”“执法犯法”“徇私枉法”“以权代法”的问题大量存在。吏治腐败、司法腐败的问题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十分突出的政治问题。

因此,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那就是有序的扩大民主,毫不动摇地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决反腐败。如果这样做下去,我们就会使人心平静下来,使每个人都有安全感,使弱势群体得到帮助,使大家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

人民当家作主,意味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主体,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一切其他形式的具体化的国家权力,都是由这一最高权力主体产生和派生的。我们要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探索多种人民实现民主的形式和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方式。

5.考研政治终极冲刺 马原难点突破 篇五

2014考研政治终极冲刺 马原难点突破

第一,在主观题部分,“马原”原理、术语要牢记。在“马原”课程中,涉及到很多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原理,还有很多相关术语,切不可用日常用语代替;对马原的复习,要带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的三个问题理清思路。例如,反映论和先验论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区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方法论上的不同表现,国家政体和国体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也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等。要真正理解这些术语属于所代表的含义,才能在做题时候得心应手。另外,在马原中,主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辩证法才是我们真正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一开始就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意识形态层面,都是客观物质所决定的。只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这些原理、术语,并将它应用到主观题上,抓住隐藏在材料中的真意,高度概括出题中的原理性知识点,并运用专业的术语进行解答,才能取到主观题高分。

第二,在客观题部分,马原的题干一般具有迷惑性。从历年真题的题目设计来看,经常以生活中常见事项、名人名言等来出题,这就要求考生具备更高的理解答题能力,正确看出题中之义。如2013年真题通过“羊吃草”考查辩证法的因果联系,2012年通过一道数学题考查质变与量变的关系,2011年通过粉笔的优选问题考查辩证法的“度”的`方法论意义等等。可见,近几年的命题角度越来越新颖,非常巧妙地将哲学原理蕴含其中,不仅考查了同学们对知识点的识记能力,还考查了基本的读题、审题能力,对同学们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攻克“马原”客观题难题,我们建议同学们多多练习,通过真题来摸索出考查哲学原理的出题模式以及重点考查的知识点,通过模拟练习来丰富自己的阅题经验,见识更多的出题形式,从而强化训练自己的理解能力和答题技巧,开拓思路,一举攻克客观题。

6.高中政治哲学难点 篇六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科技的进步,也是社会的进步,同时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为思政教育提供教学资源。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够丰富,老师的教学内容基本都来源于教材,对课外知识的扩展比较少,而且老师在上课过程中用到的案例多数都不能很好地贴近生活实际,这就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没有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途径。网络上有大量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只要在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随时共享给其他人,传播基本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的资源与以前相比就更加丰富了,老师只要去网络上查找,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资料都可以轻易找到。这就可以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2、为思政教育提供新平台。我们都知道在没有信息技术之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只能通过课堂或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讲座进行。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受到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的。但是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平台,现在很多高校都开始利用网络建立自己的网站,而且各个学科的老师都可以把教学资料上传到网络上,或是直接在网络上进行视频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同学们不在教室就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受到空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3、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课堂。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完全由老师来主导,学生只是课堂的配角。在这样的课堂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没有学习兴趣,很少会有同学真的在听老师在讲台上说了什么。这样的课堂怎么可能会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信息技术为改变传统课堂提供了可能,给老师的课堂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比如,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制作生动的视频短片在课堂上播放。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激发同学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为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1、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高校思政教育造成冲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上信息资源传递速度非常快,而且这些信息资源中包含了大量不良信息,比如:暴力、色情、拜金主义等等。大学生对网络的接受越来越频繁,自然接触到这些不良信息的机会也有很多。这些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也考验着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经常接触网络上的这些不良信息,大学生很容易逐渐失去了判断是非的能力,出现道德滑坡现象。而且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全球化的程度加深,网络不受时间和地区的限制,这让世界上的不同文化交流更频繁方便,但同时也让不同的文化之间形成碰撞。大学生在网上可以接触到大量与接受到的教育不同的文化,这有可能对大学生接受我国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形成阻碍。

2、信息技术给思政教育者带来挑战。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老师主要是通过面对面的课堂讲授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落伍,不能满足今天素质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它独特的教学优势。但是,想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好网络资源,让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工具,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3、信息技术给传统思政教学内容带来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过于泛化空洞,大多都是宏观概念,不切合生活实际,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这就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需要贴近生活实际,让同学们知道怎么面对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开展思政教育

1、思政教育老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首先要做到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关心学生的实际需求,循序渐进地讲解教学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仔细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多利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案例帮助同学理解知识。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要进行改进,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做到积极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法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或是课件,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让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思想政治教育更高效。

2、学校加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让同学们可以借助网络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但是很多高校对网络教育平台还没有进行很好的利用,没有实现数字化教学。想要让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数字化,就要先实现对校园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加大对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的投入。学校要对教育网站上的信息资源及时进行更新,保证学生可以查阅到需要的教学资源,老师也要定期更新网站上的课件和学习视频。这样才能让网络教育平台发挥作用,方便同学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进行自学。

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高校大学生的自律能力还不够顽强,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会沉迷于网络。为了让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老师应树立正确的网络教育意识,对学生上网不能通过完全禁止的方式来避免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而是要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利用网络来为生活和学习带来便利,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告诫大学生不去接触那些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不让自己沉迷于网络。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利用具体的生活实例加强对学生的道德规范教育。

四、总结

总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新的教学平台,但是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顺应时代发展,利用好信息技术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又要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做好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赵江永.分析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31).

[2]杨威.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J].统计与管理,(05):186-187.

[3]倪洪章.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106-110.

[4]郑志龙,余丽.互联网在国际政治中的“非中性”作用[J].政治学研究,(04):61-70.

7.高中政治哲学难点 篇七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点

独立学院办学模式发展的时间不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经验可循,现在还处于摸索和探究阶段。研究独立学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解决工作中的难点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独立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因素

(一)学校因素

从独立学院本身来看,制约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是硬件条件不完备。独立学院在教学场所、图书馆资料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发展与教育部所要求的还有较大差距。其次是软件建设不完备。主要表现为办学思路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全,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比较低,校园文化建设不能跟上形式。

(二)学生因素

独立学院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但大部分学生的思想认识存在问题。虽然不少独立学院的学生积极进取,平时努力学习,但也有很多学生得过且过,上学只想最后能拿到毕业证就可以了。有少数学生平时不遵守纪律,甚至违法乱纪;还有不少学生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宠爱中,这使他们在大学生活中集体意识淡薄,不能适应学校的管理。以上都严重影响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措施的落实和工作效果。

二、加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以“学生”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与传统意义上的本科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较为特殊。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思想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多且更为复杂。对此,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对学生开展工作时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科学的把握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出发,在工作中不断改进思路和工作方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充分发挥“两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具体的工作中必须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以教学为中心,广泛的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两课”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主渠道的作用,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两课”的教学实践性。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其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对有效的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有着重要影响。很多独立学院在办学初期主要关注的是学校规模的扩张、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硬件条件的改善,忽视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教师队伍的建设,这给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必须扩大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投入,加快建立和完善学生思想教育政治工作的长效制度,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同时,也要把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利用岗前培训、辅导员到各院校相互学习实践等形式,来有效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宽工作领域

校园文化是在一定时期内学校所逐渐形成的文化环境和校园精神。校园文化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密切,良好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独立学院因为办学时间不长,必须充分借鉴母体学校的优良办学传统、办学经验及文化精神,把母体学校的校园文化拓展到本校。同时,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渠道和方法,努力营造健康文明、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让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五)与家长加强沟通交流,创新工作途径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其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只是依靠学校一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积极地参与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来。现在,由于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同家庭的接触减少,缺少与父母间的沟通交流,父母不能有效地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

总之,独立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采取多种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好,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8.高中政治哲学难点 篇八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重难点 有效突破

一、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难点一般包含两种形态,即静态教学重难点和动态教学重难点。静态教学重难点主要是指教学参考书所规定的内容,侧重于从学科知识体系角度来确定,突出重难点在本章节知识体系框架中的重要性;而动态重难点主要是根据学生实际确定的教学内容,它因班而异、因人而异。

如何快速有效地定位重难点呢?对于常规教学而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吃透新课标,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与具体的教材内容整合起来,科学定位每节课的静态重难点。

从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来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的:(1)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经验、基础或者相关知识经验、基础很薄弱;(2)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错误的;(3)没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灵活地进行思维视角的转化(如从宏观到微观);(4)对于内容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的内容掌握不到位等。

二、重难点的有效突破

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众多,笔者在教学和参与“一课两讲”教研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反思和对比,归纳了几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精心设计板书,揭示逻辑关系,凸显重难点

面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多,授课时间短,学生课余时间少等实际情况,教师必须充分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在广泛运用多媒体的今天,课堂板书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来说,板书不仅有认知作用,能帮助他们把握教材重点,突破难点,还能以其直观性,通过知识的再现促进学生理解。

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板书,按照知识发生发展的轨迹,借助直线、箭头等符号确定行进路线,排列知识要点,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勾勒知识的来龙去脉,准确揭示教材间的外显和内隐逻辑联系,巧妙推理。板书的文字不要求多,但要显示纲目之间的从属、包容、并列、因果、递进等关系;显示教师科学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多层次、广角度地把握知识信息。这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补充相关知识,走出思维盲区,化解重难点

古语有云:“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对于一些结论性难点,可引用一些典型的事实材料,并以材料为依据进行分析,从而化解难点。在整个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准确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及时补充,巧设实例。尤其是在教学《经济生活》与《哲学生活》时,这一点更显重要。通过举实例,以达到化未知为有知,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化抽象为具体,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化繁难为平易,增强教学的通俗性;化枯燥为生动,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三)保证教学时间,提升思维能力,理解重难点

对于一些理论性强、较抽象的概念,为了使学生深入掌握,教师不要吝惜课堂时间,要化整为零,把大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与之相关的小知识点,化难为易,小坡度地层层递进,给学生提升思维的机会和时间。

例如,在讲解“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一难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景:

要求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这里的“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什么?(2)这里生产一匹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3)B与D各生产一匹布,哪个的价值量大?为什么?(4)有人说,既然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个别劳动时间对生产者来说,就不是很重要了。你是怎么认为的?(5)那么上述事例中谁能赢利?(6)缩短个别劳动时间的途径是什么?通过这种梯度设问,有效地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突破重难点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学情,适度调整教学进度,讲述重点难点时放慢速度,简单的知识点可快速带过,力求让学生将知识内化;同时,可精心准备一些练习,在课堂进行限时训练,及时反馈讲评,以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四)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思维习惯,把握重难点

思想政治课属于逻辑性强的学科,可以分为隐性的生活逻辑和显性的理论体系。同时必须看到,教学难点是动态的,这就意味着学生如果对上一节课的难点没有理解,就可能阻碍他下一节课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把课与课的知识脉络构建起来,形成知识体系。“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面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众多的知识内容,快速内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法、演绎法等,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使之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系统中找到位置,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在每一单元将要结束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课本,在熟悉课本的前提下,参考板书,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采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知识的重点、难点。为了防止遗漏知识,通过采用小组成员之间交换检查的方式,查漏补缺。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过这样认真的梳理,既有利于把握知识体系的重难点,又有利于深化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从而达到层层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众多,以上仅为笔者在教学中所进行的浅显探索。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归纳,就一定能发现和找到更多更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晓平,郭想林.思想政治工作“三大难题”的思考与分析[J].学习月刊(下半月),2011(06).

上一篇: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下一篇:勤学苦练学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