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工作总结与打算

2024-09-13

农业农村工作总结与打算(通用8篇)

1.农业农村工作总结与打算 篇一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市郊区工委、郊区工作办公室的正确领导下,我镇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省委一号文件精神,以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狠抓“两品一游”生态观光旅游高效农业,狠抓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着力发展两品高效开发区、镇区商贸聚集区、生态休闲旅游区和交通沿线“三区一线”经济,努力增强三级经济实力,实施“12345”工程,力求实现“五个突破”,确保农业和农村工作顺利有效进行,农民增收目标得以实现。

一、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

2005年全镇农业增加值达4211.2万元,同比增长12.6%,乡镇企业运行质量良好,总产值达18700万元,增长9.3%;完成增加值3400万元,增长10.03%;实现收入13880万元,税金治理发愣功万元。招商引资775万元,启动民间资金100万元。农民收入实现大幅增长,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4793元,较上年净增791元,同比增长19.8%,为近五年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

二、主要措施和办法

1、以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我镇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式启动以来,以各种主题活动为载体,将学习教育活动同农村工作紧密结合,做到了“以学习促工作、抓好工作强学习”。在学习阶段提出了党员干部“政治思想好、工作作风好、服务群众好、依法办事好、开拓创新好、工作业绩好、组织纪律好、遵纪守法好、无私奉献好、社会公德好”的“十好”标准和“刻苦钻研,树立永恒的进取观,当好学习的表率;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当好创新的表率;执政为民,树立牢固的群众观,当好勤政的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表率;立党为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当好廉政的表率;调查研究,树立超前的决策观,当好实践的表率”的“树立五种观念、争当五个表率”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求党员干部做到“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创业,措施在一线落实,办法在一线研究,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经验在一线总结,典型在一线推广,矛盾在一线化解,水平在一线检验”的“十个一线”,并组织抽调30余名“双下乡”干部以包村、驻村的方式深入到村组、农户,抓村级组织建设、抓项目、抓科技、抓服务,参与到“服务‘三农’争先进,带领群众奔小康”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在整改提高阶段,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把群众意见最大、最不满意的事情,群众最希望办、当前能够办好的事情作为整改工作的重点,做到即知即改,按照“努力探索使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的要求,制定了文殊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聘请9位党风廉政监督员,进一步完善党委会会议制度、党委会议事规程。结合“双培双带”工程,做好“三级联创”工作,从党员培养、班子及队伍、阵地建设等方面全面加强基层党的组织建设。一是强化了党员培养,从“双培”入手,充分利用党员冬训、“四进五化”教育等活动,加大了对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的培养教育力度,建立党员“一帮一”对子283对,35名致富带头人被确定为发展对象。我镇现有1个村级党总支、5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5个村级党支部,党员522名,其中农民党员402名,2005年上半年新发展党员18名,按期转正党员24名。二是按照“城乡一体,项目带动”的工作思路,将“双培双带”工程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快我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以“双培双带”项目带动村组基础设施建设。在市上双培双带帮扶单位的帮助支持下,启动帮扶项目18项,落实资金59万元,完成了文殊、塔湾、团结村村委会办公楼及标准化党建活动室建设,全镇41个村民小组有80%已能满足日常开会学习的需要,基本实现了党员、群众学习、活动、议事有场所的目标,展示农村的新面貌

2、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种植效益。按照发展“两品一游”农业的总体思路和农村工作重点“五个一”工程,努力打造“五大品牌”,建设“五个专业村”,实施“双千元田”、“万元院田园室”的农业结构调整措施。一是充分发挥制种基础优势,大力引进以花卉、番茄等高效益制种品种和以洋葱、脱毒土豆、四季豆、优质西甜瓜、温室蔬菜、大田精细蔬菜等高经济附加值产品。特别是在洋葱的种植上下功夫,扩大洋葱种植面积,加强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今年全镇玉米制种面积较去年减少1153.5亩,洋葱、土豆等蔬菜种植面积增加1551.5亩,仅此一项实现农民人均收入增加210元。二是加大日光温室建设,提高温室种植效益。全镇现有日光温室1600多座,占地面积1980亩,户均0.78座,年产新鲜蔬菜3500吨,农民从日光温室蔬菜中获得的收入达千元以上,全镇蔬菜食用菌种植“万元室”面积达91.8亩。三是在制种业上,选择有信誉好的种子公司,加强协作,共谋发展,上档次,增效益。今年全镇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825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3300亩,其中以洋葱、土豆、蔬菜、花卉等高经济附加值作物播种面积占经济作物总面积70%以上,“双千元田”面积达到9656亩,共落实订单作物面积13000亩,粮、经、饲比调整为12:73:15,农民增收空间较大。

3、加速推进“绿色村镇”建设,林果业发展迅速。积极发展生态林建设和林业经济,实现生态林和经济林同步发展,加大高接换优力度,引进推广市场效益好的优质林果品种11个,推广面积500亩。扩大冯家沟村育苗基地,发展高新日光温室林果种植,在12座温棚进行优质高产李、桃、杏等栽培示范,引进新品种20余种,完成2000余株苗木的定植,今年新增休闲娱乐“万元园”40亩,观赏树种育苗“万元田”25.3亩,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工作在巩固去年造林成果的基础上,补栽、新栽林木400亩,进一步加强造林工程管护,保证当年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预计今年林业产值稳重有增,产值可达182万元,同比增长4%,农民从林果业可实现增收46元。

4、坚持“畜牧强镇”的总体思路,加强动物防疫工作。养殖业进一步做好春秋两季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全镇畜禽免疫率达到100%。实施“草畜结合富裕示范工程”,扩大暖棚圈舍建设,鼓励和指导农户用科学的方法扩大现有养殖规模,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经济格局。以肉羊胚胎繁育基地为核心,大力推广良种体系建设,实施扩繁示范和与本地羊的杂交改良。现全镇规模养殖户达到500户,畜禽存栏45390头只(其中:大家畜1641头,羊13476只,猪5265头,鸡25008只),出栏24964头只,“万元院”累计达264户。牧业收入占到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人均从牧业所得收入达千元以上。

5、做好农业科技服务,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紧紧结合“三下乡”活动,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员的特长,把科技人员、技术服务同农民增收联系起来,把试验示范和科技人员的利益联系起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大力引进推广名、优、稀、特的农作物和畜禽新品种,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以日光温室、食用菌种植、大田蔬菜新品种植、果树高接换优为重点,引进、推广市场效益好,适合本地环境的高、新品种,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合理调整日光温室与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大田蔬菜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品。推广和普及农林高产优质新品种、集约化设施农业、优质小麦、秸杆综合利用、病虫害有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把握生产、销售环节,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农民增收提供科技保障。

6、拓展二、三产业发展领域,加大劳务输出和农民劳动技能培训工作。充分利用文殊山、双泉水库、河口度假村及冯家沟村的育苗基地等丰富的田园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和休闲产业,兴办各种服务行业。今年河口度假村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建成阿拉善蒙古族风情园一处,现全镇有田园度假村5个,蒙古包45座,每个蒙古包年纯收入在35000元以上,可实现人均收入212元。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劳务输出量,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在巩固水泥厂、金汇果蔬公司、酒厂、砖厂等龙头企业长期务工人员416人的同时,多方协调成立了文殊镇建筑公司,依托双泉开发区,酒钢厂区、嘉北工业园区,扩大劳动力季节性输出规模,成立镇劳务输出办公室,积极主动与各企业及市内外各用工单位协调配合,让我镇农民占有更多的劳动力市场。截止10月底,我镇外出务工人员达1760人,年收入可达980万元,较去年增加81.4万元。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工作,举办汽车、电气焊、摩托车等方面的技能培训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综合技能,引导、教育、鼓励他们脱离土地,全面提高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完成劳动技能培训124人(其中持证63人)。截至10月底,全镇劳务收入达到1289.8万元,人均从二、三产业的获得的收入达1742.9元,占全镇当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36%。

7、以项目带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充分认识项目在加快发展中的作用,按照“项目带动、畜牧强镇、以工富民”的发展思路,切实增强抓项目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今年完成重点建设项目9个,其中:招商引资项目5个,总投资775万元。一是中昌肉食品加工项目,投入资金55万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安装,6月下旬投入生产运营。二是嘉峪关市牧源滩有限责任公司养牛项目,完成了基础设施改造工程。三是嘉峪关市维尔特食品加工厂,投资550万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引进安装工作。四是河口度假村阿拉善蒙古族风情园项目,投资50万元,建成蒙古包9座。五是完善各村村务活动中心、组活动室,建设完成团结村文化活动中心办公楼工程。六是河口村城市园林绿化育苗基地项目,与市园林局合作经营,作为城市园林绿化育苗基地,为我镇的花卉苗木种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七是投资220万元的河口村管灌工程已加入河口村984座日光温室中。八是镇政法楼建设工程,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成。九是镇区文化活动广场建设,投资18万元,完成硬化面积4000平方米,并安装体育器材,丰富了农民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8、实施“工业兴镇”战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充分挖掘乡镇企业的潜力,鼓励乡镇企业积极寻求发展路子及多种经营的模式。一是抓好文殊水泥厂企业改制工作,经常深入企业内部及上级有关单位商议改制方案,探讨发展大计,经过大小10次会议,同意水泥厂以负资产转让,帮助协调解决该企业在改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改制过程中,经多方努力,协商采用分红的形式,融资150万元,使企业实现正常生产经营。二是与嘉峪关市兴业建筑公司协调一致,组建了嘉峪关市兴业建筑公司文殊分公司,同时可安排就业人员30余人。三是努力培植支柱重点产业,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民营企业,形成以金汇公司、维尔特食品公司、中昌肉食品公司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为主的工业小区。四是切实抓好流通组织建设,多方协调成立文殊镇蔬菜运销协会,统一负责对各种大宗蔬菜、制种的运销工作,今

社会发展新跨越的重要一年,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把各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努力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2006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两个率先”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总揽全局,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这一总目标,狠抓“党、干、科、经、貌”五个重点和“两品一游”生态观光旅游高效农业,实施“12345”工程,着力拓展“三区一线”经济,增强三级经济实力,推进“三化”建设,努力把文殊镇建设成为文明镇。

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农业增加值4463万元,较上年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净增500元。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突出“三大产业发展区”建设、抓好两个重点,即“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区。从镇情出发,重点培育无公害蔬菜、优质制种、畜禽养殖三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四个特色重点产业。禽畜养殖业要鼓励扶持农户扩大暖棚圈舍饲养规模,建设养殖小区6个、暖棚圈舍200座,要以发展草食动物为突破口,大力推广肉羊改良,扩大饲养规模,稳定生猪生产,提高瘦肉型猪比重。要充分利用金汇果蔬公司、河口村温室蔬菜种植、大田蔬菜种植,建设精细蔬菜生产示范区;利用羊胚胎繁育中心、中昌肉食品厂的带动,建设规模养殖业示范区;利用河口温室花卉基地、冯家沟村育苗基地、农户花卉种植,建设城市园林苗木花卉示范区;同时积极建设河口村、冯家沟村食用菌培育示范区、石桥村林果业示范区、团结村、文殊村制种业示范区,推动养殖、种植园区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管灌项目,通过建设小型水库、完善农田渠道等项目建设,提升土地效益。依托退耕还林(草)工程,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优化区域环境。

2、建设工业经济开发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挖掘乡镇企业的潜力,鼓励乡镇企业积极寻求发展路子及多种经营的模式。发挥文殊水泥厂优势,提高建筑建材业的规模和档次。一是加速文殊水泥厂企业改制,继续把它做大做强,达到年产值在“十一五”期间增长20%、产量达到15万吨的目标;二是支持双泉酒业、中昌肉食品的不断推进,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形成品牌;三是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四是加速双泉工业园区建设,使维尔特食用油加工厂、金汇果蔬脱水蔬菜及苯板加工、保鲜食用菌加工、双泉酒业、万头牛场、中昌肉食品加工都融于一体,真正使“嘉峪关市双泉工业园区”名副其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及双泉旅游园区建设。利用双泉开发区建设一个有规模、上档次的工业旅游园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向园区汇集,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引导各类新办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优惠提供场地,使园区真正成为工业经济、食品保鲜、旅游休闲及观光的中心,成为我市的“亮点”。

3、建设第三产业开发区,转移剩余劳动力。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和休闲产业,举办农民技能培训班,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积极开展餐饮、娱乐、小商品零售等旅游服务业。全面启动河口村、冯家沟村、石桥村以“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干农家活”等体验农家生活的生态旅游业,全力打造农村旅游品牌,拉动全镇旅游产业逐步升级,加快发展。建设农贸市场,组建商贸流通组织,发展农副产品运销业,壮大镇村经济实力。培养和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逐步减少以“农”为主的农民。一是对现有劳动力中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专业技能和稳定收入的农民,实行以实用技术为主的培训,使他们掌握1-2项致富本领。二是对农村现有劳动力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且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中青年劳动者,实行岗位培训,使其掌握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骨干和致富能手。三是对农村初中阶段和回乡初中毕业生实行职业教育,从源头抓起,提高文殊镇农民整体素质。四是优化培训内容,紧紧围绕当地优势资源和产业结构优化,开设岗位和专业,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力争使我镇年培训各类技能人才200人左右。

4、抓好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镇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争取资金拓宽改造文殊中学至冯家沟村五组公路4.8公里,完善各村组居民点、移民点道路,逐步形成以镇区为枢纽的镇域交通运输网络;实施镇区集中供水、供热、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结合“六小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我镇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工程,争取资金500万元对文殊镇灌区一、二、三支渠20公里渠道进行改造,实施“一池三改”200户,切实改善生产、生活和居住条件;搞好市场开发,建设具有文殊镇特色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畜禽交易市场。加快河口村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修建河口村务活动中心。积极推进信息化,大力发展以植树、种花、种草为中心的绿色产业,对冯家沟村育苗基地进行改造。按照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乡镇居住条件,按照市上的总体部署,完成样板楼设计,形成基础设施完善、镇区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环境整洁优美的小城镇格局。

5、加强

2.农业农村工作总结与打算 篇二

农业部要求各级农业部门在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抓好农业生产节能和农村生活节能工作。广大农村要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优势, 大力加强农村户用沼气和沼气工程建设, 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 适度发展生物燃料, 加快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 大力发展节油、节电、节煤、节地、节水等的机械、设施和设备, 推进农业机械节能、畜禽养殖节能、耕作制度节能、乡镇企业节能和农民住房、炊事、取暖等生活节能, 并保证安全运行。

在减少农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 还将加快生产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收集与综合处理。科学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 合理利用化肥、农药、食品和饲料添加剂, 努力减少废水、污物、温室气体的排放;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的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和燃料等综合利用以及农村生活垃圾的无毒无害化收集与处理, 加快农村生态家园建设。

3.农业农村工作总结与打算 篇三

会议指出,2008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全国上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成功夺取抗击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斗争的胜利,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产生的影响,有效化解了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的冲击,农业生产取得了极不平凡的好成绩,农村发展迈出了令人欣喜的新步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为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提供了基础支撑,作出了重大贡献。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10570亿斤,创历史新高,是40年来第一次实现粮食总产连续5年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4700元,实际增幅8%左右,农民收入增幅连续5年超过6%,是20多年来第一次。农村公共事业加速发展,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党群干群关系继续改善。

会议提出了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强化农业基础,稳定农业生产

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决不能因某些品种和局部地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出现认识上的反复,决不能因年度的丰歉而出现工作上的摇摆。要进一步落实各地区的粮食安全责任,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加强粮食战略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大宗作物区域化布局,启动长江流域和黄淮海地区棉花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支持东北地区优质大豆、长江流域“双低”油菜、适宜地区木本油料生产,扶持优势产区发展糖料、马铃薯、天然橡胶等生产。推动园艺产品集约化生产,推动畜牧水产规模化养殖,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把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拉动农机工业发展、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工作来抓。着力强化科技支撑,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科学种田和养殖水平。

二、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不失时机出台调控措施,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增加主要农产品储备,改善进出口调控,搞好农产品购销和调运,努力稳住农产品市场价格。加大农业补贴力度,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都要继续增加,并逐步完善补贴办法。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支持。

三、发展公共事业,改善农村民生

要提高投入强度,加大推进力度,扩大覆盖范围,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办好“水、电、路、气、房”五件实事,解决6000万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落实城乡电网同网同价政策,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公路投资力度,增加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投资,扩大秸秆固化气化试点范围,加快农村安居建设。提升农民消费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家电下乡”,对农民购买彩电、电冰箱、手机和洗衣机等指定家电品种予

以直接补贴,并根据需要增加新的补贴品种。引导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四、深化农村改革,增添发展活力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认真落实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各项措施,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严格执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各项要求,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抓紧制定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的具体办法,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力争3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推广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会议强调,要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在工作安排、制度建设、财力分配和干部配备等方面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按照中央部署认真搞好全国农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完善“三农”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三农”工作水平。

4.农业农村工作总结与打算 篇四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四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按照“四化”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突出农民增收这一工作重点,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着力加大投入,着力结构调整,着力科技支撑,着力深化改革,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围绕“四型”、“四化”现代农业的目标定位和“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的工作思路辐射带动全市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始终坚持“立足乡镇、跳出乡镇、抓城镇化进程”,“立足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产业化经营”,始终坚持“立足农村经济,跳出农村经济,抓特色经济发展”,扩规模、抓规范、调结构、提档次、创优质,着力在科技应用上求突破,提质增效上求创新,产业化经营上扩规模,规范化种养殖上下功夫。重点抓好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优质无公害果蔬菜产业和无公害畜禽产业。重点抓好产业化优质无公害果蔬基地和无公害规范化养殖、畜禽养殖基地建设。倾力打造城郊农村“三园”(以保障城市供应的“菜园经济”,依托于红色旅游资源和优质无公害鲜果基地资源打造以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乐园经济”和鲜果产业基地发展的“果园经济”)经济发展。

二、做好规划,持续投入,凸显城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特色,大力发展“四型”现代农业。

围绕我区城郊农业发展的三大主导特色产业(果蔬、畜

牧、城郊旅游及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四型”现代农业。2010年,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区农业部门立足于区情实际,深入一线调研,先后完成了《红花岗区2011—2015年优质肉猪基地建设发展规划》,规划总投资16726万元,争取上级专项资金2514.1万元,整合资金(含区级匹配和农民自筹)14211.9万元。《红花岗区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总投资9667.18万元,争取上级专项2500万,整合资金7167.18万元。《红花岗区2011—2015年蔬菜产业化建设发展规划》,规划总投资19485万元,争取上级专项资金2600万元,整合资金16885万元。《红花岗区“四型”农业发展规划》区级投入资金2500万元,以及《红花岗区2011—2015年蛋鸡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总投入3033.5万元,争取上级专项投入1000万元,整合资金2033.5万元,《红花岗区2011—2015年辣椒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投入2000万元,争取上级专项500万元,整合资金1500万元。

根据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实施要求,区本级财政在“十二五”期间要按财政增长的比例,进一步加大对城郊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按规划项目实施要求,足额匹配相应的本级财政投入项目资金。2011年预计投入生产性发展资金1200万元,规划期内逐年递增。

三、以城乡统筹试点为载体,突破农业结构调整用地制

约瓶颈,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打造“四型”农业发展亮点。

1.继续实施土地流转鼓励扶持政策,加大地流转工作力度,促进规模种、养殖业发展,在规模种、养殖业发展用地上,充分发挥村级民主自治的作用,以村集体土地用地的形式,统一规划用地,保证农业结构调整用地需求,报国土、农业主管部门备案。

2.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用地,可以采取村集体土地入股的方式,进行招商引资,筑巢引凤,最大限度地服务和带动基地发展。

四、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打算:

1.继续推进和实施“四型”农业发展项目,严格按照《红花岗区“四型”农业发展规划》,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确保资金投入。一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项目库建设,主动对接,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投入;二是在区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四型”农业专项发展资金500万元以上;三是整合农口部门项目资金,集中投入,统一打造四型农业亮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开。

2.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结合调研情况和当前实际,努力向上争取项目,重点扶持打造以下产业:

⑴优质、无公害蔬菜产业基地建设(菜园经济):

①深溪镇、巷口镇、金鼎山镇3万亩商品蔬菜;主要分

布在交通干道沿线的可视范围内。

②南关镇食用菌连片种植基地50—100亩,工厂化食用菌栽培菌包加工场(日产菌包5000袋)一个。

⑵优质无公害鲜果产业基地建设(果园经济):

①忠庄镇:草莓、葡萄产业化连片种植6000亩;其中葡萄新增600亩(原有插花地块,桃溪寺—红河沿线)。

②巷口镇:新增集中连片优质葡萄基地700亩(沿红河—巷口公路一带)。

③金鼎山镇:新增葡萄基地3000亩(集中连片),折耳根基地4000亩(相对集中连片)。

④海龙镇:优质葡萄基地集中连片2000亩,其中新增700亩,(原有插花地块),2011年新增600亩。

⑤深溪镇:新增标准化葡萄基地600亩(集中连片),全区在“十二五”规划期末达到2万亩目标。

⑶无公害畜禽主导产业基地建设:

①深溪镇无公害蛋鸡产业基地:存栏50万羽,鸡蛋年产量达2万公斤,主要分布在龙江、大窝村。

②深溪镇、金鼎山镇林下养殖生态鸡50万羽。

③深溪镇、金鼎山镇、海龙镇规范化、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和专业村3个依托于农丰科技公司和野里香养殖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带动800户年出栏100头,存栏50头的养殖大户。年出栏生猪8万头,常规存栏4.5万头。

⑷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基地(乐园经济):

①忠庄镇重点打造葡萄走廊5.6公里(桃溪寺—勤乐一线),依托于“四在农家”创建和鲜果产业分布,打造以郊

区生态观光和休闲为主生态园建设,展示我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的崭新风貌。

②海龙镇围绕温泉开发项目,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亮点,尤其是精品葡萄园建设项目区。

③长征镇着力打造板山区域的城郊旅游观光农业,打造高标准花卉园、生态园建设,力争使板山区域成为我区城郊旅游、休闲、观光的亮点。

⑸扶持南关镇筹建红花岗区高标准生猪定点屠宰场建设项目一个(占地50亩,总投资7000万元,日宰杀加工量700头以上),扶持我区农村合作社建设。如:沼气池合作社、鸡蛋养殖合作社、生猪养殖合作社、蔬菜生产合作社等,巩固和加强“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发展链条,全方位增加农民收入。扶持优质农产品的无公害产品和产地认证。

⑹扶持我区黔兴油脂、乳品公司、农丰公司、金鼎农业科技、仁和公司、皇源米业、海龙米业、博园果蔬批发市场等一批市级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全市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⑺充分发挥区域和区位优势,多途径转移乡村农业人口,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红花岗区农牧局

5.县农业局工作总结和下年工作打算 篇五

今年以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业局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了党的国家、省、市、县的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会议要求,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先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标准,不断加大农业项目引进和资金投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

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进一步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以来通过狠抓生产落实,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强化技术指导,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开创了“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一、**年工作情况

1、粮食生产稳中有升。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万亩,比上年增加0.59万亩,增长0.98%,粮食总产量**万吨,比上年**万吨增**万吨,增长7.78%。**年水稻播面55.15万亩,其中早稻**万亩,中稻9.70万亩,晚稻**万亩。水稻总产量**万吨,比上年增长**%,其中早稻**万吨,较上年增长**,中稻5万吨,较上年增长**%,晚稻总产11.70万吨,较上年增长**%。

其他粮食作物:玉米0.3万亩,总产0.11万吨,豆类面积1.9万亩,总产0.3万吨,薯类3.2万亩,总产1.9万吨。合计面积5.4万亩,总产2.31万吨。

2、持续发展了蔬菜和蚕桑产业。今年全县蔬菜总播种面积11.5万亩,抓好了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和县城蔬菜专供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了蔬菜专业合作社。目前我县有蔬菜(包括食用菌)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并且还在逐年增多。

全县实有桑园面积2000亩,全年饲养蚕种2000张,养蚕农户600户,产鲜茧70吨,实现蚕茧收入220万元,蚕农户平增收3700元。

3、核实了农作物良种补贴。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我们认真抓好粮油作物面积核实和种植大户登记核实工作。严格核实各乡镇水稻、玉米、油菜面积数据和种植大户,及时收集、统计汇总,并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农情信息采集准确及时。按照省、市对农情信息工作的要求,及时上报了相关数据及资料以及抗灾、救灾等农情信息,上报农情报表120多套,为上级领导决策和业务部门了解情况指导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4、大力发展了农村清洁能源。到11月止,全县新建户用沼气池428个,占全市下达任务450个的91%。4个大型沼气工程全部向上级申报立项,4个大型沼气工程有望**年批准立项。已批的**年大型沼气工程(潭山鑫潭畜牧养殖场大型沼气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项目进入扫尾阶段。

5、强化了农业执法职能。一是加大了宣传,增强农民自我维权意识。今年我局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种宣传活动,结合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和日常执法检查、印发宣传材料等方式,向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宣传了农业法律法规和农资产品知识;将各种农业法律、法规、绿色植保防治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等向广大农民进行宣传,提高科学用药水平,减少违规用药引起的农药纠纷。农业执法大队还通过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畅通投诉渠道,对每一件农民投诉,我们都深入田间调查,走访农户,查清了事实真相,明确责任,依法处理,做到每起投诉,都有一个满意的处理结果。二是实行了市场准入,加强了证照管理。对农业投入品实行准入制度,为了有效扼制假冒伪劣农药进入我县市场,年初农业投入品经营商必须到县农业执法部门进行申报,对三证齐全,质量合格和标签规范品种才准予进入市场销售,同时,根据宜府发28号文件精神,凡从事农药经营的单位,都必须办理《农药经营许可证》,对领取了证照的农药经营单位必须做到一点一证一照,严禁无证无照经营。三是加大了农资市场执法检查力度。做好国家明令禁止高剧毒农药的检查执法工作。不断深入开展农资打假护农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225余人次,出动执法车辆45余次,对全县农资经营单位的农药、化肥、市场进行拉网式检查,查处违法案件7起,抽查杂交水稻品种41批次,清退不合格品种1批次,数量**公斤,有效保障了农资市场安全。

6、有效地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一是制订了工作方案。根据上级要求并结合宜丰实际,制订了《**年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方案》、《**年县“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以及《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二是加强了质量检测。加强了对区域内农贸市场、重点蔬菜基地的农产品质量抽检,到目前为止,共开展检测17次,抽检品种544批次,合格率达98.2%。同时,配合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做好抽样送检工作。三是强化了宣传普及。在3月28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活动的基础

上,还采取了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公告、散发宣传材料、举办培训班等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向广大群众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知识,积极营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氛围。四是创新监管方式。为维护“三品一标”公共品牌形象,切实保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我们组织有关人员深入“三品一标”企业签订承诺书,主要就依法生产经营、树立诚信理念、以质量为生命、加强行

业自律、接受社会监督等五方面内容向社会作出承诺,签订率达100%。此举是在做好“三品一标”日常监管工作基础上所采取的一种新的监管手段。五是抓好基地建设。在抓好1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还积极按照绿色(有机)食品标准、6000亩葛、5000亩茶叶、5000亩杨梅种植基地和2万箱蜜蜂、6万头生猪、20万羽土鸡、8400亩淡水鱼养殖基地。六是科学监管企业。企业按照“三品一标”生产要求和质量标准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和产品可追溯制,做好各项生产、加工、仓储、销售记录和产品检测检验工作,确保“三品一标”产品质量,维护“三品一标”市场信誉力和品牌公信力。同时,急企业之所想、帮企业之所需,及时为企业提供认证、技术、信息、参展参评、续展等服务,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今年,帮助巷农、猕猴桃两个企业做好了绿色食品续展工作,推荐恒盛养蜂专业合作社参加上海绿色食品展销会。

7、大力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今年完成推广面积75万亩,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完成率达100%,其中:早稻22万亩,中稻9.8万亩,二晚23.43万亩,蔬菜11.5万亩,果树3.8万亩,其他4.47万亩。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点30个,示范面积3.14万亩;其中面积较大且示范效果特别显著的有天宝一苋塅10000亩、芳溪南田塅3000亩,潭山龙岗村2000亩。配方肥推广面积**万亩,推广配方肥5560吨。

8、组织好了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根据省农业厅统一安排,**年我县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5个。早、晚稻示范片安排在天宝乡一苋塅和芳溪南田塅,天宝乡一苋塅示范区面积1.1万亩,南田塅示范区面积1.0万亩,单季稻高产创建示范区安排在潭山镇龙岗塅面积1.0万亩,示范区、片集成多项技术于一体,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栽培技术、统一技术指导,开展优质高产高效攻关竞赛。通过高产创建活动,全面提高水稻生产科技含量,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增效。过高产创建活动,促进了高产创建区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并通过其辐射带动作用,带动了全县水稻耕作水平的提高,水稻生产技术在全县得到推广。据统计,2012年全县早稻平均单产480公斤/亩,较上年增30公斤,中稻平均单产520公斤/亩,较上年增48公斤,晚稻平均单产495公斤/亩,较上年增长30公斤,高产创建取得显著成绩,促进了全县水稻产量的高产、稳产。

9、大范围开展了冬种红花。红花播种总面积25万亩,播种红花种子75万斤,其中项目扶助免费发放种子73684斤,其它由农户自行留种和购种。红花播种涉及全县十六个乡镇(场),主要分布在省、县、乡公路干道两侧,并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绿肥推广项目,建立了绿肥高产种植示范区,面积2万亩通过示范辐射带动全县农户种植绿肥25万亩,目前红花长势良好,试验示范进展顺利。

10、做好了植保工作。一是加强病虫监测预警,确保预报准确及时。规范田间调查,增加了调查次数和调查项目,保障了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提高了病虫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同时及时报送上级部门要求的各项业务报表和技术材料,为宜丰植保树立了良好的业务形象。二是保障了植保信息畅通。理清工作思路,拓宽工作方法,进一步规范病虫情报的发布管理,加强病虫情报网络传输工作。增加县植保站病虫情报的发行量和覆盖面,推动病虫情报和植保信息进村入户,大大提高了病虫防治信息的时效性。三是部署了防治措施落实,加强了植保技术指导。积极主动采取有力措施,组织进行了早稻保苗、保穗、晚稻保苗、保穗,晚稻穗期稻瘟病、稻飞虱防治等植保防治战疫,及时下发内部明电、相关文件等,组织人员下到镇、村、组督促指导防治工作,抓好各项病虫防治措施落实,做到了早动员、早部署、早落实。四是做好了植保新技术推广,推进绿色植保和专业防治。大力推进绿色植保,实施水稻绿色病虫防控技术项目,组织实施了天宝乡藤桥村、芳溪镇南田村水稻绿色病虫防控技术示范区各一个,新增潭山镇龙岗村一晚绿色植保技术防控示范区一个,全县绿色植保技术防控总示范面积25000多亩。

着力开展专业防治,新增成立专业防治组织5个,全县达35个。实现水稻专业化防治面积**万亩,其中专业化机防面积20万亩次,绿色植保技术防控示范面积2.5万亩,统防统治面积3.02万亩。共培训专业病虫防治人员60人次,其中专业机手50名。

11、强化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规定,防止农民负担反弹。我县按照**年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了各项有关政策规定,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强化检查监督,落实工作责任等手段,确保了我县农民负担不反弹。今年我县继续落实了县、乡领导包干乡、村减负工作的责任制,县领导包干所蹲点乡镇的减负工作,各乡镇科级干部全部包干各村的减负工作,在全县形成上下联动、形式多样、部门配合、全面覆盖的减负工作格局。二是切实加强对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活动的监督管理,不断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通过建立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等方式,加强了对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活动的监督管理,确保了农村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过程中不加重农民负担。据统计,我县今年共有144个村开展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活动,共向农民筹集公益事业建设资金208.56万元,带动公益事业建设资金2100多万元,共完成公益事业建设项目140多个。这些筹资筹劳活动,我们均已审批备案并全程参与监督,通过日常监督和工作检查,各乡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活动在议事程序、议事范围、筹资筹劳标准等方面未发现有违反《江西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问题,“一事一议”资金也能做到专款专用,未发现有平调和挪用的问题。三是依法组织减负工作检查,减负检查实现常态化。我们在全县范围内依法组织了涉农乱收费等专项治理工作,对农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农民建房、婚姻登记、农业用水、生猪养殖(屠宰)、农机服务、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活动等领域的乱收费等一系列加重农民负担问题进行了专项治理,也迎接了有关部门检查验收。从治理及验收情况来看,各乡镇均未发现有加重村级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负担问题,农民负担也不断绝减轻,各地各部门在上述领域收费时也基本能够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执行,有关部门在办理涉农事项时没有非法收取不符合规定的行政事业性费用,也没有强制或变相强制农民接受有偿服务。四是全面贯彻落实了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确保了惠农资金落实到位。我县全面落实了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通过政策宣传、信息发布、资金筹措、政策落实等手段,确保了农民群众能真正享受到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好处,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粮食直补等各项种粮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家电下乡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农保、新农合等各种惠农政策也已落实或正在落实中,惠农资金发放过程中没有出现克扣、挪用现象,且发放及时准确,程序规范透明,群众满意率高。

12、推动了农业产业化有序发展。一是大力促进了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持续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今年按照上级部署,对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进行了运行监测,监测和新申报企业除省**制丝有限公司因特殊原因未通过监测认定外,共有5家企业(包括新申报的江西力明实业有限公司)通过了省级龙头企业监测、认定。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省级龙头企业,市级龙头企业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共14家,年销售收入15.88亿元,建立基地26.83万亩,带动农户增收2.38亿元。二是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今年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为抓手,继续围绕“边发展、边规范,着重提高效益”的思路,在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同时逐步规范其管理,促进其提高效益。据统计,我县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126家,涉及种植、养殖、农资、农机、苗木、养蜂、药材等多个行业,总注册资金达13887万元,原始入股人数为1171人,带动农户增收1.2亿余元。三是协助其争资争项。只要符合国家农业产业化政策的项目,我们一律全力支持,不仅组织了有关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省、市财政补助项目,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而且引导、帮助有关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在贷款担保、“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出口退税等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提高其竞争实力。四是积极推进了“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提高当地农民经济效益。通过鼓励发展、整合经营、做强做优等手段,变各地产业优势为经济优势,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效益。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县共有“一村一品”专业村20个,其中兰花、猕猴桃、葛、养鱼、蚕桑、旅游、苗木、香菇等颇具特色的专业村,“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22%以上。五是继续加强土地承包管理,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今年我县设立了宜丰县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并聘任了仲裁员,今年共提供政策咨询服务300多人次,上街宣传3次,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农民土地承包和经营权流转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今年全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达**万余亩,为种粮大户、种粮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社(特别是粮食、葛、苗木、中药材等种植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支持,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13、继续完善了基层体系改革工作。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工作思路,我们精心组织,规范运作,扎实推进,积极稳妥地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截止目前,全县乡镇(场)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实现了“四有五化”,即有专业队伍、有办公场所、有经费保障、有示范基地;站房建设标准化、内部管理规范化、工作手段现代化、示范推广科学化、服务群众优质化,逐步建成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全县农技人员编制数为133人,在岗人数119人。今年我县着重保障了农技人员的各项经费,在农技人员的工资和公用经费由县财政按主管局标准统一发放,津补贴由乡镇发放的同时,农技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供积金等关系到农技人员后勤保障的也由县财政统一进行了预算,并出台了《宜丰县农技人员退休办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干部从财政退休(含招聘干部),其他农技人员按事业标准进行社保。

14、积极争取并落实好了农业项目。今年已建的项目有;①县2010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00万元,地方配套200万元。项目实施面积20000亩。建设地点:天宝乡辛联村、辛会村和新庄镇万坊村等3个行政村。项目开工时间**年11月8日,目前已竣工。②宜丰县2011年现代农业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总投资1088.8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000万元,地方配套88.8万元。项目实施面积8300亩。建设地点:新昌镇敖桥村、**村、良岗村、樟陂村和石市镇星溪村6个行政村。项目开工时间**年**月16日,目前已竣工。

今年将要实施的项目:①宜丰县2011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85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680万元,地方配套150万元。项目实施面积17000亩。建设地点:澄塘镇高坪村和名山村等2个行政村。项目已开标,预计开工时间2012年11月中旬。②宜丰县**年现代农业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总投资659.46万元,其中中央资金600万元,地方配套59.46万元。项目实施面积2965亩。建设地点:新昌镇陂下村和樟陂村。项目正在评审中,预计11月底可以开标。

二、**年工作思路及打算

1、工作思路:认真落实“十八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科技为支撑,依托“示范基地”建设,紧紧围绕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稳定粮油生产面积,加大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调优农业种植结构,着力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推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社会供给,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2、工作打算。

一是围绕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保障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目标,继续抓好以水稻为重点的粮食生产。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0万亩以上,总产29万吨以上。

二是继续抓好设施农业、粮油高产创建、特色经济作物示范区创建工作,按照抓点建线的原则,在主要线路建设核心示范区,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全面落实农业行政执法责任制各项任务,开展农业投入品市场检查和样品的检测工作。

四是做好项目申报实施工作。继续做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加强项目的储备、申报和争取。

五是做好农村沼气服务站示范点建设。稳步提高农村户用沼气项目使用率。狠抓沼气服务站示范点建设,选1—2个点做好农村沼气服务站示范点设备,落实人员、设备、物资,开展农村沼气日常维护,技术指导工作。

六是继续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结合蔬菜高效创建示范活动,创建高产优质蔬菜基地,新建一个400亩以上的“无公害”或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园,继续抓好4000亩集镇市场无公害蔬菜专供基地建设。结合全县绿色农业发展及“无公害”蔬菜生产,抓好蔬菜的安全生产,全面提升蔬菜产品的“无公害”水平。

七是继续做好绿色品牌申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争取全年申请一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3-5个无公害农产品,检测农产品640批次,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8%以上。

八是继续抓好做实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大力推进专业防治,做好植保新技术、新药械的试验、示范。

九是继续重点抓好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特别是强化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监督管理工作、监督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工作、强化农民建房、义务教育领域收费的监督等等。

十是继续抓好农业产业化指导工作。继续关注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情况及带动农户增收情况,发展新的市级龙头企业,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品质、争创名牌产品、加大出口力度、早日上市融资、向上争资争项等事项出谋划策,竭诚为企业发展服务,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十一是进一步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三资”管理和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等工作。努力做好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工作;逐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工作;继续加强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

6.农业农村工作总结与打算 篇六

1、特色农业

根据市场的需求,围绕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创建,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立辣椒、蔬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业。

2、生态畜牧业

创建生态畜牧业示范区,把畜牧产业化作为推进乡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突破口,重抓“草(果、粮)-畜(牛、羊)-沼气-水-电-路”六位一体的循环生态模式;搞活生态草业和乳品业;强化良繁体系、防疫体系和饲料体系。

将畜、禽、渔有机地结合起来,连接种植业,巧用食物链,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主导产品,创立名牌,逐步把建成市的重要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并把草地畜牧业和草地旅游业结合起来,作为区旅游的又一景观。

充分利用现有水面,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型养殖、立体养殖和工厂化养殖,通过优化养殖群落结构和改善饲养技术,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

3、建立农业科技园区

建立持续、高效的新型农业技术结构和生产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持续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使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展示窗口,现代高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农业科技示范中心,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先进信息、技术、品种的博览园和城市农业观光园;积极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工程”,在良种繁育、农业科技攻关、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农科教结合上有大的发展。

4、农业加工业产业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如制药、蔬菜加工、辣椒加工、乳制品加工、粮油加工等,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5、生态观光农业

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多层次、多内涵的农业,它是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通过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广泛利用乡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乡村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实现乡村经济高效、持续、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并与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相结合,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环境,提供观光旅游,形成农业与旅游项目、服务设施相配套的格局。

6、生态能源、沼气综合开发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调整乡村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积极发展沼气、电热、液化气、太阳能热水器、节柴灶、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大力开发利用乡村新能源,这是一项环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创建。

通过实施以户用沼气综合利用模式为重点的乡村能源改造,对乡村人畜粪便和农用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解决乡村能源短缺,形成以农户为基本生活、生产单元的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综合效益;实现农用废弃物资源化、农户家居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公害化、农民生活文明化,降低农民生活用煤用柴造成广泛低空的空气面源污染及生态破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乡村沼气普及以点带面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建立多种模式,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沼气池建池模式以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并结合改圈、改厕、改灶及村寨公路、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创建,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7、加强农业和乡村环境保护

在改善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的同时,积极推广以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为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增施有机肥,科学使用化肥,积极推广秸杆速腐、高温堆肥和生物肥料,逐步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用量,加强农膜回收,防治农田污染。

重点工程

1、(1)市优质辣椒示范基地

(2)特色蔬菜商品生产基地

绿色、有机食品等蔬菜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建在、青岩、孟关、石板等乡镇的蔬菜专业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色菜、野菜及香细破季蔬菜。

(3)优质粮油商品生产基地创建

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主要建在、青岩、孟关、小碧、湖潮、燕楼、马铃、党武等乡镇的主要坝区,播种面积达到3333.33公顷,投资250万元。

优质油菜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建在全区14个乡镇最佳适宜种植的地带,投资350万元。

(4)花卉商品生产基地

是市的城市片区之一,农业由城郊型向城市型转变,利于观光农业的发展。发展花卉种植业,有利于美化环境、净化环境,吸引市民参与观光,既能解决城市居民对花卉需求量的增加,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5)奶牛、肉牛、兔、鹅为主的特色养殖商品生产基地

区可利用草坡面积较大,近几年来实施人工种草达133.33公顷,有条件发展绿色、有机、草食畜禽养殖,特别要扩大奶牛及特色动物的饲养,用科技含量高的畜产品与加工企业配套发展,形成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其附加值,并以新西兰克尔索公司种羊基地、麦坪种草养畜快繁基地、奶牛基地为基础,加强畜牧业的品种改良和快繁技术推广工作,发展以奶牛和商品牛、羊为主的生态畜牧业,使养殖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50%左右。

①奶牛产业化创建

奶牛基地建在镇、乡、湖潮乡、麦坪乡;奶制品加工厂建在乡板桥村。总产量为6000吨/年。可带动农户户左右。

②肉牛基地主要建在高坡、黔陶、马铃、燕楼等乡镇;养兔基地建在青岩、小碧等乡镇;鹅基地主要建在湖潮、马铃等乡镇;特种动物养殖商品基地建在镇、乡、石板镇、青岩镇等,投资500万元;牧草种子基地创建,投资520万元。

(6)特色中药材商品生产基地创建

位于药用生物资源丰富的黔中经济带中心,以生物资源为基础的制药业发展迅速,的中药材种植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中药材商品基地建在乡镇。计划天麻、银杏等中药材种植面积1333.33公顷;黄莲、柴胡、大黄、党参等种植面积666.67公顷,努力实现中药材种植、加工的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及高附加值。

(7)农业科技示范园

①高校科学园区创建

高新农业科技成果展示,教学实验与实习基地,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农业科学技术推广,观光农业旅游服务等,与高校和科研所共同建立实验室,充实仪器设备和实验经费,在良种繁育上有大的进展,并实施种子产业化工程;建立入境动植物检疫和新品种引种繁育制度,建立农业病虫害防治系统。针对现代农业科技重点工程,进行农业科研攻关,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培养农业科技与各类管理人才体系。占地1170亩。

②生态农业核心区

分为生态农业示范区(含水田示范区、旱作农业示范区、果园示范区、沼泽示范区、儿童科普教育区,占地34.9公顷)和蔬菜科技示范中心(育苗工厂具有现代化的设备和先进的组培技术,占地9公顷)。

③示范区创建

(8)水产基地创建

充分利用鱼食水稻害虫排除粪便转化为促进水稻生产的有机质,利用能量转换的生态生物链,高效产鱼。发展333.33公顷稻田生态养鱼,投资150万元。

(9)中低产田土改良与基本农田创建

主要治理乡、青岩镇、孟关乡、党武乡、湖潮乡境内的中低产田,计划改造中低产田、土666.67公顷,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66.67公顷,发展节水农田66.67公顷,投资400万元。

(10)农产品加工业,见生态工业规划。

(2)奶牛产业化经营项目

在的基础上,再购进600头高产荷斯坦奶牛,形成最终年产鲜奶6000吨的产业化奶牛基地,投资800万元。

合计所需投资:920万元。

7.农业农村工作总结与打算 篇七

一、落实农业补贴政策,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1) 加大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 稳定粮食综合补贴政策, 实现水稻、玉米、棉花良种补贴全覆盖, 大豆良种补贴扩大区域;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种粮补贴力度;研究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国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和农产品临时收储等政策, 稳定市场粮价, 保护农民利益。

二、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粮食播种面积在4500万亩以上,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3) 全面启动实施“4115”工程。 (4) 积极应用先进适用技术, 作物良种覆盖率96%以上, 病虫害防治率95%以上, 新增省级测土配方施肥1022万亩。 (5) 大力促进农机化发展, 省筹措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5亿元扩大补贴种类和范围。 (6) 继续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拟评审省级示范基地30个以上。

三、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7) 切实增加务农收入, 积极促进农产品销售, 避免生产成本过快上涨, 节本增效。 (8) 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9) 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 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阳光工程”共培训30万人, 其中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 转移就业率不低于80%;引导性培训20万人。 (10) 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抓好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 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实现33.5亿美元。

四、推行标准化生产,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11) 推进农业标准化, 推进“一乡一品、一县一业”;加大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品牌保护力度。 (12)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装备县级、完善市级、提升省级。 (13) 依法开展农资监管与打假专项治理, 依法抓好种子 (种苗) 、农药、肥料、农机具及零配件等主要农业投入品的监管。

五、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夯实农业产业基础

(14) 进一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把重点任务与项目联系起来, 为保增长作贡献;统筹农业项目建设和资金安排, 确保项目资金安全, 保证工程进度、质量和效益。

六、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推动和谐辽宁建设

(15)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以“一池三改”“四位一体”为主要内容新建户用沼气池8万个, 推广高效省柴节煤灶炕12万铺, 建被动式太阳能房20万平方米, 太阳能热水器7万平方米, 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40处, 大中型沼气工程60处。 (16) 推进农村开发式扶贫, 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 加强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和定点扶贫。 (17) 加强农村环境建设, 在全省建设1O个乡村清洁示范村, 每个村100个示范户, 探索实现农村垃圾集中、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途径。

七、推进二三产业发展,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18) 加快县域园区建设, 提高园区承载能力, 对各县200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补助采取与贷款到位挂钩办法。 (19) 培育县域主导产业, 推进县域工业产业集群发展, 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做大做强骨干企业。 (20) 实施项目牵动战略, 安排县域产业贴息资金2亿元支持项目建设, 新开工规模以上工业项目达到3300个。 (21) 推进县域第三产业发展, 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 培育县域经济新增长点。

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加快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2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建设, 强化技术集成配套, 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23) 加强农作物良种体系建设, 强化品种创新, 规范品种试验程序, 健全品种准入退出机制, 完善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备荒储备、价格监测和信息交换体系建设。 (24)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 推进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建设。 (25) 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百万农民上网工程, 加大l2316金农热线宣传, 加快地理信息系统 (GIS) 在农业上应用。 (26)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建设, 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计划培训农民200万人次。

九、创新各项农业制度,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27) 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做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 维护被征地农民利益和权利;建立健全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矛盾纠纷长效机制。 (28)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规范流转行为, 加强流转市场监管。 (29) 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管, 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源头防范机制, 完善一事一议的村民民主议事制度, 建立政府补助资金为引导、筹补结合的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投入新机制。 (30) 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指导服务, 搞好《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立法准备, 争取年内出台;搞好20个省级重点示范社和100个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与发展扶持。 (31) 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 推进玉米、水稻、花生、大豆等四种作物政策性农业保险。 (32) 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机制, 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十、加强农业法制建设, 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8.农业的前途与农村的发展 篇八

黄宗智先生关于中国农业及农村发展战略的意见,集中表述在“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过密型农业”,(《读书》二○○六年第二、三期),“中国农业面临的历史性契机”,(《读书》二○○六年第十期),和与彭玉生先生合写的前篇论文中,三篇论文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如下:

一、中国未来十到二十五年经济持续发展,会带来食品消费结构从以粮为主到粮、肉—鱼、菜—果兼重的转型,农民响应这种转型,就会带来劳动相对密集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转型和劳动相对密集农业的发展,将扩大农业的就业容量,农业中的半隐性失业将减少。

三、未来数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会持续伴生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城市。转移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如果将农村土地流转到继续务农的农民手中,则农业中的半隐性失业将进一步减少,农村劳动力可能在一个时点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四、以小规模农场为主体的中国农业,可能在未来十年至二十五年,达到充分的农业就业,中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中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五、为了适应农业的转型和达到农业的充分就业,国家应该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以建立劳动密集基础的小规模农场。

在我们看来,黄先生以上意见,存在诸多尚需进一步考虑的环节和侧面。大体说来,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待进一步的讨论:一是中国消费结构转型的可能性,二是农村转移进城劳动力的状况,三是农业转型的非均衡性,四是农业充分就业与农民收入提高的含义。以下分别做些讨论。

先讨论农村转移进城劳动力的状况。依黄先生的计算,“今后即使非农就业人数增长减半,务农人数应能仍然以每年五六百万的速度下降,并于二十五年后减半,即由目前约三亿农业从业人员减少到一点五亿左右。

农业从业人员是一回事,农村人口是另一回事。虽然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可能会有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城市,但转移进入城市的农民并没有因为职业的变化而大幅度提高收入。相反,进城的大多数农民事实上是依托农村来完成劳动力再生产的。换句话说,进城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经商的收入不足以支撑他们在城市安家所需,他们往往要在农村赡养父母和养育子女,自己年轻时到城市务工,年龄大了就要回到农村生活。绝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经商的收入,仅仅可以在农村保持生活的体面。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者,只是在获取很低收入的情况下的城市体力出售者,是城市的过客。过去二十年,进城农民的绝大多数都没有能够在城市安居下来,将来十年甚至二十年,进城农民工的处境也很难有根本改善。造成这种状况的并非全是政策和制度的原因,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的性质所决定。中国高竞争低利润的低端产业结构,使中国的产业无法为进城农民工提供足够在城市安居的收入。中国发展所谓比较优势的低端产业的战略,正是城市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秘密,但这个秘密的另一面则是低端产业无力为到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提供足够在城市安居的收入。不考虑全球化的逻辑,抽象谈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能为理解农民的处境提供有用的信息。

再来看一看食品消费结构的转型。黄宗智等人认为,今后十年,全国“对肉—鱼、菜—果、蛋、奶等‘副食’的需求则将大规模扩增,在达到今日城镇中上层40%的水平之后趋向稳定”,考虑到农村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和食品消费结构的转型,十年后,中国农村“劳均肉、水产、禽蛋都是二○○五年的一倍,奶为当前产量的三倍”,到二○三○年,因为农业劳动力的继续减少和食品结构继续转型,农村劳均“副食”产出更多。因为肉类、水产等高蛋白食品和果蔬生产较粮食作物需要更为密集的劳动投入,从而可能实现农业的充分就业。

但问题可能是,今日中国食品消费结构的转型,完全与黄宗智先生等人的预计不同,就是当前中国的食品消费结构可能被长期锁定在目前的结构中。具体地说,当前城镇中上层40%的“副食”消费水平,无法变成全国平均的“副食”消费水平。第一,如黄宗智说,当前城镇中上层40%人口的副食消费已经达到顶端。而城镇中上层40%人口,正好构成当前中国经济收入金字塔的塔尖人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塔底的大量低收入群体却可能并无增收空间。中国经济收入的两极分化将来可能不是缩小,而是进一步扩大。中国过去十年对“副食”消费的持续增加,可能只是塔尖收入群体的消费所带动的,但这个群体对“副食”消费的需求已趋饱和。也因此,中国将来对副食需求的格局可能是有需要的群体却无购买能力,有购买能力群体的需求却已饱和。中国未来十年,甚至二十五年,可能会有一个相当庞大的占人口总数在一半以上的底层结构,这个底层结构很难分享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所带来的好处,因此无法完成副食消费的转型。

再来看一看中国农业结构的转型。即使中国食品消费结构的转型可以完成,农业生产实现以粮为主到以“副食”为主,并因此带来农业结构的转型,其后果也会十分复杂,而不是简单的农业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中国农业结构的转型,几乎必然伴随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且会进一步加剧区域非均衡性。具体地,因为对“副食”需求的增加,会伴随资本下乡,在很短的时间就会有足够多的资本投入进来,提高副食品的生产能力。比如正大集团养殖畜禽能力极强,过去十年,不是农民劳均养殖的畜禽数量的增加,而是资本下乡造成了畜禽供给的增长。科技进步也是必然结果,当前农业科技进步的空间极大,比如抛秧技术比传统的插秧节省3/4以上的劳动力。农业机械化也在快速普及。科技进步和资本下乡必然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劳动的就业机会难有增长。

再一方面,“副食”需求增加在农村引发响应的区域也会有差异。正如山东寿光的蔬菜已经形成规模,“种得越多就越不愁销路”。但仅仅山东寿光蔬菜的生产能力就可以满足寿光人口数十倍甚至数百倍规模的全国市场,并使一些小规模的蔬菜生产不再有发展的空间。有些地区农民种植和销售蔬菜的能力极高,这些地区农民占有了其他地区农民的机会。其结果是一部分农村地区因为种植蔬菜而收入大增,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民却因此没有了种植蔬菜获利的机会。在市场有限的情况下,微观越有效率,宏观越发糟糕。

换句话说,即使中国食品消费的转型可以实现,中国农业的获利机会也会被资本下乡、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及区域差异所分解,最终,在绝大多数农村的农业从业者依然难以获得充分就业的机会,尤其是不能从农业中分享可能有的利益。

最后讨论农民增收的问题。如果说以上三个方面的讨论,还是局限在具体及微观方面的话,我们在这里还可以从宏观的结构性的方面来展开讨论。

从结构性的方面来看,中国有十八亿多亩耕地,可以生产约五亿吨粮食、若干“副食”品。粮食可以转化为“副食”品,一是通过改种粮为种果蔬,二是可以用粮食来养殖畜禽等。总体来讲,粮食生产所需农业劳动较少,而“副食”品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的。

按黄宗智的计算,中国当前约有三亿农业劳动力,二十五年后只有一点五亿农业劳动力。当前中国有十三亿人口,二十五年后,则有十五亿左右的人口。

如果国家政策得当,中国十八亿亩耕地,由一点五亿劳动力来耕种,劳均耕地为十二亩,一家若有两个劳动力,就有近三十亩耕地,若按全国劳均生产粮食及副食来计算,则一点五亿农业劳动力每年平均劳动时间为“三百一十六天种田,一百二十天从事鱼牧”,从而可以做到农业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问题是,只要农业需求增加,尤其是“副食”品需求增加,资本就会更多地下乡,科技进步就会加快,其结果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就必然会提高。少数地区农业劳动力可以实现充分就业,而在大多数地区的农业劳动力的就业仍然不充分,而处于隐性失业状态。

问题还在于,在农业劳动力过剩、农业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供给往往会超过需求,从而造成农产品市场的过剩,这种过剩导致农产品价格的下降。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更多,质量更好,但获得的利润却更少了。

正是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可以找到未来数十年中国农业的症结:即一方面可能因为经济发展,食品消费结构转型,而带动农产品尤其是“副食”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下乡、技术水平的提高、品种改良,以及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供给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从而使农产品再度出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

假定未来二十年,农产品的价格不因供求失衡而发生变化,则农产品价格会由两个因素来决定:一是成本推动。从成本推动的角度看,因为农业充分就业,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农业劳动总量的增加与农业劳动投入正相关,农业劳动的平均工资即使不变,充分就业也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比如,按黄宗智的计算,在目前农业劳动力约有1/3的隐性失业,则农业劳动的充分就业可以将农业劳动力的总收入提高1/3;第二个决定农产品价格的因素是农产品市场的国际价格。中国农产品不可能长期地大幅度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而因为中国人多地少的实际,农业精耕细作,也使边际收益递减,中国小农相对于美国大农场主,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而国际上农产品的低价使中国农产品的利润空间有限,中国小农经济的总收入水平只能限定在一个很低的水平。

进一步说,在未来数十年,在农产品价格不变及农产品生产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因为“副食”品相对的密集劳动,可以为农民带来较多的总收入,同时又因为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城市,这部分劳动力的收入也转移到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手中,则农民的劳均年收入就有可能如黄宗智认为的那样,由二○○五年劳均农牧渔收入的三千八百八十九元,增加到二○三○年的一万多元。且不说这农民劳均收入一万元是二十年以后的事情,就是在今天的很多农村地区,农民的劳均收入达到一万元,农村的问题仍在,因为一方面是收入的缓慢增长,一方面是支出压力的快速增长,这是一个不对称,其表现就在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总是远远低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三农问题”不只是农民的绝对收入的问题,而更是农民相对收入及他们难以应对的市场经济条件的支出压力的问题。

当然,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即使进城的农民工,他们也并不能在城市真正安居,而需要借助农村来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因此,只要我们不希望在城市形成大规模的贫民窟,我们就不得不为大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可以回得去的农村根基。均分的土地制度正可以为进城农民提供将来回得去,回去住得下来,住下来就可以解决温饱问题的条件。

而实际上,无论土地是流转还是继续保持均分状态,都不影响农民可以从土地中获取的总收益。反过来的情况倒是可能存在,就是如果农业有更高的土地经营效益,从而可以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则农民就更少市场谈判能力,也就更少增收空间。农民农业经营规模也许会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及农业总产出有正相关关系,却与农民收入有负相关关系。即使仍然保持均分的土地经营状态,农民包括那些进城后不愿放弃土地(可见其在城市处境不安全)的农民,总收益并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换句话说,是否扩大当前农户经营土地的规模,与农民的收入无关。相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投资,会进一步降低农产品的市场谈判能力,恶化农民的增收环境,农民相对收入的劣势会进一步凸现。

目前“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民即使二十多年后的收入可以提高一倍,农民相对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仍然在降低,这么巨大数量的农民只能从中国经济发展中分享较少的好处,这才是问题的根本。如何安抚农民,而不是如何发展农业,是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均分制的土地方案的最大好处,是为进城但不能安居的农民提供了再回家乡的可能,从而使中国可以采取一种稳健的城市化战略,让进城失败的农民(这会占进城农民的大多数)可以再回乡村,而不是留在城市贫民窟中。这种稳健的城市化战略就不仅可能避免大规模城市贫民窟的生长,而且可能在出现世界性经济大萧条时,为进城农民提供回得去的场所,农村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

因此,离开中国城市工业的国际处境,离开进城农民工事实上不能在城市安居的现实,及离开市场化条件下农民文化和社会方面的被边缘化,我们将无法理解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性,也无法提出有针对性和战略眼光的三农政策。黄宗智先生讲的市场化的小规模家庭农场农业出路,从纯农业方面也许不无道理,但从中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性问题的角度来考虑,则是远远不够,甚至是误导性的。

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都不会是农业问题,而是农民和农村问题。农民的农业就业越充分,农业投资越多,农业的供给能力越强,农民的市场谈判能力就越差,农产品的价格就越是会下滑,农民的处境就越是不好。质言之,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庞大的难以及时从农村转移进入城市生活的农民,经济收入难有快速增长的空间,社会文化地位却在快速边缘化,消费主义和市场化所导致的支出压力也在快速增加,从而使农民缺少增加福利的空间。中国农民的温饱问题在二十年前就已经解决了,中国农民当前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可能处在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是,中国农民的相对收入降低了,主体性地位没有了,人生意义的生产被打碎了,而且生活的风险极大地增加了。因此,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应是重建农民的生活方式而非发展高效率的农业。在农产品需求弹性很低的情况下,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措施很多。但农业科技越推广,农业生产能力越强,农业就越是成为弱势产业,越是要依靠国家对农民和农村的投入,来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保持农村的稳定,平抑农民的不满情绪。

上一篇:生命小学作文550字下一篇:《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