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游记的散文(共10篇)
1.盘山游记的散文 篇一
今天早上天还朦朦亮我就醒了,因为今天爸爸要开车去盘山。我兴致勃勃的坐上了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盘山。一下车我就闻到了大自然的香气。
看着眼前一片绿色,轻轻吸一下清新的空气,仿佛自己置身在仙境一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许许多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像海豚,有的像猴子有的像,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巨石好像元宝一般,名元宝石,上面刻着“此地有崇尚峻岭怪石奇松”,这个石头有一人多高,它旁边的树像一把把大伞仿佛在给它遮阳,浅浅的碧水被仿佛是一张小床让它能在上边歇息片刻,四周的碎石和小草都是它的陪衬。风姐姐来了轻轻抚摸着元宝石弟弟的头,四周的小草妹妹们好像不高兴似地摇了摇头,浅浅的碧水哥哥也荡漾起了一圈圈波纹。
走过了元宝石便看见了一段白色短瀑布——滴水赖。它虽然不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那样壮观。但是它的那种缓缓的美也叫人流连忘返,水从那已经生满了绿苔的岩壁上滚落下来。流下来的水形成了一个小湖。
看过了巨大的元宝石和叫人流连往返滴水赖,再看看盘山的松。
盘山的松是盘山最奇特的景物之一。有的松生长于悬崖峭壁的石缝之间,有的横着长在半山腰,还有的松长的十分大,像一把大伞,矗立在山尖。乾隆皇帝曾赞叹:“天下何处无松,盘山之松天下松之宗。”
我乘坐索道直达盘山山顶,从上向下俯瞰发现盘山树木被水汽笼罩在了里面,让人犹如身在仙境般,轻飘飘的,想与这眼前的一切融为一体,去感受草的苦味,花的香味,和水的香甜。
盘山步步有景,好似仙境,让人流连往返。
2.盘山游记的散文 篇二
一、援本取法,无可厚非
任何教学方法一般没有正误之分。选择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不能不考虑两个关键要素:一是教学的对象,二是教学的内容。因为这是教学之“本”。
现今的初中文言文本的选择,并不那么浅易,学生的自学、探究、分组活动很难展开。尤其是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的游记类文言散文,如果没有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和知人论世的思维习惯,还真是勉为其难。
从教学对象而言,初中学生对古汉语词汇(常见的虚词与实词)和语言规范(特殊句式)的积累,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很难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蜕变,于是,多数老师们采用了“直截了当”式的串讲式教学方法。“串讲式”固然是不二之选, 但是,囿于它的缺陷,必须加以改革。二、援“本”取“法” , 一石多鸟
这里所说的“本”,即文本与生本;这里所说的“法”,即教法与学法。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方法,有效地改良了传统的串讲方式。
1. 拓展文言积累渠道,加快积累进程
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是,拓展文言文阅读,从教材中的文本,延伸到课外文本;从课内阅读串讲,关注到课外阅读指导。我们的课题实验组曾经在三年时间内,组织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180篇,其中精读篇目85篇,自读篇目95篇。
2.改造文言的语言环境,培养解读能力
初中生的文言环境本来就十分有限,在手机文化、网络碎片阅读风云天下的时代,更是雪上加霜,他们对文言兴趣几乎缺失。实验组就先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组织学生编演文言文课本剧,撰写文言短文,小试牛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我们要求家长配合,在他们允许孩子看电视、影片时,建议尽量观看历史剧、古装戏,以改良文言的语言环境。
3.改变串讲式的教学环节
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既是一种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培养,而且学生的预习与合作学习也是教师串讲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学生的诵读必须贯穿于串讲的始终。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普遍地比读白话文要差得多。这与教师串讲期间轻视诵读不无关系,也与对诵读缺少有效指导和示范不无关系。每一轮的诵读其作用与功能是不同的,按时序来说,分别为前测、理解、反馈、巩固。文言文的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断句正确。这和词的理解、句的理解都有紧密的联系。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还要能读出文言文的情味,在读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4. 串讲中勾连贯通,触类旁通
一是时代背景与作者情感的联系。言为心声,阅读时对时代背景、作家思想是不能忽略的,只有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深刻理解作品内容。我在教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先让学生了解柳宗元曾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只有了解柳宗元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中的凄苦,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寓情于景,抒发抑郁忧伤之情和对冷酷现实的不满这一主题。
二是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一篇文章有其自身完整的体态,各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教会学生揣摩文言文的方法,阅读时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去理解,要从整体上去感知、领悟、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主旨。
三是表达技巧与文本主旨的联系。有些文章的主旨是从侧面折射,有些表现得比较显露,有些则委婉含蓄。而文章运用的任何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主旨而服务,为表现主旨而存在。一旦破解了文章的主旨,就要和文章的表达技巧联系起来。这也是一项解读文言文必应具有的基本功,必须努力培养之。
四是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串讲中,不能孤立地解读,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种联系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比如,相同时代或相同作家的作品间的联系,相同文体、相同风格的作品之间的联系,通过勾连贯通,从中找出规律,得出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就可以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5.轮换串讲的主角
串讲的主角不只是教师,在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完全可以轮换串讲的主角。但是,轮换了主角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轻松,相反,教师可能付出加倍的辛劳。
特别是首次轮换串讲主角,要精挑细选学生,可以分段落实“串讲小先生”。在他们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和他们一起备课,并辅导串讲的技巧,还可以进行小范围的试讲,确保学生首次串讲的成功。
教学改革永远是问题解决式的,直面问题,探究改革的举措,寻找解决的办法,才能有望到达成功的彼岸。
3.盘山描写散文 篇三
四月二十九日,天刚蒙蒙亮,我就起来了,草草吃了些早点,就急忙赶到学校。只见同学们已来了不少,有的戴着小白帽,有的戴着遮阳镜,每个人的书包里都装满了吃的、喝的,大家有说有笑,高兴得难以形容。不一会儿,我们坐上了汽车,“笛”的一声,汽车行驶在通往蓟县的公路上,我们在车上谈笑风生,充满了愉快的气氛。
汽驶进了县城,在独乐寺门口停下。车门一打开,同学们就涌下汽车,大家被寺院的宏伟瑰丽的景象吸引住了,红色的高墙,黄色的琉璃瓦寺顶,在屋檐下有一块大匾,上面写着苍劲有力的草书“独乐寺”。走进寺门,在门的两边立着两个泥離的卫兵,它们每人手里拿着一种兵器,脸上杀气腾腾,那张牙舞爪的样子,看了后不禁使人不寒而栗。寺院里到处是花草树木,再往里走,就到了观音寺,观音寺正中有一座莲台,高大而慈善的观音菩萨站在莲台上,足存二十三米髙,佛像的雕塑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艺术家的聪明和智慧,同学们纷纷在观音寺前合影留念,游毕独乐寺,汽车又向盘山行驶。
顺着台阶往上走,山势越来越陡。崎岖的山路使同学们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这时我已经支持不住了,但不到顶峰心不甘,有志者事竟成,对!一定要爬上去。我每爬一步都要付出艰巨的劳动,最后终于爬上了山顶,鸟瞰祖国一望无际的壮丽山河,心里十分舒畅。我们这些登到山顶的同学在山头上摄影留念。
4.台湾的游记散文 篇四
台湾的游记散文
1台湾是一个很中国、很现代的都市,说台湾很中国是因为台湾当地人待人文质彬彬,很有内涵,传承着我国的礼仪文明;来到101大厦,我感受到了台湾的现代,从外观看101大厦,共分为九层,寓意着九五之尊节节高。101大厦是台湾最高的建筑,有101层,顾名思义101大厦,这里有目前世界上最快的电梯,仅需30秒,就来到了大厦的第89层观景台,从89楼往下看,星罗棋布的楼房一个挨一个,纵横交错的大道,还有像面包大小的汽车,漂亮极了。
野柳地质国家公园是我来到台湾游玩的最为高兴的一个景点,因为这个景点是我最想念的姨妈陪我一起游玩的,姨妈是我妈妈的妹妹,她在台湾工作多年,是台湾的国中数学教师,她很爱我,虽说一年姨妈只回来一次,但是我喜欢我的姨妈,姨妈也喜爱她的学生,是学生心目中的明星老师。野柳地质国家公园是台湾相当有名的风景名胜区,公园里有一块石头叫女王头,女王头是这个公园的名片。这里的石头都是经历了长时间的海蚀风化和地壳运动,形成了这里有名的蜂窝石、柱状石、豆腐石等一些天然景观。
日月潭是我来台湾最向往的地方,书上的传说给我了无限的遐想,日月潭是台湾唯一的一个天然湖,书上说潭的北半部分形状如圆日,南半部分形状如弯月,所以叫日月潭。可是我来到日月潭,却已分不清楚哪一个是日潭和月潭了,当地的导游告诉我们是因为水位升高的原因,淹没了分界线,日潭和月潭连在了一起就分不清了。我们坐船游玩了日月潭,来到了日月潭中央的小岛,在小岛我还吃了一个茶叶蛋呢,你可不要小瞧这个茶叶蛋哦,来岛的游客都会吃它,还很有名里。
我在台湾一共游玩了八天,一路上看了海天一色的美景,旅途中我看到最多的是椰子树、槟榔树,还看到了香蕉树和菠萝田……。我们还爬了阿里山,看到了千年古木,美丽的阿里山采茶姑娘。
台湾之旅,难忘之旅!
台湾的游记散文
2台湾,被誉为“宝岛”,是一颗无比璀璨的明珠。她有着迷人的自然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绚丽多姿的人文景观。寒假里,我和爸爸妈妈坐飞机来到台湾旅游。
我们分别去了台北、台南、高雄、阿里山、太鲁阁、花莲和野柳地质公园。台湾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奇的,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台湾著名的太鲁阁国家地质公园。
一进入公园,映入眼帘的便是左右两边高低不平的山峦,山和地面呈七十五度角,看看左右两边的山,就有种被两山夹住的感觉。经过公园里的几个隧道,下了车,我们便看到了路边立着“燕子口”的牌子,原来这里就是太鲁阁公园的燕子口哇!终于身临其境了,我真高兴。还没等我看完介绍,一阵阵动听而又响亮整齐的鸟叫声传来,好像在欢迎我的到来呢!也难怪这儿的名字叫“燕子口”,果真是百燕鸣谷、名不虚传!
听导游介绍说,在六百五十万年前,地壳动荡不宁,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不断挤压,挤出了一座宝岛台湾。好多年以后,水作刀,切出了太鲁阁国家公园,切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大理石峡谷。
在太鲁阁公园里,我还看到了著名的锥麓大断崖。几近垂直的悬崖峭壁高耸云端,而下面的山壁则是深入水中的大理石峡谷。这高低落差1660米的大断崖,架构出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浩瀚无垠。我不由得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你看,上有奇岩峭立,下有深谷急流,我们这就来到了太鲁阁公园的九曲洞。为什么叫它“九曲洞”呢?因为“九”是古人认为最大的数字。值得一提的是,九曲洞步道是人们一斧一锤凿出来的,在地势如此险峻的地方完全靠人工凿出一条路来,怎能不让人佩服人类的伟大呢?听导游说,每年都有大批来自全世界的地质专家来考察,因为太鲁阁山脉至今还在“长”高。我高兴地站在悬崖峭壁前的栏杆旁,摆出姿势,一、二、三,咔!美丽的太鲁阁公园就留在了我的照片之中。
在随后的几天里,我们还游览了猫鼻头、鹅卵鼻灯塔、八仙台等景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台湾真让人流连忘返。以后有时间我一定还要来!
台湾的游记散文
3台湾,是世界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誉为“宝岛”。她有着迷人的自然风景,悠久的历史以及绚丽多姿的人文景观。而如今,我与同学们参加夏令营,一起去台湾,一睹她的美妙风姿。
我们乘着飞机来到台湾,游览了台湾那众多着名的人文风景:有藏书丰富,包罗万象的诚品书屋;人间仙境的日月潭,充满无穷奥妙的台湾科学博物馆……这些人文风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那闻名遐迩的日月潭。日月潭四周青山环抱,山峦层叠,水映着山,湖面宛似一个巨大的碧玉盘。远远望去,潭中的美丽小岛——珠仔岛,却像玉盘托着的一颗珠子。伫立高处,眺望四周,日月潭之美景尽收眼底。它的四周是一座座长满绿树的山,而湖水又静静的,蓝蓝的,像一面镜子,周围的山色倒映在湖里。站在这儿,感受那一阵阵清柔温和的清风,眺望那一副副美妙和谐的风景,呼吸那一股股清新的空气,仿佛往日那城市的喧嚣浮躁已经离我而去,心中仅有的,只是那一片安宁、那一片对自然的喜爱。那一片风景宛如一副毫无瑕疵的水墨画,深深地映入我的眼眶,映入我的脑海,久久不能忘怀。
日月潭那秀丽的风景映入我的脑海,但在我脑海中留下烙印的,还是着名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宫殿式建筑,共4层,白墙绿瓦。院前广场耸立由6根石柱组成的牌坊,气势宏伟,整座建筑庄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在这里,我看到许多精品,如:翡翠白菜,婴儿枕,毛公鼎……但要数印象最深的,那莫过于翡翠白菜。当我的眼睛一看到她,便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她是清代艺人巧妙地运用一块一半灰白、一半翠绿的灰玉雕成,把绿色的部位雕成菜叶,白色的雕成菜帮、菜叶自然反卷,筋脉分明,上面攀爬两只红色小息的螽斯虫,令人感到惊叹,不愧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除了翡翠白菜外,吸引我眼球的就是富春山居图了。这幅画是残缺的,只有一半,另一半在杭州。曾经这两副画和在一起,这时这幅画的魅力才真正的展现出来,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但后来这幅画又分开了,使人感到可惜啊。
我暗暗地想:海峡两岸的故宫文物如果能合在一起,那么一个完整而统一的故宫,一定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瑰宝。同样,如果海峡两岸也能合在一起,那么,一个完整而统一的中国,必然昂首屹立于世界之巅!
5.兴化游记的散文 篇五
偶到东潭办事,村民告诉我,昭阳墓在东潭。
如同余秋雨在狼山看到骆宾王墓一样,肃然一惊。我曾经沿着阳山路寻找昭阳墓,在黄昏中的阳山大桥回望斜阳寻找阳山夕照,都是一无所获。偶然间,却到了昭阳墓。
一个大土堆,周围台阶上有油漆刷的“列国公卿”四字,一看就是普通村民的手笔,拙劣。冥冥中造化设计之精巧,拙劣的民间手笔正合古朴而不张扬的昭阳先生之意,静静地躺着,没有一丝矫揉造作,没有一丝恃功自傲,有的只是超然物外,淡定神闲,一任自己的子孙们记得或不记得自己。
昭阳墓旁边是山子庙,即村民祭奠昭阳的庙宇。简简单单的几间房屋,昭阳和观世音并在,保佑着当地的风调雨顺。庙西,是三条河流在此交汇,不消说,这里就是“阳山夕照”。听村民介绍,昭阳就躺在三水交汇之下,墓是衣冠冢。兴化多水,似乎所有的墓都是衣冠冢,而骸骨都溶于水,与世同存,郑板桥如此,施耐庵如此,远古祖先昭阳更是如此。
淡淡的昭阳墓,留给后人们淡淡而悠远的记忆。
咏昭阳
不畏艰难宁苦辛,恩泽滋润一方人。
扬鞭跃马开疆土,光耀水乡楚将魂。
兴健园
从北边小门进入兴健园,首先来到了网球场和篮球场。
网球和篮球都是竞技体育项目,都充满了对抗、意志和激情,然而,同样大小的两个场地,网球场寥寥无几,而篮球场人声鼎沸。走进篮球场的,不仅有活力四射的青年人,还看到了很多沉稳的中年人在放射着自己的激情,甚至还有几个都不能够把篮球扔到篮筐那么高的小孩在球场上学着拍篮球。一线之隔的网球场,只有四个青年在捉对厮杀。中国的网球选手们已经获得了大满贯冠军和奥运冠军,但是显然,成绩远逊于它的篮球更受中国的大众欢迎。
往南走,是兴健园的特色——国际象棋广场。广场以不同颜色的格子形成了一张国象的大棋盘,棋盘上有几个石头雕刻的国象棋子,旁边一组浮雕,雕刻了兴化国象的骄傲——世界冠军侯逸凡、谷笑冰等。然而,这个广场成了部分当地百姓晚上跳交谊舞的舞厅,而那些硕大的石头棋子,由于碍事已全部被逐出了棋盘,只剩下那几位国象大师们在静静地看着百姓在把自己取得荣誉的舞台变成了真正群众表演的舞台,不知她们是喜是悲?
兴健园的东边,是百姓的乐土,欢声笑语不断,人影接踵摩肩。那边有环形和直行塑胶跑道、随处可见的健身器材、广场舞的广场、轮滑的大坡、孩子玩沙的沙坑等等。这里是兴健园真正吸引人气的地方,几乎每个健身器材上都有人,广场舞人满为患,甚至有人站到了广场之外在跳舞,跑道上慢跑或快跑的人排成了不间断的长龙,沙坑和大坡成了孩子的天堂……也许,这才是体育的魅力,不是为了夺得几块金牌,而是带给人们欢乐和强健的身体。
千岛菜花
菜花节前,看到了很多关于菜花节前的介绍,颇为期待。
到了千岛菜花景区。一样的观光台,一样的黄色花海。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人流如织。
全国最美的菜花。这是宣传。其实,对城市人来说,一望无际的农田都是很美的,无论是黄色的菜花,还是绿色的任何一种农作物。只是由于阎肃的一曲《梦水乡》,更多的人记得了一个名词:千岛菜花。
除了登高远眺,在菜花中捉迷藏、拍照片,就只有泛舟花海了。看来看去都是一样的菜花黄。期待中的农家乐更是一种做秀。
泛舟。泛舟西湖,想到的是种种人文传说:泛舟瘦西湖,看到的是异样的廿四桥。泛舟菜花丛呢?反正我是没感觉。感觉只是上船时管理的混乱。
还记得以前和一位垛田的老师,找了几个朋友,租了一条小船,在船上野炊,用不干净的河水,摘了岸边的野菜,就是没捉到河中的小鱼,没有任何调料,但却是从未尝过的野味。泥土的清香,水草的清绿,空气的清彻,天空的清朗,都是那样的让人陶醉。
在喧扰的旅游景区,为什么再也体会不到以前的欢乐?
后来,政府为了不让景区荒废,还别出心裁的在秋天开发了千岛菊花,说实话,更觉得狗尾续貂,无奈之举了。
东岳庙
古老的东岳庙有个神气的传说。据说明相李春芳至孝,告老还乡后,其母一直以未见皇宫为憾,李相便按照皇宫的模样缩小修了宅院,让其母欣赏。不想,其政敌告密皇上,皇上大怒彻查,李相便连夜将宅院修成庙宇,此即东岳庙。
不知传说是真是假。反正我在重修的东岳庙记上没看到这个传说。
庙宇看得多了,从没见过道观。其实我总觉得,散落民间的庙观,让普通人对佛教、道教有了最基本的认识。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的神仙是最多、最杂、最不成体系的,从太上老君,到各方土地,形形色色,千奇百怪。《封神演义》的流传,让人们对道教神仙有了诸多的认识。兴化东岳庙的落成,让兴化的普通百姓对道教文化有了最直接的认识。
东岳庙的第一进是王天师殿。王善这位天师不清楚,但两方立着的四位真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却是鼎鼎大名,这四位代表着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演化成四方的保护图腾,的的确确是上古文化的流传。
进去是大殿。东岳大帝我始终搞不清,我认为我们处于中原的东部,供奉东岳大帝理所当然,但看到大帝前的对联,似乎东岳超出其他四岳,这就不明白了。总不会泰山是五岳之首,东岳大帝也就超出其他四岳吧?
大殿两侧是十殿地王。听说过地狱有十殿,各殿有分工,阎罗是第五殿,不知怎么的阎罗殿就成了地狱的代表了。不过,中国的文人真有想象力,孟婆汤、奈何桥、望乡台,在森森地狱中,是诗一样的才情。
东侧配殿是慈航和吕祖殿。慈航和观音合二为一,充分说明了佛道在中国的融合。吕洞宾也是道家最受百姓欢迎的神祗之一。向北,走过一条刻有老子道德经的长廊,就来到了文昌殿。文昌帝君的法器很特别,是笔(谐音陛)、笙(谐音升),寓意升官。古人以升官为文运昌盛的象征,倒也不错。就是太巧了,毕升能够造纸,大概也是因为名字起得好。
西侧与文昌殿对应的是财神殿。中国的财神太多,这里供奉的是封神榜上的赵公明。财神殿以西是太岁殿和四圣殿。太岁殿是比较有特色的,中间是太岁,两侧以生肖排列十二位当值太岁,据说太岁是惩治一年为恶的罚恶之神,但看到不少善男信女却在跪求祈福,太可爱了。
水上森林
今日挈妇将雏,再次来到了水上森林。
连这一次,我已来了三次。首次是尚未开发时,真正的原生态:第二次是刚开发时,乘船游了全园:此次是响应政府号召,随大流。
说实话,第一次来,路是土路,湿漉漉的很不好走,而且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路,我们只是从树的缝隙中穿过。没有任何人为的景点,有的只有河流环绕着的参天大树,林深叶茂,鸟声啁啾不断,鸟粪到处都是,甚或能掉到你身上,偶或还能在林间捡到完整的鸟蛋。树上到处是鸟窝,一个当地的同学告诉我,他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上树掏鸟蛋,似乎鸟儿也不知道自己的宝宝被偷。水上森林当地人并不以为意,但我初到,立即为之震动,有如惊艳于一位天然修饰、不事张扬、寂寞淡定而又超凡入圣的美人,唯有呆呆地看着,无语。
第二次来,已经开发,但少有人来,路修好了,有了亭台等人工建筑,但这些并未影响鸟儿的生息,仍然是鸟粪遍地,但由于路铺好了,地坚硬了,再也捡不到完整的鸟蛋了。
拙劣的解说员告诉我们,这个树根叫“姐妹情深”,那个树林叫“108将”,笑笑,无语。
第三次来,人工景点更多了,特别修了个比较有特色的“九寨沟”,就是在一片密林掩盖的河面上用树根搭起一段弯弯曲曲的路,在里面感到了水的柔,树的刚,水的动,树的静,人在刚柔动静期间行走,颇得水上森林的神韵。遗憾的是,游人如织,人声鼎沸,鸟儿受惊地到处飞旋,看来这片土地再也不会安宁了。
6.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阅读之写景手法 篇六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在写景方面是很有讲究的,作者常常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顺序详略得当地描绘奇特瑰丽的画面,有时还为后面的議论埋下伏笔。所以阅读古代山水游记散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文如其人,不同的作家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作者1054年由舒州通判辞职回家探亲,归途中顺道游览褒禅山,于同年七月以追记的形式写下的。作者寄寓于文中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的思想感情,不过是借游山而抒发早就具有的思想罢了,这同他后来百折不挠地变法图强的精神是完全吻合的。文章所表现的大气磅礴、锐意进取和深思慎取的品格,正体现了一个政治家、改革家的胸襟和气魄。
二、抓住时代特征,读出作品的共性规律。虽然都是山水游记散文,但因朝代不同,文章就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唐代的游记偏重于从对大自然的描摹中表现某种心绪或情趣,而宋代的游记则偏重于从对大自然的描摹中表现某种精神和理趣。由于宋代文人好发议论,文章多以理见长,作为一种时代风尚影响到文学,宋代的游记常常是在详细记述游程、描绘景物之后,发一通议论以阐发一个深邃的道理。苏轼的《石钟山记》就是这样,文章大部分记述游程、调查的情况,最后归结出“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凭空臆断其有无的道理。
三、要善于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找到共同点。古代文人在写山水游记散文时,往往会抓住关键点,然后围绕关键点选择材料表达出自己对景物的喜好之感,如袁宏道《虎丘记》就围绕“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来写景。明代徐霞客《游黄山后记》在写景时始终抓住一个“奇”字,奇路、奇峰、奇景、奇松,人行云霧,天也奇,地也奇,一幅千岩万壑、松涛云海的壮丽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而“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通过作者的议论,可看出他好学不倦,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学习作者在描绘景物时运用的修辞手法。为了将景物描绘得清楚明白,作者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透过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窥探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较好地理解文意。例如《石钟山记》中的“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这是用比喻绘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这是用比喻拟声,在“莫夜”之时,见此情状,闻其声响,令人毛骨悚然,气氛阴森可怖,正因如此才有后文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此世所以不传也”的呼应,才有“笑李渤之陋”结语,体现了作者敢于探索真知的求实思想。
7.贵阳游记的散文 篇七
进入五月份,各省的气温差别越来越小了,就和妻子商定,去西南四省一市旅游,开开眼界。
备好行装,准备乘公交车去中山北站,然后坐轻轨到广州。儿子突然来电话说要开车送我们。我对他说:“不是说好了不用你送吗,为我们出去游玩而影响你工作,多不好哇?”儿子却坚持说:“我已经在往你家那里赶呢,再过十几分钟就到了。”坐儿子的车当然好了,省下了两次拿着行李上下公交车的麻烦。到了广州南站换乘地铁。尽管我已多次坐过地铁,还是操作不好那里的自动售票机。选择了线路和站名之后,屏幕上显示的是“7元”。我自然自语地说,上个月还是6元,怎么又涨价了呢?旁边一位小伙子热情地问我去哪里后,替我重新输入了线路和站名,屏幕上显示的是“6元”。原来,我误点了广州东站的下一个站名,一站之差,就差了一元钱。以前,自动售票机旁边有一个人工售票处,现在已经见不到了。人老眼花,跟不上现代的服务方式,最好还是舍下脸来求人吧,现在的年轻人,只要你张口,他们都是非常热情的。
广州东站很大,尽管多次在这里转乘,每次都是匆匆忙忙,蒙头转向。站内的指示牌很多,最醒目的是广深专线候车区。找了好长时间,才找到去贵阳的候车室。回头喊老妻,看见她站在一位拿着对讲机的工作人员身旁向我招手呢。我挥手示意她过来,她还是坚持招手让我过去。我又一次挥手,她也挥手,知道犟不过她,只好走了过去。她说:“这位同志告诉我,出了前面的大门往左拐,有指示牌的地方就是。”我质问那位工作人员说:“长途列车候车室不是在东面吗?你怎么让我们往西走呢?”那位同志很沉着地问我:“你们买票了吗?”我说:“早就买好了。”他开怀地笑着说:“你阿婆说没买票,我告诉她的是售票大厅!”我生气地质问老伴,老伴说,这地铁给我弄德晕头转向,买没买票也忘了。——唉,人老了,理解万岁吧。
顺利上车,一路西行,一夜醒来,火车已经在广西的大地上奔驰了。
广西的南丹县,是我四十多年前**时期借着串联的机会来游玩过的地方。那时的南丹县城距离车站15里路,整个小镇没有一处楼房,县政府是当时最好的建筑,也不过是一所三合院的砖瓦房。全镇不足两千口人,是苗族人聚集之处。而今途径南丹,放眼望去,哪里还有我记忆中的景象啊?原来只有两三家店铺的南丹火车站,已经还没容我把记忆中的南丹与眼前的景象对上号,火车已经呼啸一声,继续向贵阳方向驶去。
记忆中的南丹小镇,记忆中的苗族村落可能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了。从广州到贵阳,1450公里的路程,火车要用22个小时,原因之一是山区坡多,影响车速;原因之二是单轨铁路,经常临时停车,等车错车。广州到贵阳,两个省会城市之间居然是单轨铁路!我大放厥词:怪不得这趟车一停就没个完,这里早就该修成双轨铁路了。妻子忽然来了聪明劲儿,她反驳我说,这里山洞一个挨着一个,再修一条铁道,那么容易呀?再说了,你看这上铺都空着呢,没那么多的客流量,国家能往这里投资吗?——有道理!不过,一路上时隐时现着一条正在建设中的铁路,有人说,那是在建设广州直达贵阳的高速铁路。火车横穿广西省,在山川原野间游弋。一路相伴的是具有典型卡斯特地貌的笔立山峰,峥嵘突兀,千姿百态。密集之处,数不胜数。也有的地方疏朗开阔,土地平整的地方是绿茵如画的稻田;隆起山坡的地方是层层蜿蜒的梯田。当地的农民代代耕耘,代代开拓,哪怕像东北土炕大小的一块地方,也被垒起石墙,种上庄稼。高原梯田,就是劳动人民依靠勤劳智慧创造出来的世界奇迹!
火车进入贵州省,更是进入了山的海洋。贵州的山不如广西的山那样多姿多态。绝大多数的山形都像东北粘豆包一样突兀独立,却又彼此照应,密度比广西更大,山与山之间几乎没有多少可以下脚耕作的土地,特别是都匀贵定一带,那里山体庞大,山峰密集,火车无法盘山而过,只好钻进深遂的山洞里,好不容易钻出来了,还没来得及欣赏完一座山的全貌,火车又钻进了下一座山洞,我只好遗憾地收回目光,等候下一个出洞后的观赏时机。
下午3:40分,k1224带着正点到达的自豪感,准时地停靠到了贵阳车站。初到一座举目无亲的陌生城市,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找旅店。我的投宿标准是有双人床,有独立卫生间,有淋浴,价格在100以下。出了贵阳车站,沿着右手边的街市往前走五分钟,就看到好几处家庭旅馆,在一家60元一宿,并且符合“三有”条件的爱民旅社安顿好行李之后,就去火车站左侧的铁路旅行社签订了明日黄果树瀑布一日游的旅游合同。原本418元一位的价格,只收了330元,那少收的88元可能是因为我们超过了60周岁,180元的门票打了五折吧。安顺市黄果树镇距离贵阳137公里。根据导游的电话要求,我们于9月12日早6:30分,准时在车站对过的通达饭店门前等候。集合完毕才知道,我们这支散客旅游团一共8人。导游把我们带到停在100米外的小车前,依次上车后才发现,这辆微型车只有7个座位。有人提议让导游把副驾驶的位置让出来。导游说,站三个小时,他也受不了。只能与老板联系,请求换一台车。老板同意后,大家左等右等,却不见换的车来。人们开始不耐烦了,纷纷把矛头指向导游,七嘴八舌,说啥的都有,不乏会出现一些叫号,辱骂等污言秽语。妻子也逼上前去,劈头盖脸地责问了几句。我制止她说,已经这样了,你说破天有啥用,等吧,大不了今天不去呗。导游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他十分委屈地说:“我只是个打工的,你们和我说这些也没用,这样的安排,我也是头一次遇到。老板可能比员工更愚蠢,可是,做为打工的,只能服从老板愚蠢的安排。”已经过去了一个半小时,那四位重庆游客十分强硬地取消了合同,拿着退款走了。剩下我们老两口和抱着几个月大孩子的小两口,却因祸得福,成为了老板与那四位重庆游客斗气的受益者。还是那辆七个坐位的微型车,还是那位年轻的导游,只带着我们四位游客去黄果树瀑布,而且承诺,因为晚点,合同上规定的两个购物点不去了,我们就等同于黄果树瀑布专车游了。导游说:“今天就是你们四位游客的包车,怎么方便就怎么玩,四个景点,保证你们玩的痛快,游的尽兴。”果然,取消了购物点,又勿须长时间的等人,查人,该走的地方全部走完,回到贵阳,还不到吃晚饭的时间,比合同上的计划提前了三个小时。看看尚早,我和妻子决定去车站碰碰运气。大喜过望的是,我们居然买到了明天晚上去成都的卧铺票。明天白天去甲秀楼,人民广场游玩。晚上乘车去成都,什么都不耽误。能买到这么适时的车票,我真得庆幸旅游公司老板的`失误,也得感谢那四位坚决退掉了旅游合同的重庆游客!
黄果树瀑布,的确值得一游。落差高达70多米,宽度足有100多米的河床,造化了如此气势恢弘的大瀑布。“虹泉飞万丈,悬流势不平,”洁白晶莹的水帘,直泻而下,激起漫天的水雾,落到身上,清新凉爽,格外惬意。和妻子互拍了一些照片,尽管流连忘返,也不敢违反导游的时限,只能几次回头,几次拍照,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中国之最,世界第三位的大瀑布。黄果树瀑布,是大自然恩赐给贵州人民的摇钱树。因为瀑布,这里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上百家高档酒店的旅游名镇。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180元一张的门票,使黄果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摇钱树。为了便于管理,当地政府把黄果树瀑布群全部用围墙围了起来。为此,动迁了白水河两岸许多户村民。据说,有几个难缠的钉子户,至今不肯动迁。一座规模不大的二层小楼,竟然要价1.2亿!
贵阳,名副其实,阳光珍贵呀,上午10点以前,天空阴霾,基本上是看不到太阳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很难解决当地人民的吃饭问题。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分平,人无三文银”。而今,生活在穷乡僻壤,身无三文银的贵州佬却因为瀑布而暴富了!
再一次回望瀑布,心生感叹:造化生成大瀑布,堪称天下奇绝处。莫言贵州财富少,黄果树是摇钱树。
从黄果树镇返回途中,我向导游询问贵阳市内出名的景点,他说,可以去甲秀楼哇。为了珍惜在贵阳的最后一天,我们起得很早。按照旅店老板的指引,和妻子徒步向甲秀楼寻去。一路上,看到许多悠闲的老年市民,聚集在广场或公园里唱歌跳舞,做健身操。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各得其乐,幸福安宁。
和其他有文化品位的大城市一样,贵阳的老年人真会自得其乐呀。穿过三四条街,沿着被贵阳人称作母亲河的南明河向东又走了半个多小时,才来到了被许多摩天大楼包围,显得十分娇小的甲秀楼。论名气,甲秀楼不能与中国四大名楼相提并论。但是,现有的四大名楼除岳阳楼外,都是改革开放以后修建的仿古建筑。甲秀楼却是始建于明朝,重修于清朝的古代建筑。因此,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甲秀楼景区分为三个部分,漫步七孔古桥浮玉桥上,看桥下澄清见底、没有一点漂浮物的南明河水,不能不令人佩服贵阳市民热爱母亲河的环保意识。
走到百米长桥的那一头,就是甲秀楼景区的第二部分甲秀楼了。这种坐落在桥边,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的楼型,与其他地方的楼阁大体相同。不过,因此楼历史悠久,留有许多文人骚客活动的印记,因而成为贵阳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尤其是清代人刘玉山所撰206字长联,比号称天下第一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个字,堪称中国名楼长联之最了。因为不让登楼,我们在四周不同角度拍了几张照片之后,就进入甲秀楼景区的最后一部分——翠微园。翠微园是由拱南阁,翠微阁,龙门书院组成的明清古代建筑群。步入园内,花草树木掩映的亭台楼阁美如图画,随便在哪个角度拍照都能摄入十分秀丽的风景,印象最深的是新建的贵州少数民族服饰陈列院,那里收藏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手工刺绣,民间蜡染等艺术品,很值得一看。
走马观花的游览完甲秀楼景区,已经时过中午了。原路返回,整理行装,踏上开往成都的列车,依依不舍的望着渐渐远去的楼群街巷,心中默默的说,告别了,也许是今生只能来这一次的贵阳!
8.云南的游记散文 篇八
很早就在历史课本上认识了三塔,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三塔造型奇特,挺拔秀丽,都是八角形空心砖塔,虽历经千年沧桑和风雨剥蚀,仍巍然屹立。登上崇圣寺新建的塔楼极目远眺,三塔像三柄古朴的宝剑直插蓝天,又像三根茁壮生长的春笋试与天比高。背景就是苍山洱海,苍山逶迤,洱海蜿蜒,苍山上云烟氤氲,变幻多姿,洱海像一块长形碧玉紧紧镶嵌在苍山脚下,波光闪闪。这是怎样一幅大气磅礴的水墨山水长卷啊!
汽车在洱海边的公路上疾驰,我贪婪地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景色,山色如黛,袅袅云烟。民居的建筑风格都是以白色为基调,“粉墙画壁”是它的一大特色。一色的青瓦白墙,一色的飞檐斗拱,一色的雕梁画栋……清新淡雅、锺灵毓秀的水墨画卷一路展开来,让人从心底涌出想近距离触摸的冲动。难怪李清照会说“山光水色惹人亲,说不尽,无限好”。
9.鼎捷:“盘山路”上的坚持者 篇九
“对不起,飞机上没吃午饭。”孙蔼彬略带歉意地解释道。此次他专程从台湾飞来北京,是为了参加神州数码的10周年庆典——他执掌的鼎捷软件,已经成为神州数码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这并非鼎捷的惟一身份——在台湾,其前身鼎新电脑成立于1982年,是第一家上市ERP企业,团队也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今天超过2200人的ERP大军。而孙蔼彬,更可谓是台湾企业界的教父级人物。
但台湾市场并不足以满足鼎捷的胃口。在过去的20年中,孙蔼彬和许多台湾企业家一同在努力寻找着一种能够分享“中国速度”的最佳方式。但“回归”大陆经济圈的过程,却是阻力重重。
寻路:“偷偷摸摸”的时代
鼎捷算得上是最早一批进入大陆的台湾企业。在1980年代末,逐渐开放的中国经济,已经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与世界甚至与台湾的差距。由国台办牵头的各种合作开始逐渐萌芽,对市场有着超乎寻常敏感度的台湾商人开始进入大陆,实地考察,寻找开拓市场的机遇。
“当时还偷偷摸摸的。”对1988年时第一次到大陆的情形孙蔼彬记忆犹新。“由于两岸关系的缘故,台湾企业家来大陆,大多数都是旅游,并没有直接投资的空间。但是我们希望了解这个市场,并且能够做一些事情。”他对《中外管理》回忆道。
“由于各种原因,那个时代我们没有机会进入大陆市场,但是不代表我们不关注这里。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台湾、东南亚这些更活跃的经济体发展起来之后,紧跟着应该是大陆沿海地区,然后是中部、西部,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孙蔼彬坦言,实地考察让台湾企业家看到了机遇。而此时的鼎新电脑,在台湾已经有了近十年的积累,在东南亚市场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大陆市场的快速成长,让他意识到这将是企业发展的最佳机遇。但对于尚未完全摆脱旧有计划经济体制影子的大陆企业行为方式,却始终没能摸透。
此时的鼎新电脑已经占据了台湾超过70%的市场份额,在东南亚和日本市场的占有率也同样可观。但孙蔼彬却依然坚定地将未来“押”在大陆市场上。
改革开放之后,对于刚刚起步的大陆企业而言,ERP系统还是极其陌生的奢侈品,所以整个90年代,孙蔼彬在大陆所有的生意,几乎都是对台湾本岛客户的衍生服务。“许多我们在台湾的客户,通过政府引资进入大陆,得到了在本土市场发展的机会。他们产能的扩张,对ERP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也得以跟进大陆市场,为这些客户服务。”孙蔼彬介绍道。在他看来,进入大陆的第一个10年,功夫都用在了“找门路”上。
10年无果,大陆市场对于鼎捷来说,真的只能用这种“偷偷摸摸”的方式“寄人篱下”吗?
攀行:恒心比思路重要
2001年,鼎捷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这一年,刚刚从国内IT业龙头企业联想电脑分拆出的神州数码,经过国台办的牵线,与鼎捷达成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发ERP业务。当时的神州数码刚刚自立门户,掌门人郭为急需寻找到与联想主业不相冲突的市场发力点。而此时国内兴起的ERP浪潮,给了孙郭二人握手的机会。
谁都没有预料到的是,这桩本应是皆大欢喜的天作之合,过程却是历尽波折。
在进入大陆的第二个10年中,为了与神州数码实现合作、拓展大陆市场,鼎捷先是在2006年放弃了赴香港上市的计划、紧接着又经历了两次更名、进行了三次股权变更,还不得不在2008年1月,成为第一家运营良好、资产健康却选择退市的台湾证券市场上市企业。
“虽然这10年有许多局外人无法理解的变化,但在我们自己看来,我们在坚持着我们的目标,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孙蔼彬的话虽然信心十足,但却似乎与鼎捷的遭遇“自相矛盾”。
孙蔼彬向《中外管理》介绍:放弃上市计划是为了更便利地与神州数码之间就合资公司股权进行置换;更名与股权变更,实际上是鼎捷将管理运营重心向大陆不断调整的一个过程;而从台湾证券市场退市,则是为了规避台湾有关大陆企业禁止投资上市公司的规定。
2001年与神州数码以合资形式开始合作之后,鼎捷已经将其运营和管理中心向大陆倾斜,企业发展战略中非常明确的指出将以内地市场为中心。“所以大家看在眼里的所有变化,都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目的就是通过不断地改变,实现我们在大陆市场的战略目标。”他进一步解释道,“经过第一个10年的摸索,我们找到了正确的路,那剩下的事情就是坚持着走下去。尤其当我们知道通往山顶的路只有一条的时候,恒心就显得比思路更重要了。”对于攀行的艰难,孙蔼彬已经有了充分地准备。
正是因为坚守着开拓大陆市场的企业发展方向,鼎捷才能够在大陆市场中稳步前进。而双方的合作也在2010年10月修成正果,神州数码以超过一亿美金的转让金成为鼎捷软件的最大独立法人股东,持股30%,孙蔼彬和他的鼎捷软件,成为国内ERP市场最有力的竞争者。
智慧:竞争是件很简单的事
通过20年的摸索,孙蔼彬已经带领鼎捷站到了全新的起点前。新的问题摆在眼前:面对竞争日益红海化的大陆ERP市场,鼎捷如何脱颖而出?
“鼎捷不会去争,最少在30年内不会。”孙蔼彬的答案确实出人意料。难道与神州数码实现了强强联合的鼎捷,准备在与SAP、金蝶、用友等国内外大佬的竞争中“望风而逃”吗?倘若真的如此,那进军大陆市场又有何意义?
孙蔼彬用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给出了答案:“按照国内有1万家企业、其中50%需要ERP产品计算,这个市场上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同行不会超过100家,平均每一家企业每年都要服务50家企业。如此巨大的市场,何必锱铢必究?”在他看来,只要认清自己的价值所在,坚定自己的前进方向,短期的市场竞争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毕竟企业存在的价值在于客户,而不在于竞争对手,满足客户的需要才能体现我们的价值。”
与那些满脑子“三年盈利五年上市”的大陆新生代“企业家”不同,已经浸淫企业管理多年的孙蔼彬在此时显得分外冷静。台湾企业深厚的管理积淀在鼎捷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大陆企业正面临着从以往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向精工细作的发展模式转变的关键关卡,如何摆正企业短期问题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鼎捷用20年实践给出了一份“标准答案”。
回想20年前的自己,您最想对当年的自己说点儿什么?
孙蔼彬:只做一件事情,要劝自己要更努力。
您觉得鼎捷20年来走到今天,最关键的是做对了什么?
10.古代著名的游记散文 篇十
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的联想与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达作者自己的志向与操守。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开始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况
1、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家,散文作品往往集实用性、哲理性、文学性于一炉。哲学家用散文说理,产生了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史学家用散文纪事,产生了历史散文.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历史散文是以记言记事为主。
2、汉魏六朝时期:
(1)战国末期至秦汉时代,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散文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独立的文学地位。如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东汉班固的《苏武传》是非常具有文学性的散文。
(2)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它其实是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学样式,但它可划分为广义的散文范畴。赋起源于战国,兴盛于两汉。赋大体经历了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三个发展阶段。两汉时期大赋盛行,代表作有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河东赋》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赋衰落,抒情小赋占主导地位。如曹植的《洛神赋》、王粲的《登楼赋》、江淹的《恨赋》《别赋》等。
(3)代表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全书以人为经,以事为纬,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和传记文学的新纪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语言高度个性化,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它是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并对小说、戏曲的发展有巨大启发和影响。
3、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以“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他们继承了先秦散文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六朝文学抒情写景、语音修辞方面的经验加以融合发展,使文章体裁样式增多,艺术水平提高,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在唐朝和宋朝都兴起过“古文运动”,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散文作品。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4、明代时期:明初刘基、宋濂等写了一些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作品,如刘基的《卖柑者言》。明中期有前后七子以拟古为主,主张“文必秦汉”,但一味拟古;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继承唐宋古文传统,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项脊轩志》;后由又有公安派、竟陵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晚明小品文盛行,颇有光彩。代表作由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5、清代时期:清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清中期的桐城派,主张学习唐宋、秦汉古文,以清真雅正为宗,代表作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二、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发展历程
古代山水游记是我国旅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旅游文学的滥觞。古代山水游记是以轻快的笔调描述山水名胜,借助景物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记叙文。古代山水游记作为具有特定内容的文学样式,是伴随着人类旅游意识的产生、旅游生活的展开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孕育出来的审美观而萌芽、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它的发展过程非常漫长。追溯它的发展历程,从先秦至明清,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呈现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和兴盛时期。古代山水游记作为一种散文体裁,不但具有一般文学散文样式的特征,而且更具有不同于一般散文样式的特点和内涵。探究古代山水游记的产生、发展以及它的特点,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旅游文学的内蕴,丰富我们现代旅游文化意识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古代山水游记的萌牙和产生
先秦及秦朝时期,人类旅游意识尚未产生,以审美观赏为内容的旅游生活也尚未出现,人们外出活动,大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和社会交往。如周朝君主周穆王长达两年之久的周游,目的就是为了显示国威,安抚部属;孔子周游列国,席不暇暖,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秦始皇巡视天下,是为了征服天下,统一帝国。由于那个时代的出游根本不具备旅游的意义,相应地,表现旅游内容的旅游文学作品也就不可能产生;即使当时有的典籍中有一些关于山川景物的描写,大多也只是零星而原始的,如先秦时的《山海经》中“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介”“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的描写就是非常直观而简单的。
到了汉代,随着帝国疆土的扩大、社会经济的繁荣,人们对自然景物的认识日渐增多,出游活动也有所增加。随着人们对山水和宫殿建筑的新认识,山水、宫殿的描写在当时兴盛的赋体作品中也就有了一些反映。如西汉枚乘《七发》中关于潮水的描写:“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皑皑,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庸如三军之腾装”就写得比较生动且气势磅礴。又如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对宫殿的描述:“离宫别馆,弥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阉;华榱壁璫,辇道纚属”写得多姿而宏伟。然而这样的描写,主要也不是重在表现景物,更没有记游的倾向,而是借描写以夸耀帝国的强大。东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中,具有大量的写景篇幅,其中写登泰山时的俯视所见、写天门的陡峭和奇险、写登山途中的艰辛,更具精彩;同样,这些描写,其目的也是为当时光武帝登泰山举行封禅仪典这一事件作烘托和渲染。因此,以上这些作品虽然或多或少地写有路途的景色,但都不具备山水游记的特点,只能视为最早的山水游记文字,而不能算作山水游记作品。在先秦到两汉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人们已把景物描写纳入作品的叙写范围,但是山水风物的描写只是作为表现作品主题的附属品出现,而没有成为作品描写的主要对象,并且这种描写大多只是作品中的一个部分,没有独立成篇。因此,真正的山水游记在秦汉时期还没有出现,完全意义上的山水游记作品还处在积累和萌芽之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这一时期朝代更迭,使得文人学士厌恶仕途,逃避现实,志趣转向广阔的大自然。他们有的隐居田园,有的寄情山水,开始对大自然进行自觉性的观赏,并且在游历山水的过程中追求种种精神境界。这种追求使得他们的社会审美心理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他们对大自然的审美以及觉醒,使得这时期山水景物的描写不再是表现主题的附属品,而成为了主要的描写对象。这种旅游意识的加强,使相对完整独立的骈体山水游记、散文山水游记也应运而生。如东晋僧人惠远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就是作者与庐山众僧人同游石门、赋诗纪游,诗成后所写的序文。文中细致地描写了出游时艰难行进的经过,并在主观感受中生动地描述了石门神奇瑰丽的景观,突出一种神仙的境界。全文辞句清丽,语调流转,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是一篇独立的、具备了旅游文学特点的旅游散文。到南北朝,涌现出的骈体山水游记、骈体山水信札、小品等就更多了。有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与顾章书》、萧纲的《与萧临川书》、《行与山铭》以及祖鸿勋的《与阳休之书》等。这些作家把山水景物当作自己描写的主要对象,记游明确,刻画形象,呈现出一幅幅极尽妍态的山水画、风景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是一部散文体的实录体地理学著作,同时又是一部旅游文学著作,其中许多篇目历来被人们推祟为旅游散文的佳品。如《水经注·三峡》篇,在记述三峡水道情况的同时,还描绘了三峡雄奇壮丽、气势磅礴的景象,并穿插着关于三峡的众多神话传说、风物习俗、民歌民谣,其写景叙事、实虚映衬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除郦道无的《水经注》外,还有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是一部历史文献,它的写作目的虽然是企图通过佛寺的盛衰寄托对拓跋氏复亡的哀悼,但旅游线索明晰,又常常把洛阳寺塔建筑作为审美对象加以描写,文字生动,写法精湛。如写水宁寺的佛塔,仅用“高风水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寥寥几语,就写出了寺塔的巍峨壮丽和庄严肃穆。不仅如此,它在描写中还插录许多关于寺塔的历史传闻、风尚习俗,是一部较典型的文史结合的山水游记作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人们旅游意识的形成、对旅游生活的重视,使得记游类作品在秦汉积累的基础上,内容更丰富,形式也开始多样化。这个时期的许多作品已经具备了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它们标志着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正式产生和形成。
(二)古代山水游记的成熟和发展
隋唐时期,社会尽管有动荡,但总的说来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高度发展。特别是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使得人们的旅游审美观赏意识更加成热,更看重旅游者在游览观赏中的主体审美作用。这时期人们的旅游目的和要求有了很大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人们旅游,不但要使自己与自然之间培育相亲相近、相和相融的关系,以获得身心愉悦,而且还积极探索旅游的价值观,注重景物的文化内涵。这种旅游内容的丰富,使得此时期的旅游散文从形式上来讲,不再仅仅是骈体小品短札或解释山河的附文,而是出现了体裁多样的铭文、诗序、书信等;从内容上来讲,在对山水景物的特征描绘中能融进作者的主观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唐代元结的山水游记作品最能代表这种特点。元结的作品在记述中注重描写和抒情,使主体的人和客体的景达到相应的结合,是情景交融的优美山水游记散文。其《右溪记》,写右溪“清流触石,洞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不但以细腻的笔调描绘出右溪的清新秀丽,并且在写景中以“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身世感叹。元结的这种以景寄情的山水游记对唐代以后的山水游记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清末古文家吴汝纶评价元结:“次山(元结)放姿山水,实开于厚(柳宗元)先声,文字幽妙芳洁,亦能自成境趣”。
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更是在元结的写法上有了很大发展。柳宗元是唐代山水游记集大成者,他的山水游记不但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寄托了自己抑郁的情怀,表现出较为深刻的思想意义。他的组记《永州八记》,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中的一块丰碑,标志着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永州八记》中的第一篇《始得西山宴山水游记》,从自己被贬后的忧惧和漫游起笔,一直让自然景物的描写与自己的身世遭遇紧密地融合一起。他写宴游西山,不直接描写西山的景物,而是抓住“一览众山小”的视觉感受,运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夸张和色彩的渲染,有层次地状写登高眺望中的山水远景,从侧面烘托出西山高峻特立的壮观气象;同时,运用象征的手法,寄托自己的抑郁心情,表现遗世独立、不同流俗的人格理想。整篇文章刻画人微,托意深远,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游记散文。除柳宗元外,唐代在古文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在文体革新思潮的引导下,还涌现出了一批清新活泼的山水游记散文,有韩愈寄寓深刻、在表现儒家人格思想中渗透出浓烈山水审美意识的《燕喜亭记》;有白居易以赴仕途中旅游过程为外在行文线索,以友人之间的友情为内在情感线索,两条线索互相交织,把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富于清新明丽意境美的《三游洞序》;有李翱全篇借题发挥,将游山比作交友,写得别有情趣的《题峡山寺》等等。
到宋代,山水游记散文追随着唐代山水游记散文的踪迹,在内容和形式上更臻完美。其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山水游记作者数量增多,作品硕果累累。作家突出的有: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晁补之、陆游、范成大、王质、宋熹、周密等,他们都写有不少名篇佳作。二是形式更加多样化,有题记体、随笔小品、散文赋体、书信体、纪事体、考辨体、日记体等多种体裁。其中最具特色和成就的是陆游的《入蜀记》和范成大的《吴船录》两部日记体山水游记专著。这两部日记体山水游记按照旅行的日程路线写景物,记古迹,叙风俗,作考证,抒感慨,内容丰富多彩,笔法潇洒自如,在宋代山水游记种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三是内容上有所扩大。宋代的山水游记把唐代山水游记散文融情于景扩大到寓理于景,借山水景物进行说理议论,为山水游记散文发展在内容上又开辟了一条蹊径。如王安石的《游褒掸山记》,不以记游为重点,而重在就游山所见谈感受,发议论,意在说明无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立宏伟的事业,都必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道理。苏轼的《石钟山记》,描写山中巨石的森然耸立,山水之间的各种声音,写景状物绘声绘色,在给人一种如临绝壁、如泊深潭的奇险中,揭示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凡事都应该进行实际的考察而不应该主观臆断。全文把形象的描写和理性的分析巧妙地融合起来,洋溢着一种理趣。
元代山水游记散文从总体上看远不及唐、宋,但在题材和内容上也有一些新的开拓,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较好。
唐宋元山水游记散文,作者众多,内容丰富,样式具备,如群星灿烂,百花争艳,不但标志着山水游记文学的完全成熟,而且为明清山水游记散文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此以后,明清大多数著名作家的集子中都有山水游记散文作品,其内容涵盖了国内几乎所有的名山秀水和古迹。
明清两代,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发展和昌盛时期。这时期,大多数文人学者都喜欢游历山水。他们继承唐宋以来的山水游记散文传统,创作了大量风格多样的山水游记作品,为山水游记的发展增添了更多的奇峰异彩。
明代突出的山水游记奇峰有两座,一座是以公安、竟陵派为代表的山水山水游记和小品;另一座是徐弘祖的巨著《徐霞客游记》。
公安、竟陵派一大批作家在“独抒性灵”的文学旗帜下,突破传统的束缚,刻意在作品中表现个人的山水审美情趣,其作品都极富个性。其中最著名的作家有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钟惺等。其中袁宏道的《游苏门山百泉记》,以游百泉而借题发挥,任意铺写,充分表达了自己向往古代隐士、热爱自然山水、鄙视功名富贵的情感和个性,可谓是性灵自然流露的鼎作。稍晚出现的还有此时期山水游记小品的代表作家张岱。张岱沿袭公安、竟陵派的主张,提倡任情适意的文风,他的山水游记小品或写社会风情,或写旅游活动,描写细腻,情感真切,表现出他对“深情真气”的个性追求。其代表作有《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
《徐霞客游记》是徐弘祖历经数十年,游遍大半个中国而写下的数十万言的日记体巨著。这部日记不仅记录了宝贵的地理资料和考察成果,而且记述了他艰难而有趣的旅行生活,其中许多片段,如《游黄果树瀑布记》中对瀑布水势的描绘“透陇隙南顾,则路左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写得有声有色,绚丽多彩,充分体现了作者作为旅行家的情怀和作为文学家的笔致。整部著作被清代钱谦益评价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和“古今游记第一”。
清代是古代山水游记继续兴盛的时期,具体表现为著者迭起,游踪广布,丰富多彩的旅游生活在山水游记散文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形式上体裁皆备,风格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性灵派和桐城派作家。“性灵派”虽以诗著名,但其中代表作家袁枚善诗工文,一生喜爱山水,文学上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提倡写个人的“性情遭际”,写个人的灵感。他的山水游记散文《游桂林诸山记》、《峡江寺飞泉亭记》、《游黄山记》等都是写自己的旅游感受,兴致所到,尽情描写,直抒性情,表现出一定的反叛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袁枚所具有的这种独特风格的作品,丰富了清代山水游记散文的宝库。“桐城派”是清代著名的散文派别。它宣扬理学,文学上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结合。这种文学主张在其派别作家的旅游散文中表现突出,它与旅游情趣融为一体,读来更耐人寻味,这其中以姚鼐的成就最显著。姚鼐的代表作《登泰山记》,记游叙事,语句不多而线条清晰;考证述古,文笔平实而恰到好处;描景绘形,简洁准确而生动传神,全文没有抒情议论之笔,但作者那种昂扬奋进的心怀、博雅乐观的志趣以及喜悦满足的感情,全都寄寓在写景叙事之中,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从以上古代山水游记的萌芽、产生、发展和鼎盛的轨迹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源远流长,作品浩如烟海,它开启了我国后代的旅游文学,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三、我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一)写景状物,栩栩如生
我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秀丽的景象加上文人卓越的才华,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境如水,啜饮着美酒,吟诵着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简短两句,把寂静无声的月亮写得宛如八九岁的小姑娘,活泼可爱。此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老苏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寥寥数笔,作者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当时的江月都已成空,但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却如身临其境一般,扇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亦能看到波光粼粼的万顷碧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头望去皓月当空,在云间穿梭,似乎和人间的儿女嬉戏追逐。要不是散文对当时明月传神的描摹,又有谁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好?
(二)融情于景,动人心弦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秀的写景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写景是山水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淡却情韵绵远。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的淋漓尽致。融情与景,用景物来抒写心绪,也算是山水游记散文中的另一番景致吧。
(三)托物言志,含蓄隽永
有人说,中外山水游记散文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中国文人写景,不象外国文人习惯与到自然中寻找自我,相反的喜欢将景物的特点投射到自身,因而崇拜山的沉稳,水的轻灵,大地的浑厚,天空的辽远,从而在中国的山水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描写美丽景色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这无疑给山水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魅力。这样的文章举不胜举,王安石在他的《游褒禅山记》中,作者介绍了山得名的由来,进山游览的经过之后,从前洞游者多,后洞游者少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从山名被误传得出学者必须“深思甚取”的至理名言。读罢此文,使人深深感受到他“务为有补于世”的文风和人格魅力。又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不仅用生动的语言,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月黑风高风及浪大的可怕恶滩险境,同时也在文章里,围绕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不断展开追问,面对前人不同的结论,作者不盲目相信其中任何一种,他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原则,深夜泛舟到石钟山绝壁之下,借着月光和火把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也给了我们一条终身受用的道理: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加入了作者中学思索的山水游记散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更表明了我国的哲学不落后于任何一个西方世界。时光流返,这些散文的光彩亦就生辉。
(四)语言优美,妙笔生花
在以上这些特点之外,山水游记散文诸多的语言特色也是必须提及的。如果写景散文是曼妙的女子,其描写的景色就是她国色天香的姣好面容,抒发的浓情就是她风姿绰约的美丽姿态,蕴涵的哲理就是她呵气成兰的优雅气质,那么优美的语言就是她恰如其分的表现伊人的得体服饰。
这其中包含准确到位的用词、变化多样的句式、不一而足的修辞手法、朗朗上口的音韵绝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在描写气势磅礴的天姥山时,用尽了夸张“天姥连天向天横”衬托“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在描写奇幻的梦中仙境时,那奇特的想象:声势浩荡的“熊咆龙吟”,随后是整齐而另人惊叹的“虎鼓瑟”,“鸾回车”,最后是日月照耀着的“如麻仙人”。短短文字间,尽显了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天赋。这样的才思,这样神气的山水游记散文,不值得我们千百遍的吟颂回味吗!又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几乎是字字用典,字字对偶,其华丽的辞藻,丰富的内容,流畅和谐的音律,工整多变的句式,读来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细品之下,又能感受到作者独巨匠心所勾画出的山水美景,连韩愈都情不自禁的赞叹:“江南多临观之作,而滕王阁独为第一”。这样的成功正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排比、通感、叠词、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缘故。像其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上下对偶的同时,在句中自成对偶,形成了“当句对”的特点。同时在色彩上,将碧水青天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上而下,相映成趣,远近虚实整合到一句里,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秋景图,给人以无限美感,最终使得这一句成为千古绝唱,成为山水游记散文中的绝品。
四、阅读和鉴赏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方法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作品很多。山水游记在介绍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知识中给人以美的享受,抒写人对自然的审美感受,具有浓厚的抒情成分。那么,如何阅读、分析古代山水游记作品呢?
(一)把握写景、抒情和议论的关系。
山水游记因体裁本身的特点,写景状物是必不可少的。但无论哪篇山水游记,都不是纯粹地停留在写景上。作家游览山川景物、名胜古迹,往往是有感而发,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寄寓其中。所谓“言为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写景与抒情在山水游记作品中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0余字,写景的只有“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几句,在此基础上,作者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慨。而“闲人”一词即表达了作者被贬黄州仕途失意的伤感,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复杂感情。
通过议论句,寄托作者的政治抱负或借景说理,也是山水游记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这些作品中的议论句也是我们在阅读、分析时应着重理解的。山水游记中的议论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主题或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可用来抒发感情。它不能摆脱具体的景物描写,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极力描写岳阳楼胜景的基础上,用一段议论句,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也是《岳阳楼记》所要表达的主题。再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最后一段的议论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山水游记作品中,景、情、议是有机统一的。景与情往往融合在一起,情有时也通过议来抒发。景与议的关系则是:先写景,后议论(较多见);先议论后写景;夹叙夹议。当然,有些山水游记作品也完全不用议论。如郦道元的《三峡》、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把握写实与写虚的关系。
记叙的真实性、具体性是山水游记的基本特色。它所记叙、描写的名胜古迹、山川大泽、人情风物基本上可以考证。人们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会留下真实、可信和深刻的印象。如曾巩的《墨池记》所描写的王羲之的墨池就在江西省临川市。沧海桑田、世事变化,至于现在可不可考就另当别论了,至少在当时是可考的。《三峡》所描写的长江三峡沿岸的景色就具体可感,其山密、水急、景清、猿啼凄凉的特色引人入胜,如临其境。
但我们在阅读古代山水游记作品时,除了理解其写实特色的一面,还应把握其写虚的一面。无论作家如何忠实于现实的自然,只要他的作品还能称为文学作品,就会含有或多或少的写虚的一面。游记作品也不例外地运用想象来写虚景。《醉翁亭记》中写道:“环滁皆山也”,但实际上滁州周围并没有那么多山。《岳阳楼记》中的“虎啸猿啼”也非实写,岳阳楼周围自古就没有发现过“虎”。这些写景的佳句都是经过作者的集中概括和创造,实中有虚、虚实相生。
山水游记中的“景”既是现实之景,又是作者心中之景,是作者创造的艺术之景。阅读时,惟有充分展开想象,对作品中所绘之景,所叙之事,所状之物进行再补充、再创造,才能使这些作品常读常新、获得裨益。
写景记事简洁生动,是我国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之一。
这个特点在早期的写景散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如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这散文著作虽然属于地理人文方面的专著,但其中许多记述山水名胜、风土人情的精彩篇章,则富有文学价值,对后来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
节选自《水经注·江水》的《三峡》,作者就以峻洁的笔墨具体而生动的描绘了三峡奇险壮丽的山光水色。以“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来总写三峡两岸的特点:山高陡峭。“重”和“叠”,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瞰而得;“隐”和“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下面两句,则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以上特点。只有正午见日,夜半见月,由特定条件充分显示了三峡特点。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流湍急。当王朝的紧急命令要向各地传达时,才“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补笔交代“其间千二百里”,则时速约为百里,加上更用奔马和疾风作比较,给人的感受也就更为形象而深刻了。以“清荣峻茂”四字状写其春冬两季四种景物的特点:水清、木荣、山峻、草茂,实在富有趣味。以极为精练的四字,状写了四种景物,且各具特色。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来渲染秋季山谷中的凄清、肃杀的气氛。描述简洁,文字清峻,笔触生动,神韵悠然。难怪刘熙载会作出这样的评论:“郦道元叙山水,峻洁层深,奄有《楚辞》《山鬼》《招隐士》胜境,柳州游记,此其先导耶?”
唐以后的游记散文吸取并发展了这一写作特点,简洁精练、生动传神成为古代优秀游记散文的一个鲜明特色。如清代桐城派姚鼐的游记散文《登泰山记》,这篇文章在组织结构上就有主次分明、简繁得当的特点:首尾两段概括地叙述了泰山总的地理形势和冬季自然景象,中间两段则具体地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和日观峰观日出的情景,而将日观峰作为全文描写的核心。但此文最精彩的地方,还在于以简洁的笔墨勾画出了泰山冬季冰封雪盖的独特景象和泰山日出时的瑰丽图景。如作者登上泰山绝顶后见到的壮丽景色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两句话语言精练而含意深邃。一个“负”字,将冰雪盖山的静态景色描绘成泰山以它的雄伟身躯背负冰雪的动态画面,写出了泰山雄踞于天地的英姿和傲然挺拔的气势;而在日光下雪山反射出的光芒又照亮了整个南面天空,则写出了苍山、冰雪、蓝天在雪光中联为一体的泰山冬景奇观。对于日观峰日出景象的描写也很精练,形象生动,精彩纷呈。“稍见”一句写曙光初现,是隐约看见云海之中的白色的雪山顶。日观峰下负雪的群峰“白若樗蒲”,这个比喻十分新颖,“白”字还是在写雪。“极天”二句写亮度增大,这是日将出之时,先是天边一线异色的云,很快变成五彩颜色,“日上”四句写日初出之时,接着就看到红得像朱砂的太阳升起来了。下边还有红光托着。虽然只有简洁的几笔,却写得有色彩,有动态,使读者看到了瞬息万变的鲜艳色彩和日出的动态。“回视”以下四句写日既出之时,由于山的高低不等,有的山峰被阳光照射得成都市绛紫色,有的山峰没被阳光照射到,仍然一片雪白。“皆若偻”,写出日观峰以西山峰的矮小,反衬出日观峰是“最高”的。这段描写,重墨浓彩,尽为渲染,却又要言不繁,恰到好处。这一幅幅画面都异常逼真、生动,而作者仅用了67字。
附:古代游记散文的创作特点
融情于景,即事寄慨,是我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又一大特点。
唐代柳宗元在贬官永州后所撰写的“永州八记”,既开创了独立完整的游记散文,又开创了游记散文以山水抒写怀抱的一种优良传统。如其首篇《始得西山宴游记》,就在记述作者发现和宴游永州西山的过程中抒发了自己所得到的感受、谴闷舒怀。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的感受。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此时他仿佛觉得脚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作者还写道:“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表现了作者全身心投入自然万物之中,与天地之气相融,泯灭了主客之差异,在物我同一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愉悦。记述之中既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又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这就表现出本文一自然界的山水之美与作者的人格之美相融合的基本特色。
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是寄情山水的名篇。文章先写到亭子的远景,从琅岈山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姿态,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而借释亭名来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调。以下从两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情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这和平生活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习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作者的欣慰和悲苦都含蓄地蕴藏在风景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当中。作者在山水风景的描写和记录里,不声不响地寄寓以至抒发了作者的性情,作者的欣慰和悲苦都含蓄地蕴藏在风景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当中。
明人袁宏道的《虎丘记》也是在写景叙事中寄托情怀。从文中可以感受到,作者钟爱自然,钟爱山水,钟爱名胜古迹,特别是虎丘这一“吴中第一名胜”,可谓一往情深,作者“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足见游兴之浓,对虎丘之爱。在他笔下,虎丘之美,虎丘之乐,真可谓人间天堂。从文中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富有平民意识。这篇游记,取景主要不在景物,而在游人,作者以浓笔重彩抒写中秋之夜虎丘游客欢乐场景,显然,作者以为,百姓之乐与名胜之美是相辅相成的,万众欢乐的虎丘中秋之夜,是虎丘最美的景观。而且是融入平民之中,同享山水之乐。特别要指出的是通过记叙最后一次与几位朋友同游虎丘的一个细节,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感叹,表达愿望。作者任吴县县令期间,最后一次与几位朋友同游虎丘,“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针对此事,作者感叹“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其痛恨官吏横行霸道、衙役庸俗粗野,体恤爱护百姓之情溢于言表。文章结尾处,直接表明心迹:“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这是他自己与民同乐的愿望和淡泊名利的情怀。“今余幸得解官”,一个“幸”字更是情透纸背,掷地有声,无官一身轻,免去官职是一大幸事,其淡泊利禄、清心寡欲的高尚情怀表露无遗。
记游说理,借景立论,是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再一特点。
游记散文发展到北宋时代,由于受当时思想界学术界比较注重务实和进取精神的影响,产生了说理性的游记,反映了宋代散文议论化的倾向。这类作品虽然大多记述了他们游览的山水名胜,文物古迹,但有的发表游后的感触,记议结合,有的则立意于议论,借记游来说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就是这类游记中的名篇。
《游褒禅山记》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慎取”。这两点都是值得借鉴的。本文记游后所作的议论,具有深邃的哲理性和积极的进取性,而且两者结合得非常自然,前半篇主要记游,后半篇主要议论,记游是议论的的依据,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程,由实到虚,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石钟山记》则与《游褒禅山记》先记游后议论的写法不同,作品一开始就主要叙述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两种说法,然后分别提出质疑,为下文作者亲临其境进行探究提供了依据。然后写作者亲临石钟山和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经过,作者在这段里生动细致地叙写了亲自探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写作者探访得实后的感想:凡事须亲历而不可主观臆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点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作为线索。先“疑”,后“探”,再“断”,最后是叹”。文章结构严谨,脉胳清楚,记叙、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是宋人游记常用的写作方法。本文的特点是记叙内容容量大而条理分明,写景奇特,真切动人,而通过对石钟山命名的探索,阐明了“臆断”有害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臆断”的方式又是多么谬误和浅陋可笑。这种议论,确定能给人以启发。《石钟山记》贵在由名质实,实地考察,表明了苏轼不泥古而崇实的精神。文章不虚耗笔墨,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结合记叙,即事明理,深入浅出地议论,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至于写景,作者又紧紧抓住景物的特色,作气氛的点染,写出自己的感受,如写暮夜乘舟探绝壁一段,绘形绘声,情景事例,描写十分细腻、真切,写得有物有人,有景有情,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从而比一般的说理文章具有更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
宋代开创的说理体游记对后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后,记游说理的作品历代不绝。
【盘山游记的散文】推荐阅读:
2开幕式方案(盘山)11-11
云南的游记散文08-25
春游记的散文09-19
描写优美的游记散文07-11
昆明的姿色游记随笔散文06-21
最美朱仙镇游记的随笔散文10-19
南湾游记散文07-02
日本游记散文10-09
紫云玲游记散文随笔07-19
历山蒙山九龙山游记散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