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论文

2024-09-08

心理发展论文(精选8篇)

1.心理发展论文 篇一

心理发展部规划 换届已经完成,一切又是新的开始,新的起点,承接我们去年工作的辉煌,在心理工作方面2012——2013我们会再接再厉,继续我们的心灵之旅。作为心理发展部负责人,我们在总结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借鉴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把创建健康心理、健康班级、健康课堂作为工作重点,展开新一轮的具有江服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发展部门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在江服学生会已不是一个新的部门。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接下来的一个学期我们将再接再厉完善关于心理的各项工作,同时配合学校开展各方面的工作。在2012——2013我们的计划中主要分为部门招新、考察新进大一成员到确定正式成员、部门例会及内部建设、以及部门的相关活动,为此我们作了如下的计划:

一、部门内部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个部门要想协调一致开展好部门工作,必须首先加强内部建设。一个部门要建设得和谐美好不仅是在工作上的尽善尽美,在部门内部,我们更要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快乐一起分享,任务一起分担。制定奖罚制度,使部门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加强我部人才培养,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尤其是公文和办公软件培训、“实战”培训等,不断提高我部素养和知识水平以及工作能力。要在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和爱

护成员,努力创造良好环境,真正使每位成员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同时我们部将不定期举行各种活动,充分调动大家对工作的积极性,课余生活更加丰富,让大家学习工作两不误。每次活动后会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未来更好发展。

二、定期组织好心理保健员培训:

每学期举行一次心理保健员培训, 及时了解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提高心理保健员的相关水平,更好的服务同学,与身边的人共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部门组织每月一次的心理委员培训就十分必然,同时是为了了解同学们的各种心理问题,从而展开面谈咨询,心理测量,QQ咨询等多种形式以健康心理为主题的活动。为同学们提供解决各种问题的平台,为我校同学们的心理问题作出部门应有的贡献。

三、对分院的考核,制作周报表,月结表:

这学期会有一些主题活动,对各分院的考核必不可少,院里开展的活动,我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并配合分院对各班的考察,严格遵守分院对班级的考核条例,我部组织的各项心理活动及对分院的考核条例。每周做出周报表上交系部,对各分院表现情况加减考核分,并于月末上交主席团。

四、心理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体验,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是现代心理辅导的重要方式,这学期,我们将针对各时期同学展现的主要问题,定期不定期的开展一些团体辅导。让所有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检讨自我。

五、在心理健康月和“525”系列活动中大力开展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活动:

四月心理健康月和“525”系列活动月一直是我部关注努力的主题月,缤纷多彩的活动,让每个人放松心情,感受自我内心深处,形成良好的心理习惯是我们在这一系列活动的目标。在这一月我部会在系里展开各种有特色的心理活动,将会有心理拓展素质大赛和心理情景剧表演等各种丰富精彩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等.征集学生生活中心理方面的问题与建议从而更好为大家服务.六、搭建学院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平台:

我们将与心理健康中心联系,计划与电台、记者团合作,与心理发展协会联手。创办我们心理发展部自己的报纸,每月发行一次。鼓励各位同学发表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积极到电台投稿或者借助江服青梅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问题,关注个人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心理问题。报刊大部分文章是我们大学生的亲身经历与写照,拉近了与大家的距离,让我们更容易接受,与此同时,心理导师的良言让我们从其中获得了不少在大学生活中该如何处理心理问题的方法,从而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我部每月领取并发放心理健康报,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我校最近心理活动,阅读优美的心理文章。

七、心理健康的相关活动:

根的据各个时期同学们的心理,开展各种类型相关的心理活动。90后大一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重新认识,大二学生对实习的准备和专业知识的巩固,大三毕业生的实习心得,离校心理……这些都是我们要时刻关注的热点。及时了解同学的内心变化,开展活动包括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征文,心理影视剧放映,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素质拓展大赛,心理情景剧大赛,征集学生生活中心理方面的问题,从而更好为大家服务。

八、部门例会:

与12级的新成员已经接触了将近一个学期,与分院心理发展部合作已一年多,这期间通过部门例会和学生会值班我们对部门成员多了更多的了解,对各分院加强了联系,有效地促进了活动的开展。这一学期,我们会继续贯彻这一优良做法。我们将与成员按时按地展开部门例会,严格考勤,并安排新进成员做好例会记录,在例会上使成员联络感情、传达部门信息、一周一次例会将一周的活动向新进成员传达,以便活动安排。

九、具体全年工作计划:

1.9月:纳新,部门内部団辅。(已完成)

2.10月:内部培训,内部新老生交流会。(已完成)

3.11月:总院换届,“心理发展部表彰大会暨心理保健员开班典礼”,对外如江西师大等心理发展部交流与合作。(已完成)

4.12月:收集心理情景剧大赛剧本和选拔演员,组织全校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并存档,内部学期总结大会暨表彰大会。

5.3月:配合主席团内部人员调整,对本部干事进行新一轮的培训以及内部団辅。

6.4月:举办以全校性心理拓展大赛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海报大赛等为主的“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

7.举办以心理情景剧大赛为主的“525”系列活动。

8.组织心理部成员以及心理保健员观看心理健康方面的励志电影,进行学期总结大会及分院和总院12级评优。

总之,心理发展部作为一个面向全校,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风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能力培养、各方面综合素质培养的部门,我们将按照我部的规划,有步骤、有计划、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步步为营,再接再厉,争取更好的成绩!

2.心理发展论文 篇二

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心理发展目标, 成人要懂得孩子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的特点, 并且给予正确的引导, 以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引导, 不仅仅是帮助孩子具备适应社会的良好心理品质, 更重要的还在于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和创造性, 让孩子的个性得以良好的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幼儿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包括人格辅导、生存辅导和学习辅导。幼儿阶段人格辅导的内容包括:培养孩子对爱的感受能力, 接受愉快的情绪体验;在和同伴、师长交往、交流时, 懂得基本的交往原则, 对尊重、正直、合作、宽容、帮助等良好交往品质有初步的体验;喜欢自己, 乐于自我体验和自我探索;有日渐发展的对真、善、美的感受力和判断力, 并能学习以此来衡量别人和自己的行为, 有乐于自主选择, 做出决定并努力去实现的倾向和初步的能力等。

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种发展的模式。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辅导不是把孩子纳入某种发展模式, 而是要引导孩子在发现世间万物 (包括发现自我) 的同时, 建立一种积极健康的态度和看法。

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辅导, 只有由家长来承担, 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婴幼儿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 错过了这个时期, 也许就会给孩子留下一生的遗憾。因此, 家长必须尽早承担起这个神圣职责。在这一过程中, 家长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1. 认识环境

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辅导, 不可能在真空中或特意设定的小环境中进行。所以, 家长首先要对孩子的生长环境有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有尽可能正确的分析和认识。如我们孩子身边的传统文化环境有哪些是优良的, 哪些是不健康的, 如何扬弃;又如孩子所处的时代特点、发展趋势、人的生存环境的变化、科技的迅猛发展, 都要求儿童心理发展家庭辅导在动态中不断地进行调整, 既要因地制宜, 又要有发展的眼光。

2. 认识孩子

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辅导其基点是承认孩子是发展的主体, 而不是一个任人“塑造”的客体。所以, 认识孩子首先是认识孩子成长的身心规律, 按规律引导, 而不是凭主观意愿行事。其次要认识孩子的个性特点, 根据孩子的特点, 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使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3. 认识自己

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辅导的实施者———家长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非常重要。家长一方面要明确自己的职责, 提高自己的教育意识, 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并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扬长避短, 选择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并付诸行动, 以提高对孩子辅导的实效。

二、幼儿园因素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这个环境, 会有许多不适应, 易产生不安全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不理解集体生活和活动规则, 因此不能很好地和老师、同伴配合。然而, 有的教师又不理解幼儿这种心理, 一开始就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 使某些孩子会产生恐惧的情绪, 进而造成孤僻、胆怯、退缩的心理, 还有的教师在评价幼儿时看不到他的进步, 只是一味地做横向比较, 过多否定。幼儿在多次尝到失败滋味后就容易失去自信心, 从而产生消极情绪, 形成压抑心理。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幼儿阶段, 重在幼儿生活的每一天。

1. 随时随地与孩子交流。

亲子之间的交流是维护孩子健康情感的关键因素, 也是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之一。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父母与孩子缺乏交流而引起的。通过交谈, 我们不仅可以使孩子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够及时沟通亲子感情, 使自己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 发现孩子需要引导的问题, 也可以使孩子更深切地感受到来自于父母的关怀和爱, 从而有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这是孩子心理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亲子之间的交谈是随时随地的。在幼儿园这种交流的习惯和气氛, 会使孩子从中得到一种健康情感的影响。

2. 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有人说,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一不时的在影响着孩子, 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孩子犯了一点小错, 教师常说一些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比如“你怎么这么笨, 什么都做不好?净给我惹是生非”之类的话, 把孩子批评的一无是处, 使孩子形成胆子小、压抑或者反叛的心理;有的教师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 经常在孩子面前说一些混淆事非的话。比如以肯定的口气当着孩子面对人说:“这孩子真精得很, 专挑好的吃, 谁也不让。”或者以反话激孩子:“你这么能干, 什么事都想抢过来, 有本事你再试试。”孩子的认识是很直接的, 这些语言很容易误导孩子。它不仅会强化孩子的任性心理, 还会使孩子信以为真, 造成不良后果。所以, 要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 做教师就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 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是非标准和安全的心理氛围。

3. 认真对待孩子的宣泄。

无论成人还是孩子, 适当的宣泄都是排除不良情绪的重要途径。但在生活中, 当孩子遇到委屈时, 许多教师常常不给孩子提供宣泄的机会, 怕烦制止孩子哭诉, 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其实, 当孩子有了烦恼和委屈时, 教师最需要做的就是把孩子抱在怀里, 先安抚孩子的情绪, 再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这不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和孩子的想法, 更重要的是, 孩子哭诉的过程也是宣泄心中不快的过程。教师的理解和宽容会使孩予感受到自尊和力量, 从而转化为健康的情绪和意识。即使是孩子做了错事受了批评, 也要允许并且引导孩子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宣泄。

三、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日趋明显。目前, 城市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明显多于农村儿童,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 物质环境的影响。城市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而环境污染会破坏自然生态平衡, 进而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2. 精神环境的影响。

在城市里,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人际关系较复杂, 不良的文化刺激多于农村, 更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不良的影响已向农村蔓延。

3.心理发展论文 篇三

关键词:小学体育;心理发展;心理规律;事半功倍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67-01

实践证明,通过体育可以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运用小学生的健康心理也能促进体育的健康发展。

一、通过体育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一)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三)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四)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五)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

通过加强对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总之,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要培养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运用心理规律进行体育教学

(一)体育教学要运用注意规律。

注意是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心理过程,是对事物的感觉、思维的反映。例如:学生注意老师指挥学生做操而发出的口令,就是学生对刺激物的反映。注意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在体育活动中,如果心不西焉或注意力不集中,便不能掌握好所学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或伤害事故。注意分被动与主动两种,被动注意是属于本能的,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它由条件刺激或个人爱好所产生。例如:上体育课时,新奇的道具,显目的标志,宏亮的口令,都能引起学生们的被动注意,而主动注意则由意志去指挥,带有强制的意思,往往学生对某些事物并不感兴趣,只是由于某种需要才去注意。譬如:有的同学对长跑这个教材并不感兴趣。但由于“长跑”是“达标”的一项指标,而“达标”又是评“三好”学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为了实现自己当“三好”学生的愿望而不得不集中注意力上好“长跑”课了。

在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组织和保持学生注意的时候,要向学生讲明锻炼身体的意义,每节课、每个动作的目的和要求,指出完成动作的关键和难点,尽可能利用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因素,把学个从被动注意引导问主动注意上来。例如:教纵箱分腿腾越时,先可在纵箱的远端贴上胶布一条,作为明显的标志,引起学生的被动注意,经过多次练习,学生有了肌肉感觉,知道了手必须撑到箱的远端,才能完成好这个动作。因此,引起了他们的主动注意。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提示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注意。例如:教学生“前滚翻”时,可通过提示学生低头、团身、抱腿等口令,引起学生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合理分配的注意,使之取得好的效果。

(二)体育教学要运用兴趣效应。

兴趣是个人对事物所持的选择态度,它是属于感情和情绪的状态,兴趣是产生注意的源泉,二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

我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就会集中注意,专心专意去做。注意也能引起兴趣,(但有时集中了注意的事物,并不都能引起兴趣。)若经常注意某一事物,也能引起对该事物的兴趣。例如:当学生听到自由体操那种悦耳动听的伴奏音乐时,引起了他们对表演的注意。当看到运动员那种优美、惊险的动作时,便逐渐对体操发生了兴趣。

在体育活动中,有兴趣与无兴趣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对于感兴趣的活动,可以持久和集中注意。学习时主动积极,即使碰到困难,也会努力去克服,产生愉快的情绪。而没有兴趣,会使学生情绪低落,感到厌倦。

教师还应善于利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启发学生积极练习一些他们认为枯燥无味的教材。例如: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足球和竞赛的兴趣,先让他们进行足球比赛,从中抓住他们的由于不能控制球而失掉很多进攻和防守的机会感到苦恼时,再讲明学习基本技术的必要性,进行正确示范,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这个教材的积极性。

4.我的心理发展历程 篇四

学院: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学号:2010214127姓名:朱雄侨

指导老师:梁煜鹏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上的特殊人群,其心理健康与发展已成为社会上的焦点。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注重我们的心理发展状况。从小学到大学,走过了多少个春秋,在父母的呵护下,在老师的叮嘱下,我们成长着。如今,在大学的学习殿堂中,我们都会发现每一处都发生变化着,我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安逸舒适,而是要沉入社会与人们一起翻滚。此时,我们的心理也承受前所未有的撞击和摩擦,这要求我们要学会处理各种复杂的心理和行为适应新情况,让我们心理健康发展和成长,心理健康与否关系着我们未来的发展状况,我们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心理发展学习生活工作恋爱人际关系状况分析

正文:心理,会随着人的处境不同而不同。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是不同的,不同领域的心理状况也是不同的。针对不同的心理状况,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处理方式来解决我们的心理问题。想到这里,先谈谈我的心理发展历程和起伏波动。我的心理历程到底怎样?如何波动起伏?如何克服不良心理问题以及我的解决方式怎样?

一、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

1、上大学之前的心理状况以及心理分析

在进入大学之前,我的心理发展状况总体来说是健康的。曾记否,中学之前我的性格是属于外向型,那是童真无邪,过得逍遥自在,当然也夹带些许忧愁吧,主要以学习为主。在此之前,我所交的朋友比较多,过得挺融洽,人比较开心。但是好景不长,进入中学后,我整个人开始变了,心理变得冷漠起来,对人对事完全不在乎的感觉,人际交往稀疏,很少有几个朋友谈得来,把自己封闭起来了。这时,对待学习往往草草了事,糊糊涂涂过日子,觉得自己很单调却无法改变这种局面。那时,心理调控能力较差,遇到事情喜欢感情用事,不计后果。面对困难时,喜欢逃避,喜欢知难而退。处理自己的生活问题时,虽然大体来讲蛮不错,但是有时也会生活无序,无休止“开夜车”。心理由平静变得波动起伏,情绪大起大落,处理心理的方式更是一团糟。

面对自己的心理状况,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分析和解决建议。看着自己如此变化,及时弄清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运用心理调控能力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健康发展生活,遇到这些心理障碍,我特意买了几本关于心理方面的书,了解一下如何解决我的心理困惑,走出困境。在生活方面,我自觉地过上按时作息的生活状态,充满活力,过着精力充沛的生活状态。学习方面,以勤奋为主,喜欢每天学习一两小时,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劳逸结合,日子过得舒坦。人际交往方面,敞开心胸,坦诚相待,结交许多朋友,与朋友关系慢慢融洽。总之,我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分析我的心理状况和应对心理问题的措施方法,让自己生活在健康理想的心理王国。

2、大学时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分析

进入大学以来,心理成长逐渐走向成熟健全。当然,在大学之中,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

压力。看着别人逐渐地成长着,自己也跟着走向成熟。在此期间,心理变得更加健康有夹带着忧患意识以及压力。学习环境的改变,生活方式的不同,加上每个人的心理发展程度不同,此时的心理状况更加复杂。我们不单单是学习上心理压力还有将来工作的压力,总之,心理承受的能力要越来越来大,处理心理问题更加有序有力度。最为特殊的一点,在大学可以自由自在谈恋爱,对于该问题,我不知所从,因为我对于恋爱问题继续琢磨着。我总是想该来是就来了,不要刻意去勉强。对待此问题,我认为该谈的时候就谈,有时我也有些许心动,反正心理起伏较大。大学人际交往更为重要,这考验着我们的心理更加开放,而此时我的心理变得活跃起来,积极参与。有时,我也会又不愉快的事,考试失败,学习不顺畅,导致心理压力过大,甚至失眠,心理很不舒服。面对这些,我慢慢地静下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面对困厄和采取积极的心理分析态度解决心理问题。如果有不开心的事,我常常独自一人去散步来缓解自己心理压力和释放情绪。总的来说,自己的心理状况较复杂又夹带感性的东西以及调控自己心理能力不完善导致心理问题出现。

二、不同方面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分析

1、学习方面:有时较轻松,有时压力过大;有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如考试失败),往往采取消极态度去面对,喜欢耍脾气,喜欢闷闷不乐。遇到自己解不了的题,心理波动起伏大,紧张,焦虑以及失望,自卑。总而言之,学习往往会给自己的心理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冲击和状况。面对这些,我经常采取一些方法解决,例如看电影,参加体育活动和朋友出去外面舒展心情,减缓自己的情绪波动。

2、生活方面:一直以来都是按时作息,但是,遇到心烦事情时,心理承受压力过大,往往会失眠,导致心烦,急躁,焦虑的心理状况。我常常控制自己每天心情舒畅,作息有序,但心理波动往往导致不良后果。面对这些,我如果遇到心烦事情,听听音乐舒缓心情,或适当让自己情绪平静下来,达到最佳状态。

3、工作方面:该方面心理易受到波动,当自己工作出现错误时,自己心理会出现紧张,惭愧和自责,往往让自己安静不下来,表现出自己坐立不安,徘徊,焦虑。面对这些,我会小心谨慎地做事,避免出现错误,一出现,自己的心理受到打击,难以平静!

4、恋爱方面:这方面到现在尚未涉及到,但有时自己的心理比较冲动,有时有点苦涩,有点失落,不过还不想进行这方面的事情。面对这些,我只能祝福那些人希望他们长长久久。

5、人际交往方面:当认识陌生人时,心理往往是好奇的。对于比较熟悉的人,心理总是自然。总之,在于别人交往过程中,总是以积极的心态去跟别人谈话,畅谈双方的有趣的。遇到尴尬的问题,往往以幽默的方式去处理,让彼此都感到自然,舒适。

总结:自己的心理如何发展,这取决于自己的心理处理方式。对于自己的心理问题,要及时解决,让自己处于健康发展的心理状况。作为大学生的我,更应该有一颗健康的心理去面对这个社会的竞争和挑战,积极处理自己所遇到的心理问题。通过对自己的心理状况全面了解,了解自己的心理发展特征,针对自己遇到的情绪和问题,采取正确的方式去营造自己一个健康的心理发展状况。关注我们自己的心理状况,以健全自己心理的方法去分析自己的心理发展,给自己的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为自己的未来的心理状况做好心理规划,规划好自己的将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意义。

5.心理发展论文 篇五

兰西县远大二中郭立永

担任教师工作几年来,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期间,最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教育、纪律教育、卫生教育、安全教育,鲜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平时也偶尔翻翻“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等书籍,但在工作期间,很少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对个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具体到学校教育,即学生的自我完善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之外,还要保持心理及健康。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教育,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育。而中学期间刚好是一个人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我们老师能掌握一些青春期学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的矛盾性、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青春期的心理卫生等内容,那就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积极的、健康的引导作用。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除了要研究教材教法、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提升业务能力外;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我们教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和中介,只有加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更有可能培养学生坚强不拔的意志,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正因如此,并结合繁昌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师德•读书•成长•理想”征文活动,我阅读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心理发展》这本书。

在这本书中,它明确阐述了在青春期阶段,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他们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此外又由于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他们还会产生一定的逆反情绪。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做到:尊重中学生独立自主要求,尊重他们所需要的隐私权,倾听他们的意见;以友相待,和中学生建立起朋友式的关系,与他们交流思想,以朋友的关系对他们进行帮助和指导;引导中学生正确接纳自己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成长、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总之,阅读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心理发展》这本书,感觉收获颇多。它告诉我们老师应掌握一些与学生交流的技巧;了解学生学习障碍、行为障碍、情绪障碍的特点与成因,并能更好地对他们进行不同辅导与教育。

6.中国发展与民众心理变化 篇六

XXX学院XXX专业姓名:XXX学号:XXX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来,我们国家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断增长的GDP显示了我们飞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不断丰富的人民生活表现出我们国家的繁荣;不断提升的军事武器更是展现了我们国家的日益强大。然而,在看到这些成就的时候,谁愿意更多的去关注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呢?环境的恶化、资源的短缺、自然灾害等等,无一不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更严重的是,民众心理日趋扭曲的现实将严重阻碍我们国家进一步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中国经济成分的单一性以及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的相对稳定性,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相对较小,他们不会(或极少数)不择手段来谋取暴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化,造成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压力增大,产生了不良心态,有人为了掩饰自己,有人为了证明自己,其实这本来是很好的结局,可他们偏偏走偏了,扭曲的心理让他们不堪重负。

当今社会中,我们已经看到民众心理表现出了部分失衡的倾向。日益增长的竞争压力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幼儿园的小朋友就被父母逼着参加补习班,更不用说小学和中学了。虽然大学里不是很强调学习成绩,可是大学里竞争压力更大,因为他们面对的是踏入社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的问题,怎能疏忽?步入社会,现实更残忍,这时候就不能只顾自己了,还要照顾家人,支持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家庭。越来越多地听到有人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放弃生命,以前却很少听到这样的新闻,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呢?

我们大家都很清楚,中国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表明,虽然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所以,积极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扶正民众心理显得尤为重要。

其实,我们党十分重视民众心理的健康发展。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深刻分析了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作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强调要树立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新观念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紧密联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要着力消除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消极影响;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根据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新变化,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些重要文件,为我们科学认识 和积极培育健康的民众心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我们国家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民众心理变化异常问题,主流措施还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有转变、调整、提升,才能为解决好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培育健康的民众心理提供基本前提,才能有效避免社会成员因资源短缺、机会稀少而产生的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7.心理发展论文 篇七

是的, 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 催生了新课程体系的诞生。作为一场学校领域内的“革命”, 在对陈旧的教育理念进行扬弃的同时, 也强烈地冲击着课程改革的执行者———教师, 考验着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发展能力, 制约着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 关键在于教师能否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取决于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变化, 教育改革呼唤着教师的心理发展能力。

教师的心理发展能力首先体现在教育意识上, 要求教师具有新的意识, 即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识、学生学习的自主建构意识、教学过程的实践化与参与化意识、课程评价的发展性意识。

美国卡内基财团组织的“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倡导《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 是一份迄今为止最明确地界定了教师“专业化”标准的文件,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 作为一名教师要达到的专业标准: (1) 教师接受社会的委托负责教育学生, 照料他们的学习———认识学生的个别差异并做出相应的措施;理解学生的发展与学习的方法;公平对待学生;教师的使命不停留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2) 教师了解学科内容与学科的教学方法———理解学科的知识是如何创造的、如何组织、如何同其他领域的知识整合的;能够运用专业知识把学科内容传递给学生;形成达于知识的多种途径。 (3) 教师负有管理学生的学习并做出建议的责任———探讨适于目标的多种方法;注意集体化情境中的个别化学习;鼓励学生的学习作业;定期评价学生的进步。 (4) 教师系统地反思自身的实践并从自身的经验中学到知识———验证自身的判断, 不断做出困难的选择;征求他人的建议以改进自身的实践;参与教学研究, 丰富学识。 (5) 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同其他专家合作提高学校的教育效果;同家长合作推进教育工作。

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从主讲者转变为组织者和辅导者, 组织和辅导学生去跟信息系统进行交换, 使之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去获取知识, 求解问题。教师将更多地专注于对信息教学系统运作过程的监控、研究和评价, 而且在师生关系和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中发挥更大的协调作用;教育目标和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发生转变, 从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 过渡到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 从重视教材知识结构的钻研, 转变到重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建构, 从重视学生学到了什么, 转变为重视学生怎样学;从重视眼前学习好坏, 转变为重视长远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发挥。在新课程中, 教师主要起“导向”的作用, 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心理发展能力还体现在深入认识教学过程, 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能力:

(1) 了解学生学习准备的能力。教师在上课之前, 必须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准备状态, 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原有知识、能力背景, 查明学生是否已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条件。

(2) 激发学生动机的能力。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本身应当是有意义的, 难度适当, 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学习的愉悦情绪, 让学习逐渐成为一种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

(3) 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要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 教学内容应组织成富有意义的序列, 符合学生的认知加工过程。

(4) 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能力。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 而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 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 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

(5)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地发现, 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 学生如果能广泛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更多地注意多种教学材料, 学习便会更有效。

(6)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要想提高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 教师就必须加强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修养, 加强对学生身心状况的了解, 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 灵活地选择和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7) 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主动的计划、控制、调节、检查、评价和反馈的能力。申继亮等人将其划分为七个方面:一是计划与准备性。在课堂教学之前, 明确课程所教的内容、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 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可能的教学效果。二是课堂的组织性。在课堂中注意学生的反应, 排除干扰、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呈现教材的意识性。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及反应保持有意识的反省, 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四是沟通性。教师努力以自己积极的态度去感染学生, 保持自己和学生间的交流。五是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不断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采用各种方法评价学生的进步, 及时改进教学。六是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对自己上过的课进行回顾和评价, 分析其成功与失败。七是职业发展性。教师对自己职业发展的设计与期望。

(8) 组织教学的能力。组织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组织、领导、监督和协调的能力。在教育工作中, 教师至少要完成七方面的组织工作:一是组织教学进程, 安排教学步骤;二是组织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对学习保持稳定而集中的注意;三是维持课堂秩序, 使学生保持应有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四是组织教材, 使学生掌握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五是组织和安排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材;六是组织班集体、团队和学习小组的活动;七是组织班级活动、课外活动等。

(9) 言语表达能力。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 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应做到“八戒”和“六性”。八戒是:一戒拖泥带水、与题无关;二戒颠三倒四、文理不通;三戒满口术语、文白夹杂;四戒滥用辞藻、华而不实;五戒不懂装懂、模棱两可;六戒干巴枯燥、平淡乏味;七戒挖苦讥笑、口带脏字;八戒陈词滥调、生搬口号。六性是:一为叙事说理, 条理清楚, 言之有据, 全面周密, 具有逻辑性;二为描人状物, 有声有色, 情景逼真, 细腻动人, 具有形象性;三为范读谈话, 情真意切, 平易流畅, 真挚感人, 具有感染性;四为借助手势, 穿插事例, 比喻新颖, 生动有趣, 富有趣味性;五为发音准确, 吐字清晰, 用词精当, 惜语如金, 富有精确性;六为举一反三, 弦外有音, 留有余地, 循循善诱, 富有启发性。

(10) 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指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总结, 从而优化教学活动, 形成自己新的教育思想并改进教学实践。

教学反思的方法有行动研究法和比较法等。行动研究法是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 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 然后把它与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比较, 进行整合思考, 将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生涯之中。比较法是指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来反思自我, 通过研究优秀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 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和方法上的差异, 从而提升自己。

8.心理发展论文 篇八

关键词:心理治疗;本土化;本土心理治疗

要探讨心理治疗本土化和本土心理治疗,首先需要对两者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从语法角度看,心理治疗本土化是一个动词性短语,本土心理治疗是名词性短语,两者都涉及本土,然而两个短语意思差别却很大。心理治疗的本土化是指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一国、一定区域或民族在引进或使用外来的心理语言、理论、方法、临床治疗操作规范等方面时与本国的语言、文化、社会、人文等实际特点相结合,并使其成为本土心理治疗一部分的过程。本土心理治疗则主要是指治疗的内容,是将西方治疗模式的概念、理论、方法、测验、治疗操作规范等加以修订,使治疗与文化的联系更加密切[1]。本土心理学的关键在于构建出植根于靶文化之中的概念框架和方法,而不是依赖所引入的西方概念框架和方法[2]。贾林祥、叶浩生提出本土心理学至少应符合如下条件:一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历史根源;二是自主性;三是体现和反映当今社会的文化特点;四是有独到的概念体系及研究策略[3]。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在其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及一些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随着西方心理学的传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中有些已经现代化,还有些没有与西方心理学进行深入结合的,也当属本土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本土化以及本土心理治疗的产生是心理学发展全球化的结果和产物,如果将各国的心理学理解为非线性混沌理论中由于不同的初始值而出现不同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的话,那么混沌理论的普适性[4]决定了心理治疗可以本土化,即在心理治疗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心理治疗吸收了外来心理治疗具有普遍性和共性的东西,因为只有外来心理治疗方法中具有普适性的东西才能适用于全人类的心理治疗需要。既然主流的心理治疗以及任何其他本土心理治疗都不能完美地适用于全体人类的心理治疗,那么本土心理治疗将会成为继续全球化的媒介[5],促进世界心理治疗的发展。

一、心理治疗的本土化

(一)心理治疗本土化是一个自发形成的过程

心理治疗本土化并不是心理学家们自己提出来的概念,它是在主流心理治疗向本土流传和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临床治疗的心理工作者们不自觉地将其与本土文化、历史、人文、社会等进行结合,吸取了对治疗有利的精华或者说那些具有普适性的部分,去除了不适合的部分,构建出植根于靶文化的、与任何其他心理治疗都不相同的心理理论和心理治疗方法。因此心理治疗的本土化是自发的,这一过程首先客观存在,而后才被提出来,这也是本土心理治疗产生的过程。

(二)心理治疗本土化的两条途径

心理学本土化的途径主要有内源本土化与外源本土化。内源本土化是指理论、概念和方法从某一文化内部产生,本土性的信息被视为心理学之诞的最初来源;外源本土化是指引进某些心理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然后将其进行改造以适应当地的文化背景[6]。那么心理治疗的本土化也应该是与之对应的两条途径(心理治疗内源本土化和心理治疗外源本土化),采用内源本土化心理治疗途径的工作者,中医心理治疗当是他们的主流。属于心理治疗外源本土化的,多是有过出国学习西方心理学的经历,或接受过西方心理学培训的人,以从事西医或西方心理治疗为主。

(三)心理治疗本土化,文化是最重要的因素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中具有一定历史延续性和群体特征的行为习惯。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这些都是在心理治疗本土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地方。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看,在咨询动机、咨询效果、咨询关系上,西方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都不完全适合东方人的性格与心理问题[7]。现代系统的心理治疗理论及操作技术大都产生于西方,而心理治疗的理论建构、价值取向和具体操作会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概念、技术在应用于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咨询时往往会产生不相容性和矛盾[8]。在缺乏文化适配性的前提下,心理咨询的普及与推广可能会造成表面的繁荣,却掩盖了存在的问题或者转移了人们对更为本质问题的关注。由于其涉及人的价值观与文化性格,尤其是文化的影响,当借助西方心理咨询理论解释中国人的心理问题时,必然会带来基于文化差异的偏差。任何个体的复杂而高级的心理和行为,都浸润了他所生存社会的独特文化性格,用超越时空、外来的理论去认识、解释、治疗,只能制造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歪曲和误解[9]。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的中医心理学,可能是最典型的本土心理治疗方法。

二、本土心理治疗

在几代中国心理工作者努力下,中国的本土心理治疗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可以从外源性和内源性本土心理治疗方法两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一)外源性本土心理治疗

1. 认识领悟疗法

认识领悟疗法是钟友彬及其研究小组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和中国的文化特点设计的,也被国内同行称为“钟氏领悟疗法”。它主要将精神分析疗法与我国东方文化相结合,把精神心理疾病治疗的重点放在对临床症状与幼稚心理模式的分析上。认识领悟疗法认为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本质是:患者对当前现实困难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形成都与心理模式密切相关,而心理模式的形成又受到早年经历至关重要的影响。它既重视对当前症状的分析,又重视早年经历的影响,站在成年人立场上分析患者症状的幼稚性,使领悟达到成熟,是一种创新。认识领悟疗法主要的适应症是强迫症、社交恐惧和性变态。

2. 悟践疗法

悟践疗法(comprehensive practice therapy)又称悟践心理疗法,是1958年在治疗神经衰弱症病人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开始称为“综合快速疗法”,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医学心理学基础研究的迅速发展和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工作在“文革”后的复兴,李心天、郭念锋等出于对健康与疾病、生理与心理、个人与社会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人性主义理论,并将综合快速疗法正式改名为“悟践疗法”。悟践疗法开创了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之先河。悟践疗法的人性主义理论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理论产物;悟践疗法将认知与行为结合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实践特色。

3. 意象对话技术

意象对话技术是由朱建军博士等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创立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这一技术创造性地吸取了梦的心理分析技术、催眠技术、人本心理学、东方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等。此技术通过诱导来访者想象,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并通过诱导新意象对潜意识的意象进行修改,从而达到治疗效果[10]。目前关于意象对话技术的研究论文已有六十余篇,其中既有临床研究,也有理论研究。每一种技术都有其优缺点,由于此技术的特点比较鲜明,优缺点也很突出。优点在于意象对话技术与中国文化的契合度较高,中国人在形象思维方面具有优势,因此能对意象进行很好的想象,并且不必去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在咨询过程中可以巧妙地去除“文化屏蔽”,减少阻抗,揭示被治疗者掩饰或保留的心理问题。然而此技术对治疗者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治疗者熟悉意象的象征意义。意象对话技术的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治疗者的心理健康程度、心灵开放程度以及对患者的关心程度[11]。

(二)内源性本土心理治疗

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度,内源性心理治疗方法较多,但目前发展较快、影响较大的应该是心理疏导疗法、道家认知疗法和中医创新心理治疗——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简称TIP技术)。

1. 心理疏导疗法

心理疏导疗法由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鲁龙光教授于1984年创立,其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是适合中国人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疏导疗法以“自我认识、自我完善”为主线的个性改造理论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理论产物,其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实践特色。儒道文化对心理疏导疗法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12],因此将其归为内源性本土心理治疗。心理疏导治疗的模式是:不知—知—认识—实践—效果—再认识—再实践—效果巩固。这种治疗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入的认知改变过程。所以,其最终目标不仅仅是求得症状的消失,而且是远期效果的巩固。心理疏导疗法的治疗程序是:第一,患者输出信息,提供真实、详实的自传性病情材料;第二,根据患者的材料进行分析,作出初步诊断;第三,治疗信息输出,讲述所诊断疾病的可能原因、本质、特点和治疗方法,取得患者配合,树立信心;第四,患者接受治疗信息,争取做到认识与实践一致,并写出反馈( 体会)材料;第五,根据不断变化的反馈信息,输出新的治疗信息;第六,整个治疗循环往复进行,由浅入深,消除症状,完善个性,巩固疗效[13]。

2. 道家认知疗法

道家认知疗法是在道家的处世养生哲学和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的基础上,参考国外成功经验,由杨德森和张亚林等人经过多年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而创立的。它主要是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观念和应对方式来达到调节负性情绪、矫正不适行为和防病治病的目的。道家认知疗法分五个基本步骤。按每一步骤关键词的第一个字母,此治疗程序被简称为ABCDE技术。它强调顺应人的内在本然之性,重视个性的发展,近乎于罗杰斯的强调自我发展目标,但又不同于西方一味追求个人主义,它将中国的道家文化与西方的认知疗法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既符合了外来心理治疗本土化的需要,又把西方认知治疗的操作技术引入了治疗过程,使疗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也是目前本土化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中发展得比较成熟的一种。道家认知疗法从创立就存在争议,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一种哲学思想是否能直接拿来作为心理治疗的原则?如何区别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伦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治疗? 道家疗法是否真正适用于神经症病人的实际情况? 病人是否真正接受了道家思想无法验证[14]。自1995年以来,道家认知疗法在全国16个省市的有关单位进行了临床实践,有关研究结果的陆续报道证实了该疗法的临床有效性。本疗法的适应症不够清楚,治疗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15]。

3. 中医创新心理治疗——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简称TIP技术)

所谓中医创新心理治疗,就是现代中医人将中医传统心理疗法或身心调节技术结合现代临床心理学的原理或方法技术,进行改造并进行创新研究之后形成的一类中医心理疗法。其中,典型的也可能是影响最大的当属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简称TIP技术)(Low Resistance Thought Induction Psychotherapy,TIP)。它是建立在低阻抗学说和意念导入学说的基础上,把中国的导引、气功疗法与西方的催眠疗法和放松疗法进行融汇,通过言语和行为的诱导,使被治疗者进入从清醒到睡眠这个过程的中间状态(低阻抗状态),治疗者根据治疗需要将言语和行为信息组成的某种“思想、理念、观念”导入给被治疗者,通过暗示最终影响被治疗者的记忆和内隐认知,并达到心理治疗与康复的方法。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具有完整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治疗技术、核心治疗技术、对症治疗技术和相关治疗技术。TIP技术特点包括:把认知(或曰明示)与暗示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一种太极关系;把“低阻抗状态”与“合理权威性”作为一对辩证关系来理解;把催眠心理治疗中的暗示过程设计为一种“意念导入的过程”并形成了“认知行为治疗的暗示化处理”;对精神和心理疾病治疗后期涉及的人格问题进行“再成长治疗”,是一次重要的探索过程;把心理治疗变成了一种“流水线式”的作业过程,还有其技术体系中对各种具体技术独到的理解与灵活多变、整体快速的运用思路,都是在临床实践中的直接体会和经验总结。该疗法本土属性明显,特色突出,优势显著,患者依从性好,操作规范,治疗靶点明确,临床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是我国本土心理治疗中引人注目的方法之一。介绍其理论和方法的著作目前已有中英文版[16-17],有多个国家级课题对TIP技术进行了临床研究,发表的理论和临床科研文章已达三十余篇[18-29]。

三、其他本土心理疗法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对当代中国民众和世界文明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中国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思想,中国本土传统心理治疗思想生于中国绵延五千年的文化土壤之中,具有极强的心理治疗内蕴,对中国人心理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并为现代心理治疗不断提供滋养,在这些本土心理治疗方法中,有的作为治疗方法被直接提出,有的则是一些身心调节技术。

(一)中国传统心理治疗

中国古代的中医疗法当中记载着大量的心理治疗方法,目前已经得到初步整理的如情志相胜疗法、相反情志疗法、中国古代认知疗法、语言开导疗法、中国古代信仰性心理治疗、中国古代行为疗法、物证释疑疗法、情趣易性疗法、中国古代催眠疗法等。但由于从现代临床角度来看,上述疗法应用的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不够,还有待深入研究。

(二)中医身心调节技术

所谓中医身心调节技术是过去所有针对精神与心理疾病进行治疗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和技术,如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点穴等,它广泛应用于精神与心理疾病的治疗与调适,是我国目前应用、研究和大众接受最广的一种方法和技术,由于国内外有大量书籍和杂志介绍,这里不再多述。

四、小结

西方心理学的学派和理论植根于西方文化之中,它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本土化是各国心理治疗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也需要探索适合自己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心理治疗方法技术。多年以来,中国心理学从未走上真正独立发展的道路,心理治疗本土化已成为中国心理治疗发展过程中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它牵涉和影响着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和走向世界的进程[30]。然而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也许在将来,经过努力,我国的心理学家和我国本土的心理治疗方法将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世界各国的心理工作者在研究与交流中相互尊重,心理治疗的全球化也最终产生出了一些在各国都普遍适用,而又都有自己特色的本土心理治疗。

注:本文为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医药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的中美两国评估比较研究 ”(项目编号:2011DFA0960) 的研究成果之一。

[1]Adair, J.G.. Indigenisation of psychology: The concept and its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J]. 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Psychologie Appliquee-revue Internationale,1999,48(4):403-418.

[2]郑荣双.国外本土心理学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4):472-478.

[3]贾林祥,叶浩生.心理学本土化研究若干问题之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0(3):143-148.

[4]李桂侠,洪兰,汪卫东.中医心理学的非线性混沌理论[J].世界中医药,2013(4).

[5]郑荣双.心理学全球化的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13,11(4):469-474.

[6]Kirn, U.,Park, Y.S..The challenge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The role of the indigcaous psychology[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00,31(1):64.

[7]闫杰.文化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28(9):62-64.

[8]Yii-Nii, Lin. The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to counseling Chinese[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2002,56(1):46.

[9]吕慧玲,黄晓娟.心理咨询本土化的综述研究[J].科教文汇,2008,(8):236.

[10]谭绍珍,曲琛.意象对话技术简评[J].社会心理科学,2004,19(2):30-32.

[11]朱建军,孙新兰.意象对话技术[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5).

[12]黄爱国,沈永健,陈建国.儒道文化与心理疏导疗法[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8):34-36.

[13]黄爱国.强迫症心理疏导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3-56.

[14]“中国道家认知疗法”讨论会纪要[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5( 14):291-293.

[15]曹硕,崔光成.中国道家认知疗法评述[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8):2239-2240.

[16]汪卫东.发展治疗学——基于异常发展的心理治疗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2.

[17]汪卫东.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2.

[18]吕学玉,林颖娜,洪兰,王芳,赵阳,汪卫东.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对抑郁症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国际中医药杂志, 2012,34(1):8-9.

[19]吕学玉,汪卫东,林颖娜,王芳,洪兰.气功入静状态下的人格重塑技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1,33(1):28-30.

[20]闵妍,张鑫,梅妍,汪卫东.低阻抗状态下的意念导入性分析领悟技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1,33(3):217-219.

[21]汪卫东,闵妍,吕学玉.气功入静状态下的人际关系调整技术[J].国际中医药杂志, 2010,32(5):55-56.

[22]洪兰,吕学玉,吕梦涵,林颖娜,王芳,汪卫东.气功入静状态下的病因追溯技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0,32(7):337-338.

[23]汪卫东,张静霞,马彦,林颖娜.催眠状态下的意念导入性认知治疗[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18(6):817-819.

[24]吕学玉,吕梦涵,汪卫东.气功入静状态下的意想式脱敏疗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9,31(6).

[25]汪卫东.气功入静状态下的情志干预技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9,31(3):254-255.

[26]汪卫东,闵妍,吕学玉.气功入静状态下的睡眠调控技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9,31 (4):349-350.

[27]李桂侠,洪兰,汪卫东.TIP技术中导入睡眠认知的信息模块设计思路补遗[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3,35(2):143-144.

[28]汪卫东,刁倩等. TIP技术中睡眠认知信息模块设计思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7):581-583.

[29]刁倩,洪兰,汪卫东等.TIP睡眠调控技术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3,35(3):203-206.

上一篇:初三作文:我的同学们下一篇:幼儿园突发事件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